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上感应篇汇编》学习分享 成德法师主讲(第三十七集)2022/5/13  加拿大温哥华

成德法师视频在线观看【点此选集】《太上感应篇汇编》学习分享点此选集

成德法师移动硬盘全套目录【点此查看

成德法师音频机合集目录【点此查看

 

成德法师:诸位同学,大家吉祥。

我们进入在恶报里面谈到有关家庭的部分,从「贪婪无厌,咒诅求直」,一直到「损子堕胎,行多隐僻」,这都属于家庭的部分。昨天我们谈的是「骨肉忿争」,举了唐张公艺先生的例子,他九世整个家族都住在一起没有分开。这个典故是唐高宗,因为张公艺先生家里几百人都很和合,有可能这皇上因为皇族的事也是有挑战的,看到自己臣子经营家庭这么和乐,有机会当面就问他怎么让家庭和合。张公艺先生没有说话,他在纸上写字,后来就拿给皇上看,写了一百个「忍」字。我想,比方说面对家庭有摩擦了,当下想到要忍,想了一次还压不住,要再忍,要想多少次?想一百次,我看能想一百次、提起一百次的话,这个人脾气就没了,因为它也是假的。所以张公艺先生给皇帝的这个回应,很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在经营家庭当中重视起来,因为都是骨肉至亲,我们说兄弟如手足。

法昭禅师曾经有一首诗提到了,「同气连枝各自荣,些些言语莫伤情」,我们昨天张公艺的例子,不能执理伤情。「一回相见一回老,能得几时为弟兄?」把情义摆在最前面,就不会因为这些小事冲突。「弟兄同居忍便安」,张公艺先生这个百忍,「弟兄同居忍便安,莫因毫末起争端。眼前生子又兄弟,留与儿孙作样看」。这段话含义很深远,也是师长常常提到的,做长辈的人时时有一种责任要给晚辈好样子看。这是在血缘的家庭里面,其实在这个时代,师长提出来大家族现在不容易再维系了,提倡企业团体传承家文化,是用仁义、道义来传承。就像办一个传统文化的学校,大家就像一个大家庭一样。同样的我们汉学院亦如是,大家也都是办学前几届的学长、学姐,也要留与后面的学弟、学妹做样子看。我们这个家不单是在血缘关系上,心量要扩宽,为整个文化传承,自己留取丹心照汗青,树立好的榜样。

有可能我们汉学院一些同学,他可能这一生没有结婚,每个人的缘不同。尤其女众的选择,她选择婚姻,她一定要以家庭为重,这才能表法;没有结婚,她就要以培养传承文化的人才为己任,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像成德出家了,无后为大就是没有培养出传承的人才,这是不孝。师长讲经的时候也提到,一个老师弘法一生,假如他没有传人,他的成就等于零。听到老人家这段话就感受无后为大,没有传承的人,很可能这个教化就退回去了,前功尽弃。

我们观察看看,师长老人家毕竟年纪大了,气力不够,老人家没有讲经之后,广大的这些弟子现在听经的积极度怎么样?差很多,我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留心这一点。那不是很可惜吗?他假如不断薰习下去,很可能他就可以不断提升他的道业。我们这个时代不薰习,烦恼习气在内,五欲六尘在外,很难抵挡。这些情况就摆在我们面前,见义勇为,义所当为。依成德的观察,师长老人家在佛陀灭度三千多年之后,重新效法释迦牟尼佛讲经教学不中断,讲了六十几年,这在末法稀有难逢的善知识。老人家讲得很圆满,我们可不能着相说老人家不讲了就好像很遗憾,要去体会善知识他教化的因缘。

我们看佛陀要涅槃了,假如我们是用感情去对待,就像阿难尊者开始哭了,哭了就慌了,旁边有同学提醒,这么重要的时刻,你赶快要去请教几个重要的问题,他才回过神来。一感情用事,很难配合佛陀教化。佛陀住世是慈悲,佛陀涅槃也是慈悲,我们一用感情就看不懂佛在给我们表什么法。「于此中下,而现灭度」,中下根性的人,你要示现灭度他才有一种警觉性,不然他都觉得反正佛寿命那么长,明天再听,明天再听,最后他就被无常给吞掉了。这些表法我们都要看得懂。

对我们学生来讲,可能就有学生觉得反正都有老和尚在讲,老和尚已经讲得很好了,结果他这一个心态,他慢慢慢慢就不讲了。讲经说法不锻鍊不行,你看师长是怎么锻鍊的?没有机会讲课,对著录音机,千锤百鍊。当然讲课的心态要对,师长都教了,讲课的时候听的人是监学,自己做报告,用这样的心态不容易傲慢,而且都是先劝自己。师长这些心境都是我们很重要的学处,讲学,一天不讲自己知道,两天不讲同行就知道了,三天不讲听众都知道了。很随喜我们有同学现在到摄影棚去,很积极在做锻鍊。当然很积极不要带着好胜心,我一定要拿个第一,弘法组我排的次数也要排第一。就像阿修罗,烧香都要烧第一炷,不管花多少钱都要烧第一炷。他福报挺大的,但是他的好胜心、瞋恨心很强。阿修罗讲的不是别人,可能我们过去生都做过阿修罗,可以看得出来有阿修罗的习气,傲慢、强势,一办事就看得出来。

