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上感应篇汇编》学习分享 成德法师主讲(第四十二集)2022/5/23 加拿大温哥华
成德法师视频在线观看【点此选集】《太上感应篇汇编》学习分享【点此选集】
成德法师移动硬盘全套目录【点此查看】
成德法师音频机合集目录【点此查看】
诸位同学,大家吉祥。
跟大家有提过人生就两种情况,一种是业力身。这个业力身,一饮一啄,莫非前定;万般皆是命,半点不由人。我们都要自己去观察,信解行证,那个解里面善观察、善思惟。同样学习,收获的浅深广狭也是自己决定的。
曾经成德念大学的时候,我高中最要好的那位同学他考上公立大学,我考得比较差,我在私立的。因为刚好都在台中,他来找我讲了一件事,忿忿不平。因为他的室友常常打他女朋友,他看不下去了,跑到他同学跟他女朋友面前,把他们的门都揍破了,跟他同学讲,你不可以这样打人,不可以这样欺负女朋友。结果这个女的死都不肯离开这个男的,这个男的都把她打成这个样子,打到我这个同学都看不下去。大家想一想,这到底是啥情况?都离不开业力。
记不记得我们讲到北京有一个故事,薛同学应该印象比较深,是不是在燕京,那头驴子,记得吧?牠不是欠那户人家的嘛,其他人骑都不愿意,还会踢人。除了他们父子之外,还有一个当地人可以骑。结果骑了半夜就梦到了,我上辈子欠你到哪里了,现在还剩多少。隔天差不多载了那个距离就把他抛下来,跟牠好说歹说,之后给你粮食吃,才勉强答应载他走最后的路,之后就不肯再让他骑了。然后在梦中他还问,你欠他们父子多少?牠说太多了太多了,牠都不愿意讲了。
其实要从一个故事真正对理对事有很深的体会,那还要看每个人自己的善根福德。就好像今天院长很用心来注解佛经这一句,「假使百千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这里面的果报,这三个故事都算是满惨烈的、满严重的。我们想一想,现在世间惨烈的事多不多?多。菩萨畏因,众生畏果。不能种那个恶因下去,不然那个业报现前的时候,连神通目犍连都帮不上忙,神通第一都帮不上忙。谨防业力发动,要赶快善根发动,就不会业力发动了。诸位同学,何不于强健时努力修善,欲何待乎?
李炳南老师很有人生阅历,看这个学生福薄,劝他弘法利生,赶紧可以转变命运。师长年轻的照片大家看过没有?很瘦,那真的是命中没有福报,又没有寿命,只到四十五岁而已。所以师长转变命运给我们作证转,我们看了之后不能只有拍手,好!好!更重要的要怎么效法。包含听一个故事,不能只有听了之后产生一种恐惧感而已,菩萨畏因,能不能把那个因去掉?你光怕那个果还不够,怕是好事,有敬畏心,但是怕就不会再造恶因了吗?这个怕能维持多久?我们观察这个世间,一个大灾难来,那个时候大家都很怕。我看那个疫情来,很多人在街上就开始在那里祈祷上帝了,在那里拜,但这个警觉性能不能保持?在境界当中能不能伏得住?尤其伏得住什么?伏得住瞋恚心。
大家要观察,我们看第一个故事,乌鸦飞过去,居然被正在燃烧的草圈就带上去,就烧死了。原因是因为前世他的牛懒惰了,结果这个主人怎么样?伏不住瞋恚心,拿干草把它绑在这头牛身上,放火把牠烧了,把这头牛烧死了。所以假如他面对那头牛没有起瞋恨心,他就没有后面这个恶果。
第二个故事,被绑沉到海里去了,那是因为前世,那还不只是一世,因果相续,是因为她前世的那条狗是她又前世的丈夫,所以那狗都一直跟着她。结果别人就取笑她,怎么这条狗像妳丈夫一样?
