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中关于孝亲尊师的启示 成德法师主讲(第三集)2022/7/30 台湾高雄

成德法师移动硬盘全套目录【点此查看

成德法师音频机合集目录【点此查看

《论语》中关于孝亲尊师的启示【点此选集

《论语》中关于孝亲尊师的启示 成德法师主讲(第三集)2022/7/30 台湾高雄

 

成德法师:诸位家人,大家早上吉祥,阿弥陀佛。

我们一起学习《论语》中孝亲尊师的启示,因为我们先从尊师重道谈起。我们都听过「半部《论语》治天下」,而治天下一定是从内圣,从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下功夫的;外王,叫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内圣是明明德,外王是亲民。明明德是自爱,是自觉;亲民是爱人,是觉他;止于至善是自觉觉他圆满,自爱爱人圆满。我们最近跟大家常常提到「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我们的思惟都要习惯从根本去思惟事情。

自己在二OO三年曾经到一个企业,都是高管,跟他们谈管理,首先成德就请教他们,今天我们来谈管理,大家想到的首先是管谁?他们连想都没有想,当然是管员工。我们所认知的、所思惟的都是在根本上还是在枝末上?一个不尊师重道的人能够治天下吗?那不可能的。我们要利益众生、弘扬正法,一定是要先利益自己、成就自己,恢复自己的明德下功夫。地藏菩萨就表这个法,开发心地的宝藏。我们一开始提到尊师重道的重要性,「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

我们进一步探讨,我们尊师重道具体表现在哪里?表现在我们怎么当一个好学生的态度、行为上,尊师重道不能是挂在嘴上的。比方我听过同修讲,我很相信释迦牟尼佛,可是我不相信自己。他讲的时候也是很真切,我相信释迦牟尼佛,可是我不相信自己。成德就跟他交流,我说你这话的逻辑有点怪,你说你相信释迦牟尼佛,那你应该相信他说的话。他老人家讲的第一句话是「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那你怎么说你不相信自己?我们都活在自己的逻辑里面,我很相信释迦牟尼佛,都是比较偏重情感,激动,而没有真正勘验自己。真正相信,那应该对他的话不怀疑,应该依照他的教诲去思惟、去做。而且修学的路上不能轻易相信自己的意思,因为我们还没有证阿罗汉,要随顺圣贤佛菩萨善知识的教诲,不能随顺自己烦恼习气。

可能我们一听得听老师的话,会不会有点不是很服气的心态冒起来?纵使有冒也不敢表现出来。大家有什么话想说、有什么心情想表达,大家都不用压住。大家要相信道是可以切磋的,是可以愈讲愈明白的,不需要有太多的罣碍。子路跟孔子在学习的时候,他直心是道场,他心里想什么他也会讲出来,老师知道他心理的状况也才好护念他。而真正好的老师也不会说,你们得听我的。

孔子给我们表法,他是述而不作,「祖述尧舜,宪章文武」,这些都是我们要会观察的。我们看师长老人家讲经的时候,有没有说我觉得怎样怎样、我觉得怎样怎样?我们很容易听到自己在跟别人谈话的时候,我觉得怎样怎样。老人家讲一段话结尾,所以《华严经》告诉我们,「唯心所现,唯识所变」,他讲一段话最后都归到经典,这我们要观察。

孔子在《孝经》里就给我们表演,大家有看出来没有?每一段。第一段,「先王有至德要道」,最后「无念尔祖,聿修厥德」,回到《诗经》。「天子章第二」,「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最后,「《甫刑》云:一人有庆,兆民赖之。」大家有没有看到孔老夫子在表演「述而不作,信而好古」?「诸侯章第三」,「在上不骄,高而不危」,最后是「《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我们要观察到老师才能效法他,没有观察到,那要学什么?观察老师怎么做人、怎么做事,而且不能观察错。观察错了,起了疑心,慢慢信任就会影响,甚至还受别人的一些说法。人这个疑心,我们说五毒烦恼,会在哪里起作用?遇缘分就会起作用。会怀疑父母的人,会不会遇到老师都不怀疑?大家觉得会不会这样?同一个心,它会在一切因缘当中起作用。你说,不会的,我对老师超级信任。我们也见过,依止这个老师,对他死心塌地,最后看到老师有一些问题恨得牙痒痒的,甚至于烧他的书,我都见过。崇拜得不得了,一直买他的书、看他的书,最后这个老师有外遇,受不了了,把他的书在广场上烧。大家要冷静,我们跟着一个老师要干嘛的?要求道的。怎么可以气成这样,那不是火烧功德林吗?得问问自己,你当时候为什么喜欢听、为什么喜欢看。