我们当弟子的要用心观察,不然会看不懂师父上人在表什么法,他老人家教化影响力这么大,都是有愿力来的,我们不能用情感去跟他老人家学。依成德粗浅的观察,老人家已经讲得很圆满,而且也做得很圆满,他把他所讲的都做给我们看。老人家专攻《华严》,《无量寿经》是中本《华严》,《华严》里面提到的事事无碍,这在佛法算很高的境界了。这个世间很多冲突都是来自于宗教之间,十字军东征,好多战争,不只古代,现在也是,因为宗教理解不同、宗教立场不同产生冲突。但是我们看师长在新加坡有因缘团结宗教,那么短的时间,这个世界觉得最难的事,老人家把经教用上,那么短的时间团结了,这都在表演给我们看事事无碍。这是提醒我们学生,老人家不讲了,就让我们要懂得勇于承担。

老人家晚年最重要的缘分,办英国汉学院。在西方社会办这样的学校很难的,没有老人家的威德跟福报办不下来。目前在宗教界,能够在国际间办汉学院,而且我们在世间做事和光同尘,这个证书全世界都承认的,也算是在英国公立的学校。当然我们不是要去要这个名,这些大家心态都要对,但是也不能执着。你看师长老人家当时候在澳洲,昆士兰大学要颁给他荣誉教授,师父当时候想我都已经出家人了,方外人士,世间这些名我不需要了。但大学表达了,我们的考虑是希望请您代表澳洲去参加联合国会议,但是联合国不邀请出家人,邀请专家学者,你有这个名了就可以去参加。师长都在给我们表演不执着、随缘,不执着一个我是出家人,这世间的我都不沾了。

我们也有遇过,比方说我所有的银行账户全部都关掉了。说实在讲,他关掉了不说,真的;他关掉了还要讲出来,就有一点名闻利养的那个味道,有一点标榜。就好像孝子,他绝对不会在嘴上说我很孝顺的。大家都要懂得去观照自己的内心,去判断一个人的状态。判断人很重要的,择友、择师、择偶,择同事、下属、上司,全都要会判断。学《太上感应篇》就学会判断。「不彰人短」,我们进入家庭的这些教诲,你心胸太小了,这里提到你有嫉妒心,一定会有口业、是非出来,见不得人好。所以你要判断不彰人短的人,你才好要不是成为家庭成员,要不是成为团体成员,都要判断。真的一颗老鼠屎可以坏了一锅粥,这也不是假的。

为什么师长强调,要成立和合的团体,不是硬去拉人来撑场面,有三个,三个人就好;有五个,五个人就好,我们自己内部要表好法。你说大众要来听课闻法,我们都非常欢迎,但是你最核心的人不把法表出来,现在人心容易怀疑,人家一看不认可,退心了。印光祖师为什么说一个团体不要超过二十个人,这都有他的智慧在其中。在这个时代,人多了要见和同解不容易,这个强求不来的,得洞察客观的状况。不是说末法了也表不了法,你不表法大众没信心,所以有几个人就表几个人的法。

我们男同学里面,八一O七寝室刚好四个人,他们四个人就一起表法,我看了是非常随喜,他们应该都是比较仗义的人。成德自己一学佛之后就在找,我记得我到澳洲净宗学院去学习,二OO二年七月,有一次下完课要过马路,停在那里,刚好旁边有同修,我就太激动了,「我们来组六和敬团队」,对方眼睛瞪得很大,也不知道是要答应我还是不答应我,对我都不够了解,所以大家就可以看出来我是多容易激动的人。不过现在有点岁数了,经历一些事情,也不能什么情况都太激动,也深刻体会到因缘丝毫不得强求,随缘就好。真正成熟的缘自然会来,推都推不掉;不成熟的缘,强求的话自己辛苦,别人也辛苦。

这不只在经营团体,经营婚姻夫妻也是一样。我们女性同胞都有母性的光辉,母性的光辉有时候不只会展现在对自己的孩子,对小孩,还会展现在希望对另一半。这个时代慎于始很重要,在一开始找对象的时候可不要太激动,我去救他,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有这样的想法很可贵,但是有点冲动,冷静冷静,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那是地藏菩萨干的事,自己有这个境界没问题,没有的话还是门当户对稳一点。

