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中关于孝亲尊师的启示 成德法师主讲(第四集)2022/8/3 台湾高雄

成德法师移动硬盘全套目录【点此查看

成德法师音频机合集目录【点此查看

《论语》中关于孝亲尊师的启示【点此选集

《论语》中关于孝亲尊师的启示 成德法师主讲(第四集)2022/8/3 台湾高雄

 

成德法师:诸位同学,大家吉祥,阿弥陀佛。

我们一起学习《论语》当中孝亲尊师的启示,成德想我们把这个单元告一段落,再进入下一个单元。之前我们先谈尊师的部分,尊师重道,尊师表现在依教奉行上,表现在以师志为己志上,表现在事死者如事生上面。

师长有一个墨宝写到情有三个层次:一个是情欲,一个是情义,一个是情觉。觉悟才能出世间,情义可贵,但是还在世间。就像历史当中很多对民族很忠心,但是他还罣碍着国家民族,他心上有情在,他出不了六道轮回。堕落就是情欲,欲望,尤其是贪欲,贪心感饿鬼道。尤其人身难得,正法难闻,真正认知到自己这一生人身难得、佛法难闻的缘分,彭际清居士说的,「无量劫来希有难逢之一日」。我们这一段交流都一直在强调缘,万法因缘生,真的看懂因缘会很珍惜,当然不会强求,但是会很珍惜,这是中道。

之前刚好是沙同学提到穿衣服的问题,我们谈到了中道,不能过,不能不及。其实中道在哪里?中道就是真心。心在何处?「达摩祖师传」里面有没有这一段?心在作用,在眼睛是看,它会认真看、恭敬的看,它不会轻视的看,它也不会心不在焉。看用的是真心还是妄心,真心跟中道相应,真心不会攀缘,但是会惜缘。中道大家要好好去体会,《论语》当中说的无过无不及。真心里面是清净的、是觉悟的,清净平等觉。心上有什么放不下就有执着,就出不了六道。

世间很多圣哲人我们很敬佩,敬佩他们的情义、忠义,但是他们也提醒我们不能有放不下的事情。世间人他的情欲表现在哪?我要给我自己吃好的、穿好的,欲望。延伸到自己的孩子,我要给他们吃好的、用好的。「有一少一,思欲齐等。适小具有,又忧非常。」这是会堕落的状态,人身不只保不住,会堕落到三恶道去。

再来是情义,有道义。就像师长老人家跟瓦希德总统是好朋友,为了去祭拜他,到他坟前祭拜,当时候都八十多岁,舟车劳顿,也要到他坟前致意,这是情义。甚至于我们同修两代人、三代人都在护持师长老人家的经教,他救世的这些理念、志业,不是一代人护持,三代人。大家有没有遇过这样的同修?成德有遇过,非常重情义。但是老人家圆寂了,他们非常难过,那分孝心很强,子欲养亲不在。《无量寿经》说,「当孝于佛,常念师恩」,这个孝也延伸到对佛菩萨、对自己的师长。它下一句是什么?「当令是法,久住不灭。」佛法是学觉,在一切境界当中觉。

我们来思考一下,假如我们相信老人家是再来人,佛菩萨再来的,再来人是来应化的,随众生心,应所知量。再来人会不会说我想这样这样、我想那样那样?他是应机。这一点我们得从教理当中去思惟,不能从自己的感受,感受是什么?思惑。我很不舒服,我希望他老人家都不要走。有没有可能?曾经跟大众也交流过,佛陀住世是慈悲,涅槃呢?我们要观照自己的心境,我们感情一起作用,我不希望佛陀走,那就不能看懂佛涅槃的慈悲在哪里。佛的任何一个举动都是真心流露的,都是慈悲流露的。佛陀如是,入了境界的大善知识亦如是,有可能当下就是在点化我们,让我们从这一分情义调整到情觉。

