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经》(第十集)孝子之五事三戒 成德法师主讲 2022/12/23
成德法师视频在线观看【点此选集】《孝经》【点此选集】
成德法师移动硬盘全套目录【点此查看】
成德法师音频机合集目录【点此查看】
诸位同学大家吉祥,我们昨天学习到「圣治章第九」,尤其后面讲到了君子以孝治天下,他的行为也都是符合正道,随顺性德,来给百姓做榜样,以德行来带动百姓。我们昨天提到「君子则不然」,他的行为不违背道德礼义,他是:
【言思可道。行思可乐。德义可尊。作事可法。容止可观。进退可度。】
我们昨天学习到了『言思可道』,所以所言要符合圣贤、佛菩萨教诲才说。这些经句我们内化之后,我们一言一行都会观照,自己讲话、做事不随顺烦恼习气,随顺性德,经典的教诲就是性德。「行思可乐」,在这里特别强调我们的行为,能不能让人生欢喜心,能有这样的考虑。当然有这样的一个考虑,自己就有一种敏感度,防止众生因为自己的行为生烦恼。能够这样一举一动会很替人着想,设身处地,不让众生因自己而生烦恼。所以师长教诲我们,佛门不杀生,不只是不杀害生命,是不恼害众生。我们假如太过自我,只考虑自己的角度、感受,没有考虑别人,很多时候因我们的言行生烦恼,我们自己都还浑然不知,人家可能已经很痛苦了。所以不杀戒是不恼害众生,能够柔软体恤他人。
『德义可尊』,「立德行义,不违正道」,赢得他人的尊敬。我们看白鹿洞书院那个纲领,这个是我们传承四千五百年老祖宗是怎么教导后裔的。白鹿洞书院那个纲很精辟,首先学习的内容,「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再来学习的次第,「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博学、审问、慎思、明辨是解,笃行是行,解行相应。在行的部分,老祖宗留下来三个纲,第一个立身;第二处事,处理事;第三接物,与人相处。在立身当中,那等于是自我的修身,提到「言忠信,行笃敬」,言语要忠、要信,要很真诚、忠诚;行为笃实、恭敬,就是诚敬;「惩忿」,不瞋;「窒欲」,不贪;「迁善,改过」,不愚痴。你看在立身当中,真诚恭敬,不贪、不瞋、不痴。
处理事,就一句话,「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你做任何的事情,最高指导原则要符合道义,不能是为了功利,都是为道义来做的。君子喻于义,道义,不是为了自己的功利,小人才喻于利。所以一个人做什么事都是道义出发,亲戚朋友会很敬佩他,这个人真讲义气。我们看到在古代这些读书人,比方说有个读书人他在读书期间,突然有个朋友跟他说,我想把我的家人付托给你。人家的妻儿付托是多重的责任,他嘴上没有答应。后来这个朋友去世了,他带着自己的小孩去看望这个同学的遗孀还有孩子,带了很多财物去帮助。自己也并不是很宽裕,他自己的小孩就有点不能理解,父亲,我好像没有怎么听说你跟这个人有多深的交情,怎么你跑那么远来帮助他的家庭?他跟孩子说,他是以前读书同学,他曾经跟我提过,要把家里人付托给我,我嘴上并没有答应,但是我的内心有答应,后来他们家真的困难,他也走了。所以古人对于自己内心曾经答应的事情,他就不愿违背自己的信诺会去做。这是一个例子,还有一个例子我们也很熟悉的「季札挂剑」,这都是有信义之人,虽然口上没有答应,但是心上已经许诺了。我已心许之,怎么可以「以死倍吾心哉」,怎么可以因为对方已经去世了,违背我当初的承诺?把剑就挂在徐国国君的墓前树上。
所以我们看这些古人,「德义可尊」,我们听到他们的故事,自然生起对他们的尊敬。同学们有没有读过《义田记》?记载范仲淹先生的。你看提到他帮助那么多家族、邻里乡党,甚至是贫穷的读书人。结果他死的时候根本没有钱买棺材,还是同僚凑的,你看当那么高的官,死的时候连棺材都买不了。所以后人很尊崇这篇《义田记》,钱公辅先生写的。尤其那一句「唯以」,就范公唯一留给子孙什么?「施贫活族之义」。布施给贫穷的人,把整个家族照顾得很好,祖宗在天之灵很安慰。他当时候一发达了,给自己的孩子讲,我今天发达,那是祖宗之德。读书人明理,「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现在的人不懂这个道理,都是自己觉得自己很厉害、很骄傲,不知道这都有祖先的福荫。所以他「施贫活族之义」留给他的后代,遗其子。所以这一篇叫《义田记》,范公那时候买的义田一千亩,后来子孙发扬光大,到清朝有四千亩。所以这些风范都是德义可尊。
『作事可法』,他在做事的过程,他的心境,包含他做事的原理原则,这些都值得我们可以效法。值得他人取法,那代表他做任何事不是任性而为,行中都有法。都有像我们昨天提到了君子有四仪,做任何事情,他的考虑都符合仁、义、忠、信的原则。我们再看这个句子的时候,也可以反观自己。比方说今天你的长辈,可能把堂弟、堂妹、表弟、表妹交给你一个月,他们就跟着你一个月,你好好带他们。诸位同学,你肯不肯带?想一想自己能给他什么东西,他能不能从我们一言一行、从我们做每一件事、从我们的容止可观、从我们的容貌、从我们的应对进退,这些弟弟妹妹都得到启发,甚至受自己感动。所以不是你当了官才是从事教化工作,现在我们一言一行符合经教,就是在为人演说。所以传统文化都是当下可以达到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今天刚好有弟弟妹妹跟着你,这是个缘分,随缘妙用,随这个缘;那个缘遇到了,我当姐姐、当哥哥要有责任,我得收敛收敛,弟弟妹妹看着,不能这么随顺我的习惯,你自己的受用明明德,就在这个缘上。你有这种责任心,你可能在这个缘当中,自己的言行就有很大的提升,对自己弟弟妹妹就起到带头作用。
昨天跟大家有谈到我们做事,应该建立哪些思想观念?我们有没有重视怎么做人、怎么做事?比方说提到这个「作事可法」,随着我学习的经教,哪一些跟做事有关的,我把它整理起来,常常提醒我自己,这样我在真正办事的时候,这些教诲就可以用上了。比方我们刚刚说到的随缘妙用,这就是一个做事的原则,我随这个缘,我做这件事的目的提升自己,然后护念相关的人,这就是做事的目的。假如今天我们做事了,自己脾气大,别人跟我们共事也搞得不愉快,这个就违背大学之道了。做事的目的是什么?藉由这个事,藉由这个缘,自己提升,相关的人跟着提升,这个才妙,妙在自利利他上。