再来要冷静冷静,万法因缘所生,一个人他要改变,因在谁身上?在他自己。其他再亲的人都只是个缘,而这些缘能不能产生作用是因决定的。除非你真的是地藏菩萨,那没问题,你是生生世世随逐于他,你有这种愿力,那没有问题,不然不能强求因缘。实在讲,修行人做每一件事的目的,为人演说。我们都学传统文化了,走婚姻这条路也是找因缘成熟的一起来表法,佛化家庭。台中莲社有出一本书,《佛化家庭》,大家可以抽空看一看。要走入婚姻的,这个必看的书;不走入婚姻的,也是必看的书。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你从事正法的弘传,在这个时代最重要的要强调什么?家庭教育,因果报应,这是教化的重点,怎么把家庭经营和合,《佛化家庭》这本书要多看。

刚刚跟大家举了法昭禅师这一段教诲。我们在听课的时候,要谨防自己的分别、执着起作用。比方说有一个人他读《弟子规》,他读到「入则孝」,反正我没有在父母身边,这段跟我没关系;他读「出则弟」,他说,我是独生子女,这段也跟我没关系。那他这种心态,他觉得很多都跟他没关系。修学的人应该什么?每一句都跟我有关系,我都是当机者。我们现在谈到兄弟和合,诸位同学,你是独生子女,你不能说这跟我没有关系,你还有表兄弟,你还有堂兄弟。「以祖宗之心为心,天下无不和之族人。」我们听一个道理马上自己会很侷限在自己的认知里面,都是心量太小了,修学传统文化首先扩宽心量。

「留与儿孙作样看」,这句跟我们也有关系,树立很好的风范。「以慎重之行利生,则道风日远」,汉学院的学风、道风从我做起。我看大家的眼神好像不是很接受我这句话,还是你们是默默下决心的,可能你们的性格跟我不一样,你们比较稳重,我比较激动,都会表现在眼睛瞪得很大。

这里除了提到不要执理伤情之外,也是提到了「谗言不听」,这都是关键点。所以大家不要当故事听而已,这每一个故事里面都点出了最关键的点。「谗言慎莫听,听之祸殃结」,君听臣就当诛,父听了谗言子当决,夫妇听之分,兄弟听之离,朋友听之疏。所以谗言真的很厉害,「舌上有龙泉,杀人不见血」,谗言是很厉害的。但谗言要起作用也怪不得别人,万法因缘所生,谗言只是个缘,因在哪?因在亲人之间、朋友之间、君臣之间不够信任。

大家想一想,有没有人讲魏征的坏话?铁定有的,可是为什么唐太宗不受影响?当然唐太宗他大部分时间不受影响,不过有一次魏征劝谏到他都气到把剑拔出来了,我非杀了他不可。最后重要的角色出现了,长孙皇后。没有长孙皇后,有可能三个魏征都不够杀,伴君如伴虎。你看君王有那么高的权力,没有太太的柔和帮他调下来有时候会失控的。我讲这个都不是想象的,有一句成语大家一定听过,「三审定谳」,听过吧?张同学妳是学法律的,三审定谳妳都没听过,别吓我。这个典故,为什么要三审,哪怕你判死刑都要三审才能执行?因为有一次有一个官员被诬告,朝廷之上唐太宗太生气了,马上给我拖出去斩了,最后他是无辜的,唐太宗很后悔,说以后再严重的都要三审之后才能执行,就这么来的。所以大家看要成就一个千古一帝还要有配套措施的,不简单,要有好的太太,还要有好的这些忠臣可以犯颜直谏,这些配套没有了成就不了。

有一句话讲,「谗不自来,因疑而来」,谗言不自来,因为什么来?有彼此怀疑了,因疑而来。师生关系也有,你看师长老人家说,我三个老师都有人批评,但是我相信我的老师。师长遇到这么好的老师,他还介绍朋友来,一个都没留下来,不简单。在这个时代,像老法师那三位老师,那么有威望德行,一定有很多毁谤,这学生只要一听,这个缘就破坏了。

我们观察师长的心境,从年轻就特别重视人才培养。成德有时候会去听、会去看,比方师长三十年前讲的。开岸法师很用心,他们的团队也都把它用成一个机顶盒,用成硬盘,老人家所有讲经的资料他都把它找到了。一听,几十年前老人家就尽力在培养人才。培养了六十多年,现在在身边的弟子剩多少?这大家都要会观察。我们以后的挑战不会亚于师长,师长都有给我们讲过,我们以后的难度比他老人家十倍、百倍都不止。师长讲的这些都跟我们有关,我们假如当故事听,都觉得那是老法师的故事,跟我没关,其实每一个故事对我们都是很重要的提醒。

所以谗不自来,因疑而来。「间不自入」,离间的话不是自己来、自己入的,「乘隙而入」,你一有空隙,它就可以产生作用了。《论语》里面讲:「孝哉闵子骞!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言。」这就有味道,代表什么?闵子骞心中都是以整个家庭的大局为重,他不会去计较这些小事,包含他都是记人家的好,记家里人的好,所以他那一句「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这是发自肺腑之言,感动他父亲,感动他后母。大家想一想,他后母的不是他只要往心上放,他这一句千古的名言出不出得来?出不来。慕贤当慕其心,我们要从这些圣贤人的故事里面去感受到他的心,从心上去效法他,都不是当故事听,都跟我们息息相关。

