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上感应篇汇编》学习分享 成德法师主讲(第十三集)2020/4/6 英国威尔士兰彼得

成德法师视频在线观看【点此选集】《太上感应篇汇编》学习分享点此选集

成德法师移动硬盘全套目录【点此查看

成德法师音频机合集目录【点此查看

 

诸位亲爱的同学,大家好!我们《太上感应篇》课程,在这几节课可以算讲的都是最重要的德目,都是总持法门,也都是能够「内圣」进一步「外王」的学问。从「正己化人」之后的这些善行,也都是因为有了内圣,才能达到外王,才真正能亲民、能利益他人。佛门讲,自己不能度而能度人者,无有是处。所以真正这几个德目都是我们求其放心而已矣,就是把忘失的真心,透过这些经教的落实,把它找回来、把它恢复,都是主敬存诚的功夫。

而上一次我们谈的颜光衷先生「孝弟论」,这一篇也是古代写的一篇论文,很值得我们去深入、去学习,很可能给我们启发未来论文应该写些什么。「经天纬地谓之文」,要写出千古文章,千古的论文,而这一篇「孝弟论」可以看出,颜先生他是贯通了《大学》、《中庸》、《论语》种种的教导,甚至是贯通儒释道的道统、精髓,我们可以从字里行间看得出来,他真的是儒释道都掌握。

我们之前学习了一部分,从一开始就讲到,「尧舜之道,孝弟而已矣。」真的能把孝悌贯通,进而去落实,可能整个道统都能掌握、都能一以贯之。所以这篇论著,我们虽然不能详细来讲解,但是整个每一段主要要彰显的义理,我们一起来过一下。从一开始就了解孝是无边无际,孝是我们本有的,孝是我们成长过程的天性使然,而且因为这个成长的过程,感受到跟父母兄弟都是一体不可分,这种一体的感觉,就是与仁相应了,「万物一体谓之仁」。因为随着身体的长大,在这个过程中假如没有很好的教育,很可能会延伸出很多的习染,所谓内有无始劫带来的烦恼,四大烦恼常相随;外又有助缘,尤其这个时代,外在的诱惑特别厉害,「苟不教,性乃迁」。甚至于是父母他不懂怎么教孩子,因为父母也没学过,有可能变成增长孩子一些习气的增上缘,这个就很遗憾了。现在人常说,小孩都被大人给玩坏了,所以当大人的要有责任。「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每一个人要扮演好自己的每个角色,都得要学习,都得要自我教育,不然不知道义,不知怎么尽好为人父母、甚至人生的这些角色。而且从小微起,成大就转剧了。看起来小小的,比方我们闽南话讲的「细汉偷寒匏,大汉偷牵牛」,就是小时候会去摘人家的蔬果,没有制止、没有教育,长大了就牵人家的牛了。小洞不补,大洞你就很辛苦,我们物品有小破洞,像衣服,你不去补,它不知不觉就变得很大了,到时候要补就很困难了。

所以「人材之成,自儿童始」,要成就一个人才,要从小教。师父上人说的,重视胎教,出圣人;重视三岁以前教育,出贤人。我们再看这段文,就特别有感触了。三岁以后教,就比较不容易了,能教成君子算不简单。为什么《礼记.学记》说,「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过了那个黄金学习时段,要再学很辛苦。就像我们没有从小扎根,现在成年要修行、要改习很难。「禁于未发之谓豫」,他贪心没有起来,透过父母孝道、透过大家庭的教育,他这个自私自利就没有,都是道义、都是恩义。古代这样的人很多,现在不容易找。所以人都是教出来的,看怎么教。「发然后禁」,他已经养成这个习性了,要去禁止,「扞格而不胜」,父母要教他,好像在跟他打仗一样。自己要对治自己习气,也真是打硬仗。

《礼记.学记》这些教导,其实也贯穿在这一篇「孝弟论」,我们得用心来体会。而且这整段文也提醒我们,父母教给孩子的对了,也会回报到自己身上;教错了,也会回报到自己身上,甚至于会影响到社会。为什么结婚在古代是大事,非常隆重?因为不是两个人的事而已,是两个家族,是我们整个家族血脉传承,上以事宗庙,下以继后世。这个家族有没有好的后代,甚至于社会有没有人才,都跟婚姻有关。所以婚姻不是儿戏,攸关一个家族的兴衰跟社会的安定与否。

所以我们读了一百九十二页这些义理,可以感觉到老人家的智慧,洞察动乱的根源在家庭。也可以感觉到,人生总在遇缘不同,他遇到好的环境,古代二十几岁就成佛作祖的,像六祖惠能大师。所以人间这一生要真正有点成就,不可少善根福德因缘。我们真的要珍惜因缘,真的要时时多培植自己的善根福德。善根,多听经增长善根;多力行断恶修善,力行利他的这些功德事,增长福德;而且要广结善缘,绝不跟人家结恶缘。真的不跟人结恶缘,那得懂得相处之道,只看对方的优点,不看对方的缺点,这是很重要;只记人家的恩德、功劳,不记人家的不足,也不记这些不愉快、摩擦,才能结善缘。我们是要去西方的人,要结西方缘,不能结恶缘,结恶缘铁定又要轮回了。我们可不能把自己无量劫来希有难逢之一日的机缘,给自己断送掉。任何人、任何境界障碍不了我们,只有自己可以障碍自己,这是千真万确的事实。《华严经》讲事事无碍,怎么会有障碍?外面境界没有障碍,障碍在我们的念头,有分别、有执着。舜王遇到的境界跟忍辱仙人遇到的境界,那都不知道比我们难十倍、百倍都不止,可是他们却成圣、成佛。所以事情没有障碍,看我们怎么用心、怎么转念,这个重要。像这一篇论文当中,能把这些道理讲清楚、分析清楚,我们有缘来学了,我们知缘、惜缘、造缘,知福、惜福、造福,让更多的人也透过我们明白孝悌之道,这个就是利他的心在学习这些经教了。

