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规》建立和谐校园研习营(第七集)《村学究语》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赵晓龙老师主讲

成德法师移动硬盘全套目录【点此查看

成德法师音频机合集目录【点此查看

《弟子规》建立和谐校园研习营【点此选集

《弟子规》建立和谐校园研习营—《村学究语》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赵晓龙老师主讲(第七集)2022/6/7 马来西亚

 

尊敬的成德老师,尊敬的各位校长、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各位学长,大家吉祥!

首先非常的高兴,能够有这个机会参与我们这么隆重的一个学习活动,一个聚会活动。晓龙看到我们在座的校长们,也想起来二OO九年的时候曾经有到我们锺灵独中去参观学习,也确实被我们学校的氛围所感染。二O一四年也是在我们李校长的带领之下,到了我们巴生光华独中,有跟一些小朋友分享《弟子规》。非常的感恩前辈们在教育事业上对我们华人的后裔,当然记得当时巴生光华独中还有我们友族的小朋友在学习,也确实能感觉到中华文化在我们马来西亚,在各位前辈的共同努力之下,都有很多的不同的族群受到我们中华文化的一些影响和感染。

晓龙在二O二O年接到了一个小册子,就是《村学究语》,是成德老师有交代晓龙来学习一下。通过这一段时间的学习,自己是感觉非常的受触动。刚刚看到晓龙的自我介绍,也是手心都出汗了,感觉身为一名老师,或者说我们曾经有跟一些家长和学生在互动,那我们到底在他们的生命当中留下了多少鼓励,给了他们多少爱?自己在没有学《村学究语》之前,在一些地方也是认识得不够深刻、不够清晰,所以在学习《村学究语》过后,第一个感觉到成德老师非常的慈悲,也是非常感谢我们这本书的作者刘鸿典先生。

刘先生是我们中国四川人,他是清朝同治年间的一位读书人。在他的生命当中,他大半生的时间全部都是在做老师。他考中举人之后,他做的官也是教育方面的。后来在我们一个地方做县长,县长任上刘先生因为主持公正,后来得罪了权贵,因此他就没有再做官了,就回到四川,几十年一直开馆教学。在我们中国清朝有一个很有名的学派,叫槐轩学派,刘先生就是这个学派的代表人。

今天晓龙跟大家报告的是《村学究语》对我们现代学校教育的启示。这本书可能文言文还是有一定的难度,因为今天时间也很有限,晓龙就藉由我们这部书的目录,跟各位校长领导、老师们简单的汇报一下自己学习的一点粗浅的心得,还请大家能够多多的批评指正。

刚刚听了我们韦副校长的一个报告,确实也是感觉到我们现代教育如何能够深入到孩子的内心、深入到每个家庭。包括昨天李校长的课程当中,把《弟子规》几乎每一个单元特别重要的都有给我们做了详细的介绍。晓龙是感觉到我们身为一个教育工作者,大家都非常的有使命感。特别在大马,我们的华文能够继续承传,那也离不开我们沈老、林老,他们这些前辈可以说是呕心沥血,所以一粒种子现在已经长成一片森林了。当然我们华文这片森林,我们龙的传人,我们华人的文化,相信在我们共同的努力之下,一定能够更加的发扬光大。因为现在是科技时代,我们也是拜网络之赐,可以利用网络在一起学习交流,也可以用网络来进行我们文化的传播。所以刚才韦副校长讲到在疫情期间,通过在线的教学也达到了很好的一个教学的效果,晓龙也是由衷的赞叹和随喜,可能在某些方面我们自己能做的,未来也会做一些探索和效法。

请大家看一下《村学究语》,一共有二十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是序文。谈到这个序,就是对整个写这部书的因缘,还有它的重要性的简单介绍。晓龙为了节省时间,就直接用白话文把其中这些重点跟大家来报告一下。

序文的第一句讲到「师道立则善人多」,就是我们从事教师这个行业,老师的品行、爱心、耐心,我们给孩子做出的榜样,包括对教学各个环节当中都是尽心尽力。这一点在我们中国历史上,我们的至圣先师孔子给我们做了最好的一个典范,所以我们很多学校都有孔子的像,见到孔老夫子我们会有一种油然而生的感恩和尊敬。

刘先生就讲到孔子和孟子之后,我们中国的儒家文化是我们整个教育的主体,在中国的历史当中出了非常非常多的圣贤。圣贤是怎么出来的?《易经》上讲道:「蒙以养正,圣功也。」人一出生,甚至是在妈妈肚子里已经开始接受教育了。当他走到学校,到了我们华小、到了我们独中,这已经是从家庭教育延伸到了学校教育。学校教育如何能够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如何能够改变孩子们的一生?

