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上感应篇汇编》学习分享 成德法师主讲(第九集)2020/3/30 英国威尔士兰彼得
成德法师视频在线观看【点此选集】《太上感应篇汇编》学习分享【点此选集】
成德法师移动硬盘全套目录【点此查看】
成德法师音频机合集目录【点此查看】
诸位同学,大家好!上一节课我们进入《太上感应篇》修善进而能得福这一大段的经文。首先第一句是总说,「是道则进,非道则退」,后面都是这一句的注解。而在「积善」当中,我们科会分「自行」、「化他」,而自行是化他的基础,自己不能度而能度人,无有是处。所以正己之后才能够化人,是用明明德的功夫去亲民。这个是修学很重要的次第,所谓学不躐等。
儒家的两纲八目,明明德它包含的是格致诚正,亲民是修齐治平,所以才叫内圣外王之学,内圣就是格致诚正的功夫,外王是修齐治平。而我们看到格物,格除物欲;致知,致良知。格物是息灭贪瞋痴,致知是勤修戒定慧,是烦恼轻智慧长,就是致知。智慧能增长、能观照,能不怕念起、只怕觉迟,就能观照自己的心意,有没有诚意正心。从佛家讲,诚意是真心的本体,所谓至诚心、真诚心。在《太上感应篇》,它功夫是下在「不履邪径,不欺暗室,积德累功」,就是儒家强调的慎独的功夫,诚其意要毋自欺也。正心有自受用、有他受用。我们看到「慈心于物,忠孝友悌」,这个是我们内在最重要的善根,就是慈悲心、孝敬之心。进而他受用,就是我们后面的经文行仁行义。仁义也是我们儒家处世的核心,讲道德、说仁义。仁,「正己化人,矜孤恤寡,敬老怀幼」。行义,「昆虫草木,犹不可伤。宜悯人之凶、乐人之善、济人之急、救人之危」,这都属于见义勇为,「见人之得,如己之得,见人之失,如己之失」。上一次我们经文一起来深入的是:
【不履邪径。不欺暗室。】
而一百一十四页说到,『不履邪径』这一段第三行,「从心源上打点得堂堂正正,虽一毫邪路,所关甚微,到此断然不走」,这防微杜渐,这个一毫是重点,不可以轻忽。『不欺暗室』,「从心源上打扫得光光明明,虽屋漏独知,其机至隐,当此断然不苟,则显者可知」。能下这样的功夫,「然后积德累功」,种种诸善就能一以贯之。所以这两句教诲非常关键。而我们看到接下来这个注解,注解得非常细微,真的都是从心源隐微处默默洗涤,让我们很能够自我观照,就能得受用。比方,我们是造福,为子孙造福,还是为子孙求福?有求之心就增长贪,贪愈增长,就会有很多机巧、强取豪夺,就慢慢发展出来,不择手段。但是,假如是真正明理的,那他都是依经典去求得天爵、求得庇荫子孙。再来,名,我们说要爱惜名声,「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求的是名符其实。而且君子是非常羞耻自己的名超过自己的实质,他是有羞耻心的,决定不是去求取虚名。接下来又讲到,第五行下面讲到钱财,「财以养生」,毕竟人生活还是需要财用,但「稍有暴之之心,即邪径也」,稍稍有好像炫耀钱财的味道,就已经偏邪了。这个不容易,炫耀也是轮回当中很难不染着的习气。钱会炫耀,学历会炫耀,地位会炫耀,凡自己相关的这些身外之物,只要产生跟人较量,那都会生起一种比较,都容易炫耀。
所以这样的习染我们也要很细微的来观照,不然就会卖弄,就会容易傲慢。尤其这个时代喜欢竞争、攀比,我们不知不觉这样的习气也会增长。甚至于我们求学位的目的是什么,我们写论文的目的是什么?因地不真,果招迂曲。写论文,假如是为了透过这个论文自己能把道理搞明白;然后这篇文章又能启发人的善根、甚至是他的慧眼,「开彼智慧眼,获得光明身」,「为众开法藏,广施功德宝」,那这篇论文就是在落实《无量寿经》。但是,假如这个好胜之心、攀比之心没有去掉,写论文要跟人较量,要证明一些什么,就有好胜,可能写完了身心俱疲。用对了心,身心都得到正能量;用错了心,自己身心无益,对大众也不见得有好处。因为心生则种种法生,我们用攀比写下的文章,里面可能就会有卖弄学问的味道。所以心要正,所做出来的行为还有言语就正,这传递的就是正知正见、正确的示范。
但是,假如我们内心有爱憎、有好胜,不知不觉也是会影响到有缘的人。比方说,长辈脾气大,不知不觉就影响孩子、晚辈,什么时候影响可能自己都感觉不到。成德也有观察,我们在一个单位,跟的主管是温文儒雅,就是孔子五德他有在效法,温良恭俭让,他的下属不知不觉受这些影响。就好像我们听师父上人讲经,每天听每天听,很可能语速都会变慢,它是不知不觉影响。有一些人一开始听师长讲经,说受不了,太慢了,可是他有善根,坚持听,慢慢就很能接受。自己既然能听老人家娓娓道来,不疾不徐的说法,他自己的心也不知不觉调整了。所以我们随时在影响别人,我们到底有没有给人家好的影响?有这样的思惟,那是真正有道义。义是应该的,我们应该给别人好的影响,不应该给别人不好的影响。这个利众的心境很重要,利众心要强,不然就很容易给自己方便,随顺自己的自私自利去了。所以一定要给人家好影响,不求有功,但求无过。而当我们在一个环境当中,领导者比较强势、比较傲慢,我们在其中不知不觉也强势、也傲慢。这些成德也都有经历过,接触了,后来自己亲人、最好的朋友很诚恳的告诉我们,你最近好像跟以前不一样了。因为他们都是爱护自己,所以就深刻省思,洞察到,真的,我们自己没有定力,也随时在受环境(或者是领导者、或者身边人)的影响。
