《孝经》(第十二集)教民要道 成德法师主讲 2022/12/27

成德法师视频在线观看【点此选集】《孝经》点此选集

成德法师移动硬盘全套目录【点此查看

成德法师音频机合集目录【点此查看

 

诸位同学,大家吉祥。我们进入「广要道章第十二」,这个「广」可以是推广,可以是详细来说明这个「要道」,要道其实就是用孝来治理天下,进一步说明这个要道所能起到教化的效果。我们看经文:

【子曰。教民亲爱。莫善于孝。】

我们要教育百姓,这个「亲爱」可以作让百姓能够相亲相爱、和睦相处,也可以解释要让百姓亲爱国君、亲爱国家领导人。就像《论语》里面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百姓对我敬忠,要怎么做?孔子说「孝慈则忠」,你要先教他孝道,因为移孝才能作忠。所以一个国家领导人,希望人民对国家、对领导,亲爱、精诚、很忠诚,要从孝教起。所以教忠不教孝,这个就没有根。所以百善孝为先重要!

这个「教」字,我们也得认识清楚,我们跟一些大众为人父母者交流的时候,有时候也会听到他们说到,我都讲好几遍了,还是不听。他可能觉得,讲他就是教。所以现在我们虽然在学经典,但是有可能我们一些认知的习惯,不一定跟经典是相应的。经典是教我们明理,看得破,要放下就容易了,理得心安,我们就希望顺着经教去做。我们假如还不愿意做,不敢做,这很可能对经教这些真理信得不够深,甚至于做的时候,我这么做了真的就有效果吗?比方俗话说的「人为财死,鸟为食亡」,人假如看钱看得重,你教他布施,他觉得挺难的,哎呀,我好不容易才赚到这些钱。虽然佛讲了财布施得财富,他还是觉得我赚来不容易,要布施他心里就有点难,布施出去有点舍不得。所以理是听过了,但是真正要去做,那得体会深。

所以我们学经教,将自己错误的想法、看法、说法、做法加以修正,依照经教来修正,叫修行。不然强者先迁,还是本来习惯拉过去了。所以当父母、当老师,甚至当领导,对这个「教」字要认知清楚,不然我们所做要跟教的精神相应不容易,因为认知就觉得我讲了很多遍了。我们看这个字,有「口」吗?没有。这个「教」字左边,两个叉下面一个小孩,所以教字的左边已经彰显了,就如《说文解字》的解释,教字「上所施,下所效」。所以上行下效,第一个叉是父母老师画的、领导画的,接下来是孩子很自然的模仿,人民很自然的效法,这身教。俗话也说「身教者从,言教者讼」,身教做出来了,就像我们提到王希海老师,没有人听了他的分享不被他孝行感动的,这证明什么?孝是人性本善里面本有的,是它起到相应了;假如没有,你讲得再好,不相应。甚至于跟大家举到了一个副校长对婆婆不好,听完之后当着一百多人忏悔,我们听了都很触动,当然也很佩服她的勇气。所以「天下无不可化之人,但恐诚心未至」,王老师对父亲那是至诚至孝,甚至于他还对其他没有血缘关系的老人也是尽力照顾他,甚至都陪他到生命的最后一刻,所以听的人善根发动。所以这个身教能做出来,一定能感动人。

《孝经》是来治理天下的至德要道,我们这样学习过来,都在勤勉领导者自己要做,从《孝经》里面可以感受到。这个也是呼应《论语》里面讲的,「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政者,正也,在《论语》当中重复提醒了好多遍,怎么为政?「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子欲善,而民善矣」。所以办政治如是,其实家庭也是,管理一个家的事。孙中山先生说的,管理众人之事叫政。把它理顺,家要理顺,国要理顺,哪个团体不要理顺、上轨道?国有国法,家有家规,团体亦如是。左边这个教字,身教,「上所施,下所效」,右一个手拿着树枝,要有耐性,施政求立竿见影。我有做了,他们怎么还没有变?那个做都是做给人家看,不是发自内心觉得我应该做的。《了凡四训》里讲的,发自内心去做的,「根心者真,袭迹者假,又无为而为者真,有为而为者假」,有为就是带目的的,我做了,他看到,马上他们就改变。我们有一个目的性在,假如对方的改变不如我们预期,我们就生烦恼了。所以真诚,诚,一念不生是谓诚。我们心上还有,我非做得你感动不可,我们还曾经遇过老师要上台讲课,我今天非讲到他们哭不可。这个都太刻意了,而且不是太真诚,有点耍手段,非得让你哭不可。所以人的心,有时候常常用这些经教对照对照,一念不生是谓诚,无为而为者真,有为而为者假。很有耐性,包含这个耐性当中还能反求诸己,天下无不可化之人,但恐诚心未至,我的真诚还不够,我做得还不够。

我们体会到教的精神,再来看这一句,『教民亲爱,莫善于孝』,代表这个领导者自己要先孝顺自己的父母,百姓看了感动他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孝一国兴孝,百姓都懂得孝顺他的父母。「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他有了孝心,父子有亲的天性,很自然的他会去爱自己的兄弟姊妹,「兄弟睦,孝在中」,会爱整个家族,很自然再发展邻里乡党,「凡是人,皆须爱」,就会百姓之间互相亲爱。所以这个亲爱,百姓之间互相亲爱,也可以解释对君王亲爱。因为教孝了,「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他懂得念国家恩,念领导、领袖的恩德,这个就会亲爱国家领导人。其实国家在我们用心去体会,没有国哪有家?一个国家能安定,有国家领导人带动,还有好多重要的行业,尤其保家卫国军人、社会治安警察,你看这些行业的付出,有可能我们在大过年、他们都还在岗位当中,这样国家才能安定,我们的日子才能过得平顺。所以这个国家恩,再打开来,不少恩德。我们真的会去思惟,去感受,你会打从内心,看到警察:警察叔叔,谢谢你;看到军人,你会给他礼敬,其实人的这种真心会交感。包含一个环卫工人,他也在维护着整个社会的整洁,你发自内心的谢谢他,他对这些工作会觉得很有价值。