再来,菩提道上,《西游记》给我们启示,九九八十一关,在哪一关都可能倒下来。比方说,我们在骂这个人,人家说不定是在七十九关倒的,他前面七十八关还是值得学习的,再来,他倒的那一关也在教我们。总要用正向去面对事情,都是我们的学处。

孔子说人容易「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这种爱憎的心很强,会表现在五伦关系上,也可能表现在师生关系上。跟老师学要用理智,不能用感情。老师他自己学习的态度我们也要会观察,跟经典相不相应,依法不依人。师长老人家说,他最佩服孔老夫子的八个字,知道答案的同学就不说了。比方你第一次听成德这么问,你有想到师长讲的哪一句吗?大家注意,师长用了什么词?「最佩服」,这句话重不重要?听几次会记住?应该一次,应该听完这句话在旁边画三条线。我们以前考试的时候画三条线,画愈多条的愈重要。

我们很容易选择性的学习,听这一段我喜欢听,把它记起来;听这一段不是很舒服,不记了。照理老人家用这个词语应该是我们一次就记住了,为什么我们一次记不住?这都是我们要自己观察自己的。师父领进门,修行要靠个人。「对饮食,勿拣择」,对师长的教诲也不能自己挑着学。大家想一想,师长的教诲我们挑着学,到底是跟谁学?跟自己的意思在学。首先第一个,师长的东西是我们挑出来的,挑是用自己的分别执着在挑,挑完以后自己学的时候,还会不会用这些分别执着去学?那就有可能愈学愈分别、愈学愈执着。我们跟老师学要不断看自己的心态,要看清楚。

孔子、师长都给我们表演一个学习的态度,对老师百分之百的信心,述而不作,信而好古。师长有提到他三个老师都有人毁谤,他说到我了解我的老师,任何人不能影响他。其实我们现在很容易受影响,疑心很容易起来。师长教学几十年,曾经感叹,我没有学生。诸位同学,你们有没有听过老和尚说「我没有学生」?可能这句你们比较没听到。成德当时候初学佛的时候,不止一次听师长这么讲,当然今天大家也听到了。成德听到的时候是二十多年前,二十多年前学生都不好找。

诸位同学,现在二十多年之后,学生好不好找?更好找还是更难找?不一定,万法因缘生。假如他是从胎教开始学的,那就很不一样的因缘。假如都是成年了,或者是七八岁以上,我们说「三岁看大,六岁看老」,我们在学的过程,要对已经形成的这些习气下很大的功夫。所以从因缘上,诸位同学都是比成德的缘分还要好,你们接触得早,就要好好珍惜。

我们昨天一起学习「十年因缘」,师长讲这一段,我对三个老师了解,他百分之百信任老师。我们看到「先进第十一」第四句,「回也非助我者也,于吾言无所不说」。颜回对老师百分之百信心,老师讲的他一听没有任何怀疑,完全领会,喜悦于心,不再发问。

我们刚刚念的格言,「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我们从这一个经句,孔子对颜回宣讲经教,讲了一整天,颜回都没有提出问题。我们今天在听师长讲经,听一个小时,我们观察一下自己的状态,每一句都入了心,「不违如愚」;还是我们边听可能产生「是这样吗?」有疑惑,甚至于会不会有不认同,这些心理的状态只有我们自己知道。不能我们看了颜回这样的表现,我们就装一个不违如愚,「语之而不惰者,其回也与」,这又是另外一个经句。孔子讲话颜回是不违如愚,所以孔子教颜子愈教愈有兴趣,师资道合很相应,孔子宣讲不觉得疲惫。我们也不能装个样子,我们可以往颜回这样的学习状态去前进,但是现在我们有疑,就「心有疑,随札记,就人问,求确义」。

讲到这里我突然想到一件事,第一,好像上一节课我提早了十来分钟,非常抱歉,记错时间了。第二,好像有三位同学举手,首先是沙同学问了问题,好像后面还有三位同学还没有问。沙同学这个成德再补充一点,因为她有提到穿衣服的问题。不能刻意去穿名牌,华丽,但是也千万不要穿得让人家一看说,「哦哟,那个学传统文化的人来了」。本来你们家里地位、财富都算满不错的,你是在那个level(级别),那个社交圈。突然一学佛,穿个居士服去参加人家的宴会。不会一下子让人家觉得鹤立鸡群,这个比喻也不好,让人家感觉好像有点很不一样。圣贤人教我们要和光同尘,没有教我们要很不一样,这也是《论语》讲的,无过无不及。我们很容易一学个东西就执着,就会太过,本来从不及就跳到太过;有的从太过一下就到不及,都走极端。比方以前管孩子管太严了,一下子,「好,我下决心了」,从管太严就啥都不管了。

