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经》(第十一集)罪之大者,莫过不孝 成德法师主讲 2022/12/26
成德法师视频在线观看【点此选集】《孝经》【点此选集】
成德法师移动硬盘全套目录【点此查看】
成德法师音频机合集目录【点此查看】
诸位同学,大家吉祥。
我们上一次学习到「纪孝行章第十」,这一章具体教我们侍奉父母的心境、侍奉父母几个纲要。我们看一开始就谈到了,「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平居生活,我们的一言一行都要让父母感觉到,受到我们的尊敬,居则致其敬。我们以这一句话反观自己跟父母的一言一行,感觉这个恭敬随时保持,每句话、每个动作都是从恭敬心流出来,好像还有不足、还有距离,这跟我们对父母的恩德体会的浅深很有关系。就像我们前面提到《蓼莪》,「蓼蓼者莪,匪莪伊蒿。哀哀父母,生我劬劳。蓼蓼者莪,匪莪伊蔚。哀哀父母,生我劳瘁。」他真的体会到成长过程中,父母的恩德比山高、比海深,所以他的心是「欲报之德,昊天罔极」。这恩念得深,他觉得能有机会回报这个恩德,是他内心觉得最踏实的事情。这么珍惜报父母的恩,怎么可能会有不敬的行为出现?就像我们上一节课提到的肖道寿,你看他一天在等候母亲起来,给母亲盥洗,侍奉母亲吃饭,体贴入微。甚至于自己犯错了,看到母亲有生气了,自己赶紧把家法请出来,然后跪下来。「父母教,须敬听」,要报恩,可还惹父母生气,自己非常惭愧,然后接受母亲的责罚。而且接受了,起来给母亲礼拜,站在旁边等母亲气都消了,脸色正常了,他才安心的离开。所以我们真知恩,做这些「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的行为,会做得心安理得。俗话又说「养儿方知父母恩」,这句话应该大家都很熟悉。为什么?当他自己看着嗷嗷待哺的孩子,这么多心要操。他突然联想自己也是父母这样拉扯大的,他那念恩之心不断增长。但事实上我们假如懂得用心体会,哪怕我们还没有成家都能体会到。我们看《二十四孝》里面「吴猛饱蚊」、「陆绩怀橘」、「黄香温席」,这都不是很大的孩子。九岁(黄香)、六岁(陆绩)他们能感受观察到父母的恩德,所以那么小年纪把父母时时放在心上,要报恩。所以这些生活的细节都是至情至孝的流露。
我们恭敬父母,《论语》当中提醒我们「色难」,和颜悦色不容易。父母也在修学,父母也不是圣人,但我们心中不放父母的过失,只放父母的恩德。我们假如放父母的过失,我们可能会有对立的情绪,更严重表现出来给父母脸色看,这个是会让父母特别难受的,这个就不恭敬。我们站在父母的角度,那一天我们亲师交流会还没开始前,我们工作人员放同学们小时候父母抱着他们的照片,看下来每个同学都很可爱。我们这些可爱的脸庞,都印在父母的心中。你看有时候就要拿起来,我们从小到大的照片,那里翻!翻!,有很多我们成长的回忆都想起来。甚至于生活遇到哪些情境,爸爸妈妈「你小时候怎么样怎么样」,如数家珍。这么多可爱的回忆、可爱的脸庞,突然儿女给他脸色看,几天缓不过劲来。这个我们要能体会。所以我也听过老者讲,我们也不是说要孩子给我们什么钱。因为父母对我们的爱是无私的,不是求回报的,所以他感叹只要他们不给我们脸色看就好了。所以报恩尚且不足,不能再让父母很难受。所以真正能体恤父母的心,会考虑到不让父母多操心。所以纵使我们自己遇到不愉快的事,在父母面前不能表现出来。因为父母把我们看作比他们还要重要,所以他看到我们难受,他比我们更难受。所以一般我们长大了,报喜不报忧,怕父母太操心。我有一段时间身体不理想,那时候打电话挺有压力的,怕父母看出来,离到万里之远,怕他们操心。所以那一段时间走过来,现在身体比较平稳了,打电话的感觉差很多。所以我们真能体会到恩德,我们要去做「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做得很欢喜,心里很踏实,不会勉强,甚至于不可能产生烦躁。
「养则致其乐」,这个养首先我们想到食物的奉养,再延伸生活的照顾。这个行孝也不是说要我有经济能力了,我长大了,我才能够孝顺父母,最重要是这颗心。像我们看到这些孝子都是小孩,他把父母放在心上,你看陆绩他去当客人,他到袁术家作客,他看到橘子就先想到妈妈喜欢吃。包含蔡顺,他也是个孩子,只要是吃的,一定是先想到父母。这些榜样令我们感动,我们进而效法。其实人提起孝心,提起道义,利跟欲就会淡了。人能够在这些利欲、欲望前面克服私心,都是先把父母提起来,都是先想到我们应该照顾的人,这个欲望没有满足反而不痛苦。像现在自己也有一点年岁了,母亲不在,可以这么讲,母亲在,恒言不称老。老莱子表演给我们看,我们要效法他。有机会面对小孩,七八岁的、十几岁的,因为毕竟自己是长者了,会提起让食于幼,这个东西吃了长身体给小孩吃。这个「让」字很有味道,人面对不同的情境,「让名于上」,「让功于众」。事情做出了一点成绩,自私的话「我的功劳,我的功劳」,其实那个身心反而不自在。「让功于众」,都是大家的功劳,我还做得不好,反而这么去做心里很踏实。我们去感受感受,随顺经典,那个心是自在的、安定的、踏实的。随顺习气,其实我们在那里标榜自己的时候,心是不放松的、不安的,是被贪求控制住的。我们体会得深刻了,不干傻事,愈愿意随顺圣贤佛菩萨教诲。感觉到烦恼习气一起,身心不安,不再干这个傻事。这个都要自己去体会了。