前面我们刚才一起看了一个短片,这是泰国的一个小短片,非常的感人。这个孩子因为家庭的变故,可能身心都有一些压力,他被奶奶送到学校。他到了学校连自我介绍都不会讲,这些同学都会笑他。但是我们看到他的班导师,看他的眼神是充满了爱。因为他有特殊的情况,这个老师也是非常的用心在学习、在寻找怎么协助这个孩子。这个孩子在老师的感染之下,渐渐的(刚才我们邓老师讲到,我们就是要发现每一个学生的闪光点)就看到这个孩子对数字方面可能会有一些天分。而且他也很用心,在教数学的时候用不同色彩的粉笔,这样会让这个孩子更能够理解一些东西。所以在《村学究语》里有一句话讲到,我们面对学生、面对孩子,「爱之之心果真」,就是爱他的心是没有夹杂的,很真诚,「则教之之法自出」,这些好的方法也是从我们完全想利益孩子一生这样的真心流露出来。

晓龙自己读小学阶段是一个很不听话的孩子,给父母老师,甚至给校长都闯过一些祸。每一次开学自己都会担心,因为我是一九七O年代的人,那个时候还有留级制度,如果你品学都不够会降级,所以都会担心老师会不会告诉我你要留级了,一直都是惴惴不安。我记得我小学三四年级,因为自己也是觉得自己为什么会有这些行为,也都满纠结的,所以常常在上学的路上就会幻想出现一个白胡子老爷爷,然后他伸手给我一颗丹药,我喝了这个丹药以后吐出三口废血,从此以后就变一个人。可是常常这样想,梦想始终没有实现。

结果有一天面临即将小学毕业了,我的班主任冯老师,我们小学一到六年级老师都一直带我们,从一年级带上来。因为曾经我还当过班长,后来因为闯了祸就被撤了,就被撤职了。但是当时也是感觉到老师藉由这些发生在我们身上的事情都会给我们一些肯定,所以当时就推荐另一个同学,说老师他可以当班长。结果在班级宣布要换人的时候,老师还是有肯定我有这样推荐其他同学的一个善心。这些都是印象非常非常深刻。

到了小学六年级,有一天老师讲了一堂课,那个时候也没有《弟子规》,也不懂孝道,但是老师就是讲到我们父母非常不容易,我们渐渐的年龄大了,应该想到父母。短短这一堂课点亮了我比较昏暗的心灵,从此以后学习状态就有很大的变化,做练习不用家长和老师催,自己就比较主动了,甚至学校大门还没开就到了学校,就趴在那个花池上做练习。就想着自己不要因为自己将来的生活让父母操心,希望自己成绩能够有所进步,所以小学毕业成绩也算是名列前茅。

带着小学老师这一堂课的能量一直上完初中三,我初中三最后毕业也还考得可以。后面因为学校毕业也有分配工作,这样就算是自己在老师的启发之下,没有因为自己的怠惰和自己比较不受管束的性格让自己的人生发生一些不好的事情。我的妈妈、姑妈也都是因为自己的一些情况,都会去找人算命。算命可能我们要了解命运的真相,可是如何改造命运?晓龙自己的体会,确实昨天我们校长还有成德老师都有讲到,「夫孝,德之本也」,孝是一个人做人做事的根本,也是改变命运的根本,也是我们每一个人本有的。

想到过往自己读书的过程当中的一些印象,内心也是对老师这个职业非常的尊重、非常的感恩,如果没有小学老师这一堂孝道的课,那我现在肯定没有机会跟各位这么有智慧的校长、领导们还有老师们一起探讨切磋教育的这些内容。

孔孟之道就是我们中国教育的核心,也是一直在延续我们从家庭教育到学校教育,乃至于社会教育。《易经》讲到「蒙以养正,圣功也」,我们对于孩子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如何给孩子做一个领航者,不仅教会他们文字,还要把文字背后的智慧、做人之道能够藉由我们的一些生命的历程跟孩子们分享,甚至进一步我们可以带动家长如何来重新的认识我们的民族文化,重新让我们的民族文化能够利益到我们现代的家庭教育、我们夫妻的相处。

刚才我们看到第二个短片,这个小女孩她也是人生的境遇当中身体残疾。可是有些时候心灵的残疾可能比身体的残疾更可怕,这个小女孩她虽然身体残疾,但是为了父亲她做到了别人做不到的事情,同时也感动了跟她一起赛跑的这些小朋友。她在努力的过程当中都在想着爸爸的需要,「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一个孩子把父母放在心上,他一定不会去自杀。

二十一世纪抑郁症是最威胁人类的疾病,这种疾病跟身体、跟心灵都有关系。但是我们确实也是感觉到,刚才老师举的这个例子,在海边捡海参,我们只要能够在当下的因缘当中尽到我们一分力,相信每人的一分力聚在一起,这个力量就会很大,因为我们是一个整体、是一个团队。虽然在不同的国度,但是我们所讲的、所承传的都是孔孟的教诲,还有这些圣贤人的教诲。