尤其这一章经文,讲这个恭敬,「礼者,敬而已矣」,对人本善的恭敬,对每一个人行业的恭敬,对每个人付出,我们都恭敬。为什么要敬老?老人家他为他的家庭、为社会努力了一辈子,不管他在哪一个行业,他服务了人群一辈子,我们怎么能不恭敬?我们不恭敬,不就很薄情寡义、就不念人家的恩了?念恩的人一定恭敬人。所以《了凡四训》有讲敬重尊长,「举凡年高」,年纪大的人要恭敬,他有贡献,而且年纪大,他人生的阅历多。「位高」,位子高,他责任重、奉献多,我们要尊重。「德高」,德行高,那一定帮了不少人,或者教化了不少人。还有「识高」,他人生的见识很广博,这个都应该尊敬。所以我们这个国家社会能安定,推展得顺畅,我们对各行各业都尊重。今天你到银行去处理事情,很真诚的谢谢,我相信整个社会互相感恩、互相尊重,这个良性循环,和谐社会从我心做起。大家有没有给环卫工人感谢过?甚至于随手拿一杯水供养他?他可能第一个反应愣一下,接着一定会露出很灿烂的微笑。领导者以身作则,百姓效法他孝道,孝就发展成仁爱存心,人与人就会亲爱和睦。下一句:

【教民礼顺。莫善于悌。】

教导百姓遵循礼节,顺从长上,没有比教悌道更好的了。我们在一个家庭、家族当中有乡饮酒礼,这个也是礼教其中一环。乡饮酒礼,一个家族来不少人,可是每个人社会地位、官职不同,有一些可能他很年轻官职很高了,有一些可能年纪大了他还没有当官,这么多同宗的人聚在一起。那一天的座位,年纪大的尊,按照长幼次序排下来,这个就是家庭的伦理,让人不会因为你当官大了就有一点耀武扬威、有一点趾高气扬了,这些礼教都在提醒人,这个按照长幼排下来了。这些长辈虽然没当官,小时候都照顾过你,小时候自己一颗糖很难得有,舍不得吃还送给过你,你要记着这些恩情,人念这个情义,人心就厚了。所以乡饮酒礼很有意义,我们会顺从长上,从这个落实悌道,能够内化成为自己的态度。

我们提到悌,像宋朝司马温公(司马光先生)他是贤相,当到那么高的官,当到宰相,他对父母很孝顺,他对哥哥弟弟非常友爱,侍奉皇上极其忠心,他对待朋友也是很诚信。因为兄弟处好了,延伸开来到学校去,同学是师兄弟,到各行各业去也是师兄弟,从家庭的伦理延伸到整个社会国家,天子他好好治理,能够治理到整个天下像一家。当时候唐太宗被那么多国家公推他为天可汗,天下的共主,那也是他用孝治天下,还有他那个胸怀,他也是敬,他没有居高临下,我的民族比较优秀,你们不如我,他没有轻视别人的民族,所以他能达到所有的民族融合在一起。自己好东西你们愿意学,统统给你们,建筑、经典种种,甚至于那时候日本都用汉字来创字,片假名、平假名,这叫唐化运动,当时候好多国家,最凸显的韩国、日本、越南。所以现在要看唐朝的建筑去哪里看?说到这个我们也有点不好意思。没关系,知耻近乎勇。所以家庭伦理,我们看到这里就彰显出来,真的把家庭的孝悌推展开来,人互相友爱,互相礼敬恭顺。

司马光先生他的哥哥司马伯康,司马伯康年龄比他大了一些,当时他的哥哥已经八十岁了,司马温公对待自己的长兄就像自己的严父一样,像父亲一样服侍,这个敬,恭敬。照顾自己的哥哥,像呵护小孩一样爱他的兄长,每逢到吃饭稍微晚了一些,他就恭敬的问哥哥:有没有饿着你?时间稍微有点拖了。天气稍微冷一点,抚着哥哥的背,哥哥你穿得够不够?嘘寒问暖,这样来对待自己的兄长。这种对待自己哥哥姐姐的态度内化了,他出社会对人是礼顺,有礼节,懂得顺从长上。这个礼顺,你遇到一个很有德行的人,恭敬甚至愿意接受他的劝导、教导,假如这个长辈他没什么德行,我们也不会跟他对立;你不认可,但是不会起这个对立的态度,这都是顺,顺从长辈。这一点也是值得我们反观,我们都算比较大了,当然诸位同学比成德的缘分好多了,我们都是二十几岁才学的,所以对父母、对长辈那种孝敬的根基不牢,有时候不认同长辈的看法,可能表情就很难看,这种不顺的态度就上来了。当然自己也有警觉性,要调伏没学以前形成的这些习气。

另外一则故事,我们在面对兄姐或者长辈能够很礼顺,其实也是都有念恩的心。唐朝李勣,他本来是姓徐的,功劳大,唐太宗封他英国公,赐给他李姓。当时候他当官当到仆射,仆射属于宰相之职,那么高的官,他姐姐生病了,李勣亲自帮姐姐煮粥,人病了她消化不是那么好,吃好消化的东西。结果他煮粥的过程风吹过来,火刚好烧到他的胡子,他姐姐看到了,哎呀,家里仆人那么多,你何苦!你看他胡子那么长,也是一把年纪了。李勣说,不是家里没人,是我想到姐姐妳年龄那么大了,我年纪也不小了,我亦老了,想要多为妳煮几次粥,多为妳服务,这样的机会少了。