就像念佛,念得一句是一句,说得一句废一句。我们念,有一秒钟,我们就好好念这句佛号。「洪名正彰自性」,念得一句,佛菩萨的加持体会愈来愈深。「称名时即遇光时,珍重此时莫空过」,「句句念能真,决定出娑婆」,决定出轮回。愈念愈相应,「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假如烦恼止不住了,佛号念不住了,要去说闲话、说是非,身心不安。说完之后,还怕会不会传出去,一大堆担忧,就是忍不住这个话。所以话到口边留半句,一言既出,驷马难追。要「道人善,即是善」,功德!「人知之,愈思勉」。「扬人恶,即是恶,疾之甚,祸且作」,扬人恶就种下一个恶因,什么时候这个恶果现前都很难讲。「善护口业,不讥他过」,太重要了。为什么?这个口业特别容易影响我们的清净心,引来业报、恶报暂且不论,先影响我们的清净心。「心净佛土净」,我们一造口业,心不清净了,跟极乐世界就背道而驰。所以慢慢感受,随顺圣贤佛菩萨教诲会有法喜。跟性德相应,我们说磁场不一样,身心安定,良心很安。
所以这个「让」字,不是让得勉强,让得心安理得。「让位于贤」,有比我们贤德又有能力的,赶紧把位子让给他。这鲍叔牙做得好,你看这么一让齐国大治,他功劳很大,后代十几世都是大夫,积善之家必有余庆。「让食于幼」,最近跟小朋友在一起机会多了,把东西让给他们吃,看到他们高兴,自己也挺高兴的。所以当我们看到好吃的先想父母,这个内心很欢喜。为父母想,为下一代想,这个跟我们的性德相应。这是谈到食物的奉养,包含生活的照顾关心,黄香「冬则温,夏则凊」。包含我们在生活上能够顾及到,不让父母多担忧,「出必告,反必面」。父母担忧我们,他就闷闷不乐,所以要能致其欢心,怎么还可以让他们担心?所以有一个女士,她到印度去旅游,跟着旅游团去了。她到处买东西,这个团友问她:妳买那么多东西干嘛?家里老人、父母、弟弟、妹妹这些都要买。后来旅游结束了,刚好这个团友又遇到她,问她:妳送礼物给家里人,他们高不高兴?她说:弟弟、妹妹高兴,父母、老人不高兴,妳怎么到了也不打电话报平安,到哪了我们都不知道。因为印度交通没有那么发达,可能生活上也没有那么便利,所以会担心我们的情况。
所以人有时候一执着,执着某件事,顾及不到其他了。其实最重要的,我们心应无所住,不能有执着。人没有执着的时候,他的心会很敏锐,能感受到别人的心情,这是我们的本能。我们每一天心里都有个事,什么事还没做,什么事还没做,然后又很紧张,我们这个本能就大大减少。你看,有时候我们一紧张,,论文!然后整个人就栽了,如入无人之境,只有论文。然后,可能父母什么情况,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其实说实在的,这种口试论文,身心愈放松,可能愈有灵感,表现得愈好。你一紧张,可能就被得失心困住了。所以我们修学传统文化,就是老法师说的「用真心」,真心就要应无所住。「若心有住,则为非住」,就不是住在真心了。「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一个人有情绪的时候,你体恤不到父母,体恤不到他人,真心被障碍住了。「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你有担忧了,「好烦,别来吵我」,体恤不了。「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你好想看哪个电视节目,一看,妈妈叫都听到了,叫老半天。「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这几句在什么时候提起来?什么时候练功夫?在每个境缘当中观心为要,观察到自己的心的状态。真的能把孝心提起来,这些自私自利、贪瞋痴慢就下去了。
「病则致其忧」,我们读这些句子,其实你每一次读,随着我们自己心境的提升,我们道德学问的积累,体会深广都不同。所以为什么常常读诵?经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自知就是对这一句经句的领悟,每次都很不同,愈来愈有味道。你看「病则致其忧」,真正我们现在了解了,不治已病治未病,是吧!你真正用起心来了,你绝对不会想说父母生病了来照顾,你会想着怎么让父母不会生病,你就会去了解吃、养身、锻鍊。这不用人家讲,你体会到,你就会去做。我们最近有请王大夫讲《老老恒言》,这个是古人把侍奉老人这些记录下来,我们认真学一下,你就知道怎么样让父母不会生病。这本书大家看过没有?好像研究院有。这个怪我,我当时候没有考虑到,补充教材应该要附上这一本。没关系,大家再回研究院,这个不能说《孝经》的课结束了,「哎呀!终于结束了」,不是这样的。结束是一个重要的开始,其实应该随着每一句经文,我们有所领悟了,我们就照着去做。药补不如食补,食补不如运动补,那显然食疗、显然锻鍊很重要。院长很替我们着想,他又找了杨医师、周医师他们来护念,还开专题的课程,待会再发到群里给大家做参考。他们也都是行医几十年,用很浅显一般的人能听懂的解说,我们也懂得怎么照顾父母、照顾自己。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这不敢毁伤也不是只有「不要去撞到东西了,不要去割伤了」,不只是这样而已,还要真懂得怎么照顾好自己。而真正父母生病了,我们很敏锐,可能他有症状,我们就知道赶快治疗,病可不能拖。看到有病了,我们要去找好医生。不是父母有病的时候才在关心,平常听到亲戚朋友有谈到,哪个医师特别好,都要留心,不然你临时要找不是那么容易。面对父母生病的照料,我们要多管齐下。造成他病的原因可能有很多,锻鍊不够、吃得不够营养,甚至是最近心情不好,种种因素多管齐下。比方长者睡不好,睡觉是最补阳气的,比吃什么补都好。所以一听到长者睡不好,要很重视,赶快请教原因。现在像高明的医生,光看舌头大约知道五脏六腑的状况,都可以了解一个大概,我们就可以多尽一分孝心。