一百九十三页中间讲到,「父子兄弟,必有默窥其微者,便不能欢欢喜喜、浑然无事」,这个就是提醒为人父母长者,都有教育好下一代的责任、教育晚辈的本分,就应该好好去关心护持好子弟。所谓「护佛种性,常使不绝」,《无量寿经》都在生活、工作、处事待人接物之中。《三字经》也提醒我们,「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当然我们要教育好子弟,甚至往后有机缘可以教育学生,基础都是建立在能教育好自己。因为自己不能度而能度人者,无有是处。我们得真正走过修行,我们才能够护念别人来走。我们真正有行善、真正有去恶,我们再劝人行善、劝人去恶,人家心里欢喜接受,不然有可能适得其反。所以「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是很合乎情理。

我们看到这里讲到,「无我也,忍辱也,善下也」。其实这个都是靠从小家庭养成的态度,他能忍、能谦退、能不自私。真的要出人才,还得要恢复大家族的精神,才能达到对他人格的塑造。所以这个都是值得我们去考虑,时代变化那么快,哪些是不变的原则?我们现在,老人家强调,要恢复以前大家族不容易,但是现在可以用团体来落实家文化、企业来落实家文化。以前的家文化是血缘关系,现在家文化,道义、恩义。就像我们不少同学,他也是因为从小父母就教他传统文化,引导他不能自私,要为佛法、为众生,他也才没有随着物欲横流,才没有随波逐浪去了,今天我们才能共聚在汉学院,那等于父母他的胸怀也是广大的。我们跟师父上人、跟整个儒释道圣人都是一家人,儒释道圣人的事业就是我们的事业,以这分道义、仁义,我们来培养子弟,然后来护念自己。「爱敬众人,即是爱敬圣贤;能通众人之志,即是通圣贤之志」,我们也是孝顺儒释道的圣人,承传他们的精神来利益苍生。

一百九十四页,就延伸到真的很好的来教育了,恢复了这个孝悌,孝悌会延伸到一切人,甚至延伸到不同的种族,甚至是异类,就是畜生都能受感化。所以这一段让我们想到《中庸》讲的,「施及蛮貊……凡有血气者,莫不尊亲。」他怎么达到的?孝悌到了极处,就能产生这样的教化力量,依报随着正报转。「孝悌之至,通于神明,光于四海」「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他透过孝道,他的本性显露;「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就感动人类,甚至是不同族群;「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所以这里举了很多孝子去感动这些很凶猛的野兽都有。

我们再到一百九十五,作者进一步说,孟子讲了,尧舜,孝弟而已矣;孟子又说,「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这些经教都是相通的,都是全修在性,就透过这些经句的落实,让我们恢复本性。所以真正的学问就是让我们明心见性,我们抓到这个大方向了,对,恢复本性,怎么恢复?用孝悌就能恢复,用孝悌就能找回亡失的真心,是分不开的。而且什么时候用?「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随时随地保有这个孝悌的心。从孝悌来下功夫,这样就能「教以孝,所以敬天下之为人父者也;教以悌,所以敬天下之为人兄者也」,他能感同身受到一切人,甚至于延伸到感同身受一切的有灵性的生命。后来他提到天地一心、万物一心,就是人这个孝悌会一直可以发扬开来,从爱的原点一直延伸到万物一体。但是,假如舍了孝悌,没有好好教他落实孝悌,你没教他对的,他每天还在接触错的,那就会有「苟不教,性乃迁」的问题,会有习染。所以这一段都是可能会染上的「放心」,就是我们说的妄心,烦恼习气就会不断染着了。

我们看到,教育一定要抓住时机点,而且也要用对方法。所以一百九十六页讲到,「仁,人心也。孝弟,便是仁根之第一透露、第一勃郁处,此处养得根活,便枝附叶贯、千花万朵,一齐俱森发了」,这都是用譬喻让我们去感受。从这段文就可以感觉到,我们俗话常说的孝心开百善皆开,刚刚那些习染不怕,只要能把孝悌的根扎下去,就能转变。所以这也是比喻,「盖一处灵时」,这中间文章说的,「连骨节都灵了」,就是我们人的一生,心神假如灵敏,好像整个身体都活起来了。「孝弟之于天地民物亦然,是亦全身之神气、修养之丹头」,我们修养自己最重要的部分,这个丹头是道家的词,其实就是内要外要,最重要的这个部分,所以他遣词用句儒释道都有。我们这个孝悌扎了,就会再延伸到亲民,延伸到人、延伸到万物。所以能从这个丹头入手,「脱凡成圣,在须臾间,更无调理骨节工夫」,我们说精气神这个神一恢复了,就好像全身就活起来了,不用一节一节去调了。「故尝为之转一语曰,学问之道」,在哪?「仁而已矣」。就是从人的慈悲心,慈悲为本,有这个本,所有的言行都离不开仁心。但「仁之道,孝弟而已矣」,仁爱的根在哪儿?在孝悌。所以只要这个孝能时时落实,「贴贴合合,而无痕迹者」,这个就是孝悌之心不须臾离了。

