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规》建立和谐校园研习营(第六集)推广《弟子规》之心得汇报 成德法师、韦玉文副校长主讲

成德法师移动硬盘全套目录【点此查看

成德法师音频机合集目录【点此查看

《弟子规》建立和谐校园研习营【点此选集

《弟子规》建立和谐校园研习营—推广《弟子规》之心得汇报  成德法师、韦玉文副校长主讲(第六集)2022/6/7 马来西亚

 

韦副校长:成德老师好,在线的各位大家好。今天首先是要很感谢有这个机会,要感谢李金桦校长的安排联系,有这样的一个机会可以跟大家来做这个简单的分享。因为毕竟刚刚听到我们的司仪在介绍的时候,从二OO七年在马来西亚吉隆坡这边推的师资培训的这个部分,当年还是老师的我就去参加了这个《弟子规》的课程,参加了之后就很想把所学的、所理解的在校园里面去落实跟推动。

先要共享视频一下,大家可以看到这个演示文稿吗?可以看得到吗?可以。

我是觉得在这十多年、二十多年里面,在参与《弟子规》这一块,就想跟大家来分享一下,在这一段路里面算是一个不一样的生活,但是过程里面还是跟大家一样的享受。

我看到在在线是好多个国家的学员,我们大家一起共同来学习,又在那么美好的一个早晨,可以共享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真的是要期许自己说,很感谢有这样的一个机会可以把自己心中的光继续加强,也可以因为有线上的每一位来加强自己的力量,在做校园推广的部分,或者是在协助校园带《弟子规》活动的时候,都可以给大家、给自己很多的能量。

我不晓得大家在看这张图的时候有些什么想法,你是在每一个早晨,或者说每一次的《弟子规》课程,每一次安排的活动、课程设计的时候,是抱着哪一种心情?因为这几年都有机会跟一些校外的团体在合作配合的时候,有时真的会听到大家的一些心声,譬如说我们要安排讲师、要安排课程的时候都会面对一样的难度,对不对?我们这个月要找谁?课后下个月要安排哪一位讲师来协助?大家的时间是否可以配合得到?有时候我们也会很纳闷,到底这个路好像不简单走,但是很感谢大家还是愿意一起走,尤其是每一次的课程结束后,我相信我们的心情还是很愉悦的,我们又完成了一次的课,我们又成功的把这次的课给带起来。

所以每一次在这样的一个过程里面,真的会是提醒自己说,每一次的准备,我个人都会觉得,它其实就是自我在回到自己内心的一个部分。毕竟你要去准备一堂课,你要去讲一堂课,你要跟学校去做沟通的时候,往往都觉得就好像那个杯子一样,我必须又要重新去整理我的思绪,去整理我的资料,当然我要配合学校的需求,有时还要看看学校的一个状况是怎么样配合学校,配合《弟子规》班的需求,去设计一堂比较适合他们可以用得到的课。所以我觉得那个过程里面都是不断的在自我检视的过程,也希望把这杯水可以跟大家一起去共享、去分享,这样的一个想法。

想问下大家,当你看到这张图的时候你会想到什么?我不晓得大家是可以说话的吗?还是大家只可以静静?大家在看到这张图的时候你会想到什么?你会想到存很多钱吗?还是你会想到说,其实我们生活上,对,是离不开,很需要钱,很需要经济的来源,但是除了钱、除了经济的来源,其实还有很重要的一块,就是我们每天要存的所谓的功德财,我们自己心灵上的财富,跟人相处的财富,我觉得这也是每天要去投一投、去种一种、去广结善缘的一个部分。所以就很开心在二OO七到现在都有这样的一个机会,可以到自己的学校、在外面的学校,包括一些愿意配合的团体去互动的时候,就会觉得在现今的社会,真的大家都好像在互相拔河。这个拔河就好像善跟恶在拔河,到底善跟恶哪一个方面会获胜,或者会做得更好,其实真的很需要大家集体一起来努力,才可以看到善的力量愈多的时候,社会就会更和谐、更安宁的一个部分。

大家再看看这两个字,因为我知道在在线它是一个交流,参与的都可能是主要的干部、主要的团队。对我而言,我是觉得其实我们在做《弟子规》的一个推广,在做教育的这一块,教育都是不断的在帮助他人,我们在帮助自己的时候,其实也是在帮助别人。所以很多人会在说,我们要学《弟子规》。我不晓得大家有没有面对这样的问题,真的很多家长也会在问说,为什么要学?而且很多的行政也会反对说,为什么要学那么古老的东西,不符合国情、不适合时代。但为什么还是有一群人会默默在那里推这一块?你回头再想深一点的时候,我们在推这一块的时候,其实是在自我检测。我做的时候是希望有缘的人可以一起来学习。我每次在看到这张图的时候都会有一个想法,就是在推广的过程里面,我们是那一位不断的去提出问题的,还是我们是那一位不断的在问题中去找这个解决方法?当然,要一个团队去推动真的是不简单。还有看到有些学校,学校已经是团队人数不多,但是还是很积极的要把学校的这一块做好。我曾经听过一位学校董事说过一句话,他说只要学校有一位家长或者是一个家庭愿意来参加、愿意来听的话,这个董事说他还是愿意要继续说下去,只要有人愿意听、有人愿意要学,我们还是要去把这一块给努力做好。