诸位同学,你们有没有被哪个亲戚朋友缠得很烦的?有没有这个经验?你们都是广结善缘,善哉善哉。你看听一个故事,都可以反观到生活里面来,像刚刚薛同学、贾同学,他联接来了。我们竺教授学问渊博,马上经典里面结草、衔环的典故就指导我们。我们看教授都快八十岁了,这是愿力。我们都了解,有孙子、孙女了,要来要放得下子女甚至孙子。都不简单,这是愿力来的,我们都要会观察。愿力跟愿力会相交感,大家的愿力也会跟竺教授相交感。我们师母度量很大,你看跟我们同学们指导排第一位,人家师母欢欢喜喜护持她的先生的教育事业。一般的女性我觉得不容易做到,煮了一桌,用了那么多心,结果先生注意力都还没转过来,她还能够欣赏她先生作育英才。互相交感,这么有责任心的教授,晚年求什么?求可以传他一生学问、使命的学生,这是他最重视的事情。
师长讲经的时候说,他九十多岁了,现在求的没有别的,就是传人。所以师长九十岁办汉学院,这都是一种愿力的呈现。就像刚刚说的,业力身还是愿力身,这差别太大了。而且那个业力现前的时候,大家注意叫花报,真正的果报是那一世结束之后,那是真正果报,现在这个都还不算什么。《无量寿经》提醒我们,「或其今世,先被病殃,死生不得,示众见之」,那只是花报,下一世就堕到三恶道去了。三途一堕五千劫,轮回路险,不好玩。所以真为生死发菩提心,以深信愿持佛名号,我不再搞轮回了,我要冲出去了。咬紧牙关,此生证无量寿。咬紧牙关,再怎么咬,人生很短。咬紧牙关跟无量寿在天平上,值不值?太值了。不过说实在的,真正咬紧牙关,也不用咬几十年,真正咬个三年,这个忍辱的功夫出来了,「能忍辱者,天不能祸」。
我们看这几个故事,他在这些境缘,那头牛懒惰了;这个狗一直跟着她,她不会恼羞成怒,因为别人取笑她,恼羞成怒,很容易的。除非我们真的有忍辱的功夫了,不然很难在这些境缘当中做得了主。所以古人这几句话很有味道,「能知足者,天不能贫」,天不能让他贫穷,知足常乐。「能无求者,天不能贱」,人有求的时候谄媚巴结,那个行为就让人家很瞧不起。人有时候求的时候很可能就会铤而走险,因为那个贪心起来控制不住了,无欲则刚。「能随遇而安者,天不能困」,不会让他觉得烦躁,这个人我不想见,那个事我不想做,随缘,境来不拒,境去不留,随遇而安者天不能困。这些句子都告诉我们,人可以做得了主的,把心正念保持,可以转境,可以做得了主。
成德今天感觉,反省自己听课不够专心,所以今天听六和敬的课就把镜头打开,在四十几位家人的监督之下,这得要专心听。结果种了这个因得了好处,专心听收获不小。制心一处,就专心了,无事不办。一笔不苟,一心不乱,很专心的时候,你写书法没有旁骛,你做事没有旁骛,你听课没有旁骛。结果因为成德这个礼拜六要到多伦多去了,就要安排我讲课,有一个题目就是「真听老人言,幸福在眼前」。还在那里想要讲什么,结果专心听院长授课,好像那个灵感就一直往外冒。所以专心听课跟备课是一不是二,专心听课跟口试论文是一不是二。心生种种法生,我们的心已经练出在每个当下专注,很可能你在做哪件事就会很有灵感。假如我们在当下做事不专注的时候,你真正想做好一件事会有很多杂念;一专注,得到佛菩萨、祖先的加持非常明显,所以这一念心差别很大。结果一专注下来,好像眼前很多事都离不开因果,突然那个灵感就会出现。
就像昨天竺教授的欢迎会有感触,包含我们紧接着开学生会第一次会议,感触到什么?这选上的同学都跟他们的愿力有关,甚至于还跟他们的名字有关,还跟他们以前学的科系有关。比方说黄同学,他是活动组的,他本身学的本科就是活动,是活动管理,你看这么巧。而且他的名字里面有一个乐字,烁,命中有这个任务。我父亲给我取这个名字,因为我们家住在礼村,这个是父亲取的典故,也是提醒我不能忘本,从礼村出来的。但是传统文化是制礼作乐,所以礼教的部分成德应该还要再更用力一点,可能命中这个责任不能不去承担。包含学习组组长李同学,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当然成德观察每个当选的同学,他们都很愿意服务他人,愿意服务他人本身就有愿力在里面。包含我们管同学是生活组,她叫管文苑,你看她管这个苑,把这里护念好,变成很清幽,这个苑一般都是可以散步的地方,可以放松心情的地方。更重要的是她有反思自己走过的大学生涯,不堪回首。但是要化悲愤为力量,那种遗憾要转成一种动力,希望以后汉学院的学弟学妹不要有我以前的遗憾,她有这分心,她感召这个因缘来了。像刘同学她本来就是说要用媒体来弘扬文化,所以现在先把汉学院的真善美好好记录下来,现在是让她热身热身。所以人愿没有退,你看佛菩萨安排,都让我们有锻鍊的机会。贾同学,坤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现在因为「汉学院的妈妈」不在,所以让贾同学出来了。
