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上感应篇汇编》学习分享 成德法师主讲(第十四集)2020/4/7 英国威尔士兰彼得

成德法师视频在线观看【点此选集】《太上感应篇汇编》学习分享点此选集

成德法师移动硬盘全套目录【点此查看

成德法师音频机合集目录【点此查看

 

诸位亲爱的同学,大家好!我们上一节课就孝的部分,跟大家做了深入的探讨。自己也感觉到要很珍惜父母给我们的教育,这是我们一生最宝贵的财富。而父母身上很多优点,自己都还不能效法、学习,可见自己根性还是比较陋劣,有这么好的缘,自己还是没有很珍惜。就像成德父母重义,然后得失心小;自己从小就喜欢钱,还做生意,回外婆家,人家都是高高兴兴的去玩耍,我还在那小本生意做起,这都是过去生的习气,父母没有,这是我自己的。父母好的德行,成德自己还学不来,像得失确实放得下,父母有这个特点;自己得失心很重,幸好父母的榜样在潜移默化当中,自己也能调伏一些。所以我们断恶修善从哪里开始?从效法父母、效法老师,我们效法老和尚的美德,甚至于你最崇敬哪一个祖师,比方说印光大师,这些祖师,海贤老和尚,或者你生命中最尊敬的老师,我们从效法他们的优点开始,改掉我们跟这些不相应的缺点开始,因为他离我们最近,我们又最敬重。假如这个都学不来,那就不是真心想改好,就不是真心想出轮回了,修道来不得半点虚的、半点侥幸,「学道须是铁汉,两字信条『真干』」。其实我们不真效法父母老师的优点,我们铁定要让他们操心,这个不只没有功德,就有罪过了。所以三世诸佛净业正因,就是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接着我们进入经文:

【友悌。】

二百五十七页:「孝悌本一,今又专言者」,我们《弟子规》说,「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所以悌的源头也是孝。其他德行,包含忠、信、礼、义、廉、耻、仁、爱、和、平,其实也都是从孝出来的善根。其实我们的八德都是性德,都是本一,都是从明德显露的德行。

经文又特别把『友悌』提出来,用意何在?「欲人随事而尽之」,希望学习的人可以随着平常这些事情,生活的点滴当中能够尽力尽分,尽本分。所以点出来,兄友是为兄者友爱弟弟,这样就会「爱而且敬」,敬重。因为弟弟也是父母、爷爷、奶奶血脉的承传,这个敬重表现在尽力照顾好弟弟,甚至于可以放弃自己的学业,去供弟弟妹妹读书,这是友。「弟悌」,弟弟怎么尽悌?那就会对兄长「畏而且和」,敬畏,因为受兄姐很多恩德,而且懂得和顺其兄长。「兄弟乃我身同气」,因为我们都来自父母,同一个血气,就「只此几人」,兄弟姐妹就这几个,「人生最为难得,自父母看来,原是一体」,同气连枝。而且兄弟姐妹可以算是陪我们人生最久的亲人,父母可能还没那么久,因为毕竟父母大我们一辈。所以都是父母的骨肉,都是他们的心上肉。「使稍有参商」,这个意思就是不和了,分自分他了,「父母之心,即怆然不安」,父母最难过他的孩子们不和。「故见我兄弟相爱,我父母自有肫然流通处」,只要兄弟和合,父母不操心,甚至都觉得可以安心的走;假如他的孩子们不和,他真的是死都不能瞑目。「且兄弟谓手足,则彼此护持,痛痒相关」,手足那是一体,手痛了,脚怎么会不知道?右手痛了,左手自然也知道。「安有手足而自相攫攘者乎」,怎么可以手足互相争夺、冲突?「时念父母生来,本同一体,骨肉难解。凡意气忿争,自不忍加」,这么深的情义,怎么忍心去冲突?「些小财利,自看得轻了」,重情义自然就轻利。

所以「法昭禅师偈曰」,这首偈讲得太好了,我们也随着这首偈来带出几个事例。「同气连枝各自荣」,就像一棵树一样,但是这些主要大的枝干都是从这个母株出来的,同气连枝各自荣,各自发展出来。我们看二百六十二页,「汉田真兄弟三人」,在讨论要分财产,然后就家里财产都均分成三份。刚好他们家前有一棵紫荆树,那得分成三,明天就要去砍这个树,结果这个树当天就枯萎了。这个田真是大哥,他的弟弟田广、田庆,三兄弟,他看了很惊讶,就对他其他两个弟弟说:「你看这个树木是同一个株,母株(最主要的那个干),它只听到我们说要把它给分了,它就死了,它是有感觉的,是人不如木也。你看树都因为兄弟要分离都伤感,我们怎么人可以不如木?」他就非常悲痛,不能控制。其他两个弟弟看了哥哥这样也很触动,他们就不砍这个树。结果他们这么一决定,那个树就很快又活起来了。所以他兄弟都有所感触,就不再分了,还是继续财产不分,同住在一起,后来被称为孝门。「兄弟居天伦之一,合父子、夫妇为三纲」,那等于是人生最重要的伦常、纲常。「故古人有手足之喻」,用手足来譬喻兄弟,手足不能分开,「谓不相离也」。离了就散,分散;散了就会孤苦;「孤斯灭」,就慢慢慢慢比较衰灭下去了。能团结就有力量,而且从和来讲,人的心就有彼此了,心量就大;分就是自私,福报当然就会折了。这个故事透过紫荆树告诉我们,兄弟确实是同气连枝各自荣。

