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中关于孝亲尊师的启示 成德法师主讲(第二集)2022/7/28 台湾高雄
成德法师移动硬盘全套目录【点此查看】
成德法师音频机合集目录【点此查看】
《论语》中关于孝亲尊师的启示【点此选集】
《论语》中关于孝亲尊师的启示 成德法师主讲(第二集)2022/7/28 台湾高雄
成德法师:诸位家人,大家吉祥,阿弥陀佛。
这次课程成德向大家分享的题目有两个部分,一个是《论语》中孝亲尊师的启示,另外一个是如何建立正确的修学观念和态度。而孝亲尊师也是我们修学要建立的重要的态度,同时也是观念,什么观念?从根本修,孝亲尊师是成佛的大根大本、成圣贤大根大本所在。这两个题目也是分不开的。
这几天大家有听师长的这些开示,有关孝道的,有关他老人家跟随李炳南老师学习的「十年因缘」,大家昨天有看过。这一篇教诲可以说是老人家一生如何当学生的心境、态度和盘托出来教导我们。我们从事弘法工作是教学,可能我们从事这个工作人家就称我们是「老师」,但我们要很清楚,要当一个好老师,一定是一个好学生。
抱歉,「十年因缘」是明天看,我相信应该大部分的同学们都有看过。当然这一段教诲成德是感觉看三十遍都不一定能完全掌握,像自己也听了很多遍、很多年,有一些重点还是最近才体会到,这也是自己不够恭敬、不够清净的问题。师长老人家还特别讲了一个主题,「传统文化如何学习」,我们学习的心态、方法对了才能学得好;心态、方法不对,学了一辈子很可能记问之学,愈学适得其反,离道愈远,都有可能。老人家一开始提出来,强调的就是要用清净心、真诚心、恭敬心来学。
《论语》讲:「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学习是要恢复自己的明德,要放下五欲六尘,为了成就自己的明德,而不是学了要去向人家炫耀的,所以是向内,是内学,是清净心。《论语》还提醒,「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有一个读书人要志于道,志于大学之道,就像佛门讲发愿行菩萨道,可是对生活非常讲究,一定要吃得不错,要穿得很讲究,那不可能能把道修好,因为他就没有格物的功夫,他心不清净,他有贪着。
我看大家笔记抄得很努力,大家的功夫是边抄笔记边听成德讲边消化,大家眼、耳、手可以同时操作,你们的功夫比我高。假如想我抄抄笔记之后还可以再复习复习,诸位同学,你们抄过的笔记有重新再看的多不多?假如看的不多,请问大家抄目的是什么?抄了心比较安,是吧?好像对自己比较有交代。我想佛法重实质不重形式,听完之后,一节课有二三句留在心中,入了自己的心,可能终身都有受用。假如抄了又没有去看,之后也没有一句想得起来,那大家就看着办。我没有说不能抄,不然我就会让人生烦恼,有些人不抄他会很痛苦,我说大家看着办。
刚刚这一段跟大家的交流跟修学有关,修学正确的观念和态度。这跟修学什么态度有关?要自我勘验,我得检查我修学的状况,我得检查我花下去的时间值不值,我听课的状态有没有愈来愈专注、愈来愈提升,这都是自我在检查。其实传统文化这些教诲都是心法,每一句都很深,深到真心;每一句都很广,因为佛法无边,佛法就是心法,我们不能囫囵吞枣。有一句我们耳熟能详的话,「师父领进门,修行靠个人」,我相信没有人没听过。修行要靠我们自己,不是靠善知识,善知识是我们的助缘。就像师父上人给我们这么多教诲,这是师父领进门,可是我们能不能得受用要靠我们自己。我们肯学一句做一句,句句都有受用;我们不肯去做,那就不得受用。