下一段又再进一步讲到很多犯上作乱的现象。可是这么严重的行为,它的问题点在哪?就像第四句中间说的,「此抗拒傲慢的根苗,便是会挟持官长的,便是会椎埋报仇的,便是会不逞啸聚的」,就是这么严重的犯上作乱,其初可能「只是些些戾气横在胸臆间,渐渐相触发起来,咽吐不下,于是抗拒父兄、傲慢长上」,本来就只是这个脾气,慢慢慢慢这个习气愈发展愈严重,才会搞出犯上作乱。《论语》第二句就讲,「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所以治病要治未病,教育也是禁于未发。难怪《了凡四训》讲到敬重尊长,怎么做?「家之父兄,国之君长,与凡年高、德高、位高、识高者,皆当加意奉事」。我们养成习惯,一看到年龄大的、位子高的、德行高、见识高,我们自然而然就恭敬谦退。在家而孝顺侍奉父母,从小就是这么做,「使深爱婉容、柔声下气,习以成性(习惯成自然),便是和气格天之本」。面对长者都是谦虚、卑下、柔和,那就不可能抗拒父兄、傲慢长上。所以「尧说丹朱曰:嚣讼可乎?而禹之戒曰:无若丹朱傲。究其讼字,只一傲字」。讼,会跟家里人吵,出了家门会跟人吵、跟人冲突,就是一个傲慢。老人家说,傲慢是瞋恚的核心。所以只一个傲字,「所以事亲而傲,必不能孝;事长而傲,必不能忠;治民而傲,必不能仁。只一傲字,便做成济恶不才之归」,就到了成不了才,又都是随顺恶业的行列去了,「而不能解救」。

「是故君子有大道,必骄泰以失之」,骄,骄恣,泰就是放纵。「骄泰的人,亢高傲慢,贵己而贱人,是己而非人,智己而愚人。有甚么心情计民利病、念民疾苦?」不可能了,所以一个傲慢的心态一发展,到最后的行为就很可怕了。所以「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其实忠信也是从孝悌出来的。我们看一个孝字,忠,尽己之谓忠,而「亲所好,力为具」,尽心尽力为父母,那不就是忠的善也是从孝出来的吗?信,人首先守谁的信?「父母命,行勿懒」,父母命令,我们答应了,不能拖拖拉拉,赶紧去做到,也是从孝来。

「《大学》一书,自齐家以至平天下,都不外孝弟慈。则骄泰的人,分明是不孝、不弟、不慈也。然虽不孝、不弟、不慈,终比别人不同。故虽有至刚,而不能不为亲者下;虽有至戾,而不能不为长者屈。此便是天性不可解的」。其实这一段虽然点出了,不能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因为不孝、不弟、不慈,但是毕竟还是因为性乃迁。但是,虽然染上习气,可是不觉本无,还是可以去掉;本觉本有,还是可以恢复。「何期自性,本自清净」,自性还是清净、还是恒存的,只是现在有障碍要去掉,拨云就能见日。纵使是有习气,他的良知还在,他的佛性、本性还是在。在哪里表现?虽然他习气那么重,在父母面前他会收敛一点,在长者面前他会委屈一点。

「试观不孝的人,到人前,亦自检饰些些。若使之己坐父立,他决定不安」,跟父母亲在的时候,他自己坐着,父亲站着,他也会有点心不安,这就证明他还有天良。「又如,道他孝则喜,道他不孝则怒」,虽然他不孝,你讲他孝他高兴,因为孝跟性德相应;讲他不孝他不高兴。「此亦是人根未断处。此未断处,便是血性所入,便可容吾感化。所以孝子悌弟,于其间一拨便转」,这善巧方便,抓住机会把他的本性唤醒,把他的孝悌根唤醒。这里具体举了春秋时期,郑庄公跟他母亲闹翻,讲了个狠话,「不到黄泉不相见」。后来有孝子颍考叔善巧方便,在君王赐给他东西,他不忍心吃。庄公问他,为什么不吃?他说要拿回去给妈妈,就让庄公幡然悔悟。再来子皋,子皋就是高柴。他守父母的丧,结果居然流泪到流出血来。守孝三年,那种至孝表露无遗,而且三年都没有露齿笑。他在尽孝,「何预成宰政事」,那跟县府他们在办这些为政的事好像没关,「然却成人之兄死」,就是因为子皋而为之衰也,就是子皋的孝让人的孝亲敬长的良知唤醒。「此其间不知所以感、所以应,无形相触」,好像没有直接连带关系,但是那种无形的一种真心的相交感,「翻动肺腑」,其实翻得动,更证明「人之初,性本善」。

