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规》建立和谐校园研习营(第八集)个个第一在教学的运用 樊一心老师主讲

成德法师移动硬盘全套目录【点此查看

成德法师音频机合集目录【点此查看

《弟子规》建立和谐校园研习营【点此选集

《弟子规》建立和谐校园研习营—个个第一在教学的运用 樊一心老师主讲(第八集)2022/6/7 马来西亚

 

尊敬的李校长,主办单位的各位领导、工作人员,各位校长以及各位教育界的同道,大家下午好!

学生非常欢喜有这样的一个机会能够向教育界的前辈和同道们去学习,也特别感恩老师给学生这样的一个机会来练习,把学校这十几年所做的一些可能对大家有一点点启发的事情跟大家做一个汇报,也请大家能够多多指教。

学生分享的题目是「个个第一在教学中的运用」,这个题目其实来源于咱们《弟子规》里边满重要的一句话,就是它的结尾,叫「勿自暴,勿自弃,圣与贤,可驯致」,《弟子规》整一篇就为了最后这一句话。我们倒推回来,如果我们真的想成为君子、圣贤,成为这世间的第一等生命形式,那我们要干什么?要从「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汎爱众,而亲仁」,然后「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就给到我们一个系统的也非常系列的方法。

回想到这个的时候,我们就会要看一下「教育」这两个字。我们看一下「教育」这两个字,之前成德老师和其他的老师都有提到过,在《说文解字》里边对这两个字的解释是非常清楚的。我们看这个「教」它是没有口的,所以我们讲教字没有口,身教最重要,最重要的是做出来。做出来就是上所施下所效,就好像上面一个八叉是父母老师怎么画,下边这是一个小孩,他也跟着画一个八叉。这边一个手,手上拿着一个树枝,这个枝条就是那个教鞭,它去指明人生的方向。同时在教学的过程中如果孩子有偏了,我们把他再点回来,这个很重要。「育」是「养子使作善也」。也就是说我们如果做教育的话,我们想让别人怎么做,那父母老师自己先做出来。这句话看起来每一个字我们都认识,但是要理解它,一心个人还是花了有十年的时间才意识到,原来真正的教育确实是「身教者从」,就是身教你自己做出来,你没有要求他就会跟着做;「言教者讼」,我们光是说得很好,但是自己没有做出来,对方就会说那你为什么不做,或者是心里头不佩服,觉得我们没有做到,却让他们做,就会有这种牴触的心。

了解到这两个字之后,我们来看我们做教育里边有满重要的一个过程,就是要做好老师先做好学生。所以我们看完教字来看「学」字,大家有没有发现这里边有跟教字很像的地方?你看一个小孩,上面一个八叉,下面一个八叉。教育的教是上面手拿了一个教鞭,这里有两只手,我们可以理解它代表父母和老师。然后这上面有一个盖子,这个盖子是什么?就好像我们《三字经》里边讲的「人之初,性本善」,每一个人都是纯净纯善,我们把他譬喻成夜明珠。都是那个夜明珠,但是现在这个夜明珠的光亮没有办法绽放了,那是什么原因?那一定是有障碍。把这个障碍拿掉了,它的光明就绽放出来,光明绽放出来了就恢复了我们本有的纯净纯善的真心和本性。

所以真正的学习它是一个放下的过程,我们这里指的是生命体系的学习。可是一心以前不了解,在一九八七年的时候一心上了大学,是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从一九八七年到一九九一年这四年的期间,我们的主要课程是学习咱们中华的这些经典,但是那个时候是增加知识的过程,在那个时候的学习,这些经典都背了,但是跟人生没有任何的关系。所以一心其实是到三十八岁认识到自己生命中的贵人,就是我们的成德老师。在那之前,一九八七年学习了传统文化,只是把它当作知识,没有运用到生活中,所以那个学只是学知识,没有学而时习之,所以没有体会到不亦悦乎,反而是不亦苦乎。也就是说读了很多的好书,却过不好自己的人生,当时自己是非常非常苦恼的。

后来在二OO七年的时候听到了老师的课程,看到了老师如沐春风般的笑容。那个时候自己的身体状况也很差,情绪状况也很差,工作状况、家庭状况都很差。那个时候真的是人生特别的迷茫,就是前边李校长也有讲过,早晨韦副校长也有讲过,就是忙、盲、茫的人生,特别的茫然,非常的忙碌,但是很盲目,结果很茫然。就在这个时候遇到了老师,老师说学习是放下的过程,放下这些痛苦,放下这些烦恼,放下生命中所有不需要的这些罣碍。忽然觉得这样学习很好,自己背负了那么多的东西。然后老师又说学习是拿掉的过程,拿掉自己的一些执着点、一些负面的惯性思惟、这些好恶分别,好像这些拿掉了会一身轻松的。老师又经常给我们打比方,说前方来了一辆垃圾车,我们把所有的这些垃圾打包就给垃圾车带走。又说学习是归零的过程。

然后真的是感受到,假如说生命中没有遇到老师,可能现在自己早已不在人间,因为中间好多次医生说妳没有命了,这些疾病一个接一个。但是真的是通过学习传统文化,去落实《弟子规》。之前自己是中文系的,是看不上《弟子规》的,就觉得《弟子规》不行,要看大经大论,要读四书五经,但是读了四书五经好像还是不行。后来真的是慢慢的听老师的课程,体会到扎根的重要性,开始断了对经典和老师的那分怀疑,开始产生信心,就体会到老师所说,我们所有的学习是把我们的疑惑给去掉,然后让我们生信心的一个过程;是把我们的过失、这些恶给它拿掉,把善彰显出来的过程;是把我们的迷惑给它去掉,让我们人生变得比较明白、比较觉悟的过程。

