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上感应篇汇编》学习分享 成德法师主讲(第四十一集)2022/5/20 加拿大温哥华
成德法师视频在线观看【点此选集】《太上感应篇汇编》学习分享【点此选集】
成德法师移动硬盘全套目录【点此查看】
成德法师音频机合集目录【点此查看】
诸位同学,大家吉祥。我们这几堂课的经文都跟家庭的伦常有关,古人说的,「人无伦外之人,学无伦外之学」,真正的学问、真正的德行都是离不开伦常大道,所以我们在这个部分花的时间会多一点。
我们看下一句:「失礼于舅姑」,这是对于自己的公公婆婆无礼。我们看到在《诗经》里面提到:参差荇菜,左右采之、芼之。那是要祭祀祖先的,谁去采?媳妇去采。这个意义很深远,因为一个家族兴旺与否关键在媳妇。古人的这些习俗,它的表法都是很有意义的,你看「桃夭」,这是女子要出嫁了,「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宜其家人,而后可以教国人」。
我们待会还要提到的例子「作为无益」,这个句子就提醒我们,人生要活得有意义。就像老法师说的,人生短短数十年,总不能白白来世间一遭,总要做有意义的事情,而且还要用真心去做,用妄心就造业了,用真心去做。「劝发菩提心文」就是劝请我们用真心来生活、处事待人接物,尤其在后面,最后一个因缘是念正法久住,我们感受一下祖师的心,慕贤当慕其心。你看祖师说的,「我为佛子」,我们现在「我为传统文化的学人」,我应该用什么样的心境?大师说了,「我为佛子」,我得报恩,假如「内无益于己」,要对不起自己,「外无益于人」;「生无益于时」,我不能利益这个时代,「死无益于后」,我离开这个世间,但是我没有利益到后人,自己感觉有愧。你看大师讲:「天虽高,不能覆我;地虽厚,不能载我。」
我们看到大师包含留名青史的人,他们都有这种对家族以至于对于整个时代圣教的责任、使命感,这种精神其实都蕴含在文化的内涵里。我们看《诗经》,一个女子出嫁,我们看《诗经》的文字,都是很有一种责任、使命,我去利益这个家庭,有这个缘分要惜缘;而且还期许我这个家可以给这一方、给这个国家做榜样,宜其家人,而后可以教国人。你看在这种文化的熏陶,有责任感,心胸宽广,不会很自私,只想自己。
全世界这么多国家、民族、族群,而佛法是同体大悲,大乘佛法同体大悲,所以佛菩萨也好、祖师也好,都是平等慈悲,有没有独厚神州这一方的百姓?没有。这一点我们要看到,我们才能观察出这个因缘的差别在哪里,因为佛也有讲到不度无缘之人。神州大地有尤其是孝亲尊师的底蕴,有伦理道德因果的底蕴,大乘佛法在这样的基础才可以开花结果。
人身难得,佛法难闻,我们体会到了,不只是珍惜自己得人身、闻佛法,应该再推己及人。我们遇到的国人,甚至于遇到我们华人以外的友人,都是个缘。他们已经是人身难得,假如有机会能够再把能了生脱死的正法介绍给他们,很可能他这一生了脱无始劫的轮回,你看这对他人生的意义有多大,不然他还得要再长劫的轮回。
成德是挺羡慕你们英文不错。我记得二O一九年十月份去开联合国的会议,参与。结果中午吃饭,我那一桌各个肤色的都有。然后因为我们穿这个服装,他们都知道我是代表佛教的。吃饭就是缘分,我看大家吃得差不多了(别人家刚在吃就一直讲,还得要看情况),我就找了一个澳洲的同修,他英文比较好,帮我翻译,跟他们交流。尤其印象最深的就是,当我讲到每一个人都能成佛,他们眼睛瞪得很大,还跟我重新确认了一遍,「你说的是每个人都可以吗?」然后当我的回应很肯定的时候,他们那种眼神就充满了对佛教的兴趣。
所以一切是因缘生法。师长为什么说办英国汉学院是上帝的安排?冥冥中要成就这种缘是很不容易的,大家是有缘做东西文化交流的使者。什么时候做?可不要又寄望于未来,等我拿到硕士、博士再说。什么事情真想做了,right now,当下就可以了。你有机会跟当地的人,哪怕连讲话的缘都没有,你的一举一动人家都看在眼里。
