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上感应篇汇编》学习分享 成德法师主讲(第三十六集)2022/5/12  加拿大温哥华

成德法师视频在线观看【点此选集】《太上感应篇汇编》学习分享点此选集

成德法师移动硬盘全套目录【点此查看

成德法师音频机合集目录【点此查看

 

诸位同学,大家吉祥。

我们上一次一起学习到「嗜酒悖乱」,还没有学习完。我想,我们学习每一句经句,可以以印祖的一段话来深入。印祖讲道,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一切经教,从理上讲不离心性二字,从事上讲不离因果二字。理上不离心性二字,那我们看每一句经句其实都是在调心的、在修心的,比方说「嗜酒悖乱」提醒我们心要有节度,不能放纵。酒就是一个境缘,要面对境界。可能我们学这一句「嗜酒悖乱」,我不喝酒,这句跟我没关系了。你不喝酒,你的亲戚朋友有喝的,你有没有机缘可以护念他们?这一念心我们也要观照。我们的心往往都把自己摆在第一位,假如把别人摆在第一位,自己没有喝酒,自己也会很认真学这一句。

这句「强者先牵」在哪?在每一天六根接触六尘境界它都会起作用的。今天假如是为众生学习,每一句你都会觉得很有收获;假如我们这个学就是为了我把口试得搞出来、把论文得搞出来,都是比较自我的,学起来得失心也会很重。

酒是一个境界,现在还有哪些境界可以让我们放纵的?不说别的,我们每天用最多的是什么?手机。你把它用好了,它是一个secretary,是一个祕书,可以帮你不少忙;你放纵,那麻烦了,你的时间就被它偷了一大半,甚至于它里面杀盗淫妄可能让我们灰心丧志,身心严重染污都有可能。

所以能够在境缘当中,在学习一句经句当中,从内心去反观就有受用。我好像跟大家举过例子,你一句经文可以让自己反观,你一个人的行为也可以让自己反观。「见人恶,即内省,有则改,无加警」,而且那个内省不单是就这个行为,能更深入到自己的心性,那每一个人都能启发我们。

我遇到一个同仁,长得高头大马的,一百八十公分,有一天在批评另一个同仁,讲得很气愤,「他太懦弱了!」结果他讲了十来分钟就停下来了,为什么?讲话很气愤会累的。喜怒哀乐爱恶欲一起来身心受损,所以他得休息休息。你们有没有看一个人发脾气发一天的?没见过。有没有看一个人哭哭一天的?不可能,他得休息休息。等他停下来我就看着他,他一直骂人家懦弱,我说「你就不懦弱吗?」我这么一讲他一下子还领会不过来,也是一直看着我。接着我跟他说了:「你假如不懦弱,你现在已经在大雄宝殿给人家礼拜。你只看到别人懦弱,都没看到自己懦弱退缩的那个部分。」

「见人恶,即内省。」你看到一个人脾气很大,「我真的不发脾气」。你都不发脾气,你有没有起贪心的时候?你有没有随顺习气的时候?发脾气的人他就随顺他的习气,你虽然没有瞋恚,也可以藉别人我有没有随顺习气的时候。任何人随顺妄心的时候对我们都是一种提醒,哪一个境界不能见人恶即内省?真正重视反省的人,一切人事境缘都可以提醒到他,理不离心性二字。

善财童子五十三参,这个心态只要失去了,人就开始着相,向外了。善财童子向内,为什么?只有他是学生,一切人事境缘都是老师。一着相了就见人过,见人过就生烦恼,慢心、瞋恚心跟着就起来了。其实见人过,贪,你对人家有要求。你假如对人家没有要求,甚至于可以看到他已经有进步了,你就不是一直拿着一个尺在量别人。一个见人过里面有没有贪、有没有瞋、有没有痴?着相就是痴。

迷惑了才会造业,迷首先迷什么?执着身是我,有了我就有你、他,就相对起来了。有相对,他错了,你错了。整个宇宙从哪里来的?我们一念心变现的。很容易比喻的就是梦境。惭愧,我昨天做了不少梦,幸好梦中还在跟人家讲课,我刚刚醒过来的时候还满记得,我好像跟人家在交流一句话,现在有点想不起来了。你说那梦里面有人、有场景,从哪里来的?从自己的一念变现的,一时顿现。

为什么《劝发菩提心文》里面讲「不见一法,离心别有」?这是一个觉悟的状态,不觉了就愚痴、就迷了、就着相,就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统统都现了。所以这见人过就有相对、对立起来了,有没有痴?不是用真心在处事待人接物;见人过有傲慢,高下心起来了;再来就是怀疑人之初性本善,所以这一念见人过贪瞋痴慢疑都在里面。不只是见人过是这样,我们很多烦恼起来,可能里面三毒、五毒,三毒是贪瞋痴,五毒是贪瞋痴慢疑,可能都具足在这个心念当中。

