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上感应篇汇编》学习分享 成德法师主讲(第二十九集)2022/4/28 加拿大温哥华
成德法师视频在线观看【点此选集】《太上感应篇汇编》学习分享【点此选集】
成德法师移动硬盘全套目录【点此查看】
成德法师音频机合集目录【点此查看】
成德法师:诸位同学,大家吉祥。
我们前面两节课学习的经文,其实都是教导我们做人做事。佛门讲「在道中即不在劫中」,我们做人做事都遵循正道、常道,就不在劫难当中。共业当中也有别业,纵使现在天灾人祸多,但是我们都循常道,我们说五常,仁义礼智信。《左传》有提醒我们,「人弃常则妖兴」,这个「常」我们可以以五常为准绳。离了五常,人身心会有问题,家庭的伦常会出状况。现在奇奇怪怪的病,这都是妖兴;犯罪率愈来愈高了,伦常乖舛,冲突多了。《朱子治家格言》说:「伦常乖舛,立见消亡。」我们看比方发展事业,夫妻冲突不和,你说那个事业能长久吗?家和万事兴,每天吵吵闹闹的,决策都困难,有可能一个决策错了,这个事业就衰败了。
五常,仁义礼智信。我们前面学的句子,「指天地以证鄙怀,引神明而鉴猥事」,这是对佛菩萨、天地神祇不恭敬,违背礼,「礼者,敬而已矣」。「施与后悔」,贼仁害义,仁义是我们应该有的存心,布施了后悔,我们的仁爱心就受到障碍了。「假借不还」,这很没有信义、很没道义,我们有困难人家帮忙,结果借了还拖拉或者是想占便宜,这都不妥当。我们看看现在个人家庭有种种问题,都可以从五常来反省。「分外营求,力上施设」,这都没有节度,也不合礼,做什么事都很过分,没有分寸。「淫欲过度」,这就不理智了。「淫」字不单是男女情欲这个问题,泛指过分。我们说浸淫,陷在里面,放纵欲望,都属于淫的部分。我们看不少报导,十几岁的孩子打电动玩具,打到猝死,突然心脏停了,手还按在计算机键盘上,死掉了,过分玩乐,乐极生悲。
我们看这每一句其实都攸关我们人生祸福吉凶,能不能幸福这些都是关键,所以我们学这个不能囫囵吞枣,得学一句领悟一句。不知道我们前面两节课跟大家一起探讨,有没有哪一位同学观照到哪里做得有点不妥,然后有反思、有积极的去调整。比方,对,我上次跟人家借那东西还没还,赶快,知过改过。我看大家的表情好像都没有犯这三句话,善哉善哉!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上一次我们有一起学习到「分外营求」,「分」,本分。我们知不知道本分?当学生有学生的本分,五伦关系每一个角色都有本分,首先我们得清楚了才知道怎么做。《大学》里有说:「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这每一个字都是我们的本分,「与国人交止于信」,就像我们工作本分职责都要尽到,义所当为,都要尽力去做。
分外营求,其实这个「求」字我们要好好去体会。诸苦皆从贪欲起,所有的苦都从哪里来的?贪求来的。贪求什么?贪求财色名利,那是欲。贪求,人生会幸福吗?欲是深渊,那是一条错误的路,但是我们假如对人生的价值观看不清楚,很难不随波逐流。
很多年前成德看到一个报导,是科学家统计的,一个人一二岁的时候平均一天笑一百八十次,成年以后平均一天笑七次。这科学家是把一个现象统计出来了,我们看人愈活愈笑不出来。可是我们看看现在人也很辛苦、很努力,每天从早忙到晚。大家有没有遇过亲戚朋友说「我每天这么努力就是为了笑不出来」?我看除非他精神有问题,不然他不可能这么干。可是注意,大部分的人是愈活愈笑不出来。所以人生踏出的脚步大小不是最重要,方向最重要,你方向错了,愈努力跟幸福愈背道而驰。
我们读书人追求的是孔颜之乐,「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颜回是「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当然你不要跟亲戚朋友一开始就说「贤哉回也」,都被你吓跑了,他一想那个日子,叫我不喝酒、不吃肉,杀了我吧,那可能他就被你吓跑了。教人以善毋过高,先以欲勾牵,后令入圣智。我们面对境界都要清楚,不能一下子很高的一个理想目标,要循循善诱。当然,我们自己目标要高一点。
理得心安,道理搞清楚,不然心都随着社会风气在浮动。什么是真正人生的快乐要搞清楚,之所以会愈活愈笑不出来,因为他的人生目标变成追求欲望的满足,可是欲望怎么会满足得了?所以他贪求愈来愈多、愈来愈苦。尤其一个攀比的心就人比人气死人,没钱的时候,现在有一顿炸酱面吃就很好了;等慢慢有钱了,开始跟人家比房子、比车子。其实说实在的,那个有的时候也是苦。现在人为了追求这种攀比,打肿脸充胖子,都是借钱来充面子,信用卡都刷爆了,还没出社会就负债了。我不知道大陆有没有这个词,台湾有一个词叫「卡奴」,变信用卡的奴隶。