人体很奥妙的,小宇宙,重重无尽。你看我们一个耳朵,你身体所有的器官都有反射区。你看我们手掌、脚掌,所以泡脚好。搓耳朵很好,你看同一个时间读书,搓耳朵也不耽误读书,连父母在看喜欢看的电视的时候,你就可以帮他搓耳朵,不耽误。当然慢慢慢慢带动父母,看有伦理道德因果的电视,顺势而为,这也是养父母之智慧。你可不能「妈看这个一点意义都没有,不如念阿弥陀佛」,一下子用这种态度方式,可能父母不能接受,都要顺势而为。对上要感化,对上可不是教化。你讲话对父母像对学生一样讲话,那父母绝对受不了。这个我确实有见过,教书的人对父母讲话也像在教学生一样,这很不妥当。
所以你看这一句忧病,我们要思考先治未病,发现症状就要处理。我们用这些心都是「忧」的落实,这个「忧」也是我们尽心竭力照顾好父母的身体,不是说在那里干操心、干担心,不是这样的。我们现在也要有一个理智,只是在那里担忧,对自己有什么帮助?对父母有什么帮助?对别人都没有帮助,这个就要理智,不能瞎操心,要很积极的把这个操心,转成积极的解决问题。我们现在不懂得养生之道,我们做子女的就不够尽心,甚至于还会合理的理由、借口,现在老人生病很多,很正常,你看那么多人吃药,一吃就是三十年。可不能因为现在这些现象,变成我们不更用心去考虑护持父母的健康。大家要想一想,每一天三餐都要捧一堆药来吃,你说这老人家生活多辛苦。我们能用点心,很可能父母就不会这样了。
「病则致其忧」,我们看《太上感应篇汇编》里面有讲到文昌帝君,他在周朝的时候降生。文昌帝君姓张,所以他后代张氏很兴旺,人口好像超过九千万,这个都有祖德庇荫。文昌帝君侍奉父母非常孝顺,他母亲六十岁了,结果背上长疽,就是长痈疽,就化脓了。帝君为母亲吸出这个脓,吸了三天。吸到最后,突然一下吸得整个嘴巴好像很多东西,一吐出来都是一些白白软软的,像那个脓乳(就像牛奶很浓这样),结果是什么?是这个疽的根,把那个根吸出来,母亲才安。所以你看病根不把它除掉,它还会起作用,所以长疽要根治。同样的咳嗽,也要帮助父母,要能根治。结果,虽然把病根都吸出来了,但是长期生病身体非常虚弱。结果找医生来看,这个是痼疾,可能方法得要煮自己的肉给母亲吃。帝君那时候就把大腿肉割下来给母亲补,补她的元气。忽然空中就说了,上天以尔纯孝,延长你母亲寿命十二年(一纪),后来他母亲果然好了。你看文昌帝君「病则致其忧」。
唐朝崔氏的后代非常兴旺。我们看《德育课本》里面好多孝子都姓崔,像崔沔也是唐朝人,他非常孝顺。他母亲失明了,看不见,「病则致其忧」,他倾家荡产给母亲求医。然后连自己的帽子都没脱,都一直陪伴,在侍奉他的母亲。可能想随时要做什么事情,去侍奉、办事怕误了时间,所以连帽子都没脱。而且母亲失明了三十年,他只要遇到良辰美景,就赶紧把母亲扶出来,因为行动已经不方便了,能常常带她出来走走。所有的子孙聚在一起欢声笑语,让母亲忘了看不见的苦,「养则致其乐」。后来他母亲去世了,他吃不下饭,甚至都哀伤到吐血,而且为母亲茹素终身,「丧则致其哀」。古人这种心境,我们听了他们的事迹都很动容。像「丧则致其哀」,人时时想着父母的恩德,子欲养,亲不待,很哀痛。
像魏晋南北朝时期,大家都很熟悉的梁武帝,他的儿子萧统昭明太子,他给世间留了一部书《昭明文选》。他母亲去世,他太伤心了,所以他三十出头就走了,哀伤过度。所以古人为什么?我们《孝经》后面讲「三日而食,教民无以死伤生,毁不灭性」,不能因为父母去世哀伤过度了,自己命都没保住,这样父母在天之灵也很难过。昭明太子因为母亲去世了,实在吃不下饭,结果整个肚子瘦了一大圈。上朝的时候,太子也要上朝学习怎么办理朝政,结果这些大臣们看到他瘦了一大圈都流泪,也都被他的孝行感动。
所以真的我们古代这些古人至孝之心流露。所以他终身都茹素,而且他这个孝延伸到哪?爱屋及乌,只要是父母挂念的,他都尽心竭力照顾好。所以他「爱兄姐几于母」,跟自己的母亲差不多,长兄如父,长姐如母。然后对自己的侄子外甥的照顾胜过于自己的儿子,所得到的俸禄,因为他官当得很大,都分给母亲最关心的这些兄弟姐妹跟后代。子欲养而亲不在,所以做这些事能安慰自己的心,还能尽一点孝。因为这些都是母亲所垂念的人,就剩这四、五个人,所以都厚待之,安慰母亲于九泉之下。后来官当到中书侍郎,这等于是副部长,而且他的儿子崔佑甫当到宰相,非常贤德的宰相。所以崔沔是真孝子,生尽母亲之欢,母亲去世了,养父母之志,志是心之所之,父母挂念的人他也尽心照顾好。所以接着《汇编》讲到,世间有人身居富贵,可是待自己的兄弟姐妹像路人。然后轻薄,就是对于自己的舅舅,就是母亲的这些亲人,当作闲客,就是都不怎么关心。假如看到崔沔这个孝行,能够没有汗颜吗?能够不惭愧接受他的感化吗?所以《汇编》对于忠孝的注解非常的透彻,理很深、很广;事相,古今中外挑的都很具代表性的榜样,可能每读一个事例,对我们尽孝的深度、广度都有帮助。
最后,「祭则致其严」。祭祀我们有真诚的心,所以斋戒沐浴,以自己身心的清净,至诚感召父母祖先来接受祭祀。这五件事,「五者备矣」,这五件事都完备了,「然后能事亲」,能谈得上是懂得侍奉好父母亲。接下来三个提醒也很重要,这五件事是我们应该尽力去做的,另外这三件事是绝对不能做的,不然父母会很操心,心不安,甚至严重的会提心吊胆,我们惹了大祸就麻烦了。所以后面讲,你这「三者不除,虽日用三牲之养,犹为不孝也」。
首先提到的重点,「居上不骄」。居上,天子、诸侯、卿大夫,用我们现代的话,所谓是单位的主管,也可以是企业团体的领导者。居上不骄,这个「骄」字在《孝经》里也是出现多次了,「在上不骄,高而不危」。我们看骄傲一起,傲慢一起,道德学问上不去了,而且心态开始腐化了、腐败了、堕落了。孔子提醒到几点,这个傲不可长。孔子说:「如有周公之才之美」,有周公的才艺,「之美」的美不是美德(因为假如有周公的美德,就不可能骄傲了),这个美是什么?办事能力很好,办事完美。可是「使骄且吝」,你看骄傲、傲慢,他能力又很强,一傲慢,人家的付出,他还体会不到,做得那么差,一下全部给人家推翻掉了,所有付出的人心很凉,甚至都不敢放手去承担、去做了。所以有周公之才之美,只要骄傲、吝啬,人一吝啬自己会的不教给人家,「其余不足观也已」。尤其有骄傲了,骄傲的人处在团体里面,只会让人家有压力,他凝聚不了人心。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他会坏了人和。一讲话就伤到人家,或者很冲,都不顾及人家的感受。他再有才能,对事帮助有限,甚至会衍生出很多人事问题,所以不足观也已,成不了事,不能用这样的人。
