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上感应篇汇编》学习分享 成德法师主讲(第六集)2020/3/24 英国威尔士兰彼得

成德法师视频在线观看【点此选集】《太上感应篇汇编》学习分享点此选集

成德法师移动硬盘全套目录【点此查看

成德法师音频机合集目录【点此查看

 

尊敬的诸位同学,大家吉祥!我们进入《感应篇》「示警」的这个部分,等于是读完了解这些真相之后,让我们有所畏敬、警觉。所以,「是以天地有司过之神,依人所犯轻重,以夺人算」。进一步在造恶积累的过程,我们所谓的业力发动的时候会有哪些呈现,他讲得很具体。我们稍有这些症状,那要赶紧猛然回头,不然到时候很可能就像这段话最后讲到的,「算尽则死」,死就不得了了。所以「弥天之恶,犹可悔改」,假如到死了都没有醒过来,那就来不及了,那真的是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得到三途受无量的苦报了。所以一定要能及时回头,要能懂得转恶念为善念,转私心为公心、为付出的心,转傲慢为谦卑,转情绪化为理智,转瞋恚为设身处地,转怀疑为信任,都在一念之间。

我们上一次讲到的事例也很深刻,「刑祸随之」,业报现前,有举了两个例子。甚至于自己业力很重的时候,接触我们的人都受影响,我们说的磁场会互相影响,而且有时候是我们肉眼看不到。就像后面有一个例子,就有一个人起一个念头,「那个人借我那么多钱,我在他最需要帮忙的时候帮了他,他居然忘恩负义,也不还我钱」,他气冲冲的拿了刀,就要去找他报复。刚好经过一个修行人的住处,结果这个修行人就看到他的周围都是凶神恶煞。后来他到了这朋友家,望入他的屋内,看到上有老下有小,他突然一念怜悯,就打消了这个念头,就回去了。回去的路上又经过了这个修行人的住处,结果发现他周围都是吉神跟随着他。这修行人看了,因为他有修学的功夫,看了就来问他,到底是怎么回事,怎么这么短的时间有这么大的变化?了解之后,其实最重要的就是一个念头。所以一个念头不只影响自己,影响很多看不见的众生互相交感。

所以我们诚心念一部《无量寿经》,跟我们有缘的这些众生很可能被我们的真诚、恭敬感动,也陪着一起来读诵。就像我们前天大家一起共学念佛,英国的疫情相当的严重,但印光大师有讲到,只要真正念佛的地方,这个瘟疫是进不来的。我们希望在这里建设一个和谐的多元文化乡镇,我们首先精进用功修行,精进念佛,那这里的依报一定会比其他英国的地区殊胜许多。到时候眼见为实,人他执着看到的,你要恒顺他的执着,真正让他感觉,确实这个地方重视文化,其他地方有灾难,这个地方没有,他才能产生信心。这个时代的人疑心很重,受科学影响,拿证据来。事实上我们在科学能实验出来的范畴之外,有很多道理不见得是我们现在的人能够证实的,但是圣贤人他入了境界,他是可以看得到的。「如来定慧,究畅无极,于一切法,而得最胜自在故」,所以能相信佛所说,这是有大福报的人。「敬于佛者,是为大善。实当念佛,截断狐疑。拔诸爱欲,杜众恶源。游步三界,无所罣碍。开示正道,度未度者」。我们读到这里非常欢喜,我们相信佛陀的教诲,进而跟随他们的愿力,来配合他们弘法利生,度众生出轮回,这样的人生非常有意义。我们真发这个心,佛菩萨是法界身,你一发愿他们全知道。所以我们也受持这个当生成就的念佛法门,「受持广度生死流」,真的度众生出生死海,「佛说此人真善友」。

所以师父说,愿力超过业力就是乘愿再来,不一定是往生以后才是乘愿。佛法的受用处,能够真正提升境界,关键在哪?在安住当下,直下承当,当下即是,不能把很多希望都寄望在未来。我们常常有这个念头,不能直下承担,那里面都夹杂着未来烦恼、过去烦恼,夹杂着对自己的不信任,夹杂着对佛菩萨的不信任。所以都是在当下的念头下功夫。所以我们处在这个时代,发菩提心为最重要!就像「劝发菩提心文」勉励我们的,我们绝对不能做「内无益于己,外无异于人;生无益于时,死无益于后」,我们不做这样的人。我们做能够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的人,我们做「现生优入圣贤之域,报尽高登极乐之乡」的菩萨道,要下这样的愿心。「人有至心求道,精进不止,会当克果,何愿不得!」那真正是愿力身,不是业力身,这些鬼神他就管不上我们了。就像《了凡四训》说的,「人未能无心,终为阴阳所缚,安得无数?」这个未能无心,当中最核心的,去不掉自私自利的心,真的去掉了,命运会有很大的转变。所以我们的磁场也会影响周边的人,我们绝不做一个给人家副作用的人。其实我们都不愿意这样,但是假如我们伏不住身口意三业,那很可能我们的身口意三业每天都给人家负面的影响了。所以首先从所有消极负面的念头放下开始,用现在的话,也要充满正能量才好,不然到时候搞成上一次这个故事说的,见之无不速避矣。就像我们俗话说的,看到他好像看到瘟神一样、看到瘟疫一样,都赶快跑了。我们接着看下一句:

