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上感应篇汇编》学习分享 成德法师主讲(第七集)2020/3/26 英国威尔士兰彼得

成德法师视频在线观看【点此选集】《太上感应篇汇编》学习分享点此选集

成德法师移动硬盘全套目录【点此查看

成德法师音频机合集目录【点此查看

 

诸位同学,大家吉祥。阿弥陀佛!我们《太上感应篇》谈到了第二个大部分,是「示警」。而「示警」当中又分两个大部分,第一是「示」,就是说明天地有司过之神,第二个部分是具体有哪一些神在鉴察。我们经文当中看到,天神,「又有三台北斗神君,在人头上,录人罪恶」,「又有三尸神,在人身中,每到庚申日,辄上诣天曹,言人罪过」,上一次我们谈到这里。而我们也引了《了凡四训》当中说的,「人未能无心,终为阴阳所缚,安得无数?」最主要是我们有了妄心、有了分别执着,那就迷惑,接着造业,接着又要受报,就一直在轮转,迷惑、造业、受报,愈来愈迷,造的业愈来愈重,那就愈堕愈回不了头。所以从根本上要解决这个问题,那就是要放下分别执着、放下妄心,要从根本修,从念头上下功夫。

在注解当中,八十四页倒数第二行,「《清净经》曰:夫人神好清,而心扰之。」人其实精神能够清净下来,我们说法喜,禅悦为食。但是这个妄心、这个无始劫的习染,这些习气扰之,而心扰之。「人心好静,而欲牵之」。这个欲望就把他给迁走了,那就是习气做主,欲令智迷,利令智昏。「常能遣其欲」,把这些欲望能遣除,不再被它干扰,「而心自静」,心就能静下来。所以叫「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就是这个眼耳鼻舌身,不随着色声香味触法去追逐、去留恋贪着,把六贼这些烦恼贼放下,心自然能静。「澄其心,而神自清」,心真的能够澄净下来,人的精神就非常的清朗,身心很轻安。清净心就生智慧,遇境逢缘,他很活泼、很有智慧,应对得当。能够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六欲不生,三毒消灭」。我们看六欲不生,六欲是指色声香味触法等,六欲就是六尘。我们都摄六根,眼耳鼻舌身意摄住了,就不会随着这个六尘去奔逐、去轮回心造轮回业,不会拉都拉不回来。这个是不往外,能够往内,往内反观,然后不怕念起,只怕觉迟,把它放下来。

不随着这些六欲。六欲还有另外一种说法,第一个,色欲,这个就很厉害了。「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就是人比较重的习气。不吃东西受不了,不去贪美食就觉得活着很没意思,控制不住。尤其这个色欲,来的时候是很凶猛,假如不能够以礼节之、以戒律节之,很可能会一失足成千古恨,造下无法挽回的后果。所以这个六欲,第一个色欲。当然我们知道这些欲望很重,也要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对自己要勇猛精进,能够赶尽杀绝;宽以待人,就不能很严苛的去要求人家马上就得断掉。当然,自己真的下过功夫,也知道调伏每个习气都很不容易。真正下过功夫,我们对人那种宽恕体恤自自然然就提起来了。假如我们对人也很苛刻的,其实很可能我们自己身上这些毛病也都还有,只是自己觉得好像不严重。那个也是自我认为的,没那么容易!不能随便相信自己的意思。

有修行的过来人,他们看得比较清楚,他们可以提醒我们。比方说有一个人布施,然后就去跟老法师谈到:「我已经布施这么多了,但是人家还是怎样怎样。」后来老法师说:「你还不够。」他心上都记得那么清楚,事实上他布施的那种心量或者是欢喜都还没到,但是他自己觉得他布施很多。真正心量够大,欢喜布施的人,布施完可能根本都不放在心上。那见人还得提一提,这个布施都还没彻底,但是他可能自己觉得自己布施得很好了。所以过来人看得清楚。修行路上,《阿难问事佛吉凶经》说,「从明师受戒」,就是过来人看得清楚。我们不是这个程度,又硬以为自己是这样的功夫,很可能这个认知就误了我们,甚至那个慢心就慢慢增长,自我感觉良好,黄念祖老居士说,进一步退九步的危险就出现了。所以愈多修学精进的人,可能在功夫愈来愈高的时候,那个危险更多,这个时候最需要过来人护持。所以一个真正修行的过来人真的是众生的明灯,他能给我们指点症结点、问题点在哪里。

成德深刻感觉到,我们师长真的是「为世明灯,最胜福田,殊胜吉祥,堪受供养」,是真正修行过来人,我们真有问题,真诚恳请教他老人家,他真教我们。有同修就说,要去请教老人家问题,结果老人家身边的一个同修说:「你不要问了、不要问了,你问,老人家就跟你说好好好、好好好,所以不用问了。」这是这个同修来跟成德说的。成德就说:「这一位说老人家会说好好好的,可能他看错了。」我们纵使跟在善知识身边,假如不善于去观察,假如恭敬心不够,跟得很久也不见得能学到东西,甚至于还会看错、还会误解,还误会善知识,最后自己的法身慧命都受很严重的影响。

因为修行有三根本,本尊是「成就的根本」,就像我们念阿弥陀佛是本尊,我们念阿弥陀佛,成阿弥陀佛,这成就的根本。一个是「事业的根本」,护法是我们事业的根本。我们今天弘法利生,护法就是我们事业的根本。我们今天学业要成就,有这么多工作人员,这些长辈们他们来护持。以至于以后你有缘到各地去弘扬汉学,当地的护法他让你专心的教学,没有后顾之忧,那我们的弘法事业才能够延续长远。找一个好护法不容易,他得真正懂行,他会很好的护持我们,这是事业的根本。再来是「加持的根本」,在密宗讲上师,在我们汉传显教,这精神是一样的,相通的,不能说密教有,显教没有。佛法任何宗派这些理都是相通的,不冲突的。其实就是印祖讲的,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我们对善知识的恭敬心退了,甚至还误解,一产生这个心态,就愈看愈偏了。他本来是我们加持的根本,我们一不恭敬、一怀疑,他的教诲也帮不上我们。真正恭敬,每一句不敢忘,遇到境界,那些教诲自然就提起来了。正念能提起来就不会有障碍了,很可能关关难过就可以关关过了。所以我们把善知识放在心上,他的教诲就不断加持着我们。结果,假如我们跟在身边还看错了,就麻烦了,误了自己还误了别人,因为他还去告诉人家要请教的人,说你不要去问了,老人家都是说好好好、好好好,不用问了。其实我们观察,老人家会对他说好好好、好好好的,都是他根本就很固执他自己的想法,而且很想这么做,还让老人家给他背书,根本不是真心虚心要请教老法师。那老人家心里明白,他恒顺众生,因为我们在态度当中,就已经不是一个请教的态度跟言语了。

