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经》(第五集)卿大夫之孝 成德法师主讲2022/12/15
成德法师视频在线观看【点此选集】《孝经》【点此选集】
成德法师移动硬盘全套目录【点此查看】
成德法师音频机合集目录【点此查看】
诸位同学,大家吉祥,很抱歉,这个礼拜一跟二,这两节课刚好成德告假。当然对自己也是一种启发,就是中华文化,中庸之道,不能过,不能不及,所以太过累了的话,身体还是会出现一些状况。然后也适时提醒自己不能逞强,所以跟大家告假了两节课,比较缓过来了。所以还是要考虑得远,不能随顺性格,到时候透支过头了,这个路就走不远。
刚好这礼拜一到礼拜四要参加,由马来西亚全国校长职工会举办的一个德行教育教师培训。马来西亚有一千三百零二所华小,六十二所独中,这个在全世界的华教是一个非常亮丽的风景线,在海峡两岸以外的地区能办那么多所华小。在欧美地区,只有中文学校,一个礼拜上一次。像华小,它就是以华文、中文为主的,到学校去是以中文为主要教学。所以它有一千三百零二所,这个不是偶然的,都有很多先辈们付出奉献,才能把华教在这片土地保留得非常好。其实他们能做到,还是离不开孝道,不忘祖先的文化,「无念尔祖,聿修厥德」,他们这些先辈们做到了。所以他们的精神感召了很多志同道合的人,在两百年左右的华教承传下来了。所以也是向这片土地上的华人致意,也跟他们一起学习。抱歉,今天结业,衔接的,还无缝衔接,马上又接到这个频道来。
法师:银居士在吗?
银居士:在的,师父。
法师:你的身体有没有好一些了?
银居士:有好一点,师父。
法师:因为英国今年低温,有到零下八度,这样的天气,也是挺挑战的,一些同学有点感风寒。那你可以讲讲话吗?
银居士:可以的,师父。
法师:不勉强,刚刚才说,不能透支。因为我还来不及喝水,我想是不是我们前三章,你有想到哪一个孝道故事,跟同学们分享一下。
银居士:好的,师父。抱歉!学生还在床上,所以不便开摄像头。
法师:抱歉!抱歉!我没有先跟你pass一下。
银居士:学生听完前三章的部分,有想到我们德育故事,《德育课本》里面关于文王和武王的故事,这个应该是第三册里面的第一个和第二个故事。给学生印象比较深刻的是,在第一篇里面文王如何孝顺王季,就有提到文王每天有三次去问候父亲身体是否好,或者是晚上有没有睡好。然后只要王季(爸爸)可能昨天晚上没有睡好,或者是身体有恙,文王就会非常的担心。武王也是效法他的父亲,「帅而行之」,对待文王也是如此。如果文王有生病的时候,「武王不脱冠带而养」,甚至在旁边侍奉自己的父亲,「文王一饭,亦一饭;文王再饭,亦再饭」。就是爸爸吃一口,他才吃一口;爸爸吃两口,他才吃两口,就是能够感受到父亲生病的难受。所以学生就想到我们《孝经》里面「天子章第二」提到的爱敬存心,其实像文王、武王这些圣哲人他们所表演的孝行都是庸行,就是最普通的一些行为。像师父前几集里面也有提到,都是每一位、每一个人可以做得到的,而恰恰是这些每个人都可以做到的,这些点滴的行持,值得我们去效法。还有一点感触,就是师父在讲到「开宗明义章第一」的时候,有引到曾子。在《论语》当中有提到,曾子在最后一刻,要离开这个世间的时候,还是有想到夫子对他的教诲,「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然后他也有想到自己在,应该当时是二十几岁的时候,夫子把《孝经》传给他,给他的这一段教诲,他受持终身。在最后要离开的时候,还是有回顾老师对自己的教导,所以也让学生很感动。以上是一点感想,向师父和诸位家人汇报。谢谢大家!