我记得在香港老人家住处,正在散步,老人家回头看看我们说道,现在求的没有别的,多带一些人回西方极乐世界。这话对我们这个时代很重要,现在要靠自己的力量出轮回几乎是不可能,这得要想清楚。可不能我们用功,修这个法门修到七十岁,体力也不够了,然后说我修不成,再来换,怕时间精力不够。黄念祖老居士,这都是大修行人,他说,在这个时代不管你修哪个法门,你不求生西方极乐世界,这一生要出轮回,他老人家说不可能。而且他讲这话的时候还说,「我斗胆的说」。大家看到这「斗胆」两个字背后是什么?慈悲护念众生,怕众生修了一辈子最后说不得力,可能他当生就错过了。所以希望我们这一生都有成就,他老人家顶着可能被人家批评毁谤,他都要说这句话,我斗胆的说,你修任何一个法门,只要不求生极乐世界,这一生要脱离轮回不可能。

我们要了解到老人家圆寂不是让我们伤心的,是我们在当下要体会他老人家在提醒我们什么,在点化我们什么。同修都说,我们就是几代人就为了师长老人家的事业,现在他走了,我已经没了人生的方向。那请问,师长又为了什么?有为他自己吗?我们有时候感情太重,这些问题没有思考清楚。

佛法教我们要放下情执,不是情执换对象。世间有情执,它是比较偏情欲的方面,但是我们入了佛门也有可能搞情执。这一点可不简单,师长常常说,佛法是教我们放下贪、放下情执,而不是让我们换对象。读书人贪法的不少,贪多学一点经典,他就杂进,不能精进,这在我们修学的观念态度上、修学的正知正见上会再呼应一下。修学佛法都不能着在相上,重实质,你不能换对象,是要真正把内在的贪念、内在的情执放下。「诸苦尽从贪欲起」,我们现在身心不安一定跟贪求有关,「不知贪欲起于何,因忘自性弥陀佛」,我们用了妄心、用了情执,贪瞋痴,「异念纷驰总是魔」,情感一上来念念相续,跳不出来。为情所困不一定只有男女关系,世间五伦当中,情执放不下也都会困住我们。

这一段也不是我一开始要讲的,不过已经讲到这里了,很可能也有师长老人家的加持,我现在刚好在老人家曾经讲过课的摄影棚里面跟大家在交流。

我们要善学、善观察、善思惟,佛陀也好,大善知识也好,他们的一代时教都要透过弟子们去发扬光大。佛陀涅槃了,他的法运有一万二千年,请问他的正法时期的一千年谁去发扬推广?他的弟子们。佛陀如是,大善知识亦如是。老人家是一位跨时代的大善知识,刚好在佛法比较衰败的底谷,效法释迦牟尼佛,在中华文明继绝存亡之际,他老人家宁损生命,也不能让文化断在我们这一代人的手上。再加上看到世界这么不安定,冲突这么多,又开出了怎么让世界重新走回安定的法药。宗教与宗教平等对待、和睦相处,种族与种族平等对待、和睦相处,政党与政党平等对待、和睦相处,国与国平等对待、和睦相处,而且下手处在宗教与宗教,因为全世界宗教徒占的比例还是很大。

一个人不能胸怀天下,请问四书五经读起来能相应吗?这是很值得思考的问题。我们看《大学》开篇说,「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怎样的人《大学》当机?欲明明德于天下者,这样的心境跟《大学》这部经典相应。每一部经典都有当机者,包含《无量寿经》,当机者应该是要「受持广度生死流」,跟这部经相应,「佛说此人真善友」。我们在谈尊师重道,师长老人家常常讲经的时候说,心同阿弥陀佛,愿同阿弥陀佛,行同阿弥陀佛,都是直接从心、愿效法佛陀。我们现在师志如己志,也要心同师长、愿同师长、行同师长。就像今天格言念的,「君子动而世为天下道,行而世为天下法,言而世为天下则」,真下这样的功夫,「远之则有望」,离我们远的人知道我们这个人都觉得世界有希望。

