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上感应篇汇编》学习分享 成德法师主讲(第十集)2020/3/31 英国威尔士兰彼得

成德法师视频在线观看【点此选集】《太上感应篇汇编》学习分享点此选集

成德法师移动硬盘全套目录【点此查看

成德法师音频机合集目录【点此查看

 

诸位同学,大家好!《太上感应篇》课程我们进入第三个大部分,「福报」。当然,福报也是惟人自召,都是要用真心、善心去感格。而我们这几节课讲的都是怎么用真心,上一节课主要讲的不履邪径、不欺暗室、积德累功,这是存真诚心。真心的本体是真诚,不自欺,这是诚意。再来是正心,正心自受用,就是把自己的心用对,跟真心相应。《了凡四训》把行善分成十条,总结成十条,一切善应该离不开这十条。其中有一条是总持法门,「爱敬存心」。爱敬存心是总持法门,总一切法,持一切义,就是一切的善都离不开这个总持法门。刚好我们接下来经文就是修爱敬,所以经文讲「慈心于物」,慈悲,「忠孝友悌」,也是爱敬父母、兄弟、姐妹,还有君王或者是领导者。我们看经文:

【慈心于物。】

「慈者万善之本」,一百五十四页,是万善之大根大本,佛门讲慈悲为本,「即仁心也」,就是仁慈之真心,所以我们常说仁慈、仁慈。而这个「慈有二义」:第一「济贫拔苦」,救济苦难的人,「一是戒杀放生」。我们看这一句经文主要是在强调哪一个意思?应该是指戒杀放生,因为是『慈心于「物」』。所以「积德累功之君子,不但亲亲仁民而已」,这是孟子的教诲,「于慈心所至,又将及于物矣」,就是仁民而爱物。大乘佛法以慈悲为根本,儒家的教诲也是以仁为中心。所以这句经文跟往后的经文,不管是行善、去恶,都是以这个为根本。能掌握时时不忘慈悲心,那很多恶不可能会犯,很多善也很容易去落实了,这个是从心上改者,从心上用功。对于这最重要的经文,就像前面几句:「是道则进,非道则退」,「不履邪径,不欺暗室」,「积德累功,慈心于物」,以至于接下来「忠孝友悌」,都是最重要的大根大本,我们多花点时间在这几句总持法门上,后面的我们就能从这些心境去领悟、去力行,就不难了。

接下来经文讲,「《大藏经》曰:人不杀生,爱护物命,及放生施食,得长寿报」,无畏布施得健康长寿。《大智度论》也强调,诸功德中,放生第一。上帝好生,物皆恋命,所有的生灵最怕的就是失去生命。「今人家小儿顽戏」,小孩子玩耍,「凡蝇蝶虫蚁鸟雀之类,切宜戒禁,勿令害损。非惟伤生,且炽杀机,长大不知仁恕矣」。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从小确实慈心也是本有的。我们也听过有一位父亲讲,孩子两、三岁,给他看到这些伤害生命、杀人的情景,捂起眼睛,「好可怜,不要这样、不要这样!」他留了这个印象。到孩子八、九岁了,再看到这个情景,对着电视机,「杀!杀!」同一个儿子,怎么会这样?「苟不教,性乃迁」,没有把他本有的仁慈心保持下去。确实教育重要,假如从小就学《太上感应篇》、就学《弟子规》,那决定他的善根跟人家不一般。确实是有教没有教差很多,一定要抓住教育的机会点。而且我们现在人身难得、正法难闻,我们闻到儒释道的正法,更应珍惜,更应忏悔过去的罪业,以前没学不懂。刚刚成德读这个句子,也是很忏悔,小时候也是贪玩,不懂得爱惜这些生命。也有果报,爬上树上去抓金龟子,不小心跌下来,底下就有玻璃,你看刚好刺在我的动脉上,这个痕迹还留着,就是不要伤害生命。所以切宜戒禁,勿令害损,不然杀气都在增长,不知道仁慈宽恕。

「至奴仆浇泼热水,及烧柴扫地,蛭蚁之类」,水蛭、蚂蚁这些小昆虫,可能就在我们不经意当中,「多为所伤。亦宜戒之」。爱鼠常留饭,怜蛾不点灯,都能去体恤到微小的生命,伤了还是有果报的。有一个妇女,她特别讨厌蚂蚁,见蚂蚁就杀,杀了无数的蚂蚁。结果后来她生了孩子,有一天离开孩子一会,回来看孩子整个身体都被蚂蚁在咬,她当然很痛苦,孩子死了。问题是「出乎尔者,反乎尔者」,这蚂蚁也都是有灵知的,妳这么不断伤害牠,牠焉有不报复的道理?同样,苍蝇也有灵知。有一个人在酒业服务,很多苍蝇不小心落进去,他都把牠救起来,救了无数的苍蝇生命。刚好他遇到官司,人家诬告他,很严重。而当有关的官员,司法的官员要判他罪,要落笔了,很多苍蝇飞过来,就让他写不下。古代的读书人都知道因果报应,善有善报,包含很多这些动物报恩的故事,每一个朝代都有,他们也都知道。所以看到这个现象,就想这个案子必然有隐情在里面,所以就又重新调查,就还了这个人清白。所以确实明白这一点,不能伤害生命。而且,假如从大乘来看这个宇宙人生的真相,一切的生命都是我们过去父母、未来诸佛。所以「劝发菩提心文」说到,「菩萨观于蝼蚁」,菩萨是觉悟的有情众生,他觉悟真相了,所以看到蝼蚁「皆是过去父母、未来诸佛,常思利益,念报其恩」,要报牠的恩。所以大乘菩萨戒经,看到这些昆虫、小生命,甚至就是畜生道的这些狗、猫,我们这边看到羊、牛、马,都可以劝牠发菩提心,出离轮回。