法师:谢谢银居士的分享。首先跟他致歉,没有先跟他打好招呼。他分享到的都跟我们《孝经》很有关联。尤其刚刚提到,曾子生了重病,「召门弟子曰:启予足!启予手!《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而今而后,吾知免夫!」代表曾子接受了孔子《孝经》的教诲,他就纳受在心,不敢须臾离也。「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你看他到临终把他受持《孝经》这些教诲的心境,讲给他的学生听,他须臾不敢忘怀,现在到临终了,我可以免于犯这样的错了。所以曾子他对老师的这种恭敬,就表现在依教奉行上。包含子路,他在面对死亡前,他还想到老师说帽子要戴正。当时候他已经面临生死的危机了,他不惧生死,还是把老师的教诲放在心上,把帽子都调正,这分精神是我们的学处。
就好像李炳南老师见过印祖一次,后来李老师到了台湾,把那一次印祖给他的教导,尤其对净土宗的弘扬交代他,他到台湾三十八年,终其一生,努力不懈,将净土宗在台湾发扬光大,受众几十万人。包含师长,李炳南老师把会集本交代给他,他老人家说:全世界都不学了,我还是学,我还是弘扬,因为这是老师教给我的任务,我不能背师叛道。所以我们的祖师,这些古圣先贤,他们都是对老师确实是孝敬。「当孝于佛,常念师恩。」念师恩,落实在哪?「当令是法久住不灭。」老师对我们的付出无所求,但老师他们都希望众生欢喜、佛菩萨欢喜、圣贤人欢喜,所以我们能够传承文化,让更多人得到利益,这就是给老师、给古圣先贤最好的回报,这也是在尽孝。所以我们的孝敬,对父母如是,对老师如是,我们对祖先亦如是。甚至于我们再把心量更扩大,用佛门孝的标准,那就是对一切众生孝敬,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
银居士提的第二个例子,是文王、武王这两代人行孝,他们都属于天子的身分,这也是「天子章第二」,而「一人有庆,兆民赖之」。《大学》也说「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一家孝,一国兴孝,因为天子行孝,就成为天下人的榜样。所以我们前面有提到,《二十四孝》哪个朝代代表最多?汉朝,汉朝文景之治,汉文帝带头带得好。周朝在历史当中国祚最长八百多年,也是因为孝。我们看文王侍奉王季,每天问候三次,都去观察父亲睡得怎么样?吃的情况怎么样?假如看到父亲吃的少了,他心很难过,走路都走不稳。孝子心中只有父母,他的风范到了武王,父亲能吃一口,他才吃一口;父亲吃不下,他也很难下咽。所以孝的承传,对一个国家、对一个团体、对一个家庭都是最重要。治家也好,治团体也好,治国也好,所有的举措,所有的制度、做法,都应该要从孝来出发。百善孝为先,能从孝出发,这个制度、做法就顺着人性,顺着天性。
我们现在传统文化有人学执着、学偏了,父母生病没有回去照顾,说留在团体里功德更大。这是绝对错误的。中华传统文化,老法师说,用一个字代表,「孝」。我们是弘扬传统文化的单位,人能弘道,不是你讲什么而已,有没有把讲的东西自己先做出来?整个中华文化的核心就是这一个「孝」字。我们自己团体同仁的父母需要照顾,我们居然没有让他们赶快回去,这不是学执着了吗?学偏了吗?除非说家里有人帮忙,而且父母让你不用回,这还情有可原,还可以顺着父母。假如父母很需要了,我们还不回去,这个已经违背传统文化的教导了,甚至于会给社会大众非常负面的影响。大家想一想,还没有学传统文化的大众,看到这个现象,人家怎么理解?连父母生病了都不回来照顾,这个学迷了,甚至于学邪了,还让人家误会邪教,那还得了。所以每一个传统文化的团队,一定要把百善孝为先这个表法要表出来。
我们都听说孩子五六岁、七八岁不让回家,爷爷奶奶过世了也不让回去奔丧,这个是乱来。后来孩子几年之后回去才知道老人走了,痛哭,责怪他的父母,你们怎么都没有通知我?所以学传统文化最怕就学执着,最怕就不知道什么是本,说不要让孩子污染。回去奔丧叫污染?对一句教诲产生执着,那会执着得太偏。虽然我们讲这些现况,我们会觉得有点夸张,但我们也要引以为戒,因为这些行为很可能跟我们是同一个年代的人做出来,我们不以他们为戒,有可能我们遇到情况的时候没有这个观照,有时候也可能会偏了。「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复哀后人也。」我们读历史感叹,唐玄宗怎么可以这样,怎么可以宠幸杨贵妃?我们哀之没有引以为戒,可能我们后世的亲朋好友子孙也在感叹,我们的长辈怎么一失足成千古恨?所以这个警觉性要高,以史为鉴,以史为镜。我们人生前面走过来的路,我们要为借鉴,学习颜回后不再造。我们以前也是历史,期许自己不能再犯同样的错,不贰过的精神,我们才能突破我们的习气。