大家相不相信,老人家圆寂,多少人可能会产生「啊!完了!」这个世界老人家走了,他会不会很忧心,会不会很没信心?谁来让大家有信心?信为道元功德母,传统文化的信心要立在哪?诸位同学,要立在哪?不知道大家心里有没有浮现一句话,要立在哪?立在「我心做起」。真的提起这句话,刚刚那句励志格言就没有白念,就是念的时候随文入观,我从此刻开始就要奉行这一句话。这是子路给我们的榜样,好学生的心境,闻教便行,听到好的教诲马上纳在心中去做,「子路有闻,未之能行,唯恐有闻」。

夫子也说到了,「子曰:德之不脩,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忧」,我们在为人子女、为人弟子,首先不能让父母再多操我们的心,也不让老师多操自己的心。这还谈不上去利益众生,我们假如都不能让父母老师放心,还要去谈利益众生就有一点好高骛远。一定是先孝敬父母老师,首先不能让他们再担心,每天要想着德要修、学问要讲究。「闻义」,义是什么?宜也,该做的。《中庸》讲:「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该做的其中哪一件事很重要?尊重圣贤,甚至于是为团体推荐好的栋梁人材。每一个朝代为什么兴盛?尊重贤德之人,商尊重伊尹,文王尊重姜太公,这个朝代就兴盛起来,所以尊贤很重要。闻义,我们有马上去做它。「不善不能改」,有不善我们要赶紧把它改掉。《太上感应篇》指导我们,不能「知过不改,知善不为」。

这些教诲跟往生有没有关系?我们现在修学很危险在我们随时有自己的分别执着念,又没有察觉它偏了,比方一讲到《论语》的句子都「哎呀,那是世间法」。出世法没有世间的基础,连做人都做不成还去做佛?印光祖师有段话很精辟,「念佛之人,必须」,这些遣词用句我们都不能滑过去,必须「事事常存忠恕」,事事常存忠恕。忠恕也不容易,忠,严以律己;恕,宽以待人,事事常存忠恕。「心心隄防过愆」,愆是过错。要谨慎,不能随顺十恶,心心隄防过愆。「知过必改,见义必为……如是之人,决定往生」,因为他的心跟佛心相应。「若不如是,则与佛相反,决难感通」,要相应。

而且从大乘来看,极乐世界从哪里来的?「净土方显唯心」,极乐世界也是自己的心变现的,所以尊师表现在依教奉行、闻教便行上。我们从另一个角度,不闻教便行,会想什么时候来行?明天再行,明年再行,这个心态对学习来讲就是很大的障碍,「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达摩祖师传」一开始里面讲了,你对你目前的处境都没有办法把握,你怎么能把握你以后会当国王?这句话提醒我们,我们眼前都做不了主,我们还能期望未来吗?

我们从《论语》当中来看一下反面的学习态度,首先,学习不主动,还要人家在后面推。诸位家人有没有听过哪个圣哲人是被父母、老师在后面推最后道德学问成就了?大家有没有听过这样的例子?一定是态度决定成就、成功,而不是成功以后再来改变态度,有好的态度是因,成功才是果。「卫灵公第十五」章,「子曰: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末如之何也已矣。」如之何就是该怎么办,他遇到事情主动思惟怎么解决,思惟都能随顺经典,有佛法就有办法。

我们相信有佛法就有办法,大家相不相信?相信。假如相信,我们的脸上就不会有忧愁的痕迹,笑起来一定充满阳光;假如笑的时候还带几分忧郁,笑得不开怀,心上一定有事,心上有事就是还没有相信有佛法就有办法。大家要了解,我们起一个念头就是种子,一个人乐观还是悲观有没有写在脸上?有没有?当然用岁月的沧桑留在大家的脸上好像不是很适合,你们都还很年轻。但是说实在的,在比较忽略传统文化的社会里,可能七八岁就有沧桑。

大家不要小看一个念头的影响,它真的是一个种子。一个人比方说身体出了问题、心理出了问题,那都是长期负面的能量积累到一定程度。假如一个人不起负面的念头,他会不会得忧郁症?那是决定不可能。有一个统计,十九世纪对人类威胁最大的是心脏病,二十世纪威胁最大的是癌症,现在十个人离开这个世间可能有一半都跟癌症有关,影响很大。现在进入二十一世纪,大家知道影响最大、威胁最大的是什么?忧郁症。首先,忧郁对自己的身体一定很不好,相由心生,而且他心理一有病都会延伸到影响他的家人。忧郁症再延伸跟自杀率都会相关。