「凡人见一切众生投身死地,如蛾赴灯、虫堕网,雀鸟被伤、蝼蚁被踏,鱼虾细鳞被网之类,方便救护生全之,此福寿长者所为」,能这么做的人真是有福长寿之人。所以,如是因、如是果,我们爱惜生命就得长寿果报,我们财布施就得财富,法布施得聪明智慧,这里是无畏布施,必然得健康长寿。接着,「《观世音经》云」,佛经当中有一部《观世音经》说到,「大梵天王问陀罗尼相貌,菩萨答言:大慈悲心是」。陀罗尼是总持的意思,是能总摄忆持无量佛法而不忘失的念慧力,它能总持忆念无量的佛法,不会忘失的这种念慧力。当然我们听了很羡慕,也很希望能达到这样的功夫。它到底是怎样的一个功夫境界?菩萨答,要能够达到这样的功夫,最重要的就是大慈悲心是。真正契入大慈悲心,就能很快的达到能够总持一切法,能够总摄忆持无量佛法而不忘失的定慧力,这样的功夫。所以事实上要提升境界其实并不是很难,难的是我们能不能从最根本的下功夫、能不能依教奉行。「《华严合论》云」,这是唐朝李通玄居士注《华严》的一部论,讲到「观世音,表位西方」,在西方。而西方是表金,东表木,北是水,南是火,中是土,西方表金,是「秋杀之地」。所以「于杀处行慈救苦」,就是表在西(秋杀之地)行慈救苦,「即名观世音」。这一段也告诉我们,众生最苦难的地方,观世音菩萨更是现无边身来救度。在台湾最严重的八七水灾,当时候观音显像,在大水中他坐着一只龙来救众生,这个照片在台湾流传得很广。《无量寿经》还特别强调,众生「若有急难恐怖,但自归命观世音菩萨,无不得解脱者」。而我们读这一段,更重要的也是效法观世音菩萨救苦救难、大慈大悲。

菩萨表修德,四大菩萨都表我们的修德,修行一定要效法四大菩萨。佛表性德。而这四大菩萨表法,这个次第,也是我们要非常重视的。首先是地藏王菩萨,表孝亲尊师,因为他的菩萨法名地藏,就是心地宝藏。怎么开发自己心地宝藏?就是用孝亲尊师。只要我们修学不是从孝亲尊师下手,就走错路了,所以这个非常重要。甚至只要不从这里下功夫,不可能抵得过五欲六尘的考验,因为他就没有德行的基础。从孝亲尊师延伸到爱一切的人,从父子有亲延伸到爱兄弟、爱邻里乡党,然后爱一切人,再来一切万物、一切众生,这是观音菩萨。第三个菩萨是文殊菩萨,表智慧,爱人但是还要悲智双运,不然「慈悲多祸害,方便出下流」,要理智的爱,不能感情用事。最后第四个菩萨,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菩萨不修普贤行,不能圆成佛道,他的心量跟佛是一样的,心包太虚、量周沙界,而且他表力行、真干。

接下来,「《普贤行愿品》曰:若令众生欢喜,则一切如来欢喜。何以故?诸佛如来以大悲心而为体故。」诸佛如来之所以能成就佛果,因为他们以大悲心为根本。「因于众生而起大悲」,因为看到众生苦起了大悲,「因于大悲生菩提心」,发起大菩提、大愿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觉」,等于他成佛是因为众生的苦,把他的悲心、使命感唤醒,进而修行,然后来救苦救难。「众生至爱者身命」,没有生灵不爱惜生命的。但「诸佛至爱者众生」,因为他成佛果是因为众生,他才精进修行成佛,所以他感谢众生。「能救众生身命,则能成就诸佛心愿」。怎么报佛菩萨的恩?尽心尽力救护众生法身慧命,包含他的身命,这是让佛菩萨最欢喜的。所以《了凡四训》讲到,「爱敬众人,即是爱敬圣贤。能通众人之志,即是通圣贤之志。」何谓圣贤之志?就像这里讲,什么是诸佛的心愿?「本欲斯世斯人,各得其所,吾合爱合敬,而安一世之人,即是为圣贤而安之也」。我们在一方弘扬圣教,或者为官造福一方,这是圣贤最高兴的。我们在一方弘扬佛法,能够尽心尽力为人演说,就像《无量寿经》说,「佛所行处,国邑丘聚,靡不蒙化,天下和顺,日月清明,风雨以时,灾厉不起,国丰民安,兵戈无用,崇德兴仁,务修礼让。国无盗贼,无有怨枉,强不凌弱,各得其所。」有这样的地方,它是和谐示范的地区,也会给全世界信心。所以能成就一个和谐示范区,这真的也是诸佛圣贤心愿,因为现在人不相信伦理、道德、因果,不相信宗教可以团结、可以回归教育、可以互相学习。