所以,为什么我们中华文明很尊重君亲师这三个角色?在祠堂立的牌位是「天地君亲师」,显然这三个角色的影响非常的大。给正面的影响恩德非常大,但是也很容易给负面的影响,因为这三个角色在人的成长、人生路的过程中都是最尊敬的。可是我们现在看,好像现在对这三个角色不够尊重。当然,人不学,不知道;人不学,不知义,他没有学过。没有学过,他这些善根没有被启发,甚至是学错的,就被误导了。搞得现在变成「要君者无上」,不尊重领导,以下犯上,包含不服从国家规定。现在像疫情这么严重,国家法令一颁布,还有百姓根本不当一回事,不服从,这个都是从小他没有学得忠孝是做人的大根大本,一定要尊重政府、尊重国家领导、服从法令。「非圣人者无法」,这个就是对圣人教的东西不只没有恭敬学习,还在批评毁谤。「非孝者无亲」,就是对父母不尊重。这三点是大乱之道也。难怪现在社会家庭那么乱,《孝经》都把根本原因给我们点出来了。怎么平息动乱?让每个人知道孝亲、尊师(尊重圣人的教诲)、尊重领导者,心转境界就转,这灾难才能根本化解掉。那要教,才能明理。我们身为君亲师的角色的人也要反思,我们的身教做得够不够?会不会因为我们做得不好,造成下属、儿女、学生本来尊重我们,变成不尊重了?那我们也有责任。所以这个人世间的事情,包含我们自己遇到的境界,我们都要首先行有不得,反求诸己。而我们看到这个暴之之心,就是有卖弄钱财了,这些心念我们举一反三,除了卖弄钱财,有没有可能卖弄其他的东西?这就有自受用。进而我们自己自知了,自己能够真正突破这个习气,无诸己而后非诸人,我们也能护念别人调伏这些习气。
接下来经文讲,「故当为一家用财,不当为一家暴财」,这个钱财应该用在一家的生计,用在孝养父母、照顾妻儿子女,甚至是用在好好教育他,这个是正确的。当然,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怎么用财要用对,怎么积累财富也要正确。不当为一家暴财,就是不应该去奢侈、去彰显自己有钱。「济宗党,广束修」,救济邻里乡党,然后能够广泛的去聘请到好的有学问的老师,来教导子弟、教导这一方的晚辈,这个可贵;「救荒俭」,救济灾荒,这个俭在这里是贫穷;「助义举」,帮助这些道义的事、善举,因为善事常易败,我们时时都能随喜功德、都能成人之美。这个是钱用对了,「此用财也」,不是暴财。而「靡宫苑」,建立装饰很华丽的宫殿、还有这些庭院,就是居住得很奢靡;还「教歌舞」,还教导家里的人,甚至于假如是国家领导人他教人民歌舞,歌是这些靡靡之音,舞都是一些艳舞,会让人心很浮动的这些歌舞;「奢讌会」,就是亲戚朋友聚会很奢侈;「聚宝玩」,搜集很多珍宝古玩。这些都是炫耀钱财了。
最后总结,「用财者,损而盈」,懂得用财的人,眼前看好像他的钱财一直在减损,但是长久来看他是非常丰盈的。举个例子,范仲淹先生他死的时候,因为他只要领薪水了,统统都布施出去,没存钱,他去世的时候家里买不了棺材。而他就是以施贫活族之义遗其子孙,这个施贫活族,就是济宗党、就是救荒俭,包含他还建学校,这都是广束脩。把这个道义传给子孙,所以范公后代非常兴旺,当世好像没钱,损,但是他是非常丰盈的,子孙都得到那么大的福荫,他得的利益就更不用说了。所以成德记得,好像曾经有人发资料给我,范公是往生极乐世界的。这个成德再找找看,找到再供养给大家。从这里我们就想到,这些读书人他们都依照经典在做。而这个用财,《大学》说的「有财此有用」,但你要用对。「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这个财要用在哪?这一段就告诉我们了,用在帮助人、帮助社会、帮助国家,这个就用在道义之处。所以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来也要符合道义,用也要符合道义。
「暴财者,满而绌」,很丰满,他一下子好像挺有钱的,但是他会快速把福报消掉,就会拮据了。我们看到晋朝当时候很奢侈,有一些人物都在那里比财物,非常嚣张,后来很短的时间家破人亡。
「身为家主」,这另外又谈到下一段,修身是齐家的根本,而且我们很可能也是要给一家做模范,「稍有私之之心,即邪径也」。所以公则为真,私则为假,《了凡四训》的道理讲得非常好。「故当为天下修身,不当为天下私身」,这个就是我们修身,我们很用心的要积累我们的学问,动机在哪里,因地在哪里?留名青史的读书人,他是为天下修身,为了能够自己有真实的道德学问来修齐治平,能达到平天下的人生价值;不当为天下私身,不是为了自己获得更高的地位来占有天下,以谋取自己的私利。所以这个时代很多是选举,选民就要有这样的智慧,要看出这个是真正胸怀天下的政治家,还是要在短时间之内搜刮钱财的政客,那我们选的人得要看清楚,不然我们也有因果责任。接下来谈到的「省嗜欲」,就慢慢减少自己的嗜好、欲望;「减思虑」,不要去为未来太多的算计、攀求;「戒忿怒」,调伏瞋恨的习气;「节饮食」,节制饮食、甚至是生活的享用,「此修身也」。「规利害、避劳怨、营窟宅、守妻子,此私身也」。等于是我们处在高位的人,不能都是想着责任不扛、责任不承担,还逃避,不能任劳任怨,然后有眼前利可图都冲得很快,然后来搞好自己的房子,甚至是贪污给自己的妻子享用,这个都是私身也。
