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上感应篇汇编》学习分享 成德法师主讲(第二十三集)2020/4/29 英国威尔士兰彼得
成德法师视频在线观看【点此选集】《太上感应篇汇编》学习分享【点此选集】
成德法师移动硬盘全套目录【点此查看】
成德法师音频机合集目录【点此查看】
诸位亲爱的同学,大家好!我们接续上一节课,针对的是忤逆的恶。接下来这是:
【强取强求。】
就是在取跟求之间,诉诸强权、强势、暴力,不合情理,不讲情理法。《汇编》七百二十七页提到,「分所不当得」,这不是你应当得的,而你却一定要得,这个就叫强;是人来供给我,这个叫取;我去把它强拿过来,去干求,这个谓之求。郑瑄这位读书人他就讲到,他观察这钱是每个人都想要的,既然人都想要,那就有可能针对钱来争夺。所以骨肉亲人之间,就因为它产生争夺、隔阂;地方的这些士绅,为了钱他可能都会做出不妥的事情,甚至不法,身败名裂都有;商人就为了钱,你看这个时代触犯法网的也有,之后被枪毙的都有;市井小民就因为这个斗殴,严重的互相杀害都有。其实这个钱一会来一会去,人的身分一会贫一会贱,都是很无常。所以俗话说,人为财死,鸟为食亡。这个真的是人世间的,我们说没想清楚,干出很多迷惑颠倒的事情来,而跟钱有关的真的是福少祸多。可见古人创字的时候就在提醒我们了,这个「钱」,左边一个金,右边两支刀,这个文字背后就在启发我们的悟性,不要因为钱产生冲突。甚至古代造钱,里面有一个方形,就是让我们不要掉到这个钱坑里面去了,陷进去不可自拔,这个是钱字对我们的提醒。其实人能够安贫乐道,也不会掉到这个钱坑里面去。真正明白该是我的抢都抢不走,他就不会去干这种贪赃枉法,甚至跟人争夺的事情。都是不明理,心不安,理得心就能安。
我们看这个故事它就彰显了道理。所以看破、放下,看破是明理,这些论理也好,这些故事也好,都是帮助我们看破。南宋赵卫公雄,他还没有显达的时候是非常贫穷。他家里还有母亲,到了年末,我们说要过年了,新的年要来了,都吃不上东西,就很贫穷,夫妻两个人就相对哭泣。结果隔天扫地的时候捡到一锭银两,重二十五两,这个生活就稍微宽裕一点。后来登到宰相位,结果他的,我们说现代话叫工资,就百锭,这百锭可不少工资。结果他收到工资的时候缺了一锭,他就去询问管钱财的,因为觉得可能是不是这个管钱的人搞错了。结果还没去问清楚,当天晚上就梦到神跟他说:「你某年某月某日,你已经先借了一锭。」所以神明也是通人情事理,他实在太困难了,尤其是连母亲都吃不上饭,他们应该也是孝心感动天地,才先挪用了一锭银子,给他们解决困窘的状况。所以「命中有财,时运未至」,还不可能能够以他的力量把他这一生本有的财拿来用,还做不了主。我们可以看到,很多世界的豪富,都是名列前茅的大富翁,他们小时候很穷困,可是事实上他们命中也是带了这么多财富来的,时节因缘还没到,他这个财富也不能现前。所以命里有时终须有,时节因缘到了自然现前,还没到,还强求不得;况且我们本来就没有,还去强取的话,那造的罪业就非常重了,这个时候很可能连我们本有的就折损掉了,那就变成小人冤枉做小人。而我们针对自受用,就不能去用不对的态度跟手段去取、去求;而对于他人假如有这种强取强求的恶行,也要善巧方便提醒,把他的善根、良知唤醒,这个就很善巧、很有智慧。其实还是不离什么?帮助别人看破,他就能放下。
江西的赵尚书,我们看七百二十九页,「家与常省元居相近」,他的家跟常省元先生很近。这个常先生有个庭园非常雅致,就是整个庭院很高雅,看了让人赏心悦目,结果这个赵尚书就用了很多的计谋要把它抢过来。这位常先生遇到这个境界,他修养也很好,他不跟他对立,你要那给你好了,就写了契约,然后就把这个庭园要送给他了。然后就在这个契约后面写了一首诗,这个诗大意上就是讲到,整个乾坤天地都是我的庭园,我们用很多的手段去把一个地方抢过来,也未必真的是我们的。哪怕你用了很多的技巧、方法,你当下有那么高的权力可以覆雨翻云,但是这个清风皓月(月亮),都看着我们人在做的事情。你看,「清风皓月冷看人」,我们万般的这些聪明、机巧,在那耍狠、耍聪明,但是上天自然从容做他的主张。还举了很多历史,所以提醒人也都用这些一般读书人都知道的历史来触动他。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这篇书法大家都知道。这个就讲了,王羲之当时候,他们也都是在春秋两季做祭祀,那是在晋朝,可是现在也不是晋朝了;桃花洞的洞神也在笑秦始皇,他在那想求得长生之道,哪有可能?所以这些地方是主人,每一个人都是过客,「园是主人身是客」。「问君还有几年春」,我们还有多少年寿命?所以就像张英写给家里的人,「一纸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有什么好争的?「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不只是万里长城今犹在,这些漂亮的庭园都还在,但是都不知道已经生生死死多少代的人了。所以每一个人都是客,这也是事实。人活的几十年,很快就过去了,所以有时候我们走在树林当中,看着那一棵大树,这棵大树都看着我们人类好几代人了。结果赵尚书得到这首诗,看了之后有触动他,他就不敢接受这个庭园了。常先生后就考上功名,后来也当到比较高的官,而且他是以德感人。当然,这个赵尚书也勇于悔改。
