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上感应篇汇编》学习分享 成德法师主讲(第二集)2020/3/17 英国威尔士兰彼得

成德法师视频在线观看【点此选集】《太上感应篇汇编》学习分享点此选集

成德法师移动硬盘全套目录【点此查看

成德法师音频机合集目录【点此查看

 

诸位同学,大家好!上一节课我们一起探讨了在《汇编》一开始第七页,「劝读《感应篇汇编》启」的最后,当然,这一篇启示我们能够学习《感应篇汇编》殊胜在哪里。而且它末后讲到,这些历代的恶人,很可能就是没有机会读到这么好的文章、这么好的教诲,他才会堕落下去,所以说「皆由其一生未曾读得《感应篇》也」。从这一段话,假如我们用心去体会他讲这个话的用心,我们就会发起随事菩提心。既然知道《汇编》这么好,人学了他就能醒悟,那我应该好好深入,遇到有缘就为人解说,那这句话也是我们发菩提心的因缘。所以「劝发菩提心文」里面特别强调,「发心为首」、「立愿居先」。《华严经》讲,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法,是名魔业。我们看到这些教诲都发不了菩提心,那也是我们的菩提心会常常忘失。我们常说的,念念不忘为正法久住、为苦难众生,我们这个心境能保持,这个菩提心才没有失掉。

所以在第一页「重刊序」它讲到,「此篇以感应二字立名,感即是因,应即是果」,等于感应就是彰显因果的道理。印光祖师谈到,释迦牟尼佛一代时教,从理上讲不离心性,从事上讲不离因果,所以因果二字也涵盖了释迦牟尼佛所讲的教理。而《感应篇》「开端四句曰:祸福无门,惟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这是「发扬因果报应、为善得福、作恶得祸之理,甚简且明」,就是这四句总纲很简要,但是也讲得很明白,惟人自召,如影随形。「人苟能明白因果之理,知作恶必得祸殃」,他真明白了作恶必定要感来恶报。「则虽强其作恶,心必有所畏而不敢从」,就是你勉强、强迫他去作恶,他也是有所畏惧,不愿意去做。因为他知道必得恶报,哪有人那么傻都要害自己!「知为善必得福禄」,他已经相信这个真相,善有善报。「则亦心有所求」,他也希望求得善报。「虽阻其为善,而不肯止矣」,你阻止他不要行善,他也不愿意停下来。谁不愿意愈来愈有福报、愈来愈幸福?所以这一段话就很简单,只要明白了因果道理,恶人他也不愿意造恶,也愿意行善。所以有没有搞明白,这才是关键点。看破的人一定能放下,他看破是道理彻底明白了,他就放下造恶了,他就愿意断恶修善。但是这个理要整个讲明白,那《汇编》就是非常好的教材,所以印祖才这么大力提倡这一本书。

所以接着讲,「印光法师曾有言曰:因果者,世出世间圣人平治天下、度脱众生之大权也」,不只是平治整个天下、让天下安定,而且也是让众生了脱苦难、甚至了脱生死的大方便法门。「当今之世,若不提倡因果报应、生死轮回之事理」,假如不提倡因果报应。「欲令天下太平,人民安乐」,想求这样的结果。「虽佛祖圣贤齐出,亦末如之何也矣」,纵使诸佛菩萨、圣贤人一起出来帮助世人,只要不用因果轮回报应的道理,那还是办不了的。所以老人家师长提到,伦理道德学了,让人耻于作恶,他羞耻心起来了,因果报应、因果教育,使人不敢作恶。要耻于作恶,那要薰习一段时间,就像我们学习孝道,可能学了几年,这个孝心还不见得能时时保持;但是因果教育跟他切身利害有关,他一听,那不敢乱来,效果很快。印祖、师长老人家胸怀天下,所以才大声疾呼,因果教育要大力弘扬,刻不容缓。所以师长呼,应勿缓,师长命,行勿懒;众生呼,应勿缓,众生命,也行勿懒。所以恶人真明理了,他愿意学。而善人,有些你叫他学习因果报应,他可能会觉得,反正我又没有做坏事,我做好就好了,我又不会得恶报。我们还没有深入经藏,甚至是还没有证得阿罗汉以前,不能相信自己的意思。所以《四十二章经》说,慎勿信汝意,汝意不可信。可见得我们在修学的过程,明白宇宙人生道理的过程,应该依照经典,不能常常随顺自己的一些想法,这样还是挺危险的。

我们就举个例子,俞净意公他十八岁就考上秀才,而且成绩都名列前茅,可见得经典读了不少。他也觉得自己一直在行善,可是四十七岁的时候穷困潦倒,他自己也感觉惨遭天罚,他觉得上天对他不公平。你说他的想法对吗?他也觉得自己懂不少道理,每一年还写黄疏禀报上天,其实内容都是抱怨、都是怨天尤人的成分。所以《俞净意公遇灶神记》,这个对我们要积德行善,甚至是要修行,是一本很重要的教导。其实这整部书的内容,核心就是打破自欺一关,毋自欺。《大学》里讲「毋自欺」,夏莲居老居士讲「要打破自欺一关」,可见得自欺,是修学的一个大关卡。等于是俞公他所存在的现象,我们每一个要修行的人或多或少跟他的情况都是相近的,甚至于是要真的打破这个自欺,那要下很深的功夫。我们看到《灶神记》里面讲,他痛改前非,要改,可是也是浮浮沉沉,控制不住,后来在观音菩萨面前发誓,叩头叩到流血,下这样的决心。跟夏莲老说的须发勇猛心、决定志。你看这个修行人走过的路不都很相近吗?你看他发誓:「愿善念永纯,善力精进。倘有丝毫自宽」,一丝一毫自我宽恕,「永堕地狱!」下这么大的决心,跟夏老讲的「真干」一个意思。什么是真?一毫夹杂、一毫自欺即非真。什么是干?一毫自恕、一毫懈怠即非干。所以俞公说的丝毫自宽,这个就自我宽恕了,就不是真干。他下了这样的决心,几年的时间扭转过来了,自己的命运改了,全家的命运也改了。