总结,「修身者,啬而大」。这个啬,我们说对自己很吝啬,就是很节省,但是反而他的德行福报是壮大的。历史当中圣王大禹,《论语》当中孔子赞叹他,「菲饮食而致孝乎鬼神,恶衣服而致美乎黻冕,卑宫室而尽力乎沟洫。」所以孔子说,没有什么话可以批评大禹,就是他做得太好了,他的整个穿着、饮食、居住都是非常的节俭,都是去给祖先尽孝,在朝廷当中做出榜样,还有把所有省下来的钱能够去救济百姓,公共的设施把它搞好,这个是圣王的德行。而且他还三过家门而不入,真的是公而忘私。这都是我们的榜样,我们走弘法利生的路,就要能够牺牲奉献,这样我们才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可能世间的人一听到牺牲奉献,他就有点害怕了,好像自己会损失什么。事实上是我们对宇宙人生认知错了,一讲到牺牲奉献就怕自己吃亏了,那就是执着这个身是我,这一生就会往贪着这个身、贪着这个我所(我的身、我的财产、我的妻儿),就往这个方向在经营了,他就完全跟恢复自性背道而驰,这个是小人冤枉做小人。君子乐得做君子,君子、圣贤,他搞清楚、搞明白了,这个身不是我,一切众生是我,一切众生是我的心变现的,一切众生都是我的身,这样是法身,就恢复我们的本来面目。我们理是明白了,佛不会骗我们,我们相信;事要渐修,理有顿悟,事要渐修。下手处在哪?念念为他人着想,这是老法师的妙法。不然,因为我们太执着这个身是我,我贪、我瞋、我痴、我慢容易起来。我们肯依教奉行,念念为他人的时候,这个我慢慢淡了,不起作用,这个习气就慢慢可以调伏下来。反而啬而大,把自私、自我愈来愈淡,反而自性本有的智慧、德能、福报慢慢现前了。
「私身者,羶而细」,这个羶是我们说羊臊味,因为是有钱人才能享用这些,意思就是他是摆阔十足,泰而骄这种态势。但是这个细,就是他的财富很快就萎缩了,之后无量的罪业可能等着他去受了。这是我们对于「不履邪径」的一个反思,都要在这些地方下功夫。
『不欺暗室』,就是没人看到的地方。我们看具体的例子,一百一十八页,明朝的董公朴,他在家的时候,刚好遇到从湖北来的使者,是他以前的门生,他的学生,而且他已经把封好的试题就寄给了董公。这个学生也不明理,他等于是不明是非,他觉得这样好像是回报老师,甚至于更严重的是有谄媚、巴结,这都不妥当,以私废公。其实真正打开这个试题,那罪业也重。假如应考的人成百上千,那我们这个错误就欺侮了成百上千人,不能干这样的事。董公马上就把它烧掉了,没有给儿子看,他是不欺暗室,所以他孩子后来也是考上了。
再来,「明杨尚书翥」,杨翥他是江苏吴县人,他作梦刚好在赏游园林,结果就梦中去摘李子两颗来吃。醒了之后,自己责备自己,自讼:是我平日义跟利还不够明白透彻,才会在梦中这么做。他就自己惩罚自己,几天不吃饭。这是自我反思、自我鞭策、自我忏悔。「天赐之福,先开其慧」,怎么开其慧?惭愧、奋发、改过。我们看到杨翥这个行为,就是惭愧、奋发、改过。而这个故事也启发我们,梦境也可以自我勘验。俗话常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所以在梦境也可以勘验出我们的心理状态。前面我们已经讲到《了凡四训》里面,「或梦飞步太虚,或梦幢幡宝盖」,「或梦往圣先贤提携接引」。假如梦境都是惊恐,那可能就是我们平时担忧的事太多了,就要赶紧从自己心源隐微处去反观,然后用道理来调伏这些烦恼,以理折情,理得心就安,这是从理上改、从心上来改。对于我们当生想成就的人也是一个提醒,因为静中十分,动中一分;动中十分,梦中可能才一分;梦中十分,临终可能才一分。古人这些较量,都是提醒我们,不可得少为足,不可掉以轻心,真的是要勇猛精进到做得了主为好。
下一段,「昔有八岁沙弥妙颜」,有一个小沙弥妙颜法师,他才八岁,但是「已足罗汉神通」,他已经获得六神通,是证阿罗汉的。「飞入王宫」,他有神足通,入了王宫。王后要抱他,妙颜就说:请停止,请往后退,不适宜女子之身来近沙门、接近出家人。王后就说了:「卿幼如吾子。」你的年龄跟我儿子差不多,所以抱着你就像抱自己的小孩一样,有什么不可以?「妙颜答曰:近情喻之,如夫人教」,假如以世间的人情来说、来譬喻,真的就像夫人所说的;但对于修行人来讲,你说人之常情,那毕竟是人世间,可是假如是要出世间,那情从微起。其实也不单是出世间,世间的事情,假如不从隐微处、不从细小之处来观照,来下功夫,是很容易不知不觉偏掉的,到时候控制不住就麻烦了。所以,古代为什么说男女授受不亲?