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中关于孝亲尊师的启示 成德法师主讲(第六集)2022/8/5 马来西亚马六甲

成德法师移动硬盘全套目录【点此查看

成德法师音频机合集目录【点此查看

《论语》中关于孝亲尊师的启示【点此选集

《论语》中关于孝亲尊师的启示 成德法师主讲(第六集)2022/8/5 马来西亚马六甲

 

成德法师:尊敬的诸位同学,大家吉祥,阿弥陀佛。

我们刚刚念《中庸》的教诲,「君子动而世为天下道,行而世为天下法,言而世为天下则」,这句话也是指导我们时时要为天下着想。为天下着想也不能想空的,具体怎么利益天下,由自己带动起,和谐世界、和谐社会从我心做起。我们要跟师长学习,慕贤当慕其心,要先效法他的心量。师长讲经也说,学佛首先扩宽心量。师长讲经的时候说「首先」,这都要重视,不能跳过去,那这重点就没有听到。老人家有讲到,人家问他是哪里人,他老人家说,我是地球人,我们两个同乡。我想这位朋友会终身难忘这一段对话,很幽默,也给人很有启示。

大家仔细去观察看看,心量要打开不容易。跟自己同一个地区的、同一个省就显得很亲切,不同国度、不同地区的要处得很相知相惜都不容易,这要看人的心量。师长能跟不同种族、不同宗教的人交心,甚至于能够让其他国度的人,比方说印尼的人民,说到老法师比印尼人还爱印尼人。就像李炳南老师,他是山东人,到台湾弘化三十八年,所有的学生,包含台湾的人民,统统都非常敬佩他,他比台湾人还爱台湾人。

师长有讲过,宗教徒、神职人员要代表佛菩萨、上帝爱世人,不然仁慈博爱慈悲是抽象的。我们修学都要从根本,孝亲尊师是本,大乘佛法慈悲为本。老人家的言谈当中都流露他的心境,他怎么做人、怎么做事的,善学的人就会去观察、会去体会,不然善知识怎么表演我们还是体会不到。

这一句慕贤当慕其心重要,我们的心最起码要少分跟老人家相应,要慢慢慢慢愈来愈相应。假如心不相应,可能老人家的教诲都会听错、听偏。师长跟人的寒暄应对都给我们很大的启示,地球人。现在地球真的是一个村,叫地球村,休戚与共,牵一发动全身,所以我们起心动念都要为整个地球着想。真有这个心,你用水都会很节省、用电都会很节省,保护整个地球的自然环境。

而师长也提到,别人不孝,我们不只不要见他的过,他也是我们一个增上缘,提醒我们要动而世为天下道,行而世为天下法,言而世为天下则。请问《中庸》这句话什么时候落实?在我们看别人过的时候赶快转个念,他不孝,我做孝给他看;他不悌,我做悌给他看;他不忠,我做忠给他看;他贪小便宜,我把廉洁演给他看。人都有善根,自己在做错,别人都是做对,会把他的惭愧心自然唤醒,愧之,小人可使为君子。

当然惭愧心是自然流出来的,不是我们硬要求来的,不是我们要用道理压,压到他「你得道歉」,这个做法上就有点过。包含我们今天听到这一句格言,「愧之,则小人可使为君子」。听完这句格言,好,我非得让他给我惭愧不可。这种心态就已经有点太刻意,什么事情都要道法自然、水到渠成,不是强迫出来的。

而我们在师长的教导当中,我们这次课程放了好多师长的教诲,好几个教诲都是提醒我们,要对社会、对我们的国家民族有贡献就要从孝道先做起。这个教诲跟孔子在《孝经》讲的非常相应,「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问曾子「汝知之乎」?我们古圣先王传承一个治国的要法就是孝道。我们在庐江推展传统文化,最核心的也是一个孝字。真的,很快,去打洗脚水的证明愈来愈多,那是他本有的孝心,遇到缘分他善根就会流露出来。我们对孔子这一段话不能怀疑,要有信心。

这一句,「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因为「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所以叫君父,老师叫师父。显然伦常大道是从家庭延伸到社会上去的,当然首先延伸到学校,之后才延伸到社会。对父母尽孝,兄弟姐妹友爱,悌;到了学校去,老师叫师父,同学叫师兄弟,还是孝悌;出社会,像以前在朝为官,皇上叫君父,这很有味道,从家庭的孝悌延伸出去。《孝经》提到的,「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忠臣出于孝子之门;「事兄悌,故顺可移于长」。