我们念着父母兄姐长辈的恩德,这个黄庭坚他就念母亲的恩,当了太史,每天都是亲自帮自己的母亲刷尿桶。我们有一个老师,他年龄比我长很多,他就跟我们说到他小的时候记忆很深的一件事,就是他的父亲每天把自己奶奶的尿桶拿去洗。他这件事里面最深刻的一个动作,就是他的爸爸都很用力、很用心洗,洗洗洗,最后要确定洗得有没有很干净,他爸爸会去闻,他说那个闻的动作是他印象最深。他讲到这里,看他流露的一种神情,特别佩服他爸爸的孝行。这个是对自己的父亲。你看李勣,是对自己的姐姐恩不忘。其实成德小的时候,跟姑姑叔叔住一起,因为父亲是长子,所以我母亲嫁过来,叔叔姑姑都还在读书,跟我们住在一起。姑姑跟我们的感情很好,虽然嫁出去了,常常都要回来看我们,我记得当时候还没出嫁,会带我们去看电影,那种对我们的呵护照顾,那个情境现在都还很熟悉。我们念着他们的恩德,自然柔顺、顺从。所以「教民礼顺,莫善于悌」。我们再看:

【移风易俗。莫善于乐。】

风俗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所以「移」是转变,「易」是更替。《五种遗规》里面有「训俗遗规」,显然风俗太重要。所以李炳南老师建立台中莲社,立了几条规矩,其中有「四为三不」,这个四为里面提到了「为求学问」,这真实学问,学问为济世之本,我们学了这些为政之道,能够把我们的工作、把我们的团体带好。「为求解脱」,这一点很关键,我们已经知道人身难得,佛法难闻,从事于这些弘法的工作,最后不是搞世间的事,我们是为求解脱,为弘护正法,为转移污俗。所以转变错误的风俗,所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风俗当中,现在人刻薄,那我们就要厚道、念情义,这样我们以身来转这个污俗。现在风气好争辩,甚至于容易起口角,我们要能谦让、能忍让,整个风俗我们也有责任。所以看到不理想的现象我们不批评,师长说的,人家不孝,我们做孝给他看,我们不批评、不起对立。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见了,我们就着相,生烦恼,我们就忘失菩提心了。「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法,是名魔业」,我们是为了求解脱,不能修到搞轮回去了。

所以每一个情境都是让我们提起菩提心,提起责任心。见义勇为,这件事被我看到了,这个不理想的风俗从我开始转变起。现在贪小便宜的风气很胜,我们很廉洁,公家的东西我们都很爱惜,绝对不占公家一点便宜,这都在扭转风气。每一个情境我们都提起这种责任心,这个就是菩提心。为人演说,这个跟「念正法得久住」很相应,正法,人人弘道,我们得把它做出来。现在也有一个风气,很会批评,上到国家领导人,下到啥他都能批评,可能自己也没有敦伦尽分,那茶余饭后都是批评的风气。「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风气起来,最重要的我们要带动正确的风气,顺势的转过来,不要去看这个社会的不好。见义勇为,现在虽然是这样,我们能做些什么?我们能尽什么力?所以风俗影响很大。像现在诈骗很严重,这个骗的风气你不遏止它,它会增长,大家这一点也要自己谨慎,好像很多留学生他因为到海外去了,有时候接到一些电话太紧张了,就有可能被骗了。所以面对事要冷静,我们带动这个守信、诚信,不骗人。大家有没有想过这个诈骗问题根源在哪?这个管仲有分析过,还是因为不好的风气,接着影响到整个社会产生了这种偷盗的行为。管仲说到国侈,国家风气奢侈了,「国侈则用费」,这个开销花费很浪费,「用费则民贫」,百姓没钱了,可是他消费很多。你看现在年轻人,还没赚钱,在学校读书,信用卡好几张,刷爆了再换一张,这个奢侈。「国侈则用费,用费则民贫」,民贫,他没钱,可是他奢侈习惯了,他还想不劳而获、还想要挥霍,他就开始动歪脑筋了,哪个方法我可以不劳而获?哪个方法我一下可以赚很多钱?「民贫则奸智生」,小聪明用错地方,「奸智生则邪巧作」,所以奢侈的风气会连带整个社会治安统统会恶化。所以一个国度强调节俭,不强调这些奢侈品,是很重要的。不然你强调那些奢侈品,好像什么叫受人尊重?车都要开很贵的,房子都买很大的,手上还要有好几颗东西,此风不可长!

「杀」这个风气,也会让人暴力。人的思惟是有能量的,你是恶念,你会影响其他的人,除非其他的人定力很够,不然都是互相影响;你起个善念,会有感应。你们有没有遇过,朋友通过电话,我们怎么想到一起去了?这个科学家有一个理论,叫「百匹猿猴效应」,一个岛上有不少猿猴住在那里,这个猿猴牠们本来吃东西都是拿起来拍拍吃了,结果刚好有一只猿猴牠突然有一个灵感,牠就拿着食物到海边用海水把它洗一洗。海水一洗,还加了点咸,结果一吃很好吃,还没有咬到沙子。其他的猴子一看,看牠的表情吃起来挺美味的,接着就跟着洗了,很有意思。有少数几只不洗,为什么?因为那几只酋长级的,它是有身分的,我跟着你做,我就没身分了,不洗。所以人有个身分地位也挺累的,随时要能归零比较自在。很奇妙的是什么?这个岛上猴子开始用洗的,洗东西在吃,其他的岛牠们之间没有通讯系统,牠们没有微信可以用,很奇妙的,牠们也几乎同时间都这么做了。这是在动物世界里面。人的念头是有能量的,一念遍虚空法界,动物也是。结果在人类当中,比方举一个例子,某个国家的实验室,研究了一段时间突然发现某一种物质,结果他要发表,好多地方几乎同时间都发表了,就是他起了这个念头之后,跟他相近领域的人接收到之后好像推他一把,所以同时发现的。所以从这个理论就知道风俗的重要了。

诸位同学我们回首来时路,我们以前在学校,一个班的风气对我们影响大不大?太大了。谁能不被影响?所以不少同学到了家塾,那风气不一样了,开始认真读书了。所以孟母三迁,就是风俗的重要,环境,境教的重要。所以师长说现在归二狼神管,不得了,财狼、色狼。两性关系放纵了,没有礼教了,人民的行为没有规范,这个跟黄河溃堤一样的,问题大了。所以安上治民,治理好人民,人心淳厚,社会安定。社会要安定,一定是人心好才会安定。所以礼乐教化刻不容缓,有这样的因缘,有这样的天分,要尽力来做。我们看这个风俗,现在错误的风俗,甚至于是上面的不懂,然后把它编在教科书,你看麻烦不麻烦。「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结果现在小学生的课本编性教育进去了,这个本来就是很大的欲望,你现在还去给他增上。所以现在女孩小学还没毕业,怀孕了,中学生更多了,这很惨!你看这些孩子那么小,他就造了那么重的罪业。所以我们看下一品经讲了「恺悌君子,民之父母」,父母官、父母官,父母没有智慧,西方东进你都判断不了,下一代被你给教坏了。