所以真心请教,成德去确认过好几个人,真问,老人家真慈悲、真教导。有一个二十来岁的年轻人在澳洲学习,突然父亲生重病,他很着急就要赶回家里去,要走以前去请教老人家。他一问,老人家给他两句指导:第一,赶快回去;第二,好好念佛,帮父亲消业。第一句,孝道是第一位,百善孝为先,你看老人家指导得多好;第二,念佛,「万德洪名,能灭众罪」,把最好的方法告诉他。这个年轻人真干,很快就回去,至诚念佛,他父亲的病情有很快的好转,有感有应,「孝悌之至,通于神明,光于四海」。又有一个企业家真心去请教老人家,问了问题。老人家具体跟他讲,你还是要很好的把企业带好。代表老人家洞察他的因缘,要在企业界行菩萨道。我们自己也接触大众,要斩钉截铁告诉别人怎么做,这个成德没这个智慧跟胆识,我们只是把老法师教导的、佛经教导的原理原则让对方去判断。但老人家他的智慧他能看多远,这个我们不敢以凡测圣。但老人家确实给他很具体的,他也把遇到的一些挑战说出来,老人家说这些都会慢慢改善。

其实真正有人生阅历,这些看得出来,他可以看出一个世界的发展转折点在哪,他也可以看到一个地区、一个国度。《了凡四训.改过之法》里面讲的,「春秋诸大夫」,春秋时期这些读书人、当大官的人,「见人言动,亿而谈其祸福,靡不验者,《左》《国》诸记可观也」。看人家一个动作,就可以断他的祸福。其实真正把中国书读通了,都能办得到,不难。为什么?深信因果。所以《太上感应篇汇编》学通了,一般人讲会算命,不离因果嘛,这个动作是因,以后会遭什么果,不难推断。老人家从小读古书,修行又下那么深的功夫,都不间断的在修行、在弘法。老人家不知道多少年前就说,哪个地方最安全?中国最安全,这都好多年前讲了。我们当时候听,实实在在讲心里还不是很完全相信。老人家讲得这么肯定,也是他对于真理的信心,「积善之家,必有余庆」。在世界这么危急,业力都已经积到某个程度,我们的国度还能有这样的明主出现,这也都是祖宗之德、三宝加持。

刚刚跟大家谈到,老人家真教,所以这一个企业家他回去就很认真的以家文化来带他的企业,发展得很好。他说老人家给他短短这段开示,是他最重要的动力、最重要的指导。成德自己有机会非常恭敬的请教问题,师父都指导得非常的透彻跟具体。所以我们可不能这么好的因缘,能亲近这么好的善知识,我们还不会观察、还看错了,这真是冤枉,天底下最大的冤枉就出在这了。

刚刚跟大家是讲到不能轻易相信自己的意思,要有善知识。《四十二章经》说,「慎勿信汝意,汝意不可信。」这一句话重复了两遍,慎勿信汝意、汝意不可信,这重复同一个意思,就是这个很重要。一相信自己意思,自以为是了,就会偏掉。老人家讲经常常说,还没有证阿罗汉以前,不可以轻易相信自己的意思,都要对照经典。证阿罗汉,他是正觉了,他对宇宙人生是用觉悟去看,这样才行。可是我们都还没有证到阿罗汉果,这个我见、我慢一起现行,可能就会偏掉。

所以这个色欲,那也不是说那么简单就控制住了。成德也有一位同修,他就很肯定的说他断了。后来过了两、三年又遇到他,他又说:「太难了!」所以他以前也觉得他断了,不容易。而且他几年前就说断了,可是我们感觉他还是太苛刻要求别人。所以真正过来,这个贪、这个瞋、这个痴、这个慢,真正过来的人,他面对别人贪瞋痴慢决定是柔软的,不苛刻的。就是《大学》讲的,「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他真正做到这个优点,他会非常循循善诱的带人家去做到;「无诸己而后非诸人」,这个习气他真正放下了,他也会很柔软的去护念别人放下。《大学》这句话真的是饱含人情事理。所以《无量寿经》说,「和颜爱语,劝谕策进」,「于诸有情,常怀慈忍」,这个都是真正有功夫,修行过来人,自然是这样的呈现。因为,我们假如没有时时以忠恕之道的心境来修学,很可能一学个什么道理就偏执了。像已经结婚的人,有的他一学他就执着,这个色欲要断,就强烈要求跟另一半分房。另一半完全都还没有学佛,他不能理解,到时候实在讲家庭出什么事,难道我们没有责任吗?