我们从这些句子感受到颜回夫子对自己老师的信心。我们举几个佛门的例子,锅漏匠,他对谛闲老法师很有信心,他不识字,没听过经,那个信没有丝毫怀疑,起的力量有多大!大家观察一下,谛闲老法师拗不过他要出家的,说好,我答应你,可是你得听我的。锅漏匠说,我拜你为师,当然听你的。那好,你出了家就不要在寺院里了,我找个小庙,你就在那里修就好了,你就念一句阿弥陀佛。接下来是重点,锅漏匠有没有问为什么要念?锅漏匠有没有又说要念多久?我们现在老和尚一说要扎根,「要扎多久?一年可不可以?一年就好了吧?不能超过三年吧?」一大堆想法,也写问题问老和尚,到底要扎多久?老和尚当时候是九十四岁,老和尚说,我到现在还在扎。大家有没有观察锅漏匠对老师的态度?老师说啥干啥,没有其他的想法。老师没什么个人目的,就一个目的,快速成就学生。他一去念了三年,站着往生,功夫很高,一站来回三天。

还有一位,虚云老法师的弟子具行法师,他也是不识字,都是打苦工的,后来景气太差,自己就跑到虚云老和尚的寺院去做工。后来全家人都来了,吃不上饭全家人都来。老和尚慈悲,都留他们在佛寺帮忙。这家人也很可贵,到最后全家几代人一起出家了,一起在那修行。法师教他念佛,他就一句佛号念到底,最后用自己的三昧真火把自己化掉了,化成灰炭。那念佛的功夫到什么程度了,连虚云老法师都赞叹不如他。

包含六祖惠能大师,真的都是完全信任老师,叫他去舂米,叫他去砍柴,他二话不说。而且这个妙,妙在哪?砍柴是他的老本行,干最熟的事不起心不动念。海贤老和尚耕田,他也一门深入耕田,在工作当中练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着,这叫修行。师长老人家一生讲经,有提到说「有人说他是爱讲经的法师」,师长笑着说。人家这么批评他,一点都不生气。老人家说,我是透过讲经来调伏自己的妄念。克念作圣,哪个方法最得力,最能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着,这是适合自己的修法。当然另外一个层面,师长也是为了效法释迦牟尼佛教学为先,讲经不中断。孔子也是诲人不倦。

不知道诸位同学有没有自己感受感受过,一天不听经,状态有没有比较不一样?三天假如不听经,念头还伏不伏得住?这些都要自己去感悟,你才会更觉得古人讲得对,「三日不读书,面目可憎」。师长说,释迦牟尼佛的僧团假如一段时间不讲经也会乱,也会是非人我,不薰习,正念伏不住。团体要六和敬,六和敬要见和同解。怎么见和同解?每天要一起听经薰习。

大家要了解,万法因缘所生,有没有一法离开了因缘?没有。这句话我们都懂,万法因缘所生,请问我们有没有用上?用上叫解行相应。比方说,怎么用上?特别珍惜因缘,因为因缘所生,要聚这么多缘不容易不容易。今天我们到百货公司前那一条马路上,要找到一位发愿弘扬汉学的人,你很难找到,结果我们现在聚了七十几个人在这里,不容易,而且我们这一聚老中青三代都有,包含可能现在旁听里面还有大家的父母,甚至爷爷奶奶都有可能,几代人。包含我们这个班上有几位同学,他们是从庐江一直护持传统文化到现在。他们到庐江的时候比你们年轻,王同学到庐江的时候毕业证好像还没拿到。王同学,你到庐江的时候毕业证拿到了没有?

王同学:报告老师,还没拿到。

成德法师:对,我现在五十岁了,有时候不敢讲得太绝对,怕自己记错。他毕业证还没拿到,他学医的。我胆子很大,给他扎针,我看他拿着针在抖,应该是我抖,不是他抖。我不能这么讲。我很能理解他为什么抖,因为我虚名太大,出了点什么闪失对他来讲会压力比较大。一下子几年都过去了?十四五年就过去了,很快的。我们班上有很多算是传统文化的老革命,跟诸位初发心菩萨一起学习,对于我们来讲很受刺激,很能回想起自己当初初发心的状况,我们是互相促进。当然,他们能走下来十几年也有他们的坚持,也有他们的可贵之处。就是在这样的因缘,才可以互相相观而善,所以不容易。