「开示悟入佛之知见」,开示,善知识帮助我们;要悟入,要能解行相应,行得靠我们自己。到底我们学习这个习惯受不受用、得不得力要我们自己去检讨。修学那么多年,重实质,不是重在我学了十年、二十年了,不是在这些时间外在表象上。哪一句我彻底去把它落实了,这是实质。修学很重要的观念,传统文化、佛法重实质不重形式,重了形式就着相,着相就回不了真心,真心是要放下执着,着相怎么可能往恢复真心。不懂得用功,相上愈用功离真心愈远。
举个例子,一个人用好胜心去精进,他会进步吗?离道愈远。「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是把我们迷失的真心找回来,就是要把这些贪瞋痴慢放下,它就恢复了。都要用心来感悟。从理上讲,所有的教诲没有离开心性,就是真跟妄,我们当下是不是用真心在学,还是我们用妄心在学。比方说,我现在抄笔记,心慌不慌?会不会有点着急?心在着急的时候,能跟经教、我们谈的真心很相应吗?就不一定,这些都要大家自己去检查。「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我现在抄笔记虽然着急一点,我再复习它的时候,我一定会把心都静下来复习。大家听一听,有没有道理?还有点道理。把所有都寄望在未来,这叫未来烦恼。「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都寄望在未来,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老和尚有一句叫「放下便是」,便是什么?便是真心起用、真心现前,便是应无所住。我们今天着在相上就有住,学在表面上有住,所以要没有执着才能应无所住。你身心非常的放松,不然我讲着讲着你赶不上,抄来不及就开始慌,我就罪过。
我刚刚只是强调大家可以反思抄笔记的意义,大家出去不要说成德法师说不能抄笔记,我刚刚什么都没说,你们也什么都没听。说而无说叫真说,听而无听叫真听。会不会有人脑子有点乱?假如这个时候觉得脑子有点乱,可能是我们容易用知识性的学习。佛法是心法,不是用分别意识去思惟,用心去领悟。我说而无说,我假如说而有说,我就开始盯了,还有谁在给我抄笔记?我的控制、占有的心就起来了。说了心上没有落痕迹,看你们在抄笔记我也很自在,说而无说。无说才是无所住,说是而生其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是一件事不是两件事,两件事就不是佛法,佛法叫不二法。
我们首先学习老法师说的清净心。以苦为师,还会讲求生活享受,这心不清净,学不进去。成德讲到这里,有没有哪一个学长突然脑子里浮现了一个念头?我现在想着我一定要通过这一世的测试,那是不是也是心不清净?还是得你自己检查。你是一种动力还是患得患失,这只有自己知道。所以修行靠个人,你有患得患失,你心定不下来的。然后又得表现给成德法师看,眼睛还瞪得很大,代表很专心,但心是不安定的。大家放心,我不是很看得出来,我的定力还不够,但是我是怕大家太累了。「探理宜柔」,你要深入义理,身心要很放松,「优游涵泳,始可以自得」,有所领悟。
禅宗有不少公案,你们有没有听过哪个公案是有一个人很紧张很紧张突然开悟了?都是什么情况?没有任何杂念,突然看到一片叶子掉下来开悟了,看到一颗石头掉下来,咚,开悟了。都是应无所住,心地清净。师长说,清净心、真诚心、恭敬心,就这三个心。
因为今天下午大家要看「医道」精华版,明天又要学习老法师的「十年因缘」,要当一个汉学老师,要先当一个好的汉学学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这一句君子务本在哪里?其深无底,其广无边。传统文化是心法,君子务本,我的心念有没有随时在本上?本是起心动念,我有没有从起心动念修,这叫从根本修,我们思惟每一个事物是不是从根本在思惟。我今天做事业,什么是本?《大学》里讲,「德者本也」。大家注意观察,现在的社会风气是从根本吗?找对象什么是根本?贤贤易色,德者本也。我今天成家了,我要当个好爸爸、好妈妈,本是什么?自己要先是一个好儿子、好女儿,不然你怎么教你的孩子做个好儿女?自己就不是个好儿女,怎么教孩子?要当一个好领导,要先当一个好下属,不然我们当了领导有权力了,更重要的你要手把手带他怎么当下属,他就学到了。