所以这个方向不对的,贪求享乐是一个深渊。师长教导我们,真正的快乐不是从外面刺激来的,是由内而外出来的。现在人搞的都是乐极生悲的事情,外面刺激,那个刺激就要愈来愈强,到最后身心都受损了。你说心情不好,好好吃它一顿,结果吃得太饱晚上睡不着,好像吃得太撑睡觉还折一天的寿命。心情不好,上街shopping(购物)一下,一刷,苦日子就在后面,刷的时候很痛快,后面还信用卡就很累了。我当时候听师父这么讲,真的很有道理。为善最乐、天伦之乐、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这都是从内心里面出来的,做了之后每每想起那件事就很高兴。
我们小时候跟老人住在一起,有一次我小学的时候,买了一罐豆腐乳回来给我奶奶吃,我奶奶整整笑了一个礼拜,见人就说,「这个是我孙子给我买的,你要不要吃一点?」所以我现在一看到豆腐乳就想到这个事,这是天伦之乐,尽孝的快乐。你今天去一家餐厅吃的花了很多钱,等你再想到这件事的时候你快乐吗?等你一想到的时候又想我什么时候还可以再去吃,反而求不得苦。这个内心里面出来的,你一想就觉得心里很安慰。
师长有说,世味哪有法味浓!你真的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那种学习的快乐,禅悦为食,法喜充满,跟古人交朋友。我们看李炳南老师看书,结果外面大雷雨,雷声很大,后来雨过了李老打开门,「哎呀,刚刚下雨了」,他很专注。自己还听说,老法师有时候研究经教,突然想,几点了?一看时间,早上。我一听到这里就很惭愧,还没有研究经教到忘我、忘了时间,都已经天亮了。这个境界差很多,自己还要再下功夫,把时间都忘了应该是很快乐的事情。
真正尝到法乐了,世间的欲望慢慢就淡了。这不是强迫自己,我马上不吃这个、不吃那个,然后撑啊撑啊撑啊,撑了一二个礼拜实在受不了又暴吃,比方说我不吃巧克力了,然后……什么事情水到渠成为好,慢慢淡,不然有时候用力很猛,一下子又控制不住,然后又很沮丧,常常就这样大起大落的,循序渐进就好。而且对别人要宽以待人,不要以很高的标准去要求亲戚朋友,严以律己,宽以待人。
人专注在经教上,心念跟性德相应就欢喜。当时候王同学、杨同学刚好在我那里住了五个多月,很有意思,昨天还跟大家聊,佛菩萨有智慧,连灾难现前都可以利用这个灾难来增长我们的善根。比方说,薛同学就因为疫情因素怕不能考雅思,他就拼命读经,他善根就增长。杨同学结了婚之后也不会做三餐,结果疫情来了,她刚好在我这里,我们还得隔离,所以我们三个人要自己生活,她就承担起来了。后来回到大马,她的婆婆非常欢喜,全家人都很高兴,听说现在也是高手了,所以人是很有潜力的。她是佛菩萨善巧,运用这个就把人的能力激发出来了。
杨同学有时候就会问我,「法师,你今天要吃什么?」我在那里备课,她一问我要吃什么,我都觉得想吃什么挺累的,研究经教不累、讲课不累,想吃什么好累,所以我说什么都好、什么都好。所以去分别执着的时候挺累。
我们想到要尽本分,不能分外营求,我们联系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我们都学过四书,《论语》里面有说:「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曾子曰:『君子思不出其位。』」有印象吧?我们看「不在其位」,「位」是他的职位,再延伸开一点,他的地位;「不谋其政」,「政」就是他在这个职位当中所管辖的事情。李炳南老师有提到,不谋其政,政不只是政治,可以延伸到你自己所负责的事情,或者是我们办一个活动,每个人有他的职掌。《论语》每一句都跟我们有关系的,不论办任何事,不是你的事不必多管,管好了没有功劳,还被人家骂,出错就怨你,出力不讨好。
举个例子,李老说了,在同一个机关,你是同一科的,你们负责的事一样,可以商量,若是是管财政的,就不能去管民政的事。人家在办公事,不要接近,而且要回避。一概不看别人的公文,纸片也不可以看。你不要去印资料了,人家放在垃圾筒里面的,你还捡起来看一下,到时候刚好有什么机密的事。给你看你也必须避嫌疑,这也是人情事理。从前有泄露祕密罪,所以就怕多找麻烦。别给自己找麻烦,应对的分寸要注意。
怕我们学了这一句有执着,李炳南老师说了,若朋友的私事,刚刚那个是办公,若朋友有私事来找我们帮忙商量,这可以给他出主意,但也必须看对方的情况。这个重要了,你要给人家建言,建言者当置身利害之中。给人家建议不能想当然,站着说话不腰疼,是这个意思。例如他有父母在,他上有老,这是他家庭的客观状况,那我们如何出主意?朋友也有远近,你讲话也要拿捏跟他的交情,事情还要看大小。大家有没有感觉李老讲的每一句话好像都很深、很广,都有人生的阅历在里面,很有味道。譬如父母做主的事,应当尊重人家的父母,撇开人家的父母,有这个道理吗?
