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中关于孝亲尊师的启示 成德法师主讲(第一集)2022/7/23 加拿大温哥华
成德法师移动硬盘全套目录【点此查看】
成德法师音频机合集目录【点此查看】
《论语》中关于孝亲尊师的启示【点此选集】
《论语》中关于孝亲尊师的启示 成德法师主讲(第一集)2022/7/23 加拿大温哥华
诸位家人,大家吉祥。
很高兴有这个机会跟诸位家人一起学习《论语》中有关孝亲尊师的启示。俗话说,有缘千里来相会,我们诸位同学大家都算来自不同的地区,像朱同学是在加拿大,我们可能跨了好几个洲,大家相聚在在线的这个平台。传统文化是心法,就是要用真心就能有很深的体会。我们都知道佛经是佛之言,佛从真心流出来的教诲。怎样才能听懂佛的教诲?用真心去听就相感应,用妄心去听可能会听偏、听错解。印光祖师勉励我们,「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我们去观察一个班级,我们从小学习一个班级,同时上一个老师的课,大家的收获一不一样?不一样。大家从小有没有在观察?
师长老人家有一个专题叫「善学佛法与传统文化」,善字很重要,老人家是应机说法,假如大家都很善学,他老人家会不会讲这个主题?那不是多话了吗?善知识、佛菩萨、圣贤人走的是中道,不过也不不及,我们要去体会。佛陀讲金刚般若讲了多久?二十二年。大家想想,假如讲两节课能够解决的事,佛要不要讲二十二年?
大家注意,学习是要用心领悟的,不是记忆式的学习,这也是一种转变。我记得从小读书都是记什么一八九五年发生中日战争,就是记这些,记得脑神经都有点受损,挺痛苦,所以上了大学就不是很想读书。大家要了解,上了大学更要读书,不久之后就要入社会,做人做事再不学会吃大亏的。最需要学习的时候结果不想学,这很值得我们思考,也值得当父母、当老师的人考虑,总不能只考虑到把他推进大学之门,他后面的人生还很长。
我们都已经成人,要懂得爱护自己,要懂得每一天不空过,要懂得提升自己的境界,所以要善学,不能学错了。学错了就好像路走相反,这不是开玩笑的。《礼记.学记》告诉我们,「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死记硬背能不能做人师?这个学习方向对不对?这句话已经在提醒我们。「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那代表什么?学习是提升悟性。听同样一句师长教诲,领悟更深更广。读《论语》,「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每一次读感受不同。首先,我们学习的惯性假如是记忆性的,要把它转到用心去领悟。我也转很久,到现在还没转过来,只是跟大家共勉,读书读了十几年都是死记硬背的。
刚刚跟大家提到了,佛陀讲《大般若经》讲了二十二年,代表得讲那么久。我们有没有进一步想一下,佛三千多年前的人要讲二十二年才能听进去,那我们三千多年之后佛要讲多久?不简单。这二十二年到底在讲啥?在提醒我们什么?遇到好老师,人生的大福报。《妙法莲华经》里面讲,「善知识者是大因缘」,大家注意,因缘两个字就包含人生一切境界,但在因缘当中用一个大就是最关键的,缘是条件,大因缘就代表我们这一生能不能成圣成贤、当生成就善知识是关键。「所谓化导令得见佛」,见佛就是恢复明德、恢复本性。因为善知识教导我们会让我们掌握纲领,提纲挈领。不然诸位同学想一想,现在在你的面前有一套《大藏经》,大家配合一下,你们现在眼前有没有《大藏经》,这样才有临场感,请问你会怎么做?会不会有点头晕?经典浩如烟海,你要从哪里读?善知识是过来人,他会把纲领帮你抓到。甚至于二十二年的《大般若经》给你总结一句话,《大般若经》讲了好多遍,「一切法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