他又举例子,「前辈施佑兄弟争田,因与严凤舟次,语及产事,凤挥泪不止,佑大感悟」。这个事例刚好在我们后面「正己化人」的例子有说明,二百七十九页,我们来看一下,就更能感触这个真的孝子悌弟做出榜样,这一拨便转。

「施佐、施佑,兄弟俱为知州」,都是知府大人,都是知州。然后「致仕家居,田产参差,有脣齿之隙」,就是兄弟为了田产,产生了一些争吵、争夺,「亲友不能处解」,亲戚朋友好像调解不了。「同邑溪亭严公,名凤」,他同一个邑的一位读书人严凤,「素着孝友,事兄如父」,严凤他以孝友让人很佩服,大家都很敬重他,因为他事兄像父亲一样的恭敬,「周恤保爱」,体恤关爱非常的细致,「无所不至」。他偶然跟施佑,施佑是弟弟,他们刚好一起渡船,同舟,「语及产事」,刚好谈到跟自己兄长因为田产的事闹纠纷。「公颦蹙谓曰」,严凤听了之后,皱着眉头就说,我的哥哥懦弱,「吾兄懦,吾正苦之」,我正苦恼,苦恼什么?「使得如令兄之力量」,假如我哥哥像你哥哥,「可以尽夺吾田」,可以把我的田产都拿过去,「吾复何忧?」那我就不担忧了。其实他的心境就从来没有去跟兄弟分自分他,就希望自己的都能给兄长。「因挥涕不已」可见这严凤是真正入了孝悌的真心,一谈到这个自自然然流泪,那真心真诚感通了。「佑恻然感悟」,这个施佑就很触动他的良知,他也觉得自己不对了。然后就邀请他一起「同至兄宅」,跟着他一起到哥哥那里,「且拜且泣,深自悔责」。这个我们可以看到施佑也很有善根,他被严凤感动之后,就很反省自己的不对,向哥哥跪下来流泪道歉。「而佐亦涕泣慰解」,这个哥哥的良知也被唤醒,然后上来宽慰他,应该也是互相认错。「各欲以田相让」,不止不争,互相让了。「遂友爱终身。至今二姓皆蕃衍,人犹乐谈其事」,这个施家的后代、严家的后代都非常兴旺,因为孝悌传家。所以我们读这篇论文,也是理事圆融,谈一个道理都举具体的事,那就让人很能具体去感受,而且能有所领悟。

接着说,「大抵天地间有意气、有圭角、有算计的,都会抵拒人」,其实这个就是提醒我们,我们愈很刻意、很有强势的要去做什么,连做好事都不能强势,都要放下控制,不然反而适得其反。「无根无蔕、无奈何、不自知的,偏会感动人」,所以无为而为者真,他发自内心,没有刻意,也没想说我好好哭一哭去感动人,都没这些念头,发自肺腑的言行自然感动人。「根心者真,袭迹者假」,所以真的能有孝行出来,必能拨动人的善根。

所以后面两百页中间,「故曰,一家仁,一国兴仁。又曰,尧舜帅天下以仁,而民从之。机正在此」。一个人真做了都能感动他人,更何况是最上位的人他来带头,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天下风俗坏时,大抵自其子弟时先做坏了。人品心术坏时,亦自子弟时先做坏了。少有拂戾,便容受不下,稍有才气,便收敛不入」,还是少成若天性。我们看到这些,真的要引以为戒,护念好自己、护念好有缘的人、护念好子弟、护念好往后的有缘大众,所以这个不教,后面就很难转变。「古来洒扫应对、奉几侍立,都是要消除子弟的雄心猛气,使之鞭向入微」,我们看到,为什么古代首先教洒扫应对进退,「小学终,至四书」?没有先扎孝悌、扎做人的根,哪怕他懂得四书、五经、十三经,可能之后还是变成危害社会的官员。所以「天下有真教术,斯有真人材」,有正确的教学方法,才能出真正的人才。「教术之端,自闾巷始」,到哪里找到正确的教学方法?在巷子里面,有私塾老师在教导,有大家族的人聘请来的这些有道德学问的私塾老师,他们懂这些方法。现在很少人懂,甚至得要做出效果人家才相信。所以老人家为什么说要办一条龙?就是要给人信心。现在用讲的,人家很难相信,因为他看不到;你得证明给他看。我们读这个,也相信我们中国老祖宗真的是最懂教育的。

这里讲,「如天子之子,齿胄鸣谦,曰:君在则礼然,父在则礼然,长在则礼然。此是何等意思?天下不患无才干,而患无真性;不患不能为君父师,而患不能为佳子弟也」。这段话讲得恳切,连天子教孩子都是要注重长幼有序、长幼尊卑。你不能,他是太子、他是皇帝的孩子,就可以傲慢,就可以放纵。所以国君在,要守礼、要恭敬;父亲在、长辈在,都是这样。不这样培养,他的德立不住,他真心显不了。所以天底下不忧患没有才干的人,忧患没有真正真性,就是真心、真仁慈待人的人;不忧患他不能为人君、为人父、为人师,忧患什么?他不能是一个好的子弟。所以知为人子,才能可以为人父;知为人臣,才可以为人君。只要他能是一个好的子弟,那就不用担心他不能为人君、父、师。接下来进一步分析,「以子之道君之,在在通是可奉侍、可怜惜的意思」,他是一个好儿子了,那他在为君的时候,他就是能够去照顾怜惜天下的人。就像「教以孝,所以敬天下之为人父者也」。那他当皇帝了,看到所有的长辈、所有人的父母,他都恭敬,他都为他们设想,教以孝,所以敬天下之为人父者也。「教以悌,所以敬天下之为人兄者也」。「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爱敬尽于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所以你看爱敬尽于事亲,德教加于百姓,不就是「以子之道君之,在在通是可奉侍、可怜惜」、「以弟之道君之,在在通是耕让畔、行让路的意思」?他自己能以身作则了,老百姓以他为榜样,那都会互相礼让、不争,都会孝顺父母、恭敬长辈。