我们自己很感恩,感恩父亲尽孝,三代同堂,而且还跟叔叔姑姑一起住过。因为父亲是长子,叔叔姑姑他们还没读完书,当然跟我们都住在一起,所以自自然然对老人、对长辈恭敬。我们读大学,一进门放下行李,一定是上楼给老人先问好、先请安,有这样的环境。而在自己小时候,同学问,「你姐姐叫什么名字?」把姐姐的名字讲出来怪不舒服的,感觉好像不够尊重姐姐,因为在家都是称呼「姐姐」,没有称呼名字的。称呼本身都在陶冶我们的心。《弟子规》讲,「称尊长,勿呼名」,假如直接称呼爸爸的名字、叔叔的名字,不知不觉就觉得跟爸爸平等,就不容易恭敬。古人这些礼节都是在帮助我们修身的,我们假如不了解,还觉得它是来要求限制我们的,那真的周公都要喊冤枉。

什么是戒?戒是佛行。礼是什么?礼是圣贤君子之行为。佛行从哪里出来的?从真心流出来的。依照戒律去做是恢复自己的真心,不是佛喜欢牵着我们的鼻子走,决定不能误会。真正明白我持戒是自爱、是恢复我的佛性,那持戒会很欢喜。持戒首先受用心愈来愈清净,心一清净、一平等自然有法喜,我们只要用真心就有喜悦,由内而外流出来,这是真正的快乐。快乐从外面来叫刺激,而且刺激强度要愈来愈强,那只是让烦恼暂时停止,那不是真正快乐。从内而外的快乐,天伦之乐,父母俱存,兄弟无故,良心的安宁,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其实我们要去感受感受自己的真心,我们在父母老师看不到的时候,偷偷做一些违背良心的事情,做完之后,大家觉得心上会不会有个东西?还常常怕被发现,这样的日子怎么痛快?古人有一句话说,「平生所为之事,无有不可语人者」,应该再加个横批「痛快」。

可能我们一听到这句话,「我来不及了」,不会的,有开始都不会嫌晚。在这个当下我们这一句格言没有白念,「动而世为天下道,行而世为天下法,言而世为天下则」,保证从今天开始就过着俯仰无愧的生活。你说我以前做错了,你现在这么干,你以前的错叫什么?浪子回头金不换。有佛法就有办法,过去的遗憾还可以转成法供养,他以前犯这样的错,现在还可以做圣贤,我们肯努力都能做。那天我们皮同学有提到她以前都是不干活的,后来才开始学,我一下子有信心了,她也是传统文化以后才学,也能学这么好。一来是有信心,二来自己也不能找借口了,要向她看齐。

文化博大精深,从一个家庭延伸到学校、延伸到社会。刚刚跟大家提到要多去感受自己的真心,多感受就会感觉用真心生活真好。用妄心常常自己都做不了主,一发脾气要二三天才缓得过来,这不是搞成好日子不过尽跟自己过不去。我们真的念父母的恩,你每一次尽孝你的心会愈来愈踏实、愈来愈没有遗憾,报恩的日子是最有欢喜的。像父亲在我比较年轻的时候觉得我三分钟热度,见到父亲都觉得有时候也挺不好意思的。后来学传统文化,自己珍惜老法师的教导,当然珍惜程度还不够,但是就有一点受用,刚好为传统文化尽一点绵薄之力,可是父亲看到传统文化的推广速度可以这么快。那叫时节因缘,万法因缘生。

成德回到祖国大陆第一站是海口,对传统文化大陆同胞比较陌生,我当时候问优秀班主任(都是评选的),《弟子规》、《三字经》都没读过。刚好当时候高层就出台改善青少年道德教育,都有缘促成。为什么上报四重恩?你没有国家的支持,这些事很难做。包含师长的威德。成德只身一人到了海口,一碰到,「你也听老法师讲经」,就亲得不得了,所以我东北菜吃得特别多,因为东北人去海南省的还真不少。都是老和尚的福荫、祖宗的福荫在其中,我们只是身体借给佛菩萨用、借给祖宗用,尽一点力量而已。

但是父亲看了之后觉得速度这么快,让他信心大增,他就很放心给我们做这个事,家里你都不用担心,有我们在,你全心全意去做吧。就是当我们觉得父亲因我们而安心的时候,心里真的是有说不出的欢喜。包含后来爷爷往生,父亲对着我说,这个事就全部交给你了,父亲信任我们。能够报恩尽孝,心里很安、很欢喜。孟子的三乐给我们启示,我们在这么去做的时候,去感受感受自己的真心。得天下英才而教之,三乐也,其实这就是助人为乐、为善最乐。而且我们好好带一个人,不管是带儿女、带学生还是带下属,真把他带好,他可以利益很多有缘的人。我们护念他人,真心的护念,有时候他有一点进步,我们真的比他还高兴。