就是在很细微处要慎重,因为「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所以为什么古代女子她穿着都很庄重保守?都是怕这种情欲在细微之处会增长。现在社会我们就看到,孟子这句「男女授受不亲」还是有道理。你看现在男女太开放,根本都扭转不了了。所以礼教重要,礼教一失去,就像黄河溃堤,就很难扭转。「情从微起,犹一星之火(星星之火),能烧万里之野;譬涓滴之水,能穿泰山之石」。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这个确实是不谨慎,会一失足成千古恨,立名于一生,失之顷刻之间。为什么曾子是「启予足,启予手」,「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所以不能因为自己的身体让父母操心,不能因为自己的行为让父母蒙羞,所以态度就是这么谨慎。譬涓滴之水,能穿泰山之石,涓滴之水这么小,但是却能穿透泰山上的石头。「事皆由渐」,事情都是渐渐发展起来,「以少致多,以小成大」。
所以有智慧的人他都「远嫌避疑」,懂得避嫌疑。一来,不要让人家起心动念来怀疑、来批评;再来,这个也是自己的受用,就是都在很细微之处,都懂得守礼、懂得节制,这就能「消萌杜渐」,就是防微杜渐;而且也是带动社会的一个风气,都是懂得守礼、守分寸。这个时代,假如我们真正守礼、守分寸,很可能还会被人家笑,但这个就是修「人不知而不愠」。我们不这么干,不守戒、不守礼,很难道业有成,就会可能在不知不觉中堕落了。
刚刚我们讲到,在这个时代要做出牺牲奉献,而事实上,为众生则真正为自己。所以我们看到老人家牺牲奉献,但是他法喜充满。怎么做出牺牲奉献?真的能持戒、能守礼,真的能忍辱。《金刚经》里面讲忍辱讲得非常多。为什么佛陀留下八个很重要的字劝勉我们弟子?因为我们要真做佛弟子,那要为人演说。留给我们的是「以戒为师」,要持戒,我们才能因戒得定、因定开慧,我们才能给世间好的榜样,少欲知足的身教才做得出来;还有「以苦为师」,就得要修忍辱,什么都要能忍,什么都能为佛法、为众生。里面有很多好的故事,大家都可以再找时间看,像杨震,我们前面也说到了,他后面就自己儿子、孙子都做到皇帝的老师,这位居三公。最后这个例子还有一个医生,他因为尽心治病人,又能够不贪女色,最后果报很殊胜,在梦中神就告诉他:上帝会赐汝钱五万贯。结果没多久,东宫太子生病,结果就找到他,果然赐给他的钱完全一样。这个都让我们体会感应不可思议。在「存诚」方面,接着经句是:
【积德累功。】
注解说到,「存诸心,曰德」,就是内存于诸心是德。我们常说的八德,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我们的心都不能偏离这八德。用佛家讲,真心就是德,比方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这个就是德,我们时时以这五心来存心,就是有德之人。「见诸事,曰功」,就是我们的行为,一言一行出来了,行见于诸事,这个是功。「由少至多曰积,由卑至高曰累。德不积不崇,功不累不大」,所以善不积不足以成名,但是恶不积不足以灭身。所以要得到大福,都一定要下长远的功夫;得到大祸也是因为不知回头,最后才会遭得祸殃的。而这里比喻,「苟能闵闵然如农夫之望岁」,这比喻一个人积功累德,他的心境就像农夫,他很勤奋,他会担心我这个收成会不会不好,他就会很努力。「汲汲然如商贾之营财」,这汲汲然就是很忙碌,不懈的工作,就像商人他在创业积累财富。所以这两个,以我们人很熟悉的农夫、商人,来感受他那个积极努力的心态、行为。「今日积一德、明日又积一德,今日累一功、明日又累一功。夫所谓天仙一千三百善,行之只在四年(就够一千三百善了);地仙三百善,行之只在一年」。所以天仙,只要不间断每天行一善,四年就可以了;地仙,一年就可以了。
「第人不能,恐至中废耳」,这里点出来,但人不能办道,最主要是怕半途而废。人为什么会半途而废?「盖为锢蔽既深,习染难除」,等于是真心被这些分别执着给遮蔽住了,然后习气染得很深,不容易马上去除,理智不能胜过欲望。「良心旋发旋止」,良心也提得起来,但是不能保持。「故终无为善之机也」,因为这些境界现前,这些习气做主,想要真正持续不断为善的这种机缘,可能就被打断了。「惟愿世之发善愿者」,所以谈到希望世间所有发善愿的人,立誓行善的人,应该怎么做,才不会出现刚刚这些行为?应该「具一片真信心」,这个一片就是充满着信心,还有「勇猛心、精进心、坚永心」,这讲得好!我们这些心能保持,就没有不能对治的习气了,所谓正念现前,邪念污染不上。而这个精进心,我们重实质不重形式,夏莲居老居士说,以调伏习气为精进。
接下来提醒我们种种情况,我们都要不被影响,都要能调伏障碍我们行善、障碍我们用良心的习气。首先提到「勿吝财而中止」,要把这个吝啬彻底去掉,然后也是我们这个布施要真正做彻底,假如这个吝还没有完全去掉,还有舍不得,这要功德圆满就难。而且不是做一次,也不是做一天,也不是做一年,能持续不断做。而且真的最后会印证,愈施愈多,所谓信、解、行,最后我们能够体证。
