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上感应篇汇编》学习分享 成德法师主讲(第十六集)2020/4/10 英国威尔士兰彼得
成德法师视频在线观看【点此选集】《太上感应篇汇编》学习分享【点此选集】
成德法师移动硬盘全套目录【点此查看】
成德法师音频机合集目录【点此查看】
诸位亲爱的同学,大家好!我们接着看福报结劝「三善根」的部分,不贪、不瞋、不痴,不痴是「受宠若惊」。我们说有智慧都能用因缘来看待事情,我们受到特别的恩宠,都应该有所惊畏,不是只有高兴,还要有敬畏的心。因为我们能受到重用,也是父母的教育、很多人的付出,我们战战兢兢,生怕有所闪失,尤其位置愈高,责任愈重,因果愈大。在《汇编》当中,我们看三百六十九页,「荣宠之及,虽分所应得」,虽然是本分中所应得,也尽心竭力了,但是还是要「知几知足」,要知足感恩,而且要知道进退,这些几微之处要战兢惕厉,都是要感觉到自己的能力唯恐不足,所以「若惊若惧之意」。而且老子提醒我们,「盖福兮祸所伏」,福报现前的时候,可能灾祸也在其中,所以祸福相倚。我们看到近代为官者,包含企业、团体发达,最后锒铛入狱,最后家破人亡,还不在少数,这个就是不懂得受宠若惊,不懂得怎么处富贵之道。所以「日中则昃」,太阳到日当中慢慢就要降下来了,「月盈则缺」,这是自然之理。所以能够保持的,那铁定谦受益,六爻皆吉。「至于君上,恩如天地」,事君要如天,假如不实实在在的来报恩,那我们为人臣怎么安得了心?所以要尽心才能对得起良心。真正面对宠爱,要战战兢兢。
我们举具体的例子来看,三百七十页,「周成王封伯禽」到鲁国,就是现在的山东。本来是周公受封,但是要辅佐成王,所以是他的儿子伯禽去上任。周公就劝谏儿子,不要因为你当了鲁国的国君而骄傲他人。我有听闻,「德行广大,而守以恭者荣」,要以恭敬自我来修持,才能够真正保有这个荣耀;「土地博裕,而守以俭者安」,土地非常广大富裕,但是要能自守自持以节俭为道,才能安宁,一奢侈就保不住了(我们看百大富翁这些变动都很快,其实都忽略了这个道理,是很难长久保持他的地位、富贵的);「禄位尊荣,而守以卑者贵」,他的地位尊荣,很高,能够卑下,谦冲自牧,这样才真正显得高贵;「人众兵强,而守以畏者胜」,人民众多,军队强盛,但要能以敬畏之心来自持,才能真正胜利,骄兵就必败;明智通达,「聪明睿知,而守以愚者益」,纵使天分比较聪慧,但是能以愚昧自持,这样能真正得益,自己觉得自己还不足,才能再用功提升,而且也是大智若愚;「博闻多记,而守以浅者广」,博闻,学问很广博,又记忆力很好,能够以浅薄自守、自持,这样能更广博。这上面六守,「皆谦德也」,而且我们看到都是有过于人之处,但是都守谦德。谦则受教有地,而取善无穷;一不能谦卑,就不进则退了,俗话说败相已露。接着说到,「天道毁满而益谦」,我们看到刚刚说的日中则昃、月盈则缺,这个都显示毁满而益谦;「地道变满而流谦」,我们看这个就像水满了就流向低处;「人道恶满而好谦」,处世之道都是厌恶骄傲自满,而喜好谦虚的人。所以「子慎毋以鲁国骄人」,要慎。其实这个就让我们回想,这为一国之君,就如《孝经.诸侯章第三》说的,「在上不骄,高而不危;制节谨度,满而不溢。」高而不危,不骄傲才行;要满而不溢,得要生活有规律,要懂得节俭,不玩物丧志、玩人丧德,才能长守富也。
「今学者,诚能绎思此训」,当今的学者,真的能够好好的探究思惟这六句,这样「骄心傲气,无自而生」,真正明白道理了,人也不肯障碍自己的德行跟福报。所以理得心安,知难行易,真正明白道理了,他绝对不愿意做。但是要真正完全通达不容易,就像真正明白因果,时时刻刻不怀疑,他警觉性会非常高;我们还没达到完全的知道、相信,多少还是会有侥幸的心、苟且的心掺杂里面。所以是真明白了,不愿意再这样自我糟蹋了,这无自而生。「而荣宠之加,时有若惊之意矣」,真的得到荣宠,都是惊畏,战兢惕厉的态度。而我们看学习的人,尤其后面讲的「聪明睿智,而守以愚者益;博闻多记,而守以浅者广」,我们现在在道德学问当中用功,这两句给我们很好的提醒,要懂得大智若愚,懂得谦卑低下,能够自卑而尊人。而人时时察不足,他才能时时好学;人自我标榜,前面讲的炫己长,自尊自满,那就很难再进步了。而事实上,应该是愈学愈知不足,愈学愈觉得活到老学到老学不了,这个才是学的东西有入心,就会有这种感悟。学着学着会傲慢,那是因为学的时候,学东西多变成一个增上慢,觉得自己多了,然后傲慢的习气因这个缘就调动起来。蕅益大师就提醒,「学问愈多,我慢愈炽」,炽热、炽盛起来了,我慢愈炽;「习气愈长,去道愈远」。「惟益多闻」,就觉得好像多听闻、多记,我就是进步很多了,这样会「增长我见」,自己都很懂、很厉害了,增长我见,「可惧也」,这个惧就是可能走偏了,把自己的慧命可能都给断送掉了,这个值得我们警惕。尤其俗话又说文人相轻。假如真正把道德、文章领纳,应该愈学愈懂得礼敬诸佛,不应该去轻慢别人,所以文人相轻,那也是真正这些道德、文章没有入心。所以这些话语,对于能够反躬自省的人都有受益处。