实在讲,现在量子力学也证明,成德记得我高中的时候好像有读过量子力学的理念,说了一句话,根本没有物质的存在,是念头相续产生的幻相。那就告诉我们什么?凡所有相,皆是虚妄,都是假的。你去执着它,人一着相就想要占有它、想要控制它、想要留住它。什么东西留得住?你看我们的身体随时在新陈代谢,能留住它?尤其看到大家我更感叹,想当年我出来跟大家分享的时候,都比我大,现在我看到大家比我小一辈。想一想刚出来的那个情境,讲话还有点发抖,好像昨天一样,十九年过去了,快不快。
何不于强健时,努力修善,欲何待乎?普贤菩萨说,「是日已过,命亦随减,如少水鱼,斯有何乐。大众当勤精进,如救头然」,头着火了不会想去做其他的事,赶紧念万德洪名。海贤老和尚说成佛念佛是大事,其他的啥都是假的,这句话里面有没有大般若的精神?用心去听就听出来了,这些大善知识讲话真的都是无上法药,重点是我们要珍惜,不然都当面错过了。
印光大师有一段法语可能同学们都有听过,「无论在家出家」,可能我们接着就朗朗上口,「必须上敬下和,忍人所不能忍」,忍了吗?「行人所不能行」,行了吗?「代人之劳」,还占便宜吗?「成人之美」,还会嫉妒吗?「行住坐卧,穿衣吃饭」,有没有念佛?大家想一想,这段话短短一百个字左右,三福六和、三学六度、普贤十愿在里面。大家觉得恢复自性好不好?看祖师他们见性的人讲出来的话,一听就是痛快,我们能遇到这些法都要珍惜。《论语》里有一句话讲,「朝闻道,夕死可矣」,闻道,开人的法眼、慧眼。
在佛陀那个时代有一个商人,生意做得不小,他听人家说有智慧福德圆满福慧二足尊的佛陀,释迦牟尼佛。他一听很激动,他就把钱不赚了,放下,以最快的速度要去找佛陀。当然皇天不负苦心人,他找到了,看到佛陀就跪下来,「佛陀,请你帮我开示宇宙人生的真相」。刚好佛要去托钵,旁边的弟子说:「等佛陀托钵用斋完,再给你开示。」他说:「佛陀,请接受我的请求,可不可以现在就帮我开示?」结果佛陀感受到他的真心,佛也是恒顺众生,佛有没有起一个念头,我要吃饭了,别吵,会不会?佛假如起一个我要吃饭了,那他就不是佛陀。《金刚经》说「无我相,无人相」,《金刚经》这句话也是重点。《金刚经》是大般若的精华,二十二年浓缩在这一部《金刚经》里面;《金刚经》再浓缩,二百六十个字,《心经》;《心经》再浓缩,三个字,「观自在」,观自己的自性在不在,观自己的真心在不在。观自在跟儒家讲的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跟《尚书》讲的圣罔念则作狂,狂克念则作圣,就是一念之间。
师长讲经说,学佛就是用真心,这句法语很精彩。什么是真心?师长都把纲领给我们抓出来了,从经教里面开解又怕我们听不懂,又把它转换成我们容易领会的词,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我们观照自己的心念是不是都跟这五心相应,这就是用真心。真心就是走在大学之道上,妄心就是轮回心造轮回业。什么是妄心?跟真心相反,应付,就不真诚。
比方说,哎呀,怎么又要自我介绍,真是烦死了,这叫应付自我介绍,有应付的念头就不真心。我是在说我,我不是说大家。要想一想,有这个机会跟几十个人,不要说几十个人,诸位同学,现在旁听的人可能比你们还要多两倍。老法师讲,诸供养中法供养为最,这是《普贤行愿品》的话,大家听过没有?听过。听过你还不想自我介绍?求之不得。
