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经》(第十四集)安上治民,莫善于礼 成德法师主讲2022/12/30
成德法师视频在线观看【点此选集】《孝经》【点此选集】
成德法师移动硬盘全套目录【点此查看】
成德法师音频机合集目录【点此查看】
诸位同学大家吉祥,我们昨天跟大家就前面几章一些经句,我们再来复习、再来体会。昨天我们最后有举了梁彦光先生,本来他所治理的地方风俗很不好,很偏颇、很薄情,但他请来很多有道德学问的老师来教化。所以「人之初,性本善」,人是可以教得好的,只要我们用对的方法教。首先我们要相信「人之初,性本善」,我们相信的一种心境、一种目光就会给受教的人一种信心。那我们用的方法,我们昨天说的,能从根本「君子务本」。教化的根本在《孝经.开宗明义章》就点出来了,「夫孝,德之本也」,道德的根本,「教之所由生也」,教育、教化要从孝开始。所以梁彦光先生他用教孝、教礼,整个民风就转变了。所以「广要道章第十二」,用孝治天下是至德要道,德行没有超过孝道的,它是大根大本,「要道」是最重要的教化方法。所以「广要道章」给我们很具体的教化方法,当然都是天子、都是领导者来带头。这一段经文:
【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
所以孝悌礼乐的教化,能让风俗起到很大的变化。我们整部《孝经》学习到现在,感觉到教化首先身教最重要。所以都是在说明天子要带头;回到我们的家庭里面,父母要带头;在学校里面,校长、老师要带头。当然我们不能探讨到这里了,我们的脑子里马上就冒出来:对对对,就是那个领导人要带头;对对对,就是学校老师没带头。所以我们听经教,首先心态要对,不然听下来会更容易看别人的过失。用什么心态来听?这个道理讲给我听的,我是当机者。
『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我得先把孝做出来,包含我们听经教,要用真心去听。《中庸》有一句话很重要,「忠恕违道不远」,代表忠恕跟真心相应。我们听经用忠恕的心去听,听了一个教理,这个教理是「严以律己,宽以待人」。我们修行是修正行为,尤其我们的思惟念头还有言行,还没学圣教以前,它是有一个惯性的。人要心很静了,才能看得到自己学圣教以前所形成的这些惯性,这个惯性有是错误的,我们就要把它修正过来。就像我们昨天探讨到的有一个惯性,你一思考事情你是分析枝末,你都是处理这些症状而已,还是你都是从根本去解决问题?这就是一个习惯;或者我们遇到事情,我们是习惯了向内找原因,还是向外去指责?这都是一个惯性的行为。我们就是要透过修身修行把它转变过来。所以我们都要从自己内心深处去反观,「观心为要」才能把心念看清楚。比方说我们后面要讲「谏诤章第十五」,我们要懂得怎么劝。当然这篇也要提醒我们要接受别人劝,可是接受别人劝不容易,除非我们要突破一个习惯,就是人家一提醒我们,第一个反应就是解释,我们解释几句,人家都不好再劝我们。所以这些惯性我们要看得到。
同样的,我们有很多习惯是跟我们的真心不相应。比方「忠恕违道不远」跟真心相应。忠恕是「严以律己,宽以待人」,每一个经句都是「严以律己,宽以待人」。「正己而不求于人」,这个就是忠恕,「则无怨」。「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像我们修行人有一句话都很熟,「随缘消旧业,更不造新殃」。诸位同学希不希望不再造新殃?我们想一想最近这二、三个月,有没有遇到哪些事心里不是很痛快?半夜睡觉的时候想到这个人,深呼吸几口,那有没有怨?相处过程有没有怨?不再造新殃。我们是要去极乐世界的,不再跟众生结怨。所以儒家这些教诲很重要。不先学小乘,后学大乘,非佛弟子。做人做事我们没有打好根基,说要做菩萨不大可能。做人做事根基没扎好,每天很可能得罪人,自己都不知道,或者做错事自己还没有意识到。所以《论语》这几句都是在诠释忠恕。夫子说「吾道一以贯之」,就是用「忠恕」二字贯穿他老人家一生的教导。其实也可以理解,孔子一生教什么?教我们用真心,教我们用忠恕,跟老和尚讲的学佛最重要的用真心,这开解的道理都是相应的。
刚刚跟大家提到了,我们不能听团体里领导要先做,家庭里父母要先做,学校里校长、老师要先做,我们听了之后就执着,开始要求的心起来,然后就愈看愈多问题,那就没有人从我做起。昨天我们还探讨到师长讲经常说的,「先人不善,不识道德,无有语者,殊无怪也」。他还没有机会遇到圣教,我们先知道了,这是我们的缘,先知道了就要见义勇为。和谐社会从我心做起,这是老和尚的法身舍利。我们在庐江做实验,老人家送了我们几句话,后来印在我们的马甲上面,马甲上就是写着「和谐社会从我心做起」,从自己的心、从我家做起、从我镇做起;假如是在大都市里面,从我社区做起。我们一开始的时候,谈到老人家讲的「作之君,作之亲,作之师」,佛法讲四依法,「依义不依语」,我们要依那个义理,不能着在语言文字上。我们一看到君,就执着领导人;亲,父母;师,就是老师。师长的开解,你任何一个位置都可以做君亲师,法是圆的。所以我们举了丁龙的例子,他是社会最底层的人,可是他把君以身作则;他把亲,他真的照顾他的领导,把他当自己家人一样照顾;他也作之师,最后他感动他的老板成立了欧美地区第一个汉学系—哥伦比亚大学汉学系。所以只要我们听经的心态,我是当机者,然后用忠恕的心来听。所以听还要善听,善思惟。
