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上感应篇汇编》学习分享 成德法师分享(第三集)2020/3/19 英国威尔士兰彼得

成德法师视频在线观看【点此选集】《太上感应篇汇编》学习分享点此选集

成德法师移动硬盘全套目录【点此查看

成德法师音频机合集目录【点此查看

 

尊敬的诸位同学,大家吉祥。阿弥陀佛!我们《太上感应篇》课程进入第三节课,而刚好我们过年前后经历到冠状病毒的影响,我想无有一法不是佛法,这个事件也在让我们提起高度的警觉性,「世间无常,国土危脆」,提醒我们三界无安,犹如火宅,众苦煎迫。所以对世间不能有丝毫的贪恋、留恋,要懂得无常迅速,「何不于强健时努力修善,欲何待乎!」而且这个事件也在给我们说法,所谓「菩萨畏因,众生畏果」,现在果报现前大家很害怕,但是真正觉悟的人他是从中看到原因,从原因来化解就不会有恶果。我们学这一门课程,最重要的也是让我们深信因果,然后能够帮助自己、帮助众生,能够断恶修善,能够过上幸福的人生。因为共业当中有别业,哪怕世间天灾人祸很多,但是我们只要走的是纯净纯善的人生方向,这些共业我们也可以能够避免。

所以这门课很重要,而且我们之前也已经讲到,《太上感应篇汇编》「不独为《感应篇》注之王」,不只是《感应篇》注解的王,就是最好的注解,「实为一切善书之王也」,等于是在一切善书当中,它是顶法,它是最完备的。我们真的藉由这堂课去深入,那儒释道三教、世出世间的教诲,我们就能掌握。我们说一经通一切经通,这一部《汇编》通,我们往后再学任何一部儒释道的经教,应该是可以触类旁通,驾轻就熟。所以学习不是知识性的积累,更重要的是能够贯通,一以贯之,那就是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学通一部,一切就能掌握住了。孟子说的,「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他就是掌握住了。其实所有的经论,学的就是能掌握住觉迷,「圣狂之分,在乎一念,圣罔念则作狂,狂克念则作圣」。所以我们得掌握根本,就像上一节课说的,重在养心,从根本修,而且重视领悟。

师长老人家是我们的好榜样,他老人家提到,他跟李炳南老师学《华严经》,学了一卷他就懂得怎么讲了,所以是活的,不是死的,不是死记硬背的。后来老人家也在北部(台北)讲《华严》,后来《华严》的进度还超过李炳老。师父讲这一段也在启示我们,我们学教、我们弘法利生,走的也是触类旁通的路,也是活学活用,不能学死的学问。所以孔子说,「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我们用当下的悟性去接触一切人事物,每天都有领悟、每天都有提升。所以希望大家在这一门课当中能有更深更广的受用、收获。

而我们因为遇到这一次的冠状肺炎,很多课程都要调整,甚至于时间都比较紧迫,包含大家上一门英文的课,论文、口试部分,都要在之后完成。所以成德觉得大家这一个礼拜就放轻松来听课就好了,然后把时间可以再用在完成上一门课的essay。我们这一门课的口试安排在最后第四周就可以了,四月八号、四月十号,那一周的礼拜三、礼拜五,所以大家学这门课不要有压力。每一个礼拜五下午我们会有共同的研讨,当然,假如大家还有更多希望探讨,或者要解答一些疑问的,我们都可以再安排时间。因为我们这门课具体上课时间只有四十个小时,其余一百六十个小时是大家自修。当然大家自修时间,觉得也需要成德来参与你们的学习探讨,都可以再安排。希望这个礼拜五下午,我们一起研讨,首先第一个,我们探讨一下,这门课我们的目标是什么,这个问题在第一节课就有问大家,我们就利用这个时间一起来讨论。除了这一个项目之外,还可以谈谈我们这四节课,一个礼拜上四天,这四节课所学的有没有有所领悟?这个领悟就是你以前没有这个感悟,这四节课听完有所触动,可以谈一谈,这样才不是学知识。第三个点可以谈谈,在听这四堂课的时候,有没有联想到之前所学的,不管是进了汉学院以后,还是你开始接触传统文化所学的东西,能不能联想到、贯穿起来?这个就是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我们是往这个目标在努力、在积累。第四个部分,是除了这四堂课以外,你额外去看《汇编》里面的资料,因为《感应篇汇编》不可能全讲,内容太丰富了,你自己又花时间去看,又觉得特别有领悟、特别精辟的地方,也可以供养给同学们。你这个就是法供养,法供养得聪明智慧。

我们上一节课其实着重在大家学习这门课的态度的建立,我们提到法器,我们的心态对了,才能把这些儒释道三教的精华都承接下来,进一步解行相应。上一节课也把整个《太上感应篇》的纲领,透过「科会」跟大家讲解了一遍。等于整个《太上感应篇》大分七个部分,最主要的我们说正宗分,应该是在善报还有恶报这两大部分的内容。而我们依据《汇编》提到的这几段,其实都要用心去体会。像第三页这一段,「世道不古,人心浇漓,礼教不能劝化,刑罚不能禁止。惟感应二字,可以动其从善去恶之良心。人即不畏王法,未有不畏鬼神者」,基本上人都会畏惧鬼神。所以这一段就让我们深刻体会到,真的要为往圣继绝学,首先要重视因果教育、要弘扬因果教育。真正用心的人,这一段听下去,他使命感就提起来了。