我先说一说,回到我自己本身,因为二OO七年在校内那个时候我们都是很简单。我记得当年去参加课程的时候就行政有去,老师也有去。去了之后回到学校的时候,我们就拿着《弟子规》那本书,那时候蔡礼旭老师当然是主要分享者,我们带着CD、带著书籍、带着讲义回到学校去的时候,就在跟学校的行政一起讨论说,在校园内我们可以怎么做。所以早期的时候我们就会在周会上做,就是每个星期在周会上我们会有诵读《弟子规》这样的一个活动,包括在校内。当然在学校里面我们还曾经做过的,就是校内的一些营队,就是和几位老师一起合作配合,透过配合《弟子规》的一些内容,我们就设计一些活动来给孩子参加,设计一些故事,有些故事可能跟孩子们分享,他就会感觉到我们好像在说历史故事这样。所以配合学校的一些实际情况,也配合孩子们的一些生活经验,跟他说《弟子规》的故事,就几位老师一起合起来在校内说这样的一个故事的时候,就会发觉到孩子们的接受度,因为它毕竟是一个生活的教育、一个人文教育的部分,当这样在校内跟小组几位老师一起推动的时候,会觉得孩子是在潜移默化中。所谓的一些活动是指什么?譬如说一些孝顺的课题,一些提到的是人伦品德的部分,譬如说怎么去做节俭、去做环保,仁爱的部分这些活动都可以设计在一些校内的营队里面。这是曾经在第一所学校,就是选读中文的时候,在校内曾经跟老师一起努力过的一小块。

在校外的部分,也很感谢,我真的是觉得很感谢马来西亚这一边,尤其是吉隆坡康乐华小,增江夜学班,还有沙叻秀华小,让我本身有机会可以到校园去做协助的部分。当然还有马来西亚芙蓉国民学校,都很感谢他们让我有机会到学校去做交流跟协助课程带动的部分。所以每一次去学校带课的时候,我个人会有这样,我个人会去问跟我协调的团队,我就会先问他说,请问这次要我讲的内容是什么?我通常都会先问这个问题,要我讲的内容是什么?过后你们对这堂课有什么要求?就是打算是怎么样设计。但是真的是到今天,我都觉得很感恩的是、很感谢的是学校都让我有很大的自由,学校说,你过来可以带一堂课,课程内容都可以让我去做设计的部分。

因为我带的比较多的是在家长的课程,真的是觉得说在家长的课程,如果是今天晚上有家长愿意说了一句话,他只听到了那一句,那一句话都可能是可以成为他那一个月的能量,让他继续的种子埋下去,是期待它可以发芽。我觉得说家长的课真的会很重要,因为它毕竟是影响一个家庭、影响夫妻关系的一个主要的部分,只要夫妻关系好、家庭关系好,那小朋友在这个家庭、在这个学校去成长的话,他一定会有不一样的一个成长故事。

再接下来跟大家谈一下的就是营队。我本身是很喜欢营队,因为在营队里面我们可以安排比较多的一些实体操作,或者说生活经验的课给我们的小朋友。印象很深刻的就是在营队里面你会看到孩子们、你会看到家长们的互动过程里面,可能平时他都没有这样的一个机会,但是当老师、当主办单位在设计这样的一个营队课程的时候,他们的内心是有不同的体会的。因为我们都知道,如果要大家静静坐着上课,跟在活动中学习,他那个过程跟体会是很不一样的,所以这个营队也是我个人很喜欢的一个部分。

我常常跟团队说的就是,第一个条件,只要我本身的时间允许,我可以做到的,我都愿意跟学校做配合的部分,这是我常跟自己说,也是跟学校配合的。但是也很期待,看到学校都可以自己成长了,都有自己的团队可以在带动的时候,我就会跟学校说,谢谢,是不是可以给机会让其他人来带动?这样就更好,这样我们就可以做更多的事情,也可以让学校有不断成长的部分。

交流的部分我觉得对我个人也是很大的一个成长,因为每一次在《弟子规》课程结束后或者是课程前,哪怕是在课程中跟家长的一个交流,我觉得那是对我个人一个很大的成长部分。因为过程里面我可以听到很多孩子的故事,我听到很多家长的故事,那个过程里面也是我个人的一个很大的收获,它不是一个金钱上可以衡量的收获,但是在心灵上跟思惟上,对我个人是一个很大的收获。所以在我设计那堂课,跟现场在带课的时候,那是一个要很考我们的临场表现、临场反应的过程里面,更要在课程里面我们要去处理一些家庭、一些孩子的状况。它不是像一个辅导的课去解决,但是在整个过程里面你会发觉到,就好像这张图是康乐华小的一个浴足礼的活动,从过程里面你会看到每个孩子、每个家庭,因为大家都在做同一件事,哪怕他在家里是不好意思做浴足的,不好意思把爱说出口的,不好意思跟家人有那么亲的一个互动的,但是在这样的一个过程里面你会发觉到,大家都可以一起做这件事情的时候,他的心是会被软化的,当他心在软化的时候,孩子跟家长就会更加的靠近。

就好像我本身,校方邀约去做这个活动的时候,我是觉得说,我去的时间其实很短,可能就是一小时到两个小时,但是可能在孩子的心中、在家长的心中,他们会留下很深的一个回忆。对他们说这个种子种下去之后,它几时会发芽我们不知道,但是我们每一个愿意在做推广这件事情的老师,我都觉得我们在做一件很幸福的事情。这件事情其实就是在这个世界上不断的去散发善的种子,散发花果的种子,让这个世界会变得更美好。我们的力量虽然很小,但是那个过程跟心里的感受是很深的。

芙蓉国民华文小学也是一所我很喜欢的学校,很喜欢的原因就是因为学校的董事、学校的老师的那一分不放弃的精神,那一分坚持要在学校带,跟学校推广的过程是令我很感动。我曾跟董事、我跟老师说,国民有需要,我时间允许都会去。这是线下课,我从我家这边过去至少都要一个小时的车程,开车的话大概一个小时的车程,但是我觉得每一次去都令我很开心,而且可以跟小朋友家长一起互动的过程里面,更看到的是学校的一分坚持。当学校那么努力在坚持做这件事,这些老师、董事其实他们也可以不用这样努力的,我在跟他说,你们干嘛那么努力去坚持做这件事情,大家都知道,做下来又吃力不讨好,反对的声音又很多,不被认同的也很多人。但是就是因为有这样的一个志同道合,有这样的一个大家愿意为社会、为学校做多一点点的时候,这样我们是不是应该要给团队多一些互补的力量?所以我常跟老师、董事说,有需要我的时候请联络我,时间允许我一定会过去。就是因为这样的一个过程,我个人是觉得说很谢谢他们,很谢谢他们让我有很多的学习。