「些些言语莫伤情」。《弟子规》有一句很重要的经文,叫「财物轻,怨何生」,因为这个句子是在「出则弟」,「财物轻,怨何生?言语忍,忿自泯」。为什么就点这两句?代表兄弟、家人相处最容易起冲突,就是在言语、在财物方面不妥当。我们看二百六十三页,「周文灿,性友爱」,很爱他的兄长。「兄嗜酒」,他的哥哥喜欢喝酒,「仰灿为生」,都是依赖文灿生活。他的哥哥曾喝醉,然后还打文灿,「其邻不平而詈之」,他的邻居看了都很不平,就骂他哥哥。结果「灿怒曰」,文灿反而对邻居讲:「兄未殴我,何离间我骨肉!」我哥哥没有打我,你不要讲这个话让我们兄弟不和了。这个很有人生哲理,所以兄弟之间是不记恨、不计较的,他心里可能觉得那就是喝醉了,根本就没放在心上。什么放心上?就是兄弟要和合,不能有嫌隙。结果这个邻居假如骂了他的哥哥,可能就会影响他兄弟的情感。所以都是把兄弟之情放在前面,其他这些事不放在心上。当然,这些邻居听完文灿的话,冷静下来应该也会有所触动,也会被文灿对兄长的这种友爱所感动。当然,假如我们换另外一个发展,这个邻居骂他哥哥,这个弟弟反而很高兴,那这个哥哥铁定更不服气,邻居也都一起卷入这个家的恩怨是非,这个发展也不好。而我们看,哥哥也有良心,喝醉酒打人不对,可是你扬人恶即是恶,你愈讲他,他恼羞成怒就不好。所以当做错事了,邻居要指责他,他的弟弟还去拦这些邻居,他哥哥的良心就会被唤醒。所以「天下无不可化之人」,更何况是自己的家人,「但恐诚心未至」,这个诚就是完全不见家人的过,表现出来的言行,一点一滴就感动家人。

再来,「一回相见一回老,能得几时为弟兄?」珍惜兄弟姐妹情感的人,在中年以后这句话就特别明显,尤其各自有家庭,姐姐出嫁了,一年难得几次相聚,但每次一看,皱纹变多了,白头发变多了,真的是一回相见一回老。唐朝李勣他官做得很大,可能都已经七老八十了,回去看他姐姐,亲自给他姐姐煮东西,烧火不小心,古代胡子长,烧起来了,赶快弄熄。姐姐看了就跟他说:「家里有仆人,让他们干就好了,你那么辛苦干什么?」但是李勣他说:「年纪都那么大了,不知道还有多少机会可以帮姐姐再做一些事情。」这就是将家人的恩情放在心上不忘,所以很珍惜兄弟姐妹之缘,能得几时为弟兄。

「弟兄同居忍便安」,能忍、能包容。一家人在一起,连走路都有可能难免会碰在一起,怎么可能不会有一些事?但是能忍、能包容,自然就安定了,安详、安和。但「莫因毫末起争端」,不要去计较一些小事情。

我们看一下二百六十四页。汉朝的薛包,「好学笃行」,这很喜欢学圣贤学问,就像孔子十五岁而志于学。这个学我们要搞清楚,不是说看很多书就一定是好学,主要就是学修齐治平的学问,是学大学之道。所以「古今来许多世家,无非积德;天地间第一人品,还是读书」,因为读圣贤书不断薰习,我们的一种志向、人品就不断提升。他好学笃行,就是行为很端正,又很厚道、淳厚。结果「为继母所憎逐」,他母亲去世得早,被继母赶出来。「包日夜号泣,庐舍外」,在家门外自己住着,但是一直在伤感。这个都是出自至孝、至情,还是不忍离去。而且还「旦入洒扫」,每天早晨还回家里去洒扫,尽为人子之分。你看古人他都不见父母兄弟之过,刚刚的文灿也是个榜样,他不见家人过。结果他的后母又把他驱逐,还不让他住在附近。「乃庐里门」,他就,这个是顺,他懂得顺,继母既然不想看到他,那就还是远一点,但是还在乡里之中,「晨昏问安」,就是以后母能接受的方式在尽孝。结果「岁余」,一年多,「父母悟而命还」,这父母也有良知,被他感动,就让他回家了。「亲亡,哀痛成疾」,父母亲去世,很悲痛,不能克制,都得病了,哭得忍不住反而伤了身体,这样的孝子都是终身慕父母。

「诸弟求异居」,他其他的弟弟要求要分居,「包不能止」,薛包也阻止不了,只能顺着他们,因为阻止不了,只能顺势而为。结果,「奴婢引其老弱者,曰:与我共事久,使令所熟也」,这些部分都让我们可以感受一个至情之人的应对进退,也都是他性德的流露。面对弟弟他们的错误,这分居,就是已经都是计较东、计较西,但是也没有见弟弟的过,心上没有,反而还给他们台阶下,反而还继续替他们想,要把好东西给他们,还自己找个理由,也不要让他们觉得自己高尚,他们比较卑微,这个不简单。你看那些奴婢,有年轻的、有很老的,老了当然体力不好。假如弟弟们挑那个年轻的,他们也会不好意思。他给他们台阶下,还说,这个老弱的跟我一起相处久了,我使唤他们比较熟了。「器物取其朽败者,曰:我素所服食,身口所安也」,这些东西我用习惯了,用了舒服,我就拿这些,新的、好的都让给弟弟。然后,「田产取其荒芜者,曰:我少时所治,意所恋也」,有田地的部分他就分比较荒芜不好种的地,然后说,因为我年少的时候就耕这个田,我满留恋这几亩田。后来分完了,毕竟弟弟他们是偏颇了,所以「诸弟不能自立,致破家产」,弟弟们后来不能在社会立足,搞到破产了,「包复给之」,薛包根本没有记以前的事,又分财产给他们。这里有一个关键,这些弟弟后来走到破产,一定也会有所反思,这个时候哥哥再不计前嫌去帮他们,就把人的良心给唤醒了。所以天下无不可化之人,但恐诚心未至,我们真的真诚了,像舜王也可以感化他的父亲,尤其是后母。