接下来还举了舜王、大禹这些例子,都是证明依报随着正报转。为什么天下能安定?他们是正报,他们做得好,就转动天下人的善根。后面还举到,二百零二页,举到武王之孝。夏、商、周,尧、舜这些圣王,其实都是因为自己做到孝,而让孝行于天下,「以顺天下,民用和睦」,就「上下无怨」。而且我们看到文王事奉王季很恭敬,而且「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盖文武不终于为人君,而终于为人子」。这个话很有深意,他之所以能成为圣王,就是他时时记住为人子的本分,时时不忘他父亲交代他的事,时时不忘父亲的志向,所以「独有此前人之心事,耿耿胸臆间耳」。就像我们前面讲到,《史记》这么伟大的一部史册,司马迁先生遇到被宫刑这么大的人生耻辱,他都没有寻短见,古代说「士可杀不可辱」,他都能忍辱负重,成就这一部巨作,就是不忘父亲给他的交代。所以最后这里总结,「彼丹朱之啓明,岂无其才」,丹朱难道没有才干吗?「然一傲字,已结断天下命根」,他就自己不能明明德,更不能去亲民,他就不能做天子。这是又一段精辟的分析。所以这个孝悌,确实是「尧舜之道,孝弟而已矣」。

接着又提到,「圣人言孝,皆不是小可的事」,不是小事情,非常非常重视。甚至于孔子提到六经最后落实在哪?落实在《孝经》。「《礼记》云:小孝用力,中孝用劳,大孝不匮。夫子说舜之大孝,便说德为圣人」。《中庸》里面讲,「舜其大孝也与,德为圣人,尊为天子,富有四海之内。」尊为天子那就受命,承受上天所交付的使命。交付什么使命?这一段也是让我们贯通《大学》、《中庸》所谈的道理。「大学之道」,为了什么?「在明明德,在亲民」,亲民是做什么?是让人民、让众生也能明明德,也能恢复真性,恢复那个人之初性本善。「分明是完天之所生」,其实这个完天之所生就是恢复他自己的明明德。天之所生其实就是天命之谓性,就是明德,这个本性就是明德,明明德就是给它恢复。这些圣王是恢复了明德。

接着,「以天事亲」,这是亲民,那是帮助父母也恢复明德,帮助众生也恢复明德,就像舜王也帮助了自己的父亲跟继母。这里讲,「须晓得亲是何物,不是一团血肉之亲。我生于亲者是何物,不是一团血肉之我。原是圆陀陀、光亮亮、大家作一块的」。这个大家作一块就是大家都一样,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都是共一个法身。所以,什么是我们的身?不是肉团这个身,我们假如执着这个身是我,那我们本来无量智慧德能的法身真我就恢复不了了。所以这个须晓得,就是你必须了解宇宙人生真相。我们都认这个身是我,又为这个身造无量无边的罪。误认父母这个身是父母,那只是他灵魂寄住的一个工具,你把那个身认为是他了,他想吃什么你就都给他吃,那可能又伤害很多生命,对父母亲不一定有好处。你很有钱,什么东西都买给父母吃,结果吃得父母身体也不好,那就不是用合乎天理的方式去照顾父母,不是为了恢复他们的自性,那可能不只不能利益父母,还害了父母。所以孝顺、孝顺,顺什么?顺父母的性德。所以真的要晓得,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包含我们的父母,但以妄想执着不能证得。我们去孝顺父母,就不能再增长他的分别执着,这才是真正懂孝。

「亲亦是这箇,天地万物亦是这箇」,那不就是共同一法身吗?「父母生我一身,便要把身所有者,毕罗而献之父母,方是聚顺。若只去用力用劳,把那箇粗形相服事,而一点空灵真骨血、无边宝贝,却抛下不理,可谓孝子乎?我事父母,又要将父母一肢一节、一念一动,下至涕唾几杖,无不尽情承奉,而父母一点空灵真骨血、无边宝贝,却抛下不理,可谓孝子乎?故才说大孝便是顺亲养志」,才是大孝。