诸位同学,大家对自己有没有信心?对自己没有信心,你这个念头一直积累、一直积累,成德感觉那是忧郁症最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没信心。大家有没有听过师长讲,贪心感水灾、瞋心感火灾、愚痴感风灾、傲慢感地震,还有一个,怀疑,山崩地陷,陷下去。假如一个人对自己没信心,他会好像陷下去一样,自己都站不起来。首先明明德,我们是要明明德,更不能落入没信心,更不能忧郁。

再来,现在当下亲戚朋友有忧郁情况的有没有?未来社会大众我们能不能以诸法药救疗三苦?大家有没有听过亲戚朋友的烦恼痛苦?有没有?有人连头都没有点,太不关心亲戚朋友了。当你听完之后,有没有马上想到哪些经教可以解决他现在所面对的问题?假如听完他讲的话,我们没有找到解决的方法,应不应该再去翻翻经典或者跟人家请教?假如我们明明知道亲戚朋友的烦恼、痛苦,我们听完之后,「唉呀,我解决不了」,然后就没了,这就没有学到师长处世的态度,好人做到底。

师长老人家知道中华文化重要,不能断,印了《四库全书》一百一十二套、《四库荟要》三百多套,经典不会亡失。要证明经典有用,在故乡办了教育中心。人是可以教得好的,人之初,性本善,证明了。证明了也要有人去教,人能弘道,非道弘人。既然是人才能弘道,那得要培养弘法的人,所以又办了英国汉学院。真要把一件事做好,真要彻底利益众生,都要面对很多挑战、困难。其实最大的挑战、困难在哪里?不在外面,在我们没有决心、没有恒心、没有保持初发心。不然,「天道无亲,常与善人」,能坚持做下去会感动佛菩萨祖宗圣贤来加持。所以成就自己也好,利益他人也好,要主动、要有恒心、不逃避。

这里讲「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该怎么办、该怎么突破。我们跟大家交流到师父领进门,修行要靠个人。个人再不主动,孔子来教也没办法。这不是我讲的,是孔子自己讲的,「吾末如之何也已矣」,那我也拿他没办法。

孔子这句话好像有同学提出来,每一句经句很立体,立体的意思就是不是点、不是线、不是一个面而已,他看到的是一个整体。有句成语叫八面玲珑,八面哪八面?因、缘、果、体、相、用、理、事,这有八面。哪一件事离开了因缘果?从事上不会离开因缘果。从我们的心性,我们有本体、我们有真心,真心起作用会有相。

就像老人家九十岁那一年飞欧洲、飞各地,飞了那么多地方,他的相是呈现什么?不忍众生苦,不忍圣教衰。我们在看一个行为的时候,能不能看到它的本体、看到它的真心?有体有相,还有它的作用。老人家但愿众生得离苦,不为己身求安乐,有弟子看了以后痛哭流涕,我也要效法师长这样的精神,这就是老人家的真心所产生的作用。作用有自己的受用,也有他人的受用。

还有理跟事,一个道理它落实一定有很多事相。比方普贤十愿「礼敬诸佛」是义理,落实在哪些事?对人礼敬、对事尽忠都是礼敬。我们今天用书本爱惜它也是礼敬,桌椅板凳你把它擦干净也是礼敬,有理有事,从这些面去看事情。当然看事的深度广度是自然积累的,你不要着急的劲又起来,我怎么都看不到这些面,我太糟糕了!另外一个烦恼又起来,对自己没信心,喜欢自我否定这种惯性又出来了。不怕念起,只怕觉迟。

