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上感应篇汇编》学习分享 成德法师主讲(第四十集)2022/5/19 加拿大温哥华
成德法师视频在线观看【点此选集】《太上感应篇汇编》学习分享【点此选集】
成德法师移动硬盘全套目录【点此查看】
成德法师音频机合集目录【点此查看】
诸位同学,大家吉祥。我们接着学习「常行妬忌」。这几句经文都是对治我们严重的烦恼习气。常行妒忌就是经常争宠妒忌。我们看一下《汇编》所论之理,「妬忌者,男女俱有」,而且这不用人教的,与生俱来。我们说万法因缘生,父母以至于孩子所接触的人妒忌心强,那就变成增上缘,他的妒忌心可能就更严重了;父母没有妒忌心,他的妒忌心就会因为这个缘削弱掉了,总在遇缘不同。像成德的得失心很重,但是父母得失心很淡,在跟父母的相处互动当中得失心就削弱下来了,这都是增上缘。我们又有机会亲近老法师,名闻利养沾都不沾,有亲近的机会都会感觉到很惭愧。所以遇缘不同还是很重要,佛法是缘生法,缘重要。同样的,我们现在在一起学习《太上感应篇汇编》,这本身也是我们一个缘,我们很珍惜,得到的利益就大了。
男人看到他人拥有功名就会嫉妒,见到人富贵也会嫉妒。我们看《太上感应篇》前面就有提到,「见他荣贵,愿他流贬;见他富有,愿他破散」,见不得人好;「贬正排贤」,这很可能都是嫉妒心起作用了。师长老人家应该洞察这个情况,很慈悲讲了一部经,《发起菩萨殊胜志乐经》,应该是观察到在道场里面也在妒忌。道场是来积功累德的,假如来妒忌了,那太冤枉。这一部经里就叙述到,有两个出家人法缘很好,其他的出家人看了嫉妒,毁谤这两个出家人,当地的信众就生疑,就不受教了,这一方的法缘就受影响。结果他们造了毁谤的罪过,死后堕到地狱是一千八百万年。地狱是度日如年,一千八百万年那么长,之后还到饿鬼、畜生,最后才从三恶道出来,但得人身的时候还是愚痴,听佛讲经听不明白。他们就是因为听不明白很痛苦,去请教弥勒菩萨,弥勒菩萨又把他们带到佛面前,让佛直接教导,佛就把这个因缘讲出来。
师长苦心我们要体会到,包含李炳南老师,台中莲社很用心做书签,其中一个书签李炳老讲到了(他们把李炳老的教诲做成书签,有一个成德印象特别深),「见人有善,不嫉妒,要随喜」,随喜功德;「见人有恶,不批评,要规劝或守默」,默摈,不要批评,信任不够也不能硬劝,看缘分,要规劝或者守默;「见人错事,不指责」。大家注意这些话当中,我们都要用心去体会这种心境,他已经出状况,我们再指责于事无补,甚至让他更慌了,所以「不指责,要协助」。可是重点,我们看到别人错的时候假如情绪就上来,能不能协助得了?都是心地功夫,能够去体会到当下他的心情,就不会去指责了。你看他的眼神都已经慌了,你再去指责干啥?我们在境界当中不能提起理智,被转,还是自己贪瞋痴比较强,自我感受上来了,就不能体恤当下的情境、体恤他人。
老法师说念念为他人想,就不容易在境界当中被贪瞋痴慢给拉走了。我们想一想、感受感受,人家错了,我们没有指责,赶紧去帮他善后,当事人什么感受?他惭愧心自然就起来了,而且也感觉你特别能体恤他。那时候你再提醒他,他都会放在心上。假如他错了,他在那里着急得很,你还骂他,他也觉得自己是有错没错,但是那个感受就不舒服,我们的劝就起不了太大作用。李炳老这三句话是很好的指导,我们都看到,师长、李炳老这些教诲都劝我们要调伏嫉妒的心。
再来提到「位逼己则忌」,他人的地位逼近自己也会嫉妒。一嫉妒可能就要造口业,不实的批评就出来了,借题发挥。师长曾经有讲过「进贤受上赏」,进贤人得到上天很大的福泽,最明显的例子,鲍叔牙推荐管仲。接下来这个例子就是一个反的例子,鲍叔牙推荐管仲是正向的例子。《史记》里面有提到鲍叔的后代十几世都是大富,积善之家必有余庆,为国举才。我们现在也要为传统文化护念人才、举荐人才,绝对不能去嫉妒人才。但是嫉妒心不调伏掉也很难,所以都得从根上把它调伏掉。
