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规》建立和谐校园研习营(第四集)自身健康是开展事业、推进教育的前提 王川老师主讲

成德法师移动硬盘全套目录【点此查看

成德法师音频机合集目录【点此查看

《弟子规》建立和谐校园研习营【点此选集

《弟子规》建立和谐校园研习营—自身健康是开展事业、推进教育的前提 王川老师主讲  (第四集)2022/6/6 马来西亚

 

尊敬的庄校长、林校长,尊敬的诸位校长、诸位老师、各位嘉宾,大家下午好!

今天王川非常有幸跟各位校长和老师报告一些关于中医养生的内容,和自己学习的一些心得。一看到名单都是校长、董事、行政主管,自己好像一下子就回到了上学的时代,见到老师就会紧张,同时也感觉到老师对于学生、对于自己的家庭真的都是重要的支柱。我们古人有一句话叫「师哉师哉,桐子之命」,一个好的老师真的是能够拯救学生慧命、拯救学生一生的一个重要的缘分。各位校长、老师,我们自身如果健康得不到保证,那我们开展事业、推进教育就没有一个立足的根本了。就像《弟子规》讲的「身有伤,贻亲忧」,我们自身的家人也会担忧,我们的下属、同仁也会失去一个依靠。所以古人讲要安身立命。

我们怎么把我们的身体照顾好,能让它安住,能让健康一直伴随着我们?在两千多年以前,医圣张仲景先生就在他的著作序言中讲了一段话。我们想一下,两千多年已经很久远了,医圣张仲景先生就讲了,他说当时的人就不太注意养生,也不留神医药,也不去研究学习,忙着去追逐事业、追求名利,结果把根本忽视了,而只是去追求枝末去了。医圣说:「皮之不存,毛将安附焉?」我们皮都没有了,那么皮上长的毛又怎么能够得到依靠?所以我们身体是我们开展事业,各位校长也很有使命感,愿意在自己的团队推进《弟子规》、推进传统文化的教学,我们这么伟大的弘愿也需要健康的身体做一个保障。不然医圣说了,「卒然遭邪风之气」,突然遇到一个疾病的流行,这个时候身体一旦垮下来,「而方震栗」,才觉得很紧张,怎么会这样?人一紧张就容易慌乱,就会病急乱投医,到处找,到处找,结果很有可能就遇到不好的缘分,遇不到高明的医生。我们知道高明的医生就像高明的老师一样不容易遇到,结果最后把这个身体可能愈治愈糟糕,甚至生命都受到威胁。

我们看到自从二O一九年新冠肆虐全球,我们对这句话逐渐就开始有体会了。在海外的各位老师,每个国家地区政策不同,在国内一旦一个城市爆发几例,可能这个城市都要全城静默,大家都要在家里隔离了,真的感觉到身体健康原来才是最重要的。所以医圣用了一个感叹词,最后说:「哀乎!」感到非常哀痛,这么多优秀的人才,却没有顾及身体这个根本,忘记了这个根本,去透支、去追求事业,可能忙起来忘记吃饭,忙起来熬几个通宵,忙起来把医生对我们的嘱咐早就抛到九霄云外去了,心想着忙完这个事再说。这样日复一日,「危若冰谷」,就好像我们在冰面上走路。我们东南亚都比较炎热,大家可能没有这样的体验,如果您有机会去有冰的地方,会感觉到在冰上走路生怕一不小心冰面就裂掉,轻则掉进去,重则都会危及生命。所以医圣非常感慨这件事情。他本来是做官,后来因为家族很多人都生病,感染疾病去世的人特别多,就发心深入医学的学习。

孟老夫子也给我们做过一个提醒,孟老夫子用了个比喻。我相信各位老师,可能因为大家工作繁忙,一般我们家里面,我也去过大马,很多的家庭都有庭院,庭院都有植被,都有栽的花草,甚至树木,我们办公室有人也会放一些花草。我们大家养花,是不是我随便养就好,这个花就会一直长?我们说有的花要多浇水,有的花木不能经常浇水,有的要多施肥,还要什么时间怎么样施肥,遇到病虫害还要去处理,这里边都有很多的学问。所以孟老夫子就说,人们种一个花草、植一棵树木,想要让它活下来都要会去照顾,可是我们的身体,这么精密、这么重要的一个部分,结果大家「不知所以养之」,不知道怎么来照顾,那岂不是我们爱身体还不如爱花草树木吗?如果这样,我们就太不擅长思考了。所以古圣先贤都是苦口婆心提醒我们要爱护身体。