所以「才德论」从《资治通鉴》开篇就谈这个重点。你看一个人傲慢,他不可能中和,跟人相处不和睦,哪怕他聪察强毅,其实都会坏事。你看,我们前面举的例子,周公地位那么高、道德学问那么高,那么谦卑,「一饭三吐哺」。我们没法跟周公比,但是谦卑得要效法他。我们这个时代要学谦卑得下大功夫,为什么?从小成长有那种攀比。攀比的心一起来了,我的一些才能、条件比人家高了,慢心就起来了。比方说双眼皮,眼睛比人家大,看到人家眼睛小的,傲慢;考的分数高,对人家就傲慢。这不知不觉慢心增长,假如我们观照自己的心不深入,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只要观照不到自己的这些习气,不调服它,它会增长。
我的印象很深,当时候刚到海口,我们就到孔庙祭祖。当时候在泰山下,我们吃饭的时候有一位老和尚,他出家很多年了。他跟我们谈到,他有一些学生,还没有去读佛学院都叫他师父、师父,叫得很亲,结果上了佛学院回来师父都不叫了。你纵使学问增长,师父的恩德还在,怎么可以因为你懂的道理多了,我们想想,懂的道理多了,反而师父不叫了,那哪叫懂道理?那是更不懂道理了,颠倒了。我们也见过,读到博士回来了,不认父母了。甚至于父母拎着菜,拎着家乡的东西到大学看他,不认父母了,太给我丢脸了。我们自己随着所遇到的这些情境,你学历高了傲慢起来,多赚了点钱傲慢起来,像我们也很危险,我们弘法自己又没开悟,在这种因缘当中都讲给别人听,好为人师的习气一增长,别人讲我们听不进了。增长都是看别人的错,看不到自己的错了,尽挑别人的毛病,别人的恩德都不放心上,都放人家的过。
我们看老法师给我们的榜样。韩馆长护持,韩馆长脾气很大,你看老人家统统不放心上,只念她老人家的恩。韩馆长往生了,交代弟子每一年都要办佛学讲座纪念韩馆长,没有韩馆长就没有我今天的成就。我们学老和尚弘法利生,跟他学佛,要学他的心境,要效法他的德行,你看对护法念念不忘恩德。我们假如没有学到,我们走弘法太危险了。一弘法了,道理都在自己这边;看护法,护法有脾气、有情绪,见护法的过都不知道,这样的护法太难走了。因为他慢心起来了,结果很用心的护法会提醒他、挑他毛病,那是真护他的法,他不高兴离开了。因为他讲课了,讲课有点知名度了,人家「你愿意来,好!好!」,换护法了。紧接着怎么样?福报没有了,一换再换,安定不了。人的福报是变化的,你珍惜了,愈来愈有福;你不珍惜了,没福报了。可是,最难的是什么?反省到自己的问题。护法一个换一个,还是觉得是人家的问题,不是自己的问题。「居上不骄」,你有权力了,不能骄傲;你有点声望、名气了,都不能骄傲。
大家现在二十岁上下,一个人在四、五十岁的时候慢心还很强,几乎没有办法接受别人的护念,那就太危险了,也是太可惜了。所以师长有说,「二十岁以前可以讲,二十岁到四十岁只能暗示,四十岁以后不能讲」,这是人情事理。诸位同学,这一段话大家听过没有?听过。这一段话听完了,对自己来讲,我哪怕四十岁、五十岁了,我都要让人家能讲我。但是对别人,忠恕。这一段话,忠,对自己严以律己;恕,那得要别人听不进正常,成年人好面子正常,你不能苛求于人,也不要攀缘。其实这句话是活的,以前二十岁的人能讲,我看现在十五岁就不能讲,一讲嘴巴翘得很高,不能讲了。现在有的七、八岁一讲,嘴巴就翘起来了。所以这个都是活的,不是死的,得要看客观的情况。
人要自知,人要知人,自知者明,知人者智。所以自身经历的事情愈多,看这些句子真不简单。居在领导位子,能不增长傲慢,在我们这个时代算不简单,不多见,这要警觉性很高才办得到。不进则退,没有警觉性,随着你手上有权力,自己说了算,战战兢兢会退。再来加上别人都给你恭维,甚至给你谄媚,就不知不觉堕落了。师长说,在这个时代修学能成就,古人都佩服。现在内烦恼,外诱惑、染污,比古人多太多倍了。所以我们真为生死,发菩提心,真干!这些句子纳在心田,不须臾离也。
「为下不乱」,这个下在古代可以是天子、诸侯、卿大夫的臣子、家臣,用在现代可以是单位的员工,还是企业团体的职工。我们看注解讲,「当恭谨以奉上也」,恭敬谨慎事奉领导。恭敬,我们继续深入,恭敬对人还要对事。对事的恭敬,我们尽力去做,「尽己之谓忠」。再来我们也要遵守事情的程序、规矩,你不能一办事不守人家团体的规矩,给人家添乱了。我们之前也讲到,「君子思不出其位」,这个都是你工作的一些原理原则要考虑到。谨慎表现在哪?表现在对事情考虑周详,不会马马虎虎,不会应付,这个才是落实谨慎。所以有一句话说到了,「诸葛一生唯谨慎」,诸葛亮是我们的榜样,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而且是很谨慎。我们现在谨慎的态度不够,只想着我已经做很多了,我也很尽力了,人家一提醒,反而不高兴。做而有做就不是真心。做了之后,我挺辛苦,做好多,接受不了别人批评。做而无做才是真心。做了,应该的,没放心上。所以我们时时都要护好自己的真心,真心它很容易染污。