当时候在庐江也是用的孝悌礼乐的这些方式带动一个镇的百姓来学《弟子规》,学传统文化,但真的效果是很显著。所以师长当时候说,本来想说三年应该可以看到效果,结果三个月就很明显了。这里面有佛菩萨加持,有祖宗的护佑在其中,我们自己都觉得不可思议,自己信心也有增长。所以我们真正在这个时代,难行能行去做,复兴伦理道德因果教育,得到的加持是不可思议的。就像《孝经》后面「感应章」孝悌之至。我们在这个时节因缘弘扬传统文化,这攸关五千年文明的承传。「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五千年来没有遇到这样的危机。西风东进,尤其是功利主义、享乐主义,这个冲击是很大的。在这样的时节因缘,老和尚讲的「五千年来第一等好事」,我们可以积功累德了。而且这样的事要三到五代人锲而不舍的去做,不能只有一代、两代。我们从因缘法来观察,要能够再出师长这样的高僧大德,那要好几代人的努力,而且要从胎教开始。他有胎教,他还要有家庭教育,甚至是有家族的一种氛围,然后又有很好的老师来教,都要因缘具足,用现在的话讲,配套措施要具备。
我们最近念回向文,祈求师长老人家赶快再回到我们娑婆界来度我们,我当时候看到这个回向文,思考了一个问题,老人家再回来,谁当父母?谁当老师?我不知道讲到这里,大家下一个念头是什么?开始向外看,在那想谁谁谁,都是向外。向外比较习惯,向内比较不习惯。老和尚再回来,他成长要有很多因缘,大家去分析分析老人家这一生的因缘。孟子说,「当今之世,舍我其谁?」师长老人家在讲「请佛住世」的时候说道,能够遇到佛法的就很少,又遇到当生成就的念佛法门就更少。这样分析下来,全世界才多少人!你不请自己住世,你要请谁?我们其实很缺乏直下承当的态度,都想别人做,我后退,我躲起来。这个躲起来跟谦退不一样,动作看起来都是退,人的心境不一样。谦退是别人可以做,让给别人做;谦退的人没人做了,他就上了。这法不要用错地方,都没人还往后退,谦退谦退。这个时候是当仁不让于师,这个经教不能用错了。我们看这一段经文接下来讲:
【礼者。敬而已矣。】
我再插播一下。最近我们马来西亚校长职工会办了四天教师培训。我们中华文化教育协会负责人李金华校长,他今年好像不止七十岁了,他退休就一直还在致力于整个华教的弘扬。马来西亚的华教有一千三百多所,独中有六十一所,欧美一所华教都没。也同样在海外,不知道为什么整个华教在马来西亚是这样的风景线?我们修学的人都知道,事不离什么?因果二字。一定有它的因,才有今天的成果。那是马来西亚的华人在这二百多年,锲而不舍在弘扬华教。像在小学里面推《弟子规》从二OO七年开始,当时候跟庐江签约,每一年培训师资,培训校长、干部。十五年过去了,发的《弟子规》超过一百万本。我是很敬佩这工会的贡献,十五年。以后下一代,二、三十岁的人在讨论事情的时候都是用《弟子规》,这大家的共同语。做人做事有标准,这个真的是「留取丹心照汗青」。而他们在几十年前,林连玉老先生、沈慕羽老先生,他们为华教奋斗一生。
我们要了解,欧美的华人不少,有一些城市华人就有六十万以上,都有这样的城市,你说一所华校都没有,他们的下一代连华文都不是很懂,华文背后五千年的智慧他能承传下来吗?我们以前常听一个词叫「香蕉人」,外面是黄的(黄皮肤),里面是白的。说实在的,在台台湾不小心也会变香蕉人。李炳南老师在世的时候,我们看他的《论语讲要》、《讲记》,提了好几遍不要认美国人当爸爸,那个时候他老人家已经这么强调了。你看现在呢?我就是看好莱坞长大的,也是曾经偏了,会讲Speak English,就觉得好像自己很有优越感。后来我第一次到马来西亚,二OO四年十月二十五日。十二月二十五日在城市工会,我走进去那个会场,旁边都是挂着祖先的照片,很肃穆。讲了第一堂课,中间有休息,坐在休息室里面,刚好有二、三位朋友,还有他们也进来递一份名片,结果其中一个人递了名片,对方一拿起来一看,全部写的英文。假如我还没学传统文化以前,看他太厉害了,全部英文。可是我们马来西亚接名片的这位同胞马上眼睛瞪很大,对对方讲,「你没有中文名字吗?」他那个语气让我觉得有种正气。你不要忘了你的祖先,你连中文都不用。所以承传文化是要有环境的,他要有家庭环境,他要有学校的环境。所以欧美的华人,真的是同胞们起来,赶紧把华教办好。真的要当今之世,舍我其谁?请佛住世。当然欧美我们大家同胞也是一体的,你不能别人很努力,我们袖手旁观,这样太不够意思。哪一个地区他们要为主,我们其他地区为伴,随喜功德,然后能出一点力,主伴圆融。但从因缘来看,「自助者天助,自救者天救」,这句话很有味道。天救是什么?天救是一个人感召来的助援。它怎么感召?靠自己。自己愿意爱自己,自己愿意救自己,自己愿意帮助自己,这叫自求多福。一个人、一个地区他自己不站起来,孔子来也没有用,在大的助缘来使不上力。
万法因缘生,一切的人、事对我们来讲只是缘,因在我们身上。佛法讲因缘,亲因缘就是因,所缘缘就是外在的缘,对外在的缘你要愿意去接触;你不愿意接触,再殊胜的缘它也起不了作用。尤其佛门讲「只闻来学,未闻往教」,因为往教他不珍惜,来学他是真的主动要学,他才学得到东西。还有所缘缘、无间缘。我们都愿意跟师长学习,可是每个人学习的受用不同。我是一有时间就打开来听老和尚教,还是没事做了我才来听老和尚教,那效果不一样。都能没有间断的来向师长学习,不是听经的时候师长在教诲我们,我们没听经的时候也要以师长的教诲来处理事情、来思惟、来考虑。「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师长教我们是用真心,真心就是道,那就没有间断,无间。我们不能听经是一个状态;做事,听经的东西都没用上,那这个修行就打成两截了。佛门叫「不二法门」,学的跟做的不一样,入不了不二法。佛法就是生活,佛法跟生活是一不是二。亲因缘、所缘缘,大家不要小看佛法这一段教诲,你真正体会清楚了,你看一切事都看得很客观、看得很深入,哪一件事不是因缘所生的?