下一段,「人谓此篇出自道藏,遂疑与儒相背。此总是未曾精研儒书」。其实他是在解答人家可能产生的疑问,因为一质疑,疑就是最大的烦恼、最大的毛病,对一部经、对一个法门、对一家之言,他产生疑惑,他学不进了。善学的人,你在面对每个人的疑惑,你能不能从不同角度去掉他的疑惑?毕竟儒释道,在世间读书人是以儒家为主,接触得比较多,这个作者他马上就举儒家这些读书人都熟的教诲,不管是《易经》的,还是六经里面讲的,就让大家起信,不只是道家讲因果,儒家也讲。所以段段对我们都有受用,要善用心去领悟。包含下一段的目的在哪?「此篇所载善恶,纤悉毕具,即唾欬歌哭,皆谓有关天鉴」,都有上天在鉴察。「人读此等语,皆疑为渺茫恍惚,不可究诘」,不可探究。其实他是「不知慎小谨微之道,固圣贤所贵也」,圣贤儒释道修学最重视的,都是从细小的地方下功夫,甚至是人家看不到的地方。《大学》说,慎独是「毋自欺也」,甚至于佛家讲的「从根本修」,从起心动念处这么细微的地方去修。作者很有心,他接下来还是举儒家的教诲,《书经》「细行不矜,大德之累」,还有《易经》,来开解,来让我们产生一个重要的学习心态,就是从小处、从隐微处、从根本处下功夫。所以师长老人家有写过好像是管子的教诲,「修小礼,行小义,饰小廉,谨小耻,禁微邪」,那个是去对治禁止什么?很细微的邪念。「此是劝民之道,治之本也」。你要治理好家庭、治理好社会国家,都要从劝导老百姓,从这些小处下功夫。

下一段还举了明崑山进士王志坚的一段领悟,而这一段他的目的在哪,我们也要看懂。所以以后研讨,可能成德会尽量不说话,让大家谈谈,你看每一段《汇编》,你的感悟是什么?像这一段成德看了,一来了解到这位王志坚先生,他希望大家能明白太上的苦心。他的经文当中,用我们佛家讲三根普被,上根、中根、下根的人都能在这一篇《感应篇》当中得到受用,不单只是接像禅宗这样上上根的人。他也是神交太上老君。我们读每一篇经文、看每一篇注解,能不能神交古人?因为我们看不懂太上的用心,信心一打折扣,「怎么连这些都谈?」那这里面就有疑,这里面恭敬就不足了,受用就有限。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所以信重要!为什么师长老人家说最佩服孔老夫子的一句话?这老人家用心良苦。孔子那么多教诲,为什么师长要特别挑一句出来?因为这一句是我们能不能入圣教的关键,慈悲,怕我们误了一生遇圣教的机缘,特别举孔子这八个字:「述而不作」,对治我们的傲慢,傲慢是瞋恚的核心;「信而好古」,对治我们怀疑,怀疑是愚痴的核心。

所以李炳南老师大智慧,他在护念学生那个机会点都抓得淋漓尽致。就像师长老人家出家之后两年受具足戒,下了车,李老在门口等,远远看到师长,手就指着:「你要信佛,你要信佛!」这个故事我们也听了不少次了,其实会听的人,每一个故事、每一个道理马上什么?就像这第五页讲的,「字字反入身来,有无是事」,马上就有受用了。你看师长老人家印象深刻,「我都受具足戒了,出家就开始讲经了,怎么老师还提醒我要信佛?」结果李老就牵着师父的手,之后坐下来,举例子给他听,很多名山宝剎的方丈住持一生还是不信佛。他真信佛了,他不会怨天、不会尤人;他真信佛了,他会努力的去做财施、法施、无畏施,种因得果;他真信佛了,不会有未来的担忧、未来的烦恼。所以信佛重要!所有的烦恼,都因为信动摇了才有烦恼。我们从一开始修行,到这一生修行结束,其实所有的考题都离不开信心。所以为什么《金刚经》说,信心清净即生实相,有道理。

曾经成德遇到一个同修,当时候成德给他介绍《观音感应灵课》,这部书里面有三十二卦,也是印光大师提倡。这部书有来历,当时候玄奘大师到西天取经,他在很难抉择的时候会用这部书,而且他在危难当中都有观音大士帮助他。成德推荐给这个同修,过一段时间成德问他,他说他没有用。为什么?他说这三十二卦里面上上签比较多。其实他的念头可能就是,上上签比较多,好像在机率当中就有点不平衡,这个中上签、中下签、下下签不多。你看他还没有用,这个疑就上来了,他就不得受用了。所以我们假如以前学的不先放下来,就会常常用这个来衡量。其实我们懂的是有限的,就像我们的眼睛看到的可见光,只是所有光里面的一小段,其他都存在,我们没看到。所以眼见为实还是有待商量的,科学已经证明,可见光是有侷限的。所以为什么要听圣言量?圣人在二十层楼,他看到的境界我们看不到,可是我们能信,我们先照着做,就得受用了。佛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金刚经》这段话重要。我们现在不可能一下子契入圣贤境界、佛菩萨境界,可是我们能信圣言量,这个就得大的益处、受用。所以谁有福报?老实、听话、真干的人有福报。为什么说我们闽南话讲「天公疼憨人」,上天为什么比较疼,这个比较当然是譬喻,不是说他偏心,比较疼憨憨傻傻的人?因为他没有那么多的怀疑、那么多念头,叫他做他就做了,而且他对圣人不怀疑。就像锅漏匠为什么得那么大利益?谛闲老法师一讲他就做了。他老实到什么程度?他连问为什么要念阿弥陀佛、要念多久、念了之后有没有什么好处,人家这些念头都没有,他就是完全信任老师,照念。你看他得的受用,三年就念到站着往生了,品位很高的。