所以,很可能我们觉得不错,我又没有做什么坏事,但是看了这一篇教导,甚至我们深入《汇编》来观照,真的不是我们想象中那样认知的。就像俞公自己看不到,还是托了灶神爷的点化,说他「意恶太重,专务虚名」。意恶很细微,念头相续不断,但是一念就是一轮回,每个念头是个种子,不能轻忽。专务虚名,这个名很细微,你说我不要利,这个可能还比较容易,不好名、不好面子、不求人家的赞叹肯定,这个也是不简单。「满纸怨尤,渎陈上帝」,这十六个字点出他的致命伤,罩门。其实我们把这十六个字一对照,几乎我们或多或少都会犯这样的错。我们真的相信真理了,怎么还会有埋怨?所以深信因果的人逆来顺受,不可能怨。可是还有怨,实在讲这些善恶果报的道理还没有真正搞清楚。所以恶人学了,他不愿意再造恶了;善人也不能觉得自己不用学了,因为那个善那是自己认为,它的深度、广度透不透彻,还得藉由深入经典、深入《汇编》才能搞清楚。其中《汇编》里面举了《了凡四训》,这个善有真有假、有端有曲、有是有非、有大有小、有阴有阳、有半有满,这么多角度,这个不学怎么会方方面面贯通?

所以接着第九页讲到,「《感应篇》之裨益于人生,岂第为转祸为福之唯一捷径」,就是《感应篇》利益我们的人生,不只可以让我们转祸为福。「抑亦为超凡入圣之不二法门」,不只是可以现生得福、转祸得福,而且还可以超凡入圣。佛家教诲我们三个阶段,转恶为善,第一个阶段;第二能提升到转迷为悟;最后转凡成圣。尤其佛家特别重视要能够出离生死轮回,我们纵使终身行善,但是假如不能出轮回,那还是解决不了问题。你修的善愈多,来生受的福大,可是享福很难不堕落。佛门说有二十难,其中一个就是富贵修道难,真的福报一现前,就享福去了,就不容易断恶修善,不容易思考这个出离生死的大问题了。所以师长老人家说,三善道享福报,享着享着就忘了修行了。所以为什么说修行人不要福报?就是自己不享,以戒为师、以苦为师,一享就容易堕落了。三善道消福报,三恶道是消罪业。所以假如不懂得修行,有时候三善道比三恶道还惨,三恶道是把罪业消一消;三善道不懂得修行,这八十年、一百年享福的过程造的业,那可能几千万劫都还在三恶道出不来。所以最后提到,这一部书还是超凡入圣的修学法门。我们就引印祖为《太上感应篇》写的序的一段话来了解这部书,确实有大用。「此书究极而论,止乎成仙」,就是这部书你力行彻底了,可以成为神仙。接着,「若以大菩提心行之」,你是以大菩提心来落实《感应篇》,「则可以超凡入圣,了生脱死,断三惑以证法身,圆福慧以成佛道,况区区成仙之人天小果而已乎?」印祖已经点出来了,关键是你用什么心来受持《感应篇》。

我们上一节课还跟大家提到,无有一法不是佛法,《感应篇》也是佛法。所以我们不分别、不执着,以真心、以大菩提心来力行《感应篇》,那走的就是菩萨道,做出来也是佛华严的境界。所以我们听老人家讲《太上感应篇》,就觉得跟讲《华严经》一样的感受。所以《金刚经》说的,以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讲得多清楚,你不分别、不执着,离四相、离四见,修一切善法。因为我们已经离了分别执着,那一切法都是佛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所以,以六度心为因来行《感应篇》,这六度万行,也能得无上菩提的佛果,也是因果。以勤修净土念佛求生为因、为感,得极乐莲台是应、是果。「无感非因,无应非果」,这个在第六页有这样的诠释,「感应既明,因果益着。世出世间诸法,无不可以此书为梯阶」。所以这个《感应篇》,世出世法都可以藉由它来修学提升、来修学成就。所以我们先了解到学这一部书的益处,我们就能提起一种愿力、动力来学。

而上一次也跟大家谈到我们学的目的在哪里,不知道同学们有没有回去自己思考思考。可能每个人的体会不一定一样,大家也可以把你的感受、你学的目的传给成德,传到成德学校的邮箱。成德也了解每一个人对自己学这部书的一个目标在何处,再给大家一些反馈,我就不讲这个答案了。其实答案也很可能随着我们深入这一部书,我们可能有更深更广的目标会产生。我们看:

【太上感应篇注讲证案汇编卷一。】

就是第一页,开头就讲,『太上』是至尊的称呼,佛家讲无上正等正觉,在道家讲太上,这等于是最高的尊称。「盖称天立教」,这个「称天」就是赞扬上天的教化、上天之德,其实这个用佛门讲就是性德的大用,赞叹性德。「立教」就是从事于人心的教化,就是《礼记》讲的「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它是「示人不可玩忽之意」,它是警示人不能轻忽,要很慎重,因为感应是非常细微的。「『感』如种植,『应』如花果」,这是譬喻,让我们好体会。「以此二字名『篇』」,用感应这两个字来做篇名。「谓有感必应」,就是这个是决定不疑的道理,有感必应。「亦随感随应」,感应的速度非常的快。「彰天道好还之理」,彰显天道其实就是真理,大自然的法则,它是自然的循环之理。就像曾子说的,「出乎尔者,反乎尔者」。就像《大学》里面说的,「言悖而出者,亦悖而入;货悖而入者,亦悖而出」。「语云」,一般世俗讲的,「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天网恢恢,疏而不漏」,这也是老子的教诲,「其感应之谓乎」。当然,太上也有指太上老君,就是春秋时的老子。其实老子、孔子这都是大菩萨再来的。佛在《起世界经》就有提到,他老人家于震旦方向,印度的震旦方向,震旦是东北,那就是指神州大地,遣二菩萨先来教化。难怪大乘佛法会在神州开花结果,就是有这两大菩萨打基础,一是迦叶菩萨,一是儒童菩萨。讲到这里,不知道大家知不知道这两个菩萨应该是哪两位圣哲?就是指老子、孔子。