「安帝闻其名」,当时候的皇帝安帝,是汉朝的安帝,听到他德行的美名,「征拜侍中」,要请他做侍中的官,但他不愿意,「不受」,有德行,志不在当官。「赐谷千石」,就赐给他千石的粮食。这皇帝也是可贵,他举善教不能,他把这些榜样立起来,也代表国家重视什么?重视孝悌,就藉由这些榜样带动全国人民。就像「冬则温,夏则凊」,就是黄香的孝行,也是透过朝廷把他立起来,所谓「东汉黄香,天下无双」。这个是不要因为毫末起争端,什么都能忍、什么都能让,哪怕弟弟们错了,都分了家产了,但是因为没有起争端,以后好见面。以后他们反省认错了,且以前的事只字不提,不要翻旧帐了;一翻旧帐,那不是又让人面子挂不住?所以「愧之,则小人可使为君子」,用我们的真诚、用我们的包容,自自然然能感化兄弟、感化他人;但「激之,则君子可使为小人」,你去讲人家的过,让人家面子挂不住,去刺激他了,本来他还可以是君子,最后就被我们激怒到破罐子破摔,就不好了。所以这些故事都含有人情事理,值得我们用心去体会,进而去效法。

接着,「眼前生子又兄弟,留与儿孙作样看」。我们都希望福泽后代,怎么福泽?最重要的,给他们好的榜样、好的家道传承下去,这是真正爱护子弟。就像孔、孟、颜、曾四大姓,他们留给后代是最好的榜样,圣人的榜样。

我们看二百六十八页,「弟兄同居忍便安」,就是不要发脾气、不要指责。像「后汉缪彤」,这位读书人「少孤」,他小的时候父母就不在了,「异母兄弟」,就是他年少的时候母亲早走,就又有后母,异母的兄弟有四个人,「财业相共」,还是在一起生活。「及各娶妻,诸弟遂求分异」,娶了妻子了,弟弟就要求要分家,然后又听到有互相争夺的这些言语。缪彤「掩户自挝曰」,他关起门,自己自我责备,自己对自己说话:「缪彤,汝修身谨行,学圣人之法」,进一步是要「整齐风俗」,能够带动一方善良风俗,「奈何不能正其家乎」,怎么连自己的家都不能齐整?结果他的弟及诸妇闻之,都叩头谢罪。我们从这个文字可以去想象这个背后,一定是缪彤他时时都是给这些兄弟、弟媳们做榜样,也都施恩惠。人有时候也会起烦恼,开始自私计较,所以这些弟弟、弟媳就起互相的影响,甚至受社会风气影响都有,那是一时迷惑。而在他们提出这些要求的时候,缪彤不只没有指责,反而还自己反省惭愧,这个时候弟弟跟弟媳的良知,就被他这个反求诸己的态度感动了。

所以我们也得要整体的来学到这些人情事理。比方我们学了也很想效法,回到家里面去,毕竟所有家人对我们的认识也落了不少印象,不是说今天出现事情了,我们马上说都是我的错,然后所有的家人都叩头谢罪。那是很可能缪彤之前,人家就是真正很有德了,所以他这么一反省,发自真诚,就触动了。所以「根心者真,袭迹者假」。假如我们以后面对亲人,有一件事,说都是我的错,没有能够感动家里人,你不能说这故事不对、这道理不对。我们的心到位没有?还有,整个人心的转变它是有个过程,你不能强求于人,什么事都要让它水到渠成,急不来。而且要严以律己,宽以待人。所以我们读每一句经文、看每个事例,我们都有坚定的信心,这都是真理,真实的。事情做了不如效果,还是我们的心境不够到位,或者善巧方便不足,确实是要行有不得、反求诸己。所以缪彤他们家「遂为敦睦之行」,他们家就变成这个地方兄友弟恭的好榜样,家庭很和睦。我们接下来下一句经文是:

【正己化人。】

前面的经句主要是主敬存诚,我们说内圣,格致诚正是内圣的功夫;接下来『正己化人』,这是外王,利益他人。而在利益他人当中,最重要行仁义。师长老人家用四个字来诠释佛法跟儒家的教诲核心,老人家有智慧,佛家是「真诚慈悲」,儒家「仁义忠恕」。所以孟子说,「尧舜之道,孝弟而已矣。」儒家也是说,孔孟之道,仁义而已矣。所以接下来的经文都是仁义的具体落实。我们看到科会当中说的,这个化他分为两项:行仁、行义。行仁:「正己化人,矜孤恤寡,敬老怀幼」。行义:「昆虫草木,犹不可伤。宜悯人之凶、乐人之善、济人之急、救人之危。见人之得,如己之得,见人之失,如己之失」。这个义就是应该的,义者宜也,应该的,那也有做得适当,恰到好处,合情、合理、合法。