我们有没有形成一接触任何境缘都能观察到因缘?而且因缘一直在变,二十年前弘法的因缘跟二十年后一不一样?不一样。以前弘法,弘法的人要开悟,护法的人是弘法退休下来的人。而且护法是佛,弘法的是菩萨,护法的难度更高。以前弘法的人要开悟,护法的人要很有经验,是弘法退休的,这样要弘法都不简单。现在因缘不同了,弘法的人也不是从小学,甚至习气还伏不住。当时候李炳南老师请师长去参加弘法培训班,师长说,我是来学习佛法的,我不学讲经,下错一个字转语,堕五百世野狐身。

诸位同学,你们胆子很大,下错一个字转语都堕五百世野狐身,你们还要弘扬汉学,值得人家尊重。有没有人听了这句话之后一直都挺有担心的?担心是烦恼,身有所忧患不得其正,有所恐惧不得其正。请问,祖师给我们说下错一个字转语堕五百世野狐身,是不是为了要吓我们?我们听了之后产生担忧是不是他们的目的?都不是,他们是来护念成就我们的,结果我们怎么产生担忧?所以要善学。

善知识对我们最大的帮助是什么?诸位同学,假如你听到师长说善知识对我们最大的帮助,接下来这句话你会不会忘记?不会。昨天师长有讲了这句话,大家还记得下一句吗?我听了几年之后才听到这一句,所以大家的善根都比我厚,这句最重要的话我居然听了几年之后才突然震惊,这么重要的话我怎么没有重视起来?对我们最大的帮助,帮助我们放下忧虑、牵挂、分别、执着,这是善知识对我们最大的帮助。而不是帮助我懂点道理,帮助我解决一些疑惑,帮助我们放下心中的烦恼,我们才能够恢复自性,才能够清净心生智慧,是帮我们放下的。

所以假如我们听了师长哪一段教诲之后产生忧虑、恐惧,那是理解错了老人家的意思。因缘变化那么多,难度愈来愈高,会不会担心?师长曾经跟我们说,我们这一代人弘法的难度比他老人家难十倍、百倍都不止。诸位同学,你们听了之后还敢来报汉学院,真是I服you,我服了你们。你们要动态观察,诸位同学是成德的下一辈,我虚长你们一辈,你们的父母有可能年纪还比我小,请问你们的难度是几倍?我好像有一点要吓人的嫌疑。

大家要知道,有佛法就有办法,事事无碍,入华严无碍法界,这是我们要跟师长学习的地方。他老人家在什么时候提升最快?在世间人觉得接受不了的逆境恶缘里,一般的人是堕落,他是快速提升。境缘无好丑,是我们会不会修。不会修,遇到歌利王火烧功德林,我跟你拼了,我下辈子做鬼也要来找你,火烧功德林。忍辱仙人遇到这个境缘会修行,忍辱波罗蜜成就了,没有瞋恚;持戒波罗蜜成就了,没有报复。歌利王帮助他提早成佛,本来是在弥勒佛后面的,结果提早成佛。所以假如我们现在对哪个人、哪个事还有埋怨、还有情绪,要赶快转,一转烦恼就变菩提,危机就变转机。圣狂之分在乎一念,我们一入佛门叫三皈依,要皈依自性觉正净,念头要跟觉正净相应,不能跟迷邪染相应。

既然有佛法就有办法,那我们要开出配套措施,内的烦恼比古人多,外的诱惑又不知道多多少倍,再没有配套措施,那走出去是古来征战几人回。弘法配套是什么?teamwork(团队合作),不能单打独斗,依众靠众。你不能一年轻一出来讲课就在鲜花掌声当中,挡不了的。讲完课赶快走。人家有问题怎么办?问题写上来,都是配套。你直接去接众,像师长老人家早年培养的学生,很多打算要一生弘法,最后出去弘法就被度走了,可能去遇到像阿难遇到的那个摩登伽女,跟他七世夫妻,又没有佛陀用楞严咒来给他解围,没有那样的福报因缘。所以配套很重要,要依众靠众,而且讲经要有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的态度,不能急于发挥,要复小座,培养耐性、培养恭敬、培养谦卑。

护法也很难,护法的配套薰习不能中断,一不薰习就随着自己的习惯去做事情,做着做着就陷在事里面了,做事是为了修行,是为了修行而做事,不是为了做事而做事。我们为了做事而做事,每次都「终于做完了」、「好不容易做完了」。为了修行而做事,事情一做完法喜充满,经一事长一智,不会常常叹一口气,「终于完了」。