比方成德现在跟你们在分享这一句「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末如之何也已矣」,首先我得问我自己,我自己有没有积极主动,百折不挠?我要观照我自己。不管在做事上还是修学上遇到瓶颈,我有没有去突破它,有没有去找方法?再来,孔子说连他也没办法。佛法无边,不度无缘之人。圣人能力再高,他对于他的学生跟有缘人只是一个助缘而已。万法因缘所生,每一个人的人生他自己是主、他自己是因,他的父母、他遇到再好的老师都是缘,能对他产生多大的帮助是他决定的。一个人不主动,那孔子也帮不上忙,这我们要想清楚。

可是我们人很容易有一个惯性,就是把责任推给他人、推给境界,却不知万法因缘所生,因在自己身上。就像婶娘好像跟她先生在吵架,她先生讲了一句话。这句话有点不文雅,出家人讲这句话我觉得有点怪怪的,就是她不能拉出「米田共」还要怪茅厕。其实大家不要笑,除非我们反省的态度愈来愈强,不然我们或多或少都干这个事。

其实修学的路上有一关很难过,叫做「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我们一见人过,我们的重点都在向外,看别人过、要求别人,「工于论人者,察己必疏」,疏漏,因为人的时间精力有限,都在看别人就拉不回来。我们有时候在跟同修谈论佛法,谈的时候也很欢喜,对对对,佛这样讲很对,师长这样讲很对,接着就来一句,不过,你看某某人怎么样、某某人怎么样,他那个比较强的惯性、念头又出现了。怎么解决不见人过的问题?师长有教,看到任何人的过就提醒自己,是我做得不够好,还不能感动他,就不会见他的过。

我们电影都看完了,小花给我们什么启示?天下无不可化之人,但恐诚心未至。达摩祖师给我们什么启示?连强盗头子能不能感动?他老人家武艺高强,谁都伤不了他,可是这个头子就一定要伤他。后来达摩祖师怎么做?恒顺众生,你要就给你。他射了箭,点了火射过来。大家(在影片当中没有台词)有没有看到强盗头子脸部的表情?一开始很狠,慢慢慢慢看到变化。连达摩祖师他烧了倒下来,都是对着他的方向给他鞠了一躬,后来他手上的弓箭都掉下去了。最后,达摩祖师在那敲木鱼,他一看到也跪下来,被他感动了,后来还成为最后传法四个弟子之一。这几部电影不能白看。

《格言别录》里面有一段法语也很好,「须要刻刻检点自家病痛」,就是我们自己的习气,要刻刻不间断的反观,因为「盖所恶于人许多病痛处」,比方说,我们批评他有这个问题、他有那个毛病,「若真知反己」,真的知道先反省自己,我们在批评的人他身上的毛病我们或多或少都有,「色色有之」。假如我们今天批评他脾气大,也觉得自己脾气大,这个时候你那个气就下去了;气会愈来愈强,就是觉得就是他这样,我没有,愈来愈傲慢瞋恨。

有一个同修,有一天刚好我们在谈话的时候,他就说某某人很懦弱,他可能憋了满久的,就批评这个人懦弱批评了有一段时间,我的印象中应该有超过十分钟。后来他讲完之后歇了一会,成德就看着他说:「你就不懦弱吗?」他愣了一下,不知道我的意思。我说:「假如你不懦弱,你现在已经在大雄宝殿给众生膜拜了。」不懦弱的人菩提道都没有往后退,早成佛了。我们现在还在六道里面转,我们也有懦弱,也有该坚持的时候没坚持。可是我们为什么看着别人懦弱那么生气,却看不到自己有懦弱?真知反己,色色有之。

诸位家人,成德跟你们聊这句「如之何如之何」聊了应该有二十分钟,这句话不是只有一个点,不是只有一个线。夏老讲道:「自助者天助,自救者天救,自弃者天弃」,放弃的弃。自助者天助,六祖大师自助,他要成就自己,他要作佛,感来五祖指导他,是自助者天助。自救者天救,师长老人家自爱爱人,他感得三个老师来指导他。人世间就两个字「感应」,能感是自己的心,所感是境界。这一句为什么孔子说「吾末如之何也已矣」?因为他都不主动提升,还自怨自艾,孔子也帮不上。这是反面的学生心态。

