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上感应篇汇编》学习分享 成德法师主讲(第十二集)2020/4/3 英国威尔士兰彼得
成德法师视频在线观看【点此选集】《太上感应篇汇编》学习分享【点此选集】
成德法师移动硬盘全套目录【点此查看】
成德法师音频机合集目录【点此查看】
诸位亲爱的同学,大家好!《太上感应篇》课程进入「忠孝友悌」这一句经文,都是行善积德总持法门。上一节课我们就「忠」跟大家有所探讨,还有最后有谈到「孝」的部分,以颜光衷先生「孝弟论」来做探讨。而这篇「孝弟论」分量挺大的,我们细说真的也要花不少时间,毕竟我们课程只有二十堂四十个小时。「慈心于物,忠孝友悌」,这是修敬;前面「是道则进,非道则退」,这是总纲,其实就是随顺性德,要尽力去做,违背性德决定要当下止住,克念作圣;接着,「不履邪径,不欺暗室,积德累功」,都是存诚,从真诚心下功夫。从根本修,从起心动念处修,才能格物致知、诚意正心。而慈心于物、忠孝友悌,这是修我们的慈悲、恭敬之心。
儒家重视孝悌,《论语》说的「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孝悌是仁慈之心的根本。我们说仁爱的原点是父子有亲,首先他要恢复,再从这分亲爱延伸到对兄弟姐妹、对整个亲人家族,延伸到邻里乡党,由近而远,由亲而疏,能够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到凡是人皆须爱、凡是物皆须爱。故「说尧舜之道,孝弟而已矣」,不光是他们自我的修身功夫下在孝悌,以至于治理天下,能够让人民得到安定幸福的生活,也是用孝悌来教化天下才达到的。就像《孝经》告诉我们的「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的道理。而我们读这一段《孝经》经文,我们要相信这个真相,这个世间有一个至孝之人,必然能够正己化人,能够「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我们看大连王希海先生,他的孝行感动了许多人,进而向他效法。全世界贫富差距愈来愈严重,可是在大陆却是脱贫的人快速增加,贫穷的人愈来愈少。所以等于是以孝悌的精神来对待人民,人民都是他的亲人。「教以孝,所以敬天下之为人父者也;教以悌,所以敬天下之为人兄者也」。经典的道理都是宇宙人生的真相,我们要相信,我们要有信心,甚至我们要以自身解行相应来落实、来印证真理,所谓信解行证。
虽然我们常常会感叹世风日下、人心不古,但这不影响我们的信心,我们只是清楚,为什么人心会不古?因为人不学不知道,人不学不知义,苟不教性乃迁。所以现在最重要的是「建国君民,教学为先」,而这个教有身教、有言教、有境教。就像这次疫情,国家领导人把老百姓的生命安危摆在第一位,就能快速遏止疫情;假如政治人物还有对自己的权势、对自己的利害、经济种种考虑,他就不能够这么斩钉截铁去处理事情,因为无欲才能刚。所以在境界当中,我们都能够很好的观察经典这些道理,我们自己会得到很多的启示。虽然好像大的环境一直在恶化,那是因为共业所感,但是我们要相信众生善根不可思议,诸佛圣力亦不可思议,我们能真正发出如地藏菩萨的孝敬之心,如观音菩萨的大慈大悲、救苦救难之心,必然能在共业当中有殊胜的别业出现。所以我们看到现在全世界的疫情状况是一种共业,在国内快速能够控制下来,这个就是别业。包含在二OO五年底,老人家也是为了让全世界对伦理道德重新恢复信心,所以在家乡办了传统文化教育中心。当时候百姓透过几个月的学习,不孝转成孝;夫妻常常争吵的,学了之后,人的惭愧心、人的良心起来了,夫妇关系改善,邻里关系也改善,离婚率快速下降。当地调查了解,在镇子里面的夫妻没有再离婚的,怎么离婚率还是有?虽然大幅下降,但因为有很多人没有住在镇上,也没有听到传统伦理道德教育,所以这个离婚率还不能降到零。但是真的遇缘不同,有好的缘都能改善,犯罪率也是快速下降。
所以我们对于人性本善不怀疑,对于经教所说的道理不怀疑,我们以这个坚定的信心来学习。而因为时间有限,我们就这些属于总持的德目花多一些时间,后面我们可能就不这么细说。而且《汇编》的教诲太好了,内容太丰沛了,前面的部分都以《汇编》里面的内容,这样一字一句跟大家都有探讨,这样让大家感受到《汇编》的资料确实非常可贵,古人也是用心良苦。希望大家主动花时间去下功夫,之后,我们说带动这个风气。也感谢院长、汉学院给成德这个机会,来跟大家一起学习。更体会印光祖师为什么极力倡导三本书:《太上感应篇汇编》、《了凡四训》、《安士全书》,这三本书太好了。所以自己也觉得要好好再花时间来深入,但由于课程时数限制,往后讲经文,成德就直接用白话来诠释一些《汇编》当中的重点的教理跟故事,就不以原文来细说。在这个地方也跟大家说明、致歉一下。