我刚好有跟团队的人交流,我们怎么弘怎么护,在这个时代。结果他一听回去就安排护法每天都要听经,工作人员每天听经,结果他不听,叫别人听。所以我现在都不大敢讲话,我很怕害了别人,我不杀伯仁,伯仁却因我而死。因为我们跟这个人讲了,他的心态假如不对,他去做的时候会造成反效果,他一回去,「对,成德法师说的,就是要薰习,一天都不能停」,然后就逼着他们听,自己没到。这些同仁边听边在发牢骚,就叫我们听,自己也不带头。讲话不容易,对象的心境到什么程度、因缘到什么,你得判断判断,什么时候才是讲话的时机点。我也得经一事长一智,不然害了不少人。

我们再看,上一次也提到了,学习的态度主动请教。子贡表很好的法,「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当下我们要回到自己身上,我们有没有主动请教过?「有,我有」,一次两次还是心有疑随札记?不能知少为足,「有有有,我有问过」,那也有不问的时候。就人问,求确义。有时候还会有一个说法,我怕成德法师太忙了。这很善良,都为成德着想,但是有没有夹杂自己不好问的习惯在里面?

我们现在因为教理懂多了,很容易合法掩护非法。比方说,我都是为他好,我都是为了爱护他,这句合不合法?掩护了什么?掩护了控制的念头、要求的念头,最后就搞成爱你没商量,被你爱的人压力很大。这不简单,真的要设身处地,而不是都是以自己的角度看法。比方送人家远行,自己想那我给他送一些炸的东西,这比较不会坏,这样带去比较方便。旅途劳顿的时候肠胃功能比较没那么强,你要带一些好消化的,你不能自己想。假如你送的这个人本身肠胃本来就弱,这些你都要考虑到。照顾人是一门学问,念念为他人着想是世间第一等学问。

合法掩护非法反而是学愈久的人愈容易犯,因为刚开始学道理还不是懂很多。比方随缘随缘,自己想退缩逃避还搬一句这么高的境界,菩萨才能随缘妙用,我们那么容易就随缘随缘,想逃避还讲得这么好听。随缘是什么?不攀缘也不逃避叫随缘,不过。攀缘是过了,逃避是不及,不敢勇于承担。

我们有没有主动发问,有没有养成一个习惯,一有疑记下来有机会就问,就人问,求确义,不然《弟子规》什么时候落实?每一句经文都有很多学处,学孔子、学子贡、学相关的人,正面的、反面的都是学处,这样学一句话不是一个点、不是一个线,学一句话就是一个立体的,怎么做人、怎么做事、怎么求学。要善请教、善问。

再来,我们看「先进第十一」,二十三句,「子畏于匡,颜渊后。子曰:吾以女为死矣。曰:子在,回何敢死?」「畏」是指被围困,在匡地被围困。虽然脱险了,但是子弟都失散了。颜回是最后到的,孔子看到的时候太高兴了,脱口而出,我以为你死了。人太高兴的时候会刚好讲反义,但是他那个表情是很惊喜的。当然孔子也相信颜回不会死的,颜回也知道孔子不会死,因为颜回知道中华文明的道统是要由他老师承传下去的,他也能感觉到老师的这种使命。孔子,「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孔子遇到几次生命危险他都不担忧,上天要把道统传下去,任何人都伤不了我。颜回很清楚夫子之志,很清楚夫子对于国家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性。

诸位家人,我们清不清楚老人家在我们这个时代的重要性?这句对我们也很有启示,这句就告诉我们,以师志为己志的弟子在每个当下都跟老师同台演出,删诗书、定礼乐,阐明易道,谁有没有在旁边?颜回有没有在旁边?当然有。

老人家生前我们要跟他同台演出,让家人朋友在自己身上看到老人家的教法。他老人家圆寂之后,我们的弟子更将他的教法发扬光大,更将他救世的理念弘扬开来。宗教与宗教平等对待、和睦相处,种族与种族平等对待、和睦相处。这一点成德到了欧美很有感触,一个家庭里面就存在这些关系,不同宗教。华人嫁给英国人、嫁给加拿大人、嫁给德国人,在她的家庭里面有没有宗教跟宗教、种族跟种族、国家跟国家?有;政党与政党?有。有一些地区很怕遇到选举,有没有?政党不同,都吵到电视都把它给砸掉了。老人家这些理念对于现在的家庭、团体、国与国、宗教与宗教都是关键性的指导方向,要靠我们弟子继续承传。

师长发愿学释迦牟尼佛,大家想一想,佛涅槃之后,他的教法怎么传开来的?弟子们去弘传,成就了至今三千年佛陀教育的教化。没有弟子配合能传承吗?能推展利益更多众生吗?我们想一想,印光祖师的教诲现在还不断在影响着这个时代的人。我们前一二个月还在学习《天下太平之根本》,是印光祖师在《文钞》当中谈到家庭教育的部分。为什么印祖的教诲还在影响我们?是当时候他身边的弟子知道老人家是三百年来第一高僧,将他的「文钞」编成全集,假如弟子没有做这个动作,那他利益众生就会受限,甚至会断。所以我们要接着师长的棒,要还佛教清白,它不是迷信,它不是宗教,它是至善圆满的教育。包含老人家的愿,希望中华文明利益全世界,真是欲明明德于天下者。要学师长首先要能感受到他的心量,我们不跟老人家的心量同频共振,听他的话会听错,心境差别很大容不容易听错话?