我们还曾经遇到一个女士,修学很精进,这精进括号:在相上精进,一天拼多少句佛号,一天念多少部经。不是说不应该多念,念经、念佛是手段,目的是要真正把习气调伏,而不是我们在念佛、在读经,反而在这样的缘当中,增长了更严重的执着、好恶。喜欢读经,不喜欢去经营夫妻关系,那不是产生爱憎吗?读经是修行,跟另一半相处也是修行。我们修行,会修的人是六根接触六尘,分别执着看得到,分别执着愈来愈放下,这会修。假如我们在六根接触六尘的境界,我们反而,虽然在读经、虽然在用功,执着点愈来愈重,看不到家里人的需要,不懂得去敦伦尽分,然后把一直读经就当作精进,最后家里的人都搞得,对佛法都有看法。夏莲居老居士说,「以调伏习气为精进」,习气愈来愈少才叫精进。佛法重实质不重形式,不能把功夫都用在表象的形式上。做个样子给人家看了说我很精进,事实上当下就已经执着在产生,做个样子要给人家看,要赢得人家的肯定,其实在精进当中就夹杂著名在里面,甚至夹杂着好胜在里面。真的是「惟从心源隐微处,默默洗涤」,善观自己的起心动念深处,才有办法知过,才有办法进一步去改过、去对治它。所以那一位女士她看起来很精进,但是就分房,甚至不跟先生住。另一位同修就关心她,那妳都跟先生这样分开住,那妳先生怎么办?结果这一位佛弟子说:「他要跟谁跟谁去吧,我才不管!」结婚的人,夫妇也都有他的本分。假如他先生后来在外面做出越轨的事情,那我们算不算他的增上缘,我们有没有责任?这个都值得深思。是不是念念在为对方想,慈悲为本,这是大乘佛法的根本。所以我们学每一句经句,都是忠恕之道才行。今天知道色欲要调伏,要严以律己、宽以待人。

这个六欲另一个说法,第一个是色欲;第二个,形貌欲,对于面貌长相的执着、欲望,现在不是女子是如此,男子现在也有整容、化妆品,这个也是很严重的欲;威仪姿态欲,这都是重视他的外相,这个威仪姿态一来有时候是自己执着,二来有时候喜欢看,控制不住,都喜欢看这些东西,那就被这些东西给掌握住了,自己做不了主,心都是染污,放不下了;言语声音欲,其实就是我们的色,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对于这个六尘产生染着,放不下,这个都是欲,对言语、声音喜欢听好听的,喜欢听一些自己不听很难过、睡不着,就被它控制住了;细滑欲,触感,喜欢那个感觉,就会贪着;还有人相欲,喜欢看这些漂亮长相,就是这些欲望。其实我们每一天这些欲可能都会起现行,我们有高度的警觉,才能够不怕念起,只怕觉迟,调伏。假如不行,我们很可能就在这些境界当中在增长贪着,甚至在堕落,自己不自知。

这里说自然六欲不生,能调伏,三毒消灭,贪瞋痴起不了作用了。「至于佛经」,佛经上讲,「则曰」,因为这个《太上感应篇汇编》道家的(《太上感应篇》是道家的),在《汇编》上会以道家的教导先开示,后面再举佛经、儒家的经。这个也是主伴圆融,道家的经,道家是主,其他是伴,相辅相成。则曰,「以智慧剑,破烦恼贼;以智慧刀,裂烦恼网」,这个都是譬喻,也很形象。「以智慧火,烧烦恼薪。谛观四大本空」,能够很清楚的看到地水火风这个是四大,假合,这个身体也是因缘聚散,不能执着。「烦恼何处着脚?」其实我们看清楚了,都是缘聚缘散,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不要去贪着它,这些欲、烦恼就没有立足之地了。「转三毒为三解脱」,三毒是贪瞋痴。

三解脱,这是很重要的修行方法,叫三解脱门,就是空门、无相门、无愿门。这个三解脱门,我们想起《无量寿经》在「德遵普贤第二」里面有讲到,这些大菩萨们,「远超声闻辟支佛地」,他们的境界超过小乘,然后他们修行是「入空无相无愿法门」,其实这一句就是三解脱门。我们以黄念祖老居士有一段开示,他说到,「观诸法空,是名空」,其实就是真正看清楚凡所有相都是虚妄,所有的东西都是生灭、虚妄,都是假的,只有一个东西是真,就是真心。他看到的这个一切法皆空,看清楚了。所以《心经》,黄老举《心经》讲,「无色声香味触法」,当然这一段经文很长,举了一开始「无色声香味触法」,一直到「无无明,亦无无明尽」,最后「无智亦无得」,都是无、空。所以诸法都是空,这就叫做空门。真的知道都不可得,有什么好去追求、要去控制的?最后是老法师说生死都不可得,生不带来,死不带去,包含根本就没有生死,「何期自性,本不生灭」。我们都要把这些真相看清楚,不能执着这个身是我,这个身也是空,不能贪着。接着黄老说,空转的意思就是,转变的转,这个空的含义转化为无相,因为入空,然后接着是无相。空中无相可得,因为都是空,都是剎那生灭、缘聚缘散。既然无相可得,凡所有相都是虚妄的,那就不可以取相、不可以去执着这个相,还要去控制、还要去占有?所以无相,这是无相法门。无相就不应有所作为,无相之中就没有相可取,也就远离了能取(就那种要去控制、占有)。所以能所之相都不可得,你要去取这个东西,所取不可得;能取是我们这个心,其实心也是一弹指三十二亿百千念,根本都生灭的速度快到我们无法想象。能所都不可得,还有什么可作?这是无作门,就是无愿门。一有作就是三界的生因,寂然无作就远离三界生因。我们有作就是一定要怎么样,就有执着了。一有执着就是轮回心,轮回心就是轮回的根源,就是三界。三界就是欲界、色界、无色界,我们六道轮回都是在三界中,不就生了这个因了吗?你就执着在有了,一执着就是六道的因,不能执着才能出六道。

所以为什么佛门讲作而无作、无作而作?布施,「内不见己,外不见人,中不见所施之物」,但他还是尽心尽力在布施。所以《了凡四训》这个善恶讲得好,「根心者真,袭迹者假」,「无为而为者真,有为而为者假」。有为而为你就有作,就假了;无为而为者真,他没有分别、没有执着,随缘去做,做完之后又不放在心上,这才是真。我们一着相,一着有作,那就有烦恼,然后就搞轮回业了,所以这里这个心都要是清净、澄净,然后「转三毒为三解脱,回烦恼为菩提」。只要我们有这个有作,一定要怎么样,要强求的时候,这个念头能观照到,赶紧回头,不怕念起,只怕觉迟,正念就提起来,邪念就污染不上了,就回烦恼为菩提。「如此则三业清净,万德周圆」,真的把这些妄想、分别、执着彻底放下,我们本来的自性就回来了,万德周圆。这一句就是六祖大师说的,「何期自性本自具足」,这个三业清净就是何期自性,本自清净、本不生灭、本不动摇、能生万法。所以这些都是在叙述自性的状态、自性的作用。所以「有何过恶之可言耶?」自性起用了,纯净纯善,那有什么过恶可言?这些司过之神尊敬我们,也不会管我们了,我们跳出他们管的范围之内。