接着李老说了,例如有人来找吾证婚,若是他父母来找我那就可以,没有主婚者,吾绝不为他证婚。这就是分寸,婚姻是整个家族的大事,要尊重人家的父母。现在结婚帖子怎么发?我俩,我们俩啥啥时候在哪里请客。以前的帖子怎么发的?是先写我们的父母,孩子谁谁谁,跟哪一家人的孩子谁谁谁。这是很慎重的事,婚也者,上以事宗庙,下以继后世,故君子重之,君子是指国君。婚姻稳固了这个家庭就稳固,家庭是社会的细胞,为政者很重视这个事。
不能分外营求,我们复习一下《孟子》,有一段也是能让人心安理得的,「有天爵者,有人爵者」。请问大家,什么是天爵?不可以问google老师,stop。来,大家想一下,有没有想到?什么是天爵?应该大家上四书有上到。那么宝贵的经教,你们要放在心上,常常安自己的心,还能安亲戚朋友的心,为众开法藏。「仁义忠信,乐善不倦,此天爵也。」可是人不懂这个道理,他就会想着我要发展,怎么办?攀关系,上面的人谁最有权力,跟他搞好关系,谄媚巴结,他给我个机会。这是人爵。其实说实在的,这种方法心地上就折自己的福报。而且这种心术铁定会铤而走险,迟早出事。而且被他谄媚巴结的那个领导也不是一个有智慧、有福报的人,你对他谄媚巴结他就对你很好,那我看他迟早也会出事。命由我作,福自己求,我们只要仁义忠信,心都跟道德仁义相应,乐善不倦,自有我们的福报,不需要去逢迎巴结谄媚。而且真正好的领导者,他一定是找那个肯老实办事的人、安守本分的人,有智慧的领导一定是用这样的人。
《论语》里面有一段话:「鄙夫可与事君也与哉?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无所不至矣。」患得患失的人可不能用,他还没有得到,汲汲营求;得到了怎么样?怕失去,他会嫉妒、障碍贤人,而且陷害人都有可能,因为他怕失去,无所不用其极。
仁义忠信,乐善不倦,天爵就是老天爷照顾,没有什么好担心的。
我们再看一个例子,张说先生,洛阳人,官做到中书令,很高的官。七百九十五页,《汇编》。大家要知道,这都跟我们人生成败有关。他退休返乡了就闭门不出,对于一切公私事务一无所预,一概不参与。这跟分外营求有没有关?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他已经退休了。有些人退休了还很留恋以前有权力的那些生活,到时候会得罪人。好像跟我们没关系?有,可能你去年是当班长,今年你已经卸任了,但是那惯性没有放下,还在那里管事,人家新的班长一定心里难受了。每一句都跟我们有关。人生要懂得分寸进退,不然什么时候得罪人自己都不知道。已经退休了。
我们说「衣贵洁,不贵华,上循分,下称家」。不要说我们学传统文化了就会节俭,很多留学生都很会花钱。其实汉学院对我们照顾很好了,尽量俭约,身心没有负担。饮食简单好,《黄帝内经》教导我们,主食为主,你不要吃零食吃得比主食还要多,铁定身体都吃坏了。看看那个最会买,哪个零食是最有名的。祸从口出,病从口入。
这里提到他很有分寸,公私事他不参与。不过退休的人干一件事挺好的,弘扬中华文化,跟人家管的事没关系。师长有智慧,没关系,没有人王可以做,可以做法王!孔子给我们启示,想找一个地方实践周礼,但是众生福报不够,没有这个机会,孔子删诗书、定礼乐,素王,他的影响力超过历代帝王,他教学,承传文化。
而且已经退休了,生活很有分寸,所以生活就更崇尚,这个「益」字就是更加,崇尚节俭,来做为子孙的表率。他曾经提到揭屏间先生说的,其实这个他已经在教他的孩子了,我想他的孩子应该也是当官的人,他都当到中书令,应该这种读书的家风一定有的。告诫他的孩子,客人来访留在家中吃饭。我们就不解这个文言文了,就差不多是这个义理。要俭约且合乎人情,菜肴以家中已经有的来宴客,水果随当季所产的拿出来。其实不吃当季的水果就已经违反自然了,大家不要觉得吃到这些都是坐飞机来的、坐轮船几个月来的,其实吃那个都不见得对身体有帮助的。现在人吃的,全世界的都吃得到,结果愈吃身体愈不好。虽然有新来的亲戚,也不用丰盛菜肴。其实你吃得愈丰盛消化愈辛苦,要吃得很好消化、很舒服。虽然招待贵宾,也不宰杀畜生。这是上循分,下称家,所有物质的享用都要上循分,不能分外营求。这样不但可以戒除奢侈的毛病,而且可以使福报保持更久远。而且可以免除烦恼,心安理得,不然你请客,打肿脸充胖子很累的,光请个客自己想得都很伤神。