大家就讲了,现在一说养生,我在马来西亚也听到过好多说法,不同的时间有会流行不同的养生方法,感觉也很复杂,该如何适从?我们说中医有五千年以上的历史和经验,完全值得我们信赖。可能有的校长老师就讲,中医这么久了,我们现在都讲究要实时更新,我们计算机会更新、手机软件也会更新,我们偶尔看到一些信息,还要看它的时间,太久了我们就觉得是旧新闻了,那中医这么久,为什么还值得信赖?

我们简单谈一下,因为中医的理论它是基于对人体生理的研究,通过研究我们的身体——正常状态的人体,了解到我们有脏腑、经络,还有气血、精气神,给我们做了一个总结。换言之,只要我们人类这个物种没有巨大的突变,那中医理论都是行得通的。这是它的一个基础,所以它是一个稳定的学科,它在距今几千年就形成稳定的状态了。

另外一个,中医治病它是从一个跟我们现代医学不一样的角度去处理。这里做个比喻,就好比,我看各位校长女士居多,那我们大马的女士、东南亚的女士都很贤惠,一定工作繁忙也会在家里打扫卫生、收拾家务,照顾长辈、照顾家人。我们家里如果久久不打扫有了垃圾,记得在大马的时候不小心把咖啡滴到水龙头上,可能要不了几个小时蚂蚁就聚过来了,这个时候该怎么办?看到有小动物来了,可能现代医学的观念,我们要把牠清理掉,可能用一些手段比较残暴,我们就用杀虫剂,或者就给牠杀害掉,或者把牠抓走……种种的方法。可是你只要这样去做,过不久牠又会来,过不久又会来,为什么?吸引牠来的原因没有消除,牠还会来。还有一种方法,我们把这些垃圾、这些污秽清理得干干净净。譬如说蚂蚁牠喜欢甜味的,我们把这个擦得很干净,甚至用消毒的液体给它擦干净,牠一看没有食物就不来了。所以我们中医学治疗是通过改变环境作为契入点。我们可能不知道今天或者明天会爆发什么疾病、会出现什么病毒细菌,它会有很多新的名字,甚至还会突变,我们看新冠奥密克戎又突变了,它也要适应环境,也在变化中。可是我们只要去改变环境,让环境变得适合我们人类,而不适合病毒,它也会自然的离开,至少它不会干扰我们的身体,这是中医学治疗的一个理论基础。

这样讲可能有些枯燥,我们举一个例子。新冠,医圣张仲景距今两千年,他肯定不会知道的,他纵使能掐会算,他恐怕也想不到,他也不知道冠状病毒。可是我们看到新冠肆虐的时候,国内组织一些专家创立了一个方剂,可能大家也很熟悉,媒体应该经常报导,叫清肺排毒汤。根据中国中医科学院仝小林院士的研究,清肺排毒汤的临床有效率高达百分之九十七,我们说已经很明显的效果。这个方剂竟然是由两千多年前医圣张仲景的四首方子组合而成,麻杏石甘汤、射干麻黄汤、小柴胡汤、五苓散这几首组合起来,是一首古老的方子,可是依然能够治疗新的疾病。它的原因就在于它只是改变环境,把环境变得不适宜这种病毒生存,那么它自然就不会干扰我们。所以中医治病叫解毒,调解,我们谈判、调解来解决问题。

在查资料的时候,王川看到二O二一年十二月份,广东的羊城晚报有一则报导,说根据这些专家的统计,临床上大多数药物的治疗有效率从百分之二十到百分之八十不等。这是现代药物的临床有效率,包括我们治疗新冠的这些西药,它们的临床有效率如果超过百分之八十就是有很明显效果了,跟我们刚刚讲的清肺排毒汤百分之九十七的有效率比起来,那真的是不可以小看古人的智慧。

