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经》(第六集)庶人之孝 成德法师主讲2022/12/16
成德法师视频在线观看【点此选集】《孝经》【点此选集】
成德法师移动硬盘全套目录【点此查看】
成德法师音频机合集目录【点此查看】
诸位同学,大家吉祥。我们昨天一起学习「卿大夫章第四」、「士章第五」,这些章节对我们立身处世都是非常重要的教诲。我们假如从当官的角度(现在讲公务员),每个省就好像诸侯国。一个省很大,在中国大陆有时候一个省超过一亿人,你看河南超过一亿人,所以一个省的最高官员,你看他影响的面有多大!卿大夫辅佐一个省的,比方说省长,你看他底下那么多官员,可能他影响的面也都是很广大的百姓,所以他的行为稍有偏差,影响国家的形象,影响人民的信心,这是从从政者(公务员)来看。而现在外在的财色名利的诱惑比以前不知道多多少倍,假如我们没有用这样的教诲来修养自己,要抵御外在的这些诱惑,几乎是不大可能。
不管是在政界还是在企业界,各行各业当中,你看一个企业它假如是跨国公司,总裁、董事长好像「天子章」;他的每一个国家,「诸侯章」;每一国,分公司里面都要有高阶主管、中阶主管,「卿大夫章」;还有基层的管理者,「士章」;一般的职员,「庶人章」。所以这些原理原则跟这个时代其实都是一样的,虽然孔子在论述当中我们的背景是以农立国,现在行业比古代多不少,士农工商的变化都比较大,但那是事相上,原理原则上不会变的。我们有比喻过中华文化的五伦大道,就好像一棵树的根本,这个千年的大树,理不会变,事相它每一年都发新芽,都根据那一年的气候、阳光、空气、水、土壤这些因素,它会适应每一年,同样的中华文明会适应每一个时代。我们不能适应,很可能是我们自己在理上学得执着呆板,不能变通,不然是没有障碍的。就像师长老人家讲,佛法本土化、现代化,现代化因时代而融入,本土化依地区不同能融。所以我们学传统文化活学活用,这个很关键。
经典当中有说到「从善如登,从恶如崩」,从这些经句我们就能够去体会,要战战兢兢。大家有没有注意到「谨」这个字,在各个阶层的行孝当中出现好几次,「制节谨度」,包含今天要讲的「谨身节用」。你看「诸侯章」引《诗经》说的,「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代表我们一不谨慎,自己的福报折了,自己的品德毁了,甚至自己的家都不能安定,所以谨慎为保家之本,确实是相当重要。我们刚刚提的这一句,我们要去感受感受,「从善如登」,一个人的德行要往上爬,必须要对治一些坏习惯,可是随顺坏习惯,「从恶如崩」。就好像登山一样,往上踩要用力登上去,可是一步没有踏好,不循正道,就好像一脚滑了,可能就摔到山谷下去了。古人这些句子都在提醒我们,我们都要用心去感受。「见善如不及」,所以行善不能知少为足,不能跟张三、李四比,要以圣贤为榜样,见善如不及。所以汤王说「苟日新,日日新」,不能知少为足。「见不善如探汤」,见到不善就好像摸到滚烫的水一样,马上就收回来了,不能越雷池一步,否则可能这一生就毁掉了。
明朝有一个宰相叫曹鼎,他在监狱当中做官员,做领导者。有一天来了一个很漂亮的女犯人,那天晚上他值夜,结果「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他自己当然也有动心,但是就像「卿大夫章」,「非先王之德行不敢行」,都要以礼法为准绳,所以他就整夜写四个字「曹鼎不可」,一直写。最后他好像当到尚书(部长)这个职位。其实只要做错一件事,很可能他后面就没有这样的发展。另外一个也是狱中的官员,他行善得的感应非常快。也是来了一个很漂亮的女犯人,结果他的同事起了歹念,要伤害这个女犯人,他就制止,这个是见义要勇为。假如他没有去制止,这个女子受到伤害,请问大家他有没有过失?当然有过失。今天团体当中一个人做错,旁边的人看到了没有劝,我们都有过失。「善相劝,德皆建;过不规,道两亏」,团体做错了,我们没有去提醒,我们有过失;提醒了,我们尽了责任就没有过失。当然假如这个错很严重,都已经偏离正道了,我们劝三次不听,我们可以离开;「事君数,斯辱矣」,劝三次可以了。当然离开也是不同流合污,不能因为我要生活,团体错了我也跟着走错的路,这个是不明理。