我们现在自我观照要够深入,从心源隐微处默默洗涤。要纯,纯是济世之心则为端,有一毫媚世之心则为曲。就像人他要向道,他一定要发勇猛心、立决定志。从哪里下功夫?从自己最严重的习气或者最执着的点,这才叫发勇猛心、立决定志,决定我要当生了脱生死,真为生死发菩提心。我们这个决心没有发出来,只是跟传统文化结个缘,摆在我们面前的进少退多。黄念祖老居士说进一退九,从人群来讲,十个人九个退一个进;从个人来讲,进一步退九步;再更深入这一句,进一步的时候退九步的危险就出现了。这些开解我们就可以感受到什么?一个真正的修行人观照自己之细。「人心惟危,道心惟微」,这是儒家十六字心法,「惟精惟一」,要精进,惟一就是学传统文化最重要的用真心。全修在性,我一切的修行都是为了恢复我这个真心。全修在性,你每一个经句,遇见每一个人事境缘,全修在性。我们讲的每一句话,做的每一个动作,全性起修。我要讲话,动机就是利益他,用真心,真心起用。

刚刚一开始跟大家提到印祖的这段教诲,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一切经理上不离心性,事上不离因果两个字,所以每一句经文也都在指导我们修真心。我们有时候在学的时候不善深入自己的心性观照,就看得浅浅的,这句跟我没关系,就过去了。事上不离因果,这边有叙述到《大智度论》里面讲,饮酒的过失有三十五种,你看他分析得多细致。古人修行的人,他在观照心性,他在观照事物的发展,他可以沙盘推演,他可以防微杜渐。我们在看《汇编》的每一个注解里面,我们有没有感受到古人他这些涵养、他这些睿智在哪里?我们今天面对一件事情能考虑瞻前顾后吗?能深谋远虑吗?还是做了再说?没考虑那么多,然后都是什么?都是事后才来后悔。

我们跟着师长老人家学要学到心法,而且学到了这个心法,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这个心法要纳在心田须臾不离。就像刚刚提到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大家回想一下,师长提善财童子提得多不多?重点来了,师长提那么多,我们放在心上没有?所以不可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不可少善根福德因缘受持善知识的教诲。你善根不够,结个缘而已;受持,那就当下跟这一生甚至后世都受用。师长说不要玩弄佛法、消遣佛法,其实可能我们听到这一句的时候,我们比较强的一个惯性,强者先牵,那是讲别人的,不是讲自己的。这一点我自己在念《论语》的时候特别明显,「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就想自己,小人都是别人;「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君子求诸己好像都变成自己了,小人求诸人都是别人干的事情。这个惯性也很强,得高度警觉调自己这个心态。

师长强调最多的就是最重要的,我们只要没有提起善财童子的心态就见人过,就会生烦恼。这些都是心法,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这句我们很熟悉,但是要把它用上。师长也讲得很多的,老人家开解经文的时候都说落实在生活、工作、处事待人接物,这一句的频率也非常高。我们真的把这句放在心上,学每一句经句自己的受用会很大,因为会从这一句结合到哪?生活上、工作上、处事待人接物上,我学每一句,我怎么用在五伦关系上。师父领进门,修行靠个人,每个人受用的深度、广度那是看自己善用心了。

从事上不离因果两个字。我们看看《智度论》,「列饮酒过失」,八百三十九页。《汇编》列了三十二点,成德去查了,我手上没有《大智度论》,你们有福报,图书馆有没有《大智度论》?应该是有吧?不知道。有佛法的像字典一样,可以查典故的,可以查一些经句教诲,《教乘法数》是可以查的,《法苑珠林》,都很厚的,我查了一下,都有讲,这两本书里面都有讲,都是讲三十五个点。我们来看一下,它这个写的是有一点错误,第一点应该是心无节限,用费无度,现世财物虚竭。大家去看一看,酗酒的有没有很有钱的?钱都被他喝光了,或者喝醉酒可能都会做出一些不理智的行为,把财物都耗光了。

我们假如依刚刚跟大家一开始谈的,印祖讲理不离心性,我们就不要只着在我有没有喝酒上,我在面对一切境缘的时候我的心有没有懂得节限、节度?不然我会在这些境缘当中就过了,过了就会伤到自己,甚至在那个过当中还会伤到别人,是吧?你看我们一谈起话来止不住了,讲啊讲啊,十二点了,一点了,还是舍不得去睡觉。假如你确定继续谈下去对方会开悟,这是可以的,时节因缘掌握住;假如不行的话,那也要看到自己太执着了,一聊起天来就止不住,最后每个人的肝胆都受损,适可而止。大家有没有经验,不欣世语,乐在正论,谈佛法谈到半夜一二点有没有?有。除非他明天就走了,不然同学之间来日方长,是吧?你在境界当中到底是珍惜因缘还是随顺习气,那也只有自己知道。何处是道场?处处都是练心场。

二也,众病之门,我们前面有讲到饮酒过度很伤内脏,甚至喝醉酒了还去纵欲,那个损伤甚大;三也,斗诤之本,喝醉酒就胡言乱语,很容易瞋恚;四也,裸露无耻,喝醉酒不理智,很轻浮,在那举止就没有羞耻心;五,丑名恶露,人所不敬,恶名昭彰,令人讨厌,不被尊敬,这也是自己招感来的。当然对于修行人来讲,不要去厌恶任何人,礼敬诸佛。看到别人喝醉酒,看到别人放纵习气,不只不瞧不起他们,于诸众生视若自己,我在跟他的因缘当中怎么护念到他,纵使现在还不成熟,这一念心可贵。

