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经》(第八集)明王以孝治天下 成德法师主讲2022/12/20

成德法师视频在线观看【点此选集】《孝经》点此选集

成德法师移动硬盘全套目录【点此查看

成德法师音频机合集目录【点此查看

 

诸位同学大家吉祥,我们昨天讲到「孝治章第八」。经文当中提到「昔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圣明的天子,他用孝道来治天下,能够达到太平盛世的结果,是这一章在开显的。具体的做法,他爱敬存心,「不敢遗小国之臣,而况于公侯伯子男?故得万国之欢心,以事其先王」。连小国的臣子他都很礼敬,所以各国的国君看了欢喜感动,也会效法他,也是恭敬对待自己国家的民众。而且「以事其先王」,就是表达对于天子的这一分感恩、敬重,也会来为天子助祭,表达他的感恩。

接下来讲到的「治国者,不敢侮于鳏寡,而况于士民乎?故得百姓之欢心,以事其先君。」治国的这些诸侯的国君,对于国中地位比较卑微、比较弱势的这些鳏夫寡妇都能尊重,不会怠慢侮辱,更何况士民乎?对这些读书人、百姓更不会侮辱、轻慢。国君这么尊贵的位置,却能够这么恭敬弱势的人,士民看到了都会很感动、珍惜、欢喜,甚至于是效法的心。一家仁,一国就兴仁。当国君要祭拜祖先的时候,这些百姓也都会来助祭,帮助国君来尽到祭祀祖先的孝道。

成德以前有个朋友,他是警官,他们被派到去保护中央级的这些干部,都算是很高的官。很明显观察到有一些高官比较傲慢,包含他们的孩子。官位高了对人都比较骄慢,比方要出门了(因为他们是保护这些大官,有时候站岗帮他们开门),比较骄慢的官员或者他的孩子就大声嚷嚷「动作快一点」,不恭敬人家。有一些官员特别有涵养,他的孩子也很谦退,对他们就是「辛苦你们了,非常感谢你们」。他一观察,那个傲慢的后来都会出事情,后代的发展不好;那个很谦逊的官愈做愈高,孩子的发展也很好。所以上位者的态度,对于处下位的人是很能够感受的,而且从他们的态度都可以看出他这个家庭的兴衰。所以《了凡四训》谈到十个行善的纲领,师长老人家讲到「爱敬存心」,特别强调这个是总持法门。随时我们待人都要提起爱敬的心,尤其《孝经.天子章第二》就是这么教导我们,「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爱敬尽于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所以孝开显我们的性德,我们对人的慈悲心、爱心、恭敬心也都是从孝展开的。我们再看下一句:

【治家者。不敢失于臣妾。而况于妻子乎。】

注解里面讲到「理家」,就是治理一个家族。这个『家』应该是指卿大夫治理家族。『失』是失礼。卿大夫治家,对于臣妾(算是在家庭当中地位比较低贱的),面对臣妾都不敢失礼,更何况对自己的妻子?妻子是家中地位比较尊贵的。『妻』指的是原配,叫正夫人。『子』应该指的是嫡长子,或者延伸,原配生的孩子。

【故得人之懽心。以事其亲。】

他能这样对待臣妾,就感动整个家里的人,家里的人都生欢喜,会很感谢这个卿大夫。怎么表达感谢呢?当然首先会在他们的职责工作当中尽心尽力,而且也会帮助这个卿大夫侍奉好他们的父母亲,来成就他的孝道,这是『以事其亲』。

我们看他治理一个家族,要凝聚整个家族的心,都要平等恭敬他人。像我们听过「郑濂治家」,他的家族有一千人,明太祖朱元璋对他能治理千人之家很敬佩,然后也想观察一下他是怎样治理的,就赏给他了两颗大梨子,看他怎么分。郑濂拿回去,这皇帝赏赐的,我们想象一下,一般的老百姓能吃到皇帝赏赐的东西,他的内心会多高兴。郑濂不慌不忙就拿来两个大水缸,水缸很大,装满水,然后把水梨砸碎,那个汁就整个流到水缸里面去了。就两个大水缸,一千个人,每一个人都可以喝到皇帝赐的水梨,大家想一想,一千个人喝完欢不欢喜?你看我们的这个族长,整个家族的族长郑濂太公平了。可能这个族人跟他的关系离得很远,可能不知道是几等亲了,跟郑濂的儿子同样都是喝一杯,公平的。平等对待是因,平等对待那就能和睦相处。假如不平等,差别很大,好东西都只给儿子,其他的族人看了心里难受,心里不平。所以那么远的人一样的待遇,整个一千个人的心平了,我们从这个案例去体会人心。