只要我们凭着良心做事,该是我们的福报跑都跑不掉,有什么好担心眼前的利益?所以理得心安。不然人只考虑眼前,很难不患得患失。所以人要有信心,心才能安,对于真理有信心,理得心安。孟子说「仁义忠信,乐善不倦,此天爵也」,上天给的福报。一个人只要存心是符合仁义忠信,而且愿意行善利益人,这是老天爷照顾的人,这是「但行好事,莫问前程」,乐天知命。假如我们不明白这个天爵,不知道「命由我作,福自己求」,我们就会很在乎老板怎么看我、主管怎么看我,就非常在乎,一在乎就很难正直无私去事奉领导者,甚至会有谄媚出来。看起来好像我抓住这些人脉关系,这是人爵,其实人爵靠不住的;而且福田靠心耕,心用错了,看起来好像我握住了这些人脉,事实上背道而驰,自己的福报在自己不对的念头当中一点一点在减损。甚至于他去讨好这个领导,领导会接受他讨好,可能心术跟他也有相应的地方,这样的领导到时候出了问题,你连带都牵出来了。我们看现在,比方说一个大官出了情况,一堆人跟着都判罪,所以我们还是要凭良心,要直道而行。这个曹鼎,你看他克服了。另外这位官员他劝他的同事,制止了他的同事,结果当天晚上特别巧合,他的女儿家进了两个盗贼,其中一个盗贼对他的女儿产生歹念,要伤害她女儿,另外一个盗贼制止了,没有造成伤害。不然这个在古代来讲太严重,他的女儿可能接受不了,没有办法继续活下去就麻烦了。你看同样一天晚上,他行了善,制止了同事,他女儿家居然起了同样的感应,另外一个盗贼还制止了这个要侵犯他女儿的盗贼,所以善的感应速度太快了。
好像也跟大家讲过,在康熙五年有一个人叫阿九,是伊斯兰教徒,那个记录得满清楚的,在《道德丛书》里面。他们开餐馆,有一个客人用完餐,包袱忘了拿,里面好像有十金,不少钱。他就请他的兄弟阿七赶快追上去,把这个包袱还给客人。这个客人刚好要渡船,在渡口追上了。结果突然,因为这条河算很大了,河中有船翻覆了,非常危急,这个客人拿回包袱,他觉得这些钱也是失而复得,所以他就高声喊,谁能救一个人给多少钱。这些渔夫听了,以最快的速度去救人,结果只救了一个人,这个人就是阿九的儿子。我们看,假如阿九没有叫他的兄弟赶快送回去给这个人,很可能他的儿子就活不了。所以行孝不能等,行善也不能等。而今天我们假如没有从小接受传统文化的教育,很难不随波逐流。
诸位同学,你们真的是比成德幸运很多,我们都是遇到师长才开始学,像念初中、高中、大学没有学,社会习染很厉害,同学之间互相的影响,会造不少业。像我们看大学里面堕胎,堕胎是地狱业报,你说这么年轻,十几岁、二十来岁,造这样的业折了她一生大半的福报。这样的风气很盛,调查有登记的一年五千万人堕胎,没登记的那就可能加倍都有,而且很大部分是未成年少女。所以这个社会的习染,我们假如不依循礼法,就像「卿大夫章第四」这样的修养自己,那真的这一生要能够不辱父母都不容易。所以「士章第五」提到的「无忝尔所生」,这个忝是辱,不能以我们的行为去侮辱到父母。我们看「士章第五」教导:
【忠顺不失。以事其上。然后能保其禄位。而守其祭祀。盖士之孝也。】
像基层的公务员或者基层的领导,或者企业团体里面的初阶主管,要很好的去照顾下属,照顾百姓,也要跟自己的上级处好关系,人家才会重用我们。《中庸》有说「在下位不获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这一段大家有印象吗?所以看《中庸》这一句也再连接到这里来,你要忠顺,你才赢得领导的信任,觉得可以托付工作给我们。我们看忠,「尽己之谓忠」,做事要勤奋、尽力。偷懒,拖拖拉拉的,谁敢用我们?顺,顺从。服从为负责之本,领导给个指令我们没有顺从、服从去做,都加自己的意思,一次、两次,不敢让我们去做事情了,会出差错。当然下属也要懂得柔顺,不能下属言语态度都很刚硬,常常让领导很难受。我们都见过,很刚烈,而且是女性,她的领导都大她不少岁,都是跟她父亲一样的年龄,但是太刚烈了,领导见到她,心脏都受不了。这个就都太过分了,这个都没有顺,顺里面也有和顺、柔顺在其中。所以我们也要培养好忠顺的修养,才能很好的去事奉领导。这个忠顺也是从顺从父母,内化,再来对领导者,以至于对我们服务的人。像现在服务业很发达,服务人要不要忠顺?我们能对我们服务的人忠顺,给人信任、给人很舒服的感受,你不管经营哪一个行业,一定都会愈来愈受肯定,在社会当中的信用也会愈来愈提高。