我们能不能形成只要一思惟就是正思惟,就是从根本去思惟事情,能建立这样的习惯,我们去处理事才能真帮得上忙,不然到时候给人家建议的都是本末倒置、舍本逐末的意见,这样会添乱。当然,清楚要从根本,但是也要教人以善毋过高。我今天讲务本,大家不要又着在务本上,要视情况,要体恤人心,不能忘了本,但是他现在很着急,我们要多管齐下,标本都要下功夫,你只从根本,他可能一下子领会不了、接受不了,教人以善毋过高。你知道根本是什么,你知道目标是什么,可是你也要清楚他现在的心境到哪,你要循循善诱。这些经教本身是圆融的,它不是冲突的,君子务本跟教人以善毋过高,这两句话有没有冲突?没有冲突。
今天的课程我们先谈《论语》中尊师重道的句子,假如你抄笔记比较不会打瞌睡,那你就看着办。为什么说法没有定法?你得很真实看到自己达到什么目的。为什么成德还要补这一句?因为好像有感受到有人快要梦见周公了,可能他本来就是要抄笔记比较不容易睡着,说不定那是人家的善巧方便,我不能障碍了人家的善巧方便。所以说到最后,大家看着办,修行靠个人。
尊师重道在我们修学当中的意义、重要性在哪?传统文化是师道,我们得思惟清楚,这也是本。师道建立在孝道的基础上,「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谓之悖礼。」这句很重要,但这一句也别执着。不执着不容易,人容易执在什么?我的感受、我的看法,我的看法很对,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所以一定从孝道下手!可是假如你遇到一个孤儿呢?那你还是告诉他要孝顺父母吗?这是不是执着?学东西不容易,要用心,不能产生执着点,不然你就感觉不到对方的心,感觉不到对方的因缘。
还记得我们第一堂课讲的,有一个人对金子特别敏锐,都能到人家家里去把金子偷出来,到一个大户人家,光天化日就被抓到了。我有讲过这个故事吧?结果这县太爷说:「光天化日,你到这么大户人家去偷金子,你没看到旁边很多人吗?」他说:「有人吗?有人吗?我只看到金子而已。」人一执着,他本来是什么?本来是同体大悲,千处祈求千处应,现在一执着,执着什么?这个身体是我,一执成病,本来万德万能起用不了。
「念念为他人着想」这句话能做三年,我们很多能力就慢慢提升、慢慢恢复了。佛门的比喻,我们本来是大海,多大的能量,没有边际的能量。结果大海里生起了一个水泡,误以为这个水泡是我,其实大海才是我。大海比喻什么?比喻整个宇宙,整个宇宙是我,一切法唯心所现,都是我的心现识变。可是现在迷了,迷成这个水泡是我,就为这个臭皮囊每天做牛做马,供它吃供它喝,冤枉不冤枉。
清净法身是我们的真身,为什么叫法身?一切法就是我的身。虚空法界一切众生就是自己,这叫契入法身境界。阿弥陀佛契入法身,诸位同学,阿弥陀佛在哪?一切法都是阿弥陀佛的身。能不能切一块说这一块不是阿弥陀佛的身?诸位同学,师父上人现在在哪?他老人家舍报了,他归他的本位了,「住弥陀寂光净土」,他老人家的修学这四句我们好好来效法。「依梵网菩萨心行」,梵网菩萨什么心、什么行?「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依这样的心行修自性觉正净法,所有的用功都是恢复自性,不是向外贪求,是一直放下,要愈来愈没有罣碍。