传统文化,也在这二十年左右,在学习,在推展。这二十年走过来,我们也得总结经验。一些需要修正的,我们要能体悟、能调整。好的要保持,不妥当的要懂得总结,这个也是《群书治要》的精神,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其实每一部经典都是总结老祖先的智慧,《孝经》也是一样。就像我们刚学完「诸侯章第三」,其实就提醒每一个团体企业的领导者,一定不能骄傲,要谦虚,要守法、守规矩,要勤俭,不能放纵自己的行为,不能奢侈,不然这个国家、这个团体就保不住了。这些都是总结宝贵人生的智慧经验。像荀子说的,「凡百事之成也,必在敬之」,所有事情能成就,一定有恭敬谦虚的态度;「其败也,必在慢之」。为什么会出现衰相?因为自以为是,因为傲慢,人一傲慢,德行上不去,能力上不去。所以兴衰,根本上,还在人的一念之间。所以古人特别强调,「克念作圣」,「克己复礼」。所以《孝经》每一段也都是教我们怎么克制自己的邪念、妄念,保持住孝敬的心,保持住谦卑的心,保持住正念。
我们今天进一步来看「卿大夫章第四」。经文谈到:
【非先王之法服不敢服。】
「服者,身之表也」,服装穿在身体上,这是一种仪表。你看一个人穿得很端庄隆重,他就会给人一种尊重的感觉。所以《论语》当中有讲到,「临之以庄则敬」。这段也很有意思,「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孔子从季康子这个问话感受到他的心态,其实他是要要求百姓,怎么让百姓恭敬我、效忠我?他们可以互相规劝向善,该怎么做?孔子都引导他回到他自身开始做起,修身、修心为本,不是去要求百姓、要求他人。要求的心是控制,是贪求,怎么可能用妄心把事情愈变愈好?依报随着正报转,正报是我们的心念,心念错了,事情会往不好的方向发展;心念对了,愈来愈好。孔子告诉他,你要人民尊重你,你要「临之以庄」,你对着百姓的时候要盛服,恭敬百姓们,跟百姓见面,百姓看到你自然肃然起敬。
就像大禹,他「菲饮食而致孝乎鬼神,恶衣服而致美乎黻冕,卑宫室而尽力乎沟洫」,这里都有圣人的心境。而这段话是孔子,大禹的德行挑不出毛病,「吾无间然矣」,挑不出毛病。他吃东西吃得很简朴,但是他供养祖先的东西非常的丰盛,致孝乎鬼神。他恶衣服,他穿得很简朴,没有什么太华丽的这些花纹,或者是质料不是那种什么丝质的、材料都很昂贵的,都不是,他平常穿衣服很节检。可是致美乎黻冕,他见大臣,他见百姓,他都是盛装,这个也是对大臣们的尊重。就像今天你要去见一个好朋友,三年没见了,你也是盛装去赴约,就是对他的尊重。卑宫室,住的地方也很简单,但是把省下来的钱去帮老百姓建水利工程。有水利设施,百姓的农作顺利了,收成就好,百姓日子就好过了。所以我们看到「服者,身之表也」,也是想到这些经句,想到大禹的表法。
这里提到,首先「卿大夫章第四」,卿大夫,这是夏、商、周三代时的官名。卿分三级,大夫也分三级。大夫的官位比卿小,所以卿更高。卿跟大夫在天子朝廷中或者诸侯国中办事,所以天子身边或者诸侯身边都有卿大夫。『法服』,我们注解这边说,「先王制五服,各有等差。言卿大夫遵守礼法,不敢僭上偪下。」这里提到王制五服,这个五服有五种,是甸、侯、绥、要、荒。这个五服上面的图案都不一样,如天子的法服,它是有九章,章是图案的意思。比方说天子的服装,它有日、月、星辰、山川的图案,透过衣服图案提醒天子,是代替天地来服务人。所以我们一提到文化,为什么会提衣冠文物?我们戴的帽子,我们穿的衣服,它都有很深的含义在里面。你看天子每天穿着这个衣服都看到日跟月,都在提醒他,这分文化的精神我们要体会到。
汤王,衣服在提醒他,他自己还主动提醒自己,在自己洗脸的盆子里面写上,「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汤之盘铭曰:「苟日新」,苟日新就是提醒自己,随时要觉,不能迷。这个苟就是下定决心,我要成圣贤,我不能随波逐流。苟日新叫背尘合觉,背尘,不再随顺五欲六尘;合觉悟,合圣贤之德,这叫苟日新。「日日新」,日日都新,代表什么?每天都要进步,不能知少为足。我比张三不错了、比李四不错了,这个就没有日日新的精神了。「又日新」,要有恒心,日新又新,不能半途而废。很多人有很好的开始,初发心很猛,可是没有恒心保持下去。所以这个又日新就不能半途而废。古人每一句、每一个字都很有含义。
所以我们看到,古人很有文化底蕴,透过服装在彰显文化,在护念每个人的修养。所以「法服」是合于礼而制定的衣服,甚至是帽子。大家看过宋朝的片子没有?宋朝的官员,这个旁边很长,是吧?大家看过包青天没有?大家留心他的帽子,前面低,后面高。那个帽子就提醒每个官员,后面的年轻人要超过你,那叫进贤帽。你要把更好的人推荐出来,后面要比你高,进贤帽。大家看这个古装剧,皇帝戴的帽子,前面好几串珠子有没有?旁边好像还有两个可以塞耳朵的,就是提醒皇帝,你要抓大方向,不要看得太细、看得太计较。所以前面的珠子,别看得太清楚,不是糊涂,不是糊涂的意思,要难得糊涂,不能尽抓一些小细节,大方向都忘了。然后也不要听太多谗言,要兼听则明,偏信则暗。所以帽子都有表法在。