我们认识澳洲一个宗教长老,当时候法轮功要进澳洲被他拦下来了,他说这个是邪教。功德太大了!现在百姓分辨不出来,邪师说法如恒河沙,领导者或者这些重要的人,他有这个判断力,这个可贵了。像成德认识一位回教(伊斯兰教)的长老Dr.Arifin,这个长老曾经去过庐江参观,到的时候我们一起吃饭,他刚好坐在成德正对面,因为要上菜,菜还没有上,大家要交流。这一位伊斯兰教的长老开口就问成德一句话,当时候我还没出家,他问我,他说蔡老师(人家翻译过来),你知不知道孔子在陈蔡绝粮?一个伊斯兰教的长老问我这个问题,我当时候后背发凉,然后还有点庆幸,幸好我还知道。假如他问的是我不知道,可能就得钻到桌子底下去了,不好意思见人家了,就好像人家问我们说你认识你爸爸吗?不认识。还要让对方来介绍自己的爸爸,昏倒了。

汤恩比教授这真的是值得我们尊敬的智者,他在全世界在一九七O年代大声疾呼,中华文明可以带领世界走向安定,他做很多分析,包含农业,他说这种发展下去,这个世界很多农田都不能种了。你用农药化肥,他那时候都已经都预测不可行了。他在高度推崇中华文明的时候,我们国内是文革,中国人自己反对中华文化。一个英国人说这个最好,而且是在那样的时节因缘,我们不能不佩服汤恩比教授。而且他说,假如有来世我必在中国。人有善愿天必佑之,所以按这个年代推断起来,这个人应该现在四十多岁。假如你们有发现长得很像英国人,这个是中国人但是很像英国人,一讲到中华文化眉飞色舞、滔滔不绝,通知我们一下,我们去求证求证,那就可以请他出来弘法利生。

所以这个西方东进,这些错误的功利、享乐,我们都要能分辨,包含这些邪思都要会判断。Dr.Arifin他也是很受尊崇,所以联合国介绍他们国家一本教材,他把关。这是负责任的政府,就像国内现在在网站扫黄,爱护人民。他看了这一本推荐教材退回去了,他说这一本教材连孔子的教诲统统没有提到,这本教材不合格,所以这个很有见识。我前几天才听到马来西亚的首相安华,他对全国人民讲,要多向世界级的大思想家学习。大家想一想,大思想家谁排第一名?孔子排第一,这是联合国排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刻在联合国上。当然这种整个学习的风气,由国家领导人来带动,那速度就快了。

我们看注解讲到了「风俗移易,先入乐声」。所以以前为什么有官员是专门去采集每个国、每个地区的音乐,他透过音乐就知道这个地方的人心怎么样?治理的状况怎么样?「变随人心」,所以音乐跟人心是相应的。「政由君德」,国君爱好好的音乐,或者这个地方父母官好音乐的,「正之与变」,他带头,正己化人,而用什么风气?用音乐来教化,「音乐而彰」。好像《论语》里面有讲到「子游为武城宰」,在武城做县官,孔子来找学生。结果一进到子游治理的武城,民风很好,老百姓在弹琴,礼乐的这个教化效果很好。孔子可能太高兴了,脱口而出「割鸡焉用牛刀」,老师其实是开玩笑了,高兴的讲出这句话来。子游听到老师这句话,是很认真对待的,子游说,一般百姓学了礼乐就很懂得服从了。「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孔子听了子游讲的这句话,马上自己就道歉了,「二三子」,告诉其他的学生,「偃之言是也」,子游讲得正确,「前言戏之耳」,我前面讲的割鸡焉用牛刀,开玩笑的。当然这个互动里面,孔子这个应对也是我们的学处,学生讲到他曾经教的,然后孔子马上就承认我刚刚讲错了,开玩笑了。当老师,人家学生有提出来,他马上就认可学生,然后对自己的言语表示致歉,这个应对也是我们的学处。

从这一段可以看出来,子游教化的时间不长,但效果非常好。我们当时在庐江的时候,可以感觉这个音乐的教化速度很快,我们唱的歌大部分都是孝道,这种良善的歌曲。音乐调和人的七情五欲,所以有好的歌曲,互相争吵的情况大大减少了。我们有没有记忆?比方我们看拍得非常好的电影,大家有没有曾经看过电影用了一整包的面纸,有没有看过这样的电影?像「暖春」。一般要看「暖春」,得要配备面纸,要先放着,不然到时候就会有应对来不及的状况。大家去回想一下,哪些情节很感人?那些情节里面都有配上音乐,你看那个音乐一听,人的那种善良的情感,自然顺着音乐就流出来了。包含看「医道」精华,你看跟哪些情境配那些音乐,我们一听,马上正气就上来了。不然大家自己做做实验,比方你看这一段,统统静音,没有音乐来看,那感觉还是不一样。