这一句「子在,回何敢死?」颜回跟夫子心心相应,这都是我们的学处。《论语》每一句拉到我们现前来,都跟我们息息相关。

下一句也是「先进第十一」中的,第十一句,「子曰:回也,视予犹父也,予不得视犹子也,非我也,夫二三子也。」颜回去世了,安排他的丧礼,句子前面是讲到「颜渊死,门人欲厚葬之。子曰:不可。门人厚葬之」。这里提醒我们,听老师的话容不容易?不容易。孔子都说不可了,还是厚葬。

我们往往在一些境界当中,先提起自己习惯的想法或者习惯的感受,不容易提起老师的教诲。听不听话不是嘴上讲的,要具体看有没有在境界当中能照着老师的教诲去做。我遇到同修,「我梦到师长好多次」,甚至于拿着他跟师长的照片来给我看。但是我仔细观察他,真正遇到境界还是随他的习惯做事情。那都是情感很重,不是真正用理智在学习。

虽然没有听孔子的话,但孔子也没有强求,他也只能随缘,他也没有控制。大家不听他的他也随顺因缘,恒顺众生。所以才感叹,颜回视我如父亲,但我不能视犹子,因为毕竟颜路才是他的父亲,是颜路做主。颜子家贫,又没有出来当官,厚葬不合礼,所以孔子说不可是爱人以德,要守礼。爱人以德,可是我们感情一起来就会爱人以姑息。为什么慈母多败子?慈悲孩子为什么还出败家子?感情用事,姑息他,他的一些问题也不给自己的丈夫讲,爱他,但是变成溺爱。爱人要以德。曾子要去世了,他的仆人突然发现,夫子,你那个床蓆不符合礼制。好像是季孙氏送的,太高档了。曾子马上说,赶快帮我换掉。但是他已经临终了,他两个孩子不肯。曾子感叹,你们还比不上他爱我。君子爱人以德,是成全我的道德;小人爱人以姑息,感情用事。

还是因为颜路做主,没有听孔子的话,因为毕竟不是父子。但是师徒如父子,也是从《论语》来的。而且我们可以感受到,孔子面对这样的境界他没有责怪,他还语气很抱歉,而且责备自己的学生。「春秋笔法」是责备贤人,这都是言语厚道,明明是颜路没有按照礼制,但是不责备他人,学生是自己人。

在密宗师徒关系我听过两个说法,一个说要互相观察三年,有一个说法要十二年。其实挺有道理的,因为这个关系是要成就道业的,对于学生来讲他要成就道业,对于老师来讲他要传承道统,这样的因缘不能随随便便的。真正拜师了,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而且老师带学生不容易。孔子他得注意观察,子路好像观察我观察错了,以为我是博闻强记,还得点他。有一次师长老人家在讲经的时候说,我年纪大了,我想收一下学生来带,我只能带五个人。因为时间精力有限,这个关系是可遇不可求。

接下来我们看善学,善学要掌握纲领,夫子有很多句子都是掌握纲领的。「学而第一」第六句:「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汎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一个圣贤学子必须学的七个纲领,而且一开始就是孝、悌、谨、信、爱众、亲仁、余力学文。我们假如学习感觉好像遇到境界不知道提起什么教诲,那很可能我们在学习没有掌握到纲领,因为纲举目就张。

曾子为什么能以鲁钝的材质最后承传道统?这我们也要会观察,因为他掌握纲领。「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旁边的同学都不是很能理解,「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他掌握了夫子教学的纲领,忠恕。忠恕违道不远。整个道统学它的目的是什么?恢复明德、恢复真心。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但怎么下手?用忠恕的存心跟道就相应了,违道不远,严以律己、宽以待人。

我们观察曾子,「泰伯第八」,好像曾子的句子连续有五句,「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就曾子那种心量胸怀。「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仁以为己任,任何人不能得到我的恩惠,觉得是自己的羞耻,仁以为己任。我们古圣先王都是这样的心境,伊尹一代贤相,于人民不能得利、不能得到他的恩泽,他都觉得是他的耻辱。我们看尧帝,「存心于天下,加志于穷民」,看到有一个人飢,是我害他挨饿的;有一个人受寒,是我让他受寒的;有一个人犯罪,是我没好好把他教好。那个心境,万方有罪,罪在朕躬,他能行有不得,反求诸己。

