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上感应篇汇编》学习分享 成德法师主讲(第十七集)2020/4/13 英国威尔士兰彼得
成德法师视频在线观看【点此选集】《太上感应篇汇编》学习分享【点此选集】
成德法师移动硬盘全套目录【点此查看】
成德法师音频机合集目录【点此查看】
诸位亲爱的同学,大家好!我们课程进入「恶报」的部分,特别提醒我们不能做这些事情。尤其我们这一生是要了脱生死,随缘消旧业,不再造新殃,不能犯这些错,不然就不能圆满当生了脱生死出轮回的事,不能圆满当生作佛。成德有一个朋友,他学传统文化,读到《太上感应篇》「苟或非义而动」开始,这些每一个条目读完,他自己说几乎没有一条不做、不犯过。他长得还是挺有福相的,成德就跟他说:「你没有一条不犯,现在还活着,这福报很大!但是要赶紧断恶修善,赶紧忏悔己过、赶紧力行善事才行。」他也很有决心,后来也是全心全意在弘扬传统文化。所以以前的过不怕,就怕不改,上天不会惩罚真心悔过之人。「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从后种种譬如今日生,此义理再生之身也」。而且这样子猛然回头,浪子回头金不换,也可以劝勉很多跟他一样有这些过恶的人。因为这些恶事,前面所提的几句都是背逆的大恶,都对于我们五伦纲常是很大的伤害。我们多强调一些,我们掌握了为善断恶的纲领,在后面的一些条目要受持、要对治就不难。上一次是讲到「忍作残害」,其实慈悲心是个总持,有这个心就不会做这些事情。我们看下一句:
【阴贼良善。】
我们读到这些句子,都会觉得太狠心了,不能这样干。『阴贼』,阴就是暗中,贼是贼害,暗中加害好人、良善的人。我们举一个例子,四百三十四页,唐朝的李林甫为相,非常阴险狡诈,他残害了太多太多的忠良。到了宋朝宋孝宗淳熙年间,汉州,就是四川,有一个女子被雷给震死了,而且她的身上还有红笔写的字,「李林甫为臣不忠,阴贼良善」,刚好跟这个句子完全一样,「三世为娼,七世为牛」,然后这十世报尽之后,「永堕水族」。所以小人贼害君子,纵使得逞,好像他觉得这些人的生死在我的手上。其实去世的,可能当事人被加害之后,还有一些怨气,然后可能造成身心的耗损。我们看到像苏东坡先生,他被加害,然后流放到海南,那个时候是蛮荒之地,而且磁场不好,瘴气很重,一些官员去了就客死他乡,像苏东坡先生,还在海南教化了很多百姓。所以可能被害的人内心也有怨气,会影响到他自己的身心,甚至会郁郁寡欢。假如他加害的是不会怨怼的君子,那终害不死他。而这个恶人害人,就好像仰天吐口水,这个口水还不到天,又回到自己身上,所以出乎尔者,反乎尔者,这是小人冤枉做小人。这个李林甫,事实上他的前世也是修行、积善很多之人,不然怎么可能可以做宰相?但是这一世一转,迷惑了。所以修行人不要求来生,修行人不求果报,「所作已办,不受后有」,不能再轮回了。不然走的是三世怨,第一世修行;第二世享福,你看李林甫这个就是第二世享福;第三世就堕落了,而且这么一堕,永堕水族。你看一个修行认真的人,只是去不了对世间的贪恋,最后搞成这样,你说冤不冤枉!所以佛门说三世怨,我们可不能走这条路。
在清朝,袁枚先生写了一本书叫《子不语》,记载了一些很有意思的故事。其中有一个年轻人,可能二十出头一点,十六岁就考上举人,后来进士考了三次没考上。当然,举人已经是考上功名了。后来他到了一个亲人家住,然后就生病,病不重。结果他就跟这个亲人讲,他说我前世是在镜山寺的一个出家人,几十年很用功,几乎要达到开悟了,就因为有念头,羡慕人家考上功名,羡慕很有钱的大富人家,所以我还得投两次胎。你看动念头,真的一个念头就是一个种子。他说的他这一世,就是因为动了羡慕人家考上功名,所以他十六岁就中举人。跟他的亲人讲,就说,过几天我就要到一个姚氏人家,他是做骡马生意的,挺有钱的,我就要去那里投胎了。然后就拿笔给他父母亲写信。他父母年纪也没算太大,他才二十几。然后就还写给他父亲说,我就是你曾经到镜山寺跟你一起喝茶的那个出家人投胎的,所以希望他能放得下这个亲情。没多久,有一天中午,他之前先都盥洗好了,然后跟他这个亲戚谈笑风生,就说我要走了,就坐化了,就去投胎了。他那个亲戚之前还问他,你会去哪里投胎?投胎多久会到那个姚家去?他说因为我这一世没造什么恶,所以马上就去投胎。所以他一断气,他这个亲戚就赶紧到附近去打听,果然那个姚家在他断气的那时候就生了一个孩子。