「蔽贤蒙显戮」,有贤才你不举荐,甚至于还陷害他,那他的恶报会很快速现前。我们看下一个故事,庞涓就惨死了。包含像李斯也是嫉妒他的师兄弟韩非子,把韩非子害死了,他最后的结果是什么?绝后了,他跟孩子都被腰斩,蔽贤蒙显戮。所以为什么常常跟同学们一起勉励,知止而后有定,我们止于什么?止于至善,止于明明德、亲民,我现在这个念头跟明明德、亲民相应,我才起这个念头,一言一行都要跟明明德、亲民的目标相应。师长说止于至善就是止于西方极乐世界。止于西方极乐世界,这世间的东西不能贪着,那还去跟人家争啥?争位置干啥?就不会去嫉妒,不只不嫉妒,咸共遵修普贤大士之德,要称赞如来,要随喜功德,要请转法轮、请佛住世,把人才推荐出来。跟普贤行相应,真的是净土为归。师长这个指导重要,止于西方极乐世界。
《普贤行愿品》里面就有讲到,人临终的时候身体坏了,所有的家亲眷属、财产你都带不走,也帮不上忙,但是这个时候普贤行的功德力会带着我们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佛门有一句话叫「生则决定生,去则实不去」。诸位同学,极乐世界在哪?阿弥陀佛的法身在哪?什么是法身?一切法都是我的身。所以阿弥陀佛的法身在哪?遍一切处。极乐世界是法性土,也是遍一切处,只要频道接上了就是当下。现在科技发达,比较容易体会,比方说我们当地有十个频道,十法界,十个频道同时都在,我们现在接通了哪个频道就在哪个法界里面。频道接通重要,所以我们要随喜功德、称赞如来,我们就在普贤菩萨普贤法界的频道,那就决定往生,生则决定生。
再来,「才胜己则忌」,别人才华比我们高我们就会嫉妒。《弟子规》也劝勉我们,「行高者,名自高。人所重,非貌高。才大者,望自大。人所服,非言大」。为什么会起这些嫉妒心?接下来讲到了,「皆是局量褊浅所使」,就是心胸太狭窄了。师长说学佛首先扩宽心量,都能包容、都能赞叹他人。
「至于妇人争宠构怨」,因为争宠起了怨恨心,彼此产生怨结,「往往祸家绝嗣」,那个嫉妒心控制不了,可能自己没有生儿子,就嫉妒其他妾有儿子,可能就害死这个孩子,所以祸家绝嗣,「其罪尤不可胜言者」,让自己夫家绝后,这个罪过很大。「生而人人切齿痛恨」,在世的时候人人都会对她切齿痛恨,做了这样的事情没有办法挽回,甚至于种种陷害,被陷害的人当然有刻骨之痛;而且死后永堕地狱、饿鬼、畜生,「庶几蔽其辜」,这样差不多才能抵消她的罪过,「辜」是罪,她的恶业。所以三恶道是消罪业的地方。其实人真正认知到自己错了,他自己就会觉得我应该接受处罚,不然良心不安。三善道是消福报,这个真相我们要搞清楚。
大家想一想,是消罪业好还是消福报好?我看你们觉得都不好玩,别在六道搞了,轮回路险。归命大慈父,早生极乐国,「弹指归安养」来接一下就到了,弹指归安养,「阎浮不可留」,六道阎浮提不好玩,不能再留恋了。三善道是消福报,消福报的过程没有不造罪业的,我们看看自己,我们看看身边的人就好了。成德从小就在高雄市,不愁吃不愁穿,光是吃就造了不少业。一放假吃喝玩乐,都是这些念头,哪有可能不造业?然后又在这种功利的氛围成长,攀比,跟同学比成绩,看人家考得好,有什么了不起,lucky(好运)而已;看到别人考不好,还有点幸灾乐祸。你看这种氛围,所以愈早学《太上感应篇》愈好,愈早闻圣教愈好,不然都是随波逐流,很难不攀比,很难不嫉妒。真的最大的福报是能学正法、学佛,这是最大的福报。
接下来是期勉我们,这是期勉女子,因为是顺着刚刚妇女假如争宠构怨的话那就会造很严重的罪业,所以要「正身表率」,端正自己的身心,以为世人的表率,难道一定只要求男人做到吗?感觉《汇编》挺通人情事理的,它这边提醒一下男人,下一段又提醒一下女人。
我们看这个历史故事,战国时代魏国将军庞涓,他跟孙膑一起跟着鬼谷子学兵法,结果庞涓嫉妒孙膑,把同学的脚砍掉了。结了这个怨,后来孙膑当了齐国的将领,最后在齐魏交战的时候被孙膑逼困于马陵,后来自己自杀了。
唐朝鱼朝恩、程元振,他们两个人都是宦官,嫉妒郭子仪,妒嫉他,「功高」是功勛显赫,「位隆」,地位崇高,「每谋害谮谤之」,常常设法谋害,然后抓机会进谗言毁谤他。最后两个人都获罪,鱼朝恩被诛杀,程元振流窜,后来很快就死了。《左传》有讲,「多行不义必自毙」。《易经》也说,「恶不积不足以灭身」。他们也都是随顺习气不相信因果,不然说实在的,他们之前历史当中也一定都有看到这些嫉妒陷害的下场。所以人有时候在那个境缘当中习气使然,控制不住。而且很可能是什么?身边的太太,身边的亲人,甚至是朋友统统都陷到这个共业里面去了,不然假如他身边很亲的人有清醒的,应该不会干这种糊涂事。「士有争友,则身不离于令名;父有争子,则身不陷于不义」,所以大家就看有时候糊涂起来一群人、一家的人都糊涂了。