所以能够给孩子扎下做人做事正确的态度,给他奠定一生幸福的基础,这样的工作功德无量,所以蒙以养正圣功也,这是最了不起的一件事情。

在序文当中先生也提到,在清朝已经是很多的家长觉得,读圣贤书目的是什么?已经不是成圣成贤了,可能是为了考功名,为了名、为了利,有一些老师也是这样认为。所以先生在序文当中就讲到,如果没有重视一个人的品德,只是重视他的才华,那他才华愈高,将来可能危害愈大。我们李校长昨天讲到有才无德是毒品,他会危害社会。特别是人走入仕途,他贪污、受贿、欺压百姓了,这会造成百姓和国家很大的损失,可能他自己也会面临牢狱之灾。

晓龙在海南期间也曾经在海口监狱接触了很多职务犯罪的学员。为什么能到海口监狱?因为我们海南司法厅的张发厅长在做这个工作做了好多年,他深有感受,没有给正确的思想,可能重复犯罪的情况还会发生,所以当时就用《弟子规》、《感应篇》、《了凡四训》,每一年一本书,大大的降低了二次犯罪的比率。而且在监狱那些活动当中,很多犯人也是痛哭流涕,这些服刑人员都有给父母、家人道歉。一个人犯罪会导致整个家庭下一代受影响,老人没人照顾,婚姻会变故,整个家族也会因为有这样的事情出现都会很不开心。

晓龙也记得一位服刑人员,他是服刑了九年。因为晓龙有在里边讲《弟子规》,他出狱的第一件事,他没有回到家乡,他来找晓龙。为什么?他说:「我儿子今年小学二年级,我以我自己这惨痛的教训,我服刑期间父母双双过世,妻子跟我离异了。我希望老师您帮忙,给我找一个有教传统文化、教孝道的学校,让我的孩子能够接受这样的教育。」当时晓龙听了也是很动容。他说:「本来我应该先到父母坟前烧三炷香的,但是先来找您,就是希望您能帮我这个忙。」面对这样的一个情境,我也是被他这种父爱深深的打动了,后来也有帮这位朋友找了一个我们海南有推广《弟子规》的学校,到现在这个学校还在推广《弟子规》。一个学校是希望每一个来的孩子都能够得到生命的成长,老师是孩子一生最大的贵人,我们蔡老师有讲过「做孩子一生的贵人」这样一个主题。晓龙的感觉,最大的贵人就是要把伦理道德教育、我们古人这些教育能够告诉给孩子,能够在孩子最艰难的时候拉他一把、帮他一下。

那个小男生跟这个同学打完架,要被劝退了可能,这个时候老师就毅然站出来,帮这个孩子证明他并不是智商有问题。看到当时这个孩子很想读书,他跪下了,给这个同学跟他的家长下跪,就说「我要读书,我要读书」。我们能够感受到每一个孩子的内心都是希望学习的,希望自己有成长,纵使他现在可能在某些方面表现得不是很好,但是「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任何一个不好的习惯,甚至是不好的性格,可能都跟他的原生态家庭、跟他曾经受到的教育和引导有很直接的关系。在这个老师的坚持之下,这孩子留下来了。我们看到其中一幕,奶奶来接他,他之前是直接就走了,但那天奶奶拉他走他站在原地不动,他就对着他的老师合掌致谢。从这个合掌我们也真的能够感觉到,人与人的交流就是心与心的交流,这种爱的互动它的力量是无穷的。

刘鸿典先生写这个小册子,是因为当时很多他的学生都在教育界当老师,但是面对当时候家长和一些老师观念的偏颇,把读书认为是追求功名利禄的唯一途径,把很好的圣贤教诲最后给扭曲掉了,甚至是都没有强调德行,只是强调写文章,怎么能够把考试考好。先生也通过他的观察,因为他也当过官,「幸入仕途,害人愈多,造罪愈大」,如果是这样的一种情况去教书,很多孩子因为缺了德,他会造作罪业,他会害很多人;如果有一些孩子可能没有考中进士,没有学历用现在讲,本来他可以受到心灵的启发,可是没有,他就变成坏人。在序文当中先生就点出来,「师道立则善人多」,师道要能立得起来,社会上才有好人、才有善人。我们每一个华小、每一个独中的社会价值和意义太大了,教育是「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我们文化的复兴一定要有后代不断的继承,这一粒种子长成一棵树,它又会散播很多的种子。这是对于读书的目的,一个认知上刘先生对我们的提醒。

接着先生就讲到,因为这个书成书是在同治年间,当时慈禧太后已经当政了,在中国发生了鸦片战争,国人都已经受到这些列强的欺压,很多人都开始抽鸦片,包括军队的士兵都在抽鸦片了,这个国家是很危险的,社会风气下堕得非常非常快。因为在慈禧太后执政之前清朝的皇帝特别重视教育,所有的国策都会依照经典来做决策,可是慈禧太后她当政以后就把这些都废除了,她用一些驾乩扶鸾,听一些鬼神等等这些迷信的方式下国家重大的决策,所以导致了国力迅速的衰败,社会风气下堕得很快。