谈到这里,确实人只要心地能清净,能放下这些欲求,就不在这些司过之神管的范围。就像禅宗有一个公案,金碧峰禅师禅定功夫很高,但是他有一个很好的钵,很好的玉钵,他还有这么一点贪着。结果他寿命到了,黑白无常来了,然后找不到他,他禅定很深。结果他们打听到这个禅师还有这一点执着,就敲了一下那个钵,他就现身了,就把他拿住了。结果这个禅师他也很机灵,他就跟这个黑白无常说,我就已经被你们抓了,我太喜欢这个钵了,可不可以再让我摸一下?这黑白无常也很慈悲,满他的愿。他一碰这个钵,他就狠狠的把它摔在地上,就碎了。一碎,他唯一的那个执着就没了,一下子就找不到他了。然后他就在空中传话,念了四句偈说,「若人欲拿金碧峰,除非铁鍊锁虚空;虚空若能锁得住,再来拿我金碧峰」。前面有跟大家讲到,人生似瓦盆,打破了方见真空。我们把这个身的执着一放掉,就像那个水泡,一打破那个执着,水泡在哪?水泡跟大海是一。我们把这些执着一放下,我们就恢复本有的自性、本有的法身,整个宇宙都是我们的身,法身。所以金碧峰禅师把最后一个执着给放下,他就不执着在这个身,那个铁鍊怎么锁得了虚空?铁鍊怎么锁得了法身?不可能。

我们听这些公案印象也很深,更重要的,问问我们自己还有哪些放不下的,这个重要。我们要有气概,要效法佛陀、效法这些祖师、效法老法师,随时都可以走,凭什么?世出世间法统统放下。所以无常迅速,我们前面才学到算尽则死,就要对无常很警觉。在每一个当下,要观照自己还有什么放不下,赶紧放下。随时无常一来,我们就去作佛,连死也不怕了。我们接下来这一段是讲到灶神的鉴察:

【月晦之日。灶神亦然。】

「此一节,言人之一家,动静居处,皆有鬼神鉴察也。」一家人当中,动静,一举一动都有鬼神在鉴察,指的就是灶神爷。「月晦」,是一个月尽,就是最后一天。「灶神号曰司命」,又称为司命神。为什么叫他司命神?「以其司人一家良贱之命也」,这个司就是他是鉴察,鉴察一个家庭他命运的好坏。「于人朝夕罪恶,无微不察」,对于这一家人从早到晚所做的这些罪恶都记得很清楚,甚至是一个恶念都有记录。「月终奏闻阴阳二景」,到每一个月终就上奏,把这个阳恶(就是看得到的恶)、甚至阴恶(看不到的恶),这两种情况统统汇报清楚。然后「记之黑簿」,都是记在他那个黑色的本子上。「呜呼」,这感叹。「灶神明察如是」,灶神爷他鉴察得如此的清楚。「职主奏告又如是」,这个本来就是他职责所在,他也是非常尽职在他的位置。「世人行事,但知取快一时。岂复问家有灶神,记其过犯,每到月尽,大小皆奏天曹乎?」这段话就是说,现在的人都是逞一时之快,眼前的财色名利、五欲六尘的诱惑,他很快的就控制不了自己,贪一时之快,那又有谁在问家里有灶神,会记过失,会上奏天曹?假如还有这个认知的人,他才会反思、才会警觉。假如都没有这些认知,现在五欲六尘的力量那么大,很难不随波逐流,管不上因果报应。

所以接下来劝勉我们,「恐惧修省,一刻不敢懈矣。」我们真的知道灶神爷无微不至,都记录我们的阴阳之景(状况),那就应该自然提起,时时身边都有灶神、都有天地鬼神,我们应该恐惧修省,没有一刻是懈怠放松。这个恐惧我们要理解对,它叫戒慎恐惧,这种恐惧是敬畏心,不敢放肆,可不是害怕,每天担心。所以我们上这个课,大家可不要又偏到一边去。现在了解到天地司过之神这些现象,吓得睡觉都不稳,吓得每一天好像做这个也怕、做那个也怕,甚至于很痛苦,我以前造这么多业,怎么办、怎么办?其实假如这个现象,我们还是要回到观心为要,整个宇宙是自己的心变现的,只要心能调回来,什么问题都能解决,「罪从心起将心忏,心若灭时罪亦亡」。有佛法就有办法,可是我们得要真正依教奉行。所以恐惧不是害怕,不是听完之后懊恼,「往者已矣,来者可追」。佛菩萨慈悲,会加持,这些天地神祇不会去降罪于忏悔之人,会给他机会。所以可不能听一个、明白一个道理,又产生新的执着点。所以《了凡四训》劝勉我们,「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从后种种譬如今日生。」有志气才对,不能变成害怕,要对自己有信心。而且自助者天助,自救者天救,自己这一分尊重己灵、尊重自己有佛性,我这一生一定要了脱生死,我要成就自己,下了这个决心,一定感召佛菩萨慈悲护持、天地鬼神护持。所以「一心观礼,尽虚空遍法界,常住三宝,十方护法菩萨,金刚、梵、天、龙、神,圣贤等众」,我们真正提起这种恭敬的心、敬畏的心,这一念遍虚空法界,那能感来多少佛菩萨、护法神的护佑?所以我们的烦恼还是来自于对自己不够有信心,对宇宙人生不够有信心,对佛菩萨、护法神不够有信心。烦恼都来自于信心动摇,有怀疑了。真的有信心,信为道元功德母,会长很多的善根。所以这个是戒慎恐惧,警觉性非常高,不会再放纵自己的习气,这个叫恐惧修省,修正自己,时时在反省。