你看念头,不可小看念头的力量。所以为什么说娑婆有一爱之不轻,临终被此爱所牵,这是幽溪大师说的。所以不能有世间的留恋贪爱,切记这是三世怨,不能走。要做大丈夫,这一生一定脱离生死轮回,跟着阿弥陀佛,到整个虚空法界去度众生,「游步三界,无所罣碍,开示正道,度未度者」,这样的抉择才正确。不出轮回,问题根本解决不了。下一句:
【暗侮君亲。】
背后欺瞒元首,或者是上司、领导,还有双亲。我们知道,君亲师对我们的恩德是非常非常大,父母是养育之恩,老师是慧命之恩。像下一句「慢其先生」,那是违背师生之伦常。『君』,我们在这个时代就体会了,面临重大的灾祸,整个国家领导、整个政府的力量才得以化解这些大的危难,甚至能让国家安定,没有战祸,这里面都有恩,我们前面也讲了不少。
我们先举正面的例子,四百三十七页,「三国时吴名士」,三国时,三国是魏蜀吴,在吴这一方,吴国有一位很受肯定的读书人叫顾悌,他每一次接到父亲的书信,都是跪着读。然后边读,因为读的是父亲的信,他的态度就是好像父亲就在他面前给他讲话,所以读一句,「是」,应诺。这种恭敬是出自天性。成德自己也曾经看到一个好朋友,大我五岁,他真的对父亲很恭敬,在我们那个年龄,我没见过,就见过他一个。要从私立大学老师转到公立大学老师,这好的升迁机会,他不敢自专,亲自给他父亲做汇报,让父亲给他指导,也是跪着跟父亲讲。成德怎么知道?刚好到他们家见到这一幕,终身难忘。就好像我们现在在看这个故事,也会被顾悌那种对父亲的孝敬所感动。父亲有病,他接到父亲的信,父亲已经生病了,他看著书信,边看边流泪,而且都哽咽,可能边看边在那里给父亲回话的时候,话都说不出来。同样是魏晋时代,魏晋南北朝,三国过来就是魏晋南北朝,是晋朝的范宣(这个是在范公之前,晋朝在范公之前)。这个范宣「年八岁」,才八岁而已,偶然伤到了他的手指,哭得很厉害。旁边的长辈说:「有那么痛吗?」他哭着说:「不是因伤我的手痛,因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所以我没有做好孝道,才那么悲伤。」这是真诚的孝心。这两位读书人后来都非常的贵显。我们整个学过来,我们很清楚,佛在经上的比喻,福田心耕,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恩田(父母)、悲田(苦难的众生)、敬田(三宝),这个都是能够在他的心田当中深植非常厚的福报。
下一个故事是反面的故事,有兄弟两个人五天一轮,照顾奉养母亲。兄贫,而弟弟稍微富裕一点。「兄供母,饘粥不给」,这个「饘粥」是稀饭都煮不出来了。他五天当中还缺两天,就告诉母亲前往弟弟家,以后再补回来。成德看到这里,这种事情,在我父亲那一辈可能有人就不肯这么做了,还让父母亲这样跑来跑去的,这个真正有责任的长兄他就承担起来了,他就觉得这我应该做的,不让父母这么辛苦。当然,除非人家兄弟姐妹非常诚心也要供养,父母也不觉得辛苦、也欢喜,孝顺孝顺,这可以顺。但是我们这个心就是随时要能体恤到父母,不只是身体辛不辛苦,心里的感受,要善体亲心。母亲到了弟弟家,就把哥哥的意思说了,结果弟弟就让太太把饭藏起来,坚决不给妈妈进来吃饭。因为这个妈妈说,「你们都煮了,我这一顿吃完再走」,他就让太太把饭藏起来,这个是太狠心了。所以妈妈就流着泪回去了。结果没多久雷电大作,就把他们夫妻给劈死了。当时候那么大的雷声,邻居就有人出来,结果一进他们家的门,夫妻都死了,然后他们棉被盖着那个饭还很热。我们说天地不容,这么不孝,福报一下折光了,就被夺寿走了,算尽则死。确实这个大不孝,果报真的是天打雷劈。
我们曾经跟一个孩子谈到孝顺是天经地义,不孝天地不容。结果举一些例子,他听的时候他就发抖,问他为什么?他说因为我有一个同学不孝,当时候他们十五岁左右,他就远远看着他的同学被雷给劈死。而他自己也不孝,所以他听的时候会发抖。古代如是,现代亦如是,天地之间的规则、天律,怎么可以随便改?所以就感叹,不忠不孝,明的、暗的,就是看得到、看不到的,都难免受到上天的制裁,而且会被唾骂万年,祸报很惨。
「君亲为五伦之首,故事君、事亲,尤不可不以诚为先务」,就是要很真诚的来事奉。就像那个俞麟,他是表面(孝顺),内心还腹诽、还埋怨,这是不可以的。《了凡四训》还特别提醒我们,「事君如天,古人格论。此等处最关阴德」。面对长辈、面对上司,都要真诚恭敬,不能欺骗,欺君也是如同欺天一样的,违背性德。所以我们看这几条都是背逆的大恶,特别要警惕。