再来,怀疑善知识也是一个不妥当的心态。当然,你要跟着善知识学习,你自己得要了解清楚,拜师也不能随便拜,这攸关自己的法身慧命。我们要跟着师长学习,我们对他老人家的教诲要深入,他老人家的行谊要深入,他老人家的志愿我们要充分了解。之前还跟大家举例,在身边有时候也会看错,看错会不会影响自己对老师的信心?比方说,「老和尚都不讲人」,他起了这个念头,对老师的信心会不会影响?或多或少。

我们看「述而第七」第二十四章,「子曰: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二三子就是叫着同学们,孔子对着学生说,同学们,你们觉得我有藏一手吗?以我为隐乎。孔子为什么会说这个话?是不是有可能有感觉到学生「夫子是不是多教颜回少教我了?」看学生起了这个念头,孔子自己讲出来,同学们,你们觉得我还有隐瞒吗?还有藏一手吗?我没有藏,我是和盘托出。

就像师长说的,我讲了六十年,够了,该讲的、该表演的都做了。这个世间很怕碰的问题,宗教跟宗教,一不小心搞成战争都有,这么棘手的问题,老人家用《华严》,当时候在新加坡讲《华严经》,不到一年的时间把九个宗教团结起来,而且在千禧年开了那么多桌,谁来吃饭?鳏寡孤独废疾者。「礼运大同篇」的经句在哪?落实在当下。世间人觉得很难解决的,他老人家表演给我们看,但更重要的,内行人看门道,外行人看热闹,「好,好,老和尚太伟大了,好!」到底为什么能够成就宗教团结,学到没有?没学到怎么接老人家的棒?

诸位同学,老人家为什么能把九大宗教团结?依大家的观察,关键在哪?哪些做法成就的?大家可以讨论一下。看哪位同学要先讲,你的观察是哪一点。不好意思,我突然问一个问题。邓同学有请。

邓同学:老师好,大家好。跟老师汇报,学生看到的首先是师长他能够团结宗教的核心理念还是平等对待、和睦相处,他说基督教第一、伊斯兰教第一、佛教第一,宗教之间没有高下之分,都平等对待、和睦相处。

成德法师:谢谢,谢谢邓同学。个个第一就是《华严》理论用在实际的社会,个个第一用出来有大用,平等恭敬就能和睦相处。有请邱同学。

邱同学:学生想到的是无私无我,都是奉献给其他的人,哪里有需要,就会把自己所有的都奉献给其他的宗教,就是想到这一点。请老师指正,谢谢大家。

成德法师:谢谢邱同学。老人家当时候帮助其他的宗教被批评得很厉害,老人家也没有生气,老人家觉得他们对教理理解得还不够透,所以这不能怪他们。广修供养,广是什么意思?普贤行,广是平等的意思,不是多而已,平等。其他宗教都平等礼敬、平等供养。师长也很善巧,让世间人更听得懂。孤儿院要不要办?该办该办;医院要不要办?该办。我们现在还没有办,我们把钱给他,我们也觉得该办,我们跟他合伙一起做利益众生的事。而且主伴圆融,他们这方面做得比较熟练、比较有经验,他为主我们为伴,哪有说什么事都得我做,这就有点贪,贪做。

我们再请李同学。

李同学:尊敬的老师,尊敬的家人们,大家好。学生体察到可能是师长老人家他能够抓到一切宗教的核心,就是「爱」字,他也提出众神一体,宗教一家,世界宗教一家亲,也是能够身体力行的演出来,所以把这个爱字能让大家都体会到,就受了感动,最后就能够团结。谢谢大家。

成德法师:众神一体,这是老人家提出来很重要的一个理念,众神一体,宗教一家。这么棘手的问题没有无碍的辩才不容易做到,你从理论当中得让大家心里接受。师长怎么跟大家交流?都是恒顺众生,你们相不相信你们的真神有万德万能?当然相信。你的真神万德万能,他有没有可能在其他宗教示现?那才叫万德万能。从我们佛家的理论,观音菩萨应以什么身得度即现什么身而为说法。你能以他能接受的方式,原来同一个神,他在不同的国度,师父他的辩才,他讲话就让人很容易接受。在那个时代交通不通畅,神爱世人,神那么仁慈博爱,这个地区众生有难,他要不要去救度?对,他就有可能在不同的国度去示现。大家认同众神一体,那就能接受宗教一家。