讲到灶神,我们举一个真实的例子。「淮郡一士,酒醉戏家中一婢」,喝酒容易乱性,容易控制不住自己,他要调戏他们家的婢女。「婢颇知耻」,这个婢女有羞耻心,「固拒得脱」,就很强烈的拒绝,得以逃脱。「时正月晦」,刚好那一天是正月的,晦是最后一天,因为每个月最后一天的月亮就没了,就没有月光,所以叫晦,一月的最后一天。「睡至四更,妻忽叫醒云」,他的太太就赶紧把他叫醒。「适见一星」,刚刚在梦中看到一个神明,「冠皂服神」,他穿着黑色的官服,「乘马奔行」,坐着马跑得很快,「随带有文簿」,身上还带着记录用的本子,「向我指画而去。不知何说」,就对着她指画,在跟她讲话,但是她没听清楚。「神威赫赫,不觉惊醒」,这个神明的威仪非常的显赫,很有气势、威严,把她给惊醒了,就把这个情况告诉她先生。「士人毛骨悚然,不敢明言」,因为他是读书人,应该也知道有灶神这一说,所以他这么一听,自己就很惊吓,毛骨悚然,但是没有明说。只是说,「但云,定是灶神无疑矣」,就跟她说,一定是灶神,没有错。「后将此婢配人」,把这个婢女帮她安排婚姻大事,许配给人。「因向妇言曰」,就对他的太太说道:「汝昔梦灶神」,前不久妳梦到灶神,「向汝指示者」,他向妳指示,说了一些话。为什么会这样?「由我昔曾戏此婢」,就是因为那个时候,那一天我要调戏这个婢女,「力拒得免」,她极力抵抗才得免。「不意夜间,即有此警」,他说想不到那一天晚上,因为刚好也是灶神爷要去跟天曹报告的日子,即有此警,妳梦中就有这个惊训给我们,警诫告诉我们。

其实成德读到这里,觉得这个读书人有福报。假如那一天他太太没有这样告诉他,他会毛骨悚然吗,他会猛然反省吗?有可能他一次没有得逞,会不会有下一次?所以人一犯错,马上就有人提醒,甚至于有天地鬼神,那都是很有福报的人。可是人有时候真的是不知好歹,好事他当坏事,坏事他当好事。「闻过怒,闻誉乐」,这好事还是坏事?「损友来,益友却」,可是很多人喜欢听好话,这好跟坏他分不清楚。「闻誉恐,闻过欣」,一般人不喜欢听批评,可是它是好事,福在受谏,是福气来了。是这个读书人他有警觉,他肯去改,他这个福报他有用上了。假如今天耍小聪明,都没被人家看到,他还洋洋得意,你说那是好事还是坏事?他迟早要出大祸。有个小错,你的长辈或者老师,就被他们看到、又提醒你,你可不要觉得很倒霉,那是有福报的人才能遇到这样的提醒。而且更要提醒自己毋自欺,屋漏暗室中,要恐得罪天地鬼神,不然在没人看到的地方,这个不好的心念跟行为容易出来。

「想事虽未行,此心已欺」,这个事没有做成,可是这个心已经违背良心,「故为司命所录耳」,已经被灶神爷,这个司命指的就是灶神爷,把它记录下来。「向不言者」,向就是指之前,「恐汝见疑」,因为我假如那时候就跟妳讲,妳起了怀疑这个婢女,那可能「难为此婢」,会找她麻烦。「今明言者」,今天我坦白跟妳讲,这也是表这读书人的勇气,「一以表此婢之操」,表这个婢女的节操,「一以彰我之过也」,把这个过彰显出来报掉,这个过才能消。而且他讲出来又能记录下来,以后更多人提醒,以后更多人了解确确实实有灶神,那这一个读书人就转祸为福、就有功德了。所以重点是我们会不会转念,会不会转危机为转机、转烦恼为菩提,甚至能把罪业用忏悔的心转成功德。所以有佛法就有办法,不担心。

最后这里是谈到明朝嘉靖俞净意公的真实故事,后人把它记录下来。其实成德觉得,这一篇教诲就是一个人打破自欺一关最好的叮咛。而自欺这一关,是所有修行人必要突破的关卡,我们不能突破自欺的话,就不可能诚意正心,人连自己都骗,对自己都不真诚,怎么对人真诚?「心不妄念,身不妄动(口不妄言),君子所以存诚也;内不欺己,外不欺人,上不欺天,君子所以慎独也」,这个「心不妄念,身不妄动,口不妄言,君子所以存诚也;内不欺己,外不欺人,上不欺天,君子所以慎独也」,所以要打破自欺一关,内不欺己,外不欺人,上不欺天,才能打得过。

这一段文比较长,成德就几个点跟大家交流共勉。八十八页,我们看到倒数第三行。这个灶神爷直接点出他的问题,但前提是什么?君子信而后谏,灶神爷是清楚他确实对他信任。「君意恶太重,专务虚名,满纸怨尤,渎陈上帝」,这个渎就是冒犯了上帝,因为怨天尤人,「恐受罚不止此也」。其实这个问题,我们这一、两代人都不是从小扎根,这些问题我们或多或少都有。接着,「公大惊曰」,这俞净意公马上很惊讶,但是也没有马上承认过失,所以要认错也不容易。他说到:「闻冥冥之中,纤善必录。」他还解释,不是说冥冥之中,(纤是指很小)所有小小的善一定有记载?「予誓行善事,恪奉规条久矣」,我发誓要行善事,而且我是很恭敬的来奉行我们结社的这些规条,而且已经做很久了,怎么会,「岂尽属虚名乎」,怎么所有都是虚的?总有一条是善吧?