先生也是非常的感慨,当一个老师,如何在这样的一个时代背景重新能够振兴师道,能够把孔孟真实的面目、仁义道德告诉这些嗷嗷待哺的学生?每一位小朋友来到我们面前,都是因为家长这一分信任。先生讲道:「夫人无论贤愚贵贱」,不论是贤愚贵贱哪种情况,「未有不望子弟之成」,当家长、当父母的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有成就,也都会担心孩子将来人生不能够幸福,或者不能够稳定。决定这一切的关键在哪?先生又讲出来,在蒙馆。蒙馆就是我们现在的学校,可能我们现在还要延伸到幼儿园的教育、小学教育,特别是孩子小的时候。

昨天法师也问了一个问题,哪个年龄段的学生最难教?大家还有印象?我想想确实是初中阶段的。我自己也是,真的是小学高年级到初中阶段,很危险的一个年龄段,如果没有老师的循循善诱,那会下滑得非常快。在进入初中年龄段之前,幼儿教育、小学教育,能够把孝道告诉他,把父母的恩德告诉他,把自己生命的来源跟他讲清楚,相信「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这就是孩子的护身符了,他遇到什么情况会想到父母。

有一位家长分享到,一个六年级的孩子曾经在有教传统文化的学校读书,后来离开到另一个学校,这个学校没有传统文化,结果这孩子心理就有一点情况,有各种各样的原因,有点抑郁了,后来他就好几次都想要自杀。有一次他已经全部准备好了,就准备走最后一步,在他进行之前脑海里就闪现出他在曾经的学校有接受传统文化孝道的教育,他就没有再继续这个动作。他母亲回来以后,这孩子就把刚才他心理的这个过程跟妈妈讲,结果妈妈就紧紧的抱着他放声痛哭。如果这孩子没有接受传统文化的教育,他可能一失足就成千古恨了。

前两天跟一位初中的同学见面。我们这个城市有两百多万人口,晓龙在内蒙古,我们这是属于开发最晚的地方,相对社会风气还算纯朴。这个同学一见面就跟我说他很想做教育,他以前做生意的,做了好多年,最近一些年他就觉得教育太重要了,他就找我谈这个事情。他说前几天我们这个最好的高中,两个同学,一个从十一楼、一个从十九楼跳下去,他是非常非常的心痛。因为刚好这几天我们大陆在高考,这些孩子内心这种压力,包括他们学习的动力可能都是在竞争当中、在比较当中,甚至有些时候在父母和老师一些话语,或者眼神、表情都感受到很多的压力,可是他们又不懂得如何去排解。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真的,晓龙自己的一个体会,真的是一堂课改变了我一生的命运。所以也不一定我们一定要做很多,我们见缝插针。像我们锺灵独中,晓龙印象当中,很早期都是派了非常多的老师到我们庐江来学习、来交流。晓龙记得有一位曾老师,他的故事也是非常的让我印象深刻。

相信我们都是有使命、有情怀,面对现在这样的一些情况,如何来扭转?或者说如何来从根本扭转?刚才这位韦副校长也给我们讲解了,我们自己靠自己去带动,我们有一分力量就用一分力量,我们能带动一个小时就带动一个小时,这当然也需要大家在我们各自的学校一起来共同努力。

在当时,对于孩子能够遇到一个好的老师,是每一个家长都期盼的。古人讲到「三年择师」,如果三年还没找到好的老师,不如不学。对我们老师自身的成长、自我的要求,可能在这个时代我们一本《弟子规》也就够了,这个小册子当中这些重点都有提到。刘先生讲到,如果教师或者学校的校风都不好,这是孩子一生受害的起点,因为遇到这样的情况孩子一生都被耽误了。

先生也在序文当中举了一个例子,就是墨子有一次看到洁白的丝放到染缸里,拿出来变颜色,墨子就流泪了。每一个小朋友,我们也都曾经是小朋友,都是一张白纸,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今天他能够听到一堂孝道的教育,他本性的能量就唤醒了。他读书是为了报父母的恩、报老师的恩,将来为整个国家、社会去奉献,他那个动力是很强劲的。一个人有孝心,他当然也会爱别人,孟子讲到亲亲仁民。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如何和谐?每一个人都爱父母、都爱兄弟,跟人相处一定会为对方想,这个「仁」字就是想到自己想到别人。「仁民而爱物」,对于我们整个自然环境、地球的灾变,这也都跟人性有关系,所以在我们生活上各个方面能够考虑到地球母亲的感受,可能我们开水龙头稍微小一点,可以节约一点;或者我们有些时候多步行,减少机动车辆的使用,可能点点滴滴我们生活当中也都可以给孩子、给学生做一个好的榜样。

在学习和教书的过程当中,我们的路走对了,才能给学生走对路。先生又讲了另一个故事,我们中国诸子百家有一位杨子,有一天杨子上路了,结果走到一个很大的大路,他就不知道该往哪里走,当时就蹲在那里哭泣起来。人生都有很多的岔路,一步走错了步步就变错了。特别是每一个行动之前,我们都会有一个想法、有一个思考,如果这个思考是依据经典、圣人教诲的思考,那可以逢凶化吉,遇难成祥;如果这个思想偏离了正道,可能就会「祸福无门,惟人自召」。大家可能这里有点不理解,为啥走一个路还会哭?杨子就指出来,因为曾经他的一个邻居丢了一只羊,发动所有的人去找这个羊,但是找不回来,后来大家就总结为什么,因为岔路太多。孩子每一天可能也都有很多的念头有偏差了,我们当老师的如何把他给拉回来,如何及时的拉回来?所以当其可之谓时,孩子小的时候善言易入,很容易被引导。