而佛门讲「不先学小乘,后学大乘者,非佛弟子」,这个话讲得很重,没有学小乘基础就直接学大乘,佛说你不是佛弟子。不是佛弟子,很可能就是魔弟子。魔弟子,有那么恐怖吗?事实上我们一个念头不对,差之毫厘,失之千里,慢慢慢慢就偏出去了。更何况现在法弱魔强,我们一个心态不对,魔就加持上来了。哪怕初发心可贵,念头一不对,愈偏愈大。所以这个时代修行难,弘法更难。佛菩萨尽力在护持人,可是我们念头一不对,他要加持我们也加持不上,这个时候魔得其便。所以不能离开佛的教导,也不能偏执佛的教导,你不能只执着这几句,要圆解佛陀一代时教。为什么佛要讲「不先学小乘,后学大乘者,非佛弟子」?很多人一开始接触是念佛法门,大乘佛法,让他学儒、学道,他说那个是世间法,我不学。让他学大乘的缘,这个缘不就让他增长我慢吗?所以佛法不误人,关键是我们心里面的贪瞋痴慢假如不洞察,很可能就自己误自己了。佛的话你不能挑着学,尤其这些话都是非常关键,老人家(我们的师父)都会特别强调。所以为什么让我们扎三根,不就是打好小乘基础吗?所以我们有远大的目标,想自利利他,想了脱生死,这是可贵的,但是也得依教奉行,循序渐进。韦提希夫人当时候遇到家庭悲剧,请佛陀跟她介绍一个宇宙间好的国土,她想出离这个娑婆,不愿意在这里待了。佛给她现了这么多佛国土,她也很有智慧,她选择的是极乐世界。而接下来佛却对她开示「三世诸佛净业正因」,妳得照这么修才能去作佛。而第一福就是人天,孝养父母,奉事师长,这是万善之大根大本。所以老法师说「孝养父母、奉事师长」落实在《弟子规》;「慈心不杀」落实在《感应篇》;「修十善业」落实在《十善业道经》,这样我们第一福就有基础了。老人家又说,第一福真的做到,不求世间果报,所有善根心心回向,有把握可以往生,了脱生死作佛。所以这个扎三根事实上就是落实净业三福的第一福。

所以我们这一生遇到念佛法门,这个是当生成就的法门,当生了脱生死的法门,是无量劫来稀有难逢之一日。这无量劫来的善根福德突然具足、现前了,我们要牢牢把它掌握住,不能掉以轻心,不能再蹉跎、糟蹋掉了,不然还要再等无量劫才有这样的机会。而这么难得的机会,我们就要听从佛陀、老人家的教导,把基础扎好,不然误以为自己可以成就,事实上可能连人身都保不住。就像俞净意公,他一直在求上天应该给他好的福报,结果灶神爷告诉他,上天(上帝)派使者来观察你三年,一善都没有,只看到你的「贪念、淫念、嫉妒念、褊急念、高己卑人念(傲慢)、忆往期来念(贪求)、恩雠报复念(瞋心),憧憧于胸」,充满了自己的心里。他自己还觉得感觉良好,事实上上帝一监察,根本是,提醒他可能上天要降祸了,「天罚日甚」,逃祸尚且来不及了,还能求福吗?同样的,我们假如很冷静的观察我们一言一行,甚至是每个念头,可能也不见得比俞净意公当时好,这样就更不可能我们这一生能够了脱生死去作佛。

所以师长老人家常常提醒我们,能不能往生不要问别人,要问自己,要勘验自己真实的状态,自己每一天到底是善念多还是恶念多。而且心净则佛土净,心地要愈来愈纯净纯善,才能跟净土相应。所以省庵大师也提醒我们,「大抵西方佛国」,我们要往生西方佛国,「非悠悠散善所能致」,不是你这样悠悠放任,今天想读读经才读经,想念念佛才念,这样很零散的善就能去作佛,这是不可能的。就像夏莲老说的,「勿使一秒钟空过,勿使一句话空说」,要下这样的功夫。所以祖师这些话都很恳切,希望我们不要当面错过无量劫来的机缘。接着省庵大师说,「万劫生死,非因循怠惰所能脱」,要脱离生死轮回,不是因循苟且、懈怠懒惰就能够脱离,那是不可能的事情。所以祖师的话我们都要放在心上,不能因循,要下功夫,不贰过,今天发现这个问题了,下决心后不再造,然后不懈怠、不懒惰。所以祖师又提醒,「无常迅速,旦暮即至」,旦暮即至其实就是随时有可能会到来。「安得不为之早办耶」,就怎么可以不赶紧提升,赶紧修学功夫得力,不然无常一来,又去轮回了。印光祖师说,修行人都被无常吞,死一降临,无常一来,就被吞没了,做不了主了。

我们再看,刚刚讲到「天网恢恢,疏而不漏」,这也是老子《道德经》教导的。这两大菩萨都是来护念我们成就的,不只老子《道德经》,《太上感应篇》亦如是。「通篇以首四句提纲,已括(包括)全篇之义」。所以这四句算是总纲。我们这一次学习,依师长老人家在一九九九年于新加坡讲《太上感应篇》时所用的「科会」来做教材,这个「科会」也发给大家。