所以为什么《了凡四训》讲到端曲?「纯是济世之心则为端,苟有一毫媚世之心即为曲。」你完全是利济众生,利济大众。你有一点要媚众生,讨好众生,赢得别人对你的这种认同,这个都不妥。为什么用纯?就是不能夹杂进去,不然它就会一直变化,你有媚世,它就开始发酵了。「纯是爱人之心,则为端;有一毫愤世之心,即为曲。」人爱人,为什么还会情绪起来?付出,有留在心上了。我都有做了,怎么不给我肯定?我都有做了,怎么还批评我?我都有做了,怎么没有回报我?有这些心念,就有情绪了。所以古人他的心境我们体会到,我们才好效法他们。孔明先生应该是不求有功,但求无过,他才能做到鞠躬尽瘁。他是时时念着先帝的恩德,念着刘备的恩德,「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谘臣以当世之事」,那叫知遇之恩,「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这句格言「诸葛一生为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吕端是宋初的宰相,他面对大事不糊涂。
我们谈到三件为人子不能做的行为,刚刚谈到了「居上不骄」,「为下不乱」。《群书治要》中《说苑治要》有一个故事提出来跟大家探讨。就是人的慢或者人的堕落,他是在不知不觉当中,这个故事满能彰显这一点。魏公子牟他要出行,要往东方去。穰侯,这应该是战国时代的人物,穰侯为他送行。穰侯就说,先生要离去,难道没有一句话来教导我吗?先生「独无一言以教冉乎?」因为他姓魏名冉,而且他是秦国的宰相,他也向人家请教。接着魏牟说到了,「夫官不与势期,而势自至」,你当了官,官位并没有与权势相约,可是权势自己就会来了。「势不与富期,而富自至」,权势并没有跟财富相约,富来了。「富不与贵期,而贵自至」,财富没有跟尊贵相约,尊贵就会来了。「贵不与骄期,而骄自至」,尊贵并没有与傲慢相约,这傲慢自己来了。「骄不与罪期,而罪自至」,骄傲没有跟罪过相约,但是罪过自己就会来。「罪不与死期,而死自至」,罪过没有跟死亡相约,但死亡就会到来了。穰侯听完就说「善」,说得好,提醒得好。
所以我们在人生不管是财富、地位、权势种种,当我们在提升的过程当中,我们是随着这些缘分来更完善自己。我们说历事练心,练出真心来,不断提升自己的境界。而不能是随着人生所经历的这些缘,反而染污了,习染,堕落下来。这个故事也告诉我们,没有高度的警觉,能不染污是不容易的。《无量寿经》第二品,「贤护等十六正士」。贤护,首先我们要会护自己。我们说要做护法,我们要护自己的小孩、护大众,我们自己都护念不好自己的心,要去护别人,那就没有基础了。就像我们今天要在团体里面能尽一分力,这里提的恭敬谨慎的态度就很重要了。我们也常常反思,我们在活动当中、团体当中,我们是真帮得上忙,还是会添乱?还是别人还得迁就我们?还得顾及我们会不会不高兴?会不会生气?这些都不是为下者,或者在团体当中,应该有的状况。不求有功,但求无过。我们希望为传统文化做出贡献,希望大众受用,这是我们的初心。不能变得入了因缘之后,都是自己的习气在做主。
所以这个「不乱」,严重一点以下犯上作乱,那就「则刑」,接受刑法处置。我们虽不至此,但是假如我们在团体当中随顺习气,我们真的会添乱。自己也观察,这传统文化是缺人缺得太厉害了,可能在承担第一线工作的人,都是超负荷不少。我们一起配合的,不能再增加他们的负担,我们得体恤人,我们得懂得心疼人。要放下自私自利,放下自我感受,不然怎么去心疼、体恤人?什么情境都是把自己排在第一位,这个怎么修,不要说进步了,不退得很厉害,就阿弥陀佛了。佛门讲,六道从哪里来?从我执变现出来。这句话真听懂,在一切境界当中放下自我,这叫修行。要从根下功夫,轮回的根就是我执。斩草不除根,春风吹又生。所以真正要利益团体,利益弘法事业,念念为他人着想,这个我们要养成习惯。当然「始而勉强,终则泰然」,你很用心的、很下功夫的练它个三个月,慢慢慢慢就熟了。生处熟,念念为人想,陌生慢慢变熟了。熟处生,先想自己比较熟,慢慢就陌生了。
所以居上而骄会亡国,事业、团体会败亡。所以荀子说,「百事之成,必在敬之」,这个事能做成,有恭敬的态度;「其败也,必在慢之」,我们看很多大企业轰然倒下,离不开这些负责人骄慢、狂妄。「居上而骄则亡,为下而乱则刑」,为下犯上作乱,这不可能不招来灾祸。因为「为人臣,止于敬」,要忠敬自己的职责所在,尽忠职守。「在丑不争。」「在丑而争则兵」,兵是兵刃相加。我们现在常常看到有新闻报导起冲突了,比如说朋友会起冲突,人群当中起冲突了。我们学习经教目标是圣人贤人。从哪里下功夫?从君子。「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所以念念为人想是义。再来还有一句很重要,「君子无所争」,孔子没有教我们争。我们现在还有心念,要跟人争名、争表现、争宠、争利,这个都算「在丑而争」。一想争,跟人对立,再严重会冲突。所以这里注解讲,「争,竞也」,竞争。竞争严重提升了,斗争;斗争再提升,战争。所以这一点对我们很重要。人要不争,他要看得破,他就放得下了。我不争,我不甘心。人往往理不明,他才会随顺习气。他真的理明了,他不干傻事,君子乐得做君子,小人冤枉做小人。真明白,争就得的到吗?不争就得不到吗?该是你的跑都跑不掉,不是你的强求不来,强求只是多造罪业。所以《了凡四训》熟读了,不争了,「命由我做,福自己求。」《太上感应篇》:「祸福无门,惟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所以这三者要除,不除每天给父母很丰沛的物质供养,还是不孝。所以这里也提醒我们,我们的行为,还有让父母很不放心的,赶紧痛改。这才是学这一句真实有领悟。就是什么?给予父母心灵的安慰、安定,比物质的供养更重要。什么父母还操我心,赶紧改。所以我们面对每一句经文,体会得深入,不能泛泛的,更不能当知识学。
我们接下来看「五刑章第十一」,这一章说明五刑之罪,以前的刑法大分成五种。
【子曰。五刑之属三千。而罪莫大于不孝。】