我们再看下一个故事。明朝浦江郑濂,浦江在浙江,他的家族两百年都没有迁移,「不别籍」,籍,户籍户籍,他都没改,「人号其里曰义门」,这也是对他们敬佩,称他所住的乡里叫义门。「太守旌匾曰:天下第一家。」这个太守也很有为政的智慧,为什么?「举善而教不能则劝」,《论语》都可以用在为政上。后来明太祖即位,就召他入京觐见,问他:「你们家有多少个人一起吃饭?」他说一千有余,「奇」是余,还有点零头,超过一千了。「上曰:真天下第一家也。」结果当时候马皇后刚好在屏壁后听到了,就跟太祖说,「陛下有天下,以一人举事」,陛下你一个人开始的,才把元朝推翻,「今郑某一家千余人,举事不更易耶?」他们家有一千多人,要举事不是更容易了吗?太祖听后大吃一惊,接着又问郑濂:「卿合族亦有道乎?」你怎么使家族能够团结在一起?用的是什么办法?郑濂挺厉害的,「适对曰」,「适」就是很巧妙的、很契机的,抓住这个适当的时机就跟皇上说,没有别的,「无他」,惟不听妇言。因为刚刚马皇后讲了那一段话,不听妇言。皇上「不觉大笑」。

大家依义不依语,不然我讲到这里,可能我们女同学都要不欢喜了,都把镜头给关了。依义不依语就是什么?就是不能听心量太小的人的话,是吧?我们后面还有很多这方面的,我们依文再来探讨,「男不忠良,女不柔顺」,这里面都有细讲。因为你心量小就容易计较,容易造成家庭纷争。刚好那时候河南呈给皇上香梨,就赐两枚给郑濂。那是给他考试的。郑濂双手捧着皇上赐的香梨出宫去了,皇上就命令人去跟着观察,看他怎么处理。到了家,他把族人一千多人召出来,向着皇宫的方向叩谢。然后置了两个大水缸,把梨击碎,那个汁就流入水缸之中,每个人都喝,都受到皇上的恩赐。太祖闻了之后很欢喜。

我们听每个故事要深入其境,才能听出味道来。现在郑濂把梨给碎掉了,你是他,比方说是他弟弟的女儿的……反正关系挺远的,结果你也喝到了,当下什么感受?愈喝心里愈暖有没有?关系这么远都对我这么平等对待,这一千多人就凝聚起来了。现在怕怕什么?怕私心,一有东西都是只给自己的孩子,这个家族怎么凝聚?我们看我们周故院长的父亲,当时候抗战,有补给的物品来了先给学生,还有剩才给自己的孩子,他有五个孩子,这都是公心。所以师长讲,校长老师对我们人生的影响超过父母。我们可以想象到当时候老人家遇到的校长老师,他们那种奉献的精神感人至深。郑濂这一点是我们的学处,不管是在家庭当中还是在团体当中。

后来有诬告郑濂家的,告他跟当时候要造反的权臣有关系,有私通。太祖就讲了,郑家绝没有这样的人,被人家诬告的。忠臣出于孝子之门,这么有孝悌传承的家族不会出这样的人。不只如此,还下令,因为从客观来讲,这个事件,因为当时候好像是宰相出了情况。大家想一想,那处置的官员多不多?不少,大伤元气。所以明朝的相权相对的就弱了,会怕,一朝被蛇咬。大家看,一个朝代都很受前面人的因素,比方说宋朝特别尊重读书人,你看它到最后还有像文天祥这样的忠臣在力挽狂澜。可是明朝一开始的皇帝对读书人不够尊敬,甚至在群臣面前打大臣,这打下去会寒了读书人的心。结果明朝后来皇上重用什么?宦官,宦官乱政,这都是不尊重读书人最后的结果,都有因果关系的。

就像哪怕是好心,也要冷静。周成王感激周公,结果下令什么?往后祭周公用天子之礼。我们都可以理解,他太感恩周公了,可是问题是这样一下去流弊就出来了,所以鲁国三家大夫僭越礼仪,这个根源从周成王太激动发端的。激动的时候也不要,「盛喜中勿许人物」,不能一激动,好,什么都给,不行,不能激动;「盛怒中勿答人书」,很生气的时候不要写信给人家,不要发微信,先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念几句,不然一旦发出去,要收收不回来。用skype比较可以收回来,用微信好像两分钟还是几分钟收不回来了。一言既出,驷马难追,都要冷静,不能太高兴,不能太生气,心很定的时候再做事比较安稳。

