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上感应篇汇编》学习分享 成德法师主讲(第二十八集)2022/4/26  加拿大温哥华

成德法师视频在线观看【点此选集】《太上感应篇汇编》学习分享点此选集

成德法师移动硬盘全套目录【点此查看

成德法师音频机合集目录【点此查看

 

成德法师:诸位同学,大家吉祥。

大家中午有没有休息一下?子午觉还是很重要,休息好了有体力,学习也比较专注,比较效果好。我们昨天进入经文「指天地以证鄙怀,引神明而鉴猥事」。这些经文都是造恶会感召灾祸,而这个心行我们「科会」里面说的都是「无忌讳」,就是不恭敬,很无礼,所以他招祸的速度很快。我们昨天讲到事例,张中他家庭都是暴戾之气,自己的行为这么偏颇,我们看「动有忤争」,都是互相争吵、冲突,还不承认自己不对,还「呼天地,指神明」,来证明自己是对的,这个行为都是非常夸张的。

贤者争罪,愚者争理。家庭里面每天相处在一起,磕磕碰碰有点小摩擦在所难免。贤人争罪,比方家庭里面有一点小误会,马上「是我不对」,对方纵使气焰比较高,人家一承认说不对,他也不好意思了,「没有没有没有,我也有不对」。各自责,天清地宁,大事化小事,小事化无事了;但是各相责,小事都变大事,天翻地覆。而遇到事情都是指责别人已经是严重的错,更何况还呼天地、指神明来证明他是对的,这个心就太狂妄自大,没有以家庭的大局着想,也没有对神明的恭敬。

我们常常听到福田心耕,我们的心要跟知恩报恩相应就有福报,叫恩田。就像为什么祭祀是吉礼?礼当中有吉凶军宾嘉五种,祭祀就是吉礼,因为这一念心就是感恩祖先,慎终追远,民德归厚,所以他获福。福田大分三种,第一个是恩田;第二个是敬田,恭敬佛菩萨、恭敬天地神祇,到包含恭敬一切人事物都是敬田;再来是悲田,悲悯苍生、悲悯众生,这是悲田。这个行为是不恭敬天地神祇,不可能获福,还会招来祸患。

我们从这一句再延伸开来,师长有说,儒释道教我们三件事情。人与人如何相处,这个我们应该很熟悉,师长有提到,第一,人与人如何相处。「人无伦外之人,学无伦外之学。」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听到这一句「人无伦外之人,学无伦外之学」,所以五伦是大道,我得好好花个时间深入五伦的义理,我们有没有花这个时间?我们所听到这些很重要的教导,有没有马上给它转换成具体的行为?这是一个修学的心态。知道五伦重要了,接下来得花时间、得下功夫,这不是要人家去推的。能成就道德学问的都是主动的,没有说哪个人被动最后道德学问能成就的。我们都要用心听师长的教导。人与人的关系要处好,我们要重视起来,先把理搞清楚,然后又在事相当中去体会、去锻鍊,这样理事就圆融了。

第二个是人与自然的关系。我们不能破坏自然,我们也要懂得道法自然。就像刚刚提到睡子午觉,这个就是道法自然。饮食生活习惯都要道法自然,熬夜就是跟上天作对,没有道法自然。其实这每一句教诲,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跟我们每一时每一刻都相关。

再来,人与天地鬼神的关系怎么相处。这一句就有关,这个处不好也会出事情的。我们看接下来是莲池大师给我们指导,人与天地鬼神怎么相处,我们怎么存心不会得罪天地鬼神,又会感得天地鬼神、诸佛菩萨的护佑。大师说到了,世俗的人许愿,譬如说求子、求寿、求解危(遇到一些逆境恶缘)、求功名、求财禄这些事情。大家可不要读到这里,怎么都是有求之心?行善就行善,干嘛求善报?大家听起来有没有道理?好像也有点道理,但是儒释道教化它得普应群机,一下子教化就说都要以无所求的心,不少人就觉得这太高了。所以「教人以善毋过高,当使其可从」。

昨天也跟大家提到,师长讲经出现频率很高的是三种布施,知道众生他还是有希求的,先以欲勾牵,教他如何如理如法的求得,他就容易接受、容易奉行。黄念祖老居士也说,佛门是可以求的,这样人家听起来就亲切,不是什么都不能求。观音菩萨还千处祈求千处应,这些佛菩萨的善巧、契机我们也要懂得体会。

大师提醒,可不能宰杀牲畜、生命然后来求愿,这就属于恶愿,不只求不到,造很重的罪业,「有孽无功」,这是错误的求法。至于能够布施这些衣袍、寺院的这些幡盖,或者是许愿建造这些殿堂,或者是供养佛菩萨的这些供器,这都属于庄严道场。在做这个的时候,都能够摄心敬畏,用恭敬、敬畏的心来供养。大师这里是提醒,「不可有意求福」,就是这个心念怕会有偏颇,因为「盖大悲平等名佛」,佛是慈悲。师长有说十法界都有引业,佛法界是平等心。假如我们在许愿的时候那个心就是佛菩萨多照顾我一点,那不是要佛菩萨私心对自己吗?佛是什么?平等心。「正直不偏名神,若人但只私心求福」,这个心念好像就有一点对佛菩萨、对天地鬼神有一种贿赂的感觉,因贿降祥,佛菩萨、神明是不可能干这样的事情的。我们说人与天地鬼神的相处,我们事奉佛菩萨、事奉天地鬼神都要用对心,我们可不能以世俗的这种心,因为世俗心容易谄富骄贫,容易谄媚上面的人,不恭敬下属。这些心行没有察觉不妥,有可能连在对待佛菩萨、神明也用这样的心,那不妥当。这些我们都要观照得到。