灶神爷(张先生)还得进一步跟他讲,要让他心服口服。「张曰:即如君规条中」,好吧,那你既然说你奉行规条,他就顺着他的话跟他探讨,你规条里面说「惜字一款,君之生徒与知交辈」,你跟你的这些学生,还有朋友们,「多用书文旧册,糊窗裹物」,你真的对字有爱惜,你不会做这个动作。甚至是拿它来擦桌子,然后擦完还借口说不要污染了,拿去烧掉。你「日日亲见」,你每天看到他们做这个行为,「略不戒谕一语」,你都没有稍微提醒一下,这个就是放纵自己的学生、朋友,这个就很矛盾,其实这个都是看样子在做的。「但遇途间字纸」,你走在路上看到有字纸,「拾归付火,有何益哉?」你这个时候做这个动作,可能就是旁边有人,做给人家看,说这个某某人很惜纸,但人前人后就不一样,那有什么益处?其实我们修行也很容易修到相上、修到表象,修到人前人后不一样、上班下班不一样、家里家外不一样,这个都是修到一个误区去了,是用两个心,不是用一个真心。两个心就是用自己的分别执着,甚至是为自己的名闻利养,虚伪、谄曲,都是用这些心,就麻烦了。就他的规条,一个一个点出他的,都是做什么?表象,专务虚名。因为他刚刚反应,岂尽属虚名乎?就针对他,给他提醒。

你又说放生,每月都有,其实你都是顺势去参与,是别人主动,不是你主动,假如没有人提出来,你一定不会去做的。其实你慈悲的念头并没有真正发自内心,而且你们家还有虾、还有蟹,都绑在厨房里面,然后还把牠煮来吃。你真有慈悲了,怎么可能会再吃这些活生生的生命?牠们难道不是生命吗?

再来,口过这一节,「君语言敏妙,谈者常倾倒于君」,口才很好,一谈话,别人都很佩服仰慕。「君彼时出口,心亦自知伤厚」,其实你自己讲这些话的时候,也觉得有伤厚道,但是虽有感觉,没有能马上控制、放下。「但于朋谈惯熟中,随风讪笑,不能禁止」。其实这段话也提醒我们,在熟人当中,我们也很容易因为熟而轻慢,没有讲礼。真正有修养的人,面对家里的人也都不轻慢,都有礼。我们看我们爷爷奶奶那一辈,像奶奶,虽然是在家里,头梳得整整齐齐,衣服也穿得很庄严,对家人都不轻慢。其实自重者人重,自敬者人敬,别人对你是什么感受,跟我们自己做出来,这是因果关系。这也是其中我们要过的一关,容易轻了,我们说轻狎,熟了之后就失去这个恭敬的态度。当然这些,成德尤其在十几岁的时候,那几乎是每天都在犯,跟同学之间谈话,也都是有时候逞口舌,乱开玩笑,有时候就会伤到人。所以应该愈近的人,不管是亲戚朋友,我们要念他们的恩德,念他们的照顾陪伴,应该是愈加尊重才对,不能随顺这个习气。有时候不只是嘴巴,甚至动作,都会因为熟了做出一些比较有失分寸的。尤其男女相交往,这个礼要注意,你失分寸,乱这样打打骂骂,人家也会觉得轻浮。甚至到时候让对方误会,你失了分寸,误会,到时候又纠缠,那都怪不得别人。你自己有威仪,人家自然尊重你。

接着说到,「舌锋所及,怒触鬼神」,你谈的这些话,鬼神听了都非常生气。「阴恶之注,不知凡几」,你这些行为都记得清清楚楚,而且不知道你这个口过已经有多少了。「乃犹以简厚自居」,还以简朴、厚道,自己认为自己是这样。「吾谁欺,欺天乎」,我能骗谁,难道能骗天吗?

「邪淫虽无实迹」,虽然没有真正犯这个行为,但是你每次看到人家漂亮的女子,一定「必熟视之」,就是一直看,控制不住,「心即摇摇不能遣」,都控制不了自己,这个心已经被这个色欲控制住了。「但无邪缘相凑耳」,只是没有不好的缘现前,假如有的话就很难保证。然后就问他,「君自反,身当其境」,你真的遇到不好的缘的时候,你反省反省,你能够像这个鲁男子一样不好女色吗?这个鲁男子是鲁国的,是一个公案。因为鲁国有一个很有德行的读书人柳下惠,他有一次刚好要进城,城门已经关了,天气又比较冷,有一个女子她也晚了,可是天气太冷了,怕会冻伤,甚至冻死,这个柳下惠坐怀不乱,他动机是为那个女的想。后来,鲁国刚好暴风雨很厉害,有一个女子她家被摧毁掉了,就跑到隔壁人家敲门,刚好隔壁只住了一个读书人。这个女子说:「你赶快开门让我进。」当下这个读书人说:「不行不行,我不能开。」那个女子说:「人家柳下惠都坐怀不乱,你怎么不让我进来?」这个读书人坚决不开门,他心里很清楚,他不是柳下惠,他没有那个功夫,就坚决没有开门。后来孔子听到这个事情,他就赞叹这个读书人说,他是学柳下惠学得最像的。这个公案也给我们启示,「根心者真,袭迹者假」,你学他的外在的行为,有可能学的是表象;学他的存心,这是真的。柳下惠不是喜欢去抱女人,他是为这个女人的生命着想,为她着想。这个鲁男子不开门,也是为这个女子着想,假如他开了门,最后自己忍不住了,不是毁了这个女子的名节吗?所以以这个鲁男子的来反问俞净意公。然后接着反问完说,「遂谓终身无邪色」,你居然说你终身都没有邪淫,「可对天地鬼神」。你既然讲这样的话,「真妄也」,那还是狂妄,还是在自欺欺人、欺天。「此君之规条誓行者,尚然如此」,是你结的文昌社里面最重要的几个规条,你们还发誓要做的,你都做成这样,「何况其余?」其他的就更不用说了。

所以你每一年所焚烧的疏文,都呈报到上天。上天确实命一些鬼神来查,「察君善恶,数年无一实善可记」,没有一个真实的善可以记。但是只看到你在你自己的住处,然后独处的时候,你的「贪念、淫念、嫉妒念、褊急念」,这个褊就是度量太小,急就是性情急躁,急于求成,或者是脾气很容易控制不住,「高己卑人念」,是傲慢,「忆往期来念」,愚痴,这是未来烦恼,「恩雠报复念」,瞋恨,很容易记仇,「憧憧于胸,不可纪极」,纪极就是终极,不可纪极就是根本就没有个头,止都止不住。憧憧是心神不定,被这些贪瞋痴的念头一直相续不断,充满了整个身心。「此种种意恶」,前面是点出了他的都是虚的,专务虚名,这一段点出他的意恶太重,还有满纸怨尤。所以你的种种意恶「固结于中」,就是自己的心,中就是心,「神注已多」,神明那边记录的太多太多,「天罚日甚」,天要降给你的罪愈来愈重。「君逃祸不暇,何由祈福哉!」你逃祸都来不及了,你还能祈福吗?