这一章首先提到五刑之罪,但彰显出不孝是最大的罪过。而且这段经文也指出了整个社会大乱的三个根源,我们学经典长智慧、长见识,看什么事可以看到根本问题,看事可以入木三分,因为经典让我们明白道理。多读历史增长见识,这个理跟事是怎么结合的,古人是怎么运用的。我们看注解,五刑指的是,「谓墨、劓、剕、宫、大辟」,刑法分这五大类。在这五大类底下附属的,「条有三千」,附属在这五大类底下的有三千多条。但「罪之大者,莫过不孝」,所有的罪恶没有比不孝更大的。古代刑法「墨」,就是你犯错了,比方说在你脸上留下印迹,人家一看到,这犯过罪的人。像《论语》里面提到公冶长,他也曾经被官府误会以为他杀人了,其实他是懂得鸟语,知道哪个地方有人死了,结果那个人就赖上他,我的家属是不是你杀的?后来有还他清白,但是有刑罚,脸上就有墨刑。孔子很可贵,把女儿嫁给他,重视他是有德之人,虽然他脸上有痕迹,都不会在乎这些。孔子连嫁女儿都表法。「劓」是鼻子割掉一个部分,那个时候都是很严重的刑法。「剕」,剕还有另外一个说法是膑刑。孙膑指的是他也被庞涓把膝盖骨以下给切断。膑刑、剕刑都是比较重的罪,这么严重的罪罚,高柴他以仁慈之心,要帮那个人脱罪,但是实在脱不了。结果后来他在逃难的时候,居然是那个最后执行剕刑的人救了他,因为他是用仁慈之心去执法的,那个犯人感受到了,你已经尽力要帮我免罪了,可是办不到。所以高柴也是很仁慈的人。「宫」,宫就是去势,在古代宫刑这对男人来讲是很严重的。像司马迁就受过宫刑,他还是忍辱负重把《史记》完成。「大辟」是死刑。所以虽然罪罚那么多,但没有比不孝更大的罪行。接着谈到:
【要君者无上。】
『要』是要挟。「君者,臣之禀命也」,禀命就是臣子是接受君、接受领导者的命令。我们是服从、接受领导者命令,「而敢要之」,我们反而变成在要挟领导,这是无上。『无上』就是心目中没有领导、长官存在。很可能我们没有那么严重,可是我们有没有尊重领导?我们也要从很多细节处去反观、反思。你说我还没有工作,其实我们在团体当中,一个班级有班长,一个部门有负责的人,甚至是一个活动也有总干事。他负责事,他在分配任务,安排事情,我们也要尊重他。他要负责团体的事情,我们比方要请三天假,前一天:我要请三天假,明天我不来了。领导傻眼,可能本来已经安排的工作,你突然提出来,都没有替团体、领导着想。甚至于领导不能批准或者不能同意,可能马上情绪来了,那我不干了。常常动不动我不干了,这个也有『要君』。领导还得看我们脸色,这个可能都有「要君」。
事实上人有两种身命,一种是这个身体的身命,一种是无形自己在社会当中的信誉、威信。真的,你所做的事让人家很认可,让人家很放心,人家一有好的机会,你找某人绝对没问题,「屈志老成,急则可相依」。所以孔子说的,「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一个人言忠信、行笃敬,就是值得人家信任。我们也要能注意到自己的言行值不值得人家信任,更不要有这种闹情绪、要挟。我们先不说要挟领导,我们自己假如任性,连父母我们都可能会要挟,「你不给我怎样,我就怎样给你看」,这个都是很大的罪过。接下来讲:
【非圣人者无法。】
「圣人制作礼乐,而敢非之,是无法也。」圣人他有高度的智慧、德行,制宪法,制礼作乐。我们反对、非议,那就是无法无天。对上没有敬畏,对圣人也没有敬畏,都是自己的看法对,这样就会很狂妄,无知妄为。在近代这个现象挺严重的,民国初年,甚至是有读过书的人,他不恭敬圣人,提出废经废伦,经典不要了,全盘西化了。你看这样的一个认知做法,最后现在几代人不重视传统文化,甚至都快断了,这个造成多大的影响,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一百年前孝子贤人不少,到一百年后,这个就是要君、非圣人者、非孝者,这种风气愈来愈盛。
孔子有说天下有五不祥,这也是《群书治要》的故事,在《孔子家语治要》里面。刚好鲁哀公问孔子,住宅往右边建吉不吉祥?孔子抓住了这个机会点,天下有五不祥,房子往东边建不算。顺着每一个机会能够提醒国君,国君能认知到了,整国百姓受用,时时把百姓放在心上,抓机会劝国君。这个五不祥,对我们也是很有启示。「损人而自益,身之不祥」,损人不利己,孔子讲得很清楚。损人的心是折福,怎么还会利己?身之不祥。「弃老而取幼,家之不祥」,这是我们第三个说的:
【非孝者无亲。】
善事父母是孝,注解有讲到,「而敢非之」,非之就是非议孝道、反对孝道,反对孝道的人心里面没有父母。我曾经遇过比较孝顺的人,他说有朋友跟他讲,你干嘛那么孝顺?你对你父母那么好干什么?你看居然还有人这样在劝自己的朋友,你不能那么孝顺,这是『非孝者无亲』。人家难得的孝行,他不去「道人善,即是善」,他居然还去批评,当然是他自己心里没父母才会这样。而且这种风气,你不彰显难得的孝行,慢慢风气就是愈趋愈下。我有拿钱回去,他就已经觉得他很了不起了。所以要有榜样,德比于上则知耻。然后孔子讲第二个点,家庭里面「弃老取幼」,没把老人放前面,都把小孩放前面,「家之不祥」。
第三,「释贤而用不肖,国之不祥」。孔子这些比喻都是很精辟。一个人、一个家庭、一个国度,最核心的点,都点出来了。你一个国家要安定用人最重要,贤德的人你排斥了,用的都是巴结谄媚的,麻烦了,国之不祥。「老者不教,幼者不学,俗之不祥」,整个社会风俗不吉祥。以前的社会,一个孩子撒野了,路人都能教他,他的父母还感谢人家,所以老者要教、长者要教。现在变成年轻人有年轻人的想法,管不了了,这个社会风俗就如江河溃堤,控制不住。第五,「圣人伏匿,愚者擅权」,愚昧的、这些邪之邪见的人掌握权力,畅销书第一名,天下之不祥。所以这一句「圣人伏匿,愚者擅权」,这个就跟「非圣人者无法」,圣人都被批评,孔子的教诲都被批评。批评,大众还分辨不出来,还觉得有道理,圣人伏匿,愚者擅权。就好像我们刚刚说的,孔子教导我们,「君子无所争」,「君子喻于义」。结果居然在商学院的教科书里面写到,企业唯一目的赚取利润,这个不是教大家变小人。唯一目的就是利,愚者擅权。结果这一句不知道造成多少环境污染破坏。圣人这些话没有被重视,反而是邪知邪见做主,天下、世界破坏的速度,让我们看了实在很无奈,都有点扭转不了了。这个时候我们要学孔子「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要救社会、救地球母亲,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
