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上感应篇汇编》学习分享 成德法师主讲(第二十五集)2020/5/18 英国威尔士兰彼得

成德法师视频在线观看【点此选集】《太上感应篇汇编》学习分享点此选集

成德法师移动硬盘全套目录【点此查看

成德法师音频机合集目录【点此查看

 

诸位同学,大家好!

我们讲到恶报乙十三,这些都是无忌讳的恶,就是人悖逆良知,肆无忌惮在做这个恶。上一次是讲到「用妻妾语,违父母训」。父母跟我们的关系是最亲的,是我们的天性,父子有亲,因为爱欲而违背这个天性,这个是最损自己的德行跟福报。包含接下来讲的:

【得新忘故。】

就是喜新厌旧。《弟子规》当中说到:「勿厌故,勿喜新。」这样的人都是被爱欲所牵,失了自己的情义、道义。七百六十四页,《汇编》进一步分析,这个『得新忘故』,小到「衣服器用」,整个生活上所需要的这些物品,「大而朋情亲谊」,大到人与人这些骨肉至亲,甚至于是婚姻所结的亲戚,还有朋友,这是有小到这些地方,大到这些关系。「内而妻妾」,以前大户人家,或者是当大官的,他除了太太之外还有妾。对下有童婢,他的仆人,都有可能有来新的。若是得了新就忘了旧的,这就是「浇薄寡恩之尤者也」,这就是人刻薄寡恩,就是处世他就不念情义、不念恩义。所以人心假如是这样,这个世间重利轻义的事情就很多了。我们想想,那就很多世间的悲剧,世间痛彻心扉、让人痛苦的这些事情就很多了。所以风气不能往这个方向走。

就像《论语》当中讲,曾子说的「慎终追远,民德归厚」,其实这个精神就是时时不忘父母、祖先之恩。同样的,我们能念父母、祖先,人心就厚道,念恩。从父母、从祖先再延伸出来,那就是念一切亲戚朋友的恩,愈交愈深,感情愈来愈浓。甚至于是使用的东西,都能时时想着它也陪伴我很久,所以这种对人的念旧念情延伸到对物。就像我们今天看着自己身上所用的,甚至于房间里用的,马上都能生起这是妈妈特别买给我的;这是我要来读书以前,哪个长辈特别勉励我送给我的;这件衣服十多年前谁送给我们的。就像我们手上这个计步器,这是我们院长非常爱护大家的健康,送给我们每个人。这一分爱护放在心上,这东西是愈用愈有感情。

所以全修在性,我们学圣贤教诲没有别的,恢复自己的性德,知恩报恩就是性德。「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把我们迷失的真心什么时候找回来?在结交每个朋友、每个亲人、每个有缘人,在使用每一个物品,都是让我们的性德不断的恢复、不断的彰显。但是假如「得新忘故」了,那这个心就愈来愈被利欲所迷惑了,欲令智迷,利令智昏。

古人疼爱我们,留下很多宝贵的这些劝勉的话,「先贤有言。与其结新交。不如敦旧好」,这句话意义深远,不如和睦、敦睦本来已经认识的亲戚、朋友。因为我们得要思考,这个新结交朋友动机何在?假如动机出于要谋自己的利益,那纵使结交了很多很多朋友,事实上也无法交心。所谓「以利交者,利尽而交疏;以势交者,势倾而交绝;以色交者,华落而爱渝;以道交者,天荒而地老」。我们佛家常说要随缘,要珍惜这些旧好的缘分,不能这些旧好或者这些本分没有好好尽,去攀很多的缘。尤其是读圣贤书,甚至是修行人,这么去做了,那就表不好的法,人家觉得这边讲的「浇薄寡恩」,不负责任,不尽本分,这个就表不好的法,破坏圣教形象。

所以近处不能感动,未有能及远者,自己家的子弟不能教育好,怎么说去推广圣教、去教别人的孩子?这都是不可能的。所以我们冷静看看,很喜欢结交一大堆新朋友的人,他的动机何在?我们可能也要自己观照好自己。你说佛门不是说要利益众生吗?这利益众生也不能攀缘,利益众生是要自己敦伦尽分,是自己明明德,自己这种情义、恩义不断显发出来,然后再由这些明明德来供养给大众。讲的话很有摄受力,你自己真的做了。

就好像大连王希海先生,他父亲病得很重,没有行为的能力了,他等于是终日守候,还帮他父亲吸痰,照顾得无微不至,一照顾就是二十多年。但是他的事迹令人感动,多少人因为听了他的事迹、听了他的分享,孝心都触发了,甚至都忏悔了。成德还亲自见过,听他一堂课,有一个学校的干部就站起来,当众当着一二百人忏悔自己对婆婆不孝。那时候成德也很感动,感动这种孝子的德行真的能够触发人的善根。你说那都是在社会上有地位,俗话说有头有脸的人,在那么多人面前忏悔,那要多大的勇气,那要多大的这种惭愧心才做得出来?就听了一堂课。

所以我们去利益众生,是透过我们真正敦伦尽分,把这个真情真意的心得供养出来。就像徐醒民老师说,是用我们的明明德去亲民,我们要自觉才能觉他,自觉是明明德,觉他是亲民。用什么亲民?用自己真正恢复了孝、恢复了悌,忠信礼义廉耻,来给众生做榜样。用我们的身教、用我们的言教,来将他的善根启发、增长。