我听王老师他说,刚好有一次他在路上走,看到有垃圾他就把它捡起来,就被邻居看到了。那个邻居从来不跟他讲话的,看到那一次之后主动跟他讲:「我们家后面那个森林,你想去走一走都可以去。」因为他的福报,我也去他那个森林走了一下。他们家后面的森林还有瀑布,芬多精很够,进去大口大口吸,深呼吸,会觉得你的脑子突然比较清楚了。
你做的行为人家都在看,而且我们要了解,人家一看我们,Chinese(中国人),我们代表着整个中华民族的形象。跟大家提到的,我们的文化里面,确实它很多的习俗里都在提醒我们,要提起一种人生的责任、使命,不管是对家庭、家族,还是对社会、对国家,乃至于是对世界,对于圣教的弘传都要有责任。尤其现在这个时代缺乏榜样,家庭伦常都需要有榜样。今天假如这一方哪一个媳妇很孝顺婆婆,这一方的人都在传,「这样的媳妇没得找」,你说这个媳妇有没有在影响这一方?正己自然化人,这个化是自然而然,为什么?因为人之初性本善,有符合伦理道德的这种榜样出来,都能触动人的善根。
我们来看这句经文的开解,「妇事舅姑」,媳妇侍奉,「舅」是公公,「姑」是婆婆,「一如子事父母」,跟儿子孝顺父母一样的。
有没有讲到这里有同学说不一样?经文大家有不认可的地方都可以提出来,这个时代不能用强迫的,大家可以探讨。当然我们敢去探讨,也是对我们老祖宗留下来的文化有信心。就像师长有一次被主持人问到,现在都说传统文化里面有糟粕,就问师长怎么看。师长说:「对,有糟粕,他们看不懂就说是糟粕。」我想听到师长这么说的人终身难忘。师长进一步开解,经典里面有糟粕,那这几千年来的人早就把它给修改了。为什么?因为这几千年来的人心地比我们清净,清净心生智慧,真的有糟粕轮不到我们,我们可能还不懂它的深义,马上就依文解义。
大家想一想,「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那就有人拿来攻击孔子。打一个比喻,今天一台汽车,告诉你怎么开就好了,假如再教你汽车的原理是什么,那个引擎,讲到最后你头都昏掉了,是吧?它那个车子的原理比较深。就好像制礼作乐,礼乐的深义在哪?讲给老百姓听,老百姓很难马上就理解,可是你就规定礼乐怎么去做,他做着做着就受益了。我们不能误会这些经典的意思,但是就怕我们现在依文解义,三世佛都喊冤枉,所以是可以探讨的。
我们想夫妻是一体的,夫妻假如都要分自分他,这个家还能和合吗?人与人之间、夫妻之间是互相体恤、互相带动。媳妇把公公婆婆就当自己的父母一样孝敬,我们刚刚说到了,人之初性本善,先生没有后顾之忧,他很感恩,人一感恩会不会有具体的做法?就很自然的,他会感恩他的岳父、岳母,因为这么好的太太是他们教育出来的;感恩岳父、岳母,爱屋及乌,对于妻子这个家族也会关爱。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所以夫妻要一体。
接下来提到「下气、怡色、柔声」,要能「怡吾色,柔吾声」。《了凡四训》里面有一段话开得很精辟,「敬重尊长,家之父兄」,包含公公婆婆,这都是长辈,「国之君长,与凡年高、德高、位高、识高者,皆当加意奉事」。而敬重尊长的根基也是在家庭培养的,在家是侍奉父母,深爱婉容,柔声下气,养成习惯,习以成性,和气格天之本。就在侍奉父母当中心地柔软,甚至于父母误会自己,「号泣随,挞无怨」,这样的涵养不可能跟人冲突、对立,所以它是和气格天之本,也是我们大学之道的根本,也是我们行菩萨道的根本所在。所以地藏菩萨就是孝亲尊师,我们心地的明德、心地的宝藏慢慢就开显出来。
进一步提到,态度柔和之外,又能够「燠寒相体」,天冷、天热都是细心体恤,「冬则温,夏则凊」;「疾痛疴痒相关」,就是疾病、痛痒都要感同身受,真诚关心,「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出入相扶持」,进出时候更要小心扶持,因为年纪大了,毕竟动作没有那么敏捷。假如稍有失礼之处就是不孝,这是通天的罪恶,雷火会很快的诛灭,就是灾祸很快会降临。