记得自己过四十岁生日的时候真的是很困惑,因为三十八岁才接触到老师,那两年还学得有点稀里糊涂。所以说不是四十不惑了吗?为什么自己四十还很困惑?后来老师说学习是要明理的,如果人不明理,他始终会很困惑。真的到自己过五十岁生日的时候,好像知道了自己的天命是什么,自己的志向也清楚了,好像心也踏实了。其实到现在五十五了,再来回顾之前的这些人生,就忽然体会到生命中如果没有好的老师教我们怎么学,我们可能会自己盲修瞎练。就像一心,明明是中文系的,但是看这些经典看不懂。老师说经典是我们这些古圣先贤他们的心很安静、很定,在这种状态下写出来的东西,我们用一颗浮躁的心是看不懂的。

就这样之后,大概过了七年听懂了老师的一句话,为学第一功夫须降得浮躁之气。为什么不能浮躁?因为浮躁了入不了门,一定要心定下来才能看懂。那就开始学习语速慢一点,静下来。因为以前做翻译,所以讲话语速是现在的五倍,速度非常的快。就看到老师讲话的时候是不紧不慢,真的是《弟子规》里边的「凡道字,重且舒,勿急疾,勿模糊」,自己就讲得很快。然后老师又说,你看看语速很快的人通常性子比较急,性子比较急的人又有几个脾气好的?一心说,有道理、有道理,老师怎么每一句话都讲得这么有道理?

一心曾经碰到一个老师,就问他怎么样学习,那个老师永远回答我三个字,「不知道」,因为他看到我太急了。然后我问了一个月,最后一次问了一下,那我到底应该怎么改自己的毛病习气?那个老师回答了四个字,「慢、慢、慢、慢」。就知道为什么他不回答我,因为我的浮躁之气没有降伏下去,为学的功夫没有,学什么都学不成。自己就开始说话慢一点,走路慢一点,吃饭慢一点,决策慢一点。就这四个慢就发现,好像人生开始变了,会少说错的话,会少做错的事;就会发现,经典、老师的话用一句就会真受用。所以生命体系的学习不在于贪多,而在于学一句要用一句。

一下明白了这个以后,就感觉到开始有一点不一样的感受。然后再之后就又听懂了一句话,老师疗愈了一心一个四十年的顽疾,就是自卑,就是特别的自卑。因为我自己是把信心建立在外在变化的事物上,从小我的两个姐姐是学校的校花,妈妈是舞蹈演员,爸爸特别有才,哥哥也很好,好像我从小又早产,身体又不好,还多病,自己又调皮,所以一直生活在批评中,自己没有觉得自己可以怎么好,就特别的自卑,但是为了掩饰自卑就很自傲。结果老师有一天说了一句话,说不要把信心建立在外在变化的事物上,要把信心建立在真理上,你才能学进去,要掌握不变的原理原则。就问,那不变的原理原则是什么?老师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自己没有听懂。没有听懂,但是读《大学》好像第一次读就觉得似曾相识,所以后来下定决心专攻《礼记》里边的「大学」、「中庸」、「学记」和「乐记」这四篇文章。因为那个时候也已经五十岁了,觉得我要是年轻我就从头开始攻整部《礼记》,但是现在年龄不允许,我就把四篇文章能学好。

那就开始思考这篇文章的运用,有一天忽然有一点明白了,我们每一个人都好像是那个金矿,就是一个金矿。圣贤是什么样的人?就是把那个矿藏已经提纯提纯,一点杂质都没有的九九九九九的足金。我们就是还含有杂质的金矿,大学之道在明明德的过程,就是不断的去把杂质去掉去掉去掉,我们的含金量愈来愈高,我们就离君子、离贤人、离圣人愈来愈近了。

忽然就有了信心,以前一点也不敢去立志,觉得自己可能不行,但是当通过这个譬喻就体会到,孔老夫子就好像是一座金山,可能我小拳头大的金矿,提纯到最后可能只有绿豆大小的九九九足金,但是这个九九九足金跟圣贤是没有区别的,抹在金山上不分彼此,毫不逊色。就忽然想起孔老夫子的一个特别好的学生他的修学报告,说「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为者亦若是」。那为什么颜子他可以有这样的修学心得?因为他相信老师。自己为什么不敢立志?因为对老师、对经典不相信,自己就产生了惭愧心。知耻近乎勇,就觉得哪怕我现在只有百分之五的金,我只要去掉一点毛病习气,我就从百分之五变成百分之十,再到百分之二十、三十,当我含金的百分比愈高的时候,就是离圣贤愈近的时候,这样就一下把自己的自卑给疗愈了。

剩下的事情就是两件事情,一件事情是好好的学习落实圣贤经典,一件事情就是好好的改毛病习气,就像手心手背一样。就忽然一下知道学习是干什么了,学习就是把迷惑的心转成觉悟的心,明明白白的过每一天,参加每一个考试。然后才知道,为什么不会教?因为自己不是一个好学生。所以为什么不敢说是老师的学生?因为还学得不够,还在改过的路上,但是用了经典和老师的教诲已经很受用很受用了。就像上午韦副校长讲的,《弟子规》不是拿来学的、不是拿来讲道理的,真的是拿来用的,你用了就会很受益。然后自己用了以后身体愈来愈好,之前家里边还满反对的,后来看到自己身体愈来愈好、心态愈来愈好、情绪愈来愈好,尤其是现在不怎么发脾气了,也不怎么哭了,妈妈就觉得真好,就非常非常的支持。所以一定是自己受益了,那你才能帮得了别人。

我们来看上所施下所效,我们来举几个例子。最左边的这个是我们在上课前的静心一分钟,你看妈妈在这边很端正的坐着,女儿在这边就很端正的坐着,静心一分钟,所以上所施下所效。这边是我们的一个开学典礼,我们在恭呈祭菜,我们按照《礼记.学记》里边,爸爸、妈妈、孩子都穿上大礼服,然后把表达尊师重道的菜蔬恭呈到香案上,来表达对老师尊师重道的这一颗心。你看这边是爸爸、妈妈,这边是孩子,他们就很认真去做这件事,让他们用体验式的教学来感受中华礼仪里边的这样的一分庄严、这样的一分肃穆,现场几十个小朋友安安静静的。下边的这个是我们在读诵「礼运大同篇」,读诵「礼运大同篇」就是以孔老夫子的志向为我们的志向。其实这些我们都不要求,家长去做的时候孩子就会跟着做,所以教育真的是上所施下所效。