真的把因缘法听懂了,你在面对事的时候不会迷糊,不会搞不清楚状况。缘现在是什么状况?这个因缘里面谁是主?谁是伴?谁是关键的人?我以前对这个不懂,体会很有限。那时候刚到海口去,有人找去讲课,我就高兴得不得了,一天赶几场的都有。后来发现找我去的幼儿园园长,或者是团体的负责人,假如他的认知不到位,他找我去是去讲道理给他底下的人,帮我去教训教训他们,不是从他自己做起的。自从那以后我就不去了,因为他是主,我们只是助缘而已。假如这个主不做了,我去帮倒忙都有可能,让他愈来愈要求底下的人。底下的人看我来上课了瞪着我,你看就是这个人讲完之后,我们老板对我们要求一大堆。你自己要会判断。甚至于是叫我去,他搞名闻利养,一下他的团体愈来愈旺。他收学生钱,我去帮他不是数钱打名气的,那是没有意义的。是什么?这领导真发心要做出榜样来,那我们舍命陪君子;当然也不能舍,尽力陪君子。有啊!师长说的二十个企业落实传统文化,可以把传统文化在中国复兴了。这些都是老和尚真的是法身舍利,这是观这个时代的机。
时代变了,诸位同学你们感觉到没有?跟古代一比变了,而且变的速度空前。你看五千年来以农立国,变化幅度不大。现在以我这个年龄,上跟下就快的不行了。你看农村的老爷爷老太太,从家里没电话,一下子变成一只电话可以接通全世界,还可以看到非洲的节目。对他来讲他的生活变化大不大?变化速度这么大,请问不变的是什么?当一个人在社会快速变化当中,他不知道什么是不变的,他一定随着整个社会随波逐流去。所以现在的人都没有安全感,社会变得太快,他又不知道什么是不变的,我应该要怎么应对现在这个时代?成德今天到了新加坡,大后天有对外一场课程,他们定的题目就是《东西文化擦出智慧火花》。其实我们要去跟东西方的圣哲人,真的是要汲取他们的智慧。我们现在受的苦用一句话就讲完了,「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
诸位同学,我们难得的因缘遇上了。「礼者,敬而已矣」,我们要礼敬我们遇到的缘分,礼敬五千年的文明,礼敬师长一生的一代时教,礼敬我们跟他老人家的师生缘。这个敬就会有具体的行为出来,师志为己志。真的有企业发愿要做,二十个企业其中的一个,这样的企业,我们时间允许也要去随喜功德。榜样能立起来,那个力量是很大的。我们举一个例子,吉林松花江中学。它是一个学校,带动整个吉林省的风气,甚至于是广东的学校坐车坐二、三天过去,去他们学校参访。有心人很多,真的有榜样,大家都愿意去取经。所以师长说现在对文化贡献最大的,就是把榜样做出来。当时候我们在庐江,这个校长(一把手吕杰校长)他官位很高,他不去,他说「我到退休,这些年我就在这,我不动」,真正有心人。他知道教育不是班级活动,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他们学校一把手重视,又有王琦老师这样的班主任带头。王老师当时带班,我去他们学校的时候,他们班九十四个人,我没看过这么大的班。他们音乐老师可以教「移风易俗,莫善于乐」,他们的英文老师也可以把德行融进去。看他们校长这么有心,我们每一次开课一定保留名额给他们学校。诸位同学,保留给他们算不算偏心?这个不是一刀切就公平了。哪边缘成熟,你要先护持,把它扶植起来,所有地区都受用。因为他榜样树起来,大家可以去参学。再来,他的人才会一直出来,他的老师会一直培训,然后过了二、三年,人家邀请他们,他们是一个team,去给人家讲如何落实传统文化在学校里面。所以这榜样的力量很大。
所以每一个经句我们谈起来,都可以谈满久的,但是也不能太久,这个度要掌握好。「礼者,敬而已矣。」刚刚因缘还没讲完,还有最后一个叫「增上缘」。亲因缘、所缘缘、无间缘、增上缘。你面对的哪个人、哪个事,他是我们的增上缘?还有一个词叫「逆增上」,逆增上缘也是会提升你。所以师长有一个墨宝,「生活在感恩的世界里」,那个是面对逆增上缘,还是得提升自己。而我们看提的这四个点,一个是亲因缘,自己;再来就是属于外在的缘,所缘、无间、增上缘。但是大家要深入分析,外在的缘是三点,自己是因,亲因缘是在自己身上。亲因缘里面有善、有恶,我们的阿赖耶识里面有善种子,也有恶种子。所以孟母为什么要三迁?为什么我们要「能亲仁,无限好;不亲仁,无限害,小人进,百事坏」?这是外在的三个因素,其实它们能发挥多大的作用还是自己决定的。所以从佛法分析因缘,跟儒家「行有不得,反求诸己」来对照对照,是不是很有道理?因为外在的缘其实关键还是我们自己的态度,那当然是要反求自己。你看老和尚会修行,逆境恶缘他都不断提升。这境界没有问题,是我们的心决定的。所以师长老人家是我们的增上缘,他能利益我们多少是我们的态度、我们珍惜的程度决定的。昨天我也跟大家共勉,老人家轻轻的讲,我们要重重的听。尤其我们还年轻,阅历相对少,要更用心去听,才能听得深入。你看师长老人家十几岁、二十多岁交的朋友,我们从《九十年谱》去看,那就比他年长,甚至都是爷爷辈的,长见识。找同辈的动不动就吃喝玩乐的话题,就聊得乐不思蜀。所以这个也是师长的缘。内行人看门道,《老和尚的身教》、《九十年谱》大家有时间多看,看老和尚怎么学习的,老和尚怎么教学、怎么弘法,老和尚怎么把佛法、传统文化用在生活工作、处事待人接物。我们跟着老师就是要效法,我们也看得懂,才知道怎么效法。
我们接着看经文,『礼者,敬而已矣』,这是讲到礼的本质。有理有事,我们在论义理的时候有理有事,理事圆融。礼的本体、本质是恭敬。我们在做事当中,哪怕我们是给人家鞠个躬,我们都要问问自己,我是不是从真心里面做出来?人每一天做的每个动作都是修行,都是修道,我们是修哪一道?你每一个问候,你每一个鞠躬发自真诚,还是你每一个问候、鞠躬都是走形式,都是应付的,这个就很不一样。还有事相上,你看礼,度。礼是表分寸,拿捏得当。《论语》当中有提到「礼之用,和为贵」,我们从礼的精神用出来处理事、跟人相处以什么?能和气、和合的,这个是最难得,很可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你一直强调和,可是你到最后分寸没了、原则没了,出问题了。像成德遇到人家从我这里走后门,我一答应他就很高兴,可是问题是这个团体的规矩就被我这个上位的人给破掉了,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这个我要会应对。