所以我们同学们都是发愿弘扬汉学,愿意做东西文化交流的使者。「虚空非大,心王为大。金刚非坚,愿力最坚」。我们读到这里,效法普贤菩萨的十大愿,我们真的能把兰彼得,透过自己的言传身教,把它慢慢建设成东西文化和谐交流的一个示范区,那也给全世界信心。当然我们不张扬,我们一点一滴做,从给每个人微笑做起,从每个月捡垃圾做起,从一点一滴的付出做起。我们说积德累功,「工夫到,滞塞通」,一点一滴的付出,只要有恒心,必然能达到。我们这个愿也会跟诸佛如来、所有宗教的圣哲起感应道交。从事正法弘扬是可贵的、是殊胜的,《金刚经》强调,以三千大千世界七宝布施,都比不上跟人说四句偈的功德。因为七宝布施是有量的财富,但是四句偈很可能让人破迷开悟、了脱生死,所以诸供养中法供养为最。祖师大德为了给其他地方的人民供养正法,甚至不惜身命的危险,就像鉴真东渡。而我们现在要把儒释道,甚至把老人家重要的理念,可以让世界和平的重要理念,传播到世界上去,这都是最殊胜的法供养。那我们也效法鉴真大和尚的精神,这一生安下心来,就做这个事情。甚至于像老法师说的,就当作这一生唯一使命,因为这一件事不只是我们要用一辈子来做,甚至是我们这两、三代人要锲而不舍的做。因为不管是东西方,偏离经典、偏离祖宗教诲,少说都有一、二百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就像一艘大船,它偏了那么久,你要让它一步到位,它铁定要翻船。「无欲速,无见小利」,不能急于求成。所以我们谈到这里,可以洞察整个世界、洞察未来的大趋势,一定是汉学在全世界弘扬开来。所以我们要好好积累道德学问,真的有机缘可以利益众生,我们能去承担。这也是知天命,不知命无以为君子。

「由此观之,诸佛菩萨,千言万语,无非教人救众生之苦」。不只救他身体的苦,还要救拔他轮回之苦。「邪魔外道,千言万语,无非教人食众生之肉。故知劝人放生,则啓人慈悲之心,为永劫常乐之善因」。其实我们全修在性,放生是修行。但是修什么?恢复我们本有的慈悲,其实也是恢复我们本有的无量寿。而「劝人杀生,则啓人残忍之心,为永劫怨愆之本」,就跟众生结怨。「一言为祸福之机若此,可不慎哉!」一句话讲对、讲错,感来的福祸差别非常之大,怎么可以不谨慎?

我们具体举一个事例。下面讲到汉杨宝,他九岁的时候,见到一个黄雀,「为鸱鴞」,鸱鴞是很凶猛的一个鸟类,被牠所伤了,掉在地上,又被蚂蚁所困。杨宝赶紧解救牠,把牠放在木箱子里,然后饲养牠黄花。待牠的羽毛慢慢修补好,伤势好了,就把牠放走。有一天晚上,有黄衣童子向杨宝拜谢说:「我是西王母使者,往蓬莱,刚好经过这里遭到厄难,谢谢你救我。」结果以四个玉环赠送给他,然后告诉他:「令你的子孙位三公,洁白如此环。」他的后代子孙都到皇帝的老师这样的地位。而且强调什么?玉环,玉洁冰清,都是很廉洁。结果讲完就不见了。后来杨宝就生了杨震,杨震「四知堂」,确实是洁白如此环。「震生秉,秉生赐,赐生彪」,四代人都做到三公,都很廉洁。所以我们看到杨氏后代这么兴旺,这个在中国历史少有的,可能能四代做到三公就这个例子。跟什么有关?慈心于物。所以救护生命的福报非常非常的大,从这个例子就可见一斑。我们接着看:

【忠孝友悌。】

爱敬存心,我们也要敬爱父母,敬爱君父、领导。而《格言联璧》说到,「竭忠尽孝谓之人。」怎样才是大写两撇合格的人?要能竭忠尽孝。假如不能竭忠尽孝,甚至连忠孝都不懂,那我们的行为就有辱人格了,所以这两个字是做人的大根大本。我们得好好来深入忠孝的道理,完全明白了,我们所尽之忠孝才圆满、才不至于偏颇。接下来注解到,「为臣尽忠,为子尽孝,乃天理之常」,这是天地间的常理,「人伦之本」,是我们五伦关系的大根大本。假如为臣不忠,「使为臣不忠,则君复何望于臣?为子不孝,则父复何望于子?」为臣的人不忠,为君者那还有什么希望能去期待臣子?为人子的假如不孝,那当父母的人又怎么去期待孩子?国君、父母对我们的恩德是最大的,我们说的比天高、比海深,这些恩德我们都视若无睹,甚至还忤逆,这个就不能在天地间立足,就丧失人格了,所以这里讲「畜生禽兽之不如」。我们不要小看这些畜生界的众生,连蚂蚁人家都很有规范、很有伦常,牠们也有蚁王,牠们工作的时候很有规矩,不会造次。我们看乌鸦知道反哺,羔羊知道跪乳,怎么可以人不如禽兽?所以「安可言人乎?」就根本谈不上人格了。而孟子也提到,尧舜这些圣王在世的时候,就很重视教这些伦常道德。像孟子提到,他们当时候这些圣王忧虑,忧虑人民「饱食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没有好好教他,真的会「苟不教,性乃迁」,就会落得畜生禽兽之不如。故「圣人有忧之」,让契做教育部长,敷以五教,就是伦常之教育,就是五伦大道。这是开头提醒我们,尽忠尽孝是做人的根本,是天经地义的事。