举个例子,当然我也做得不好,举个小例子。昨天有个同修,他对我挺关心的,可能看我好像比较瘦,他就给我打植物奶,他还去买oganic(有机的)小米这些原料。结果喝一下,喝起来怎么味道怪怪的,有蟑螂的味道。我就请他过来,我说你有没有喝喝看?他也跟着喝了一口,真的有味道。我说你去把你打的这些原料拿来我看看,拿过来,真的,小米那一包真有味道。他说我一打开就打了,那代表这一包的问题;他假如说这一包已经开了好几天,他没有关好,那另当别论,他是一打开就打了,那显然是这个公司产品有问题。你遇到这个境界怎么做?假如你生烦恼了,你怎么拿这东西给我吃,你跟他都生烦恼。但是这也是个缘分,我说这个没关系,你要打电话给这家公司,为什么?可能它同期生产的都有这个问题。所以你打电话提醒他,说不定他重视起来,他会回收这些产品,不然很多人吃坏肚子怎么样?我昨天肚子确实有点小反应,今天没事了,昨天有一直念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这可不能吃坏肚子,现在《孝经》的课这么密集,可不能有什么闪失。
我们在这个事当中,首先自己不要被事生烦恼,再来你也不能只考虑自己:怎么这样,丢了!你只想自己而已。想到可能相关的人,我也藉这个事情提醒这位同修。我们不能只考虑自己,考虑这件事相关的人,这要变成一种习惯。所以师长常常说放下自私自利,自私自利在哪里放下?在发生的每件事里面。是吧?今天假如我们只顾自己的感受,吃到这个,可能就责怪这位同修了。人家这么尽心尽力,还买有机的来,这不能怪他,你要体会到人家的心,你不能着在这个事相上,着相就会生烦恼。我们假如清楚这个做事的原理原则,我做每件事是为了明明德、亲民,你做事就会很冷静。你不忘这个做事的目的、初心,你就不会做着做着自己陷到事里面去了,发脾气,跟人对立,不会了,不干这种傻事;也不会在做事当中不顾及别人,因为你是要藉这个缘成就、护念别人。所以这一句「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很重要,要在道中,不能在烦恼当中。当我们在做事过程当中,都是在练这一颗心,要把得失心放下,这是做事的一个观照,「岂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我心」!
夏莲居老居士有一段法语很精彩,你在处理事的时候,要提起这一段教诲。夏老说的,「处事时,廓然而大公」,你在做事当中,让自己愈来愈为大局着想,大公无私。「物来而顺应」,你练这个随顺因缘。「事已过勿留滞」,这个事已经过去了,不要耿耿于怀,放在心上。「事未至勿将迎」,这个事还没有来,你不要在那里瞎操心,要用心如镜,境来不拒,境去不留。在做事当中修行,「坦坦荡荡,鉴空衡平」,这就是用第一念,用真心处理事。「若计较人我」,做事的时候人我是非都起来了,跟人对立,「瞻顾得失」,得失心在里面。你看古人指导得好细,你主这一件事,要置身于利害之外,就是你负责这个事,但是你要跳出得失心。建言者,你给人家建议事情,要置身于利害之中,这样你的建议才会贴切,不然站着说话不腰疼,讲得很简单,都不知道人家的难处。你看,建言者要置身于利害之中,所以不能计较人我,不能瞻顾得失。不能「激于义气」,不能义气用事。不能「牵于感情」,也不能感情用事。所以只有练心法,没有练事法,做事当中就是历事练自己的真心。所以这一句「只有练心法,没有练事法」,这又是一个很重要的精神。怎样练心?就是自己的心上常常不要放事,你无一事,就好像你用心如镜,你心里放空了。放空了,无一事,叫做「应无所住」,然后事情来了你就去应,你是很清净的心去应它,平常心去应它,叫「而生其心」。我们心上很难没有事,常常心上我最讨厌怎样,你心上有个事;我最不喜欢怎样,你心上有个事;甚至于你跟人家沟通,我最怕起冲突,你还有个怕,你最怕起冲突不是坏事,可是你跟人家讲话就有点烂好人。所以大要只是胸中无一事,「乃能事事」,你就能去应每一件事,因为你应无所住了,所以应无所住不容易。
《大学》里面讲,「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你只要还有点情绪去处理事,不会处理得当。「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哪怕你那个恐惧不是很大,但心还是偏了。「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你看去处理事,还没处理,就担心会不会处理不好?你心上有事了。所以做事都是在练自己的心,一有这些忿懥、忧患、恐惧、好乐,赶快「阿弥陀佛」,心上不装这些心念,装阿弥陀佛。所以念佛叫「暗合道妙,巧入无生」,为什么?因为你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没有妄念进来,叫应无所住,那你又一声接一声,叫而生其心,这叫巧入无生。没有任何妄念,叫应无所住;你又一声接一声,而生其心,你看《金刚经》的境界,老实念佛能入。不然你要入《金刚经》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要放下执着、放下分别,还要放下起心动念。放下执着没有那么容易,见思烦恼,佛说的,你要把见思烦恼断掉,像在瞬间把四十里的瀑布截断,人几乎做不了了,可是你看你老实念佛,能入这个无生的境界,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所以这是佛法的妙法,你假如专注念五分钟阿弥陀佛,没有一个妄念,你就做了五分钟的法身大士,当然要继续保持比较好。所以我们不是为了做事而做事,会陷到事里面去;为了修行而做事情,为了自利利他做事,为了提升自己的境界而做事情,那都是在练这一颗心。
比方《格言别录》里面说「临事需替别人想」,你在做事的时候,都要替别人考虑;「论人先将自己想」,我们要论这个人有什么习气,我们自己要先想想自己有没有?自己都有,还讲别人,这个是不妥。「无诸己而后非诸人」,自己不做得怎么的,没有资格讲别人,讲了,人家不服气,适得其反。包含做事有没有养成一个习惯,「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做任何事、处理任何事都考虑要从根本下手,不然我们处理事很可能都是枝枝末末。什么是根本?经典里面常常讲德是根本、心是根本、孝道是根本、修身是根本。你说几个治理一方的官员他会常常考虑到修身为本?「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他不回到这个点上,他真的要把事处理好,很难。人不回到修身为本,他就很容易在很多事当中去指责别人,常常指责别人,人和就没了;愈没人和,他不觉得是自己的问题,愈指责别人,到最后众叛亲离都有可能。包含你面对事情要冷静、要镇定,你一急躁,自顾不暇,你一急起来,顾你自己都顾不好,你还能去处理事情?所以自顾不暇,焉能治世?你怎么还去处理事?