我们大陆有一个真实的故事,一个孩子小学三年级,家庭当中出现变故,母亲得了抑郁症,爸爸抛妻弃女,远走他乡。这个孩子叫李慧,她就照顾她有抑郁症的妈妈。因为母亲常常在晚上会发病,所以她会吵到邻居,这个孩子为了让妈妈不要吵到邻居,她就晚上陪妈妈出去散步。然后她因为经济上也没有收入,陪妈妈散步,边陪妈妈边去捡一些塑料瓶,或者一些可以回收的东西去卖钱。一个孩子面对这样的一个情况,一直持续到小学毕业。

到了初中,她各科的成绩都很差,在这个班上是倒数,结果她遇到她生命中的贵人,一位李老师,也是姓李的。这个链接我们大家有机会可以下来再听一下,这是成德老师发给我们的。后来李老师就很用心,看到这个女孩子上课都打瞌睡,除了体育课以外所有的课都在那里睡觉,所以老师就去家访,结果家访就了解到她家庭的情况。这孩子已经初一了,她已经很爱面子,她很有自尊,就告诉老师:「您要帮我保守这个祕密。」老师也答应了她。后面老师才看到她午餐都没得吃,没有钱买午餐,后来又帮她缴午餐费,这孩子就很感动。

后面她上语文课就不打瞌睡了,但有些时候她还是太睏了,因为她晚上要陪妈妈,她就用她的小手捏自己。老师看到她有这样的一个动作,就感觉到这孩子已经开始想要调整。可是她毕竟一个人面对这么大的家庭变故,生活的压力,可能还需要更多的帮忙。但是这些科任老师都反映这孩子上课状态不好,老师也很有压力。有一天训导主任巡视的时候,就看到这孩子在那里睡觉,就把她叫出来骂了很长时间。后来班导师就过去跟教务主任讲,她说我班上的孩子,我会把她教好,因为她比较了解这孩子的情况。后面这位学生在老师这样不断的鼓励和爱护之下,她的成绩渐渐开始慢慢变好,她本来是全班倒数的,初一下半学期她就考到了全班第八名,全年级第三十九名。

这个故事当中我们没有看到《弟子规》的经文,但是我们感受到了满满的爱,老师这种责任心。后面这个孩子因为小学也落了很多课,把小学的课本也拿出来补,几乎有时间都在做题,都在学习,所以她初三毕业考中了她们这个城市的重点高中。当时很多家长就很诧异,这样的一个学生能够以全校第一考入重点高中,都来向她请益,结果她就把她初中三年的笔记本全都印出来,让这些家长来参考。

老师一直是非常信任她、鼓励她,在她读了高中,还是每个月给她一千块人民币支援她学习,让她没有后顾之忧。而且老师还跟她讲,这不是给妳的,就当老师做投资,将来妳要还的。这也是帮人帮得很有智慧,能够给孩子更强的一个动力,因为话语当中传递的是对孩子的信任,因为她将来会长大。

这位同学高中期间她就开始帮学弟学妹补课,后面她在高中学习也很好,她的目标是我们中国的北大,她说如果考不上北大就考浙大。后来因为在她高考前一个月妈妈重病,她又要复习又要照顾妈妈,后来她没有考上北大,考上了浙大。今年九月份她会毕业,她会继续上研究所。这老师过后知道了就问她,「妳当时高考有这个困难怎么不找老师?」结果这孩子就说:「有一些该自己面对的还是要自己去面对,我妈妈现在还在,没考上北大没关系,考浙大也挺好的。」

她在大学即将毕业,给老师打电话当中,就是非常感谢当年她在走廊里被教导主任训话的时候老师能够给她协助,然后能给她很大的力量,所以她每个母亲节都会送给这位老师一束康乃馨。师生如父子,我们能够以爱自己孩子的心来爱学生,校园生活,学生来到班级、来到学校,他都会觉得很幸福,因为有爸爸妈妈的爱还在这里。

序文先跟大家介绍到这里。抱歉,时间过得很快。当然,这个序文当中都有讲到我们每个单元的重点。序文过后,先生给我们介绍另一个内容就是「为师功过格」。这个为师功过格是我们当老师的,就像刚才我们韦副校长有一个图片,就是那个扑满,这每一天都有小金币存进去,我们就可以说这一功就算是一块金币。

我们先看「太微僊君为师功过格」有两个部分,一个是功条的部分,这个功条的部分我们看一下第一条,「耐心训一蒙童」,就是我们耐心教导孩子,一日一功。如果我们学校有比方说上千个同学、几百个同学,校长们的讲话,或者您对孩子的引导,那功德就不一样了。重点是对孩子有耐心,一日一功。