圣教教给我们,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讲了什么?从事上不离因果两个字,从理上不离心性二字,就是在讲我们的真心,让我们恢复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我们也要愈来愈敏锐,在一切境缘接触一切人事物观照自己的心,观心为要,我现在用的心是真心还是妄心。真心自利利他,真心积功累德。什么是功德?用真心,哪怕一个微笑都是功德。大家有没有觉得「你讲得太夸张了吧」,我没有夸张,佛门讲「面上无瞋供养具」,你脸上没有杀气,很温和、很善意,无瞋,广修供养,让人家一看我们就生欢喜心。用真心一举手一投足,生活、工作、处事待人接物统统是功德,也统统叫念佛。什么是念?今心,心上真有佛。用真心就是用我们的佛心,用我们的自性佛处事待人接物,所以生活、工作、处世统统叫念佛,这是老法师在「菩提心贯注在整个生命中」教导我们的。

可是我们假如用妄心,那就轮回心造轮回业,比方我们起个瞋心就是地狱的种子,「假使百千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大家有没有经验,也没什么事,可是就想生气,好像脾气有点快压不住,莫名的情绪上来。我们昨天有提到,没有一件事是偶然的,一定是我们过去生可能脾气大,今生落了太多瞋恨的种子。但是落了就落了,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从后种种譬如今日生,所以往生作佛叫带业往生。

只要我当下依教奉行,好好念佛,念一声佛就是一个成佛的种子。我们的阿赖耶识就好像一个仓库,以前放了很多贪瞋痴不怕,现在放进去的统统是真心、统统是阿弥陀佛的种子,结果整个仓库上面都堆满了佛号的种子。请问,伸出手来一拿拿到什么?拿到成佛的种子。所以只要能功夫成片,往生就有把握,就是这个道理,你的念头怎么跳出来都是阿弥陀佛。但这有一个过程,生处熟,熟处生,以前轮回心、烦恼心重,这熟,慢慢不起来,熟处转生;以前佛号陌生,慢慢行住坐卧、穿衣吃饭,从朝至暮、从暮至朝,一句佛号,不令间断,提起来。

可能有一些同学对念佛还不是很了解,成德多说两句,我们交流一下。因为不管儒家的经教还是佛家的经教,你要把理论真正受用到自己身上,真的念佛是最方便、最简易的。比方我们学儒要克己复礼,理上我们要克己复礼,事上怎么克?总要有下手处。四书五经都能背,还在学校当教授,他脾气伏不伏得住?他脾气假如伏不住,不要说治国平天下,连他太太对他都不服气,他能够齐家治国平天下吗?真正要克己还要得有方法。

而六字统摄万法,你能提起佛号把瞋心调伏。尤其念这句阿弥陀佛十方诸佛都加持,这都是经典讲的,不是我自己编的。《阿弥陀经》里面讲「一切诸佛之所护念」,这是他力法门。包含古代连儒家的人都念《金刚经》,《金刚经》教我们什么?「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降伏其心,降伏妄心,讲了一部《金刚经》就是让我们怎么样来心要住在哪,怎么降伏妄心。假如用净土宗,云何应住?南无阿弥陀佛。云何降伏其心?南无阿弥陀佛。《金刚经》真正要落实起来,还是六字统摄万法。

《十善业道经》:「昼夜常念思惟观察善法,令诸善法念念增长,不容毫分不善间杂,是即能令诸恶永断,善法圆满,常得亲近诸佛菩萨及余圣众。」我们一念很向往,常得亲近诸佛菩萨及余圣众。这一生能达到吗?可以,「忆佛念佛,现前当来」,不是临终当来。海贤老和尚给我们表演,我叫老佛爷赶快带我走,老佛爷不带我走,让我在世间表法。大家想想,他见过阿弥陀佛几次?常得亲近诸佛菩萨。佛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

而且我们客观观察自己、观察他人,现在要靠自己的力量把烦恼、把贪瞋痴调伏住相当困难,得要靠佛力的加持。靠自己的能力出轮回,佛有讲,瞬间把四十里的瀑布截断。人的念头那么细,一弹指三十二亿百千念,三百二十兆个细念,要把它完全斩断相当不容易,要靠念佛。横出三界,不是靠自己把见思烦恼整个断掉,几乎不可能办得到。而且我们都不是从胎教学的,要把三岁以前、六岁以前、还没学圣教以前的习气调伏都是大工程,我们有时候做事做着做着就陷到本来的做人做事的习惯去。菩提道不容易,人心惟危,道心惟微。一个念头不对,才零点五度不对,再发展出去,三个月、六个月以后,差之毫厘,失之千里。

林则徐先生有「十无益」,「十无益」的叮咛非常慈悲,教我们怎么做人做事,从根本下手,君子务本「十无益」是很好的注解。我们书读着读着不知不觉「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上来了,那就「心高气傲,博学无益」。书学得愈多,愈对自己无益,甚至对别人也无益。蕅益大师有说,「学问愈多,我慢愈炽」,愈炽盛、愈增长,「习气愈长,去道愈远」,这是开悟的高僧提醒我们的。「惟益多闻」,就觉得我学很多很高兴,这是求知欲,「惟益多闻,增长我见,可惧也」,要戒慎恐惧。学习的方向偏出去了,这样的学法愈来愈记问之学,这样的学法离真心愈来愈远。

