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规》建立和谐校园研习营(第十二集)《论语治要》对行政管理的启示 张霞老师主讲

成德法师移动硬盘全套目录【点此查看

成德法师音频机合集目录【点此查看

《弟子规》建立和谐校园研习营【点此选集

《弟子规》建立和谐校园研习营—《论语治要》对行政管理的启示 张霞老师主讲(第十二集) 2022/6/8 马来西亚

 

尊敬的李校长,尊敬的庄校长,还有我们刚才分享的林校长,诸位校长、诸位老师、诸位教育界的同道们,大家上午吉祥!

非常感恩老师的安排,也感恩我们主办方李校长和诸位老师的信任,给张霞这次和诸位仁者汇报学习的机会。张霞在传统文化的单位服务,也是负责行政管理工作,所以今天看到我们的主题,内心是非常的欢喜,也是倍感荣幸,今天能跟各位仁者一起来交流学习。

张霞汇报的主题是「《论语治要》对行政管理的启示」。我们昨天廖老师也是跟大家分享了管理的课程,张霞深深感受到我们做为中华儿女是非常幸福的一件事情,也是很有福报,因为我们有五千年老祖宗给我们留下来的这个瑰宝,只要我们能够信任、我们能够相信老祖宗是为我们好的,我们人生中遇到任何的困难、问题,我们能够回过头来在祖先留下的这些经典里面去汲取,一定能够找到我们人生想要的答案。

昨天廖老师最后结束的时候给我们发出来一些问题,我相信廖老师提出来的这些问题也是启发我们思考,能够怎么样从经典里面去找到答案。也非常感恩老师昨天晚上的课程,似乎给我们有了解答,譬如说经典里面一句教诲或者两句教诲,它就能够帮我们解决人生的一些困惑或是问题,因为经典都是原理原则、提纲挈领的。譬如说昨天老师提到的「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还有提到说,大家不知道记不记得,老师提到说,师长老人家最佩服老祖宗的一句教诲是什么?我们有的家人记得,「行有不得,反求诸己」,对的。所以我们能够掌握这两句教诲,从心境上能够领纳,这些困惑和问题我们随之也都会解决。就像李校长昨天跟大家强调的,我们能够一心为学生、为老师、为社会国家去付出,而放下个人的一些得失、名利。如果真的像李校长说的这样,我们依循经典教诲去落实了,一心为公了,昨天这些问题中的一些困惑和烦恼也相信就没有了。

经典教诲真的是老祖宗很慈悲,他就是怕我们后代子孙走弯路,所以他用一句或是两句很短的言语就把这些人生智慧给我们凝聚在其中,能够让我们人生不走弯路。《论语治要》里面它讲的主要是为政,就是我们怎么样管理我们的国家、我们的团队,这个政有管理众人之事。刚刚老师也讲到我们中国文字是智慧的符号,管理众人之事的众,它三个人,三人为一众,那就是说我们三个人或三个以上都可以称为管理众人之事。我们回到我们的一个家庭,甚至是我们一个团体,我们的一个班级、一个学校,乃至于一个国家,我们都可以称为管理众人之事。政事它广泛的来讲,其实可以解释为我们一个人做事的能力和处理事情的智慧,所以我们《论语》里面有很多为政的智慧。

在跟大家进入主题之前,有一个很重要的观念,算今天我们三天的课程,前面的几位老师,包括老师,还有我们的李校长,都有给我们强调一个很重要的观念,就是昨天晚上老师也提问,有问我们说管理是管理谁,这个管理重点在《论语》里面有句非常宝贵的教诲,「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就是我们自己身做对了,我们的行为都先做到了,我们不用要求很多,我们也不用制定太多的规矩,可能我们的部属、我们的孩子、我们的学生一定会跟着就会效法去做。假如我们没有做好,我们反而一再的去要求他,可能我们会定很多的规定,但是学生、下属,甚至我们的孩子,他可能在我们面前勉强来做,当我们不在的时候他可能就不会做了。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样的经验,相信大家一定有同感。

我们今天说领导者、父母或者是老师,最重要的我们是以身作则,自己做到了,一定能够自行化他,自然就能够影响我们的下属。所以老祖宗有一句教诲就把我们人生最重要的要去面对的事业、家庭,都可以去给我们指明方向,不让我们走弯路。

所以我们今天讲管理,祖先的这些经典里面有非常高明的管理学问,我们刚才说这些教诲里面它是纲举目张,可以说是这一句教诲我们真的从内心去领纳了,我们去落实了,它是放诸四海皆准,我们用到个人的修身,我们用到团体的建设,乃至于国家的治理,一定可以受益,因为它的义理是相通的。譬如说今天张霞跟大家报告的这句经句,《论语》中的一段教诲,它就是古人治理国家最重要的一个纲领,如果把这个纲领我们能够落实,那我们的国家就能够治理好,同样我们的团体也能够治理得好,我们经营家庭也一定能够和乐,乃至于我们的修身,它都包含在内。

《论语治要》里面这句教诲是什么?我们看一下,这句教诲就是「子曰」,它在「学而」篇第一篇里面,夫子讲到说:「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什么意思?就是夫子说,「道」有领导和治理的意思,那就是说治理一个,「千乘」,过去一个千辆兵车的国家就算是一个大的诸侯国,因为我们知道春秋那个时代都叫诸侯国,它可能像现在我们的一个县、一个市就叫做一个国。所以治理一个像千辆兵车这样一个大的国家,有五个重要的纲领,就是五要道。哪五个?敬事、信、节用、爱人、使民以时,就是这五个纲领。