师长在「菩提心贯注在整个生命中」有一段开示很重要,提到六和敬:你一个家庭,一家四个人,都依照佛的教诲修六和敬,你的家庭就是道场,你的家庭就是僧团。凡是僧团,一定得诸佛护念,龙天善神、护法神保佑。我们看到了,为什么能得保佑?依教奉行,感应来的,感是依教奉行修六和敬,应就是诸佛、龙天护法保佑。只要你把这六条做到就行了,六条做不到,你家里供一百尊韦驮菩萨,供一千尊韦驮菩萨,没有一尊韦驮菩萨真的保佑你。

谈到韦驮菩萨,成德初学佛的时候印象很深,当时候师长就讲到了,「你真正一心为佛法、为众生,你没有饭吃」,然后师长就稍微转了一下身,因为韦驮菩萨刚好在后方,转了一下身说,「你没饭吃,韦驮菩萨撤职查办」。当然这个感受到的,大家可不能听了这一段说,老法师是不是对韦驮菩萨不恭敬?成德当下是感觉到师长对于佛菩萨的信心,老人家很了解韦驮菩萨,他一心护法,哪可能说你一心为佛法、为众生他老人家不护持?不可能的。

「护法善神是依法不依人,不是讲人情的。」这一句就很重要,不是讲人情的,不是攀关系的。我们修学传统文化,甚至于在传统文化的单位里弘护正法,可不能用世间这些习染来干,都是要依教奉行。这里师长说的,「你心正、行正,你没有供护法神,护法神也不离开你」,不是说供他他才保佑,不供他就没有。什么才是真正的供养?用我们的真心去供,用我们的依教奉行去供,不是表面的行为,不是表面供一尊像。每天香花、水果供养,结果没有依教奉行,那这个香花水果是贿赂、是巴结,护法神不接受巴结、不接受贿赂。我们用真心、用菩萨行去供养。真正把这个理搞明白了,但行好事,用对心最重要。

接着,具体怎么做?莲池大师说到了:「据理而论,惟在自尽己心,广行众善,忠孝友悌」,这是做人的根本;「怜贫爱老」,怜悯贫穷的人,爱护老人;「救灾济苦」,我们说见义勇为,看到人家有灾难,能尽多少力我们绝对不会袖手旁观;「戒杀放生,种种阴骘」,积阴德;「种种方便,随分所能,尽力行之」。「善功所感」,积功累德,「自然降福」,感得殊胜的果报。「若不为善,但生祈愿觊望」,就是都没有去行善,只是一直在那里供花、供果,希望得到好的果报,这样的心、这样的行为「便是鄙怀猥事」,不恭敬佛菩萨、神明,这是「亵渎神明矣」。

师长讲经的时候有说,我们做早晚课,早上骗佛菩萨一次,晚上又骗佛菩萨一次,师长说这样太狠心了。比方说我们念回向偈,「愿以此功德」,这就提醒我们今天有没有功德、有没有依教奉行,「庄严佛净土」,我们人还没有到极乐世界,就要把极乐世界当自己家一样,每天要让它更殊胜,庄严佛净土。同样的,我们现在在当下的缘、当下的家庭、当下的团体,也要让家庭、团体愈来愈殊胜庄严,我都要尽一分责任。不只不能挑团体毛病,要主动的尽责。团体现在最需要什么,我来做、我来表法,这是有责任感。

所以我们念回向文,每一句都要入自己的心,鞭策自己、对照自己。「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常常想着要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也是自己的责任,以此来带动大家。「若有见闻者」,大家共同发心,「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师长说的,多带一些人回西方极乐世界。尤其我们这个时代,不往生出不了轮回,以自己的能力要出轮回、断见思几乎不大可能,都要靠阿弥陀佛的四十八大愿力了。

大师苦口婆心,用这一段教诲来护念我们怎么样事奉佛菩萨、天地鬼神。我们跟《论语》结合结合,《论语》也有教导这一段,在「述而第七」第三十五句,「子疾病」,孔子生病了,「子路请祷。子曰:有诸?子路对曰:有之,诔曰:『祷尔于上下神祇。』子曰:丘之祷久矣」。这段《论语》的教诲也是教导我们怎么跟天地鬼神相处,我们稍微白话来解释一下。孔子病得很重,子路祷告鬼神,请求保佑孔子病愈。学生也是很关心老师。孔子病好转了,听说病中子路为他祈祷,就问子路,「你有祷请鬼神,你有做了这件事吧?」子路对答有这回事。然后子路还补充了,「诔曰:祷尔于上下神祇」,就是向天地神祇祈祷。就是他这么做也是有根据的。在《讲要》里面有提到,「祷尔于上下神祇」应该是当时候的一句成语,老百姓都很熟悉这么做。孔子便说了,何能等到病时才来向神明祈祷,我自己很久就在祈祷了。大家去体会这个味道,就是孔子平时言行纯善,这《讲要》里面提到的,绝不违背天地神明,所以他事事如祷,所以说「丘之祷久矣」。