接着张拱辰曰,这也是一个大儒,安于贫穷,谨守本分,节俭度日,可免求人之苦;若能省事则心地清净,省事清心,多求只有自招痛苦。刚刚一开始跟大家说,人的苦都是求不得。而且人生福享,天有安排。
我们薛同学最近有录了《格言别录》,我也有学习的,要对得起他的法供养。「增一分享用,减一分福泽。」我们现在看,现在年轻的时候很会花钱,中晚年之后福报没有了,很贫苦。所以福报真正有智慧的人是留在晚年享,修道人留在临终享。修道人就不享福,有福给众生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这个我们也要学习,像李炳南老师,人家给他的礼物供养不少,他这只手拿进来,另外一只手就出去了,自己还是很节俭,衣服都是补的,特别关心有没有贫苦的学生。这里「丰约穷通,命中素定」,就是富裕、贫穷、潦倒、显达都是命中注定,纵使利用智谋可以取得,那也是命中有的,时运当来,但是假如那个智谋里面有违背良知的,就折了他自己的福了。
林则徐先生「十无益」讲得透彻,这十无益大家要多体会。「时运不通,妄求无益」,你的时节因缘福报还没到,每天在那里希求很苦的。人生不管是福报、智慧、能力,都要好好积累,让它自然水到渠成,不要操之过急,欲速不达,要道法自然,绳锯木断,檐滴石穿,水到渠成,瓜熟蒂落。念起来很轻松,做起来也不容易。人还是太急了,急于求成,很难感受什么叫水到渠成,瓜熟蒂落。
人一急心浮气躁,举个大家比较贴切的例子,比方说写论文,你愈急着要把它写出来,好像灵感愈没有;你能身心放松了,下笔如有神。大家写论文是这样,成德从事讲学也是这样,你很有得失心,一定要把它讲成什么样,你在讲台上就身心不放松,讲着讲着就卡住了;但是你很放松,没有得失心,反而讲得比较顺畅。人身心一不放松佛菩萨加持不上,身心一放松就加持上了。所以大家写论文以前祈求佛菩萨加持,我这篇文章要为众开法藏,广施功德宝,会有不可思议的加持。「十无益」里面也有提到「不惜元气,服药无益」,这跟我们后面也有关系,淫欲过度,就是不能放纵欲望。
张拱辰先生说到了,我们真正识透这个机关,就真正看破这个真相,我们就好好求天爵,福报让它水到渠成,不用苦苦追求,这样就落得轻松自在。这八个字很有味道,「待足谁足?得休便休!」横批:「回头是岸。」待足就是说若是要等到充足,又有谁能满足?得休便休,能够停止汲汲营求,你一放下这个心念,你身心就轻松了。这是分外营求。
我们再看下一句,「力上施设」。意思是竭尽自己的力量施威设法,取得比方说你的官位。这里有一个故事,待会我们会提到。你要建一个大房子,也没有体恤人家的辛劳。这里提到了,力上施设是说自己能力所及之处就尽力施展威势,然后设法达到目的,为达目的不能体恤他人,不再给自己留点余地,甚至也不给别人留余地了。
这里讲到了做人做事的分寸,我们先谈完再拉回来这里。再回应一下,薛同学录《格言别录》,我得feedback(反馈)一下,「事不可做尽」,言,言语,「言不可道尽」。这个我们再回来探讨。「势不使尽不已」就是他的执着很强势,势力不使尽绝不罢休。这就是俗话所说的,「扯满一帆风,又添八把桨」,这人做事很过分。
我们看例子,刘宋奚显度。刘宋,为什么加一个刘?让我们跟宋元明清那个宋分别一下。东汉,东汉群雄割据了,接下来就是魏,东汉最后面有三国,这我们熟悉,之后魏统一了。再来晋,晋朝。接下来南北朝,南朝就有宋、齐、梁、陈这四个朝代。这个宋是指宋齐梁陈那个刘宋,有一个官员叫奚显度,他担任员外散骑侍郎。当时候的皇帝孝武帝命他监督领导工役,但是他对工役暴虐无道,动不动就给他捶扑,就是捶挞扑打。这没有仁慈心。不论是炎夏暴雨或者寒冬大雪,都不让他们暂时休息。工役们很多都受不了,人不堪命,有些人因而自杀了。造成这些工役自杀,后来这些事让上面的人知道,就降罪于他,后来事发就被杀了。出乎尔者,反乎尔者,都没有离开因果,你这样伤害别人的生命,哪有可能你会长寿的道理?