我们接着来进入化他的部分,「正己化人」。这段注解注解得很精彩,提到,「正者,确不可易」,确实不能随便改动,应该也就是正确的标准,我们说五伦纲常,这都是正。「化者,自然而然。所谓其身正,不令而行」。「正己有许多工夫」,那要正己,我们说克己复礼,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那真要下不少功夫;而「化人有许多妙用」,所谓善巧方便,士有百折不挠之真心,方有万变不穷之妙用。「人能正己,未有不能正物者也」,佛家讲依报随着正报转,自己能正,一定可以感化这些外在的人事环境,甚至是物质环境。所以「惟其正也,人皆敬之」,因为他做得正,有德行,所以人家就敬重他。「人知敬处」,他知道恭敬、佩服,「即是其心化处」,就是能感化转动他的地方。「若于此化处,至诚微微感动,自然一拨便转、一挑便现,无不顺从矣」。其实就像我们看到人家有德,我们看了流眼泪,这个人假如再来给我们讲几句话,很可能我们就放在心上,终身不忘。「若以我之正,形人之不正」,这个要注意了,我们刚刚讲的,激之,你好像要去纠正人家、指责人家,那君子可使为小人,适得其反。你看,「略一责备,彼必不甘受诲」,就是觉得面子挂不住,不甘受你的一个纠正,「而强争曲直」,就跟你辩、跟你吵。「不亦反摧绝其善心乎」,你反而把他的,看起来好像是要帮人,但是事实上我们的内心有要求、有指责,其实我们的心已经不正,怎么去正他?「此近日好善者之通病,每致着手太重,执而不转。所宜深戒」,这个出手太重,就是我们的心态、言行不对,反而让对方不接受,更固执,那我们也是有责任。念到这一段,就让我们体会了凡先生说的,「勿以己之长而盖人,勿以己之善而形人,勿以己之多能而困人」。其实我们以己之长盖人、己之善形人、己之多能困人,我们就已经傲慢了,怎么还去感动人?

这里接下来讲,「慎勿舍其田而芸人之田也」,就是我们常常想的要去影响别人,很可能又落到自己没有用功去提升自己,反而都在帮别人,甚至于是好为人师,甚至于是很会看别人不足,那工于论人者,察己就会疏。所以这个都要慎重来反思、检讨,要自己能度,才有办法去感化人。而且刚刚说这个话者,自然而然,不是我们刻意的要去影响人。而且佛门说只闻来学,未闻往教,不要主动的好像要去教人;都是德行好,人家自然来亲近,这样缘比较具足。不然有时候性格比较热心,想帮这个、想帮那个,最后我们说都要耕人家的田,荒了自己的地。有时候我们还不知道自己的这个情况,最后还觉得众生没善根,难度,其实还是我们没有依循内圣外王(格致诚正、修齐治平)这个次第。后面还举的例子,就是王豹在淇这个地方,河南,现在的河南。王豹是春秋卫国人,因为他是很会唱歌,「而河西善讴」。绵驹这个人「处于高唐」,高唐在山东,「而齐右善歌」,齐右这个地方就很喜欢歌唱。「岂人人授之节奏,日日教以点拍哉?」难道是他们每天去给每个老百姓教他怎么唱、怎么打节奏吗?不是的。就是因为他那歌声好听,人家听了传了,不知不觉都效法,都喜欢唱,这叫风行草偃。就像我们不用急着要去利众,只要我们真有德,观世音菩萨、诸佛菩萨自然安排因缘,让我们去承担。所以,提升自己要勇猛精进,利众生不要攀缘,真的有道德学问,该我们做的事,能利众的事,推都推不掉。就像老人家有德行,人家九次请他出家,他推都推不掉。他不用自己去攀,还得去找哪个道场来出家,人家不答应,他不很难过?九次,他也没马上答应,这么重大的事,请示李炳南老师。我们都要从这些小地方去看到老人家孝亲尊师的善根,这都是我们的学处。

下一段让我们来体会到,我们做人做事,要怎么下功夫才能算达到正己?因为没有这样,我们要化人也很困难,不恼害众生就不容易了。因为我们做人做事不妥当,就影响别人。

比方说,「清贵容」,一个人很清廉,严以律己,但是他得能包容,要能宽以待人。有些读书人真的是不贪,可是他对人也比较苛求,那也不行。所以严以律己也容易严以律人,会有一个念头:应该都要这样,这不是做人根本的吗?其实我们这个念头起来,还是有些许要求在里面。所以修行人放下控制(要求就是控制)、放下占有、放下对立,这个都是师父上人的心法。「仁贵断」,仁慈还要能够果断,因为有时候仁慈,考虑太多了,会犹豫,或者仁慈了,不会判断。所以佛门为什么说慈悲为本、方便为门,这是正确。但是慈悲多祸害,方便出下流,我们的慈悲变成让人家利用了,他反而知道你的仁慈,他更放纵了,那这个我们要会判断。所以《了凡四训》里面才有「吕文懿公初辞相位……海内仰之,如泰山北斗」,他很有度量。可是遇到一个乡人,喝了点酒,还挡他。宰相退休回来,他这么嚣张,还在那耀武扬威,这个时候就应该能判断他的状况,不能让他因为我们度量好,让他更放纵,「使当时稍与计较,送公家责治,可以小惩而大戒」,其实不是说生气要处罚他,是为他好,给他一个警惕,所以「仁贵断」。