我们要知道,「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这些句子都不能含糊跳过去,我们看看自己有没有愈学愈单纯,愈学愈有赤子之心。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从理上讲不离心性,就是真妄。我们真正抓到了这个重点,要高度的警觉心观照自己的念头,我一定要用真心,不能再用妄心了。

真心从哪里恢复?地藏菩萨表的法,孝亲尊师,孔夫子也说「夫孝,德之本也」,所以明明德要恢复也是从孝下手。其为人孝悌,他不可能犯上。「事兄悌,故顺可移于长;居家理,故治可移于官」,他在家里面生活很有规律,内务都整理得有条不紊。皮同学提的很多生活情境,我们没有「置冠服,有定位」,有时候临时要找一个东西找不到,真的心跳都加速,手忙脚乱。

大家要知道,儒释道教什么?戒、定、慧,智慧是目标,不是记一大堆知识。但因戒得定,因定发慧,持戒就是有规范,生活有规范,一举一动有规范,要戒定,定才能开慧。所以常常心静不下来都不可能有智慧的,最多有一些小聪明,可是小聪明用多了聪明反被聪明误。什么时候习戒定?Anytime、anywhere(随时随地),「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

吃饭不要太快,比方说,有个同修吃饭很快,「你吃那么快」,「我习惯了」。我就不好再接下一句话,「你吃那么快对胃不够恭敬」,礼敬诸佛,对胃要不要恭敬?我们要在一切言动都不要着急。「一切言动,都要安详,十差九错,只为慌张」,这是《小儿语》第一句。我当时候看到这一句汗都流下来,我连小孩的课程第一句都还没有做到。也是很敬佩我们祖先怎么教导孩子,从小就教他戒定慧,所以他十八岁可以当县长。我们现在十八岁可以做什么?不让父母操心就不错了,还能当县长不容易。

《弟子规》就是规矩,「步从容,立端正」,走路还是要安定的。讲话,「凡道字,重且舒,勿急疾,勿模糊」,讲话快,很可能我们的心比较急。「吉人之辞寡,躁人之辞多」,话很多停不下来就是太着急了。大家看我的身材,我的个性也是挺着急的,人一着急伤脾胃,还有思虑太多伤脾胃。复习一下我们王川大夫教的,每一个情绪都会伤自己的内脏。要先自爱才能爱人,要行孝道,孝道是自爱,也是爱父母具体的表现,不要让他们操心。

孝从哪里下手?「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现在夏天要好好爱护身体,第一个不要中暑;再来,还要防寒,不要受寒。这么热天还受什么寒?大家有没有注意到,人很容易失去警觉性,溺死的人就是太会游泳,他就容易掉以轻心;不大会游泳的人怕死怕得不得了,都没事。大热天我们就忽略了可能会受寒,一看到西瓜,我的最爱,咔咔咔咔咔,那是极寒的水果,你不能吃太多。包含吹空调,我好像看到哪一位同学在自我介绍的时候,好多白白的东西飘过来,他冷气不会吹得太大吗?不知不觉就受寒。我遇到一个十几岁的孩子,十四岁,超过一百公斤,我们看了都心疼,他多大的负担,走路都会喘,吃太多冰的东西伤了脾胃。再来吹空调怎么吹的?直接吹他的身体。给他一艾灸,艾灸老半天还是冰的。这一句「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我们要从这里开始做。

诸位同学,有没有听完我们王川大夫的课说,「这个课我得多听三五遍」,那是大家的善根,懂得惜缘。还是我们听了一节一节课,「这一个月我快要撑过去了」,就好像去当兵在算日子,终于又过了一天,终于又过了一天。用什么心境来学习收获会天壤之别。当然,老师们也是感谢大家给我们学习的机会,我们有哪些不足,也请大家多多指正。大家有这个共学的缘分,我们彼此珍惜。

《论语》这里提到他「不好犯上」,他对长辈都会恭敬,「而好作乱者」,他会去危害社会、国家,几乎不可能,「未之有也」。孟子有说,「道在迩而求诸远」,道其实很近,可是我们都把它想得太远;「事在易而求诸难」,事情是容易的,不是很困难,可是我们都把它当作很难。孟子也开出良方,跟这句很相应,「人人亲其亲」,对父母都亲爱、都孝顺,每个人都这样。人人亲其亲,「长其长」,对哥哥姐姐、对长辈都恭敬,「而天下平」,天下就太平了。每个人心中都有孝悌的做人态度,天下就平了。所以孔子才说,「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又不一定是要当官才能够利益到老百姓,才是办政治,我自己行孝悌,就在为整个社会国家安定尽一分力,就像《大学》里讲,「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