再来,「待子弟如己生」,对待学生就像自己的孩子一样,一日一功。所以那个金币也挺容易存的,这也不需要花太大的力气,只要我们有这样的心境,凡是人皆须爱。

再来,「随事开导」。每天学习生活,包括他放学以后都有很多事情,同学的相处,我们藉由一些事情用《弟子规》来引导。昨天李校长讲到,同学之间的关系如何和谐?兄道友,弟道恭,随事开导,给他们讲点故事。所以一日一功,随事开导。

再来,「为子弟讲说一故事」。好像昨天校长有讲到我们有编了那个教材,好像有一百六十八个故事,每天讲一个故事,启发他的善良,启发他的孝道。百善孝为先,万恶淫为首,这两个部分都有一些故事,现实发生的或者古人的,或者我们观察到的,都可以给孩子讲解,一日一功。

耐心、待子弟如己生、随事开导,然后为子弟讲说故事,虽然我们看着是一日一功,但是这些叠加起来可能就重重无尽了,因为我数学不是太好,大家可以慢慢想象一下,可能它会延伸出无限大,无限的金币。我们每一次上课前或者到学校以前可以观想一下那个可爱的扑满,还有这些可爱的学生,然后观照到我们的心,这金币就丢进去,就存起来了,积善之家必有余庆。所以当老师这个行业,最好积功累德的一个行业,不是晓龙讲的,这是孔圣人讲的。

我们一位语文老师从教也三十多年,她就想到她刚刚上班之前要当老师了,妈妈就拉着她的手跟她讲:「孩子,帮别人家的孩子一把,我们自己家的孩子会长一拃。」这是我们中国的一个方言,就是我们有去帮助别人的孩子,去拉他一把,因果循环,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我们播种了爱心,会在我们孩子身上收回。后来她的孩子去加拿大留学,一个女生在外面不容易,她就一直记着母亲这个教诲,对于学生都很用心,一有些什么情况她就想,是不是我最近对孩子不够好,没有认真?能够见缝插针的去帮助孩子,这都是在积功累德。

我们再看下边,「尽心讲说,寒暑不避」。马来西亚也比较炎热一些,这几天又是假期,各位老师、校长们、领导们能够参与这样的学习,相信大家都有这样的一个用心,我们假期都会来提升自己。尽心讲说就是我们要尽力去帮助学生,寒暑不避,也不怕冷、不怕热,愿意牺牲自己成就孩子,一日一功。

这个文档到时候会再发给大家。再来,「阐说善恶果报,使子弟深信」。我们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给孩子讲这些方面的故事,让子弟深信,十功。

再来,「禁止一恶习」。比方有的孩子可能有些不好的习气,能够给他做一些指导,让他来调整,十功。

下面这个,「先德行,后文艺」。我们《弟子规》是《论语》的一句,「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汎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这个文艺就是我们的文学艺术,要放在后边,余力学文,先怎么样?先教德行,孝悌谨信、爱众亲仁。只要我们的重点放在这里,当然孩子德行好,他的成绩不会差。刚刚讲到这个李慧同学,她基本上到小学六年级已经是完全掉队了,孩子对自己也没信心,但是她从初一到初三,她是一个很大的崛起,这个崛起就是因为老师看到她有孝心,肯定她的孝心,然后能够给她分析。那个孩子本来想我就混到初三毕业,我去工作就算了。但是老师就告诉她,妳要继续求学,青春很宝贵,而且妳将来有更多的知识,妳可以帮母亲治病,妳让母亲恢复健康,孩子这个动力就被激发起来。

再下边,「教以孝弟忠信等事,见从」。我们有孝道的教育,办这些活动,浴足礼,都是启发他的孝心,一事五十功。所以我们办一个活动,如果在在线再跟大家分享,这个功德也是不可估量的。

再来,「化一顽徒」,五十功。有些孩子可能因为原生态家庭的情况,或者接触到一些不好的人可能把他带坏了,我们能够去感化他。晓龙曾经也是顽徒,也是因为小学老师的一堂课把自己给感化了。老师没有批评、没有要求,只是感同身受,站在我们跟我们家长的立场帮我们分析,给我们树立这个目标。

再来,「正身修德,为子弟倡」,那就是给孩子做好的榜样,「倡」就是带领。我们带动,不要求,我们去带动,带动孩子,我们自己也重视《大学》讲的修身为本,「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这是百功。孩子能感觉到我们有没有这种修为,我们很多老师、校长们人格的魅力相信也感染了很多孩子。