尧帝当时候对这些服装都有规定,夏、商、周都有沿用,所以分五服。天子、诸侯、卿大夫、士,衣服上各有不同的图案,代表不同的身分地位,也代表不同的职务,所以必须在工作上尽不同的义务。所以这五个等级,五服,刚刚念的,甸、侯、绥、要、荒,这五服,这个精神其实满重要的。今天你穿的服装,比方说官员之间好行礼,你的级别是哪里的?下对上主动行礼,这也是恭敬。百姓看到你,一看到也知道你的身分,他也好跟你行礼。这种气氛,就会尊重对国家做出重大贡献的人,百姓学到恭敬,被尊重的这些官员也更尽心尽力在他的职责当中。其实百姓对他的尊重,也是给他一种动力,我要对得起百姓的尊重。
成德自己第一年教书,我记得带六年级。一般六年级都很高了,一般女老师来带挺辛苦的,孩子有的都快一百八十公分了,女老师要跟他们讲话很累,一般都有男老师的话就排男老师多。高年级在四楼,我记得有一天我刚好站在教室门外,碰到一个七十几岁的老人,他爬了四层楼上来,他要找他孙子。他已经喘吁吁的,一看到我,马上「老师好」,带一点台湾的口音,给我九十度鞠躬。我真的被老人家这个鞠躬给震慑住了,真的久久这个心都没有办法平复下来。就觉得,我假如做得不好,你看七十几岁的老人给我鞠躬,我怎么对得起?所以我们发自内心对官员的恭敬,其实也能感动官员。人跟人的心都是互相在良性的影响,那是最好的。现在也有保留这种精神,比方军人穿军服,是吧!我们一看军人,走过去,感谢你保卫家国。我相信他那天心情会非常好,因为得到百姓们的尊重,肯定。或者你到医院去,看到医生、护士,就代表他的身分,我们看到他的穿着,医生你好,我们好行礼。甚至于白领阶级或者蓝领阶级,他都有透过衣服代表他的工作类型,这个都有它的精神在。这个是从服饰、穿着,不是先王规定的法服不穿。
【非先王之法言不敢道。非先王之德行不敢行。】
「法言,谓礼法之言」,意思就是合于礼法的言语。言语,对人有启发、有教化的作用,言语影响是很大的。我们看释迦牟尼佛,用言语教学四十九年。孔子也是一生教学。所以言语的影响,会影响人学好或者学坏。而且俗话说的,学好终年不足,学坏一日有余。我们要学会怎么讲话都不离礼法,这得学一段时间。可是学讲奸巧语、秽污词,我自己回想都很惭愧,在念中学,初中、高中,同侪之间言讲,讲粗话,一学就会了。所以要护念自己、护念他人,言语很关键。所以法言,所说的话合乎礼的标准,让人听后懂得守规矩,听后懂得互相礼让、互相谦让。所以合乎这些标准的就称为法言。所以孟子曾经说过,「言非礼义,谓之自暴」。所以『非先王之法言不敢道』,假如我们所讲的话不符合礼法,这是自暴。「吾身不能居仁由义,谓之自弃」,我们的行为不符合礼法,礼义、仁义,这是自弃,自己在糟蹋自己,没有随顺性德,在堕落。所以看到这些句子,就知道古圣先王要成就我们的道德,都是从这些细的地方来下功夫。所以「德行,谓道德之行为」。
「言非法,行非德,则亏孝道,故不敢也。」我们言行非法、非德,这个就德有伤贻亲羞,所以不能这么做。记得小时候最怕人家说真没家教,就觉得很惭愧、很丢脸,所以从言语、从行为当中要求自己。卿大夫这个角色是居于承上启下,承天子、承诸侯,然后启发底下的臣民,所以在衣服、言语、行为这三件事上,和百姓有直接的接触,所以其影响教化都是立即的。我们想象一下,一般的百姓见到卿大夫,他的心里会是什么感受?今天能见到大人。这个时候你的穿着,你的一句话、一个行为,他可能终身都不会忘。所以卿大夫这种大臣,都是人民甚至是官员的表率,起的影响立即的。古圣先王的孝道教化,需要透过这些卿大夫来执行。而衣服、言、行这三件事,跟孝道是有密切的关系,必须很恭敬严谨来遵守,丝毫不可以草率。如衣服穿上代表职责,为公办事不能有私心,这官服,父母官,秉公处理。就像现在的法官审案,也是穿上法官的衣服,而且整齐穿戴,让人看了舒服,产生恭敬。又如我们生活中《弟子规》说的,「出必告,反必面」,这是一种对父母的体贴,避免父母因自己外出而担心安危,这是孝心的表现,这个是言语的进退,这是一种体恤。其实对父母是这样,哪怕在单位里工作,也是要尊重领导或者尊重同仁。今天我们去办一点事情,也没跟领导讲,结果领导临时要我们办事,这某某人怎么不见了?去哪了?找半天不知道,他没有出必告、反必面。我们在这些行为上一言一行都不靠谱,大家想一想能成事吗?领导敢把大事交给我们办吗?所以俗话说,「成事不足,败事有余」。