贾同学他也是重感情的人,所以面试院长问他什么他都记得,我听了也很惭愧,很多话都忘了。他说院长就问他,你能为汉学院做什么?里面也包含他对他自己的期许,他有跟院长说他希望做一个高尚的人。院长问他可以为汉学院做什么,我相信这句话他有放在心上,一直在那里思考,所以你看都有感召因缘。薛同学应该也有想多替汉学院哥哥姐姐们服务服务。包含祕书组霍同学,她在新加坡大学都毕业,学的科系也都不错,还到汉学院从本科开始读起,这也是她本身有这个愿,她英文又不错,现在就变成学生会里面配合会长,能更好的跟学校那边做交流沟通。学校对同学们也很关心,但是语言是沟通很重要的工具。包含蔡同学当选纪律组组长,你看这个磊字好吧,光明磊落,一举一动要随顺经典的教诲。所以这都离不开自己的愿,感召这些因缘,都没有离开因果。
院长提的第三个故事,小孩子好玩,你看那就是一个动作而已,把人家蜥蜴堵住了,最后差点把蜥蜴给饿死,结果他们后来当比丘,这几个人就被困在山洞里面。这个故事提醒我们,对任何众生都不能轻慢,都要爱敬存心,不然好玩最后感的恶报也很严重。我小时候这种事都干过,所以一看到父母、老师带着三岁、五岁的孩子就去放生,觉得这个孩子真有福报、真有因缘,他在那个年龄就生起了爱护生命的善根,他后面就不会干这样的事情。
所以故事对我们的启发,完全在于我们自己用心去观察、去领会。像薛同学有提到,当地的小朋友气球装着水,啪就给他们恶作剧,水都溅到他们脸上来了。能忍辱者天不能祸,薛同学、银同学他们忍住了,冤冤相报的戏就没有演下去了,它止住了。下一次再遇到这些同学们,你最好出门的时候放一些健康的零食,再加一个「健康」,你不要送那个有防腐剂的,还是吃了太甜的,现在人肥胖很厉害的,你的念头考虑得愈细果报愈殊胜。刚好见到他们了请他们吃,他们心里想上次我还恶作剧他,他还对我这么善意,就转过来了。说不定哪一天薛同学用英文在汉学院讲学的时候,这些小朋友就来听。要广结善缘,就在这些每一个境缘当中来铺垫因缘。
我们回到《太上感应篇》,上一次谈到的是「作为无益」。在这一点上,我们看每一个例子他们的心境都让我们很感动,他们以爱护苍生为自己的责任,考虑得也都很细,考虑他们以后可能会遇到荒年吃不上东西,未雨绸缪。这个精神学到了,我们才可以护念好自己、护念好他人。
最近有遇到一个朋友,他事业上也遇到比较大的挑战。能忍辱者天不能祸,在这个挑战当中不能有情绪化,要用真心,这样随缘就妙用了,哪怕是逆境恶缘都能把它转成法缘。这个师长都表演给我们看,我们要用,在一个地方付出了这么多年,最后要被人家请出去了,你看都能变成展现此法本无争,争则失道义。能把毫无争的心展现给学生看,有可能会观察的学生这个震撼终身难忘。根本境缘就没有好丑,最重要是觉还是迷,觉了大作梦中佛事,逆境恶缘都是佛事。所以我就跟这个朋友讲,你转个念,你念头转不过来,可能就在那里怎么那么多事,好烦,我怎么这么倒霉?光是这些念头就够他受的了,这些念头转不过来,首先他的身体要出状况。
修学没有别的,《楞严经》说的「若能转物,则同如来」,不要被境界影响自己的心。你转个念头,你的孩子还小,他以后要面对多少人生的挑战?你现在正是给他面对逆境恶缘应该用什么心态,应该怎么样去突破,你给你的孩子身教,不然你什么时候教他?包含给在这个事情里面所有的人同样的一种法供养,怎么在面对逆境恶缘心平气和去处理,或处冗沓而触念皆通,逆来顺受,以随缘顺受为忍辱,不然什么时候教?这个念头能转过来,那真的逆境恶缘就变成菩萨道场,所以佛教特别强调要会转念。