好像有一位大儒他的太太很仁慈,家里有这些仆役,早上起来工作,冬天很冷,她都已经应该也有七十岁了,她自己起来熬热粥,都给仆役先吃上热粥才让他们工作。老太太的子女看了也心疼,「妈,妳起那么早干什么?」她说,「人工作以前肚子里面有点火气才不会伤身」。你看体恤他人。《弟子规》说:「待婢仆,身贵端。虽贵端,慈而宽。」人位置尊贵,行为也要尊贵。慈而宽,处在尊位,仁慈宽厚,这才显得有涵养。人因为行为而尊贵,不是因为地位而尊贵。你假如地位很高,行为很苛刻,那只有被人家骂的分,怨声载道都有了。
接着她还跟她的子女说,纵使是仆役,也都是人家父母的小孩,我们都要善待人家。这叫推己及人,《孝经》里面很多这样的句子,「教以孝,所以敬天下之为人父者也;教以悌,所以敬天下之为人兄者也」。我们自己也有父母、也有兄弟,都有家人,谁愿意自己的家人被人家糟蹋、被人家虐待?我们善待别人的家人,人家也善待我们的家人,这确实是如此。我以前离家读书,感觉那个地方亲戚朋友对我挺好,当时候还觉得是不是我还挺可爱的,人家对我这么好,后来才知道都是父母种的善因,对待亲戚很好,自己的小孩到了他们的地方,人家也很善待你的子女,都有因有果的。包含我们现在人生遇到很多善的缘,有可能都是我们的祖先给我们培的福报。这是善待仆役,这个家道一定兴旺。
我们现在人的执着强势假如没有察觉,甚至于逼得自己的另一半、逼得自己的孩子都喘不过气来。我都有遇过另一半自杀,为什么?他的太太都让他跟人家比,「你看人家都赚多少钱,你才赚多少钱?」给他的压力过大了;孩子的成绩攀比,然后又逼着他读书,讲的话又很狠。我们看现在自杀的人不少。有没有跟家里的人为了达到「你一定要给我考多少分,你要给我面子!」力上施设,逼得家里人喘不过气来,现在这样的例子不少。所以人执着劲一起来,真的如入无人之境,都没有体恤到对方。
我们看华亭钱鹤滩学士,华亭在江苏,他在林下,就是指田野的地方,营造自己的宅地,造房子,工役都非常辛苦,乡里的人去做工都累病了。有一位工役没有办法上工,钱学士就很生气,指责他。这个工役就对他说,从前黄提刑,提刑是一个官职,从前黄提刑他在营造宅地的时候,我因为去当工役累得生病了,现在黄提刑的宅地都已经变成断垣残壁了,但是我的病都还没有痊愈,所以现在无法工作。钱学士还很有善根,他听了之后,「闻言大悟」,猛然大悟,就停工了。为了自己的享受,让多少人受苦,甚至带了一身病,你看这个工役都因为累出病来拖了多少年。这位钱学士也很有善根,因为这个工役的事件他马上受提醒了,不能再这样去干,自己有福,也不能去虐待伤害到他人。
这跟我们有没有关系?我们今天当干部了,现在学生会也成立了,汉学院的事情我们尽力去协助,可是在做的过程就是我们落实,我们一开始讲五常,仁义礼智信。做事也能设身处地,他现在身体的体力,或是他现在课业的状况,多加体恤,大家跟你配合欢欢喜喜。都不能体恤,搞得他身体都出问题,甚至于论文都写不出来,以后远远看到你赶紧绕道而行,这就有伤阴德了。
有一个公案,也是我们《群书治要》的教诲,在《孔子家语治要.颜回第十八》,记载着当时候鲁定公刚好在看东野毕驾马,技术很好,刚好颜回在旁边,「你看东野毕功夫很好吧?」颜回说,「他驾马功夫确实是不错,不过他的马可能过不了几天就跑了」。定公听了很不高兴,就跟旁边的人说,「怎么颜回也会毁谤批评人?」结果过了几天消息传来,马跑了,东野毕的马跑了!定公,颜回这么厉害,赶快把他召过来,「你怎么知道他的马会跑了?」
我们看古籍很有味道,他们一讲话,要不十三经出来了,要不历史典故出来了,这样讲话很有公信力,人家不怀疑。为什么外交官要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使于四方,当外交官,不能专对,你一开口都要《诗》云,人家才觉得这个话很有道理。讲道理不是我想讲什么,都要折中于夫子、折中于经典,人家才容易接受。
颜回就说了,以前舜王治理人民,人民欢喜,他都会考虑他们的体力,所以调动人民来为国家建设工程,百姓都欢喜,人民都聚过来。有一些不能体恤人民的国君,人民都跑掉了。有一个典故大家记得吧?「苛政猛于虎」,这个《群书治要》里也有。她的先生被老虎吃了,她的儿子也被老虎吃了,孔子问她,那妳怎么还住在这里?她说因为本来的国度苛政比老虎还可怕,体力压榨人民,赋税压得人民没法生活了。所以就举了舜王,仁君。