这也是芙蓉国民学校曾经办过的一场亲子生活营,在这个亲子生活营里面就是结合《弟子规》的活动一起。有时我们也会很伤脑筋,因为他说,我们办活动,有人来参加已经是要很感谢了,因为真的是不简单。有时你会看到活动里面,我们要亲子,要父母跟孩子,不一定每一次的活动都是亲子一起来,有时阿公阿嬷也会一起来,所以你会去思考,在你带的这整个活动,整个课程的设计,你的对象是要针对父母、阿公阿嬷还是孙子?因为他是不同的年代。小朋友也有个难度,营队里面因为大家都很欢喜,大家一起愿意来参加就很好,你会看到有中学生十多岁的也来,有小学生七八岁的也有,有一些是说孙子跟着来,也跟他一起来。所以那个课程的设计里面,我常会觉得有时候在营队里面、在课程里面不能够放太硬的东西,或者说不能够设计那个课程内容就是说教式的,让他你要这样、你要这样、你要这样。因为我觉得《弟子规》不是一个说教的推广,不是要教你怎么去做,是希望透过分享、透过一个带动,让大家潜移默化是回到自己的一个提醒,我透过《弟子规》的学习,我自己的生活可以怎么做,我可以让自己的生活过得怎么样,再来带动身边的人一起成长的部分。

当这样的一个营队的时候,我常常就会跟主办单位去沟通说,我们是不是可以先带一些活动式的、交互式的,至少活动式的、交互式的这样的一个破冰、一个带动,可以让亲子这一块先打破内心的一些,可能他们都不愿意来,大人要他来都有可能;第二,也让这些爸爸妈妈、这些家长可以先放下平时比较繁忙的工作,让他的心可以先静下来,跟孩子一起来互动。

这是曾经在沙叻秀华小带过的,都是爸爸妈妈课。觉得爸爸妈妈课程很重要一个点,我个人是觉得,每一次课的设计,如果可以让家长有所体会的话,这个家庭观点上一定会有所改变,家庭所有改变,他回去对孩子的教育观就会不一样。所以常常有机会如果是在做实体课的时候,都会设计一些活动是让家长可以交流,让家长可以参与,让家长有比较深的一个体会的部分。因为透过这样的一个潜移默化,我们也可以让大家有破一个迷失的部分,来《弟子规》课程不是很闷的。所以你要处理这个部分,不要觉得说来《弟子规》课就是愈听愈爱睡觉、愈听愈闷,喜欢来听的只有那一群,应该让家长觉得那个课程是深入浅出,那个课程是让大家分享、听故事,在游戏中他有所收获,这样他下次就会愿意去带其他朋友一起来。

像这样一些夫妻课程的互动里面,有时候家长就会说:「课程很好,但是我的先生只会英文,他是受英文教育的,他不会华文,这样怎么办?我带他来好像也没有办法参与。」所以我们有时候也会面对这样的一个问题,就会跟家长分享说,没关系,妳先来。因为我们有时候是愿意来的,他每一次都会很积极来参与;因缘还未足的,还不愿意走进来的,有时我们太勉强他,也可能很难把他邀进来。至少我们可以先做好自己的本分,自己多来参与、自己多来欢喜学习,在这个过程里面你会看到自己有了成长、团队有了成长。你跟身边一起来参加课程的朋友多了一些共同的课题的时候,就会发觉到孩子有了改变,家人看到你有了改变。这个东西很多时候我们不用去叫他,他可能也会有好奇心,想会来看看到底我们在玩什么、我们在做什么,这样这个过程把他带进来一起学习,我是觉得会更加容易。

尤其是一些家长的课,你让家长去说出心里的话,你让夫妻可以一起来上课,可能夫妻间一些不舒服的部分,我们都可以在课程的设计里面,让他彼此之间可以沉淀心灵,去说出来,可能这个晚上,短短的一个晚上,他们的内心就会有了不同的感触。

在线跟线下课程当然我们都知道一定会有它的差别,因为人毕竟是很需要互动,很需要交流跟沟通。所以当在实体课的时候,都期待是尽量更多的活动,让大家去体会的。在线的课程我们会面对的一个问题就是,很多时候可能一些小朋友、一些家庭他们都比较会是在听课的模式。就好像现在我一直在担心,是不是只有我自己在说,我也不晓得线路是不是还OK,因为我现在人是在饭店,是在酒店里面的网络跟大家一起上线,所以我也是满担心的。

对我自己来说,在这个过程里面就是不断的去帮助、去成长、去感受那一分喜悦。这个帮助、成长跟喜悦是双向的,我觉得我自己在做这个过程里面,我是帮助自己,让自己有所成长,让自己的心灵更加的喜悦,可能在对方的角度来看的话,他也会觉得很开心,你愿意来我学校帮助,你愿意让我们的团队有所成长,你愿意让我们的家长在这个晚上有不同的一个讲师来讲课,他可能也是个喜悦。所以为什么我们有时候会想说找不同的团队、找不同的分享者来分享,他其实也是一个脑力激荡,也是一个去激发更多火花的部分。毕竟大家知道,如果是你每天或者是整年都听同一个老师的课,除非那个老师很吸引你,这样那个家长会一直去追他,因为他是粉丝,去追那一堂课。但是如果有时候我们在课程里面去安排不同的讲师,你会发觉到会有不一样的效果,今天他会听到不同人的一个思惟、不同讲师的一个理念、不同讲师的一个观点来带课程。你会发觉到不一定要找外人,可能有时候找学校自己的老师,他愿意来参与的,哪怕是一位、两位,就由学校老师先带起来,老师都会有很深的体会,很谢谢他愿意来讲这堂课,你会觉得还是会赚到的,老师愿意来参与还是会赚到的。