我们再来看,说到教育我们肯定会看教育学的这四大要素:教育的目标、教育的内容、教育的方法、教育的评估,形成这样的一个循环圈。形成这样的循环圈之后,看目标达到的一个状态再来调整教育的内容,根据内容选择最适合的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同时还要再评估有没有偏离航向和目标。教育的最高目标是什么?我们如果是从《大学》里边来讲,就是《大学》里边这句话,「大学之道,在明明德」。我们做为父母老师,我们先要做的第一件事情是把自己的九九九足金开显出来,这个过程就是明明德的过程。第一个明是动词,就是绽放光明,所以今天也特别穿了一件黄色的衣服,代表的是光明,我们跟全世界各地教育界的同道大家一起光光互融,然后让圣贤、经典的光亮能够点亮更多孩子的心灯。

就真的是体会到这个光明很重要,那怎么样让这个光明绽放出来?明德是我们每个人都有光明的智慧,都有福报和德能,只是我们不知道怎么开发。而教育的目的,「教之道,贵以专」,就在把我们每一个人心中我们的自性里边拥有的光明给它绽放出来,用《三字经》来讲就是恢复人之初性本善的那个纯净纯善的状态。

教育的目标是自己先明明德,那你明明德之后自己觉悟了、明白了,然后干什么?让更多的人明明德,这就是亲民。把这两件事情都做到了,那叫止于至善。所以我们会发现《大学》把我们整个教育的原理原则、方式方法讲得满清楚的。

看到这个部分之后我们就在想,那怎么样让每一个孩子恢复明德?就有两个点要走,其实就是感恩与改过。我们会看到感恩的教育很重要,如果一个孩子对他的父母老师不懂得感恩,那他的人生,我们讲人生就是四个字——恩恩怨怨,前面一个也是动词,你过的是恩恩的人生,你就是感恩别人对你的恩;如果不过这个人生就会过怨怨的人生,就是抱怨别人对你做得不好的。一心之前过的就是怨怨的人生,把人生过得特别苦,但是遇到老师之后,老师教我们孝道、师道,教我们感恩,就会发现当我们懂得感恩的时候,自己就是这个世界上最幸福的人,觉得自己很幸福被爸爸妈妈生,很幸福遇到老师,很幸福遇到这些教育界的同道,很幸福每天都在让自己变得更好,这样的生命很充实、很有意义,还能随分随力的帮到别人。当体会到这个部分的时候就知道,教育的内容里边,孝道、师道的感恩教育以及改过的这个部分就很重要了。

抓住这两个脉络之后,方法怎么去做?然后还要评估,评估我们的德行有没有变得更好,心有没有变得更柔软,有没有更包容、更有耐性,一检核就会发现自己有没有进步。有一次老师在上课的时候就说,一个人去劝别人不要发脾气,结果没劝成,铁定自己还有脾气。老师这句话一说完,哎呀,一心说说的就是自己,为什么我去劝别人没有脾气人家还是脾气那么大?原来是因为我还有脾气,藏在外边的没有了,里边的泡泡使劲的冒,那还是要改自己。然后当这样去想的时候,先把自己的情绪调平和了以后,就会发现你看着老发脾气的那个人好像就变得不发脾气了,就觉得怎么会这么有意思,原来真的是照镜子的原理。

然后就会发现教育的目标成为更好的自己,当你更明理的时候不会甩脸子给别人看,不会用发脾气和情绪来做教育,而是先让自己心平气和才开始做教育,就记住了老师的这一句教育的铁则,「有情绪就不可以做教育,做教育的时候就不要有情绪」。所以以后每一次都是先把自己的情绪调好再开始教育的部分,发现特别特别的受益。然后再把这个分享给家长们,家长们又特别特别的受益,他们都发现发脾气好像不能解决问题。然后到了暑期班又分享给暑期班学校的校长、班主任、幼儿园的园长,以及一线的这些老师们,他们也发现好像发脾气不太能解决问题,但是他们已经习惯了发脾气。就会发现你很清楚教育的目标的时候,内容、方法就会变得很清楚。

我们再来看下边。教育的内容是孝道,我们从孝开始展开延伸出来的教育。那方法呢?曾子说明明德有六字心法,就是《大学》里边讲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之前上大学的时候读这个把它背下来就完了,没有去体会里边的意思,但是现在真的是体会到它已经把一个步骤和次第跟我们讲得很清楚了,本末在哪里,终始在哪里。它最后的终是我们得到了什么?得到了我们本有的明德,这个智慧、这个德能,我们的生命充满了正能量。那什么是本?本在人心。好,找到了,这是心法。先后是什么?先什么?先知止,知道什么时候该走、什么时候该止。而知止的学问就是我们中华的礼。而整一部《弟子规》都告诉我们什么叫做知止,如果大家想要找到知止的样貌,整篇《弟子规》一百一十三件事都告诉我们什么该止、什么该做。我们真的按照这个做了以后,我们就来检核评估了,你真的知止了,你心就能定下来;你真心定下来了,你心就能静下来;心静智慧生,你心一安,你就能够循着世间本有的前因后果去思考,你就拿到了老祖宗教我们的由结果去追本溯源找原因的思惟方式,这在教学里边就特别好用了。