接着说,「人虽应登仙品,必须多历岁年」,都要不断积德行善很多年。「惟至忠至孝,今日谢世,明日便生天界」,所以至忠至孝之人功德很大,都是临终就有天乐、天人来迎接他。而事实上至忠至孝之人,只要肯念佛求生净土,相信也是决定往生。「人知忠孝为臣子大节,岂知尤为超度之本哉」,这句话有味道,它不只是人臣的大节,还是让自己超生最重要的根本。不只自己超生,还能超度祖先,就像《地藏经》婆罗门女她精进做功德,就超拔她的母亲了,所以这是至孝之人。接下来讲,「孝者先须安国,安国所以安家」。因为国不安,家怎么安?没有国,哪有家?这一次冠状病毒肆虐,武汉满严重的,全国各地调了几万医疗人员去支援,他们都是安国,不然这个一蔓延开了,谁也不能置身度外。他们都是为国家,甚至是为世界的一种尽忠。我们就可以看到,因为控制下来,所以没有影响到更多地区,甚至是其他地方。这种为大局着想的心是非常可贵,其实这个就是忠,为什么叫惊天地、泣鬼神,令人动容。「安家」,家里安了,所以是行孝,家一安定了,父母最放心。「故古人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门」,这句话它有道理的。「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事兄悌,故顺可移于长;居家理,故治可移于官」。这都是抓到根本,他能不能尽忠,能不能跟长辈、跟同事相处得好,都跟孝悌有关;办事靠不靠谱,就看到他在家里,能不能为整个大家庭去承担、去锻鍊、去分忧,都可以看出来。所以真明理的人,要起用一个重要的干部,一定先去了解他的家庭状况。

成德说到这里突然觉得,虽然这个道理明白,但是自己在境界当中也没有能够这么明白。在这么多年过程,也有推荐、也有用人,但是还是没有时时能够提起这句「古人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门」,也有推荐不是很妥当,这个都有因果责任。所以真的是不贰过,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今天很幸运能跟大家一起学习《太上感应篇》,就期许自己不能再犯同样的问题。所以我们今天要成就自己的道德,要从忠孝下功夫,不然就糟蹋了自己这一生。要去培养人如是,要去推荐、要去用人亦如是。不能爱缘慈悲,看他挺顺眼的、挺舒服的,他也对我很好,这还是私,这感情用事。「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

「忠孝两全,方为至德要道」,所以最重要道德的根本就在忠孝。「然亦有忠孝不能同尽者,因分而论之,俾人随事知所尽心焉」,这个要看情况来分析。当然,在历史当中忠孝不能同尽,因为尽了忠,但是没有办法奉养父母。事实上从佛门看,佛法是圆融的,忠孝可以两全。我们是看眼前,他不能陪父母了,但是我们看到刚刚讲的,「人知忠孝为臣子大节,岂知尤为超度之本哉」,所以他至忠之人,父母必获福荫,有福报。而且我们看,真正为国家壮烈牺牲,后世有福报,「试看忠孝之家,子孙未有不绵远而昌盛者」,所以还是可以忠孝两全的。

我们先来交流这个忠。「忠者,尽心无欺之谓」。尽力了;而且我们看这个会意字,上面一个中,下面一个心,心是中道,心不偏不倚、不偏不邪,所以无欺之谓。「凡人伦所在」,人伦大分就是这五伦。古人说五伦,说了几千年都没有变,有他的道理。这个五伦就包含一切人与人的关系,我们假如要再给它加,我们不见得有古人的智慧。而这个忠字,「如下之事上」,是忠;但也不只如此而已,「等辈之交友」,平辈之间相交往;「处事接物,皆当有之」,都算,只要是尽心无欺,所以叫忠义、忠诚。对朋友也要忠诚,不只是对君上、对领导者,甚至对夫妻、对另一半如是,对父母、对孩子、对兄弟姐妹,都要尽心无欺。「而此则专属臣者」,在此地,因为《太上感应篇》经文,在整段来看,都有它比较强调的那一个重点。比方刚刚说慈心于物,它这个慈主要是对这些动物、生命。「父子、兄弟、夫妇,人皆自知爱敬」,因为这是天伦的关系。「至于君臣」,他就不是血缘,不是这种亲戚的关系了,他是道义的结合,所以「人人易得苟且」,就比较容易不重视、不够恭敬。「于此说忠,所谓天经地义,无所逃于天地之间」,所以尽忠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人是天地人三才,当然天经地义我们一定要做到,这是我们的本分。人不愿意尽本分,那就是自己不想当人,把人格给丢了。所以自己不尽本分,就是不尽天命,这样就是折损自己的福报,再亏到最后,连做人的资格都没有了。所以要在天地之间立足,得明这种伦常之理、做人之本分。