其实这都是真心的流露,我们可不能着在相上说,他是天子,好像跟我没关系。他是在天子位,他的真心流出来,我们今天在我们的本分角色,比方说当父母、当领导,今天真的视自己的下属如同手足一样,下属一错人家在指责,你会过去,「对不起对不起,是我没带好」,你很自然就出来了。有些人比较自私的,看到自己的下属被骂,过来跟着人家一起骂自己的下属,那你下属的心不都受伤了?视如己出。

我们看曾子是怎么受持孔老夫子的教诲的,他临终的时候把弟子找过来,看看我的脚、看看我的手。因为有一个同修他很爱护我,他说你有一次念错了,你念看看我的手、看看我的脚,应该是要看看我的脚、看看我的手。不一样的,为什么?从脚看再往上看到手代表什么?神识从上面出去了。假如看看手再看看脚,这神识是往下下去的。我说挺有道理的,作佛是从顶门出去的,堕地狱是从脚跟堕下去的。你最后一口气在哪里可能就是你去哪一道。我们看到连要临终都抓住机会教育,这就是曾子的心境,时时把传承道统放在心上,时时都在教学。

然后他谈到「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夫子教导他,「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他落实很彻底,到临终的时候他把他的心境说出来了,受持每一句教诲警觉性很高,如临深渊,如履薄冰,不能随顺自己的习气,要随顺孔子的教诲。子路,卫国内乱,他冲进去,结果就被杀害了,临终前他还把自己的帽子戴好,因为他在临终的时候还想着冠要正。这些圣哲人这一念心真的是令我们敬佩,在面对生命危险都不愿意违背夫子给他的教导。《论语》里面其实都有曾子的心境,我们都可以去感受。

再来,善学之外,我们对待老师也要懂得权变。孝顺父母要会权变,恭敬老师也要会权变。「卫灵公第十五」第三十六句说,「子曰:当仁不让于师。」这是属于特殊状况,行仁之事很紧急,你不能说等老师来了我再做,这个让就有点死板。当然这一句也是勉励我们勇于行仁、行善。这都是懂得权变。

像曾子,「参也鲁」,在权变上还是孔子点化他的。因为曾子有一次帮他父亲耕田,不小心把一个瓜的根给刨掉了,他父亲很生气,刚好手上拿着农具,啪就给他打下去,他就昏了。昏过去以后醒过来,怕他父亲太担心还去弹琴。还能弹琴,父亲就没有那么担心。结果孔子知道这个事就说,曾子不是我的学生。后来曾子一听到赶紧请人家去请教,孔子说,忘了我跟你们说过了吗?舜王,父母要害他的时候他就不见了,父母需要他的时候他就出现了。大杖则走、小杖则受,那么大的棍子把你打死了,你不是陷父母于不义吗?学问都有通权达变,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孝道也要权变的。

「子曰: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可与适道,未可与立;可与立,未可与权。」这句期许我们要往通权达变不断提升。但是也要先明理,先共学,共学完适道就是去做出来,做的过程当中会遇到很多境界能够屹立不摇,能够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我是不是自己讲得太高兴了,念了那么多句子,不知道你们有没有云里雾里的。我看大家的表情可能被我讲得有点云里雾里的,还是你们已经陷入跟曾子这些圣哲人神交的状态了?

对不起,我讲到这里有没有听不明白的?李同学有请。

李同学:老师好。

成德法师:你好。

李同学:学生前面听到您讲「春秋笔法」里面责备贤人,没太懂,请老师指导。

成德法师:这就是言语的厚道,隐人家的恶,骂自己的学生,骂自己的人。比方说季康子做错了,他骂子路。你在人家那里当官,你怎么没有好好劝他?但是又要把错误能够讲清楚,这对后世的交代。看师长老人家讲经,面对自己这些出家的学生,因为一般常随是出家众多。师长说,佛法衰败就是我们出家人的责任,不能怪别人。这些心境我们都要会去体会。

李同学,这样能理解吗?

李同学:可以的,老师,感恩老师。

成德法师:谢谢。邓同学有请。

邓同学:老师好。

成德法师:你好。

邓同学:不好意思老师,应该是学生听课不认真,您讲到孔老夫子责备自己学生这一段之后,讲到说我们观察老师不能观察错了。然后您就讲到,师长有一次讲年纪大了,想收五个学生,讲到这里之后好像就没讲,学生就没大能体会这个例子它是有一个什么含义。能不能请您再给学生解释一下,不知道可不可以?