当然讲这句我还有一点点底气,为什么?我当时去读师范学院,大学毕业要再补一年教育学分,那还得考试的,幸好都有佛菩萨加持,我本来国文最差,都考得不错。有一次上课,上教育哲学,老师定了十二个题目,四个人一组,分组讨论上台报告。老师就把这十二个题目宣布了一下,其中有个题目叫「色即是空,空得了吗?」诸位同学,我那时候才二十六岁,「色即是空,空得了吗?」我一看我们老师没学佛,这个题目他也讲不了,这个时候怎么办?可以跟大家讲佛法,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结果我们老师就「好,一号到四号」,抽题目,就抽起来某某题目。我是五号,坐我旁边女同学六号,我就转过头跟她说,我们一定会抽到「色即是空,空得了吗?」我跟她一讲完,老师抽起来,第二组「色即是空,空得了吗?」我那同学嘴巴都张得大大的,被我吓了一大跳。佛氏门中有求必应,你自己不去体会,说实在话,有求必应你相信吗?信也有one percent(百分之一)还是ten percent(百分之十),不一样的,还是百分之百,每个人自己的领会。信很重要,信为道元功德母,真信切愿,决定往生,信字不是开玩笑的。
你要给大众做法供养,哪有佛菩萨不满你的愿的道理?今天我们看到经文,《普贤行愿品》说「诸供养中,法供养最」,你有利众的心,你就会提醒自己,我哪怕不好意思说话,我都要突破这个不好意思,突破叫格物。大家有听过哪个圣贤佛菩萨不好意思讲话的吗?没有。我们学传统文化要随顺经典,不能随顺自己的意思,还没有证阿罗汉以前不能轻易相信自己的意思,都要照经典。有没有人说,我的个性就是不喜欢讲话。该讲话不讲话那也不对,有一个人被误会了,你亲眼所见,你都不讲话替他洗去冤屈,这太不仗义了。有愿,四弘誓愿修学次第,你发了愿,「众生无边誓愿度」。
再来,「烦恼无尽誓愿断」,要调伏自己的性格、习气。大家有没有听过哪一尊菩萨很有性格?没有。我们现在要行大学之道、行菩萨道,性格会刺伤别人。有一些人很有性格都长得比较酷,我们的家风叫「常常以微笑迎人」,就是先把这个酷要调掉。五百罗汉个个都慈眉善目,你有看过五百罗汉哪一个很酷的吗?菩萨就更不用讲了。知耻近乎勇,我们要以佛菩萨为standard,以他们为标准。我顺便给大家复习一下英文,对不起,对不起,我在这里有点班门弄斧,我们朱同学在这里,我看我还是收敛一点。术业有专攻,人还是要看清楚局面,不能关公面前耍大刀。
老法师说,修行就是面对境界要清楚,学佛是用真心。老人家这些法语太珍贵了,你随时提得起来,你随时就在道中,随时在积功累德,随时法喜充满。刚刚讲到的,真诚就是不能应付。
清净,不能染着,不能贪瞋痴慢。我们朱同学跟大家分享,大家这次学习不要太在意能不能通过,这个提醒挺重要的,为什么?你有求通过就不清净,你的心上就不够放松。人就是身心一放松,经典、师长这些法语就进来了。假如我们不放松,还要挤一个微笑出来,听课一听下来其实没记住啥。你要放轻松,法水就会流进你的心田,叫「探理宜柔」,你要深入义理,身心要柔软,「优游涵泳,始可以自得」,心有所感悟、有所得。真心一法不立,「我这次一定要通过」,把这个念头都放下,真心一法不立。这是清净。
平等,平等恭敬。在哪里平等恭敬?听每一个家人的分享,平等心。比方说,我们听这个家人在讲,他长得我有点看不顺眼,他讲话怎么这么慢?他讲话怎么这么快?这对人家不礼敬。不怕念起,只怕觉迟,马上「这不是真心」,要恭敬人家。不以人废言,他虽然讲得快,可是里面有好东西。不平等、不恭敬,傲慢心就会增长。普贤菩萨十大愿王第一愿,礼敬诸佛。儒家《曲礼》开始就「毋不敬」,才是「俨若思,安定辞,安民哉」,开头就是这三个字「毋不敬」,跟普贤行完全相应,这叫英雄所见大略相同。
传统文化是心法,大家要用心领悟,有时候一句话真体会可能就解脱了。佛法不是学得多,《金刚经》都提醒我们,「法尚应舍,何况非法?」连法都不能贪。周利槃陀伽很愚痴,什么东西背不起来,但是最后佛就教他一句偈他好好受持,他就证阿罗汉了。法不在学得多,而在学一句做一句,就有很大的受用。印光祖师说,真龙得一滴水,可以遍雨世界;泥龙终日泡水中,牠得的水好多,最后不免丧身之祸,把牠泡烂掉了,没了。我们有没有感觉脑子里装了一大堆的经句,最后遇到一件事也不知道用哪一句来处理。一句也用不上会长浮华,背了很多都不会处理事情,但又觉得自己懂很多,会「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成何人」。要护念好自己的心,不能解行相应,慢心会不知不觉增长。学如逆水行舟,没有护念好他就会往后退。