「公惊愕惶悚,伏地流涕曰」,他听完之后很震撼、惊怕了,真的是当头棒喝给他,把他给敲醒了。然后跪下来痛哭流涕,忏悔。然后对灶神爷说:「君既通幽事,定系尊神,愿求救度!」「张曰:君读书明礼,亦知慕善为乐。」看他已经这么反省、忏悔,我们看到灶神爷也是很通情理,心地也很柔软,马上劝勉他,说你读书明礼,其实也是知道要行善,以这个为乐。「当其闻一善言时,不胜激劝,见一善事时,不胜鼓舞」,你也是有善根的,也是很想效法。「但旋过旋忘」,一时感动、激动,很难保持。所以接着也把他的问题进一步从心地当中点出来,「信根原自不深」,相信因果报应、相信经典,这个根还是不够深,随时容易动摇。所以信解行证,信都有问题了,解不深,行那就很表浅,甚至都是带着侥幸、怀疑。「恒性是以不固」,其实人信不够,也很难长远心去做。而且这一句也是点出来,它甚至于是我们每一个修学的人要突破的,得要有恒心毅力才能成就得了事情。事情尚且要恒心毅力,更何况是成就道业、出离轮回?那更是要如此。所以造业者百,行善者一、二;行善者百,向道者一、二;向道者百,坚久者一、二;坚久者百,坚之又坚、久之又久,直至菩提者一、二。但是我们也唯有到这个地步才能出轮回,才是真道人。所以这两句话对我们也很重要,能不能修学得力,能不能打破自欺,也就在这两句。所以提醒他,你平生的善言善行做得都是太肤浅,有一天没一天,都不是着实,「何尝有一事着实?」都是应付的。善导大师劝勉我们,一切要从真实心中作,全性起修,用真诚心来修行;全修在性,所有的修行都是为了恢复我们的真心。「且满腔意恶,起伏缠绵」,种的都是这些恶因,「犹欲责天美报,如种遍地荆棘,痴痴然望收嘉禾」,种的是荆棘,还想着要收好的粮食,「岂不谬哉」,那不是很荒谬吗?

把他的问题都点出来了,进一步灶王爷慈悲,还指导他怎么做。「君从今后,凡有贪淫、客气(这个客气是指比较偏激的情绪)、妄想诸杂念,先具猛力,一切屏除」,都要把它放下,「收拾干干净净」。「一箇念头」,克念,这个一个念头就是克念,克己复礼,「只理会善一边去」。「若有力量能行的善事」,这个就是我们真正去做事应存的心态,「不图报」,不求果报,甚至都觉得应该做的,主动去承担;「不务名」,不是为了人家肯定,不是为了这些虚名;「不论大小难易,实实落落,耐心行去」,很扎扎实实,又很有耐心的去做。「若力量不能行的」,这教的也是很全面、很具体,假如真的你的力量做不到,因为毕竟也是理智,你不能又偏到很激动,打肿脸充胖子也不行,要度德量力、审势择人,这个是做事很重要的,你要判断,你要用理智,但是都是发自真心。能做的,不图报、不务名,全心全意去做。若力量不能行的,「亦要勤勤恳恳,使此善意圆满」。勤勤恳恳的、很真诚的,我好好积累我自己,等这个缘具足我就去做。或者我求,虽然我的能力什么不够,但是我至诚的心希望有能力的人来做、来帮忙,那这个心也是圆满的,发意圆成。

接着又具体提醒一些重要的态度。「第一要忍耐心」,要耐得住性子,不要急躁,更不要容易情绪化,发脾气。「第二要永远心」,要做了就要把它做到底,不能三分钟热度,半途而废。「切不可自惰」,不能自甘堕落,也不能懒惰。「切不可自欺。久久行之,自有不测效验」,好好的下功夫,「工夫到,滞塞通」,「改往修来,洒心易行,自然感降」,就是不测效验,所愿就能得。「君家事我,甚见虔洁」,这个时候也把他的身分讲了。「特以此意报之。速速勉持,可回天意」,你好好去做,可以挽回天意。

我们看到第三行,「即于次日元旦」,刚好隔天大年初一,「拜祷天地,誓改前非,实行善事」,就是真的下定决心了。「自别其号曰净意道人」,因为灶王爷提醒他最严重的是意恶,他就下决心要这么改正,来提醒自己,「志誓除诸妄」,下定决心把这些妄想习气去掉。他也不容易,你看这一段也展现出,他整个精进过程的境界也不容易,也要下很多功夫,也不是一蹴可及的。其实我们每一个人必然都要过这些过程,假如我们还没有这个感觉,那很可能我们连修行都还谈不上。黄念祖老居士提醒,修行都要是经一番寒彻骨的。

一开始,「杂念纷乘,非疑则惰」,不是怀疑(是真的这样吗),不然就又随顺习气堕落了。「忽忽时日」,你看稀里糊涂过了不少时间,「依旧浮沉」,还是做不了主,浮浮沉沉。「因于家堂所供观音大士前,叩头流血,敬发誓愿」,在他最尊敬的观音菩萨面前,叩头叩到流血。看到这一句,也看出他想改造命运的决心。然后很恭敬的发誓,希望自己「善念真纯」,善念永纯,「善力精进,傥有丝粟自宽,永堕地狱」,下这么大的决心。「每日清晨,虔诵大慈大悲圣号一百声」,祈求佛菩萨的加持。从此以后,真的这个真心、勇猛心一下,有感应,「一言一动,一念一时」,他就感觉「如鬼神在傍,不敢欺肆」。「凡一切有济于人、有利于物者,不论事之巨细、身之忙闲,人之知不知、力之继不继,皆欢喜行持、委曲成就而后止」,宁可委曲自己,去成就事情、成就别人。这个最关键的,他依教奉行。「随缘方便,广植阴功。且以敦伦、勤学、守谦、忍辱,与夫因果报应之言,逢人化导,惟日不足」,就是能做多少,他绝对尽心尽力。其实这个逢人化导,我们就想到,我们前面说学《太上感应篇汇编》有几个心态,要有信心,要很勤奋的去修持,还有其中一个就是去劝导别人,让别人也学,让别人也做,这就是逢人化导,这功德大。你劝一个人接受了,影响一家;你劝一个官员接受了,他影响一个地区。