所以这种乐教的力量很大。诸位同学还年轻,二十来岁,你们假如对古琴这种古乐很有兴趣,可以好好练。是吧!你看用言语的沟通,对方还想我看看你讲得有没有道理,还给你打量半天。你不用讲的,给他泡个茶,我们先弹一曲,他一听,心情就不一样了。所以这种言语出去的时候,还要透过对方他的思惟想,他的观念在那里,有时候还会去分别;你看,音乐都植入人心,进去了。我们有一次,当时候也是王川老师,他教古琴的,他谱一曲给我们听,大家也挺认真听的。有一首我们不知道它是什么曲子,有一个同仁听完,他说我刚刚看到孔子现在我面前。王川老师说,这一首曲子叫芝兰,这个曲子就是在描述孔子之德。孔子在陈蔡绝粮说的,「芝兰生于深林,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为穷困而败节」,虽然绝粮了,他的节操都没有退。你看音乐里面有磁场!孔子学琴的时候,你看老师给他弹《文王操》,他说你不要告诉我这个曲名,我自己来领悟,最后听出来这一曲就是在讲文王之德。《论语》里面讲,孔子闻韶乐,「三月不知肉味」,你看这音乐感人至深。我年纪大了,我不能学这些东西了,虽然他对文化的复兴很重要,后生可畏,寄望于你们发心。『移风易俗,莫善于乐』,所以改善社会风俗,没有比寓教于乐、透过音乐教化使百姓身心和谐更好的方法,没有比这个方法更好的。

【安上治民。莫善于礼。】

『安上』,是能够使上位者身心安定。「治民」,百姓也得到很好的治理。「莫善于礼」,那没有比遵循礼法更好的办法了。我们自古至今,治理国家礼乐刑政,礼乐摆在前面,当然不能没有行,有些必须要靠刑罚才能遏制他的恶行,那刑罚还是要配套,政令的推展要透过政治的运作,所以礼乐刑政要一起配合。这一句经文我们看注解,「礼所以正君臣、父子之别,明男女、长幼之序」,代表理不离五伦大道。像我们《弟子规》里面讲的出告反面、冬温夏清,这些是礼行于父子关系;「长幼有序,伯友仲恭」,这个是礼行于兄弟;「上则恩赐有加,下则鞠躬尽瘁」,这个礼行于君臣矣。夫妇,「外内位正,和而有别」,外内位正就是夫妇之间家庭的分工清楚,配合得互相感恩,很和睦;和而有别,这个「别」就是家庭重要工作分工合作,礼行于夫妇也。

朋友是「乐群敬业,毋相聚以邪谈」,这个礼行于朋友矣,朋友之间在一起「不欣世语,乐在正论」,不能一谈就是哪个名牌的好、哪个东西好好吃,「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当然大家记住,我们一起探讨,我们对于每一段话要用忠恕之道来接受,不能明天大家一相聚,某一个同学说什么很好吃,「吃的问题昨天成德法师才上课」,那我就昏倒了。严于律己,顺势而为,不能一下子道理又压过去,这就没有恕道了。所以「忠恕违道不远」,我们领纳每一句经文,都要守忠恕之道。今天朋友他喜欢玩个乐器,弹得那个乐器都是很躁的,你马上:你这是亡国之音!他一听,下次不找你了。你可以跟他探讨探讨,你自己谱一曲出来,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他自己也会去感受。所以敬业乐群,在朋友之间合群,大家来自不同地区,生活习惯都不一样,特别能包容别人,尤其尊重学业,带动同学们认真学习,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这个都是礼,「礼者,理也」,道理的理,这个伦常大道就是大自然不变的法则。天体运行,春夏秋冬运转,这个不变的法则,在我们人身上就是伦常大道。

所以我们看到这个注解,「以正君臣父子之别」,想到《论语》里面齐景公问政于孔子,齐景公是齐国的国君,问怎么治理国家的政治?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孔子提到的其实就是人伦常道,代表君行,君应该行的道,他的本分职责在哪?臣行臣道,父行父道,子行子道,各行其道。这样,个人还有社会国家都上了轨道,政治自然就安定了。齐景公听完,「公曰:善哉!」讲得太好了,景公用反面来呼应孔子提的「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意思就是君臣父子都不能各行其道了,君不仁、臣不忠、父不慈、子不孝,国家必然大乱。纵使那个时候有很多粮食,已经是乱世,生命不保了,还能安然享受这些食物吗?所以这里彰显了『安上治民』。不然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这个国君也没有办法安稳,国君每天就想着谁会不会犯上作乱,身心不安;百姓不懂得伦常,无所措手足,不知道怎么做人。

礼的重要,藉由我们这个《群书治要》几句来体会一下。二百二十八页,二百五十六句,我们比较,快来看一下。「礼之教化也微」,礼的教化是潜移默化的,「其止邪于未形」,所以礼有防范于未然的效果,防范邪恶于未形成前。「使人日徙善远罪而不自知」,就是这个礼教能让人在不知不觉中天天向善德靠近,远离恶行。所以「是以先王隆之」,先王都非常尊崇礼的教化作用。比方成德回想自己成长过程,我们家里每天这些生活的细节,拿出吃的东西来了,冰箱一打开,拿吃的先问谁?问爷爷奶奶。「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这个就是礼教,这个对自己很大的益处,不知不觉我们对长者有一种恭敬的态度。你踏出社会面对那么多长辈,你礼敬他,你得到很多帮助。所以会不会遇贵人,其实在他小时候就看得出来。像我们一吃饭都是很自然的一个规矩做法,赶快叫爷爷奶奶,去请他们回来吃。然后爷爷奶奶一坐下,我们就去盛饭,放在老人家面前。我们心理,在这些生活的礼节上不断熏陶自己,都要把父母、爷爷、奶奶、老人放前面,「日徙善远罪」。不然你在这些情境当中,都是自我排前面,你慢慢自私自利,不恭敬他人。有,现在不懂这些礼教,谁第一个上桌吃饭?小孩。上去了,自己喜欢的统统吃光了,都不会想要留给父母老人,你说他以后不造罪业?不要小看《弟子规》一些生活的细节,这个会形成我们很重要的做人态度。所以《易》曰「君子慎始,差若毫厘,谬以千里」,君子重视事物的开端,其实这个就是强调「教儿婴孩,教妇初来」。这个慎始,从小教好了,受用一生。但是假如一些重要的态度没有教,慢慢他就偏得愈来愈厉害了,差若毫厘,开头有一丝一毫偏差,十年之后、二十年之后,谬以千里,造成千里之远的错误。礼,防微杜渐,防范于未然。