这是好几个朝代的情况,都因嫉妒得恶报了。宋朝的时候韩侂胄嫉妒朱文公(朱熹夫子),嫉妒他当上了焕章阁待制,于是就结党排斥朱熹,称他为伪学,当时候正人君子统统被排斥压抑,后来韩侂胄被史弥远诛杀了。而且我们冷静去看历史,这些恶人他们有共同利益的时候,他们就合在一起去谋害忠良,可是过一阵子,他们自己之间彼此有利害冲突的时候,他们就互相打起来。所以「君子于为义之上相疾也,退而相爱」,就是这些正人君子他在朝廷之上因为为百姓着想观点不同,有时候争得面红耳赤,可是下了朝廷他们是互相尊重的;小人于为乱的这种情况亲得不得了,但是后来利益有冲突了互相陷害。
下一个例子,北齐释明琛,他平常看到别人能力超过他都非常嫉妒,后来在树林中变成大蟒蛇。所以人瞋恨嫉妒心太强堕畜生道,尤其是变成毒蛇。然后向山谷奔去了。
据说梁武帝有得到「止妒方」,左右群臣就建议希望陛下能将此方广赐群臣。这个方是药方。当然人怨恨恼怒烦这些心境会起来,实在讲也跟身体还是有一些关联。脏腑跟这些情绪都有关系,所以身体不舒服也会牵动自己的情绪。群臣希望皇上可以赐给大家,这样能够使没有才华的人不会嫉妒有才华的人;「挟私者不妬于私」,有私心的人不会嫉妒没有私心的人;「浊者毋妬清」,就是同流合污的人不会嫉妒清廉的人;贪婪的人不会嫉妒廉洁的人,这也是一种劝化的方法。梁武帝欣然同意。后面有讲,「妬忌岂止妇女为然哉!」我们看前面期许女子不能只要求男人,这里又提醒男子也不能犯嫉妒。
我想这个药方,最重要的药方也是深信因果,知道随喜功德无量,嫉妒得要堕地狱、堕三恶道,我想会为自己着想的人也不干这样的蠢事。
刚刚是讲男子在历史当中的这些事件,我们再看「周宋鲍苏妻女宗」,周朝宋国的鲍苏他娶了妻子叫女宗,侍奉婆婆非常孝顺。鲍苏到卫国当官三年,结果在那里又娶了另外一个妻子。「姒告之」,姒应该就是女宗的妯娌,应该是她的嫂子,就将这个事告诉她。结果女宗就说,当人家的太太要以专一为贞洁,以善从为顺,怎么可以以专私丈夫之爱为善?而且依照礼制,当时候的礼制,大夫可以娶三个太太,士人可以娶两个太太,我的丈夫是士,所以可以有两个太太,不也是很恰当吗?「有二,不亦宜乎?」而且妇人七出,出妻也不能随便出的,她有这些不好的行为才可以。所以七出之条,古时候休妻的七个条件,妒忌摆在第一。她也是在这个缘当中提醒她的大嫂,说大嫂妳不以为人妻室的道理来告诉我,反而要使我做出可以被丈夫遗弃的行为吗?女宗她在境缘当中都能够提起理智、正念,没有因为她嫂子的一番话把她的嫉妒心调动起来。宋国国君听到这件事情很佩服女宗,就「表其庐」,表彰她所住的地方,号称为「女宗」。《论语》当中有说「举善而教不能,则劝」,这都是治国的智慧,他把这个地方称为女宗,就让当时候以及后来的人民都能以这个榜样来效法。
可能我们在听这个例子的时候会觉得这跟我好像没啥关系,而且现在都是一夫一妻制了。我们等于是在每一个事例当中,印祖讲的理不离「心性」二字,就是拉回来我们的心境,我们有没有去干过这种像她的妯娌这样的事情?「你看那个人被重用了,我觉得他的能力也比不上你」,可能对方就开始生气了,可能就是我们从中在那里挑拨。不能干这种事情,自爱爱人,自己不能起不好的心念,进而还要去影响别人。
看下一个例子,卢弁。他的伯父当了湖城(湖城在今河南省)的县令,卢弁前往探望他,去省亲。我们古人留了很多故事是他们能到阴间去,这都是一种缘,应该都是很有善根才能感得这样的缘。像卫仲达,那都是很可贵的因缘,不只利益了他,还让我们后世能借鉴。这也是一个例子,都是很不可思议的感应,他去看他的伯父,住在他们家,结果晚上就梦到去了一个处所,那里放置了十枚大磨,像磨豆浆这种,大磨旁有无数的妇女。大磨不停的自转,有牛头鬼卒以大的簸箕就抄起妇女丢入大磨孔中,随着被大磨磨出,就变成粉碎的骨肉,哀痛之声令人难以听闻。卢弁就在众妇女当中看到他的伯母,也就是湖城县令的夫人,这么尊贵的身分,最后堕到这个地方去了。相见时悲喜交集,卢弁就问她,为什么要受这种罪罚?他的伯母说道:「这是犯了嫉妒之罪的人,才到此地受惩罚。」