这一段话,首先我们这个身体是父母给我们的,我们也透过父母这个缘,我们才能得人身,藉由这个人身我们才能借假修真。所以我们的人身难得、佛法难闻、中国难生,都是藉由父母给我们的,没有父母就没有我们。身命,父母给我们的,甚至于慧命都是父母给我们扎的基础。人这种知恩报恩的心,明白这个道理,就生起来了,可以为父母牺牲身命,在所不辞,因为没有父母就没有我了。所以为什么杨香可以搤虎?父母的身命比她更重要,父母是她生命中最重要的,可以为父母随时牺牲身命。所以她父亲被老虎咬住了,她马上奋不顾身去救父亲,她哪有想自己?一想自己就担心,就不可能去救父亲,就被老虎给吓着了。所以人这一分知恩报恩,他的根苗就在知父母恩、感父母恩。因为奉事师长,这是师道,师道建立在孝道的基础。「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谓之悖礼」,所以我们能为父母奋不顾身,进而「若无世间师长,则不知礼义;若无出世师长,则不解佛法」,我们也可以为本师、为我们的师长,奋不顾身去承担弘法的、护法的责任、使命。所以师道建立在孝道的基础。进而知道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一切众生皆是过去父母、未来诸佛。真明白这个道理了,就可以为一切众生去尽孝、去尽悌,去恭敬奉事。甚至于佛菩萨能为众生舍头目脑髓,因为他们不分别不执着,他们是真正视天下众生都是真过去父母、真未来诸佛。

已经认清楚了这个身不是真正的我,法身才是我、佛性才是我,那就不是只有用自己的体力、用自己的思考来奉事父母而已了,一定要重视养父母之智慧,这样才能是孝,不能只是都孝在他的身体上而已。这里我们就想到莲池大师说的,父母离尘垢,子道方成就。我们尽孝当然要尽大孝。为什么佛陀离开父母去求道?因为,假如不成道,所有家人都只能再去轮回,下辈子都不认识了,「善恶祸福,追命所生」,「道路不同,会见无期」。所以莲池大师也是从他至孝之心说出来的,父母离尘垢,子道方成就。所以这个大孝的顺亲养志,就是「顺其灵妙之亲也,顺其先天未分之亲也」,就是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就是他的本性,你应该是去顺他的本性,去恢复父母的本性,而不是去顺他的习性。「其汩没情识中者,伪亲也」,这不是真正的父母亲的本性,这是妄心,是沉沦在情识中的身心,那是伪亲。「养志者,养其大公之志也,养其彻地通天胞民与物之志也」,众生无边誓愿度。「其躯壳形骸中者,伪志也」,养的是他要去利益苍生的志,不是变成养他执着这个身的志。

「然要顺亲养志,又须诚身守身」,这跟《中庸》里面讲的「顺乎亲有道,反诸身不诚,不顺乎亲矣」。而这个诚身守身我们也要明白,「守其明善之身」。「诚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诚乎身矣」,所以这个明善,是明白自己跟父母都有本性、都有佛性,然后这样才是「守其以达德行达道之身也。不然,则竭力顾养,柔颜侍养,亦伪身也」,你守护的还是只是这个肉身而已,不是成就他的真身、法身。所以「能认真身,始能认得真亲」,认识了真身,就知道怎么去顺亲、怎么去养志。「故曰,不诚乎身,不顺乎亲矣」,所以要明乎善才能诚乎身,诚乎身才能顺乎亲。所以我们也要时时尊重己灵,不能糟蹋自己的佛性,然后进一步也要护念好父母的慧命,不然就谈不上孝顺了。「曾子之身与曾元之身便悬隔了,故所奉诸亲者亦是不同」,这个典故就是,曾子要去世了,两个儿子在身边,仆人看到所躺的那个箦不符合礼制。因为病得很重,曾子马上就下令要换,两个儿子说:「父亲,你已经病这么重了,先不动吧。」曾子对两个儿子说:「你们还比不上这个仆人爱我。他是爱我以德,爱人以德,你们却是爱人以姑息。」因为他读书人要守礼,这个依教奉行,依照老师的教诲去做,在读书人(在曾子)他们觉得比他的生命还重要。就像子路要死前还把帽子戴正,都是不忘老师的教诲。所以曾元,就是曾子的两个孩子,就没有去孝顺曾子的真身,就是他的德行、他的法身,他执着的就是这个看得到的形体。举了这个典故。

后面又用舜王跟王祥来分析,又举例了。像最后一句话,「盖大舜从灵明上认亲,王祥从郛郭(就是身体)上认亲」,这是从根源上有这样的差别。像第五行下面,「然其所随顺者,情识之父母也。亦缘王祥之身,未造虞舜地位,故所认亦止此,此即是善之不明也。明乎善,便完全那灵灵活活的」,这个明乎善,我们说止于至善,就是自己跟父母、跟一切众生都能恢复明明德,这个就是止于至善。所以真正的至善是性德,明白了,他才不会执着在外相。而真的明白了、恢复了,他这里用活活泼泼,我们性德是活活泼泼的,他这里讲,「随在生出,自有寸尺,如小杖则受、大杖则走」。这些很灵活,父母要害他,找不到他;父母一需要他,他就出现了。曾子他当初也还没有通达这一点,后来是孔子点化他,小杖则受、大杖则走。所以我们佛法说法无定法,完全视情况,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所以二百零六就提到,服事父母要「事父母几谏」,你看那个在劝谏的过程,「见志不从,又敬不违」,都很柔软,会观机。「谏不入,悦复谏」,悦就是他高兴的时候,他很能感受父母的心境、他接受程度,他不会退却,他也不会莽撞、不会强势。「父母原来只有一善心,则尽属吉祥善事。就做微有转念,而此善心,亦隐隐跃跃,未肯澌没向尽,此亦是转凶为吉之几。事父母的,正从此处婉转。几未动,挑动他;几甫动,接引他;几有失,挽回他。是以心斡心,视无形、听无声的工课,故不待行事不从。当见志不从时,孝子已费尽心计矣。惟如是,故能心与之一,而未始有违也。如此而诚,如此而顺,便把亲与我联属一本之真原,团团会在这里。便把天地同根、万物同体之真原,团团会在这里」。这是藉由《论语》来描述一个孝子他怎么去劝他的父母,当父母有过失的时候,能够很快察觉,然后去调整、去救失,进而还长善,把他的善念能够调动起来。稍微父母有不能接受,他也不会着急、也不会强势。其实能有这样的应对,真的就念念都在父母身上。孝子心中只有父母,跟父母就是合一,没有分开的。