我们遇到一个中学的女校长,她讲了一段话,我印象很深。一开始她就说了,「社会愈乱,我们愈应该要站出来,没有难不难做的事,只有该不该做的事。」义所当为,再难都不推辞。「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这孟子的教导。而现在救这个世界最重要的弘扬孝道,这是大根大本。他有孝了,他也不会要君,忠臣出于孝子之门。他有孝了,他会尊重老师,师道建立在孝道的基础,他不会去非圣人。所以师长在很多重要法会做开示,都是强调弘扬中华文化要从孝道入处。和谐社会、世界从我做起来,从我心,从我的孝心开始。所以这三点:
【此大乱之道也。】
「言人有上三恶,岂唯不孝」,不只是不孝,乃是大乱之源。所有社会的动乱、乱象,根源就是人心。人的善最根本的就是知恩报恩,孝道就是知恩报恩。人只要不知恩,他的心性就往堕落的方向。人心堕落了,怎么可能不做出动乱的行为?他心堕落了,他在家会变逆子,他在社会可能会做出伤害社会的事,所以这些经文都是从根本来解决动乱。
这一句我们之前有跟大家,应该是有提过。《群书治要》中《礼记》有讲到栾共子他事奉自己君王的态度。这是战国时代晋武公攻打翼国(羽翼的翼,羽翼丰满的翼)这个国家,结果应该是杀死了翼国的国君哀侯。然后就劝翼国的大臣栾共子,你不要抵抗,「苟无死」,如果你不战死,「吾以子见天子,令子为上卿,制晋国之政」,封你做上卿,执掌晋国的政务,掌大权。栾共子辞谢说到了,我听说「民生于三,事之如一」。民就每一个人民,是因为三个人(三个身分),让他能够生长到现在。面对这三个人,侍奉他们的心是一样的,始终如一。接着他讲到「父生之」,这个父就是指父母,父母生育我,养育我;「师教之」,老师教导我,给我们法生慧命;「君食之」,君王给予我俸禄,我能养家活口。所以君亲师对我们生命很重要。所以古人在祠堂立的牌位就是天地君亲师,这五个角色对我们恩德很大。人时时不忘天地君亲师之恩德,这个人就不忘本。知恩报恩,知恩的人,他就想去报恩,随着报恩,他的德行福报愈来愈增长。所以现在天灾人祸为什么多了?忘恩负义。怎么可能没有灾祸?所以这一品经,这一章「五刑章第十一」,这让我们成就自己帮助社会要从这个根本下手,不忘君恩,不忘圣人、老师恩,不忘父母恩。所以栾共子说了,「唯其所在,则致死焉。人之道也」。就是面对父母、老师、君王都应该要以死相报,「则至死焉」,这是「人之道也」,这是做人的原则道理。他说,我怎么敢为了私利抛弃做人的原则?而且当下他也很有正气告诉晋武公,你用了我,你又用什么来教导你的臣民?我假如跟你了,我就是二心,你怎么还任用我?之后就尽力拼死到底。
所以《礼记》这一段也是彰显礼的精神。礼是报本反始,回报根本,反始,我们生命的源头在哪?饮水思源,知恩报恩。孔子也是不止在《孝经》这样教导我们。孔子在季氏第十六这段话,也跟这章经文满相应的。「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你看这些经文都很重要。现在十几岁的孩子也没学过,所以有时候年轻人偏了不能怪他们,我们为人父母、长辈、老师、领导者也要问问自己,我们有没有教?我们有没有带头做?君子可以包含在位与不在位者。一个真正读圣贤书的人,他要把教诲放心上,所以这个「畏」是敬畏、恐惧、不敢违背的意思。首先讲到「畏天命」,有不少注解,但都是强调善恶报应,就天地之间不变的道理,因果报应。孔子五十而知天命,也是深信因果。你看《尚书》讲的,「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他深信因果,他的敬畏心就起来了,我现在讲这句话是善还是恶,会招感果报的。「惠迪吉,从逆凶」,随顺性德吉祥,随顺习气会有凶灾。《易经》讲,「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敬畏,自己不能招感恶报,也要为后代子孙着想,不能酿成子孙的灾祸。
再来讲到「畏大人」,大人是在位的人。古代诸侯治国,天子治天下,都有他们的权力,维护朝野安定,我们不能干犯,所以可畏。或者这个大人,就是有德有位的人,我们应该敬畏他。处高位的人,他要考虑的东西很多,事非经过不知难。所以佛门有说「不谤国主,不作国贼」,你谤国主让广大的国民没信心,这国家就危险。「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所以人民对领导者的信心是很重要。我们真的觉得有做的不妥的,我们应该用不会破坏到领导威信的方法来提醒、来劝谏,用适当的管道去劝谏。现在人太容易激动,一下子太强烈,在团体里面,比方动不动罢工,整个公司谁都受损。「畏圣人之言」,圣人所讲的都是真理。深远不变的真理,都记在经典当中,违反了会有灾祸,所以君子畏之。「小人不知天命」,他就不敬畏。他不知道天网恢恢疏而不漏,他有侥幸的心理。甚至于是他不明理,欲望又太强,根本控制不了,他就不会敬畏。「狎大人」,这个「狎」有太轻慢、轻视了。我们念着,比方国家领导人日理万机辛苦,单位主管扛的责任都比我们重,我们应该恭敬感恩,不能轻慢。所以传统文化重视「约之以礼」,我们自己的言行也要依照礼节。「侮圣人之言」,侮就是侮慢。刚刚提到民国时期强调要废弃这些经书,这个都是「侮圣人之言」。