范仲淹的家庭,请问多少人在关注?多少人在效法?我相信很多。这些圣哲人离世的时候,百姓如丧考妣,就像死了自己父母一样,他会不关心范家的事情吗?会以他为榜样。范家又以谁为榜样?「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人这一生真的是精神长存,不只利益了这个时代一家仁一国兴仁来带动,后世有善根的人跟家庭会以他为榜样,这真的是广修供养。

我们了解孝道的重要性,进一步来看孝子的心境,在「学而」篇里面有提到,「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一个人是不是真有孝心从哪里观察?当然这比较是指有权位的人,他父亲在的时候,观察他的志,志是心之所知。他有没有去辅助父亲?他有没有去在父亲不妥的地方劝谏父亲?看他的心都放在哪里。「父没,观其行」,父亲去世了,权位在他身上,那就要观察他的行为,他能三年没有改父亲以前的做法,这是孝顺。人一般登上了一个高位,新官上任三把火,我想这么干、我想那么干,但他还是内心一直在缅怀父亲,「丧三年,常悲咽」,还在缅怀父亲,父亲的政策他不愿意改,父亲所用的人,他好像看着这些人就想到自己的父亲,非常的念旧。当然我们也不能给它理解得太死板,父亲很好的政策继承下来,父亲真的有大的错误,当然还是可以调整的,活学活用,但是很可贵的是他那一分心境。

我们看丧三年常悲咽的心境,曾子父亲去世了,他从此不吃羊枣。就有人提出来请教孟子,孟子就有提到,因为曾子的父亲喜欢吃羊枣,一看到羊枣就思念父亲;再来,父亲不在了,父亲不能吃了,就不愿意再吃羊枣了。就像欧阳脩先生的父亲,每一次吃饭,尤其菜比较好一点,就流泪,祭之丰不如养之薄也,祭祀再丰富,还不如父母在的时候,哪怕是青菜豆腐,这是他们老人家亲自可以吃得到。当时候欧阳脩的母亲想说,因为老人家刚去世才一二年,可能是因为这样,后来观察自己的丈夫终身都是如此。大家想一想,欧阳脩的母亲在跟自己的儿子讲这一段,母亲都是在赞叹自己的丈夫,让自己的孩子不断的能不忘父亲的恩德。所以教育也是互相配合的,父亲要赞叹母亲、母亲赞叹父亲,老师赞叹父母、父母赞叹老师。我们真正爱护别人,不要去批评他人,更不能去批评别人的父母,这对他没有好处,甚至于会形成他内心的障碍。这是终身慕父母的态度,「大孝终身慕父母」。

再来,「子张第十九」提到,「曾子曰:吾闻诸夫子」,我从夫子那边听到了教诲,「人未有自致者也,必也亲丧乎!」人很少有达到至其极,就是人的情感达到极点的时候,「必也」是在什么时候?失去父母,因为父母对他恩德最大。我最近也接触一些同修,师长圆寂他真的哭得歇斯底里,这样的同修情义不一般、孝心不一般,「必也亲丧乎!」必也就是他感师长给他的法身慧命,这个恩德跟父母是平等的。当然我们学了佛,认知到没有生死,死只是换一个衣服,我们把孝从子欲养亲不待的遗憾转成一人得道九祖升天。所以真正接触正法都不会嫌太晚,都能把人生的遗憾转化掉,甚至转成一种动力。我们要会转,烦恼一转就是菩提。

「八佾第三」,孝子他祭祀的时候非常真诚,「祭如在,祭神如神在」,祭如在是指祭自己的父母,祭神如神在是指祭天神。「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这是孔子他很真诚的去祭祀,假如他不能参与,那就如没有祭一样。他亲自去祭,至诚跟祖先天神感通。古人祭祀以前要斋戒沐浴好几天,希望自己能愈来愈真诚。

其实真的是至诚感通,我们听师长讲经受用多少跟我们的真诚心成正比。现在老人家的教诲来得太容易,打开手机就可以听。来得太容易就不容易真诚恭敬,所以也要透过一个做法、一个礼仪来护念好我们的诚敬心。比方,我们为什么听课以前要跟孔老夫子行礼?就是一样的道理。我们要听师长讲经以前能静下心来恭恭敬敬顶礼三拜,藉由这三拜把自己的真诚心提起来,再来听收获会不同。其实有一利就有一弊,现在法宝太容易听、太容易拿到,弊是什么?不容易珍惜。真正会用对心就可以取其利,避其弊。