下面,「潘仲谋曰」。成德为什么接下来跟大家交流都是跟忠有关?因为我们处在这个时代,都特别忽略了这一伦。刚刚也讲到,人人易得苟且。但是我们可要知道,这是做人的大节。就像《了凡四训》讲的,「事君如天,古人格论」,事奉自己的君王或者国家领导,或者是自己的主管,要像什么?面对天一样,这个是道义关系。现在什么关系都搞成利害了,他对我好,我才要对他好,这都是利害的思惟。为什么古人说,父可以不父,子不可以不子;君可以不君,臣不可以不臣?这个大家不能误解了,这个是很理智的,就是父母做不对了,可是我们不能因为父母不对,我们也跟着错、跟着冲突对立。就像舜王,他的父亲、后母对他这么不好,但是他的心态,觉得自己做得还不够好。所以这个至诚心现前,感动尧帝、感动天下,最后也感动他的父亲跟后母。而我们想一想,假如舜王他不是这样的尽孝、这样的反省,他就跟他的父亲、后母对着干,那还得了!我们整个民族,那可能要少几千万人、上亿人,因为现在可能几千万人都是舜王的后代。他是二十四孝之首,所以积善之家必有余庆。舜王假如跟父母对着干,他就没有这么大的德行跟福报,那后世就不可能这么兴旺了。所以这个道理我们要搞清楚,这个就是不要意气用事,别人对不对不是最重要,我自己有没有做对。人尽道义,义是什么?应该的,不是讲条件,又不是条件交换,他对我好我才对他好,这个都是利害的思惟。实在讲,我们在这个时代成长,也是功利思惟是比较习惯的。能时时都想着要求自己,我尽到我的本分没有?有这样的态度,那也是善根很厚了,没有被这个时代给染污了。所以同样的,君他已经错了,你臣子要想着如何补救,为大局着想,「进思尽忠,退思补过,将顺其美,匡救其恶」。

这位读书人潘仲谋说到,「人生天地父母之外」,人的一生,天地的恩大,父母的恩大,接着「君恩最大」。「无论平时践土食毛」,就是你所居住、所吃种种,「莫非皇恩」,这到国家安定,就是安国所以安家。其实我们现在面对这个疫情,感触就很深。在大陆的做法,很快把疫情安定下来;其他地方,你看现在意大利,还有西班牙,也确诊人数快速增加,死的人都上千,还在增加,随时都有危险。这跟国家政策有关系,国家领导者他下的决策、他种种的调度,才能让国家安定下来。甚至我们看还有很多地区都有战争,我们能免于灾难、免于战争,不都是国恩吗?所以我们现在人,在顺境、在福报容易堕落,顺境淘汰人,逆境磨鍊人。从小吃苦的人,以后他经济比较宽裕,他很容易惜福感恩;假如从小就在富裕的环境,就不知不觉觉得本来就是这样,应该的。所以我们懂得体会恩德,进而知恩报恩,这是我们一个人善根的大根大本。念父母恩、念国家恩,念师长、念佛菩萨祖先之恩。

你看包含「当胶庠造就,以至历官受爵,显及祖宗、荣施三党」,就是他的父、母、妻儿三边的家族。「或待以腹心、隆以司牧」,被爱护、重用,这都有知遇之恩。所以这些叙述就提醒我们,我们一生不管是读书还是工作,都受到国家的栽培,甚至社会大众的爱护成就,甚至我们一天的享用都是各行各业的付出,「一日之所需,百工斯为备」。我们再拉回来我们当前,我们是国恩在栽培,我们还是十方大众在护持我们汉学院。所以我们学有所成,我们也要报十方的恩德,以我们真实的德行跟学问、智慧,来利益、来回报。所以,一百六十二页,假如我们受了这么多国恩,而不思回报,「不思报同犬马」,其实犬马都知道要回报。「惟知自顾身家」,受这么大的恩,我们却没放在心上,只顾着自己的身家,「问心何忍?」那是太忍心了。

接下来提的就是让我们知道国家的恩,包含一百六十二页最后一段,「臣道不一」,为臣他的本分职责、他负责的工作都不一定一样。我们说尽忠职守,所以尽忠是为臣当中很重要的精神,而每一个人的职守不一定相同。在《群书36O》有六个大项,臣道就是第二个大项,第一个是君道,第二个是臣术,也就是为臣之道。而在臣术当中有四个大项:第一个是立节,树立品德节操,给所有官员做榜样,要去带动。我们不立节,很可能带动不良风气,那个罪业就很重。所以刚刚提到杨家四代三公,这个杨震的四知,不只影响他的后代,铁定影响当时候的朝廷。再来是第二个,是尽忠。第三是劝谏,有这个本分。第四是举贤,要为国家举才。我们看清朝林则徐先生为国家举了很多人才,他也是尽忠,他也立节。他在国家最危难的时候到广东禁鸦片,也是九死一生,说出了「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样壮烈的言语,到虎门去禁烟,这个是全世界禁毒第一人。

我们看到,臣道不一,「为宰辅」,这是算宰相这个层级,「则以格心佐治为忠」,好好的辅佐君王,让他走正道;「为言官,则以谏诤匡弼为忠」,要劝谏君王,因为他是言官,一定要匡救其恶;「为刑官,则以执法平恕为忠」,执法公平;「为有司」,这为地方官,「则以爱民勤职为忠」;「为武臣,则以宣力靖乱为忠」,国家有危难之际,要尽心来平乱;「当荐举、司文柄,则以为国得人为忠」,这个用现在的,你比方在组织部,专门管人才的,一定要很认真对待,考核这些是不是真正的忠臣,可以做好父母官,能以父母之心来爱人民,「事难枚举」。