【慢其先生。】
就是对老师傲慢。当然,我们首先要了解老师的恩德。「劝发菩提心文」里面告诉我们,「若无世间师长,则不知礼义;若无出世师长,则不解佛法。不知礼义,则同于异类;不解佛法,则何异俗人?」所以我们不知礼义、不懂礼教,可能行为就跟畜生差不多。我们看到现在礼义伦常之教疏忽了,人有时候做出来的行为比禽兽还恐怖。所以这个话确实如此,我们看虎毒不食子,现在人类一年有记在案的堕胎是五千万,没记的可能都上亿,这是很惊人的事情。
所以我们了解师之恩德,我们华人都说师徒如父子,这恩德跟父母是齐等的。所以父母往生了,守丧三年;老师走了,心丧三年。我们看到《阿难问事佛吉凶经》里面,一开始强调的就是怎么样学圣教、怎么样学佛,才能够得富贵吉祥。所以会不会学很重要,因为阿难尊者就观察到,怎么有人学佛愈学愈好,有人学佛反而遭了难、遭了殃,怎么差那么多?向佛陀请法。所以怎么修行、怎么学佛,这是第一个重点。第二个重点就是谈到杀业,跟我们前面讲到要慈心于物,不能忍作残害,都是相同的道理。谈到第三个,因为谈了四点,第三个就是谈师生怎么相处。第四是谈我们修学之人,在世间、在红尘之中,应该怎么来谋生、怎么来和光同尘。因为也会有不少在家人,也会对我们出家人说:「你们出家好修行,我们俗务太多了。」佛也体会到在家人的情况,在这部经当中也有很好的提醒。其实佛是大慈大悲,同体大悲,都会用他的智慧来帮助我们,所以有佛法就有办法,不担心。当然,现在要出家,那也得要很冷静、很有智慧去走这条路,不能激动。其实激动了,下的决定、做的事往往会后悔。可是我们现代因为没学传统文化,定力不够,太浮躁、太着急,往往会下错决定。可是错了以后,又都大多指责某个人造成的,指责外在的这些环境、条件,这样就很难经一事长一智了。而且师长老人家也提醒,你不要出了小家进了大家,你自己要找好的修学环境道场,而且还要有好的善知识指导你,这些条件具足,我们说水到渠成,不是凭一时激动。所以人生在重大抉择的时候,都要懂得进退。而缘分也是感应,感召来的,只要我们真心为众生,我们真心至诚恭敬的来对待佛陀、三宝、善知识,相信不管出家、在家,都会感召非常殊胜的法缘,佛氏门中,有求必应。
我们看一下这五个合刊第六页,谈的就是师生相处之道,我们就不详细解说,但是对这其中的义理确实是很重要,以后有机会我们再一起学习。「阿难复白佛言」,他提出第三个问题,「世间人及弟子」,世间的大众,还有或者是当人家学生的人,「恶意向师及道德之人,其罪云何?」这样罪过怎么样?佛告诉阿难说:「夫为人者」,这句开头就是说,做人应该怎么样?「当爱乐人善」,欢喜人家行善,「不可嫉之」,不能嫉妒。后面很多造的恶,在《太上感应篇》里讲的,都跟嫉妒有关,「攻讦宗亲」、「讪谤圣贤」这些行为,包含「见他荣贵,愿他流贬,见他富有,愿他破散」,这些不都是嫉妒人家的好、嫉妒人家的善?所以必须从心上根除嫉妒心。佛门说要修慈悲喜舍,《十善业道经》说,「喜庄严故,见修善者,心无嫌嫉」,见到人家行善,不会嫌弃、不会嫉妒,所以不可嫉之。「人有恶意向道德之人、善师者,是恶意向佛无异也」,这个话就很重要。事奉佛功德很大,佛在《大集经》说,「世若无佛,善事父母,事父母者,即是事佛」,事奉父母的功德跟事佛平等。而这里是恶事,对佛不恭敬,这个罪业很重,这里提到说,「恶意向道德之人、善师」,那就跟恶意向佛没有差别。所以「宁持万石弩自射身」,万石力量的弩,弩弓,射自己的身体多痛,但佛在这里比喻,宁可是这个痛,也不可以恶意向道德之人跟善师。为什么?看起来可能是骂的话,一句话过去,可是后面的果报比万石弩射身还痛苦。所以「佛言:阿难,自射身为痛不?阿难言:甚痛、甚痛!世尊。佛言:人持恶意向道德人、其善师者,痛剧弩射身也」,这样果报的痛会超过万石弩射身。所以「为人弟子,不可轻慢其师、恶意向道德人。当视之如佛,不可轻嫉」。