以前在做教学的时候,或者是看到家长有问题,或者是看到学生有问题,一心首先想到的就是赶紧把这个问题从我眼前消失掉。其实这个就是在结果上打转的思惟方式,如果我们知道终始的话,那我们要去找原因,家长是这个样子是结果,孩子是这个样子是结果,他怀疑、他不相信是结果,那原因在哪里?他没有看到做出来的人,那么我们就做给他看就好了。当这样想的时候就不会怪罪对方,一定是自己做得还不够好,所以人家不相信;一定是自己讲得不清楚,所以人家还没有深信;一定是还没有讲够二十一遍,所以人家不相信;一定是好像总是会在自己这里找问题了,就发现这个时候比较容易心平气和。所以它的每一个层次都有一个检核,我们没有定的这个枢纽的时候,我们就一直要修知止。

所以我们就会看到从二OO八年到现在,《弟子规》这篇经典一直都是我们的行动经典,因为只要这一百一十三件事我们还没有落实得特别好,我们的人情事理、待人处事接物都可能还有问题。既然《弟子规》就直接是教我们知止的武功祕笈,我们就要把这个功夫好好的给它扎好。所以那个之后一心开始重新再来讲《弟子规》与生活、讲《弟子规》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弟子规》与企业管理,《弟子规》在教学中间的应用,《弟子规》与家庭教育,《弟子规》与孩子的专注力以及定力的培养,就会发现怎么样都离不开《弟子规》,原来《弟子规》是扎根的、打基础的经典。听到这个之后对《弟子规》就生起了信心,就不会像原来傲慢的以为自己是中文系的,人家是行动的,你只需要看《弟子规》哪一条,你说哦知道了,再问自己一个做到了吗?没有,然后就跟自己说加油。

真的,「父母呼,应勿缓」,一心回家在妈妈那落实了六个月,然后发现真不容易,每次妈妈喊的时候就说等一下,就说等一下,说完等一下就发现自己缓了。怪不得自己说什么学生都说等一下,自己跟团队布达任务团队也说等一下,因为妳在妈妈那就是等一下。一下发现妳追本溯源找到最后是妳跟妈妈的应对有问题,就会在妳跟其他人的应对中间都呈现出来。所以后来妈妈只要一喊,马上说「唉,来了」,马上就过去,「请问妈妈有什么事情吗?」就不断的这样去练。说句老实话,那个时候到现在也过了十年,到现在还落实得不够好,人这个我还是满强大,有的时候妈妈刚说完什么,一心话都出来一半,觉得不对,又收回去,说「好的妈妈,马上去做」。真的是发现原来那个习气还是比较强大的,经常有的时候因为跟妈妈太熟了,人熟了就容易失礼,失礼的时候就不懂得知止的学问了。

所以我们去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怎么会失去和谐了?因为一定先失去恭敬了,失敬就会失和。所以你看古人见面,「失敬失敬」,都是要提醒不要把恭敬心给丢了,丢了就会失去了和谐。有的时候在自己身边的亲人上很容易把敬给丢了,妈妈每天都在提醒,恭敬心不可以丢。然后每天我们还有反省作业,都要提醒自己在父母、在同事那里恭敬心做得怎么样,给自己等一个分。没有人看,自己不欺,不欺天,不欺地,不欺所有人,也不可以欺骗自己。自己做得不好,觉得今天对学长或者对老师、或者对家长没有恭敬,自己就给自己扣个一分,明天要好好改。每一天就期许自己日日知非、日日改过,这样曾子的六字心法就在运用了,你止了一分就有一分的定,止了十分就有十分的定。真的止十分了,我们可能《弟子规》做通了,我们去读《大学》《论语》《中庸》《孟子》,我们一读就通了,叫一经通经经通,因为定了。他通到那个九九九足金,长得都是一样的;我们现在还在金矿的角度,会看到各种杂质,长得不一样。

之后我们就会想,教小朋友从哪里开始教?跟老师们分享怎么去分享?跟企业界分享怎么去分享?然后有一次老师就讲了一个,说要个个第一。就觉得个个第一好像不太好讲,有一天就学习司马光先生的「才德论」,里边有四句特别特别核心的话,然后这四句核心的话就发现它很有能量,当我们立志的时候我们用这四句话去选,大家都能选对正确的答案。

我们来看「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有很多的家人就会说,这太远了,我们可能做不到。好,那就降低一下,「才德兼亡」,又没有才、又没有德,去做一个很愚昧的没有智慧的人,一生落魄,遇到事情都不懂得怎么智慧的抉择,问,就举手,「有没有人愿意这样?」无论是企业家、教师还是孩子,都没有人举手。不敢当圣人,不愿做愚人,那就剩下了两种,君子和小人。然后我们说《论语》里边有八十多句讲君子和小人的,大家愿意做什么?他们都说做君子,没有人愿意做小人。然后我们就再问大家,那我们平常在教书的时候,我们自己在学习的时候,我们的重点是在培养德还是在培养才?大家就陷入了很深刻的思考。

我记得当时有一个中学的校长,他当校长当了三十年,当我们去学习司马光先生的「才德论」(通常我们大概会有三十天的学习,第一个星期先学习「才德论」),他说:「我当了三十年的校长,我忽然发现,我好像很多时候都在培养小人,我把学校的评估、老师的评估、学生的评估都放在成绩这些看得见的才华、看得见的才艺、看得见的能力上面,却没有去评最佳孝心的老师、最美的孝心少年,这三十多年我没有教孝劝孝,我已经失了老师的本分。」当时那个校长说那句话的时候,可以看到他的眼泪就在眼眶里边打转。他说如果我教了这么多年,我教出去的都是小人,我真的对不起这些家长和学生。他说,我要是早一点出来去学习传统文化,我肯定不会让我的老师和我的学生就在忙着培养一个人的才华而忽略了他的德行,让他往小人的路上迈。每一个家长、每一个老师都想培养栋梁之材,可是我们没有学,人不学不知道。我怎么就把学生朝分数、朝才艺这上面去带?一个不孝顺的学生,一个德行不好的学生,他就算考上了第一的大学又怎样?