给大家看看这样的一个照片,这也是在线课程。这样的一个照片,我们从活动里面、从课程里面去结合一些活动,这些活动你看家长回传回来的照片,你会发觉到他的家庭是非常喜悦的。当然有多少个家庭传照片、多少个家庭在学习过程中有不同体会我们不知道,但至少我们要相信一样东西,就是只要愿意做,一定会有惊喜、一定会有收获、一定会有人感受得到。像这样的一个图,我们透过《弟子规》课程让孩子们去体验缠绕活动,就是把课程跟活动一个结合。这是在在线的活动,不是线下,在线的活动结合了之后,再把这些作品回到校园,我们就拿来做成学校的一个布置。你就会看到,在线课程虽然是大家所谓的听课,但是把在线课程可以设计成有一个延伸活动,这个活动又可以回到学校,又可以拿来做校园的布置,我觉得这个东西就可以把它环环相扣,把它扣回起来,孩子在学校也可以看到他的作品被张贴在墙壁上,他也是很开心。

曾经还有家长跟我们说过这样的一句话,孩子的作品张贴在课室、张贴在墙壁上、张贴在走廊上,这样会不会造成孩子一直要跑出课室外看他的作品?那么美的作品张贴在墙壁上,这些作品会不会不见?因为大家看到很喜欢,就会把它想要取掉。你会发现,其实这样的一个动作会让大家更加去珍惜,一,他会看到自己的作品被肯定、被鼓励、被张贴;第二,他会更加爱他的学校,因为他学校是用他的作品去做美化的部分,所以他会觉得很感恩,很欢喜在这个学校里面学习。

所以对我个人来讲,整个团队如果可以做到不断的聆听跟接纳,这个团队是很幸福的。如果在一个团队里面有更多的同理的话,这个团队是幸福的。但我们很多时候都不可以期待太高,团队的方向一定是一致的。但我们可以告诉自己,当团队的方向不一致的时候,是不是可以先调整自己的步伐。不是说停下来不做,不是说完全不去理会,我们换一个角度,是不是在其他领域上还是可以对这个学校、对《弟子规》、对推广中华文化这一块共同努力。

在线的大家就如刚才我们司仪说,大家都很忙,大家都不去Cuti cutiMalaysia(马来西亚假期),我是一边Cuti Malaysia一边在分享,等下下午两点就开始另一个课程。所以大家在忙碌的生活里面是不是要回到自己,我想要的方向是什么,我的目标是什么,我对我自己的一个人生价值是什么。我觉得这一块要很清楚,不然的话我们一直在忙盲茫的过程里面都会忘掉自己,忘掉自己的时候你就觉得我是什么,我活着是为了什么。

所以不要去小看社会上的每一件事情,真的很多资源,社会上的资源,其实我们很多时候都是……就如有一句话觉得印象很深,你的脚在踏着那块土地,你的头在顶着那个天,你是不是可以为你现在踏的地、顶的头上的这片天,你现在处在的这个环境做一点事情?我们就就地取材,我们没有很多的资源都好,我们去寻找可以用的资源。

跟大家分享,这是在做校园美化的一小块,校园美化这块我们没有太多资源,没有太多财物的时候,这是椰壳(椰子的壳),去把它涂上颜色美化了之后,其实我们都可以把一些看似无用的东西化为有用。所以我是觉得每一个人只要被启发、被鼓励跟肯定,还有很重要的,被看见,我们是可以把大家带起来的。

大家看看这些图,这些图都是我学校的清洁团队,就是保洁阿姨,清洁团队,她们就是在学校做打扫。这些团队在行管令期间,因为学生没有回到学校去上课,她们都可以把很多这些资源,虽然她们说,我们平时只会洗厕所、扫地,但是你不要小看,我们每个人都有无限的可能,只要我们愿意去做,会发挥很大的能量。就如我们在课程跟孩子分享的「余力学文」,鼓励孩子除了学习以外,你的时间允许,可以多做其他事情、多去体验。同样的,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这样做。你看她们都是五六十岁的人,平时是拿拖把、拿扫把去做打扫工作的,把她们鼓励起来,去做美化的部分,去做画图、上色,对她们说是不简单的一件事,但她们如果被看见了、被肯定了,她们会把整个学校变得不一样。这是我个人看到的,就是从没有到有的一个过程,从她们不懂怎么落手、不懂怎么去处理,到她们愿意去做的一个过程,那是一个很幸福的事情。

大家看看这样一个墙壁的图是她们去上色的,你看到那个「知行合一」、「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这样的字眼,是她们自己,我们是打印,打印了那个字在纸上,她们不会读这些字,这些阿姨都不会读这些字,但她们可以跟着那个图、那个样本去画、去上色。当然这个左手边的部分我们是请老师,老师也看到了这些阿姨很努力在做美化校园的动作的时候,老师也愿意一起来参与。

这件事情里面我们看到了什么东西?当你把小组带起的时候,大家看到、大家愿意的时候,就会有很多善的资源跟我们走在一起。但是善的资源更多走在一起的时候,就还是要回到自己,先问自己,我看见了什么东西?就好像这张图里面,这个大雁飞翔,我看见了什么东西?我想要什么东西?是不是每一个人都很愿意去做前面带领的那一个人?还是整个团队我们都可以在做互补的部分?我今天飞在前面,当我比较忙的时候、比较累的时候,我是不是可以退来第二个位置,退来后面的那个位置,让大家再来往前再来带领?这个过程我是觉得很幸福的,因为我们要的不是一个人往前不断的去冲,是我们希望大家是不是可以在理性跟感性之间得到一个平衡点。因为社会一直在改变,生活压力也很大,这个改变跟生活压力很大的时候,常常我们说,在逆商的这一块,更是现代我们每一个人要去努力、去做好的。

《弟子规》的过程里面我们会说期待别人怎么怎么怎么样,期待别人要有改变、要有做好,但是在期待别人的时候我们有做到反观的部分吗?就是我自己还可以怎么做,我自己还可以怎么去调整我的生活,让我学校亲师生这一块,让可以和我一起配合的这些团队,我们一起来探讨整个团队的强弱点是什么,整个团队可以改进的部分是什么,包括这个团队的危机点是什么。这个过程里面,有缘人当然我们说的话就比较可以很契合、同一个频率去带动;如果当时的这个因缘还不具足,还不能够一起努力做这一块的时候,我觉得也不用执着,可能我们换另外一个角度,换另外一个方式去配合,重点还是在于怎么样去带动家长、带动孩子,我们的校园还是可以变得很幸福的。