所以不是说你到处结交朋友这叫普度众生。所以这个次第不能乱,格致诚正,接着是修身、齐家,再来才是利益国家社会。变成我们前面都没有,直接跳利益社会、利益国家,这个就躐等了,这个根本是拿着合法掩护非法。什么是合法?利益众生、宣扬圣教,这合法。掩护什么非法?掩护自己的好名好利,喜欢人家赞叹,喜欢那种受人家推崇、赞叹的感觉。回到家里跟在人前讲课变成两个状态,这样就落入了一个修学的误区。所以古人这些话都值得我们去静静的感悟、体会,用在我们的人生上。

这里讲到过去楚王曾经颁下诏令,要找他遗失的鞋子,就遗失的鞋而已,鞋一般不算是太贵重的东西。他讲道:「我很伤心,我跟着我这个鞋子一起出去的,却不能跟它一起回来。」对于物品都是这样的念旧,更何况是人?上行下效,「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所以楚王的这种念情念旧的心感动了他一国的人,所以「自是国人无敢弃旧者」,就不忍心抛弃这些旧的物品、旧的亲戚朋友,就会念这个情义。这个是「真千古有情人」,这是指楚王,那是「亦千古知道人」,就是真正明白人情事理,甚至是真正明白怎么自爱、怎么爱人。

接下来,这个理开展得很好,事中举了楚王的例子,还有一个我们也很熟悉的东汉光武帝的姐姐湖阳公主,刚好先生去世了,结果他姐姐特别敬佩宋弘,有意要想嫁给他。光武帝也是念手足情,去帮她探探宋弘的意思。结果皇帝就跟宋弘讲到:「这个人富贵了,比较容易换朋友;贵是有地位了,容易好像换太太了,这个是人常情是如此吗?」我们这个人之常情,我们也要了解到《弟子规》当中说的,「流俗众,仁者希」,我们能够去包容一些人所不足的,但是我们自己可不能随波逐流。《无量寿经》说:「惑道者众,悟道者少。」可是人身难得,佛法难闻,正法难闻,所以我们可不能被社会风气影响。

皇帝提了这个观点,其实在功利的社会风气,它对人的影响是不知不觉的。其实我们冷静去观察,成德读大学的时候,就觉得从乡下来的同学很容易交往,大家玩在一起互相帮忙。反而比较从大都市里来,经济环境比较好的,好像比较不会一群人玩,有一点他看得上眼的,好像就比较不是那么重这种情义,好像交换一下名片,这个人值不值得我交?当然你交朋友还是要看的,但是你是要看友直、友谅、友多闻,不是要看他有多少钱,地位怎么样,我跟他结交我能得什么好处,都是从这个利益去着眼,这样也不妥当。

好像在这种功利社会有一个风气,我收入多少了,我住在哪一区,等再高了我就搬到哪一区,好像交什么朋友、住在哪,都是彰显我的地位。为了要去到另外那一区,拼命赚钱,甚至于贷款买房子。我觉得这个时代,人都把自己搞得很累,都在追逐这些带不走的身分、名、利。所以不是环境逼迫我们,是我们自己陷进去了,自己在困自己。

你看这个时代,要找到说饿死的比较不多了,但是忙碌得要死的那不少了。往往他忙到最后,家人没照顾好、孩子没教育好。所以这个时代能够不随波逐流不容易,搞得大家都忙得要死、累得要死。俗话讲说,为谁辛苦为谁忙?所以这些风气我们得自己有理智去判断,甚至更有志气去扭转错误的风气才对。

所以宋弘就是一个好榜样,他虽然是在东汉,但是我们效法他们,也能够在这个时代振兴正确的处世态度。宋弘这件事铁定影响当时候的朝廷,必然的,因为这个事最后一定文武百官都知道。所以宋弘对应皇上:「贫贱之交不可忘」,这个就呼应皇上讲的有钱了换朋友,他说贫贱之交不可忘,我们贫穷时候帮过我们的人,这个都不能忘了。像韩信当时候饿到没饭吃,一个农村妇女给他一餐饭,他念念不忘,等他发达了,拿了很多钱报她的恩。这个妇人她根本就觉得,你这么可怜,煮个饭,她心上连痕迹都不落。人家虽然是个农村妇女,可是这种乐善好施,都有这个善根,人家也不去希求这种回报。

其实这个话,皇上的话,应该宋弘知道意思,但是他讲话也是懂得这种分寸,没有马上就说「那不行,糟糠之妻不下堂」,他先贫贱之交不可忘。这句话出来,皇上说,对。用现在的话就是先用第一句把皇上的正能量提起来了,接下来再针对皇上主要的意思再回答,就不会觉得好像很冲了。贫贱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糟糠之妻是指原配,本来贫贱时候就娶的妻子,他是绝对不能够抛弃她的。皇帝就回头向公主示意,这件事可能行不通,因为感觉到人家宋弘的气节,重情重义。

这位读书人就说到他读了这个故事,他感叹:怜爱新的抛弃旧的,应该就是指抛弃原配,「举世皆然」,就是这种现象比较多。所以「妻妾之际。尤易移人」,在这种情欲当中很容易就得新忘故了。「往往枕上生嫌」,就是在闺房之内,新人去诋毁、毁谤旧人就很容易发生,所以这种事情一发生,就埋下了这个家的祸根,铁定要产生一些嫌隙,甚至于严重了就可能要骨肉亲人的一种冲突、分离都有。所以这个害处实在不可言,人不可以不谨慎。