我们看到这里首先想到民初章太炎大师,文字学的大师,他也有因缘到阴间去办差,帮东岳大帝办差。结果他去了,他也仁慈,就建议可不可以把炮烙之刑去掉。东岳大帝也很善巧,他说:「你先去看看吧。」就让鬼卒带他去了。到的时候,那鬼卒说已经到了,他一看什么都没有,恍然大悟,地狱是犯罪的人自己心变现的,你没犯那个罪看不到。极乐世界也是!洪名正彰自性,净土方显唯心。一切法从心想生,地狱是心想生,极乐世界也是心想生。
我们看到嫉妒感这样的恶报,也想到「劝发菩提心文」里面说的,「若惧地狱之苦,则精进自生」,不敢再造这种地狱业。甚至于会鞭策自己,为什么?我以前造过了,要赶快忏悔、改过,赶快念佛,我阿赖耶识的仓库里面都是佛号的话,临终是阿弥陀佛先跳出来,就不会堕到三恶道去了。以前毕竟造了三恶道的业因,没有关系,去极乐世界,作阿惟越致菩萨,再到那三恶道去是度众生。不能堕到恶道去,三途一堕五千劫。以前犯了三恶道的业因,鞭策自己赶快精进。当然忏悔业障能把罪业忏除,弥天之罪当不得一个悔字,懂得忏悔、懂得改过,都来得及。我们看阿闍世王杀父害母,地狱相都现前,眼看就要堕下去了,结果临终忏悔,又肯念佛,最后上品中生。
这里最后感叹,「地狱之报妬如此」,对犯嫉妒的罪要施以如此严厉的恶报,那真是可怕!可怕!
我们看下一个例子,「梁仁裕」。从前有一位先生叫梁仁裕,宠幸家中一个婢女。他的妻子李氏很嫉妒,而且虐待这个婢女,将她绑起来,痛击她的脑部。婢女痛得大声哀号,说道:「在下只是一个比较低贱的婢女,受制于人不自由,娘子妳为何要锁住我的脖子,那么狠毒?」结果婢女死后一个多月李氏就生病了,常为婢女的阴魂所苦。怨恨那么深,人家要报复了。而且头上到处都生毒疮,痛到大声哀号,最后是头部溃烂而死。
《文昌帝君阴骘文》,一开始文昌帝君就讲,「吾一十七世为士大夫身」,把他的过去有讲到。文昌帝君之前是刘邦的儿子,是被刘邦的皇后吕氏害死的。当时候文昌帝君是刘邦比较小的儿子,好像叫如意,他的妈妈是戚夫人,结果就被吕后整死了。而且那个整的手段很残忍,让人家生不如死,这也是嫉妒心,所以人一嫉妒起来真的没法想象。
我们看下一个例子,晋朝贾充的妻子郭氏,生性善嫉妒。曾经生了一个儿子,有一天乳母抱着小孩,贾充趁机有抚摸乳母,结果郭氏就将她鞭杀了。儿子因为思念乳母,竟然痛哭而死,贾充就绝后了。贾充是一个误国的大奸臣,所以上天就让他娶了一个嫉妒心很强的太太,来灭绝他的后代,这是天道使然,这都是他的业力感召的。然而世上因为嫉妒而绝后的人还真不少,那些嫉妒的妇女纵使没有想到她的罪业深重,将来地狱恶报难逃,难道也不想想眼前这些没有后代来扫墓的荒冢,尸骨到处流散,风雨都为墓中的魂魄感到凄凉,墓地成为羊牛践踏放牧的场所,每当寒食清明时节的时候,谁来祭祀一杯清水?在这野外荒草丛生没有人烟之处,只能听到厉鬼啾啾的悲泣,这到底是什么缘故?所以悲哉,真是悲哀啊!我说到此地也禁不住替这些人感到怜悯悲痛而哭泣长叹。凡是为人妻子,应当及早想想。
写这一段的作者他又再详细说明贾充这个案子,他的绝后本来是天道使然,但是这个会妒忌的太太出现在他家中,这也是属于恶报的巧妙。所以身为丈夫的男人,岂可不想想要多积些阴德,以挽回天心,不能只是一味责怪妇女的嫉妒使然而已,它也只是一个缘,假如我们心地善良,积功累德,就不会感得这样的婚姻。
昨天杨医师有讲到忧郁症,一个人他也是命中有这样的一个劫难。人不可能说你一生统统都没有坎,很少见这样的命。你看了凡先生,他算你哪一次考试第几名、哪一次考试第几名,还可以算到五十三岁八月十四日丑时当寿终正寝。所以人真的有命,真是一饮一啄莫非前定,万般皆是命,半点不由人。但是命有加减乘除,一般的人你的心量没有很大的突破,干的善事也是加一点,幅度不大。改变命运要什么?乘。所以了凡先生立三千善事,圆满了;再立三千,又圆满了;再立一万,他的命运转过来了。改命的人不多。极善之人,数拘他不得;极恶之人,数亦拘他不得,他干了很大的坏事,他的福报减一半,除以二,他的命也不准。