现在假如我们不从《孝道》学起、从《弟子规》学起,我们真的去工作,比方说我们当个祕书都会颠倒,祕书干成董事长,董事长变成祕书,都变成董事长要来跟这个祕书说,「那件事情况怎么样?」这个祕书还「好啦!我看一下」,祕书变董事长。所以现在颠倒的现象,在五伦关系里面都有,爸爸变儿子,儿子变爸爸。孝子,孝子,是孝顺父母叫孝子,现在搞成孝顺孩子,这些都要赶快扭转过来,这个偏得太厉害了。所以下属都要出必告、反必面,都要及时回应,因为一个领导者他是有责任心的,他所交办的一件事,事里面一定牵扯可能是自己的同事、可能是客户、服务的人群,假如这事没有办好,失信于那么多人,失礼于那么多人。所以我们及时给他回应,他心上这个责任就能缓下来,放下。所以不要小看这些很基本的一种回应,我们都做到位了,会让领导少操很多心。不然领导在那里到底现在是啥情况,怎么都没有跟我讲?我们来服务是要减轻领导的负担,我们办事没有这些规矩,不止是不能分担领导的工作,还给他添了很多负担,所以这个都要有体恤的心。纵使我们自己是领导者,我们要离开的时候也给自己部门的人说一下,我刚好有什么事,我到哪里去。其实我们在做这个动作的时候,自己同事、下属他们也会感觉到被尊重。就像我们在家里,爷爷要出门:爷爷去哪里,爸爸妈妈回来,跟爸爸妈妈说一下。这个都是一种尊重。
在德行上,因为法服、法言、德行,这三个部分,德行方面,德行没有离开五伦关系,人无伦外之人,学无伦外之学。所以「非先王之德行不敢行」,先王之德行都是指导我们敦伦尽分,父慈子孝。父母仁慈,这父母的德行;儿女尽孝,是儿女的德行。我们在五伦关系当中,别人对不对不是最重要的,自己要先做对,这个心境很重要。我们自己做对了,才能够带动别人,要求别人。我们自己都没有做,要求对方,那就互相指责,各相责,事情愈闹愈不好。尤其我们听师长教诲,常常会引到《无量寿经》的一句教导,「先人不善,不识道德,无有语者,殊无怪也。」从对自己的长辈,你不能责怪他们,比方我们不能责怪父母,你怎么没有教我这个?父母听完也难受,爷爷奶奶也没教我,找爷爷奶奶去。爷爷奶奶说,我父母也没有教。所以忽略几代了,我们先明白了,就从自己做起,不能去苛求亲人,进一步不能去苛求朋友,有缘的人我们都不能苛求他们,这是忠恕的存心。恕道,宽以待人,就不苛求了。但是忠,尽己之谓忠,严以律己。所以只要求自己,不要去指责对方;你指责对方,不符合忠恕之道,那个也不是先王所讲的德行。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大学》有一段话说,「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这一段话,其实就是指导我们在五伦当中,怎么首先把自己的本分做好,而不是先去要求他人。《大学》里也讲,「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自己有这些优点,然后再去带动别人做到;「无诸己,而后非诸人」,我没有这些缺点,我再去护念别人改掉这些缺点。「而后」,这些句子不能忽略,这叫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忽略了这个先后,不符合做人做事之道,有时候我们也用时间精力去做,反而事情适得其反,就是忽略了这个本末先后。我们接着看:
【是故非法不言。非道不行。】
「言必守法,行必遵道」,这是注解上说的。
【口无择言。身无择行。】
「言行皆遵法道,所以无可择也。」因为他时时提醒自己言行要跟礼法经典相应,他就习惯成自然。用现在的话,叫入模子培训。大家听过这个词吗?没有听过。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去过工厂?制造一个金属的产品,他得先有一个模,比方说把铜灌进去,灌入模子里,这个模型本身比方是一个爱心,然后他把熔的铜灌进去,然后它一冷却,这个铜就变成一个爱心的样子。或者像江逸子老师,他有做出孔门十哲,那个是铜像,颜回、子路那个表情唯妙唯肖,还有做孔子,还有李炳南老师的塑像。他事先要有一个模子,然后铜打进去,最后孔子、十哲就出来了,这叫入模子。
这个成德有一点心得,就是我当时候遇到师长,就觉得有时候听老人家讲经都听到拍案叫绝,讲得太好了,讲得太透彻了,我怎么这个时候才学!就觉得以前荒废了很多时间。所以想一想,自己把人生搞得挺烦恼的,都是因为以前错误的想法、看法、说法、做法,现在既然遇到师长了,所以以前错的东西就像拉基(垃圾)一样,要把它扔了,把它delete掉。每一次听到老和尚讲经,就update,update到database里面去,放到自己的心里面去,数据库里面去了。很妙!你这样也没有刻意,一直薰,师长讲得有道理的,我们就把错误的放下。过了一段时间,你讲话都没有离开老和尚经典的教导了。以前都想什么,说什么,也不记得。你在这样的一个教导当中久了,潜移默化,也以这样的言语行为来出发,养成习惯,就能够:
【言满天下无口过。行满天下无怨恶。】