最后还是很感谢大家,今天一睡醒,这个早晨就要听我在这边胡言乱语;还要很感谢成德老师待会的一个指点跟提醒。只是提醒自己,让这个世界多一点的爱,让可以一起合作、一起努力的团队我们走在一起。让我们每一个人多看见自己的价值观,让我们每一个人多思考我们期待的一个生活态度是怎么样,让我们一起接受世间的因果观,真的不是每一个人都会喜欢我们,不一定每一个人都会认同我们,这个我觉得是很实际的生活。

最重要的是在这样的生活,我们在人间的时间不懂有多长,所以珍惜来人间的这一趟旅途。人家对我们怎么看待,只要我们跟这个团队愿意一起努力去做好这件事情,你会发觉到过程里面一定会有喜悦。过程里面一定会有难度,但是我们都可以一一去突破的时候,去把每件事做好的时候,我们的内心还是会很喜悦的。

所以推广《弟子规》的这一条道路上,我是觉得自己是不寂寞的,我个人觉得我不寂寞,因为有被需要的时候,我还是愿意来配合。但是遇到团队很无力感的时候,我觉得我们也应该要扮演一个角色,就是让团队有多一些的力量,给他肯定跟鼓励。因为世界各地,我们在线有那么多个国家,大家都是默默在努力、默默在耕耘。当你自己在做着的时候,就如我常用的一个句子,你抬头看一看星空的时候,天上还是有很多颗星星在闪烁着的,我们还是有一群人一起为这个世界、为这个地球而在努力的,所以我们一起加油。谢谢大家。

把时间交回给主持,谢谢。

主持人:谢谢韦副校长的用心分享。韦副校长的分享让我们从中得到不少的启发,现在我们恭请成德老师给我们指导和点拨点拨,恭请成德老师。

成德法师:谢谢主持人。非常感谢我们韦副校长的分享,我相信大家听完他的分享,我们的正能量都提升不少。韦副校长的人格特质,他非常积极乐观,很进取,这些我相信都会给他的团队甚至于他的学生很潜移默化的影响,甚至于他所接触到的学生家长,以至于他自己真的是,从佛家讲叫观音菩萨,千处祈求千处应,人家有邀请,只要他有时间,他真的是舍命陪君子。首先我们很随喜赞叹韦副校长这个人格特质。诸位同道,我们假如培养出的学生像我们韦副校长这样的人格特质,你不用担心他以后不成功。

当然我们在听的过程,韦副校长的一个心境,包含他所用的这些方法也都是我们的学处。首先我们儒家特别强调仁爱、恕道,就是能够设身处地。他在准备课程都会先问这个学校的领导或者这个学校需要什么,他能够设身处地。我相信他所设计出来这些课程一定都有他很用心的设想在里面,有这一分用心,难怪这些家长或者参与课程的人都能有所收获。他刚刚有提到,夫妻在课程当中有受到触动,很可能他回去了夫妻关系一改善,就明显看到学生的改变。其实还没出社会以前都是单纯的,愈小愈单纯,父母老师有什么让他感动的,可能这个孩子慢慢就变化起来了。也让我们感受到,为什么老祖先这么强调婚姻?因为夫妇有义而后父子有亲,夫妇之间相处有情义、有道义,这种家庭氛围自然孩子跟父母的感情就很好。大家想一想,假如父母之间小吵天天有、大吵三六九,那这个孩子每天不是提心吊胆吗?甚至于他的内心还会产生障碍,因为有时候父母情绪一来了,有时候那个话,「都是你害的!」小孩很单纯,他把这个话当真,他觉得父母吵架是因为我,那他会很有罪恶感,很害怕,甚至于可能父母在吵架,他在被窝里面哭都有可能。

成德也带了不少年轻人,他纵使读了很多古书,假如他从小成长父母是不和的,他的内心有很多的阴影,都要花很多的时间慢慢让这些负能量抒发出来。所以真的成就孩子的最核心的还是父母,家庭教育是根本,学校教育是家庭教育的延续。我们这么多校长办了夜学,这真的是功德无量。我们听了韦副校长分享,应该有个镜头不会忘记,就是扑满那只猪公,那个钱要把它投进去,这个功德财。大家要了解,银行那本帐本里面的财是带不走的。大家有没有看过哪一个很有钱的人死了之后把他的钱带走的?带不走,但是功德财是带得走的。而且世间的财化解不了自己跟家人的灾祸,可是这功德财可以化解掉自己跟家人的灾祸,可以逢凶化吉。大家想一想,你有没有遇过一生当中没有遇到挑战的、灾祸的?我想不大可能。可是他为什么能够逢凶化吉?很可能是他有善心,很可能是他有阴德。

我自己其实是双子座的,又是AB型的,所以我的性格是二乘以二。大家就知道我活着其实挺辛苦的,假如没有遇到我的父母跟遇到传统文化,我要活下去其实挺难的,常常要跟自己打架的。人家给我算命也都说有很多挑战,但是我自己走过人生再回头看看,我有很多情绪起伏的时候,就是因为妈妈性格非常柔和,就是因为父母很热心,对人很好,我离开家之后,不管到哪里,都有很好的亲戚很爱护我们。我以前还以为是我长得有点可爱,后来才知道他们都是很感谢父母对他们很好,曾经帮过他们,看到他的小孩来了,都想着要多付出、多回报这一分情义、恩情。真的,父母给我们化解了很多人生的危难债,所以功德财很重要。