【吉庆避之。】

「『避』,求而不得之意」,想求吉庆求不了。为什么?「天道无亲,惟亲善人」。这个是《史记.伯夷列传》当中的一句话,在老子《道德经》也是讲到常与善人,「天道无亲,常与善人」。「人能去恶为善」,真正能够改过迁善。「恭己顺天」,恭己是尊重己灵。顺天,顺老天好生之德;顺天,也可以是性德,顺自己的性德。「自然静与道合,动与福会」,这个叫「静则一念不生,动则万善相随」。「苟或反是,明罹刑宪,幽伏神诛」。明,罹是遭遇,可能在世的时候,或者是在白天的时候,遭到刑罚的处分。明跟幽是一个对比,很明显的是遇到刑罚处分,在看不到的时候,得到鬼神的惩罚。「夺算夭寿」,把他的寿命夺走了,「吉避凶随」,吉庆轮不到他,凶祸随之而来,「必然不免」。

接着举了一个实例,确实让人印象深刻,这个都是真实的事例。有一个读书人王生,「赋性奸恶」,奸诈邪恶。「所行事,皆悖理逆天」,做的事情都违背真理、悖逆天道。「赴秋试」,他去考功名,考公务人员。「文甚佳」,写的文章非常好。「房师欲荐之前列」,就是这些考官当中,批阅他的试卷的房官,称为房师,想把他推荐到前几名。「及填榜」,到了要填上榜的名单,「忽失其卷」,突然找不到他的考卷。结果「填榜毕」,这榜单已经公布完了,「卷乃出之袖中」,突然考卷从房师的袖子里跑出来了,这个应该有鬼神在处理。「房师大悔」,这个房师就觉得很对不起他。「密与相见」,暗地跟他见了面,「许以他事相补」,就是答应以其他的方式来补他的这个公职。「未几,房师转铨部」,没有多久这个房师就转到了铨部,铨部是吏部,就是现在的考选部,就是专门在选拔公务人员的。而且这个读书人,「生即输粟入成均」,成均是大学馆。古代你有那个资格,然后你再出一些米粮,可以有安排官职。然后他「及赴考选」,到了考选部。「房师正在选司」,他刚好就是在那,「见生大喜」,见到他很高兴,「密令拣一美缺」。这个房师心态也不是很对,当官要为民做主,不是为了薪水比较高。就让他挑一个好像薪资比较高的空缺。「借恩例与选。至期,房师以父艰谢事」,就是到了要公布以前,房师因为父亲去世了,在古代,只要父母一去世,我们说先把公职要放下,先回去守丧。

可能有人觉得,那三年都在守丧,那不是少做很多事吗?古代在考虑事情,有时候不见得是考虑眼前三年、五年,因为这样的一个做法,就昭告天下苍生,什么事最重要?不是功名,是尽孝。所以彰显了这一点,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就是能把孝道以身作则做给百姓看,它得的这个大用大利,值得。而且人真的在尽孝当中,会有很多的反思,他的心境可能会有满大的提升。

「迨后三年起复,仍补选司」,还是在考选部,他复职之后,还是在那个部门。「生亦以年深应选」,他当秀才年资也比较深,一起来应选当官。「拣授一官,万金之资」,就又要帮他挑一个美缺,而且可以收入万金,「可计而得」,就觉得这个是垂手可得的。「不数日」,结果还没公布,才过了几天,「生以母死丁忧」,这个读书人的母亲去世了,他当然还是要回去守丧。「房师怜其命穷」,房师可怜他命运很穷困,「乃荐与巡抚为西席」,推荐他给一个巡抚当家庭教师。「三载可望千金」,三年可望收入千金。「未阅月」,阅是经历,还没有经历一个月,等于第一份薪水都还没领到,「巡抚竟以旧事去官」,这个巡抚因为以前的事被牵连,他的官职也没保住了。

「屡有奇遇」,你看经过好几次,根本就是马上就可以得到的,「皆成画饼」,都得不到。「生愤恨成疾」,非常愤愤不平,影响身体健康就生病了,经络不通。所以人不能有消极负面的情绪,这个经络就堵住了。「卧床三载」,病得不轻,躺了三年,爬不起来。「一旦」,旦是指白天,「翻然悟曰」,突然间领悟到,「皆吾恶积故也」,都是因为我积恶才得到这样的人生际遇。因为一开始提到他是「赋性奸恶」,奸诈邪恶的心,做出来就没一件好事。「后病遂渐愈」,我们这里看到,真正忏悔自己的过错,力量是很大的,病就慢慢痊愈了,「为善终其身」,之后就终身力行善事。

读书人「薛西原尝曰」,我们这书中引了不少大儒的话,等于这本书善知识成百上千,而且可能都是他们一生的领悟,非常可贵,我们恭敬的心来领受这些教诲。「天地间福禄」,福气、利禄,「若不存些忧勤惕励之心,聚他不来」。怎么聚这些福报来?这也是感应。怎么感应来?我们要有忧(不是忧心忡忡,这是忧虑),「先天下之忧而忧」,真的想为百姓、为众生办点好事;勤,是勤劳;惕,是警惕,做事也要像《诗经》说的「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不然好心办坏事,不然粗心大意反而坏了事,就不妥了;励,是勉励。有这种忧勤惕励的存心,能把福禄聚过来,福禄能现前。「若不做些济人利物之事,消他不去」。当然,我们假如都是济人利物的心境,那我们的磁场自然灾祸就远离我们了,罪业也消掉,而且灾祸不会找我们。当然,我们一般说消化得了,真的福现前,我们消化得了吗?其实就是,你能运用好吗?我们说赚钱靠机会,你的因缘、命运、运气到了,但是花钱要靠智慧。老子又说「祸福相倚」,你这个福聚来了,福来了祸也跟着,你怎么用这个福?俗话说「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大学》说的,「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这个财用在哪?用在滋润自己的德行。怎么滋润德行?一定用在施恩惠于人民、于众生。所以有财此有用,就是一个循环,又用在增长自己的德行,给后代做好榜样,那就良性循环。德又升上去了,又感召来更好的人、更好的缘,这个家族就愈来愈兴旺。所以「德者本也,财者末也」,我们不能搞成本末倒置的人生。所以这些话都含有很深的人生阅历。所以最后说「诚哉是言也」,薛西原先生讲的确实讲得非常正确。再看下一句:

【恶星灾之。】

「恶星,掌人间一切灾祸厄难之神」,是他掌管。就好像雨有雨神、雷有雷神,都有他掌管负责的部分。有时候现代的人他会觉得看不到,真的假的?甚至不相信,还说迷信。成德当时在二OO六年,在庐江,我们给当地的老人发敬老金,是因为师父上人小的时候,他印象中每到过年前,都会给贫困的人送米、送一些粮食,去慰问贫困的人,老人家就觉得应该照顾这些老人。所以当时候给老人包红包,七十岁以上有敬老金。有些老人领回去舍不得花,放在他们家里的神主桌上,非常恭敬的供着,说这个是净空老法师对我们的爱护,他不舍得花。八十岁以上老人,除了敬老金,还发一个龙头拐杖。我们要了解,在夏商周的时候,敬老爱老都是最重要的德行。不只是因为他们年纪长,尊重年长的人是重伦理,再来也是知恩报恩。因为老人对于他的后代,他奉献了一生;对于社会,他也尽了他的道义,在他所在的行业付出了。所以这些恩德我们放在心上,他们老的时候,我们都孝敬他们、尊重他们。而且我们每一个人也会老,种因得果,我们现在尊重老人,我们老了就有人尊重;我们现在不尊重老人,我们老了也没人尊重。什么都是因果。

有一些人临终的时候,很奇怪,平常没有联系的人都关心起来,好多的人来帮他助念。有一些人平常,比方说他的父母对他学佛有阻止,他却很认真,可是很奇怪,当他父母临终的时候,他关系挺好,结果他去找这些平常很熟的念佛团队,刚好人家都有事在忙。这个真的是因果报应丝毫不爽,他们的父母假如种了这个反对的因,最后就招那个果。像我们有一个正面的,他做传统文化,他的父亲非常支持。结果他父亲要临终的时候,很多很有助念经验的团体主动找他,他自己都觉得非常巧合。事实上真正明白真相的人,这个世间哪有巧合?如是因如是果,丝毫不爽。

所以刚刚跟大家提到,我们在汤池的时候,刚好要给老人发敬老金,就在村里面的一个地点请老人家来。结果那一个礼拜天气预报都下雨,我们心里想,老人家来领,假如下雨地滑,老人就怕滑、就怕摔到。当时候也挺担心的,有同仁也很诚心祈愿。结果很巧,发的那两、三天都没有下雨,其他地方下雨,汤池镇没下雨。后来发完了,连续下好几天。当时候成德就觉得,这个雨神他还有他的责任额要完成,但是他也很慈悲,看到我们在敬重老人,他也随喜功德,调整了一下,那几天没下雨。所以成德是经历这些事,非常相信天地鬼神都有他的执掌。所以有的就是执掌灾祸厄难降临,就好像今天判官判这个人死刑,并不是说这个判官要他死,是他自己犯了死罪。

所以接下来讲到,「人生世上,日日节节,皆属星光主摄」,每一天、每一个节气,都有相应的神明在负责。「恶人心常昏暗,黑气上冲」,我们说印堂发黑。「以恶召恶」,这还是他自己感召来,「故煞曜临而灾之」,煞曜是凶恶的星降临了,恶星降临。「若善人,性体光明,则恶氛退散」,我们心地清净、光明、无私,这些恶气自然就消散。「避之且恐不速」,就是这些恶神看到他就退了,退得很快,「而况灾之乎」,他都退得很快了,更不可能来加害。「吁!恶自人为,星乃灾之,非星灾之,人自灾耳」。祸福无门,惟人自召,还是恶人自己的所为所感召的。所以「非星之恶,人自恶耳」,都是自作自受。「然则人可不恐惧修省以回天哉!」所以人怎么可以不戒慎恐惧来反省、修正自己,以能回天,就是能挽回自己的命运,能透过自己的断恶修善感动神明,不只不会降罪,还会降福。

接着又举一个真实的例子,「山东莒城」,山东莒城这个地方有个「马长史,恃才恣横」。恃才就是恃才傲物,傲慢;恣横,放纵,蛮横不讲理。「无恶不作。一日有星陨其家」,有个陨石掉到他们家了,陨星掉下来变成石头,「变为石」。「自是,讼狱、口舌、疾病等事不绝」,不绝就是不间断的,遇到了官司、牢狱、是非、口舌,还有疾病这些不吉祥的事。「逾年,长史殁」,过了一年他就死了,「家人离散」,家人都分崩离散,「房屋荡空」,房屋没人住了。「其石周围数尺」,就是这颗陨石的周围数尺,「色微紫,有纹如字」,颜色有点微微的紫色,它周围这个纹路像字一样,「至今尚存」。假如有同学离山东莒城满近的,又不相信因果,可以去看看,证实一下,你看真的『恶星灾之』。下一句是总结,天地鬼神他掌管我们这些善恶祸福:

【算尽则死。】

「此句是太上苦口垂诫之词也」。为什么说是苦口婆心的劝谏?因为我们修道的人看到这个死字要高度警觉,死生事大,轮回路险,「一失足成千古恨,再回头已百年身」。老法师说三善道是观光旅游,三恶道是老家。黄念老又强调「三途一堕五千劫」,这不是开玩笑的。所以死生事大,死了以后去哪,这是人生最最重大的事情,其他的事跟这件事相较量,根本都不算事。我们要了解,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世间功名利禄,过眼云烟。比喻这一生白驹过隙,一瞬间就结束了。我们说在无尽的时空当中,这一生就好像在这个天空中闪了、亮了一下就没了。所以真正懂得冷静下来思考人生的人,就要慎重面对这个人生最大的事情。

有一位法师,梦参长老,他是虚云老法师的侍者,也活到一百零三岁左右,他曾经有一段法语,成德是印象深刻。他说人假如看清楚人生的最后一刻,再来经营人生,感觉不一样。听完这个话,用心去感受,人生最后一刻是什么状态?就回想自己曾经送亲人最后一刻的情景出现了,真的是一口气不来就走了,双手双脚一摊,给我们表演得很清楚,什么都带不走。所以看清楚的人,他要努力什么?努力带得走的。看不清楚,人就几十年都忙那些带不走的房子、车子、身外之物。最后不只带不走,成为自己严重的牵绊,最后一口气咽不下,操那么多心,这样能去什么地方?变守财奴,到什么地方?很多人回来守他的家园,变成狗、变成猫,甚至于有些还贪古董,变成古董室里面的蟑螂、老鼠。你说冤不冤,你说愚痴不愚痴?

所以努力带得走的。什么带得走?积功累德。就像我们生活、工作力行普贤十愿,那我们临终普贤的功德力就带我们到西方极乐世界;我们念佛的功德力,也会感召阿弥陀佛来接我们往生。这是真正看懂了人生最后一刻,知道要努力带得走的。所做一切善事、功德事都带得走,但是最好这个善事也不要求来生果报,因为这么一求就出不了轮回了。所以真正看懂轮回路险,三界轮回,三界无安,犹如火宅,众苦煎迫,有什么乐?这样所做的善,「所有善根,心心回向」,愿生彼国,所有的善都不执着求来生果报,统统回向往生的资粮,这是最有价值的。努力带得走的,留留得下来的。什么留得下来?前面我们讲到司马温公说的,不如于冥冥中留阴德,子孙一定有受益的,积善之家必有余庆。所以我们人生要用智慧来看清楚、来经营。

太上苦口垂诫的教诲。「众生恶习难拔,作诸不善」,无始劫染上的恶习不容易拔除,就会做很多的不善事。「茫茫业识,膏火相煎,日失一日,夺算至尽」。我们就不知道好好修行、好好了脱生死,浑浑噩噩过日子,恶习愈积愈严重,分别执着愈来愈深。这茫茫业识,就是我们整个业愈积愈厚,人的神志就愈来愈糊涂,没有智慧、没有理智了。就像昨天我们讲的要勘验,不能悠忽、昏惰、自欺、饰非,不能像《太上感应篇》谈到的「多逢忧患,人皆恶之,刑祸随之,吉庆避之,恶星灾之」,这种情况出现,赶紧猛然醒觉、断恶修善才行。所以假如都不懂得改习气,最后「夺算至尽,死有余责」,还会殃及子孙。「沦入地狱」,死了就不得了了,堕到「地狱、饿鬼、畜生,三恶险道,业报无穷,苦轮无已」,真的是出不来。江逸子老师「地狱变相图」有一幕画的人皮缺货,真的要再转生为人,大难大难!「今生不将此身度,更待何生度此身?」所以「孰言一死便了,更无余事乎?」这个是错误的,哪有说死了就了了,就没其他的事了,人死如灯灭了?这不妥当。死是这个身体机器坏了,神识还在。所以这几十年,西方很多科学家投入实验,要验证轮回转世的真相。所以哪有说一死便了?这些例子很多,应该我们接下来也会谈到。

「兴言及此」,我们谈到这里,「所不禁大声疾呼,痛哭流涕者也」。我们明白这个三恶险道、业报无穷,真的是要大声疾呼、痛哭流涕,其实就是要痛下决心,不能再搞轮回了。「呜呼!人身易失,定业奚逃?」这业力是很难逃脱的。所以万般皆是命,半点不由人。这一生都是业力主宰,由不得人,更何况是死后?除非愿力大过业力才有可能。「惟望哲人志士,深信不疑」,真正的圣哲之人、有志之士。这个志士重点在哪?他有志气要做大英雄,要调伏习气,要当生出离轮回,这是志士。「深信不疑,趁此一息尚存,可忏弥天之恶」,他能深信因果,以至于能够深信念佛能消罪业,念佛能蒙阿弥陀佛接引,他就会非常珍惜这还有一口气的时候,赶紧忏悔自己弥天之恶。所以上天不降罪于忏悔之人,就像《观无量寿经》里面的阿闍世王,杀父害母,临终忏悔,居然也蒙佛接引,而且是上品中生。所以这个忏悔的力量很强,但也要至诚去忏。所以《了凡四训》比喻,「千年幽谷,一灯才照,则千年之暗俱除。」所以弥天之恶也应至诚的忏悔,可以破除这些罪业。但是如果不能这样下定决心,「如其作辍因循」,还是一样因循苟且,没有能持续作善的话,「百年如箭」,这百年就像箭一样很快就到了。「一到四大分张之际,懊悔宁有济于事耶?」四大是地水火风,是组成我们这个肉体的条件,假如到那个时候分离了,瞬间可能命都没的时候,忏悔可能就无济于事了。所以这段理讲得非常精辟。