从这里再延伸到,跟父母是一体,跟天地、跟万物是一体。有这样的心境,那就不担心自己不能恢复佛性,也不担心众生百姓不能劝化,而遇到事都能够通权达变来侍奉父母、来照顾众生。所以后面这里提到的,舜王是如此,武王、周公也是一样。舜他承担上天的使命,也成就自己的美德,以天性来侍奉父母亲。这个都是彰显这些圣人他们都是懂得顺亲养志、诚身明善,也懂得怎么去劝导父母。

而这里提醒,就是王祥的孝,二百零七页,「王祥之孝,不免是箇死法,会不思不勉」,他的孝是不思考、不勉强,他就是尽力去孝,但是还没达到「不勉而中」、「不思而得」。「得与中」,这个「不勉而中、不思而得」是什么,「是何物?」「是那天然活泼的,操无形之规矩,能尽天下之方圆。故云,规矩,方圆之至也;圣人,人伦之至也。从容中道,圣人也」,这个就是他自性起用,活活泼泼,从心所欲不逾矩。但是,假如还没达到这个样子,也是要像王祥这样,要尽力去孝亲,当然也要往真正能够顺父母性德去孝顺。

而且这里也提到,倒数第四行下面,「当思亲所与我是何物,原不是目视耳听的空髑髅」,就是不是这个骷髅身而已,不是酒囊饭袋的臭东西,「何堪将此抵塞,糊涂过了日子,且以此奉其亲也」。就是我们真正明白,我们跟父母都有如来智慧德相、都有明德,那我们还不好好的在恢复父母的明德上下功夫,还只是只有侍奉这个身体,那就太遗憾了,那就真的是误了自己、误了双亲。想到这里,「一跃跃出,浑身作汗,便不肯把天下第一等,饶与别人做。自家做得一分,便是孝弟尽得一分」。真想明白了,死生事大,这一生到底要成就什么,是要跳出轮回,那这是天下第一等有意义的事,怎么可以给别人做?其实这第一等事就是「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而这个亲民,应该首先是孝敬父母,帮助父母恢复自性。能做到「完完全全,修德备福,则舜武为君之孝,与周公为相之孝、孔子素王之孝,莫不殊途同归矣」。缘分不同,有些是为君,有些是为相,哪怕是孔子,他并没有这么高的官位,可是他们的孝都是很圆满,都是达到明德、亲民、止于至善,殊途同归。所以佛菩萨,是男女老少、各行各业都能做佛菩萨。后面这一段也是期勉我们,不管我们现在是什么身分,都能行大学之道、行菩萨道,最后能够自觉觉他都圆满了,就归到「同生极乐国,一切皆成佛」上了。

最后又提出来,人为什么会不孝?那等于是提醒要禁于未发,不要误了自己、不要误了子弟的本性,那就太糟蹋人身难得、佛法难闻、中土难生。

二百零九页,这小不孝怎么养成的?「一曰骄宠」,把他宠坏了。「二曰习惯」,他从小跟父母的互动错误,养成习惯,粗言粗行的。「三曰乐纵」,就是喜欢玩乐,玩物就丧志,天性就受到这些物欲影响,喜欢找人玩耍,出去吃喝玩乐,都不关心父母。那当然我们也不是从小学,这些都值得我们反省。像大家很可贵,今年春节回去,大家都是以行孝为第一,就没有是以找朋友去玩,来把时间都花掉。「四曰忘恩记怨」,这个我们不能犯。他底下讲,「恩习久愈忘,怨习久愈积,人情然也」。但是这个人情,是指没有圣贤教化的人情,是容易这样的。接受圣贤教化,他就知道人生的意义是明明德、亲民,就不会掉入忘恩记怨。但社会风气现在真的是这样,比方说对这个媳妇很好,媳妇没有记这些恩,有一件事不顺这个媳妇的意,比方说她生了孩子不帮她带,所有对她的好都不记,就记那个不帮我带孩子。其实这造很大的业,为什么?生了孩子教育好他也是自己的责任,怎么变成一定是要公公婆婆帮忙带?那以前生了五个、七个孩子,也从来没有说让爷爷奶奶带。所以以前的人很认本分,现在的人把本分都推给别人,这不是很妥当。所以这些叙述大家可以再去看,对自己会有提醒,有缘也可以跟有缘的人互相提醒。