这样的人都可贵,而且这样的人现在都比较少了。所以这个少也是在提醒我们,真的要明理,才能像常先生这么豁达,然后用德行去感人;也因为明理,才能勇于悔过。所以,人不学不知道、不知义,现在为什么有这样涵养的人、修养的人少了?因为经典没人讲。所以「建国君民,教学为先」重要。再来我们看下一句:
【好侵好夺。】
『侵』,在《汇编》七百二十七页讲,「以诡计暗取曰侵」;以自己的地位权势,然后我们说光天化日,就是这样明着就去给人家取过来,叫『夺』。其实用这些方法得来的,都很难享受、消受得了,因为这些都是很蛮横去夺取人家的东西。所以这样的做法,「将必并其本有者而失之矣」,就这种方式来抢夺财物,不只不能留得住,连自己本有的统统都要赔掉。这个叫小人冤枉做小人,他本来挺有福报的,用不对的方法把他的福报都给折掉了,最后甚至于是家破人亡都有。所以刚刚郑瑄先生说的这个钱,这个字旁边就是刀,不是吉祥的东西。所以人真的是可别干了损己又不利人的事情,利人才是真利己,损人不可能利得了己的。所以孔子说的五不祥,首先就强调损人自益,想损害别人来利益自己,这是不可能的,所以这叫身之不祥,自己干了不吉祥的事情。
我们看七百三十页,用诡计得到,这叫『好侵好夺』,倒数第四行,「鄞县」,这个在浙江,有一个姓陆的人,他很奸诈、狡猾,但是富贵了。这个其实是前世的,不是因为他奸诈而富贵,因果通三世,可不能看错了。他的邻居有一户姓郑的人家,他有财产,结果这个陆先生就用暗计把它给侵占了。然后就把人家本来居住的地方就变成自己的宫室苑囿,苑囿就好像变成自己的花园一样。结果把人家的地方都占了以后,又给它重新修改装潢,结果存下来的只有一棵很好的树。我们说人事已非,整个本来人家的家都被他给重新都改过来了,有可能自己心里也虚,就把它整个调整了,但只有一棵树还在。后来这个陆先生就生了一个儿子,到了五岁还讲不了话。突然有一天,指着那一棵仅存的树讲话了,就讲:「树乎,汝今犹在耶!」就有点感叹的话,树啊,你还在啊。讲完家人就很惊讶,因为他不说话的,就讲了这句话,还讲得很清楚。讲完之后又变哑巴了,找了很多医生都医治不了,还是不说一句话。到他长大了,「荒淫戏傲」,就很多这些习性,伴随着这些习性就会去骄奢淫逸,甚至是赌博,然后到酒家邪淫这些都来了,结果他们家的家产都被他给搞得,我们说倾家荡产都有,然后就死了。当时候的人都觉得他是那个郑氏投胎的,以前的人都会从这个事当中去观察因果。所以这个陆先生,看眼前好像夺取人家的财产,最后的结果,就像刚刚注解讲的,「将必并其本有者而失之矣」,就连本来的财产全部一并都荡然无存了。因为他用的手段太险恶了,就把他本有的福都折损。我们说人的福报每天都有加减乘除,这种手段就是快速的把自己的财富除以四、除以五,一下就没了。
下一个故事,明朝南都有个读书人姓王,他的性情很贪心,然后也很鄙陋,就是行为很不光明正大。他的伯伯,就是同族的伯伯死了,但是没有后代,可是已经都有安排继承的人,他就起了贪念,要去抢他们家的财富。结果就告上公堂,搞了好几年都还没有结果。结果这个问官,就是管他这个诉讼的官,他持着公道,然后就觉得他是理亏。所以他遇到这样持公道的官,他不只没有反省,还一直毁谤这个官员,而且还一直毁谤、一直骂都不停。结果那一年他去参加科举考试,刚好这个官员也进入考官当中,已经取他的卷子是第一名了,后来了解到就是这个人,就把他的卷子放弃了。当然,该不该放弃?该。为什么?虽然他文章写得好,但是德行太差了,这个真的让他去做父母官,那老百姓不遭殃了吗?可是我们有时候看这些例子说,咋这么巧?天底下没有巧合的事情,不是不报,时候未到,真的机缘一成熟了,这个果报铁定要现前。假如这个王生经过这个事能够反省,那还有得救;假如没有反省,继续骂,就完蛋了。所以有这么好的能力,其实都是本来可以有大福报的,就是因为性贪鄙,他的福报一直折损一直折损。假如他没有这样,这一生没有这些错误的行为,他很可能功名就一直上去了。所以这些都是小人冤枉做小人的例子,也能警醒我们现在想求富贵,但是个性跟品德不相应的人,可能可以劝他们回头。下一句:
【掳掠致富。】
为求财富而掳人劫夺财物。这行为是太嚣张了。我们接下来这个句子进入的是乙十二「夺志恶」,等于是这些行为就是把人家的财富、功名、机会种种硬是要把它抢过来,这些事都是很恶的行为。我们看七百三十一页,『掳掠』,要不是因为趁着战火,怎么会得得到?这个算我们说的赚国难财,这个是太没有良心了。包含假如当官来吞剥百姓,这个就是贪污。其实官员领的都是国家俸禄,国家的钱从哪来?百姓来的。所以公务员所领的钱都是人民的血汗,所谓尔俸尔禄,民脂民膏,要感谢百姓,怎么忍心还去剥削他们?这个是「私窃公帑」,不只剥夺百姓,还去盗取国家的这些钱财,甚至是「豪强重利举债」,就是你在一方用你的强势、威势,然后放高利贷,这个都是「掳掠」。用这样的手段来致富,让人家是「家破人离,妻啼子泣」,你做这样的事,有可能你可以安享你的财富吗?其实经典当中也都有把这些因果的道理讲出来,「货悖而入者」,你用不正当的手法把财富纳为己有,「亦悖而出」,你很快就要出去了;「言悖而出者,亦悖而入」,你骂了人家,讲了不道德的话,最后这个话的因果会回到自己身上。所以老百姓讲得更直白,打人就是打自己,骂人就是骂自己,很有道理。你打的人,人家记恨在心,一有机会就打回来了,那不是打人就是打自己吗?你骂人家,人家记恨在心,一有机会铁定也要给你骂回来。所以曾子说的「出乎尔者,反乎尔者」,哪有可能可以安享?