你看古人留下来以静制动,以沉制浮,要沉着,别人很浮躁、很急躁过来了,你不只没有被他转,你还慢慢来、慢慢来,别着急。以缓制急,以宽制褊,人家心量很小,气急败坏,你很能包容,把他化掉。我们也不举太多了,比方说你办事,你要考虑到名正言顺,这样你处理事,人家才服气。包含你做事,《论语》里面指导的「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君子思不出其位」,你各有自己的本分职责,你不要抢人家的工作。哪怕对方可能有需要帮忙,我们也是很尊重他,跟他沟通,他愿意我们来协助他,要分工不分家。这些义理是圆融的,不是死板的。包含做事,刚刚跟大家有提到那一句,「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就是一个道义。而这个义字,师长开解,就是你做事合情、合理、合法,都能顾及到。所以人随着事情的锻鍊,他变得考虑周到仔细,情理法都能兼顾。好,这个句子我就不举太多,因为刚好自己有曾经就对人、对事、对物,有哪些相关的经教指导,比方说对人,应该爱敬存心,应该心存忠恕,就把它记下来;对事,有哪些句子,自己常常看,常常提醒。这些句子我就不举太多了。
其实这六条要落实,不简单!比方说「言思可道」,成德好像曾经有一个专题叫「言语的修养」,那是六个小时,专门讲言语的,大家以后有空可以做参考。康熙皇帝有讲过三句话,「讲论得之最速」,你听人家讲课,因为他讲一堂课,比方说两个小时,他最起码他要准备十个小时,但是你专注听这两个小时,你就把它吸收了。讲论得之最速,「思虑得之最深」,你听了这些好的教诲,你要去思惟,拉回自身,你体会得就深。「力行得之最实」,这些道理,理有顿悟,事要渐修,你得把这些领悟的道理都是解,你要去行,解行相应,你得到的收获会非常扎实。所以多向人家有下过功夫的人学习,就像我们邀请到的这些老师,他们在所负责的比方说《易经》、《道德经》,那都下几十年的功夫,这么好的机会向这个老师学习,多难得。不只学习,你能够先做预习,在课程当中多请教问题,你把老师几十年的功力给问出来。所以善问也是很重要,善问,善请教。
我们看下一句,『容止可观』。「容止威仪也」,自己的威仪符合规矩,所以君子仪容、举止庄重,有威仪、有威严。这个「观」,可以向他们观摩、学习,这样的行为让人家很敬仰,很愿意亲近。所以在《论语》当中有提到「君子有三变」,这是子夏说的。这个「君子」应该指的是孔子,君子有三变,就是孔子给他的感受、给他的观感,有三种变化。「望之俨然」,远远看着老师很庄严,很有威仪;「即之也温」,靠近老师觉得非常温和,很舒服;「听其言也厉」,听老师讲话,老师义正辞严,听了自己很自然生起正气。看起来是三种变化,事实上都是君子他的德行自然流露出来,让人产生的感受,这个是「容止可观」。
在《格言别录》当中有提到,这一句讲得很好,古人很会归纳总结人生的智慧。《格言》里面说心术,一个人的「心术以光明笃实为第一」,要坦荡光明,要笃实,不能虚伪,不能搞虚假。「容貌以正大老成为第一」,这些都总结得非常好,你看容貌正大老成,你正大光明、很真诚,表现在容貌上自然非常端正大方、老成持重,令人感受也很亲切、融洽。你没有守住正大老成,心有点偏,这个容貌让人感觉起来不舒服。比方说有一点谄媚讨好,我们这些习气或多或少有,都要从自己心源隐微处观照得很深,把这些东西挖出来放下。不然「勿谄富,勿骄贫」也不容易,我们内心里面没有这种功利,才做得出来。所以谄媚讨好的态度,就透出内心不实在,有贪求。这种谄媚讨好,其实就让人家感觉这个心是有所求,这个人也忐忑不安。也不能容貌是轻浮放荡,这样的举止让人家轻视,人家没有办法信任。或者我们的容貌展现是很羞涩、很局促,我们说没见过场面,很放不开,那就显得动作很僵硬呆板,人家也不好跟我们太深入的交流。这些也都是在我们跟人相处当中,自己也要反思、观照到的。
下一句是『进退可度』。「进退」,注解里面讲「动静也」,就是应对进退「不越礼法,则可度也」,君子的应对进退合乎规矩与法度。古人很注重这一点,在年龄轻的时候就要锻鍊洒扫应对进退,比方「将入门,问孰存;将上堂,声必扬」,这个都是一种进退的分寸,「长呼人,即代叫;人不在,己即到」。你在家庭的这种应对当中很懂得分寸,不然人家交代你个事,最后人不见了,还让人家等半天,这个都是不懂得进退。师长常说你面对境界要清楚,比方你今天跟爸爸出去,或者跟老师出去,跟单位领导出去,自己都要会应对进退。你今天跟父亲出去,都是你在讲话,这个分寸就不对了。跟父亲出去,他是主角、你是配角,假如你们去见亲戚,都是你在讲话,你爸爸晾在一边,人家看了觉得这孩子不懂事。包含我都曾经遇过一个企业家,现在年轻人太不懂事了,让他们跟我一起去接待客人,客户一起去吃饭,帮我一起招呼、照料,但是这年轻人不是,菜上来了,转去自己去那边先吃了。菜上来,要招呼客人,要给客户先吃,你看这些都不懂,应对进退失了分寸。这样的情况,你说以后领导还敢带这样的人出去吗?都是随自己的性情,不是随规矩法度。