所以中医它是一个超越时空的医学。这就像我们刚刚上节课李校长讲的《弟子规》,《弟子规》也不过时,古圣先贤的教诲是符合我们人性的。不管我们科技怎么发展,不管我们人类社会怎么变化,我们人性的共有性它是不变的,就像孩子见到父母就会自然产生亲爱,这就是孝。所以看到自己生病了父母担心,「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李校长讲,「不敢毁伤」,怕让父母担心,我们要照顾好身体,不愿意让父母再多操一点心,所谓的不忍心看到母亲的头上又多了几根白发。同样的,我们身为领导者,也是一个团队的核心,这个团队也仰赖我们的智慧。

我们看到刚才主持人也讲了,现在尤其新冠以来,教师群体生病率也蛮满高的。我们听到一些信息,海内外都会有类似的,现在很多忧郁症,学生也有、老师也有;躁动症,学生不能够控制自己,多动症、躁动症。出现种种的身心的状况,那我们就要了解到,我们的身体不仅仅只是一个身体,我们的身体对我们的精神世界、我们的内心是有影响的。中医讲,我们的五脏能够影响我们的心,五脏会藏着「神」,所以中医学从五个角度,也有从七个角度的,来分析我们的内脏对我们的精神领域的影响。所以很多这种忧郁、躁动症,大家一会儿听一听我们古人的智慧,可能就发现,也跟他的身体没有照顾好有很大的关系,当然也是一个社会和家庭的综合问题。

在《黄帝内经》这些典籍里面告诉我们说,「肝藏魂、心藏神、脾藏意、肺藏魄、肾藏志」。我们一个一个的来看一看,「肝藏魂」,我们的肝脏,中医学讲的肝脏,它藏着什么?它藏着身体的物质的能量叫血,它藏着我们的一个浓缩的物质的能量,它影响我们的魂,魂用今天的话,就会影响我们的注意力。所以如果肝血充足,我们晚上早睡觉,把身体养好,少看电视屏幕,多保护好眼睛,把血养足,那么我们就容易安静,人就很容易静下来,人就很容易变得很安静,人一安静注意力就会集中。反之呢?失其魂,我们没有把身体照顾好,伤到了肝血,会出现什么情况?古人说「筋骨无养」,我们的肌肉组织、我们的筋骨就会失去滋养。随着年龄增加,我们看到老人家的肌肉会有些萎缩,腿脚好像没有年轻那么便利了,这是血不足了。如果伤到了我们的肝魂,会出现心惫而嗜睡,我们讲的内心有无力感,很想睡觉,而且睡很多还睡不好、还睡不饱,这是伤到了我们的肝魂。

接下来,「心藏神」,这个「神」就是今天讲的我们认知和判断的能力,我们这种思惟力。我们内心中正和平,上午成德老师讲的三个和也是中医的核心,我们内心要中正,太和、中和殿。我们能保和、能中和,更进一步能够长养一片太和之气,那么我们的认知力、判断力就会不停的积累,我们判断事物就会愈来愈准确。尤其是中医讲,你做领导岗位的,神愈足,我们做的决策会愈英明,这个团队就有福了。反之,我们没有把它照顾好,失去神了,我们就会精气涣散,我们身体的能量就会耗损,举手无力,觉得很软,身体很软。我们看一些心脏不好的人也会出现类似的情况,他容易没有力量,尤其在心脏病发作前后或者特别操劳的时候。最简单的,我们熬个夜就把心神给伤了,然后第二天就觉得好像手比较没有力量。甚至我们有的时候睡觉没睡够,突然被人叫醒,醒了也会手无力,这都是心神暂时能量供不上,它暂时失养的状态。

接下来,「脾藏意」,「意」,意思的意。我们的汉字很有味道,所以汉字不能废,经书必须读。我们很感恩林连玉、沈慕羽两位老先生,真是给我们后人栽树乘凉,让我们能学到古人的智慧。「意」就是我们今天讲的检索、分析能力,这个人很会分析、很会思考。脾胃跟我们的消化有关,我们吃东西要很注意,不可以贪凉,要多吃五谷杂粮,而且不可以过饱,后面我们会再提到。我们把脾胃养得很好,常吃七分饱,不要让它很疲累,不要让它每天都变得很劳碌。我们一会下课,大家可能要回家跟家人聚个餐,上了一天课也很辛苦,我们不要大吃一顿。我们能够把肠胃照顾好,我们的意——这种精神世界就会纯正,我们的检索力、分析力就会愈来愈精密。