我们现在冷静去看看,有一些很有钱的人,一找小老婆,他们家的事就很多了,人事的纷争,甚至于后面的财产问题搞得,甚至这个企业家死了都还争了很多年,都没有办法平息,都没有办法下葬。话又说回来,一个有地位、有钱的男子,假如这个得新忘故放不下,他会惹来人生尝不尽的酸甜苦辣。所以祸福无门,惟人自召,这个也怪不得人。

而这里面提到的,家里面这些产生的嫌隙,其实也在提醒每一个人,「谗不自来,因疑而来」,谗言不是自己来的,是我们亲人之间、朋友之间产生了怀疑;「间不自入,乘隙而入」,这个离间的话不会自己跑进来,是我们有空隙了才进得来。其实我们冷静想想,这个旧人应该是我们很熟悉的,我们比那个新人更了解他,怎么都被他得逞了?其实还是人的什么?欲。就是欲令智迷,情生智隔,产生情欲了,看不清楚了。「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你喜欢一个人,那个就不冷静了、不理智了,他一讲什么话你就很容易受他影响。所以无欲则刚很重要。

接下来举个例子,有一个富翁没有孩子,然后就抱养了哥哥的孩子十年。那当初人家哥哥也是割爱,把孩子送给弟弟了。结果自己的妾又生了一个孩子,这个富翁就把这个养了十年的孩子,就把他抛弃了。所以这个人就是都还是自私自利。哥哥把自己的亲骨肉都让给我们,我们这个情分要放在心上。那你说孩子都养了十年,跟我们朝夕相处,怎么自己的妾生一个就把他抛掉?所以这个人有钱有地位不能变了心,一变了心灾祸就感召来了,惟人自召。变心就非道,是道要进,非道要退,苟或非义而动,背理而行,就麻烦了。结果你看,进一步他把财产统统给了这个妾生的孩子。后来这个哥哥的儿子他用勤俭成家了,而且孝悌恭慈,很有德行,整个家族都非常赞叹这个孩子。然后这个妾的孩子长大了,又放荡,游手好闲,又吃喝嫖赌,结果财产全部都耗光了。这个时候,这个富翁就非常懊悔。「悔之于后,将何及乎」,人生没有后悔药可以吃。

再来,仪征这个地方,在江苏扬州,有一位景暘,读书人,他贫穷的时候跟扬州的史城交往得很好。结果景暘去世了,可能留下了妻子、孩子,日子过得很不好。结果过去的这些亲人、老友就疏远了,都不跟他往来。但是这个史城都没有忘记他,然后时时都会关心了解他们吃穿如何,甚至于是超过景暘在世的时候。而且景暘他还留下很多文章,数十卷,这个朋友史城还捐了千金帮他出书。然后讲道,他不忍心自己的老朋友他一生所积累的学问,就这样像入了黄土埋掉了,就太可惜了,不忍心他的菁华殒地,他一生的这个学问应该让它可以利益这个社会,甚至于是让他的后代也以他的父亲为荣,效法他的父亲。结果后来这个史城做到很大的官,都是属于宰相、部长这种级别的官员。这个是对于朋友念旧。

我们再看范仲淹先生,他在做吏部员外郎郡守,就是他的官职是吏部员外郎,他实质上任是一个郡的郡守。当时候是有三个仆人婢女,等于是照顾很多生活这些工作。等到他官升到二府,这个就是当时候最高的两个国家单位,就是枢密院是管军事的,中书省是管国家的行政,就是文武两个最高的单位,已经升到这么高的官职。「乃至于薨」,这个薨就是国家的大臣去世了。就是到他离开这个世间,差不多十年,他的仆人没有增加一个人,也没有改,没有换人。我们从这些行持,都可以看到他们处世的心境,特别念这个情义。这个是得新忘故。

【口是心非。】

我们一般说的伪君子,心口不一。《汇编》谈到:「心口皆是」,这个就是心口一如,「言行忠信,表里相应」。接着说「即心口皆非」,等于是他心想的是不对的,嘴讲的也是不对的,「人犹得而防之」,人懂得这样的人不要靠近、不要结交。但最怕的是什么?「惟言称尧舜」,一讲话,尧帝说什么、舜帝说什么、孔子说什么,但是「心同桀纣。口誓山海」,讲得我们说天花乱坠,很能迷惑人。我们举个例子,西汉末年王莽,他也是个大官,他拉拢了那么多人,可是他最后篡位,你说他口才好不好?他言称不称尧舜?可他内心不是这样。很多人假如没有分辨出来,就可能不辨忠奸的话,后面都会有不好的影响。

你看「心怀陷穽者。最难测度」,这样的人「事君必不忠。事亲必不孝。交友必不信。临下(他当主管)必不义」,因为他的心已经跟真心相违背了,行为就不可能跟八德相应。「此辈乃小人之尤者也」,这样的人是小人当中很恶的人,让人防不胜防,所以「使人悞信其言」,信了他的话,「而入其机彀之中」,这个机彀就是圈套。所以他的罪「加阳恶数倍」,太阴险了。我们刚刚举的那个王莽,很多人可能都被他骗了、被他利用了,后来受害的人甚至是百姓、甚至是国家,影响范围都很大。