刚刚提到「尧舜之道,孝弟而已矣」,而我们在学习道家的经教,再以儒家、以佛家来印证,会深刻感觉英雄所见略同。因为契入境界,那就是相同的,所以谈出来都是相应的。就像我们佛门要开发自性,地藏菩萨的表法,孝敬,孝顺父母、尊敬师长,这是《地藏经》的表法。所以孝敬才能开发性德,不从这里开发,开发不了。就像《观无量寿佛经》说的「三世诸佛净业正因」,等于是过去、现在、未来的佛,我们还没成佛,都属于未来,要能真正成佛,圆满无上菩提,都要修这三福。而第一福是最重要的基础,第一福当中的前两句,又是基础当中的基础,根中之根,就是孝养父母、奉事师长,也就是孝悌、就是孝敬。所以我们抓到根本,我们的孝悌不须臾离也,我们的仁慈心也是时时可以提得起来。所谓孝心开百善皆开,百善都开了,恶的念头不起,那等于是从心上改者,恶就调伏了,我们后面的这些恶的行为不会起,后面善的内容很自然能提得起来。
所以颜光衷先生在「孝弟论」,一百八十八最后一行,他说,「这孝弟关涉甚大,横的纵的,往古来今,无边无际的,都是这个物事」,用佛家讲,一切法都是我的身,叫法身,就是从这个孝延伸到一切万物跟我都是一体。「然须晓得孝弟的,是何物」,要真正搞明白孝悌的道理,明白了,我们很愿意去奉行。「所以孝弟的,是甚么根苗」,我们要去行孝悌,是什么个道理?接着就开始分析,「人于天地间一气耳,自有宇宙以来,无日不生,都是活活的」,这个是叙述我们在天地之间活着,这个活活泼泼有生气,就是靠人活着。我们观察,天地有好生之德,这就是仁爱,都有生气。而我们看到每一个种子,为什么叫它核仁、土豆仁?因为生命就从它那里长出来的。所以这里讲,「我手足活时,便知痛痒」,是有感觉的,能感知全身,我活着能感知全身,哪怕是拉一根头发,全身都有感觉;「痿痹处」,痿痹就是麻木不能动了,「便不知痛痒」,那里就没有生气了。「天地万物,看那活动的、青翠的、跳舞飞跃的、呻吟鸣叫的,便触着我怀抱,便有生意,疼痛与他相关」。这个是由天地的生气延伸到我们的身体,他很正常,都很血气畅通的时候,知道痛痒,随时都能感觉;但是假如有麻木,我们成语说麻木不仁,麻木整个不能动了,就没有办法去感受。拉到其实我们人的天性就有这个仁慈,所以当我们有这个本心,然后遇到境界,我们看到青翠、跳舞飞跃,这些有生命力,我们接触到这些事物,我们都能够感觉到,然后感觉到那个生生不息的信息,而且他们的疼痛跟我相关,他这本有的感知能力很强。
所以一、两岁的小孩,我们看他在那玩耍,前面的孩子不小心跌倒了,砰,这个跌倒的孩子都还没回过神来发生什么事,后面那个孩子哭了。他母亲说:「是人家跌倒,是他痛,你哭啥?」还叫他别哭了。事实上是他感知到对方那个撞击力、那个痛,他就先流泪了,这是表现在跟朋友之间。父子关系,这个天性他也能感知。有一次双亲节前,我们办课程,让小朋友给父母行跪拜礼。结果有个孩子跪拜他的父亲,后来拜着拜着他就开始流泪。拜完,有老师就问他:「你刚刚拜的时候为什么流泪?」他说因为我看到父亲哭了,他自自然然就哭了,父子同心。父亲看到孩子懂事他感动,但孩子是因为看到父亲流泪,可以感觉到父亲的心,也跟着流泪了,这就是父子有亲的天性。
成德在这个点上是有感触的,当然主要还是感谢佛菩萨、圣贤教导,感谢师父上人的加持、教诲,开始接触佛法了。姐姐出嫁那一天,刚好姐夫到了我们家迎娶要走,走以前跟父母行三跪九叩。当我姐姐这跪下去,我父亲眼眶就有泪水。我在旁边观礼,当下一跪下去,我父亲那种感受就好像一道光射入我的心,我也跟着泛着泪水。当时候就感觉好像父亲那种把一个女儿拉扯大,然后今天好不容易给她找个好归宿,整个感受的过程,养育这个女儿当中的酸甜苦辣,好像一幕一幕浮现,父亲有所感,就流泪了。成德那时候就深刻感觉为人父母之不容易,因为毕竟姐姐在成长过程中身体上的问题、学业上的问题,种种问题,成德也都大部分参与其中,自己或多或少都会有担忧,更何况是父母,那种担忧很难用言语来言表。确实父子有亲是我们每个人的天性。
所以我们对父母、对身边的朋友,以至于对有生命的动物。就像有个小孩,他的爷爷,一条活鱼抓回来要杀,动刀的时候那孩子就哭,「爷爷,牠会痛,牠很痛!」包含小孩看到小猫很可爱,想把牠留下来,身边长辈说,「牠也有妈妈,妈妈会想牠」,他就放下了这个要求。都是「便触着我怀抱,便有生意,疼痛与他相关」。