礼,我们看下一句,二百五十七句,这一段让我们了解不学礼不行。「道德仁义,非礼不成」,道德仁义是更高的修养,可是你没有礼的基础,你不可能实现道德仁义。所以李炳南老师编了《常理举要》告诉我们,学了希望我们不会让人讨厌,假如我们没有学礼,让人讨厌,处处让人生烦恼自己都不知道,我们还有可能往更高的道德仁义的境界去提升吗?接着,「教训正俗,非礼不备」,教训是教导、训诫,就是透过自己的身教、言教;正俗就是移风易俗,扶正去邪。若不以礼做为根本标准,非礼不备,就不免顾此失彼,无法周到完备。接着「分争辨讼,非礼不决」,你看在古代有礼教,有这些纷争、口角冲突,找教书先生来评评理,一定是用这些伦常跟当地老百姓劝勉,所以纷争曲直,辩讼是非,若不以礼为准绳、标准,无法做出正确的判断。下一句,「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没有礼,无法定名分、尽自己的本分。包含「宦学事师,非礼不亲」,宦学是学习从政,或者学习其他的这些技能、艺能。不根据礼,那师生之间就不可能使教者认真、学者专心而产生这种亲近之情。我们看到有一些行业,比方说餐饮业,刚开始来训练,拜师,在那种气氛之下,人的这种善根,教者提起责任,学者提起专注恭敬。所以师长常常提到他小时候,他的父亲带着他,当时候六七岁,那就是礼教的力量,整个礼仪可能二十分钟左右,不会太长,但是影响老人家一生。他说首先是拜孔老夫子,接着请老师上座,父亲带着儿子行三跪九叩。教书的人是明理的人,教书的人是要有良心,接受人家父亲这么重的礼,不认真给人家教,对不起人;读书人不占人便宜,人家礼这么重,不认真对待,良心说不过去。一个孩子六、七岁,在这种氛围,六、七岁的孩子看他的父亲是天,他最尊敬的人,一个人一生对自己父亲、母亲的那种尊敬都不改变,那是一个人精神生活宝贵的资粮,宝贵的财富。「大孝终身慕父母」,看到自己的父亲给老师行这样的礼他很震撼,父亲是我最尊重的人,父亲这么尊重老师,那他怎么敢不尊敬老师?这个根就在这个礼仪当中扎下去了。

而师徒如父子,孔子在《论语》里面展现出来了,「回也,视予犹父也」,父子关系,师生之间在古代这种精神,像父亲一样一心要成就,又像兄长一样常常协助我、呵护我,又像朋友一样,所以老师叫友生。你看古人很谦虚,朋友,自己老师,友生。这个老师,也是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哪怕在师生缘当中,这些缘是来成就我的,我在这些缘当中学习,教学相长。所以我们看这个「朋」字怎么写?两个月亮。「友」,古字,两只手握在一起,提携。我们去观察,老和尚跟李炳南老师那种师生关系,像父亲一样、像兄长一样,也像朋友。当时候李炳南老师听到台湾台大成立佛学社团晨曦社,当时候周邦道校长、周宣德居士来传递这个好消息,李老师也很高兴。结果客人走了,老和尚说,不见得是好事。李老一听,怎么不是好事?老和尚分析,他们是高级知识分子,先入为主,假如他们学偏了那咋办?李老一听有道理。你看这个师生之间切磋,师生之间把一个重大的因缘讨论出来了。所以在台中慈光图书馆办佛学讲座,每个礼拜天,寒暑假办讲座。所以这个要像朋友一样光光互照,两个月亮相得益彰。

就像孔子陈蔡绝粮的时候,子路跳出来,当然子路他也是比较仗义,子路出来是强调了「君子亦有穷乎」。这个在《论语》里面有,君子也有遇到这么困穷的时候,「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君子也会遇到困窘,但是他不改节,就是刚刚提的「芝兰生于深林,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为穷困而败节」。子路这么一听,被老师提起正念,才下去了。接着子贡上来了,老师,这个世间人这么不理解我们传的道统,可不可以降低一点?诸位同学,可不可以降低一点?一代人就降低一点,那三代人会降成什么样子?还能传五千年吗?孔子没有回答子贡的问题。孔子接着问颜回,颜回你怎么看?没有回答子贡,请颜回发表。颜回说,我们已经尽心尽力,把道我们做,我们去弘扬,世人不能理解,我们问心无愧,我们对得起。岂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我心,但这个道不能减,我们自己做了,又说清楚了,尽到心了。孔子听完颜回说的,颜回你以后当官了,我给你做家臣。大家就听听看师生之间这种对话,这种心灵的相应,惺惺相惜。你看《论语》里面孔子对颜回说,「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唯我与尔有是夫」,包含孔子自己有一次跟子贡说,子贡「女与回也孰愈?」你跟颜回比起来怎么样?你看子贡也很有自知之明,我怎么敢跟颜回比?「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孔子怎么说?「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孔子说,我也比不上颜回。当然学生的成就就是老师的成就,因为颜回是孔子教出来的,他学得比孔子好,是孔子最高兴的事情。因为颜回他在这个危难当中他也不怕死,他很年轻的时候他就知天命,所以孔子应该是看到他在这个年龄的时候就能达到这个境界,他很欣慰。孔子就事论事,也很谦卑,我也不如我这个学生。所以「宦学事师,非礼不亲」。

「班朝治军,莅官行法」,这个都跟我们当前整个社会息息相关,「非礼威仪不行」,朝班这些政府单位开会,像古代也在朝廷里开朝会,朝班的整肃、军队的治理、官员的就职上任、法令的颁行,没有礼就不能彰显威严,就会乱了。包含「祷祠祭祀,供给鬼神,非礼不诚不庄」,祭祀都有祭祀的礼仪,祈祷酬谢神灵,天地山川诸神祇都是神灵,祭祀供养祖先,没有礼就不能体现真诚、诚敬、庄严。