这个视之如佛,就是佛给我们的一个指导,道德之人跟善师,我们要像佛一样尊重。这个在密宗他们是四皈依,其中一个就是皈依上师,要视上师如佛。所以为什么密宗成就快?一来他重视发菩提心,二来对上师恭敬。所以印祖说,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而密宗要修行也要非常谨慎,一定要找到真正好的上师,不然你信任他,你不确定他的修行,可能就被他误导了,所以一定择师要慎之又慎。而且密宗在佛法里面算是研究所,很高级的修行。一般小学、初中、高中、大学,一直上去。所以学密一定要找对明师受戒。所以显宗、密宗,显教、密教是相通的,都要明师受戒。你真正找对了人,你就要完全信任他,他才好教你。而密宗要修行这么高的方法,前提是要先有小乘的基础,所以佛说「不先学小乘,后学大乘者,非佛弟子」。而一定要先扎下小乘基础,所以密宗他们真的要当生成就,好像是要有十二年全身心,用现代话叫脱产修行,全身心先扎基础,显教的基础扎十二年,然后之后再有上师的指导,继续往上修。所以我们现在不管往后是修显教、密教,同样当下都是要扎小乘伦理、道德、因果、圣贤教育的根基。而扎这个根基也要有依止的老师,我们依照他的经教才好打好基础。而师长老人家他一生弘教讲经六十年,当然现在还继续在教学,我们听他老人家讲这些,尤其是基础的经典,他都是用几十年的功力来加持我们。所以我们尤其在汉学院,要特别珍惜他老人家的教导,我们也是在经教方面从明师受戒,跟着他老人家学。而且跟他老人家学好处在哪?圆人说法,无法不圆。我们听《阿难问事佛吉凶经》、听《太上感应篇》,跟听《华严》一样,都非常圆满。
所以不能恶意向道德之人,也不能轻慢老师,当视之如佛,不可轻慢、嫉妒。「见善代其欢喜」,这是随喜功德,见人之得,如己之得。「人有戒德者,感动诸天,天龙鬼神,莫不敬尊」。这个也是感应,一个人真正持戒、真正有道德,他会感动天神,还有我们佛门说天龙八部。就是我们《净修捷要》第三十一拜,「十方护法菩萨,金刚、梵、天、龙、神、圣贤等众」,这里面就提到天龙八部,都是护持佛法的。所以诸天,天龙鬼神,莫不敬尊,他们都是恭敬尊重。所以,「宁投身火中,利剑割肉,慎莫嫉妒人之善。其罪不小,慎之、慎之!」就是嫉妒人家善的果报痛苦,超过投身火中、利剑割肉不知道多少倍。所以阿罗汉他的通,可以看见他前五百世,想到前世在地狱那种苦,他只是想象而已,流血汗,就知道那当场受是多苦了。所以佛陀都是苦口婆心提醒我们不可犯。
「阿难复白佛言:为人师者,为可得呵遏弟子,不从道理,以有小过,遂之成大,可无罪不?」刚刚是我们当弟子或者面对道德之人的态度,这里进一步是讲到,当老师的人可以呵斥、然后责备弟子,但是不遵从道理吗?而且可以因为学生小小的过,慢慢把它好像说得很大,太过指责,这样是没有罪吗?「佛言:不可、不可!」这样做是不妥当的。「师弟子义」,师跟弟子之间情义,这个也是伦常,「义感自然,当相讯厚」。为什么义感自然?老师一心一意成就学生,学生时时不忘老师的恩,义感自然;当相讯厚,就是要非常恭敬、尊重,这个厚就是要念这一分情义。「视彼如己」,就是这个当老师的人要把学生看作像自己一样,视如己出,视若自己。「黜之以理」,你要指正他,还是要依道理,「教之以道」,教育他要依照经教。「己所不行,勿施于人」,我们一般儒家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你能够设身处地要替他着想,你不愿意人家这样对你,你也不能这样对人家。甚至于是我们自己做不到的,也不能去要求他,这样人家怎么服气得了?所以孔子都是「闻善必躬亲行之,然后道之」,好的教诲他自己先做到,然后再去带动学生、引导学生做,孔子这个榜样真的是圣人风范。所以老法师说,做到再说是圣人,说了能做到是贤人,说了做不到那就变骗人。我们绝对不愿意在弘扬圣教的路上去骗人,这样良心有愧。所以己所不行,勿施于人。「弘崇礼律,不使怨讼」,都能够透过自己的身教、言教,来弘大礼教、来彰显戒律。就是你做出榜样,大家向你效法,也重视礼教、重视戒律。然后决定不能使师生之间产生怨恨,甚至是争讼,就是是非人我都出来,就很不好。「弟子亦尔」,当弟子的也是一样,要用情义来对待老师。所以「二义真诚,师当如师,弟子当如弟子」,都要做好本分。
这个时代,传统文化丢失好几代人了,所以在整个伦常当中,纵使父母或者另一半、兄弟姐妹、朋友有不对的地方,我们要能包容。别人对不对,不是最重要的事,我自己要能做对。哪怕老师,他也可能成年以后才学传统文化,他也有一个学习的过程,你不能很苛刻去要求老师一定要都做到。老师没做到的部分,我们自己做得好,对老师也是一种护念,让老师很自然的被感动。所以作之君、作之亲、作之师,不是说一定是处上位的人做,在任何一个位置,哪怕在下位,我们能掌握君,以身作则;亲,就是把对方看作自己、看作亲人;师,给他做表率,然后很善巧的去感化,都能做得到。有人会说,假如老师都还是不改呢?老师不改,我们自己做得好,那是我们福田心耕。甚至于老师有不妥,我们完全还是守我们弟子的态度,不吃亏!天底下没有占便宜、也没有吃亏的事,真能做到这样,必能感应真正有道德学问的老师来教。因为你的心这么可贵,你往后人生必有好因缘、好福报,不会吃亏的。不然都在争对错、都在计较,就像佛说的就落入怨讼里面了。