杨医师也很可贵,他自己的女儿也出现忧郁,他很正向的去面对它,最后她女儿恢复得很快。因为他们夫妻就知道孩子未来会有这种劫数,他们就尽力的为孩子做功德,在孩子出现这个情况的时候全然的爱,妳没有工作都没关系,现在最重要的赶快恢复健康。孩子感受到她父母的爱,恢复的速度也很快,所以他女儿的这个缘也很好。就是说这是她命里带来的,她投到另外一个家,她在那个时节因缘也会出现这个状况。假如忧郁症当事人知道了,她就不会去责怪自己的家人。
刚刚这段话也就是提醒都是自己的业力感召,不能只责怪太太,更重要的要从自己找原因,真的是「祸福无门,惟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了凡先生了解了这个命运,「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从后种种譬如今日生」,「改往修来,洒心易行,自然感降,所愿辄得」。我们不要去过那种「万般皆是命,半点不由人」的生活,要过什么生活?「自然感降,所愿辄得。」佛氏门中有求必应,为了自己家道的传承,为了造福社会,你为这个求都会很感应的。
依成德来讲,我当时候大学毕业都是在商业界,也是推展课程。结果看上了课花了那么多钱问题也没解决,自己这个钱就有点赚不下去了,不然我是top sales(顶级销售)。人在义利之间抉择的时候就是他人生的关键转折,假如我还是继续做top sales,我的人生就是另外一个路了。但是还是非常感谢父母的身教,父母是重义轻利,所以自己感觉不踏实,这个钱赚不下去了。后来就在思考,现在人那么多家庭的问题、心理的痛苦,到底要怎么解决?这个钱我不能再赚。就在那个当下,很快的时间,我的同事,我当时候还在做教育训练机构的销售员,那个课程一上都可能三天、五天,当时候人民币就要八千块钱。这多久以前?二十六年前。大家想想,那时候这钱不小了。当时候的同事就拿了一套录音带给我,他说:「这是一个大陆的人讲的,你听听看吧。」他根本没听,因为老法师当时候在台湾,我被他误导了,以为是大陆。听了觉得很受用。我假如知道老人家那时候在台湾,我赶紧就上台北去见。但是很巧,我那个同事他根本没听,但也是藉他的手送给我的,我才有这个机会,也是很感谢他。真的人有提起一个道义的心,会感召好的缘分,感应是不可思议的。
我们看「后魏杜昌妻柳氏」,她也是嫉妒心很强。结果家里有一个婢女叫做金荆,有一天杜昌洗头发,命令她洗完之后给他理发,结果柳氏看了就嫉妒了,就把这个女婢的双指切断了。过了没有多久,柳氏就被狐狸咬到两只手指脱落了。
人很难反省,她嫉妒心还是很强。又有一个婢女名叫玉莲,很会唱歌,杜昌很喜欢她,结果柳氏就把她的舌头割掉了。后来柳氏的舌头也生疮烂掉了,她的身体情况就很紧急,柳氏就到稠禅师所在的道场去请求忏悔。禅师说:「夫人截婢指,已落指;截婢舌,现在自己也断舌。现在唯有真心忏悔才可以免于报应。」柳氏向上天顶礼哀求,应该也是向佛菩萨忏悔哀求。经过七天,禅师令她把口张开,念着咒术,就有两条蛇从柳氏的口中爬出,有一尺多长。禅师急忙念咒,于是蛇落地上,柳氏的舌头恢复原状,从此她就不再嫉妒了。
须知悔过改恶向善,神人都会欢喜,佛菩萨会加持。就算你曾经造过无边的罪业,只要从此忏悔改过永不再犯,以前所犯的罪业就会消除、冰释。这个案例就是最好的明证,世人能够看到此案而忏悔,实在是非常幸运。
遇缘不同,这个柳氏还是有福报,遇到了佛门的高僧劝她忏悔,把她这个劫难化解掉了。这个故事留下来,也是给我们后人看了之后能够忏悔自己曾经犯的嫉妒。曾经犯过的其他罪业都要及早忏,有时候当业力发动的时候不一定能扭转过来了。谨防业力发动,所以何不于强健时努力修善,欲何待乎?业力甚大,能敌须弥,能深巨海,能障圣道。我们要相信忏悔力很大,人一忏悔,那真诚心透出来的力量很大,但也不能轻忽业力的厉害,那业力真的已经现前没有办法扭转的时候,他释迦族要被灭族,佛也阻止不了。要及早忏悔、及早行善。当然有可能那个业力现前的时候释迦族有至诚忏悔,可能也能逃过一劫。
前几天听到同仁谈有朋友出车祸,一家家里人四个全死了,对方三个人也全死,两台车撞在一起,所以连赔都没得赔,因为对方家里也全死了,你看那个业力现前挺恐怖的。面对这样的情况,他的家人也只能透过佛法让他理解,这都是业力,而且人没有死,不然这种人生的痛苦、遗憾真的很难消除。