造父,这是很会管理马匹的造父,他也是善待马,所以马没有跑走的。因为我观察东野毕他虽然驾马技术很好,可是我观察那些马匹都累得要死,他都不让牠们休息,难怪会跑掉。定公听到这里也很难得,还继续说,「请你继续再开解得更深更广一点」。颜回就说了,「鸟穷则噣,兽穷则攫,人穷则诈,马穷则逸」。你把鸟逼急了,牠会用嘴去啄,啄你;你把野兽逼急了,牠会用爪子去抓你;你把人逼急了,逼到他没办法,他得欺诈了,你把他逼得喘不过气来了。小孩会说谎可能有不少原因,有没有可能其中一个原因被父母逼到他喘不过气来,他就会撒撒谎,不然他受不了。人穷则诈,马穷则逸,你把牠逼到跑掉了。
这一句「力上施设」启示我们善待别人、善待团体的人,这也是很重要的做人做事的心境、态度。
我们看后面还进一步开解:「夫居上而施设百姓,富贵而施设贫贱,固犯太上之戒。」处在上位施压设计百姓,施设,施压设计百姓,富贵人家施压设计贫贱的人,这本来就触犯太上的戒律。至于以人类的能力来施压设计畜生,也是不可以的,凡是人皆须爱,凡是物我们也是要善待,「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如耕之牛驴,乘之马骡,非我前修而得,即物之负我债者,当爱恤之」,哪怕是来还我们债,都应该爱护牠们,「用焉不尽其力」,就是使用牠们的时候不可以耗尽牠们的力气。怎么可以说畜生跟人不同类对牠们就为所欲为?牠们也有灵知,牠们也有牠们的苦痛,都要善待。尤其我们是学佛的,礼敬诸佛,礼敬众生,这畜生统统都是众生,牠们也有如来智慧德相,我们当然要善待。而且跟牠们有缘,牠们毕竟堕在畜生道,也要好好护念牠们脱离畜生道,更能够帮助牠们脱离轮回,不可以轻视畜生道。
我们看也是《汇编》里面的事例,好多例子。鹦鹉八哥学念佛了,后来往生了,埋在土里长出莲花来,很殊胜。还有公鸡,人家放生在寺院里面,作课、绕佛牠都跟在最后面。有一天跟啊跟啊,人家已经出来了,牠没跟出来,大家觉得很惊讶,一群出家法师进去一看,站在佛前金鸡独立,走了。这些公案也让我们不能轻慢众生。
我自己是曾经在一个佛寺住了七个多月,刚好佛寺来了一只黄狗,都吃素,跟着我们一起吃。然后每一次要做早课,早课要敲磬、要打鼓,每一次时间快到了牠就站在那里,那个引磬一「铿」牠就开始「哦」,很庄严的样子,像在诵经一样,我们看了都叹为观止。有一次牠可能忘了时间,听到那引磬「铿」,牠就边跑过来边叫,那个声音就是「对不起,对不起,我来晚了」。这是我翻译的,因为牠那个叫声就有点不好意思。你仔细去观察,狗的情绪跟人都差不了多少,就像小孩一样,你都要体恤到牠的心情,善待牠。你把牠关在车子里面都不理牠,牠一出来铁定要叫半天。为什么?牠情绪抑郁,你让牠叫啊叫,让牠抒发一下。我有一次去找杨医师,然后我们去见一个朋友,带牠去不方便,把牠一个人关在房间里面。结果我们一到家把牠放出来,哇,叫得好可怜,一直叫一直叫。然后杨医师就一直安抚牠,一直拍牠一直安抚牠,慢慢慢慢情绪才稳定下来。我在旁边看,我就感觉这狗跟人一模一样。这就好像小朋友你把他关了,等你回来了,「妈妈,妳怎么可以这样?怎么留我一个人?」差不多是那个意思。但是情绪要让他抒发出来,不能一直压他。
结果我这个师兄(那个时候我就称牠师兄)牠在春天发情了,跟其他的公狗打到整个嘴皮都掀开来了,你看那个习气很重的。牠很厉害。因为我们那个佛寺是拜十方佛,东方药师琉璃光如来,西方阿弥陀佛,南方解厄宝生如来,北方如意成就如来,东北方坏魔慢独步如来,这在《八十八佛》里面有。牠受伤很重,牠很厉害,牠就蹲在东方药师琉璃光如来底下疗伤。我说牠是行家。看牠趴在那里我就过去了,因为我想到了一句话,叫「善相劝,德皆建。过不规,道两亏」。我说:「师兄,你就因为愚痴才堕到畜生道,不能再这么愚痴了,为了一只母狗打成这个样子。」我跟牠讲的时候,牠那个头就一直这样,很不好意思。所以众生跟我们一样,牠只是身相不一样而已,不能轻慢,牠哪一天回头,说不定比我们早去作佛。
这是善待人,也要善待一切生命,「既有灵知,皆我一体」,了凡先生很有涵养。
我们接着看下一句,「淫欲过度」,淫欲超过限度。以前看《印光大师文钞》满有印象的,印祖举了《论语》的一句话,「父母唯其疾之忧」,那个疾往往都是子女不知道节制色欲,让父母非常担忧。印祖又讲,大部分的人都没有寿终正寝,都是因为纵欲折了寿命。印祖那时候的人印祖就觉得都是折了寿,我们想想现代呢?现代不是折寿,现代用夭折了。