「教一人行仁成德(百功)」,教一个孩子,他将来德行有成就了,这是百功。我们一位老师他班上有个同学打架很厉害,跟同学打架都是用凳子的,小学生五年级,体育老师看到这个孩子都摇头,说将来这个孩子可能会进监狱。这位老师他就是利用课前十五分钟,都有教孩子读《弟子规》,给他们讲故事。结果这个孩子的孝心被打开了,后边他也很顺利的考学,然后工作。结果在前年(他二十五岁了已经,现在)妈妈得了癌症,他一个大小伙子毅然把工作辞掉,因为他从小有接受到这样的一个教育,就陪伴母亲。结果医药费吓死人,他基本上家里倾家荡产。但是这个孩子就是非常的坚持陪伴妈妈,妈妈也很欣慰。后边不可思议的奇迹发生了,我们国家医疗政策有改动,本来很贵的药就变得很便宜了,他们就可以有能力去买,妈妈心情也变得很好,后来健康也慢慢开始恢复,一个人的孝心真的是有很大的力量。

后面,「劝改一大恶」,「不孝、不悌」,这都是折福折寿的事情,「邪婬等事」,能够劝孩子改过来。我们有去做一些帮教工作,或者我们学校有这样的一些情况,只要我们用真心的话,一定可以带动这些孩子。

我们大家看一下「过条」。「学业不精,误人子弟」,这是把人家的孩子没有教好。再来,「不敦品行,子弟无所观法」,当老师的自己德行不够好,孩子学不到,百过。再来,「专尚文词,不先德行」,只是强调写作文、写文章这个知识方面的、技能方面的,但是没有去先教德行,百过。再来,「改作文字,诳骗父兄」,就是帮孩子骗父母,帮他改作业,古代叫改作文。再来,甚至「引诱一顽徒」,就是去引诱这些孩子做一些不好的事,老师是灵魂的工程师,但是却引诱孩子去做一些不好的事情。「任子弟作践字纸(一次十过)」,他对文字不恭敬。我们的中国文字华文是智慧的符号,是我们祖先留给我们最宝贵的礼物,包括文言文。再来,「纵子弟染恶习」,这个孩子有接触到不好的习惯、不好的人,没有去管,看到了没有管,放纵他,十过。「小事酷责」,可能一件小的事情,对他很严厉的批评,甚至都用一些言语去给他内心带来很大的伤害,或者一些责罚,一次五过。「不禁子弟剿袭代倩」,就是抄袭,他抄袭作业,看到了要制止。「恶骂虐使」,对孩子言语比较恶劣,会骂他,会虐待,这些情况。

再来「无故旷一日馆课」,这是一过。就是因为我们自己私人的事情耽误了孩子的学习,这是一过。旷馆课,如果老师离开课堂或者该在学校没有在的话,第一个会发生人身事故、人身安全。先生就举到例子,一个私塾先生中午去喝茶,他是在家里办学堂,这些孩子就玩游戏,就互相压在身上,结果下边那个孩子就被压死了,就出了人命。还有些孩子互相之间这些不好的东西可能都互相有影响,特别现在手机的问题,有些时候传一些不好、不健康的内容,我们不在的话,没有及时发现,那这个一下子就会污染到整个班级。当然这是无故。

再来,「不随事开导其善机」,对于孩子的引导,要随时随处能够去启发他的善根。比方说,当然家长也可以做,上面的功过不是说只是老师,包括家长,包括我们在学校做行政工作,有些时候孩子有一些什么情况,我们看到了,他打闹,或者他损坏公物了,可以顺势都给他一些引导,这也都是可以积功累德的。我们每天在学校当中都有机会跟孩子见面、接触,摸摸他的头,鼓励鼓励他,给他一个灿烂的笑容。我们相信每一个孩子都是金子,他都会闪光,可是每个孩子闪光点不一样,我们带着这样一种心情和眼光,我们看到每一个孩子,他都会感觉到一种能量,所以我们发自内心的去肯定鼓励他,可能就是孩子这一天学习的动力、这一生学习的动力。

刚才韦副校长也提到我们锺灵独中毕业的同学唱起校歌都会流泪,这当中饱含了我们整个学校,从我们吴校长到所有的行政干部、所有的老师、所有的学校成员那种爱的力量、那种道义的凝结。我们华小、华校本身的成立就是因为我们华人对祖先的这分孝敬,我们不希望我们的文化断在我们手上。沈老为了这个事情还坐牢,结果那个狱警就问他,「您都这么大年龄了,七十多岁了,干嘛还要这样做?」他就跟这位应该是马来族的狱警说:「如果你们马来文化会被灭的话,我相信你会像我一样做的。」所以文化是民族的灵魂,教育是文化的生机,一个人纵使吃饱、穿暖、有好房子住、能开豪车,但是他的灵魂没有道德仁义,没有礼义廉耻,这是行尸走肉,这是白白的耗费命光。我们一个班级、一个学校,我们整个的华教,我们校长职工会是一个整体,我们每个人在这个整体当中都可以发挥自己的力量,积聚我们民族下一代他们的这种承传。包括我们,我看到好几位长辈鬓角的头发都白了,大家都有从我们的坚持和付出当中展现出来我们中国人这种道义,对祖先的感恩、对下一代这分深深的爱。