还举了一个大家都熟悉的「扑满」。为什么叫扑满?我们看这个扑满,就是可以把钱放进去,但拿不出来,人就拿它来存钱,等到这些钱满了,怎么办?把它打碎,把钱取出来,所以叫扑满。当它在那里聚的时候,恨不得把它给聚满,就好像人在『掳掠致富』的时候,各种手段,生怕聚得不够多。但是到钱满了,就要把它打碎了。碎了以后瓶子破了,钱也都没了,都被拿走了,「两皆成虚」,钱也没了,瓶子也破了。就好像掳掠致富的人,其实是强取强求、好侵好夺、掳掠致富都是。老子有一句话提醒了,「多藏厚亡」,那不就跟这个扑满一样了吗?多藏就是聚敛很多,亡就是丧失,所以丧失得也会很多、很快,甚至是把自己本有的统统都丧失掉了。这是把这个道理用扑满给我们彰显得很清楚。
下一个例子还讲到宋朝的「文潞公彦博」,他遇到了一件因缘果报的事情,把它记录下来了。因为有一天到了奔牛堰,居然有牛说话,说跟他一起二十年同官,所以没有脸来见他。结果文彦博也是很明理的人,还把牠这头牛找过来,把这个因果问清楚了,就是他「平生偷掠官钱」,你偷官钱不就是欠老百姓的吗?都是老百姓的纳税钱,所以才变成牛。变成牛就来帮老百姓做事,所以这个是欠债还钱,天经地义。不过文彦博也很讲人情,还给牠加食物,还念着那个旧情,也把牠的善根唤醒,说不定能早一点生大惭愧,早点脱离牛身。
另外有个例子,戴文这个人很贪,放高利贷,然后还去给人家逼债,让人家的田宅、子女统统都被他拿走了,包含自己的首饰、养的牲畜都被他抢走。后来他死了,生在他邻居家当牛,在他的胁下有白毛,写着「戴文」两个字。那个地方的人都僱牠来耕,牠在耕田的时候就好好的鞭打牠,然后给牠派很多工作。为什么?以前被他欺负太多了,被他抢夺太多了,藉这个机会好好泄一下恨。这些例子都是真实的,提醒我们。
再一个例子,苏州有一个卖油的人,刚好到了一个大户人家,看到这个大户人家有个小孩才五岁,可是他帽子有珠宝做的,那个锁是金子打造的,他就起了恶心,把他抱到人家看不到的地方杀掉,抢了这些财物,后来他致富,这个太狠毒了。生了一个儿子,长得很像他杀死的这个小孩,他自己也很讨厌他。所以我们看,不要逞一时的聪明、狠毒,最后都会报到自己家里面来。所以佛陀讲,人跟人四种关系,不是这四种关系不会当一家人,报恩、报怨、讨债、还债。所以这个小孩就来报怨、来讨债。到五岁的时候,这个卖油的人在热天夏天里面,在那里睡觉,结果这个五岁的儿子就拔髻中的银簪,然后拿这个银簪就在那玩,在刺父亲的胸,他当好玩而已。但是因为他在那睡觉,就感觉好像是不是有苍蝇在上面,所以拿起手来大大一拍,结果就把这个银簪戳进去自己的胸,当场他就死了。所以看起来是儿子,事实上是来讨命的。看到这里,这个事例提醒我们,不能够用狠毒的方法来劫人财物,甚至是杀人的身命。另外也提醒现在的人,不要以金珠妆饰自己的子女、来打扮子女,有可能让他惹来杀身之祸,所以要慎之、戒之。下一句:
【巧诈求迁。】
『巧诈』,就是耍小聪明,不脚踏实地,以奸巧,诈是弄巧的手段,求得升迁。我们看到七百三十四页,「君子一登仕版」,就是当了官,便应当以忠直公廉为自己分内的事,尽忠正直,公正无私,还要廉洁,这都是分内应该做的。可是现在却是为了求升迁用巧诈,这个心术不端正就很严重了。这样的人把他放到官位上去、放到朝廷上,他必然不会尽忠于国君、尽忠于人民,不可能以大局、以公为重。所以不能放在朝廷上,也不能到地方上去治理老百姓,为什么?因为他很难廉洁,所以太上特别戒之。而我们得深深用事理来思考,「人生功名利钝,落地已定」。这个从了凡先生遇到孔先生算命就知道了,所谓「一饮一啄,莫非前定」,人明白这个道理,他就不会用不法的手段去谋取了。所以这里讲,纵使用很多的方法手段「营营终身」,我们自己的功名福报也不会增加一点一滴,甚至是会造很多业。那其实只是什么?让明白的人笑话而已,让鬼神来责备,甚至降罪给我们而已。
我们看底下这些事例,都是很明理的人,就像接下来提到的这一位顾恺之先生,他就不是谄媚这些有权的人,因为他很清楚自己的功名利禄都是有定数的,他更应该恭己守道。假如想用这些机巧来谋得自己的升迁,有这种侥幸心理,那就丧失了自己为官者应该守的本分道德。所以他明白这些理,这些荣辱得失他就没有放在心上。但是也有人问他,有人以智谋反而得到官,那这又是怎么样的情况?他说这也是他命中有的。就好像他用诡计去抓到了禽兽,但是君子必不这么去做。就像前面讲的,他用不法的手段,最后事实上还是殃及自己了。所以,为什么陈弘谋先生要编《在官法戒录》、编《从政遗规》?真的是护念这些有福报的官员,他真搞清楚、搞明白了,他就不会去用不法的手段来谋取功名利禄了。不然真的是拿着自己的福报去干害己又害子孙,甚至堕三恶道的事,你说可怜不可怜、冤枉不冤枉?