我们就联想到师长过年的时候两句墨宝:「诸恶莫作,岁岁平安;众善奉行,年年如意。」一般世间的人只想着岁岁平安、年年如意,那是果报,你不修因怎么会有殊胜的果报?所以师长老人家是抓住一切机会教育点,过年大家都要讨个吉利,师长也恒顺,但是写墨宝,让我们要懂得如理如法的求平安、求福报。所以要在平时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然水到渠成,岁岁平安、年年如意。所以真正的祷告是依教奉行。

孔子说「丘之祷久矣」,这是没有一天不在祷。既然平素就事事如祷,为什么还罹患重病?那就要归于天命了。当然大善知识不昧因果,他可能前世有造作恶因。玄奘大师一生奉献佛教,为众生翻译了那么多经典,他临终也生病,但是他的念头特别可贵,他说是不是我翻错了。他一切的牺牲奉献统统没有为自己求福报,不求有功,但求无过,我会不会翻错了?结果感得菩萨来安慰他,说你翻的一点都没错,是因为你前世做过国王,杀了不少生命,你这是重罪轻报。这些佛菩萨、圣贤人来有时候是示现,也来宽慰我们,我们也可能会遇到一些逆境恶缘,我们也不要丧失信心,一定功不唐捐,都是大化小、重罪轻报。而且我们看圣人他们遇到的考验比我们大多了,孔子也有生重病的时候,包含有丧子之痛,孩子比他早走,还在陈蔡绝粮。这么大的逆境、考验,孔子所表现的完全不被这些境界所转,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孔子也是展现出来了乐天知命。

我们透过观察孔子的表法,我们也要练遇到任何境界自己的心也不要被影响。我们不被境界影响,我们就能给人好的影响,我们不动心,我们都是理智在应事,这样正己就化人。所以修行就是若能转物,我们要转物就要先不被物转才行,遇到人事境缘情绪都起来了,那就随业流转,不可能去给人家好的影响。「若能转物,则同如来」,这一句《楞严经》的话是修学的重点。我们常常说人要理智,不能感情用事。理智的人首先不情绪化,不会因为人家做得不好自己就生气、就对立,甚至就指责,还会造口业,这样就不好。别人对不对不是最重要的,我自己要先做对。一个人不自己先做对,他就没有讲别人的基础。自己真正都做对了,也不会苛刻要求别人,因为要做对可不简单,都要下一番功夫。比方我们要说这个人脾气很大,那首先我们没有脾气才有资格讲这个话。「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假如今天我们讲自己家里的人「你脾气很大!」对方一看,「你也不小,还讲我!」这是人之常情,人家心里不服。可是一个人真正下过功夫对治脾气,他就知道不容易,他也不可能苛刻去要求别人。真正下过功夫的人都很有恕道,这也不容易的,他就有忠恕的存心了,严以律己,宽以待人。所以我们自己快要动情绪的时候一定要提醒自己,别人对不对不是最重要的,我自己得先做对才行。

《讲要》里面说,这一章书(《论语》这一章)无异是圣人提示祈祷的要义。所以真正祈祷还是要依教奉行,如理如法的去求,佛氏门中有求必应。

这是就这一章我们延伸到怎么跟天地神祇相处,我们再看下一句:「施与后悔。」《汇编》讲到了,「施与」,布施,「立功最速」,佛门万行以布施为先。布施还要进一步,你不能只有布施一次、布施两次,还要「乐善不倦,方有进步」,不能说做一件、两件就不做了,要持续去做。即使自己财力不足,也是要常存此心,常有布施的心。甚至于自己财力不够,我们随喜别人布施,赞叹别人布施。善护好自己这一颗善心,要让它不断的增长,不能知少为足。都要这样去行布施,怎么可以变成后悔布施?这样就丧失了自己初发心。

这里提到,还没有布施就后悔,那就不肯布施了;布施以后又后悔,可能以后就不愿意布施。所以施与后悔就是贼仁害义,因为自己的善心就因为这一念、自己布施的心就因为这一念泯灭掉了。这叫自残,自己把自己仁义的心给灭掉了,这是贼仁害义。

我们想想,自爱容不容易?不简单。我们现在有一个口号说要对自己好一点,我们看一看现在人怎么对自己好一点?大吃一顿,吃到晚上有点睡不着,因为太撑了。好像有一个说法,睡前很饱折一天寿命,没有道法自然。对自己好一点,狂欢一夜,你看三天都缓不过来,这叫对自己好一点?现在连怎么爱自己都得学,不然都变成作践自己。愈强调多爱自己一点的时代,人的慢性病愈早,寿命愈短,躺在病床上的时间愈久。人不深入经典开不了智慧眼,就会随波逐流,所以现在身心的疾病都提早,都是不会爱自己。孟子有说:「言非礼义,谓之自暴也;吾身不能居仁由义,谓之自弃。」自暴自弃不是去抽菸喝酒叫自暴自弃,那个水平太低了,就是自己的心行跟仁义相违背了就是自暴自弃,所以贼仁害义。师长说最傻的人就是把自己纯净纯善的心拿来装垃圾,最傻的人就是不用真心,用妄心。用妄心是轮回心造轮回业,那不是很傻吗?所以不能忘失菩提心,不能忘失仁义的心。

