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上感应篇汇编》学习分享 成德法师主讲(第二十四集)2020/5/1 英国威尔士兰彼得

成德法师视频在线观看【点此选集】《太上感应篇汇编》学习分享点此选集

成德法师移动硬盘全套目录【点此查看

成德法师音频机合集目录【点此查看

 

诸位亲爱的同学,大家好!我们接着上一节课讲到的「苛虐其下」这个部分,谈到怎样对待下属,尤其家里的这些奴仆、下人。现在很多华人他也很有财富,家里还请了不少佣人,所以这些道理其实都需要学过。所谓人不学不知道、不知义,这样他就是很富贵,但是享福造很多业,结很多怨恨。这个就很愚痴,人应该在福报当中积功累德,不能在福报当中造作无量无边的罪业。不只不能虐待底下的人,因为他们也是人家的子女。所以古圣先贤都教我们,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教以孝,所以敬天下之为人父者也;教以悌,所以敬天下之为人兄者也;教以臣,所以敬天下之为人君者也」。我们都是推己及人,感同身受,就不会去虐待底下的人;不只不能虐待,也不能放纵他们。就像七百四十三页提的,你要管理、教育好底下的人,「苛虐固所不忍」,等于是不能忍心这么做,但是放纵,然后不教育他们,那也是不适当的。「每见达官贵人之家,豪奴悍仆,尊如帝天」,本来是人家的仆人,但是狐假虎威,好像他们很尊贵,别人都很怕他;而且出去穿的很好的衣服,还坐着马车,等于是都很奢侈、很嚣张;甚至客人来了都不怎么搭理他,因为他们傲慢了,仗势欺人;亲戚朋友来访,不给通报,还得看他脸色。所以有地位的人看到这个态度,可能生气就走了;比较没地位的人,可能就会觉得很遗憾、很伤心走了。甚至于这些仆人更夸张的他无故生非,甚至是仗着自己的势力,去榨取别人的钱财。结果主人都不知道,到最后这个家铁定要出问题,众叛亲离,还结了很多仇家,惹得天怒人怨。仆人是有错,主人不可能没有责任。这样的情况自古至今确实是不少,要谨慎、谨慎!

所以做人要把每一个角色做好,不明理、不用心也不可能。所以在三善道当中很难不造业,除非是警觉性很高,懂得自律,懂得教育,把家人教好,把团体带好,不然也都有连带责任。连推荐人都有责任,因为你推荐这个人,假如他不是如此,你让人家的单位,甚至是国家的单位都受到连累,这个也有责任。所以在古代,官员推荐的人表现好,他也受奖赏;表现得不好,他得降级,负责任。所以都要敦伦尽分。没有学这些,我们都觉得好像自己也没啥错,往往都是出问题了,才觉得怎么会这样?甚至于把责任都只推到底下人,或者甚至于是推到孩子去了。那孩子、底下的人出了状况,我们还是有责任,我们没有教。

我们看古代读书人他都会教,晋朝陶渊明就劝诫他的孩子说,现在是因为你一天处理的这些事务,可能你一个人会比较责任太重、负担太重,安排一个仆人来协助他,可能帮他砍砍柴、挑挑水,这些生活上的协助。而且提醒他,他也是人家的孩子,要很善待他,不能够欺负他,你看「此亦人子也」,推己及人。而且陶渊明先生毕竟是读书明理之人,都在这些重要的机会点来教导他的孩子。就像周公送他的儿子伯禽要去做鲁国的国君,也是给他交代,让他不能骄慢,还要节俭、谦虚、卑下。这些都是尽为人父的责任,都是我们的学处。

不只是言教,还有身教。我们看宋朝杨万里先生他的夫人,已经七十多岁了,冬天都起得很早,她亲自去做粥,然后都给这些奴婢吃上,才让他们去工作。她也算是大官的夫人,她的儿子东山就说:「冬天这么寒冷,您何苦这么做?」杨夫人说:「婢仆也是人家的儿子,清晨这么寒冷,需要使他胸中略有火气,才好去干活。」不然都没能量,再干活,对身体有损。所以这个都是想着这些奴仆,然后宁可自己辛苦一点,这个是仁慈,君仁臣就忠。这个是他们杨家的夫人做榜样给小孩看。

甚至于是做榜样可以感动到底下的人,甚至于是自己的太太。像汉朝刘宽对待下面的人非常宽恕、包容,纵使在比较事情多、紧急的状况,他讲话也没有不好的脸色,或者是讲一些比较冲的话、强势的话,都没有。他的夫人想说一辈子没见过他生气,想用个方法试试看能不能让他生气。然后就等到刘宽要上早朝了,衣服都穿得很庄严,正准备要出发,她就让婢子捧着羹汤,然后故意打翻在他的朝衣(要上朝的衣服)。结果刘宽看到这个情况,还缓缓的宽慰她:「有没有伤到妳的手?」神色不动,都没有着急,也没有生气。我们听完这个故事,想想假如这个事发生在我们身上,那马上:「妳让我怎么上朝?这个衣服多贵妳知道吗?烫得我一身!」可能都不知道要骂多少句了。所以这个忍辱功夫,这是慈忍,他的念头专注力都在对方,所以那个第一念就是有没有伤到妳的手,这个是关键所在。我们为什么很多境界脾气忍不住?那是因为念头都在我,「你怎么可以这样对我?我很不高兴,我不能接受!」这个时候忍辱、宽恕就起不来了。所以我们看故事也要看出圣贤人的心境,「慕贤当慕其心」,我们得从他的心地向他学习。因为心生则种种法生,他心对了,言行不会偏;心不对了,光学外面的行为,可能是硬做。当然能硬做一段时间也行,「始而勉强,终则泰然」。但是假如是从心地又真的肯转变,又真的觉得本觉本有,我一定可以恢复;不觉本无,一定可以去掉,也能转变得快,就看自己的用心、决心、毅力。