《格言联璧》当中说到,「万物一体,谓之仁。」这句话讲得好!怎样是恢复了我们的仁爱心?真的可以感觉到一切万物的痛痒,就万物一体了,仁民而爱物。《格言联璧》这一段话确实讲得非常精辟,第一,这一段话跟我们《太上感应篇》讲的非常相关,「竭忠尽孝谓之人」,做人的最重要的本分,竭忠尽孝,所以忠孝友悌。「治国经邦谓之学」,读圣贤书要干什么?能够真正利益百姓、利益这个时代,再来利益后世。而这个时代现在最重要的,建国君民,教学为先,这是我们能尽一分力的地方。「安危定变谓之才」,什么是真实的才能?现在能不能把一个人身心、家庭,以至于团体、国家的危机能够化解掉,叫安危定变,这才是才,真正的才能,不是炫耀,真能解决问题。所以古圣先贤教的都是修齐治平的学问。我们也是恭逢这么殊胜的时代,我们也要善于去观察,怎么化危为安,怎么转祸为福,确实古代好的政治家可以办得到。下一句,「经天纬地谓之文」,文章能经天纬地,能贯道、能载道,这才是真正的千古文章。「霁月光风谓之度」,什么是度量?霁月光风,很坦荡光明,又能包容。最后才是「万物一体谓之仁」。其实这整句话就提醒我们,看事物要看透彻,不能看到表象,更不要学到表象去,就像的那句,佛法重实质不重形式。
注解当中提到,我们所接触的这些天地万物,我们都能感触、感受它们,疼痛都与他们相关,「盖所谓仁也」,这大概就是仁的一个展现,这是本有的。接着说到,「吾身活处,从何得来?」我们能够这样活着,怎么来的?「跟着这精气,而精气非我自家;跟着这形色,而形色亦非我自家。都是从双亲分剖的」,这个讲到了我们生命来自哪里,来自父母结合分给我们的。就像前面讲到《礼记》里面的,「身也者,父母之遗体也」,从父母那边得来的。
进一步叙述生命成长的过程。「试看在母腹中,母呼亦呼,母吸亦吸,养的是母胎,茹的是母血」,我们随母亲的呼吸,在她的胎盘当中、子宫当中成长,喝的是母亲的血。所以像大陆翟俊杰导演,为了教育他的孩子,把他太太在给小孩哺乳那个乳汁装在一个小瓶子里,后来真的就化成血了。怀胎十月喝的量可不少,都是从母亲身上来的。「这里自家原有躯壳否」,自己就是依附在母亲的身体里。「一旦离里出怀,才有性命」,我们一生出来才是个独立的生命。「然何处不傍着父母」,虽然是生出来了,但是哪个地方不依靠父母?刚生出来没有什么能力。「试看小孩子家」,我们回想也好、观察也好,一个初生的婴孩他是怎么生活的,我们也可以随着这段文来感受,我们自己感受一切的人类都是如此成长的。对我们来讲,也要体会父母的不易;同样,这些过程,有机会也要多提醒有缘的大众,不忘我们的生命是这么不容易才成长起来。「终日醒,亦醒着父母」,醒过来就得照顾,父母也不安稳睡。「终日睡,亦睡着父母」,等于都要抓着孩子睡的时候,赶紧你才可以休息。「终日欢欢笑笑,啼啼噑噑」,这是哭泣,「都是欢笑啼噑着父母,舍父母则一筹不展、一情不立」。
读到这里,我们就想到《论语》当中,孔子在跟宰我讲到守孝三年的事情,夫子说,「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真的是欢笑啼哭都在父母的怀中,都在父母的身旁,父母也不敢离开我们,生怕我们有什么闪失。而我们没有父母,这个一筹莫展,就无法自立,生活就困难了。一情不立,这个情就是心情,得不到安慰。我们看有的孩子,父母刚好离开,他就一直哭,哭到看到父母了就笑了,确实是很依赖着父母。
「这里自家还有躯壳否?」其实这一句就是提醒我们,我们很多年之后才能免于父母之怀独立生活,都是靠着父母,分不开的,是一体的。「这便是一堂的生意,合一堂爹爹娘娘、哥哥姐姐,弄这小孩子。小孩子一味无东无西,依着爹爹娘娘、哥哥姐姐作一块。那是尔恩、那是我怨,那是尔是、那是我非,岂不是浑然一体?这便谓之仁。仁者人也,原合父子兄弟为一人者也」。这一整段让我们去体会,小的时候真的是跟父母,有时候还有哥哥姐姐陪伴在侧,给我们照顾安慰,好像融在一起,不分了。我们刚刚提到万物一体谓之仁,但这个仁能够发挥出来,也是从跟父母一体到跟兄弟姐妹也是一体,延伸到整个家族,延伸到一切人、一切万物。所以仁者人也,这个仁也是体现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原就是出生以后,跟父子兄弟完全生活交融在一起,如同一个人一样。所以这个孩子觉得有父母就拥有天下一般。就像大舜,他这个天性终身保持,他终身慕父母,得不到父亲、后母的认可,他就很难过,而且还责备自己做得不够好,就是一体,都是自己,不是跟父母这样分开,你对我错。他得了天下,娶了这么好的太太,他都没有觉得心很安。一般的人拥有这些外在的东西,都觉得高兴得不得了,但舜王他是用性德在生活,他就觉得最遗憾的还是父母不能接受他,最后做到父母感动了,受他感化了,他才安心。