尤其韦副校长他整个过程提了很多次,我们希望让社会更安宁,我们活着也应该为这个天、为这个地奉献一分力量,不能白白来这个人生一遭。这句话,人生短短几十年,总不能白白来这个人生一遭,总要对这个社会做有意义的事,这段话是师长教诲我的,我也是因为听到这些教诲,我的人生追求才调整,不然我以前好莱坞电影看很多,都想着要坐的那个办公室很大,然后很有钱,开着很大的车子。其实真的是那样也不会快乐的,后来听了师长的教诲,才知道助人为乐、为善最乐,施比受更有福。我们看韦副校长他分享的过程,我们可以知道他挺忙的,但是他分享过程谈到这些活动、谈到这些事例,他都是充满笑容,他也给我们证明了为善最乐。

「德不孤,必有邻」,他在分享当中也举到跟他产生共鸣的这些志同道合的人,包含他说他很喜欢去我们芙蓉国民华文小学,包含有一个董事跟他说,「只要一位家长还愿意听,我就要说下去」。听到这里我就想到,我曾经看过一本书,它其中有一个故事给我很大的启示。这个故事就是刚好在一个海边,很多海参被海浪拍上岸来了,可是岸退潮了,海参回不到海里去,很可能就死了。结果有一个人他就捡起海参把牠扔回海里。他也不知道捡了多久,可能路过的人看了就有人看不下去下来了,他说这整个海岸上的海参那么多,你又捡不完。这个人笑一笑,可能感受到对方也是好意,他也笑一笑,没有说什么,继续蹲下来捡了一个海参,丢回去的时候就说了一句话,「我又救了一个海参的命」。我们不管能救多少,可是我们尽力了。

我想我们韦副校长,包含我们李校长,很多我们这些前辈们,一定有不少人被他们感染。所以一手动,用真心去动,很可能就会带动千手动。「带动」两个字在韦副校长分享过程中出现很多次,所以他的领导是用带动的,不是用要求的。我们很用心去体会,个中也可以学习到他的领导哲学。观世音菩萨在哪里?一手动千手也会被带动起来,最重要的是用我们的真心。尤其我们从事教育工作,我们要坚信一点,人之初性本善,只要他有好的缘,他的善心一定会被带动起来。就像刚刚分享到双亲洗足礼,韦副刚刚提到的,哪怕他比较腼腆,在那种气氛之下,每个孩子都很愿意做,他被感染了,被带动起来了。我们也是在推广的过程当中更坚信老祖宗教给我们的,真的是人之初性本善。

而他有提到很多用活动的方式,这跟我们《礼记.学记》里面的教导很相应。我们老祖宗的教育是重视启发,不是灌输,不是把他灌得像一个考试的机器,因为这么灌会把人的悟性给障碍住,应该是《礼记.学记》讲的「道而弗牵」,引导他,不是硬拉着他;「强而弗抑」,强是鼓励他,不是否定他。刚刚韦副提到的他们学校里面这些帮忙清洁的职工,她们的潜能也被他带动起来,大家参与。其实这个参与很重要,愈参与大家的积极性都被带动起来。所以职工被带动起来,觉得学校愈来愈好是我的责任。包含透过活动,孩子们很用心设计的作品都摆出来,来庄严美化自己的学校,让孩子都觉得我是学校的一分子,我应该出力。一个学校是这样,一个家庭也是这样,你不能父母都把事给做了,孩子都没有参与其中,他对家庭就没有责任感。怎么带动学生对于自己的学校有责任感,韦副校长他们这些方法都很可贵。

今天也很难得,韦副校长花了那么多的心血,这可是十五年的心血,所以诸位同道听了之后有什么要具体请教的,要抓住这个时机点,我们说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当然我们都是teamwork(团队合作),以后大家有什么要请问的,我相信韦副校长也是很愿意跟大家分享。毕竟今天分享课程也是一个时节因缘,我们也掌握住这个机会,看大家有没有问题要请问韦副校长的?大家不用客气。

邓老师:尊敬的成德老师好,大家好。我是来自坤成中学的一位老师,我是教华文的,目前也是有兼职在祕书处的一个行政身分。各位老师好,成德老师好,刚刚听了韦副校长的分享也是这边很有共鸣,共鸣在于发现其实我们的角色真的就是成为桥梁,成为家长跟孩子的桥梁,成为夫妻之间的桥梁,有时候会是这样。尤其是一些失去功能的家庭,通常这样的家庭在疫情之后很多问题就逐渐浮现,就会发现许多孩子因为这个疫情过后,长达两年,马来西亚这边是两年的时间,大部分是网课,像去年我们学校只有两个礼拜回学校上实体课而已,其他时间都是网课。在这段时间其实也发现很多问题逐渐浮现,包括孩子的一些心理问题,忧郁症,还有一些寻短见的事件,当然它没有真正发生,但是会发现这个倾向会有。其实这些种种问题的浮现,它的背后我们会发现,我们这里所观察到的是,那个家庭其实已经失去一些功能,譬如说父亲他可能已经不想理了,他一理就会跟妻子吵架;妻子这边她也很累,她也放弃。我们这边之前也有处理过,有面对这样的情况,这个部分我们只能够让辅导老师来介入,必要的话会让外面比较专业的谘商师来介入。这边就会发现,像刚刚韦副校长提到的活动,其实它就是一个媒介,而我们也只是一个桥梁,真的是透过这种活动的设计,看看怎么样创造那个机缘跟机会,让孩子或者让夫妻之间能够表达内心的感受,感受到彼此的爱,那个东西其实真的是透过一个活动我们可以去营造的一个东西、去创造的一个东西。

再来,像现在后疫情这样的一个状况,像刚刚提到的很多问题浮现,当然也包括看到孩子们他们的心智年龄,其实坦白说,可以说是停留在两年前。所谓的心智年龄,我们这边看到的是,孩子他们假设说两年前是十三岁,初一,现在两年后他是初三,可是他在跟老师们,现在实体课,回到学校我们才发现,他在跟老师表达的方式,或者跟同侪的一些互动,我们会发现他真的好像十三岁,就是他跟人互动,人际互动上的那种说话的方式,会觉得他好像还停留在以前,两年前。这个东西其实还满严重的,因为这种人际互动真的会影响孩子的一辈子,要怎么跟人相处,要怎么把内心的需求说出来,或者要怎么去聆听他人。这种人跟人的相处,我想也是后疫情时代比较严重的一个问题,现在我们学校是有观察到这样的一个现象。包括心理问题,还有人际,到底要怎么去修复,怎么样去提升孩子们的一种跟人沟通的方法,这些都要再慢慢去建立。