后面举到胡泰这个人的母亲,性格非常的残酷,常常打婢女,打得很凶。可能人家一提到她,都是摇头,这个人实在太狠毒了。结果她死了十年,胡泰的父亲又娶了。有一天胡泰出去了,家里面要宰一只鸡,这个鸡突然讲人话了,说:「你不要煮我。」然后还说:「等胡泰我儿回来。」没多久胡泰回来了,这个鸡就一直绕着他的座位跑,这个鸡还讲话:「因为虐待底下的人,所以才转生为鸡。」而且还提了以前家里的事,都讲得很清晰,那就不可能是假的。所以这也是一个证明轮回转世的实例。胡泰看着这样,确实是母亲,他就哭泣去告诉他的父亲,就不宰牠了,把牠养着。结果你看当了鸡习气还是很重,养了好一段时间,牠居然去啄胡泰的后母(继母,他父亲又娶的)。你看嫉妒心还是很重,脾气大,嫉妒心。这个看一看,也是很可悲,人假如不真下功夫在改习上,真的是愈堕落愈惨烈。牠又跟这个后妻结怨,结果胡泰出,后妻抓住这个机会就把牠给杀了。接着就写到,唉,「吁」就是感叹:「今之鸡狗甚多,知是谁家娘子?可怜、可怕!」不只人投到这个家是报恩、报怨、讨债、还债,连来到这个家的鸡、狗都是这个缘。所以菩萨畏因,众生畏果,可不能造这些堕三恶道的因。这些事例都让我们很省思。

你看下一个,「洪州」,洪州是江西南昌,「司马」,这算是军官,军中的长官,「王简易」,他得了逆气攻心的病。结果本来已经断气了,又醒过来告诉他的妻子:「我以前使唤的小奴仆,偶然一次因为约束他太严(可能打他),结果把他给打死了。现在到了阴间,这个被我打死的小奴仆就来告我,而且没办法和解,他告我这个罪状是成立的。而且我这个病就是因为他的原因造成的,他要报复。」所以我们看无畏布施得健康长寿,我们只要伤害了生命,回到我们身上的果报就是身体不好,都是因果。结果他的妻子听他这么一说,还很生气。所以你说这夫妻之间也很可怜,也不会互相劝,我们说领妻成道、助夫成德,在情况之下都是往错误的方向引导。你看这个妻子也是富贵人,官气很大:「小奴安敢如此!」还很不高兴,这个小奴仆怎么可以告你?太放肆了。但是这个司马说:「阳间有贵贱,冥司则一般。」在阴间平等对待,就没有贵贱。讲完不久就死了。所以人要有前后眼,不能逞一时之快、逞一时之气,造了重业,后面都得还。下一句是:

【恐吓于他。】

就是虚张声势,使人害怕。在哪些情况?七百四十六页讲到,遇到人家急难,不去安慰,还摆得很强势,让他很恐怖、很担心,这个是很不厚道,欺负人;另外一个是为了图利,甚至报怨,借题发挥,以前看人家不顺眼,记仇,抓住机会报复,「虚张声势,使之怕我」,然后来达到自己可能要去谋利,或者是要报复的这个目的。这里也提醒,我们常常听到观世音菩萨,他是施无畏,「于怖畏急难之中,能以无畏施于众生,得证圆通」。观世音菩萨大慈大悲,上与十方诸佛同一慈力,他的心与十方诸佛的同体大悲相应;下与六道众生同一悲仰,他能时时去体恤六道众生的痛苦,所以他「得证圆通,斯为第一」,是故阎浮众生都称观世音菩萨为施无畏者。几乎华人哪有不知道观世音菩萨的?包含他的菩萨的法名就已经在启示我们了,我们不肯效法已经很过分了,还去『恐吓于他』,这怎么行?甚至于是糟蹋了自己天地人三才的人格了。所以「君子每遇人怖畏处,无不力行安慰」,去安慰人。「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在任何状况,哪怕是逃难,他也会替人想、会照顾人。就像刚刚刘宽,仆人羹汤洒在他身上,他当下那种情境还是存仁心,甚至于是可以为了众生舍弃身命。包含佛陀的前生,都能够为众生舍自己的命,舍身喂虎,都是很令人佩服。这个都是展现「于诸众生,视若自己」。世人不知效法观世音菩萨、效法圣贤君子,又好去惊怖人,就是去恐吓、惊吓他人。现在有些人说开玩笑,躲在一个地方,突然跑出来吓人,觉得很好玩,都是种恶因。所以这个也是习气,我们都可以改,要礼敬诸佛,普贤行第一个礼敬诸佛,不能这么做。