我们接着看「庶人第六」。这个「庶」是众,庶人就是指众人、大众,一般的人,平民百姓。依现在来讲,可能有农工商这些行业都算在内,那就是能自行工作,以自己的能力来赚取衣食费用,也能尽他应尽的孝道。经文讲到了:
【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此庶人之孝也。】
这一句在我们古代的背景,以农立国,所以天时地利就直接影响人民的生计,所以对于天道的运转,大自然的运转,还有土地的特质,都要全面的观察跟了解。其实农业是这样,各个行业也都是要这样,都要有很全面客观的观察跟了解,你才能把那个行业经营好。天道事迹运转循环,「春生,夏长」,这里注解是说「秋敛」,我们一般说秋收,「冬藏」,注解里面讲「举事顺时,此用天道也」。举农时一定要顺着事实,就像我们传统有二十四节气,这些都要掌握住。今天比方说该插秧了,那个节气你不插秧,延误了农时,它长得就不好,甚至于长不了都有可能。在这些特别重要的农时,国君、皇帝不能在那个时候调人民去做公共工程,不行,到时候他就没办法收成,他就活不下去,他没有经济基础了。所以「使民以时」,《论语》里面讲的,都要体恤到百姓的生活,要请他们来服劳役的时候都要找那个不是农时的时间。随着每一个季节温度冷暖,甚至雨量多寡,各种不同的节气变化,这些是天时的考虑,来做不同性质的农事工作,这个是『用天之道』。
再来『分地之利』,「分」是区分、区别,「地」在《周礼》里面分五种,山岭、川泽、丘陵、水边平地、低洼地这五种,依它们的高度不同分出来,而且每一种地有它的特性、优势,因地制宜去种植农作物。所以是各尽所宜来种植,你看地的地势不一样,甚至于它的土质,有的土是黏土,有的土是沙土、砾石土,这个都要分辨清楚。我们学到这里,农业?我以后不做农业。这个理我们要掌握住,就不管你做哪个行业,都要培养一种懂得客观观察这个行业的特性,你现在所具备的客观的条件是什么,这些判断能力应该是各个行业都要有的,而且要培养一种敏锐度,对整个环境的敏锐度、洞察力。像水地种水稻;旱地水量不同,旱地种杂粮;丘陵地种茶叶,高山就植树,你看每个地有特质,善用它。诸位同学,我们了解自己的特质吗?我们懂得培养自己吗?进一步,我们会看人吗?你今天做班长,或者到汉学院去,说不定你做了学生会主席,还是哪一个部的部长,你也要知人善用。
会判断地,你要会判断天时,同样你也要会判断人;大家每一天面对境界,也要会判断境界;也要判断自己,现在快十一点了不能熬夜,要顺天而行,不要跟老天爷作对,都在判断。这个用天之道,孟子有说,「虽有智慧,不如乘势;虽有鎡基,不如待时。」虽有鎡基,鎡基是农业的工具,你虽然所有的工具都有了,也要等待春天来了,节气到了,你才可以种。你要观察天时,同样的,你在看一个因缘的时候,你虽然有智慧,也要等到因缘成熟了这个事才来做,或者因缘成熟了这个话才能讲。「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君子信而后谏」,都要看到时机到了没有?信任到了没有?我们跟大自然相处,所形成的这些感受力、判断力,都会进一步延伸到与人相处。我们下一章就更突显这个道理,「三才章第七」,你看「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孝道的本质跟大自然、跟天地的本质是相应的。所以老祖宗的学问叫天人合一、取法天地,可是问题是我们没有那种敏锐度去取法天地、取法万物,每天稀里糊涂,一天又过去了。真的善用心体悟的人,六尘都在给他说法;不是到极乐世界才六尘说法,善用心的现在一切人事物都在给我们启示。就像今年好像特别冷,你们没什么反应,不冷?我昨天看兰彼得零下九度,我在南彼得六年没有经历过这么冷,你说这么低温有没有在给我们说法?