首先,对于国家每一件重要的事情我们都要有一分非常恭敬慎重的态度去处理,有这样的一个心境;再来,我们对百姓,这个信就是要诚信,不失信于人民,昨天我们廖老师的课程也大量的讲了信的重要,有这些就能取得人民的信任,就可以团结在一起,为国家谋福利;第三,对国家节用,对国家的这些财物我们要有一种勤俭、节用,不能够奢侈,这样我们国家、团体的物用就不会缺乏,足食;四者,要时时刻刻把人民放在心上,爱护他们,这是爱人;第五个,使民以时,它的核心就是要体恤人民,安排人民为国家去做一些事情,要选择他们不忙的时候,不影响到他们正常的生活和工作的时候让他们来服务,这样的一种存心就能够团结民心,为国家效力。

我们看这五个纲领,现在我们是学《弟子规》,我们看《弟子规》的纲领,《弟子规》说孝、悌、谨、信、爱众,也体现了我们今天讲的这个敬事、信、爱人、使民以时,它们的精神都是相通的,也可见这几个纲领的重要性。

我们具体来看,每一个纲目在我们自己经营团体或者是在单位、学校,对我们能有什么样的一些启示。张霞也是和团队的同仁一起学习、落实,还很不够,也很粗浅,也是抛砖引玉。今天我们看第一个「敬事」。

我们看这个敬事,他把治理一个国家最重要的字放在最前面。我们看他要治理这样一个国家,他把什么放前面?恭敬的敬。所以在《论语》里面夫子的学生有一次就问夫子说:「怎么样为政?」夫子有说道:「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什么意思?就如同一个领导者要出门了,他见到每一个人就象是见到国家的一个贵宾一样这样去恭敬他;使民如承大祭就是安排人民工作,就如同重视国家祭祀一样这样去不敢怠慢,也不敢轻慢。当一个领导者能够这样去面对自己的工作、面对自己的下属,那又怎么可能傲慢、又怎么敢自作主张?做事情一定会用这样一种谨慎,然后考虑也会非常的周详,很仔细的去对待,以这样一种心境去治理国家。

所以敬字对于我们做人处事,我们经营团体、家庭,其实也是非常非常重要的一个心态。敬在《说文解字》里面有什么意思?敬有「肃也」,严肃的肃,恭敬体现出来就是很肃穆。肃者它有持事振敬的意思,就是在面对事情的时候、处理事情的时候,非常的恭敬、非常尽心尽力的去对待。我们体会尽力尽心当中,对待事情就不敢怠慢,他也不会半途而废,也不会敷衍,也不会阳奉阴违,所以他会很恭敬、慎重的对待自己的职责本分。所以古人说忠臣出于孝子之门,这样一分心境他会很恭敬的去对待。

传统文化对自己来讲,张霞也是学了以后现在有一点点承担的心,但是因为也是在成年以后,将近二十多岁、三十岁才开始学,在德行能力上或者是在做人处事这种态度上都很欠缺、不足。现在负责团体的事情,一些工作也是因缘所致,确实是赶鸭子上架,所以也是在跟同仁们一起边学边做。

《论语》说君子要务本,我们刚刚提到的恭敬心,根源其实我们这几天讲《弟子规》,这分孝心,就是说它根源来自于我们的孝心。昨天李校长也讲到「孝为德之本」,我们能对父母有这分恭敬,能够善体父母的这分心了,这分心能够很柔软,这分心念起来以后,我们在团体移孝作忠,这分体恤的心,这分礼敬人事物的心,他在团体面对领导、面对长辈、面对团体、面对大局,他会为这些想,他不会老想着自己。所以他面对自己的工作不会敷衍,因为他有从家庭里面培养出这分使命和责任,他会很认真对待自己的工作。所以说我们现在感觉我们大马的同仁真的是非常有福报,有李校长能够这么多年,十六年多带着大家一起来落实、学习《弟子规》,因为知道《弟子规》对我们人生的重要影响。《弟子规》我们这几天学下来,知道它是培养我们这些做人做事最基本的恭敬体恤的态度,攸关我们人生的事业、家庭,它的幸福所在。所以我们团队的领导也是很用心帮我们从《弟子规》里面挑出了我们为人子、为人下属、为人学生,常常我们在境界里面要遇到或者提起的这些态度和行为,相应的这些《弟子规》里的经句会集成七个及时,也是方便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能够时时提得起来。

为什么这么重视这个态度和行为?因为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天天在家里面、在团体,我们都有一个什么角色?都会为人子,也会为人下属,也会为人学生,是不是?我们在家里是孩子的父母,那我们也有父母,我们也是孩子,如果我们不懂得怎么孝顺父母,我们怎么能够教我们的孩子孝顺?所以我们说以身作则,这些为人子、为人学生、为人下属要具备的态度和行为,我们这些根基一定要扎牢,因为我们能为人子了才能为人父;我们能够懂得为人下属,我们才能够懂得怎么样为人领导;我们能够懂得怎么为人学生,我们才知道怎么样能够带领我们的学生,怎么样为人老师。所以我们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能够常常对照这七个及时,就容易提起我们这些态度和行为,久而久之自然我们会内化成我们的行为,孝亲的根基就会慢慢的扎下去。有了这些根基,在团体领导交给我们的一些事情,父母交代我们的一些事情,包括老师、长辈交给我们他就比较安心,我们也才能够为这个团体、为这个家庭更好的去服务。