「好惊怖人」,做了这样的事会招感什么果报?死了之后可能就生为獐鹿。獐鹿,我们去观察这个动物牠的状态、牠的生活,白天牠怕有这些猛兽来吃牠,牠随时都要高度紧张,有什么风吹草动牠赶快跑;夜里牠那个角要挂在树枝上,然后自己这样弓曲,曲下来睡。但是一有什么状况,有时候可能突然有什么其他动物动了一下,夜里面一点声音,可能整个森林就都能听到,一有什么声音出现,牠马上四足就惊散,就赶快先跑了,哪个声音出现,往另外的方向赶快跑了。后来一看好像没什么,又睡,可能睡了一下又被惊醒了。所以这样从晚上到白天,也没有一刻安稳。所以世间一切事不离因果,连这个动物会有这样的果报,也是因为牠自己造的因。所以会到地狱,没有造那个因的人去不了。动物是这样,甚至于我们这一生遇到很多痛苦的人、事,统统不离因果。所以真的搞明白了,不怨天、不尤人。这个是恐吓他人。所以我们佛门特别强调广结善缘,不要再结恶缘,随缘消旧业,人家对我们不好,这个债还掉了,无债一身轻,不要计较,不再造新殃了,不要再结怨,结善缘、结法缘。尤其,「如是妙法幸听闻,应常念佛而生喜,受持广度生死流,佛说此人真善友」,结法缘。下一句:

【怨天尤人。】

我们刚刚说深信因果,就不怨天尤人。这『怨天尤人』,就是一遇到不如意的人事,他马上一味的就是怨尤,也不会反省自己。注解当中提到,「阎浮世界,素号缺陷」,就是阎浮提,这个就是堪忍,就是这个世间有很多得要忍受的事情。俗话又说,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其实这个是结果,原因还是我们做的不善多、善少,才会感得这样的世界状况。它客观就是比较缺陷的,人怎么(安得)每事都称心?为什么会不称心?因为我们积功累德太少,得到的受用当然就少了,当然生活起来就得辛苦一点。所以,为什么我们说富而好礼、贫而乐?这个是在《论语》里面,子贡问夫子:「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这样的行为应该是不错了吧?孔子说是可以,但是还可以再提升到什么?「贫而乐」,这个乐,乐在哪?明理,乐天知命;「富而好礼」,懂得恭敬人,不会傲慢,甚至懂得去帮助人。这里讲「惟当守分思过」,你看他乐天知命,这福报是自己修来的,怨不了人,他就懂得「修其天爵」。天爵,孟子说的「仁义忠信,乐善不倦」,天爵。这个天爵就是你自己积功累德,上天降福给你,你不用去巴结任何人。所以《中庸》说「故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禄,必得其名,必得其寿」,那就是修来的,修其天爵。这是「千古处穷之善道」,他虽然贫穷,他很明理,一定可以改造自己的命运,也是「趋吉避凶之善法」,这理得心就安,不怨天、不尤人,自己还精进的断恶修善。所谓「改往修来,洒心易行,自然感降,所愿辄得」,所愿辄得,命由我作,福自己求。「怨天则天愈怒,尤人则人愈疾」,怨天尤人不只没有益处,有害,这个念头就是个恶因,怎么可能不遭恶果?

底下举个例子,「焦俊明」早年就考上功名了,但是很久都没有升迁,屡次以人生坎坷埋怨上天,然后又写疏文来祝祷。结果一天晚上,有一幅字刚好掉在炉前(可能是他的香炉前面),他细细的去看,乃是上天所写的十六个字。然后焦俊明听说何仙姑有道行,就去请教她。结果何仙姑不讲话,焦俊明苦苦的求她告诉他,何仙姑就说了:「受金五两,折算十年。」他曾经接受贿赂五两,那就折了他十年;「枉杀一人,死后处分」,他还冤枉杀了一个人。然后就问他,这两件事你有没有?焦俊明就说不出话来。这人这样都很严重,他明明干过这个事,他遇到不顺事也没反省,然后上天已经提醒他了,他也都没有联想。所以这个确实都是不懂因果,等于是读了那么多书,这些道理没有放在心上。所以读书的态度重要,应该是每一句我是当机者,讲给我听的,不然读的书就只是去谋功名利禄而已,都是写在纸上,可能跟生活的言行、起心动念都分割开了。所以错得这么离谱,都还没有反省。这些都给我们引以为戒,这都是从小读书的人。所以孔子感叹:「已矣乎!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孔子感叹,他很难见到能够见自己的过,内自讼就是会惭愧忏悔自己的罪过、会悔过的人,还没到改。所以知过、悔过,才能进一步懂得改过。

这个事例也提醒我们,遇到任何不顺遂,不是怨天尤人,一定静下心来反思。事情也是在提醒我们,哪怕是天地间的一些灾变,古人都知道要反省,因为「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上到皇帝,下到百姓,都知道要反省自己,不然怎么会有这些祸殃、天灾?