结果太祖不只相信他们不会跟权臣私通,还命拣选他们家族三十岁以上的子弟都到京城来,授予他们官职,这是很大的恩赐。当然从汉朝以后举孝廉,人才从孝廉来的。他的宗长郑渶前往皇宫谢恩。这是必要的,皇上这么大的恩德,他宗长要亲自去京城谢恩。结果皇上还亲自到了奉天门(南京紫禁城诸门之一),而且亲笔写下「孝义家」三个大字赐给他,还盖上玉玺。当然皇上这么做,相信这个消息一定很快就传遍全国,郑濂他们家就变成全国的榜样。这也是为政很重要的做法,树榜样。当然树了榜样上位者也要以身作则,你不能树了榜样都叫别人做自己不做,那也会适得其反。

成德有机会也是跟一些同修们在交流,有一些也是负责团队的,就跟他们谈到,现在要弘护正法难度比以前高太多了,所以我们得要看懂佛交代、佛所做的跟弘护正法有关的,我们不能忽略了。其中有一点,佛讲经没有中断,所以弘法的团体听经闻法不能中断。儒家都提醒,「三日不读书,面目可憎」。那是古代的人三日不读书,我们现在有一天不听经,正念可能保不住了,所以弘法的团体每天要薰习听经。这个领导者听完动作也很快,安排下去,团队都要听经,结果他自己没到。要求底下的人听经,自己没有到,我看了都有点担心。

我现在也不大敢给大家乱建议,不然我不杀伯仁,伯仁却因我而死,因为他这个做法下去可能会有流弊出来。我们今天要护念一个人、要护念一个团体,也要客观了解他的情况,不要我们的好心还造成流弊问题。言语为什么要有分寸?言语为什么要先客观了解情况?建言者当置身于利害之中,你的言语才会恳切,不是站着说话不腰疼;还要置身于客观的情况之中,这个建议才契机,建议才不会有流弊出来。

我们接下来看下一句:「男不忠良,女不柔顺。」这两句话还没讲以前先后顺序就摆出来了,先要求谁?男。不然应该是女不柔顺、男不忠良,为什么先男不忠良、女不柔顺?要先要求男人。我也曾经听到有女同胞抗议,为什么都要求女人三从四德?男人的要求,礼仪三百,威仪三千,对男人要求很多的,并不是没有要求。

我们来看,男要忠厚善良。所谓忠,「尽己之谓」,竭尽己力。所谓良,方方正正的意思。万物中唯有人类最具灵性,其他的动物牠的灵性比不上人,所以人才能并列三才,而人类又以男子为贵,比较可贵。因为我们都知道其实投胎毕竟还是在轮回当中,但是在轮回里面也有善根福德的差别,当女人还是比较辛苦,当男人相对比较有福报。但这也不是绝对的。「既得此灵贵之体,而奸佞不忠」,却奸佞不尽忠职守,险僻而不方正,这不就是辜负自己的灵性了吗?也是辜负上天的造化。我们都是天地蕴育起来的,我们辜负自己也是辜负上天,也是辜负父母、辜负祖先。《劝发菩提心文》里面有提到「尊重己灵」,所以人不是因为身分尊贵,是因为自尊,是因为做出了高贵的行为他才是真正的尊贵。「虽贵端,慈而宽」,这才是尊贵。「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法,是名魔业」,菩提心不能忘失,尊重自己的佛性、灵性这个心念也须臾不可离。

我们看榜样,「宋范文正公二岁而孤」,两岁他父亲就去世了。他年龄稍长就能挺身自立,他自己苦读,以粥为食,他煮一锅粥,然后让它干了切成四块,一天就这么吃,饘粥糊口。不简单,很有志气,「昼夜诵读,静坐默思,六年遂精六经」。大家看这还是有关系的,他不只是死记硬背,他静坐默思,「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所以他六年下的功夫,等于是《诗》《书》《礼》《乐》《易》《春秋》,当然那个时代应该《乐经》已经没有了,但是在《礼记》里面有「乐记」。

到了二十岁就考上进士,他「判河中」,河中是现在的山西永济,当通判,这是个官职,仅次于县太爷。他忠贞爱国,勤政爱民,甚得民心。一个官员就是要让老百姓更相信国家、相信朝廷。「历官侍郎,立朝治家」,这个侍郎是副部级的,而且他还是到了副宰相的位置,所以立朝;而且还治家,治理自己的家庭,「恩威并用」。治家也要符合中道,跟东方持国天王弹琵琶,不能太紧,不能太松,所以刚柔并济,恩威并用。「忠君爱国」,这都是体现他的忠、良。「善绩昭垂」,他的善政功绩非常显著。而且教子又有义方,他还是以窦燕山为榜样。所以我们看到他们这些圣哲人都很早就立志了。而且周济贫穷的人,声名响震当时。相信当时候全国百姓都很关注他们家的事情,以他们为榜样。不只名震当时,而且「景仰百代」,我们到现代了,一讲到范公都肃然起敬。我们每个人都读过那一篇「岳阳楼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我们都读过,这句话入了我们的心没有?所以我们男子忠良以范公为榜样特别好。「景仰百代,男子二字,洵不愧焉」,当之无愧!