我们看到历史当中的一些典范,会很受触动。唐朝岑文本,他都「拜中书令」了,这很高的官职,但是他听到这个消息之后,反而「有忧色」。他母亲就问他为什么?岑文本就说:「我又不是建立很大的功勛,又不是皇帝的老朋友,这样得到特别的荣宠,位置又那么高,权力又大,所以才忧惧。」结果就告诉来祝贺他的客人说:「我今天只接受吊唁,不受祝贺。」宋朝王旦,后謚封文正,这謚封文正都是很高的品德功业。他晚年官愈做愈尊高,后来还出使朝鲜。在皇宫中还可以乘大车,然后「出都门」,出国都的门,百官还给他饯行,然后都赞叹他得到荣宠。结果王旦说:「我有益于国家什么呢?所以受到这样的荣宠,只觉得反侧不安。」就是睡也不安稳,确实都是战战兢兢的态度。司马温公跟他的姪子写信说到:「最近蒙受圣恩,担任门下侍郎(这是副部长的官职),整个朝廷嫉妒的人不少。而自己的性情是愚钝憨直,处在这个官场上,就好像一个枯掉的黄叶在很大的风中飘荡,不知道什么时候就堕下来了。所以接受这个任命以来,只有恐惧,没有欢喜。」然后提醒他的这些后辈,应该好好明了这个意思。
这三位历史名臣都是受宠若惊的榜样。而岑文本他说是接受别人吊唁,这个也是有历史典故,有进一步说到。过去在春秋时候「孙叔敖为令尹」,相当于宰相,有一个老人在他荣登宰相,人家是去祝贺他,结果一个老者穿着丧服去给他吊唁。当下客人也好、主人也好,一般会非常的惊愕。可是孙叔敖他恭敬老人、恭敬他人是从骨子里透出来的,而且也确确实实,他得到这样的恩宠也并没有高兴。不然,假如很高兴,突然看到人家穿丧服来,他会觉得给他带来晦气,很可能就很生气了。所以很多时候境界现前,都考我们真实的心地修养。可是孙叔敖却很恭敬的请教他,来一定是有什么要很好的教导我。这个老者就提醒他:「身以贵而骄人者,民去之」,处在高贵的位置而对人民很骄傲,人民会抛弃他;官位高但却擅权,君王会厌恶他;俸禄已经很厚而不知足的,忧患就会出现了。进一步又请教他,他又说,「又曰:位益高」,位置高,存心要愈低下;官做得愈大,存心要更谨慎小心,甚至是感觉自己位愈卑微、愈渺小;俸禄已经很优厚了,而谨慎不敢随便滥取。你只要谨守这三点,就可以把楚国治理好。孙叔敖听完这个老者的话,马上恭敬的说:「敬受命。」恭敬领受他的教诲,后来楚国果然大治。所以岑文本先生在他被封中书令,他就想到这个典故来提醒自己,而这个典故确实是居高位的人守身、守贵之道。
下一个例子提到宋朝的卢多逊,他刚拜参知政事,是很高的官职,结果他的衣服、器用就慢慢奢侈起来。他的父亲愀然曰,父亲很不悦,说「吾家世儒素」,我们历代家风都是效法儒家的操守,你现在富贵起来了,怎么变成这样?「未知税驾地矣」,税驾地,就是不知你未来的归宿怎么样,其实已经郑重提醒他。「多逊不念父言」,最后还是败亡。我们看到,他不听父亲的话还是德不足。德不足,又有财、又有权,很难不偏掉,所以纵使能处到高位,还是很难保住晚节。所以我们看,不管是现代这些为官,或者做事业,败亡的,很可能还是因为不听父母劝,进而不听老师劝。而事实上,我们所看到的事例多为为官者。好像我们这一生也没有要走仕途、仕宦之路,而事实上各行各业都应受宠若惊。甚至于我们走的弘扬汉学的路,其实得到的赞叹、宠爱、照顾、事奉,有可能还高于为官者、做事业的人,更是要真的是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因为官职愈高,他假如做错一件事,影响的面就非常大,这个因果非常重。就像我们前面有提到娄师德,也是很有德行,当了大官,但是误杀两个人,还是减寿十二年,这个是伤了人家的生命。
在《道德丛书》第十四册有提到,淳熙年间,有一个官员叫林机,他所从事的是给事官,应该跟管理国家的粮食有关。他的太太是王少卿的姪女,他太太有一天刚好在娘家,一早起来就哭着说:「林家要被灭了。」王少卿(应该也是个官员)就问:「为什么妳这么说?」她说,刚刚在梦中梦到穿着红衣的,应该是天神,他持着上天的符说到,林机讨论国事损害到人民,所以下旨要灭他们家,天神拿的那个天符好像还在她的眼前。她叔叔就宽慰她,这个梦不足凭,不足以为凭证,不要太难过。早饭吃完了送她回林家,就问林机,王少卿就问林机:「最近有哪一些奏章报皇上?」林机就说:「四川饥荒,奏报要请拨米十万石来赈灾。结果皇上已经同意了,然后我就提议,因为米数量太大,而四川的路又不好走,所以就封还敕旨,封还皇上这个旨意,然后请求查实以后再把米粮送过去。」结果皇上又跟宰相说:「去四川往返万里(来去就万里),如果等到查实之后再报回来,已经来不及了,不然先一半去吧。」可见皇上是念着老百姓饥荒可能会饿死人,赶紧送,不然先送一半吧。这已经是皇上最近下的旨意,那等于是都扣在他这里。结果王少卿听完了很惊愕,没多久林机就病死了,两个儿子相继死亡。然后,因为他绝后了,还以他的近亲来做他的子嗣,古代觉得绝后不好,又过继亲戚的小孩给他,也养不活,也死。所以他这个罪业造得太大,真是绝后的报。