《论语》当中也有很多应对进退,有个是孔子面对一个贤者底下的人,就问说「夫子不言、不笑、不取乎?」这个贤者他底下的人应对得很适当,他说「以告者过也」,你听到的这个有点过了,我们家的夫子「时然后言,人不厌其言」。孔子问他,你们家主子是不是不讲话,不言、不笑、不取?「以告者过也」,我们家夫子是「时然后言」,时机到了他会讲,「人不厌其言」;「乐然后笑,人不厌其笑」;「义然后取」,符合义的他才取,「人不厌其取」。你看,他应对得很好。他离开的时候,孔子说「其然,岂其然乎」,这个人代表他自己的主人出来,应对得挺恰当、挺得体的。下一句经文:
【以临其民。是以其民畏而爱之。则而象之。】
就是君子行此六事来领导人民,『是以其民畏而爱之,则而象之』。你「临抚其人」,就这样去领导、安抚人民,那底下的人「畏其威,爱其德」,对你很敬畏,但是也很爱戴。然后皆「放象于君」,他们对你的敬畏、爱戴,进一步会效法你、学习你,所以:
【故能成其德教。而行其政令。】
因为上位的人都以身作责,「正身以率下」,下的人就「顺上而法之」。因为「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这个偃就是老百姓很愿意跟从、遵守。「则德教成,政令行」,所以他自身的德行,能够化育他的子民,然后他所推行的这些政令也都能很顺利。孔子讲完这一段话之后,引了《诗经》来印证,君子这六种德行所产生的一种教化的效果。
【诗云。淑人君子。其仪不忒。】
这一句是《诗经.曹风.鳲鸠篇》的句子。这个「淑」是善的意思,这个「忒」是差,差别的差,意思就是善良贤能的君子他『其仪不忒』,他的仪容风范没有差错,没有瑕疵,是人民学习效法的典范。在成德自己生命过程,比方说念着这几句,很自然就想到师父上人,他老人家真的是「言思可道,行思可乐,德义可尊,作事可法,容止可观,进退可度」。我们看老人家怎么接待客人,里面都有很多学问,很多学处。老人家接待他人、面对弟子,从来都是温和,都是恭敬,还有温良恭俭让的展现,从来我们没有看到老人家有情绪波动,所以自自然然我们当学生的「畏而爱之」,愿意「则而象之」。
宏琳法师很用心,他编了几部书,第一,《若要佛法兴,唯有僧赞僧》。那是真的在大是大非面前他挺身而出,觉得这一部会集本这么好,黄念老又注解,师长又弘扬,这么难得,招来这么多毁谤批评,你看他站出来编了这部书。甚至于这部书前面照片,是海贤老法师拿着这一部书,为这一部书做证明。所以我们学传统文化不能学成乡愿,大是大非面前要站出来说话。他又编《九十年谱》,老和尚说,好多事他都忘了,居然这本书里面都有。很用心,自己甚至派人到台湾,到老人家走过的地方深入了解,搜寻资料。这部书给我们弘法的人很大的信心,很大的护念。因为老人家走通了,走了一辈子,成就这么高,我们肯好好效法,我们弘法利生绝对关关难过关关过,老人家的难比我们多多了。第三,他又编了《老和尚的身教》,透过所有弟子们回想老人家的德行风范。我们好好学习这一部书,就可以看到老人家如何把儒释道的教诲,真的落实在这些生活、工作、处事待人接物的点点滴滴。我们深入学习了,就知道从哪些细节去效法师长,也能体会这一句「淑人君子,其仪不忒」。成德这些年有一些机会亲近老人家,真的老人家所有的出发点都是仁爱慈悲,都是性德流露,其仪不忒是真的。
我们接着看「纪孝行章第十」,这是记录孝子的行为。这一章里面也强调,孝子的行为有五项当行,有三项行为是不能做的。我们来看一下经文,「纪孝行章第十」:
【子曰。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
提到了孝顺的子女他们侍奉父母亲,首先这个『居』就是平常居家,「必尽其敬」,一定尽力做到恭敬,以恭敬的态度侍奉双亲。我们想到师长,他在有一次新加坡祭祖,曾经有提到《弟子规》前四句,其实这个就是恭敬的落实,因为这四句都是跟父母的相处。首先提到了「父母呼,应无缓」,我们真有恭敬,父母一呼唤,我们马上即刻就答应,不会慢吞吞的。看起来只是个小事,但是都是从这些小事当中培养出对父母的恭敬。假如一个人,父母呼唤他,他都拖拖拉拉的,那他就缺乏恭敬心,甚至都是很懈怠、散漫的态度来对父母。《弟子规》里面很多句子,都是落实『居则致其敬』。你看第二句「父母命,行勿懒」,你真正恭敬父母,父母交代的事情认真去做,不会推卸、不会拖延。这个态度内化了,对别人交代的事也是同样认真对待。再来「父母教,须敬听」,父母的教导要恭敬聆听,能这么做的人,对于老师的教导、上级的指正、朋友的劝谏,他才能虚心聆听。说实在的,他虚心聆听,他受益最大,父母教他都不听,那以后谁教他能听?「父母责」,对父母的责备,「须顺承」。顺,接受;承,要改,不能让父母白教训,不能让父母白处罚,而且父母责,不能强词夺理,不能一言九顶。