你看大自然破坏了,温室效应,现在气温都是极端气候,要不好冷,要不好热。首先跟我们有关,一切法从心想生,天气是这个样子,我们也是其中一个影响者,我们的心真诚、仁爱,很可能温室效应就减少一分。我们能够去宣扬圣教,让人心能转善良,这一方的人民心地善良,那一方的天气情况就不一样了。这个在古代都有,《群书治要》里都有,举的例子不只是哪一个国度、哪一个朝代而已。其中都有提到有一个县,它整个地区都是粮食歉收,就只有他那个地方收成很稳定。共业当中有别业,因为他特别重视这种道德伦理的教化,所以他那个地方不遭灾难。这些事例都给我们信心。
所以顺应天道运行,然后配合地质的特性,才能有五谷、蔬菜、水果这些收成。当然收成好了,衣食丰足以后,还要谨慎自己的言行。你看一般百姓假如敌不过比方女色,那就麻烦了;比方说敌不过赌博,甚至于现在一些玩乐他敌不了,他就奉养不了父母,甚至于还啃老都有可能。谨慎自己的言行,节用,金钱花费要量入为出,要懂得节俭,要做一个有品德,而且也有财富的人,这样才能很好的奉养自己的父母,父母也会安心。奉养当然养父母之身之外,养父母之心、养父母之志,这个志,有志向、有智慧。志是心之所至,你能奉养父母,又能够带好兄弟姐妹,父母就更安心了。跟兄弟处好,「兄弟睦,孝在中」。按《弟子规》说的「居有常,业无变」,我们自己生活正常,不然父母会操心的;你工作常常换,父母会很操心的,担心你不安定。所以在注解当中有提到「身恭谨,则远耻辱」。唐玄宗的注解,「用节省则免饥寒」,量入为出。节俭是很重要的美德,「勤俭为持家之本」,勤劳节俭才能把这个家持好,不会有经济的危机。
这个俭,有个读书人唐彪,他对于俭的分析还很精辟的,俭字它的好处有三,其义有三,「安分于己,无求于人,可以养廉」,俭以养廉,「减我身心之奉」。节俭,我们享用不要过,知足就好了,吃得饱、穿得暖就好了。「减我身心之奉,以賙极苦之人」,去賙济、救济吃不上饭的人、穿不上衣的人,「可以广德」。你都去救济别人了,德行就愈来愈广大,心量愈来愈大。了凡先生,他跟他的太太也都是这么做的,积攒的钱都去帮助极苦之人。「忍不足于目前,留有余于他日」,现在节俭一点,所以我们中华儿女有一种美德叫储蓄,可以应对突然来的情况。比方突然经济有很大的风暴,有储蓄的人他就可以应对这个无常的变化;假如没有储蓄,一下子可能就逼得喘不过气来了。所以储蓄重要,而且我们有了储蓄,可以为未来或者为晚年有一个打算,「可以福后」,后来的日子都可以照顾到自己、照顾到他人。像海贤老和尚,你看他种那么多粮食,他也都很节省,存下来,后来发生饥荒,他救了好多人的命,福后了。
注解里面讲「公赋既克,则私养不阙」,就是平民百姓也要纳税,这些税都纳好了,也能很好的奉养自己的父母,因为毕竟纳税是每一个公民的责任所在。这个是「庶人之孝」。接着经文总结前面五种角色,从天子到一般民众:
【故自天子至于庶人。孝无终始。而患不及者。未之有也。】
注解里讲「始自天子,终于庶人,尊卑虽殊,孝道同致,而患不能及者未之有也,言无此理,故曰未有」,就是只要他有这一分孝心,不管哪个行业都能尽到孝道,不可能不能尽孝的,「未有」就是不可能发生这样的情况。『孝无终始』,无始无终,没有止境。所以身分地位虽有高低的不同,可是以孝心爱敬父母,这是每个人的本性自然起的作用,这是天性。就像庶人,他虽然很平凡,但他懂得「用天之道,分地之利」,也能尽到孝养父母的孝道,他所尽的孝道跟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等境界也是没有差别,因为他尽心尽力了。所以不同的身分,担忧自己做不到孝道的人,那是绝对没有的事情。