「勿施小惠伤大体」,心柔软,可不要忘了大局为重,可不要忘了,破坏团体规矩不行的。你因为施小惠破坏团体规矩,这个都是感情用事。「毋借公道遂私情」,不能以私废公。

「处忙更当以闲,遇急更宜从缓」,处理事情很有涵养、很有定力,这都不简单。因为我们假如不能这么做,我们遇事也会急躁、也会匆忙。别人看了,你跟我差不多,那我们也没给他做好榜样。尤其这个时代,要让一个人佩服很难,要让他对你有看法very easy(非常简单)。所以老人家常常说,「我们」,这个我们是指应该是他孙子辈,甚至曾孙辈的这些发心的年轻人,真的要弘法利生,他老人家说,「德行至少要超过我十倍」。我们可能听了这个话觉得不可能吧?自己可能就划个线。其实我们要真了解师长老人家的意思,他老人家讲的也很客观,我们面对的社会、面对的人心,他更不容易相信,他习气更重,这个时候你还能正己来化他,那修行要多高!可是我们的初心是利益众生,不能因为很难,不干了。不干要干什么,不干不就退缩了吗?退缩也是轮回心。我们一不干,能去干什么,不又干回六道轮回的事?哪怕现在不用吃苦,几十年很快就过去了。所以真发菩提心、真行菩萨道,这个心不退,得到的加持力也会非常的明显。所以我们真发心,跟佛菩萨感应道交,观世音菩萨他那个大慈大悲就入了「上与十方诸佛同一慈力」,跟十方诸佛的愿力融在一起;「下与六道众生同一悲仰」,时时能体恤众生的苦,这个时候得到的加持力都不可思议。

「无事时莫忘防检」,无事的时候言行不放纵,也不会纵欲,也不会浪费时间。「有事时须要耐烦」,耐得住性子,不能烦躁。

「勿以成心而蓄疑」,成心就是对人有偏见,而产生怀疑。「休执己见而拒谏」,就是不要固执己见,就不能听人家的劝。这个不改掉,人家怎么会服气?

「分数明(就是本分都很清楚,不能自己本分没做,去要求他人或者下属,人家不会服气的),可以省事」,「可以省事」,这个假如念省或者念省,就不一样了。所以这个义理还得看它的读音来解,比方说省事,就是「君子思不出其位」,不要每天在考虑很多自己本分外的事情,很清楚自己的职责所在,安安分分,这是一个角度;另,省事,就变成知道本分,常常以这些本分事来反省,我做到位没有?「毁誉忘,可以清心」,毁誉都不会动心,不放在心上。不然一毁,情绪受影响,身边的人要不觉得我们德行不够,要不被我们拉进去一起骂人,这就不好了。誉一动,要人家肯定,这个磁场就不好了,就变成「闻过怒,闻誉乐,损友来,益友却」,所以清净心重要,我们所有的行门最重要的就是恢复清净心。

「正直可通于神明」,跟神明感应道交。「忠信可行于蛮貊」,这是《论语》里面讲:「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纵使到比较不开化的地方,还是能赢得别人的认可。

「人品至此,方可言正」,所以做人做事得下不少功夫,把我们这些感情用事、没有循中道、度量不够大、定力不足、耐心不足、容易对人有成见,或者是不能纳谏,种种,其实就是要能调伏得了贪瞋痴慢疑。其实不离见思烦恼,思惑:贪瞋痴慢疑;见惑:身见,身见人就会自私,边见会对立,见取、戒取就是容易产生成见。所以我们看这些做人做事,跟佛门强调的执着都是相通的,都要从这些生活的事情来历事练心、来放下习气。

我们看二百七十六页,一个人能真正做到正,会产生怎样的教化力量。「宋司马温公,忠厚正直,名闻海内」,他远近闻名,因为他有德。「其居洛也」,他在洛阳的时候,「风俗为之一变」,导正了洛阳的风俗,「莫不敦尚名节」,百姓受他感化都崇尚名誉,然后「羞谈货利」,就会感觉一谈这些货利的话题,就会觉得不好意思。这是显正,由司马温公做榜样,把这一方百姓重义轻利的心都唤醒,因为这是性德。「人人知畏廉耻」,人人知道敬畏,而且有廉耻心。「后生欲行一事,必相戒曰」,这后生就是年纪轻的这些晚辈,假如要做一件事,相戒就是互相提醒,说「无为不善」,不要做不善的行为,「恐司马端明所知」,这个端明是指端明殿大学士,因为司马温公当时候是端明殿大学士。其实就是人们尊重到连他的字都不称,称他住的地方,甚至于是称他的地位,端明殿学士,就称他司马端明。所以「果仁者,人多畏」,都很敬畏他。

二百七十八页,我们再看另一位历史人物,他可贵的地方,我们再点出来。「五代时房景伯,为清和太守」,他是清和的父母官。他的母亲崔氏,「通经术,有明识」,对于经典的教理通达,而且这个明识,明,她是有智慧,识是有见识。「贝邱妇人」,这个是在山东清平一带,这个贝邱的老妇人在陈述自己儿子的不孝。大家看,她的儿子是这里的一把手,看到老百姓说儿子不孝,可以马上说,那把她儿子去治罪。在古代不孝是可以判刑,甚至是可以判死刑的,不孝,天地不容。所以有这一条法令,当孩子的再怎么样也不敢乱来。但是这一位母亲真的是深明大义,就告诉她的孩子说:「民未知礼义,何足深责?」我们还没有好好教他(所以《论语》说「不教而杀谓之虐」),「乃召其母,与之对榻而食」,就把这个老妇人找来,这个榻是比较长的床,跟她一起坐在上面吃饭。然后让她的儿子在一旁站着,当然那个站着应该是要准备服务,但是对他没什么要求;然后让她的儿子来给她们服务,给她们供这些饭菜。结果这个老妇人儿子看了十天就悔过,然后希望可以回家。房景伯的母亲说:「他虽然脸上有惭愧,但是心还不够深刻的反思。」又留了二十几天,她的儿子叩头叩到流血,而且是这个人的母亲流着泪乞求能够回去,房景伯的母亲才答应让他们回去了。