我们已经学佛了,丛林传统的建筑最重要的是大雄宝殿,所以佛是大英雄,我们男子也要效法佛陀、效法范公、效法孔子,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很有担当。当然女子也是要忠良,也是要尊重己灵,也是要期许自己当生成就。

接下来,女要柔顺,温柔和顺。男子要刚中带柔,女子柔中带刚。男子该柔顺的时候也要柔顺,比方说你侍奉父母也是要柔顺,包含家里有什么冲突了,我们都要恒顺,顺势而为,不能太硬了,硬碰硬会出事的。

我们来看「《礼记》曰:男帅女,女从男」。男又在前面,诸位女同胞要体会一下,我们经典里面对男人的要求都是排在前面的。「又曰:幼从父兄,出嫁从夫,夫死从子。」女子一生的缘分,她在家有父兄疼爱、教导,出嫁了夫妇一起经营家庭。男女有他的属性,所以一般来讲男主外、女主内,家庭职责分工。当然现在家庭本身也在转变,所以我们也不能执在经典的话。比方说现在他夫妻不一起工作这个家维系不下去,就不能太太说,「不行,我们是学传统文化的,男主外女主内」,那这个先生他就很无奈了。我们法都不能产生执着,要视情况而定,但是这个法本身的一些原理原则亘古不变。

我们冷静观察,现在女子在社会、在事业上发展,很多都发展得地位满高,赚了不少钱。我们也接触不少,尤其在欧美社会,见了不少女人她事业做得很大,可是忽略了一句很重要的话:「至要无如教子。」结果她财富不少,孩子不听话,孩子忧郁症。你说让她重新再来选择,我相信她一定会选择把孩子教育好,可是人生是不可能可以重来的,后悔药没得买。我们现在考虑事情得考虑得周全、考虑得深、考虑得远,不然人生走着走着会愈来愈多后悔的事。

为什么老法师说我们古人通达人情事理,看得很深、看得很远。我们不能看了祖先经上讲的跟我现在的想法不一样,我就先产生一种排斥,这些可以传几千年一定有它的道理,静下心来先去体会,先去深入一下古人的考虑在哪。我就见到了,这个企业家孩子现在忧郁症,关在家里,她就很遗憾。但她太强了,常常当着孩子的面骂她先生,结果她的女儿也很凶,会骂她的父母。什么时候在给孩子影响?随时随地。甚至于妳讲的话都是经典、都是道理,可是我们当下的心是非常不安定、非常急躁的,甚至是有强势的,孩子都在学。她私底下跟朋友在谈话,她那种急躁、不安、强势就出来了。跟入模子一样,不是开玩笑的,小孩他很单纯,他又不知道这个对那个错,在他面前演最多的对他的影响就最多。

真的我们这个家族、我们这个社会要出人才,母亲的安定非常重要。说实在的,你让女人扛起又要怀孕,又要教育孩子、照顾孩子、照顾家庭,还要让她出去工作,谁扛得了这么大的责任?所以当丈夫的人要体恤到,能够尽量让太太不用再出去工作,这是有担当。真的有需要太太分担经济问题,那也不能让她的工作量太大,夫妻要互相体恤。而且夫妻要有共识,不能因为赚钱而把孩子的教育忽略了,这是很大的错误。当然在现实的状况,我们首先不能随社会的风气去生活,那种奢侈、那种攀比我们不随,勤俭持家,还是可以突破一些困难的。

我们客观来观察一下,我父亲那一代,兄弟姐妹五六个正常,有的到十来个都有,妈妈有没有工作?没有,养十个孩子、养八个孩子,妈妈全职家庭主妇。现在夫妻一起赚钱,养几个?一个,还钱不够,还贷款。你看在我爷爷奶奶那一代,养那么多孩子,一分钱也没借,后来还省吃俭用还买房。大家比较一下,这个中的差别在哪里?我们不能说没有社会客观的因素,绝对有,但是有没有自己家庭里面夫妻的这种价值观、夫妻的这种用钱的态度,有时候这可能还比外在的因素更重要。这些我们自己要看清楚,我们才不会随波逐流。这个时代要不随波逐流都是不简单。

我们看到「出嫁从夫」,夫妻一起同心来经营家庭,夫死了从子,这不是很自然的天伦吗?而且跟着孩子,让孩子尽孝,三代同堂、四代同堂这孝悌不就传下去了?所以真正这些都要透彻明白伦常的重要,不然以政府,它初发心也是为人民好,养老院建得很好,照顾人民,出发点都是好的。但人到老的时候,说实在的他的心系在哪?他最信任谁?你遵循以前这种,让孩子都懂得孝顺,可以侍奉老人,老人在含饴弄孙,颐享天年,多好!我们在海外也有去观察过养老院,你都还没进去,你就感觉到那个磁场,真的是这种很阴沉的磁场,没有生气。你看一个家族里面有老有小,很热闹。