下一段又是提醒我们另一个心态,就是时时自己是当机者,这又是一个很重要的心态。「字字反入身来,有无是事,渐渐寡去。日日如此,年年如此,自然动处是善,触处是善矣」,所以时时反观。「一日不知非,即一日安于自是;一日无过可改,即一日无步可进」。而且一发现过失,要反观,认知到了,要提醒自己不贰过,提醒自己「如斩毒树,直断其根」,「如毒蛇啮指,速与斩除」,用这样的态度不只知过,也用这样的态度去改过。所以这段后面讲要实行、奉行,不能只是落讽诵祈福这样的一个心境而已,是真的下功夫,「现生优入圣贤之域,报尽高登极乐之乡」的志气来学习。

接着,谈了这些心态以后又举例子,理事圆融,来让我们去体会。像举的这些例子,就是让我们还是起更大的信心。就像《了凡四训》的「积善之方」一开头提醒我们,确实是要知道善恶,而且先举十个例子,都是善有善报,增长我们的信心,让我们非常愿意、爱乐去行善。这个例子我们就不多说明了,上一节课有谈到。

其中有个例子是明朝钱塘于玉陛他的太太梁氏,像故事当中事中有理,善于去领会的人,在一个故事当中他能体会到非常多的学处、悟处。比方这个故事讲梁氏病了三年,这是重病缠身,结果一天晚上梦到法云大士降云端中。像成德看到这一段,联想到「劝发菩提心文」里面说到,佛菩萨是「世世生生随逐于我」,什么时候帮助我们?连在梦中都在点化我们,增长我们的善根。这是佛菩萨的慈悲,同体大悲的恩德,所以我们要有信心。就像《楞严经》里面讲的,观音菩萨、大势至菩萨,其实再延伸开来,清净海会众菩萨,「今于此界,摄念佛人,归于净土」。我们从这个故事再深刻体会,佛菩萨同体大悲无处不在,那有什么好担心的?有什么好觉得孤独、无依无靠?那不是不明事实真相、自寻烦恼?所以师父老人家提到,真正用功、真正相信,都可以感觉到佛菩萨随时在护佑、随时在加持。也有同修他有感应,感应梦到师父上人去帮助他、去点化他,这个都是好的感应,这个也都呈现了佛氏门中不舍一人。包含这篇故事第三段,莲池大师示曰,「病从业生,业从心生。力行功德,可以延龄」。祖师先用理给他说明白,病是业力来的,业是我们过去今生错用了心造的,罪从心起,还从心灭。明理了,就肯依教奉行;不明理,抱怨,怎么是我,不是别人?理讲完了,祖师接着再指导他落实在事相,所以用《感应篇》授予他。这个都可以感觉到莲池大师在利益众生的细腻,理给他讲明白了,业造成的,赶紧要断恶修善。他听完,好!具体怎么做?《感应篇》非常具体,善举了那么多,恶也很完备。所以一个故事学处甚多。

第十七页,我们又谈了《迪吉录》这一大段。首先它第一个,让我们起坚定的信心,这个很重要,信为道元功德母。

接着又说,嘱咐我们勤修,要很勤奋的修持,不能有一天没一天。什么态度来勤修?「常如天地临我,鬼神诏我」。这个跟袁了凡先生用功一样,时时都是觉得天地鬼神都在身边,不敢造次。而且这里提到,「方不辜负此身」,这个才不会糟蹋了人身难得、佛法难闻、中土难生的因缘。我们假如没有这样的态度,那很可能就「悠悠忽忽,日复一日。人寿几何」,人能活多少年?从生到死有多远?呼吸之间,不是很长。「待我徐徐积累」,徐徐就是慢慢来,「恐无常猝至」,猝就是突然间,「嗟何及矣!」到那个时刻再后悔、感叹来不及了,被无常吞了。所以省庵大师提醒我们,「西方佛国,非悠悠散善所能致」,不是这样很散漫去行善、去修行能够成就得了。虽然是易行道,它是比其他法门容易,不是说它很容易就成就了。所以下一句说,万劫生死,我们轮回了无始劫,「万劫生死,非因循怠惰所能脱」,这个轮回,不是说我们每天因循苟且、很懈怠懒惰就能脱离了,那不可能的。所以这个嘱勤修重要。

再来,重养心,其实这个就是从根本修。而且「因地不真,果招迂曲」,心是根本,发意圆成,「一切法从心想生」。进一步,编者这个论理也让我们印象很深。首先举了管子,管子确实是个大政治家,研究《群书治要》,这个《管子治要》很好的教导,尤其他能够转祸为福,一件不好的事,他可以顺势把它变成好的发展。所以现在看到我们中国大陆遇到了冠状肺炎,实在讲,一般的人在这个境遇当中就觉得祸来了,很痛苦、很沮丧。但是政府它非常有担当的来面对它,马上封城处理,这是把百姓的性命很重视。结果努力了这一段时间,整个瘟疫就控制下来了;反而欧美不够重视,结果现在他们爆发了。看起来是坏事,结果却展现了我们大陆在面对疫情提起的是一种担当,提起的是老祖宗的这些教导,那就表了一个好的法。所以多难兴邦、祸能生福、祸福相倚,这些道理就在我们的人生,就在当前的社会、当前的世界局势当中,我们能真的去力行,就可以感受到这些教诲的力量。大陆表好的法,很可能让全世界对中华文明有信心、对中医有信心,以至于对于中国人如何办政治有信心。「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所以老子《道德经》提到的祸福相倚有道理,看怎么来转,转境界。但是要转境界,首先根源是转心,「境缘无好丑,好丑起于心」,心态对的人,事事是好事,人人是好人。