「迨后稍长」,开始长大了,「便不傍父母行立」,就不用依靠父母行走、生活了,「自家有一种跑跳的意思」,自己可以跑来跑去;「不傍父母喜怒,自家有一种戏耍顽拗的意思」,就变得自己在那玩耍、顽皮,不听话;「不傍父母食息」,不是依靠着父母生活,「自家有一种想佳味、求便宜的意思」,他就慢慢有一些主意了,想吃好吃的、用便宜的,就是慢慢都有自己的主张、意识。「劝发菩提心文」说,长而有识,贪欲便生。「岂不是我体日现」,自我意识展现,「渐渐与亲隔了」,慢慢自我愈强,我是我,父母是父母,就有间隔了。但是我们看舜王这些大孝子,他们就始终不忘父母,就是把父母都放在最重要的位置,父母比自己的生命还重要。
为什么我们这个本性,跟父母一体的心境,怎么会慢慢变化?一切都有因果。我们看,「而为父母者,复不勘破此机」,当父母的人没有办法识破这个关键、机关。就是毕竟人出生,老法师曾经有一个墨宝,「人生百日,体露真常」,那个真常的意思就是他自性能显露出来。你看他那个笑容这么天真,看他跟父母,尤其跟母亲的相处,叫一片天真;母亲对待他也如是,一心一意为孩子好。就像母亲看着她刚出生的孩子,总不会想这个以后要给我考一百分,不然我就打他,还没动这些念头,可能等他到学校去了,这个缘就勾起父母跟人攀比的心。所以这个真常还保持着,真正看得懂的,为人父母的人就会护念他这个真常、天真继续保持,这个是真正会教育。我们看古代真会教育的父母、老师,孩子到十几岁都还很憨厚。现在的孩子从小机灵得很,那不是好事情。我们这个读书方式,从小读经典不用求解,就是让他不要胡思乱想,一胡思乱想,他这个天真就很难保持。经典都是性德的言语,跟性德相应,他读这些东西,就是在这样的磁场,那他的天真就能保持,又不起妄念。现在没有读这些经典,听那些会动情的情歌、很躁动的歌曲,电视节目又是一些比较粗俗,甚至是会在言语当中调侃、妄言、绮语,就麻烦了。
所以当父母的要真正有智慧,才能护得好孩子的慧命。当父母的人假如没有真正有见识、知道去护持好孩子的天真智慧,那就「挑他拨他,惟恐他不入了世情、不成了我相」。这个挑他拨他,俗话是说小孩被大人给玩坏了,我们跟他做的每个动作都在影响他的心态,到底给他什么影响。又说恐他不入了世情,世情要分辨清楚,你要给他的是明白伦理道德因果、圣贤智慧,可不是让他入了五欲六尘这些习染,可不能变成《金刚经》说的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这自我保护,怕受人欺负,都会往这个方向来引导他,都是以自我为中心的发展,就会延伸开来。当然,并不是说不要注意孩子的安全,还是要教育他,但是教育他的时候,一来是让他知道不要让父母担心,二来能包容这个世间,三来能藉由这些现象扩宽他的心量,去承担这个社会需要的教化,而不是让他在这样的引导之下愈来愈只顾自己。
「凡事则誉之曰」,就夸赞他,「我的乖乖、我的乖乖,此便引动他毁誉根」,我们说遇境逢缘,无始劫的习气容易被调动出来。所以父母很爱孩子,但是,假如没有教育的智慧,有可能给孩子一些影响,自己不见得能察觉。所以真的人生要扮演好本分、扮演好角色,都得学。为什么说人不学不知道、不知义?不知道那个角色应该怎么才能做得好、做得圆满。所以《礼记.学记》不只当老师的要学,当父母的、当领导的,其实对我们自身来讲,我们也得学,学着护好自己的成长、护好自己的慧命。《礼记.学记》说,「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父母就要抓住这个最重要的纲领,长他的善心,救他的过失,不只不能增长他的习气、不能调动他无始劫的习气,更要调伏他的习气,然后增长他难得的这些跟五伦八德相应的善根,这就真正成了孩子成圣成贤的增上缘,这功德大了。每一个角色都行菩萨道,只要尽力做圆满。这个时代,假如有一个女子很有责任,很用心照顾她的孩子,她的孩子变成现代范仲淹,你说这个功德多大!尽心尽力是圆满功德,她以这个功德回向求生净土也能往生。所以佛法非常的圆融,各行各业可以行菩萨道,男女老少可以行菩萨道,每一个本分角色都可以行菩萨道。就像三太,她行道体现在当妈妈,教出圣人的后代,当然她还有对上孝顺公婆、相夫(护持好她的丈夫)、还有教子。
看到这一段,我们也觉得人生最重要的要有智慧,才能扮演好我们的角色。不然有福报当了主管,我们又没有智慧,把公家的事给搞砸了,福报来了,变造业的机会,就麻烦了。我们期许自己,明白这些道理之后,不再造新殃,都能成为所有生命中有缘人的增上缘,这样的人生就很有意义,这个就是菩萨道。但这个就是《无量寿经》说的,「敬于佛者,是为大善」。他恭敬佛菩萨体现在哪?体现在依教奉行,佛菩萨就是教我们要发大心,行菩萨道。「实当念佛,截断狐疑」,把所有这些疑惑要放下,要相信佛经语深,相信佛菩萨教导。这个念佛加持力最大,念佛恢复自性最快。「无量光寿,是我本觉,起心念佛,方名始觉,托彼依正,显我自心,始本不离,直趋觉路」,直趋,最快。「拔诸爱欲」,知道这些是轮回因,把它放下,「杜众恶源」,缘分是相招感的,你世间这些爱欲放下,招感来的都可以转成法缘。「游步三界,无所罣碍,开示正道,度未度者」,世间你不会去贪求,所以无所罣碍,开示正道,度未度者,成为一切人的增上缘。