经典当中所教的这是道,道不会因为时空改变。可能现代的人听到这些他不一定很舒服或者马上能相信,但是我们自己可以仔细去观察,真的这道不会因为时空改变的。现在被雷劈死的比以前多还是少?大家自己都可以去观察,而且还可以不只是从国内,甚至你可以从国外,因为不是说这个道理只在华人身上,不是的,所有的人都一样的。我曾经看过的就是波兰,他们的新闻报导出来,有一个儿子很不孝,跟妈妈要钱妈妈没给,他就杀害母亲了,结果他一离开家就被雷给劈死了。善恶之报确实是如影随形,而为什么这些行为它的果报比较快?因为太违背性德,所以它的恶报快、恶报重。
在《汇编》里面也有一个例子,有一个读书人学问、文章都不错,他怎么考都考不上。后来有机会问到高人,就跟他说,你小的时候,应该是十几岁,你是不是有一次狠狠瞪了你的父亲一眼?他自己才反思过来。大家想一想,就一眼,从行为上看就是一个动作而已,可是从心上,这样的行为能做得出来,那也是很不恭敬。
就像我们在学校被人家问,你爸爸妈妈叫什么名字?我们把父母的名字讲出来都很不舒服,觉得不恭敬,你说还去瞪父母,那绝不敢做出来的。不孝的行为是很狠心才做得出来。当然我们以前没学过,不懂,被整个社会的风气影响,这在所难免。但毕竟我们很可贵,我们已经闻到圣教,我们珍惜这个缘分,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从我明理那一刻开始,我尊重己灵。因为经典是从佛、圣贤人的性德流出来,都是符合我自性的教诲,所以不是圣贤人牵着我们鼻子走,是我们依循我们自己的性德来生活。
接着《汇编》的古人进一步说到,我更进一步说明,媳妇对于公婆的关系是人事上的结合,这从因缘上来分析;儿子和父母的关系乃是天性的结合。自古以来,儿子不孝父母,而媳妇还能独自孝顺公婆的,他的观察,「窃恐无有是理」,恐怕没有这种道理吧!他进一步分析原因,「故凡妇之失礼,皆其子有以致之也」,媳妇对公婆失礼,可能它外在存在的原因条件是因为儿子不孝所引起的、所助长的,所以「神诛鬼责」,鬼神要诛罚责备,怎么能专门责备媳妇?儿子有责任,假如儿子很孝顺,很恭敬自己的父母,我看媳妇也不敢太造次了。普愿为人儿子的要好好深思。
当然,在历史当中也有遇过儿子不孝但是媳妇很孝顺的。不要说古代,离我们很近的现代也有,举个例子,徐志摩的第一任太太张幼仪。我们看徐志摩抛弃她去找陆小曼,徐志摩的父母很生气、很难过,但是张幼仪还照顾徐志摩的父母,从身分上他们已经不是她的公公婆婆。你看古人的那种心地厚,一日为师,终身为父;一日为公公婆婆,终身为公公婆婆,这种厚道。甚至于后来徐志摩都去世了,她都照顾着二老。这种文化对人的教育,所以文化重要,文化是民族的灵魂。我们现在民德归厚的文化假如不传承,人就愈来愈自私、愈来愈刻薄了。
我们来看这个事例,明朝崇祯五年三月二十二日,你看记得这么仔细,「淮安山阳县」,在现今江苏省。毛继宗的妻子冯氏,「天性至孝」,是很孝顺的人。她的婆婆年事已高而且病危了,她的先生又运粮到京城去,冯氏沐浴更衣,于夜晚向上天呼吁,愿替婆婆一死。当然成德看到这里会想到,她先生不在家,假如婆婆这个时候走了,她觉得有愧于丈夫。这是我的一个联想,就是古人的心境。
我遇到一些同修看《德育课本》,比方说有一个媳妇,她家里火灾,她出来了,看到婆婆还在里面,她又冲进去火场。这同修看了不理解,她一进去会死的。《德育课本》这些圣哲人或者留下记录的这些人物,他的行为有时候我们不理解,这不是找死吗?这些古人他觉得我假如哪件事没有做,或者哪个情况发生了,我觉得我没有脸活在这个世间。他们对自己这种责任看得很重,甚至于出家人身上佩一把刀,戒刀。大家想一想为什么?他假如遇到一些情境会让他犯戒,他不愿犯戒而活,宁可自己了结了我也不愿意犯戒,是这样的心境。
慕贤当慕其心,古人这种心境我们现在是达不到的。就像这个媳妇她觉得我尽力救了我的婆婆,我死了也了无遗憾;假如我没有尽力救,我活着,我婆婆死了,我觉得没有脸在这个世间立足,这是古人的心境。