太上老君在这里提醒,他每一句其实都是在护念我们的真心,而且要去掉这些特别容易让我们堕落、让我们造业的存心。所以这里提到,「心病之本也」,就是不肯布施,悭吝、贪心,贪等为宗。修行要放下贪心,所以布施摆第一位。

「故太上不录其施与之善,而但摘其后悔之恶」,就特别点出布施后悔,这也是恶。「圣人所最取者,莫如迁善改过;所最恶者,莫如为善不终」,为善不能保持,善心失掉了,就非常惋惜。

进一步又分析,「施与而后悔」,我们探究他最初,「毕竟非真心乐善」,真心不容易变,会变往往一开始不纯,「不过一时高兴,求名幸福耳」。我们看《汇编》这些遣词用句,有时候每一个字都很关键。「求名」,做善事为什么?让人家觉得我挺有修行的、挺可贵的,就有那种沽名钓誉在里面。「幸福」就是侥幸,我能得很多福报。就是他布施的动机因地不真,所以发源处已是错了,后面会后悔。若是真心施与,就觉得这是我应该做的,做完之后不放心上。

我们去观察,比方说真正孝顺的人,你一跟他说你很孝顺,他诚惶诚恐有没有?他假如孝顺这些行为他都放在心上,你一说他孝顺他一定说「对,我挺孝顺的」。真心行善,觉得应该这么做的人,他行善完不会放心上。可是我就见过,某某地区第一善人,排行榜第一名。我们一见面,也不是探讨传统文化,他就开始讲了很久,我做过哪些善事,一讲就是十几分钟停不下来。这样的人我真的遇过。结果后来他到一个地方,拿着人民币发,就有人很反感,就是他太张扬了。

这里提到「真心施与,人我皆空」,他是用一种同体的慈悲心,觉得应该的。《了凡四训》讲三轮体空,「内不见己,外不见人,中不见所施之物,是谓三轮体空」。人我皆空,那就不可能去产生布施还后悔,不可能。「是以为善者,不可不致辨于一念之萌」,就是我们行善都要能观照到自己这一念初发心纯不纯。《了凡四训》用端曲,「纯是济世之心则为端,苟有一毫媚世之心即为曲;纯是爱人之心则为端,有一毫愤世之心即为曲;纯是敬人之心则为端,有一毫玩世之心即为曲」。这三句我们慢慢体会,我们为什么不能保持我们的初发心?因为有一毫媚世、愤世、玩世。这一毫会起作用,一起作用,我们那个初发心就会慢慢变化,因为你夹杂了这一念心就会有求,我做那么多怎么都没有人给我赞叹、怎么都没人看到?我对他那么好,他怎么都没有一点表达?所以不能要道、不能要情,那个要情就是付出有求人家要回报,就会讨人情。都要看我们这一念初发心有没有夹杂。

接下来有事例提到了,「符雅为人乐施,乞人填门」,就是他们家的门口几乎都被乞丐给塞满了,每一天都有很多人来他们家乞讨。我们看他的心境,「每曰:天下财物无定,今日富」,后日可能就贫了,「如转环」,这都会有循环的,我们常常说十年河东十年河西。「若一日不施,则意不快」,他每一天没有做布施,他会自己觉得好像今天缺了点什么,好像有什么应该做的事没做。「时人为之语曰」,当时候的人说到了,「不为权兴富,宁作符雅贫」,他乐善好施已经感动一方的人民了有没有?这一方的人民自己说的,可不是他自己在那里唱这一首。假如是他自己说「不为权兴富,宁作符雅贫」,那就变成自我标榜。不炫己长的,这大家都要判断。

我记得我当初社会新鲜人,我第一份薪水赚了一万八千块台币,这我都记得很清楚。我当时候拿到这个钱,算一算,我拿着这个薪水,假如有一个孩子读大学,根本付不起。那时候就觉得父母很辛苦、很不容易,还要供我们三个孩子读大学。这是事非经过不知难,自己开始赚钱了就知道养家不容易。有这个体会不会乱花钱,都想着减轻家里的负担。我当时候初出社会遇到一些人,他们一开口就是我做了哪些事情,哪一个立法委员跟我很熟,都一直标榜,我一听就哇,好厉害,就很佩服他们。所以我也走了一些弯路,也是慢慢学会判断。但是你们的因缘福报比我好,你们都是先学《太上感应篇》,就会分辨了,「不彰人短,不衒己长」,这样才是有修养。

我们任何时候都要相信人之初性本善,不能感动别人,我们德行还不够。我们看到符雅他感动一方百姓,「后官至尚书令」,而且子孙都很有福报。

这是有钱布施,我们再举一个没钱的,「奚百三」,在七百八十九页,最后这个例子,他是很贫穷的人。我们接下来就不大可能每个故事每一句都解得太仔细,起个头,每一个故事不能滑过去,起个头,可能就用白话给大家带过。