我相信我们所读到这几个读书人他们都很有定火的功夫,你看像陈尧佐先生,遇到这个风俗都是求神问卜,生病不吃药,这种情况看了也会让人觉得很无奈、很心烦,它已经形成风气了,他都要很慈悲柔软,慢慢慢慢把它转过来,代众生苦。菩萨四德其实这些读书人都在表演给我们看,因为百姓都有这些不足的地方、偏颇的地方,他们很有耐心去教化,而且他们是威仪住持有则德,做榜样,百姓都很佩服他们,在劝导他们的时候又是柔和质直摄生德。「善人为邦百年,亦可以胜残去杀矣」,要教化一方没有耐性不行,普代众生受苦德。李炳南老师在台湾教化三十八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因为用心如此之深,所以这一方的百姓对这些读书人非常的怀念,提到杭州苏公堤。在这里要跟刘同学道歉一下,记错了,应该是韩愈他到潮州,所以他们的河川变成韩江了,山变成韩山。我记错了,那个惠州是博罗那个地方,它那个山上很微妙,儒释道都有,有寺院,是拜观世音菩萨的;有拜魏征,儒家是拜魏征,我当时候印象很深刻,魏征在惠州还被礼拜;还有一个道家的庙,好像是拜吕洞宾还是葛洪,就是道家的人物。三教对我们影响都很大。
我们看《汇编》有很可贵的地方当中其中有一点,常常会把经句结合到出世法来,这很重要,不结合到出世法,虽然善因善果,总还出不了轮回,出不了轮回根本问题还是没有解决。所以末后这里强调,我们「有圆明一性,万劫常存,本无生灭。今人与其闲销时日,拖水沾泥,何不向此中稍稍做工夫?」装身于千古圣贤之列,不愿为随波逐浪之人,一定要脱离轮回,往生作佛。
我们再看下一句经文:「怀挟外心」,暗中怀藏偏爱外人的心。《汇编》讲到了,「臣欺君」,臣属欺骗君王;「子逆亲」,儿子违逆父母;「妻背夫」,妻子背叛丈夫;兄弟相残害,朋友互相陷害,皆外心所使然,所造成的。然而「不待形于事为」,不必等到表现在事相上,只要「有机微萌动」,有稍微的起心动念,「人不知而鬼神已诛其心矣」,鬼神已经记录了,已经等着要诛罚他的心。卫仲达的故事就点得很清楚,「一念不正即是,不待犯也」。所以克念作圣重要。其实这个提醒,在《汇编》好多句里面都在提醒这一点,就像管同学习讲「见他色美,起心私之」,就是起心动念。管同学分享的时候也有提到,我有没有这个念头?包含我自己有没有很爱美?看到漂亮的女生还是英俊的男士,自己有没有念头起来了?都要从这些地方下功夫。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欲火一点点很容易就扑灭掉了。欲如水,不遏则滔天;忿如火,不遏则燎原。孔子指导颜回克己复礼,太重要了。而我们何其有幸,我们现在克己复礼比颜回夫子那时候容易吧?大家知不知道为什么容易?因为我们有万德洪名,颜夫子那时候佛法还没到,这是我们的福报。你看会集本,会集本也是这几十年透过像慈舟法师、夏老、黄老、李炳老这样在推广,老人家又在全世界各地宣讲,那么多人才能遇到这个本子。我们都得珍惜这个缘分,有万德洪名可以念,念的时候一切诸佛之所护念,所以我们克念比较容易。我们珍惜福报,克念作圣。
印光祖师的墨宝,其中有一句对我影响很深,刚学佛就看到老人家写的,「人皆可以为尧舜,人皆可以作佛」。印祖又讲,「念佛方能消宿业,竭诚自可转凡心」。印祖的墨宝真的都是用心良苦,竭诚自可转凡心,声声唤醒自己,念念不离本尊
我们看历史当中的例子,宋朝秦桧和金人私谋通敌,在朝廷力主议和。「诸将战稍捷,即促令班师」,他已经力主和议。当然这个过程,我想人会在这么重要的时刻这么迷糊,绝对跟他可能要谋名、要谋利、要谋权都有关系,欲令智迷,利令智昏,这都陷整个民族于危难当中。结果「所得城邑,随即陷失」,好不容易将帅血汗把失去的国土能够复兴回来,结果又给陷失了。我们要了解,这种情况会让军心大失所望,甚至于让全国百姓太失望了。又陷害岳飞,岳飞死于狱中,这个千古的冤案。「后有入冥者」,刚好有人到了阴间去,见到秦桧,大陆叫秦桧(音会),在无间地狱。其实我看阎罗王开这个方便也是慈悲,让人回来告诉我们阳间的人他在无间地狱。「今杭州岳王坟前」,有他们夫妻铁像跪焉,「游人每每打之」,想到他们干的恶事太生气,打之尿之以泄其恨。当然我们修行,我们也别泄恨,善财童子五十三参,我们要为文化复兴添砖加瓦,绝不能障碍了文化的复兴。