宋朝章惇当了宰相,北宋。然后就把在元祐年的这些大臣都流放了,他等于是掌权得势了,就排除异己,不能包容这些官员,这个都是属于党争,杀伤力很大。范纯仁也被贬官,而且那时候范纯仁已经七十岁了,这个命令发布了,他也很坦然就要远走他乡就职。然后他就告诫他的孩子,不要有小小的心不平。他只要听到他的孩子们有埋怨章惇的,他就呵斥、制止他。当然,遇到这样的事,一心为国,还被这些奸臣陷害,难免会有不平之气,范纯仁先生也是抓住这个机会教导他的孩子。刚好在被贬去就任的这个途中,船翻了,在江中翻。结果范纯仁他衣服湿掉了,然后回头看看他的孩子们说:「难道这件事也是章惇害的吗?」范纯仁先生这一个公案,真的是他完全相信命运还是自己要负责,这全是乐天知命的道德学问。人能够通达到这样的境界,能够逆来顺受、处之泰然,自然不会有怨天尤人的行为事情出来了。我们说看破就能放下,这看破是完全明白,放下了,不会怨天尤人。下一句:

【呵风骂雨。】

就是风雨不调顺就呵责、怒骂。七百五十页,《汇编》讲到,「风雨为造化之功」,风雨也是天地造化的一部分,它也是配合天地造化,而且都有掌管风雨的神祇。这一点成德是很相信,因为当时候我们在庐江,给七十岁以上的老人送敬老金,八十岁还有一支龙头拐杖。我们就在村里面找了一个地点,让老人到这个地点来领。结果天气预报那几天都是下雨,我们也很担心,下雨地滑,老人走路就怕会有危险,怕会滑倒。同仁们也是祈求上天,后来那几天没有下雨。然后等这个活动圆满,老人们都欢喜回去了,很快就开始下,而且下了几天。所以这些神祇也通人情事理,可以商量。但是毕竟,用现在的话,他有他的责任额,他得掌控好才行,他得交差。

我们看,「孔子,迅雷风烈,必变」,遇到风雨大的时候,正身危坐,反省。「曲礼」也说,「若有疾风、迅雷、甚雨,则必变」,就是严肃对待,自我反思,虽在夜里,也会起来,「衣服冠而坐」,穿得很庄重坐着。「程子每遇风雨必兴」,这个是恭敬上天。所以不懂这些道理的老百姓,雨下得多就埋怨水患,晴天多了就埋怨太干了,干旱,风太大了可能就埋怨暴风,没有去思考「阴阳各有定数」。为什么会有这些变?天人合一,人心有情况了,这些天地的现象才会变化,不然真正人心都向善,风调雨顺。这些变,很可能为官的人太苛刻了、太残暴了,或者是百姓自己也造作的罪业太多了。我们假如冷静去观察,像《德育古鉴》就有提过,比方说这个地方有旱灾,没什么农产。刚好有一个地方没受影响,但是补助是这个地方的人都补助。他们没受影响还领到补助,那一下子有了钱,那些穷困的地方卖东西,他们都买,就愈来愈奢侈、愈来愈奢侈。有读书人看了说,可能要出事了。那都是因为看到造业愈造愈多,哪有可能业报不现前的道理?所以很有可能风雨雷电是在提醒我们赶快及时反省回头,也都是慈悲。所以很可能是为官、为民的有错误,致使整个时节不顺,会有这些天地的灾变,应该从源头去反省,怎么可以去呵骂?这样「徒增逆天之罪耳」,我们不是又增加了忤逆天地的罪了吗?

七百五十一页中间,宋朝鄂州有一个妇女,她持沙盆到河边去洗衣服,忽然下了雨路湿,这个妇人就讲脏话骂天。结果骂完了,很快她就被一阵怪风把她卷到河里面去。丈夫赶快救她,结果她那个瓦盆破了,然后这个破掉的瓦盆就刚好戴在这个妇人的脖子上,好像被上了枷锁,像犯罪的人有手镣铐住她,想脱脱不下来,而且痛入骨髓。结果这个事就传开来了,很多人去看,几天之后,受不了,然后痛死了。这个是马上『呵风骂雨』的罪报现前了。我们刚刚说的,确实是这些风雨都有它相应的神祇在负责。

前面这个故事就是一个在学校工作的人,杨宽,他对这些神祇很恭敬,很礼遇他们,后来他们也找到机会给他回礼。这些故事都证明,确有这些神祇。

我们这几句都是肆无忌惮的恶行,都很放纵自己,不顾人家,不顾对方的安危、痛苦,「怨天尤人,呵风骂雨」,都是很放纵自己的习气。下一句:

【斗合争讼。】

等于是拨弄是非,使人打斗诉讼,从中取利。为了自己的利益,根本不顾人家可能对方就要家破人亡都有可能。这些恶行,一般说丧尽天良,自然感得恶报又快速、又严重。所以《汇编》这里讲,「人有争讼」,应该是要「善言劝解,使大事化小、小事化无,则两家均受其福」,不是两个人而已,两家。「若因而斗合之,或暗中挑唆,或挺身干证」,就是出来加油添醋,让冲突更大,「或代揑呈揭,或包揽衙门」,这个都是促成争讼愈来愈严重,甚至还勾结衙门,现在讲司法单位,来「以便就中渔利」。「此神责人怨」,神明的这种降责是最快的,「造孽亏心之甚」,这个造孽,然后亏负自己的良知,这个是到了很严重的地步。所以「业报到时,有不堪其苦、悔恨莫及者」。

像第一个事例就提到刘愿质,他的后背长了疽,脓疮,怎么治都没效。医生就已经说:「这个人事已经尽了,可能是上天降罪了。」就让道士来禀告,请教北斗神君,就梦到神,说他犯了天律,这个罪是很难免。他自己觉得他没有犯什么重罪,神明就说:「你到某一家教书,结果造成人家争讼,人家两家都破坏了。」结果他说:「这是我弟弟愿立,不是愿质。」结果就去考核事实真相,果然不是他,他就免于罪罚,但是隔年他的弟弟就死了。这个其实再加一等是什么?自己是教书的人,都明理的人还干,我们说知法犯法,罪加一等,这个报应就特别的快。这些例子都是很惨烈,而且很多这样的例子,丝毫不爽。所以劝世人,「百业俱可营生」,各行各业都能谋生,何必从事于这种写争讼,就是让人家打官司的行业?