再来,孝子非常珍惜尽孝的机会。「里仁第四」,「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高兴的是父母高寿,又添了一岁;惧的是什么?老了一岁,奉养的机会又少了一年。包含愈老身体这个机器难免愈来愈旧,我们更要慎重照顾。成德也有跟我们王大夫请法,因为他发现一个中医师留下来怎么照顾自己父母的资料,讲得非常细致。可以这个班结束之后开讲,让成德也修修福报,不然我的增胖计划一直没有办法顺利达到。我好不容易冲到六十二公斤,后来又累倒了,前几天一秤怎么剩五十九而已。现在要增加一公斤都不简单,但是要退很快,跟修行一样,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夫子也是指导我们,对待父母不单是外表能够奉养而已,要发自内心的恭敬。指导到,「为政第二」,「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犬马也对主人有供养牠的体力、供养牠的服务,但人跟禽兽的供养不一样,我们对父母有恭敬的心。现在的年轻人觉得什么是尽孝?给钱。这样的认知很普遍,所以现在宣讲《论语》很重要,他有缘一听,原来我这孝还很不足,尤其我们今天不是很恭敬来奉养父母,无形当中会给父母压力。其实我们父母对我们的爱是不求回报的,有时候来看看我们,我们有机会可以炒几个菜奉养父母。假如我们的态度不够恭敬,很可能他们会觉得,他们是不是给我们添了麻烦?可能就愈住愈不安心,赶紧走了。

佛陀指导我们,「世若无佛,善事父母」,世间没有佛在世,能够很用心的去侍奉父母,「事父母者即是事佛」。很用心侍奉父母的功德跟事奉佛的功德是平等的。我们古人留了这句话,「堂上二老是活佛」,这是有出处的,这是佛经里面都有教导的。包含我们刚刚提到了,为什么三年无改于父之道?也是他对父亲的恭敬。

孝子会很爱惜身体,「泰伯第八」,「曾子有疾,召门弟子曰:启予足!启予手!」我们在念经句的时候要去神交古人,这段话、这样的场景,我们感受到曾子什么心境没有?感受到就是神交古人,「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而今而后,吾知免夫!」我不会有造成身体伤害的情况。「小子」是喊着他的学生。我们感受到夫子,我这个身体来自于父母,我要好好爱护,不能让它有损伤,是这样的心。我们想一想,对身体是这样战兢惕励的爱护,对自己的德行更不用说了。因为身体出了情况,感冒了,养个二三天好了;德行出了状况,父母一辈子都缓不过来,他心上都有一块石头。大家看护念好自己的德行重要还是身体重要?都很重要,德行更不能有闪失。

孟子那一段话很重要,「事孰为大?事亲为大」,事奉人哪一件事最大?侍奉自己的父母;「守孰为大?守身为大」,守护什么是最重要的?自己这个身,就是我们的行为,德有伤就贻亲羞。

这段里面成德还观察一个特别可贵的,曾子生命都要结束了,他都抓住这个机会点把他的学生找来,这是我很敬佩的地方。为什么在这样的时刻都不忘抓住机会点教学生?这是他的一种责任感。就像师长讲经的时候说,我的老师、祖师传到我这一代,不能断在我这里,我得很好把它传下去。甚至于师长讲经都说,一个人弘化几十年,最后没有传人,他的成就等于零。可见这些承传道统的圣贤人时刻不忘他的责任,在临终的时候都在教育学生,我相信在场所有学生终身难忘这一幕。这是爱惜身体。包含真的父母离去,「三日而食」,最多不能超过三天一定要吃东西,不然身体会受损严重,「教民无以死伤生」。子游说,「丧致乎哀而止」,节哀顺变才行。

我们看进一步如何尽孝,养父母之身、养父母之心、养父母之志、养父母之慧,从这几个角度。当然您假如觉得还有其他角度都可以提供我们,我们目前想到的是这些。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就这个好处,愈想愈广愈深。

「学而第一」,「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竭就是竭尽全力。就像子路是榜样,百里负米,他不觉得辛苦,他心里很踏实,他心里只要一想到父母能够吃到米就欢喜得不得了。

养父母之心,「为政第二」有提到,「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孟懿子是三家大富之一,他的父亲是孟僖子,这有它的历史背景。孟僖子是大夫,可是有一次随鲁国国君出访,因为自己不懂礼,结果就很丢脸,是他一生的遗憾。所以就交代他的两个儿子,你们一定要跟孔老夫子学礼。孟懿子问孝是一个机会教育点,老师都会抓住机会一再让他不要忘了,不要违背父亲最后的交代。子曰无违,樊迟帮孔子驾马,孔子也是抓住机会点,樊迟听到对话,孔子问他,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结果樊迟说「什么意思?」樊迟是我们的学处,他有缘遇到了这个对话,他不懂他也没问。