我们看到这个「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我们举一位孝子的行为,来体会一下他对母亲的恭敬。元朝有一位读书人叫萧道寿,他的母亲八十岁,他侍奉母亲非常尽心尽力,而且应对都很恭敬。每天早上,他会到母亲的门口等候母亲起床,很恭敬侍奉,然后母亲起来了,夫妻亲自帮母亲盥洗梳头。你看他这个恭敬都落实在侍奉的这些细节。三餐吃饭,母亲吃,他接着才吃。晚上,一定侍奉母亲先睡了,然后自己才睡。有时候母亲生气了要罚他,萧道寿就「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要责罚他,他自己把棍子拿出来,家法拿出来,然后自己趴在地上接受惩罚。他母亲处罚完打完了,母亲说起来他才起来,然后他起来深深给母亲礼拜,谢谢母亲教导,然后谢罪,刚刚我那个行为太错误了。接着站在母亲旁边,看着母亲脸色欢喜了,为什么?孩子很受教,孺子可教也。母亲脸色比较满意了,他才离开。所以很恭敬母亲,而且自己在犯错的时候,也是觉得自己太不应该,一来反省、忏悔自己,二来也体会母亲在教育我,这不能让母亲白教育了,他的心念都时时能顾及到母亲的感受。所以,「居则致其敬」,这是很好的表法。
我们接着看孝子的行为,第二『养则致其乐』,注解里讲「就养能致其懽」,就是在侍奉过程,让父母很欢喜。我们想到曾子奉侍他的父亲,而且是养父亲之志,很能体会父亲的心。像他侍奉父亲,每一次吃饭必有酒肉,他尽全力奉养父亲。然后吃完要把菜撤掉,一定问父亲剩下来这些酒肉有没有要送给谁,就是都很尊重父亲的心意。我们说能致其欢心,都要顺父亲的心意,父亲当然很高兴,这个孩子真能体恤我的心。也包含很可能父母都还没有开口,你能体会到他的需要,比方你能体会到他可能在担心哪个孩子、哪个孙子,你自己主动就去照顾,去给他安排好,然后跟父母讲,别担心,我有去处理了。当下父母会怎么样?有这个孩子真好,我都没开口,他都能体会到我的心意了。
「养则致其乐」,我们想到老莱子「老莱斑衣」。老莱子是楚国人,非常孝顺,他奉养父母,因为他自己也七十岁,他也是老人了,父母大他一辈。所以他在奉养双亲的时候,因为老人肠胃功能没那么好,味觉没有那么敏锐,所以他都会考虑到比较甘甜的、比较软的、容易咬的,这个都是体恤备至。我们也听过,比方说我们当儿女买东西回家,买什么?买一些很硬的东西坚果类这些,父母有时候忍不住,你买回来都是你自己喜欢吃的,都不是考虑我们。你看,这个跟老莱子境界差很多。老人毕竟他的身体,这些功能都比较弱了,饮食对老人家三个原则。暖,要吃热的,凉的伤脾胃。当然年轻也不要仗着自己年轻,悠着点,这样弘法可以久一点,可以活到一百岁。礼敬也要对身体发肤,不能在饮食生活当中损害身体,所以不要吃凉的东西。暖、软,比较软,好咬的。还有缓,这个音都满相近的,缓就是吃饭的氛围不要给老人压力。陪着老人家吃饭,大家吃完了,碗筷都摆好了,盯着他看,你看这老人吃得挺有压力的。所以够体恤的话,端着碗慢慢吃,陪着老人家吃,就不会有压力,不会着急了,所以不能赶老人吃饭。
老莱子七十岁了,他言不称老,就是他的言语不会去提老这个字,他提老,他的父母不是更老吗?你看他言语都会顾及父母的感受。大家想象一下,我们当儿子,我老了;爸爸妈妈一听,那我不是更老了?人常常想我挺老的,心情不好。老莱子能体会老人的心情,所以他穿着五彩斑斓的衣服,小朋友穿的衣服,然后在父母面前唱歌跳舞,像小孩一样在那里玩小鸡,就像小朋友在玩耍一样,就让父母看着高兴。听说是大笑一声延寿三年,所以心情愉快对身体很好。他还曾经挑着两桶水上了堂,假装跌倒,水都翻了,然后自己就像小孩一样在那里哭,逗得父母哈哈大笑。这些故事在《德育课本》当中记载得很详细,而且尤其这个《德育课本》后面,都有民国时期特别有学问的这些读书人针对这些故事做了一些评语。像老莱子这一篇,是李文耕他也是个居士,他说「恒言不称老」,这是《礼记》当中的教诲。在父母面前不能称老,源自体贴入微,子女的心很体谅父母。老莱子斑衣、玩弄小鸡这些,让父母忘了老,这是发挥到极致。所以假如有一个孝子,能融合老莱子,融合大舜,舜是孺慕自己的父母,父母怎么对他,他还是这么爱慕他的父母;还有参之养志,曾参随时体恤父亲的心意,假如这三个人把他合成一个人,这个真爱流溢处,令人神往不尽。那合成一个人,他一举一动都是孝心性德流露,我们看了倍受感动。我曾经听一个同仁他刚好有机会跟王希海老师见面,他说站在他的旁边都觉得心很安宁,就是这个孝子的磁场确实能够感染人。人尽了孝,心很安,对得起良心,身心特别的安定。这是养则至其乐。