跟大家交流的下一个主题是建立修学正确的观念态度。修行首重要建立正知正见,我们有了正知正见,我们就能善思惟,都是随顺经典的教诲来思惟、来判断,这样言行就是符合经教,不会造业。遇到事情知道怎么做人、怎么做事,这才是建立了知见。学了传统文化不会处理事,那学了变纸上谈兵。知行合一。孔子提醒,「诵诗三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你背了三百首诗,派你出去做外交工作也都不会应对进退,你都没用出来,背那么多也没用。学以致用。
成德记得《格言联璧》,弘一大师特别强调这部书,这部书对我们很重要,而且弘一大师真的是好人做到底,送佛送到西,他怕我们现代人太忙,他还从里面把精华挑出来,编成《格言别录》。我们能体会到这些大善知识的苦心吗?你能体会到他的苦心,你就会珍惜他的因缘。你风檐展书读,那就古道照颜色,他们的加持就现前,神交古人。《格言别录》里面有一句,「竭忠尽孝谓之人」,两撇大字的人,顶天立地,天地人三才。怎样才算是天地人三才?忠孝,竭忠尽孝谓之人,这是人格。《太上感应篇汇编》对《太上感应篇》注解,光是「忠孝」就占了一大部分,几乎都快五分之一了,就这两个字。我们诸位同学学习不是学一个点,不是学一个线,也不是学一个面,能用心的人接触一个事物是立体的,用心去感受一个整体,他是这样去学的。
我也曾经跟大家共勉,你参加扎根班假如定一个目标,我参加完以后我要来办一个扎根班,我保证你学的东西一定比一般的同学多多了。你什么时候在学?放一首歌曲你都在学。你没有这个心境,放一首歌曲,好听不好听、想听不想听,人家的考虑在哪你都感受不到。你心量愈大,你吸收的东西愈多;你心量愈小,反正报考就一定要应付这个扎根班,不来也得来,那你的收获就有限。佛法里面有个比喻,好像是《法华经》还是哪一部经,上天下雨了,老天爷有没有说我比较喜欢樟树,我给樟树多下一点雨,我喜欢福州的榕树。不会吧?不会。可是大家想一想,同样一场雨,每一种植物吸收的一不一样?完全看它的根,它的根愈深、愈广,它吸收的水分营养一定多。心量愈大吸收愈多。
我们能用心去感觉,我们开学典礼什么精神贯穿在里面,我们有去体会吗?忠,升旗典礼,爱国。我们黄同学要为国奉献,他现在的背景。上报四重(音崇)恩、四重(音众)恩都可以。重(音众),最重要的;重(音崇),恩德重重无尽。国家恩里面还包含各行各业成就我们一天的生活,「一日之所需,百工斯为备」。会去感受恩德的人他会不会说,今天好烦躁,今天好无聊。我想不会,感受恩德的人他就是想要回报,知恩报恩。他每一天都觉得有动力,要报恩,每一天觉得时间不够用。包含我们祭三教圣人,这是孝道,也是师道,拜我们的祖先,拜我们的圣人,我们不忘根本。竭忠尽孝谓之人。
「治国经邦谓之学」,诸位同学注意这一句,什么叫学问?你们不要去读了汉学院,什么是学问?口试、论文。我先跟大家打个基础,你们不要进了学术界之后被淹掉,我先打预防针。去到大专院校是什么?和光同尘,拿个学位。尤其要对西方社会弘法,我们得恒顺众生。我有一次想去德国,结果当地的同修就说,法师,你可不可以先去弄一个什么荣誉教授?他说我们德国人就吃这一套,你没有这些头衔,你才是个大学生,他不是很想听你讲话。恒顺众生,这都是学处。老法师当时候在澳洲,格里菲斯大学、昆士兰大学要颁荣誉教授给他,老法师说,我们出家人不用这个。四大皆空,不用这个。老人家不执着,他不要这个东西是表法,他要这个东西也是表法。《论语》里面讲,「无可无不可」,「义之与比」,用义去衡量,「义者宜也」,适宜,情理法。因为学校跟他讲,我们觉得您讲的这些理论方法很可能可以给联合国一个新的方向,可是联合国不邀请出家人,联合国邀请学者,所以请您要接受我们这个荣誉教授。师长一听,好。法供养,上哪个平台?联合国的平台。诸位同学,老人家把联合国的平台打通了,接下来谁去接棒?我看你们的眼神好像不关你们的事情。