我们刚刚讲修佛法最重要的用真心,全性起修。我们面对别人做错事了,我们那一念心是什么?见人错事不指责,要协助,帮他收拾善后,他可能搞得很狼狈,这时候你去协助他先善后。人他有良心的,他自己做错了,他自己也会很后悔,这个时候你不只没有指责他,你还协助他,就触动他的善根,可能善后,对不起,他就在那忏悔道歉了。这个时候你再,当然不能很凶,再柔和质直提醒他,可能他就记取教训了。真正自爱才能爱人,我们自己不随顺贪瞋痴,自爱了才能爱人。我们假如在那个境界当中跟他产生对立,见人家过,你就护念不了他,甚至还会跟他结怨。

我们看第六、无复智慧,智慧被覆盖住了,喝酒过度会失去理智,智慧提不起来;七、应得物而不得,已所得物遗失了、散失掉了。应该得到的东西不能得到了,因为你的行为让人家不信任,本来人家找你合作,算了算了。比方说本来是去谈生意的,结果你发酒疯,这笔生意人家还敢跟你做?已得的东西慢慢都会遗失掉了。

八、匿事尽说,自己一些私事、隐晦的事喝了酒乱讲,当然讲完了会很后悔,酒醒过来就很后悔;第九、种种事业因而荒废,就误了自己的事业;第十、醉为愁本。喝醉酒为什么是忧愁的根本?何以故?《大智度论》里面都有讲,醉中多失,醒则惭愧,所以它是忧愁之本,醒过来了,刚刚做的那些糊涂事就很懊悔。这是第十。

十一、身力转少,体力愈来愈差。我们最近一直在强调「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身力转少,喝酒会造成这个结果。我们假如会反观自己的,就会想一想现在有哪一些事情对我的身体有损伤,不能做。大家有没有反观到吃冰淇淋的问题,这都会对身体不好。我学佛之后,大家看我身体虽然不是很强壮,但是对身体有害的东西我不会吃了,摆在我面前我也不吃了。我以前很喜欢喝汽水的,我现在不可能去喝这些东西,自己明白之后不肯再干糊涂事了。当然只有汽水、只有食物,其他部分还要继续下功夫。假如我面对境界什么都引诱不了我了,我就练成金钟罩、铁布衫。

十一是身力转少;十二、色身败坏,身体愈来愈差;十三、不知敬父,大家应该有遇过吧,喝了酒可能对父亲不恭敬了;十四、不知敬母;十五、不敬师长,不敬老师、长辈(还有一个说法是不敬沙门,沙门是勤修戒定慧,息灭贪瞋痴,就是在身教、言教上对我们有帮助的,我们也不恭敬);十六、不敬婆罗门,婆罗门在印度那个时代算是比较有地位的,等于是不尊敬这些上位者;十七、不敬叔伯及尊长,这些家里的长辈不尊重,为什么?因为喝醉了,酒闷愦恼,无所别故,因为喝醉酒之后精神恍惚,对人对事都无法清楚辨认,就会失礼了;十八、不敬佛;十九、不敬法;二十、不敬僧;二十一、近朋党恶人,大家看那个叫酒肉朋友;二十二、疏远贤善,疏远贤人、善人;二十三、作破戒人,所以为什么酒是遮戒?喝醉酒了就会做出自己不理智的行为;二十四、恒无惭愧,喝醉酒惭愧心起不来;二十五、不守六情,他喜怒哀乐这些就节制不了;二十六、纵情放逸,酒后乱性,就很容易纵情欲;二十七、人所憎恶,不喜见之,人家很讨厌看到他;二十八、贵重亲属及善知识所共摈弃,实在讲人家也帮不上忙,自弃者天弃。所以只要染上这些不好的习性,人家要帮我们都很难,比方说吸毒、赌博,人家一劝再劝我们都不听,最后就没福报,人家觉得也帮不上忙。包含打电动玩具、玩手机,这也都算别人劝不动。

二十九、行不善法;三十、弃舍善法;再来三十一、明人智士所不信用。遇到有智慧的人,他不信任我们,为什么?我们喝醉酒,不理智的人人家怎么信用?很容易放逸。三十二、远离涅槃,就是我们不能当生了脱生死;三十三、种狂痴因缘,喝酒就是很不理智的状态。一切事都不离因果,所以喝酒假如堕到地狱去不知道是在哪个地狱,可能都是种这个狂痴的因,感召这一世跟未来的果。三十四、身坏命终堕恶道泥犁中,这是来世的果报,一定是堕三恶道,甚至是堕到地狱去了;三十五、若得为人,所生之处常愚痴暗昧,哪怕来生得人身,种这个恶因,感得的也是愚痴暗昧。