他见到一个道人,这个道人刚好到一家店铺乞讨食物,结果这个铺家不给他。奚百三看了心里也起了怜悯心,他摸摸自己的腰间,只剩一文钱,但是他就给了这个道人。当天晚上就梦到这个道人帮他去掉他下巴底下的一个,可能就像我们现在说长了个瘤,他梦到的。结果他醒过来一看,这个瘤果然掉了。他一文钱的布施竟然离了这么严重的病苦,可见得布施不是在表相的钱财多少、出了多少力量,而是什么?他的心真不真切。我们讲到这里,大家有没有想到哪个故事?《了凡四训》两文钱的故事,那个是满善,圆满的布施。所以奚百三这个一文钱也是圆满的。

「世人当自己一心力行,劝人同做」,我们行善用一心尽力去做,带动人同做,尚且嫌不够,尚且嫌太晚,都会嫌晚了,就不可能会做了还后悔,只嫌做得不够、做得太不足。就像我们拉回来我们现在学汉学,现在众生身心疾病忧郁症愈来愈高,你说我们多一些法布施,开彼智慧眼,获得光明身,怎么做都觉得很不足,怎么还会不愿意做?三种布施在这个时代都是刻不容缓,有缘我们就尽力去做,尽心尽力都是功德圆满。我们正助双修,正修是念佛,助修是行一切善,但是要自净其意,不能有贪求果报的心。大乘法印,「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再来最关键的是什么?「自净其意。」不用清净心布施,所有的布施都变成世间福报,不是功德。我们修行是修功德不是修福德,修福德解决不了轮回的事。

梁武帝这个公案就给了我们很重要的提醒,他遇到达摩祖师,强者先牵。诸位同学,你假如有机会遇到达摩祖师,你首先会讲什么话?你们不能马上想不可能的,我们听人家讲话要先顺着人家的假设,不然这个话就讲不下去了。假如你真的遇到达摩祖师,你第一句话会讲什么?真的还是有可能遇到达摩祖师的,他们都是入了法身的境界,法身,一切法都是他的身,众生有感他就有应,你很诚心求他,说不定他就在梦中给我们说法了,是有可能的。我们看梁武帝遇到开悟的圣僧,他最想讲的是什么?「朕自登基以来,护持多少人出家修行,兴建佛寺几百间。」所以他什么最强?要人家赞叹的这个心念最强。假如他是一心求道,那他见到达摩祖师一定是问怎么当生成就的问题,这是一心求道的人问的问题。

我们一定要记住自净其意才是功德,修行不能离开清净心,不能离开菩提心,不然统统都是造轮回业。所谓「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法,是名魔业」,搞的就是三世怨,第一世修福,第二世享福,第三世堕落。我们现在观察好多人好有钱,他就是第二世享福了。享福没有不造业的,一堕下去,三途一堕又是五千劫,很可怜。我记得好像是在清华大学,师长去讲课,有一个学生就说了:「我对贫穷人容易起怜悯心,有钱的人我提不起来。」结果师父说了:「有钱的人更可怜。」有钱的人他假如不知道修行,他造的业那真的是很可怜,一堕下去不知道啥时候是出来的时候。而且现在有钱人的烦恼比没钱的人多,挺可怜。

,借人家财物不肯偿还。《汇编》里面讲到了,「假借,所以通有无」,朋友之间、亲人之间都有一分道义在,有通财之义。我们说义所当为,你今天有钱财,你兄弟姐妹很困难,你袖手旁观,那就没有情义了。假借所以通有无,每一个人他人生过程有起伏的,我们看到人家低潮的时候我们去帮助他,改天我们遇到困窘的时候一定有人会帮我们的,所以通有无。「济缓急,盖美事也」,这是人间的美事、善事,我们看到这样的行为都会很随喜赞叹。就好像同学们写论文,结果时间有点赶,突然其他的同学拿了参考资料递到你的桌上,当下眼泪都快掉下来了,因为那事情很急。「惠不在大」,恩惠不在相上的大小,「在乎当厄」,他刚好遇到那个厄难,没有办法解决,你伸出援手,人家很感动,终身难忘。当然我们不是为了人家终身难忘才这么做的,无求的心去做的。

「被德已自不小」,就是说人家借我们东西、财物,我们已经受人家很大的恩德了。受了人家的恩德应该怎么样?思回报,自己真正用好了,赶快还回去;解决问题了,等自己有钱了,赶快还人家,这很自然的心境。假如没有提起这样的心,而且还什么?还借了以后仗势不还,仗势欺人,仗势不还,甚至于还有侥幸的心,「说不定他忘了,不还他了」,这是第一个心太狠了,没有知恩报恩的心;再来很愚痴,不知道你这个债不还死了以后还得还,怎么还?轻的要到人家家里做奴婢,更严重的做驴、马、牛、犬来还人家。真正了解这个道理,要生敬畏心,不能占人家便宜。

接着进一步分析,我们借人家的物品都要爱护。向人家借东西,不到不得已的状况不要去借,借了用完毕赶快要还人家。这么做不只是不要让人家讨厌自己,借东西不还人家就很不能接受,也是无愧于自己,无愧于自己的良心。我们观察以前的老人,跟人家借东西,那一段时间一直在那里念叨着,然后就尽力赶紧可以还,还完之后感觉他的表情就好像一块石头掉下来了。我们常说「世风日下,人心不古」,都在这些地方我们要观察、要反思。以前老人都是赶紧要还人家,现在呢?人家都来催了,还拖拖拉拉的,这就不妥当了。