分享完,我刚刚分享法师会不会不认同?会不会对我有看法?这都是罣碍。当然你这么想是对我不够信任,我的心量会这么小吗?我刚刚这样讲话有点语气不大妥当,这样有点逼问人家,这也是求别人要了解自己、要信任自己,也是贪,我得观心为要,我这叫贪求的心。信任不是要来的,信任是自己做到让人家自然生起的。念头很细,诸苦皆从贪欲起,贪欲一起来身心就不自在了,胸口就闷闷的,原来我有求别人要信任我。大家看我刚刚讲那一句话,我的心量有这么小吗?眉头就稍微有点皱起来,不是很放松。都要从自己的念头、心源隐微处默默洗涤。
刚刚跟大家谈孝是根本,可是你假如遇到刚好他的缘就是被父母抛弃了,那我们就要用知恩报恩跟他讲,他一定能接受的。你说,你们的园长、你们的老师跟你们没有血缘关系,对你们的爱超过亲生父母对孩子,你把他报恩的心引发出来了。当然,假如你遇到父母对他可能骂得有点过、打得有点过,这样的情况你得看着办。要观察他的接受度,循序渐进。甚至于先透过他非常感恩敬佩的人,你先从这些把他的知恩报恩引发出来,人的真心愈显他愈容易看到恩德,这个时候你再顺势把他父母这些恩德再引导他点出来,他念恩忘怨的心就慢慢能建立起来,都要有善巧方便。
「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心地很柔软,都考虑对方的状态、接受度,这些都是我们要跟孔老夫子学习的地方。「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夫子讲话有没有执着?他应机。
我们学习圣教,刚刚讲的,真诚心、恭敬心,印光祖师讲,「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这两句话是印光祖师说的,点出来修道的根本是什么,真诚恭敬心。师长老人家用心良苦,怕我们对这两句话还不够重视,他老人家再补了三句,「百分诚敬得百分利益,千分诚敬得千分利益,万分诚敬得万分利益」。我记得二十多年前成德刚学佛,听到大陆的同修,我们当时候是听录音带,比方说,这个地区这个道场拿到了一套师长老人家的录音带,全部跪着听。大家想一想,那种恳切求法之心,当然得大受用。可能在其他地方很容易拿到,可能听着听着接电话去了,听着听着打瞌睡了。同样一片录音带,学出来的效果能一样吗?师长慈悲,还加了这三句,生怕我们把最重要的这一句教诲给忽略掉。
而且还举了一个例子给我们。六祖惠能大师他万分诚敬,所以他半部《金刚经》就开悟了,就恢复自性。而且老人家讲这个公案的时候点出了很多重点,统统跟我们学习的心态有关。我们知道尊师重道的重要,接着,怎么当学生的心境我们要掌握住。就像六祖大师到了黄梅找五祖,五祖问他:「你来做什么?」六祖说:「我来求作佛。」目标非常明确。五祖大师看他是南方人,文化比较没有开化,给了他一句,「你这个獦獠」,用现在的话说「你这个乡巴佬」。
大家注意,人傲慢心很容易起来的,比方说,你住在全国经济最好的一些地区,我就不指哪一个地方,到时候刚好讲到你住的地方,你就会看我不顺眼,我现在要跟众生结善缘,就说经济比较好的那个地区,会不会有优越感?你看这些来打工的人,你的慢心就起来了。「贤护等十六正士」,贤护首先要会护自己的真心,不能被贪瞋痴慢给染污了。学历高一点会不会染污?长得漂亮一点会不会染污?头发比较乌黑亮丽会不会染污?一不小心慢心遇缘就起现行了。
当然五祖是见性之人,他是用这些话来成就这个学生,说「你这个獦獠,你还能成佛?」六祖大师说:「佛性哪分南北。」这句话大家听懂了吧?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大家相信自己吗?老法师说,《三字经》前八句很重要,第一句是圣教的基础,「人之初,性本善」。教化就是建立在这里,我们都不相信人之初性本善,教育的爱心就很难保持,可能教一下就没耐性了。