事实上走后门的有时候他都是太攀缘。举个例子,现在办课程,办四十五天课,他就一定拜托一下,让我儿子进来。这个父亲学传统文化比我早,他也是奉献不少,我的心又软。后来我总结经验,不妥!你说那怎么办?拒绝他又很难过,两难出现了。所以礼里面你又要和,又要讲原则,甚至还要讲法律,又不能伤情。其实还是回到这个本质,你真正恭敬,你真正为对方想,你真正为大局想,方法就会出来。我待会举一个德育课本的例子,跟大家探讨一下怎么做到合情合理合法。后来我遇到这样的缘,首先这个父亲他是一厢情愿,要透过他的关系把他儿子推进这个班来。其实说实在的,他儿子是主,他是伴。所以刚刚跟大家交流到,你真的会分析因缘,主伴你看得很清楚,你就可以去提醒到那个太着急的人。我常常跟为人父母的人交流,我说人生就好像开车,是你儿子在开车、你女儿在开车,你是坐在他旁边的副驾驶。你可以跟他说稍微往右一点,稍微往左一点,你可以给他建议,你不能过去抢他的方向盘,抢他方向盘会翻车。方向盘在他手上,他是主。当我们跟这个父亲分析了,他真正主动要来了,他才能得力。假如他根本就被你推来,还有点心不甘情不愿来,后来一上课,不就这样而已吗?这个缘后面就没了。你现在继续铺垫好,铺垫到水到渠成。
我们现在社会节奏太快了,我们不知不觉跟着快。人一快就不容易定下来、静下来,就很难感觉什么叫瓜熟蒂落、水到渠成、强摘的瓜不甜。说实在的,我从小在高雄市长大,强摘的瓜有了。家里旁边种的龙眼树,这些水果强摘下来不甜。所以榴莲是马来西亚的最好吃,还是自己地区,其他地区的我就不讲哪个国家了,因为讲国家太敏感。他强摘下来,他会用很多手段。现在好多水果都是提早收下来,然后用好多手段把它催颜色变了,我看到那个都不太肯吃水果。所以李炳南老师说,尽量不要在外面吃馆子。现在这个时节因缘自求多福。我们假如有福报,家里还有院子,耕读生活过一过不错,你种点果树、种点粮食、蔬菜。这个我都做了,我在南彼得英国汉学院有十二块田,十二块田都很小,刚刚好十二块,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爱、和、平。欢迎诸位同学,明年到英国汉学院,到成德住的那个精舍参观一下。我还种了一棵苹果,好像是月圆的时候种的,好像是三月十五日农历。然后我很期望种了苹果树之后能够跟牛顿有同样遭遇,突然掉下来,我说不定开点小悟。结果这个树真的是很给脸,第一年那个花开得太茂盛,小小一棵就开了一堆花,结果那一年的天气到了春天突然又变很冷,花全冻坏了,所以第一年没有收成。到第二年我离开了,长得可好了,红扑扑的。所以我只有种的因缘,我没有吃的因缘。后面院长带着几个同仁,我一看他们长相,确实有福报。所以「一饮一啄,莫非前定」,我要深信因果。但是这是我们种的,我修的福报,不要太执着一定要自己吃,人一有执着就会痛苦。所以你经历一些事,你不要起情绪、起烦恼,每一件事都能对我们有所启示。
像处理这些两难的,慢慢我们抓到核心点,为大局。你为大局好跟为他好不冲突,你能分析出来,这样慢慢你就会应对,不然每一次都在这里「哎呀,两难好头大」,现在不一样,两难这个佛法得这样锻鍊才用得灵活。而且你真的有利益对方的心,你哪怕一开始没什么灵感,你念念佛,你有利人的心跟佛菩萨的愿相应,一加持,你可能念着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就有Idea了,灵感就来了。我们举一个例子,他这个处理得很好。唐朝这个在《德育课本》初级第三册,第三册是礼义。第一册孝悌,第二册忠信,第三册礼义,第四册廉耻。它是初级第一册。在《礼篇》张镇周他是苏州人,他是从寿春这个地方迁回来做苏州的都督。自己是苏州人,回来做都督好不好做?你一回到故乡,你的亲戚,你的叔叔、你的堂兄、表兄弟一堆;不止亲戚,邻居很多比你年纪大的,这个都有人情在。他怎么做?这个人拿捏得非常有智慧,他就在自己的故宅(自己的老房子里)去买了好酒好菜,把亲戚朋友找来,痛痛快快喝十天、吃十天,当大家都尽兴了,还分给他们金银绸缎。他布施四摄法。吃也吃了,吃痛快了还送他们金银绸缎,然后要告别的时候他流泪了。这不是假的,这是真情流露。所以刚才我们说「礼者,敬而已矣」,这是发自内心的恭敬,不是装出来的,不是演戏的。他是很珍惜亲人的缘跟朋友的缘,但是毕竟他现在回来做都督了,所以告别的时候流着泪,「今天我还能跟你们这样欢快的一起饮酒、一起吃饭,从明天开始我就是苏州都督,要治理百姓,我是当官的」。都督是很高的官,官民是要有一定的分寸的,不然官商勾结不行。再来,你没有一个度,没有一个分寸,就在相处上、礼节上是要有阻隔的。有一些领导者他真正有这个认知,他一做到很高的位置,亲戚朋友尽量不要从商了,或者你真正从商了,他有这个礼上应有的分寸,不然你没有办法立信于人民。「官民礼隔」,所以不能像以前跟大家再这样来往,从此以后整个地区都没有这些放纵的行为。你看他慎于始,他一开始给自己的家人就做榜样,就治理得非常安定。
蔡振绅先生是这部书的作者,他有时候是自己写对这一个故事的评论,有时候会引一些古代或者现代很有学问的读书人,像昨天我们讲到萧德言拜经,又举了归有光,那是明朝的。当时候有一个人不识字,结果礼拜经典,拜到看得懂字,这个都是感通。我们从这些例子都体会到,这种恭敬心产生的力量很大。我们复习一下广东陈元诚,他不识字,都拜《四书》,拜到最后能看懂字。诸位同学记起来,说不定你明天就有给人做法供养的机会,大家可不要想我五年之后、十年之后。我们有一个惯性,今天讲了很多惯性,我们一个惯性是什么?寄望未来,很难安住当下。「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我们所学的教理当下都能做,比如法布施,我还学得不够。你把你学过的尽心尽力供养给别人就是圆满功德,没有说你要通经通教,你那法供养才有功德。《了凡四训》两文钱那个故事就很有味道,你尽力了,大乘佛法论心。所以这些公案,我们还举近代黄善人不识字,他忠孝悌做到极处,他也智慧透出来了,他能讲儒家这些经典。好,所以蔡振绅先生说,以苏州人为苏州都督实在不容易。为什么?守法,只有法,伤了情;徇情,你徇了亲戚朋友关系违法,违法就非礼,就不符合礼义的礼,伤情亦非礼。这有没有两难的状况?「镇周先就故宅欢宴亲朋十日,复分赠金帛,临别又以礼隔」,以后我们官民还是要保持距离的,流着眼泪,以后就不能这样常常一起饮酒,「泣告之」,这是他真情的流露,情深矣!法律也彰了,彰矣,礼尽矣。所以「礼者,敬而已矣」,你看他敬什么?他敬彼此的亲戚朋友,他也敬他的职责,他也敬法律,他都敬,但是他拿捏的情与法拿捏得非常好。我们先休息一下,到五十分再回来,谢谢!