天子能对一个小国的臣民那么恭敬,所有这些国君高兴。一个治理国家的君王对于鳏寡都很爱护、恭敬,一般的读书人、人民看了敬佩、欢喜。包含治理一个大家族的卿大夫,他对地位低的臣妾都不失礼,尊重她们,整个家族的人看了敬佩。所以人不因为地位而尊贵,因为什么?因为他的行为而尊贵。有些人没有地位,但是行为尊贵。我们有一个词叫「无冕之王」,他没有那个地位,但是百姓对他尊敬,甚至于就像对他自己的父母一样,这样的人去世了,百姓如丧考妣。比方得了诺贝尔和平奖的德蕾莎修女,她有没有一个官职?没有。但是对于生病、贫穷的人,她把他当自己的亲人一样对待,所以没有血缘关系、甚至不认识她的人,最后都被她感动;尤其很多人在她怀中死去,最后一口气咽下去的时候,是在她的慈爱当中、关怀当中走的。这个假如依佛门来讲,她的行为对这个人的生命是最重要的。因为在世间,生死每天不知道要发生多少,可是对一个人来讲,死生事大。你看佛门这个词「死生」,死了之后去哪里生,是最后一口气决定的。你看她护到了这些有缘的人最后一口气,他是被爱的,他是安详的,就去好地方了。假如人一生这么可怜穷困,他临终的时候没有得到爱,他会带着什么?他可能带着对这个世间的怨恨走了,那会到不好的地方去。而当一个人,他是处于这么穷困又是病重的一个处境,突然有人全心全意的爱他、照顾他,对他心灵的感动至深。所以像佛陀就有讲到,比方说一个国王能够亲自去关心、慰问一个病重的人,这个国王的功德很大,难行能行。德蕾莎修女本身,她的家世是非常尊贵的,但是她却能够抛下富贵的生活,跟这些最可怜的人生活在一起,这是行为尊贵,所以她得了诺贝尔和平奖。甚至于她得奖的时候,她了解了情况,诺贝尔团体都会为得奖的人办一个宴席庆祝,她说可不可以这个宴席花的钱给我,不要办了?这个宴席花的钱可以帮多少贫穷的人!主办单位被她感动了,同意她的做法。她死后,好像教会(天主教)封圣,把她封为圣人的地位。她因为行为而尊贵,而不是说她本来有多高的官职。

所以这一段经文,其实对我们也是有启示。我们在现前,不因为家里比较有钱而去怠慢他人,不因为我们读的书比较多去怠慢他人,不因为我们外在的这些条件比人家好而有高下的心念,一样平等恭敬他人,这个就是修行,就是一个人的涵养。其实这个不容易,我们今天还没有很高的学位,没有很高的地位,我们假如不从这些教诲来反思,其实这个慢心是很容易起来的。四大烦恼常相随,尤其这种社会风气比较攀比,哪个才华比较高,书法写得比较好,有点瞧不起人,还有点炫耀。甚至于身高比较高一点,我成长过程发育比较晚,当时初二的时候很担心自己长得不够高,我记得当时班上的女同学比我高,她们就常常跑过来站在我旁边这样跟我比,其实我是很受伤的。你看长得高会傲慢的,那个情境我都还记得。结果我妄心生烦恼,回到家跟母亲说:「妈,我会不会像妳一样矮?」你看这个烦恼一起来,伤了母亲的心,这很大的罪过。所以这个我慢,一不小心它就起作用了,你能力高一点、经验多一点,你不护住这个心,它就会长傲慢。所以要护念自己的真心真是不容易。

《弟子规》说的,「待婢仆,身贵端;虽贵端,慈而宽」。所以人有地位,他显得他的尊贵是在于他慈爱底下的人,因为行为显出尊贵来。而这个「慈」,我们前面好像有举过例子。杨诚斋,他也是个大官,他的夫人(家里有不少佣人)七十多岁,起大早煮粥给这些仆人吃。她的孩子看了不忍心,「妈,妳那么大年纪了,天气那么冷,妳起这个大早,太劳累您老人家了!」但杨夫人说到,「寒冬清晨,他们一工作,肚子里面没有一点热气,会伤他们的身体。他们都是人家父母的孩子,我们要善待人家。」君仁臣忠,所以五伦关系里面,处在高位的人应该要先尽他的本分;君仁臣忠,父慈子孝,兄友弟会恭。因为你处在尊位,你应该要先以身作则。我们能处在高位,又能感动人心,就能凝聚众人。就像卿大夫他团结整个家族,也能为国家社会做出很大的贡献。