所以「勿相诽谤,含毒致怨」,就互相毁谤,讲话又很狠毒,最后又造成很深的怨气,「以小」就「成大」,最后「还自烧身」,因为彼此这样做了之后,造的业可能比烧身不知道痛苦多少。首先我们就已经没有把师生表好法,就破坏了圣教的形象了。所以,「为人弟子,当孝顺于善师,慎莫举恶意向师。恶意向师,是恶意向佛、向法、向比丘僧、向父母无异」。这个都是最重要要恭敬的对象,假如恶意向师,那就像恶意向佛、向法(法是经典)、向比丘僧(这是出家的修行人),还有跟恶意向父母一样的罪过了。所以「天所不覆,地所不载」,就像我们刚刚讲的大不孝受到雷劈的果报,不能在天地立足。
「观末世人,诸恶人辈」,佛在那个时代就观到我们末法的情况,「不忠不孝,无有仁义,不顺人道。魔世比丘四数之中,但念他恶,不自止恶,嫉贤妒善,更相沮坏;不念行善,强梁嫉贤」。我们看到魔世比丘,因为魔对佛陀讲过,说你是正法,我现在坏不了,等你的法弱了,就是指这个末法时期,他遣他的魔子魔孙披上袈裟来坏佛法。这个四数是指沙弥、沙弥尼、比丘、比丘尼,这个都是魔王派来的,他都是念人家的恶,自己不去断恶,嫉贤妒善,然后去破坏好事,自己不行善,而且做出来都是很蛮横不讲理,然后用很不好的手段来破坏善事。「既不能为,复毁败人」,就把好事给坏掉了。「断绝道意,令不得行」,所以都在障碍正法的弘传。「贪欲务俗,多求利业」,这是欲很重,对世间有很多的追求,尤其是名闻利养,而且还「积财自丧,厚财贱道」,都搞名闻利养去了,积财又丧道,都不是真正干本分事。因为出家就是荷担如来家业,最重要的讲经说法,让大众明白宇宙人生的真相。不做这个事,就已经不尽本分了,把自己的天命给忘了,这样就会造很大的罪业。所以「死堕恶趣」,三恶道,「大泥犁中」,大泥犁那是无间地狱,还有「饿鬼、畜生」。「未当有此,于世何求?念报佛恩,当持经戒,相率以道」,佛针对这些错误,然后来劝勉,不要去追求这些五欲六尘,应该时时念着四重恩,佛恩,然后好好的持经戒,然后率领不管是同修还是四众弟子,都能够来行道。所以,「道不可不学,经不可不读,善不可不行」,这个不可,就是一定要这么做,不然我们就跟良知、跟正念相违背了。「行善布德,济神离苦,超出生死」,养自己的慧命,能够这一生离究竟苦,得究竟乐。「见贤勿慢,见善勿谤」,这个又再一次呼应前面强调的重点。「不以小过证入大罪」,就是当老师的人,决定不能因为自己的爱憎,去让学生受委屈,甚至于很痛苦到对圣教没信心,这个就是断人家慧命的罪过。所以不能用瞋恨来对待学生,当「视彼如己,黜之以理,教之以道」。「违法失理,其罪莫大」,所以时时要随顺佛菩萨教诲,不可以随顺自己烦恼习气。不管你扮演哪个角色,哪怕你是为君、为父母亲、为师,这是尊贵的。因为什么尊贵?因为我们的行为符合道理才尊贵。「罪福有证,可不慎耶?」我们所做的有没有符合经教,最后的结果都可以证明得了。所以修善顺理,一定得善报;违背义理,必然得恶报。而且这里提到的,在师生之间不能行道,所犯的果报都是三恶道,甚至都是地狱报。所以这个《阿难问事佛吉凶经》也是非常慈悲,提醒我们不能犯这样的恶逆大罪。
这是就『慢其先生』,跟大家引《阿难问事佛吉凶经》来做个说明,我们怎么当学生,我们怎么当老师。尤其当老师,不是说我们有这个名我们就会当了,师范学院读完就可以当好老师了,那只是一个文凭而已,更要自己依经典来修学。所以师长老人家慈悲,护持我们走教学的路,有一篇重要的开示,「传统文化老师应当具备的素质」,讲得非常具体,我们马上对照,就知道我们有没有在为人师的道上了。有没有不贪、不瞋、不痴、不慢、不疑,这个叫内学释迦牟尼佛,永断贪瞋痴慢疑;处世,外学孔子温良恭俭让,温和、善良、恭敬、节俭、谦让。违背这些准绳,就要造作重业了。