又提到「近见娄东冥案」,这个事件记载着一个讼师,就是专门在古代也是参与诉讼的,用现在来讲,可能是律师、代书这些之类的。他从事讼师,到了阴间,冥王就跟他说:「你这个行业不是很好,但是你在写讼词的时候,都是劝人家不要争,而且不能诬告,而且你写的这些讼词,都是从中把这些严重的能够善巧的让他转轻。你有这个善念,所以就免你的罪罚。」这个公案就是进一步提醒,假如我们也是类似行业的,当下又不能改变行业,要以这个为借鉴,懂得这些原理原则,不要再造罪业,对自身跟家庭才能免于这些天地的罪罚。当然,看我们怎么用心还是关键,吉凶祸福都在一念之间。而选择行业也是重要,当然选可以利益世间人的,尤其现在最紧迫的,甚至可以影响后世子孙的这些行业,就很有价值了。

另一个事例,休宁这个地方有一个教书的人,他家里贫穷,他很认真学习圣贤之学问,喜欢读法律。结果村中有一个富人死了,两个儿子争财产,哥哥要告弟弟,然后带了很厚的礼物,求这一位蒙师帮他写状词,他要告他弟弟。结果这位老师他对哥哥说道:他研究法律,是怕可能自己假如遇到这种争讼的问题,被判刑的问题,他自己懂的话,就不会不知所措了。他是为这个目的研究法律的,他怎么肯替这个当兄长的人来写这些讼词?就是变成他是让兄弟打官司的帮手了。所以他就方方面面的给他分析手足的至情,然后只要是互相争了,一定两败俱伤的结果。给他等于是晓之以理,然后让他要慎重、警惕。这个是真正读书明理的人。就像上一个个案,很明显的对比,自己是读圣贤书的人,还搞得人家家庭里面争讼。

明朝的大忠臣杨椒山先生,他就留下他的遗嘱,就是只要他的孩子,他两个男孩,谁等于是向衙门控告另一个兄弟,那他留下来的遗嘱,那个被告的人就可以把这个遗嘱交给官员,然后让官员治这个兴讼的孩子。这是他生前留下来的,哪个人先说要告对方的,就治那个人的罪。这个都是真正了解人生的道理。

所以我们看到这里也要谨慎,不要造口业,人家夫妻、兄弟、父子,家庭之间有不和睦的地方,我们都应该去劝解,都提醒这个要先反思自己,然后不要在这里争对错。所谓各相责,天翻地覆;各自责,才能天清地宁。而且你这么一去做了,后代又学到什么?能忍才能安乐,才能逃过一些祸殃。所以不能随便在人家家庭有纷争的时候乱讲话,这个都是口业。到时候人家真的离婚了、真的冲突了,后来后悔,说当时候就是你给我建议的,你看,这个看到时候你要赖怎么个赖法。所以讲话要理智,不能感情用事。尤其一般家里面纷争,一个巴掌拍不响,你假如听这个丈夫说的,实在这个太太很不像话;你再去听那太太讲的,先生很不像话,那到底真相如何?真正有修养的人他就不会去争了,会争的都是自己觉得自己对,没有反省,人一反省,火气就不会这么大了。往往自己错的部分避重就轻,都很少提,提的时候都提得很轻,别人有五分错,讲起来都是七八分,所以都不客观。我们又轻易相信,又卷进去,加油添醋。所以人要不再造新殃,得理智,这个口业要慎重。

这个哥哥感悟;后来这个弟弟来了,蒙师也劝他,弟弟也非常服气,然后就和好如初。结果,俗话说三兄四弟一条心,门前泥土变黄金,他们就致富了。有一天他们在卖沙板,然后见到沙板上刻着这位私塾老师的名字。结果他们兄弟就领悟了,当初就是他劝我们不要争,现在我们成家立业,这个大恩还没有报,你看上天这么暗示我们,提醒我们俩。然后兄弟俩就约好了,把卖出沙板的钱统统供养这位老师。结果卖了三百两。这个时候这个老师已经年迈了,可能也没有什么体力教书了,父子都在吃着麦粥,等于是生活也比较困苦了。兄弟两人持着这个银两,见到他就趋拜,很恭敬来感谢他,然后就把这个情况告诉他。结果这个老师还是要谢绝,读书人他还是很有气节,他自己可能也觉得这是他应该做的,也没做什么。但是他们兄弟俩就说,这个是上天赐的,因为这个也是显灵,在沙板上刻老师的名字。最后他们两个很坚持,这位老师才收了。这是反面跟正面两个例子。