大家好!我们刚刚举的张镇周的例子。所以我们内心恭敬,成全对方、利益对方、为大局想,这是心境。在具体的事当中,要具体看事情的一个状态,然后拿捏好度。像礼,比方说祭祀,太频繁了不好,久久才办一次也不好。东方持国天王,你那个家教也是礼,太严了会断,孩子不敢进门;太松了弹不出曲子来,这个家庭混乱,孩子都无法无天。都要拿捏好度。《修齐治平》二百六十二句,二百三十四页里面提到「祭不欲数」,祭祀不可以太频繁,「数则烦」,太频繁会产生厌烦的情绪,「烦则不敬」,他一旦产生厌烦的情绪,他可能要去祭祀的时候,他那个厌烦的情绪就会上来,就不恭敬了。「祭不欲疏」,就是也不可以太稀疏,「疏则怠」,太稀疏了就会使人怠慢,「怠则忘」,怠慢了就会渐渐忘了祖先。这个都要拿捏好。我们古代是春秋两祭,一年两次,不会太频繁,也不会说都快把祖先给忘了。这个在事上要拿捏好。包含也要有一颗能够去体恤到别人接受度的敏感度,像比方说我们学传统文化,到了自己上班的单位见到人就九十度,然后人家也不理解,你们一鞠躬还跳到旁边去了。那就变成我们很想落实,可是产生执着了,执着在我得九十度。所以修行难,难在这里,难在他听一个什么,他就着一个东西。
我们太执着为执持,执持一句经文、执持一个做法,一执就成病了。所以佛为什么说,「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我们听了傻了,佛讲了四十九年说没有说法?那就是执,执在言说上。佛就是提醒我们,你不要听完一段话,执在言说上。所以《大乘起信论》讲到怎么学大乘?离言说相,离名字相,离心缘相。这是什么意思?你就会执着你觉得那个意思。佛经没有意思,所以它有无量的意思;你只有一个意思,那就没有无量的意思。你无知,你就无所不知;你有知,就有所不知,这叫「般若无知,无所不知」。无知是清净心。比方说我们来感受感受,我记了好多东西,记啊记啊记,突然今天要去处理事,相关的人现在要拿哪一句,在那里很着急,在那里想想想,那叫记问之学。你实际都记在心上,那个就不是应无所住的状态,而是般若无知的状态。你是听完了领纳,但不是记一个东西在心上。领纳的东西,平常没遇到事没有,遇到事它就出来了。死记硬背的一个惯性,就会一遇到事我要套,套哪一句,套哪一个公式,他用这里用的太习惯了,他不善用这里。所以我们要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是真心。「若心有住,则为非住。」有住就是真心,本来一法不立,现在我有情绪就有住了,有贪求有住了。所以「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你今天要去处理一件事情,你有忧虑、恐惧,你不会处理得太好,「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你会有偏心。都要无住,心上没有这些。好乐是贪,愤是瞋,忧虑、恐惧是愚痴。你真正深信因果,你就没有什么好忧虑恐惧的,就是不预测,真心去面对。古人说,「士有百折不挠之真心,方有万变不穷之妙用」。
再举个例子,今天你口试,你练讲,你很用心准备,可是你要去复讲、去口试的时候你是放空的,我有用心准备就好。你很放得开去讲,侃侃而谈,心上比较没东西。你假如准备了,很紧张,很紧张就有住了。然后又看到上一个同学讲,你要跟他起攀比,压力更大,你的发挥就会比较不妥。这就讲到我在求学的过程,一遇到好事就非常紧张,发挥不出实力。我学佛之后考试就比较顺利,因为那时候得失心就大大减少了,应对考试起来就比较从容。所以我们要培养一颗能够观照到自己状态的敏锐度。观心为要,观察不到自己的状态怎么修行?心是根本,从根本修,从起心动念处修,还要能体察到对方的心,我们要有这个敏感度。其实这个也不难,观世音菩萨每个众生有感他就有应,我们也有跟观世音菩萨一样的能力。「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为什么我现在用不出来?用得很有限?「但以妄想分别执着而不证得」。尤其最厉害的,太自私了。我们一自私,只考虑自己了,感受不到别人。
人愈无私,他愈能体察到别人。就像我们留名青史的这些圣哲人,他们对百姓的考虑、体恤非常的细致。举个例子,曹彬,他是武将,但也是读书人。有一次他有一个士兵犯错了,要打几十军棍,他说以后再打,后来才执行。旁边的部属就很纳闷,你为什么要延一段时间才打?因为这个士兵刚结婚,我假如那个时候打,他家里人说哎呀,才刚娶了这个媳妇,怎么发生这么倒霉的事,这扫把星!他媳妇在这个家就苦了。你看他一个武将,心多细。冬天绝对不动工,一动工很多昆虫就死了。虽然是武将,非常的仁慈。尤其是要进南京城戒杀,就装生病了。其他这些将领,「将军你怎么了?」「哎呀,我的病只有你们能治」。你看都是恒顺众生。为什么?这将军的人就讲义气,你跟他说,我的病只有你能治。这些武将没问题,歃血为盟,入南京城不枉杀一人,你看救了多少人!而且你看在那种兵荒马乱,一看到年轻女子赶紧关在一个地方,统统把她们集中,不然怕她们受伤害,然后平定了赶紧把她们送回家去。我们看古人这些例子,看完我们要「见人善,即思齐」。所以最重要的是公心,大公无私,处事时「廓然而大公」。
刚刚我们说心要练清净无住,你不能住在自私,你不能住在「瞻顾得失」,得失心太重;「计较人我」,人我的对立太强;你不能「激于意气」,不能意气用事;不能「牵于感情」,不能感情作祟就不公平,这个都是用分别执着。用第一念去做事,用第一念去念佛,这叫会修行。夏莲居老居士教得好,「念佛处事,都要用第一念」,不要用第二念;「念佛时,一切莫管」,不要再去想其他的事;「字句分明」,一字一句念清楚、听清楚;「平平常常,老实念去」,没有很复杂。假如我们是矜躁卜度、希冀玄妙,就是有这些计功求速,哎呀我要念多久才能一心不乱,这些念头是计功求速。「矜」就是你装个我念佛念得好、修行修得好,装给别人看,那就是「矜」,我们闽南话,装给别人看,今天刚好有听得懂闽南话。「矜躁」就是急的。刚刚我们提到,我们这个社会的节奏太快了,我们不知不觉心也比较容易急,所以我们要重视。「为学第一功夫,要降得浮躁之气定。」只要我们的浮躁之气没有调伏下来,你学很多东西都没什么印象,入不了心。因为法要入心叫法器,能装;心很急躁就好像这个器皿破洞,流掉了。