反之,没有养好它,人会怎么样?「盲目于燥而妄」,人会变得盲目,做事情慌里慌张。我们看尤其是有的小朋友很明显,他伤到脾胃了,伤到肠胃以后他会做事逐渐慌里慌张。以前坐诊的时候看到一些孩子喝牛奶喝多了,一伸出舌头来舌苔很厚,他都很浮躁、很忙乱,做个事情做不到结束就做下一个,人很不安定、很慌张,当然他的检索分析力就提不上来,所以学习成绩也上不去,人也会乱无节、混乱。为什么?现代医学也发现了,说我们的胃肠有接近百分之二十的神经细胞,它储存着我们很多记忆,所以我们把胃肠搞坏掉了,人的思惟就会混乱,脑子就会杂乱,我们的头脑不会很清楚,里面很多的信息就会涌出来,信息一多人就混乱了,一会摸摸这,一会摸摸那,就安定不下来。这是脾。

接下来,「肺藏魄」。魄很好理解,我们讲的魄力,这个人很有魄力,决断力,做事情英明、决断,不会犹豫不定。我们肺还主气,这个人气足他就魄宏,我们说有魄力。我们看做事业做很大的人,往往很有魄力,你看他说话都很有底气的。如果说几句话就很累了,就觉得好像声音都没有了,做事情也容易犹豫,下不了决定,就会这也问问、那也问问,都问一遍,然后更下不了决定了。

以前我有一个朋友,也是一个病患,后来成为朋友。她就是总下不了决定,买一个东西,甚至连医生都要问,还来问我的意见。我说,我只是医生,你自己要买什么东西是你自己的决定。她下不了决定,只要有两个人给两个答案,她就不知道怎么判断。她的表现就是气很虚,她说读一会书就没气了。尤其是老师这个职业,讲话多,耗气,我们容易伤气,言语都要像《弟子规》讲的要谨慎,我们言语叫「话说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我们要简单扼要,养这个气。「失其魄」,我们肺魄失养了,人就会气不通了,滞塞不通,身体觉得哪里都痛。有的病人会告诉医生,医生问,你哪里不舒服?「我哪里都不舒服,全身不舒服,而且今天肩膀痛,明天腿痛,后天头痛。」久而久之,家人会觉得你是不是装病?其实他是真痛,经络不通,阻住了。而且疲之不堪,气不足,人觉得没力气,就想坐在那里、躺在那里,没有力气,很多卧床很久的老人也容易是这样的情况。

最后,「肾藏志」,「志」就是我们说一个人有没有志向的那个志,这是影响我们的记忆力,影响我们能不能有一个广大的志向。肾精要充足,肾最怕欲望,现在人欲望太重,打开手机都在诱惑我们。以前还好一点,以前污染少,现在愈来愈严重,因为手机太方便,我们耗损肾精太严重。欲望太重,色欲过重,人精气就亏损。如果一个人肾精充盈,他志向就很坚定,我们说的志向坚定,一定能成就事业。反之就会忘,就容易多忘,常常忘了。我们看有一些心理疾病的人,说他有强迫症,其实是肾精不足,他刚出门,我有没有锁门?再回去看一看。锁门,我有没有关窗?他忘了,肾精不足。「骨无气」,骨骼就没有滋养、没有力量,骨头没有力量,容易骨质疏松。

我们的身体照顾好,对于我们的内心健康都有巨大的帮助;同样,内心也会影响身体。甚至古人也讲了,还有的身体没照顾好,影响精神世界,会让人举动无常,甚至会凶暴、残暴。我们看到很多孩子出现一些极端的情况,暴力,他有的时候是身体衰败到极处影响了心。当然也有的是心理的问题,不好的信息对他的染污,这都有可能。我们了解清楚,对我们判断事情、帮助团队、带领团队、带领学生都有很大的帮助。