人能真正对死、对无常警觉,每一时、每一刻、每一天不会空过,当然也不会留恋这个世间,更会早一点提升自己到了脱生死、不受阴阳五行的控制,这是真正有志气。所以我们听到老人家,当时候应该是一九九九年,老人家七十三岁,也是讲《太上感应篇》的时候,老人家提到,我「随时可以走」。这个就代表他生死已经不是鬼神管的了,他随时可以往生极乐世界,那就自在了。所以修行用功真的能够不老、不病、不死,学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我们要往这个目标去努力。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而更重要的我们要注意到,老人家七十三岁他就有把握了,为什么还留在我们这个纷乱的世间过了二十一年?而且年纪愈大,生活的负担就愈大,因为毕竟机器用了九十几年,这么辛苦老人家还是不舍我们,还在护持我们。尤其这个英国汉学院在海外办,一个用中文教学的汉学院,海外欧美,除此一家,别无分号了,这是老人家的威德福报。老人家还说,再给他十年,他要看到我们有所成就。所以诸位同学好好努力,大家的努力真是可以请佛住世。佛氏门中,不舍一人,有一个人真干,老人家会起感应,会一直护持到真发心的人有所成就。所以我们对感应的道理深信不疑。

接着举了个故事,也很启发人。「昔一老人」,有一个老人去世了,「死见阎王,咎王不早通信」,这个咎就是怪罪,怪罪阎罗王,你怎么没有早一点通知我?阎罗王曰:「汝目昏,一信也」,你眼睛看不清楚,这是我给你的第一个通知。「耳聋,二信也」。我念到这里,我的这个背后都流汗,成德自己还没有五十岁已经老花了,这个耳朵真的是前一阵子还比较严重,都觉得听东西不清楚了。而且要注意,肝开窍于目,肝脏损得厉害,眼睛就会受影响;肾开窍于耳,你不惜元气,这个耳朵会受影响。我前一阵子真的耳朵比较听不清楚,这一段时间比较乖一点,睡得也比较稳妥一点,反而耳朵比前一阵子听得清楚。所以昨天我们学长分享,身体是革命的本钱。而且人身易失,真正觉悟的人,借假以修真,借这个假身恢复真如本性,这是真正有智慧的人,虽然生命短暂,可以化为无量光、无量寿。但是愚夫,愚昧的人,变成丧真而逐妄,丧失真心,追逐什么?虚妄的躯壳,要给它,让它不要老,买一大堆化妆品,都净忙这些事情。不只是执着这个身体,执着房子、执着外在、执着五欲六尘的享受,就是丧真,跟真心愈离愈远,追逐这些虚妄,留恋不舍。所以为什么讲般若讲了二十二年?要让我们看破世间的真相,「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万法皆空」,有什么好去贪着的?「万般将不去,唯有业随身」。所以借这个身体不是来享受、不是来造业的,是借它来修道、来恢复自性、来了脱生死轮回,决定办得到。我们看《净土圣贤录》,真用功,很多都是三年。老法师就思惟,没那么巧吧,年纪也都不大,不可能寿命那么短。都是念了三年左右,有消息了,这个世间不留恋,赶紧走了。所以真用功,不需要花太长的时间。蕅益大师说的:归命大慈父,早生极乐国;弹指归安养,阎浮不可留。弹指,瞬间阿弥陀佛就带到极乐世界去,阎浮提不能留恋。

我们真的要细细思量,祖师留了很多偈子,所以大家也对世间不能留恋。黄泉路上无老少,我们对无常警觉性要非常高。就像这里这个故事讲的,眼昏了;耳聋了;「齿损,三信也」,牙齿都坏,是给你的第三个通知。「百体日衰」,这百体是指身体的各个器官,都在衰退。「信不知其几也」,给你的通知都不知道有多少了。

接着,有一个少年到了,「亦咎王曰」,他怪罪阎罗王,那我是「目明、耳聪、齿利,百体强健,王何不以信及我」,那你怎么没通知我?「王曰:亦有信及君」,我还是有发通知给你。「汝不见东邻有三、四十而亡者乎」,你没有看见你东边的邻居三、四十岁去世的?「西邻有一、二十而亡者乎」,西边邻里一、二十岁死的,「更有周岁与孩提而亡者乎」,还有一岁的孩子,或者才三、四岁的这些孩提也都有去世的,「皆信也」,不都是给你的通知吗?我们看到这一次疫情,走的人什么年龄层都有。

「所以言,人命无常,喻如朝露」,人命无常比喻什么?早晨的露水,很快就没了。「一息不来,此身是壳」,一口气不来,就只是一个躯壳了。「《四十二章经》」,《四十二章经》是印度传入中国的最早经典,不要小看这一部经,里面好多关键,对我们的基础非常重要。我们看这一段,就是修学一定要建立无常观,但念无常、慎勿放逸,真为生死、发菩提心。「佛问沙门:人命在几间」,人命到底有多长?「对曰:数日间」,几天之间。「佛言:子未知道」,你还没有真正明白生命的真相。「复问一沙门。对曰:饭食间。佛言:子未知道」。他说吃一顿饭之间。那你还没有明白。「复问一沙门。对曰:呼吸间。佛言:善哉!子知道矣」。你是真正明白,生命只在呼吸之间,一口气真的吸不上来就走了。为什么成语叫「三长两短」?人最后的时候吐出去很长,吸回来很短,最后一口气吐完吸不起来就走了。所以人命无常,喻如朝露。

祖师提到,「寄语娑婆世上人」,就是他们很苦口婆心留了这一段话给我们,「要寻归路莫因循」,不能一天过一天,要什么?找到回家的路,找到脱离六道的路。「百年幻影谁能保」,你的寿命再长也是百年,像个幻影,很快就消失了,谁能保得住?呼吸之间就没了。所以莫负西天大愿王,不要辜负西天的阿弥陀佛大愿王发四十八愿。专为谁发的?专为靠我们自己很难出轮回的这些芸芸众生,靠他的愿力可以横出三界,不用断见思、不用断尘沙、不用破无明,就可以到一真法界。所以这个法门是佛门第一法门,我们中了第一特奖,得要好好珍惜、好好念佛、好好修行。