我们看六祖大师他有信心,而且老师给他交代做什么,他完全信任老师。五祖看他回答「佛性哪分南北」,用现代话说,「你伶牙俐齿,去劈柴、去舂米」。这个当下六祖大师有没有说「我来求作佛的,干嘛叫我舂米?」他没有这样,老师叫他干啥他去。
老法师当时候跟着李炳南老师,李老师给他开三个条件,师长说,乍听起来,老师感觉有点跋扈,只能听我一个人讲,你以前所学都不承认,要看什么书要他同意。可是他还是信任老师,这就是我们要学习师长的地方。他老人家有识人之明,他会看人。其实人这一生成败的关键其中有一点,会不会看人,你要跟这个善知识学,你看错了就完了。男怕入错行,你跟错人不行;女怕嫁错郎,妳不能嫁错人,都跟识人有关。包含你自己创业,伙伴你用错了,可能你的事业就毁掉了。所以看人重要。老人家还是答应了,答应了三个月知道好处,少看少听心地清净,清净心生智慧。
我们也接触过不少人事,也是有读很多书的,开口都是子曰子曰,但是首先他的心不够安定,这可以感觉得到。第二,他子曰子曰没有考虑到对方听懂不懂,他就一直在那里讲,对方听了都皱着眉头,他也视而不见,感受不到,那就变成我想讲什么,而不是对方能不能吸收。我们讲话的目的是什么?大家有没有听过,我讲话就是因为我很喜欢讲话,不给我讲话我受不了,所以我得讲。讲话耗气,开口神气散,少说点话对身体有帮助。我们做什么事都要清楚我们的目的在哪,做每件事能不能自利利人,这才是做事的价值。我少说话,自利;我少说话给大家表一个法,「吉人之辞寡」,《易经》上说的,吉祥的人话少。言多必失,话很多的人一定浮躁,不浮躁不会那么多话。
大家不要听完我这段话,禁语,然后你们家的人就开始觉得,他是不是不舒服,有点奇怪,该讲话不讲话,问你老半天你都不答话,那又学成执着了。不用讲话的时候不要多话,该讲话的时候,哪怕会伤了你的身体,只要众生能得利,你可以奋不顾身。
成德都观察过,师长老人家,刚好这个贵宾可能不知道下一次什么时候又见面,可能是个有地位的人,一个大企业家,他好不容易来一趟,这个时候已经九点半了,师长要准备睡觉了。刚好讲话讲到就差临门一脚,师长会怎么做?师长会不会说「对不起,我要睡觉了」?一定掌握机缘,成就众生。再来,旁边的人要会配合,要会理解老人家的心,不然你站在旁边,师长刚好那临门一脚正准备好了,突然你说,「师父,九点半了」,然后对人说,「师父要睡觉了」。哇,一下子好不容易经营的良好的气氛统统被旁边的人给弄黄了。我不是编出来给大家听的,这都是成德亲眼所见的,我们当弟子的不会配合,会愈帮愈忙。
每一个道理都要活学活用。佛门戒律有开遮持犯,你该开戒你不开,还死死板板的,那就变成佛呆子、书呆子,那也是犯戒,该开不开,恼害众生。圣教是活活泼泼的,大家不要学得死死板板,也要善于观察师长的表演。
六祖大师对老师百分之百信任,这与底下《论语》的句子都是相互呼应的,「先进第十一」里讲到,「子曰:回也,非助我者也,于吾言无所不说。」大家去感受一下孔子讲这句话的心情,同时有没有感受到颜回的心境。孔子这句话翻成白话是说,颜回非有助于我的教学,因为我说的话颜回每一句话都很高兴听,随文就入观,从来没有提出问题、反问,他随文入观,他一闻就领悟了,所以不再发问。既然没有问题,孔子就不再发挥,在座的其他弟子就不能获益,因而孔子的教化就不能普益他人,所以才说「非助我者也」。但是这个话中是孔子作的反面文章,言外之意是什么?则赞美颜子悟性极佳,赞美颜子对老师的教诲是随文入观。这有点禅宗的味道,拈花就笑了。这给同学们表完全信任老师。人的信达到极处的时候真心现前,用真心一下子老师讲的话就相应。我们往往边听师长讲,自己的一些感受想法嘣嘣嘣就冒出来了。当然冒出来正常,进一步「心有疑,随札记,就人问,求确义」。