『病则致其忧』,父母生病了,要关心父母的病情,当然也是很担忧,赶快去想尽方法让父母的病情能够减轻。所以注解这边讲到「色不满容,行不正履」,就是孝子时时在考虑父母的病情,脸上都是会担忧,走路也走不稳,行不正履。我们想到的是王季生病了,文王在照顾自己的父亲,就是看父亲病情有没有好转。吃得少了,他就很忧虑,「色不满容」,走路不稳,「行不正履」。在台湾也有报导一些孝子的事例,确实是「病则致其忧」。台湾有一个女士叫高彩云,她已经八十一岁了,可是她侍奉她一百多岁的养母。她自己都有骨质疏松的毛病,身体状况也不是很好,但是照顾养母她是无微不至。虽然经济也很不好,靠着低收入户补助微薄的收入在过日子,但是这一对母女这种亲情互动,让接触的人都非常感动,满满的亲情之爱。这个老人也因为行动比较不方便,常常是躺在躺椅、床上,但只要她察觉养母不舒服、喊痛,不管是白天或者半夜,她都会马上起床。八十一岁的人,为养母擦药、搓背、按摩,按一按比较不疼了,只要能够减轻养母的疼痛,她再怎么辛苦都愿意。这个是台湾的一个例子。
另外还有一个例子,张庆云他陪伴他的老父亲。张庆云他从小丧母,十八岁他到军中服务,表现很优异,深获部队肯定,有很好的晋升机会,但是他放弃了。因为他父亲年龄很大,他很珍惜可以侍奉父亲的机会,所以他四十一岁就退伍了,陪伴自己的老父亲。他老父亲后来记忆力、生活自理能力衰退了,他为了避免父亲发生意外,以及可以随时注意到突发状况,他就在家里内外把环境改善成无障碍空间,比方墙壁、橱柜、门窗都安置扶手,就考虑得很细致。还结合信息科技,三度空间创新方式来照顾父亲。他这个三度空间,就是除了自己去观察父亲的需求之外,在父亲可能活动的范围之内,他都装了观测系统,还有感应器,随时了解父亲的动静。所以人有这个孝心,他考虑得很细,而且他会不辞劳苦,因为做这些事都要花时间精力的,只要父亲安全,或者父亲能欢喜,能及时满足父亲的需要,这个就是他最高兴的事情。比方说下床处,他父亲一下床,感应器就响了,他知道父亲起床了;厨房的感应器一叫,父亲走到厨房去想吃东西了;客厅的门口感应器有反应了,父亲想要到门外散步。只要家里面任何感应器作响了,他就立刻放下手边工作,陪在老父亲身边照顾,都满老人家的心愿。而且他还常常会唱童歌,玩手指、脚趾运动,或者打手掌游戏,然后算加法跟父亲比快,来防止父亲脑力退化。所以这都是「养则致其乐」,怕父亲的身体退化,这个也是「病则致其忧」,设想得很周到。
另外还有一个例子,他的母亲失智了,他都五十多岁了,一个黄先生,他台北有很优渥的工作收入,但是他回乡下照顾自己老母亲。他们都是重义,做我该做的事情,不做我良心不安,重义就轻利,钱他不放在心上。他因为老母亲失智了,为母亲洗澡换衣,晚上都睡在她旁边,一旦有些动静就去扶母亲上厕所,一晚有时候都起来三、四次,隔天他还要下田工作。虽然身体累,但心里踏实,甘之如饴,从来不喊累。他跟母亲相处,有一天他母亲看到他,就笑得合不拢嘴,然后就拉着他的手,你以后不要那么辛苦出去耕种了,我自己会赚钱。因为他老母亲在家里面捡到五十块硬币,所以很高兴。结果从那一天之后,这个黄先生清晨要出去种田以前,他就会丢好几个硬币在母亲的床边、客厅。然后每天回来,就看到他母亲靠着门很高兴,你看,我今天又捡到钱。你看他照顾自己失智的老母亲生活,非常体恤,而且为了让母亲高兴,都能藉由这些事情产生这些灵感、做法。我们看到古代的孝子,包含现在的孝子,真的是心中只有父母,忘了自己的身体,忘了自己这些身外之物,忘了自己的辛苦。
我们看下一句,『丧则致其哀』。父母去世了,守丧,这里有提到「擗踊哭泣,尽其哀情」,「辟」是捶胸,因为子欲养而亲不待,「踊」是顿足。一个人情感难受到极点,往往就是父母离去,这个也要适当的抒发。当然对于我们已经闻佛法的,我们知道人没有死,而且人最后一口气之后八到十二个小时,神识会离开,死生事大,这个最后的念头会带他到下一生去,所以我们就要护好父母临终的状态。所以佛法难闻,这是很大的福报,得人身闻佛法,我们就要护念好父母,能够护到他往生极乐世界这就很圆满,「父母离尘垢,子道方成就」。
谈到「丧则致其哀」,在二十四孝当中我们有想到「蔡顺拾桑」,这个是亲所好,都是把好的留给母亲吃。而另外一件事,是刚好蔡顺母亲去世还没有入葬,结果他的乡里有火灾了,以前的房子是木头做的,火势也是很快就烧到他们家,逼近他们家。丧母之痛,他就抱着棺材号哭,这是至孝的流露,不忍心看自己的母亲大体被火烧,他身体护着,结果大火就跳过他们家。这些事例,「孝悌之至,通于神明,光于四海」,确实是通于神明。他面对这么危急的状况,他的天性激发出来,这种至诚感神,这个火也有火神,所以能感通这些神灵。一般说是奇迹出现,其实都是至诚的心能产生的感应。包含我们也熟悉的这个感应,「董永卖身」。他父亲去世了,没有钱安葬,这个对孝子来讲太难受了,所以卖身来安葬自己的父亲。卖了身要去还这个债,结果他要去的途中就遇到一个妇女,就说愿意当他的妻子,就一起去到东家。东家就命令他要织这三百匹的布才能回家,结果他一个月就完成了,这个东家也是很惊奇,让他回去了。结果这个董永要回家,经过一棵槐树,其实就是当初遇到这一位妇女的地方,这个妇女就要跟他辞行了,说我是天上的织女,天帝被你的孝心感动,派我下来相助,现在债已经都还完了,说完她就凌空而去。所以孝子跟天界都能够感通。这是谈到「丧则致其哀」,我们也有联想到这些例子。