「夫人臣之所以分其念,使不顾君父者,有数端焉」,这句就讲到了,会让一个为人臣的人分心,不能专注尽忠,不能尽力为国家君父想,有几个问题点。问题会出在哪,会让他分心?「曰身家,曰爵位,曰权势,曰恩怨,曰名誉」。接下来就这四个点又进一步分析。「身家」,担忧自己的家庭、眷属的发展,「爵位」,自己的地位。这样的念头,「出于庸人」,这是平庸的人,平庸的人多半被感情牵绊、被名利所困,「坏事犹小」,他们的影响,负面影响还不算大,是小的。大的是什么?「权势之念」,他想掌权,而且这个念头很强,叫控制欲,「多生于奸人」,都是奸险之人,「往往关天下国家之利害,而害亦终及于奸人」。因为他权力太大,可以左右朝廷,他又谋私利,这国家就贫穷了。他又排斥贤德之人,甚至祸害贤德之人,这整个朝廷的正气就一蹶不振。感召来的都是一些追名逐利,甚至于也是奸险之人,很可能这个国家就不能再振作了。最终国家亡了,这个奸人、握权之人也不可能有好下场。我们看严嵩、李林甫、杨国忠,这些都没有好下场,包含宋朝蔡京,都是如此。

而我们得要慎重,大奸若忠,王莽没有篡汉以前,几个人看得出他是大奸?其实真正真诚之人,说「至诚之道,可以前知」,不难分辨出来。这些奸险之人他不真诚,他很难跟人交心,他很多动机都是利害考虑。为什么上位的人或者是皇上这样的一把手还这么喜欢他?因为他很会谄媚,很会顺着领导者的好恶,让领导者高兴,甚至于严重的陪他吃喝玩乐。忠臣的忠言逆耳,上位者反而有压力,不喜欢听,那这些奸险之人就可以趋炎附势,顺势而上。当然也不能把责任都推给这些奸险之人,主要还是上位者自己不能够格物、不能戒贪,这个是根本原因,才感召这样的恶缘,最后自己的身命,甚至国家都有可能会危亡。

我们自身不管处于君位还是臣位,真的都要战战兢兢,不忘初心。「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唐玄宗他创了开元之治,一般能够做到这样的国君在历史当中也是少有的,他有这样的能力,但是遇到杨贵妃,后来遇到李林甫、杨国忠这样的奸臣,还是晚节不保。所以《诗经》这一句「靡不有初,鲜克有终」,也是给我们很大的警惕,要不忘初心,行百里路半九十,关关难过关关过。而且我们见到人家的错误,最重要的是引以为戒,不可批评指责,因为很可能我们在他的位置,有可能比他还严重。

成德自己这一路过来,也看了不少人事物。自己成长的环境算是比较单纯,母亲小学老师,父亲也是参加考试,也都属于公务员的身分,都是领政府的俸禄,也不是当什么大官认识很多政界的人,几乎没有,也没有接触企业界,所以整个家庭生活、人际交往比较单纯,所以见识浅薄。但毕竟走上这条路,接触的面广,甚至于各个不同地方的同胞,不只在国内,包含东南亚,甚至欧美的华人。外国人就认识得比较少,碍于语言的问题,不容易跟人家沟通。但是也很珍惜跟外国人认识的缘分,等教学任务比较轻一点,再来加强加强,也都是在经历事当中长见识。

黄念祖老居士期许我们方方面面都要提升,德、才、学、识、量。「德行」,「才能」,要有办事的能力,还有「学问」,真实的学问,这个就是明理。读书不是读出自己觉得了不起,这麻烦了。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不能长骄慢。学识,识就是「见识」,量是「心量」。古人留了一句话,士先器识而后文艺。文艺是属于才能,在才能之前是什么?器,就是他的器量、心量,要效法如范公「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心胸,在佛门讲叫「发菩提心」,儒家就是如《大学》讲的「欲明明德于天下」,都讲发心,都要立大志。这是器,识就是见识,而后文艺。这一句也彰显了德才兼备。为什么德排在前面?因为《资治通鉴.才德论》告诉我们,「德者,才之帅」,德行统帅所有的才能,没有德行,这个才能可能会殃及他人,「弄权一时,凄凉万古」。「才者,德之资也」,所以这个才能要为德所用,甚至这些才华去发挥,都是为了去造福于人,在用才的时候,同时也在滋润自己的德行。而且我们没有才能、没有办事能力,空有一个好心,也办不成事。孟子告诉我们,「徒善不足以为政」,只有一颗善心,不一定能把公家的事做好;「徒法不能以自行」,你有一个好的制度甚至是宪法,也得要有好的人去执行。所以好的能力,好的方法、制度,都要为德所用。当然德才也不可偏废,只重德,什么才能都不好好去下功夫,这也有问题,那不变执着了?有德之人最重要的是仁爱心,既然要去爱人,那得总有能力方法,还是一不是二。为什么佛门说「慈悲为本,方便为门」?慈悲跟方便不一样吗?还是二。善巧方便的态度、方法从哪里来的,甚至是制度从哪里来?还是从慈悲来的。那些制度方法不都是从慈悲心出来的吗?心生种种法生。