所以他后来命运转变很大。他用了三年的时间,「动则万善相随,静则一念不起」。相信每一个真干的人,只要肯下三年功,都能达到这样的境界。最后他这个命运都转过来了,丢掉的孩子也找回来;太太瞎了,结果他找回来的孩子帮他母亲舔眼睛,母亲也复明了;他本来生五子,四个死了、一个丢了,眼看就没有子嗣了,最后他儿子「连生七子皆育」,最后都是书香门第;自己还活到八十八岁;考上功名也不去当官了,最后做什么?教化,所以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最后总结这些天神的鉴察:

【凡人有过。大则夺纪。小则夺算。其过大小有数百事。欲求长生者。先须避之。】

这些恶事谈起来有数百,我们后面也会详细来说明,真正要求长生的,以至于要避祸、要趋向善福的,都要避开这些恶事,不去做,『先须避之』。这个『大则夺纪,小则夺算』,确实,我们小恶不能做,但是也不能轻看小善的力量。就像这个故事里面都有提到,念《金刚经》、书写《金刚经》,那个功德很大。甚至于是吃素功德都不小,大家不要看说,我们每天这样三餐吃素。

有一个人身体不好,然后他就跟他一位朋友抱怨,自己长年身体状况都不是很理想。这个朋友有在修行,就劝他,「你可以吃素,吃素是无畏布施,可以得健康长寿」。这个朋友接受了,他吃吃吃,吃了三年。后来,他吃三年以后就跟这一位劝他的朋友抱怨:「我都吃了三年了,身体也没有比较好。」就很不高兴。这一位劝的朋友听了也很难过,又看他这么不欢喜,就说:「那不然这样好了,你把你三年」,这个故事是在《安士全书》里面的,「你把你三年吃素的功德卖给我」。这个人一听,三年日子不少,这样也有一笔钱,他就真的卖给劝他的朋友了。当天晚上,这个吃三年素的人就梦到黑白无常来了,就把他抓起来,他就很惊恐。那黑白无常说:「你本来早就该死了,是因为你吃素,你才可以活到现在。结果你把三年的功德都卖了,马上就要带你走。」这个人很害怕,说:「你们可不可以给我一天的时间?」黑白无常答应他了。我们今天讲了黑白无常好几次,这个天地鬼神他还是有通情理的地方,也很仁慈的,就给他一天的时间。结果隔天一早拼命往他这个朋友家里去,一见到他朋友:「你赶紧把那三年再卖回给我吧!」他这个朋友一听很惊讶,对他说:「我昨天回来就把它烧掉了。」把这个功德化掉了。他这个朋友一听,当下就断气了,买不回来了,寿命到了,走了。所以真的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我们学了这个俞净意公,连念头的恶都不能放纵。

我们看九十八页,我们最后再来看这个例子,真的是「大则夺纪,小则夺算」。宋朝的符仲信,他有钱,也喜欢布施,结果三十五岁突然生病昏死过去了,很危险。这个「顿」就是很昏乱。然后他自己说到,到了阴间去了。很多人有这个临终经验,甚至是到了阴间。「遇故旧数人」,刚好遇到一些老朋友,然后他们就说道,「呼曰」,就是看到他情绪有点激动,「恩公何为至此」,恩公,这个就是接受他布施的人,你怎么会也到这里来?你是做了什么,怎么会来这里?因为受他恩,所以这些人就去请教阴间的官吏,他们心里觉得,他做很多好事,怎么来这里?「吏曰」,他本来的命就是饿死的命,因为他心好,去布施,所以能够白手起家。意思就是他本来是饿死的命,但是他现在是有财富的,已经改命了。「寿本五十九」,他的寿命本来是五十九岁,「以不烧香,睡起迟,今皆削尽」。布施感福报,可是他还有其他恶行,所以小则夺算。这些人说:「这两件事不是小小的过吗,怎么会到这个地步?」这个官吏说:「他不烧香,就是没有敬天地鬼神之心。」你心里真有,那每天就对佛菩萨、对神,表达一种恭敬、感恩的心情。「睡起晚,即有多淫之意」,就容易起淫念,所谓饱暖思淫欲。所以为什么出家人他都在三点多,都在那个时间段,起得早,跟这个都有关系。所以道场里面这些都有它的道理的安排。「何谓小过?」因为可能,这都是看不到的地方,他都在造业也说不定。所以我们人一般看到表面的东西。「众惊顾曰」,他们彼此了解了这个真相,互相看,「厚德如符公」,他也施恩德给我们、给那么多人,「尚以此减削」,还因为这样被削掉那么多的寿命,「人可自恣哉」,人怎么可以放纵自己?「未几卒」,就是过没几天,这个符仲信就去世了。

「夫人生最难得者在寿,而冥中所夺者亦在寿」。就是不知不觉中,我们的寿命可能就被减损了。「故太上谆谆言此,所以惕人慎一念之错」。我们这个念头的错误,很可能都把寿命给夺了。「享五福之先也」,五福当中这个寿是排第一的,你没有寿了,你有钱、有地位?什么都没了。「此太上之慈悲莫大焉!」

好,今天就跟大家交流到这里。谢谢大家!

说明:

(1)、资源来源于网络公开发表文件,所有资料仅供学习交流;

(2)、本站所发布内容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可以联系客服删除,微信:xsxyd6688;

福德智慧 » 《太上感应篇汇编》学习分享 成德法师主讲(第七集)2020/3/26 英国威尔士兰彼得

发表回复

提供最优质的资源集合

立即查看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