接着举「佛经有云。妄言恶口之人」,恶口是骂人,妄言就是口是心非,讲的都是不真实的话。我们冷静看,《太上感应篇》这么多行为,口业就占了很大的比例。口业最难防,但是不防后果不堪设想,口业一定要对治。为什么《无量寿经》身口意三业它把口业排第一?因为太容易造。我们要去西方要不再造新殃,他每天在造,跟西方极乐世界的方向背道而驰。再来口业不对治,那个话出去,首先是心先动,心已经不清净了,每天心波涛汹涌,那不是不进则退,一直往后退了。心净佛土才净,才能接上这个极乐世界的频率。所以要修清净心,要从口业下手。所以善护口业,不讥他过。

佛经更点出来,这个佛经是宝,因为没有佛经教诲,我们根本看不到这个真相,前世什么样不知道,来世怎么样不知道。佛经都给我们讲清楚,死了「堕拔舌烊铜」,拔舌,灌烊铜,然后「犂耕」,犁耕,耕田那个犁来耕舌头。你看这些地狱,光是想就头皮发麻了,真的受,那不知道有多痛苦,真的是就像经上说的,想到这个情景就流血汗,更何况是去受?而且「遐劫受苦」,代表要很长很长的时间受苦,三途一堕五千劫,不只是在地狱,纵使是生到畜生道,地狱出来还要饿鬼,饿鬼出来还要畜生,在畜生道还常常是要吃荆棘一类的这种食物。其实这个也有道理,为什么你都吃那个会刺的东西?因为我们的心奸险,所以受苦当然也是这样。你心奸险,常常都去刺伤别人、伤害别人,所以自己连在畜生道都要受这个果报。纵使从畜生道出来当人,「舌根不具」,舌根不具是不能讲话,或者口齿不清楚,就是跟平常人不一样,有缺陷,而且「口气恒臭」。所以事实上我们这一生这是一个受报身,身体好、相貌好,这些都是修来的,连口气清香、清新,还是这种口气不好,也是一种果报。

所以人假如明白这些道理,也懂得从自己的这一个受报的身反思自己过去的因。比方成德从小身体就不好,过去杀业重,一来要忏悔,二来要多修无畏布施。哪里可以看出来杀业重?小时候喜欢弄刀弄枪,有这些棍子什么的就很喜欢玩,那就是习气。你看习气现前,都不是拿起《论语》高兴得不得了,都好玩,不喜欢读书。你看我们在业力面前做不了主,所以不是遇到师父,后果不堪设想。所以遇缘不同,尤其师父这个缘,那是我们法身慧命的再造父母。所以《劝发菩提心文》,念师长恩重要。

再来,这样的果报,当人舌根不具,口气恒臭,纵使他讲出了好的言语,人家也不容易相信他。所以假如我们今天说:我都讲得很对,咋没人相信我?这也不能怨天尤人,也是果报。但都能转,我们坚持对的去做,慢慢这个业就转过来,俗话说「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人家不相信,也反省自己。得不到社会大众的谅解,一定回过头来反省自己,这是真正觉悟的人,不怨天、不尤人。所以「口是心非之业。获报如此」,这个非常重。

我们要了解,信用是人的第二生命,你口是心非让人家看破了,一文不值。台湾「青年十二守则」,这些都是一个人这一生能不能走向幸福美满人生的关键,列了十二条。其中一条,信义为立业之本,你事业能不能做好,关键在哪儿?诚信,义,道义,你是不是真心去服务人、去为人付出?每一个行业行行出状元,都是为社会服务的。你不是义,都是为了自己的自私自利,这事业做不长久。太自私了,有时候慢慢就会损人,就会铤而走险,这事业不能长久。所以信用是人的第二生命,对个人是这样,对国家也是这样。「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人民对国家、对领导者的信心超过军队的重要,超过国家的钱财的重要,一失人心,可能瞬间瓦解。国如是,一个团体亦如是。

所以明朝的薛文清就说了,《易经》里面提醒:「庸言必信」,就是你平常的言语都要诚信。就是你平常的言语,人都会觉得不要紧吧。其实人很容易去分别执着,什么时候才认认真真、正正经经讲话?在台上。那这样的态度,台上台下不一样;有人的时候,公众讲话不一样,没什么人了,态度又变了,人前人后又不一样了。其实只要有这种分别在,那个都是做表面功夫,那个都很容易就口是心非。所以这里讲,「人以为不紧要。轻发而不慎」,随口就讲,都不谨慎自己的言语。「殊不知一言之妄。即言之失。」就是你讲了一句不实的话,很可能你在人家心目中言语的形象就破坏掉了,人家以后就很难相信你。随便给人家开玩笑,一下你在人家心目中的形象就没了。很可能这种事我们都遇到过,真正听到了,可能我们的心态还「那有什么大不了」,还不反省,还觉得人家太小题大做了。所以《无量寿经》教我们,「不欣世语,乐在正论」。既然要讲话了,绝对不要去造业,要去积功累德,既然讲话了,就能利益自己、利益别人,多讲利益语、多讲软慰语、多讲道义之言。「故庸言必信。德之盛也。」所以一个人他讲话都是很谨慎、恭敬,这个人的德行一定很好。