七百三十五页最后一行,清朝的丹徒这个地方,有一位钱邦芑,他后来还出家了,所以这是看破放下的人,说「凡人总有通天作用」,他纵使有通天的本事,甚至于我们说能够攀上皇帝,那又如何?「究竟何能与定数争衡?」人不可能能改变定数的,就像连佛陀他也不可能阻止得了释迦族被灭族的命运,因为神通也敌不过业力,它是因为前因必要感后面的这个果报。当然,假如有肯依照佛陀的教诲去做,那有可能也能够因为断恶修善,可能在这个果报当中能够重罪轻报,但是也不可能没有承受这个结果。就像佛陀自己的头也痛三天,因为当时候在前世他虽然没有去杀这些鱼,但是好像有敲了一个鱼三下,之后后面有这个果报。所以这一位钱先生就说:「然惟阴骘一道,必可挽回定数」,可以扭转这个定数,就是能够很好的去积德行善,积阴德。而且肯这么去做,昨天行了今天就有效果,早上行了晚上就有效果,所以积阴德的果报很快的。就像我们前面举的例子,有一个小沙弥,他七天之后就没命了。有一个修行很高的人他已经可以看到了,就让他先回家,因为年纪还小,跟父母见最后一次面。七天以后他又回来了,后来一问,他看到一窝蚂蚁眼看就要被水冲了,他把袈裟脱下来救了一窝蚂蚁,你看这不就是可以挽回定数吗?所以每一天都有加减乘除,「神鉴极显」。所以有心的人真正去做了,就会有体证。接着:
【赏罚不平。】
就是赏罚有偏私了,不公平。这些都是属于处上位的人。其实上位的人做什么事情,都会影响整个团体、组织。所以底下的人做的事跟上面的人做的事,所造的罪业是不同的,愈高的位置造的业愈大,所以人真的要战兢惕厉。为什么《孝经》里「诸侯章」它要说「在上不骄,高而不危;制节谨度,满而不溢」?你看,位置愈高愈危险。我们看一个国家的国君,他假如不好好进德修业、照顾好百姓,甚至是剥削百姓、虐待百姓,你看最后不只自己可能身首异处之外,连他的后代、家人都会遭殃。就像《太上感应篇》强调的,「计其妻子家口以当之」,都得要偿还。而且上位的人不公、偏私了,可能整个团体的人心都会动荡,就没有凝聚力了,可能有一件什么事它就瓦解掉了。所以,为什么《论语》里面说「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要赢得百姓或者是团体人的信任,那也不是靠嘴巴讲的,也不是要求来的,就是我们做,然后自然赢得的。所以这里讲到,「失轻失重,略错一分,便是不平」,就不公平了。「公道不存」,人心就不服了。所以,只要『赏罚不平』,不但不能够产生「旌功惩罪」。就是你赏对了,那就鼓励人家愈愿意去建功;你惩罚错误的人,就产生了人家不敢再去犯这些错。可是今天假如处理这些赏罚都不公平了,那不只产生不了这个效果,反而增加了底下人的抱怨,甚至还会招来灾祸。所以这个赏罚不平,影响、差别是非常大的。
我们看一个正面的例子,蜀汉诸葛孔明,他是一个非常公平的榜样,他说他的心就像秤一样,「不能为人作轻重」,不能加重,也不能减轻。所以《三国志》的作者陈寿赞叹诸葛孔明,他是「尽忠益时者」。他「虽仇必赏」,就是说这个人真正能尽忠,然后很有利于当时候的社会人民,哪怕是他的仇人,他一定赏他,不会因为是他的仇人他就不公平了;「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触犯法网,很骄慢的人,纵使是他的亲人,也必定罚他;「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他看到肯承认错误这样的人,犯得重他也会给他减轻;「游词巧饰者」,就是很会逞口舌之快,然后都是掩饰错误,不肯承认自己的罪的人,「虽轻必戮」,哪怕犯的罪轻,也会重重处罚,甚至会判死,因为这样的人以后可能会成大患。因为他赏罚公平,所以当时候的将领都很拼命去努力建功。纵使像魏延这种反侧之徒,就是他这种会违背法令的人,遇到诸葛孔明这样的领导者,他也是「帖然无有异议」,就是也是服气,没有意见。「李平、廖立」,这些也都是当时候的大臣,但因为犯错了,被远放了,因为犯罪被判到可能到一些边疆地方,他也没有任何怨言。所以负责赏罚的人应该以孔明为榜样来效法,以他为借鉴。下一句:
【逸乐过节。】