这里面很有智慧,所以叫有明识,又很有见识,看事没有看表面而已。一来,遇到事,都能教导她的儿子要反求诸己,我们为官,老百姓有不对,我们有责任,因为我们还没好好教他。教人的过程,又不是只在表象上,能看到是不是真正触动心灵,而且是以自己的身教来影响人民,这些都很可贵。因为触动心灵,那是真正的善根就流出来;假如没有达到这个效果就让他回去,很可能这个机缘就没了,他可能过一段时间就故态复萌。所以为什么说好人做到底,得做到位以后产生效果,送佛送到西。所以真的要利益人,要很有耐性,又要有智慧。不然帮,不只自己修行会行百里路半九十,很可能我们帮人没有耐性也会行百里路半九十。结果因为触动心灵,「后以孝闻」,后来这个不孝的人最后以孝闻名。你看多难得,这功德无量,让一个浪子回头,金不换。我们下一句:

【矜孤恤寡。敬老怀幼。】

这个都是行仁。我们时间可能得要抓紧的话,就不每一句再依照《汇编》的注解来说了,我们就扼要的来开解这每一句经文,举例子来说明。『矜』是哀怜,『孤』是孤儿,『恤』是周济、体恤,帮助他,『寡』是没有丈夫的妇女,其实都等于是失去依靠的人,这都遇到人生的困厄。『敬老怀幼』,尊敬老人,然后爱护体恤他人的小孩,我们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我们先看「矜孤」,等于是哀怜失去父母的孩子。二百八十六页,「宋张孝基」,他被同郡的富人招为女婿。这个富人有一个孩子,当时候比较品性不妥当,父亲把他逐出家门。后来这个富人病了,临终就把整个家产给了张孝基。后来富人的儿子都沦落到乞丐,「孝基悯其孤」,这个是矜孤。我们看,他不只有怜悯体恤之心,他还是很冷静,也有智慧。你说可怜他的孩子,马上把钱都给他,他假如都拿去挥霍掉,那就对不起自己的岳父把财产交给我们,都不能感情用事,所以佛门说悲智双运,太重要了!一来得先勘验这个儿子,再来还得教他,教他比给他钱更重要。所以他循序渐进引导,而且是施恩德,感动他,让他增长善根。就问他:「你会种农活吗?」他已经变乞丐了,你要用他,他很感动,能给我吃,就觉得很幸运了,「我肯做」,就把他收来做家仆。干一段时间,「你会管仓库吗?」你肯给我农作、给我饭吃,我已经觉得很幸运、很感恩,还让我管仓库,那我真是太有福报了,又给他管仓库。所以观察他,看到他确实还是满诚实的,以前那些习气没有再现了,之后机缘到了,他可以承担家业了,就把家财都还给他。其实这个就是心中只有义;世间财物,心里面痕迹都没有。古代读书人真是如此,都觉得去想利是很丢脸的事情。人家岳父应该也是说钱给他,那他拿到的是什么?拿到的是岳父对他的信任、对他的爱护,不是把这些钱放在心上面,我的了,不是这样存心。岳父这么信任他、这么爱护他,知恩怎么报?照顾好、成就他的孩子,这就是报自己岳父的恩。就像我们现在要报师父上人的恩怎么报?让众生得利,让正法有更多人传承,多培养一些人,这报师父上人、报祖师的恩。当然也得循着两纲八目,循着《太上感应篇》正己化人,先得提升自己才行,不然自己知恩报恩还是没有基础,不可能做得到。

「孝基死后」,他的朋友去游嵩山,结果刚好遇到好像有大官出来,很多随从,还有旗帜。结果他就看了一下车,坐在这个官车上的人就是张孝基,就作礼跟他请问:「你怎么现在有这样的一个福报?」他就说:「上帝以还财不欺孤事」,就是以他能够把钱财还给他岳父的孩子,不只不欺负孤儿,还全心全意扶持,这个太难得了,所以「命主此山」,他等于是去做神。「言讫不见」,讲完就不见了。这是矜孤的榜样。

还有一个例子,这个也很让人动容。在春秋时候,鲁国有一个妇人叫鲁义姑。当时候齐国派军攻打鲁国,这个鲁义姑刚好逃难,但敌军要追上来了,她手上抱一个,另外又牵一个,她就没办法了,把抱的那个放弃了,然后把牵的那一个抱起来。后来还是被齐军追上了,就问她:「妳放弃的那个是谁?」她说:「这是我儿子。」「那妳后来把他抱起来,那个本来牵着的是谁?」她说:「是我哥哥的孩子。」结果这个齐军听了很惊讶说:「那妳干嘛要把妳自己生的放弃,而抱兄长的儿子?」她说:「儿子对我这个当母亲的是私爱,而我这个侄子对我这个当姑姑的是属于公义。背公向私,然后绝了我哥哥的子嗣,我哥哥就绝后了,那我是不愿意这样做的。」齐军说到:「在鲁国的郊外都有妇人能持这些节操、行这个道义,何况她的国君?」然后军队就回去了。鲁国国君听了这个事情,就赐给她奖赏,然后号她曰「义姑」。我们看到「鲁妇存孤,一言保国」,就因为她矜孤的道义,免了一场战争。所以我们今天称为男子汉大丈夫的人反而背义偷生,听了这个故事,能够没有一些惭愧吗?所以这个也是提醒男人也要把见义勇为表好这个法。