我们看到这个「科会」当中,「甲一」就是总纲,这里讲它已经包括全篇之义,「以下皆发明此四语」,后面所有的经文都是彰显这四句道理。接着,「是以天地有司过之神,依人所犯轻重,以夺人算」,「至先须避之」,这一大段「乃统论神明纠察之密」,他纠察得非常的细密,「罪罚之严」,很严谨、严格,「先启人敬畏之心」,这一大段就是让我们提起对天地鬼神监察的警觉性、敬畏心。

科会「甲二」是示警,示警当中又分为乙一、乙二,乙一是示,乙二是讲的监察的状况,在「科会」当中都很清楚。所以当前我们《汇编》所谈的,也就是把整个《太上感应篇》几个大的段落都把它概括出来了,刚刚讲的是总纲,还有示警。

接下来他说到:「是道则进,至当立三百善,言为善召福之报。」这个就是科会「甲三」所谈福报的部分,善有善报的部分。

「苟或非义而动,至殃及子孙,言为恶召祸之报」。这个就是科会「甲四」恶报这个部分。「下又于横取枉杀二端,特重言之者,见其恶尤甚也」,就特别又点出横取、枉杀这两个事情,因为这个恶太严重了。而我们冷静想想,为什么有轮回?其实你横取就欠人家钱债,枉杀欠人家命债,欠债还钱天经地义,所以轮回就是从这里来的,就是没完没了,冤冤相报。所以《楞严经》才说,「汝负我命,我还汝债,以是因缘,经百千劫,常在生死;汝爱我心,我怜汝色,以是因缘,经百千劫,常在缠缚」,第一个讲命债,第二个讲情债。《楞严经》接着说,「唯杀盗婬,三为根本,以是因缘,业果相续」。这个业果相续不断,轮回就跳不出来了。什么是轮回的根本?杀,命债;盗,钱债;淫,情债。这些不断,不可能出得了轮回。所以在恶报当中又把横取、枉杀点出来,让我们高度重视,不要再犯。

接着,「夫心起于善,至凶神已随之,更推本于起念之初,即为神所鉴,福基祸胎,宜懔懔辩之于最初也」。这个懔懔就是戒慎恐惧,要能够洞察得出来,祸跟福往往都只是一开始的一个细的念头而已。但是念头再细,起的感应就是尽虚空遍法界了,就是吉神、凶神接着随之。这个属于科会的「甲五」,推本念初。

「甲六」,改过迁善。我们明白了感应的道理,念头都能起这么大的作用,那怎么做?痛改前非。所以,「其有曾行恶事,至转祸为福也,示勿因从前之过自弃。果能改过迁善,则转祸为福,实为至易,此太上开示之本旨」。这段话讲得好,上天有好生之德,太上这篇教导,最重要的,不只是让善人继续鼓励他行善,希望行恶之人能够转祸为福,上天有好生之德。就像俞净意公,他到四十七岁也是穷困潦倒,最后肯断恶修善,不只自己的命运改了,孩子走失了找回来,然后自己太太本来眼睛都瞎了,就复明了,本来可能都断子绝孙,后来他的儿子连生七个儿子,整个家族的命运都改变了。

最后,「甲七」是结勉,总结进而劝勉大众。刚刚我们提到太上开示之本旨,是「所谓祸福无不自己求之,应前惟人自召之意」。所以这个转祸为福,也是跟一开始「惟人自召」相互呼应。「末总结以语视行三端,为奉行积累之格律」,都要在言语、所看、所行(所做)这三个方面来奉行,来积功累德。「结句励以勉行」,勉励我们要好好去做,纵使一开始很勉强,也不要放弃。「勉之一字,为改过迁善之要诀,叮咛之意,深切至矣」,就是这篇文章非常慈悲恳切,希望我们真能转祸为福,真能转凡成圣。我们也不辜负太上的教诲,好好来学、来做。所以最后这个结语也是给我们信心,「吉人语善、视善、行善,一日有三善,三年天必降之福」,这个必就是决定,一定可以改过来、转过来。最后,「胡不勉而行之」。

成德感觉到这个《汇编》一开始所谈的内容,对于我们学习《感应篇》的心态或者是目标都很有启示。尤其我们学经教,佛门讲学法,学正法,我们得是一个法器,这个法才能够承接过来、才入得了心。所以这也是比喻,一个人学习的态度就像一个器皿,才能把东西承载起来,假如这个器皿是破的,它就漏掉了。所以以《汇编》前面这些话,我们来建立起正确的学习观念。

我们看第三页,接着说,「世道不古,人心浇漓」。浇漓就是愈来愈人情淡薄,甚至刻薄,世道不古。用佛门讲,我们是减劫,所以人的道德修养愈来愈往后退了。我们以前读书,读《进化论》,《进化论》有很多问题。所以只要讲的跟经典不相应,不要随便相信。《进化论》有好几个问题点,漏洞百出,可是居然都编到教科书里面去了。你看进化,慢慢慢慢变,那种恐龙变成鸟,恐龙变成鸟那期间怎么没有这期间的化石?那根本这个逻辑就不对。孔子有讲,「圣人伏匿,愚者擅权,天下之不祥」。圣人不出来了,圣人的教诲都被扔到垃圾桶了。愚昧的人,什么是愚昧的人?太狂妄,他都没有去对照自己讲的跟经典相不相应,他就觉得他的看法对。离经一字都是魔说,你说达尔文他讲这话的时候,有没有去翻翻经典?你说像经济学之父,他讲企业的目的,唯一目的赚取利润。他们还真敢讲,这个都违背圣人的教诲。但这话可有因果,他讲错这个话给人负面影响,在这个世间,它负面影响没有除掉,他就不可能出地狱、出三恶道,因为他这个罪业消不了,他就出不来。