古代是这样,现代也是这样,假如下的一个决定不妥,造成百姓严重的死伤,官员也是要负责任的。所以我们看因果,现代也会看得很清楚,地位高的人决策错了,报应很快;公众人物做错了,影响社会风气的面太大,报应也很快。而我们从事于汉学的弘扬,假如我们,像这里讲的,不听父亲的话,自己名气大了、口才又好,善知识的话、师长的话、道友的话都听不进,最后很可能误导一大片人的修行,断了不少人的慧命,这个就罪报非常非常惨痛了,因为断一个人的慧命都比杀一个人重,更何况是影响一大片的人。所以这些例子、事理,其实对我们走弘扬文化的路,都是非常重要的提醒。更感受到孝亲尊师这个根基的重要性,不然在现在这样的风气之下真的立不住。
而且我们这个时代法弱魔强,我们的念头一思名闻利养、贪瞋痴慢,只要细微的念头开始发展,魔就加持。魔也在跟佛菩萨都在抢人,正法很缺人,所以一发心,佛菩萨加持很明显;但是只要念头偏掉,要加持加持不上,这个时候魔就得其便。所以我们了解这些情况,真的是要战战兢兢,克念作圣,不能掉以轻心。成德在这十多年,跟随师长从事传统文化弘扬工作,当然自己也做得不好;而也留心到,我们这一代人确实是根基比较浅,孝亲尊师很难时时提起;而真正产生傲慢贡高、自以为是,几乎没有能够劝得回来的,就算师长亲自劝,也不容易了。所以老人家才感叹,跟他十几年、二十几年,遇到财色名利也禁不起诱惑。老人家慈悲宽恕,说不能怪他们,因为都是没有从小扎根。所以我们看到这些经文,更要高度警觉,我们根基不牢,又可能要承担责任、使命,更要有高度的警觉性,更要有家文化、有善友为依的护持,更要有受谏的态度,真的是不求有功、但求无过。我们接着看最后,结劝里面的布施:
【施恩不求报。与人不追悔。】
这个经句,分析得也很透彻。我们看「施恩求报,则贪心未忘」,这个都是从心源隐微处默默去修正,有这个念头,贪还没有放下。「与人追悔」,这个吝啬的心还没有化掉,「贪而且吝」,这是君子所不为也。又引《金刚经》,「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应无所住就是不能在做的时候有那个求果报的心、求人家赞叹的心,这都有夹杂了。「又曰,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
我们一看到《金刚经》,也要高度重视,因为我们观察释迦牟尼佛的言教跟行持,对于我们学佛非常重要。老人家常说,学佛就要学释迦牟尼佛。你要认识释迦牟尼佛,你才不会学偏,因为他是本师,根本的老师,所有他的言教就是准绳。所以要依法,依佛的教诲;依法,不是依现在的人。而他老人家所做的都有很重要的表法,比方说三衣一钵,表的就是安贫乐道;比方结夏安居,也是表示弘法之人也要有静下来反思静修的时间;包含出家前跟僧团的人一起住,僧团的人都同意了再给他出家,这才缘比较成熟,对他来讲,他也慢慢熟悉了,清楚自己有没有真正下这个决心,要走这个路。很多做法都非常符合情理,包含僧团选出来的执事,每一年总辞,重新再选。第一,总不能都让那些人辛苦;第二,每一年总辞是规矩,有不适当的人,他自然总辞掉,人家也不选他了,也不会好像在团体里要针对谁、要处理谁,这样容易造成失和、造成冲突。透过这个制度,自然不适任的人,团体再选不选他;真正做得好的人,还没有其他适合的人才,也可以再推选他。
所以老法师说,学佛学释迦牟尼佛,我们得要会看释迦牟尼佛表什么法。你看《华严经》最后十大愿王导归极乐,都是表法。而佛陀一生弘法我们也要观察,他五时说法:一开始华严,再来阿含(阿含讲了好多年),接着是方等,接着是般若,再来是法华涅槃。而在大乘般若之前讲了二十年,打基础。般若讲了二十二年,几乎占了四十九年的一半,显然般若是大乘佛法的核心。所以般若为眼,五度如盲,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像盲,看不清楚,般若为眼,是智慧。所以布施里面有般若才叫布施波罗蜜,持戒里面有般若才是持戒波罗蜜,布施里面没有般若,那只是世间轮回的福报边事,都在轮回中。所以般若重要,而般若的精华就在《金刚经》中。一看到《金刚经》,重要!「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而生其心」,这个才是般若。假如着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就没有般若,就只是世间的福报而已。