所以阿弥陀佛的心在哪?在极乐世界,种种情境都是他慈悲心起用成就的依报。为什么有孔雀、鹦鹉、迦陵频伽、共命之鸟来给我们说法?你看想得多周到,多近人情。因为看到老师比较严肃,长期严肃,怕我们太累了,可以放松一下躺着听,这个鸟来给我们说法。皆是阿弥陀佛神力所变现,因为极乐世界没有三恶道,是变化所作,你看想得多周到。当然想得这么周到,我们也要会观察,看到他可贵的地方,进而效法他,我们处事待人接物也要想得周到,要设身处地,不给人压力,给人方便。这个就是善学了,所看到的,所体会、所学到的,统统用在我们处事待人接物之中,这善学。他不这么学,就不是不二法门,又变成学归学、生活归生活、工作归工作、做又归做,那又变两张皮。学得再努力,学成佛呆子了,学成执着佛法的文字相、言说相,这样很可能愈学愈分别、愈学愈执着。所以学佛学得对不对,其实三、五年应该就可以看出来了,尤其他最近的人最能感觉。家里的人是我们最近的依报,随着我们正报转,三、五年心境有一个大提升,怎么可能他们会感受不到?我们学了三、五年,甚至更久的时间,没有得到家里人的认可,有可能已经学到自己的分别执着里面去了,不进很可能还退。而我们看看现在修学得力的人不占多数,很可能只是跟佛法结个缘。但最关键的不善学,最关键的,我们缺乏真诚恭敬的心;有这个心,就会很珍惜善知识的教导,「如贫得宝,改往修来」。

所以老法师是难得一遇的善知识。我们在娄底学习的同学们,他们跟着贺老师,跟着他们上师赵老师。赵老师他在二十多年前就见过老人家了,二十多年前就见那一面,赵老师就可以体会到老人家是一心一意为佛法,要振兴佛法,他就非常佩服。当看到老人家办汉学院,他就极力支持他的学生来学习,我们看了也特别感动。国家、民族,甚至是佛法将兴,必有祯祥。祯祥在哪里?若要佛法兴,唯有僧赞僧,就要兴了。我们汉学院是兴是衰,在哪里看出来?我们同学之间互相赞叹,我们老师之间、同事之间互相赞叹,必有祯祥。

所以经典这些道理都是放诸四海皆准。我们为什么那么佩服古人、佩服佛菩萨圣贤?因为他们慈悲,好话都给我们说尽了。若听老人言,幸福在眼前。古人这些话对我们的人生都非常重要,「士先器识,而后文艺」,我们的心量要扩宽,增长见识。当然大家不要听到这里,哇,那我一定要出去闯一闯。不要刻意,自有安排,佛菩萨安排,不要去做刻意的事情。因为很多时候,一起心动念很可能是一时情绪激动,又不够冷静去判断进退,到头来抹了一鼻子灰,还没学到东西,还影响自己的信心,就不好。自有安排,成德实在讲,这十几年也没想干啥,缘来了推也推不掉,作梦都没想到自己会在马来西亚待了七年,现在到英国来,已经第五个年头了,想都没想到,梦也梦不到。所以成德也是很相信佛菩萨安排,自己不操心。也经历了不少人事,所以看人就很重要。

我们刚刚说的奸险之人我们能不能看得清楚?大奸还若忠。事实上《大学》、《中庸》都教我们,包含孟子,他告诉我们:「观其眸子,人焉廋哉?」《论语》讲的,「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这都是教我们判断,因为人跟人有爱缘慈悲,过去生缘比较好,一接触就感觉很顺眼,其实那不一定是很客观的。「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要突破爱缘慈悲,就得要很冷静,不能是凭感觉,感觉靠不住。

《中庸》说的,「在下位不获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今天你的领导不能接受你,你怎么去发挥、去服务团体、服务大众?「获乎上有道,不信乎朋友」。你跟同事之间处得不好,但领导还挺喜欢你的,那这有问题,很可能是谄上虐下。可能还不到虐,但是就不是那么恭敬,甚至会狐假虎威,有那种要求、控制、强势,不信乎朋友矣。「信乎朋友有道,不顺乎亲」。有些人人际关系不错,手腕很好,但他还是用的利害,他不是真正的道义,他对家里人也不好。比方说读大学,一回到家,好不容易有时间陪父母,统统在忙人际关系的事情,那很可能我们还是利害,考虑到人际好,有得玩,以后有什么好处。眼前最大恩德父母,我们都不能体会到他们的心,陪他们说说话,这就有问题了。所以这些教诲让我们能判断一个人内心的真实状态,就不会用成奸险之人。「顺乎亲有道,反诸身不诚,不顺乎亲矣」。看起来对父母还不错,人家还觉得是孝子,还不一定能确定。就像我们前面文昌帝君见王用予里面举的这个俞麟,他就是腹诽,他不是用真诚去对父母,他是做给别人看的。袭迹者假,根心者真。不诚乎心,不顺乎亲矣。「诚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诚乎身矣」。我们刚刚说的,他要真诚的心对待父母,这才是真的。所以人能真诚对待父母,就能真诚对待他人,这样的人,你不会跟他相处好一段时间都还搞不清楚他心里在想啥。这个人常常会盘算,这就很难让人家搞清楚他在想啥。所以要诚,诚之外还得什么?要明乎善。不然很真诚,结果,比方说妈妈生病了,很危急,跑去抢钱来买药,这不明乎善,这也不行。而且我们学习了传统文化,知道我们要恢复诚意正心,我们得先认识真心。原来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才是真心,我的心念跟它相违背了,要赶紧调整,这也是我们明白善恶、明白真妄,我们才能下功夫。所以《中庸》这一段话很有味道,「诚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诚乎身矣」。