我们再看下一段,这一段对我们现在社会的问题就更凸显礼教的重要。「朝觐之礼」,诸侯朝见天子,所以「明君臣之义也」。「聘问之礼」,诸侯国之间像齐国,齐景公出使,齐景公到鲁国,或者他们的外交官互相访问,「聘问之礼,所以使诸侯相尊敬也」。「丧祭之礼」,丧礼、祭礼,「所以明臣子之恩也」,我们为人臣、为人子,要记得恩德。「乡饮酒之礼,所以明长幼之序也」,我们刚刚有提到了。「婚姻之礼,所以明男女之别也」,夫妇有职责,分工好。「夫礼禁乱之所由生,犹坊止水之所自来也。故以旧坊为无所用而坏之者,必有水败。以旧礼为无所用而去之者,必有乱患」,所以礼节是禁止混乱发生的根源,防范于未然,就像堤防能够防止洪水泛滥一样。假如认为古老的堤防没有用处,把它毁坏了,一定会遭遇水灾;认为古老的礼仪、礼教没有用处,废弃它,一定会有祸乱发生,我们的社会治安愈来愈差,这跟礼教被否定了有关。

我们接着看分析,「婚姻之礼废,则夫妇之道苦,而淫辟之罪多矣」,婚姻的礼废除了,夫妇应尽的道义衰微,相处就会痛苦,互相伤害,不讲道义、情义、恩义,而且淫乱的罪行更会增多。所以现在背叛另一半,这种淫乱的事情太多了,甚至于是未婚这个淫乱就很严重了。所以全球一年堕胎有记录,这好多年前了,现在可能更多了,五千万,没记录的可能翻一倍了,这个太惨烈了。万物之灵的人类,现在做的是连老虎都不会做的事情,虎毒都不食子。你看欲望泛滥,因为没有礼教了,像洪水泛滥一样,堕落的速度很快。而且这五千万里面,未成年占很高的比例。所以大家要冷静看看这一百多年来整个人心的状态,我们才知道什么该复兴,什么该拨乱反正。

「乡饮酒之礼废,则长幼之序失,而斗争之狱繁矣。」现在父子兄弟上法院很多,看他小时候称呼自己的哥哥姐姐都直呼名讳,我听了很不习惯,「称尊长,勿呼名」,这种长幼之序失掉了,后面发展就严重了。所以长幼顺序丧失,争斗的刑事案件就会愈来愈频繁;丧祭之礼废了,为人臣、为人子者恩义就愈来愈淡薄,而悖逆祖先、不忠不孝、以下犯上的就变多了。「聘问之礼」跟「朝觐之礼」废了,「则君臣之位失,而背叛侵陵之败起矣」,失去君臣各自应有的身分地位,反叛君主、侵凌邻国的祸乱就会随之产生。所以我们从这些经文就感觉到礼教的重要性。我们接着看下一句:

【礼者。敬而已矣。】

注解讲「敬者,礼之本也」。我们学传统文化都要把根本掌握住,「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礼的根本就是一个敬字,自卑而尊人,在《修齐治平》我们再看一句,二百六十一句,二百三十四页,「曾子曰」,曾子说到了,「夫行也者,行礼之谓也」,所谓的行,这应该指德行,就是要实践礼。「夫礼,贵者敬焉」,就我们对尊贵的人恭敬,尊贵的人奉献多。「老者孝焉」,我们对老人孝顺,这也是恭敬老人。「幼者慈焉」,一个孩子你不能轻慢他,他好好栽培,以后是栋梁人才。「小者友焉」,对年轻人友爱,「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贱者惠焉」,对地位比较贫贱,生活比较困难的人,我们恭敬他,施于恩惠。所以这些都是礼的表现。我们真正掌握礼的根本是恭敬,这个恭敬心能保持住,我们跟人应对进退,跟人相处不会有太大的偏差,因为心是根本我们掌握住了,恭敬心是根本。就像《大学》里说,「如保赤子,心诚求之」,你很真心,很真诚去照顾这个小婴孩,「虽不中,亦不远矣」,没有做到很圆满,不会差到哪里去。所以心用对了,哪怕可能这个礼数上我们还不是了解得很细致,也不会太偏差,尤其我们真正内心恭敬,人家可以感受到我们的心。接着:

【故敬其父。则子悦。敬其兄。则弟悦。敬其君。则臣悦。敬一人而千万人悦。】

我们看注解,它是写着「居上敬下,尽得懽心,故曰悦也」,我们假如依这个注解来解这一句,居上这是指国君、领导者,他处在高位,可是他看到百姓的父母他很恭敬。大家想一想,我的国君对我父亲这么尊重,这个家的孩子会怎么样?会很欢喜,会对君王很感佩。国君你地位那么高,还对我父亲那么尊重。就像佛陀有讲,一个国王去亲自给一个病人敷药,这个功德很大。因为这个受伤的百姓会怎么样?会感动的痛哭流涕,君王你位子那么高、事情那么多,你还亲自来照顾我。『敬其兄,则弟悦』,你去尊敬这一家的兄长,他的弟弟妹妹都很高兴。『敬其君,则臣悦』,你比方说古代的天子,他到其他诸侯国去巡视,这个天子非常尊重这个国的国君,他底下的子民都很欢喜,天子这么尊重我们的国君,所以臣悦。「敬一人而千万人悦」,尊敬一个人,让千千万人都感到喜悦。

【所敬者寡而悦者众。此之谓要道也。】

他恭敬对待的人很少,因为国君他还有很多他的任务,但是他刚好有那个因缘,他去巡视的时候遇到百姓的父亲兄长,甚至是这个地区的地方官、这个省的省长;你虽然是国家领导,你很尊重这个地区的首长,你所尊敬的人很少,却可使许许多多的人感到很喜悦,这就是所谓『要道』。治国的好方法,就是用孝悌之道来教育民众,用礼乐之道来转化民众。因为这一章就强调孝悌、礼乐,后面尤其彰显出恭敬的重要,一个领导者有恭敬的心来对待他所遇到的父、兄,还有君这些身分的人,就会让很多的人很欢喜。比方说在疫情第一线的医护人员很辛苦,这个国家领导人去慰问,尤其是最辛苦的人,最奉献的那个医疗人员,很感谢这个付出、奉献的医护人员代表。他恭敬一个人,多少人高兴?多少人欣慰?有没有敬一人、千万人悦?打自内心感谢医护人员。或者教师节他去拜访一个老教师,请问大家,只有这个老教师会感动吗?谁会感动?所有当老师的人都欢喜,国家领导人很尊重老师。所以这个恭敬能产生民心的欢喜,民心的团结。成德想到陆克文先生,他做过澳洲的总理,他上任做了其中有一件事,他跟澳洲的原住民长老,很礼敬他,向他道歉,因为一个政权入到一个国度,对当地有杀戮。可是他当一个领袖,他肯为之前的错误向原住民道歉,这个是很可贵的。他这么一做,我相信原住民都很感动,他又尊敬他们的长老,这就把一个国家种族之间的隔阂破掉之后,把大家凝聚在一起,共同为这个国家努力。