成德透过这个,我们可以感觉到古人在面对境缘的时候,他对于利害得失是会分析得很细致的,我们自己面对境界懂不懂利害得失?交朋友关系很大。这些境缘我们利害得失,人生成败往往在抉择当中,你抉择看的书,你抉择接触的人、跟随的领导,都是抉择;找的对象,你看男众要走弘法利生,他找的对象就是一个很重要的缘,找不对了,要弘法利生不容易,得先去还债,这都要慎重。

我们看在八百三十八页也有叙述到这个,人饮酒,世间最可笑的,莫过于在酒筵上争胜负,一喝酒在那里划酒拳争胜负。我们这个时代的人好胜心满强的,喝酒的时候会在那里争胜负,事实上我们那个好胜心可能在很多境缘都会出现。比方说下个礼拜我们要习讲口试了,我们是用见人善即思齐的心,还是那个好胜心,「哼,有什么了不起,我一定把你比下去」。我有见过,学传统文化的动机是好胜,我可以讲很多经句,我得把那个某某人比下去,他的动机不是利众的心。我们真的学传统文化,不识本心,学法无益,学传统文化那只是个缘,我们用错心了,好胜心都在学传统文化当中增长,名闻利养的心也是在传统文化增长,自己不知道。

每一段文都能拉回来自己的心性观照,都有提醒到自己。「处世每事宜退让」,在处事当中都在练什么?礼让、谦让、忍让,都是在懂得退让。况且亲友之间偶尔相聚欢叙,行行酒令,在那里划拳,也只不过让大家得到短暂欢乐罢了,胜了不足以光荣,败了也不足以为耻辱;输了没有损失,赢了也没有多得,就像下棋人所说的,「胜固欣然,败亦可喜」。大家看蔡大厨家有一幅泉公的墨宝,大家想起来没有?「应着人间让子碁,平衡结局最相宜。从无君子求全胜,得意当时是错时。」这是李老的墨宝,你看在境缘当中也是在修养自己,下棋的时候也是在修养自己。

这里提醒到了,「彼昏不知,必胜乃已」,喝醉酒了昏头昏脑,就一定要获胜才肯罢休,结果最后就搞得不醉不休,这就太愚笨了,这是很愚痴的。还有另外一种情况,又有一些人自夸酒量大,认为没有人能比得上他,所以引以自豪。其实说实在的这样的人都是很自卑,不自卑的人他不会去跟人家硬要比个高下。我们叫卑慢,因为自卑了,自己心里很难受,一定要把人家压下去,好像可以短暂的觉得自己挺不错的,不知道自己「道德文章、科第功名,正多不及人处」,有太多地方比不上人。

你看我们古人的涵养,他不只不傲慢,他谦退。比方说欧阳脩,欧阳脩的文章在《古文观止》里面好几篇,朋友来找他了,他都是谈这些办政治的事,不谈文章,一谈文章人家压力就很大了。蔡襄,蔡襄文章没有那么强,但是他政事办得很好,朋友来找他他谈文章。古人这些在应对进退当中的心境、涵养,这是我们的学处。我们一般一谈到自己做过的事,做过不少,滔滔不绝,把自己以前那些功业全部都搬出来,就怕别人瞧不起自己。其实那都是不自信的表现,自己在讲的时候就要观照自己的心态,不能后知后觉,每次讲完,「我刚刚讲多了」,那都晚了,当下要观照到自己的心,观心为要。

所以还在那里炫耀自己酒量大,都不知道自己有很多不如人之处,这样就很荒谬。还有一种更不妥的行为,自夸自己执行酒令严明甚是得意。我们看到这里有没有感觉人很容易执着?连我来执行酒令他也觉得很得意,没去深入思考,喝酒是让大家高兴的,「酒以合欢,宜随其量」,应该随各人的酒量,「何苦强令多饮」,强求让别人多喝,以致伤害到别人的身体了,自己还很得意,你看我执行酒令严明。俗语讲了:「苛政猛于虎。」这个写注解的人也很有意思,他从苛政猛于虎拉回来,「吾谓酒政苛,犹是也。座间有此类,急宜引避之」。有这个缘分大家聚在一起,但是里面有这样的人赶快回避,不然可能又有惹祸上身。你遇到这样的人把你给灌醉了,灌醉了会出什么事?可能你看现在酒后驾车出事的有多少。

我们看「闽士刘某」,八百四十页,福建有位读书人刘某,「素行端严」,平素他的品行都很端正严谨,「门生甚众」,他开私塾教了不少学生,经常教导学生要戒色。有一天偶尔喝醉酒,跟朋友因为一个妓女争吵。「醒时大悔」,酒醒了之后很后悔,羞于见自己的学生。因此闭门三天,他觉得很丢脸,不好意思见,「集古今受酒害者以自警」,这本书他把它编出来,「名曰《百悔经》」。这里面提醒我们,一向品行端正严谨,真的酒喝过度,还是控制不了自己的。很可贵的他发生之后有忏悔,后不再造,甚至于更积极的编了一本书提醒自己、提醒他人。我们假如犯了一件让自己很难过的事,这也可以效法。已经犯了,怎么提醒自己以后别再造,甚至于还可以藉由这件事去提醒别人,自利利他。普贤行说忏悔业障,我们能这么来忏就有味道了。