有一次在台南极乐寺,因为我们在成大也有办硕士班、博士班,所有硕博的人来跟老法师吃饭,我刚好在一起陪同,老人家送了他们三样东西。大家有临场感一点,现在师长要送你们三样东西,你们不要当故事听,要拉回来,这样才有受用处。第一个,老人家亲自写的横渠四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是第一个礼物;第二个礼物,《九十年谱》,老法师弘法一生,从他出生到他九十岁的记录,《九十年谱》;第三就是老法师跟这些各国大使谈话的记录,《爱与和平》这本书。就三个东西。
照惯例都是老人家饭后散步,大家跟着在后面散步。散步也要懂得感悟,走在老人家的后面要亦步亦趋。「子张问善人之道,子曰:不践迹,亦不入于室。」不践迹,你要跟着老师的脚步,你才能够登堂入室。结果,大家起来了,老法师说,你带着他们走,老法师就进屋去了,就变成我带他们饭后散步。走啊走啊,走到放《四库全书》、放《大藏经》的地方,我就停下来,我说:「同学们,老法师送你们三样东西,你们知不知道这三样东西的意涵是什么?」
我说第一,横渠四句就是让我们发菩提心,菩提心就是真心。印光大师讲,菩提心是修行的主帅,没有发菩提心仗打不了,自己人打自己人都有。省庵大师,净宗十一祖,引《华严经》的教诲彰显了菩提心的重要。《华严经》说:「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法,是名魔业。」这句话够分量吧?不是没有发,是忘了,发了忘了。人一发心很猛,初发心成佛有余,但是得保持它,不能忘失,一忘失可能就是我们本来的习惯习气做主。横渠四句,老人家提醒我们要先发真心、发菩提心。刚刚讲的,真诚、清净、平等,再来正觉,觉悟了、理智了,不感情用事,这才是真心。你激于意气、牵于感情就是妄心做主、烦恼做主,掌握情绪才能掌握未来。上课有点烦躁,提醒自己,「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现在还没有造次,也还没颠沛。慈悲,正觉、慈悲,慈悲就是不能自私,要念念为他人着想。这是第一个,送了横渠四句,要发菩提心。
第二,《九十年谱》,那代表老人家一生弘法,这一部书是我们的教战手册。我们以前去学校教书是教师手册,你心里很安,有这个手册我知道怎么教。当然你不能依赖教师手册,你一依赖变执着,那是一个参考,你还要活学活用。而且你要去体会师长这个《九十年谱》,他在那样的背景、那样的条件,他是怎么做的,他所遵循的做人做事的原理原则在哪,你可不能死搬硬套。举个例子,老法师收到大众的供养都是印经书,好,我也统统印经书。印到太多人家都要拿去丢了,你还一直印经书,你不是执着?佛在《金刚经》说,「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不能解我所说故」,就怕我们一着着在相上。学贵心悟,要用心去感悟。师长那时候没有法宝,赶快印法宝。法宝很多了怎么办?培养弘法人才,人能弘道。
万法是因缘,你要去观察因缘。诸位同学,我们要观察因缘、要感受因缘不容易,人真的感觉不容易他自然就珍惜。就像刚刚跟大家举的这位印度的商人,他一知道有彻底觉悟的圣哲,他知道法的尊贵,这样的圣人不容易遇,他什么都放下,去到佛陀的面前求佛陀教导。佛陀感受到他的心,佛陀也没有执着,「我现在吃饭时间,待会再说吧」,佛陀也没执着,给他说法,他证阿罗汉果,证阿罗汉果就了脱生死了。轮回没有出去,问题没解决。他证果了,佛继续托钵。他离开佛陀之后没有多久,被牛给撞死了,他的业报现前。大家注意,假如他没有坚持佛陀给他说法,他就轮回去了,但是他已经证果了,他不轮回了。「朝闻道,夕死可矣」,他很珍惜遇圣哲的机会。