举一个感人至深的例子,在明朝有一位礼部尚书(等于现在的教育部长)叫马森,他的父亲四十来岁才生了儿子。大家可以想象,四十来岁生孩子,他的太太也算高龄产妇,当然全家很高兴。结果婢女在照顾的时候不小心,这个孩子摔了,一摔下去额头烂了,当场摔死了。马森的父亲看到,好不容易生个宝贝儿子,死了,忍住悲伤对这个婢女说,「妳赶快走」,就叫她赶快离开,离开之后他自己抱着死去的小孩去见他的太太,「是我不小心」。太太听了痛哭,整个情绪都失控了,都拿身体去撞了,然后突然说,婢女去哪里了?她已经走了,不然假如婢女抱着这个孩子,很可能家里的人受不了会打她,甚至会被打出问题来都有可能。人在这种处境还能够为这个婢女着想,这是相当仁慈。后来这个婢女回到家把情况告诉她的父母,她父母每天对着上天祈祷,一定要让恩公马员外赶快又能有孩子,每天向上天求,结果这个马员外明年就又有儿子了。他这个德很厚。结果生个儿子,额头有胎记,那个胎记刚好跟他之前去世的小孩,那个撞到额头烂掉的部分是一样的位置。诸位同学,他后来生这个儿子是谁?是他死去这个儿子又来投胎的。

其实胎记往往是人前一生可能因为,比方说被枪打了,打到脊椎死了,那个意念太深,所以那个地方都会留下胎记。这是很多人研究的,他因为用催眠了解到这个人死前是什么状态,然后很吻合,他被拿刀砍哪里,最后那个地方有胎记。所以诸位同学,你们身上有没有胎记?有,那可能都跟前世有关系。比方说你一看到水就很害怕,前世被淹死了。所以人不会无缘无故怕一个东西,你会很害怕什么是结果,一定都有前因。所以透过催眠,很多人心里的恐惧,甚至是疾病能够改善,就是回到前世看到那个,然后说你已经死了,这是你前世的状况,他把这个心理的状态放下,这些情况就改善很多。

后来生的儿子叫马森,当了礼部尚书。其实这个故事也告诉我们,人生没有坏事。儿子死了是不是坏事?这一般人来讲是天大的坏事。而且你看,对于这么仁慈的人来讲,这个世间人觉得最不好的事情,他把它转变成一个后世传颂的公案、传颂的好榜样。所以人在任何境界,只要用真心、用对心,都没有坏事情。人能从这个道理明白了,就不会落入所遇到人事的好坏,哪怕是逆境恶缘都提醒自己不要被情绪影响,要守好自己的心念,用对心,用真心。就像一个领导者或者为人父母、老师的人,能够在逆境恶缘还是一样替人想、还是一样宽容、还是一样修忍辱,那他给予下属,给予孩子、学生最好的榜样,这不是坏事。哪一个人这一生不会遇到逆境恶缘?所以真的,我们把这些事例体会清楚了,事事是好事,人人是好人,都是来成就我们的。我们能这样体会,我们就是善财童子五十三参,我们的目标都是当生要成就,我们得像善财童子。接着经文提到了:

【夫然。故生则亲安之。祭则鬼享之。】

这个『夫然』就是果然能依照以上所讲的,用孝来治理天下,不管他的身分是天子、是诸侯、还是卿大夫家,他能以孝来治理,他对人都是爱敬存心,那就会感得底下人的感动、欢喜。进而当他们的父母还在世的时候(这个「生」是还在世的时候),他们的父母都会因自己能尽到孝道,而能够很安心的享受自己的孝养,这是『生则亲安之』。就像我们刚刚提到的,「治家者不敢失于臣妾,而况于妻子乎?故得人之欢心」,他整个家族的人都欢喜,然后「以事其亲」,都会帮助他一起很好的奉养他的父母,那就「生则亲安之」。『祭则鬼享之』,当他的父母不在世时,每逢祭祀也都能够受到他的祭礼,他在祭祀当中的奉养,而且都会感得很多人一起来助祭,来怀念他们的父母。