引动了他的毁誉根,毁,批评他就怒,赞誉他就高兴,那就变闻过怒、闻誉乐了,「务外根了」,他太在意这些感受、外表了,「他日便成了伐善施劳、矜名饰节的气象」。我们读到这里,印祖说,世出世间从事上讲不出因果二字,而且还因小果大。种了这个毁誉根,慢慢慢慢会发展成为,「伐善」就是吹嘘夸耀自己的才能,「施劳」那就夸赞自己功劳。就像司马光先生小的时候,跟姐姐一起在剥胡桃皮。刚好姐姐离开一下,他们家的仆人教他个方法,他就弄得更好。后来他姐姐回来:「哇,你怎么弄得这么好?」他说:「是我自己弄的。」这就吹嘘夸耀。他的父亲有智慧,发现了,马上呵斥他:「怎么可以说谎?」我们看这父亲太慈爱了,去成就我们说一代完人。因为司马光先生后来他能修养到「平生所为之事,无有不可语人者」,很可能在他小的时候,他这些习气现前,他的父亲都掌握机会把他导正了,不然怎么成就他后来的人格?所以这个正面的表法也给我们很大的启示。其实我们现在看这个,当前我们也要护念好我们自己,时时把我们的病根看到,惟从心源隐微处默默洗涤。「德遵普贤」第二品,这十六正士第一个就是贤护,不只要护别人,还要护好自己,进而也是尽力的去爱护好身边所有的缘分,我们才是落实「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叫善友为依,依众靠众。所以不能引动了毁誉根,他日就变成这样的性情,「矜名饰节」,好虚名,好像要体现他有气节,这样的一个情形。
「对兄弟则戏之曰:这是我儿、这是假儿,这得我怜、这不得我怜。便引动他妒忌根、彼我根了」,所以这个话都不能随便讲。为什么老法师说,在古代,长者要有一个默契,就是在小孩面前不能给他不好的影响,那不是只有吵架,讲的话对他思想观念都不要有错误的引导。其实成德读到这里感触也多,一来也看过亲戚朋友有小孩,甚至是孙子,都在干这样的事。你看这个小孩一听,小孩天真,大人的话他不会说在骗他或者是开玩笑,他有时候听了就受影响了。成德家中,姐姐两位,三个小孩。而且我算是唯一一个男生,又是长孙,还是长曾孙。可是感觉爷爷奶奶、父母并没有特别的好像宠爱我,是平等的。所以看到这一段,很感激爷爷奶奶跟父母,不然这个就引动妒忌根、彼我根。被忽略的小孩,可能他就嫉妒了,被重视的小孩都看自己看很重。有的你没有这么做,可是你这么说,那反而他觉得是这样,他心里就一直觉得是这样。所以都不要给孩子不好的引导跟不好的示范。「他日便成了妨贤媢嫉、同胞不和睦的气象」。这一段跟后面贬正排贤都有关,妄逐朋党,你看这不和睦的现象,假如从小没有教好他,又引发他这些习气,最后才会发展成这么严重的偏颇。所以实实在在讲,天下的问题根源都在家庭。为什么老法师分析,要真的让社会安定、世界和平,找到病根,在夫妻?夫妻不和,做出来的行为都影响小孩,小孩就知道这些方法。那这些方法是不和的方法,怎么解决问题?所以根源还得孝悌传家,才能解决问题。
「遇食物,则戏之曰:我的要多要多。便引动他馋口根(造成他贪吃)、贪婪根了」,造成他贪心的增长。所以你开玩笑是种因,「他日便成了争田争货」,这是果报,甚至严重的,「受贿纳赇的气象」。这个时代贪污腐败是很严重,根源,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得从这里下功夫才行。不然他习气已经形成,很难遏止,用刑罚,那只能症状(解);要根本解,要靠教育。
「遇少有得失哀啼」,他少了他就不平,哭号。看他在那里哭号了,「则语之曰」,这父母长辈又不懂,又跟他说:「谁惹我儿子,我要打他!」所以没有教他行有不得反求诸己,没有教他包容,反而还跟他说,谁惹你了,我打他。「便引他很戾根、恩怨根了」,凶狠暴戾的这些观念态度,恩怨情仇这些习气,「他日便成了背公树党(这违背公义,树立私党)、阴鸷鬬害的气象」。所以我们前面讲到为人臣,不能因为自己自家的利益、权势、名誉、地位种种有害于公,可是问题是,假如不从小教好,也很难彻底解决。这个阴鸷就是很阴险凶狠、残暴斗争,这都变害群之马。