「又吴士叶某」(这吴是指江苏,吴都是泰伯、仲雍的后代,泰伯当时候就是到了江苏一带),生性就很孝顺父母。有一天喝醉酒了,跟弟弟争吵,甚至骂起来了,父亲出来劝解,讲道理提醒他,竟然讲出了一二句不恭敬父亲的话。结果自己五更醒来了,他的太太就告诉他喝醉酒的样子、讲的话,「悔恨欲绝」,自己很后悔,痛恨自己这些行为,然后赶紧到父亲的房前叩头痛哭,谢罪,「跪候谢罪,父怒方解」,当然他那个诚心父亲一定感受到了。

这也提醒我们,讲一二句不恭敬父母的话,父母很难受很难受的。父母亲人等于是说一心都为我们好,为我们付出那么多,我们居然还不逊语相待,那对他们来讲很难受。我也遇过老人,「其实我们也不求子女给我们钱、送什么好吃的,他只要不顶我们就好了」,那个一顶很难受的。他醒过来了知道自己这些行为对父亲的伤害,赶紧去忏悔道歉。

读书人要以这两个为戒,所以《汇编》说了,「噫!」感叹,「二公素性醇饬」,这两个读书人平时为人淳厚严谨,「尚不免醉后乖张」,乖张就是放肆,行为不检,「若放僻邪侈者,更何极耶?」他们两个平常修养那么好都控制不住了,更何况平常都是放荡邪僻的人,酒后更不知道会放肆到什么地步了。所以酒称为「祸泉」,实在有道理。

接下来,我们刚刚的例子喝酒过度了,我们看到甚至伤到父子兄弟亲情,或者教学师生你就失信于学生,再来对自己的事业影响很大。宋朝的吴育,他在担任枢密使(相当于现在就是在国务院),枢密使的长官,权同宰相,位置都很高。当时候陈执中被罢黜宰相职位,就推举吴育接替自己。吴育因陪侍皇帝饮宴,皇帝请他吃饭,结果喝醉睡着了,忽然拍着床铺呼叫随从,就喊得很大声。皇上看到了很生气,将他降职为西京留台。又宋朝郭贽,他是参知政事,这都属于宰相级别的。结果皇上召见他,跟皇帝谈话的时候酒气薰天,皇上都闻到了,所以「左迁南京」,他把他贬官。

我们所经历的很多因缘最关键的就是用人,真的是人存政举,人亡政息。知人善任,知人特别关键。在《群书治要》里面很多都谈到怎么知人,其中有一点就是看他喝酒之后他的品性怎么样。其实当我们有权提拔人的时候,都要在很多细节处观察人。好名利的人他很会做表面功夫的,你都要在一些很细节的地方观察他,在他都不注意的时候,你看他怎么对待他的亲人,甚至看他怎么对待下人,才看得清楚。不只是提拔人,你们找对象、找另一半都要很有眼光。我们都是在功利主义之下成长的,在老师面前都很会装给老师看。所以大家假如不够冷静,你在选另一半的时候可能看得太表面就选错了,这都是人生非常关键的抉择。学《群书治要》跟选对象有没有关系?很有关系。大家去拿《群书治要36O》看一下,现在已经编了四册。

接下来这个例子我们前面有提到,他喝醉酒了,谈人家这些隐私的事情,结果后来就感来杀身之祸。

我们再看宋朝苏易简,当到翰林大学士,但是因为喝酒过度了,导致鼻孔出血,后来感染疾病而死。又有另外一个官员王全,官当到了殿中丞,这应该都是部长级以上的了,结果因为喝酒大醉,肚脐裂开而死。所以「狂药浸人,鲜不发而为病」,酒是狂药,只要泡在其中的人很少不发病的,病发得早病就浅,如果发得晚病就深,但最后没有不因而病死的。所以遍观古今,能享有高寿的人都不嗜好喝酒。「人奈何以先人遗体,付之醉生梦死中哉?」怎么可以以祖先父母给我们有用的身体耗在醉生梦死里?其实人能够在境界当中不堕落,哪个念头强?孝亲尊师。人生诱惑的境缘太多了,能够抵得住的一定是孝亲尊师强。

我们看下一个例子,「陈镐,性好饮酒」。明朝时期浙江会稽人,官当到右副都御史,后又为湖广巡抚,省长级以上,官很大。「性好饮酒」,很喜欢喝酒。他在当山东提学,相当于现在山东的教育厅长,父亲写信给他要他戒酒。他命工人特制一个小酒杯,并在杯上刻上「父命戒酒,止饮十杯」。大家要了解,他假如没有戒,他后面不可能继续发展上去了,还能做到湖广巡抚,不可能,这是孝心,懂得节制。其实我们观察吸毒的要真正能突破,也都跟他的孝心够不够力道有关。师长有说,他这一生能抵御那么多诱惑,念念不离孝亲尊师。每一个小故事其实都有它要彰显不同的地方,成德是觉得这个编者很用心。