下一段,因为我们看到这个篇幅很长,可见得死生确实事大。那成德再挑一个比较短的,不过都很值得大家好好看,都很恳切。最后最长的,宋的颜丙这个读书人,他有一个「普劝修行文」,讲得也很仔细,这个自己有空再看,真的会让我们对于宇宙人生看明白,对于修行的急迫性能有更切身的体悟。

我们看祖师们的教导,「元姑苏师子林天如禅师曰」,天如禅师是中峰禅师的徒弟,都是得道高僧。「佛祖出世,单单只为汝等诸人,各各自己脚跟下,有一段生死大事」。这已经点破了,佛为什么出现于世?就是为了我们出离生死轮回。为什么要讲念佛法门?「当来一切含灵,皆依此法而得度脱」,就为了让我们不要在无穷尽的轮回受苦了,因为佛哀汝等,甚于父母念子。「所谓生不知来、死不知去者是也」。我们都稀里糊涂来,稀里糊涂的走了。「如是生死,尽大地被他笼罩,从古以来,无有一人不被生死吞却」。那个吞,你看根本招架不了,所以尽大地被它笼罩,哪一个人不死?从出生就没有停止脚步,往死亡走。「且莫说从古,只说汝有生以来」,古代就不说了,就从我们自己出生以来有记性的时候,「回思十年、二十年前,亲戚朋友死却多少?」真的,成德在初中的时候,就有同学车祸就走了。「且莫说他人,只说你自己,现前四大色身,妄认为我」,就从我们自身,执着这个身见是我,妄认这个身是我。「从朝至暮,种种爱护他,种种资养他」。但是,「他却念念迁谢,渐渐消殒」,所以不可能年年十八,一直在变老,身体在变弱。「不觉不知,腊月三十日到来」,这是比喻临终。「只觉得手忙脚乱,与落汤螃蟹相似」,整个就心神昏乱了。

所以临终要能很定,那决定是平常的功夫。静中十分,可能动中才一分;动中十分,可能病中才一分;病中十分,很可能临终才一分。所以《无量寿经》说,「何不于强健时努力修善,欲何待乎!」「宜各勤精进,努力自求之,必得超绝去,往生无量清净阿弥陀佛国。横截于五趣,恶道自闭塞」,就真用功,决定真有把握。「无极之胜道,易往而无人」,容易去,不是很难,印光大师说,比下辈子当人还容易,只要具备信愿行。「其国不逆违」,决定随时欢迎我们。「黄金臂昼夜常垂,惟许行人独委;白玉毫古今不昧,全凭愿者承当」,随时等着接我们出轮回,回老家作佛,这是佛菩萨的同体大悲。「无极之胜道,易往而无人。其国不逆违,自然所牵随。捐志若虚空」,扩大心量,尤其要跟阿弥陀佛一样,发四十八愿。「勤行求道德,可得极长生,寿乐无有极」,无量光、无量寿了。「何为着世事,譊譊忧无常」,不要再执着世间的,对自己自身跟所有这些人事环境、物质环境的贪爱都要放下,不能再譊譊忧无常了。

这一段讲到临终的情况,哪怕是「平日英雄豪杰,果安在哉!」身体再强壮的硬汉,遇到临终也是怕得不得了。「又或一死之后」,死了之后,「形色变坏」,这个身体快速的就坏掉,「臭秽逼人,虽有至亲骨肉,亦不肯正眼觑着」,就是纵使最亲的骨肉也不愿意看。「平生恩爱情义,又安在哉!」看到这个发臭的身体,平生的这个恩爱情义又在哪里?「以故祖师道」,很多的祖师都强调到,「一息不来,便同灰壤」,就跟灰尘土壤一样。「前路茫茫,未知何往」,不知道往哪里去了。「只恁么死了烧了,早是可怜」,就真是可怜。「何况更有随业受报,正是要紧事在」,这可是大事,死生大事。

经文接着说,「何谓随业受报?汝平生所作所为,无不是业。才有业,便有报。」《地藏经》说,「阎浮提众生举止动念,无不是业,无不是罪。」乍听起来,有那么严重吗?细细冷静观察自己的念头、言行,确实是这样。所以只要有身口意造作就有报,「报之随业,如影随形。此身既死」,万般将不去,唯有业随身。「一箇识神」,就是自己的神识,「或堕地狱,或堕饿鬼、畜生,展转轮回,受无量苦」。「受时知苦,虽悔恨以何追?」可是「脱已还忘,其作业也如故」。「这箇是受报底境界,那箇是生死业根」。受报境界是相,根源是什么,怎么会现这些相?主要是生死的根本,「业根者,在汝即今一念间也」,就是自己的念头,一切法都是念头变现的。这个念头「无始以来,因贪瞋痴无明烦恼、妄想狂心,触境遇缘,随声逐色」,遇到境界因缘就着相了、就贪求了,不断的随着这个六尘的境界去追逐、去贪着。

所以《老子》也是,「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这个都是玩物丧志、玩人丧德,随声逐色。所以「少也何知,东西莫辨;长而有识,贪欲便生」,这个「劝发菩提心文」真的非常精辟。我们的贪欲不断的增长,「欲令智迷,利令智昏」,所以「使得七颠八倒」,神识愈来愈昏闇,被欲望控制,做欲望的奴隶,做不了主,「无业不造,即此便是生死之根也」。所以触境遇缘,随声逐色,都向外驰求,这样我们的贪瞋痴一直增长,我们的分别、执着愈来愈加重,所以六道就是执着变现的。所以见惑、思惑愈来愈重,这个是根本问题。