接下来说到了,「嗟乎!」这是感叹,「怨妇无终」,妇人的怨恨没完没了,妇女的性情易结,就是容易与人结怨,就是比较容易计较、嫉妒。「故惨毒阴贼之事,以身行之而不疑」,因为控制不住那种嫉妒怨恨,所以这种狠毒的事不知不觉还是做出来了。
大家探讨到这里的时候,尤其我们女同学,大家这一生作佛的机缘成熟。「厌女转男愿」,这是阿弥陀佛的其中一愿,诸位女同学什么时候转?当然男同学更要珍重自己男子汉大丈夫,可不能小鼻子小眼睛,愧为丈夫。什么事情都要right now(马上),不能以后再说,这靠不住,以后靠不住。
当然,她不知不觉做出来却不会有丝毫的犹疑。什么事说实在的都要慎于始,「惟在女家父母兄弟」,未嫁的时候就要好好事先引导她。这里也点出来,父母、兄弟姐妹都有责任。已经出嫁了,就要委婉的抑制她、提醒她。虽然出嫁了,她有时候会回娘家,绝对不可以助长她的气焰,这样或许她的嫉妒之心才能稍微减少,能够止住。「而从中调停感化,则又在本夫矣」,尽到调停感化的责任又落在丈夫的身上,领妻成道也是责任。如果丈夫是「渔色宣淫」,就是贪爱女色纵欲,导致自己的太太河东狮吼,太太受不了,发飙了,做出这些不理智的行为,君子则认为只以淫夫的罪名加在他的身上未免太轻了吧。就是造成这种家庭的恶果丈夫也是难辞其咎,也是有很大的责任才会造成这个结果。
《汇编》不断的提醒我们要提起自己的责任、本分,要正己化人,才能感化亲人、感化身边的人。
我们接着再看下一句,对男人的提醒还是很重的,「无行于妻子」,都是在告诫男子;「失礼于舅姑」,这也是对出嫁女子的提醒。
我们先看「无行于妻子」,是丈夫对待妻子儿女不义不慈。「待妻宜和而敬」,对待妻子应该是和气、爱敬,对待子女应当要严格而端正。不以礼来对待妻子,这就已经失去了夫唱妇随的情义、真义;不以正道来教导子女,「则伤生育之恩」,伤害生育的恩情。「爱之不以道,适所以害之也」,这样就伤了这分恩情。这种不义不慈的行为都叫做无行。
接下来就分析到,「今之待妻者」,现在的人对待太太,不是刻薄寡恩就是过于亲昵,「狎昵」就是太亲昵,没有分寸;对待子女,不是过于姑息就是过于苛责。自己没有德行,怎么能责备妻子儿女?我们看这些行为都不妥,诸位男同学,大家假如以后走入家庭,我们会不会犯这些错?会不会犯现在就看得出来,除非自己下很大的功夫突破什么?突破爱憎的心。喜欢了就会狎昵无度,姑息太过。感情用事太久了,有时候姑息太过,最后孩子控制不住,他就变什么?苛责太甚。有时候从太过一下又不及,这都是什么心?爱憎心造成的。「烦恼起于爱憎,爱憎起于分别」,故《信心铭》云:「但莫憎爱,洞然明白。」后面也会提到,你有好几个孩子,你都不能偏心、不能爱憎,不然你家道就要衰了。这是禅宗僧璨大师给我们的教诲,但莫憎爱,洞然明白。一个平等心、一个公心对待子女、对待他人。公生明,你看事情才是明白的,不然你那个宠爱的心、溺爱的心,孩子一直堕落你都看不到。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我们以后要扮演好家庭的角色,要修身,要放下爱憎心。
举了一个榜样,后汉的张湛,为人庄重,「矜」是庄重,严谨,很有礼貌,「居处必敬」,待人处世一定非常恭敬。每一次和妻子、儿女在一起的时候,必定讲些有关礼节的训示以及嘉言懿行,就是很好的行为、美行,来劝诲他们,犹如庄严的君王来领导群臣一样。一个朝廷有君臣关系,一个家族里面也是有,但是你是一家之主,你就要有一家之主的威严、风范,不然人家也不服。
「威」要道德之威,不是狂妄、不是暴察这种威。「威不足则多怒」,他这种道德之威不够,自己又没有反省,就会用一种脾气强势要压别人听他的话,所以威不足则多怒。「信不足则多言」,一个人为什么话很多?他很希望别人信任他,但是他这个方式、方法有一点适得其反。希望别人信任他,一开口都讲很长的话,希望别人认同他,适得其反,讲话也不看场合,讲讲讲,人家打哈欠都打了好几次,他也都体恤不到,人家要休息了;或者一起聚会讲话讲很长,信不足则多言。