所以看人的修养,往往不是看他口才怎么样、讲得怎么样,都要在他很细微的一言一行当中去观察。尤其是你真的要结交这个人做知心朋友,或者是说你要重用一个人,那个岗位又很重要,这个时候要知人善任。这也是我们用人当中,可不能凭着自己的爱缘慈悲感情用事,还得为团体负责任。尤其我们在佛门做事,你推荐一个人错了,影响一个地区的法缘,这个过失不轻。

所以我们看到马上这个正面的例子,真的是庸言必信的人,「德之盛也」。「宋司马温公」,刚好当时候刘安世先生向他学习。司马温公就应该也是将他一生所学的精髓给他和盘托出,教导他「尽心行己之要」是「惟诚耳」,最重要的就是真诚。就像《中庸》说的:「诚者物之终始。」佛门真心的体就是诚,至诚心是体;清净平等觉,自受用;慈悲,他受用。而我们要能恢复本有的自性,就是孟子说的「求其放心而已矣」,从哪里下功夫?功夫先自不妄语开始。

司马温公又讲到,他也是赞叹刘安世先生,因为刘安世后来是做了国家谏臣,也是很大的官,非常正直。当然也是很欢喜这个学生,也赞叹这个学生,说他平生就是一个「诚」字待人。很可能他一生也遇到很多挑战,可是都能坚持这个处世的态度。刘安世先生因为非常正直,遇到有人要谋害他,可是那个要谋害的人起了这个念头,还没有去做这个事就暴毙死了,因为这一念心太恶了,这是要去伤害一个忠臣。而且这样的人,像司马温公、刘安世先生,这个都是所谓善人,都是有天地鬼神在保佑的。

当时候有一个市民叫田叟,他说经过南京假如不见到刘侍制,就是指刘器之(刘安世先生),不见见他,就好像经过泗州,这个泗州就是现在的曲阜,去了曲阜,没有去拜见至圣先师孔夫子。就是去了曲阜不到孔庙去拜至圣先师,那不是很遗憾吗?就好像白去了。那就好像到了南京,不去见见这一位有德行的圣哲人,那不就白去了吗?所以市民田叟讲这个话,可见得当时候刘安世先生在老百姓心目当中的威望。所以他能感人到这个地步,没有别的,就是他真诚。

所以看了这个事例,这个诚怎么可能去误人?所以人,这个也是感叹,人怎么不在这里下功夫?人不在诚、不在心地下功夫,在哪下功夫?动歪脑筋,只是重表面,做表面功夫,都是话讲得很好听。所以这里讲不要口是心非,就举了这些榜样来劝勉我们效法。

接下来这个例子,「任国佐」,他生病好一段时间了,他就设醮坛来替自己祈福。结果在梦中神就告诉他了,说:「你平生为人。心口不同」,就是口是心非,心口不一,「自少及长。善功无一」,没有发自真诚的善心去做善事,反而这种心口造的业很多,所以「罪恶已定。死在旦夕」。结果真的就死了。

真的要知过不容易,都读了书,但是从小到大,还是没有依教奉行。所以《太上感应篇》说:「知过不改,知善不为。」那等于是没有羞耻心,才知过不改;知善不为,没有志气,得过且过。所以,有惭有愧是人重要的善根。见善,心向往之,肯去效法,这都是有善根福德的表现。我们看到这个例子,也引以为戒,真的心口要一,而且要发自真诚去行善,要搞真的,不能搞假的。

接着讲到:「土无定位。五行秉之为主。」五行是金木水火土,木是东,北是水,南是火,西是金,所以东西南北,这个土是在中。金木水火土是以土为主,五行秉之为主,「四时赖之以行」,春夏秋冬的运行,「万物藉之以生」,土表信,土是大地,万物是赖它生长。所以五行跟五常是相应的,所以「其在五常。则信是也」,土跟信相应。木火土金水,木跟仁相应,火跟礼相应,土跟信,金跟义,水跟智,跟仁义礼智信是相应的。

接着又说:「若四端无信」,这个仁义礼智假如没有信,「则亦不成其为仁义礼智」。我们冷静去看,不守信,哪有仁、哪有义?那不是很无礼吗?那没有智慧了。不守信,没有办法在社会立足,信是人的第二生命,信用。「故曰。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中庸》里面的一句话。所以事业要成就,一定是自始至终真诚守信去做;不真诚,绝对做不成事情,成就不了自己的德行,更不可能去成就事情。「今人吐语出言。并无真心对人。岂能自成其人哉」,所以一个人要恢复自己的性德,孟子说「求其放心而已矣」,要恢复,首先就是要用真心去待人。假如讲话都不真诚,那是跟真心愈来愈相违背,怎么可能恢复明明德?怎么可能成就道业?