这种浮躁之气调伏,在古代都是小朋友就开始练,洒扫应对、进退都不能慌张。《小儿语》第一句话,我当时看到这句很震撼,「一切言动,都要安详;十差九错,只为慌张」。我小的时候动不动就撞到这个、撞到那个,到海边去又去踩到什么,一下两公分的伤痕。后来我印象很深,到了那个医院,遇到一个过去生跟我结恶缘的医生,「你打不打麻药?」我说不打。他就看我不打,就这样给我缝,很痛!这个就是太急躁,都会出现身体的伤害。大家假如有磕磕碰碰的情况,这些行为就是提醒我们,我们的心不够定。修行人不会忽略任何一件事,修行无小事。为什么没有小事?因为每件事都是我们心在起作用。全修在信,从每一件生活的小事当中都在,我的心是不是真心?我有没有妄念、邪念?「不怕念起,只怕觉迟。」在每一件小事当中要用对心。
刚刚跟大家分析的就是,我们要有能体察自己的状况跟体察他人的能力。体察他人,只要能放下自私自利,能力会慢慢恢复的,特别能感同身受。人家跟你诉说人生的苦难,他流泪,你也会跟着他流泪,但你那不是伤心,你那个是不舍。你能感受到他的状况,但不是陪着他伤心,那就哭成一团,你是陪他谈谈。你流泪,对方感觉你很理解他,你一讲,特别接受你讲的建议。我们现在体恤他状态的能力不够,又喜欢讲道理,一下道理就给他压下去。「你不要说那么多了,你就是怎样怎样怎样」,或者看到人家生病了,「你就业障太重了才会生病」。情理法,你情都没有,直接道理就压过来,人家会内伤。其实那个都是我们的心不够柔软、不够体恤,我们才会有这个情况。言语其实还是心地功夫,你学言语没有「礼者,敬而已矣」去学,你学一堆话术,讲话不一定真诚。古人说到「调剂人情」,你能体恤到人家的心,然后你再发明事理。比方说同事你要提醒他,你首先要肯定他的付出,这叫调剂人情。我们去感受感受,一人努力了,付出了,但是他有不足,你第一句话就啪啪啪,你哪里做的太不对了,这是人之常情,我没有功劳也有苦劳。「知所先后,则近道矣」,调剂人情是先,发明事理是后。李炳南老师说,「见人错事不指责,要协助」,这个都是体恤到人心。这个事出状况了,这个时候,你怎么搞的?事情都已经发生了,你还在讲这些干啥!赶快怎么样?协助善后。当你这么做的时候,人家犯错的人感动,不止没有批评我,还尽力的来协助我善后。他一感动,你讲什么他很容易接受。你也是好意的,但是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可能是因为什么,你下次记住就好了。孩子哪有不犯错的?每个人成长也好,学东西也好,哪有不犯错的?而且要忠恕,别人错,宽以待人;自己错,严于律己。
所以佛法常说,真诚是本体。真诚,本体起作用有自受用跟他受用,自受用就是我们愈来愈放下自我,能去体恤到他人。其实我们在处世待人当中,自己能愈来愈把自我放下,我们感谢这些因缘,没有这些因缘,我练不出这样的心境。所以真修行,感恩心会随着每一件事增长。他受用,我们能够感受到别人,我们的爱敬就能拿捏好分寸。假如感受不到别人的心,这个爱敬会怎样?爱你没商量,强迫人家中奖,那变太执着。其实他的目的就是控制欲太强。但是假如我们没有观照自己的这个心念,我会说我为他好,那就在境界当中就愈学愈执着,因为看不到自己的心执着在哪。那不进则退,不觉得有这个问题,它会增长,它不会停在那里不动,这个执着要不减少,要不会增加。每个人都有性格,大家有没有听过哪一个菩萨有性格?没听过。有没有哪一部经说某位菩萨特别有性格?有性格就不能上善若水,随圆就方。性格一定有稜稜角角,一定有执着点,修行就是要把稜稜角角磨掉。外圆就是宽以待人,内方是严于律己。古代的铜钱外圆内方,这也是一种表法。师长曾经讲经的时候,刚好看到弟子们写来的问题,看到这个问题老人家说,不要愈学愈分别、愈学愈执着。这一句话讲的不是别人,讲的是自己,一不小心就愈学愈分别执着。修行真不简单,大部分是跟佛门结一个缘;真正要成就,那得不断放下执着。所以观心为要重要。
刚刚提到,我们比方在事相上拿捏好分寸,不要太频繁,不要太松。包含也能够感受到人家的接受度,像我们到单位去,单位的人也还没学,这个时候你体察到了,你只要把对他们的善意能表达出来就好了。「早」,他一定不会反对,甚至于你从十五度到三十度、到四十五度慢慢增加。要考虑到人家,不要做出来的行为让没学的人没法理解就不好了。所以这个敏锐度也要有,怎么做人家比较能接受。刚刚夏莲居老居士那一段法语,知道的同学会发现这个真的是很精辟的。其实我们看这些祖师法语就觉得很痛快,为什么?他一段话就包含一些境界,这是见性的好处,性德里讲出来一段话就含一切法。印光大师短短一段话,「无论在家出家,必须上敬下和,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那一段话念下来一百多个字,释迦牟尼佛一代时教都在里面,里面有三福、六和、三学、六度、普贤十愿。我们炎黄子孙太幸运了,你说儒释道几千年来多少过来人,他们的教诲都还留着无间缘,不间断的向他们学习。你看省庵大师的《劝发菩提心文》,所有修行的关卡,这一篇教诲都有对治的方法,我们有没有把它拿起来用?药方都给我们开了,我们就是不喝药,一喝见效了,不然大家可以观察观察。比如说我现在生烦恼了,你去念一次《劝发菩提心文》,念完你觉得还是没有对治到我的烦恼,请大家一定来找我,因为我开出去的支票没有兑现。你们不要客气,我讲的你们有不同的意见一定要提出来,大家一起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别看夏老的《自警录》不长,你修学,我们说九九八十一关,这些法语里面都有解决方法。接下来经文讲到了:
【故敬其父则子悦。】