「思量生死事,铁汉也灰心」,真的面对临终,铁汉也莫可奈何,阎王要你三更死,绝不留你到五更。「由是佛祖广运慈悲,大发哀悯」,佛祖就是为了让我们根本解决轮回的苦难。只要不脱出轮回,问题都是没解决,现在再富贵,其实过眼云烟。现在全世界的首富,一口气不来,还是轮转五趣,一点意思都没有。所以要看破世间,下定决心出离生死。「教你参禅学道」,参禅最重要的明白自己有佛性、有真心,好好学经教,所以「全性起修,全修在性」。「令汝扫除妄想狂心」,全修都是为了恢复真心,「认取主人翁,识取本来面目」。

当然,这个妄想狂心要去掉不容易,现在真的是得靠念佛,「随忙随闲,不离弥陀名号;顺境逆境,不忘往生西方」,这个是印光祖师劝我们。夏莲居老居士说,「妄想千般都不管,一声佛号要分明」,它是虚妄的,不要把它当真,不要再去受它影响,也不要懊恼、气馁,那又是妄念在相续,所以一声佛号要分明。「始本不离,直趋觉路」,这是最快的方法。所以念佛叫无上深妙禅,可以「认取主人翁,识取本来面目。趁此眼光脚健,做箇清净解脱之人」,趁着自己身体都还很好,体力好就好用功修行,懂得看破、放下、自在、随缘、念佛,就是清净解脱之人。「临命终时,得大受用,生死无碍,去住自由。这箇谓之了生脱死,真大丈夫也!」所以真正的大丈夫是调伏得了妄心,是能临终做得了主。所以佛门的建筑物,主要的建筑物是大雄宝殿,真正能放下分别、执着、妄心,是真正大英雄。

我们及早办好生死大事,重点在哪?放得下。所以老法师七十三岁的时候,说他随时可以走,接着老人家说,凭什么?世出世间法都放下了。所以功夫下在哪?下在放下。还有什么会牵挂、会懊恼,躺在床上不想想它都很难的,这个可能就是最执着的、最留恋的地方。所以幽溪大师提醒,「娑婆有一爱之不轻,则临终为此爱所牵。」所以这个爱都是情执起作用,贪爱了,「情执深重,求出轮回,终不能得。」,而且讨厌也是情执,都是情见,感情在作用,才有爱跟憎。所以喜欢什么是留恋娑婆,讨厌什么也是留恋娑婆。我们还挑人、挑境界,这个都是感情在作用。能随缘顺受,都能逆来顺受,这是修忍辱,这才能提升功夫。所以一切法无我,得成于忍,没有忍辱,就没有精进、禅定、般若。所以不挑境界也是菩提道上很重要的一个关、一个考试。幽溪大师说,「娑婆有一爱之不轻,则临终为此爱所牵,矧多爱乎?极乐有一念之不一,则临终为此念所转,矧多念乎?」我们只要念头不是专一求生净土,不是归心似箭,临终可能就被其他的念头牵去投胎轮回了。所以只要有执着,是出不了六道轮回。而阿弥陀佛慈悲,知道我们六道众生长劫轮回,不执着很难,所以以四十八愿成就极乐世界,成就这一句万德洪名。这是佛果地上的成就,结果拿来我们因地上修,所以我们是从果起修,即修即果,你念这句佛号,就把阿弥陀佛果地当中圆满的功德摄为自己的功德。

所以黄念祖老居士说,「老实持名,全摄佛德。」这是一个因果同时的法门,所以净土宗是以莲花做代表,开花的时候,莲子也已经在里面了。其他八万四千法门都是修因得果,它是从果起修。所以黄念祖老居士譬喻,其他八万四千法门,就象是今天要吃馒头,这是果,你得选种,然后开荒、种地、撒种、浇水、施肥、锄草,经过几个月的努力,割麦子,然后磨麦子、揉馒头,结果馒头做成,从因到果有一个很长的过程。但是阿弥陀佛这个法门,净土法门,是直接吃馒头,即修即果,是暗合道妙,巧入无生,这个是不可思议的微妙法门。所以只要执着,不能出六道。但是这个法门,你执着这句佛号,不要有其他的念头,你可以横出三界。阿弥陀佛的愿力,「临命终时,圣众现前,慈悲加佑,令心不乱」,放光加持你,因为你信愿具足。哪怕临终自己有一些业力,佛一放光,自己的状态就提升一大截了。所以往生与否在信愿之有无,这个就非常重要。而我们现在能老老实实念佛,「万德洪名,能灭众罪,果能一向专念,自然垢障消除」。所以念一声佛号,至诚心,灭八十亿劫生死重罪。这么精进念下去,难怪《净土圣贤录》,三年他就走了。这个就是刚刚讲的,趁此眼光脚健,做个清净解脱之人,他都无疾而终。就像锅漏匠,他站着就走了,所以他临命终时得大受用,他不想在世间再待了,他生死无碍,去住自由。所以万修万人去,只要肯真去干,没有一个不成就的,因为佛是同体大悲,不舍我们每一个众生。