但这个也要保持初心,「靡不有初,鲜克有终」。我们也跟一些官员交流过,他们都提到很微妙的一个心境,忘了初心人就开始变了,二三十、三四十一心为国家建设,到了四五十感觉那冲劲不一样了。所以诸位同学,等你们到五十岁的时候,检查检查有没有豪情不减当年。本来是什么?推着历史的车子,让它往前进;到了中年,坐在历史的车子上,享受享受;晚年,拉着历史的车不让它往前进了。老者戒之在得。他手上有权力,可是他年龄愈来愈大,他得退了,舍不舍得?有可能还给年轻人掣肘,不给他们发挥,甚至更严重的有人才不举荐,甚至还嫉妒人才,就麻烦了。所以《诗经》这一句「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老者戒之在得,要过这些关都不简单,是真为生死的人才在这些境界当中有高度的警觉性,战战兢兢,不能有这些贪瞋痴慢疑的念头,稍微萌动就要把它阿弥陀佛下去了。
下一个例子,「明越中民某者」,明朝的时候,越中是在浙江,有一位百姓,「待其妇,情甚笃」,对待太太情深意厚。结果他的太太反而爱慕邻居很年轻的少年,而且常常「时相顾盼」,就是很暧昧的眉来眼去,虽然跟丈夫相处在一起,但心中却只有那少年,而且念念不忘。后来丈夫病死了,服丧还没有满就嫁给那个少年。结果当天晚上就梦见前夫来说:我死后妳嫁给别人,我姑且不责备这件事,但我活着的时候,「我在而怀外心,此实可恨」,我活着的时候妳就是怀有外心,见异思迁,这实在太可恨了。就拿着一把铁槌向她背部打去,随即吐血而死。这从佛法来看,一切法从心想生,这也是她自己怀挟外心造的罪太重,最后有这个结果。什么时候在造罪业?起个念头就造了,起个念头就有加减乘除。而且我们看关键在哪里?关键在她的丈夫待她是「情甚笃」,她还这样对待就太狠心了。
这里面我们也要很慎重来思考,人为什么会偏爱外人?人冷静理智的时候,亲疏远近应该要很敏锐才对,怎么会干出怀挟外心的事?刚刚我们也分析到,是不是有名利、权位的贪求,有时候不见得是这些追求,而是一种厌故喜新,也会发生这个情况,因为毕竟亲戚朋友长期相处。人假如爱憎的心特别重,后面还要再讲到「偏憎偏爱」,烦恼起于爱憎,但莫憎爱,洞然明白,不会干糊涂事。我们的内心里要装亲戚朋友的恩德、好处,不能那个心境都是记这些不好的,对人就有成见。有时候变成什么?别人一些话来了,就让我们内心的瞋恨心、报复心被带动起来了。尤其要注意,来说是非者便是是非人,他有目的性来,我们内心里面又爱憎很强,又念怨忘恩,很可能人家一煽风点火,我们就干怀挟外心的事情,内外不分。我们以前常听老人说「饲鸟鼠,咬布袋」,就是说养老鼠把自己家米袋都咬破了,牠都吃家里的粮食,还在破坏家里的事情。我们能分析根本的原因,从心地上念怨忘恩的心完全放下,我们就不可能干这样的事情。人身难得,佛法难闻,我们遇到圣教了,就要行大学之道,就要行菩萨道,积功累德,多成就生命中有缘的人。当然我们的心态不求有功,但求无过。
我们看下一句:「自咒咒他,偏憎偏爱」,意思是诅咒自己又诅咒他人。「咒诅而无直可求者」,诅咒,无直是没有正当道理可以诉求的人。凡是生气而自我诅咒,又兼诅咒他人的都是,人一生气就容易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斯乃小人女子,召灾之先兆」,这都是小人与女子招致灾祸的先兆。前面都有提到,比方说郑濂有讲「不听妇言」。也有跟大家强调到,古代女子读经书的比较少。我们本身都是业报身,人没有经书的陶冶,在整个社会风气的影响容易贪求,心量容易小。就像成德自己,还没遇到师长以前,大学就在想,我一毕业几年之内我要赚多少钱,念头里面都是为自己,没有为别人。念头里都是为自己,心量会大吗?不可能。心量一小,很容易计较,很容易生气。
曾经有一位修行很高的比丘尼,她好像活到一百多岁,她就有提到:「女子能够守得住口业,成佛已经一半。」这是很慈悲的教导。大家可以去观察,人心量一小,三五个人一聚,一定是是非人我开始讲。三个人一聚就变一台戏,心胸狭小的男子也是如此。假如是这个样子,这里提到,往往会在还不到该死的时候就立刻应验了自己所诅咒的话,所以能不警惕吗?