大家想一想,我们这次大家一起学习,第一个,师长老人家的因缘,就是无量的因缘让老人家能给我们说法。老人家有什么?有他父母的家教,有他的姑妈大家庭的环境。老人家为什么这么强调家文化?那是他亲身体验过来的。甚至于老人家三个老师缺一个都不行,大家有去观察吗?没有方东美教授,很难扭转老人家对佛法的误解。老人家当时候的社会觉得佛法迷信,甚至于他还有同学是伊斯兰教的,他还觉得人家伊斯兰教还讲经才拜一个神,你看很多都到处拜,佛教那么多神,泛神教是低级宗教。可是他最佩服的大哲学家跟他说,你不懂,释迦牟尼佛是最伟大的哲学家,学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没有这个缘老人家怎么进佛门?进了佛门,四大活佛之一章嘉大师给老人家扎基础。老人家说,我的佛法的基础是章嘉大师帮我扎下去的。后来再遇到李炳南老师,亲近十年。
还不是到这里就完了,老人家出家弘法十年的时间,还睡过火车站。有十五个人联合起来每个人一个月出十块钱,一百五十块钱让老人家做生活费,整整十年,物价指数都变了不少,师长还是一百五十块。我们会用心体会的,老人家以苦为师,很节俭的,我们都要用心去感受。现在我们一些同修很好心,说要找人来照顾我,我都吓死了,李炳南老师九十五岁才有侍者,我们德行那是差太远了,还要人家来照顾,福报已经不多了,就花光了。
老人家都有无量的因缘他才能跟我们说法,多难!我们每一个同学他能走来参加这个班,我告诉大家,叫奇迹,他的父母要顶多大的压力,他还自己要愿意。经历很多亲戚朋友的不谅解、冷嘲热讽,甚至于还辗转好多地方,天下父母心。我们在座好几位同学远赴澳洲留学,到澳洲净宗学院,很多法师、老师的护念,一个同学有无量的因缘。我曾经跟一位父亲谈话,他也是从小就护持他的孩子走这条路,他长得很壮,我没有看过他流眼泪,很刚强的一个父亲。谈到陪伴他女儿走这条路,我看他潸然泪下,给我很深的印象。所以我现在看到我们汉学院同学们的父母,我都对他们肃然起敬,事非经过不知难。能感受到这些部分,我们就会很珍惜,我们超过五十三个人,比善财童子的人数还多,五十三参。
大家要注意,佛法是艺术化的教学,我们得用心去感受它的表法。比方说五十三参是什么意思?五十三,男女老少,各行各业。甚至于五十三参就是一切时一切处统统在学习,见人善,即思齐,见人恶,即内省,统统是菩萨学处。随时都在学,他就随时在提升。善财童子表的是什么?当生成就。期许自己要当生成就,这个人就是善财。当然还要学到善财童子的心境,他为什么能参一个善知识就向上提升?因为他的心态只有他自己一个人是学生,其他的统统是老师。假如我们有同学,可能那个心就不够恭敬,同学,跟我差不多,可能向人家学的心就比较不够。而且他这个心境能产生什么受用就在他的法号里面,善是善根,财是福德。只有自己是学生,其他的都是老师,我就恭敬学习,他的心念就让他的善根福德增长。他见人善即思齐、见人恶即内省,都是善心。
人能不能当下就不退转?我们能体会到善财的心境就不退转了。一个人每一天见的人,人家的优点提醒自己效法,人家的缺点提醒自己不能犯。甚至于还有一种使命感,人家的缺点我当作一种增上缘,我做得更好,感动他。我遇到他就是一个缘分,就是我一个责任,他不对,我见义勇为,我提升自己。他不孝,我做孝给他看;他不悌,我做悌给他看;他不守信,我守信给他看。人之初,性本善,我们真能做出榜样,一定能感动他,天下无不可化之人,但恐诚心未至。
我们有珍惜因缘的心,再来回想这几天有哪些情境印在我的心上。祭祖的过程,诸位同学,《群书治要》你接过去了没有?「好像是某某同学接的」,我们没接?那个意识我们就是身历其境。一个人读经怎么受用?听经怎么受用的?就是他的心态觉得佛陀就是讲给我听的,师长就是讲给我听的,我是当机者,他就随文入观。我们有这个心态,整个开学典礼我就是当机者。非常难得,同学有的看了自己起来行礼,自己融入了这个因缘当中。