「至借贷钱财,尤须清楚偿人」,要还人家。谈到钱财,进一步分析,现在的人常常借了不还,也不冷静冷静想想,这个钱财握在手上真的是我的吗?哪一天无常来了根本都带不走,留亦终去,万般将不去,唯有业随身。所以钱财根本不可能永远是我的,那何必去贪?何必不赶快还?这样会落得债务,对自己有什么好处?债务就要去还。

我们可能听到这个会觉得,我们都是修行人,应该不会假借不还吧?成德也有遇过,借了钱,有了钱不还,去做什么?去做功德。大家想一想,这不是很奇怪吗?一般我们的良心起用了,就会觉得人家借我们东西对我们已经有恩惠,我们一有赶快要还人家。结果我们看学了佛,有时候看不到自己心念的偏颇,然后还用一个很大的理由,合法掩护非法,反正他现在也不缺钱,我先去做功德,做功德重要。人家对方一看到这个行为产生误会了,这个修行的人怎么这样,有了钱也不还我。所以我们现在要慎重,不能合法掩护非法。而且感觉到我们现在不扎伦理、道德、因果的根基,学大乘会学得让世间的人接受不了、理解不了。比方都出去讲课,结果婆婆在那里抱怨,「都去讲孝道给人家听,也不煮饭给我吃」。这个事我不是听一件、两件,后来也想想印光祖师有智慧,为什么在将近一百年前对着当时候的人就一直强调「敦伦尽分,闲邪存诚」?敦伦尽分是每一个人道义的心里面自然会提起来的。

我记得我见一位长者,她是女士,她讲了一句「孩子生了就要好好把他照顾好」,我是印象深刻。现在人生孩子没有这样的道义,甚至于生下来,「拖油瓶,我玩的时间都被他拿走了」,变成太自私。我记得看了一个漫画印象深刻,有一对年轻的夫妇结婚了,生了个孩子,那个孩子哭得很大声,可能是肚子饿了,然后爸爸在打电动玩具,妈妈在那里弄她的头发什么的,然后那个漫画的台词就写着:「就你是独生子女?我们也是独生子女!」现在年轻人是独生子女,所以孩子在那里哭他们说:「又不是只有你是独生子女,我们也是独生子女。」

我们在这个时代学大乘佛法,我们得表好法,得先尽五伦本分,所以下一句,不能分外营求。你分外营求会去求名闻利养,求人家,「这个人做好多功德,大善人」。好名是很无形的,警觉性要很高,我们才能调伏好名的心,先尽本分重要。我也见过当老板的,布施佛门几十万、几百万,可是对他员工的薪水很抠。你说这样正常吗?他那种布施都是,某某人大功德主,他就喜欢那个赞叹,他用的不是真正的真心、道义的心。这种行为世间人看了都很反感,不能认同。不要说世人反感,他的员工都反感。所以说「无情不能修道」,这句话真的很有味道。要有情义,不然到佛门是换搞名闻利养的对象,以前在世间搞名闻利养,现在到佛门搞名闻利养。他那个好名利的心没有察觉,到了佛门藉佛门的光、藉佛门的威望,还在搞他的名闻利养。真的是可怜悯者,明明可以积大功、累大德,搞这个有时候会破坏佛门形象。

「假借不还」,我们举一个真实的例子。「清康熙戊午秋」,戊午年秋,「燕京」,燕京应该就是北京,居民张元养了一头驴,一天可以走两百里,但这只驴很凶,会踢人,会咬人。很奇妙,只有张家的父子三人乘坐牠很温驯,其他的人都没有办法乘坐牠。偶然有一个杨姓的(应该是邻居)姑且试试,居然可以把牠坐上去,然后这个驴就送他一程。当天回来,这位杨姓的朋友就梦到有一个黑衣人告诉他说,我就是张氏家的驴,我的前生借你三百没有还,所以我这一世当驴要补偿你。昨天你已经坐在我身上,我载了你二百八十里了,所以拜托拜托你再骑我二十里,我这个债就给你还清了。杨先生在梦中就问说,你到底欠张家多少钱?这个黑衣人皱着眉头,「多多多,不可说」。然后杨先生就醒了。

隔天他又去借这头驴,但是路途稍远,他坐着坐着,突然这头颅就把他摔在地上,他就想一想,哎哟,刚好坐差不多二十里了,跟昨天梦里很相应,所以他很惊讶。然后他就对这头驴说了,求牠,哎呀,我知道什么原因了,但是今天还有十里路,你不给我坐,那我怎么回去?不然这样好了,拜托你再载我一下,回到家我拿十文钱买饲料给你吃,怎么样?这头驴想了好一会,然后就接受了,就载他回来。结果这一件事之后,杨先生想要靠近坐这头驴,这头驴就用脚踹他,然后咬他,长鸣,叫得很大声,让他都近不了身。