所以这一句经文,真正有恭敬心、有真诚心的领导者能落实这一句,这个对他国家的帮助太大了!成德觉得师父老人家把这一句用到宗教团结去了。你看老人家尊敬他们的神,尊敬他们的经典,发现一部《古兰经》的注解,那注解很难得,把《古兰经》注解得很清楚,那可能是一百年前很有道德学问的人注的,老人家拿到了,印一万本,恭敬他们的经典。老人家这么一做,敬《古兰经》,则伊斯兰教徒都悦。所以老人家为什么那么短的时间就把九大宗教能团结起来?尊重人重要,「敬人者,人恒敬之」。老人家都是发自内心做的,包含老人家讲,我学《圣经》,我是最虔诚去学的;我学《古兰经》,我也是很虔诚去学的。所以老人家有把《新旧约》腾出来,带动宗教互相学习。互相学习了,你们的教诲很好,互相尊重;你不互相学习、不互相了解,都互相批评,那冲突更大,你不沟通交流,愈误会愈深。见面三分情,互相学习,互相尊重。在新加坡天主教邀请师长去讲《玫瑰经》,你看讲下来天主教徒很感动,当然他们会更认真学《玫瑰经》。老人家做这个,这都是老人家把《华严经》用出来。《华严经》事事无碍,这个世间很多冲突都来自什么?来自宗教。老人家能把他们那么短时间团结成一家人一样,个中三昧我们当弟子的要学到,内行人看门道,外行人看热闹,只会「哦,好」,只会拍手而已,学不到老人家的心法,这太可惜了。

这个不只用在国家的治理,或者你在单位里面,你是一个企业董事长、总经理,今天有个员工父母来看他的孩子,刚好被你遇到了,「老人家,欢迎欢迎」,倒一杯茶请老人家喝。你发自内心对待员工的父母,这个员工看了会怎么样?或者你董事长看到员工,也是很真诚、很热情,「早!」那种关心、尊重都是发自内心,有时候那一句问话、那一句关怀问候,员工可能一辈子都不会忘,董事长成就那么高,对我这个基层员工都这么尊重恭敬。所以这一句也是用在企业团体当中,你只对一个员工很恭敬,敬一人,千万人悦,为什么?旁边的员工有看到,他们也很感动,然后这个事慢慢大家都知道了。所以松下信之助,这个在日本经营之神,他员工母亲生病了,这个员工是厂长,他跑医院去照顾母亲,结果工厂失火了,烧掉了。松下信之助应该是看得很开了,烧就烧掉了,又回不来,他没有指责这个厂长。你母亲生病了我们都没有关心到,没有体恤到你的情况,还致歉,没有责罚这个厂长,没有降他的级。松下信之助这么处理,他公司很大,分公司很多,你看这个事情一传,他这种反求自己,然后恭敬员工,也关心他的家人,这一分心,员工知道了都很感动。虽然他是对一个员工还有他的母亲,感动全公司的人。当然这种都是要发自真心,不是做样子给人看的。假如是做假的,日久见人心,做假的后面反效果就很大了。所以善导大师教导我们,一切皆从真实心中做。就像一个领导者要立诚信与诚名,你不能做假的,你不能装。老和尚说「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真诚是真心的本体,不应付,不虚伪。唐太宗刚好有一次听到臣子给他建议,皇上你哪天上了朝,你就故意发脾气,你看看你发完脾气之后谁敢劝你?太宗听了说,不行,我怎么会故意发脾气呢?故意装的,这样不是诚信对待臣子。所以都是从真心做出来的。好,这个是「广要道章」。

下一章「广至德章第十三」,这一章是详细说明第一章治德的意义,如果能够推广先王的孝行,至德就可使民心顺服,因为这一章最后一段,「非至德,其孰能顺民如此其大者乎」。所以你看这一章也是在强调,君王一定是自己要以身作则,把孝真正做出来,就能民心顺服,感化百姓,所谓风行朝野。所以我们看经文里面说了,「子曰:君子之教以孝也,非家至而日见之也」,领导者教孝道,不是每天挨家挨户上门去教,他是「教以孝」,这个教是以身作则,「所以敬天下之为人父者也」,他自己对父母尽到孝道,天下的人以他为榜样,天下的人也懂得尊敬自己的父母。「教以悌」,他也是对自己的兄长尽到悌道,百姓都有本善,看到他的榜样,效法他,那就是教天下所有为人弟妹的人,都能尊重自己的兄长。以前天子或者国君,有可能也有兄长,因为他的身分可能是嫡长子,有可能他不是年龄最大的,父王其他的太太(庶母)生的比他年长,这个在时代背景上补充做一个说明。「教以臣,所以敬天下之为人君者也」,他对自己的臣子,教以做臣子之道,那就是教天下为人臣的都要尊重自己的君主,这个都会起到上行下效的效果。

好,时间到了,我们今天先交流到这里,谢谢大家。

说明:

(1)、资源来源于网络公开发表文件,所有资料仅供学习交流;

(2)、本站所发布内容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可以联系客服删除,微信:xsxyd6688;

福德智慧 » 《孝经》(第十二集)教民要道 成德法师主讲 2022/12/27

发表回复

提供最优质的资源集合

立即查看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