接下来我们简单的把一些养生的要点跟各位校长、老师们报告一下。我自己在整理这些要点的时候突然发现古人很有智慧。成德老师以前讲过,老教授教我们一经通经经通,我们一个《弟子规》如果真的能通达了,像刚刚李校长简单介绍了一下,我们养生的要点其实也都藏在里面,接下来王川就结合《弟子规》的经句跟大家报告一下。

养生,我们说了,最重要的从行为上看就是饮食、睡眠,吃得好、睡得香,我们身体当然好了。一说到饮食,我以前跟很多朋友交流过,一说饮食他就会问我:「王大夫,吃什么补?你告诉我一下,榴莲补吗?」榴莲拌饭很补。饮食,古人教我们「饮食有节」,教我们是控制、节制。为什么?上节课李校长也说了,人要追求口腹之欲,想吃饱饭,这是人与生俱来的欲望;不光人,动物也一样,所以我们要控制。《弟子规》也说,「对饮食,勿拣择,食适可,勿过则」。我们看到不好吃的能想起这句话,容易出现的情况是,今天这个饭不如我的意,对饮食勿拣择,少吃一点;明天看到下来榴莲了,太好了,猫山王,多吃几颗,一下子就多了。我们面对美食的时候要克制自己。

古人说「五味」,酸、苦、甘、辛、咸五种味道能够滋养我们的五脏,它滋养足了,我们五脏养好,我们刚刚讲的精神世界就会平和。五味一过,就各伤其脏,它会伤到本来应该滋养的脏腑,所以过犹不及,你过了、补多了反而像没有补一样,你反而会伤到它。所以我们都不能说,现在有的人特别爱吃辣;有的人特别爱吃甜;也有的人爱吃咸的,像我们大陆山东人就爱吃咸,特别咸;一般没有爱吃苦的和酸的,但是我去马来西亚发现大家爱喝很浓的咖啡,咖啡是不错,怡保牌咖啡都很香甜,但是很浓、很苦,它会耗伤我们的心神,苦过了就伤心。我们饮食都要注意,而且现在化学的添加剂非常多,如果年轻一点的校长、老师,我们家里有孩子的都要注意。这里边,我们说这个食物好几年,保质期两年、一年半,它也不会坏,马来西亚那么热它也不会坏,全是添加剂,化学物品,吃多了对人的伤害都很大,我们都要学会甄别,尽量的减少化学添加剂的摄取。

而且饮食还说「勿过则」,《弟子规》讲。「饮食自倍,脾胃乃伤」,什么意思?古人说,我们超过平常的量了,脾胃就受伤。就好比我们每天回家都提一个包,这个包重十斤,装一些书,突然今天装了很多东西,我们就会很疲累。肠胃也一样,我们每天定量,吃饭要定时定量,我们量是固定的,时间也比较恒定,人的肠胃就是规律的,它可以得到休息。突然哪一天遇到美食,来大吃一顿,结果脾胃的工作量超过负荷,饮食自倍,一超过平常的量,脾胃就受伤,慢慢就会干扰我们的精神世界。而且现在很多人爱吃冷饮、冰的,马来西亚也热,一运动出一身汗,喝一口冰的好像感觉很过瘾。我们体温三十七度,冷的一进去,导致气血一下凝滞住了,然后阳气也受伤,有点得不偿失。所以冰也要少喝,不要太贪凉,这都要注意。不然,年轻还感觉不到什么,年龄一大,脾胃喝一点冰的就闹肚子、就不舒服,慢慢脾胃就被破坏得愈来愈弱,我们都要保护好自己和家人。这是饮食,我们简单介绍到这里。

接下来就是起居了,我们每天都要休息。起居《弟子规》也给我们讲了,首先「冬则温,夏则凊」,看起来是照顾父母,我们往深层看这句经文,冬天你要温,夏天你要凉爽,但是要守一个度。古人讲,「凡大寒、大热、大风、大雾,皆宜避之,不可恃其强健而不畏也」。我们说马来西亚没有大寒,外面三十四度、三十三度,我开车跑了一天,当然车里有空调。碰巧车子坏了,在外面跑了一天,突然一进商场,十六度,这对人来说就是大寒了,温差太大了;大热呢?当然升温,天气的炎热,我们家里十六度吹了一天,一出门感觉热浪就扑过来了;大风,风很大;大雾,有的时候我们晨跑雾气很重,水边容易雾气很重。这个时候我们要避开,我们要想办法,冷了穿衣服,热了看用什么办法调节,雾天我们就不要出门、减少出门,不能觉得,不可恃其强健而不畏,「我身体很好,没关系,我也没有感觉到怎么样」,久久就会落下病根,我们的身体健康就在无形中被透支掉了,所以冬温夏凊。