有一些同修跟成德有讲,我能不能问这个问题?我说你不要罣碍,你想问什么,真的有遇到疑问就问,有可能跟你有同样情况的人不少,你问了刚好帮他们问,这就配合教学。每个人表的法不一样,颜回有颜回的表法;子贡很会问问题,子贡有子贡的表法。子贡我们要很感谢他,把孔子很多心法都给我们问出来了,这叫主动请教,这是好学生的心境。在「卫灵公第十五」,我们也要学到子贡的主动请教,「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他问问题水平很高,「一言」就是一个字,赐我一个字。「子曰:其恕乎。」就是恕字,「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子贡这么一问,把夫子的心法就问出来了。
大家真的有机会,把《论语》里面子贡可以做一个专题研究研究,特别有味道。孔子观察到子贡的学习状态有点偏,孔子会主动点他。这也是很有味道,当老师不简单,知其心,然后可以救其失。所以自私的人不能当老师,为什么?自私的人把自己摆第一位,不容易体会别人的心。当然自私是假的,肯放下心量就扩大了,本觉本有。
孔子很敏锐,感受到子贡的状况,就主动发问,「赐也,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端木赐,你觉得我是学很多然后都把它记起来的这样的人,是吧?端木赐说:「然」,是啊,「非与?」难道不是吗?观察老师观察错了会学错。孔子说:「非也,予一以贯之。」孔子不是博闻强记的,孔子是一以贯之,贯通的。我们要这么来学。
跟子贡这个互动都是我们学习的关键,光是恕道,子贡请问,「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孔子也教了,恕。这样不是教完了。又有一次,子贡讲话,「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这是不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子贡自己说,我不希望人家这么对我,我也不这么去对人家。孔子马上掌握机会点,这不是你的境界。自己误以为自己境界不错就很难再提升。一个人起个自我感觉良好,他就不会进步。念头障碍不在外面,我们起了一个不好的念头就可能障住自己的真心,这个境界可不是那么简单。
给大家举个例子,我们都很不欢喜别人对我们发脾气吧?对。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那我从今天开始不跟任何人发脾气。好做吗?说简单不简单,说难也不难,肯不肯干,肯不肯放下我。肯放下的,六祖大师是二十四岁就明心见性,肯放的人不难;不肯放,学五十年也还很难。
我们谈到师道的重要性,进而谈当学生的心境。在这个重要性我们再引一下《礼记.学记》的教诲,这篇文章很重要,最好大家能熟读。我本来要说背,我突然把这句话收回来,你们有没有看到我收回来的很细微的表情?我们有时候讲话,突然有一句要出去,感觉到可能这句会给人压力,就转一个词,甚至于有的要吞回去。大家要多读,因为这是我们老祖宗留下来非常精辟的教育理论、教育哲学。里面教导,「凡学之道」,我们为学之道,「严师为难」,尊敬老师是最难能可贵的,其实也是最重要的关键。「师严然后道尊」,尊敬老师就尊敬他所说的道、所说的学问;「道尊然后民知敬学」,尊,尊敬老师所教的道,这个尊敬就会变成具体的行为,我要好好去落实,不能辜负了这些教诲。尊师重道我们才能学得好。
从佛法来看,「从明师受戒」,经典的句子有时候一个字都不能滑过去,明师受戒,明白的明。但是现在的人找老师忽略这一个字,我看了很喜欢,我就跟着他学,可能是你跟他过去生的爱缘慈悲。你是要学道,你要成就自己的法身慧命,我们这一生闻正法,那是无量劫来稀有难逢之一日,不能感情用事。你得看他是不是真有道,是不是修行的过来人。明师受戒。