接下来提得非常完整,其实这一段我们常常读诵、常常用来观照,很容易就发觉自己的问题所在。老法师说,发现自己过失,叫开悟,不是坏事;进而改正它,改正自己的过失,叫真修行。我们一定要做个真道人,真修实干。「勿畏讥而自疑」,不要因为担心别人讥笑,好像信心不足,不敢做了。「勿狃于便安而不能奋发」,狃是习惯,就习惯于方便、安逸的生活,而不能奋发图强。「勿牵于私欲而少于刚断」,不能因为感情用事而没有下正确的决断,犹豫不决,就不对了,我们说无欲则刚。真正因为感情私欲误了公家的事,这罪过可不小。所以夏莲居老居士提醒我们,勿牵于感情,勿瞻顾得失,就像刚刚畏讥而自疑,怕别人批评,这个就是瞻顾得失,计较人我,都会受影响。「勿聊且塞责而半途自废」,这个聊且就是姑且,塞责就是敷衍塞责,这样去做事情铁定做不长久。这也提醒我们,做任何事,决定要做了,要对得起自己的初心,甚至是对别人的承诺,这个久要不忘平生之言。我们就从真实心中去作,因为仁义礼智都要有信,才能够真正做到仁义礼智。「勿安于小成而快然自足」,这个就是有小成就就志得意满了。《曲礼》一开始就提醒我们,「敖不可长,欲不可从,志不可满」,就不能安于小成而快然自足。「勿妄希高远而不务实修」,不能好高骛远。其实这些都是我们可能会犯的。
「勿因事大而畏难,勿因善小而忽略」,勿以善小而不为。而且修行就是为了修心,全修在性,在所有不管大小事,任何的一言一行都是为了恢复自性,哪怕是小的事,也是用这一颗心,用对了,慢慢恢复真心;用错了,就愈堕愈深。所以对修行人来讲没有大小事,平等去用真心。所以持戒也是一样,就不能挑什么小事不做,什么大事才做。所以我们都要在面对人事物当中,要观照到这个心不能起大小、不能起高下、不能起分别,这叫善修行。修行最重要的就是,六根接触六尘,我们能看到自己的分别执着,进而放下它,这就是会修行了。
「勿以事冗而推诿」,冗就是事情很繁杂。我们在繁杂的时候,首先不能急躁,做大事者不可烦,烦必乱。一烦,自己都顾不了自己,怎么还去能办事、能服务人?就谈不上了。所以人有没有功夫,往往在事情很多的时候可以勘验,或者在自己身体不舒服,这些种种境界,也不能放松自己的观照。所以《论语》才说,「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这个造次就是事冗这些境界,颠沛那是颠沛流离,也不能忘失了仁爱之心。而事情一多也容易推诿,就推卸责任。所以我们礼敬诸佛,对人、对事、对物都要礼敬。而对事情,这里教我们不能推诿。可是我们也不能一听了不能推诿,马上又偏到「好吧,照单全收」,一下从不及又到太过。我们面对事也要度德量力,不能打肿脸充胖子。所以,这些教诲你都要用在适当的因缘。因缘,缘就是条件,这个缘具足了,我们不承担,那就是推诿;缘不具足,我们硬去扛,这叫不知我们自己的斤两,那变打肿脸充胖子了。所以法不能用错了,而且也不要过、也不要不及,不要犯了过与不及。比方要度德量力,可是你一度德量力,又不能执着,我觉得我不行了,然后不听领导的劝、不听老师的劝。因为领导他是负全责,假如我们学传统文化了,然后每个人说「要度德量力,我都不行」,那请问这个领导怎么用人?所以这个法都不能产生执着,一执成病了。
曾经也听到企业家说,怎么学佛的比没学的还难管?听起来好像不大合理,事实上重点是,那个学佛有没有学对,有没有愈学分别执着愈少?假如没有善学,那愈学,不进则退,反而分别执着愈多。就是有这些现象,老人家前几年有一篇很重要的开示,「善学佛法与传统文化」,就是提醒我们决定不能学了之后偏执了,一执成病。我们懂得度德量力,把我们的情况讲给领导了解,但是领导说,你的情况我知道。但是现在他领导要掌控整个因缘全局,他让我们做,我们还是服从。就像成德之前跟大家提到的,自己也觉得到底是在弘法还是在谤法?自己在过程当中很多习气伏不住,没有智慧,下错决策。把这些错误禀报师长,老人家说:「你的情况我知道、我知道,但是你不干没人干了。」那我们听到,一来,老人家是知道我们的情况;二来,你不干没人干,意思就是我们还是要继续干,那我们就听话。这一句「服从为负责之本」,也很重要,也讲得很正确。每一个人都是要从臣子才能做到领导。假如我们做下属都不懂得服从,你看这个领导怎么调度人力?常常还得说服底下的人,他不累死了?我们从一个下属的态度都建立不起来,我们以后怎么去负责事情?我们也带不出人家怎么去做好一个下属。所以「知为人子,然后可以为人父;知为人臣,然后可以为人君」。知所以事人,则知所以使人,我们曾经事奉过人,我们才知道怎么带别人去事奉人。所以真正要做主管的人,铁定他做下属都做得很不错,他以后才能够带下属,决定不是说拿一个管理硕士就能当好领导。假如心态错了,拿个硕士变障碍,为什么?觉得自己学历高,比人家厉害。面对一些学历低,可是经验、历练很丰富的人,我们也不肯虚心向人家学习,那这个高学历不变障碍了?