这一点,成德曾经也听一些弘扬传统文化的同仁提到,他们在一方讲学,尽力护念一方传统文化的学习,当地有人受用、受益了,常常有人会拿着水果、拿着礼物到他们家去感谢他们的父母。因为我们的行为有让人受用了,受用的人、感恩的人,他会把这一分报恩很自然回在我们的父母身上,这个都是人之常情。「故生则亲安之」,父母能很安心来享受自己的孝养,甚至于还有其他因为我们而得到受用利益的人群来表达感恩之心。「祭则鬼享之」,就像师长他父母,甚至于是祖上的坟墓,不知道有多少弟子主动到他父母的坟前去祭拜。所以这个「祭则鬼享之」,不止是他们自己祭祀父母、祖上,这些得到利益的人也都会把这一分感恩表现在去祭祀他的父母。所以这个注解当中提到了,「夫然者,上孝理」,真的是处上位的天子、诸侯、卿大夫能以孝来治理,那底下的人「皆得懽心」,父母就能够「存安其荣」,在世的时候安心的享受供养,享受因为孩子而得到的尊荣;「没」,去世了,「享其祭」,还能够享孩子的祭祀,甚至于是其他受恩人的怀念。接着:

【是以天下和平。灾害不生。祸乱不作。】

这样来治理天下,『天下和平』。因为上位的人恭敬人,下位的人欢喜,甚至怀着感恩的心。中华文化是「天人合一」,人心都善,当然是风调雨顺。人心是正报,大自然是依报,依报随着正报转。所以以孝治天下,上敬下懽。这一段也呼应前面说的,「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天下和平。注解里面讲,「存安没享,人用和睦,以致太平」,祸乱不起。祸乱是人心感召的,既然人心都因为孝的教化都善良,所以「灾害祸乱无因而起」,无由而起。在师长的讲经当中有提到,贪心感水灾,瞋恨心感火灾,愚痴感风灾,傲慢感地震,怀疑感山崩地陷。我们听完这一段话,我们是要学大学之道、学菩萨道,都是要利他的,我们要用对心;心用不对,这世间的灾难就因为我们而造成的。我们要存着利人的心,不可因为我的贪心感来水灾、瞋恚心感来火灾。假如我们这些贪瞋痴慢疑还有,这些天灾现前的时候不能怪别人,也是我们的共业感来的。所以听完师长这一段,我们要问问自己,我的心念是不是能成就「天下和平,灾害不生,祸乱不作」?这个都要扪心自问,我们就会自我期许、就会克己复礼。所以『灾害不生』,就是水、旱、风、火、病、虫等等这些灾害不会发生,人为的祸乱不会兴起。人为的祸乱是因为私心、自私自利,才会要去设计他人、陷害他人,才会引起这些人为的祸乱;假如人心都是上敬下和,那这些人为的祸乱也不会兴起。

【故明王是以孝治天下也如此。】

这是圣明的天子用孝来治理天下、教化天下得到的结果。注解里面说,「言明王以孝为理」,以孝来治理天下,「则诸侯以下」上行下效,天子带动诸侯,诸侯带动臣民,卿大夫带动整个家庭、家族「化而行之」,上行下化。所谓「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这个小人不是批评人没德行,这个小人是比较处在底下的人,不管是臣还是百姓。「故致如此福应」,能呈现这样的福报。「风行草偃」是从《论语》来的。这一段话是季康子问孔子,「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季康子问孔子,我把没有道德的人杀了,让老百姓都来遵守道德,这样做好吗?孔子说,「子为政,焉用杀?」你要办理政事,怎么可以用杀来做手段?「子欲善,而民善矣」,你一个国家领导者带头行善,老百姓就效法。所以「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谈到这里,我们在庐江办传统文化的教学,这个都是得到当地百姓、当地干部他们的带动,比方清理环境,当地的镇长他们带头来做,百姓看了很高兴,包含政府办好媳妇、好儿子这些表扬,这个都遵循孔子教导的「举善而教不能,则劝」,把这些好的榜样竖起来了,百姓看了都会效法。开始办学那一年,那个雪下得刚刚好,我们听当地的百姓说「瑞雪兆丰年」,这是我们经历过来的,印象很深。甚至于还有一个景象,我们刚好都看到了,就是师长在二OO五年底到了汤池,当时教育中心还没有盖好,还在盖,我们是在教育中心差不多三、四公里的地方有一个净居院,买下来的一个地方,我们是在那里培训。当时师长来了就到了净居院,对着我们三十几个培训的同仁,师长给我们勉励。当时那个勉励,我们印象很深,因为师长说,我们在汤池做这个实验很重要,实验失败就是告诉世人传统文化不管用,实验成功了就是告诉世人传统文化管用。听到师父讲这段话,深呼吸,脑子里冒了两句话,「只可成功,不可失败」,但是动力,不能是压力。老人家那一段勉励我们记忆犹新,而且老人家从台上走下来,到走出教室的门走了好久,看着我们每一个人,对我们殷切的期盼。结果师长走出来,我记得当时讲话的时候就有鸽子飞进来,有同仁要去赶牠,我们说不要赶牠,牠能进来听师长讲话也是牠的因缘。后来我们走出教室,走到外面去,看到空中有很多飞得很高的,应该是候鸟一类的,像雁一样在空中盘旋,盘了几个小时都没走,当地的老百姓说他这一辈子没有看过这种景象。所以师长的这种慈悲力很强,连鸟类都有感觉,在上面盘着没走。所以我们跟着老人家也会体证一些,亲身感受到一些道理。