他当时真是产生了特别强烈的共鸣。他说我知道了,回去我要带我们学校的老师和学生去立志。他说,德胜才谓之君子,我不能直接就立一个君子之志,因为古人经典里边讲过了,取法乎上得乎中,取法乎中得乎下,如果取法乎下,不就了无可得了?如果我立的目标是做一个君子,我可能一不小心会成为小人,那我就没有选择了,我们就得立下必为圣贤之志,最差我也是一个君子,再最差我也是一个社会的守法好公民。

这个校长的这一番感慨也让我们在场的所有这些老师就为之动容。他说,以后凡是不教孝道的老师,我们年终考评不及格,我们要在班级里边评孝子。好像他就一下转过来了,他说好像以前我们只有分数第一,我们现在还要看,还有劳动第一,不是德智体美劳吗?德行第一,智慧第一,体育第一,美育第一,劳动第一,他都要第一,个个第一,那七十二行行行出状元。我们学校不能只是培养两只脚的书柜,一定是让他们行行出状元,一定是要个个第一才是真正的教学。教学它是成就人,而不是淘汰人的。该进入研究机构,他擅长去做学者的他进入研究机构。很多动手能力很强的,他可以做很好的农民、很好的工人,那他做农民也很好,做自然的农耕,他可以做大国的工匠,他也可以做一个很好的企业家,他同样可以教书育人,行行出状元。只有个个第一的教育理念,我们才能真正的去挖掘孩子的潜能。你立下必为圣贤之志,行行都可以出圣贤,甚至家庭主妇也可以做圣贤。

那个时候就觉得这些老师、校长们的分享也点亮了一心的心灯,就觉得这项工作太有意义了,把这些经典跟这些教育界的同道每个暑假我们一起共学太有意义了。然后你跟企业家一起共学,企业家也会觉得那必须得个个第一,销售部也得第一,行政部也要第一,后勤部也要第一,采购部也要第一,研发部也要第一,它必须得个个第一,企业才能很好的运转。所以会发现当个个第一在企业的教学、学校的教学、班级的教学去运用的时候,好像它呈现了特别有生机的一种状态,才真的体会到老师所说真实不虚。

我们接下来再来看,既然是这样,《弟子规》是扎根的教育,那扎根的教育从什么时候来学?在《三字经》里边有句话告诉我们谁要学习、怎么学习、跟谁去学习、学习什么。《三字经》里边就讲「为人子」,为人子就是讲谁来学,所有为父母孩子的人,那不就是这个弟子吗?所有的人都要学,为人子;「方少时」,什么时候开始学?小的时候,从小的时候就要开始学;然后怎么学?「亲师友」,就是《弟子规》里边讲的「能亲仁,无限好,德日进,过日少」。怎么去学?一定是亲近有明德的这些善知识,明白的老师,而不是有名的老师,那个叫做善知识。「亲师友」,还有「友」,就是我们同学、我们的同侪,同志为朋,同学为友,大家一起来学习。那学什么?「习礼仪」,从哪开始?从礼仪开始学,所以也是我们《大学》里边讲的知止的状态。

之后我们知道中国传这么多年五伦五常、四维八德,五常仁、礼、信、义、智就是我们要扎的五个根。

首先先讲仁爱。仁爱我们在教学的时候要去扎孝亲尊师的根。孝亲的根由谁来扎?由老师来扎,教孝、劝孝是老师的本分;尊师的根由谁来扎?尊师的根由父母来扎,尊师重道是父母的责任。我们就会发现我们每个星期六都有对社会大众的课程,有小朋友的课,分几个班,然后有家长的课一个班。刚开始的时候家长都是过来,远远的走过来把小孩的脑袋一按,「快,给老师行礼!」这样按下去,家长都是按着孩子的头过来给老师行礼。我们后来就在课堂上跟家长讲说,下次不用按孩子的头,你们远远的看到老师就进必趋,然后干什么?揖深圆,拜恭敬,就去行礼。你们只需要做了,不要要孩子做,你们看上行下效。家长就听了,远远的看到老师过来,他远远的就说「老师好」,就快走几步过来行一个鞠躬礼。当我们给这个家长回礼的时候,你就看到小朋友他会慢半拍的,他也鞠躬,「老师好!」所以由谁来教?父母来教尊师,老师来教孝道。因为让父母说「你要孝顺我,我是你爹、我是你娘」不好说,所以是由老师来教孝、劝孝,然后父母说「你可以对我不好,你一定要尊敬老师,老师对你很有恩德」。这样孝亲尊师的根扎下去的同时,家校配合的根也扎下去了,这叫一举两得。

紧接着就是礼,要去扎守规守礼的根。所以我们在备课的时候,就是我们所有老师的备课,无论是成人的、孩子的、企业家的、家长的,还包含社会团体的、政府官员的,我们都包含三个部分的内容,是一定要含在课程里边的,第一个部分就是关于孝道的内容;第二个部分就是关于礼仪的内容,恭敬;第三个部分一定要把立志力行的内容放进去,因为我们会发现现在学生很大很大的问题是没有志向。《康熙字典》里边讲得很清楚,「志者,心之所之也」。就是志向是一个人心立足的地方、朝向的地方、凝聚的地方、感情投入的地方,当一个人他没有志的时候他就没有了根。王阳明先生有一篇文章是他写给他弟弟的家书,叫做「示弟立志说」,他就有连续四个排比句来讲立志的重要性,他说志是人的气、人的命、树的根、水的源。假如说我们没有志向,一个人就没命了;如果没有志向,一个人就没气了;如果没有志向,水就没了源头,就会断流;如果没有志向,就好像树没有了根。所以当我们立志的时候才会力行,因为他一立志就会勤学、就会改过,就会学一句做一句。所以我们所有的课程会围绕这三大目标来设计,然后就像韦副校长讲的,我们怎么样让大家去体验、去守规守礼。我们大家刚才看到的那个开学典礼、静心一分钟、上课礼、下课礼、入校礼、离校礼,这些吃饭的用餐礼,这一个一个的礼仪他去体会,自然看到大班在做了,小班他就跟着去做了,他就上行下效,父母做了孩子就跟着做了。