接着也是劝勉,「若从此改悟」,悔改醒悟了,能「言行一致。表里相应」,就像《无量寿经》说的「言行忠信,表里相应」,这样「遇事坦然。常有余裕」,遇到事情都是真心对待,不会有这种心机,不会夹杂名利,这样身心是非常自在的,所以心情很放松、很柔软。「仰不怍于天。俯不愧于人」,这是孟子说的人生的三乐之一,他良心很安,「平生不做亏心事,夜半敲门心不惊」,所以真的时时守住诚信,身心是愉悦的。所以说「岂不乐乎」,因为用真心就有法喜,这种快乐由内而外出来。

接着说,「然此吾人所最易犯」,就是口是心非这种口过很容易犯。为什么很容易犯?习惯了,习惯欺骗、习惯应付,都随口就说了,都跟自己的心不相应。所以不能打马虎眼,更不能都有所自私自利的目的去说话。要把这个习惯转过来,这叫熟处转生。真诚心陌生,生处要转熟,时时能够提起来。怎么转过来?「防检甚难。切毋略略放松」。所以要预防,要时时检束自己,不能松懈。所以《了凡四训》说,世间聪明俊秀的人不少,德不加修,业不加广,只为因循二字,耽搁一生。他因循,他自己就不时时战兢惕厉,他就提不起这个态度了。这样就「自绝于光明正直之乡」,那就渐渐离光明正直的境界愈来愈远,极乐世界是常寂光,一片光明,就跟它背道而驰了。

所以求生净土的人,心净佛土净,那是一真法界,我们要用真心才能够相应。所以要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就跟一真法界起感应道交。这就能「现生优入圣贤之域,报尽高登极乐之乡」,这样就生则决定生。所以要尊重己灵,要真正护持好自己的佛性、慧命。「无量光寿,是我本觉。起心念佛,方名始觉。托彼依正,显我自心。始本不离,直趋觉路」,很快就能回到西方老家了。

假如不自爱,一松懈,轮回路险,无常迅速,可能就「入于黑暗荆棘之境」了。因为我们假如不真诚,口是心非,造的全是三恶道的业,种这样的因,怎么可能不受这样的果报?所以只要从心行去转变,决定能改造命运,命由我作,福自己求。所以连成佛都求得到,还有什么不能靠自己去努力获得?

我们看下一句:

【贪冒于财。】

是贪污钱财。

【欺罔其上。】

这个欺瞒上司。有时候在贪财的时候,也都是隐瞒上面的领导者。七百六十九页讲到,索取没有厌足,这个就是贪,这种欲是深渊,满足不了。「昏昧无耻曰冒」,那不知道冤有头债有主,你拿了国家的钱财,债主是全国人民,真是昏了头,所以昏昧。为什么昏昧?欲望作祟,欲令智迷,利令智昏。

接着强调,「事上忠而持己廉。人臣之大节」,这是我们为人下属、为人臣最重要的节气、本分,尽忠,然后廉洁有守。可是我们失了这个本分,「今也以贪冒之故而罔上」,为了要贪财还欺瞒上司领导,这个臣节就没了,纵使得到一时间的富贵,但是从整个历史来看,都是「旋踵破败」,就是很快就衰了。《菜根谭》第一句话就讲:「弄权一时,凄凉万古。」而且子孙也受到他的余殃,所以「子孙狼狈矣」。那不如「忠廉有守」,然后还保住了自己一身的清名,甚至给后世好榜样。就像杨震他这么清廉,他后代子孙以他为荣,后代称他叫「四知堂」。所以这个不止保住了自己的名节,还树立了后世一千多年的好家风,这个是真正不昏头,能为子孙长远着想。

这个『贪冒于财,欺罔其上』不只是讲当官,进一步再分析,包含「衙胥侵蚀钱粮」,他在公家办事,偷偷的拿了这些钱粮,甚至于是在大富人家的「庄仆隐匿税租等类」,他的主人地主,有一些收了这些租税,他从中贪污了,这些「种种弊端。不可枚举」。这些都属于什么?「下取上财」,底下的人去贪取上位者的财物,而且都是用一些伎俩、小聪明。我们讲到这里就想到俗话劝世人的,君子乐得做君子,小人冤枉做小人。真的聪明反被聪明误,古人留这些话很精辟。

底下就说了,「然所取之财。原是命中本有」,结果「无如来路不正。遂致身财两失」。这就是小人冤枉做小人,本来命中有的,可是用不好的手段折掉自己的福,而且现世还要受造的这个恶因的果报,最后人财两失。不如怎么样?「纤毫不苟」,纤毫就是指一丝一毫都不苟且,不贪,「则本有之财。必从他途正分中来」。在本来的本分因缘当中不贪取,因缘到了,一定会从其他的这些机缘当中得到你命中有的财富。所以人不明事理,他就觉得我现在一拿,我下半辈子不愁吃穿,他算盘算错了,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所以这个时代不宣扬伦理道德因果,这些命里有富贵的人最后造孽了,这是真可怜!他们的可怜不会输给贫穷人,贫穷是一时贫穷,造这个业,这一生最后人财两失,还得到三恶道受报长劫,不知道要多长的时间。

所以接着说了,同样是取,你是用不法的手段,最后是人财两失,可是安分守己,最后还是得到了,而且很安稳,不法的时时是提心吊胆,所以身心的感受跟未来的受用相差太大太大!所以为什么「建国君民,教学为先」?你不教育了,社会风气都是只看眼前,都是刀头舐蜜,看到有甜头就要去尝,不知道舌头也割掉了。所以这里讲「此是至理」,就是明白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但是命里无时,只要能够积德行善,都能改造命运。所以「人当不昧」,就是在人生路上不能昏昧、迷糊了,一定要是非善恶分辨清楚。