下一个例子,他从治家来看,不只是个人。「浦江郑氏家规」,浦江是在杭州市西南,这些家规能传下来都代表这个家族兴旺很久的时间,他这个家规就规定到:「子孙年未三十者,酒不许入唇」,沾都不能沾。为什么要三十岁以后?年纪比较长了,比较有定性。「壮者虽许少饮,但沈酗喧呶者,必箠之」,虽然壮年可以喝一点,但是只要是沉溺其中,或者喝了之后会喧闹的,一定鞭打处罚,家规伺候。提到了,「奉宾客,惟务诚确,毋强以酒」,接待客人尽到诚意,不可勉强客人喝酒。「诸妇不许共饮」,家中妇女不许与客人同饮。大家读到这里,女同学会不会说「这么不公平,为什么女子不能同饮?」其实有一些道理大家要去感受感受,比方说几个男人在那里饮酒,一个女的在那一起喝,你去观察那种氛围,感觉就不妥当,很容易就失那种分寸,又被小孩看了,那没法看,很不得体。「年过五十,姑从其便。此堪作居家者法。」但妇女过了五十,她稳重,这没问题,她可以随机应变。这些都是治家的法则。

其实我们现在看这个家规,我们现在的定力涵养不如古代的人,假如我们再忽略这些,那可能家里都会出事。其实现在家不出事很有福报了。大家想一想,现在一个家庭里面,没人得癌症,没人有慢性病,没人有心理问题,没人有因为纵欲出事的,这个家没有离婚,都很少见。这些家规我们都要借鉴。

古人又说了:「酒者,就也。」我们用《说文》里面的讲解:「酒者,就也,所以就人性之善恶。」比方说我们懂得节制,在觥筹交错当中朋友推心置腹,有一些人个性比较内向,可能在那种氛围适度饮一些酒,心里话讲出来,充分沟通交流,这是就善则善。像文人饮酒助兴,将士们喝一点小酒,大家流露这种忠肝义胆,但是过了就不行。

接着讲,「酒者,造也,吉凶所造也」,会造成吉凶。比方说你适度,对身体有帮助;适度,大家在那个氛围之下可能可以成就一些好事情,这是吉,可是过了就变凶。《说文解字》里面就举了典故,「古者仪狄作酒醪,禹尝之而美,遂疏仪狄」。这是一个历史典故,仪狄给大禹献酒,大禹一喝,「以后一定有因为喝酒亡国的人」。大禹的警觉性很高,他就疏远仪狄,其实就是面对会让他堕落的这些境缘,他都高度的警觉。我们修学的人警觉性也是要很高的。

酒不能左右人的是非善恶,而是人自己在造就是非善恶。酒这个境缘,就之是则是,就之非则非;造之善则善,造之恶则恶,关键就在「节省」二字,懂得节制。这对于爱喝酒的人是重要的提醒。

我们再看下一句:「骨肉忿争。」这一段很重要,这些经文现在都是指导我们不要犯家庭里面的恶,家和万事才能兴。而也跟大家有提过,我们自己不好的习惯不能让它再相续下去,同样的,在家庭当中,不好的氛围也要从我们开始转变。比方说上一代常常有争吵,甚至还有冲突,我们当然很难受,但是要有一种使命,家庭里面这些不好从我开始转变起。也不埋怨亲人,为什么?先人不善,不识道德,无有语者,殊无怪也。我们没有这种使命决心,有可能同样的情况会一直再延续下去。

我曾经听到的,一个男的,他父亲打他打得很厉害,他告诉自己我以后当父亲绝对不这样。后来他当父亲了,很痛苦的说,我现在也这样对我儿子。你真的没有下很大的决心,很可能那个因果还继续相续在家庭当中,相续在自己的人生当中。现在我们举的这些例子都是很好的榜样,「人有至心求道,精进不止,会当克果,何愿不得?」我们有这个决心使命,都能扭转家庭的家风。

「唐张公艺」,九代同堂,「只一忍字」,靠的就是一个忍字。「忿争者不忍之故」,发生愤怒争吵,都是因为不能忍的缘故。这些理都论得很好。「骨肉之间,执理便伤情,伤情即非理」,太执着道理就伤害到感情,伤到感情就不符合道理。所以执理其实已经非理,因为我们那个执理当中不柔软,要求对方,「你怎么可以这样?你应该怎么做?」亲人之间不能要道、不能要情,你要道了,这里讲的执理,要求对方你一定要做到什么,就伤情了。

我们看古人怎么做的。《德育课本》它是依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来编的,悌很多都是兄弟姐妹之间的相处之道、家人之间的相处之道。亲人有错或者有摩擦,贤人争罪,愚人争理。愚就是不明理,一个人家里面有一些情况出现的时候,他首先是拿着道理要求别人,他在那个念头上已经是愚痴了,我们一开始分析的,你那个念头里面有贪瞋痴慢疑在其中。