第三个,信心从哪里来?知因知果。民国的时候有一位特别有智慧的善知识,他就讲说做教育要把两个教育抓好,一个教育是家庭教育,因为家庭教育是所有教育的根本,学校教育是家庭教育的延伸,社会教育是家庭教育的发展,圣贤教育是家庭教育的圆满,所以家庭教育一定要做,是第一个;第二个教育就是因果教育要做,培养他们知道原因、知道结果的这种思惟方式,这样他做事就会有智慧、有理性。你能够一遇到问题说这个是结果,原因在哪里?你去思考原因在哪里就不容易起情绪。然后又从原因能推到我现在做这件事将来会产生什么样的结果,这样就会有智慧。由结果推原因,这个人很有理性;能够由原因推知未来是什么样的结果,这个人就有智慧了,这是我们从小要帮孩子扎的根。

第四个,义,使命责任的根就是帮他立志,让他知道他来到这个世界上的使命和责任是什么。我们的小朋友刚开始是有点稀里糊涂,不知道该立什么志的,我们会慢慢引导他现在要做一个孝子,因为这是基础。如果现在做一个孝子,将来干什么?去做利益社会、报效国家的事情,但是要从现在做一个孝子开始。所有的小朋友,我们先从他们现在立志,现在做一个孝子,将来能够报效国家,把爱国的教育跟立志的教育要结合起来。

最后是正知正见,就是我们这些经典让小朋友来背诵。《弟子规》带小朋友来力行,其实就是在扎正知正见的根。

这五个根一扎进去,他将来到社会上遇到各种各样的事情,他不容易被带跑。我们都是小时候没有扎这些根,所以现在会说我很想改可是我改不了,所以现在我们再重新的去扎根。这是扎根的教育。

你要想将来孩子七十二行行行出状元,个个第一,这五个根是每一个都要扎好的。我们自己是有一亩九分地的,我们是半耕半读的,我们就种蚕豆,每次到蚕豆收获的季节,我们就会采几枝过来带着小朋友看,带着家长或者是学员们看。一个豆它长出来的豆荚有的是四个豆,有的是三个豆,有的是里边可以结两个,有的一个,有的连一个都没有。说同样一个豆妈妈生的豆豆,为什么有的能结这么多、有的结得少?那是因为它跟妈妈的联结,如果它足够孝顺,跟妈妈联结得很通透,它就能结出四个豆,这样的孩子能成材;如果它忤逆父母,它不孝顺,就是那个已经变黑黑的,一颗豆也结不出来的那个荚。特别形象,小朋友一下就能感受到一定要孝顺妈妈,爸爸妈妈是自己的根。这个时候就发现扎根的一个重要性,要要好的果实,要好好的扎根。

接下来我们给大家看几张图片。这张图片是二O一三年老师在我们学校面对所有这些校长的暑期班的合影,「做孩子一生的贵人」就从这里开始启动,特别有教育意义,所以把这个照片放出来。

下边的这个就是另外一期暑期班。现在暑期班我们在另外一个地方去办,因为那边的企业家他们教育界的因缘比较成熟,所以我们也把那边的推动一下,由他们来主办,然后我们过去跟他们一起。

这个是什么?就是音乐的教化,所有全国各地来的这些校长、老师,我们晚餐后大家手拉着手唱歌跳舞。这个乐教,就是回归到赤子之心。而且这个舞蹈很快人能够融到一起,融到一起他带回去可以带班里边的孩子们跳。

这个是我们在南京夫子庙的祭孔大典,这些全部都是我们的佾舞舞生,这个是我。然后我们就是去跳六佾舞,其实礼是要自己去做才能够体会到的。然后我们来看,就在大成殿上跳六佾舞,当那个音乐起来的时候,真的感受到我们这三十六个人每个人真的要像一个人一样,必须得个个第一,把我们那分对孔老夫子的至诚恭敬给展示出来。我们都不是专业演员,这里边最小的十八岁,有大学生,年龄最大的七十多岁。但是主办方说,这是我们第一次做佾舞的志愿者,主办方说以前就是请的长得高矮胖瘦都差不多的大学生,说这一次特别的庄严,我们可以感觉到你们是用心在跳这个舞。因为我们就记住那句话:「丧尽礼,祭尽诚」,祭祀孔老夫子最重要的是真诚。而我们在这个过程中,在这种具有仪式感的过程中,手持着翟籥,穿着这个衣服去表达一分恭敬的时候,我们找到了内心的真诚。我们有好几位家人说头皮发麻,感觉到好像古圣先贤都来了那种感觉。

这边的这个是我们今年三月份,一个企业家的儿子做的汉制士婚礼,按照汉代的读书人的婚礼来做。因为也是想带动风气,这是企业家的第一个汉制的婚礼。这个是我们的一个企业家,我们给他一个绰号叫「改过专家」,他改过改得很好,我说你做改过第一的企业家。然后他儿子的结婚,结果他来了以后我们这些企业家都来了,来了后都在预约,说以后我们也要做这样庄严的婚礼。

这个是我们学习用餐的一个礼。我们在学这个就是每个人懂得知止,我们每个人做最好的自己,这就是个个第一在教学中间的一个运用。这是成人的教学,之后我们再讲孩子的教学。

我们来看在班级教学。在班级教学里边我们再来看一下,个个第一在班级教学的运用我们就抓住正确三要素:正确的观念、正确的态度、正确的方法,这才能圆满的把班级教学、学校的教学给做好。正确的观念我们就是给所有做教育界的同道一个观念,叫「只要心中充满爱,哪个孩子不可爱」。结果我们有个老师就有一天给这边反馈了一个案例,他就说,当我觉得孩子不可爱,是因为我心中缺了爱。这个老师他反馈得就很好,他说,那个时候我觉得小孩一点也不可爱,我没有觉得我自己有什么问题,但是当我仔细想了一下,我当时心中根本没有爱,只有怨恨。他说这太好了,当我觉得孩子不可爱的时候,是因为我心中没有充满爱;当我回头想着每个小孩子好像都坐在一朵小花里边,小脸放着光,每个小孩都像一个小花朵的时候,我的气都不知道去到哪里,那个时候一定是我心中充满爱的时候。我们把正确的观念给这些老师,这个老师还会反求诸己的运用。后来我们就会看到很多老师都说,我今天觉得孩子不可爱是因为我心中没有爱了,我现在给自己补点爱,我去读一遍《弟子规》再回来跟孩子处理问题,等我的心平静下来了再说。