大家注意观察,在佛门很有成就的出家人其中有一类人,就是做了高僧的侍者,他能接触到很多老师教学的情境、应对进退的情境,这是他的因缘、他的福报。但是有没有每一个侍者都很有成就?不一定。像樊迟跟在旁边孔子还问他,我对曰无违,检查检查他听懂不懂,樊迟说什么意思我不知道。「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他能把这话再传给孟懿子,再一次薰习。而且孟懿子是大夫,孔子在面对他的学生,但是他的学生毕竟是这么大的官,孔子讲无违,孟懿子没有接着问。言语的应对、分寸,孔子要说,无违就是要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对方一听到无违还不够相应,你一下子又讲了那么多,那个进退,不让他不舒服,但是该讲还是得讲,善巧方便,因为这个话会传开来。所以也不能攀缘,不能我今天非得讲得他一个痛快不可,那就会过,过了会

我们看养父母之心,刚刚无违就是你能顺从父亲临终的交代,父亲在天之灵欣慰。「为政第二」,「孟武伯问孝」。大家注意看,那么多学生问孝,孔子答的都不是一样的,透出什么?应机说法,他也是提醒那个学生的问题。孟武伯就很可能有很多让父母操心的地方,所以孔子跟他说,「父母唯其疾之忧」,当子女的应该是只在生病的时候让父母担忧,其他的不让父母担忧。人不可能一生都不生一次病,但其他的不忍心让父母再担忧,这养父母的心,这个孩子我很放心。

「为政第二」提到,「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色难是和颜悦色难能可贵。师生关系跟父子关系在因缘上都是我们人生的根本,这没错,但是它还是有因缘上的差异,因为毕竟父子关系是天伦。对老师恭敬,对父母不只恭敬,要和颜悦色,有时候还要撒撒娇,就很亲。我们不能学了之后跟父母很恭敬,像个外人一样就很奇怪。学了,打开冰箱,爸,这个我可以喝吗?妈,那个我可以吃吗?你爸妈摸摸你的额头,是不是学得有点发烧?

和颜悦色真的很重要,我都接触过一些长者,他说我也不是要他们给我买什么好吃的,买什么多贵的衣服,只要他不装脸色给我看就好了。他给我装脸色看,我要好几天才缓得过来。设身处地,这是恕道。我们在父母的心中是什么影像?是从生出来那个影像,甚至于在胎中我们就有反映,这是父母的记忆。陪我们学走路,甚至陪我们学骑脚踏车,一点一滴扶持我们,我们天真的笑容,那些都是在他们的脑海里。这么天真的孩子突然摆那么难看的脸色,甚至是恶言相向,那对父母内心的冲击有多大,缓不过来,孩子怎么会变这样?孔子教色难重要。

我们看下一句「里仁第四」,「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这都是体恤父母的心,真的要远游,那要告诉父母你要去哪里。更好是去的地方你到了拍一下环境回来给他,他看,「哦,了解了」,他心比较容易安定。母活一百岁,常忧八十儿,我们要去体恤父母的关心无所不在,我们要少让他们操心,所以在很多细节要做到位。比方坐飞机父母多少都会担心,到了一定先发一个短信,「已经平安到达」,报平安。

再来,养父母之志。在「二十四孝」里面有一则「曾参养志」,志是心之所知,心所想要的。在这里要随喜大家,你们的父母希望你们走学传统文化这条路,你们也要满父母的愿,这就是养志。当然弘扬文化不一定只有一条路走,我常常面对家长,我说,你们可不要跟你的孩子讲,「你就得给我到英国汉学院」,这么一要求可能他压力太大,慢慢心里牴触,最后我跟他就见不到面了。所以我跟这父母好好商量商量,不要操之过急,因为每个人的情况不一样,每个人的才性不一样。大乘佛法里面有没有说行菩萨道就是要当汉学家,才能行菩萨道,没有这一条吧?五十三参表什么法?各行各业都可以,就是在各行各业把传统文化真正用出来、做出来,就可以在那个行业做榜样。

尤其现在假如在商业做榜样影响的范围还不小。大家现在去逛书店,畅销书第一名是谁?曹德旺。他是个商人,但是大家注意,成功的商人,而且他的成功不是一下子,他是几十年,你一听他讲他都是回忆,我有今天的成就,最重要的是我妈妈小时候教我什么。你们有没有听过哪一个大企业家很成功,然后他说我成功就是因为我去读了哪一家名校的MBA。我目前为止还没有发现,我听的比较多的都是「我妈妈从小教给我怎么做人、怎么做事」,他终身没有把它忘记,从这里看到传统文化的力量。人这一生的福报是前世修来的,他刚好修的福报因缘就是在商业界做菩萨,你硬要把他逼到英国汉学院来,你也辛苦,他也辛苦。