我们前面有学习到「咒诅求直」,一诅咒的时候,那个磁场是很不理想的。我们复习一下,八百三十五页,中间的位置,第四句下面,「凡有咒诅,则四面八方受人咒诅。一切凶恶之鬼,皆得乘间伺隙,行其祸害。若非忏请天神降解,未易断除」。师长有讲,一念遍虚空法界。我们咒诅的时候,那个心境感召来天地之间这些不好的磁场,就很难不遭灾祸。
我们看这个例子,从前有位堰典,他的妻子「尝与人私」,曾经与人私通,「又窃邻家一手巾」,偷邻居一条手巾,邻居就怒骂她。结果堰典却自咒又咒他,说道:「吾妻果与人私及窃汝手巾,当为雷击。否则汝必当此」,我的妻子如果真的跟人家私通以及偷窃你的手巾,我当受天打雷劈,否则你必定受天打雷劈。过没有多久,堰典真的死于雷劈,而且他的胁下有四个字:「痴人保妻。」结果他的妻子也被雷打死,她的胁下也有四个字:「行奸为盗」,这罪过都很严重。
夏莲居老居士有提到:「天锡之福,先开其慧;天降之罚,先夺其魄。」什么是开其慧?「惭愧、奋发、改过」,他可以逢凶化吉。但是我们看到他们夫妻其实都已经造很多恶业了,还掩过饰非,所以「悠忽、昏惰、自欺、饰非」,他不只自欺、饰非,而且还自咒咒他,上天的罪罚立即就到了。
我们看下一个例子。周朝的时候,郑国的子罕曾经说:「有诅有咒,乱之本也」,使用诅咒是动乱的根本。「夫生死有定命」,人的生死都有定数,并不是爱他就能让他活,「非爱所能生,岂憎所能死?」难道是恨他就能够让他死吗?现在却有人自我诅咒又诅咒他人,实在是迷惑至极,愚笨到了极点。
汉朝汉武帝的时候也是有遇到,也是诅咒人,用巫术去诅咒人,最后搞到汉武帝杀了不少骨肉,所以这种诅咒人真的是动乱的根本。其实做这样的事情都是瞋恨心太重。仁者寿,仁慈的心长寿,心太狠毒了都会折自己的福报、寿命。这里也是,要忍得住脾气,哪怕是被人家误会,都不能讲这种气话,更何况我们真的有不对,更要反省,更不能恼羞成怒。
我们看下一句:「偏憎偏爱」,偏差的憎恶,偏差的喜爱。此句偏憎偏爱「所指甚广」,包含的范围很广。包含哪一些?凡是君王对待臣属,父亲对待儿子,丈夫对待妻妾。这古代的一个制度,我们之前学习过,大夫可以娶三个太太,士可以娶两个,但是他毕竟都是少数。我们现代女性不要一看到妾就有点不舒服,这都有它的时代背景。「主之于仆隶」,主人对待奴仆,都有这种情况。「惟妇人于前后嫡庶间尤甚」,这种偏憎偏爱在哪种情况是最严重的?妇人对待前妻及后妻或者是正室、偏室所生的儿女,她在其间的爱憎差别是更大的。它的根源在哪?还是在我,我所生的,我的。贪瞋痴的根就是这个我。
举例子,从前曾子丧妻之后就干脆终身不再娶,因为担心假如娶了妻子,妻子又生了孩子,对待他前面的孩子怕会偏憎偏爱,不忍心可能造成这样的情况。他还说道,殷高宗武丁为了后妻杀掉亲生儿子孝己,周朝的贤臣尹吉甫为了后妻想杀死亲生儿子尹伯奇。我上比不上殷高宗,中又比不上尹吉甫,岂能独免于罪过?所以要对治偏憎偏爱不简单,所举的君王、大臣德行已经都很不一般,但是面对家庭的这种情况还是有造成悲剧。所以人修行要修到戒定的功夫,能够伏住贪瞋才行,不然也是业力做主。
成德也曾经很多次提醒自己,希望自己在境界当中不能感情用事,不能退缩。可能我现在的功夫还不能往前进一步,但是我提醒自己不能往后退,都要理智来面对。看到曾子这段话,当然,就像成德,我已经出家了,这些情况从因缘上不会发生,但是偏憎偏爱有没有可能会发生在对待同仁、对待自己所带的人、对待学生上?这都是必考题。而且自己偏憎偏爱了,绝对不只害了自己而已,还会害了什么?害了身边的人。就像我们以前在学校带班,三十几个学生,对哪个学生偏憎偏爱了,比方说特别爱护哪个学生,那个学生就因为我堕落了,把其他学生的心都伤了,老师偏心。你看一个班级的氛围就因为老师的心,依报随着正报转,全班不只没有得到善根的增长,统统生烦恼,甚至信心受影响。
诸位同学假如有发现成德有偏心,我们可以私聊一下,因为成德假如偏心,那个因种下去,果一定在阿鼻地狱。地狱门前僧道多,地狱不好玩,所以大家有发现不要闷在心里,跟成德私聊一下。假如有,成德会万分感谢大家的提醒;假如我问问佛菩萨,我应该天地良心,不是,可能我一些考虑点,我也会开诚布公跟大家沟通。