所以理论也很重要,理论又让大家都能接受,在这个时代也很重要,求同存异,都要能体恤人心的接受度,不能强求别人一定要理解我、一定要认同我。恒顺众生,随喜功德,以他能接受的跟他谈。有请陈同学。

陈同学:尊敬的老师、各位家人们,大家好。学生想到的是师长做到君、亲、师,君就是他先用真诚、平等心,先去别的宗教的地方来礼敬他们的神,自己先做,不是先要求别人。亲就是用四摄法,譬如布施给他们要建医院、孤儿院,布施;用爱语来赞叹每个宗教;还利行,他们一起做旅游,这样互相沟通。师就是师长毫无保留的把自己的教学经验、把佛法回归到教育这个经验来分享给每个宗教,让他们也可以回归到教育。学生的汇报就到这里,感恩大家。

成德法师:谢谢陈同学。君、亲、师是儒家的三宝,真是法宝。一切的经论可能都在诠释这三个字,一切的境界只要能做到这三个字,这个境界一定往好的方向走,甚至愈走愈圆满。这件事会有瓶颈,甚至于会退步,愈来愈糟糕,一定是跟君亲师不相应。

很难得,陈同学从这三个字来观察老人家在做宗教团结这件事业都是以身作则。他一代高僧到人家的道场去,礼拜人家的神、经典,「敬人者人恒敬之」,「教以孝,所以敬天下之为人父者也;教以悌,所以敬天下之为人兄者也;教以臣,所以敬天下之为人君者也」。师长教给我们的榜样就是礼敬诸佛,「敬其父,则子悦;敬其兄,则弟悦;敬其君,则臣悦;敬一人,而千万人悦」。敬耶稣基督,则基督徒悦;敬默罕默德、敬《古兰经》,则伊斯兰教徒悦,「所敬者寡,而悦者众」。《孝经》在哪里?这经典一做力量都很大,师长带头。

而且这里面「君」字公心,师长给我们表演先人后己。当时候在澳洲,有其他宗教需要经济上的支持,弟子来问,我们捐三千好不好?捐五千好不好?师长直接问他,你到底有多少?那人家是欠多少?最后的结果是都先给人家。师长讲经的时候说,毫无保留帮助他人。老人家是亲自做给我们看的,作之君,以身作则。

作之亲,其他宗教的事也是我的事,当时候在新加坡伊斯兰教要盖学校,那个金额不得了,师长带头,我们佛弟子去参加园游会大展身手,募了很多款,最后不止够了,还多了一些。

作之师,师长也是在很多机会点,当然前提都是自己以身作则,言教一定建立在身教的基础上。师长说,你们不用担心没有供养,最重要的是教学为先。但师长已经做出来给他们信心,你们做一个榜样,梵蒂冈来做榜样,全世界天主教都来这里取经。师长也有做过,在庐江办传统文化中心,都是做到了再来劝别人。

我们刚刚藉由一个问题的探讨,师长为什么能把最棘手的宗教团结起来,跟大家做讨论,不是结束了,不是讨论完了,举一反三。在古代,比方范仲淹先生,他跟他的家族为什么可以兴旺那么久,原因在哪?我们能不能从他留下来的文章、从宋史里面观察清楚?我们不只要观察师长,每一个历史人物我们在学习的时候都要善于观察,进而善于效法他。不能只是赞叹而已,紧接着要效法。假如能从刚刚这个探讨形成一个态度,从果推因,那很可能在古今中外的圣哲人身上我们就学到真东西了,不是只是看热闹,不是只是在那里「哎呀好厉害,哎呀好伟大」,接下来没了。五十三参,古今中外都是参学。