接着我们举个「恤寡」的例子。二百九十页,南阳的朱晖,他跟张堪同一个县,用我们现在的话叫老乡,真的是自然有一种亲切,光是听讲话。像成德接触的华人不少,有时候一听,「你是不是闽南人?」那个口音熟悉。像成德在马来西亚待了七年,在国际间有时候一听,「你是不是马来西亚的?」他每个地方的口音都有,说人不亲土亲。「所谓张君为政(就是这个张堪他从政还是有很好的表现的),乐不可支者」,就是百姓赞叹这个张堪的政绩,有美名的。张堪可能是虽然为官,也会去进修,刚好在太学见到朱晖,「接以友道」,就跟他以朋友之道来交往。

古人交往朋友不是随便的,所谓择友,这个人品不好,要敬而远之,不能受他影响。你德行够了,那当然可以正己去化他,还不能够影响他,那总是不能被他影响。我们看接以友道,朋友之道是什么,我们清楚了吗?所以五伦是大道。五伦当中每一个角色本分应该怎么做,这我们也得心中有数,不然每天在交朋友,到底是以什么道在相交?像有一句话讲到,比方「上则优赐有加,下则鞠躬尽瘁,礼行于君臣矣」。朋友,「乐群敬业」,乐群就是以和为贵,可以跟人和睦相处;敬业,恭敬学业、恭敬事业,尤其古人是从政,莅官也要恭恭敬敬的去办政事。乐群敬业,假如是以一起学习,那就要互相勉励、互相督促,善友为依,这才是乐群敬业。「毋相聚以邪谈」,一聚,「以文会友,以友辅仁」,不是讲一些无意义的话互相给不好的影响,这样才是尽到友道。孟子又说,「言非礼义,谓之自暴也;吾身不能居仁由义,谓之自弃」。所以应该所言所行符合礼义才是真正,我们用一句俗话说够朋友,不然就糟蹋了朋友的缘。经典当中还教我们,朋友之间有通财之义;还要爱屋及乌;还要难与能与,难给予,但是能舍财;难忍能忍,互相包容;然后交心,他给你讲一些心里话,你不能去张扬,「密事相语,不相发露」,这些都是与人相交的道理。

张堪就拉着朱晖的手说到:「我假如离开这个世间,我愿妻子可以托付给你照顾。」因为朱晖跟他不熟,但因为张堪毕竟是长辈,他也「不敢对」,拒绝也开不了口。后来他们两个就没有再见面了,就「自后不复相见」。古人写诗的时候,朋友不相见就像参与商,就是好像那两颗星星,它好像都不会在一起出现。古人有时候离得很远,朋友要见一次面,可能走路要几个月都有可能,后来就没有再见。

结果张堪去世之后,晖有听闻张堪的妻子(这个妻子应该是太太跟他的小孩)都贫困,就分送衣食给他们。其实可能他也不是很富足的,就这样难与能与。朱晖的儿子就觉得很奇怪,就问他:「大人不与张君为友,何忽如此?」称呼自己的父亲也很恭敬,「大人」,没有看你跟张君有什么交往,怎么突然去照顾他的妻儿?他告诉他的儿子,因为张堪曾经说过知己的言语,就是把他当知己,别人把自己当知己,「吾已信于心也」,就是他觉得对方真的把他当知己,他深信在自己的心中。我们看到这些文就要特别感佩,古人这知遇之恩放在心上。就像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就因为这一分知遇之恩报效一生。而这个是什么?这还不是知遇之恩,这是信任之恩。所以古人这个都是至情至义。

后来朱晖守临淮,这是在安徽的一个地方的太守,也治理得很好,人民还歌颂他,作歌赞叹他。从他怎么去对张堪的妻儿,我们就看出来他是真正体恤他人。所以只要有仁爱心,一定可以把政治办好,后来还当到尚书仆射这么高的官职。这是一个例子。

后面总结前面矜孤恤寡这些例子,然后讲到我们应当效法这些人,然后可以组织团体,善巧方便的来劝有钱的人出钱,再去帮助这些孤寡。哪怕不能组织一些慈善团体,但也能够随分随力的去做好。最后是能够有恒心的,不避闲言闲语,不避人家谗言毁谤,然后见义去勇为,还想好方法去办,这就很可贵。因为有时候做好事人家嫉妒,冷嘲热讽,有时候我们又怕多事,可能就退却。还是要见义勇为,现在这个时代,「善事常易败,善人常得谤」,但也不因为这样而退了我们为善之心,因为为善是觉得应该的,不是要谈得什么果报,哪一些条件我才肯去做。行善要不避嫌疑、不辞劳怨,要不惧困难去做。

再来是「敬老怀幼」。二百九十五页,这是一个敬老的榜样。王彬,他年少的时候生病又瘦弱,自己预料自己的寿命可能不能太长。见到老人他都很恭敬、很羡慕,只要老人经过他们家门口,虽然身分比较卑微,他也一定站起来;走的时候必然让长者先走。后来病慢慢的好了,而且体力愈来愈壮,结果他活到九十三岁。所以这个也是福田心耕,善因善果。福田三种:悲田;敬田(这是属于敬田);还有恩田,念父母恩、念众生恩、念师长恩、念国家恩。这是敬老。