因为时间有限,张霞先把七个及时是哪七个及时跟大家简单的说一下,今天就选两个及时,稍微跟大家做一个粗浅的汇报。七个及时有及时关怀、及时汇报、及时劝谏、及时回应、及时参与、及时请教、及时确认。我们看及时汇报,今天主要是汇报和请教的态度,结合案例跟大家一起来体会学习一下。

第一,及时汇报。我们后面说安父母心延伸至一切人。下面我们配的《弟子规》的经句是「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业无变。事虽小,勿擅为,苟擅为,子道亏」、「长呼人,即代叫,人不在,己即到」,心存诚敬、体恤之心。这个及时汇报重点是提醒我们重要的就是那分体恤父母、领导的心,不要让他们操心,能够不擅自做主,以这样的一分心能够时时面对我们身边的亲友、老师、同事、领导。

譬如说我们做为下属,领导会安排一些工作给我们,在处理这些事情过后或者是过程中,譬如说我们处理完了,那要跟领导及时的汇报。因为事情交在我们手上,进度怎么样了,这个事情做到什么程度了,适时的都要汇报清楚,让领导不至于一直挂着心。因为有时候有些事情可能领导会答应某个人或者某个团体,交代给我们让我们能够处理。可是有时候,像张霞之前就常会犯一个错误是什么?有时候处理完了,从自己角度觉得这个事情处理完了,好像没问题了,有时候就没有给领导及时的汇报。自己觉得这个事情是个小事情,但是没有站在领导的角度,没有考虑到虽然事情不大,但是这个事情处理完,领导可能还等着要回应对方,这样就会让领导觉得可能会失信人家,有时候领导还得追着自己问说,「张霞妳那个事情处理完了没有?怎么样?」有时候自己会觉得很惭愧,没报告,「处理完了」。这样领导他,本身我们都是做领导的,有这种感觉,确实每天事情很多,他还在挂着心,还要去追踪我们,就很辛苦。

譬如说我们团队的同仁,有些同仁他们做得就很好,我们人事科的杨主管,他对工作就很认真,平时做事这种及时汇报就做得很好。譬如说他自己部门的这些工作他去安排,自己很有序,心中很有数。交代给他的事情,譬如说我们有一次有一个《群书治要36O》的重新整理工作,接到这个任务就交给他去完成,因为他有做文稿工作的经验。交给他以后基本这个工作从开始到结束我就不用太操心,过程中基本只是跟他有些事情就是他过来问,确认一下。譬如说从工作开始筹备,整个过程进展,或者到收尾,每一步他做到什么程度,他会适时的跟我汇报,很简短的,这件事情处理到什么程度,接下来准备怎么样做,请问领导您有什么提醒没有?那我们心里就比较清楚。或者这过程中遇到一些意外的情况出现了,或者是突然团体工作的一个成员有事情了,要请假了或者什么情况,他也会适时的来请示这样的情况要怎么办。或者他也会适时的把他的想法讲出来,他建议怎样,他会怎么样处理。我们就觉得很好,这样就OK。

所以就是感觉整个事情交给他我们就比较安心,也不用经常去追踪。反而是譬如说有时候约了一些会议,有时候可能他也担心我们忘记,等会议之前一天或提前半天他就说,「领导,明天什么什么时间我们有会议,您记着」。可能会前如果有时间他还会发个信息,「领导,一会就要开始会议了」。那我们就不用去太罣碍这些事情,又不会去失约,所以就感觉到很窝心,我们说窝心。因为他现在也有帮老师这边处理一些事情,曾经老师就有提到,很欢喜的说,只要这些事情交给我们杨主管做就很安心。

所以也是很感恩他,张霞也是从中跟他学习到很多这些做人做事的态度。譬如说他日常的这些工作事项处理都井井有条,他每天把待办的工作计划和他日常的这些事项会列在一个列表里,他会分类来管理。譬如他定期会向我们汇报,汇报的时候他这些事项会用颜色标明,譬如说红色未完成,蓝色需跟进,黑色为已完成,这样我们过来以后就觉得很清晰,他考虑得都很全面。所以体会到这些基本的动作愈做到位,我们愈能够去体恤领导的不容易,让父母和领导也会减轻很多的负担,因为事情交给我们他就觉得很安心。这是我们提到的及时汇报。

接下来我们再看一下及时请教。及时请教,能养谦德。《弟子规》有讲说「事虽小,勿擅为,苟擅为,子道亏」、「心有疑,随札记,就人问,求确义」、「能亲仁,无限好,德日进,过日少」,心存谦卑好学之心。当然这些《弟子规》的经句我们可以自己去体会,哪一句经句更契合,把这个及时都可以给它取来调配和安放,这样就是提示我们做事情要谨慎,不擅自做主,遇事都要有这种及时请教的一个态度。最重要后面是那分尊重父母、尊重领导、老师的意见,有这分尊重恭敬的心,做事就不敢擅自作为。譬如说我们在团体里面,可能会影响到团体的一些情况,纵使事情很小,这个时候该请教的时候一定要请教、请示,现在这个情况怎么样处理。

譬如说,我们应该在学校也常常会遇到请假的问题,我们跟领导请假或者是学生跟我们请假,张霞的团队也有。譬如说我们曾经办课程,有一个学长过来,他学了七个及时就上台分享,他就分享自己在公司跟领导请假。之前他的请假方式是什么?譬如说他有一天下午,「领导好,今天我表妹来了,下午想带她出去转一转,下午就不能来了,跟您报告一声」。诸位老师,大家觉得这个请假有没有问题?这个信息我们乍看好像没什么太大的问题,好像很有礼貌。但是这位学长学了七个及时,他上台分享说,在没学到七个及时之前,他认为这就是请假,我请假了,我跟领导说了。其实这叫什么?打招呼。打招呼的心态有一种尊重不够,心态当中我们没有体恤到领导者的立场。为什么?因为我们想,我们大家都有做领导的经验,做为领导我们每天要面对很多事情去安排,包括人力的调配,是不是?