而且古人也说「四时之气」,四季都有气能伤人,所以《黄帝内经》也说「风者,百病之始也」。我们空调冷气不能直吹,当然也不适合开得太低,太低了人整个又会被冷到。风是百病之始,尤其我们都是教育界的领导,我们经常需要思考,人思考的时候是最怕风的,所以思考的时候要避风,我们不能让空调直吹。平时空调、风都不能吹到后背,尤其是后面的脖子(大椎穴附近),风都会从这侵入,女士可以用像围巾、纱巾一类,或者是高一点领的衣服,或者是有脖套种种的,我们可以保护一下。我们在思考,开会的时候、读书、备课,这个时候更要避风,因为人一安静毛孔也容易打开。或者睡眠的时候也是如此,中午小憩一下,空调一吹吹得半边头都痛,所以这个时候都要避风。

接下来《弟子规》也说「居有常,业无变」,「朝起早,夜眠迟」,提醒我们不能随便熬夜,我们睡眠作息要规律。我们看《黄帝内经》讲究四气调神,我们善于调节睡眠,就能够把精神养足。四气调神都注重要早睡觉,叫早睡早起身体好。这个小朋友都知道的话,可是我们有可能现在还犯。我昨天整理一些东西,又不小心拖到很晚了,一看:坏了,快十一点了,成德老师提醒我们十一点之前一定要躺下,抓紧,想尽办法躺下。我们早上起来处理事情也会感觉很安静,头脑也会很清灵。所以古代君王早朝,他们太懂养生了,早上头脑清爽。

我以前认识一个搞艺术的学生,她是画画的,她就告诉我说,王大夫,我特别喜欢熬夜,我熬夜不是为了别的,因为我熬夜的时候很有思路,尤其是半夜,往往又安静,思路很好,创作有灵感。我自己就提醒她,我说你要小心,你那个灵感是透支的生命。子时,我们说的人是要充电的,你这个时候不睡觉,用的是第二天的能量,用的是你未来的能量,你把它给调动出来了,你把它用得很凶,你当然很有思路了,你是以浓缩生命为代价。她说那怎么办,我白天没思路?我说你早睡早起把身体养好,慢慢你调到早晨起来创作。她后来,当然她也没有给我好好的反馈,现在她是有早睡早起,但是我看她画的画愈来愈有精气神,画作更灵动了,我猜想她可能有听话,有开始早起。

古人说,「夜不寐,则肝肾疲」。晚上早一点休息,当然最健康的我们十点就休息了,那是最好。纵使有一些事,我们尽量赶在十一点之前能够休息,不然就会耗肝肾的能量,耗肝血、耗肾精,所以熬夜也很伤肾精。现在很多不孕不育症,年轻人,你看看吃冰、熬夜、纵欲,都把肾精给掏空了,他怎么能够生养出下一代?这是养生的饮食和睡眠、起居部分。

接下来《弟子规》也教导我们,「晨必盥,兼漱口,便溺回,辄净手」。成德老师也经常讲「青年十二守则」——整洁为强身之本。我们居处整洁、环境干爽,尤其是像马来西亚,大马还有印尼,包括新加坡这些地区,湿气容易重,湿热,我们环境可以干爽一些,不要让湿气侵袭到身体。当然也体现在要打扫,卫生要保护好,不然也很容易滋生一些病菌,或者食物也容易腐败,容易导致我们受伤。这是接下来的一个要点。

养生有一个核心就是去嗜,因为我们的欲望太多、嗜好太多会把我们人体的能量分散开,让我们不能专注在有意义的事上。《弟子规》也提醒我们,「亲所恶,谨为去」。我们从小到大可能有一些嗜好、爱好,让父母觉得很担忧,父母也经常提醒,别熬夜,早一点休息,不要贪凉。可能很多父母都提醒过年轻人,我们这些嗜好、爱好要慢慢的去除,把它放淡。《弟子规》也说,「年方少,勿饮酒,饮酒醉,最为丑」,这也是举一个酒,告诉我们这些嗜好都要慢慢的放下,这样身体才能够愈来愈健康。