「勿矜惜名节而不救患难」,所以真正能利益人,奋不顾身,不会去考虑这些名利。「勿勉于昭昭而堕于冥冥」,这个就是,很积极的在人家看得到的地方表现,但是黑暗难见的地方,我们可能就比较放纵自己了,这个也是要慎独。当然也要观照自己的念头,为什么勉于昭昭,人看到的时候就很积极拼命?那可能也有好名,要人赞叹。这个专务虚名,我们得要很好的对治才行,不然可能做了一辈子的善,全部落在名利二字上了。
「勿勉于动作而忽于语言」,行动上满积极的,但是言语不够谨慎。所以《无量寿经》说「善护口业,不讥他过」,这口业也是容易疏忽掉。「勿空为美言而实行不副」,就是不要只是说得很好听,但是自己做不到,这样名实就不符。《论语》当中讲,「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这样的行为是君子觉得羞耻的。而我们处在这个时代,假如我们警觉性不高,也容易被现前这时代的风气影响,这个时代也都是很重视才华、重视口才,但是实德能不能相应,有时候就很少人去重视,很少人去自我观照。曾经成德在公家机关,比方说有一个人负责上去报告,报告都是报告做的事。报告下来,底下的人上去喝采,都是讲「说得真好、讲得真好」,没有人说「做得真好」。那很可能我们的努力都用在哪?用在我上台发言能把它讲好,那都把功力用在怎么讲好。这就有一个执着点,这个执着点也是有名利心,好名。所以我们随时做什么,都是要观照心,我们是从真实心做出来。我们哪怕是写一个论文、做一个报告,我们绝不是用得失心、用好胜心、用好名心,不是用这个。
我们不要小看这每一句,一不谨慎,都可能犯刚刚讲的这些问题。而且每一个很可能都跟我们无始劫来的习染是相应的,「一不觉察,难免种种违理情想,瞥尔而生。此想既生,则真心遂受锢蔽」。像我们以后要从事汉学的弘扬,弘扬正法,我们也不能落得是很会讲课,那就会把精神都放在推敲言语文字。而老法师给我们指导的是,讲学百分之九十是真诚心。假如我们的心思都是用在怎么把课讲好,那用错了心,可能就愈来愈在乎讲得好不好;而不是观照,我们所讲是不是发自内心想要去利众、去供养大众,是不是在讲的当中也有惭愧心、也忏悔业障?所以我们也要很警觉到,我们跟五欲六尘是熟悉的,跟经教、跟真心可能是比较陌生的。熟悉的就容易相应,就容易把我们给拉过去了。所以我们容易被才华、容易被这些财色名食睡,就被这些东西给拉过去了,我们不容易被德行给拉过来。我们今天接触一个人,首先被什么吸引?这个就勘验我们什么是强者先牵,我们没有洞察到,我们这警觉性也很难高。「果仁者,人多畏」,反而是有德的人很少人去找他,才华高的人大家羡慕,大家想去跟他学这些口才、能力。所以这个时代,相应之处到底对还是不对,重要!所以为什么老法师感叹,这个时代的人听骗不听劝、认假不认真?修行急于求成,就会容易跟搞神通的人相应、搞名利的人相应,这一偏就拉不回来了。
「勿持于常而忽于暂」,这个就是我们,比方说这件事情我们长久都是这么办;但有特殊状况,我们懂不懂得权变?常常照惯例办、照惯例办,假如是这样,到时候特殊状况,我们可能就不能应它的机。所以说事情怎么办?看着办。所以我们东方人是强调灵活的,不是死板的,强调情、理、法,法排在最后。西方法制,就不是对就是错、不是一就是二。像德国人做事很讲原则,但是比较不会变通。我们要学人家的长处,但是也不因为这个长处我们就不再更提升了。不能因为我们懂得了不能死板,之后就偏到不讲原则,那又错了。所以孔子说,「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可与适道,未可与立;可与立,未可与权。」学习四个阶段,第一个开始学了,学这些道理。那只是解,道是什么?去做,这个行。可是做的过程会有境界考验,立不立得住,三十而立,那个立那就是在任何境界他立得住,会随顺经典,不会随顺自己的习气。还有再更高是权变,懂得通权达变。所以你看那么多提醒,代表菩提道上很多考验,我们得关关难过关关过。
「勿勤于始而怠于终」,一开始很勇猛,但是慢慢慢慢不能保持,懈怠了,这是三分钟热度。其实为什么会退?去观照自己的心,很可能是我们的信心不够,是我们的恒心不够,甚至有可能是我们的勇猛不够。所以会懈怠,也不一定每个人的情况是一样的,都要观照得到自己的心念,然后对症下法药。从这些提醒我们也看到,在菩提道上真的是进一退九,进一个退九个,进一步可能要退九步,甚至进一步退九步的危险出现了。我们很可能进了一步,退九步的危机,比方刚刚讲到的,安于小成而快然自足,就麻烦了,他自己觉得挺厉害的,他就卡在那里了;或者空为美言,他自己讲得很好,人家一赞叹,他看起来是进步了,退九步的危险出现了;做着做着,不会变通,执着点出现了,都是危险。