『祭则致其严』,这个是祭祀。「斋戒沐浴」,让身心清净,这个是对祭祀父母或者祭祀祖宗的恭敬;「明发不寐」,明就是太阳出来,等于是通宵没有睡,很恭敬。祭祀,要以恭敬严肃的态度来祭奠,来上供,表达对父母的追思、感念。汉朝丁兰,河南人,他父母很早就去世了,他很怀念父母,「事死者,如事生」,他就找到木头,将父母的形像都刻得栩栩如生,每天都礼拜父母。后来有一天,有一个张叔的人来他们家借东西,他不在。他的妻子看人家借东西,就在自己公公婆婆这个雕像前,等于是占卜,看借不借?卜下来,不借。结果这个张叔喝了酒,他就不理智,看不借他就生气了,结果就骂丁兰父母的雕像,甚至于还动手去打。后来丁兰回来了,就看到父母的像,觉得怎么父母的脸色不好看,后来知道是张叔有打他父母的像,他很生气就去追打张叔。结果可能就造成纷争,当地的官员就要把丁兰抓起来,结果这个木像就流泪了。当地的父母官了解这个情况,就觉得丁兰的孝通神明,把这个事例还上奏皇帝。皇帝觉得这很不可思议,还下诏把他的事情要画出来。这个故事,就让我们感觉丁兰思念自己的父母很深,怎么减少这个思念?就把父母的像刻出来,那种思慕之诚,连木头都通神明,所以他这种孝感通。而且当他知道自己父母的木像被打,你看他太生气了,去打这个张叔,就是他的状态只知道有父母,什么顾不上了,也顾不上打人可能是犯法的。这个是出于孝心,当地父母官也是嘉许他的孝,所以古代以孝治天下,这个不是很死板的,只是执法而已,情理法考虑在内了。尤其这样的行为那是至孝的流露,不只没有处罚,嘉许他,以这样的孝行来带动所有人民的孝心、孝行。
这五件事,『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注解里面有提「五者阙一,则未为能」,这五件事有一件没做到位,就不能算是能很好的侍奉父母。所以五件事能够做到,才称得上是能够很好的侍奉父母的孝子。这个是五件应该做的事情。再来三件是不能做的事情,我们看经文提的:
【事亲者居上不骄。为下不乱。在丑不争。居上而骄则亡。为下而乱则刑。在丑而争则兵。三者不除。虽日用三牲之养。犹为不孝也。】
『事亲者居上不骄』,我们前面有提到「莅官不敬,非孝也」,你当了官应该庄重恭敬以临下,很好的来带领百姓,照顾好百姓,就是居上位「居上不骄」,不能自大傲慢。『为下不乱』,处在下位要恭敬谨慎来事奉上级,这样就不会违法乱纪。『在丑不争』,这个「丑」可以指同类,这里注解讲,「丑,众也」,就群众,「争,竞也。当和顺以从众」,就是要和顺待人,在群众中不与人争夺、斗争。这个丑,再延伸,可以是讲同学或者同事之间不争。
我们看接下来提到『居上而骄则亡』,居在上位而放纵自己,恣意骄纵,必定招致祸患和败亡。就像唐太宗教诫自己的孩子,「君者舟也,民者水也,水可载舟,亦可覆舟」,你不善待百姓,那你逼得百姓日子过不下去,他当然要推翻你,必招致祸患和败亡。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他的母亲也很了不起,赵匡胤是杯酒释兵权,登了帝位。结果他登帝位,大家都在恭贺皇帝,只有他的母亲脸色很凝重,一点笑意都没有。这些文武百官很惊讶,说太后你的儿子登了帝位,你怎么反而脸色这么凝重。看他的母亲在这个时机点上,没有被富贵冲昏了头,很冷静。当了皇帝,不一定值得高兴,你不认真做,要被百姓给推翻。你看,在这个时机点上,太后这样的态度,这个对赵匡胤,相信是终身难忘的一个警诫。
所以人生有很多重要的一些节点,父母或者长辈都能掌握住,对孩子、对晚辈可能终身受用。哪些节点?比方孩子要去念大学,慎于始,要好好学习,真学到本事,才能真正利益社会、服务他人;你不提醒,到时候他跑去大学吃喝玩乐就麻烦了。包含「教儿婴孩,教妇初来」,媳妇刚进门这个节点,当然也是要以身教来教他,不是苛刻要求他,身教、言教。孩子第一份工作,这也是一个节点。就好像我们要从事教育工作,长辈提醒我们,人家孩子教给你,责任重大,你要用心教。长辈没有抓住这个机会点,你教书不错、收入不错,不只没有提醒那个最重要的职责所在,反而还误导晚辈都是在想收入而已,那不行的。
我们看接下讲到『为下而乱则刑』,居在下位,违法乱纪必定触犯刑法,受到制裁。『在丑而争则兵』,在群众当中,或者在同事当中,如果逞强斗狠,不免造成干戈,甚至是斗殴,这个「兵」就是产生冲突。如果以上这三项无法戒除,『三者不除』,纵使每天,『虽日用三牲之养』,每天用牛羊猪三牲,这些山珍海味来奉养父母,『犹为不孝也』,那仍然是不孝的人。因为三牲之养只是口福之养,养父母不只要养身,还要养心,还要养父母之志,养父母之慧。父母的希望,我们「亲所好,力为具」,包含我们后面有「谏诤章第十五」,父母有过的时候要及时劝。「事父母几谏」,有一点过失苗头才出来就要劝了,不能促成大错了才劝,这都是养父母之慧。