我们看到正面的例子,在历史当中,像也有皇帝尊师的,「汉明帝,师桓荣」,这可贵,天子尊师,天下百姓都效法,文武百官也效法。再来,读书人,「宋游酢、杨时」,四百三十九页,他们向程颐先生学习。有一天去拜见,程颐刚好闭上眼睛闭目养神,可能也有点睡着了。结果这两位读书人在一旁侍立着,老师坐着,他们站着。过了一段时间,程颐醒过来了,他们在旁边都很恭敬,不敢打扰老师休息。结果多久的时间?应该是满久的,因为门外的雪深已经有一尺高了。所以那种恭敬,没有一丝一毫这种怠慢的态度,「执恭愈谨」,非常的恭敬谨慎。后来这两个读书人都得到程颐的真传,确确实实也还都是从恭敬中求得的学问。我们看最后这个例子,我们很敬佩的岳飞,「宋岳武穆,师周同」,他的老师,还有其中有教他拉弓,怎么拉三百斤的弓。他初一、十五都会在老师的墓前祭拜,焚香祭拜,而且都是跪着痛哭流涕,怀念老师,一定拿着老师送他的这把弓,这三百斤,能拉三百斤的弓,然后射三箭,等于是不忘老师教他的道德学问跟技能,「而后返」。所以这个表法也让我们很感佩,真的要时时不忘老师的教诲。所以真正事奉老师、回报老师,实质依教奉行,纵使老师不在,都没有丝毫减退这种尊师的态度。
四百四十页就有具体讲到,倒数第二行,这具体讲到怎么事奉老师。所以《汇编》真的是汇集得非常详尽。「事师之道,当如子弟之事父兄」,是一样的。「行随于后,坐列于旁,路遇则正立拱手」,在路上遇到老师,站得很恭敬,拱手问安。「言谭则倾耳虚心」,老师跟我们讲话,很专注的听,很虚心受教。「悔吝忧虞而不易」,就是纵使老师遇到一些不如意的事情,甚至是有一些灾祸,都是能够体恤老师,感同身受,那个态度没有改变。古代也有老师因为劝谏皇帝,或者劝谏一些掌权的人,最后被加害,很多学生都不敢去认老师,但就有忠义的弟子,在老师遇大难,他不改那个态度,纵使自己有生命危险,还是去埋葬老师。这个不易是很可贵的,就是把父母、老师看得比自己生命重要,宁肯牺牲生命也不违背父母、老师。所以「吉凶祸福以与同」,等于是,尤其是在凶、祸的时候都能感同身受,当然有吉、福都替老师高兴,同喜同忧,刚刚说的视之如己,佛经上说的。「生则礼严跬步,死则心丧三年,若此则庶几矣」,老师在世的时候,用礼来恭敬老师,没有半步逾越规范;老师死了之后,心丧三年。你看老人家当时候章嘉大师圆寂,老人家去守灵柩,就在那一直想老师教了我什么。古人守丧,意思就是在怀念父母、老师教他什么,恩德在哪,古代这些礼制,那些规定都有深意。所以能够做到刚刚提的这每一条,包含应对进退,这个为人学生之道(事师之道)差不多算做得到位了。
下一个例子王先生,他是教书的,「训诲童蒙,必尽心力」,就是尽心尽力教学生,「脩脯不计」,这个脩脯就是学生的供养,他从来不去计较这个。当老师这名利放心上,要把书教好就很困难,名利放心上,对学生就大小眼。孔子「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这个束脩不是说拿多少钱,不是的,它是一个礼,就代表拜师的时候呈上礼物。假如这个学生很穷,拜完师,家庭有需要,孔子都去帮助。师徒如父子,孔子做到了;李炳南老师做到了;师父上人也是做到了,你看这么大年纪,面对我们年轻人发心,他也是尽他的力量来护持我们。所以义感自然,师生之间,这个也是天性的相交感。所以他必尽心力,脩脯不计。常常都会说道,「天、地、君、亲、师,五者并列。童子一师事我,则终身成败荣辱,俱我任之」,王老师这种心境非常可贵,他很尽他的责任。他也很体会,为什么君亲师跟天地并列?因为责任重大,只要这个孩子拜我为师了,他终身的成败荣辱,我都有责任,我得好好教他。「若不尽心竭力,误人子弟,与庸医杀人等罪」,他知道自己责任的重大,甚至于比庸医还严重,因为断人慧命的罪超过杀人。因为你杀他的命,他没有罪业,他可能马上就又投胎了;可是断他慧命,他好不容易百千万劫难遭遇,佛法难闻,你又给他断送掉,很可能是超过杀人的罪了。
「又喜为童子讲孝悌故事」,很欢喜替这些孩子们讲孝悌的故事,「曰,学者先心术而后文艺」,这个不简单!一个学圣教的人,「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先什么?他存心要善良,之后才是他的艺术、才能、文艺。因为德者,才之帅也,他的仁德要先建立起来,没有仁德心,文艺、才能愈高,愈是可能毁了一个家族、毁了一个朝代,都有可能。「先敦本而后施仁」,先敦本就是先扎稳善根,扎根,尤其是孝亲尊师的根,孝悌的根,尤其是认知自己有佛性,性本善,不能自我糟蹋,尊重己灵,这个都是敦本。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如孝悌有亏,虽才华震世,不足重也」,这样的人也不可能能利益世间,甚至危害更大。所以我们护念自己的道业,这一段话重要;以后从事教学工作,这一段重要,我们不能搞成本末倒置的教学,本末倒置还是毁了人家的道业。我们刚刚才讲到游酢、杨时,他们就是孝亲尊师的态度有了,就传程颐他们的学术道统了。所以真的这位王老师的见地不简单,他抓的都是大根大本,不要舍本逐末、本末倒置了。他晚年生了儿子,后来对国家很有贡献,封「文康公」,人以为是用心教学的善报。