这边我想刚刚听韦副校长这么说、这么分享,我觉得真的心里暖暖的。现在疫情之后真的是需要再有这股推动力,再看看怎么藉由活动我们来成为这个桥梁,牵起家长跟孩子,以及甚至是修复这个家庭,给他们提供这样一个机缘,让大家能够这样修复。

最后一点,我个人真的是很欣赏也很喜欢刚刚韦副校长有提到的,就是让孩子被看见。这个东西,我想真的,每个人身上都有光,那怎么样可以让孩子的光被看见,同时也让大家学会怎么样欣赏彼此的光,而不是互相竞争,而是一种共存共荣的画面,我想这是一个很美的风景。透过活动,我们也可以营造这样的一个同侪分享,或者像刚刚提到的,从在线活动延伸到手动实作,最后变成一个庄严校园的机会,我觉得是非常好。

以上就是我的一个分享,谢谢,谢谢成德老师。

成德法师:谢谢邓老师,我们韦副校长要不要feedback(反馈)一下?

韦副校长:谢谢成德老师。我太爱了,听到坤中的团队。坤中是我很欣赏的其中一所学校,尤其是目前在校长跟整个行政团队的带领下,可以看到坤中的整个人文教育是愈来愈出色、愈来愈棒,这是非常敬佩的。而且看到整个辅导处的努力,有邓老师在辅导处的整个努力跟带动,跟学校校务处的努力推动,坤中的孩子我觉得他们是愈来愈幸福了,真的是愈来愈幸福。因为我们知道目前因为是疫情期过去了,大家回到实体真的是不简单,所以老师加油,邓老师加油。

我觉得家长这一块是我们真的要好好努力去经营的,因为毕竟只要家长愿意去提升,整个校园会有很大的改进。可能可以参考其他一些独中的做法,就是让每一个年级的家长都要来上指定的课程。像目前我的学校这一边,我们现在就是来推一个月一堂家长的课。它不一定是《弟子规》课程,《弟子规》课程是一个团队在努力,另外一个团队我们再把老师带起来,就是希望老师一个月要推一场家长的课程,因为藉由这样的活动,希望老师动起来,家长也动起来。当然我们不强制家长一定来参加,因为毕竟是第一年试跑,只希望这个动作不要给它停下来,要给它延续下去。所以邓老师有机会我们再继续沟通,因为坤中离我很靠近,我们可以一起努力加油,谢谢谢谢。谢谢成德老师,谢谢。

成德法师:谢谢韦副校长。你看德不孤,必有邻,我们这个teamwork(团队合作)力量会愈来愈大。也特别随喜我们诸位校长、老师真的是很慈悲,都能很敏锐的看到孩子的需要,看到社会当中每个家庭的需要,而且还好人做到底,不只办了活动播了种,还每个月都有一堂家长的课。因为这个种子播下去了还得浇水、还得施肥,毕竟学习他不是听一堂课就学会了,他得长期的薰修。所以我们办夜学就特别有意义,而且不同老师能就他的领悟、不同角度来分享给家长。当然我们学校也要把关,就是分享的知见也不能是偏的,知见都很正确的,那就很好。

师长老人家讲过一句法语,成德印象是特别深,就是「别人错的也是对的,我对的也是错的」。一开始听还有点懵,他老人家再继续解释下去,觉得很有味道。为什么说别人错的也是对的?因为他错是一个结果,一定有他的原因。就好像我们会觉得这个家长怎么这么离谱,说实在的,他也没学过,传统文化要学得到是要很有福报,甚至于是家庭有这个传承,所以别人有这个情况一定也是情有可原。师长常常说「先人不善,不识道德,无有语者」,没有人告诉过他,他没学过,「殊无怪也」,不能怪他,我们就有这种宽恕,有恕道了。「我对的也是错的」,那是提醒我们,不要高标准去要求别人,不要有这种高下的心态出来,不然这样我们就很容易傲慢。师长这些法语也是护我们的心念。

非常好,我们看还有哪一位同道跟韦副校长可以再feedback一下?我们是不是请我们吴校长,我们好像快十年没见了,我看你都没怎么变,你这也是为善最乐。

吴校长:成德老师,大家好,大家好。真的整十年没有跟成德老师见面,时间过得很快。当然,韦副校长刚刚所谈的都非常棒。我在教育界已经三十年了,转眼间也是好多年了。然后在学校推《弟子规》教育我看都差不多将近二十年,十多年,十五六年。整个过程中,觉得《弟子规》影响真的非常大,如果大家就好像我们的韦副校长这样,都能够不考虑任何因素,就地取材,刚才这句话讲得非常好,不管哪一间学校,在哪一个地区,一定有一些差异,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智慧。在推广传统文化教育的时候,每一天都活得非常精彩。就好像刚才成德老师分享的,我们每天抱着多做一件事、多救一个孩子的心态。

虽然每一年都好多学生毕业,每一个时刻都会有新人再加入,老师也会有一些转换,行政人员也会有一些改变,但是只要心在,每一天其实都在重复。我们每天起来,起身过后都要漱口刷牙等等,这都是在重复的。在教育界这么多年,其实它都在重复,但是每一次的重复你会有感悟,有时候也会忘我,有时候也会迷失一点,但是那个初心时常在回想起来的时候它就是一个很强大的力量。