这个于铁樵分析到,假如当官,对于这些很喜欢挑唆、然后兴起诉讼的这些人,应该要痛加惩罚他们,让他们不要去干这些事情。纵使自己是在家乡里面,对于这些已经要争讼还没争讼的人,也要苦心去劝解,制止这些家庭里面的争讼,甚至是地方邻里之间的争讼。这里其实也是提醒读书的人,不管是当官或者教书,甚至告老还乡了,读书明理,都应该在地方上有纷争的时候,能够出面来晓以大义、来化解。在古代,真正有德行的读书人,一般老百姓有纷争,都是先去找他们评评理。又能在这样的机缘之下去劝他们息争讼,这个是「培养元气之首务」,就是整个民间以和为贵,家和才能万事兴。所以这样去做,也是国家之大功臣,在默默之中,为国家尽了很大的力量,让很多地区、家族不会有纷争。不只是国家的大功臣,也是天地之大功臣,不然就伤了天地之和气。和才能有力量、才能成就事情,所谓「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只要不和,很多小事变大事,好事可能都变坏事。所以古代还有「息讼歌」,劝不要打官司的。下一句:

【妄逐朋党。】

盲目加入不法的盟、帮、会、社,然后随声附和。一般民间说黑社会,就是比较不法的团体,或者谋私的团体,都要引以为戒。妄,七百五十六页讲,「不问可否」,就是很不理智,没有去思考妥不妥。逐,是随逐。『妄逐朋党』,大的话是在朝廷的人臣,「分朋立党,把持朝政,显斥暗倾」,这个就是历代很严重的党争的问题,为了自己的私党、私欲,排除异己,陷害忠良。这样的朋党铁定灾祸来得快,这个历史当中太多了。为什么?为了一己私利,影响的是天下百姓,结罪非常深广,哪有业报不现前的道理?小的话说一般常人,归附这些社团,然后来结义,「相为羽翼,引类呼朋」,就是愈聚这个群体愈大。重点是要干什么?假如聚起来最后不理智干坏事,或者是造成地方人心不稳,这个都算是「妄逐朋党,必有大罪深祸」。「公卿士庶」,意思就是高到大官,小到读书人跟一般老百姓,都要引以为戒。

后面有提到一个官宦人家,他就跟一个在现代算是演艺人员,就是表演节目、表演一些戏剧供人欣赏的。结果这个伶人就用衣服赠送给他,两个人交情挺好的。而且他也知道很可能是这个伶人偷来的,他自己没有警觉。所以有时候人感情用事了,就不够警觉。把人家送他这个衣服穿到街上去了,结果被失主看了之后把他扭到官府去了。这个伶人知道这个情况他早就逃掉了,他就没办法辩解了,就死到狱里面。所以交朋友要很谨慎,人这一生也不可能都一帆风顺,我们过去也都有造一些业。但是心念都很正确,又有理智判断,都能逢凶化吉;假如不慎重,遇到这些恶缘,很难不现人生的恶果。

又有一个富翁的孩子,他喜欢这些刀枪剑术,就「结兄弟十人」。他父亲也知道,可是他心态就是:那他们这么多人聚在一起,乡里面的人看了就不敢欺负他了。就没有去制止自己的孩子这么做。这个是错误的,要用德服人,不是势服人。结果这十个人当中,有一个人做盗贼的事,事情败坏了,居然他的供词当中连累了这个富家的子弟。官员看他们家有钱(当然这个官也不是好官,你看这个都牵动很多恶缘),竟然就诬告他们是藏匿罪犯的人家,结果就家破了,倾家荡产。「呜呼!逐党交朋」,等于是你乱交朋友,妄逐朋党,这个事例也是真实事例,要引以为戒。

所以末后用元朝的余忠宣公阙,就是余阙先生他的比喻:人若能近贤良,譬如用纸包兰花、麝香,整个纸都很香。所以交朋友重要,有一句话讲:生我者父母,成我者朋友,亲附善友,如雾露中行,虽不湿衣,时时有润。你在比方说早晨雾还没散,看起来衣服没有湿,但是这个水分时时在滋润着衣服。所以能亲仁就无限好。而且人成年以后,跟朋友互动、交流、共事的时间很长,受朋友影响大。当然,家庭教育好了,他才懂得择友。然后若是近了这些邪友,就好像这个柳树枝来穿鱼鳖,那整个柳树的枝就很臭了。所以立身处世交朋友,要把这段话读三遍,意思就是多读几遍,不能忽略了交朋友的重要性。下一句:

【用妻妾语。违父母训。】

就是采纳妻妾不合道理的话,来违背父母的教训。七百五十八页分析,「妻妾之语,甘而易入」,因为夫妻这种情爱,这个话听起来好像比较甘甜,容易听进去;父母之教训都是为我们好,有时候还忠言逆耳,所以「正而难从」。尤其是成年以后,这个面子害死人,所以听一些提醒自己的话不是很舒服。假如人能够保持父子有亲,保持「父母教,须敬听」那种恭敬,就没问题。所以这一段话提醒我们每一个人。