接着举了一个实际的例子,明朝贵州大中丞,这是很大的官,他姓王,王公,他管「总制两广」,你看广东、广西,他的权非常大。结果他就清查了库银,居然多有剩三十四万两。而且这些钱,户部是管财物方面的,这个款已经拨下来了,然后该发的军饷全部都发完了。为什么还剩这么多钱?因为这一段时间发的军饷少了,可是拨下来的钱多,日积月累就剩了不少钱。朝廷不知道这个现象,因为钱都已经拨下来了。王公看到这个现象,就要奏明朝廷。家里人也都没说什么,也知道他很廉洁,也不会说什么。结果他的同学老友就跟他说,「你一尘不染,朝野都知道,你很清廉,但是这些银两也不是去跟老百姓讹诈来的,也不是去偷国家的税、偷国家的钱,对上没犯法,对下也没有虐民取财。而且你还有四个孩子,是不是可以稍微为他们打算?你可以报三十万两就好了,四万两可以给子孙打算打算,这样对你的廉洁尽忠也没有损害。」听起来好像有点道理,所以人有时候不能听这些似是而非的说法。

当然王公很有涵养,可能觉得这同学朋友也是出于好意,虽然讲的实在讲没道理。他就笑着:「君言亦合情理」,听起来好像符合情理,但是你看他的应对也给人家台阶下,「君言亦合情理。但孀居三十年」,这个孀本来是指寡妇守寡,用在这里就是他很廉洁,安贫守道。「我都已经这样处世三十年了,一旦为了自己的儿子、孙子去打算,那我不就心有变了吗?我都年纪这么大了,白头了还改变我的气节,那这样不是错误吗?」我们俗话说晚节不保,这个可不能干。俗话说盖棺论定,可不能一世清名毁于一旦。我们说立名于一生,失之顷刻之间。五六十年,甚至七八十年,立名于一生,可是你最后改节了,那一盖棺论定,还是这个恶名。

但是能够善始又善终,那也是要很有恒心、很有定力。因为尤其我们这个时代,财色名利的诱惑太多了。所以得真正明事理,真正看破世间都是虚幻的,缘聚缘散,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看破才能放得下,不被诱惑。

结果他最后就把所有的这些款项都还给朝廷,一锱一铢都不留。结果后来他的官职都是郡守这样级别的,而且他的孙子辈要不就是文状元,要不就是武状元,担任的官职都是很重要的,而且都很清廉。这里也举到当时候的雪园太史兄弟,这就是他后代的子孙。接着就感叹,王公能做到这样很不容易,难能可贵,可以为天下的真君子。所以这是非常正面的表率。

接下来提到了明朝成化时期,有一个官员叫秦紘,他当了陕西的巡抚。当时候当地秦王府,这都属于皇亲国戚,底下的旗兵、校官非常放肆横逆,当地老百姓很痛苦。秦紘都把他们抓来处置、判罪,不然继续下去就没有王法了。结果秦王府就告秦紘欺负、欺灭皇族。结果皇帝很生气,因为来告状的毕竟是他的亲戚,然后就下令锦衣卫把秦紘抓起来关到狱中。

皇帝也很可贵,他就命令身边的臣子可靠的人,叫尚亨,去查他的家产情况。结果只查到黄绢一疋,然后旧衣服数件,就只有这么一点点财物。结果这个尚亨就回奏皇上秦紘的贫穷状况。皇上亲自检查,结果非常感叹,非常嘉许他,然后就赶紧把他放出来,还赐他万锭的银两,然后来彰显他的廉洁。

这个皇帝也有智慧,他举善教不能。把善,把官员里面好榜样树起来,就能振兴这种朝廷的风气,大家都向他效法。然后还调他做河南巡抚,河南是人口最多的地方,升更重要的官职。结果他到任,当时候很受重用的太监汪直也刚好到河南去办事,而且他当时候我们说「威势震赫」,就是好像很有威望,可能他出来的那个阵势也很大。其他的巡抚都是很恭敬的来拜见他,但是秦紘没有这么做。这个太监汪直也很可贵,他知道秦紘是很尽忠廉洁,看他没有来给他谄媚巴结,反而更加敬重他。而这个秦紘又写奏折给皇帝,然后也批评了这个汪直,因为他出去阵势太大了,带了很多这些旗兵、校官,这样难免骚扰到地方百姓。

后来汪直回到京城,皇上也可贵,就问他说:「你去过这些省的巡抚哪一个人最贤德?」太监汪直就说:「秦紘最廉洁,又有才能。」其实这个皇帝也在考汪直是不是讲真话。所以处上位的人也都要能分辨忠奸,不能被一些身边人的话一讲,都不去了解清楚,那就变偏信则暗,兼听才能明,甚至于是有亲自去了解。结果汪直称秦紘最廉能。皇上就把秦紘上奏批评汪直的奏章给汪直看,汪直一看叩头认罪,所以皇上也就原谅他。后来秦紘做到尚书,这个都做到部长级了。

从秦紘的事例,明朝颜茂猷先生针对这个事例,他有所一种领悟,他说:「行节至此」,就是一个人做人处事他的气节到这个程度,就如同日月这么样的明亮,「如精金美玉」,都不杂,很纯,很廉洁,没有染污,所以「不亦善乎」。假如秦紘稍微积了一点货财,那他下到监狱的时候能够很洒脱吗?不要说多,稍微有积了一些货财,就没那么洒脱了。所以他是「廉威既震。阉宦无色」,他的威严从哪里来的?从廉洁来的。所以古人说「公生明,廉生威」,大公无私他就明智,人一有私心私欲,他看不清楚,偏颇;廉洁,他就有威望、有威严,无欲则刚,所以连这些得宠的太监都非常敬重他。