因为所讲的话符合礼法,其实就是符合自己的自性性德。性德是真诚、慈悲、柔软的,所以「焉有口过」。「道德之行,自无怨恶」,道德的行为,尤其替人着想,不可能招来别人的怨恨、厌恶。所以我们能够不符合礼法的言语时时刻刻都不说。诸位同学,我们今天下个决心,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我之前出来讲课,我都跟大众说,我们现在五千年的智慧给我们学,以前不对的东西,这些垃圾(拉基)打包,把它扔了。有没有人要去丢垃圾的时候,扔出去又拉回来说,它陪了我这么久,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再留一会吧!应该不会。所以我常常跟大众说,我们当地现在面子怎么卖,一斤卖多少钱?我们今天下个决心,把面子都卖了,不再自欺欺人,「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从后种种譬如今日生,此义理再生之身也」。人这个决心一下,会有很强的一种愿力出来。
其实成德是很鼓励大家多一些承担,早一些承担责任。像我母亲,她们出来教书,十八岁就出来教书了。十八岁!诸位同学,跟你们差不多。十八岁,她走进教室就一堆孩子,「老师好!」你看,她马上就觉得这么多双眼睛看着我,十目所视,十手所指。所以,其实我踏上教学这条路,真的是愈做愈感恩。从一开始三十五双眼睛看着我,对我的帮助太大了,我自然而然收敛,不敢放纵自己的坏习惯。甚至于讲出去的话,我们今天跟学生说,「过能改,归于无,倘掩饰,增一辜」,我们把这个道理告诉学生,我们还在学习,我们又不是圣贤君子,一定会犯错的。在学校里面犯错了,三十五双眼睛看着自己,我印象很深刻,还是有一个惯性,错了,这个面子没有放下,开始会解释。结果,我也算比较敏感的人,我发现我开始在为自己的错误解释的时候,学生的眼神都会有点呆滞,有点听不下去了。我也讲不下去,我马上深呼吸,「这件事老师错了」,鞠一个躬。这个躬鞠完起来,看学生的眼睛都发亮,老师也道歉。所以道歉不得了,道歉是符合德行,反而赢得学生对自己的尊重。所以责任的承担是成长的开始。我们一些汉学院的学长们,他们本一,有机会了他们也去承担教学,对自己心性的提升、对经典的领悟都很不一样,教学相长。
所以不合于礼法的言语时时刻刻不说,不合于道德的行为时刻不能做,就养成所说的话都是好话,并没有刻意去选择,这些话很自然就流出来,所做的行为都符合道德,也不会有不合乎礼法的行为出来。其实人这些言行习惯,当我们的言行跟这些礼法的习惯不相应的时候,我们是很容易察觉到的,只要你平常真的是非法不言,非道不行。就像我们跟大众交流,也是要时时提醒自己,所讲的这些义理要符合经教,不然下错一个字转语,堕五百世野狐身,这可不好玩。或者离经一字,便是魔说,我们是来弘扬文化的,可不能乱讲误导众生慧命,这个罪过就很大。那有这样的自我的提醒,常常会有感觉到,它是一种无形的磁场。大家能感受到磁场吗?它看不到,它存在。你们有没有经验,三、五个好朋友,在那里谈论《论语》当中的这些教理,谈得很法喜。突然有一个人走过来了,你们怎么干这么无聊的事干什么?一下那个磁场完全不一样,或者他一讲话,好像人家不知道怎么接他的话了,这种磁场频率不一样。你比较敏感的,你就可以感觉出来。所以像有时候自己要讲课,突然有一句话到这里了,这个话还没出去以前它已经产生磁场,然后就感觉有点怪怪的,到这里就把它压下去。因为有时候讲太激动了,没有控制平稳,一些不够相应的话就上来了,赶快压下去。所以大家有时候看我讲话,突然有点顿了一下,可能是有察觉这句话的磁场不对,赶快把它压回去了。
我们习惯之后会自然有一种觉照的能力能养成。真的能够继续这样守规范,话说遍天下各地,也不会犯说错话的过失;行事遍天下各地,也不会惹来他人的恼恨。其实这段话对我们现在还很重要,因为现在媒体太发达,科技太发达了,你不符合礼法讲了一句,人家把你录下来大做文章,就麻烦了。所以像成德是有一点虚名,算是公众人物,现在看这一句更要下功夫,你假如一句话讲错了,你前面二十年弘扬传统文化全部一笔勾销都有可能。所以从善如登,从恶如崩,你讲一句太严重的错话了,可能你就统统白做了,必须从头来,甚至于没机会做了。成德讲这个都不是想象出来的,我们有观察一些弘扬文化的人,本来很受到大众的爱戴,用现在的话说,粉丝很多,结果有一次在回答某一个问题,可能带一点情绪,最后这些听众听了以后很不舒服,结果就有些都批评他,可能他就暂时离开了弘扬文化的台上,这个都有发生过。所以我们现在来弘扬、来护佑传统文化,这一段教诲挺重要的,我们不求有功,但求无过。接着讲到:
【三者备矣。然后能守其宗庙。盖卿大夫之孝也。】
这『三者』就是法服、法言、德行。『宗庙』,周朝自天子是七庙,诸侯是五庙,卿大夫是三庙,士人是一庙。衣服、言行、行为这三件事做到完备无缺了,然后方能守住宗庙的祭祀。因为自己的行为都符合礼法,没有越轨,没有造成严重的过失,甚至是犯罪,所以他就能很好的来守住宗庙,来尽他的孝。这个就是卿大夫该尽的孝道。