我印象当中好像是《寿康宝鉴》,有一个事例很有意思。两个读书人进京赶考,走很远的路,结果思念自己的太太就不考了,两个人就赶回来了。赶回来,有一个读书人的父亲看到他回来,把他绑在树上。我想大家听到不理解了,把他绑树上。隔天,他是两个读书人回来,他们两个都想太太,其中一个回来隔天死了,那个被绑在树上的人没死。这个爸爸很有智慧,因为他赶回来是走了很长很长的路,急着赶回来,他的体力怎么样?已经是透支得很严重,结果一回到家,另外那个读书人夫妻又行房,命就没了。这个故事也印象很深刻,我们不学这些教理,要自爱、爱人谈何容易,不懂,甚至害了自己的另一半都有。以前的人懂,现在的人,人不学不知道。
我们看注解里面讲了,「邪缘外合」,邪恶的因缘在外苟合,泯灭道德,丧失良心,太上固已经垂训在前。前面有提到「见他色美,起心私之」,这是邪淫的行为,我们要慎重,百善孝为先,万恶淫为首。当然我们面对这个时代,师长说的,「先人不善,不识道德,无有语者,殊无怪也」,这个时代人犯了这些错不要太过指责,我们要懂得用身教、用言教来护念。我们自己已经懂了,我们就不能再明知故犯,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至于夫妇正常房事,尤须有所节制。孔子有说到「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等于是饮食(吃东西)、男女之欲,人都有这种生理的需求,但是要懂得节制。这都要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对你们,你们现在是还没有结婚。像我们面对这些已经当爸爸妈妈的,我们在跟他讲这些重点的时候,也要提醒他们严以律己、宽以待人,要守住忠恕,不然他听了这些道理回去都是要求另一半,「我从今天开始不煮荤的给你吃了」,家里的人就一下子接受不了了。面对另一半、面对家人这种生理的欲望我们能体恤,甚至很柔软的带动家里的人提升精神层面。人的精神生活愈丰沛,他物质的欲望自然就淡。要让人家水到渠成、瓜熟蒂落,不能施压于家里人,求全责备人家接受不了的。
所以忠恕很重要。「恒顺众生,随喜功德」,这八个字很有味道,恒顺家里的人有这些需求,可是他有优点,他善根在增长的时候,你就随喜功德。人的善根提升了,精神层面提升了,那个就淡下来了,不然现在学了传统文化造成家庭纠纷的可不少。师长提醒,你学了佛之后家里不和,那是学错了,要反思问题出在哪。
「若云正色非淫,岂免纵欲杀身之祸」,这就是一个认知上的偏颇了,若说正常房事不算邪淫,怎可免除纵欲杀身的祸害?因为他假如这个认知,他就不懂得节制,就会伤到身体了。
接着这是开解中医的医理。人身上的元精,道家称身上固有的精气,散在三焦器官。三焦,一般中医讲的上焦、中焦、下焦。上焦一般指心肺这个部分,我们的胸膈以上是上焦;中焦,脾胃,肝胆脾胃,这是中焦的位置,中焦是胸膈以下、肚脐以上;下焦一般是指肚脐以下,肾都属于下焦的部分。人的精气散在三焦器官中,全身百脉畅通,但当淫欲之火一动,元精就会聚合流动,然后从命门散出来了。这个穴位命门,跟命有关的,不能开玩笑的。
这里举了例子,「尾闾不禁,沧海以竭」,出海尾闾口没有禁阻,就会导致海水枯竭,人的精气都枯竭掉了,这个人就完了,所以极其可怕。「凡人精足则神生」,元气饱足精神就会生出来。精神足了智虑生,他的智慧、思虑就很灵活。同学精气神好,他做事思虑敏捷,写论文也是思虑敏捷,这都有关系的。所以这一句跟我们的学业、事业、家业能不能经营好,太关键了。精神足智虑生,而且「聪明强固」,聪明才智很强固,「何所为而不成」,这样何事不能做成?
最近王老师特别关心我的身体,一直在找我现在气力不足的原因在哪里。跟他聊的过程,他说,「你以前是不是汽水喝很多?」后来还说,「有没有吃冰淇淋?」我说有,我吃了不少。我也很佩服他的态度,要把原因找到才好处理。包含他还找到,他观察我不是属于那种天生就很开朗的人,他就问:「你妈妈怀你的时候是什么状况?」我母亲脾气很好的,但是生我的时候上有老,中有小叔、小姑(都在我们家,我爸爸是长子),自己带的班七八十个学生,下面又三个小孩,大家可以想象一下,那个承担的责任压力不小。这几天有空再跟我母亲聊一聊,但是聊的时候要很有技巧,只是想把原因问出来,可不能聊聊聊聊到妈妈觉得是不是我造成什么了,可不能这个样子。成德只是想说,藉由自身去彰显什么?胎教重要!