接下来进一步还讲,「由此观之,人能以财济人,内不见有能施之我、外不见有受施之人、中不见有所施之物,是谓三轮体空、一心清净,则斗粟称无涯之福、一文消千劫之灾」。「若微有求报之心」,稍微有,清净心就没有了。所以让我们想到梁武帝问达摩祖师,他建了四百八十所寺院,帮助几十万人出家,朕有没有功德?达摩祖师说并无功德。因为他有求报之心,求人赞叹,没有清净心,只有清净心、真心才有功德。而且福修得再大,六祖惠能大师说,生死大事,福不能救,福没有办法帮我们出离生死、出离轮回,只有功德才行。「虽施黄金万镒,终不圆满一心之量也」,所以这个要无求的心才是圆满,有求的心,再多也只是半满、不是圆满,是半善、不是满善。「至于追悔二字,尤人生大关键处。恶事追悔之,则将来恶念渐止;善事追悔之,则将来善念不生矣」。人而施与后悔,不如不施不与还比较好一点,因为一后悔,可能断了他后面为善的心。
我们常说福田心耕,接下来佛经当中所讲、所譬喻的这些道理就非常具体。世间人都想着要仓库当中拥有五谷,而且每一年都不缺,那该怎么做?必然要取谷麦种子去种,然后「牛犁耕田地而种之」;不种,慢慢也会吃完,这个道理自然是如此。而佛法里面也跟这些大自然的原理原则是相同的,我们说万法因缘生,耕农是这样,修学佛法亦是如此。所以,「以孝心、悲心、敬心为种子,以衣食、财帛、身命为牛犁,以父母、贫病、三宝为田地」,父母是恩田,贫病是悲田,三宝是敬田。所以为田地的话,「有佛弟子,欲得藏识中百福庄严」,我们在阿赖耶识当中毕竟是要修因得果,因为我们的自性圆满智慧还没有彰显,那就得要自己修因得果。所以「百福庄严、生生无尽者,须运悲敬孝心,将衣食、财帛、身命,敬养供给于父母、贫病、三宝,名为种福也。不种,即贫穷无福慧,入生死险道。谓种福之田,如彼种谷之田」,所以才称为福田。种福田,在这一段分析,我们就很清楚了。
「布施有三,有法施、有财施、有心施」,一般我们也说财施、法施、无畏布施。「种种方便劝化教导人,谓之法施,最为上善」,因为它影响得深、影响得远。「财施,谓种种钱财布施」,包含体力、经验,内财布施也算。「心施者,窘于无财」,自己也困窘没有钱财,但是「心念恻然思以济之」,就是虽然没有钱、没有财物,但是内心非常怜悯,希望能帮助他,这也算是布施。所以我们善用其心,则能成就胜妙功德。这个是『施恩不求报』。
我们看三百八十页,这个故事大家应该就比较熟悉了。这个女子入寺,她身上只有二文钱,「物薄而心甚真」,所以住持亲自帮她忏悔。后来入宫富贵,携数千金来布施,主僧只叫他的徒弟来回向。这里可贵的是,这个女子还是有善根,她有请教。一般她富贵之后,假如心性愈偏愈大,她可能生气,可能会降罪于这个佛寺。成德想,这一位住持应该也是修行境界高,他可以洞察机缘,藉由这个进退,护念这一位女施主的道心。所以就来藉这个机会点提醒她,妳现在物虽厚,心不切,让我的徒弟代帮妳做忏悔就可以了。所以,「行善种德,至心为上」,真心是最重要的、最可贵的。「若一转念,即不如初念矣」,更何况追悔!施,那个心最重要了,没有那么虔诚,力量就小,更何况还要把它追回来,那就更没有善根了。
我们再看后面一个故事,对我们提醒也很大。这个于铁樵说,「禽兽犹知报德,焉有人而不感恩之理?不知最难堪者德色」。什么是德色?就是我们去施恩德,可是显得傲慢,让人家很不舒服。「德色一露,感者生惭」,他觉得好像抬不起头,「惭化而怨生」,惭愧慢慢慢慢化掉之后,怨就生起来了。举了个例子,过去有官吏曾救一个人的命,这个人愈来愈富有,而这个官员反而贫穷了。刚好有一天过这个人家,全家都出来拜谢他,留他吃饭,还喝酒,对他很恭敬。结果这个官吏喝醉了,就很大声的说:「你假如不是靠我的力量,你怎么会有妻子、婢仆,还有目前所见的这些,哪一样会是你的?现在你富有了,我反而贫穷,这什么道理?」发牢骚了。讲完,这喝醉了,就睡在这个人家里。结果这个人家就开始算计,说:「这个人是不是望我要报答他,是不是也是太奢求了?假如回报不能满他的意,就是真的回报他可能也满足不了;不回报,会不会有祸殃及我?」结果起了不好的念头,就把他给勒死了。所以这个官员救人,反而变成杀害了自己,反过来变成杀了自己的命。这其中虽然有汇集巧合的一些原因,当然也有这个人太凶恶了,然后这个官吏的命运不好造成的。这些姑且不论,但是其中有一个也是很重要的关键点,就是他帮助人家还求报,有贪;见人家好,他发牢骚,有瞋;这个贪瞋也是愚痴,一切都是因果,不能抱怨。所以举这个例子,来劝谏施恩会有求报的人,不要因为这个求报心,而把施恩惠最后搞成给自己招来祸患。这个「德色」二字,确实可以以之为戒。我们接着看,谈到善人的果报:
【所谓善人。人皆敬之。】