我们看二十四孝这些榜样,其实都是很尽心奉养自己的父母。他也是一个平民的身分,像「仲由负米」,你看他走那么远,扛米很重,但是他都是尽心竭力去行孝,而且他还心安理得。后来父母去世了,他当了大官,列鼎而食,吃饭,菜都很多,但是他很难过,因为子欲养而亲不待。这个是「仲由负米」。包含「江革负母」,你看他们在那个年代算是比较战乱的时候,他小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跟母亲住,又遭逢乱世,背着母亲逃难,结果他还遇到盗贼要把他抓走,他都是哭泣道:我还要回去照顾我母亲。这些盗贼都被他感动,没有伤害他。后来江革到了下邳这个地方,穷到衣裳、鞋子都穿不上,忙忙碌碌替人家做工,赚工钱来供养母亲,他自己有一样没一样的,但是他母亲身边要使用的东西没有缺少的。后来母亲死了,江革哭得很悲哀,住在母亲的坟旁,就是睡的时候丧服也没有除去。后来有人见到他的品行不错,就举荐他做孝廉,做到谏议大夫的官,谏议大夫算很高的官了。我们看到这些榜样都是尽心竭力,包含「蔡顺拾桑」,虽然是去摘桑葚,但是都是把父母放在第一位要奉养。你看他们年龄都不大,「陆绩怀橘」,他才九岁。所以「孝无终始」,时时放在心上。包含跟大家举过的例子,比方就是这些榜样他不会被人世间的东西所染污而减少了他的孝心。人对世间的人事物贪求,孝心就会减少,你贪玩把父母就忘了,你贪色可能娶了妻就忘了娘;你贪官职,统统都去搞这些人际关系,甚至有当官的人几年没回父母家的都有,好像有被曝光出来,本来要提拔到很高,被曝光出来,人家就很质疑。这个都不容易。
我们看黄庭坚,他都当到太史这么大的官,他每一天回家,母亲的尿桶都是他亲自洗的。他母亲都说底下有人,叫他们去做就好了,黄庭坚觉得我每一天不帮母亲做一点事,心里不踏实。他没有因为当了大官,他的孝心减少。我现在有地位有钱了,让其他人去做就好了。亲自来做,他觉得心比较安。包含像黔娄,这个榜样好!他做了孱陵令,这个地方的县令,结果上任不到十天,县令也不小了,感觉心惊汗流,就弃官,最快的速度回家了。好不容易有个县官做了,根本没放心上,而且根本不确定有没有事,他只是觉得我身体有这个反应,一定家里有事。父母跟子女真的是连心,这是我们的本能。所以自己要观察,父母假如有什么不舒服的时候,我们有没有感应到?这个也可以检查。我们学传统文化,第一个目标,恢复父子有亲的天性。「曾参养志」,曾子来朋友了。以前朋友到家拜访,很可能都是走了十来天,甚至还要走一个月来的,所以他母亲一看到朋友来了,对朋友很恭敬。刚好儿子又出门到山上砍柴去了,他的母亲就咬了自己手指头,曾子马上心痛,家里有事,赶紧赶回来。母亲说那么老远来的朋友,怕怠慢人家,用这个方法儿子就知道了。所以古人这种孝终身保持。结果他一回来,确实他的父亲生病了,有痢疾,已经病了两天。然后请了医生来,医生说假如要晓得他的病能不能好起来,只要尝病人的粪便自然会明白,粪便的味道假如苦,容易医治;假如甜,不容易医治。医生才讲完,黔娄没有什么念头,马上就去做,去尝,结果是甜的。他就很忧虑、忧愁,晚上就磕头,向上天祈祷,把自己的身体代替父亲去死。所以孝子都可以为父母奋不顾身。
所以我们看古人,他纵使当了官,这些官位都没有染污他,随时可以为了父母放下,尽力去尽孝。像宋朝朱寿昌七岁,他的生母刘氏被嫡母嫉妒,等于是他的母亲算偏房,被赶出去了,他七岁以后就没有看到母亲。他是七岁母亲离开了,整整五十年都没有见到母亲,他一直在找都找不到,后来他就下决心,官也不做了,就进入陕西的地方去找他的母亲。他还告诉家人,我找不到母亲就不回来。后来走到同州这个地方,「孝悌之至,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无所不通」,中国这么大怎么找?像大海捞针一样,可是他那个孝心感动天地,到这个地方下雨,下雨他停下来躲雨,遇到当地人一聊就有线索了,结果就找到他的母亲,他的母亲已经七十多岁了,就把他母亲迎回来奉养。甚至于爱屋及乌,因为他的母亲后来改嫁了,又生了同母异父的兄弟姐妹,他也一起照顾。
这些都令我们很敬佩,甚至于是像二十四孝最后是「实夫拜虎」,明朝包实夫,他是个孝子,他要赶回家的时候遇到老虎,他跟老虎讲,我可能这一生的命是要被你吃,但是毕竟我父母都七十多了,容我奉养完了我再来给你吃。这些言语都是至诚至孝,连老虎这么凶暴的动物都被他感动了。所以后人就把他当时遇到老虎的地方叫「拜虎岗」。古人常常取地名很有意义,就让后世人都记得这个地方曾经有孝子感动老虎,就是他在有生命危险的时候也没有惊恐。人生命危险惊恐,把我看得很重,会惊恐,你看孝子把父母摆在最重要,他没有惊恐去应对。像女子,「杨香扼虎」,杨香也是个小孩而已,十四岁,跟父亲到田里去收割稻子,遇到老虎,结果她在那个瞬间跑过去把老虎拉起来。你看毫无畏惧,心中就是父亲的命。老虎被她这么一抓也跑掉了,她救父的那种正气,老虎被她震慑了。包含「缇萦救父」,你看一个女子她都有这样的勇气,置生死于度外,在那个年代去做这样的事情都是很苦的。