我们学习这一品经,我们当下就可以为团体社会做出贡献。尊重领导,我们做起;珍惜圣人的教诲、师长的教诲,从我做起。把「孝」以身作则带动,真心去做圆满功德,发意圆成。现在社会大乱就是因为这三点,我们拨乱反正,为人演说,做出榜样来。师长还教导我们,现在「先人不善,不识道德,无有语者,殊无怪也」,不要去责怪任何人。你看到人家不孝,告诉自己,我做的孝还不够,不能感动他。不见世间过,从我做起,看到人家不悌,我做得还不够,不能感动他;看到人家不忠、不信,我做得不够,还不能感动他。我们能有这样的心态,不见世间过了。而且我们看到人家不足,不只不见他的过,转成什么?转成一种愿力,我要正己化人。他还没感动,做得还不够;别人的不足,别人的过失,变成我们提起使命,提起菩提心。那是五十三参善财童子的心境,一切人事物都是来成就我,都是来提醒我,我还要尽哪些本分责任,还要表哪些法。何处是道场?处处是道场。哪个人、哪个事物能够让我们提起菩提心,提起责任心,那个就是道场。
好,我们讲到这里同学有没有要探讨的问题?还是对于前面这十一章经文,特别有感触的,也可以跟大家分享。没有关系,你们这几天很专心调养身体,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我们有的话可以提出来。那天好像有同学有提到了,要劝父母。家里都学佛,劝父母,好像感觉父母都不怎么喜欢听他讲话。这一点也要慎重,我都为父母好,我都是用佛法的道理劝他。但我们经一事长一智,为什么这效果不好?可能我们有点着急,可能我们的言语不够柔软。我们经历这些事,我在尽孝心,怎么是这样?我们今天要去落实一些经句,也不是一帆风顺,我们也会遇到一些情况。《群书治要》讲:「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白鹿洞书院待人接物里面有两句话特别重要,它标了这两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行有不得,反求诸己。」你虽然用意是为对方好,你也要能感受到他的接受度,不然我们这个为他好,可能又夹杂着自己的急躁跟控制要求,这个就变成爱你没商量,强迫中奖。就像《弟子规》讲的,「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态度很重要;「谏不入,悦复谏」。谏不入,你不能还要讲,讲了父母很难受,缘不成熟,下一次父母心情比较好的时候再说。所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大家有没有经验?亲戚朋友给你讲一些问题,讲到你好难受,听不下去了,他还继续讲。你会怎么样?会很难受,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所以我们好像跟大家提过菩萨四德,「随缘妙用」。纵使是护持自己的父母,也要随缘,不能强求。你一强求起来,言语就不柔软,妙不起来。你要劝父母,劝得父母还笑呵呵的,以他能接受的方式,让他觉得有这个女儿真不错,还能护念好我的道业。其实这里面有一个最重要的前提,就是菩萨四德里面,随缘妙用,接下来「威仪住持有则德」。我们自己要以身作则,你要做到让你的父母佩服你修行,你护念他们,他们容易接受。不然你是我儿子、你是我女儿,你还给我讲道理,还给我说教,一般父母接受不了的。你假如做到让他感动,然后又很柔和,接着有身教有言教,「柔和质直摄生德」。还要很有耐性,你不能「我今天非把我爸爸劝动不可了」,你有这个念头,就不是真心了。为什么?真心,一法不立。我们已经立了一法,我今天非怎么样不可,这就是一法,就没有应无所住了。所以「普代众生受苦德」。「谏不入,悦复谏」,复就是不厌其烦,良苦用心。「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我们后面还有「谏诤章第十五」会讲到劝谏父母,这都是很重要的一章,我们到时候再好好来探讨。
我们接下来是「广要道章第十二」,广是推广,或者仔细说明之意,把它的义理开展得更深广。这一章是详细说明,我们「开宗明义章」里面,「先王有至德要道」,要道就是指孝道。期望使天下后世的这些国家领导者,能够很清楚了解要道施政(就是孝道施政)的原理原则),以及它实施之后达到的效果,在这一品经要彰显的。效果是什么?人民相亲相爱。
【子曰。教民亲爱。莫善于孝。】
包含后面讲,「敬一人,而千万人悦」,这天下和顺。其实这个孝延伸开来了,天下一家。这里面也提到,治国孝悌为先。
【教民礼顺。莫善于悌。】
「尧舜之道,孝弟而已矣。」可见孝悌重要。孔孟之道,仁义而已矣。还有治理的手段,这里也提到,礼乐教化。
【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
所以《礼记》有讲到,「人有礼则安」。这个人有礼了,安定,安全;家庭有礼了,也才能安定;团体亦如是。「无礼则危」,一个人无礼了,他有时候得罪人,会惹来灾祸;一个家都没有礼了,这个家庭危险。「故曰:礼者不可不学也。」礼一定要学。
诸位同学,好像我们大一李越老师教《常礼举要》。这门功课很重要,我想不要等到大一上课,李炳南老师《常礼举要讲录》、徐醒民老师《常礼举要讲记》有时间多学。「道德仁义,非礼不成」,一定要有礼这个基础,我们道德仁义才能不断提升。《礼记》又说,「礼者自卑而尊人」,我们能恭敬别人,相处起来非常和乐、和顺,我们要屈己,然后能尊重他人。所以《礼记》开篇,「毋不敬」。《无量寿经》,「德遵普贤大士之德」,首先就是礼敬诸佛。好,所以这一品经,我们明天再深入来探讨。
今天就跟大家交流到这里。
(1)、资源来源于网络公开发表文件,所有资料仅供学习交流;
(2)、本站所发布内容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可以联系客服删除,微信:xsxyd6688;
福德智慧 » 《孝经》(第十一集)罪之大者,莫过不孝 成德法师主讲 2022/1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