大家都尊敬他,不只是国人会尊敬他,他这个善泽及所在之处,都会赢得人家的敬重。像师长老人家到了印尼,印尼人说老人家比印尼人还要爱印尼人,所以人皆敬之。李炳南老师他山东人,到了台湾,这些弟子们(台湾人民)都是觉得李炳老比台湾人还爱护台湾人,这都是德厚。
【天道佑之。】
上天会保佑他。当然这个善人的标准,这里三百八十二页,『所谓善人』的第二行。善人,首先是非要判断清楚,而他要去行善,他也要智勇兼尽,有智慧,不能感情用事,要有勇气去承担,不怕人家闲言闲语,不怕困难,慢慢慢慢人我两忘、仁恕兼行。而且他的立心用意,待己待人什么态度?「内而五常百行」,仁义礼智信,还有百行是种种好的品德,「外而事物机宜」,对外就看看因缘,善巧方便去做。这个是善人,最重要是他善心,遇缘他就会尽心尽力去做,上天有好生之德,他就跟上天交感了。
我们刚刚探讨了善人应该是什么心境、怎么处世,我们来看一个反面的例子,三百八十四页。明朝江西的邹子尹,他的行持人家看都是「崇信三宝」,那应该是佛弟子,「勤行百善,凡救人患难、成人好事,虽汤火寒暑,亦所不辞」,很积极去做,「众以善人称之」。后来生病去世了,结果到了阎罗王前,他心里很不服,他觉得他一生做那么多好事。阎罗王就命官吏把阴间记载他一生的簿(记录本)拿来,然后打开这个簿子,记的所有的事都有两个字,「名」跟「利」。所以他一生所做的善事,要不载在「名」字下,要不记录在「利」字下。他好好看了一下,最后惭愧接受了。结果还突然又甦醒过来,告诉身边的人。为什么让他回来?这也是阎罗王慈悲,「为吾遍告人之为善者,宜真诚迫实」,真真诚诚、实实在在去做,「净扫心地」,就无所求的去付出,不要为名为利。结果过了五天他就走了。
当时候的一个读书人「唐时曰:予详知子尹」,他跟他相交甚厚,对他的为人比较清楚。他说,「为人好名或不免」,可能是如此;「至于利,则子尹轻财仗义人也,何以有此?必其居间请托,初念为善事发愿」,他去劝大家一起来行善,「比及财物到手」,有一些人家钱财托给他,他「偶有挪用之弊」,一开始他可能想我借用一下,结果后来变成久借没有还。所以人有时候偏掉,都是在不知不觉当中,警觉性不够,可能就把自己给卖掉了。其实「名利」二字非常细微。所以为什么《劝发菩提心文》说,「有罪不忏、有过不除,内浊外清、始勤终怠。虽有好心,多为名利之所夹杂(好心为什么会被名利之所夹杂);虽有善法,复为罪业之所染污」。这个为什么会有名利夹杂?比方我们去做个有意义的事,心里想,「这样人家可能会注意到我,可能会觉得我这个人挺好、挺善的,这样会增加我的威望」,这些都是很细微的好名;利呢,我又没有在贪一分钱,可是比方,「这次活动公家出钱,还可以住五星级饭店」,稍有这些占便宜的念头都是好利。所以要保住自己的功德,真的是要能够去名闻利养、五欲六尘。接着他说,「子尹勤劳一生」,仅博得这两个字。所以可见阴间的官员把他「惯上隐微委曲之帐」,因为记下这些名利,很多都是人家看不到的,或者是他自己心念偏颇的地方。
他出来说话,也是替子尹在讲一点公道,同时也是遍告所有为善的人,要「无为而为、无所不为,随机利物者,上也」。所以孟子也有强调,无为才能无所不为。因为我们没有无为,我们还带了这些名利心,真正我们有权,真正我们影响力大了,这些习气还在,后面慢慢慢慢可能就守不住初心了。所以无为的人能放得下这些世间五欲,才能真正很好的帮公家来办事。「无求报心,救拔苦难众生,劝人为善,次也」,能达到无为而为、无所不为,这是随缘妙用,这是上;没有求报心,救拔苦难众生,劝人为善,是次。「广积阴功,求自免三途,又其次也」。「若有一毫为名之意,便是错了路头」,就偏掉了,走错路了。「若有一毫私肥囊橐」,就是中饱私囊,「则入地狱如箭」,箭速度很快,堕到地狱就像箭一样快,怎么可以「不懔哉」?这个要深信因果,地狱太苦了!「黑门朝出而暮还,铁窟暂离而又入。登刀山也,则举体无完肤;攀剑树也,则方寸皆割裂」,那种情景都是真正的真相,佛是真语者、实语者,我们得深信。真正相信地狱苦,决定不肯造地狱因。而在公家,甚至在佛门,钱财都是大众甚至是十方的财,盗十方财是欠十方,很难很难还,佛菩萨都很难救拔,所以决定不能造这个业。纵使不能贪之外,也不能浪费十方大众的钱财。所以我们在汉学院,这整个创立汉学院,到很多的这些建筑、开销,都是大众血汗钱。我们念施主恩,决定省水、省电、省这些资源,然后用功学习,来回报大众对我们的信任。所以记载这个事例,是希望后面愿为善的人能够明辨,然后好好的、实实在在的来行善。古人搜集这些资料、例子,也确实是用心良苦。