「识不足则多虑」,见识不足,遇到事情考虑东、考虑西,担忧很多。这个时候提醒自己见识不足,多去请教有人生阅历的人,不要在那里自己干想;然后要多去历练,人多历练,他对很多事理体会就会深。我们观察老法师,为什么他人生有这么高的见地,看什么事物看得很深、看得很远?老人家都交比他年长的朋友,甚至于都年长大他一辈、大他两辈,朱镜宙老居士那都是他爷爷辈的。遇缘不同,但是他能去珍惜这些缘,还是师长的善根。
威严还是自己的道德之威。「故其妻亦交相勉饬」,所以他的妻儿也能互相勉励。这主要还是指他的妻子,能够互相勉励督促,妻子感他的德,也会督促他的孩子。我们前天学习到欧阳脩先生的母亲郑夫人,她的丈夫都不在了,但是她佩服她丈夫的德行,常常把丈夫的风范讲给孩子听。你看欧阳脩先生那么小年纪听到痛哭流涕,发愿自己一定要成材回报父亲。感动自己的妻子交相勉饬,这都不是要求来的。「有声乡党」,在乡里中颇有声望。这个个案很可以当作自己带领妻子及子女的方法。
这是正向的例子,我们看另外一个负面的例子。「史堂」,从前有一个官员叫史堂,「微时已娶」,他在比较微贱贫困的时候娶了妻室,后来他登第,考上进士当官了,自己就在那里埋怨不能娶得富家女为妻,在那里懊悔,结果就天天疏远妻子,不再和她同床睡觉了。他的妻子当然郁郁成疾,因为郁闷就变成病,人郁闷血气就不通了。结果好几年史堂都不曾去探望她,人一执着起来,贪图名利,情义、道义的心就被障住了。因为你是贫贱的时候娶的,妻子也是跟你胼手胝足、同甘共苦,怎么可以这样对待她?因为好几年史堂都不曾去探望妻子,妻子就怀恨在心。她临命终的时候在隔壁,隔壁应该是隔着一道墙,就呼叫她的丈夫史堂,「我现在快死了,你忍心不来看我一眼吗?」史堂最后还是没有看他的妻子,这算是太狠心了。等到妻子死后一年,阴间阴府的官吏怪罪史堂恶行薄情、没有良心,「恶薄无良」,于是就削减了他的寿命还有他的官禄,结果很快的就生病死了。人还是不要太绝情,要念旧、念恩。
下一个例子,「涿州王瑶」,涿州在河北,他非常溺爱两个儿子,结果养成孩子的恶习,无法管束他们的情况下告官了,就告到官府,来处置这两个孩子,后来两个儿子都死了,他就没有子嗣,绝后了。等到王瑶死了,到了第二年的二月十五日晚上,本地的城隍庙司祝刘进(司祝就是祭祀中致祷词的人,我们在祭孔的时候也都有人念祷词)看到有一个人手持状纸,请求清明祭祀。城隍就非常生气,说:你有儿子却不好好管教,「有子不能教,自绝嗣续」,自己断绝后嗣,叫谁来祭祀你?你早知今日,何必当初?于是命令鬼卒将他赶出去,那个人大哭离去。城隍庙的主持,这是人间的主持,就到王瑶家去了解,才知道他已经死了一年多。这个事情也是提醒我们,至要莫若教子。
接着引了一些古语,说道:「孔子家儿不识骂」,孔子家的小孩不知道什么是骂;「曾子家儿不识斗」,曾子家的小孩不知道什么叫斗,用现在的话就是不知道什么叫打仗,夫妻打仗,不知道,家里从来没有这些情况,所以习以成性。
成德曾经在马来西亚遇到一位女士,她姓孔。她刚好去参加课程,她以前没有读过《弟子规》,结果她一读《弟子规》,她说好多她成长过程家里的一些情境都浮现出来,怎么《弟子规》上的这些行为我的父母、长辈们都是这么做的?习以成性。师长讲,《弟子规》是父母做给孩子看的,长辈做给晚辈看的。在孔氏的后代,而且她已经在马来西亚了,这个家道非常可贵。
又说:「养子弟如养芝兰」,要怎么培养?「既积学以培之」,要积习学养,所谓「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诗书为起家之本,积学以培之;「又积善以润之」,积存善德来滋润他。一来是阴德护佑,再来,身教潜移默化把孩子的善根培植起来。我们看范仲淹先生的家道,「惟以施贫活族之义遗其子」。他去世的时候家里连棺材都买不了,没有遗钱给子孙,留了什么?施贫活族,帮助贫穷的人,照顾好一整个家族的人,这种道义、情义传给孩子了。所以积善以润之,他的孩子第一代四个儿子都是国家的栋梁。他当时候的义田是一千亩,传到清朝是四千亩,所以他的子孙是发扬光大。所以印光祖师特别赞叹的家族常常都是举范公。