就像李炳南老师给师长开三个条件。诸位家人,我们能不能去给人家开三个条件?李老师开三个条件,我现在从事教学,我也给人家开三个条件。我不敢开,首先第一个,我自己三个条件都没守好,我还有资格给人家开吗?自己做不到还去要求别人,这不妥当。再来,我们要冷静看,能开这三个条件是什么人?过来人。自己还在摸着石头过河,还能充当明师受戒?大家看,学圣教不简单,不能听一句就着在文字上,你不能听个故事就着在它的相上,你要立体的去感受,开三个条件的人是什么样的境界、什么样的心境。
因为成德有遇到,在一个团体里,他就跟人家说开三个条件,他真的要是明师那可以,还不是的话,那要怎么做?不是明师,那就没法做了?法是圆融的,最重要是什么?我们的心态、心境要对,你就知道怎么应对。我还不是过来人,我遇到信任我的人怎么办?我带着他一起去依止过来人。他信任你,跟你有缘,那你要随缘,你要认真护持他,你带着他一起依止明师,你带头,这也是对他的供养。没有两难。
诸位家人,你们有没有遇过两难的情况?常遇到。遇到的时候感受怎么样?「这么倒霉,怎么又让我遇到这个情况。」希望大家以后遇到两难不欢喜的感受先不要上来,不要觉得自己倒霉,要觉得very lucky(非常幸运)。因为有两难的状况你真的用心去领悟,就能感觉到事事无碍、法法圆融、随缘妙用。你在面对两难,你都能够去把它圆满的化解,那你不是给别人表演怎么处理两难。但是也要有信心,有佛法就有办法。
甚至大家有没有遇过,比方说看经句,看了有点「那到底要怎么做?」比方「只闻来学,未闻往教」,还有一句说「为诸庶类作不请之友」,到底是去还是不去?从相上,到底去还是不去?圣教的核心我们要抓住,就是一个「爱」字,自性第一德,爱,爱的原点,孝。爱里面有自爱爱人,你在自爱的时候同时也在爱人,自他不二,很有味道。比方说,我今天要自爱,我从今天开始不发脾气。有没有爱到人?保证你们家的人对传统文化刮目相看。「传统文化力量太大了,我这个女儿脾气这么大,说改就改,我不学这个东西不太可惜了吗?」有没有爱人?都要自己去体会。我爱人的时候自爱吗?我们在爱人的时候自私自利、自我中心慢慢就淡了,所以爱人也是自爱。这些教理你能回到根本的真心都没有冲突,就像五个手指,你在手指的尖端看它不一样,但是往根本同一个掌心。
大家从根本上去体会,我们看「只闻来学,未闻往教」,对自己来讲,不要好为人师;对求学的人,他主动来他才会学到东西。你们有没有被人家拉去听课的经验?最后出来,「终于应付过了」。当然或许你的朋友拉你去是好意,你能够静下心来听或许也能受益。这是只闻来学,未闻往教。
「为诸庶类作不请之友」,假如刚好他已经到了临门一脚,我们要主动去帮忙,不要怕麻烦。小乘跟大乘的差别,他不主动去帮众生,众生有求于他他会应,他不主动去帮助;但大乘菩萨他一观机,临门一脚,哪怕我走几千里我也得去。就像丘处机先生,走了多远去见成吉思汗。你们不知道这件事吗?你们看金庸小说没写到这一点是吧?成吉思汗是被丘处机道长劝的,止住往西再打仗,丘处机道长功德无量。这种机缘再辛苦他都要去,为诸庶类作不请之友。
讲到这里,因为看到大家的表情就想,我们今天所谈的有没有大家有疑问的地方?我已经看到大家的表情有疑问,我还继续讲,就是我的执着。大家有没有要提出来探讨的?不然大家就会觉得在成德法师的讲堂上都是一言堂,也不能问问题,只有听的分,这样我太跋扈了。有请沙同学。
沙同学:大家好。
成德法师:妳好。
沙同学:老师,我有一个问题,刚才老师讲「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就是说我们要怎么样勤俭,是这个意思吗?就是说不要穿华丽的衣服,是这个意思吗?