卿大夫,他能「三者备矣」,他就是一个忠臣。他对自己的父母,就是一位孝子。卿大夫对君主尽忠,是帮天子和诸侯做利益天下人的事。虽帮了天子诸侯,所做的事的功德,因为他做的这些事老百姓都得利益了,百姓自然会称扬他的父母,称扬他的祖先,也显扬了自己的父母、祖先的德行,这个也是扬名于后世。尤其卿大夫这些大官对国家做出重大贡献,像我们看欧阳修「泷冈阡表」,当时候的皇帝都加封他的父亲,加封他的母亲爵位,加封他的祖上,这个确实是显扬自己的父母祖先。卿大夫为君主做事,他也有受封的土地,所以可以世代让子孙守住宗庙。这样他的祖先就能一直享有子孙的祭祀,而香火、香烟不断。古人知道积善之家必有余庆,他今天能做那么大的官,没有自己祖上几代人积的德不可能,这是真正明理的人。你说当一个国家的部长,他祖上要积几代?所以范仲淹先生他当到副宰相,参知政事,副宰相。你看他很节俭,他告诉子孙,今天我能做那么大的官,这都祖上的德,我们不能乱挥霍这些福报,应该更去积功累德,更去利益人民。
所以《大学》说,「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你真的有财富了,该怎么用?用在回来滋润德行。花钱是智慧,赚钱是福报、是机会。我们看范公会花钱,他对得起祖先、对得起后代,你看他死的时候连棺材都买不起,没有留下来的钱。家族或者当地的邻里乡党,甚至是贫穷的读书人,他都帮忙,他的义田一千亩,所以他没有多余的钱。所以去世的时候买不起棺材,当时候还是这些同僚一起帮他出的。所以范公是没有留钱财给子孙,「唯以施贫活族之义」,布施贫穷的人,把整个家族团结起来,把整个家族照顾得很好,这个都告慰祖先,把施贫活族的这种情义、道义留给他的子孙,「遗其子」。他的子孙很可贵,承传这个家道,发扬光大。所以范公的义田,在江苏苏州那个义田,到了清朝是四千亩,后人是发扬光大,不简单。所以我们看卿大夫,他守住宗庙等于守住祖宗的德行、祖宗的家道、祖宗的基业,然后让后代来效法、学习。范公就做得很好。
后面孔子引《诗》云,来阐述一下卿大夫他为官的一个心境。
【诗云。夙夜匪懈。以事一人。】
这一句是出自《诗经.大雅.烝民篇》。『夙』,早也,早晨。『夜』是晚上。『匪』是非,是不。『懈』是懈怠、懒惰。这里提到这一句话,义取,意思就是「卿大夫能早晚不动,敬事其君」,就是他能从早到晚都不懈怠懒惰,来事奉、来服务好他的君主。『以事一人』,这个「一人」,在天子朝,指的是君、天子;在诸侯国,这个一人指的就是国君。因为把君主事奉好了,他的一个决策对了,就是一国的百姓受益。所以这一段话劝勉卿大夫,早晚不懈怠,敬事君主,长存不敢放纵之心。从这么多细节,法服、法言、行为,等于是一言一行他都是自我观照,自我要求,自然他就没有过失了,能够守其宗庙来尽到他的孝。
我们再看下一章,「士章第五」。这个「士」本来是有办事的意思,延伸是初入朝为官的读书人,起始的职位低,称士。所以只要他入朝为官,哪怕身分低,称为士。我们来看这一篇的经文:
【资于事父以事母而爱同。资于事父以事君而敬同。】
「资」是采取的意思。「言爱父与母同」,爱父亲,同样也是爱母亲。「敬父与君同」,对父亲的恭敬,延伸到对君主也是一样的态度。所以在家庭中,采取侍奉父亲的孝顺行为来侍奉母亲,在爱护母亲上和爱护父亲上是一样的。这是在家庭。在朝中、在工作中,采取侍奉父亲的孝顺行为来侍奉君主,而最重要的在尊敬君主上和尊敬父亲一样的,『资于事父以事君而敬同』。古人他处世往往从对父母的态度开始,再延伸到对其他人的态度,比方「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这是从父母的态度延伸到对领导、对君王。
在春秋战国时代,有一个人叫栾共子,刚好他的国家被人家侵略了,可能有亡国的危险,结果敌人的负责人就跟他说,你只要投降,我就给你很高的位置。这个栾共子就说,「民生于三」,民,每个人,他能成人,身体也好、精神也好,都能独立起来,是因为有三个角色成就他。所以事奉这三个角色是一样的态度,「事之如一」。栾共子说,父母生我,老师教我,国君给我俸禄,我才能照顾家庭。所以你现在让我背叛我的国君,投降于你,这不是我做人应该的。而且你怎么可以用一个违背他国君的人?后来他就尽忠到死。所以古人很多待人的心境,从对父母这种他知恩,他在面对人生很重大的恩,他也是那种亲所好、力为具的态度,自然能够延伸出来。