张霞之前就犯过这样的错误,自己有一次也是在办班的过程中,突然间家里有些急事让张霞回去,那就没办法,必须要请假,跟领导请假回家。回家以后事情处理完了,按计划时间应该要返程了,可是张霞当时的一个状态是觉得,回来了,因为护照当时要过期了,正好赶上那个时间点回去可以办。我说:「领导好,我护照马上过期了,正好回来我就很想续几天假,我就把这个事情办了再去。」好像自己在跟领导请假、请示了。领导也很包容,想着既然回去了,这样也不好太拒绝我们,还是给我们答应。后面听到这些学长分享,自己学了七个及时,才知道这样一个态度和体恤的心不够,因为领导可能当时办班,很多事情还等着张霞回来去完成,这样他就又要让其他的同仁去帮我分担,要去调配人力。我们在单位工作,如果下属一天好几个这样的情况出现,那我们想一想,我们会怎么样?可能一个头两个大。

真正的一个为领导想的心,最后这位学长讲学到了,说下次请假,真的有这分心应该是什么?领导好,我表妹来了,不知道下午工作忙不忙,我可不可以请假?这是一种询问请教的意思,假如不行我再做安排。我们做为领导,如果接到下属这样的一种请假,是不是也很舒服?真的如果他有需要,那没问题,但是还有一种余地说,现在工作还是有一些忙不开,你可不可以再换一个时间?这样上下级有一种互相的体恤,那我们团体是不是很和谐?都能够站在对方的角度去考虑,有一种体恤。这种做人做事的态度在团体里面我们如果没有建立起来,我们要真的能够尽好自己的本分也不容易,不给团队添乱就不容易了,就够好了。

所以我们说敬在我们工作、处事待人接物当中的一个重要性。刚刚我们说这是下属跟上级领导有这种恭敬的心态,同样我们做为领导,对下属也要有这种尊重,所谓君仁臣忠,他都是互相的。做为领导如果也能够适时的跟下属有这种谦卑、请教、纳谏的态度,尤其在面临团体重要的一些问题的时候,我们更需要集合众人的智慧。我们昨天廖老师也说,团体要集大家的意见,集思广益,才能够保证我们不独断专行,这样我们一个团队的力量可以让我们在领导岗位考虑事情能够更全面,而不是只站在自己的一个角度去考虑,这就是集大家的智慧。

再来,因为我们有这分对下属、对同仁的尊重,也可以凝聚人心,建立信任,所以我们昨天到今天一直在讲信任,有信任团体就有凝聚力。而且当下属给我们建议的时候或者规劝的时候,我们如果能够虚心的去领纳、纳谏,也会利于团体坦诚、信任、积极甚至是包容氛围的形成。昨天廖老师一开始就讲到在历史上我们最佩服的一位君王唐太宗,他开创的贞观盛世,很重要的一点他有那种广纳雅言,和他宽广的心胸分不开。所以做为领导,这也是张霞自己还要有很大提升空间的部分。

有一句话就提到说,态度决定成功,而不是成功以后才来改变态度。有了这些恭敬慎重的态度,我们一定能够赢得他人的信任和尊重,也必然会给我们团队注入正能量。团体的和谐就从我们自己开始做起、带动,从落实《弟子规》,落实《弟子规》七个及时开始,能从我们尽好自己的本分工作开始。这是一个方面。

还有就是我们李炳南老师有一篇「办公室规约」,其中有两句提到,张霞是觉得对我们在工作中落实做事敬事的一个很好的总结,「事按次序今事今办,各负专责互相协助」。我们看事按次序今事今办,就是说要有智慧能够分辨事情的轻重缓急,事前我们有规画,事后有总结,每件事情来了我们都能够从容应对,而不是走一步看一步,或者事到眼前我们会手忙脚乱,我们说「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或者有时候我们事情容易拖延疏漏,这样就会不仅我们自己的工作做不到位,甚至我们可能因为自己没做好还会影响到团队整体的进展。譬如说张霞现在在这个位置负责整体的一些工作的推进,譬如说办班,自己一定要很多事情考虑在前,一步一步怎么样推进,不然下面同仁就无所适从,很多事情还得卡在那里,所以事按次序今事今办也是非常的重要。

这是有形的,我们在事相上看到的次序。团体经营还有一个无形的次序,就是我们的组织伦常,这个组织无形的东西反而更重要。组织伦常,我们刚才讲下级向上级请示、请教、汇报、确认,能够领会上级领导的用意,他不会擅自做主,不会越级办事,我们的伦常是不是比较顺?这是下对上。如果我们做为领导,能够适时的听取、了解岗位同仁或者主事者他们的一些想法、他们的一些考量,去尊重他们的这些考量和感受的时候,我们想团体同仁与同仁之间这种互动是不是会很和谐,甚至我们团体与团体之间也要尊重这种伦常来行事。