这里举的例子,举到「管子云:喜气迎人,亲于兄弟」,面上无瞋供养具;「怒气迎人,惨于兵戈」,我们说怒是猛虎,我们脾气不好,话还没说,人家压力就很大,所以这个心重要。「《南华》亦云」,这个也是道家的经,《南华经》说的,「兵莫惨于志,而镆铘为下」。用兵,这个「志」一般解释就是志气。军队最怕的是什么?丧失志气,没有信心。所以《论语》说,「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去兵、去食,但是老百姓对政府的信心不能去掉。就像一个军队,你哪怕人数、兵器输给人,但是这个志气不能少、信心不能少。所以这个是藉由用兵来比喻最重要的还是心;而「镆铘」是宝剑,你所拥有的兵器还是其次。「由此言之,志气之间,于物未有所济」,好像对这个事物还没有直接的帮助。「而含和饮醇」,因为你是一种太和之气,让人家如沐春风,好像喝甜酒一样。「固已捷若桴鼓」,达到好的帮助效果,我们说振奋人心,就像用桴敲鼓,咚咚咚咚。这个鼓也是乐器之一,感觉他一敲鼓,好像那个士气就很振奋。就像我们也有经验,师长老人家到汉学院来,我们所有的同仁、同学们,一看到老人家他那个和蔼可亲、那种笑脸迎人、那种谦和,他连话都还没讲,大家的心就化了。所以说「含和饮醇,固已捷若桴鼓」。还有同修说:「奇怪,我还没看到老人家,好像一大堆问题;怎么一看到他,啥问题都没有了?」因为一看到之后,自己心境被老人家所感染。这些话,成德觉得看到经典,还有这些注解,一想想他老人家怎么做的,就很具体。

接着举例,「昔禹稷佐尧舜定天下」,大禹、后稷辅佐尧舜定了天下。尤其像大禹治水这么多年,「水民而致居之」,这百姓本来都是在水患当中,后来能够安居乐业;「飢民而致饱之」,人民能吃上饭。「固功德浩大,实被斯民矣」,他确实是庇荫了天下百姓。「而尼山布衣」,尼山指的是孔子,他没有当大官,他是布衣,「一筹未展」,他的理念没有遇到好的国君来落实,「空言何施?」理念没有落实,好像没有直接去利益到百姓。「独是老安少怀之心,勤恳至死」,他一生怀着就是天下为公,希望老者安之、少者怀之、朋友信之,让天下人都能安定,过上好日子,这样的心勤勤恳恳,至死不变。「竟得与南面者比功絜德」,就是他的功业,后世对他的尊崇,跟帝王相媲美,甚至是超过帝王。就像后世帝王赞叹孔子「生民未有,万世师表」,显然他对整个民族、整个人类的贡献,所有的帝王都不能跟他相比,所以「师祀万世」。「则心之具万法也」,因为他的心是至诚的,哪怕事上因缘没有具足,但是发意圆成,孔子的功德是圆满的。他那个「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奋斗精神、牺牲奉献,留在人的心中,最后后世缘成熟,肯听他的话,那个时代就受益了。所以孔子的教诲虽然当代不能实现,后世多少人拿来修身、拿来齐家、拿来治国、拿来平天下,不都是孔子的功德吗?所以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这也是我们中华文明可爱的地方,它不是看眼前而已,莫以成败论英雄。所以,则心之具万法也,它是圆满的。

「人但能涵养本原」,好好在自己的心地下功夫,全修在性,全性在起修,一切皆从真实心中作,不善的三业都从真实心中把它舍掉、放下。这样就能「冲和活泼」,这个本有的太和之气时时可以现前,「不动浮气」,不动浮躁之气,不动分别执着。其实会分别执着,还是不信佛。所以古人特别重视要调伏浮躁。心安理得,理得心安,理明白了,心才能安定下来。当然,要先调伏浮躁,心静得下来,理才能体会,所以为学第一功夫,要降得浮躁之气定。而我们真正不浮躁了,真正心地恢复诚敬谦和,其实就是接近我们的真心起用了。我们时时心不离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起用就如《妄尽还源观》的菩萨四德,就如普贤十愿起用,就能柔和质直摄生德,摄受众生,有缘的众生遇到你,他就得利,菩萨所在之处让一切众生生欢喜心,感受到你的磁场。

普贤十愿(刚好礼拜六农历二月二十一号普贤菩萨圣诞),普贤行第九,「恒顺众生」。我们现在连父母都不能恒顺,父母几句话我们就牴触,不能恒顺。所以普贤十愿第一愿是基础,「礼敬诸佛」,礼敬父母、礼敬一切人。第二是「称赞如来」,都是看到人家优点,没有看到人家缺点,不把人家的过失放在心上。所以要有礼敬,之后才能称赞如来。称赞如来才上去第三层「广修供养」,后后胜过前前。所以要恒顺众生,前面这些基础得到位才行。所以我们一定是礼敬父母,甚至于是把礼敬父母的态度延伸到礼敬一切人、一切事物,就是能顺父母,再把顺父母的心境延伸到对一切众生。因为一切众生皆是过去父母、未来诸佛,所以孝一切众生、敬一切众生,这个孝敬是大根大本。我们有这个孝敬心,就能柔和质直,就能恒顺众生,这样就能「遇亲便能孝,遇物便能仁」,遇到万物,事物,仁心就提起来了。这个就是自性真心起作用,自自然然。「遇善便能果」,遇到好事、善事就能尽心尽力,好人做到底。这个就是真心起用,自然中自然相,法尔如是,不是勉强的。当然一开始做会勉强,为什么?一开始做,强者先牵,我们的自私自利、贪瞋痴慢比较强,所以始而勉强。终则泰然,这个泰然就是「遇亲便能孝,遇物便能仁,遇善便能果,遇辱便能忍」,遇到侮辱能够修忍辱、能够恒顺、能够包容。「有情无情,有事无事」,面对有情、无情,有事、无事的情况,「都是一团生意」,一团太和之气,「弥满虚空界」,爱心遍法界,善意满人间。「其福德又乌可思议哉!此为善第一切务」。所以这样的心境来修福德,不可思议。