包含我们看了「源远流长,任重道远」,在影片当中谈到了不少圣哲人,有几个在看的时候有泛着泪水?我们有没有姓李的同学?应该有不少,影片当中有没有看到你们的老祖宗老子?有没有看到唐太宗先生?照片最明显的是什么?度量很大有没有?我在看这些片子的时候,听「重回汉唐」,一看到蔡伦我也有点激动,那也是我们的祖先。这些圣哲人我当时候看就觉得,他们就是给我们展现「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他们都是用他们的风范智慧在照亮后世的人,还有他们当时的人。
李炳南老师说:「警众太殷勤,曾无间寸阴,几人长夜醒,不负转轮心。」善知识们都是在开我们的慧眼、法眼,我们要珍惜。一个片子里面,做这个片子都很用心的,诸位同学,我们第一颗纽扣扣好了没有?我们先天下之忧而忧的胸怀有没有随着看这个片子提起来?士先器识而后文艺,读书人首先要有器,器就是器量,要先天下之忧而忧。识是见识,要有见识,要看得深、要看得远,不能很肤浅,到时候人家说百无一用是书生,这就很遗憾。我们这一期的学习就要先打开心量。
诸位同学,假如人家问你们,你为什么要参加扎根班?我们说汉学院要求的,昏倒了。我有一次上课就问同学,我们汉学院的课程,我说:「诸位同学,我们为什么要上《太上感应篇》的课程?」有一个同学马上回答,因为汉学院安排的,听起来还有点无奈。我们要了解安排这个的考虑在哪里、用意在哪,扎根。我们也是依据老人家他对这个时代洞察怎么修行的智慧,要扎三根,是这样来编汉学院的课程。一个人面对一个缘分的心境其实就决定了他的收获,心生种种法生,我们是用什么心来面对这个缘。
师长讲经有说,六祖大师到黄梅,进了五祖的道场,五祖问他,「你来做什么?」诸位同学,听故事要有临场感,现在五祖问你,你来做什么?你会怎么回答?我来做做义工,我来扫扫地。你看六祖的气概,「我来求作佛!」这就是器量。这个故事我相信不少人都听过,这样的气概要在哪里提起来?要在面对每一个因缘的时候提起来,每一个因缘都是让我们历事练心,离佛愈来愈近,离真心愈来愈近。每一天我们用心很多学处,「位卑未敢忘忧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
其实,我们为什么要办扎根班?根深蒂固才能枝繁叶茂,我们得感谢班主任赵老师,难为他了,还得念一句闽南话,「树头徛予在,毋惊树尾做风台」,这是扎根。而且我们注意,以史为镜,历史当中所有在朝廷当中的官员都是读圣贤书的,但是有没有出现贪污腐败的人、陷害忠良的人?他是从小读圣贤书,可是他假如根基不牢,那就在财色名利面前过不了关,其实这样的人特别可怜,他很有福报,但是却造下无量无边的罪业。我们再拉到最近的这一百年,不用讲太远,强调全盘西化、否定老祖宗文言文的人有没有读过古书?保证都读过,不然他不会有那么高的学术地位,这我们要引以为戒,我们要护念自己。像成德已经五十岁了,我也有责任护念你们,我也要以这个为借鉴,这离我们不远,假如培养到最后变成过河拆桥,那我就对师长、对祖师没法交代了。
尤其师长九十岁上下多次提到,那是人生的感慨跟阅历,老人家说,跟我十几年、二十几年,在财色名利面前过不了关,跟了十几年、二十几年,不能怪他们,因为他们不是从小扎根的。我们在听老人家这段话的时候,你能感受到他的心,你就能从心上去效法他老人家,这叫慕贤当慕其心。首先第一个,老人家的恕道,不能怪他们,都是宽容,没有责怪。第二,一个老师花了十几年、二十几年,结果学生染污了、退心了,对一个老师来讲也是刻苦铭心。但老人家把它转成什么?转成一种愿力,尽他的全力在办一条龙。这是学处,我们人生很可能经历了一个逆境恶缘,最后变得沮丧、退缩。老人家经历这些统统让他愿力更强,这是我们的学处,假如我们能学到这一念存心,那我们就没有逆境恶缘了,统统都是增上缘,都是让自己提升的因缘。化悲愤为力量,转烦恼为菩提。诸位同学假如体会到,今天你还有烦恼你就可以转,不管你是哪一个烦恼,你只要用法一转,不只不会影响你的心情、影响你的身心,还会让你有愿力。