有一次老师就跟我们分享到,自己应邀到另一个团队去分享课程,这个团队有一位主管就下课以后过来请教老师一些团体的问题。事后老师就把这位主管的提问以及老师给予这位同仁的一些反馈,都跟这位团体的领导人(就是他的上级领导)做了说明。我们看这一个动作,这种心的细腻和体恤,这个背后就是一分尊重,尊重他这个团队的组织伦常,也是为这位同仁能够更好的得到他团队领导的关怀和护念。所以我们看这是团体与团体之间,包括我们一个团体里面部门和部门之间也是一样的道理。

第二个,我们再接下来看「各负专责互相协助」,也是与我们在岗位工作有息息相关的关系。因为我们在团体中每个人都有各自的岗位职责,在尽好自己本分工作的时候,大家能够又分工不分家、主伴圆融、互相协助,就是刚刚在「七个及时」里提到,我们可以去及时参与,这样在团体同仁之间、部门之间这种互相的协助,让张霞在团体里也是很受感动。我们团体的同仁他们在把自己本职工作尽心尽力做好的前提下,譬如说团体有事,他们看到了也会自动自发去做。然后同仁之间有需要,他也不会太计较,他不会说这是你的事、这是我的事,那个事不关我的事,我还有其他的事,任何有需要的时候他们都会及时去参与。甚至有时候事后会怎么样?主动来问,「主管,请问这个事情需要帮忙吗?」只要他帮得上忙的,也会随分随力的来协助。因为什么?因为他知道团体我们是一体的,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人与人之间有这种互相的体恤和感恩,团体会愈做愈有力量。不怕事多,就怕人心不齐。人与人如果没有这种互相的体恤,甚至是互相推诿、指责,可能我们人再多,我们这个事情会愈做愈累。就好像我们一个家庭一样,兄弟姐妹不分彼此,共同来分担,互相来帮助,所谓家和就万事兴,这个家、这个团体如果都能这样,它一定会愈来愈好。

这是今天经营和谐团体、和谐校园,这种互相的尊重、体恤,做人做事的一些态度,以及遵循伦常,都息息相关。这是敬事的部分。

第二个部分我们看一下「信」。信,人言为信。你看信义、信心、信任,都和信有关,都是信。在团体中,昨天老师也提到说信是无形的,我们看不到它,但是它的影响力非常大,所以这两天老师、李校长、廖老师都有提到信的重要。在《论语》中,昨天晚上老师也提到,记载说夫子的学生子贡很会请教问题,就有问夫子说怎么为政,夫子回答说「足食,足兵,民信之矣」,意思是说这三件事情对国家的政治很重要。子贡说如果不得已,我这三件事情要去,先去哪一个?夫子就说先去兵,军队你可以先去掉,但是不能够让老百姓饿着。我们昨天听廖老师分享,讲到诸葛孔明先生的那个故事,也让我们很感动。他当时遇到那么大的一个危难,面对魏国三十万兵力,他已经承诺下面的下属他会安排他们回去,最后他宁愿面临这样一个危难也不能失信,我们也是感觉到信任在古人的心里面是比生命还要重要。

所以说可以去兵,但是粮食不能没有。子贡就继续问夫子,如果继续再要去一个,能去哪个?夫子说去食。食物可以没有,我们可以跟人民同甘共苦,但是不能失去人民的信任,所谓「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哪怕是我们把军队去掉了、粮食去掉了,昨天廖老师讲到了,说领土这一块我们失去了可能还有机会拿回来,但是失去了民众的信任,再要找回来非常难,可能还会面临整个国家的失陷。我们昨天那个故事最后,因为诸葛孔明他的这分信义承诺,感动了下面的士兵留下来一起来作战,最后还打了胜仗,以少胜多。信心对于一个国家、一个团体也是至关重要,如果我们团体上下级之间都能够彼此信任,同仁之间彼此都很信任,这个团体是不是就非常有凝聚力,我们面对任务甚至是困难的时候就容易合力的去克服,团队也会在这个过程中得到成长和发展。

但是请问大家,我们都在经营团体、经营学校,信任容不容易建立?看到同仁在摇头,没关系,我们有圣贤教诲就有办法。经典里面有提到说,一句教诲给我们很大的信心,「夫信由上而结者也」。是什么意思?信义是由上到下,就是由上位者带头来落实。我们最近这几天都在讲以身作则,刚刚林校长的这种带头、带动也让我们听了很感动。「君以信训其臣,则臣以信忠其君」,什么意思?就是领导者用信义去带领下属。譬如说我们爱护我们的下属、尊重我们的下属,一些工作交给他,信任他,放手让他来干。林校长刚刚分享,她很感恩她的上一任校长放手给她干。有这分信任,同仁就会发挥他的潜力,取得下属他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所以下属就会用信义、忠诚来辅佐。「父以信诲其子,则子以信孝其父」,就是父亲以诚实守信来教化自己的孩子,孩子自然就会守自己这分为人子的信义而孝顺父母。所以守信、信义是由上位者带头,下位者、下属会很自然的效法和学习,他是自然而然的。

我们一位团队的同仁就曾经分享,我们团队起初建立的时候在推展办公室公约,大家自己生活工作的环境一定要整洁。在推展以后第二天,他就看到自己部门的主管很认真的在整理自己的办公桌面。之前在公约没有建立前,他说他们主管桌面物品可能是全办公室最多的。但是这位同仁看到主管很认真的在落实团队的公约,他就很受触动,他说觉得主管的东西那么多,都这么认真可以精简,整理得这么有序,那我们也能够做到。