像《古文观止》里面的文章,「介之推不言禄」,你看他们陪着晋文公在外流落十九年,十九年,不短的时间。结果有一次晋文公饿到昏过去了,介之推把大腿肉割下来,那是情急之下。割自己的大腿肉,现在的人很难想象,但那种心,不忍心看自己的君王这样。他连身体都供养给君王,可是当晋文公回到晋国当了国君,很多人在那里说「我这十九年来我的功劳」,介之推一句话都没讲就走了。他做那些事他觉得是应该做的,在那里邀功太难受了,自己不可能这么做的;听别人这么讲他也难受,他默默离开了。古人这些心境都是我们的学处,我们要去体会到,不能用我们自己的感受,就很难去理解。
所以冯氏她夜晚就向上天祈求,自己愿替婆婆一死。古人可能对于人生是有命运的认知还是比我们强,真的婆婆的命到了,我愿意用我的寿来换。「取刀刺脇」,腋下这个部分,结果肝脏的尖处就跃出体外。就在这个时候听到儿子在哭,「恐惊姑醒」,她割自己当然也会痛,在那个当下的情境,一听到孩子哭,就是考虑到不能惊吓到婆婆,这些心境都太难得,然后就赶快用手帕掩住伤口,进入屋内安抚小孩。随即又考虑这一点点肝脏恐怕还治不好婆婆的病,又虔诚祈祷再切一次。当时候月亮还没有出来,天空忽然大放光明,星星都灿烂发光,照在冯妇身上。孝悌之至,通于神明,光于四海,天人合一,有这样至孝之人,马上这些天象就会起感应。所以「光如白日」,在这个当下冯妇就又割去了一片她的肝,然后很快的就煮成羹汤拿给婆婆吃。婆婆才刚尝了一口,就觉得味道很甘美,问她是什么东西,她就假托说是邻居捕获的鹿,这是鹿肝,婆婆才安心把它都吃掉了,结果病很快就好了。这个至诚感通。
因为冯妇至诚感动上天,所以她的伤口不会觉得很疼痛,但是毕竟血迹难以掩饰,被她的小姑察觉了这个事情,全家都惊动传开来了。她的婆婆才知道媳妇救了自己,「痛哭感恤之」,痛哭流涕,感谢媳妇的体恤。一时之间乡里中的士大夫都聚在一起,要上书给皇上知道这个事情。但是那个时候因为是明崇祯,明朝最后的皇帝,那时候整个风气不好了,因为要上达皇上,可能这个过程很多贪官要索取费用,他们做不到。所幸当时候徽州有一个秀才(徽州是现在安徽)叫江天一,将她的故事写成了《奇孝惊天集》留传给后世。
这个例子我读的时候头皮都发麻,古人这种孝心太可贵。这是一个正面的例子,假如我是她的邻居的话,我可能会继续记录一下她的后代,积善之家必有余庆。诸位同学,你们也要留点心,因为师长有说,弘扬汉学,五千年来第一等好事。为什么?因为中华文明五千年没有出现这种传承的危机。孔子那时候是礼崩乐坏而已,但是人都还是很纯朴,是高位者他在那里争夺。可是我们现在是丧失民族自信心,甚至自己的中华儿女都在否定、都在批判,甚至要毁掉自己的文化,到民国时期都有全盘西化论,这么危急的情况,我们能够尽力。尽力,不是说你要做到什么程度,这就是中华文明可爱的地方,莫以成败论英雄,尽力就是圆满。就像成德这一代从小没学,能做好铺路石的工作就挺可贵的,铺路石也能做到尽力就好。师长说《华严经》个个第一,做铺路石也要给它做到第一,尽力最重要。
相信到同学们你们会超过我们很多,因为你们的因缘条件比成德这一代好。你们能够尽心尽力,甚至于你们有成家了,找了另一半,配合起来也是尽心尽力,有可能就开几百年、上千年的家道。你看孔子,上下五千年皆由孔子传承下来。现在哪个年轻人发愿文化从他身上传承,可能他的后代几千年都不衰。我这个分析是合情合理的,孔子是榜样。现在五千年来出现的危机,谁肯发愿来表法都是很有意义的,表出积善之家必有余庆。
我们看另一个负面的例子,「宋贾耽,为滑州节度使」,是现在的河南滑县。当时候他所治理的地方有一个民妇侍奉婆婆不孝。她的婆婆年老了,眼睛又瞎了,这个媳妇以污秽的不干净的食物给婆婆吃,婆婆觉得味道怪怪的。刚好她的儿子从外地回来,婆婆就拿着食物问儿子,儿子看到之后仰天大哭,很难过。结果忽然雷声大作,将妇人的头部截断接上了狗的头。这个官员贾耽知道了,就令人牵着这个媳妇在他所治理的地区绕境,让大家看到,这消这个人的罪业,大家看到了一警觉,是因为她警觉的,她就消罪业了,「以警不孝」。