我曾经看到一位年轻人,他上台去自我介绍,结果讲到了他曾经在读书的时候他的老师对他差别对待,因为他父母没有送礼,所以他就被差别对待到得转学,他讲的时候手还在抖。那种恐惧还在不在?阴霾还在不在?在。其实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是我们把剎那生灭的幻相当真了,然后一直放在心上,其实它是假的,在哪?没了,剎那聚散。后来成德就跟他共勉,说你转烦恼为菩提。这个老师给我们上了一课,我提醒我自己,我以后一定要做一个无私奉献的老师。他给我的启示我终身难忘,这一课也上得有价值,你随时鞭策自己,而且你已经学佛,众生跟我们是一体,于诸众生视若自己。你这个老师没有转过来、没有忏悔,那不得了,他要堕恶道的。所以你回去放假的时候,一定要拿礼物去送你这个老师。人都是有良心的,他那时候做过来,他可能事后想一想他自己的心也不安,可是当你还这样去对待他,你会震撼他、会感动他,有可能你就是你老师转变他当老师心境的一个增上缘。我们能这么做,是真正给佛菩萨脸上贴金,把恶缘转成法缘。
师长这些心境是我们的学处,改过有从心上改、有从理上改、有从事上改,学习也是一样,有从事上学,有从理上学,最直接的人从心上学,这就是禅宗以心传心,拈花微笑。你看懂师长在做什么,师徒之间相视一笑。
《论语》里面,师徒失散了,最后回来的是颜回,孔子一看到颜回,我以为你死了,「吾以女为死矣」。颜回说什么?「子在,回何敢死?」那个心境完全理解老师对于文化承传的使命、角色,他知道我要怎么配合好。可能有同学下一个念头说,可是颜回早死。又着相了,当下那个心境我们要体会到,大家不要用感情去看待事情,有时候圣贤佛菩萨演戏他考虑得更深远。大家想一个问题,假如是颜回传道统,像我,我就有点没信心,不贰过的人才能传道统,压力很大;曾子传道统,「参也鲁」,孔子说曾子的根性是有点鲁钝,那我还有点希望。
有时候不能用我们的感情去看待事,你要慢慢去观察。老和尚要离开台湾,台湾很多人一定伤心得都哭得半死。但是站在更高的高度,去了新加坡法宝才更好的流到祖国大陆去,在台湾不方便。怎么新加坡三年又得走?不到澳洲去,上不了联合国的平台。佛菩萨自有安排,我们得好好去参、去体会,看看佛菩萨是怎么考虑的。回首来时路,好好看看。《九十年谱》,我们不用操心,老人家一生的教导跟行谊是我们走这条路的榜样,我们遇到什么情况翻一翻就知道怎么做。
第三,《爱与和平》,跟大使的谈话。送这本书,我告诉同学们,是叫你们到联合国接棒。Are you ready?(你准备好了吗?)《群书治要》接好了吗?「《群书治要》是观世音菩萨,《无量寿经》是阿弥陀佛」,这句话很有味道。《群书治要》是观世音菩萨,救急,怎么修身?怎么齐家?怎么治国?身安才能道隆,现在身心、家庭都处理不好,你说他要做大乘菩萨,咋做?《群书治要》救急,观世音菩萨。大家参加完开学典礼不要就没了,要问问自己《群书治要》接了没有。戒尺拿出去没有?假如你们没有拿出去,我们也不敢太过严格。当然,严格要有严格的本钱,自己还学不好,还跟人家严格,那就堕落得很快。
今天跟大家先交流到这里,谢谢大家。
(1)、资源来源于网络公开发表文件,所有资料仅供学习交流;
(2)、本站所发布内容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可以联系客服删除,微信:xsxyd6688;
福德智慧 » 《论语》中关于孝亲尊师的启示 成德法师主讲(第一集)2022/7/23 加拿大温哥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