怀幼,我们看二百九十九页这个故事。「明杨翥」,明朝的杨翥,本性非常仁厚。他买了一头驴,是为了上朝用的交通工具。结果邻居年纪很大才生子,这很宝贝,尤其小孩年龄还小,都要很细心照料才能比较好的成长。因为这个驴常常会鸣叫,就怕惊动邻居的小孩,就把牠卖了,自己走路去朝廷上班。这里都时时体恤小孩,希望他能很好的成长,都是自卑尊人、先人后己。「后居家」,他等于告老还乡了,他是做到礼部尚书,就是教育部长退下来的,这很有威望。结果他祖上的墓碑被田家的小孩推倒了,守坟的园丁就回来报告了。当然家里这个园丁也会觉得是非常大的事,不得了,自己祖坟,会不会坏了我们家风水?但是一来禀报,杨翥第一个问的话就是,有没有伤到这个小孩?这个就好像孔子回到家,发现家里马厩起火,孔子问的就是「伤人乎?」所以这些身外之物他没有放在心上,主要是有没有伤到人,墓碑推倒了再把它弄起来。相信这样仁厚待人,他祖上有灵,也是很宽慰。所以没伤到孩子他心里才安,幸好幸好,赶紧去告诉这个农家,要好好护着这个孩子,不要让他出现行为上的危险,不要惊吓到这个孩子。甚至应该是也交代,去跟这个农家讲,也不要给他压力。不然,哇,退休尚书!那就吓得不得了。我们古代很多读书人可能都是佛菩萨再来的,菩萨所在之处,让一切众生生欢喜心。所以「公之盛德极多」,太多了,举不胜举,但是「即此二事」,人都很难做到。所以「其由孤贫而登贵显也,宜乎」,他本来也是孤,从小也是可能父母都没有双全,又贫穷,最后能显达到礼部尚书,那也是很合所谓善有善报的道理,因为他德行这么好。再来:

【昆虫草木。犹不可伤。】

这个『犹』是尚且。等于是『昆虫草木』都不忍心去伤害,都是有生命的,那就是我们懂得处处长养自己的慈悲恭敬。在佛门说,「清净比丘,不踏生草」,就是连青草都不忍心伤害。

我们举两个事例,三百零一页。昆虫,就讲到释迦如来说法,那个时候有一个蛤,可能是过去生的善根,牠听如来说法很欢喜。确实是「世尊能演一音声,有情各各随类解」,连畜生道都能听闻。牠就跳出池子里面,非常恭敬的谛听。有一次听法,因为牠太小了,来听经的人拄着拐杖,不小心把牠给刺死了。因为牠听法的恭敬,感得命终之后生忉利天,做忉利天主。牠听法有入心,都有很大的福报。然后牠就从忉利天又来听佛讲经说法,就开悟了,证须陀洹果。连这么小的一个蛤后来都能证果,所以从这里看,昆虫怎么可以伤?进一步,怎么可以轻慢昆虫?都要恭敬,都有佛性。而「劝发菩提心文」里头省庵大师又说,「菩萨观于蝼蚁,皆是过去父母、未来诸佛」,都要恭敬,甚至都要供养。这是昆虫。

草木。以前有一个僧人,「道眼未明」,就是他修学还没有成就到出离生死,那就虚受净德父子的供养。所以「计功多少,量彼来处;忖己德行,全缺应供」,就变虚受了。命终,因为没成就,还得投胎,还得酬业而来,欠债要还债,欠钱要还钱,就投到这个净德父子家的园子里面,变成那个草菌,就是我们现在说的菇类、菌类,然后慢慢长,每天提供他们家蔬食。结果其他人要取,取不到,因为没欠其他的家。所以一饮一啄都有因果,没欠他,他也拿不到。菌这个多小,可能连草木都有灵性依附在上面,所以草木一类也不可以乱伤害。

昆虫草木不可伤,三百零二页,这个例子你看伤会有什么果报。伤昆虫,看到昆虫在厨房、灶台这些,他就用火去烧,你看这烧死多少;还用石灰去塞蚯蚓的穴,害死多少生灵。结果生一个儿子,可能才几个月,刚好这个妇人出去了回来,「见牀上一黑团」,看了很惊吓,是她自己的儿子,已被很多蚂蚁一直咬到死了。结果这个妇人因为痛失儿子,自己也暴毙了,这个果报就现前。其实我们想一想,这些昆虫也有孩子,你这么爱自己的孩子,怎么可以去伤其他众生的孩子?

最后还有一个例子,是以皇上来做榜样。三O三页最后,「宋哲宗」,他在宫中看到柳枝,就顺手要去折它。臣子程颐先生就说,现在春天刚好万物生发,不可无故去摧折。「帝喜而从之」,所以宋哲宗也很可贵,臣子一劝他有道理,他欢喜接受。这个例子传到天下去,大家也会效法。所以程颐就贺曰,「陛下推此心」,连树木都能够去爱惜它,推这个心到天下,「帝王之要道举在是矣」。确实,孟子说,「三代之得天下也以仁」,就是仁慈的爱心,「其失天下也以不仁」。所以真的,不要看一个小动作,都关乎心地,把这个心能用到从政、用到一切百姓,必然可以王天下。

后来又举两个例子,高柴也是「方长不折」,周濂溪也是「庭草不除」,这些都很可贵。所以「总是圣贤存心仁爱」,不忽这些细微之处。

好,今天跟大家交流到这里,谢谢大家!

说明:

(1)、资源来源于网络公开发表文件,所有资料仅供学习交流;

(2)、本站所发布内容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可以联系客服删除,微信:xsxyd6688;

福德智慧 » 《太上感应篇汇编》学习分享 成德法师主讲(第十四集)2020/4/7 英国威尔士兰彼得

发表回复

提供最优质的资源集合

立即查看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