我们来看,正确的态度是什么?用恭敬心去找孩子的优点,就是静心找孩子优点,看本性不看习性。当真的这样的时候,就真的会发现孩子是个个第一。我们有童蒙养正组的一个老师,他最近也讲了一篇小课,叫「个个第一在孩子中的运用」。然后他就讲他们班里边的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也会发现这个孩子好像有这个问题、那个孩子有这个问题,可是老师让我们去找孩子的优点,我好像没看到他的优点。后来仔细想,如果第二条做不好就请参看第一条,然后就参看第一条说,可能是我心里头不够有爱。他就把自己静下来说,我爱这些宝宝们,他就开始心里头默念「我爱你、我爱你、我爱你」。他默念我爱你之后,再看这些孩子的时候他会发现孩子好像变了,每一个孩子真的是有优点的,这个孩子有这样的优点,他读书很认真;这个孩子在我们习劳的时候,他擦地特别特别的认真;这个孩子特别喜欢帮助别人……我们就会发现当这样的时候,他去看这个孩子本性的时候孩子忽然变可爱了,他就发现每个孩子都有第一,他就给这个孩子点赞,发现他给这孩子肯定以后,孩子就完全不一样了。所以后来我们就做了一个叫做德行储蓄所的,后边会放给大家看,到时候一心再来跟大家分享。

正确的方法。我们去看孩子的优点、看他的本性的目的是干什么?提升孩子的自信心。因为现在孩子其实被家长和被老师否定的要多一点,所以孩子不是特别有自信心。怎么样帮孩子提升信心,然后调动孩子的内驱力?当孩子你给他循着德行点赞的时候,孩子被认同了,他的内驱力就会产生。他愿意让父母欢喜,他愿意让老师欢喜,这一种动力会成为他学习的动力。

我们就给老师们三步曲,我们用什么样的方法?第一,处理问题的时候,第一步先把爱传递出去,先不要急着处理问题。因为我记得有一次老师跟我们讲传道授业解惑,传道首先是传爱心,爱心传递出去了以后你才能把道传递出去,所以爱是一帖可以疗愈一切人的良药。第一步,哪怕孩子犯错了,你先传递爱心,孩子犯错了他的自性还是好的,那是他的杂质,他的金子还是好的。第二步去理解他,说我知道你现在很惶恐,我知道你现在很难过,我知道你现在很不安,但是我们一起来看看有什么老师可以帮到你的。当这样的时候,你一付出了爱、付出理解,孩子会心安,他会告诉你原因在什么地方,他不必去撒谎,你能找到根源的问题。第三个,你帮他切切实实的去解决问题,孩子就会对你产生信任。这是一个一举多得的,你帮他解决了问题,又循着德行给孩子点赞。

就像陶行知先生那四块糖的故事,明明孩子犯了错,给他一块糖。孩子等着陶行知先生过来训斥他,但是他说,我一叫你你就来,你看你很听话,所以要给你一块糖。你看传递爱。然后说,听说你打架是为了要帮别人伸张正义,他把他朝好的方向去带。然后最后孩子说我不是,说诚实的孩子最可爱,又给他循着德行去点赞。既解决了问题,然后又让孩子提升了信心,还亲近了师生之间的关系,调动了孩子学习的内驱力。这就是我们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告诉我们的方法,后来我们运用觉得也满好用的,当然具体下来有这八个方法。

八个方法我们来看一下,第一个是力行《弟子规》。个个第一,你要个个第一先扎根,所以力行《弟子规》是第一个。第二个就要立志,小朋友是先让他们做一个孝子,大人们我们慢慢也要引导他,因为孩子会问家长、会问老师,你的志向是什么?所以引导立志,个个都有志向才能个个第一。第三,带他们读经典,培养定力。第四个,带他们习礼,就是这种礼仪的一些训练,培养他们的耐性。第五个,我们会用音乐来陶冶他们的性情。王老师给我们提供的古琴音乐,我们吃饭的时候就放宫调的歌曲,他们玩的时候就放拓宽心量的古琴曲,让孩子慢慢的去体会,睡觉的时候就放睡眠的古琴曲,来养他们的性情。

我们还带着孩子下菜地去工作,每天都有习劳的事情,他们很喜欢干活,那就感恩的心容易出来。还有,我们通过建立德行储蓄所,让孩子体会个个第一的美好。还有改过小英雄,孩子有错没关系,你们只要改过都是小英雄。今天谁当了小英雄,他们也会觉得很有自信心。还有,比方说小朋友经常爱哭的,他今天不哭了,你这个情绪管理管理得很好,今天情绪管理第一。这个小朋友他就觉得我情绪可以管理好,他就能够接受。

下面用几幅图画来跟大家再做一下分享。这个是习礼,习礼的时候我们会看到,首先小朋友头要正,然后肩要平;手,女生是要这样的,男生手是要这样放着;然后脚要齐,女生两脚并拢,男生两脚与肩同宽。当我们这样去静坐一下,一分钟,其实对小朋友的定力培养也是很有帮助的。这是其中的一个图片。