「妻妾之语,未有不与父母之训相反者」。这个是讲,假如妻妾心量不够大,我们说感情用事,欲令智迷、利令智昏,她看不长远,那就很难跟父母老师的话相应了,有可能会有相悖之处。而「世人所以孝衰于妻子也」,那种孝顺父母的心境,会因为娶了妻衰退,除非他自己是觉得娶妻就是最重要的为了孝顺父母的。但是人心境的变化是不知不觉的。进一步分析,「父母阅历既多」,人生阅历多,「见事必当」,他看事情比较情理法去兼顾,比较得当,而且「爱子又切」,为孩子谋划、考虑一定比较周到。「岂有年少女子」,毕竟娶妻进来,太太还年纪轻,「而所见反胜于老成练达之人乎?」这个也是从常理来分析,这是一般是这样。所以「事理亦然」,不是说是为了劝孝才是这么讲,因为一般常理来讲,哪有年少的女子反胜过老成练达的父母?当然这是一般常态,假如我们又去举一些特殊例子来反驳,那就没有这个必要了。甚至于真的是太太明理,她也会跟着先生、劝着先生来感化父母。所以我们不能因为几个个案,然后就觉得这段分析没道理,那我们自己本身也很容易感情用事,爱憎,看到一个反面了,就把这些理统统都推翻掉。我们看到一个因果,我们用眼前去看,说「这不准,我不信因果了」,这个也是很容易顺自己的感受在下判断,这也不妥。

接着这个读书人张拱辰说:父母的教训,「人即万分遵之,究竟未能遵也」,就是一般人不在事情里面,一听说父母的教训,都会觉得应该万分遵之,可是真正遇到事,真的能遵吗?甚至于父母这边劝一劝,到太太身边太太几句话,刚刚那个态度就起很大的变化。我们有时候听经,听听听很有道理、很有道理,然后身边亲人一讲几句话,好像那个正气就消了不少。「妻妾之语,人谓万分不听」,一般大家一想,这个不能,太太心量太小的时候,或者还年轻,听不得、听不得,但真正在其中,「毕竟尽用之」,可能都听。我们看历史当中卫灵公,连圣人孔子在他国家里面,还是拗不过南子几句枕边风。所以这个是「理不胜欲」,理智胜不了欲望,身边不妥的这些言语分辨不出来,就被身边这些话给障住了。所以亲近的家人,甚至亲近的同事,或者是臣子下属,因为关系近,情生智隔,用佛家讲叫爱缘慈悲。所以接下来提醒,我们是战战兢兢、洁身自好的人,不要觉得刚刚讲的这一段分析是很容易的事情,不要觉得说『用妻妾语,违父母训』,这绝对不能这么做。但真正在境界当中,这里讲,「非心上有细密功夫者,不但不能行」,不但做不到,「亦不能知也」,就是他连觉知到自己已经偏了他都觉知不到,更不要说不这么去做了。这个话也有依据,《大学》说的,「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很爱恋自己的妻子,这个「好而知其恶」就不容易了。除非是很有格物的功夫,在心念当中能够觉察到,那他就不会被影响,进而能够领妻成道、助夫成德才行。

接着我们看,这个《汇编》也是很近人情,方方面面都会分析到。「妻妾为人内助」,我们说贤内助,所以她们有好的劝告、好的善言,「未必不可从」。「但妇人贤明者少,愚暗者多」,这个分析其实就是,古代我们能读圣贤书的女子少,每一个人都有带业来,人不学不知道、不知义,所以不管男女,只要没有读圣贤书的机会,也不够明白事理。我们就不说别的,我们现在看大家学历都很高,真的明理吗?那不见得。你看在台湾曾经报纸上写,「高学历,高离婚率」,他不见得会处理家庭这些关系。面对这些情境,愚暗者多,「且其性多褊愎(褊就是比较小,心量小;愎,刚愎自用,傲慢),不耐事情」,耐性不够,然后「又巧饰短长」,自己有过失很会掩饰,讲话又比较用感情,带着感情的话,做丈夫的人就很容易迷惑了。假如迷惑于太太的话,很可能就会违背父母。所以「太上严戒之」,特别警戒这件事情。

我们看,百善孝为先,可是现在孩子娶了妻,太太肯跟父母住就不多了。所以这个时代真的值得我们反思,我们可能都只顾着一时,我不想太累,我不想怎么样,这在念头当中都是想自己多,可是每个人都会老,上行也会下效。所以我们冷静看看,现在学历大家愈来愈高,真正要明白事理不容易。假如男人自己都不是很明理,夫妻一加起来,互相影响,那家庭里面要凭着伦理、道德、因果去做事,也是很有挑战。这是一个时代的共业,所以现在家庭纷争愈来愈多,夫妇、父子、兄弟上法庭的不少。假如后人来写我们这个时代,不要看我们现在好像吃得都很丰沛,那个是乱世,父不父子不子、君不君臣不臣,是看这个。只要伦常乱了,人心一定不安,所以现在我们看忧郁症的、自杀率那么高,这样的情况还能够是治世吗?甚至于现在这种自杀率、忧郁症的比例,那都是打从有人类以来最高的,值得我们反思。真的是「建国君民,教学为先」。这个时代是富而不乐、贵而不安,你地位再怎么高,你晚上出来还是战战兢兢,因为治安不好;有钱不乐,很多人盯着他的钱,包含他的子孙。所以人假如感情用事了,不深明大义的话,那就有可能会「离间骨肉,疏远亲戚,欺侮乡里,偏私子女,凌虐仆婢」,这些行为不少都是出自于妇人。所以男子明理有读书,都要随事来引导、来护念自己的太太,我们说领妻成道,「喻之于道」。至于这个丈夫,在古代他不只一个太太的情况,用小老婆的话来虐待自己的原配,抛弃自己的原配,这也是容易偏、容易迷惑的地方,都不可以不谨慎。所以人假如情欲重了,真的是欲令智迷、情生智隔,就会干出违背道义、情义的事情。「太上因妻及妾,良有以夫」,所以这也是提醒我们这当丈夫的人,也要有责任来护念另一半,这个都是责任所在。我们女子是相夫教子,先生也要护念好另一半。