讲到这里再补充一句,人跟人确实有过去的缘分,同样一班同学之间,有一些就很投缘,有一些就so so(一般般)。这也不是偶然的,但是我们不要去分别心,我们珍惜缘,缘有五分结五分缘,结着结着就变六分、七分了,都加厚。仁,这个二字就是加厚。但是我们面对缘很深的同学,不要变成腻在一起了,很深的缘应该互相护念、互相成就。有时候比方说你们两个交情特别好,突然其中一个人跟另外的人缘分不是很好,他在那里complain(抱怨)的时候,你可不能一下子哥们义气就起来,「对啊对啊,太可恶了!」这两个人就一起堕落下去了。「士有争友,则身不离于令名」,善友为依还是很重要的。再来,假如你跟领导、跟老师、跟家里家族里面长辈缘很好,你应该怎么样?应该更好的去爱护其他的同学,这样老师没有白疼你;去爱护其他的同事,这个领导没有白栽培你;去爱护其他的家属,这样长辈我们闽南话说的值得疼,就是值得疼爱,懂事。疼着疼着变成在那搞情执,甚至于还会嫉妒陷害、搬弄是非,那就麻烦了。
《汇编》赞叹曾子这个话说得好,「善哉!」这是惧怕产生偏憎偏爱,而要保全父亲对儿女亲恩的典范。然而妻子过世了不再娶,这在人情上很难做到,只是希望再娶之后能够经常体会曾子所说的这句话的用意,「庶几不至大谬」,庶几就是差不多,或许、差不多不至于因偏憎偏爱犯下大错。
成德也曾经带一个同仁,带了好多年,带着带着都有人批评,说这样的人也在带,甚至于有人看了之后对我没信心,丧失信心,离开了都有。事实上是觉得这个同仁他有一些天分很特别,他虽然脾气很大,可是他那个特点一般人没有,我们假如为整个文化来着想,现在无求备于一人。我们就不说别人,我们自己性格上还有很多要修正的地方,包含我们的能力也相当有限。所以是看到他很特别的能力,希望在未来能够为整个文化做出贡献来。但前提是什么?前提是他还信任自己,还有这个缘,所以才会这样坚持下来。
《论语》里面讲:「君子不施其亲,不使大臣怨乎不以。」人要念这一分旧情,不管是亲戚之间,甚至是君臣之间,不使大臣怨乎不以。「故旧无大故,则不弃也。无求备于一人。」自己也是在这个境界好好一点一点来落实这一句。后来这同仁确实也有进步,结果我也不止一次跟他笑着说,你能把脾气改掉,我就涨停板了。这个股票的词我看是少用,因为今天才看到微信上有一行字:「修行人不炒股票。」当然这还是有道理,首先你有想要赚点钱、赚点钱那个心思,心就很难定,修行就是走戒定慧的路;再来还是有流弊,我们也要小心自己会不会带动一些风气。假如你说现在股票都是投资,长远影响,这是种良性的,那另当别论,你得看看现在是什么风气。我话只能讲到这里,再讲下去就有点过了。我说你要把脾气改掉,可能好几个离开我的人又回来了。所以人跟人之间在一起,生命与共,密不可分。所以成德也常常劝勉大家一起,跟师长同台演出,为院长分忧解劳。但是得要放下偏憎偏爱,得要放下私心,我们才帮得上忙。
我们看《汇编》很有人情味,都是忠恕之道,你看「然而妻亡不娶,人情所难」,人家也没有用高标准来要求,人情上是很难做到的,但「惟求于」,你看请求,请求虽然做不到不娶,但娶了之后能好好去体认曾子这句话,很可能这个家就不会发生这么大的错误了。《汇编》的话语很恳切、很慈悲,难怪印祖这么推崇这部书。
我们看下一个例子。东海(在江苏)的徐甲,他的前妻许氏生了一个儿子叫铁臼。许氏去世了,徐甲又娶了陈氏为妻,陈氏个性凶恶妒忌,想杀前妻的儿子,后来陈氏生了一个儿子,因而取名为铁杵,就是想要捣毁铁臼的意思。这好像在历史当中是很有名的一个故事。结果铁臼受尽各种鞭打的痛苦,最后受冻挨饿而死,当时候才十六岁。死后十几天,铁臼的鬼魂忽然回到家,说我是铁臼,我的母亲已向上天投诉我的冤情,「得天曹符来雪恨」,得到上天批准的符令回来洗雪仇恨,要让铁杵病死,跟我遭受同样的痛苦。结果陈氏就用尽各种方法祈求鬼神,「求禳」就是帮他消灾,仍然是没有用。当时候铁杵才六岁,忽然肚子肿胀,身体非常疼痛,「遍身青紫而死」。可能真的是被打了,那个看不到、无形的也都是有影响的。
所以人这种占有欲发作起来,真的会干出很多让人家很痛苦的事,但是出乎尔者最后会反乎尔者。