「为师功过格」就先跟大家介绍到这里。还有五分钟,晓龙就把后边的目录跟大家再做一个简单的分享。刚刚我们讲到「太微僊君为师功过格」,太微僊君,不知道大家在座的老师和校长们认不认识太微僊君?这是我们华人非常恭敬的一位,文昌帝君,我们很多学子都会去拜文昌帝君。有《文昌帝君阴骘文》,有这样的一篇文章,可能大家也都有读过。刘先生就讲到「太微僊君为师功过格」是我们整个《村学究语》的总纲领,所以就把它放在前面,我们后面这些单元都会跟这个内容有呼应。

第一个单元,「师宜自审」,就是我们当老师要能够,刚才韦副校长讲了自我检核,就是我们教育或者我们做这个工作,其实也都在检核我们自己。师宜自审,审哪些方面?第一个我们的品行,再来我们的学问,再来我们的时间精力有没有全部投入到教学工作。这是师宜自审。

第二个部分,「师宜自重」。「重」是一个重点,这个字。在这里先生讲,什么叫自重?「圣贤言语,须句句拉上身来,方为自重。」我们说推展华教、华文、我们的文言文,《弟子规》每一条经文都做为我们生活的一个指导、一个规范,我们能够身体力行,师宜自重。

第三个单元「耐烦为主」,就是要有耐性,因为小朋友可能都会有很多情况,这也挺有挑战性,耐烦是非常的重要。我们有一位私塾先生叫邓至,他就一辈子非常认真的教书,后来他的两个儿子考中进士,两个孙子考中进士,这都是因为他多年耐心的教书,积功累德,所以积善之家必有余庆。

再来,「发蒙便讲」,孩子愈早教他孝道愈好,包括一些字的含义,孝字的含义,我们跟父母是一个整体。然后讲因果,因果也是我们自然界的规律,有一个种子下去了,它就会发芽,坏种子就发芽结不好的果,好的种子就会结好的果实。从小让孩子明白因果规律,做事情前他要考量,「将加人,先问己;己不欲,即速已」,这都有一个观照。

第九个,「宜具远识」。就是要相信每个孩子人人皆可成尧舜,不能被他现前的一些习惯,或者我们也可以体会到,可能很多人将来有成就了,他读书的年龄段不一定是成绩很好,可能他很会跟人沟通,他很会处理事情,他很讲道义,很肯牺牲自己,他能够凝聚人心,可是这些考试又不考,所以我们不能拿分数来做为衡量孩子唯一的标准。宜具远识,要看得深远,每个孩子都有他的闪光点,而且三百六十五行,行行出状元。

第十,「讲授勿私」,这就是要有平等心,不能差别对待。「书宜熟读」、「宜审强弱」、「宜辨良莠」,这是学习要让孩子读书要认真。后面这两个重点都是因材施教,要看孩子的学习能力、身体,方方面面都能够有一个比较细致的判断,或者哪些孩子比较好,哪些孩子可能弱一点,德行、品行方面要照顾到方方面面。所以我们讲课,在不同的科目当中,可能有的孩子音乐方面有天赋,有的画画比较好,让大家个个第一,每一个孩子都能够去发挥他们的长处,让大家能够找到自信。

后面「大宜防闲」、「小宜护惜」,就是要防止大的孩子有不好的习惯污染小的孩子;对一些小孩子身体年龄比较小,要保护他不要被大的同学欺负。第十六就是「不可离馆」。再来「不可执迷」,就是不能去贪着这些身外之物,名利等等,因此可能就对孩子有差别对待,或者有一些不好的影响。第十八「检点言语」,就是讲话要能够温和,然后都是有正能量的,话语传递出去都是给人正能量的。

最后「敬重书籍」,昨天校长也讲到,这些圣贤的典籍得来不易,不管是圣人的经典还是我们这些教科书,都能够提醒孩子们去恭敬、去爱护。

最后一点「顶敬圣人」,因为我们都给孔老夫子有鞠过躬,都是孔子的弟子,我们就要讲圣人之道,把圣人之道传递给下一代,这是对孔子最大的恭敬。而且言教的基础还是我们身体力行,能够奉行夫子的教育,这叫顶敬圣人,时时刻刻把老人家顶在我们的头顶上方,还有祖宗,都会给我们一些灵感,都会给我们一些冥冥当中的帮助。

《村学究语》最后的「附录」,大家如果下来有时间可以看一下,《了凡四训》,还有《俞净意公遇灶神记》。

非常抱歉,超了四分钟。以上就是简单粗浅的跟各位校长、领导、老师们报告一下我们《村学究语》这个小册子。也希望未来在我们教学生活当中,这部小书能够给我们一点点启发、一点点帮助,晓龙就非常的开心。感恩大家,谢谢。

 

说明:

(1)、资源来源于网络公开发表文件,所有资料仅供学习交流;

(2)、本站所发布内容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可以联系客服删除,微信:xsxyd6688;

福德智慧 » 《弟子规》建立和谐校园研习营(第七集)《村学究语》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赵晓龙老师主讲

发表回复

提供最优质的资源集合

立即查看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