所以佛门提醒我们,离经一字便是魔说,这可不是开玩笑的。下错一个字转语,堕五百世野狐身。你说我又不讲经。虽然我们不讲经,但是我们也会影响有缘的人,我们随时也要给人家对的影响,不能给人家错的思想观念引导。所以为什么说「不欣世语,乐在正论」?你去讲世间的话,他种的印象就是轮回因,都是搞五欲六尘,其实这样是很不够朋友的。所以人要真懂得怎么才是够朋友,不懂经教,想够朋友还做不到,你陪他吃吃喝喝就够朋友?太浅薄了。是「乐群敬业,毋相聚以邪谈,礼行于朋友矣」,这才是够朋友。所以这些在教科书里讲错话的,虽然他们犯的错很大,也给我们警惕,我们善财童子五十三参,我们当前也不给人家不好的影响,甚至以后有机会弘法了,那更要谨慎。可是以后能谨慎,现在就要养成习惯,现在不养成习惯,以后真的有影响力了,铁定出事,这可侥幸不得。「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徼幸」,这侥幸的心理对修道是大障碍。居易以俟命,那是很敦伦尽分,居易,不挑境界,在一切境界提升自己。「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君子无入而不自得」,这样才能提升。素富贵他就贪着,素贫贱他就抱怨,那他在境界当中都不能提升,他去俟什么命?上天也不敢把任务派给他。他在一切境缘当中增长贪瞋,那怎么授予他天命?所以为什么「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磨鍊他,「曾益其所不能」,其实增益其所不能,最重要的让他放得下爱憎、放得下分别执着。

这段话提到,「世道不古,人心浇漓,礼教不能劝化」,等于礼教也不容易劝化了,礼教就是伦理道德。「刑罚不能禁止」,你看现在法律愈来愈严,犯罪率并没有减少。所以「禁于未发之谓豫」,「发然后禁,则扞格而不胜」,你不先教好他,养成习惯了,哪怕你刑罚再严,他也控制不住了。但是,「惟感应二字,可以动其从善去恶之良心」,能够触动他。「人即不畏王法」,他不怕王法,「未有不畏鬼神者」,夜阑人静黑漆漆的时候,他也会害怕鬼神,未有不畏鬼神者。「王法或可以势力机巧而脱」,面对法律他还可以用他的关系、巧诈脱罪,「鬼神定不以富贵幽隐而遗也」,鬼神不会因为你有钱有地位,或者你躲得很好、很隐祕,他就漏掉,不可能的。「故有序此篇者云」,有为《太上感应篇》作序的说到,「善者闻之益劝,不俟奖赏之加」,善人听到这一篇教诲,他很受鼓舞,你不用给他奖赏,他就很努力的去做。「恶者睹之自危」,他读下来,「又有三台北斗神君」,「又有三尸神在人身中」,读下来他鸡皮疙瘩都起来了,他会自己战战兢兢。「踰于刑罚之及」,踰就是超过,比刑罚起的威慑力还大。「可见此篇,不但扶翼圣经,亦且补助王化」,所以《太上感应篇》不只可以辅弼圣人这些经教,我们说五经、十三经,而且可以帮助整个古代的皇帝、现代的政府的一个教化,或者是整个社会的安定,它都能起到很好的效果。

刚刚这一段让我们更提起对感应因果教育重要性的认识。下一段也是在强调我们人不要又分别,这个又是从道家出来,会不会跟佛家、儒家的教诲不一样?所以我们不能随便相信自己的意思,你没有真正去深入,不能乱批评。就像师长年轻的时候,遇到一位其他宗教的神职人员在批评佛教,而且还批评了挺久的,老人家都恭恭敬敬的听着。最后他批评完了,老人家问他一句话说:「你有没有看过一本佛经?」他说:「没有。」接着师长说:「你连一本都没看过,你还敢这样去批评,胆子很大!」对方还挺有涵养的,马上就收敛了、反思了。其实我们听师长老人家讲这一段,那也不是讲别人。我们在这个时代生长,整个社会风气都是喜欢议论,我们不够清楚的,听人家一讲也加入议论,东边听一听,到西边也去说一说。「道听涂说,德之弃也」,「见未真,勿轻言;知未的,勿轻传」,这些都是我们处世一定要慎重的态度,不然这个口业太容易犯了。而且这个口业假如又是误导别人的见解,障碍别人的慧命,这个罪那都比杀人的命还重。所以每一段都给我们很大的启示。

我们看,「人谓此篇出自《道藏》,遂疑与儒相背」。会不会跟儒家相违背?「此总是未曾精研儒书」。讲这个话的人,不只道家的书不熟,连儒家都没有学通。「《易》曰: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积者,见得善恶不止一事」。代表一有缘就好好去做,去积累。「余者,见得果报不止一途」。而且这个余庆是报在子孙,子孙都能得善报,自己更不用说,你庇荫的人都得福了,自己的福当然更大了,不止一途。「《易传》檃括言之」,这段话是《易经》点出来的;「此书条晰言之」。「又《书经》所载: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书经》这一句话不也是:作善是因、是感,百祥是应、是善果;作不善,不善是因,百殃是果。其实我们现在世间的这些天灾人祸也都跟行恶事有关联的,我们不清楚善恶果报,根本改善不了问题,只能从因上改变,就是人心要行善,才能化解。「《诗》咏上帝鉴观」,《诗经》里面有歌咏上帝时时在监察人间。「《礼》载人事得失。《春秋》事见在前,报书于后。六经所载,精言感应之说,何尝与此不合一理乎?」所以六经很多的内容其实都是讲因果感应的道理。就像《了凡四训》里面讲,「春秋诸大夫,见人言动,亿而谈其祸福,靡不验者,《左》《国》诸记可观也」,这个不就是从他一个动作的因就可以看到后面的果。所以也印证印祖讲的,一切经教在事上讲不离因果,佛家如此,任何宗教的经典,世出世间的经典都不离因果。所以,何尝与此不合一理乎?