而这个法门它特别,它是我们在凡夫可以巧入无生,暗合道妙,而其他的法门是证入无生。证入无生,就是我们一修行,八万四千法门都是要先断见惑;再断思惑;再破尘沙(你看尘沙,多少烦恼!见思,这个是执着。尘沙烦恼是分别,就像尘沙一样多);接着还要破无明,就是起心动念,之后才是入法身、才是入无生。可是这个法门是巧入,你不用断见惑、不用断思惑、不用断尘沙,直接就入了无生。因为当我们专注念佛的时候,所有的妄念都没起现行。一切妄念都不起现行,就是《金刚经》说的「应无所住」;可是又一声接着一声,字句分明,「而生其心」。所以真正念佛得力,他在用功的时候,就巧入法身的境界,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所以江味农居士才说,持名念佛就是行深般若波罗蜜多,就是念实相,念实相就是念自己的自性。因为「无量光寿,是我本觉」,这句佛号就是自己的性德。所以一声佛号一声心,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蕅益大师说的,以念佛故,善根福德顿同诸佛。我们念佛的时候,善根福德跟佛平等,是最快恢复自性的法门。所以就能依教奉行,水到渠成,谓之了生脱死,真大丈夫也。

另外明朝云栖莲池大师他写的歌,这个也是在警醒我们死生事大。「君不见东家妇,健如虎,腹孕常将年月数。昨宵犹自倚门闾,今朝命已归黄土」,女子生产也是过鬼门关,在古代还不是很安全有把握,可能就这么走了。「又不见西家子,猛如龙,黄昏饱饭睡正浓,游魂一去不复返」,他大限到了,一睡就不醒了,「五更命已属阎翁」,他到阎罗王那边报到了。「目前人,尚如此」,我们眼前见的都有这些现象。我们前不久有个同事的晚辈十九岁就走了,他自己家里人根本都想不到,这个年龄很快癌症就走了。「远地他方那可数」,眼前就有这些例子了,那远方数都数不完。我们看到这一次疫情,死亡人数快速攀升。「细将亲友细推寻,年去月来多少死。方信得,紫阳诗,语的言真果不欺。昨日街头犹走马」,昨天还在街道当中骑马,「今朝棺内已眠尸。伶俐人,休瞌睡,别人与我同一类。狐兔相看不较多,眼前放着多少例!」其实都是提醒我们要有高度的警觉性。「钻马腹,入牛胎」,这个就是指一不小心就投胎去了,这个是到畜生道了。「地狱心酸更可哀」,堕到地狱更苦了。「若还要得人身复,东海捞针慢打捱」,在东海里捞一支针,那是有得熬了。所以失人身如大地土,得人身如爪上土。大师说「我作歌,真苦切」,就是慈愍我们,悲悯我们。「眼中滴滴流鲜血」,就像父母流着泪,劝我们决定不要再走错路。「苦劝世人作急修」,赶紧修行,「回头猛醒须自决」,回头是岸,还得要自己下坚定勇猛的决心才行。

这是谈到『算尽则死』,让我们提起对死生事大的重视。佛家讲魔,其中有外在的天魔,还有死魔,非常厉害,我们这一生没有出去,这个死魔一来,我们就又不知道退到哪里去了。接下来在「示警」当中的「鉴察」,就又比较详细的叙述这些天地鬼神。首先在丙一是天神,还有身中的神。经文说道:

【又有三台北斗神君。在人头上。录人罪恶。夺其纪算。】

三台神君掌金玉、禄位、土田,连这些田地、财富都有人管的;而北斗神君他掌的是延寿、延生,还有注死,还有祸福。他是『在人头上,录人罪恶,夺其纪算』。为什么说举头三尺有神明?都是依据这个真相说的。「纪」,十二年为一纪。身中神提到:

【又有三尸神。在人身中。】

上尸神彭踞,中尸神彭踬,下尸神彭蹻,分居人体头(就是脑)、胸、腹的位置。

【每到庚申日。辄上诣天曹。言人罪过。】

『庚申日』是每六十天有一日是庚申。时常叫『辄』,辄是常常的意思。进见叫『诣』,去见上帝。『天曹』,管阳间善恶的。『言人罪过』,就检举人的罪过。所以天神,还有身中神,确实是存在。我们举一个历史的例子,唐朝的娄师德(在八十一页),高宗时候的大臣,「勋隆宠优」,他为国家建立的功勛非常大,所以得到皇上的恩宠。「一日晨起」,有一天早上起来,「忽见星官谓曰」,就是有天神告诉他:「汝曾误杀二命,罪当夺纪」,说他曾经误杀了两条命,要夺他十二年寿命,「星光将尽矣。其日随即神昏。」这两句话让我们感觉到,不是说今天精神很好,明天也会一样好,真的无常迅速到来的时候,你看他马上神志就昏暗下来了。「因告人曰」,他也很慈悲,以自己的人生来劝勉其他的人。所以他告人曰:「我一生谨慎,只因误杀二命,今遂早死一纪耳。」「未几果卒。」未几就是没过几天,他就去世了。可见得这些大臣,读圣贤书的人,他还是相信的。就像前面举到《诗经》,也都讲到上帝他随时都看着我们。「张拱辰曰:娄公夙称明恕」,娄师德先生还是以英明、宽恕著称。「为唐重臣,尚不免于夺纪」,还很难免去被夺掉十二年寿命。「况常人造恶多端乎」,那比他严重的不知道还有多少人,「可不慎哉!」怎么可以不高度谨慎?

好,这节课我们就先交流到这里。谢谢大家!

说明:

(1)、资源来源于网络公开发表文件,所有资料仅供学习交流;

(2)、本站所发布内容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可以联系客服删除,微信:xsxyd6688;

福德智慧 » 《太上感应篇汇编》学习分享 成德法师主讲(第六集)2020/3/24 英国威尔士兰彼得

发表回复

提供最优质的资源集合

立即查看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