汉朝的缪彤,他小时候父亲就去世了,他是哥哥,兄弟四人住在一起。后来弟弟们都娶妻了,结果几个弟妇要求分家,开始在那里争吵分财产的事情。缪彤看到了很感叹,把门关起来,进房间把门关起来,自己打自己。其实这都是发自内心,他告诉自己,你修身谨行,学圣人之法,将要怎么样?齐整风俗,要影响一方风俗,奈何不能正其家?连自己的家都正不了,很惭愧。他的弟弟跟弟妇看到了他在自我反省,结果就惭愧心起来,都叩头谢罪,更为和睦。

当然听这一段大家也不能着相,着相了,我打我自己打几下家就和睦了。大家要观察客观,配套是什么?配套是他是长兄,弟弟都是他照顾长大的,他的行为在他的弟弟跟弟妇心目中是非常佩服的。可是问题,他的弟弟跟弟妇可能遇到一些事,这些计较的心、贪心起来,一时糊涂,这个时候他当哥哥的不只没有指责还反省自己,他们的这种良心都被唤醒。

我们现在可不能学相,我们得看看人家信不信任我们。我们现在虽然觉悟过来想做好,可是在我们亲戚朋友心中,人家还是觉得我们不成熟、不懂事。我们得要做做做做到让人家信任,有这个基础,然后在发生一些矛盾冲突我们又能反省,这就各自责天清地宁。假如我们今天学了之后,我们急于求成的心还很强,然后又做作一些样子给人家看,人家又不认可,我们又很伤心、沮丧。做了就要马上让人家看到,这个心态就不妥,就做得反而不是很真诚。

我们看李文耕,这也是大儒,他就缪彤自我反省这件事体会到,他说「骨肉之间无责善之理」,你不能指责别人一定要做到什么道理,执理便伤情。「父子既然,兄弟可知」,都一样的。他观察「缪公反躬自责,而诸弟及诸妇遂人人知悔,转为敦睦」,可以知道天地之间除了自责自尽外更无道理矣。李文耕先生讲这个话很有味道,天地间除自责,自尽就是我尽到力没有,尽己之谓忠,我尽到忠没有。发生的每一件事,我们能首先反省自己,我尽到力没有?有这个心人就不会指责、瞋恚,就是各自责天清地宁;不能提起自责自尽的心,都是觉得对方错了,那就各相责天翻地覆。我们今天希望家庭家人的关系能转变更好,甚至于是朋友、上下属关系能够更好,也不离这一句,自责,自我反省,我尽力没有,先不要求别人。真的能自责自尽,任何事都往好的方向发展,因为我们的心有正念,依报随着我的心念正报转,我的心念是自责自尽,依报愈来愈好。这是缪彤。

我们看「悌篇」第一集,后面最后一个例子,同样对待弟弟,「世恩夜待」。陈世恩,万历年间的进士,他的兄长也是孝廉,他的弟弟比较游手好闲,早出晚归,大哥规劝他,没有改。陈世恩就对自己的哥哥说,「伤爱无益」。可能劝得有点激动,会伤到感情。结果他自己来了,每夜亲守在门口,然后等到他弟弟回来。回来了把门关好,问他寒暖飢饱,饿不饿?晚上吃了没有?都是体恤弟弟,然后关心备至。结果这样等了几天,弟弟大悔,大忏悔,就不再晚归了。这是发自内心的关心,让弟弟自己起了善根,反省了。所以,愧之小人可使为君子。当然这是没有任何心念说要让对方惭愧,这就有一点有为而为者假,无为而为者真,我们是发自真心的去关心他,他感动了。激之君子可使为小人,执理会伤情,太执着道理,要求对方做到,最后反而适得其反,激之君子可使为小人。

所以怎可随便生气、争吵?「然其源多出于妇言构衅。」这一句也是指导我们,在面对事的时候,要解决它,能不能把根源问题找到,你才能从根上去把问题化解掉。这里分析到,愤怒争吵的起源多是出于妇人间的挑拨。我们自己就可以回想,以前家里争吵缘由是什么?现在女性都有读书受教育,人不学不知道,人不学不知义,不读圣贤书人的心量很难扩大。现在假如男人不好好深入圣贤书,连男人的心量都很小,几个人住在一起也一大堆事。不过大家可以冷静观察一下,男人住在一起事多还是女人住在一起事多。讲话也只能讲到这里,依我以前所遇到的经验,我不是说大家,很少听到男人之间因为什么昨天煮饭哪件事,就是个生活的细节就已经闹得两个人不讲话,我好像很少听到这样的事。根源实在讲心量不大,就容易计较东计较西。

这里提到「盖妇人心不公平,恒怀嫉妒」,心存不平而且又有嫉妒心的话,就很容易在言语当中忿争。尤其假如她的心态又是认为公公、婆婆、小叔、大伯以及妯娌同辈之间都是因缘关系的假合,不是血缘关系,勉强在人事上称呼,那就会不很愿意付出、割爱,那就容易忿争。「两递其言」,话互相传过来传过去,就「积成怨恨,一家之中,乖变丛生,其事多端,不可概述」,太多事可能引起忿争。「惟天伦笃厚、高明远识之人」,真的把什么摆第一位?父母、兄弟、亲人摆在重要的位置,而且看得很深、看得很远,知道家和对家庭甚至对后代的重要性,所以他洞明事理,「谗言不听」,家里的谗言不去理会,这样「自然和气熏蒸」,自己家里和气满堂,相处融洽,怎么可能有忿争、争吵?