「勿避嫌、勿避怨」,不怕人家闲言闲语,不怕人家误解、埋怨。「勿因循、勿间断、勿卤莽」,就是不要基于意气用事。「勿图报、勿务名。凡遇一切善事,皆欢喜行持」,欢喜的去做、去承担、去面对。「委曲成就而后已」,就是顾全大局,委曲自己去做。尤其这个时代,善事常易败,要成就一件事不容易,这一件事哪个环节、哪个人出了状况,事情就做不成。现在难,难在哪?我们大部分的人都不是从胎教、从小学的,根基比较不足,自我意识又比较强,要建立共识不容易。遇到境界能够立得住,能够真正按照七个及时去做,这个就很可贵。而假如我们没有按照七个及时,领导人他掌控不了局面,甚至常常得来收拾残局、得来灭火。因为我们这些基本的做人做事没有建立,铁定会出点小错,那太多不可控的变量会出现,所以真的是善事常易败。所以《了凡四训》为什么说,「惟仁人长者,匡直而辅翼之」?就是这些有人生阅历的人,他看到一个事不容易成、一个人不容易栽培,他不会都是在那里批评指责,他会去补漏,他会去护念这些发心的人,补他们的不足,然后鼓励他们、扶持他们。因为一个人也是从不会到会,从不成熟到成熟,都有个过程,我们得有耐性,也得给他时间,也得给他信心、鼓励。
「方是奉持真种子也」,能够这样去做,那是真正奉行儒释道圣人教诲的真正弟子,金刚种子,不会变心。这是讲到积德累功,因为这个积跟累是个关键,就是要能够具一片真信心、勇猛心、精进心、坚永心,然后不被刚刚说的这些习气所影响,才能够坚持下去。
这一段,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想到,跟「劝发菩提心文」其中一段也很相应,就是省庵大师说,「惟愿大众,愍我愚诚,怜我苦志。」其实我们读到这个话,真的感觉祖师大慈大悲,就全力希望拉拔我们出离轮回,我们不能辜负他们至诚的悲心。「同立此愿,同发是心」,劝勉我们一起发四十八愿。「未发者今发;已发者增长;已增长者,今令相续」。这个相续就是重点,就像我们刚刚讲到的,不能断,得一直积累,不能旋发旋止,这样就终无为善之机也,所以,为什么叫有恒为成功之本。
「勿畏难而退怯,勿视易而轻浮」,这个刚刚《汇编》当中其实都有提到。而这些经文就让我们想到自受用、他受用,我们时时拿这些经文来观照自己,就能自知、就能自助、就能自救;有了这个基础,才能知人、才能助人、才能救人。所以叫欲知人者先自知,欲助人者先自助,欲救人者先自救。这个基础很重要,我们不能突破这些习气,怎么去帮别人突破?自己不能度而能度人,那就无有是处。勿视易而轻浮,这个就是不能有慢心,不能看得太容易,掉以轻心了。
「勿欲速而不久长」,刚刚这个是不能好高骛远而不务实修,而这个欲速也是我们很常会现前的习气,也是贪。孔子说,「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所以不能激动,这个欲速有时候是急于求成,有时候是激动。孟子说,「其进锐者」,进得很快、很猛,「其退速」。为什么进很快反而退得也很快?因为他进的时候是用激动,不是用的理智。一时激动,没有效果,他很容易就灰心了,因为是情绪在起作用,不是愿力、不是理智。「勿懈怠而无勇猛」,所以要勇猛精进度一切众生出生死海,要有这种愿力,这是《华严经》上的教导。「勿委靡而不振起」,不能一蹶不振、自甘堕落,因为自救者天救,自助者天助,自弃者天弃。自己放弃自己,这个天就是自然感召的依报,所以天人合一,这个天它指你所有的依报,都随着人心的正报在转。所以下决心我这一生要出轮回了,这个叫自救者;这一念感得诸佛菩萨、龙天护法加持,这个就是天救。所以历史上有一句话说「扶不起的阿斗」,这个也是在提醒我们人生过程,要以这个历史事件为戒。阿斗是接受了诸葛孔明一代贤相这么好的助缘,最后还是没办法,孤臣无力可回天。这个主要还是我们自己没有自重自爱,别人帮不上忙,佛菩萨、孔子来教也很难。为什么?万法因缘生,再好的圣贤人也是助缘,没有因,再好的缘帮不上忙、使不上力。所以佛菩萨是真的同体大悲,可是也唯有我们受教,他们才加持帮忙得上,所以决定不能委靡不振起。「勿因循而更期待」,不能因循苟且还侥幸期待好的结果。
「勿因愚钝而一向无心」,其实这个都是自我放弃。我们要相信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不能再对自己没信心,哪怕现在是愚钝,那也是因为有业障,只要我们肯下决心、肯依教奉行,这个业障也是虚妄的,很快就能够扭转。像《中庸》讲的,「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所以《中庸》已经给我们信心了,只要这么用功,本有的智慧德能慢慢就能够显露出来。所以圣贤佛菩萨在给我们表法,传孔子之道的是曾子,《论语》里面说曾子是鲁,是比较钝,只要肯老实听话,业障再重不怕。