唐朝有一位大臣叫张臬,他就给当时的皇帝提谏言,讲说「神虑清则血气和,嗜欲多而疾病作」。我们欲望很少,思想很容易集中、清灵,判断准确,气血调和。我们嗜欲那么多,又喜欢玩这个、玩那个,玩游戏、看手机、刷短视频不睡觉,还再购购物,还有半夜购物,拼活动怎么样等等等等,又逛商场,这些嗜好太多了,把我们的精气神都散掉了,病就容易多。

当然我们刚才讲了,身体能影响心,心也会影响身,所以我们儒家讲的七情,喜怒哀乐悲恐惊,就泛指我们一些情绪,都要慢慢把它调和下来,甚至不能再去刺激了,不要再沉迷看一些现在的信息、媒体,很容易刺激我们的欲望,好像愈刺激它就愈有流量。《弟子规》讲说:「斗闹场,绝勿近;邪僻事,绝勿问」,用了一个「绝勿」提醒我们。我们看《黄帝内经》也告诉我们,「大怒形气绝」,脾气太大了,一拍桌子,拍案而起了,一发怒,我们的身体气血就会耗损得很严重,我们说电量快速消耗。而且气血涌在头上,人容易出现脑血管疾病。我们看到容易发脑血管疾病的人往往容易发怒,或者有的人表面不发怒,内心很急,很容易急,他一急气血往上涌,我们看脸就红红的。我们带过小朋友的老师会有体验,小朋友一生气一急,脸呼就红了,一发怒的时候特别明显。

《黄帝内经》也说,「百病主于气」,这些病跟我们的情绪有很大的关系。我们刚刚讲的风那是外在的,内在的就是我们说的七情,喜怒哀乐悲恐惊,这些七情会伤到我们。古人说怒,发怒气就往上走,容易出血。喜,气就会变得运行得缓慢,人狂笑,欢喜是好,但是狂欢就过了,气就容易滞住。年轻人有的人喜欢狂欢,狂欢过后气血一滞住,第二天就觉得很疲劳,很没意思,狂欢是有副作用的,「喜则气缓。悲则气消」,太悲伤了,老是负面情绪,总是难过,气就会变得很微弱。「思则气结」,我们老是很纠结,思考也思考不明白,左也不是、右也不是,很痛苦,气就结住了。「恐则气下」,太恐惧了,压力过大也是一种恐惧,气就往下走,人容易出现大小便的问题。「恐」也体现在孩子身上,我们教育如果经常让孩子、让学生处于惊恐状态,让他们压力很大,也影响到他的肾气。我们国内有很多这样的案例,导致后来第二性征不发育,肾气整个充盈不起来。有的孩子特别容易尿床,你一问父母脾气很大,孩子生活在恐惧中,把肾气都会伤到了。这是内在的情绪要保持平和,都不离成德老师讲的一个「和」字。

《弟子规》也说:「邪僻事,绝勿问」,一些刺激我们欲望的,也要慢慢把它放下。刚刚李校长也讲了,人们这个食色性也,男女的欲望也要注意节制。孟老夫子说,「养心者莫善于寡欲」,我们欲望能淡一些,我们的内心就会平和,肝心脾肺肾藏的魂神意魄志就能得到滋养。而且「心之神发乎目,谓之视」,我们看的眼睛、目力用得太过,尤其晚上刷视频,又不开灯,眼睛很疲劳,就会耗心神。听,我们每天听动感音乐,听得很刺激,把肾精就耗掉了,因为精气还开窍于我们的五官。讲话讲太多耗气,把我们的肺气也伤了。所以古人提醒我们,「俭视以养神」,能不看的不看,「非圣书,屏勿视,蔽聪明,坏心志」,少看;「俭听以养虚」,少听,不要听太刺激的;「俭言以养气」,话要少;「俭欲以养精」,欲望要淡,我们的肾精就能够得到滋养。