尤其我们学佛了,人身难得,佛法难闻,所以真正明白宇宙人生的道理,那就会珍惜这一生,能成就自己的道业,脱离轮回,当然最好能够往生作佛,那就要在自己的本分当中、要在自己的行业当中行菩萨道。儒家讲「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我们学了前面这几章,其实我们要明明德,就要从孝道做起。我们要去利益他人,我们有亲戚朋友,真正要利益他,用我们的身教带动他的孝心,用我们的言教启发他的孝心,这个就是亲民。所以菩萨道、大学之道,不是要很有道德学问以后才能做,我们现在懂得多少,尤其「百善孝为先」,我们能从这个角色开始做起。所以佛法很圆融,菩萨道不止在各行各业,也在我们的每个角色当中可以行菩萨道,我们把它做好就是为人演说。就像我们有学习过王希海老师的孝行,他自己的现身说法,到目前为止,我们现场也好、在线也好,只要听了王希海老师的课,没有一个人不感动,甚至于很多人当场生惭愧心。我记得在南京居美馨,当王希海老师课讲完,有一个女子举手了。那个是什么课?那是校长营,来的要不是幼儿园园长,最起码是学校的副校长,在社会当中都有地位的。她马上举手忏悔,我对我婆婆不孝。我那时候也很敬佩这个人,她马上就能忏悔自己。而一个孝子,就像王老师这样,孝做到这么彻底的时候,真的会触动每个人的孝心善根。
我们接着来看「三才章第七」。「三才」就是指天、地、人,这一章就是讲天地人和孝的关系,说明孝的本质就是天地的本质,孝里面含有天地的特质。
【曾子曰。甚哉。孝之大也。】
注解里讲到,曾子「闻行孝无限高卑」,行孝不会因为地位高还是低而有限制不能做,听完觉得每一个阶层的人、行业的人都能够尽到孝,「始知孝之为大也」。这个「甚哉」是赞叹,「孝之大也」,曾子听完孔子说的五种人所行的孝道以后,不由自主发出的赞叹,孝道真是太广大了!接着是:
【子曰。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
孔子知道曾子有所领悟,因为曾子说「甚哉,孝之大也」,他对前面六章孔子的教导产生感悟、产生共鸣,所以孔子知道他有所领悟,就接着再说明孝的本质。这一个点也是我们的学处,今天你的父母或者老师跟你谈话谈半天,你个是、对都没有,都没有事实的回应,有可能父母、老师讲不下去了,甚至于朋友之间谈话,人家谈了一段很用心的话,「对,你讲得太对了」,有个回应,不然连个回应没有,人家有点讲不下去了。这种回应也是很自然的,你很用心听,自然就会有所回应。
我们探讨了前面六章,大家有没有什么领悟?比较深的、不用想的,现在一问就会冒出来的?我知道怎么做了,韩同学有请。韩同学没举手,我看到他的表情要想说话,这个都是可以感觉到的。
韩同学:老师好,同学们大家好!学生在这两天学习《孝经》,最大的一个感受就是先要孝顺父母,然后把孝顺父母的这一颗心延伸到身边所有的人,与人们的相处,还有与同学们、与老师、与其他人相处之中。其中有一句话学生感受特别深,就是「子曰: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就是说当时法师也讲到,我们的同学、我们身边的人也都是父母最心疼的孩子,我们如果能够体会到父母的那颗心,那我们也会对身边的人产生这一种为他好,让他的父母不担心他;如果我们跟他相处得不好,父母感受到了这个信号,那他的父母心里也会不安。学生之前一直也有个困惑,就是孝顺父母怎么才能把这个心延及到他人?然后当时法师一讲完,瞬间就有那种代入感。因为当年自己也是刚去一个新环境的时候,与大家融入不进去,父母就会特别担心;如果自己以这种心态再去对待他人的话,那他人的父母也会像自己父母当年担心自己一样担心他。这就是学生这段时间最大的一个体会,法师一讲就想起来了。谢谢大家!谢谢法师!