所以《了凡四训》讲得好(整部《汇编》浓缩可能就是《了凡四训》,就像《大般若经》六百卷浓缩,一部《心经》),所以《了凡四训》透了,再来看《汇编》,整个就所谓触类旁通,整个就领纳在心,到时候就头头是道、左右逢源,信手拈来都能举对应的理、对应的故事。这一句「其福德又乌可思议哉」,就让我们想到《了凡四训》里面讲的,「内不见己,外不见人,中不见所施之物,是谓三轮体空,是谓一心清净。则斗粟可以种无涯之福(所以乌可思议),一文可以消千劫之罪」。最重要的普贤的心量,心包太虚,量周沙界,所以重养心,这个是为善最迫切、最重要的第一点。让我们也联想到「劝发菩提心文」说,「言多善,则莫若发广大心」。所以受持《太上感应篇汇编》也是发心为首、立愿居先,把菩提心要发出来,把真心要发出来。

再来,「一贵坚永」,这个也很重要,要有决心,还要有恒心、毅力。所以二十页里面提到,「柳蒲之质,朝种夕发。松柏则不然,困于蓬蒿(就是很多杂草干扰它生长),厄于牛羊(这些牛羊也在地上踩它,种种可能多少会影响它,但是它都禁得起考验),而后获千万年之用」。所以无欲速,欲速不达。《群书治要36O》第一册第一页就举到,「朝华之草,夕而零落」,就像这里讲的「柳蒲之质,朝种夕发」,可是很快就凋零了。所以真正有德的人、有见识的人,都是很忌讳速成。所以为什么说少年得志大不幸,有道理。我们的心态假如不是有这个坚永心,都是想着要赶快有效果,这个心态怎么学就学不好了。所以「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这也是孔子重要的提醒。所以这里讲「今世信善者非无人」,就是信为善得善报的不是没有人,「而坚永者不多得」,能够坚持去做,坚持长久,然后又不求善报,信心都不会动摇,这样的人不多。所以跟大家有分享过什么是真道人,「造业者百,而为善者一二;为善者百,而向道者一二;向道者百,而坚久者一二(所以这个坚久重要);坚久者百,而坚之又坚,久之又久,直至菩提,心不退转者一二」,到这个地步才叫真道人,才能真正了脱生死,才能真正解决问题。做的好事再多,最后不能了脱生死,还是轮回边事。所以坚久对我们今生能不能成就是关键。

这里进一步解释为什么坚久的人少,原因出在哪?「由其略行数事」,做了一些好事,「间值坎坷」,在这个过程中遇到坎坷的事,「即谬谓天道难知」,他就错解真理了,说这个天道很难了解,代表他的信心有动摇,「前修顿废」,前面所修的一下子他否定了,甚至怨天尤人,功就废了。「皆欲速之心误之也」,他急于求成、急于得善报的心障碍住了,因为求不得就生烦恼了。「故积德而弱者,福之基」。就是他不积极去行善积德,遇到不顺事了,他的心就减弱,这是他的福报、根基不足。所以肯干,肯坚持干,这是有福德的人。善根是能听懂,福德是能坚持干。「履险而贞者」,他遇到挑战、遇到险阻,他这个向善的心都不会变,「德之辨」,就是能分辨出这个人的德够不够厚。「古云,树德如滋」,树立德行是要滋,就是滋长,愈多愈好,所谓万善相随;「除恶务尽」,除掉这些恶的习性、恶的坏毛病,要把它除尽,就是斩草除根,不然春风吹又生了。「每见发祥之家」,就是这一个家家道兴盛,原因是什么?「或累世积行」,就是他们家好几世积德,「或多年力善」,就是很多年,这个力就是尽心尽力去行善。「余庆之流」,积善之家必有余庆,「非朝伊夕」,不是一朝一夕就达到的。「若小有善果,便希厚福(才积了一点小善,就希求能得到厚福),根源已差,何由集庆?」就是他从心地的根源处已经有偏差,他的心态、观念偏了,因地已经不真了,怎么可能会能够积聚厚福、积聚吉庆?说到这里,都要从根源上找到问题点,就跟中医治病找到病根才行。所以这个分析很透彻。

讲到这里,成德想到在台湾有一个助念团团长,后来他老年生病了。他本来都是带着人家去帮助念,结果他生病的时候,人家到医院去给他助念,他都把人家赶出来。就是因为他去帮人助念,他的心是觉得我行善了,我应该有善果,后来他生病了,他就不信了,就埋怨,把人家赶走,不念了,这个是有求的心。所以「无为而为者真,有为而为者假」,「根心者真,袭迹者假」。他其实是有求,最后求不到了。其实他理不够透彻,你虽然行善,这个我们后面会讲到,因果通三世,你执着一个马上要看到结果,你积的又不够,不能满愿,你就失去信心了。所以玄奘大师他一生全心全意为佛教,结果晚年生了大病,可是他深信因果,他面对这个境界起的念头是,是不是我经翻错了?他生怕的是贻误众生。所以他的念头里面,就是念念考虑到为佛法、为众生,他没有自己。人求果报就还有个我,心量不够,没有像刚刚说的能够一团生意,弥满虚空界,心包太虚,没有在为自己考虑。结果后来菩萨来安慰玄奘大师:你做的没有问题的,是你过去生曾经做过国王,杀业太重,这是重罪轻报。所以信佛的人、信因果的人,哪怕遇到自己生重病,或者是有这些灾祸现前,他也不怀疑。