后面有一段感叹,「近来师道凌夷」,就是师道走下坡。所以摆在我们面前,这个可能是几百年前的感叹,到我们现在更严重。我们见义勇为,我们这一生看到的,就是我们有缘、我们有责任要把它承担起来,看到现在没有孝子,我要当孝子;看到现在没有人当好学生,我要守事师之道;看到老师没有守师道,那我要当个好老师。时时都能振兴师道,振兴每一个行业、每一个角色之道,这是真正有担当的弟子。这个弟子不只是指学生,指是我们炎黄子孙的好后代,就是我们三皇五帝的好后代。所以他感叹师道滑坡,「真可痛哭浩叹」,就是非常的感叹、遗憾。「不思误人子弟」,当老师的假如没好好的想,这个误人子弟,「定干神明谴责」,一定会受到神明的指责、降罪。
曾经有一个读书人,六十多岁了,告诉他的妻子说,「我虽不得发达」,可能是没有考上功名,没有做官,「幸一生美馆,得以成家立业」,这个有一点在炫耀自己,告诉他的太太,我虽然没有考上功名,可是我一生教书,我也有成家、有立了业。晚上梦到他的父亲来斥责他,说你本来是「科第中人」,是可以考上功名的,只因为你在教书的工作上「旷职」,就是没有尽到职责、本分,所以文昌帝君削去你的功名,「桂籍」就是能考上公务员当官。所以你已经一直折了你的福报,你还在那里自夸?哎呀!看这个例子,就知道误人子弟者是很折福、很危险。
这是我们从注解来体会师生之道,因为传统文化是师道,我们一定要真正明理,就懂得怎么去做好、怎么积功累德,在这些伦常当中不造业。
【叛其所事。】
『叛』是背叛。『所事』,这个事可以是对自己的职务不尽责,这个事也可以是所事奉的对象。比方四百四十二页提到,「事,是以下事上,如属吏之于上官」。我们看这《太上感应篇》,有时候一个字含义都很广、很深。所以「当信佛经语深」,圣贤经典不能泛泛的看,要用心去领会,甚至要举一反三。这个事是以下对上,所以凡是像在下属对待上司,这是事。「部卒之于将帅」,这在军队里面,也是事;「仆妾之于主翁」,仆人、婢妾来对待他的主人,都是事。而这个「叛者,非必显然背逆」,不是说很明显的那种反叛的行为,「但缓急非所倚」,这个缓急,最重要的就是,不能急领导之所急,领导很重要的事、很着急的事,慢慢悠悠的不上心,这个就算是叛。
所以我们要行善、要断恶,都要从心源隐微处下功夫。不然这个苗头已经出来了,都不去对治、不去断除,它慢慢发展,小恶就变大恶了。所以这一段对「叛」的解释,事实上也让我们就所有的恶行,都能从它很细微的苗头就能观察到、警觉到,就马上改正。就好像病稍有症状就治疗,它就不可能变成严重的病。恶习也是一样,一点点小恶就克制,克己复礼,就不会有大的过失了。就像我们没有那种残害的心,一有一个瞋恨的心就要调伏。然后像刚刚暗侮君亲,稍微有不恭敬对父母、(慢其先生)对老师的心一起来,就要非常警觉、惭愧,就不会再往下堕落了。所以要能时时体恤领导者的辛苦,甚至是难处。像这里也提到「利害不相卹」,不体恤领导的利害状况,不能设身处地去为他着想,这都「名为叛矣」。所以看起来我们有时候读《太上感应篇》,这个好像跟我没关系,事实上从心地上,我们只要贪瞋痴慢这些习气没有去除,句句都跟我们有关,只是深浅不一样、严重程度不一样。比方「狠戾自用」、「刚强不仁」、「攻讦宗亲」,好像这样具体的行为我们没有,但是我们在跟人的时候,那个瞋恨心伏不下来,铁定也有要出气、要伤人的念头起来。骂人不制止得住,以后会不会攻讦宗亲?难讲。「受恩不感,念怨不休」,我们四重恩不能时时保持,怨就会上来。所以要做到每一句也不简单。念怨不休,我们虽然没那么严重,但完全没有怨恨心了吗,不发牢骚了吗,不怨天尤人了吗?所以这每一句我们能从自己心底深处,把贪瞋痴慢疑,把它如斩毒树,直断其根。这样来学,那《太上感应篇》不止可以积德行善,也能了脱生死、成佛作祖,是非常好的一本经典。