成德法师:谢谢韩同学。他刚这一段体会,其实后面《孝经》就提到了,「教以孝,所以敬天下之为人父者也」。我们对父母懂得感恩,有这一分心,你到朋友家,人家给你介绍这是我父母,你那种对父母的尊重也会提起来,这都是为人父母者,养育孩子很不容易的。「教以孝,所以敬天下之为人父者也;教以悌,所以敬天下之为人兄者也。」就是自己成长的过程,比方说到同学家,这是我姐姐,我一听到这个「姐」字,好像感觉就不一样了,因为很尊重自己的姐姐,也很感谢自己的姐姐,成长过程多少的照顾,敬天下之为人兄、为人姐。「教以臣,所以敬天下之人君者也。」我们都能够推己及人,知道父母辛苦,也能够体恤所有父母的辛苦;知道自己的领导不容易,也能体恤所有领导者不容易。像我们自己带过团队,真的,事非经过不知难,体验过了比较能感同身受,所以跟他人在交流的时候都会互相体恤。
要体恤上位者不容易,不要净挑毛病。而实在讲,人与人良性的循环就从心念能为对方着想,这个良性循环就起来了,五伦关系都一样。所以古人六十四卦,泰卦就彰显了这个精神,否极泰来。否是天地卦,天在天、地在地,没有交融、没有沟通叫否卦。所以大家看,一个家庭、一个团体都不沟通,这个家很危险。泰卦叫地天卦,地在天的位置上考虑一下,天在地的位置上考虑一下,你把它用到五伦里面来,太太站在先生的角度体会体会;先生站在太太的立场,或者她的生活、家庭的责任上去感受感受她的难,这就泰,天地交了,互相体恤,互相能体谅,甚至是感恩。同样的,君臣关系也是一样,臣子能体恤领导者的不易,领导者能体恤下属的难。比方说一个领导者能知道底下的人给他提意见都得深呼吸好几次,尤其在古代,伴君如伴虎,君王权力很大,甚至有生杀大权,提醒君王的错得要鼓起很大的勇气,甚至还要担忧身家性命来劝。所以一个领导者能体恤底下的人劝我们是不容易的,就很能接受别人的劝。今天下属能体谅领导者不容易,就不会只是批评、只是指责,这分体恤的心就让领导者感觉人能理解我,人与人这种真心的良性循环就起来了。但是我感觉,我们现在体恤别人的心比较不够,挑毛病比较习惯,所以这个伦常关系,现在的现象每况愈下。所以人不学不知道,五伦八德得要宣讲。在五伦关系里面,别人对不对不是最重要的,首先自己要对,自己的心要对,尤其要体恤对方的心,在五伦关系里面体恤对方。
我们看孔子知道曾子有所领悟了,顺势而为,进一步深入讲解孝的本质。『子曰: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经是「常也」,常就有永恒不变、常恒不变的意思。「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天行健,日月星辰它的运转都没有改变,它是恒常的。「利物为义」,能够利益万物,这个是义,「义者,宜也」,应该的。「孝为百行之首」,是「民之行也」。所以这一段注解就是说明孝具有天的恒常不变的性质,而且带有地能给予一切万物利益的性质,「地之义也」,而且为人一切行为的根本,「百善孝为先」,孝是一切行为的根本,所以「民之行也」。
【天地之经而民是则之。】
「天有常明,地有常利。」因为天常明,我们可以观察比方说天有日、月、星辰三光,有四时气象的运行,日日年年都如此,这个就是缘于天经常不变的性质,就在这些地方展现出来。地是常利,因为地生养万物,从古至今也不曾间断,也是缘于地有利益一切的性质。而且天是以它的光跟热让大地万物生长,提供它们能量、动能。所以天地滋养万物,你看没有阳光,哪个植物能生长?动物也不行。地顺天意,地顺天,其实这个就像父亲像天、母亲像地,你看天人合一都在这些地方可以展现出来。地顺天意,以地蕴含的这些物质元素供给万物生长的材料。我们进一步讲,天是慈爱普照,普照万物,天无私覆,地无私载,地敬顺恭成,地顺着天、配合天,然后把它的这些物质元素都提供给了万物,就好像母亲把她所有的爱付出,关心给了我们。天地滋养才能成熟各种谷物、蔬菜,生养万民。人立足于天地之间,吃着天地所滋养出来的这些谷物蔬菜,每一种食物有没有天地的能量在里面、精神在里面?好像成德曾经种过食物,种过菜,真的种过不一样。我记得我第一次种,好像是种菠菜,种了几个礼拜,他们两分钟就全部吃完了。种了二、三个礼拜,每天要浇水,要花不少时间,吃下去很快。你看它要生长那么久,地要提供不少能量上来。
这个用量子力学来讲很有道理,每一种食物里面,都含有天跟地的精神在其中。大家想一想,以前的人吃的食物没有农药化肥,所以他们的正气比较足。像我父亲那一辈的,他们那个时候吃的东西应该农药化肥比较少,尤其他们小时候,那个时候农药化肥很少,吃得很健康,体质都比我好很多,而且常常晒太阳,因为帮父母农耕。到我们这一辈,农药化肥吃很多了,所以正气比他们那一代差远了。这不是天地的东西,这是人自己小聪明想出来的东西。尤其农药,动机是什么?你看每一种食物是天地无私孕育出来的,所以吃这些东西也把天地的精神吃下去了。现在用农药的动机就是很自私,只想着自己,还有要去杀害这些昆虫生命的这种动机。但是你这么去对待这些生命,「出乎尔者,反乎尔者」,结果最后人吃最多农药。所以我们在天地之间种植,要学习天地的精神,不要这么吝啬,给这些生命吃一点又没有关系,而且有时候牠吃可能也在提醒你,你可能种植的过程缺了哪些元素。就好像癌症,它跟我们不是对立的。其实万物之间没有对立,我们自己要去体会,它可能都在提醒我们,癌症在提醒我们,主人你再继续这样搞下去会死的,它给我们反映情况。所以自然应该是平衡的,这个也得我们自己用心去体会。