我们看下面提到善人的果报,『人皆敬之,天道佑之』。三百八十七页,这是个天道佑之的例子。宋朝的刘安世,他是谏臣,他很勇敢上奏直言朝中这些官员的邪正,而且他强调,论述到章惇是小人,不可以用。可是,一来这个章惇有福报,前世修的,皇上又没有看对人,结果这个章惇被重用,刘安世就贬得比较远,而且经历,「历山泛海,迁流不一」,很辛苦。当时候刘安世要接这种谏议的官位,他的母亲也年纪大了,刘安世就问母亲,是不是接受这个官职?因为怕自己接受了,到时候失宠,可能母亲还陪着他,太辛苦了。但是他母亲不简单,觉得他为官就要为了整个国家人民,所以好好干,纵使被贬,我也欢欢喜喜跟着你走。有这样的母亲才有这样的忠臣,也是因果。而当时候他被流贬,人家都觉得刘安世可能活不了了,但是他却没有病殃,到了八十岁,「未尝一日病」。这个也是孟子讲的养浩然之气的读书人。而当刘公被贬时,有一个人就逢迎章惇的意思,就说要去杀刘安世。结果他到了刘安世住处,正准备要行事,突然像有东西敲击他,结果他吐血暴死。这是上天在保护刘安世;而且面对忠臣,这个人还起了这么恶的念头,所以招来的果报也非常快速,他福报就折掉了。再来:
【福禄随之。】
我们历史当中很有名的,位高权重,但是还能够是朝廷的常青树,后代又很显旺,是郭子仪。他在安史之乱是最大的功臣,恢复长安、洛阳这两京,「功盖唐室,以身系天下安危三十年,较中书令考凡二十四」,就是国家这么大的中书令官,都是透过他去推举审核。「富贵寿考、子孙荣显,为古今所罕匹」,古今为官者很少能够跟他媲美的。「郭公备福厚禄,以功大德至耳,非幸致也。为善者思之」,不是侥幸得到的,确实是行善积德感召的,『福禄随之』。
三百八十九页倒数第二行,「颜渊夭于陋巷」,伯夷、叔齐「饿于首阳」,孔子弟子原宪贫穷,东汉末年范滂被陷害、刑罚,「乃修德而少福禄」。「善德之所在,日月争光」。举这些例子,因为我们世间人毕竟他会看眼前的状况,这些人修德,怎么没有福禄现前?接下来讲到,善德所在,跟日月同样光亮,不是一般寻常的福禄可以比拟的。就像「成仁取义之士,所当知也」。我们看文天祥,他后来还是被元朝所杀,但是他也是与日月同辉,后代也很发达。颜回协助孔子承传道统,他也是成为中国四大家族,孔、孟、颜、曾,他的道德品性,这两千多年来没有人不佩服,这也确实是日月争光,不是一般的福禄可以比的。而且因果通三世,这一世所行善,绝对功不唐捐。
【众邪远之。】
这里有个真实的例子。「明景清」,明朝景清这位读书人,他要考会试,经过淳化,住在一户人家,这家的女儿被妖给骚扰了,等于是被妖人障碍、干扰了。景清刚好住他们家,结果晚上这个妖没有来。后来景清离开,这个妖又来了。这户人家的女儿就问为什么?他说就是避开景秀才。这个女儿就告诉她父亲,父亲就去追景清。景清就用毛笔写了「景清在此」四字,然后让他贴在他们家门口,结果这个妖人就没有再来了。景清「甚忠烈,至今为人所仰」,人家还是很仰慕他。所以他人不在,只写了四个字,这四个字里面有他的磁场、有他的正气,『众邪远之』,不敢靠近,所以天地间确实有磁场存在。
【神灵卫之。】
众神之灵处处会保护他。我们看宋朝韩琦,这三百九十一页,他要从成德移镇中山,到了沙河,忽然在前面的人回来说到,前面有河水暴涨。韩公就命备船渡河。果然波涛如山,结果坐的船都快要翻覆了,所有跟从的人都很惶恐。突然有一个神龙,就是龙王,就在河的上游把洪水拦住,这河水就平定下来。等到韩公渡过去了,这个水就依然还是暴涨得跟之前一样了,所以真的是『神灵卫之』。而且:
【所作必成。神仙可冀。】
做的任何事必定成功,可以达成成仙、成神的愿望。其实一切法从心想生,真的有决心要做,都可以成,所谓「制心一处,无事不办」。「人皆可以为尧舜,人皆可以作佛」,这个是印光祖师给我们的教诲。
刚刚举的都是历史人物。我们看老人家的一生,师父上人也是「人皆敬之,天道佑之」,本来只有四十五岁,现在已经九十四岁了。我们真的想到《中庸》说的「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禄」,你看「福禄随之」,九十一岁的时候,联合国还帮他设立了一个办公室「净空之友社」,能够在全世界教育科学文化的平台上,弘扬东方儒释道、西方宗教教育,这是福禄随之;「众邪远之」,老人家在的地方吉祥,这个我们亲身陪伴经历过不少事情,众邪远之;老人家都有龙天护法,即是「神灵卫之」,邪的不敢近。像老人家有一次让弟子在台湾台南一个公墓(这个公墓有很多,是祖先从大陆来到台湾,首先很多是在台南,整个台湾文化,把大陆的文化带到台湾,最盛的是台南,所以台南有第一座孔庙那里的祖先对我们后来台湾的子民也是很有恩德),就在那个公墓做三时系念。结果整个台南市都下了滂沱的大雨,就是那个公墓,老人家还亲自去了,在做三时系念的时候,其他的地方都下雨,只有这个公墓没下雨。所以这个都是感应,真心为祖先、为众生,都会有神灵卫护,「所作必成」。当然缘成熟的,有决心、毅力都能成;缘不成熟,不会强求,但是这分初心、这分利众的心不会退,要随缘妙用,不能强求。就像六祖惠能大师,他已经开悟、得衣钵了,缘不成熟,他在猎人队藏了十五年,十五年不是短时间。所以真正这些高人、入境界的人,他能洞察因缘去应对进退,不攀缘,但也不退失初心。