就是安逸享乐放纵,不懂得节制。这一段分析也是很重要。「逸乐者,人之所同欲也」,就是一般的人,欲就是很想要,玩乐。就像我们自己,像成德还没遇到佛法以前,十几岁的年龄,一放假了就想找什么来快乐一下、纵欲一下。所以「《礼》曰:乐不可极」,《礼记》说到,乐不可过分,欲不可放纵。「《国语》谓」,《国语》这本书讲到,「民劳则思善,逸则思淫」。这个分析很有道理,人常常在劳动,辛苦挣钱,就像我们看农民,他不会糟蹋食物的,思善,尤其是很容易感恩别人。但是常常这种放逸享乐的人,思淫,这个淫首先是会沉溺,我们说玩人丧德、玩物丧志,就是沉溺在其中不可自拔。所以这些教诲都是提醒我们不要放逸,不要逸乐。接着,「《孟子》谓: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不欲人乐也」。所以我们看到,乐不能极,欲不能纵,都要懂得有节度。《国语》是提醒我们,人不要放逸;《孟子》是提醒我们,人不要去求这种外在刺激的快乐。这些经书都是这么教导我们,都要懂得节制,更何况是过了节?
我们进一步分析,这个世间逸乐的根在哪?「其大者无过酒色财气」,很容易在这个酒色财气上逸乐。所以今人好喝酒,他就不顾身体了,其实就忘了「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所以欲就令智迷。好色就顾不上以后可能会生病;贪财就顾不上念这些亲情,甚至有的是因为贪财殃及亲人都有可能;顺着自己的坏脾气,那有可能也顾不了自己的命了。《论语》里面讲,「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亲」,你看乱发脾气,我们看很多社会事件,当场就被人家给杀了,跟人家冲突了。
我们一看这个酒色财气不好,我们没遇到的时候,都能够劝自己、提醒自己,也能劝别人,但是真的自己在这个境界当前的时候也守不住,自己也会犯,「只是看得破、忍不过耳」。当然这个要真正看得破,也是要真正明白事实真相,也是要再更深入去体会它们的祸患。「苟能体认逸乐过节四字」,这样习气能改,「熟境当忘」,就是面对这些境缘,就不会念念不忘了。然后能提升到「欲寡心清,便可顶天立地」,就自己做得了主了。其实这个最重要的还是自己的志向在哪里,自己是真有志向,我们「劝发菩提心文」讲的,「尊重己灵」,有羞耻心、有敬畏心、有勇猛心要改过,就不会去放纵自己,去随着这个酒色财气而行尸走肉、糟蹋岁月了。所以我们听经闻法才能够理智提得起来,不在这些面前当中被迷惑、沉沦了。当然,平时如战时,功夫也都要下在平常的境界当中,平常没有下功夫,真正这些境界现前,就很难做得了主,平时如战时。所以我们印祖对于修行的人,他建议死字贴在额头上,很有道理。人如果清楚他明天就会死,请问他现在看到酒色财气会不会陷进去?他可能就很战战兢兢,我明天就要死了,我得打算,还得了!就好像一个人被判你一个月后要死了,你得癌症了,你看他的心思放在哪?我的病怎么好,或者是死生事大,我要去哪,他哪有心情还去酒色财气?所以这个无常也是一个妙法,人念死,我随时会死,他的那个警觉性就高,念死就是一个很好的正念。所以不是明天死而已,人命在呼吸之间,随时会死,那警觉性就很高了。
我们看到七百三十八页,这个例子就非常明显了。魏晋南北朝时候的梁武帝,南北朝梁武帝,等于是他的国师宝志公,刚好在谈论音乐的事,宝志公很有智慧,在谈音乐,他还可以藉由谈音乐的时候来提醒人修行。他让皇上请出被判死刑的好几个人,等于是出来做实验。因为是谈论音乐,然后就让这些死囚都持了一个器皿,然后这个器皿是装着满满的水,让他们在堂下绕。然后就告诉他们:「这一杯水一滴都没有出来,那就赦免你的死罪。但是假如溢出来就不行,你还是要受死了。」然后他们就开始做了,旁边就奏乐,奏很多美妙的音乐,看能不能动他们的心。结果过了很久一看,这几个死囚没有一个人有一滴水漏出来。这个皇帝就说了,就很赞叹,然后就问这些死囚说:「你听到这些好听的音乐了吗?」说没听到。结果宝志公就说了:「他正害怕,滴出来他就得死罪了,哪还有心思去听这个音乐?」所以「人能如此恒怀畏惧,则逸乐之心自然不生」。我们听这个故事说,死刑犯听音乐,他哪有心思去听?其实换另外一个角度讲,每一个人从生下来就往坟墓走了,说实实在在话跟死囚有两样吗?我们从生下来就被判死刑了,早晚就要死了。假如能够明白这个真相的人,我随时都会死,那我应该找怎么让我不死的方法,就像这个死囚一遇到可以赦免他死的,你看他全神贯注,不让一滴水出来。所以人假如知道我终究一死、终究要轮回,那他专注在哪?怎么不死,怎么不轮回。他还会去想这些逸乐吗?不可能。所以他会紧紧抓住能够了脱生死轮回的机会,他会紧紧抓住这个不老、不病、不死的法门,还可以带业往生。所以今天我们修行不精进,还是对这个死的警觉性太弱了。所以这个事例不是说死囚,说的是我们每个人。