《颜氏家训》有说道:「妇主中馈」,中馈,有一个成语叫「中馈犹虚」。薛同学你知道这个词吗?没听过,今天要知道了,中馈犹虚就是还没娶妻的意思,就是煮饭、持家。所以这里的妇主中馈,祭祀供养祖先的食物,包含照顾家里面人的饮食,妇人很重要。这句话用在现代也一点差都没有。大家想一想,一个军队要打胜仗,首先什么是保证?粮草先行,有没有?你得吃得好,不然怎么打仗?同样的,一个家庭里面,一个人的健康是基础,你没有健康,学业、事业绝对做不好。可是身体要好跟吃有关,病从口入。但是现在假如太太不煮饭,一家人的身体堪忧,况且现在商品里面真是饮苦食毒,添加的东西太多了。所以李炳南老师那个时候就交代老和尚,不要在外面吃馆子。三五十年前听到某个人得癌症,全镇全村都惊讶得不得了;现在呢?你一个家庭里面没有听到人家得癌症都少了,一个家族里现在得癌症好像很平常的事。为什么会是这个结果?跟吃有没有关?很有关。你看一个家庭里面往往有一个人得重病,你家里五年、十年,甚至更久的积蓄一下子就付诸流水。古人的考虑他是比较全面性的,他不是考虑一时,他还考虑本末先后在哪里。

「惟事酒食衣服之礼。」大家不要小看,酒食衣服就不知道帮家里面省了多少钱。妇德、妇言、妇功,她很有能力,帮家里不知道省了多少钱。妇容,这个容大家可不要想化妆品要用很好,这个容是端庄,而且很有气质,不会随便动气,容貌这种安详就安定一家。四德里面就有妇功,所以女子不患有才。因为有一句话叫「女子无才便是德」,大家有没有查过这句话的出处在哪里?假如不是经典出来的,那我们就要思惟这句话。大家觉得这句话有没有道理?说实在的,这个字都是看你怎么体会的,你就看情况分析这句话就好了。比方对方说,怎么可以说女子无才便是德?你跟他谈的时候就可以否定这句话,但是你要把理开出来。你从心性上来讲,一个人觉得自己有才的时候,那她的心就会觉得我想好好发挥发挥我的才能,她就很难安在自己的本分,「我得好好发挥发挥,不能浪费了我这些能力」,她这个有才对她、对家庭不一定是好事。「才德论」其实很重要,「德者,才之帅也」,愈有才能,只要有德,都是这个家的福报、福分。所以有才没有不好,可是重点是什么?是为德所统领她的才能。

李炳南老师在一位弟子,是一位女士,周春垣女士,她要出嫁的时候,有给她一些勉励,讲到了,「世俗称女子有德」,这个是世俗称的,「不许其才,误矣」,这个体会可能有偏颇了。「夫德为才体,而才为德用,是即而不可离者」,它们不能分开,它要合在一起作用。「修齐治平,何一非用其才?」一个女子要修齐治平,要不要有她的才干?当然要有。「但才有正与偏之不同耳,正者发于德,偏者发于不德。才发于德,则宜家教国」,宜其家室,而后可以教国人。我们待会举的这些大儒的母亲,真的都是宜家教国。「发于不德,则荡检踰闲」,她的行为放荡,不守法度,「踰闲」,踰越规范,那就麻烦了。「是女子不患有才」,不忧患她有才能,才艺愈多愈好,忧患的是什么?无德。「既德矣,若不有才,又何以章其德乎?」事实上她真有德,她会多去承担责任,她一定会多去提升自己的能力,都不用人家推的。

这些观念我们都要很正确,这样能护念好自己,也能护念好家庭,护念好有缘的人。

《颜氏家训》就有讲到了才的部分,「如有聪明才智,但当辅佐君子」,就是辅佐丈夫,这是相夫,「助其不足」,辅助他不足之处,所谓妻贤夫祸少。「若凌驾其夫,干预外政」,就是家里面以外的这些事务干预得太多,就象是早上啼叫的母鸡,牝鸡司晨。君子思不出其位,这不只是在政治上,也是在家庭里面。

诸位同学,你们冷静去观察一下,男子的控制欲比较强还是女子的控制欲比较强?大家思考一下就好。古人看这些看得很透彻,应该这么讲,我得避开男女,情执重控制欲就会强,他觉得我要握住了我才有安全感。教育孩子也是一样的,你那个控制欲很强,孩子压力就很大;你控制欲不强,都是信任孩子,真的,父母给自己的感觉如沐春风。但是很微妙,你愈想控制他就愈想逃离,适得其反;你愈信任他愈身心健康成长,然后这个家庭的凝聚力愈强。真的依报随着正报转,一点都不错。