「这等气象,渐开渐着」,渐开渐着就是发展得愈来愈厉害、愈来愈执着,「连父母亦不能有其子矣」,他这个习染愈来愈重,连父母也左右不了他,不听话。「何也?父母亦不能尽是好言,亦不能尽是怜惜,物食亦不能充量,恩情亦不能无得失也。于是向之所以教其子者,皆为还向父母之具」。所以这个于是向之所以教其子,就是整个孩子成长过程,你给了他什么,他还向父母,就好像回应你。我们给他错误的引导,最后他的行为铁定偏掉,那当父母的也得承受。就像现在孩子逆反,管不了,那父母也有责任,「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可见一言一行不能给孩子不好的影响,要给他好的影响。所以「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这不是各行各业而已,我们要扮演好父母的角色、人生的角色,修身都要到位才行。
「家人父子间,便有尔非我是的意思。谋事而当,而以之自多也。一惹物议,而曰吾父母实然也。房户之间、笑语之内,恩恩怨怨、赢赢输输,不可胜道矣」。在最亲近的父子家人间,也会形成在那里谁对谁错,哪怕事情做得好,都在那里争这个是我的功劳比较多,甚至于有可能把过失都归咎到父母。所以一个房子之内,这打打闹闹、恩恩怨怨很多,这个情执就愈来愈增长。那当然,我们古人讲的,「贤者争罪,愚者争理」,家里面不可能没有事发生,磕磕碰碰,摩擦在所难免,但是有修养的人他都是争着认错,自然影响家庭。缪彤自挝,这个是后面兄弟之间的实例。他很用心照顾弟弟、弟媳妇,最后他们争着要分财产。他不只没有指责弟弟,他觉得还是自己的错,在那里惩罚自己,挝是打自己的脸。因为他平常确实付出很多,那弟弟、弟媳妇他们一时间迷惑,他这么真诚的反求诸己,就把他们的善根唤醒,这是贤者争罪。愚者争理,争理就是争对错,就没完没了了。
因为在家里就有是非恩怨,发展到为官的话,「是牛李洛朔之党。即家人而已然,而揖让争篡之局,自一堂而遂分也」。这两句结论,整个国家的党争,根源在哪?家庭。所以老法师给这些和平专家的分析很准确,我们这个颜光衷先生的分析也是很有见地。所以,为什么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门?要去了解他的家庭状况,是有道理的。牛李是唐朝的党争,洛朔是北宋王安石那时候他有新法,很多人不认可。不认可,要善巧的来导正,但是假如形成很多的朝廷官员变成一派,在那里对立批评,可能就不妥当。
像我们这个时代,多党制、两党制,这是这个时代的一个制度。好不好?我们也看这个时代的发展,自己去判断。那当然人是第一,制度是其次,我们可不能把这个本末给搞乱了。而孙中山先生强调的是一党独大。孙中山先生当时候对西方的政治也是了解的,他为什么不搞两党、多党?不搞两党、多党,党争都不一定能避免,这个都值得我们去思考。他真的是从古今吸取经验,以皇帝一个家族来治理天下,怕人才不够,他以一党独大,举全中国的人才来治理,他没有说两党,他没有采这个制度。我们现在看看,好多国家都是两党,一个叫在野党,一个叫反对党,这个名字不好。所以老法师在陆克文先生做总理的时候,给他不少建议。陆克文先生非常可贵,他也讲了一口流利的中文,他都能接受。他上台还给原住民的长老道歉。当时候他们祖先从英国到了澳洲,对澳洲原住的人民也是有一定的迫害,他以国家领导人来道歉,这个就能促进种族与种族平等对待、和睦相处。老法师还建议他,不要叫反对党,要叫兄弟党,一起来商量,一起为国家好。这些理念重要!没有这些理念,想解决问题也不容易。
佛陀那个时代,也有团体当中的问题点出现,也有六群比丘捣乱。我们看佛陀怎么教的?默摈,不要去批评他,显正破邪,不是你去跟他争对错可以解决问题,愈争对错,没完没了。「何以止谤?曰无辩」。怎么止住毁谤?不要去辩解。「道人善,即是善,人知之,愈思勉」,显正;「扬人恶,即是恶,疾之甚,祸且作」。我们对《弟子规》经典这些教诲,它们也是因果,你这句话讲出去会招来什么发展?事物发展的规律我们要很敏锐,会招来什么结果?都是善因善果、恶因恶报。所以在家里面就常常这样恩恩怨怨,甚至于还分成是站在父亲那边还是站在母亲那边,这累!所以现在人为什么活着很累?在家里面就得恩恩怨怨,出了社会更多,太辛苦了,太苦了,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
所以这个揖让争篡,都在一个家、一个房室当中就已经开始产生了。我们看好的榜样,孔融让梨,怎么会去争?但是现在真的是看到吃个东西,兄弟姐妹在那抢到打起来都有。成德父亲那一辈,那是互相照顾,一个好吃的东西一起分着吃,兄弟姐妹感情很好。所以这个孝悌得赶快教才行。