「此篇所载善恶,纤悉毕具」。接着这一段又点出另外一个重点,就是这一篇里面所讲的善恶,有讲得很细很小的,也有讲很全面的,都很具备。小有时候小到什么?「即唾欬歌哭」,唾是吐口水,欬是咳嗽,唱歌,哭泣,「对北涕唾及溺,对灶吟咏及哭」,「晦腊歌舞,朔旦号怒」这些,「皆谓有关天鉴」,这些这么细的行为,上天都在监察。「人读此等语,皆疑为渺茫恍惚,不可究诘」,就好像不需要这么样去深究。「不知慎小谨微之道,固圣贤所贵也」。殊不知谨慎小地方,谨慎很细微之处,这是圣贤教化最重视的地方。接下来举例,「《书》曰」,《书经.旅獒篇》讲到,「细行不矜,大德之累」。一些小的行为不矜持,不好好的去自我收敛,铁定以后一定障碍德行的,甚至会闯祸的。师长老人家有墨宝讲到,「修小礼,行小义,饰小廉,谨小耻,禁微邪」,你看这个「禁微邪」,就是我们要调伏很细微的邪念、邪行。「此是劝民之道,治之本也」,劝老百姓,你要让家能齐、国能治,都要从这些谨小、慎小谨微之道。接着《易经》说,「小人以小善为无益而不为也,以小恶为无伤而不去也。故恶积而不可掩」,积小恶就成大恶了,「罪大而不可解」,最后犯下来的罪过没有办法化解,不能饶恕,就完了。「一部《礼记》,于人一举一动,皆有轨度。古人教人慎小谨微,多是如此」。所以整个《礼记》的精神,防微杜渐。为什么男女授受不亲?因为「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你不从这些细微处去防止,最后根本就控制不住。所以我们看到现在礼教四维没有人重视了,现在男女关系、五伦关系乱得一塌糊涂。所以这一段话也提醒我们,学习《感应篇》、落实《感应篇》,都要从这些小处、从自己的一个念头去下功夫,一个小的行为都不能够侥幸、不能够放纵。

下面举明崐山进士王志坚的一段话,他「博览羣书」,学问很好,「兼通内典」,就是也有深入佛家的教诲。他也从事教化,「尝语子弟曰」,他也告诉他的子弟,说到,「《感应篇》凡二百九十三言」,总共二百九十三句教导,一千三百多字。「一篇之中,浅深精粗,先后互见」。讲这些大原则,有的讲得很细,有的讲得很深,有的比较浅,在全篇当中都可以发现有这个情况。比方,「即如一戒杀」,跟杀业有关的,「曰昆虫草木,犹不可伤,綦细矣」,这个就讲得很细了,昆虫,一只蚂蚁都要爱护牠的生命。「曰非礼烹宰,则不禁食肉也」,这个就没有禁止吃肉了。「曰无故翦裁,则不禁衣帛」,也并没有禁止做很高级的这些衣服,因为这些衣服很可能要蚕丝,也是要伤及生命。「又曰春月燎猎,曰无故杀龟打蛇,似乎益为之宽其途者」。「盖一为学道之人言」,看起来它的要求好像也是比较宽泛,因为它的内容有为真正要学道的人,学道他是要了脱生死;「一为流俗之人言也」,那代表,用我们佛门讲叫三根普被,上根、中根、下根,都在他教化的范围之内。你有时候这一部要求得全部都很高,流俗之人一看他就不愿意学了。「学道之士,得其说而精求之,可以超凡入圣」。那要求得非常深入、非常细微,你能照着去做,不打折扣,可以超凡入圣。「而流俗习业之人,亦可以去其太甚,不至漫无隄防」。一般世间的人他读了,会慢慢提醒他不能肆无忌惮,这些都应该要懂、要改、要防止。「此篇须如此看去,便知其不重复矣」。比方都谈戒杀,它有宽,也有比较严格,它是根据可能面对不同的根性说的。从这里也看到太上这一篇教化的良苦用心。

我们刚刚念的这每一段,其实都在调整我们的心态,我们生起尊重、信任,提起要从细处、微处下功夫,然后对这个内容不怀疑,体会他的苦心,进而用什么心态来读诵受持、来力行?接下来说,「持此篇者,须是时时心中默念」,就是要把这些教诲放在心上,入自己的心。「字字反入身来」,就是能够对照自己起心动念、一言一行。「有无是事」,有没有犯这些过。「渐渐寡去」,他每一天就「德日进,过日少」了。「日日如此,年年如此,自然动处是善,触处是善矣」,这个功夫滴水穿石,工夫到,滞塞就通了。就如俞净意公他用功三年,「静则一念不生,动则万善相随」。

接着讲,「他刻卷首」,有其他刻印这个《太上感应篇汇编》,他们从一开始就有写到,「载持诵仪则」,持诵《感应篇》的这些轨范、规矩,「及诸圣号」。其实这个都是善巧,我们在受持读诵的时候都能很专注、摄心,所以「只是教人摄心为善之意」。所以,我们为什么做早晚课一开始都会有一些仪则?其实都是让我们整个状态虔诚恭敬,收到的益处效果就更大了。「学赵阅道焚香告天故事可耳」。你看那个持诵的态度也举了个例子,就像赵阅道每天焚香告天帝,用这种恭敬戒慎的态度,每天做了哪些善、做了哪些恶,都向上天禀告。「若不实意奉行」,这真心实意去学、去做。「而落讽诵祈福之见」,只是那个心态落到读读经,可以得到一些福报。「其失远矣」,那这个得到的益处就少了,就很可惜了,甚至于还可能会延伸出不敬过失。