二百一十二页,「大不孝(之所以习成者)」,「一曰私财」,就是贪财,会跟父母计较。「二曰恋妻子」,心里只放太太跟孩子,就不懂得孝了。「三曰嫖荡」,就是这些不好的习性、放荡。「四曰争妒」,就是嫉妒、争宠,这个都是大不孝。

我们学了这些理论,我们来看,当然这个论里面也很多事例,也是我们非常熟悉的这些祖先、圣贤,我们以他们为榜样。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是大孝于天下。

二百三十六页,提到了这个杨黼的例子。他想修道,然后要进到四川去参访无际大士。结果路上遇到一个老僧,就问他去哪?他说,「我去访无际大士。」这个老僧说,那你不如去见佛。他问,「在哪里?」这个老僧就告诉他,你就回去,你回去之后,会见到一个倒穿木屣,然后披着哪个颜色衣的就是了。古代读书人也都很朴实,见到这个老的出家人讲的话,他也不怀疑,然后就回去。结果半夜叩门,母亲思念他,赶紧出来,鞋都穿反了,就如那个出家人说的情状。他突然感悟,之后就竭力孝亲,而且注《孝经》数万言。那个墨汁快干的时候,都会自己再跑出水来,「水忽盈池」,大家都觉得是孝感动天。「弥勒佛曰:堂上有佛二尊,恼恨世人不识。不用金彩装成,非是旃檀雕刻。即今现在双亲,就是释迦弥勒。若能诚敬得他,何用别求功德?」在佛经里,佛也教导我们,「世若无佛,善事父母,事父母即是事佛。」佛不在世了,善事父母就跟事佛一样的功德。堂上确实有佛二尊,所以孝是最大的功德,所以我们要珍惜可以孝顺父母的人生岁月。

当然诸位同学现在在这里,也是养父母之志,父母的志向。每一次通孝亲电话,也要能效法刚刚讲的这些圣贤君子,养父母的慧命。那当然你得要健康、学习好,父母不操心你,这个很重要。「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都不能犯。现在人假如都不明孝悌,不只修不到这个最大的功德,那不知道要折多少福报。你看不爱惜身体,乱熬夜、玩乐、纵欲,男女关系又乱来,造的都是地狱业,你说那父母在家能安心吗?所以,所学的经教我们当下都能落实、都能受用,没有说哪一句现在落实不了,不可能,佛法是圆融的。

二百三十八页,崔沔,唐朝一个孝子(我们今天把孝道讲完。其实这个友悌根源也在孝道,「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而所有的善行都不离孝),「有至性」。等于是孝悌已经跟他是融而为一,时时都是以真性在对待人,对待家人、对待他人。他的母亲失明,他倾家荡产去求医。然后「不脱冠带而奉」,就是衣冠不脱去侍奉母亲,随时母亲有什么,赶紧可以去照顾处理,「三十年」,不简单,侍奉他失明的母亲三十年。每次遇到良辰美景,一定搀扶母亲出来,跟家里人相聚,让母亲能含饴弄孙,让母亲忘了人生的苦。母亲去世了,他「毁形吐血,茹素终身」,这个都是出自于至孝的行为,等于是母亲去世了,他那种悲痛不能遏止。所以茹素终身,「爱兄姊几于母」,他爱他的哥哥姐姐就像自己的母亲一样,长兄如父,长姐如母,然后「慈甥姪甚于子」,他爱护他的侄子、外甥超过自己的孩子。当然,他的孩子会感受到他那个心,把外甥、侄子都看作父母留下来的血脉,应该是感动他的孩子。当然,不是说对孩子不好,这个就偏掉了。因为毕竟孩子时时都在自己身边,他随时可以感受到你对他的爱护。可是又不是每天跟着外甥、侄子在一起,那当然面对他们的时候,更有机会表达这一分慈爱,表达这一分对父母孝心。所得的俸禄都会分给这些亲人。「风木既悲,无由展我孝」,你看他的心境,父母已经不在了,我这一分孝思怎么去抒发、怎么去表达,怎么去把这个孝能够抒发开来?这一句,时时想着我的父母最挂念的是谁?我去好好照顾他们,宽慰父母在天之灵。所以他说:「惟此四、五人,皆厚待之,庶九泉慰安也。」这样才能有一些宽慰父母,在九泉之下。「后官至中书侍郎」,当到副部长。他的孩子佑甫当到贤相,积善之家必有余庆。

所以「噫!」感叹。「崔公真孝子也!生尽其欢,死养其志。世有身居富贵(世间有处在富贵地位的人),而待同胞若路人(视自己的兄弟姐妹像路人),薄母舅如闲客(把舅舅就当作很平常的客人)」。假如看到崔公的孝行,「能无汗颜感化否」,会不会能生起惭愧之心,进而改正自己去效法崔公?

好,这一节课就跟大家交流到这里,谢谢大家!

说明:

(1)、资源来源于网络公开发表文件,所有资料仅供学习交流;

(2)、本站所发布内容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可以联系客服删除,微信:xsxyd6688;

福德智慧 » 《太上感应篇汇编》学习分享 成德法师主讲(第十三集)2020/4/6 英国威尔士兰彼得

发表回复

提供最优质的资源集合

立即查看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