『所作必成,神仙可冀』。而这里我们看三百九十三页一段开解,《遗教经》,这是佛灭度前讲的一部很重要的经,说到,「纵此心者,丧人善事」,我们放纵自己习气,可能就会破坏人家的善事;而能够「制之一处,无事不办」,我们能很专注,又不退,念佛可以成佛,善事可以成就。然后又说,「汝等比丘」,受戒的出家人比丘,「当勤精进,则事无难者」,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譬如小水长流,则能穿石」;「若行者之心,数数懈废,譬如钻火,未热而息,虽欲得火,火难可得」,这是用两个比喻,一个用水,滴水可以穿石,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而且也告诉我们,什么事情要恒心,要水到渠成、瓜熟蒂落,急不得,也要「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接下来用钻木取火,假如常常就休息一下,还没有热就停止了,那要钻到什么时候火才能出得来?所以要把事情做成,必然要专注,不能分心,而且还要有恒心持续,不然会前功尽弃。三百九十四页,进一步,第二行下面,《四十二章经》又说到,修道之人,「夫为道者,譬如一人与万人敌,挂铠出门」。「意或怯弱」,所以要做成事情不可退缩,「或半路而退」,这个是没有恒心,「或格斗而死」,就是你也不能在这些境界当中无谓的牺牲掉,也要善于护念自己的身心,护念好,还要护念自己的道心,「或得胜而还」,行百里路半九十,有很多挑战要克服。所以,「沙门学道,应当坚持其心,精进勇锐」,透过像打仗来譬喻修持的一个状态,就是要坚勇精进,「不畏前境」,不惧怕境界,然后要「破灭众魔,而得道果」。最主要的要降伏自己内在的烦恼魔,愈挫愈勇,不计成败,不顾生死,才能突破得了。所以这一段跟夏莲居老居士讲的,学道的人必须发大勇猛心、立决定志,都是一样的。
【欲求天仙者。当立一千三百善。欲求地仙者。当立三百善。】
这个比较好了解。『天仙』形神俱妙,与道合真,得要修『一千三百善』。『地仙』不飢不渴,寒暑不侵,能得到这样的果报,要立『三百善』。其中有个例子,四百零八页。就是要积德行善,这是次第下功夫。但次第也不碍圆融,他一念超一劫,这也有可能。就像汉锺离授丹给吕祖(吕纯阳),「点铁为金,可以济世」。而吕祖当下就问,它会不会再变回来?汉锺离说,五百年后会恢复本质。但吕祖就担心了,这样就会害五百年后的人,那我不学这个了。「锺离叹曰:修仙要积三千行、八百功,汝此一言。三千、八百已满足矣」。意思就是,你这分存心就圆满了三千、八百。这个也是给我们一个启示,最重要的是心境到位,而这一分心时时念念起作用,都是积德行善,都是积累功德。
这是「福报」的部分。接下来我们进入甲四「恶报」这部分。第一句:
【苟或非义而动。背理而行。】
四百一十页,《汇编》讲,「自此至『死亦及之』」,是详细说明「为恶召祸之事」。而这两句,『苟或非义而动、背理而行』,这是总摄提纲,「与『是道则进』二句相反」。苟或非义而动,「动者萌于心」,这个不好的心动了。背理而行,「行者见于事」,这表现在事相上。「太上先以此二句为言,教人于举心动念、出言行事之始,谛审思惟」,善观己心,「有懔然不可踰越之意」,不能动,动了必遭恶果,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所以这两句是总纲。非义,义是应该的,非义就是不应该的念头、行为。这个非义而动,就是对不正当的事动了念头,「一念不正即是,不待犯也」,假如再不遏止,必然会造更重的业;背理而行,就违背道理做事情。
而接下来就是具体谈哪一些事情。而接下来讲的这些,我们看「乙一」,都是背逆的大恶。这个逆首先是违逆自性,还有违逆伦常,这个业就是比较大。
【以恶为能。】
做了坏事,反而说自己很有能干,这个就比较颠倒,觉得自己有本事。其实我们想想,在这个物欲横流,享乐主义、功利主义这么厉害的时代,真的是『以恶为能』。我们看财、色、名、食、睡,用不正当的手段拿到不义之财,说很有本事、很有谋略,就颠倒了。不守礼,玷污女子,他说叫风流,这个就是「以恶为能」。四百一十二页就记到,觉得这四个字「乃千万世大大小小恶人受病之根也,故列于诸恶之首」。