刚刚我们讲到这个经句,它后面又讲到说:「上秉常以化下,下服常而应上,其不化者,百未有一也」,就是说假如上位者我们能够以身作则、能够做到了,还有不能教化的,这是百例当中不会有一例的,就是不可能发生这样的情况。我们就感受到我们的圣贤他们对真理不质疑,那种信心百分百,给我们很大的信心,指导我们要取得信任还得从自身开始做起,就内心很笃定。

在《论语》里面有讲道:「君子信而后劳其民,未信则以为厉己也。」什么意思?就是做为一个贤德的领导人,他能够先取得民众的信任,然后才来安排任务给他去做。但是取得信任最重要的就是有那分爱护人民的心,因为他知道我们爱护他,知道上位者安排的事情都是为了人民着想、都是为他好,他不会不愿意的,不会觉得说这是找他麻烦,他会很欢喜的去做。但是如果我们忽略了信任的基础,林校长好像刚才有分享到,我们安排了很多工作给他,事实上我们是为他好,结果反而他可能会误解。

有一位在日本被称为「经营之圣」、很了不起的人物是稻盛和夫,他曾经用四百天左右的时间,使一家日本航空公司从将近面临倒闭到转为同行业的一个盈余最高的公司。他用四百天左右的时间就把这样一个公司扭转过来,我们可以说是扭转乾坤,可以称为是当时的一个奇迹。面临这样一个局面,他又是怎么样达成的?这几天老师给我们的指导,他有一分无私无我的心。因为当时日本航空公司面临这样一个困局,所以前首相鸠山先生就去请这位稻盛和夫先生出来解决这个难题,他当时候其实是隐退了。当他答应下来的时候就提到一点,他说,「我可以接,但是我不会拿一分钱」。他这种无私的心就取得了日本航空公司所有成员、员工的信任,因为他真的是无私无我。因为有这分心,他面对所有员工不会容易有那种要求、控制,他会进一步站在对方、站在团体的角度去着想。能够站在对方的角度、站在团体的角度思考和着想的时候,我们感同身受一下,这样一个心境出来,一定会有理解,还会尊重,他会关怀同仁,他有困难的时候会帮助这些成员。人与人之间有这样一些互动,信任就会逐渐建立起来,他的这些员工就会觉得,不管他叫我们做什么,他一定是为我们团体好,都是为我们好。整个公司从他这一个行为,把大家的积极性全部调动起来,所以就能够创造当时这个奇迹。

所以真的要取得别人的信任,最重要的我们回过来还是要从自身。我们樊老师昨天讲的,学习是什么?是放下自我的过程,就是把我们自己的自私自利放下。这点很重要,因为一有私心,我们这种要求、控制、占有等等可能都会容易出来,我们要在团体赢得众人的信任就几乎不可能。孔老夫子就说人无信不立,一个人假如没有信用,在家庭、在社会就很难立足了。

一个人守信的源头在哪里?《弟子规》里面「父母命,行勿懒」,一个人有孝敬的态度,譬如说父母、老师、领导交办的事情,我们会有一种态度是赶紧去做,不要拖拉,答应的事情一定尽力去办好。这几天李校长和几位老师很多处世待人的这些态度告诉我们,都要从对待父母这个孝道开始。成德老师也会经常在分享过程中提到老教授(也是老师的老师)给自己的一些教诲和叮咛,其中有一件事情张霞听的过程中和听了以后也是很受触动,也很感动。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听过,老师常讲,因为在描述这个过程中张霞感觉就是历历在目,每一个眼神、动作老师他记得很清楚。就讲到说在二O一九年春节以后,也是在二O一九年二月十五号的时候,那时候师长老人家在台湾,是准备第二天飞回香港的,所以前一天晚上就把身边团体的一些主要的干部找到身边来交代,就讲了一段重要的谈话。大概这些领导有五六位,老师也在其中。老人家就叮嘱,就一直讲啊讲,最主要讲就是一条龙学校的重要。当时老人家已经是九十三岁的高龄,我们想想,当时老师说讲了快一个小时,这么大年龄的一个长辈他讲话的那种气力。当时听完了以后老师说自己很感动,因为自己知道老人家说的,人才不从小培养,要培养出这种真正传承圣贤文化的人才是很不容易的。所以当师长老人家讲完这段话,大家都在收拾凳子准备离开的时候,老师站起来,以老人家听到的声音去讲说:「弟子愿意承担!」让张霞感受到的是一种什么?就是那种师生之间惺惺相惜的一分情义。我们看虽然老人家他没有明确交代弟子们要去做,但是老师读懂了老人家的心,也听懂了老人家的言外之意,所以继而自己一肩扛起,愿意把承传文化至关重要的一条龙事业自己去实现。

张霞看到的这几年间老师对于自己向老师的这分承诺一直是放在心上,也都是在坚持不懈的去努力,以这种我们可以说是那种牺牲生命在所不惜、力挽狂澜的精神,遇到再多的困难都是迎难而上。因为这样的一个行为,这种以身作则,以天下兴亡为己任的这分道义、这种信义给我们表演出来,所以也激励了张霞,就象是把自己内心的那个,我们昨天好像是韦副校长说点亮了自己内心的心灯,虽然自己能力德行很不足,但是也愿意发心一起和老师在承传文化这条路上,在这个文化继绝存亡的时刻,能够为文化发一点点光,能够尽一点自己绵薄的力量。