所以感叹道,现代的人动不动就说妇女像水一样,这里应该是指比较善变,不好教育,「不可立教」,不可树立教化,这个说法太不合理,而且这个说法很危险。这个说法古代有,现代也有,我都听过,「孩子有孩子的想法,教不了」。我都遇过这个情况,我说你这个话不要再说出口了,因为他一说出口其他人听了产生共鸣,「对对对,孩子有孩子想法,我们教不了」,那这样父母慢慢就没有这种责任感。所以孔子说天下有五不祥,其中一个就是「老者不教,幼者不学,俗之不祥」,这整个社会风俗不吉祥。以前的风气是什么?路人都可以教孩子,可以教自己的小孩。现在的风气,父母自己都觉得教不了了,不教了。差太远了,慢慢慢慢要调整为正确的情况。
这里继续分析,现今女儿还在家未出嫁的时候,父母就已经没有把握机会好好教养她了;当她嫁作别人媳妇,愚昧的丈夫又不能当她学习的典范,于是就觉得她忤逆淫荡嫉妒的恶习已经无法抑制了。这个情况进一步谈到了,实在是如果她的父母在她从小,「自幼及笄」,「笄」是成年礼,其实意思就是可以出嫁了,在这个过程(笄是十五岁)就以孝顺、恭敬、柔顺来开导她的心志,虽然她嫁给了一个没有才能的丈夫,也可以知道自己,「自知成立」就是知道如何帮助丈夫成家立业。何况她所嫁的丈夫又是能够尽孝悌之道的善良君子,那就更好了。所以教育女儿和教育儿子是同等重要,甚至印光祖师讲更重要。这个道理应当要为全世界的人说清楚,都要慎于开始,在家就要好好教。这是透过反面的例子来劝勉我们为人父母要好好教自己的女儿。
我们学了这几个句子,我们想一想,这些伦理道德都攸关我们这一生的幸福与否,所以明这些理应该是最重要的。假如我们这些年轻的岁月,我们这十几岁的年龄学习能力是最强的,假如这些年龄段都拿来只是知识的积累,就特别可惜。而且这些伦理道德的根基没有扎下去,学很多知识技能,你不知不觉会傲慢起来。好像我们贾同学有发一个短片给大家,那个小孩就问了一大堆跟计算机有关的信息,他妈妈都傻了。这个孩子自己因为知识的积累傲慢,可是假如他先有德行的基础,他应该就不会这样。知识才能是要为德所用的,假如德没有教就麻烦了。所以我们也感叹,教育孰先孰后、孰本孰末,在我们这个时代真的要很认真来思考。
现在听说国内把经典编入教科书了。最近还有很热门的话题,规定小学生要会做家务,好像几年级他要会做炒饭,有这种标准。说实在的,相关单位会提出来,应该是情况已经有点严重,得要赶紧来重视了。
所以哪些学习能够让孩子人生立得住,道德立得住,不会被境界所诱惑,甚至于是外在环境突然变迁,他还有自力更生的能力,这是我们这个时代的父母老师应该思考的。这个时代人造作恶业严重已经好几代人了,这个业它迟早是要现前的,所以我们观察这几年天灾人祸的频率愈来愈高。以前读书人是耕读生活,有用意的,我们不能滑过这些部分。为什么要读又要耕?从生理上来讲,一个人每天都窝在书桌前身体会不会好?中焦、下焦就堵住了,所以要劳逸结合,要多动,他的气血才会通。再来,人一耕作就跟大地很接近,天地之气都在滋润他。成德最近在农田里走得比较多,脾,脾土脾土,脾胃跟土气很有关系,多接近大地脾胃功能会好。我跟大家讲到这里突然觉得肚子挺饿的,我最近胃口就比较好。所以人也是在天地之间,都受天地影响,受天地磁场的照顾。再来,人自己能耕作了,发生什么重大的变故,他自己会照顾自己,他不会饿死。假如我们现在的孩子都不会耕作,也都不会照顾自己,那多危险,教育要考虑得深、考虑得远。
我们再看下一句,「轻慢先灵」,轻视怠慢祖先的灵魂。《汇编》提到,因为父母祖先离开我们了,可是我们那个恭敬不能变,所以「丧三年,常悲咽」,包含「事死者,如事生」。凡是出殡入殓无礼,就是没有照礼仪,居丧期间不按体制,安葬灵柩没有迅速,斋祭,斋戒祭祀不够诚心,拜祭扫墓不勤劳,放置祖先灵位的祠庙、祠堂不整洁或者香火有所间断,这些都是轻慢,不够恭敬。要知道水有源头、树木有根本,祖先、父母就是我们的根本,岂能忘了祖先?若在此处有所失误、有所不敬,我不知道他要怎么样为人。在这些地方稍有不恭敬都属于轻慢。