古人有这些提醒,这样凌驾丈夫,家道就不能振兴,就是从这里变化起的。所以家庭这些职责本分还是要分工好,各尽其职。我们去观察,比方说以一个朝廷、一个国家来讲,很有能力的皇后她怎么进退应对的?长孙皇后很有德行又很有才能,她会考虑流弊问题。所以唐太宗有一些朝廷的事问她,她都说后宫不得干政,不是她会有问题,是她怕会有风气的影响。当时候她很冷静的人,皇上要重用她的哥哥她都阻止,她哥哥也很生气。你看人都太容易感情用事了,他体会不到他妹妹的智慧,人还是太傲慢。但是毕竟长孙皇后早逝,结果长孙无忌被重用,最后弄权,自己的下场也很不好。所以治家、治国,就像前面提到的,得要高明远识之人,才能明烛洞照,考虑得深、考虑得远。

我们看到「汉袁隗」,袁隗是汉献帝初年的太傅,他后来的成就很高,他娶了马季长的女儿,就是马融的女儿(马融是大儒)为妻,嫁妆非常丰盛。袁隗就对着太太讲:「妇奉箕帚而已,何必过珍丽乎?」当然他对太太的期许就是把本分做好,何必要太过于重视这些华丽?太太说到了,「对曰:慈亲垂念,不敢逆命」,因为毕竟这些嫁妆都是双亲的一番心意,不敢违背他们。「君若慕鲍宣、梁鸿之高,妾亦从少君、孟光之义」,如果夫君是仰慕鲍宣(这也是汉朝一位大儒)及梁鸿的高风亮节,我也能学少君孟光,少君是称他人之妻,孟光的节义。这也是她的一个应对,看这个文字,她也是很柔和在回应她的丈夫。

当别人不能理解我们的时候,我们不要首先情绪就上来,好好的表达沟通就好了。因为袁隗是有一点误会了他的太太,但是他太太也是应对得很妥当。夫妻之间、家人之间有没有可能会有误会?在所难免。这个时候怎么平心静气来应对还是很重要的,你不能别人误会了我们就显得强势起来,这样也不妥,理直要气和。

我们先看到后面八百五十三页「后汉梁鸿」这个例子,我们来呼应一下袁隗他的妻子谈到的梁鸿、孟光这对夫妻。「娶孟氏女,名光。」结果嫁入门的时候,「装饰入门」,就是她嫁妆应该是珠光宝气入到梁鸿家的门,「七日而鸿不答」,过了七天梁鸿都没有怎么跟太太讲话,没有搭理她。「妻乃椎髻布衣,操作而前」,他的妻子孟光就梳起椎髻,换穿布衣,然后做着这些家事。梁鸿就很高兴,「曰:此真梁鸿妻也」。孟光她也没有去跟先生解释,她自己调整,孟光悟性也很高,能通达人家的意思,体会到丈夫的心意。「遂同隐霸陵山中。后避难适吴,依皋伯通庑下」,夫妻一同隐居在霸陵山,在陕西长安东边,后来为了避难到了吴地(现在的苏州),寄居在皋伯通府上的厢房。梁鸿受僱替人做舂米的工作,每次回到家中,「妻为具食」,为他准备好饭菜,端去给他,「不敢于鸿前仰视」,不敢在梁鸿面前仰视,这应该是夫妻之间互相的尊重。而且是举案,「案」是碗,「举案齐眉」,将餐盘恭敬的端上。皋伯通先生说:「彼佣能使妻敬如此,非凡人也。」乃舍于家。他虽然是个佣人,但是他的德行能够让妻子尊重到这样,他一定不是等闲之辈,然后就请梁鸿搬到他的家中住下了,就不是住厢房。举案齐眉是有这个公案。

我们现在夫妻相处、男女相处容易都是先考虑自己,我想怎样,我不想怎样,我不舒服怎样。其实家里面就是一个义,不能常常都把自己排第一位,这个家庭要经营好很难。而敬人者人恒敬之,爱人者人恒爱之,人不能太自私、不能太计较,都要从自己要求起,不能去要求他人。「正己而不求于人,则无怨」,正己化人。我们不能一看到孟光的故事,哎呀,那我多委屈!敬人者人恒敬之,妳这么尊敬先生,自然他也会尊敬妳的。互相交感,善跟善交感;妳计较的心、要求的心,那会互相计较、要求,没完没了的辛苦。听这些故事还得从我们的心上去体悟、去效法。

今天时间差不多了。

说明:

(1)、资源来源于网络公开发表文件,所有资料仅供学习交流;

(2)、本站所发布内容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可以联系客服删除,微信:xsxyd6688;

福德智慧 » 《太上感应篇汇编》学习分享 成德法师主讲(第三十七集)2022/5/13  加拿大温哥华

发表回复

提供最优质的资源集合

立即查看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