这里有一个例子,程彦遵,他「事母至孝」。但是他的母亲性情比较严厉,然后又讨厌彦遵的妻子,就把他妻子给逐出门。彦遵当时候是壮年,可是母亲很坚持,子当时就顺了母亲的意,而且自己终身不娶,等于是程彦遵也是非常重情义。他的妻子也很贤德,被逐出去之后也没有怨言,每一年都来问安,自己居住,然后守节没有改嫁。当时候的士大夫都觉得这个女子很贤德,还作孝烈传。这可谓子孝妇贤的例子,忤逆的儿子跟媳妇,看到这样的事例应该是要很惭愧。

人生不可能遇到的缘分都是善缘,佛讲得透彻,成为一家人四种关系:报恩、报怨、讨债、还债。遇到不好的缘,我们要守住一个信念,就是道义。义是应该的,我们应该做什么,我们不管对方是什么态度,我们依然遵守。所以别人对不对不是最重要,我自己要做对。假如觉得对方没有对,我也可以错,那这个关系都不是义了,这种对待叫利害,他对我好我才对他好,他对我不好,我就对他不好。我们人现在的思惟不是义,就变成利害关系了。这种关系处理起来,这种方式,冤冤相报,没完没了。但是是义,他恶意对我,我该做我的本分,我该用什么正确的态度,还是一样。一来,这个罪业、这个恶缘就化掉了,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这个叫化解冤结;假如这个缘更殊胜,很可能这一世就转这个恶缘成善缘、成法缘了。决定要明理,不要干冤冤相报没完没了的事情。实在讲人生很短,很短暂,不要去争去夺了,万般将不去,唯有业随身。所以真的这一生这么短暂,我们说随缘消旧业,赶快还一还,更重要的不要再搞轮回了,都是讨债还债,没意思,敦伦尽分,闲邪存诚。像程彦遵,还有他太太,他们假如闻佛法肯念佛,这个都能往生作佛。这么短的人生,很快过去了,换得一个无量光寿,不吃亏。所以师父上人说,咬紧牙关,此生证无量寿,这个是有智慧的。

另外七百六十三页,我们看到这个刘建德,他的妻子非常彪悍恶劣,她先生又管不了,而且都顺着她。刚好母亲病了,他的妻子就说赶快把她送到尼姑庵去。孝顺父母天经地义,我们居然不尽这个责任。母亲不愿意去,刘建德还是听了他太太的话,然后派了一个婢女去侍奉汤药。这个母亲临死前大骂:「我一定向阴间的冥司告你们的状。」后来走了。没有几天他的妻子就病了,有点发狂,就大声呼叫:「我没有很好的善待婆婆,把她赶到尼姑庵去了,结果阴间的这些鬼神抽我的肠、剥我的皮。」看不到这些阴间的神明,但是她自己却「徧体青紫而死」。这个业报现前,来不及了。又两天以后,刘建德自己也发狂,也说:「我刘建德,都是听妻子的,忤逆自己的母亲。妻子已经被阴司抽肠剥皮,受罪无间地狱。」所以他太太的罪报,不只是抽肠剥皮,更惨的是无间地狱,无间地狱的罪业是很厉害的,「一夜死生,地下每经万遍」,「登刀山也,则举体无完肤,攀剑树也,则方寸皆割裂」。所以真的明白因果报应,不能干这些堕地狱的事。结果妻子已经是这样了,现在轮到我了。因为他也没有尽儿子的本分,才造成他母亲这样的结果。所以他说世人要以我为戒。你不能,「太太这样,那没办法,我也阻止不了她」,那都把责任推出去了。你是男人,很坚持的话,女人她敢这么嚣张吗?所以这个都讲情理的,都有责任的,不能推脱的。当然他最后也是人之将死其言也善,他说世间的人要以我为戒,不要被妻妾所迷惑,来忤逆自己的父母。最后就死了,暴毙死了。结果入殓几天,突然「雷震一声」,他们夫妻两个棺木都被雷打震裂掉了,而且尸臭几里都闻得到。所以这个公案,相信那个地区的人,我看没人敢再不孝了,这也是上天在教化。所以古代有最严重的五个刑罚,但是罪最重的还是不孝。这个是王法,人都知道。但「至于天雷诛殛」,我们说天打雷劈,都是「逆子逆妇」,这些可能就有人不是很知道、体悟到这一点,所以把这个例子写下来提醒世间的人。

好,这一节课就跟大家交流到这里。谢谢大家!

说明:

(1)、资源来源于网络公开发表文件,所有资料仅供学习交流;

(2)、本站所发布内容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可以联系客服删除,微信:xsxyd6688;

福德智慧 » 《太上感应篇汇编》学习分享 成德法师主讲(第二十四集)2020/5/1 英国威尔士兰彼得

发表回复

提供最优质的资源集合

立即查看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