师长还说,二十个企业落实传统文化,可以把传统文化复兴起来。这些法语都是审时度势,因为父母要设想,我的孩子要学什么以后可以发展得好,父母一定为孩子想那么远,我们能体恤父母。假如表法,大企业家说话很有分量。在台湾,台积电张忠谋先生讲一句话,隔天报纸就报很大幅,他影响力大,家长都想着,他们说的,可能以后社会很重视这个,那我现在让孩子学。这都是我亲身体验的,十九年前,深圳有一个企业招主管,条件之一会背《弟子规》。一下子深圳的书局涌来很多人,「你们有没有《弟子规》这本书?」以前乏人问津的书,突然间一大堆人来问,一大堆人要背,为什么?因为年薪在十九年前二十万,这个数目不少。士农工商是古代的情况,现在商业的影响力愈来愈大。

师长这些法语是审时度势,法无定法,顺势而为。所以有哪一个企业愿意做榜样,我一了解就会去找他们。主伴圆融,他们是主,我得随喜功德,伴,跟他们一起学习。从零到一最难,你真的有一就有力量。你还没有一,商业界的人说,「传统文化真的很好,但是……」,他那个但是很难去掉。可是你真的有一,而且愈做愈好,商业界「同样是同行,怎么人家可以做起来?」而且那个一又会不断积累经验、不断培养人才出来,他假如心量大,欢迎你们来参观,我们把经验和盘托出供养出来。有了一,要二三四就不难。行行出状元,我们以前升学的窄门已经逼得很多的人都留下了岁月的沧桑,希望英国汉学院这个缘不要造成大家的沧桑。

我们举曾子来做榜样,曾子侍奉他的父亲曾皙,「必有酒肉」,其实就是尽力奉养。「将彻,必请所与」,好的饭菜要撤的时候一定问父亲,父亲,您这个有没有要给谁?很尊重父亲的意愿。假如父亲说,这个还有没有?「问有余」,一定说有,「必曰有」,这是他。我们再看看,「曾皙死,曾元养曾子」,换他的儿子奉养曾子,也是「必有酒肉,将彻,不请所与」,没有问父亲有没有要给谁。父亲假如问还有没有这个菜,他说没了,「将以复进」,就说没了,然后再去做。差别在哪我们就要去体会。父亲说还有没有这个菜,假如已经没有了,他还要说有,因为要满父亲的心愿。

大家要了解,人老了胃口比较没有那么好。我们在养育孩子,他能多吃一点,当父母的多高兴。父母年纪老了,脾胃比较没有那么强,突然今天吃哪一个很有胃口,一问很高兴,没有了都说「有有」,赶快去弄。养父母的心愿,这叫养志。想给谁,一问,满父亲的愿,父亲很高兴。到了自己的儿子养他,也很尽力,必有酒肉,但是要撤这个菜的时候就不问。而且问他这个菜还有没有,「没有了,我再去做吧」。请问大家,接下来爸爸会怎么说?「好好好好,不用了,不用了。」曾子是养志,他的儿子养口体,没有善体父母的心。这是养志。

再来,养父母之慧。「里仁第四」,「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侍奉父母要劝谏,不忍心父母在德行上有损伤、有退步,我们也是一心希望成就父母。《孝经》里面也说,「敢问子从父之令,可谓孝乎?」什么都听父母的,这样是不是孝?孔子就提醒,「天子有争臣七人,虽无道,不失其天下;诸侯有争臣五人,虽无道,不失其国;大夫有争臣三人,虽无道,不失其家;士有争友,则身不离于令名;父有争子,则身不陷于不义……故当不义,则争之。从父之令,又焉得为孝乎!」为人子也要护念好父母的慧命。

怎么护念?「几」字就很有味道,几谏,几就是父母这个错稍微有点征兆、有点发展就要赶快去劝,去护念,不能等到他错的行为很严重才来劝解。因为愈早愈细小的地方就开始护念,愈容易改过来。而且「见志不从」,在劝的时候看父母一下子不能接受,我们还是很恭敬的对待他,再找机缘。「怡吾色,柔吾声。谏不入,悦复谏」,悦字就是找机会点,父母心情比较好的时候再来劝。「又敬不违」,不违就是不违背我们的初心。为父母好的心,不能因为父母一次不接受我们这个心就退了。真心不变,会变的都是妄心,又敬不违。「劳而不怨」,一而再再而三提醒,但是不怕辛劳,也不埋怨父母,甚至于可以做到「号泣随,挞无怨」。能做到这样,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一定可以感动父母,舜王就是我们很好的榜样。

这节课就跟大家交流到这里,谢谢大家。

 

 

说明:

(1)、资源来源于网络公开发表文件,所有资料仅供学习交流;

(2)、本站所发布内容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可以联系客服删除,微信:xsxyd6688;

福德智慧 » 《论语》中关于孝亲尊师的启示 成德法师主讲(第六集)2022/8/5 马来西亚马六甲

发表回复

提供最优质的资源集合

立即查看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