再来,比方说习礼,这个是我们的成童礼。成童礼,小朋友还没有到成人之前的一个成童礼。基本上我们这一批是从十岁到十二岁的小朋友,满了,刚好满的这一段时间我们给他们做。这边是老师给他点硃砂启智,老师给他们点了硃砂,在眉心点个红色的硃砂,代表开启智慧。他们写下仁爱的仁,立志将来要做一个仁孝的孩子,他们会每个人击鼓明志。我们就会通过这样的一个有仪式感的,我们人生是有十大礼仪的,我们现在跟南京儒家礼仪研究会合作,也在把这些礼仪一个一个恢复,让大家来体验、来体会。这个时候每个孩子都是心目中的第一,我们将来在各行各业要做国家的这样一位好的栋梁之材。这是礼的部分。

这个就是德行储蓄所,这是一个班级里边的。德行储蓄所里边,每一天都要给不同的小朋友去给他们贴笑脸。比方说,很孝顺,孝顺给你贴一个;上课坐得很端正,你看这个小朋友坐得这么端正,「亲所好,力为具」,点一个;举手回答问题,老师呼应勿缓做得很好,点,每一天就循着这个。所以想起早晨韦副校长小猪的存钱罐,这就是小朋友心灵的存钱罐,储存的是德行。大班、小班都好用,就给他们存德行。当他们改过的时候,里边会有一些哭脸会给他们去掉。但是一般到了每个月的时候,各个班里的小朋友的这个都应该会差不多。那为什么这里多一点?这边几个多的是经常来的小朋友,这是只有星期六才来的小朋友,所以他们的多少会不一样。我们也会跟小朋友讲,这是我们教职员工的子女,他们天天在这,就会多一点。就体会这个德行储蓄所对小朋友也是特别有帮助的。

我们再来看,在教师团队建设的时候好不好用?也非常的好用,还是观念、态度、方法这三要素。对老师们来讲,要建立的观念就是「念念为他人着想」,对老师们就是建立念念为他人着想的一个观念。态度就是真诚、恭敬,每个老师要去看其他老师的优点、长处,校长领导去看每个老师的优点、长处,然后去助推他们。比方说我们有的老师手特别巧,他除了教他的正课,专攻手工;有的老师他的音乐天分比较好,那他除了教他的课程,他专攻艺术;有的老师他可能体育比较好,他就带着小朋友再来打打八段锦、五禽戏,去做做这个。每个老师都有他的一个专长,让每个老师能够发挥作用,这样每个老师也个个第一,那我们就会拥有一个强大的团队。有的老师专攻《小儿语》,有的专攻《三字经》,有的专攻《弟子规》,就是每个老师选择不同的经典,这样跟大家去分享的时候,每个老师就会形成一个很好的合力。

对老师来讲,在方法上面我们最重要的首先强调以身作则。因为老师以身作则,老师责任担当,老师把情绪管理做好了,老师能够去突破自己的惯性思惟做突破训练,然后我们再顺着老师的专长去提升老师的教学能力的时候,这个团队就会变得愈来愈强大。这是教师团队。

我们来看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其实这是《大学》给我们的修学次第,但是我们现在从哪里开始做?从格物开始做就好。而如何格物?去做《弟子规》其实就是格物的具体方法,非常非常的好用。当我们开始格物了以后,能够个个第一,就会人才济济。就会发现,班级里边个个第一,可以人才济济;然后我们在学校里边让家长每个人发挥他的特长,就会发现家长也个个第一;小孩子们个个第一;教师团队个个第一;后勤,比方说餐厅,他们每个人都有拿手菜,那也个个第一。就觉得好像每个人的动力就被调动起来了,这才是真正的教育,去成就人,不是去淘汰人。

在企业团体教学过程中的运用,这个正观念就是老师讲的君、亲、师,领导者带头把君、亲、师演出来。正确的态度就是找命运共同体。如果那个团体它不能有命运共同体,而是利益共同体的时候,没办法个个第一。如果是命运共同体,那就好像飞机里边每一个螺丝、零件它都得个个第一,哪一个有问题了都会影响安全性。在这里边正确的方法还是围绕着君、亲、师,以身作则的君道,关爱员工的亲,提升心性传帮带的师道,其实都在这里边,因为时间的关系我们这个部分不展开。

最后我们用一道数学题来结束我们今天的课程。个个第一我们来看,每一个人其实都有我们的生命力,但是当一个人的生命力开始绽放的时候,它会焕发怎样的影响力?我们举例子,比方说今年一月份,我落实《弟子规》,我影响了三个人一起学习《弟子规》;到二月份,我影响的这三个人每人也影响了三个人学习《弟子规》;到三月份,这九个人影响三个人学习《弟子规》……到十二月份以后它是多少?五十三万一千四百四十一。而且我影响完三个人我就不影响任何人了,这样算就是五十三万。把五十三万跟前边的全部加在一起,十二个月的数字累计,我们一年之内将近有八十万人会被影响。这道数学题是很给人信心的,我只影响了三个人我就不动了,三个人影响三个人,这一年就有八十万。

有人说我影响了三个人我也继续影响,那我们就来看这道数学题,如果以这样的方式来测算的话它就是,当然这个数字很复杂,我们来看最后的结果。如果一个人开始,每个人每个月都影响三个人学习落实《弟子规》,那十二个月累计下来是三加一的十二次方,也就是有将近一千七百万的人会被影响。所以千万不要小看一个人小小的力量,它是可以聚沙成塔的,再小的力量也不容忽视。当我们先把自己努力的按照《弟子规》去做,又以个个第一的方式去看每个人的时候,相信这分聚沙成塔的力量会点亮更多的心灯,让更多的地方被圣贤光芒去照亮。

一心今天跟大家汇报的就到这里,有不足之处,也请各位校长、前辈、同道批评指正。感恩大家。

 

说明:

(1)、资源来源于网络公开发表文件,所有资料仅供学习交流;

(2)、本站所发布内容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可以联系客服删除,微信:xsxyd6688;

福德智慧 » 《弟子规》建立和谐校园研习营(第八集)个个第一在教学的运用 樊一心老师主讲

发表回复

提供最优质的资源集合

立即查看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