接着,「朱天麟曰」,这是明朝末年的一个进士,「有心为感感不灵,有心祈应应不至。此宜听之自然,不得妄生揣度」。有一句俗话说,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反而你用无求的心做更感应,有求的心,心量小。所以「根心者真,袭迹者假;无为而为者真,有为而为者假」,很有道理。「故坚永尤积德之枢要也」,所以这种坚永心实在是积德重要的枢纽。

下一段,「重传流。经书所在,即属善缘,祕而不流,必有天殃」,所以把善书流传也是我们的本分。

最后,「一愿增补发挥」。所以我们也是随喜《感应篇汇编》的功德,我们再发现好的诠释的这些妙理,可以更诠释得它深广的妙理,还是我们所听到,甚至是自己所遇到的真实的感应,也可以把它记录下来,汇集起来。所以二十一页倒数第二行,「一句赞扬便是一句护持善根,一念打动亦是一念消弭罪业。发挥愈朗,至理愈显,助天阐教,为功厚矣」,帮助上天教化、帮助佛菩萨教化,这个功德就很大了。我们所讲的、我们所汇集的,能够触动人的善根,那也是消除了自己的罪业,所以这个是更积极的消罪业。我们说不杀生,进一步能够放生,这个就更积极的持不杀戒;能劝人吃素,这都更积极,不只是止恶,还让人去行善,还让人不造恶。所以小乘的戒是戒我们这个不能做、那个不能做,就是不要做这些恶事;但是大乘的戒是更积极的利益他人,所以利乐有情供养,代众生苦供养,这是大乘戒的精神。

讲到这里,成德就想到陈弘谋先生,他当官责任很重大,可是他还能会集《五种遗规》,成德是对他佩服得五体投地。其实最主要的还是他真正是时时想着后世的子孙、后世的众生,他再少的时间,他都是化整为零来积累这些宝贵的经教。所以老人家说《五种遗规》的分量跟《群书治要》平等,因为《五种遗规》讲的都是根本。《养正》、《训俗》,你没有好的风俗、没有好的环境,人才怎么出来?《养正》就从小、从根本;《教女》,「母教为天下太平之源」;还有《从政遗规》、《在官法戒录》,一个领导人存政举,他影响一方的教化,都是最重要的。这个增补发挥都是为众生着想。包含师长他所做的都是利益后世、都是带动风气。老人家把《圣经》精华挑出来,把《无量寿经》精华挑出来,就给后世生活这么紧凑忙碌的人,能够很快的掌握这些经典的精华。包含《圣经》,其实也是在带动宗教团结、宗教回归教育、宗教互相学习的风气。我们都要看懂老人家这些影响后世的做法。其实这个做法弘一大师也有,《佩玉篇》就是把两个很好的书的重点把它挑出来,《格言别录》也是把《格言联璧》的精华挑出来利益我们。所以慕贤当慕其心,弘一大师的精神、老法师的精神、陈弘谋先生的精神,要跟我们的生命合而为一,那我们就是善学了,我们真的就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了。我们建立起这些心态,接着我们开始进入经文:

【太上曰。祸福无门。惟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

在「科会」当中这两句是总纲,细分为两个目:感应之理、报应之事。感应之理是『祸福无门,惟人自召』。我们看《汇编》的诠释说到,「此节合下一节为一篇纲领」,就是指一开始这两段是整个《太上感应篇》的纲领,「乃垂训之大旨也」,是太上老君教导这一篇《太上感应篇》的宗旨所在。

「论圣贤之心,不因祈福避祸,而后为善不为恶」,这里也提到,圣贤的存心,不是因为为了求福避祸他才为善不为恶,这是圣贤人的心境。而我们要了解,大众是万品不齐,有智愚贤不肖,根性都不一样,不是每一个人都是圣贤的心境。而有时候我们在谈因果报应的时候,可能有人会有一个不欢喜,不是很舒服的感受,就会说,「行善就行善,干嘛一定要去求那个善报?」他好像觉得这样不是纯善,不是以无求之心去行善,他觉得好像这样刻意去讲这种感应、这些故事,好像跟他的心境不是很相应。我想我们要了解,我们所说一切不能只考虑自己的角度、自己的感受。所谓「教人以善毋过高,当使其可从」,我们去行善不是为了求善报,那是我们的心境,很大比例的大众他不一定能达到这样的心境,你能以善恶果报去劝勉他积极断恶修善也是好事情。所以《了凡四训》当中提到,「发一言、行一事,全不为自己起念」,不是只考虑自己,「全是为物立则」,可能是为了广大的百姓得利,给广大的百姓带一个头。所以,虽然圣贤之心不是因为要祈福避祸,他才去为善不为恶;但是「论造化之理」,上天这个造化,等于是教化广大的众生,他遵循的道理,「积善积恶,而余庆余殃,固不爽也」,它也是彰显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事实真相,决定是丝毫不爽。这个义理,广大的群众他就能够被劝勉。哪怕你的心境是圣贤存心,你也懂得去带动百姓行善,甚至于去讲这些善恶果报,那整个社会的教化能达到很好的效果。当然,你的境界要继续转迷为悟、转凡成圣,当然是更好了。所以清朝周安士先生说的,人人知因果,天下大治之道也;人人不知因果,天下大乱之道也。不信因果,连法律也很难管得了。