前面这个事例给了我们很重要的启示,人从一生下来,就没有一步停歇走向坟墓、走向死亡。所以真正看明白的人,他会以有限的几十年光阴,来努力跳脱无量劫的生死轮回,这个是真正有见识、有志气的人,这个就是借假修真。尤其能够掌握遇到当生成就的念佛法门,可以带业往生,那他这个志向愈明确,他一分一秒都不会糟蹋。人这一生最值得珍重的是精神,因为一个念头起来,就是十法界的业因,平等心就是佛法界,六度心就是菩萨法界,假如是贪瞋痴,种的就是三恶道的因。所以这个怎么可以不珍重?最值得爱惜的就是光阴,一分时光一分命光,要勇猛精进、积功累德,为往生的资粮,正助双修,这一生就非常非常有价值了。
所以这个经文『逸乐过节』,其实就是人一来缺乏一种志向,他就容易挥霍、蹉跎光阴,他也缺乏一种使命感、责任感。要突破这个逸乐过节,还得从发心立愿开始,就是发菩提心。就像我们净宗十一祖省庵大师他那种胸怀,我这一生来,不能白白来这一遭,不能「内无益于己,外无益于人,生无益于时,死无益于后」,他觉得这样是对不起的。尤其看到佛门衰败,他很有担当。所以我们敦伦尽分,不只在家庭有本分,在我们的团体有本分,在我们的行业也有我们的本分,以至于在中华民族、在佛门,我们都有我们的本分、我们的使命。
所以孔子说「不知命,无以为君子」,古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行持?都跟他有大志密不可分。就像接下来,「于铁樵曰:运甓之精勤」。这个是讲到魏晋南北朝,祖逖、桓温他们为了能够收复国家的失土,他不敢放逸;陶侃搬砖,就是这个运甓之精勤。他们那个时代的人都非常有责任感,觉得这都是国家的耻辱,应该收复这些失土,所以他精勤,精进、勤奋。再来,「冰渊之兢业」,这个是像《诗经》讲,「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在《孝经》也是,「诸侯章第三」,他一个国家的国君,甚至于是国家的重要干部,都要战战兢兢的来把国家治理好。所以「豪杰圣贤,莫不皆然」。我们的根性还不见得比他们好,怎么敢不效法他们,还自己这样很放逸安乐,然后自以为是?所以《易经》劝勉我们「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大学》说「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都要朝着远大的目标去努力,每一步都要跟目标相应,每一步都要走上极乐世界,绝对不跟目标背道而驰。人就是因为没有立志,他不能自立自强,然后就觉得好像什么事都跟他没有关系,然后就这样悠悠放任,虚度一生。其实这属于什么?消福报。三善道消福报,三恶道消罪业。而我们在消福报的过程,没有尽到的本分,甚至于是还不懂得伦常、道德、因果,又造了很多业。短短七十年、八十年,这么短的岁月,可能造下的三恶道的受报都不知道要多少劫。
所以要有志自强,有这种使命感、自立自强的心,那「吾身所当为之事」,应该做的事,「无穷无尽,真有惟日不足者。不暇乐,亦不敢逸」,真的是觉得一天二十四小时不够用。自身的提升,家庭的本分,团体的责任,应尽的道义,以至于我们身为炎黄子孙,还有身为佛弟子,都有很多重要的事要做。就像老人家说,牺牲身命都要把传统文化传承下去。好多事,不能让他老人家扛而已,我们当弟子的情何以堪?要好好提升自己,随时准备跟他老人家同台演出,勇于去承担这些责任、使命。就像去年八月,成德见了成大汉学组,应该有八、九位同学,他们去见师父上人。老人家送他三个东西:第一,老人家写了墨宝,「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是张载的名言;又送了一本《九十年谱》;还有一本《爱与和平》,就是老人家跟很多位大使谈话的记录,三个礼物送给他们。因为是一起用餐,用完餐本来都是老人家带着大家散步,刚好那一天老人家就要先进房里,就交代成德带着大家绕一下。成德跟着这几位同学在散步,就请问他们:「老人家送你们三个东西,你们知道这个意义在哪里吗?」成德就谈到,第一个,老人家送这个墨宝,就是让我们发菩提心,发这样的愿,尤其这个时代太需要了,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第二,发了愿,老人家送《九十年谱》,他老人家走过来一生弘法利生的智慧,他的经验、阅历,都在这一本《九十年谱》,老人家是过来人,我们好好的拜读,就得到很多启发,少走很多弯路。第三,送联合国跟大使们谈话记录,就是期许大家好好提升用功,可以去联合国承接老人家的救世的事业,把儒释道弘传到全世界,把宗教团结的理念,还有宗教回归经典、互相学习的这些理念,都能透过我们把它承传下去、发扬下去。假如真有这样的大志,那真的是哪有时间放逸、哪有时间在那里享乐?