我也给大家都举过一个例子,有个同学很优秀的,突然那几天都冒个念头,妈妈不要我了,她自己都莫明其妙。后来打电话给她母亲,她母亲听她一讲,「傻孩子,我怎么可能不要妳?」可是挂完电话,她妈妈一静下来,当时候一确定怀孕打算打掉。起了念头,没有行为,起了念头。那是一个种子,什么时候结果?二十多年以后。所以不能小看自己的一个意念。
我现在是讲怀孕的影响,其实我们以一个恶意对人就是一个种子,会影响到对方的。你以一个善念、善言对待他,有可能你那一句关怀的话暖了他一年,甚至一生都有。假如以后你的朋友说,我在最低潮的时候,当初就是哪一个同学给我鼓励的,让我从低潮站起来,他记你的恩记一辈子,这就是阴德。
胎教重要,尤其三岁以前,孩子还不能判断是非善恶,也不能判断妈妈这一句是气话,他还判断不了,有可能妳一句气话他放在心里,「这个家这样都是你害的」,这个话一进去他当真了,这个孩子人格都受影响。
我们自己成长过程没有说父母有哪一句话让自己听完之后很难受,没有这个记忆,一回想成长过程都感觉非常温暖,所以家庭的氛围很重要。当然我们这一二代人没有学传统文化,父母有时候不懂,也是为我们好,但是用的方式、方法不妥当,他们应该也会很遗憾,我们能包容,很可能就解掉他们心上的大石头了。我们年轻,学了传统文化都能包容,父母很感动,说不定跟传统文化就结很深的缘,因为我们的关系。所以我们也为家人演说,就把遗憾转成一种法缘。事事是好事,要会转。
我们接着看,「生人终身疾病」。其实成德看这一段就觉得古人很慈悲,竭尽全力从理上给我们开解,从事上给我们警惕。世间的人会染上终身的疾病,常是从新婚开始。人有那种很长的疾病往往都是长期耗损,最后虚了,虚是很难治的。像我的性格太逞强,我现在也挺难治的,看到之后王老师这样绞尽脑汁。修行要先改性格,还是要悠着点,细水常流。现在想想那句「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他现在是护法,下了指令,一天只能讲一堂课,我现在尽力遵守,还在调整当中。
为什么说从新婚开始?因为年少无知,往往放纵情欲毫无节制,结果大多变成虚痨,甚至夭亡,短命早死了,结果连累妻子守寡受苦。何不想想,百年婚姻眷属,终身相偶,相互陪伴。我们现在看很多老夫老妻他拍照,金婚五十年、六十年,他们铁定懂这个道理的。何苦新婚一个月内就种下一生的祸根?为人父兄者遇到孩子、弟弟将结婚时,应诚恳反覆叮咛,把这个道理讲清楚,要让他们引以为戒。以前的人都懂,现在的人不读古书不懂。
俗语说了:「乐极生悲,纵欲成患。」又说道:「寡欲必多男,贪淫每无后。」孔子曰:「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很多叮咛。「老彭曰」,老彭是尧帝的臣子彭祖,相传活到八百二十岁,他有说道:「上士异床,中士异被。服药百颗,不如独睡。」上等人与妻不同床而睡。当然要夫妻商量好,我记得黄念老讲经的时候,刚好有一个同修可能听完有点激动,「好,我回去就把欲给断了」,黄老说,「你太太同意吗?」先提醒他一下。那建立共识了,不同床。中等人不同被子。服药百颗,你吃了百颗补药,不如独睡。不惜元气,你熬夜,你纵欲,服药就无益了,药只是个增上缘。
真正厉害的医生,他要先观察这个人的生活习惯。比方说他一做事就很不能顾及他的身体,一干就熬夜,医生假如观察出来,他宁可不给他治好。为什么?他有那个病还提醒他,他还不会这么用力。比方说他眼睛已经很不好了,就是代表肝开窍于目,让他该睡觉了,十一点到三点要睡了,结果你把他眼睛治好了,他干得更凶,最后就一命呜呼哀哉了。医生到底是帮人还是害人,那医生要更高明了才行。医生治人身体的病,他都要观察这些。
实在讲,当老师治人心理的病,长他的慧命,你要帮他也要考虑得很深很远,不然我不杀伯仁,伯仁却因我而死。现在比较少了,现在跑到欧美来,以前在国内常常遇到,有时候在坐火车,就有人很激动跟你谈话了,甚至于说,「上次你给我说什么」。我每次听到这个我心脏就加速了,到底有没有给人家说错了。「上次你给我说什么,我记住了,后来怎么样怎么样。」所以言语给人家建言的时候有没有设身处地,这都要掌握得很准确。
「佛言:『女色是众苦本、障碍本、杀害本、忧愁本。』」诸位女同学不要看到这里一下子有点情绪上来了,这个意思就是说,我们之所以会轮回就是欲望调伏不了,强者先牵,只有投胎的分。跟在家人都是讲不邪淫,可是在《楞严经》那就是讲不淫欲,淫心不除,尘不能出,尘指六道轮回,出不去了。我们只要循序渐进提升自己的精神层次,这个欲望慢慢慢慢就能放淡,最后就能伏住了。哪怕不能断,真信切愿临终接引一放光,我们就入一个特殊的三昧,这些习气没断也不起作用。
今天时间到了,跟大家交流到这里。谢谢大家。
(1)、资源来源于网络公开发表文件,所有资料仅供学习交流;
(2)、本站所发布内容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可以联系客服删除,微信:xsxyd6688;
福德智慧 » 《太上感应篇汇编》学习分享 成德法师主讲(第二十九集)2022/4/28 加拿大温哥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