这个例子挺有意思的,你看连我们坐一头驴都是有它的前因后果的。我不知道你们有没有坐上去被摔下来的经验,这就别强求了,人家没欠我们就不要硬坐了。

成德是在大学的时候看过一本书叫《前世今生》,就有讲到一个主角叫凯瑟琳,她轮回了八十几世。所以人来投胎很可能就是该学会的没学会,就要继续投胎。甚至于是什么?欠的钱还没还,就得再来还。欠的情,欠债要还债,欠钱要还钱,欠命要还命,欠情要还情。真正搞清楚了,这一生不再占任何人便宜,然后人家要给我们要债,欢欢喜喜给人家,随缘消旧业。你还得很痛快,人家还会给你打八折,人之常情,算了算了,后面的不用了;你假如心不甘情不愿,人家给你加利息。我看到这些书,他用催眠让人家想起前世的事。

你们不要听完今天跑去催眠,不要听什么都没听到重点。那个只是藉由这个事例说明都有因缘果报,你只要深信因果就好了。我是怕你又去催眠,催眠的又要搞名闻利养,你就又有一段恶缘出现。很多现在用宗教名义骗财骗色的大有人在,都是人这种不深信因果好奇或者有求的心,你有那个贪求的心就会牵上这些缘分。末法时期邪师说法如恒河沙。

其中有一个例子,有一个人在他朋友很困难的时候拿了不少钱帮这个朋友,结果这个朋友有钱了不还他。他都气到快有点忧郁了,想不通,「太恶劣了,你那么困难我帮助你,你现在有钱也不还我」。想不通了,刚好去给人家催眠了。前世,很久很久以前他到一家旅馆投宿,住了好一段时间还没走,老板死了,他心里想只有老板知道我住多久,他就不还了。几百年之后因缘又聚在一起,所以他这个朋友就是前世的那个旅馆的老板。可能算一算,他不还的钱就是当时候的钱加上通货膨胀,还有加一点利息、汇率,算一算差不多是这个钱。一饮一啄莫非前定,都跟前世有关系,都是因果相续。

我们学这一句「假借不还」,就是提醒我们要念人家的恩,更不能有占人家便宜的心。我们刚刚已经提到了,福田心耕,你用的是仁义的心,自己的福报就不断在积累。义者宜也,宜也就是适宜的,应该这么做人。

我们看下一个例子,「徽商吴某」,七百九十二页,「信义自持」,临终告诉他两个儿子,我现在所有的千金是向符先生所借贷的,你们要一一给我清还,「甯受饥寒」,不能做负心的人。我待会再举一个现代的例子给大家听。他的孩子完全遵照父亲的命令,都还,无债了,一身轻了,但是确实没钱了,很贫苦。结果忽然在枯井里面发现了银两两千两,而且这个银子上面还刻着唐朝的年号。他们也觉得很奇怪,就把它密藏起来,也不敢用,这么大一笔数字。他们发现两千两唐朝的银两,隔天突然有邻县的人来了,到他们家来,就问他,你是不是吴某的儿子?这两个儿子说是。然后就告诉他们,你们有大财富要到了,因为我几天前病得很重,神识到了东岳府,见到东岳大帝了,我在阴间就看到管钱财的官员,他自称是井泉之神。然后负责的人就说了,说这一笔钱是唐朝朝廷内的库银,上帝因为吴某他的钱财非常分明,没有贪,该还的都还人家了,很守信用,而且他的孩子很可贵,还遵照他父亲的命令,遵父志去把钱财处理清楚,所以这一笔唐朝的库银就是要给他们的,特别拨这个福报给他们,而且他们以后世代享富贵,而且还不是小富贵,大富。结果这个邻县的人就醒过来了,他做了这个梦他也觉得很奇特,所以特别到他们家来拜访,把他梦境里的情况告诉他。结果他们兄弟也很惊讶,然后也把他们在井里真的有挖到两千两说出来了。而且现今吴某家的子孙还都很鼎盛,很多富贵人都是他的后裔。

这一念信义自持,不能失信于人,尤其在钱财方面,你看这一念心也是培了很大的福报。「青年十二守则」有说「信义为立业之本」,守信重要。台湾有一个企业家他生意也做很大,当时候台湾股票涨得很厉害,他就跨行业去做证券所,投入股票市场经营。隔行如隔山,老祖宗留这些话都很重要,人生有时候一些重要的决策不能掉以轻心。结果一下子亏了多少?三十亿台币,他所有几十年积累的财富都没了。然后就有人建议他赶快飞美国去,很多钱就不用还了,逃掉了。他说不行,我宁可做一个最穷的人,我也要守信用。结果他真的一贫如洗。突然有机会来了,到大陆投资。因为他守信用,人家还肯借钱给他,他就借了一些钱到大陆发展,结果发展得比在台湾好很多。你看他守信用,之后还是有福报。他自己还说到他花了,那时候换算成人民币差不多是八亿,他说他买了一张门票,花了八亿买了一张门票,学了经验,但是守住了信用,最后还是发达起来。

但我有观察,他到大陆开始发展,他教他的员工《弟子规》《三字经》。特别难得,为什么?因为他小时候也到私塾读过书,他有传统文化的基础,所以他有这个责任感要教员工,这是作之师,要作之君、作之亲、作之师。我们慢慢去体会,一切福田真的不离方寸,我们刚刚举的例子,才一文钱也可以修很大的福报、功德;只是守住做人的原则,把钱都还清了,也有福报在其中。所以福田心耕,善用其心真的是福慧增长。