接着继续阐述,「小曰吉凶,大曰祸福」,小的称为吉凶,严重的、大的是祸福。「无门」,就是没有一定的门路。「自召」,就是自己感召,「自作自受也」。「言天地无私,因物付物」,天地无私就是上天没有大小眼、没有分别心,对谁好一点、对谁不好一点。这个也很重要,我们首先要建立在这样对于上天、对于佛菩萨、甚至对天地鬼神的认识,他们都是无私心的。打个比喻,就像下了一场雨,你不能说这场雨喜欢哪棵树、不喜欢哪棵树,可是它们吸收的水分不一样,那个树根很盘根错节的它就吸得多,小草它根浅吸得少。佛菩萨、天地鬼神教化,也因人的善根不同,受益不同,所以为什么说不可少善根福德因缘。而且他们都是道法自然,你修善,他就护持你得善报;你造恶,当然他也不可能让你能免于恶报。所以还是你行善,天道好还,给你善的果报;你造恶,回应的是恶果。

「祸之福之,本无一定之门,听招致以为报应。惟在人心自召耳」,所以点出根本还是自己感召的,不是说阎罗王或者哪个神决定的。就好像世间的警察不能判你罪,这个还是要用世间的法律来判。同样的,天地之间也有天律,天网恢恢,疏而不漏,会定我们的祸福。师长老人家也说,人生都是自编、自导、自演,就是自作自受,怨不得任何人。所以这句话真听明白了,不怨天、不尤人。用佛家讲更彻底的是,一切法从心想生,不是别人给我们造成的。就像师长老人家讲经常常会举到,章太炎大师当时候有个因缘,阴间东岳大帝缺人手,找他去帮忙。结果他去了,就反映炮烙之刑太残忍,就跟东岳大帝建议能不能去除。东岳大帝也很有智慧,他不直接回答,他请章太炎大师自己去看,小鬼就带他到了刑场。他什么都没看到,忽然恍然大悟,所有这些地狱的刑罚,是造业的人自己的心变现的,他没造那个业因,他不会现那个业果,所以是惟人自召,人心自召耳。

「然人一念未起时,此心湛然(人还没有起念头,是清净寂然),如同虚空,何有善恶?只因此念才动,所向好事是善,所向坏事为恶。其先不过起一念、行一事,及后日积月累,遂有善人恶人之别」。我们追溯到本源,就是一个念头的起动而已,而随着这个念头会延伸出言行,再日积月累,就变善人恶人,其实他们一开始也没有什么分别。《三字经》说,「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所以虽然最初只是一念差别,但随着他后来所遇到的缘,就像孟子遇到好的缘成圣人,假如遇到不好的缘,可能就堕落得难以挽回。佛觉悟也讲了,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统统是如如佛;但以妄想执着不能证得,我们起念之后,随着增长了分别执着,愈积愈厚,就变成轮回的众生,所以善人恶人之别,「而得祸得福,悉决于起念之时矣」,起念那是一个种子,那是很关键的。一念一轮回,就是一个不能改变的种子。假使百千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所以真正明理的人都在念头当中下功夫,「不怕念起,只怕觉迟」。

「故太上开口曰无门,曰自召」,这个就让我们感觉到要警觉性很高。「懔懔于为人起念之时」,这懔懔就是很战兢惕厉,战战兢兢,在念头上「吃紧提撕警觉」,警觉性很高。「觉者,内观洞照也」,这个觉表现在哪?时时善观己心,洞察自己的念头。「人心善恶,莫不有几」,这个几就是征兆,有点苗头了。「一念内照,便知向往」,就知道这会往哪里发展。「《易》曰,几者,动之微」,这个征兆一出现,就会开始发展,为什么说差若毫厘,谬以千里?「吉凶之先见者也」,就是念头动处是吉凶最早的可以洞察的根源所在。「于此觑得破、做得主,自然欲净理纯」,假如时时能够在起心动念处做得了主,自然欲念能够消,自己的真心纯善能够提得起来、能够保持。「动与吉会」,这个念头一动,都是跟吉祥相应。「若毫厘有差,天地悬隔矣」,假如这个念头不一样,有一些差别,慢慢发展,愈发展,结果就悬殊像天地一样。

比方说举个例子,我们的念头是替人想还是替自己想,起初只是个念头而已。可是发展到最后,替人想,最后是行菩萨道,利益无量无边众生,起头也是一念而已;但是假如这一念是自私,有可能发展到最后穷兵黩武。就像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希特勒,你看他命中福报多大,一般的人杀一个人他就要被关起来判刑,他杀几千万人,人家还把他当英雄看。就是福报太大,但是念头是自私,念头是傲慢、是瞋恚,就麻烦了。一个是菩萨,一个是造了千劫万劫的地狱业,只因一念是利他还是自私自利。

接着举宋灵源禅师的一段话,当然每一段举例都有他的用意,这一段就让我们体会到,确实是祸福无门,没有一定的门路。禅师告诉伊川曰,伊川先生是二程子。可见得当时候儒家的学人,也常常到山间去向这些禅师们请教。我们在记录当中比较少看到,哪个佛门高僧去问儒家的读书人,请教他问题,记录往往都是儒家的读书人去请教佛门高僧,所以才有一句话叫无事不登三宝殿。禅师告诉他:「祸能生福,福能生祸。」所以它是一直在转变的,并不是有固定的门路。