成德法师:可以,但是说观察错了不是接到这里来吧。观察错了,应该也有,我刚刚有举观察错的例子吗?

邓同学:老师,学生好像听到您说观察错了之后,就是举收五个学生的例子,学生听的是这样,可能是学生听得不够仔细。

成德法师:我自己的印象是说,我讲收五个学生就是说师徒的缘是很难得的。密宗里面有几个说法,有的说三年,有的说十二年,人的时间精力有限。师长说,跟我十几年、二十几年,在财色名利面前过不了关,但那都花了多少心血。

观察错,给大家举个例子。大家有没有注意到,你讲一个理不讲一个例子不行,比较不容易体会。对不起,我补一个例子。有同修要去请教师长问题,要去请教就遇到身边的人就说,你去见师长做什么?他说我要去问师长什么什么问题。他说你别问了,师长都是好好好、好好好,就叫人家别去问。他观察得对不对?真的,我看到师父都说好好好,他观察得太表浅,他没有深入去观察师长对哪些人都是好好好。成德去问师父问题,师父从来没有跟我说好好好。当然我们都是汇报事情,具体现在遇到啥状况你给他讲具体,师父一定指导你。

举一个例子,一个二十来岁的女孩父亲生重病,癌症,这个女孩在澳洲,去跟师父说,师父我现在情况是这样。师父直截了当说,妳赶快回去,好好念佛。都有具体指导,赶快回去是什么?百善孝为先;好好念佛是什么?念佛消业障力量最大,万德洪名,能灭众罪。结果她真依教奉行,她父亲的病情就好转,佛号功德不可思议。

他没有观察深入,师长对哪些人说好好好?就是都是自己的意思假装去问他的,阻止你你又会不高兴的。你真请教,师父没有不指导的。像李老师拿着企画案去请教师父,师父哪有说好好好?师父一接过来看了三天,看完之后哪些点要注意什么写上去。这是胡小林老师讲课的时候说出来的,因为他跟师父住一起,我们还没看到这一幕。师父真的是礼敬人、事、物,对事情非常恭敬,怎么会是说好好好而已?这是说你观察错了就麻烦。

一开始,好像脑子里又有好几个例子,再举个例子。这些念头起来就会对老师怀疑,面对一个这么好的老师你就当面错过。起个什么念头?师父都不讲人。他讲这话的时候觉得师父不讲人对不对?都是你对,都没有去观察师父不讲人的考虑在哪,师父真的每一个人都不讲吗?人还是容易相信自己的意思,自己很相信自己的意思,慢慢慢慢对良师益友那个感觉就不一样。其实不是别人变了,我们自己的心态变了。

我们要观察,首先,师父为什么不轻易讲人?因为现在的人讲不得,面子很重。大部分在讲经的时候讲,讲经的时候讲,不接受的人、不反观的人没有得罪他,肯学的人他就受益了。肯学的人,「师父都是讲给我听的」,就点到他了。有时候我们有机会进摄影棚,师长讲到哪一段,然后头转过来笑着看看我们,这我们还看不懂就太钝了。

再来,你真正请教,师父都点。比方我记得我在兰彼得,有一天我说兰彼得的天气不是很好,结果老人家看着我说,相由心生。当面就点我,怎么会没有点我?又有一次,师长在极乐寺把我们全部干部、出家人都招进来,一条龙很重要,给我们讲了快一个小时。讲完大家在那里收椅子,我的性格比较容易激动,我就到师长的跟前,我说,师父,弟子愿意承担。师长说,不是你承担,是佛菩萨祖先承担,你把心用对就好了。这是不是直接指导?不能往自己脸上贴金,这么大的事都是佛菩萨祖先来承担的。不过我听了这句话之后,我的肩膀比较没有那么硬了,压力没有那么大了。而且更轻松,为什么?不复杂,我只要把我的心念管好,用对就好,一点都不复杂。我们会有很多烦恼是把事想太复杂了,自己的心管好,我的家、我的团体是我的依报,就随着我每一个对的心念慢慢转变好,依报随着正报转。

好,时间到了,今天先跟大家交流到这里。我每天都有欠人家,上一节课欠三个人,这一节课好像刚刚又有人举手,我明天一并,明天礼拜天,那还要加一天利息,我们礼拜一再一并来探讨清楚。

谢谢大家,阿弥陀佛。

说明:

(1)、资源来源于网络公开发表文件,所有资料仅供学习交流;

(2)、本站所发布内容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可以联系客服删除,微信:xsxyd6688;

福德智慧 » 《论语》中关于孝亲尊师的启示 成德法师主讲(第三集)2022/7/30 台湾高雄

发表回复

提供最优质的资源集合

立即查看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