所以刚刚我们讲到善人这个部分,怎样做才是善人?而其中一开始的句子就是讲到,「始于是非不谬」,三百八十二页,「夫善人之实」从那里开始?是非善恶得要会分辨;不会了,那就变以恶为能了。所以这教理都是互相呼应,一偏了,路就走错了,就变成受病之根。「人虽极愚,未有甘为恶人者,然亦未有不欲为能人者」,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有能力。「只缘错认『能』字,所以愈做愈差」,把这个能认识错了,把作恶认识成有本事、有能力。而一开始,「其始也,曰能人有用,不能人无用;能人有人怕惧,不能受人欺侮。迨其久也,亦自知其为恶」。就是人有时候堕落就不知不觉,一开始还有点觉得不妥,但是就是习气,人家怕我,代表我有本事,我也不能受人家欺负,讲得有点似是而非了。但久了之后,亦自知其为恶,「遂俨然以恶人自居而不讳」,以这个恶的行为自己去做,也不觉得避讳了,然后就开始掩饰,「文之以美名焉」。「贪者」,贪心的人,他以仗势欺人、多得人财为能,「而美其名则曰智谋」;「很者(凶狠的人)以强梁刁险、陷人害人为能,而美其名则曰辣手;淫者,以行奸卖俏、诱人妻女为能,而美其名则曰风流;佞者,以逢迎哄骗为能,而美其名曰伶俐;谗者(进谗言的人)以造谣生事为能,而美其名曰口才」。「诸如此类,不可殚述」,真是说不完。「斗艳争奇,以此相尚」,这些都是跟善良风俗相违,但是做出来标新立异,又觉得自己很厉害。而且这么做的人还真的很相信自己有能力,听闻的人还觉得传为佳话,甚至于不这么做的人,有时候还被人家笑没能力、没本事,这个风气就慢慢误导了。
所以我们看到这个时代,为了名利,有时候都不讲廉耻了,然后还有人都觉得他们很有本事。而且这些人假如在社会当中,认识他的人又多,就麻烦了,整个风气都希望一夕致富、一夕成名,不管什么手段,就麻烦了。所以这个以恶为能,也是给我们很大的启示、提醒。
四百一十五页,唐朝鱼思咺,他很会动歪脑筋,脑子也动得很快,都是一些机巧。武后要造一个匦,造一个木盒,然后能够令人家可以来报一些人家的隐私,工匠都做不出来,鱼思咺做出来了,武后很高兴。结果反而人家就藉由这个工具告他,「在扬州为徐敬业」,这个是起兵要讨武则天的,有帮徐敬业「作刀轮,用以冲阵,杀伤官军甚多」。反而被人家告,后来就被赐死了。因为他的念头就是要去害人,最后就得到这个果报。
【忍作残害。】
这个是忍心残害人或者物。我们说的无畏布施得健康长寿,我们伤害只要是生命,自己不可能得善报,而这个注解也谈了很多。我们看到四百二十一页,「生日不可杀生」,是「母难」。生日应该是好生,假如杀生来庆祝,那这个不相应了,不宜杀生。「生子不可杀生」,有子你高兴,可是你在庆祝自己有孩子,却杀了其他生灵的孩子。而且这个婴儿才刚开始就种下杀业,因他而杀,而不求长寿,那不反而是造业害了孩子吗?也害了自己。丧葬以哀为主,不宜杀生,不然这个罪业有可能亡者还要背负。「祭祀不可杀生」;「祈禳不可杀生」;「许愿不可杀生」;「婚姻不可杀生」,你婚姻就是要传子嗣,要跟这个相应,而不是害生,那不是种下寻仇的恶因了吗,这不是「聚杀机于闺门之内」?所以婚姻不可杀生。「燕客不可杀生」;「营生」,就是做事业,也「不可杀生」,营生就是为了有福报、赚钱,所以这些都要明理;「奉养不可杀生」;「养病不可杀生」;「谢将不可杀生」;「除夜(除夕夜)不可杀生」。这些种种都可以推演开,做任何事,凡事要跟好生之德相应。「利物利人,修善修福」,这个是《阴骘文》里面说的,「正直代天行化」,上天就是好生,「慈祥为国救民」。我们看四百二十五页,「黄鲁直颂曰:我肉众生肉,名殊体不殊」,众生跟我们是一体,杀彼养己,岂能自安?「原同一种性,只是别形躯。苦恼从他受,肥甘为我须,莫教阎老断,自揣看何如?」冷静想一想,就不应该这样做。
「许真君」,这是一个真实的例子,「幼喜猎」,年少的时候喜欢打猎,遇到一只小鹿,他把牠射死了,射了这只鹿。旁边有一只母鹿,就过来舔这个小鹿的伤口,结果没多久(小鹿)就死了。这个母鹿很悲痛,在那里跳跃,之后没多久也死了。结果许真君把牠剖开来,见到这只鹿的肠都寸断。就感觉,虽然是动物,牠们也是骨肉之情,他就从此不再打猎射弓了。所以他感叹,「悲夫!天性之爱,物类亦至此乎。乃去而学道,济人利物,证仙果」。
我们不只不再伤害生命,从念头上也断掉杀的念头、伤害众生的念头,以不恼害众生来期许自己、鞭策自己。我们不杀,是无畏布施,得健康长寿;断了恼害众生的因,未来很可能就是无量寿的果。
今天就跟大家交流到这里,谢谢大家!
(1)、资源来源于网络公开发表文件,所有资料仅供学习交流;
(2)、本站所发布内容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可以联系客服删除,微信:xsxyd6688;
福德智慧 » 《太上感应篇汇编》学习分享 成德法师主讲(第十六集)2020/4/10 英国威尔士兰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