我观察到,当太太的真的把自己的公公婆婆去当作自己的亲生父母,那个家庭氛围真不一样,我有感受过。一个家能不能兴旺,你从哪里观察?从媳妇叫她公公婆婆的音声就听得出来。「爸,吃饭了。」「爸,吃饭喽!」你看,看什么事要从细节处看,看得深入。光是听到媳妇喊她公公婆婆的音声就知道这个家能不能兴旺,听了都很感动。所以不能有这个心态,这都不是真正自然的血缘。其实都是难得的缘分,都要惜缘,而且要念恩,没有公公婆婆,没有他的兄长,他怎么有这么好的成长、照顾?都要念这些恩,对丈夫有恩的人都是对我有恩,夫妻一体。我现在看到不少女婿很孝顺岳父岳母,这特别难得,也会让为人子女者生惭愧心。这个时代真的很需要表法,当媳妇、当女婿都能表出孝顺,真能感动为人子女者。

我们来感觉一下高明远识之人,「明烛洞照,谗言不听」。好像上几节课有跟大家提到一位主人翁叫少娣,崔少娣嫁到苏家,有跟大家提过吗?一般心量小的人会有四种情况,专利,都是先想自己的自私自利;辞劳,不肯多承担工作。诸位男同学,你们就要观察,假如你要找对象的话,看她在团体里面,她住在宿舍里面,是不是打扫她都推,不愿多承担,这叫辞劳,你们都要从这些细节懂得观察。我今天好像讲太多了,希望没有得罪人。专利、辞劳,好谗,喜欢讲这些谗言;喜听,喜欢听谗言,这都不好。崔少娣有东西很慷慨,分给这些妯娌;有工作了,这些嫂子都在那里推来推去的,「我最小,来,我来」;然后不讲谗言,哪怕人家在跟她讲,她笑一笑不回应。往往都是什么?他一句我一句,愈聊是非满天。一个不讲,另外一个也讲不下去了。

隋朝有一个读书人叫牛弘,他的父亲就做到侍中的官员,他本来是姓寮,但后来对国家贡献很大,赐姓牛。他好学博闻,当官当到吏部尚书,很大的官,这应该算是组织部部长。他的弟弟弼就曾经喝醉酒,居然射杀了帮他驾车的牛。他的妻子就告诉他,「小叔射死牛了」。牛弘听了就回答,「那就做干肉」。他的妻子又说了,「小叔射杀死牛,这是太严重的事了」。牛弘又回答,「知道了」,脸色没有任何改变,继续读书,谗言不听。说实在的,牛死都死了,也没有办法挽回了,进一步,其实等他喝醉酒醒过来,他也会觉得很错。你不指责,他的惭愧心自然流露出来;一指责,可能忿争就来了,「我又不是故意的,我喝醉酒了」,你看争吵不休。所以吉凶祸福有可能都在我们一个言语、态度上。而一个家庭要产生冲突,往往都是什么?相关的人全部都糊涂了,只要有一个冷静,这个情况就会慢慢止住了,家庭的悲剧也不容易产生。假如兄弟之间的情感任何话都挑唆不了,这个家庭就很稳定。

另外一个读书人文灿,《德育课本》这些故事很有味道,这些心境是家庭兴衰的关键。宋朝周文灿的哥哥好喝酒,然后靠着他的弟弟文灿生活,受他弟弟照顾。有一天喝酒大醉,结果打文灿。他的邻居听到这个情况,都替他很抱不平,都来骂他哥哥。文灿对着这邻居讲,「你们不要这样批评我哥哥,不要说我哥哥,不要离间我们兄弟」。这个话要讲出来不简单,代表什么?所有的付出没有放在心上,哥哥不妥的行为也没有放在心上。假如付出有放在心上,哥哥打他他会觉得怎么样?很委屈,邻居再来一讲,终于有人帮我出气了。古人这些心境是我们的学处,邻居来讲他哥哥,他居然还去阻止,说你们不要离间我们兄弟。司马光先生常常写这一件事情来劝导自家、劝导人家,这是很好的兄弟相处的榜样。大家想一想,他的哥哥醒过来之后铁定很感动。

张公艺这一段文,我们举了几个事例,大家都可以感受感受他们兄弟之间的情谊、他们的存心,才能感得这么好的家风还有家道的传承。

今天跟大家交流到这里,谢谢大家。

说明:

(1)、资源来源于网络公开发表文件,所有资料仅供学习交流;

(2)、本站所发布内容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可以联系客服删除,微信:xsxyd6688;

福德智慧 » 《太上感应篇汇编》学习分享 成德法师主讲(第三十六集)2022/5/12  加拿大温哥华

发表回复

提供最优质的资源集合

立即查看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