这一句,首先天子、领导者他尊敬自己的父亲。就好像汉文帝,他是皇帝,他「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汉朝的子民们听到了这件事,他感不感动?他欢不欢喜?为什么孝道的教化能起那么大的作用?因为那是每个人本有的,会相应。所以连犯错的人、犯罪的人,你说「你不孝」,他也很难过,他不高兴;你说他孝,他还高兴。进一步,天子能以敬父亲之态度也去尊敬百姓的父亲或者臣子的父亲。比方皇上常常,哪一个大臣对国家贡献很大,不止奖赏他,封他死去的父亲、死去的爷爷,封他们的官,大家想一想,他后代的子孙感不感动?你看我曾祖父在天之灵欣慰了。杨少师,《了凡四训》杨荣做到少师,那是皇太子的老师,那么高的官。他的祖父跟他的父亲,就是发生水灾了,人家去捞货物,他们都是赶紧救人,积了厚德,后来生了少师荣就家庭都发达了,这个也是「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皇上这么肯定他的祖上,他的子孙都悦。所以一个天子、领导者,他推己及人,那是很感动。我们看天子尊重刚好跟他有缘臣民的父亲,比方有些皇帝也会微服私访,刚好到了大臣家,看到大臣的父亲,皇上牵着,「老人家你培养这个孩子很好」,这个大臣听了、他全家听了终生难忘。你以尊贵之身去礼敬底下的人,人家都会非常感动、喜悦。《孝经.天子章》就说了,「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所以爱敬对父母,也延伸到爱敬对臣民的父母就子悦了。
【敬其兄则弟悦。】
尊敬别人的兄长,他的弟弟、妹妹喜悦,不只是他的孩子喜悦。今天一个天子对一个为人父者恭敬,不只这个父亲的儿子会喜悦,所有生为儿子的人看到天子这样的行为,他们都会高兴,皇帝对人民的父母很尊重。所以『敬其兄则弟悦』。
【敬其君则臣悦。】
你看天子,他底下还有诸侯,诸侯是每个国的国君。你刚好巡守到了这些国家,你去肯定这个国君的付出难得,臣民听了也很欢喜。就像师长老人家,他到圣一法师的道场,老人家敬圣一法师,老人家尊敬人家修学的法门。那是在香港,那是禅宗,这个都是人情事理,你到人家的道场,你要赞叹人家的负责人,这样他底下学生对他更有信心;你要赞叹这个法门,他更深入去学习。现在懂这个的不多了,为什么?我们的我慢增长、自我增长,那种到一个地方,这种设身处地的心不够。孔子说「入境问俗」,我们到一个地方,要先把人家的情况了解清楚,风俗习惯。看佛陀在印度示现成佛,好多护法神都是什么?都是他当地本有的这些鬼神。佛陀不止没有排斥他们,统统给他们包容进来,都变成佛门的护法,你看多圆满。我们假如到人家的道场,你不了解人家修学的状态、强调的经典,一到了,我觉得什么比较好,你不是把人家的修行给搅乱了?「世事洞明皆学问」,这个都是「礼者,敬而已矣」。我们会犯这种错误,对人不够恭敬,对人家的因缘不够认真对待。
『敬其君则臣悦』,你看这一句,你把它打开来,你在团体里,你敬他的领导,下属悦。你敬他的经典,老和尚恭敬《古兰经》,伊斯兰教徒欢喜。师长还赞叹《玫瑰经》,还讲过《玫瑰经》,这都是在我们新加坡讲的。在哪里讲就是哪里修的功德,为什么?他在哪里讲,一定有那里的因缘促成。那里没有跟老人家同心的,这个缘成不了,老人家有可能自己去谈这种缘。现在办事情一定是teamwork弘护一体,一起配合。所以我们领会的那个理、那个心境,你就可以举一反三,你就不是死在句子上面。东方智慧的学法不是死记硬背,不是知识技能这种死记硬背,对我来讲是很挑战的。小时候的因缘是把我训练成考试机器,什么事都想标准答案,标准答案只有一个。悟性的学习,你二十岁「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的体会跟四十岁会一样吗?很不一样。最后:
【敬一人而千万人悦。】
我们看注解:「居上敬下」,你位子尊贵,但是你很尊重底下的人,大家都很欢喜,「尽得欢心,故曰悦也」。
【所敬者寡而悦者众。此之谓要道也。】
重要的治理天下的方法、道路,其实就是从孝。天子自己孝,能够去爱敬臣民,就能起到这种『敬一人而千万人悦』的效应出来。我们自己在推广传统文化的过程,也感觉没有人会去反对。真正遇到反对的,一定是他之前有误解,你也不能因为他反对,就有对立的情绪起来。你多听他讲,充分了解他的误解在哪,再从那个点把它解开。甚至有时候反对是为什么?是因为他家里的人学,让他觉得偏,他不能接受。这个都要了解原因在哪,才好处理事情。这一章就是用孝悌、用礼义,用孝悌之道来教导民众,用礼乐之道「移风易俗,莫善于乐」来转化民众,都是产生转恶为善、转迷为悟的效果,当然更好可以转凡成圣,这个是教化要达到的三个目的。
我们看下一章「广至德章第十三」,这一章也是呼应第一章「开宗明义」至德。孝是至德,用至德来教化,顺人民的自性,能达到怎样教化的效果?我们来看一下:
【子曰。君子之教以孝也。非家至而日见之也。】
因此领导者他要教人民孝,不必家家户户,不必每天去讲。注解里面讲到:「不必家到户至,日见而语之」,不用每天跟他讲,不用挨家挨户去。最重要是什么?「但行孝于内」,天子自己要做,「其化自流于外」。
老法师有一段墨宝,是《吕氏春秋》当中的话。老人家的墨宝可贵,大家要珍惜。老和尚为什么要写这些墨宝?师长不是没事做,都是对我们修行非常重要的经教,一笔一笔写下来。其中晚年出了一本《老人言》,把《群书治要》里面很多精华都抽出来。真的!我们《群书治要》修齐治平的智慧讲完了,这本讲完了,我们应该来讲《老人言》。你看这是我们师长良苦用心,这都是法身舍利,我们知道难得才会珍惜它。师长写道《吕氏春秋》讲的「凡事之本」,所有事的本治是「必先治身」,修身为本,「成其身而天下成」。成其身而天下成就是行孝于内,其化自流于外。东方的学问是内圣外王,内圣就能外王;你有「明明德」,你就能「亲民」;你有「正己」,就能「化人」。「成其身而天下成,治其身而天下治。」「为天下者,不于天下于身」,于自己的修身,于自己的这颗心,依报随着正报转。就是我们这一、二天讨论的,我们处理事情有没有转成一个习惯,悟本,从根本去处理事情?所以这一段法语我们懂得用到自己身上,当我们面对家庭、面对学业、事业的事,当我们有点烦,或者有点慌,这时候告诉自己「为天下者,不于天下于身」。我自己心能安定下来,外在的境界就慢慢安定下来;我自己的心用错了、慌了,事情只会往不好的方向发展。我们往往心不安定的时候都是往外想,「哎呀,这个人怎么这么过分,这个人怎么不懂事」,你这些念头就一直让负能量增加。这个时候自己警觉心要很高,这样的念头不能让它相续。「为天下者,不于天下于身。」一个天子真的有认知到这一点,他都会把身教,以身作则摆在第一位。所以经文讲到了:
【教以孝。所以敬天下之为人父者也。】
天子首先他自己行孝,以身作则,然后以孝道,不管是身教还是言教,用孝道身教、言教来教天下的人子都知道尊重父母。当然以天子来讲,他会尊重天下人的父母。成德有看到报道,英国查理斯国王他上任后,给很多上了年纪的老人写信,一些重要的日子关心他们,这就很难得。大家想一想,收到信的老人很感动。古代也是这样。周朝的礼仪,《周礼》里面有谈到,天子不止孝敬自己的父母,他还有三老五更的制度,这是尊敬老人。这个是从百姓当中选出来三老五更,天子以侍奉父亲的态度侍奉三老,以侍奉兄长的态度侍奉五更。那这个三老也不是三个人,五更也不是五个人,那是一个名词。三老的选法在民众当中五十岁以上,而且很有德行,他在一方可以带动大众行善,有这种德行的人把他选成三老。每个乡有一个,县里面有好多乡,再从每个乡的三老里面再挑一个最老的,他就是县的三老。而且县的三老,县太爷这些县里的高层领导有事要向他们请教。所以古代,天子不止是孝自己的父母,他还在长者当中挑道德学问好的。五更怎么挑的?《魏书》尉元传里面讲到退休的官员,七十岁这样年龄的,他已经告老还乡,把他选来做五更。「以兄侍之」,因为毕竟做过皇上的臣子,天子的臣子,以兄来对待他。天子自己也可能有兄长。大家看这样来教孝悌,百姓看到会很感动。我们刚刚解释的是从天子的角度,我们再从人民的角度。你教孝,他孝心起来了,他看到别人的父亲也会恭敬。他知道我父亲不容易、我母亲不容易,别人的父母也是一样。
【教以悌。所以敬天下之为人兄者也。】
成德自己成长的记忆,我看到亲戚朋友,他们家里面比方兄弟之间直接叫名字,我听了很难过。「称尊长,勿呼名」,你常常叫哥、姐,愈叫愈尊敬,愈叫愈亲;假如兄弟之间某某某,愈叫愈疏离。到人家家里面,同学家里人家介绍这是我姐、这是我哥,我们的恭敬心自然就生起来。推己及人,自己也有姐姐,我也有哥哥、表哥。我表哥对我们很好,我记得他们赚钱,我那时候都读高中了,还能收到他们的红包。他们赚钱也赚不多,还包红包给我们,这种情谊很厚的。这次我刚好有机会回到逢甲讲课,我就住在我表哥家。好多年都没见面了,我都在外面跑。住在他们家省钱了,主办单位给你定饭店,几天住下来得要花不少钱。在他们家住几天,一坐下来一定会聊,我们都已经到了秋天,很多话题要聊一聊。见到他的儿子,我的印象还是个小孩,现在已经比我高很多了。我说我们好多年没见了,他说虽然很多年没见了,不过在电视上有看到你。我还很希望多接近一下这些年轻人,不然我们推展传统文化来的都是老人,这样会有传承的问题。都要有新的年轻人一辈,这三代,老、中、青,道场里都要有。
我们看有一个孝子,你看他懂孝之后,『敬天下之为人父者也』。这在《德育课本》第三集第一册,这个故事叫「范乔哭砚」。范乔两岁的时候,他的祖父范馨临终抚摸着这个两岁的孙子,「我遗憾悔恨,没有办法看到他成人」。你看爷爷对自己孙子的慈爱,当下就把自己用的砚台以后给这个孙子,就交给他了。交给他,他才两岁,后来到了五岁,他的祖母就把三年前这个情况告诉范乔,五岁的孩子捧着这个砚台涕泪不已,眼泪止不住,对爷爷很孝。他的父亲范粲得了狂疾,精神有问题,范乔跟他弟弟摒弃一切,专心照顾侍奉自己的父亲,而且没有离开自己的住的故乡,皇帝屡次要征他去当官,他都没有去。有一年除夕夜,乡里有人来砍他的树,范乔装作没看到,后来这个人砍回去之后,自己很感动又很惭愧,又把这个木头拿回去还他。范乔跟他说,你拿着这些木头是要去供给你父母取暖,年夜多冷,你这是一片孝心,没有什么不好意思的,赶紧拿回去。他自己孝顺,他能推己到也去尊敬别人的父母,我相信这个盗木材的人应该以后会成为一个好人。所以一个五岁的孩童,告诉他祖父弥留所讲的一段话,竟然能够孝心这么流露,拿着这个砚台「手泽之存,涕泣不已」,真的可以说五岁的孩子就「永思克孝」。对父母祖上的恩德不会忘记,难怪他能够侍奉父亲精神病,始终没有离开,且推己其孝于盗木材的人。蔡振绅写到这里的时候,我在妈妈的肚子里,我的祖父已经去世了,我每读到这一篇,我自己「不觉泪潸潸下也」。那也都是看到这些榜样,体会到他们的心境,产生内心的共鸣。
好,教以孝悌,这里有讲:「举孝悌以为教」,不止自己身教,还有三更五老来教孝悌,「则天下之为人子弟者,无不敬其父兄也」。
【教以臣。所以敬天下之为人君者也。】
天子对自己的臣子教以臣子之道,天下的人,为人臣的都知道尊敬自己的君主。当然也有天子,他自己在没当天子以前,居在臣位的时候也就已经做出表率来。而天子本身作之君亲师,作之师、作之君,都是用以身作则跟言教来带动臣子,让他们明理。所以像清朝康熙、雍正、乾隆年间,请的儒释道的这些专家到宫廷里面来讲经,其中一定有教孝悌,还有为君之道、为臣之道,绝对不可能不教五伦大道。
好,所以教化起的作用,最后孔子以《诗经》的一句话来总结:
【《诗》云。恺悌君子。民之父母。非至德。其孰能顺民如此其大者乎。】
『恺』是乐,「乐也」,和乐安详。『悌』,「易也」,平易近人。和乐安详、平易近人的君子,这里讲到了「义取」的意思,就是「君以乐易之道化人」。我们去感受一下,天子和乐安详,又平易近人,臣民会很受感动,「则为天下苍生之父母也」。天子如是做,每一个地方的父母官都能如是做。所以『非至德』,若没有崇高无上的美德,有谁能顺应民心、感化百姓到如此广大的程度?这一句也是启示我们,一个人他能够感化教化到什么程度,都是他的德行、都是他君亲师做到了。我们看师长老人家,他是法王,他不是政治人物,但是他代佛说法,全世界受到他老人家教化的人数有上亿人以上,这真的是「非至德」,『其孰能顺民如此其大者乎!』要讲到老少咸宜,那么多人愿意听,那是有智慧深入浅出,慈悲时时能感受到众生的状态,怎么应机说法。
好,今天就跟大家交流到这里,谢谢大家。
(1)、资源来源于网络公开发表文件,所有资料仅供学习交流;
(2)、本站所发布内容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可以联系客服删除,微信:xsxyd6688;
福德智慧 » 《孝经》(第十四集)安上治民,莫善于礼 成德法师主讲2022/1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