我们再看下一句,「分外营求」,不守本分,但是妄求名利富贵。我们看《汇编》讲了,人所以不依本分,往往是他的思想观念偏了,他觉得什么?汲汲营求能得利益。其实真正懂得人生的道理,当然现在懂人生道理的也不多,所以有一部书大家有机会要尽力推荐,叫《了凡四训》,把人是有命运的讲得很清楚。稻盛和夫,这个目前在企业界我想是经营之圣,他介绍给青少年的第一本书就是《了凡四训》。诸位同学,你们曾经把《了凡四训》介绍给亲戚朋友吗?假如还没有,得更积极一点。还没有,我们还是把自己摆得太前面了,要把亲戚朋友摆前面,一定会体会到现在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心有千千结,得要理得心才能安。所以这一部书重要,总在遇缘不同,我们要做别人闻圣教的增上缘。

所以要思考人生富贵贫贱,这不是随随便便能改的,都有它的「阴注阳受,皆宿业也」,都是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怎么可以分外营求就让你求得到?「妄心贪念,侥幸希求」,不只没有益处,恐怕这些心念反而折了自己的福报。所以用对心会积福,用错心会折福。成德也有遇过,不怎么尽本分,但是每天都在想着怎么多赚一些钱。我们闽南话说想空想缝,都在那动小聪明,这动小聪明都是分外营求,不守本分,应该都是守分安命,顺时听天。因为人没有尽本分就已经是有罪过了,所以现在这些道理要想清楚。

我们看「元亨利贞」,「利」是什么?「义之和也」,跟道义有关,跟本分有关。不能你要赚钱,然后统统置道义于不顾,这是折损自己很大的福报。现在很多人为了赚钱,小孩不照顾,都推给父母,可能他前世也有一些福,有赚到钱,守不住了,很可能就被下一代给败光了,这些例子我都听了不少。有一个例子,父母本来都是教书的,后来看到别人赚钱自己也忍不住,就辞掉老师去办厂,孩子放给爷爷奶奶,然后都去念贵族学校,都很贵的,自己都不陪伴,结果孩子就学坏了,赌博,把他们工厂的房契都拿去赌掉了,最后这一对夫妻想不开,到祖先坟前喝农药自尽了,很悲哀。所以利要能长久一定要跟本分、道义相应,不然后患在所难免。所以《汇编》提醒,我们要好好去体会孟子说的「求之有道,得之有命」,如理如法去求,不能分外营求。六祖云:「一切福田,不离方寸,从心而觅,感无不通。」

我们看这个故事也很有意思,唐朝长庆年间,唐穆宗的时候,「新平尉裴璞死」,新平这个地方有一个叫裴璞的人去世了,他的表弟华元刚好「客陇右」,可能离开家乡工作,在陇右的地方(陇右应该差不多在甘肃那个地方)。结果刚好遇到有武将,跟随的车队不少,「骑从甚盛」。仔细一看,这个武官就是他的表哥裴璞,他很惊喜,上前说,你离世,现在担任这个武职,就跟他问候。裴璞就说,我现在任职的是「西川刷掠使」,我专门管什么?世间钱财的增减,这个人、这个家钱财的增减。「世人一饮一啄,莫非前定」,一饮一啄都是前定,更何况是钱财,都是有注定的。阴间都管理得很清楚,能获得多少都有它的数量,多了就会把它刷除掉,或者是自己把它花了,或者是遇到横逆灾祸的事,这个钱财损了,或者做生意赔本,或者生病把钱花掉,这些都归我这个刷掠使管。所以「世间农勤」,就是农夫种米粮来求钱财,商人经商做生意,读书人求得功名,这都是他要尽他的本分,获得他应该得的,假如不勤劳,「并本」,本来应该有的都会失掉。所以说实在的,哪怕是命中有福也要勤奋工作,不是说坐在家里突然黄金就掉到自己跟前来了,不可能的。不勤奋也是折福报,这个心就在折福了。你今天遇到我也是注定的,你应该得到白金两斤,我超过这个数给你,你也留不住,所以我也不敢多给你,不能因为前世我们是表兄弟就多给你,这不行。一讲完他就不见了。所以告诉我们,我们多少财富都是有前因的,都是修来的,你想多要也要不了。

下一个故事就提到了,刘颃很会写文章,而且自己觉得他能够比较早就考上功名。其实他这一念心就傲慢狂妄,这些心念都会折自己的福。后来遇到翊圣真君刚好降鸾在终南山,他就去请教了。真君就提醒他,你文章虽然写得好,命却很浅薄,首先要安守本分,这样你还能保得住余年,就是还有点寿命、还有点福报;你假如汲汲去营求,会损你的寿命。结果有才华的人傲慢,不容易接受别人的提醒,才华,身之灾也。后来没有听从,一无所成,而且又很早就死了。所以科第这件事可以光荣祖先、福荫后代,这样的福报怎么是你小聪明能够求得的?要力行善事积阴德,自然水到渠成获得,不可以去过分营求。

今天跟大家交流到这里,谢谢大家。

说明:

(1)、资源来源于网络公开发表文件,所有资料仅供学习交流;

(2)、本站所发布内容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可以联系客服删除,微信:xsxyd6688;

福德智慧 » 《太上感应篇汇编》学习分享 成德法师主讲(第二十八集)2022/4/26  加拿大温哥华

发表回复

提供最优质的资源集合

立即查看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