「勿以根浅而自鄙无分」。其实这里这么多句都在呼应,还是要自重自爱,不能自己怀疑自己、自己否定自己。信为道元功德母,我们就能增长一切诸善法,还有增长我们的善根。「譬诸种树,种久则根浅而日深;又如磨刀,磨久则刀钝而成利」,这都是祖师很善巧,用譬喻让我们增长信心。「岂可因浅勿种,任其自枯?因钝弗磨,置之无用?」进一步还提醒我们,「又若以修行为苦,则不知懈怠尤苦」。我们得真干,为什么?「修行则勤劳暂时,安乐永劫」。咬紧牙关,就勤劳暂时,勇猛精进这几十年。勇猛精进,咬紧牙关修忍辱,此生证无量寿,就安乐永劫了。所以师父这些法语,都给我们建立非常正确的心态。我们面对事为什么会被转?心态不对。所以老法师说咬紧牙关,此生证无量寿,那我们就坚定信念,忍也是忍这一段、这几十年,但是可以获得无量光寿,值!给我们做好心理建设。
像省庵大师也在给我们正确的引导,让我们有正确的观念。不要说修行苦;懈怠更苦,因为「懈怠则偷安一世,受苦多生」,那个苦就没有尽头了。进一步勉励我们,「况乎以净土为舟航,则何愁退转?」净土是个大法船,一个大的法船,再大的石头,只要肯上去,它也不会沉到水里去,它把我们的业力都承载起来了。所以阿弥陀佛是万德洪名,万修万人去,让我们可以横出三界,这个大法船一定要珍惜。所以何愁退转?因为「万德洪名,能灭众罪。果能一向专念,自然垢障消除,不但道心纯熟,且可福慧增长」,就不用愁退转。「又得无生为忍力,则何虑艰难?」我们这个法门也是巧入无生,非常殊胜,所以它是易行道,比其他八万四千法门都容易。它是稳,稳当;普,三根普被;然后容易,就是持名随时都可以持,也不用外在什么条件;而且它妙,巧入无生,这一句佛号字字句句念清楚,妄念不进来,应无所住,但每一句又句句分明,而生其心,就巧入无生。「当知地狱罪人,尚发菩提于往劫;岂可人伦佛子,不立大愿于今生?」期勉我们要发大菩提心。「无始昏迷,往者既不可谏」,我们无始劫的轮回都已经过去了,也不要懊恼、也不要追忆了,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而今觉悟,将来犹尚可追」,从后种种譬如今日生,我们是「此义理再生之身也」。
我们看一百二十三页,有一个事例,「宋镇江太守葛繁」,他「每日行数善事,四十年不废」,这是积德累功很好的榜样。人家问他、请教他,他说也没有什么其他,就是只有每天坚持做一、两件利益人的事。说着,他就指着座位之间脚踏的说:「如此物置之不正,则蹙人足」,那个东西假如没有摆正,有可能走的人会碰到、碰伤,那我把它摆正,这只有一个举手之劳,不难;人渴了,我给他一杯水,都是利人的事,从宰相到乞丐,没有人不能做。更重要的是能够「行之悠久」,可以长久的做。他自己做到了,他四十年都没有废,那就会得大的利益了。比方说我们今天这个故事看完,积德累功我们一起探讨完,今天就是个好日子,我们就从今天起,就让每天行善不间断,就会做成习惯。一举手一投足,「全不为自己起念,全是为物立则」,「动而世为天下道,行而世为天下法,言而世为天下则」,那就真的是义理再生之身。
后面还举了很多我们很熟悉的历史人物,他们确实都做得非常好,他们也都是我们要积德累功的好榜样。有窦燕山的例子,宋朝名相韩琦,还有最后还引了《了凡四训.积善篇》非常多榜样,大家都可以花时间好好向他们学习。体会到他哪个优点,就期许自己去做,这样古人的精神、他的优点,就跟我们的身心融成一体了。这也是天人合一,这也是古道照颜色,「风檐展书读,古道照颜色」。《了凡四训》后面,我们一讲到积德累功、积德行善,也得把善判断清楚,有真有假、有端有曲、有是有非、有大有小、有半有满、有阴有阳、有难有易,皆当细辨。行善而不穷理,不搞清楚、不判断清楚,「自谓行持」,自己觉得自己修得不错,「岂知造孽!」那就没有益处了。所以最后《了凡四训》的这个「积善篇」对我们也非常重要,我们要解了,解清楚什么才是正确的善,我们才能真正行出真善、真功德,感得真殊胜的果报,「现生优入圣贤之域,报尽高登极乐之乡」。
这一节课就跟大家共勉到这里。谢谢大家!
(1)、资源来源于网络公开发表文件,所有资料仅供学习交流;
(2)、本站所发布内容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可以联系客服删除,微信:xsxyd6688;
福德智慧 » 《太上感应篇汇编》学习分享 成德法师主讲(第九集)2020/3/30 英国威尔士兰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