看老师看不清楚还会怀疑,老师是和盘托出。成德真的遇到,当时候在澳洲净宗学院,有一个母亲看到我就把我拉到没有人的地方,就我们两个人而已,然后看看旁边没人小心翼翼问我,「老和尚有没有多教你什么?」她是帮她儿子问的。我当时候真的感触颇深,她的儿子跟老和尚的时间比我还长,信心够不够?孔子这一句话是二千五百多年前说的,对我们二千五百多年之后启示更强,因为我们的疑心更重。师长不简单,他三个老师德行、学问、威望都很高,都有人批评,他老人家说,我了解我的老师,他是老师的知己、知音。

再来,我们学习的心态不能是记问之学,这段应该之前有提过,「卫灵公第十五」第三句,「赐也,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对曰:然,非与?」学生把老师看错老师发现了,主动提醒他,我不是博闻强记,「非也,予一以贯之。」所以观察老师还要做一个动作,观察观察我觉得是怎样,去确认一下,假如观察错自己又觉得很对,就学偏掉了。当然这里也提醒,老师也要很厉害,当学生观察错学偏了,老师要及时提醒。

再来,我们以后要从事教学,我们要看得准学生的状况,首先也得看准自己的状况。欲知人者先自知,欲爱人者先自爱。一个人都不能护念好、爱护好自己,他说他要去爱护人,大家觉得有可能吗?诸位女同学,找对象婚姻大事,他假如都不自爱他会爱妳?这不大可能。当然也有可能说,说不定我就是他转变的增上缘。妳可以这么想,但是还是要注意,自助者天助,自救者天救,不是妳想救他妳就救得了他,还是不能太激动。妳真正要帮助他要看缘成不成熟,不能直接就跳下去。这我都遇过,你假如愿意改变,我就当你女朋友,就跳下去了,最后就牵扯不清。帮人要智慧,文殊菩萨表智慧,悲智双运,妳不要先跳下去,妳应该先把老和尚的经教或者把《弟子规》送给他,看他相不相应,妳要跳下水,也要先试试水温怎么样,不能基于感情,不能感情用事。

好像扯得有点远,跟博闻强记延伸到这里来。是因为从你要看准别人,你首先要看准自己,自己都是博闻强记,怎么去教导学生有悟性?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

我们再来看一句,「雍也第六」第五章,「原思为之宰」,原思是孔子的学生,跟着孔子干,孔子那时候是大司寇,用现在来讲叫司法部长,一个国家司法最高领导。原思协助孔夫子工作,孔子要给他粮食九百石,结果原思说,不用了,我不用这么多。孔子跟他讲,你不能拒绝,因为你还有邻里乡党,你现在要回家乡去,你的亲戚朋友邻里乡党你也要考虑到。

我们注意,当老师要给我们东西的时候,我们是先生起老师的考虑在哪里还是我想不想要而已?人很容易是先「我不用了,我不用了」,又很固执。我也见过,比方师长说「不拜」,他就要拜,拜了一拜,他要拜第二拜,还要拜第三拜。师长本来要坐下来,看他拜了又站起来,「不拜不拜」,结果要回来坐,又看他拜第二拜又站起来,「不拜不拜」。人固执起来师长的话也不听。《常礼举要》为什么说长者与物不可辞?长者与物一定有长者的考虑,一定有一分长者的心意在里面。都要善体老师之意,你不能体会,你从中就很难学到老师的考虑在哪。

这里原思没有坚持,就学到老师人情事理,你不带点东西回去,你的乡里就传,跟着孔夫子干不好,吃都吃不饱。以后传开来,谁还敢跟着孔子干?所以学传统文化不要学得苦哈哈的,穿出去的衣服都是破破烂烂的。就像人家遇到我说,「蔡老师,你们学传统文化的都跟你一样瘦吗?」这就有负面效应产生。

好,今天时间到了,跟大家先交流到这里。阿弥陀佛。

说明:

(1)、资源来源于网络公开发表文件,所有资料仅供学习交流;

(2)、本站所发布内容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可以联系客服删除,微信:xsxyd6688;

福德智慧 » 《论语》中关于孝亲尊师的启示 成德法师主讲(第四集)2022/8/3 台湾高雄

发表回复

提供最优质的资源集合

立即查看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