所以深入经藏重要,道理有它的深度、有它的广度,连看人都是如此。也要经一事长一智,不能稀里糊涂的,一年过去了、十年过去了,我们都没有提升、都没有增长,这个不止无功,过很重。什么过?对不起师长的栽培,对不起这么多人的照顾护持。大家的照顾、信任,就是寄托自己能够为正法、为众生做一些事,结果没有增长,错误自己还继续犯的话,那这个业就重了。所以现在成德又出家了,地狱门前僧道多,这是要一直提醒自己的。因为「人心惟危,道心惟微」,心念一偏,很可能就万劫不复,这不是开玩笑的。但是也不是很恐怖,这个心最重要的我们能时时跟忠孝相应、跟慈心于物相应、跟孝敬相应,孝亲尊师,能把父母、老师、众生摆在第一位。当然这个也要透过自己不断的提醒自己,不然强者先牵,也很可能第一个考虑自己,可能第一个感情、义气先上来,得失先上来,人我是非先做主。但警觉性要高,不怕念起,只怕觉迟,赶紧把它转过来。所以面对这么多大众的知遇之恩,成德也是提醒要时时放在心上,来鞭策自己。

所以我们这一句经句「忠孝友悌」,真的是总持法门,虽然时间有限,也希望透过《汇编》这么精辟的理跟事来跟大家共勉。因为我们最重要的,在天地间最重要的角色,其中就是这两个字,忠孝。为人子、为人臣,我们希望自己能够真正安父母心、安师长心、安领导的心,让他们不要为我们再操心,让他们能够安心、放心,这样我们没有辜负他们的恩德、辜负他们的信任。

所以跟大家之前讲到《群书36O》对于为臣之道有四个纲目:立节、尽忠、劝谏,还有举贤,这是我们在臣道当中非常重要的四个本分任务。

而第一个,立节。我们现在在团体当中,我们一言一行、生活习惯、读书态度,都能给同学做榜样,都能给人家好的带动,这就是立节,有节义、有节气、有担当。时时想着老人家九十岁才办汉学院,太不容易了!古人也给我们很好的表率,甚至于在危难当中都有节义。我们厨房文大厨,也是文天祥先生的后人。您看他视死如归,在他的腰带上写着:「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因为他要去赴死了,这一生没有愧对天地君父种种恩德。他写的文章里面又说到:「风檐展书读,古道照颜色。」所以我们今天学这个忠孝有很多表率,学一个,我们就把那个精神气节跟我们自己的灵魂融在一起。像明朝的于谦,他在「石灰吟」当中表露他的心境,他说到:「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这个对我们佛弟子也是有启示,我们到底要留什么在人间?我们要留什么在汉学院,带动往后每一届的学弟学妹?我们以佛陀给我们的一句勉励、教诲,「以戒为师,以苦为师」。能守规矩,能持戒,能摄受身口意三业,不妄作、不妄动,这持戒。守规矩重要,无规矩不成方圆,我们来带动。再来,以苦为师,要能吃苦,不能享受,要能忍辱,什么苦都得吃。在这个时节因缘,都得要练忍辱负重。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文化偏了一、二百年,不是短时间之内能够完全扭转回来,得靠我们两、三代人锲而不舍、顾全大局,再苦再难都要能包容、能忍受。这个是真正能够立节,学为人师,行为世范。

第二,尽忠。毫无保留、尽心尽力、无偏无私、无欺无诳,这是尽忠。诸葛孔明是我们的榜样,「出师表」这一篇千古文章也表露他的心境。「出师表」当中写到:「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谘臣以当世之事」,跟他一起讨论国家天下大事。「由是感激」,这感激什么?刘备也没给他很多金银财宝,感激什么?知遇之恩。你看古人多重情义,那不是钱财可以叫得动的,就是这种义。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他出来的时候,那是非常的危急,「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孔明是这样开始的,当时候他才二十多岁。其实看看古人,我们年龄也不小了,我们的念头不能常常想着多少年以后才怎样怎样,那都是未来烦恼、未来妄想,要能有这种「当今之世,舍我其谁」的胸怀。真正有这样的心境,又勇猛精进提升自己的能力,该是我们扛的责任自然会现前,我们推也推不掉。

这个劝谏,还有举贤的例子,在后面会有提到。我们今天就先讲到这个权势之念,下一节课我们再继续来把这四个要点探讨清楚。明白之后,我们也不愿意因为这样而失了我们为臣之道。谢谢大家!

说明:

(1)、资源来源于网络公开发表文件,所有资料仅供学习交流;

(2)、本站所发布内容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可以联系客服删除,微信:xsxyd6688;

福德智慧 » 《太上感应篇汇编》学习分享 成德法师主讲(第十集)2020/3/31 英国威尔士兰彼得

发表回复

提供最优质的资源集合

立即查看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