所以我们古人传承下来,在祠堂里面有立一个牌子「天地君亲师」,其实这五个角色就是让我们不要忘本。天、地滋养我们。君,当然这个君再延伸开来,就是一个国家的恩德。诸位同学,假如仔细观察观察,我们一天从睁开眼到晚上再闭眼休息,一天里面请问有几个行业在服务我们?这个不好算。你看你一睁开眼,这个棉被,棉被要有人做;你一下床穿拖鞋,拖鞋要有人做;你起来的时候天还没亮,电力公司要有人服务,电才送得来;入了浴室,你打开水龙头,没有自来水公司,你没水可用;你拿个杯子装水,杯子要有人生产;你挤个牙膏,牙膏也要有人生产;牙刷一拿,一日之所需,百工斯为备。再延伸开来,各行各业可以安定,没有警察、没有国军,没有他们,这国家社会能安定吗?当然我们感恩国家领导人,因为他们对国家的影响贡献大。再延伸开来,对所有每天为我们付出的这些国人,各行各业我们也有一种感恩心。所以佛门说「上报四重恩」,父母恩、师长恩、国家恩,还有众生的恩。天、地、君、亲(父母亲)、师(老师)。若无世间师长,不知礼义;若无出世师长,则不解佛法。不知礼义则同于异类,我们跟畜生就没有太大的差别了。不解佛法,则何异俗人,我们不懂得出世法,我们是只能跟一般的人一样,又随着六道轮回而去了。所以这个祠堂的牌位也是让我们随时能够不忘我们生命的根本,恩德。我们看接下来讲;
【故母取其爱。而君取其敬。兼之者父也。】
这一段,言侍奉父亲,「兼爱与敬」。所以在家中我们侍奉母亲,要尽到爱护母亲的责任;在朝廷中办事,对君主要尽到尊敬的职责;爱敬两者都俱全的,就是对父亲的孝养。接着讲到:
【故以孝事君则忠。】
「移事父孝以事于君,则为忠矣。」
【以敬事长则顺。】
「移事兄敬以事于长」,朝廷或者单位的长辈,「则为顺矣」。因为在家庭里面的孝敬内化了,跨出家门就能忠君,就能敬长。
【忠顺不失。以事其上。然后能保其录位。而守其祭祀。盖士之孝也。】
注解上是说,「能尽忠顺以事君长,则常安录位,永守祭祀。」这个官职就能保存,甚至于还能够继续升官,自己就有这个地位跟福报,来继续祭祀自己的祖先。我们看忠、顺这两者,我们能够不失,做到没有欠缺,没有过失,用这样的态度来事奉你的领导、你上位的人。一般组织来讲,领导就是一个,这样组织运作不会乱。这样才能保得住俸禄和职位,守住宗庙的祭祀,这个就是世人尽孝之道。这个「顺」字要特别提一下,以在家中敬兄的品德,尊敬兄长的品德,到外面办事就会敬重比你年长的人,这个就是顺。我们看司马光先生,事奉他自己的哥哥很恭敬,很柔软。这个顺重在顺从,这挺重要的,服从为负责之本。我们今天在基层工作,假如我们没有养成这种忠顺的态度,就有可能自作主张,自己想当然耳,也没有去确认,这个就没有做到顺从。所以这句「服从为负责之本」,等于是我们首先要先学习这些事奉人的态度。我们假如这些事奉人的态度都没有,我们以后做了领导者,你怎么去带人?我们自己都不懂、不会,那就只是有福报而已,也不可能干得好主管的工作。
所以听年长者的指导和教导,照其要求去办事,纵使长者所说的话不合理,你不能认同,也只可以听而不用,提出相反的意见,加以辩驳。果能如此做,则顺从也包含有顺遂的效果,和人相处往来容易得到他人的爱护帮助,所做的事情总能一切顺遂圆满。当然这个部分应该也在彰显我们在事奉领导跟年长者,我们的心也是要比较柔软,能够去感受到领导或者长辈的状态、接受度。我们的意见跟他很不同,我们也不要就是跟他争论起来、辩驳起来了。当然我们可以很委婉的提醒,假如领导本身还是坚持他的意见,这个时候我们就懂得顺从去办事情。除非这件事重大到可能会把团体给毁掉了,这种情况就另当别论,这个时候号泣随、挞无怨也要阻止。假如不是这么重大的事情,我们也得要顺从。因为哪怕可能领导他的看法不完全对,我们有这个顺从的态度,他可能一次,他觉得你讲得对,我当时候没有接受,他还是坚持他的意见。一次、两次我们对,我们还是顺从他,他会被我们感动,他会对我们更信任。这个都是人情事理,我们要拿捏好进退。最后:
【诗云。夙兴夜寐。毋忝尔所生。】
『夙』是早晨。『兴』是起来。『夜』是晚上。『寐』是就寝。『忝』是辱,侮辱的辱。『尔』是你。『所生』,「所生」是指我们的父母。所以引了这一句《诗经》,来叙述士人尽孝的心境。我们看《孝经》最后一段都是「《诗》云」、「《甫刑》云」,我们就感受到孔子做学问的态度,「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我们看师长也是这样,每一段义理的开解之后,都是「所以《华严经》上说什么、《楞严经》上说什么」,这些态度我们要效法。《诗经》上说,早起晚睡,整天勤勤恳恳,忠于君主,顺从领导,或顺从年长的人,就为了不使生你的父母蒙受了侮辱。没有蒙受侮辱,自己不会有灾祸,自己也能够在自己官职上,更好的去尽本分,去照顾好人民,这个就是做到士人应尽的孝道。
好,今天我们就跟大家先交流到这里。谢谢大家!
(1)、资源来源于网络公开发表文件,所有资料仅供学习交流;
(2)、本站所发布内容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可以联系客服删除,微信:xsxyd6688;
福德智慧 » 《孝经》(第五集)卿大夫之孝 成德法师主讲2022/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