而这里还分析到,当时候太监汪直到各地去的时候,连这些部长级的人都来谄媚他,叩头乞怜,希望他在皇上面前说几句好话,那这些大官不就根本没有一种威严在?而这个秦公,因为这个部长级的官员那是在皇上朝廷内的,都这么样去讨好,可是这个秦紘他是远在几千里外的巡抚。那种威严,廉洁所产生的威严,却能够震慑皇帝身边的太监。所以感叹,「嗟乎。贵贱固所自处耳」,一个人是贵是贱,绝对不是看他有多少钱、位置多高,是他做出来的事情尊贵。

接着下一个故事,宋朝的杜衍,他是山阴人。当时候是他已经当官了,在家用餐,吃一碗面。可能亲戚朋友或者同事就说,那你也太节俭了吧。杜衍就说了,「我本来就是一个,我们俗话讲,我本来是个小老百姓,现在有这样的官位跟福禄,你看戴帽还有冠带」,我们说腰带、所穿的服装,代表他的身分,「这个都是国家给我的,国家给我取回去了,那我不还是小老百姓吗?假如我现在用的都很奢侈,一旦我没有当官,那我怎么过日子,何以自奉哉?」所以这个时时都是感恩,时时都是心存国家的恩德。

所以「夫俭者。廉之法也」,就是俭才能养廉。只要不节俭,「物交势迫。浸不自由。奢费恣靡。悉此是赀。虽欲廉得乎」,就是假如不节俭,生活的花用不只自己,你一奢侈了,你的另一半、你的后代不都染上这个习惯吗?这些物欲的一种情境,慢慢慢慢你不知不觉就染污、就堕落了,花费愈来愈多,那钱从哪来?所以只要不节俭,铁定就要动歪脑筋贪污了。

所以我们前面讲到,有一个官员他跟一个底下的人满谈得来的。结果有一天问他,「你一天花多少?」「一千钱。」他吓一跳,他官比他大都没花那么多,原来他每天都吃肉。他就疏远他了,为什么?不节俭很难廉洁。这个都是有智慧看清自己、看清他人。

「故廉莫如从俭」,要能够廉洁,最好的做法就是节俭。所以「涖民之时。无异处家之时。用官之财。不啻用己之财。斯可矣」,为官这个心境很重要,面对人民的时候,就跟面对自己在家对待亲人是一样的;用官家的钱财,就跟用自己的财一样,不会去乱花,都会爱惜的。这个都是爱民如子、爱民如己。

接下来是一个反面的例子,他确实是「贪冒于财,欺罔其上」。浙江绍兴府有一个布政使,他很聪明,很会用一些方法来贪取钱财,结果居然积财到数十万。后来一定干坏事干多了,东窗事发,就没得当官,就回家。但毕竟他已经积了不少钱财,就买了良田。良田是指很好、产量很高的田,十万亩。这个很惊人,是大地主,所以富甲一方。他的祖父频频在他的梦中出现,这真的,祖先跟后代跟我们是密不可分,而且这个祖宗真的爱我们,一直提醒他,说阴间要惩罚你,其实是劝他赶快回头是岸,改过自新。结果他不信,所以这个人不孝,不恭敬祖先。

后来,他只有一个儿子、一个孙子,结果这儿子跟孙子吃喝嫖赌很严重,最后都死了。因为这个福报折得太快了,禄尽人就亡了。他自己没多久也染病,结果瘫痪瘫在床上。子媳妇跟孙媳妇品德不好,所以也都干出见不得人的事,名声很难听。然后接着这些亲戚朋友见到他有这些钱财,都想尽办法来骗夺他的钱财。他虽然瘫痪,但是这个眼睛还看得到。所以大家可以想象,他躺在床上很痛苦,见到儿子、孙子死了,媳妇都干这些坏事,大家都来谋他的钱财。等到他,我们说奄奄一息了,钱财全部都败光了。他临终的时候眼睛张得很大,然后在那里呼叫,还讲了一段话。这个说人之将死,其言也善。他感叹:「我官至布政不小」,布政使算不小的官,「田至十万不少」,到了十万亩也不算少,「我手中置」,那十万亩都是他自己去买的,「我手中了」,就败光了。然后说完就死了。所以他等于最后终于看清楚了自己的愚痴。

后人感叹,「嗟乎。此特花报耳。其果报在地狱」,他更惨的果报还得去受,所以「又不知何如也」。所以这个佛家讲可怜悯者,本来是很富贵的人,富贵的命,不去积功累德,搞到最后是这样。

接着就赞叹杨震先生,「善哉杨伯起曰。吾虽无厚产以遗子孙。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所遗不既多乎」。这个是很有智慧的祖先,他是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留金于子孙,子孙未必会守;留书于子孙,子孙未必会读;不如于冥冥中积阴德,以为子孙长久之计,这是真留好东西给子孙,而且他的榜样也是子孙千古在留传。

好,这节课就跟大家交流到这里,谢谢大家。

说明:

(1)、资源来源于网络公开发表文件,所有资料仅供学习交流;

(2)、本站所发布内容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可以联系客服删除,微信:xsxyd6688;

福德智慧 » 《太上感应篇汇编》学习分享 成德法师主讲(第二十五集)2020/5/18 英国威尔士兰彼得

发表回复

提供最优质的资源集合

立即查看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