以上这是跟大家报告的信的部分,接下来第三个部分是节用。节用是什么意思?就是节俭。就是我们在治理国家、经营团队很重要的一点,我们要勤俭节用,不能够奢侈浪费。但节俭还不是吝啬,就是说我们该花费的还是要花费。譬如说公家的这些用物,我们该节省的还是要节省,像张霞的团队都是公益团队,都是取之于大众的支持,更应该去珍惜。我们说「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可能很多大众把他们辛苦的积蓄拿来为了弘扬文化,我们节俭也是对大众负责,也可以把省下来的这些钱物帮助更需要的人。所以我们节俭了,可能为我们后代子孙留下更多他们能够沿用的。我们看现在的资源都是因为过度浪费日益匮乏,包括环境的污染、包括这些能源,真的用尽了后代怎么办?昨天李校长分享到那一点说,「江河若断流,我辈如何见子孙?」也让我们听了很动容,所以节俭的背后也是这一分慈爱的心。

我们具体怎么来落实?其实就是我们日常的,譬如说我们这些衣食住行,包括我们每天的这些用水、用电、用纸,我们随时养成随手关灯、环保用水,像昨天赵老师分享我们开水龙头可以小一点,节约用纸,我们正面用完可以反面继续来打印用,其实这样的一分心念我们每天都可以节省很多。

但是我们刚刚说节省、节约不是吝啬,我们该花的还是要花。刚刚我们的吴校长讲到为孩子健康着想的那分爱心让张霞很感动。张霞曾经去一个学校参学,这位校长也是非常有爱心,他很注重孩子,他是一个小学的校长,他很注重他们学校孩子的健康成长,所以他给孩子吃的这些东西、食物大都尽量的去采购环保的、绿色的、新鲜的,让这些孩子都能吃上最好的粮食,让他们在正在发育的这个阶段身体能够长好。但是他学校用的这些桌椅、这些物品很多采购是经济实用,他不是讲究奢华讲究,所以不把钱用在这些铺张浪费上。

自己团队的同仁我们也有一个共识就是勤俭为持家之本,就都要去尽量的节俭。团队同仁,我们因为每年都会有一次或两次的办班活动,办培训班,像现在是疫情期间,以前我们有线下的,学员到时候就会来住在这里共住共学,每个房间都会有配闹钟。因为几年过去了,这些房间的闹钟很多时候有些功能就不能用了,有的是只能显示时间,它没有声音,所以负责的部门就说要提呈一批物资去采购闹钟。他们把每个房间的闹钟查了一遍,就说要补充的话算下来……因为我们的课程也像我们现在的课程,上午、下午、晚上都有,大家因为晚上也是住在这边的,所以这个闹钟选择有三种闹铃的,能够及时的提醒大家不要迟到。他们就选择三种闹钟。然后又想到环保,电池用完以后对环境污染,他们就选择充电的,尽量能够少造成环境的污染。选择了以后大约配下来需要八百块钱,提给我们采购。

我们采购职责本分是什么?货比三家,尽量能够节约。结果他一查一看,上网找啊找,同类的还可以一台就能节省十块钱,这样节约他算下来说,我们再不用这家的,用另外一家的我们可以节省二百多块钱。后来他说如果我们不用充电的,用电池式的,而且电池也有没有带汞的,它不会造成环境太大污染的,如果这样我们同样可以达到目的,又可以省下来五百块钱,这样我们就省不少钱买闹钟。这样一反馈给我们提的部门,我们部门的同仁就说,他们就想一年也就办一次或两次,这个闹钟电池放在那还是个浪费,他们就一起又来商量。最后商量成什么?最后商量说我们还有个办法,可以少部分个别的采购,其他房间因为闹钟都还有显示的功能,大家可以看时间。至于闹铃的部分我们可以买一个以前我们在团队上学都用手摇的那种铃铛,那个铃铛我们定时都有专人去给它摇,又环保,这个我们可以省下来不少钱,他们就上网查,一个铃铛三十块钱。所以最后就整个闹钟他们就说可以先不用买了,个别买一点,我们基本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我们看虽然是很小的一个事情,一个买闹钟的事情,张霞感觉团队同仁的这种互相商量、和合是非常重要的。这样一来我们既解决了实际的问题,它又节约能源,也为团体省下了这笔费用,手摇铃它又可以让大家有参与感,承担为班级同学服务的工作中也可以凝聚大家的力量。因为有这分节约的共识,大家就是一起往这个方向去努力想办法,最后才能达成这样一个好的方案。所以通过这个事例张霞体会到一个点是什么?共识,团体的共识非常重要!大家有共同的理念,能够见和同解,它才是团队和合非常有力的一个保障。这个共识一旦有了,任何事情来大家都可以商量。

但是这个共识怎么来的?也是建立在大家这么多年一起共学,有学习经典的机会,跟着老师学习老师的教诲,他所有的决策、最后定的方向是依止经典和老师的教诲去做,而不是依着我的想法、依着我的认为。所以我们的一个目标,建立团体的和谐最重要我们先建立共识,共识建立在我们团体有共同的学习氛围,共同依止的经典做为我们的标准。这是第三个。