我们接下来看这是很正向的例子。周朝魏国,「周魏,慈母者,孟阳之女」,魏国有一位慈妇是孟阳的女儿,是芒卯的后妻。这是战国时代的人物。她生了三个儿子,先生的前妻生了五个儿子,都不喜欢她这个后母。但是她身为后母,却「遇之甚厚」,她对他们都很宽厚,但是这五个孩子还是不喜欢她,「犹不爱」。「慈母乃令其三子,不得与前妻子齐。衣服饮食,起居进退,甚相远」,这位母亲命令自己三个亲生的儿子不可以跟前妻五子享有同等待遇,不管是衣服饮食、起居进退,都远不如前妻的儿子。做到这样的程度了,前妻的五子还是不喜欢她。
过没有多久,前妻的第三子违犯魏王的命令,依法要判死刑。慈母非常忧伤,「忧戚悲哀,朝夕勤苦以救之」,从早到晚很勤苦的想尽一切方法要营救这个孩子。「或曰」,就有人对她说了,前妻的儿子如此不喜欢妳,不喜欢妳已经「至甚也」,那么严重了,「何为勤劳忧惧如此」,妳为什么还那么辛勤又忧惧的去奔走营救?「慈母曰,妾之亲子,虽不爱妾,妾必救其祸」,我的亲生儿子虽然不喜欢我,我也一定会想尽办法解救他的灾祸,除去他的罪行。现在我对前妻所生的儿子就不这样去做的话,那「何以异于无母哉」,那他们跟没有母亲又有何不同?他们的父亲就是怕他们成为孤儿才娶我来当继母,继母也是人母,而不爱护他的儿子,那可以称为慈吗?父慈子孝,慈是父母应尽之德。「亲其亲而忽其前,可谓义乎?」只爱自己亲生的儿子而忽略了前妻的儿子,这样可以称为义吗?
其实我们在听这个话的时候很感动,你看女子深明大义,她所思考的我该做什么,而且夫妻同心,能够去体恤自己丈夫的心情,自己毕竟前面有五个孩子了,就是希望找一个女子能够好好照顾他这五个孩子。「不慈不义,何以立于世?」古人真的有比生命更重的,就是他们做人的原则,不然真的觉得自己没有脸在天地间,所以不慈不义,凭什么立足于世间?他们虽然不喜欢我,但我可以忘记做人的这些本分吗?这些义理吗?她于是前去游说魏王,「王高其谊」,敬仰她的义行,「乃赦而复其家」,赦免她这个儿子的罪,让他回家。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她的慈爱感动了一国之君,赦免了这个儿子的罪。「自此五子亲附慈母,雍雍若一母」,从此前妻的五子亲近她,就像亲生母亲一样的和谐,「雍雍」就是很和乐。「因以礼义训导八子,咸为魏大夫卿士云」,八个孩子都成材了,这特别难得。
这对我们也是很有启示,你看要做到让人家感动甚至生惭愧心,才能把本来过去生的缘转化。因为人就四种关系,报恩、报怨、讨债、还债,假如真的遇到报怨、讨债,你能把它转成法缘,就像这位孟阳之女,她真正做到了愧之小人可使为君子。再延伸开来,诸位同学,你假如是亲生的三个儿子,你会不会很生妈妈的气?这又是另外一个角度。所以一个故事,我们学它要学成立体的,不能只有一个点,不能只有一个线而已。一个故事它所呈现的是一个立体的,甚至于是秦桧,他要造成这么大的影响,国君有没有影响?其他旁边有没有推波助澜的人?他的太太呢?它是立体的。要造成一件很严重的事,是要很多的人一起迷惑颠倒了,其中有一个关键的人醒过来,可能这个悲剧就不会产生。所以善事常易败,一件善事要成就一定要很多的条件、因缘,缺一不可。所以她这三个亲生的儿子也很懂事,也能体会到母亲的苦心。
其实我们从家庭再拉出来,我们跟领导关系愈好,过去生的缘愈好,要愈照顾团队的人,这才是真正懂事,甚至于是有比较辛苦的事情我来承担。假如辛苦的事情你比较受到栽培的还不承担,那很可能团体人家看了心里就不平。这些人情事理我们都要懂得去体会,不懂人情、不懂事理是书呆子,会伤天害理。
好,今天先跟大家交流到这里。
(1)、资源来源于网络公开发表文件,所有资料仅供学习交流;
(2)、本站所发布内容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可以联系客服删除,微信:xsxyd6688;
福德智慧 » 《太上感应篇汇编》学习分享 成德法师主讲(第四十二集)2022/5/23 加拿大温哥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