而且真正的乐不是从外面刺激的,那个不叫乐,那都是刺激我们把苦暂时停止,甚至乐完之后,身心都会有副作用,甚至造了很重的业都有可能。真正的乐是从内而外的,才是真实的。孟子那三乐,真实的;助人为乐,行菩萨道,真实的;知足常乐,不做欲望的奴隶,这真实的。具体我们看到,范公的责任感,他是每一天要就寝睡觉,他一定思惟今天一天生活的花费跟我为国家付出的相不相称,假如相称,他很好睡,这个叫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但是假如觉得今天的努力不够,就会非常惭愧,觉得对不起国家、对不起人民,然后不能安眠,而且隔天都起个大早,继续努力工作。这是真正能念国家、人民的恩德,所谓念众生恩、念国家恩。
下面还举到司马光先生的一段话,其实这一段话也点出来一个环境的重要性。司马光先生说到,他的父亲在做郡判的时候,在做这个官职的时候,有客人来有酒招待,可是都是三行五行,就喝三杯五杯,最多不超过七杯。而且这个酒都是从市场上买来的,可能是自己做这些种种的花费就很大。而且这些水果(果实)只是梨栗枣柿,这些都不算是很贵重的东西。菜肴也只是脯醢菜羹,脯醢是肉干,菜羹。然后用的器具也只是磁漆竹木,都不是花费很高级的器具。而且当时候的士大夫都是这样,人也不会觉得寒酸、奇怪。所以那时候风气是节俭的,因为俭以养廉,一不节俭了,可能整个政治风气就很难清廉。所以这里也是提醒到,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我们决定要把这个勤俭、知足保持终身。就像老人家一天吃一餐饭,好像是做了几个月之后,跟李师公禀报。李师公听了很高兴,桌子一拍。当然是先关心,身体怎么样?师父上人说没问题。他桌子一拍:「好!就这样下去,一生不求人。」你没有这些欲望,就不用去求人。所以这些道理、这些榜样跟我们都有关,我们唯有这样,就能安贫乐道、安贫守道。安贫乐道是乐,不苦,为什么?我们整个心、整个精神都用在经教,用在弘法利生,精神生活丰富。人精神生活一提升,物质欲望自然就淡。而且这些精神生活提升了,都是属于法喜充满,世味哪有法味浓,自自然然对这些欲求不感兴趣,不是他很苦。所以没有尝到这个滋味的人,甚至世间的人,他可能看说,这样生活怎么过得下去?事实上,每一个人所在的境界不一样,有时候也只有真正去效法学习,就像我们效法学习师父,我们才知道那样的生活的滋味是什么,所谓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所以走这条路那是不能丝毫勉强,是自己欢喜要走的,不是要人家推的。
下面这些例子对我们都是重要的启发。宋朝仇泰然,他到四明做太守的时候,刚好跟一个同事很谈得来。有一天刚好问到这位同事他一天花费多少钱,一天的开销。然后对方告诉他:「我们是十口之家,一天用一千钱。」当下仇泰然就说了:「怎么会用那么多?」就问对方。对方就说:「我早上吃就准备一些肉,晚上准备些菜羹。」泰然很惊讶,说到:「我做太守,平常常常吃的是菜,你还天天吃肉?」这应该是属于他的下属,「那你假如是这样的花销,定非廉士(你一定不是清廉的官)。」俭才能养廉,他每天花那么多钱。「遂疏之」,就疏远这一个下属了。这也提醒我们,选择朋友,甚至选择同事、选择干部、选择团体,都要选择什么?以戒为师、以苦为师的人或团体。所以人生都要懂得去取舍、去抉择。我们假如没有这种警觉性,你朋友他奢侈惯了,你跟他们相处久了,不知不觉就受影响,「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所以「能亲仁,无限好,德日进,过日少。不亲仁,无限害,小人进,百事坏」。所以我们以苦为师、以戒为师,不享福,享福就堕落。把这些福给谁享?给我们有缘的众生享,给后来的一代人、两代人享,就像我们现在都享师父上人的福报。
我们看到下一个,也是个真实的例子。元朝有两个太学生,就是去读国家办的大学,他们是同年同日同一个时间,那意思就是八字一样。而且同一个时候考上举人,同一天被选派任职,一个授予鄂州教授,这个就是现在的武汉地区;「一授黄州教授」,就是湖北的黄冈。结果没有多少年,这个黄州的同学去世了,鄂州的同学非常的恐惧,自己也准备后事了,因为他觉得他们的命是一样的。几天之后他没死,他就备礼去吊唁他的同学,然后哭着说:「我跟你同年同月同日同时生的,每一次出来当官都一样,考上功名也一样。今天你已经先我而走,那我也快了,而且我已经晚你七天了。你若有灵知,可以托梦告诉我。」因为他现在心情也很忐忑,说不定快轮到他了。结果夜里就梦到黄州的同学告诉他:「你凡事很节俭、节省,所以你还有寿命,我享用太过度了(这就是逸乐过节),所以我的命比较短促。」所以俗话说禄尽人亡,他本来八十岁的命,太奢侈,五十岁就走了;有的人五十岁的命,特别节俭,到了五十岁他的福报还没花完,可能延寿一、二十年都有可能。成德也是观察自己身边的长辈,可能四、五十岁身体就不是很好,可是特别节俭,后来活到八十几岁。因果,其实善于观察,都在我们眼前。而且这里也提醒我们,人有灵魂,灵魂是不会死的,可是灵魂是往好的地方去还是堕落,这个是重点。