成德法师:他为什么说恶衣恶食,就是衣服、食物不是很精致、很好。
沙同学:我们现在在道场或者寺庙,我觉得法师或者是众生都吃得很好、穿得很好,是不是也在表法?还有很多传统文化老师,我看他们在直播间都穿得很漂亮,锦衣玉食,戴着各种首饰,他们是这样讲,我是想表法,是让人觉得我们这样很开心,我们这样过得很舒适,希望你能走进我们的世界。就是以方便法,想用这个来吸引他们,觉得这样我们很开心,我们过得这么好,而不是每天穿得破衣烂衫的,让人觉得我一点不想接近佛法,你们都这样子了,我不想去,我不想过这样的日子。
成德法师:那妳可以进一步问他,假如要进入你们的话,还得买这些首饰吗?你们在跟人家交流的时候,要保持你独立思考的能力去应对。
沙同学:我是看传统文化老师在讲课,他是一言堂,自己在讲这个事情。我也在想,会不会有一部分人看见你们说,你们这些人都食素。我学生经常问我:「老师妳吃素快乐吗?妳这辈子干嘛?妳这一辈子的快乐在哪?」我说我很快乐,我说我的快乐你不知道。他可能体会不到你所说的那样,会不会我们以方便法让他们先走进来,他走进来以后你再跟他讲,这样是不对的,就会又欺骗他。
成德法师:妳看妳现在在思惟,佛门八正道里面有个正思惟。我们思惟的时候可以依照随顺圣贤佛菩萨教诲,「先以欲勾牵」,欲不是增长他的欲望,是什么?他想要的。观音菩萨还有送子观音,世间人想要这个,先满他的愿,他欢喜,「先以欲勾牵」,他想要,「后令入佛智」。不然你太高他觉得好像不爱乐,他就不学了,所以要很能感受众生现在的接受度。
大家有没有观察,老法师最常在讲席里面讲三种布施,因为每个人都希望,世间的人每天柴米油盐,我们也要体会他们的不容易。不要人家在那里说「最近油价涨很高」,然后你说「那有什么关系」,人家一听,这个人好像活在另外一个空间里面。我们可不能不食人间烟火,要体恤民间疾苦,感同身受。财布施得财富,法布施得聪明智慧,谁不希望聪明智慧?无畏布施得健康长寿,谁都希望。吃素这个问题妳首先要从健康跟他谈,妳不要很高,要慈悲心,一下太高他就接受不了。教人以善毋过高,学传统文化的人要体恤人心,人情事理要敏锐。
沙同学:是,我说过,吃素我自己体会的就是脾气会好。有一些女学生,我说皮肤会好,不长青春痘。她们说,真的吗?我说是真的,确实是这样的,而且妳看我的皮肤是不是很好?没有斑。学生说,真的吗?她可能会以这个出发点去想吃素,也许我有点欺骗她,但是我觉得确实有帮助。
成德法师:妳没有欺骗她,妳自己要有信心,这怎么是欺骗?
沙同学:我不太确定这事,因为我从小也没长过青春痘,脸上也没长过斑,但我觉得一定是的,因为肉是有毒素的。
成德法师:对,毒素就要冒出来。也随喜沙同学,还做表法,女人很爱美,她首先没有长痘痘就是一个满重要的表法。
沙同学:还会瘦。而且瘦的人会胖,胖的人会瘦,这个确实是真的。
成德法师:好,这个我得努力努力,我得吃胖一点才表得了法。
沙同学:法师,您比之前「幸福人生讲座」的时候胖一些了,我觉得稍微胖一些。
成德法师:好,我会继续努力。
沙同学:我不说了,耽误大家时间。
成德法师:不会不会,谢谢沙同学。我们这样一互动,就有一些实际遇到的状况可以探讨,这叫理事结合。包含大家也要懂得应对进退,你跟他是个缘,你也可以供养他,是不是你就顺势而为,「是不是假如要融入你们也得买这些首饰?」他说「对」,「这样有可能学的人会有压力」,有可能,你不要说「那人家学得很有压力!」他一看你这么讲他就不高兴,你就不好跟他再结以后的缘。因为有时候人只在他自己的角度看事情,假如他真的有利众的心,你在其他的角度给他一点,「我怎么没想到」,就有可能会护念到他。我们今天遇到一个团体,遇到他的领导者,大家都在学习,他好的我们赞叹,他不好的我们不指责,但是我们有机缘要护念他们,结法缘、结善缘。
今天时间到了,有问题我们明天再探讨,谢谢大家。
(1)、资源来源于网络公开发表文件,所有资料仅供学习交流;
(2)、本站所发布内容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可以联系客服删除,微信:xsxyd6688;
福德智慧 » 《论语》中关于孝亲尊师的启示 成德法师主讲(第二集)2022/7/28 台湾高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