接下来讲到,「此篇专以人心修悖为言」,就是指导我们人修持向善,还有提醒我们不要违逆悖道的这些教诲。「儒教有惠吉逆凶之理」,惠吉逆凶,是加惠于人得到吉祥,违逆悖理就受到凶恶,儒家是很强调这个道理。「得此倍觉详明」,我们学《太上感应篇汇编》,就会让我们对儒家这些道理更加的明白、透彻。「释教有因果轮回之说,得此可见梗概」。佛家的因果轮回这些教导,从《感应篇汇编》也能够体会得很深,掌握住纲领。所以「三教一贯」,儒释道三教是贯通的、一致的,「异事同功」,所谈的事不完全一样,但是理是相通的,得到的受用、甚至教化世人的效果是相同的。「信超凡入圣之阶」,我们真相信、真奉行了,它是我们超凡入圣的阶梯。「实转祸为福之路也」,真做了,整个人生能够转祸为福。「普劝同人」,就是劝请所有志士仁人,「信受奉行。灵验事实,开列于后」。我们佛门常说「理事圆融」,就是经典也好,或者是我们讲学,能够理事圆融,听的人比较能够欢喜、理解,我们说引人入胜。假如谈的理太多,都没有事相,他会觉得比较抽象,甚至听着听着就专注不了,就打瞌睡都有可能;可是你只有事没有理,他就当故事听而已,不知道这些故事当中对他的人生多有启示、多么重要。所以理跟事要圆融,要搭配好。《汇编》在这一点做得非常好,他把理讲得很清楚;接着,事相又呼应方方面面各个角度的道理,让我们理解得愈深、愈广、愈透,然后又有事例,那印象深刻、终生不忘。

我们看第七页举的这个例子,「南宋遂宁府周篪(音迟),日诵此篇,又好与人讲说」。他每天读诵,还为人来讲解。「绍兴二十一年仲春」,就是农历的二月,「暴死」,突然死了。「经日还魂」,过了几天又活过来。「谓妻曰」,告诉他的妻子。「我至阴司,见左右皆乡里饿死者」,他到了阴间,结果看在他身边左右的都是他们乡里的邻居,他们怎么去的?都是饿死的。「殿上一官呼我谕曰」,在阴间宫殿有一个官员就把他叫过来,然后告诉他:「汝本在饥馑籍中」,你本来的命也是记在饿死的名籍里面。「因虔奉《感应篇》,为人讲劝,闻而回心行善者甚多」,因为你自己很虔诚修《感应篇》。当然他自己虔诚,他自己就会断恶修善,他又劝别人,让听的人都也肯断恶修善,他又利己、又利人。这个也是「积德累功」,也是「语善、视善、行善,一日有三善,三年天必降之福」。所以「今改注尔禄寿」,你改了你的福报、寿命。「若再坚固修持,可证大道」,你还能够很有恒心的、不改变的去用功,甚至于这一生可以证道、证果,可以脱出轮回,可以作佛。「不复来此矣」,就不用到阴间来报到了。「出遇一吏」,他从这个宫殿出去,又见到另外一个官员。「戒曰:汝还阳,更宜将此篇广布」,你回到阳间,更应该把《感应篇》好好的广宣流布。「若一方受持,则一方免难」,一方的人听了、愿意做了,这一方就免难。「天下受持,则天下丰治」,天下的人受持,都行善,那作善降之百祥,这一个地方就长治久安。

所以我们读到这里,现在疫情那么严重,我们刚刚说随事菩提心,我们遇到疫情也是让我们发菩提心,这个世界现在急需因果的教育。所以大家一年也有假期,有没有人愿意好好学,假期的时候去讲一个专题?把因果教育一讲,让人家马上警惕、马上相信、马上肯照做,那我们所学就用到利益这个社会了。所以上一节课跟大家提到《格言联璧》里面讲的,「治国经邦谓之学,安危定变谓之才。」什么是才能?你看现在这个世界那么多灾祸现前,你怎么把它安定下来,你怎么把它解决?要靠因果教育。所以大家真发这个心,我好好积累,我今年八、九月刚好有放假,还是春节有放假,我去广修供养,有可能哪个地方人家办汉学,比方是大专汉学营,你准备好了,佛菩萨就派你去了。有感有应,你发愿是感,这机会就会给准备好的人。

「传授者、受持者,皆功业不浅」。积累的功德,不管你是自己好好做,还是去传授给他人,都是功德无量。「不但脱水、火、刀兵、盗贼、疾病之厄」,这些都能转祸为福,「求嗣、求寿、求禄、求仙,皆在此经云」。所以成德举这个例子,也是让我们有信心,真正好好学,世间都求得到。佛氏门中,有求必应,只要如理如法去求,都求得到。当然,举这个例子,也是让我们的一种胸怀不只放在自己身上,还能够广宣流布、教化一方,甚至是教化世界。现在媒体很发达,你真的积累、真的贯通,你讲出来让听的人无有不触动、相应的,那很可能利益的是全世界的人民。你又能用英文来讲,那不懂中文的人也能得利了。学东西要先有胸怀,发愿学得扎实,所谓责任的承担是成长的开始。

再来第十二页,「钱塘」这个地方,「汪元,贫而无子」,贫穷,没有儿子,「惟老母在堂」,他还有个老母亲在世。而他「日诵此篇,募金刊施」,他每天读诵,又筹钱来印《感应篇》。然后「以祈母寿、子嗣」,祈求能够母亲长寿,又能有后代。「方刊首卷」,他才去印《感应篇》,「妻已有孕」,他太太怀孕了。「后生子,母享高寿」。他有子嗣,而且母亲还很高寿。「元尝曰」,他自己曾经说,「吾一念之诚,求母寿而即寿,求子嗣而得嗣」,是有求必应。「感应之理,固昭昭矣」,所以从他的一生就可以证明,感应的道理是非常,昭昭就是很明显的。