最后我们总结一下,刚刚讲了这么多,好像很复杂,怎么办?古人讲,「慈、俭、和、静四字可以延年」,慈、俭、和、静四字就可以延年。我们刚刚李校长讲的十四个普世价值,我们道德教育里面十四个普世价值也有,慈就是我们讲的善良、仁爱;节俭,勤勉就很接近节俭;和,合作;安静。《弟子规》也讲到了,「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我们为人领导者要注意:「待婢仆,身贵端,虽贵端,慈而宽」,我们要有一颗慈悲心、有一颗爱心。每一个宗教的教旨也是提倡我们要去仁爱世间,我们长养爱心。慈爱的人都长寿,我们看长寿的老奶奶、老爷爷都是笑咪咪的一脸慈祥,没有见到很凶暴的人他已经九十了,很凶暴,从来没听说过。慈。俭,我们刚刚讲了,俭视、俭听、俭欲、俭言,能够养气、养精、养神。《弟子规》也说,「话说多,不如少」,「凡道字,重且舒,勿急疾,勿模糊」。我以前遇到有的同学讲话特别快,他讲得快人家听不清就重复的遍数多,结果耗气也耗得厉害。勿急疾,不能太快;勿模糊,我们讲得清清楚楚。都是要俭,我们减少耗损,减少生命的耗损。第三就是和,「怡吾色,柔吾声」,一团和气,这是对父母;对一些不如意的人事物呢?《弟子规》教我们「恩欲报,怨欲忘」,我们一团和气,和气待人。「事诸父,如事父」,我们在跟长辈、年长者相处,我们用这种态度;跟同龄人,「事诸兄,如事兄」,我们都能够和睦相处。一团和气的人他七情不容易起来,当然身体就康健。

最后仁者寿。孔老夫子说仁者寿、仁者静,人能常安静、安定也长寿。怎么做到?《弟子规》教我们:「能亲仁,无限好,德日进,过日少」,我们经常来学习学习传统文化,聆听聆听圣贤教诲,甚至每天都能读诵一下《弟子规》,乃至这些圣贤的经典,让我们每天能有一个宝贵的时间静静心。心一静,一些问题困难就想到解决方案了,我们的生命也会长寿。所以慈俭和静四字就可以延年。

最后我们提醒大家,最近我自己亲身经历了一件事,我家里一位长辈突然查出癌症晚期,她是胃癌,结果一查扩散到肝脏、肺脏、结肠,整个都扩散了。我就想起,我们养生要注意什么?要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弟子规》教我们「晨则省,昏则定」,晨昏定省字面上是我们早晚跟父母问候,其实是我们要关注父母乃至身边亲人的身体状况。就像我们讲的这位长辈,我们就问她,你不可能突然得癌症,你难道没有一点感觉吗?她仔细回忆才想起来自己已经便血一年了,她也没当回事,家人也没有注意细心去关心她,也没有去问,结果拖拖拖,多器官扩散,一般的医院都治不了,很麻烦。最近刚经历这件事,自己感触很深,我们要防微杜渐。

当然定期体检也很好,但是体检也有可能检查不出来一些情况,我们也要多关心家人的身心状态,甚至将这个爱心扩展出去,关心我们的下属、同事、学生、领导,我们大家和和睦睦,就能够圆满这一生。

最后,自己也感触到诸位校长老师非常有使命感,真的是牺牲宝贵的假期,把休息的时间拿来学习,真的是非常好学。我们有这个心,人有善愿,天必佑之,一定能蒙古圣先贤的保佑,能蒙诸神灵的保佑,让我们身心康泰。纵使我们现在身体有一些状况,也能慢慢好转,我们这分好学的心、向善的心就能够转变这一切,这也是慈悲心,也是「能亲仁,无限好」,一颗仁慈心的展现。

非常感谢主办方给王川这样一个宝贵的机会,跟诸位校长老师报告这些浅浅的心得,如有不妥之处,也恳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说明:

(1)、资源来源于网络公开发表文件,所有资料仅供学习交流;

(2)、本站所发布内容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可以联系客服删除,微信:xsxyd6688;

福德智慧 » 《弟子规》建立和谐校园研习营(第四集)自身健康是开展事业、推进教育的前提 王川老师主讲

发表回复

提供最优质的资源集合

立即查看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