我自己差一点就去做有机农夫了,所以没有农药化肥的东西我一吃很有感觉,那个能量场很高,马上我都会麻麻的,很有能量。比方说吃那个什么炸的、那个零食,你看加什么色素几号、什么添加剂,那个一吃就要打瞌睡,那叫惰性食物。你真的吃天然的东西,你反而精神会好,而且很好消化、很好吸收。所以我们在天地之间,以这些食物来滋养自己,这些食物都是含着天地的精神在里面,所以自然带有天地的性质,这很有道理。所以以后你要拿东西给人家吃,你就先念十声佛号,这个东西里面就有十声佛号。我有没有跟你们讲过,有一个出家人通经通教,可是他讲经没人来听,结果他的同参道友给他建议,你还有没有什么可以卖的东西?卖的时候去买很多谷类,当然那个谷类拿来,应该他们也有念念佛、念念咒,然后就洒在森林里面,让那些虫来吃、鸟来吃。吃了以后,这个朋友说,你二十年之后再出来弘法。果然他二十年一出来,好多二十岁上下的年轻人都来听他讲经。所以我们一般供过佛的东西送给大众,因为这里面都有好的磁场在其中。我们吃了天地所生长成的这些食物,人也得了天之慈爱、地之敬顺,慈爱、敬顺就是孝的内涵。所以这些天地孝的本质都在人的行为上呈现。
「孝」这个字,我们看上面一个「老」,下面一个「子」,上一代念念想着孩子,就像天地滋养万物一样,为万物成长着想。父母为我们操了很多心,孩子也不忘父母的恩德,所以这个字是一体不可。这个字,也是儿子背着父母,也是敬心奉养父母。所以这个孝的精神里面有没有敬顺、有没有同体的爱在其中?「天地之经而民是则之」,这个「则」是效法、遵照,所以我们人生活在天地之间,自然就效法天地来生活。其实敏锐的人他能去感受到天的精神、感受到地的精神,吃的食物又有天地的精神,他可能日用而不知其理,他可能没有懂这么深的道理,可是他在日用间还是有呈现出来。所以我们看接触天地多的人,他不会懒惰,他很勤奋,你看我们爷爷奶奶辈的,到了七十几、八十几拿着锄头,身体都还很好,你让他不工作,他全身不舒服。现在的孩子,你让他工作,他耍赖,现在的孩子接受天地孕育太少了,光是太阳都晒得不多。接下来讲到:
【则天之明。因地之利。以顺天下。是以其教不肃而成。其政不严而治。】
注解这边说道:「法天明以为常,因地利以行义」,顺这个天地的精神来「施政教则不待严肃而成理也」,不用很严肃,百姓很能够接受这些教化。『则天之明』,就是效法天的这个普照时间,所以朗照大地,教民要顺四时,长养万物,顺天时。效法地的利益万物,『因地之利』,效法地的利益万物,利用地的各种元素种植五谷,俗称万物。以顺乎天地自然的法则,叫『以顺天下』,以顺乎天地自然的法则来治理天下。所以我们看国君他行政,他也是顺天时。你看行刑不会在春天,行刑都是在秋天,秋是比较肃杀之气。他在行政的过程也是配合天时的一个运转,春天是生发的,不应该行这种刑。政令要顺天地,其实教化也是要顺天地人心,这样的教化合于人民的心理、合于人民的需要。因为都是「则天之明,因地之利」,所以人民自然乐于遵从,教化的时候不用严肃要求就能够办成,办理政治事务的时候也不用严格规范,就能治理完善。
这一段让我们感受到,古人这些政治也好、教化也好,其实也都是从天地大自然这些法则来取法。当然这个感受我们还不是很深,这个慢慢去体会。就像《道德经》也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无量寿经》里面有一品,「真实功德第三十一」,也都是取法天地万物,「其智宏深,譬如巨海」,海这么深、这么广;「菩提高广,喻若须弥」,须弥山那么大,智慧也要这么高大;「自身威光,超于日月」,我们的智慧取法日月;「其心洁白,犹如雪山;忍辱如地,一切平等」,所以都是取法于天地万物。《易经》说「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这些句子我们都慢慢去体会。今天时间到了,跟大家先交流到这里,谢谢大家!
(1)、资源来源于网络公开发表文件,所有资料仅供学习交流;
(2)、本站所发布内容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可以联系客服删除,微信:xsxyd6688;
福德智慧 » 《孝经》(第六集)庶人之孝 成德法师主讲2022/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