第四个,爱人。对不起,还有六分钟,张霞要快一点。我们看爱,一个心、一个受,意思就是用心感受他人的需要,然后去给予关怀,这叫爱。昨天老师有讲到说把团体同仁看作兄弟姐妹一样我们来爱护关怀,这也是作之亲的精神。曾经有一位学长来我们团队参学,她当时因为一些事情自己很紧张,所以当时便祕比较严重,也找一些中医去看了,效果也不明显。其实张霞当时也是负责团队,算是领导,事情很多,偶尔见了她会问候一下。有一天,因为我们住宿是一个区域,大家平时都住在团队,要去办公室,路过她的寝室的时候,因为张霞也是那种容易着眼在事情里面、忙在事情里,所以就想到这个事情要赶紧做,但是因为有跟同仁一起学习及时关怀,路过的时候突然想到说她最近身体不舒服,自己还是要先放下手头这些工作,先别急着去做,然后去关心一下她,去看看她。

到了她的寝室,张霞就想如果她是自己的妹妹,那张霞一定是先想到她。所以在跟她交流的过程中,了解到她心情的紧张为什么,从中跟她一起放松,让她能够从其他角度去考量。在聊的过程中就想到说,原来有个中医师也教过张霞便祕的时候怎样样帮她揉肚子,这样可以帮她缓解。后面就利用一些时间帮她去揉,揉完以后确实也有一些效果。重点是这位同仁受到这种关怀,内心会有一种感动。张霞也是很惭愧,因为自己平常容易忙在事情里,所以对团体同仁的关心很不够。因为有这样一个反省、一个分享,同仁反而听了觉得很感动。

所以自己也是觉得说,关怀在团体里做为领导还是非常重要的,不能把自己忙在事情里边,因为我们是带领大家,我们做为领导很重要的一个本分就是要去营造这种关怀,要去用心的真的把同仁当作自己的兄弟姐妹去看待。如果真有这分心的时候,我想自己那个工作其实有时候并不是那么重要(急),关键是自己那分心能够转到这个点上的时候,其实很多时候因为自己有这种意识,团体互助互爱的和谐氛围就会被带动。如果说自己一直忙在事情里面,对大家没有这分关心,我想这种凝聚力也很难形成。这是从一个角度,还有就是对大家的体恤和包容,老师其实也在过程中给我们做了很多,做为领导对我们的体恤、包容,也让我们很感动。因为时间关系,张霞就先不细致的跟大家介绍了。

还有我们讲到第五个就是使民以时。使民以时是什么意思?设身处地为人民着想。古时候因为是农耕,那个年代都是农耕,以农立国,所以政府、国家请人民去服务的时候,一定选在他们农闲的时候,就是不忙的时候。所以在团队同样,我们如果能够体恤到团体同仁,能够落实《弟子规》「人不闲,勿事搅;人不安,勿话扰」,我们做为领导,常常快下班的时候尽量也不要给他们分配工作。可能同仁着急着回家,譬如说孩子放学了接孩子,或者家人等着他回去做饭,这些如果能体恤到,我们尽可能的不在那个时间段去打扰他们。包含吃饭的时候尽量也不去打电话、讨论事情,也让他能够吃饭不那么紧张。再有就是在晚上,譬如说很晚了或者是都快休息了,也能够体恤他可能在家。张霞以前也会有一个习惯问题是什么?晚上譬如梳理工作,有些工作要派下去,可能就发给大家了。发给大家,但是有的同仁他很认真,他有事情就会担心或者会操心,可能就影响到他的休息。甚至是有的同仁他回去要照顾家人,我们工作过去,他可能父母那边忙着又惦记着工作。所以很多时候在他晚上下班回家甚至是休息之前,能不安排工作,不打工作电话尽量不打,能够放到第二天尽量放到第二天去做。

各位同道们都是在学校工作,我们譬如说开学前想象到,设身处地想到什么?他开学前老师们应该都很忙,这个时候是不是也就不安排太多工作给他。譬如说我们也可以设想老师们可能一天中或者是一个星期,或者在一个学期里面,来体恤他们什么时间段比较忙,不去打扰大家。如果我们真的有这分细腻的心,时时能够体察到他们的不容易、他们的时间、他们的生活,同仁应该也会能感受到我们那分关心,团体的和合一定也会非常融洽,上下级之间会惺惺相惜,他也会为我们想。我们说能够有这分心,我们对他有这种尊重,团体和谐的氛围就容易能够营造。

以上是我们从夫子的《论语治要》里面一段教诲,治国的五要道,也是说五个纲领,去体会一个团体的管理。最重要的还是以身作则,就是领导者我们以身作则,能够正己化人,时时能够爱敬存心,我们自己能够恭俭,能够仁厚,能够办事尽心尽力,讲求诚信。更重要我们能够设身处地为同仁想、为团体想,有这分大公无私的心,团体一定可以和谐,也一定可以经营得好。

非常感谢大家的聆听,以上就是张霞对《论语治要》的教诲,结合我们团队管理的一些案例,跟诸位仁者汇报到此。也很抱歉,因为自己落实得不足,体会也很有限,错误之处在所难免,在此也恳请诸位校长、诸位老师、诸位同道们给予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说明:

(1)、资源来源于网络公开发表文件,所有资料仅供学习交流;

(2)、本站所发布内容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可以联系客服删除,微信:xsxyd6688;

福德智慧 » 《弟子规》建立和谐校园研习营(第十二集)《论语治要》对行政管理的启示 张霞老师主讲

发表回复

提供最优质的资源集合

立即查看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