在家庭当中没有好好教,已经形成习气,我们看,「而况外诱驱驰之」,随着他踏出家门,外在的诱惑又一直在让他往恩恩怨怨争输赢这些方向去发展。「妇言荧惑之」,假如娶了妻,妻子心量又不大,又斤斤计较,那就会用这个「荧惑」,就是用迷离的语言,讲着讲着让他就受影响,他就会被妇言整个心态就偏颇,所以枕边风非常厉害。为什么郑濂他们一家千口人,皇帝问他:「怎么可以让这么多人和乐?」他回道:「不听妇言。」这个时代男女平权,这些话我们也要看情况讲。但是古人这些话,对我们教女儿,以至于夫妇之间领妻成道、助夫成德,甚至于我们自己本身,就是成年的女子,都应该去想一想,不是一听,怎么可以批评女的?就不高兴了,这个就不知道古人留这些话也是为了护念好我们。我们一定要了解,男众、女众,我们来投胎都有习气。爱欲不重不生娑婆,念不一不生极乐。我们彼此在地球相见,所谓阎浮提众生,起心动念,无不是业,无不是罪,我们都是酬业而来的。我们都有业,都有过去生的习染,所以男众有他严重的地方,女众也有,男女的性情还是有差别,对修行人来讲,都要从最难的下功夫。至于男众女众重的习染在哪,我们可以自己好好去观照、去观察、去下功夫,这个对我们突破业力很有帮助的。想明白了,看清楚了,就会下功夫。不然不只没有下功夫,还让那些习染增长,就误了自己的道业。「子女及仆从怂恿之者哉」,你看这些助缘,子女,「爸,你怎么这么好欺负?应该跟他争!」或者这些仆从在那里怂恿,就是从旁劝诱鼓舞他去跟人家争夺。
这样,「若是,而可为仁否?」有这些习染,然后又有这些助缘,想再为仁道容易吗,可能吗?「自家如此,而能与他人忘物我、齐顺逆否?」自己家庭都搞成这样,能够达到民胞物与、不自私、忘我,然后不计较顺逆,这样的修养胸怀吗?
所以我们读到这里,一来要反省、反思怎么护念好自己;二来,此生也要善友为依,也要有好的环境,有成家的人要护好自己的家人。娑婆界退缘多、进缘少。为什么释迦牟尼佛多次在经典中劝我们,这个世间「五烧五痛,久后转剧」,我们要求生净土,那里「无有众苦,但受诸乐」,那里六尘说法,有最好的老师、最好的同学、最好的环境,三不退。这个环境有很多的挑战,难怪释迦牟尼佛苦口婆心一直劝。
接着说,「间有一二知义理有志气的人,硬着要孝、硬着要弟。然无始以来,习心习气,难平难释。故百般冲下,忽现傲惰根;百般奉顺,忽现蛮拗根;百般推让,忽现我能我会根。此根不彻,精神气色,倏忽流露出来,父子兄弟,必有默窥其微者,便不能欢欢喜喜、浑然无事」。也会有有志气的人,像《菜根谭》说,他有那个志气,「装身于千古圣贤之列,不屑为随波逐浪之人」,不随波逐流。就像我们不愿再轮回生死,要真发菩提心,出离三界。这就是知义理、有志气,他保有志气,有大丈夫的人生目标,那他就会硬是去孝、硬是去悌。而他在尽力行孝的时候,挑战就来了。你真正要为父母好,要劝父母修行,你要为亲人好,劝他们修行,挑战就来了。为什么?内有我们自己的业力,外,家人也有业力。所以这里讲的是我们内在的业力,无始以来这些妄心、习气,很难平顺、很难释怀。然后百般冲击下,有很多的冲击挑战,他忽然会现骄傲,表现好会骄傲;怠惰,行百里路半九十,怠惰的现象会出来;他再百般奉顺父母长辈,他也会突然内心甚至于控制不住这个蛮横,这个拗就是性格会比较固执,拗不过他;百般的推让,他也觉得应该要礼让,忽现我能我会根,觉得自己比较能干、比较厉害。「此根不彻」,这些习气的根不彻底去掉,它时不时会现。所以他的精神气色,他言行举止神色当中,倏忽流露,无意间就现了。
所以真正有人生阅历的人,他为什么看一个人的面相、看他举止就能够断他的吉凶,也不是没有道理的。为什么《了凡四训》说,「春秋诸大夫,见人言动,亿而谈其祸福,靡不验者,《左》《国》诸记可观也」?因为虽然只是个动作,那已经太傲慢、太偏颇了,当然可以断他的吉凶。所以之前老法师说,真正修行有功夫的人,他可能看我们一举手一投足,就知道我们最近修得好不好,因为我们的一个眼神、一言一行都是我们心境的体现。所以,假如我们探讨到这里,产生很怕人家看,这还是好自己的面子。一来,真正修行比我们高的人,我们很坦荡,有看到我什么问题一定要帮我指出来;再来,读了这一段,对自己细微的念头、自己的一个细微的言行,都能善观己心,观心为要,就有受用了,心源隐微处默默洗涤。「纯是爱人之心则为端,有一毫愤世之心即为曲」,所以这里你看百般奉顺,这不是纯是爱人、纯是敬人,怎么还会忽现蛮拗根?这个还是没有彻底,甚至只是做到表象,没有如斩毒树。所以真正的精进,为什么夏莲居老居士说「以调伏习气为精进」?这是重实质,不是形式上的。
这里就点出来,确实要护念好子弟不容易。而且富家人教子弟比贫穷人更难,因为他一生出来就没吃什么苦,又是好的环境,都容易增长习气,所谓骄奢淫逸,那真的富贵的人教子更有智慧才行。「父子兄弟,必有默窥其微者」,就是能够洞察到他这些习气现的情况,细微处能够看到。那就不能当作没事,得要像司马光先生他父亲这样,赶紧抓住这个机会点救其失,把他导正,这就真的尽了为人父母兄姐的这个责任。印光祖师说,「人家欲兴,必由家规严整始」,从家规严整开始,他这个家的境教就是长大家的善根;人家欲败,必自家规颓废、乱了开始,就刚刚这个打打闹闹,在那没有规矩,铁定就要败掉了。前面这一整段,其实也是强调孝悌,是先强调了仁是我们本有的,尤其这个仁是从孝悌来的,因为从小跟父母兄弟就是一体的。但这个天性没有很好的保持,就会发展出这些种种的习染。所以我们明白了,就知道要教儿婴孩,要护念好子弟。