「祸能生福者」,是什么道理?「以其处危之时」,他处在厄难、危难的时候,「切于思安」,他非常急切希望能够得到安定,「深于求理」,他在那个当下,仍希望能够求得心安理得,能够搞清楚为什么我会遇到这样的情况。所以往往很多人学佛、学传统文化,都是遇到人生的一些重大挑战撞击他的人生,他觉得不得不思考眼前的情况。「尤能祇畏敬谨也」,这个时候他能提起来,要去找答案,要去搞明白道理,然后一翻开经典他就能接受,一听这些善知识的劝导他就能马上听之,然后能够去效法。这个时候,他的心就懂得敬畏、懂得更谨慎,甚至于懂得去忏悔的话,那不就祸能生福吗?所以当一个人遇到灾祸,他也是业报现前,但是面对的心态对了,心对了,就是种好的种子了。我们看这一次冠状病毒、冠状肺炎的事件,看起来一开始是武汉,甚至是整个中国大陆遇到很大的挑战,但是因为上到政府、下到百姓,面对的心态对,都是以大局为重,现在就转危为安。而且展现了什么?只要能够让国家安定,只要能够让百姓的生命得到保护,花再多的钱在所不惜。结果很多其他国家不是这么做,我们可以想象,他们的人民会起什么念头?「假如我现在是在中国就好了、就安全了」。所以孟子说「三代之得天下也,以仁」,你有仁爱之心,人心会归附。我们看夏商周这创始的君王,他们本来都是一个小地方的领袖,最后为什么可以凝聚人心?就是他们是真实的爱人民。所以这个转祸为福其实也是凭心地。

「福能生祸」,什么道理?「以其居安之时,纵其奢念」,他生活得安逸,福报现前,就起了奢侈,享福的时候觉得都是理所当然,「肆其骄怠」,就放肆他那种作威作福,就很傲慢、很懈怠、很懒惰,对人都不恭敬,「尤多轻忽侮慢」。所以我们看富贵人教子比贫穷人教子难,他从小有钱,就骄奢淫逸,就很难管。所以富贵人不懂得教子之道,那这个富贵可能对他、对他的后代反而是祸,这个是福能生祸。所以没有一定的门路,就看人怎么用心。

接着这一段也非常有道理。「东岳大帝训曰:行善如春园之草,不见其长,日有所增;行恶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这个譬喻就很形象,春园之草好像你看不到它在长,其实它每天都在增加。所以人的心时时能替人家想,其实一个月、两个月、三个月之后,他积了几百善、几千善,不能疏忽他日行一善的力量。但行恶像磨刀之石,虽然看起来好像不是马上有损,其实它这个磨刀之石就愈来愈薄了。「祸福密移」,这个密移就是随时在变化,我们有时候心粗眼翳,不一定看得出来,「迷者罔觉」,迷惑的人他就洞察不出来;真正敏锐,一个人每一天,甚至每个念头,福报都有加减乘除。所以为什么《了凡四训》说,极善之人,命拘他不得;极恶之人,命拘他不得。极善极恶的人,算命算不准的,因为他这个福报,它是乘、它是除,根本算不了。老法师说,我们能不能往生不用问别人,问自己。这句话就是,自己要能明白自己的命运,自己这一生能不能了脱生死。再拉回来当前,自己能不能真正德日进、福日增,这个得要观察自己每天的起心动念跟一言一行,所以也不用问别人,更不用问算命先生,得自己做得了主。

接下来这一段,把自召也诠释得非常清楚。唐六祖惠能大师说,「一切福田,不离方寸」,方寸就是这一颗心;「经云,吉凶祸福,皆由心造」,这都讲彻底了。所以我们学佛很幸运是什么?佛讲道理彻法源底,非常透彻。我们一了解根本的道理,就不会去推卸责任,也不会存侥幸心态。

经又云,「罪福二轮、苦乐两果,皆三业所造(所以惟人自召,惟人的身口意三业感召来的)、一心所感」。「若一念心瞋恚邪婬」,这个就是地狱业(所以师长老人家讲经说,十法界依正庄严,都是我们的念头感召来的,平等心感佛法界,瞋恚心感地狱,就像刚刚讲,一念心瞋恚邪淫,即地狱业);「悭贪不施」,不肯布施,太贪心了,饿鬼,「即饿鬼业」;「愚痴暗蔽,即畜生业」,愚痴感畜生道;「我慢贡高,即修罗业」,虽然福报很大,但是贡高我慢,就变成修罗;「坚持五戒,即人业」;「精修十善,即天业」;「证悟人空,即声闻业」,他能明白苦集灭道,这个是声闻,就是阿罗汉;「知缘性离,即缘觉业」,明了十二因缘的真相,把轮回断掉了,就是辟支佛;「六度齐修,即菩萨业」,用六度心,感的是菩萨法界;「真慈平等,即佛业」。「夫心净则香台宝树、净剎化生,心垢则邱陵坑坎、秽土禀质,非从天降,岂属地生?祇在最初一念所致」,所以不是上天给的,也不是地长出来的,心净则佛土净,净土也是自己的心感召变现出来的。「洪名正彰自性,净土方显唯心」,所以极乐世界怎么来的?阿弥陀佛大愿大行称性功德成就的。我们为什么能去极乐世界?极乐世界也是我们的心想生,那是因为阿弥陀佛的大愿大行做我们的增上缘,他的四十八愿把我们的大愿唤醒,所以往生的人都要发菩提心。他的大行也触动我们的善根去效法、去学习,尤其他的万德都含摄在这一句佛号,只要你肯念佛,就把佛果地的功德摄为自己的功德,你自性本有的善根福德就被唤醒了。所以总有道理,总是万法因缘所生。阿弥陀佛极乐世界是我们的增上缘,「托彼依正,显我自心」。

所以最后讲,「离却心源,更无别体」,你离开心,哪有万法?所以心生种种法生,心才是根本。

好,今天先跟大家交流到这里。谢谢大家!

说明:

(1)、资源来源于网络公开发表文件,所有资料仅供学习交流;

(2)、本站所发布内容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可以联系客服删除,微信:xsxyd6688;

福德智慧 » 《太上感应篇汇编》学习分享 成德法师分享(第三集)2020/3/19 英国威尔士兰彼得

发表回复

提供最优质的资源集合

立即查看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