最后也有提到,这个事例就是放纵、纵欲,而且还有女色,这样降祸就特别快。有赌博、有女色,这些都离灾祸不远。就像石崇,晋朝时候他是最富贵的人,很嚣张,都跟人家比富,最后就因为女人的事情,他也整个被灭了。下一句:
【苛虐其下。】
这是对部属或者佣人刻薄残暴。那这个就不妥当了,《弟子规》说,「待婢仆,身贵端,虽贵端,慈而宽」,这个才显得我们地位的尊荣。人是因为行为而尊贵,不是因为身分而尊贵,我们『苛虐其下』,那是自己侮辱了自己的人品。
七百四十二页讲到,「在上而酷虐吏民,居家而过挞奴婢」,这个都算苛虐。而「在上虐下」,你处在官位、高位,虐待下面的部属或者人民,前面有很多句都点到了,所以这里比较侧重是在家庭当中对待底下的奴仆。
我们看到,佛也教我们怎么对待底下的人。所以事实上,佛在讲大乘经典以前,也讲了很多小乘经,谈的是伦理、道德、因果,因为不先学小乘后学大乘,非佛弟子。而且这些伦理、道德、因果不懂,每天身口意又违背这些道理,那造的都是轮回业,怎么变成大乘菩萨?不可能,要有基础才行。我们当下可能是一件事的负责的人,或者在未来你可能有管理人,都要懂这些道理。甚至于是你现在年龄稍长,怎么善待晚辈,都一样。佛告诉尸迦罗越这个弟子说:一切世间的人,你看待奴仆,应该用下面说的这五个事情的态度来对待。一,应该要去体恤他们的飢渴寒暑,然后才让他们干活,不然他身体已经很难受了,你还让他干,铁定身体会出问题,所以要体恤他们。第二个,「有病当为医治」。第三,「不得妄用鞭挞」,你不能乱发脾气打他们,「当问虚实,然后责治。可恕者恕,不可恕者训治之」。所以不能乱发脾气欺负人,真的他们有错,可以宽恕的宽恕,不能宽恕,也是藉这个机会提醒他、教育他,都是为了他好,不是乱发脾气。四者,他有一些私财,不要去抢他的,他已经够可怜的了,比较没福报。五,要给他们东西的时候,要平等,不要偏心,因为我们一偏心,人心就不平了;人心一不平,家里面的那个磁场气氛铁定不好。
袁氏他们家的家训,「袁氏世范」就曰,这个讲的是分析,「奴仆下人」,他的天资就不是先天很好,因为每个人都有他的福报、善根,这个也是修来的,他假如很有福报、很有善根,他就不会当奴仆了。虽然他是当奴仆,可是我们也不能轻视他,一来他有佛性,二来他也是人家父母的孩子。我们能推己及人,我们对他好,他父母安心;对他不好,父母操心,我们也是人家的父母长辈。所以他们的资质不算很好的时候,他「作事多乖,又性健忘」,交代他事有时候会忘,而性情有时候又比较容易执着,有时也会自以为是,或者性情有些急躁、暴戾,有时候还会顶顶嘴,「不识尊卑」。那我们当家长的,在命令他们的时候,在安排他们工作的时候,能够宽容去处理,多给他们教导,不要乱发脾气。当主人的人胸中也觉得比较安乐,你常发脾气,自己也暴怒伤肝,没好处。纵使他们真的犯错要惩罚,也应该平心静气的来了解清楚,然后再来赏罚。惩罚完就过了,不能之后对待他都不平等,对他有成见,甚至会借题发挥,这样就不好。所以您看这个都是很讲人情事理,既然已经责罚完了,「呼唤使令,便当颜色如常」,就好像事情没发生。
也提醒妇人或者家里的人,在性格上有些心量太小,或者太自以为是、刚愎自用,当家长的当常常能够好好的引导、教诲他们。而且家中的子弟绝对不允许他们乱打人,有发生什么事,要告诉家长来处理。所以富人教子比贫穷人的难度高,因为他家里有钱。我们现在看印尼、马来西亚一些华人子弟,家里也不少佣人,那他就容易,我们说财大气粗,因为有钱就骄慢,那反而富家的子弟就容易堕落了。他贫穷,他没有这些缘,甚至于因为贫穷,很能够去感恩别人给他们的帮忙照顾。富家的人觉得什么都是理所当然,他不珍惜。所以这一段不只谈的对待下面的人,还谈到怎么教育自己的小孩。而且最后这个提醒也很重要,假如这个底下的人确实是很顽固、很暴戾,又不善,你也不要跟他结这个怨,善巧的不用他就好。假如你还过于严格对待他,有可能他会念这个怨来报复你。这些教诲都非常难得,圣贤教的都是这些做人做事,我们能够一起来学习这个《太上感应篇汇编》,这都是古人的心血,也让我们在体会做人上更深更广。
今天先跟大家交流到这里,谢谢大家!
(1)、资源来源于网络公开发表文件,所有资料仅供学习交流;
(2)、本站所发布内容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可以联系客服删除,微信:xsxyd6688;
福德智慧 » 《太上感应篇汇编》学习分享 成德法师主讲(第二十三集)2020/4/29 英国威尔士兰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