接着讲到,「故孝弟是无皮壳的物。有皮壳的,终鼓舞不上。此无皮壳的,便会达之天下。何也?无我也,忍辱也,善下也」。这一段,孝悌它不是一个具体的物体。
「达摩祖师传」,大家不知道有没有印象?空智大师他那个镜头一出来,旁边还有两个随从,然后大家就称他「空智大师、空智大师」,他就什么?「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其实我们看那个表情,已经有自尊自大了,然后还跟旁边的人说,我们出家之人不能贪这些名,世间这些都要放下,还给别人讲道理。接着刚好进客栈,见到达摩祖师坐在那,他就过去说:「贫僧空智,佛理浅薄。」其实这个话都不是从内心讲出来的。所以我们看这个片子里面每个动作、讲每句话,其实我们善于观察、善于反观,对我们都有受用。面对开悟的圣僧,言语都要从真实心中流露。而我们去观察,达摩祖师的应对非常的柔和、谦退,看他要问问题,都是很和谐、和蔼的,哪怕是敲他一个头,都没有动气。结果你看,他在那,好像很谦虚要请教问题,他自己就坐椅子上去了,真正谦虚应该:「大师,贫僧可以坐下吗?」童蒙养正,圣功也。长者没请我们,长者立,幼勿坐,长者坐,命乃坐。他一坐下去就开始念一堆,也没去顾虑到对方听的明不明白,我会不会讲得太快了,劈里啪啦一堆佛理就出来了,无凡无圣无什么。念念念,达摩祖师喀敲他一下。(不能随便敲人家的头,那个是开悟的圣僧,人家能观机、能利益对方。你敲了人家不得利益还结怨,那可不是乱来的。呵斥人,什么人可以呵斥?这我们都不能学到相上去了)。结果一敲,「你怎么打人?」「看那看不到的东西,听那听不到的声音,知那不知的事物,才是真理。」这个孝悌也不是具体的东西,要看那看不到的东西,要去体会它,要用悟性,不是学死的东西。
所以这个无形的孝悌可以达于天下,「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为什么,何也?无我也。能孝悌的人,他就为父母、为兄长、为他人,所以在一个大家庭,有好家风的人,他的人格特质就没有为自己想,他无我,无我就不会计较;还能忍辱,为了大局,这是他成长过程就养成的;善下,善于事奉人,他能低下。所以《了凡四训》说,在家而侍奉父母、侍奉长辈,「使深爱婉容,柔声下气」,所以敬重尊长,根也在家庭;「习以成性,便是和气格天之本」,已经内化了,才来「出而事君」。我们看下一段,和气格天,能够孝悌之至,通于神明,光于四海,能够跟他的本性,孝悌之心就跟所有人的本善是相通。所以「不言而饮人以和」,他不用说话,就带动人家和睦。「此皆在一家」,从家庭他就形成这样的人格,他在家里,则一家受他感动,「则一家动」。我们就举舜王,他的家庭人伦之间的挑战比我们都严重太多了,可是他却让一家和了,就一家动。「在天下,则天下动者」。因为他处在高位,「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舜王以孝来治天下,他自己又有身教,就带动天下的人行孝。所以「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
「是故东叫母、西靠子,一一撞着孝弟,则必思所以抚喻之。老无告、幼颠连,一一撞着孝弟,则必思所以终养之。行役之人、边戍之士,不遑将父将母,一一撞着孝弟,则必思所以休恤之。鲲鲕胎殀、将雏翼卵,草英木秀、带根靠芽,一一撞着孝弟,则必思所以濡沫之、全护之。如此种种灵活,真个是叫天天灵、叫地地应,以至于蛮貊异类、有血性者,莫不在其联络中也,何有不仁!」这个就是孝悌教化到天下百姓,为官的人、上位的人都以孝悌之心来对待子民,最后连蛮夷之邦,连所有这些生灵都受到保护。这个是孝行天下的一段展现。
好,今天就跟大家交流到这里,谢谢大家!
(1)、资源来源于网络公开发表文件,所有资料仅供学习交流;
(2)、本站所发布内容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可以联系客服删除,微信:xsxyd6688;
福德智慧 » 《太上感应篇汇编》学习分享 成德法师主讲(第十二集)2020/4/3 英国威尔士兰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