「父子间不可溺小慈」,父亲不可以过分溺爱小孩,「自少律以严,绳以法,则长无不肖之悔」,自小就要严格约束他,以做人做事的道理来纠正他,长大后不会因为他的不肖而在那里后悔。当然教育小孩我们说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愈小教愈关键,要从胎教开始。三岁看八十,七岁定终身。当然教育孩子他愈小愈好教,这是黄金时段,到了十几岁了,这也都要看孩子心的状态,包含整个大环境都要考虑在里面。
印光祖师在给一位父亲的回信,这个我们也稍微注意一下,在《天下太平之根本》这本书「分论」的第二十二。印祖很慈悲,都指导得很细致,「教小儿,当详示为人须自立志」,因为是提到十五岁的孩子,「严责非其所宜」。严厉的苛责在那个时代教孩子不是很妥,为什么?因为当时候的学说都是推翻旧规,假如他在这个年龄你还很严责,有可能他旁边出现朋友一个给他引诱误导了,「你爸爸对你这样太过分」,在那里批评的话,就有可能让你的孩子因恩成怨,受恩深处反为仇。「彼年已十五,果能将其利害」,就是分析利害给孩子听,他也不会毫无感动。你已经分析利害了他都不感动,那他目前的状况心就像木石没有知觉,你再严格的话适得其反,甚至造成什么?「杀父自雄」,杀害父亲还自己觉得自己是英雄。
诸位注意,印祖分析完,那个年代以后有没有这样的例子?你看祖师都有提醒到,「以取奖誉」,他干这样的事还赢得赞誉。为什么会这样?因为这个父亲一向太过严苛来约束,他心里又不满,他要一泄其忿,而不知他做这样的事情永堕畜生、地狱之中出不来。我们现在看到社会新闻,读到很知名的大学杀父害母,那真的是永堕畜生、地狱,而一了解,不少原因都是因为父母太逼了造成这个结果。所以印光祖师特别提醒,要在他去学校以前把伦理道德因果的根基扎好,那等于是七岁以前就要把这些根基扎好。
所以我们学传统文化还得要很用心注意师长的叮咛,应机的提醒,包含祖师应我们这个时代机的提醒,不然我们没有注意到这些关键点,自己又产生执着,明明是一片好意要把孩子教好、要把学生教好,最后结果自己都很无奈,就很遗憾了。所以都要有慈悲又要智慧来教孩子。
又提到,「人有数子,饮食衣服之爱,不可不均」。成德念这些文,愈念愈感恩父母,因为我自己的家庭我是长孙,又是长曾孙,我爷爷奶奶可以宠我的,我父母也可以宠我的。不只感谢父母,感谢爷爷奶奶。我爷爷不宠我,好多次我记忆中我爷爷对我母亲说:「妳不打,不打我打。」督促我母亲,这个孩子这行为太过分了,要处罚。真的饮食衣服照顾都是平等的,我有两个姐姐,父母都是平等的,爷爷奶奶也是平等的,这很不容易。而且长幼尊卑的辈分不可不严。我自己就有印象,人家问,「你姐姐叫什么名字?」把自己姐姐的名字说出来都有点怪怪的,觉得有点不恭敬,都是从小大姐、二姐,都是这样尊称的。我自己的亲戚,跟我们同辈的,兄弟姐妹之间都是什么?直接叫名字的,那感情就差很多。这都是父母长辈形成这种家庭的氛围,长幼尊卑之分要讲究,不可不严。其实你看对姐姐恭敬,姐姐很爱护弟弟。
「贤否是非之别,不可不辨」,贤愚是非、是非善恶的区别都要教给孩子,他要懂得分辨。小时候教导他平均,则他们长大后就不会有争财的忧患。这个我自己也是体会很深,先父离世了,两个姐姐,毕竟先父也有留一点,姐姐她们都是推给我的,真的是无争财之患。
「幼责以严,则长无悖慢之患」,小时候以礼严格要求,那么长大就不会有悖逆傲慢的忧患了。「幼教以分别,则长无匪类之患」,小时候教他分别善恶,长大后就不会有当盗匪的忧患。我爷爷也是都有提醒我交朋友,好人坏人自己要会分辨,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我爷爷不识字,但是你看他们都有文化的熏陶,都懂。
所以综合前面所说,世人也就知道要如何去取法、如何去做了。这是对于当父亲的人怎么教育自己的下一代的这些宝贵的提醒。
(1)、资源来源于网络公开发表文件,所有资料仅供学习交流;
(2)、本站所发布内容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可以联系客服删除,微信:xsxyd6688;
福德智慧 » 《太上感应篇汇编》学习分享 成德法师主讲(第四十集)2022/5/19 加拿大温哥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