人的德行可以感动不止是人,还有动物,我们以前听大舜耕田,你看有大象来帮忙、有鸟来帮忙,诸位同学,你们听的时候相不相信?可是我们接触到师长,看到这些事情,信心会增长。德行高的人,他们的这种慈悲心可以降龙伏虎,所以十八罗汉里面有降龙罗汉、伏虎罗汉,这个都是真实的。成德当时在澳洲图文巴净宗学院学习,那是二OO二年,成德是七月左右去的,在那里待了五个月,遇到澳洲百年旱灾,都没下雨。结果太干旱了,气温又高,后来森林自己烧起来。我们学院法师们也很慈悲,每个礼拜做三时系念,我当时参与其中也练了法器,练的是那个铛,我有参与法事。结果我们每一次做完三时系念,天象真的有变,有一些乌云飘过来,然后滴了几滴雨就没了。可能是上天觉得你们也做了好一会,做了几个小时,没有功劳也有苦劳,给我们随喜功德,下了几滴。因为那个时候师长常常到国际间参加和平会议,师长只要一回到澳洲就连续下二、三天雨,我们那时候就感觉功力确实不一样。所以这个还是道行不同、道力不同,当然我们看到了也「勿自暴,勿自弃,圣与贤,可驯致」,还是要好好提升自己。所以真的有德的人在位上带动了,得到风行草偃,能够让天下和平、灾害不生、祸乱不作,起到这样的治理效果。所以孔子在这一段后面提到:

【诗云。有觉德行。四国顺之。】

孔子引了《诗经.大雅.抑》,抑制的抑、遏抑的抑,这一篇这一章经文来呼应前面谈的内容。这个『觉』是大的意思,『四国』是四方各国。所以这一段话指的,有广大德行的领导人、广大德行的天子,四方各国心悦诚服,顺从他孝道的教化。这个注解里面说,「义取天子有大德行」,来实行孝道,「则四方之国顺而行之」,都很佩服,跟着效法,心悦诚服来一起行孝道。所以以身作则,以孝教化天下,人民乐于奉行,就能达到天下太平的盛世。

我们读到这一章,再拉回来我们现前,每一年的灾难频率都在增加,怎么让人起信?师长老人家有提到,现在对传统文化最大的贡献就是能做出示范点,这个示范能够展现人与人之间的相处融合,进一步连这个地区它也能够灾害不生;这个地区有难,就它这个地方没事,这会给人很大的信心。有这样的样板做出来,现在的人都说科学教育,你拿证据来,所以师长说的做出榜样,这是对圣教最大的贡献。谁来做?师长说求人不如求己。所以现在在院长带领下,兰彼得小镇也在做,也能够去照顾当地的老人,爱护这个地方。所以我们有固定时间出去捡垃圾,也能够带动当地汉文化的学习,包含西方宗教文化的学习,让那里能成为一个宗教融合、种族和睦的地区,而且是宗教回归教育,宗教在那里持续弘扬的地方。能这样来做是非常有意义,当然我们假如回到当前来讲,从我们自身做起、从我们的家庭做起,我们家庭里很和乐,自然会有亲朋好友来跟我们探讨传统文化。所以做榜样都能让人起信,都能带动他人。所以每一句经句,哪怕是治天下,我们也可以拉到自身,和谐社会从我心做起、从我家做起、从我社区来做起。我们学的经教没有一句现在不能落实的,诸位同学假如看到这一句我现在不能落实,大家一定要提出来,你们不提出来就是我讲错了,讲错是要背因果的,所以大家要护念我,不能讲错,有这个情况一定要提出来。

这节课先跟大家交流到这里,谢谢大家。

说明:

(1)、资源来源于网络公开发表文件,所有资料仅供学习交流;

(2)、本站所发布内容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可以联系客服删除,微信:xsxyd6688;

福德智慧 » 《孝经》(第八集)明王以孝治天下 成德法师主讲2022/12/20

发表回复

提供最优质的资源集合

立即查看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