我们先看一个正面的例子。「梁昭明太子」,我们图书馆有《昭明文选》,这是梁武帝的儿子,昭明太子,他天性非常仁慈孝顺。他的生母是丁贵嫔,去世了,他悲伤得连水浆都不想喝,而且每一次哭泣都哭到昏过去。梁武帝就提醒儿子:「毁不灭性」,人死了是肉体毁坏,他的本性还在,还有灵魂,劝他不要那么悲伤。而且也是提醒他,你父亲还在,你怎么可以哭得那么伤心?《孝经》里面也是最后一章都有提到,哭也不能哭得太伤心,这就没有节度了。太子听完,当然父亲讲得也是很在理,勉强吃东西,往后到埋葬时,这段日子每天只吃一升的麦粥。我们感受古人那种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遗憾很深。昭明太子本来他是很壮硕的,他的腰围有五十寸,结果到他母亲下葬的时候,他的腰围削减了超过一半,过半就是超过一半。他每一次上朝的时候,官员、百姓看了很触动,没有不落泪的,被他的孝行感动。梁武帝他是以佛教治国,佛教重视孝道,所以他的孩子也很孝顺。
我们再看另一个例子,陈杲,以贡至京城,贡生应该是秀才的一种,然后他向神明祈梦,希望神明能在梦中给他指示。「梦神曰:子父柩不葬,科名未可问也」,在梦中告诉他,你父亲的灵柩都没有下葬,科名不必问了。但是他不相信,隔年参加礼部的考试未被录取,于是回家乡赶快完成父亲的丧葬事宜,再去参加考试才中式登第。当然这还是有点不应该,对于一个孝心比较够的人,父亲丧事还没办完,我想他不会去想其他的事。《功过格》有提到,父母亲去世三年内不下葬,延迟一个月为十过;虽然下葬,却不尽心尽力,或者遗体遭到损害,这是一百过,很严重的过失;知道后不立即改正,延迟一天为十过。《太上感应篇》说知过不改,这也是有过失的,要知过必改。又有提到,祭祀祖先不按照时间,这也是一过,因为就不恭敬。如果因为游乐而耽误了祭祀时间,这是五过。
接下来举一个例子,「邓左名」,他每一次去扫墓,必定会在墓地流连,直到第二天才回家。他说到,「不忍恝然去也」,就是不忍心,「恝然」就是漫不经心随便看看,就离开祖先的墓地。
这是至性之言,真是很有恩义、情义的言语。现在世上的风俗每年在清明节的时候才到墓地去一次,其余的时间都置亲人于荒郊野外不闻不问,这有点少了。在祭祀的时候大多与兄弟亲友一大群人纵情游览,尽兴而归。其实在这清明时节不是到墓地去扫松叶,而是什么?而是去赏梅;不是去省墓,而是去踏青,所以现在这种风气看了是让人很感叹。这里提到了,「禄不及亲」,供养无法给予父母,却让妻儿饱食,这有何益?父母在世时供养若是有欠缺,死后再用丰盛的供品去祭祀,又有何用?这是一种感叹。我们前面才学过欧阳脩先生他的一篇文章,里面他就感叹「祭之丰,不如养之薄也」。所以我们珍惜可以侍奉父母长辈的机缘,哪怕祖先甚至父母离去,我们祭祀还是要感恩、还是要恭敬的,也是要效法这位邓左名他那种心境。
我们再看下一句,「违逆上命」,违背长上的命令。「臣受命于君」,臣属接受君王的命令,用我们现在讲,下属接受领导的命令,儿女接受父母的命令,还有学生接受老师的命令。「凡一切在下者,受命于上,皆上命也」,这讲得就很清楚,这都属于上命。「义不可行,亦当委曲感动,先期进谏,不敢受命矣。」我们曾经就听过有人批评《弟子规》愚孝,我想这个人可能连《弟子规》都没读过,《弟子规》明明说「亲有过,谏使更」,哪说是愚孝?这里就提到了,如果上命跟义理不相应,那不能去做,是行不通的,也应当要婉转去劝,不管是劝父母、劝领导,甚至是劝老师,要事先劝谏,不敢随便接受命令。但在义理上是可行的,那么假如不努力去做,尚且有罪,不努力做也是有愧良心,更何况还违逆,那就更不应该了。违逆的人那就是乱臣贼子的起源,乱臣贼子都从违逆上命发展起来的。所以《孝经》说:「要君者无上,非圣人者无法,非孝者无亲,此大乱之道也。」天下大乱就是因为人不尊重领导、不尊重父母,甚至于不尊重孔子、圣贤人所教的东西。
我们看「明陶安」,明朝的陶安,「当涂人」,在现在的安徽。明太祖任命他为黄州(是现在的湖北黄冈)知县,并且劝勉他「善抚苍赤」,要善于抚育照顾好百姓,我们说苍生。陶安就恭敬的禀承皇上的指示,到了黄州就免除税赋,省除繁杂的劳役,勤于官员的教育,因为官员教育好了才能照顾好百姓。减少、减轻刑罚,百姓对他都心悦诚服。皇上又召他为学士,升迁到江西行省担任参知政事,来参与国家的治理。他在职期间,他对于政事无不尽心尽力,以配合皇上的命令。陶安去世的时候,皇上亲自撰文来致祭,来表达对他的感念追思。「赠謚荫子」,给他赠謚封号,庇荫子孙。以前皇帝不只赐封号给他,甚至还追封他的父母、祖先。果然他照顾好百姓,甚至于是忠君爱国的德行,积善之家必有余庆,后来他的子孙都考上科第,「位至卿佐」,他的后代子孙当官都当到辅佐君王的执政大臣。