所以传统文化没有愚孝,看《孝经》就展现出来了,所以不能乱批评,这些批评的都没有读过经。《弟子规》也没有愚孝,「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刚刚这三件事情,我们假如没有戒除掉,父母每天提心吊胆,你给他吃得再好有什么用,消化不了,每天要操心我们会不会发生什么事。像东汉末年,大家比较熟悉的董卓乱政,他也算满高位的,但是他居上而骄。他对于天子来讲、对于皇帝来讲,他是为下,可是他作乱,当然应该他也发动不少战争,在丑而争则兵,这些统统都犯了。最后,我相信他家里吃的东西都很好,还是不孝,甚至祸延父母,后来被判诛九族,他老母亲九十多岁了,同样的要赴到刑场被处决。这是殃及父母的例子。
回到我们自己的身上,这一章的经句我们常常要受持,自我检点,自我检讨,我们做得够不够。这个恭敬,「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常都能体恤父母的感受,让他们心中的苦闷能抒发掉,能多想一些高兴的事情。「病则致其忧」,像现在国内疫情比较严重,有父母长辈染疫的,我们要竭尽全力看有没有医生可以协助,让这个痛苦能够减到最低。我们一了解这些确实行之有效的方法,赶紧来做。人在跟父母的相处,真的能把真心整个用出来,他的性德就不断开发出来,这是一个人弘法利生的大根大本。我们对父母不能尽心竭力,说我们能为众生尽心竭力,不大可能,「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谓之悖礼」。但我们不能,你看我对我父母挺好的。真正的孝子,他不会常常说我对我父母挺好的,还在标榜自己。会标榜自己挺孝顺的人,那孝顺还不够。就像我们称赞,比方说称赞王希海老师,他们都是诚惶诚恐:没有没有,这都是应该做的。他不会挂在口上,我们常挂在口上,其实我们那个心境差真正孝子还有一段。而且人往往容易都是在强调自己好像做得比较好,忽略了我们不足的地方。比方说我都尽力让我父母吃得很营养、很健康,可是我们让父母不放心的这些坏习惯,我们有没有尽力去改?真正孝顺的人,他不愿意父母再因为他而担心。所以我们有时候这个孝还是挑着做的,自己比较做得到的地方,去做;叫自己改习气,我们不愿意。
养父母之心,养父母之心不亚于养父母之身。一个修学的人,从小到大父母一直在不放心我们的那个性格跟习惯,我们改掉没有?这个才是让父母不要再操心了。所以后面这些行为,都会让父母提心吊胆。我们的父母养育、教育我们,甚至培养我们走上学习传统文化的路,甚至是希望我们以后弘扬传统文化,我们假如不好好下功夫在格物上、在对治自己的习性上,现在我们内在的烦恼,包含外在的诱惑,都比古代多好多倍,我们假如不效法古人这些孝行,都能顾及到父母的身、心、智慧,我们是太容易顺着自己的性情、习性来做事了。本来我们是要好好积功累德。印祖有说,父母最大的功德就是把下一代教好,因为他会奉献社会,他会照顾人群,这个功德大。但这一句话我们从另一面看,假如我们学了之后没有依教奉行,反而用习气在处事待人接物,尤其我们身分又是学传统文化、弘扬传统文化,很可能别人因为我们对传统文化反感,甚至是退了信心,这是有过失的,我们的父母也会连带有过失。我们真正利益众生,父母有功德。我们真的随顺习气,处在上位骄傲、傲慢,听不进人家的劝,我行我素,行为会愈来愈偏颇,最后会以身谤法。
所以这一段,我们虽然不是从政,可是我们在传统文化的团队里,处在上位有权力,或者你是一个教学的人,绝对不能骄傲,不然会愈来愈偏。你处在下位,你随顺习气,也会障碍很多正法的推展。我们不求有功,但求无过。有时候会看到团体里做事情,还得迁就我们的脾气、迁就我们的这些性情,那到底是来利众的,还是来增加团体负担的?所以「为下而乱则刑」。当然传统文化的单位都比较温和,有什么问题,我们在正法团队去造这些业,这些业的果报都在三恶道,这不是开玩笑的,这个刑可能来世得要承受这些因果。「在丑而争则兵」,我们容易批评别人,跟别人对立,常常我们的言谈就造成人我是非,这个不好。弘扬传统文化的团队是统理大众,修学正法,不能我们团体里面是非人我还不输给外面的团体,那不是把人都给吓跑了?所以这种好胜、争斗,这些习气都要调伏,不然很可能在团体还造成这个情况。父母费了这么大的心血培养我们,来走这条路,假如最后情况是这样,父母情何以堪?所以「三者不除」,这一句话就提醒我们,面对自己的坏习性要痛改,下定决心,不能因循苟且,得过且过,我们真的痛改习气,父母看了安心、感动。
好,今天先跟大家交流在这里,我们下个星期再从「五刑章」开始。谢谢诸位同学
(1)、资源来源于网络公开发表文件,所有资料仅供学习交流;
(2)、本站所发布内容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可以联系客服删除,微信:xsxyd6688;
福德智慧 » 《孝经》(第十集)孝子之五事三戒 成德法师主讲 2022/1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