我们看十四页,「明钱塘于玉陛,室梁氏」,这个于先生他娶了梁氏为妻。「病祟三载」,他太太病了整整三年,都被这个病缠绕住了。「一夕梦法云大士降云端中,光明灼烁,鬼魅俱遁」。他的太太在梦中梦到法云大士,这大士是菩萨,是等觉菩萨这种境界的,在梦中放光照她,这些鬼魅就整个都消失掉了,可能这个生病跟冤亲债主有关系。「越日礼云栖大师」,结果她作梦,隔天去礼拜,云栖大师就是莲池大师,我们净土宗的八祖。「梁氏恭睹慈颜,俨如所梦」,当她看到莲池大师的法相,就跟她梦中见到的法云大士一模一样。所以「不觉欣然」,看了非常欢喜。然后「沉痾顿愈」,她这个老毛病整个就好了。这个也是跟佛门有缘,而且这些祖师慈悲为怀,甚至很可能都是佛菩萨来示现的,他们都是同体大悲,所以有感就有应。佛门的感应不可思议,「佛氏门中,有求必应」,「佛氏门中,不舍一人」,佛菩萨同体大悲,有感有应。

「师示曰」,莲池大师告诉她,「病从业生,业从心生」。就是谈到根本了,病怎么来的?跟业力有关,业又是从我们的心产生。只要「力行功德」,发心去行善积德,「可以延龄」,一定可以延寿、得健康。「乃以《感应篇》授陛曰」,就把《感应篇》传授给于玉陛。然后劝他,「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实为一篇要旨」,就是《感应篇》最重要的教导。「浅言之,遏恶扬善,只三家村守分良民」。这一篇的教化,从浅处看、近处看,只要他学了能够断恶修善,这样三家是你家、我家、他家,这一个地方的人就变成守分的良民。「极言之」,假如讲得更深远,「纤欲净尽」,依照这《感应篇》来修学,把再小的这些邪念、欲念都能够净尽,都能够把它去除干净,「万善周圆」,就能够纯净纯善。「天中天、圣中圣,世尊亦复如是」,就是世尊也是这样在修学,甚至于照这样修学,最后就能福慧圆满,恢复佛性,为天人师。所以「汝当广传,以宏法施」,也劝勉他不只自己修,要好好去弘扬。所以你看连明末清初的莲池大师,当时候的世道人心也是以《感应篇》来劝化。祖师他们都没有这种门户之见,都是契理契机,随众生心,应所知量,最重要是大众能不能得利。「陛感悟信受」,于玉陛有所感悟,然后信受奉行莲池大师给他的教导。后来「集有《标元》八卷劝世」,他还很用心的来会集,写了这个《标元》八卷来劝大家断恶修善。

好,我们最后第十七页,以《迪吉录》的一段话来总结我们学《太上感应篇》的一个益处,以至于是我们应有的心态,就以最后这些话来总结。《迪吉录》是明朝颜茂猷先生他所撰写的,有九卷,分官鉴、公鉴两门,他等于是把很多各种劝善的书的这些理事会集起来。

「《迪吉录》曰:一祝起信心」。《汇编》也是会集很多劝善断恶这些理事,让我们生起坚定的信心,不再怀疑了。所以我们随着这个《汇编》的深入学习,信心不断的提升。您看这段话最后他提到了,假如我们说「为善未必获报,为恶未必蒙灾」,这样「断自己福缘,灭他人善根,是心诚何心哉!」这到底是什么存心?「见此者,正宜起大信心,一念信,便是一念善根;念念信,便是念念善根」,信为道元功德母。

「一嘱勤修」,就是还嘱咐我们要勤奋的去修持,因为为善不是说二三其念就得善报了,都要很好的有恒心的积累,然后就能得善报。

「一重养心」,就是我们学《感应篇》都要从心地当中下功夫,因为这个心念,我们说差之毫厘就谬以千里了。这里引「管子云:喜气迎人,亲于兄弟;怒气迎人,惨于兵戈」,这一念心的差别就天壤之别了,所以常常以微笑待人重要。

「一贵坚永」,能坚持,不半途而废。「小善报近,大善报远;近报福轻,远报福重」。所以我们要能坚持长远,坚持到成佛作祖都不间断。

「一重传流。经书所在,即属善缘,祕而不流,必有天殃」。所以不只自己要学,还要把它能够弘扬开,这也是本分。所以功过格里面,「以善书传一人者,当十善」。你传他才一个人,怎么十善?因为他有家庭、他有后代。「传十人者,当百善。传大贵人、大豪杰、大力量者,当千善」。所以成德说,要去请刘德华来弘扬文化,因为他是大力量者,影响面大。「重刻流传,广布无疆者」,传播没有边际,那这样「当万善」。「时时称说,时时提醒,虽至田夫闺妇、牧竖村童,无不变化。善缘无边,福缘亦无边也」,所以广结善缘。「昔孙真人刊《千金方》,书成仙去」,你看他那个书才成,他道果就成了,就成仙走了,代表这部书以后的功德很大。「周篪与人说《感应篇》」,他就能「脱饥馑籍」,就本来是饿死的命就脱了。所以这种流传的「公善之德,宁有量哉!」是无量的、很大的。

最后「愿增补发挥」,就是我们体会的理,我们所做出来的感应的事迹,都能够把它写下来,就能够让《感应篇汇编》更充实、更利益后世。因为这部书也不是一个时代的人写出来的,都是好多代的人这样积累起来。我们也效法前人来利益后世,承先启后、继往开来。

好,这节课就跟大家交流到这里,谢谢大家。

说明:

(1)、资源来源于网络公开发表文件,所有资料仅供学习交流;

(2)、本站所发布内容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可以联系客服删除,微信:xsxyd6688;

福德智慧 » 《太上感应篇汇编》学习分享 成德法师主讲(第二集)2020/3/17 英国威尔士兰彼得

发表回复

提供最优质的资源集合

立即查看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