进一步分析到,「今之抚字黔黎者」,就是当官的人,今日能为百姓的父母官,都是仰赖皇上任命的恩德,这是皇上知遇之恩,应该要感恩,但是却做出酷虐生灵残害百姓的事,那就是一点也没有体念皇上希望他好好教养百姓的苦心,而违逆的罪过就没有比这个严重的。这种行为在百姓来讲固然是对他无可奈何,但可知上天的鉴察不远,就在眼前,所以百姓不可虐待,上天更不可以欺瞒。我们假如留心去观察,现在当官的人没有用心照顾好百姓的话,他的下一代也会很快就出问题。其实这个因果就呈现在我们眼前,你看当官的人下一代就不好,你很有钱,你为富不仁,富二代就出问题,所以天鉴不远。
我们看这些句子,「轻慢先灵,违逆上命」,这都是不忠不孝。「竭忠尽孝谓之人」,人格展现在哪?忠孝二字。我们不能尽忠尽孝,那我们自己把人格给丢了,我们下辈子就不可能再当人了,而且这个罪业一定是在三恶道受报。我们很清楚这些道理,一来要爱护自己,二来有缘分的话尽量把忠孝、把伦理道德因果要介绍给亲戚朋友。这个时代的风气不好,人一不明理很难不随波逐流。
我们看下面:「作为无益,怀挟外心。」作为无益是所作所为毫无益处。《汇编》提到了,「世间万事,转头即空」,真的转眼成空,什么也留不住,「惟有积德行善、兴利除害等事」,才能生生世世随身受用,没有穷尽。这段话就提醒我们,我记得曾经听过梦参长老,他是虚云老法师的侍者,他就提过,他说人能把人生的最后一刻看清楚,再来经营人生心境可能就不一样,就是先看清楚。人最后一刻,一口气不来,双手双脚一摊就过去了,这个动作就告诉我们什么也带不走。看清楚了就不会汲汲营求于那些带不走的东西,也会去思考什么是带得走的。这里提到了,真正为众生做贡献,积德行善,兴利除害,自己生生世世都受用。所以什么是带得走的要想清楚,我们顺着这些理跟事体会会愈来愈深。
那什么是留得下来的?这也要思考。这里提到了,其他像宅地、水池、台榭、衣食、车马,以及一切诗、画、珍宝、古玩之类的事,都足以让人丧失志气、拖累身心,有什么益处?至于张灯结彩、演戏作乐、唱歌喝酒、赌博下棋这些事,岂止没有益处,而且还有大害,一定要深以为戒。所以古人是一寸光阴一寸金,惜寸阴,寸金难买寸光阴,不能这么糟蹋岁月。格言里面讲「毋以嗜欲杀身」,不要染上、喜欢上一些没有意义的事情,甚至是会伤害自己身体的这些玩乐不能干,毋以嗜欲杀身;「毋以货财杀子孙」,你留了这些钱财,最后让子孙互相争夺,甚至是他们没有志气了,反正父母留那么多了,我就不努力了,这都是没有智慧。所以留什么对子孙好,这要想明白。成德就听过了,这个企业家留了很多钱财,结果他去世三年了还没有下葬,因为子孙遗产问题摆不平,他下葬不了。古人这些话都很有智慧,「毋以货财杀子孙」,深谋远虑重要。
接下来举的都是正面的例子。宋朝的张咏镇守成都的时候,考虑到百姓生活艰困时会当盗贼,一般会当盗贼都是生活逼得没办法才会这么做。所以他考虑得很远,就在各县所收的税赋中每年从中拿出一部分钱去买六万斛米。到了春天将境内百姓造册,按人口数发给粮券,百姓可以依照原价买米粮,因此虽然遇到荒年歉收,也没有很多百姓受飢的情况。
说实在的,为官的人他用点心为百姓设想,好多事可以做,现在这个时代更是。大家不要看现在好像很少听到有饿死的,但是现在百姓所面对的生活挑战相当大。年轻人现在都有点觉得人生没有希望,他一想到说我要买一个房子我干三十年都不一定买得了,你说他会不会很无奈?台湾有官员很用心,他就去找到一些大企业,尤其是做房地产的,跟他们沟通,希望他们能少赚点钱为百姓着想。有一些好的企业家响应了,就用很便宜的价格让年轻人可以安家。真正为百姓想,都能做出很多德泽人民的政策出来,只要有心都做得到。他这么一做,当地的年轻人也会感念官员的用心,这个地区凝聚力会很强,官员带着老百姓一起往幸福的生活去努力。