昨天我是从外埠回来,很堵车,很堵车,回到槟城已经是凌晨三点,今早还是一样的六点自然会起身。所以我觉得现在这堂课精力还是非常充沛,还是很欢喜,这个磁场就是非常棒。我们有机会大家就见个面,听听我们成德老师的分享,听听其他分享者,那一个力量就是让我们能够持续下去,然后会有更多的脑力激荡。就好像刚才几样事情,我觉得我还缺乏做了一些东西,譬如说家长的课,我们是自由性的星期六交给一个团队来负责,但是刚才想了,可以,下一回我每一个星期讲一堂课,也请家长来听,也是一个非常好的事情。刚才讲的能救一个人,那现在不是救,能够多跟一个人分享,我们就继续多跟一个人分享,那应该是个非常棒的事情。

好吧,我就跟大家分享一点,然后也感恩,谢谢您。也谢谢成德老师,真的好多年没见,很高兴在这里再见。谢谢。

成德法师:谢谢吴校长的分享。我们感受到他的喜悦,也证明孟子说的君子有三乐,其中有一乐叫得天下英才而教之。虽然他的学生每一年都会在变,但是毕竟他很努力的在他们的心田里面播种,我相信他有这么强的动力,应该是很多学生毕了业之后会回来找他,会跟他说,「校长,您以前跟我们讲什么,对我们也有帮助」。孟子这个人生有三乐,我相信我们是活在这样的喜悦当中,真的会有使不完的力量。而且我们尽了我们的力,孟子说「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我们看着这些孩子,觉得我有尽到力了,这样的一种心境很好睡觉的。吴校长,我看你躺下去五分钟之内就睡着了吧?你看现在的人还要吃安眠药,很辛苦的。这确实是「岂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我心」。而且我们有这一颗不忘的初心,真的我们自己的潜能也会被激发出来,刚刚吴校长说的智慧,就会有灵感。其实只要我们的真心不变,所谓士有百折不挠之真心,方有万变不穷的妙用,因为我们这个真心没有变,真心是有智慧的。

我们老祖宗出了一位圣人,六祖惠能大师,他把我们的真心讲出来了,他说「何期自性本自具足」。我们的自性里面就是儒家讲的明明德,我们的真心里面具足。明是智慧,德是德能,每个人都有的,只要我们保持这个真心,就有万变不穷的妙用、灵感会出来。我相信吴校长、韦副校长他们都很有这个感觉的,甚至于在讲课的时候都会突然很有灵感,真的本自具足,能生万法。尤其他们在教育孩子,我相信他们看得很深远,就是要让孩子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所以我们的祖先留了这一句宝贵的名言,「大学之道」,其实就是非常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明明德就是自爱,价值观就是不断提升自己的德行、智慧;亲民呢?能够去帮助跟我有缘的人,他也更有德行,他也更有智慧、德能,这样的人生会愈过愈充实。

我们做为一校之长,做为一个团体的领导者,我们也是这样的价值观,相信也会带动我们的同仁都是这样的一个心境,都很愿意大家不分彼此,朝着同一个目标去努力。当然每个人的体力、每个人的家庭状况都不大一样,所以大家互相体谅。就像刚刚韦副的一张PPT,大雁牠是团队协作的,牠们这种飞法是最轻松的飞法,最不耗体力的飞法,牠们个中有牠们的学问在里面。再来,前面那一只飞得比较累了,牠往后稍微换一下位置,就有一只补上去了。这个非常好,大家互相体谅,内心都是暖暖的,就有使不完的力量出来了。

今天很感谢韦副校长的分享,还有我们邓老师、还有吴校长的反馈、分享,谢谢大家。

主持人:谢谢成德老师的慈悲教诲和指导,我们再次谢谢韦副校长,也谢谢吴校长。

成德法师:我们韦副校长有举手,有请。

韦副校长:不好意思,不好意思,成德老师,真的要感谢成德老师,谢谢老师。我觉得也很感谢在在线很多位校长,不断的给我机会可以到校园去做分享。我看到马来西亚的庄校长也在,江校长、庄校长,还有……我看到可能还有很多位校长都在在线,我真的很感谢李校长这样的安排,让我有机会可以在这边重新找我的初心。今天就如刚才我们的吴校长所讲的,真的是在学校里面,因为我们是行政,不知道会在学校多久,可能会被调派,但是我们留给孩子、留给家长的这一块是可以共同努力的,哪怕你被换走了之后,你还是留了一些东西给这所学校。所以我很感谢锺灵的孩子跟我说过一句这样的话,我还给吴校长这边说的,吴校长,锺灵的孩子说,「每当唱起锺灵的校歌都会不自觉的掉泪」。我觉得这句话给我的感触是很深的,这所学校给了孩子什么东西,孩子唱起自己学校的校歌的时候是被触动的,是会掉泪的,这所学校的努力不是一天一夕看得到的。

所以很感谢今天有这样的机会跟大家共聚一起学习,大家一起努力,我们一起加油。谢谢成德老师,谢谢。也谢谢大家,很感谢,谢谢。

成德法师:谢谢韦副校长,我们今天学到韦副校长的一个人格特质,他随时都是充满感恩心的,我想我们的学生学到他这一点,保证他这一生是幸福的。你看我们韦副校长一看到这么多曾经信任过他的校长,他就忍不住一定要跟大家致谢。他不只向校长致谢,他还向我们锺灵独中的学生致谢,因为学生的这一席话给了他很深的感动,甚至也给了他一种教育的使命,原来我们的付出都没有白费的。为什么锺灵独中的学生唱校歌他会流泪?因为他唱着的时候,老师们点滴的用心付出就浮现出来了。知恩报恩都深植在锺灵独中的孩子心中。都因为我们所有华教的校长、老师,包含我们国中的老师们的真心播种了下去,所以一定都会在孩子的生命当中开花结果。谢谢韦副校长。

 

说明:

(1)、资源来源于网络公开发表文件,所有资料仅供学习交流;

(2)、本站所发布内容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可以联系客服删除,微信:xsxyd6688;

福德智慧 » 《弟子规》建立和谐校园研习营(第六集)推广《弟子规》之心得汇报 成德法师、韦玉文副校长主讲

发表回复

提供最优质的资源集合

立即查看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