下一个例子,宋朝的陈尧佐。这一直都是宋朝的。陈尧佐世称颖川先生,在当广南漕运使的时候(广南是云南省),当地的风俗是人生病了不吃药,却去求神问卜,向神明祷告,很多人因而病死了。陈公于是搜集许多家传的药方,刻在驿站馆舍的石头上、石壁上,因为人民都会经过这些地方,所以当地的人依照药方服用,因而救活了很多人。这个父母官真的是以父母之心对待人民,看到人民生活上的需要,甚至于是思想上的偏颇,及时的去爱护、去扭转。
下一个例子,宋朝的王觌。他在当成都知府的时候,当地百姓死后大多火葬,王公极力禁止,并以官方的土地设立义冢,埋葬还未下葬的这些尸骨。他设这些义冢来埋葬没有下葬的尸骨,于是当地就没有火葬的习惯了。这是在古代,人口比较少,都是比较希望鼓励土葬。当然时代的情况也有所不同。
我们看下一个例子,宋朝的苏轼担任杭州知府的时候,疏通了两条河流,修好六口大井,这跟人民的生活是息息相关的。修筑长堤种植柳树,使堤防发挥最大的功效,当地的百姓因而把这个堤防称为「苏公堤」。古代这些读书人的德政,老百姓怀念他们,都把他们这些公共设施就以他们的名来命名。好像韩愈有到过潮州,所以好像潮州那个山就叫韩山是吧?从苏公堤这些称呼,我们就知道好官的德政老百姓都放在心上,不忍忘记了这些恩德。
我听师长讲经的时候说,中国的人民是最善良的。后来我还听一个云南省的官员说,中国的老百姓真的是最善良的。他为什么讲这个话?因为云南省的官员,比方说文明办,他们办了传统文化的课程,结果老百姓拿着钱去给他。他觉得这是我们官员该做的,结果老百姓钱给他,说你们多办一点,这会利益很多人。很多百姓都拿钱要给他们让他们多办,他这个当官的人就感受到百姓的善良。
下一个事例,喻仲宽。在顺州(这个是福建省)当知县的时候,当地的风俗在生下女婴后大多放水中溺死,这是很错误的。「公作劝戒文,召父老至庑下」,将地方父老召至他府中,「殷勤慰劳」,并且出示戒文来劝告他们。那就很有耐心,不是指责,他觉得我有责任教育百姓。所以「其俗为之一变」,扭转这个庸俗了。
「以上皆作为有益者」,由此可以知君子立身处世贵在有益于人、有益于物。我们能这么想,就会感觉到有很多事情应该去做。所以学这些道德学问,绝对不能只是高谈阔论,而没有实际的行动。至于我们自己对于修身正己、反省过失、改掉毛病,这些事上正有怕时间不够用的忧虑在。这确实是这样,子贡方人的时候孔子曰:「赐也贤乎哉,夫我则不暇。」真的在自己的修身正己、省过去非上用功夫都觉得时间不够了,怎么还有时间去妄做各种没有意义的事情?「不知幻身幻境,倏忽归于磨灭,惟有圆明一性,万劫常存,本无生灭。」这里点的很重要,我们得看清楚,我们这个身是幻身,所处的环境是幻境,都是缘聚缘散,很快就会消失无踪,唯有我们这个圆明的本性,纵然经过万劫的轮转,还是恒常存在,本来就没有生灭。现在的人与其闲着没事干,打发时间混日子,何不向自己的心性稍微下一点功夫?
人生每一时每一刻应该用在哪?用在明明德,自爱,尊重己灵;用在亲民,利益有缘的亲戚朋友、有缘的大众,这才是有意义的人生。经典里面都有正确的人生观,「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成德自己感受就很深,还没遇到师长以前也是浪费了人生很多时光,师长说他觉得遇到佛法太晚了,自己也觉得遇到佛法太晚。以前一放假就想着去玩乐,太可惜了。但是往者已矣,来者可追,现在也要劝勉自己,毋使一秒钟空过,毋使一句话空说。
今天先跟大家交流到这里,谢谢大家。
(1)、资源来源于网络公开发表文件,所有资料仅供学习交流;
(2)、本站所发布内容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可以联系客服删除,微信:xsxyd6688;
福德智慧 » 《太上感应篇汇编》学习分享 成德法师主讲(第四十一集)2022/5/20 加拿大温哥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