接下来这个例子我们也比较熟悉,「三国时,吕布事丁原」,他本来事奉丁原,表现得非常恭敬亲切,但是后来遇到董卓,为了讨好董卓就杀了丁原。然后又去事奉董卓,甚至还发誓说跟他结为父子,以孩子对父亲来事奉董卓,结果又为了王允、讨好王允,又杀了董卓。后来被曹操抓住了,曹操还考虑不杀他要用他,结果刘备就说,就跟曹操说到:「你难道没有见到吕布是怎么事奉丁原、董卓的吗?」曹操一想,不对头,这样的人不敢用,就命把他勒死了。这是武艺高强的吕布的下场。下一句:
【诳诸无识。】
就是哄骗欺诳,甚至于乱开玩笑,对外行的人、对没有见识的人。《楞严经》说的,这里注解讲,「衒惑无识」,就是迷乱没有见识的人,「疑误众生」,误导众生,「死后当堕入无间地狱」。所以我们不只不能轻慢父母、领导、老师,对任何人都不可以轻慢,都要尊重,尤其无识的人、可怜的人更应该怜悯,有道义去帮助他们。接下来这个例子说到,有三个人同行,要过溪河,刚好遇到溪水涨得很高,暴涨了,然后那个船刚好在另外一岸。这三个人中有一个人比较憨愚,很朴实,其他两个人就耍小聪明,然后就引导他,你脱了衣服,你过河去把舟取回来。他也很老实,就过去了。那个水流很厉害,他也很危险,幸好过了,把船撑回来,要渡这两个人。这两个人登船,这个比较憨愚的人就突然肚子痛,就先去方便了。然后再回来的时候,这两个人居然跟他挥挥手,就先把船开走了。而且那个已经黄昏了,就是跟这个人说:「天已经暗了,我不能再等你了。」就撑船走。结果没多久,水湍急,就把这个船打翻掉,他们两个人就溺死了。而这个憨愚的人还站在岸上,反而保住了命。这个是『诳诸无识』的果报。下一句:
【谤诸同学。】
就是毁谤同学。同学也有好,「道人善,即是善」;同学纵有缺点,要「善相劝,德皆建」,这个才是与同学交往之道。
四百四十七页第三行,「同学之友」,同学之间的友谊,「情同兄弟」,所以叫师兄师弟。中华文化它就是都是一家,都是亲人。我们看父子、夫妇、兄弟,延伸出来,出社会有领导,叫君臣,君父,那不是父子关系延续吗?兄弟,出来朋友,出家门了;可是在学校,同学是师兄师弟;到哪个行业学技能,也是师兄弟。都是伦常,都是一家人,都要亲爱精诚。这里提的,情同兄弟,「况友居人伦之一」,朋友也是五伦之一,「岂可妄加毁谤,存满腹之戈矛?」就是怎么可以跟朋友相交的时候,肚子里都放着这种抱怨、暴戾之气?这个戈矛是比喻,就是这些暴戾的心态、埋怨,不能这样。
佛教导我们,「佛言:人处朋友,彼此皆有五事」,就是都应该守这些本分。第一个,彼此若有作恶业,一定要互相规劝,「过不规,道两亏」。第二个,彼此有难、有病,要互相看顾,然后帮他的忙,甚至帮他找医生、帮他出钱治病。三者,彼此有一些不能对外人讲的话,就因为当作知己,有一些很忧愁、很难过的这些事情,要找人诉说、找人想办法,当朋友跟我们讲这些,那是信任我们,我们要珍惜他的信任,不能把他的家丑又往外讲,那就是俗话说的,真的太不够朋友、太伤人的心了。四者,要互相欣赏赞叹,不能文人相轻;然后不断往来,就是要常走动,见面三分情;然后不要记怨,因为相处毕竟有摩擦避免不了,都能包容、都能体恤。第五,贫富不相等,对于贫穷的朋友要懂得去帮助,而且不能互相毁谤。朋友之间有通财的道义,通钱财,财是水,要流到低处去,流到需要帮助的人。
「或问,与友交后」,这是请教朱夫子,跟朋友交往之后,知道他有不善,假如跟他断绝好像又伤了情义,不断绝又是匿怨而友,这是《论语》里面讲匿怨而友其人。朱子回答,这个不算匿怨。所以有好的善知识在旁边还是挺好,一些问题可以问他,或者你一些体悟可以跟他探讨。不然有时候我们悟错了,可能悟错了就会做错了,解错了行就会偏。朱子告诉他,「心有怨而外与之交」,明明你对他有怨恨,还装着很友善跟他相处,这才是匿怨。你的情况是朋友不善,「情义自是当疏,但疏之以渐」,这个都讲人情事理应对得当。你真的觉得他不善,你还影响不了他,我们说敬而远之。你不能一下子好像翻脸不认人,人家也会很不高兴。只要道不同,慢慢慢慢自然而然就不会走在一块了。你一下子让对方完全不能接受,产生怨恨,那就不好了。其实只要道不同,兴趣爱好不一样,自自然然就疏远了。那他邀请你的事不好,你慢慢不应,他也就不找你了。所以什么都要顺势去做就好。前面还讲到德色,你布施了,显得高傲,人家就很没面子。你有德行了,就马上「哼,我才不跟你交朋友」,这样就不妥当了。所以,若无大的过失,何必这么绝情的对待朋友?假如朋友确实没有大过失,应该用你的真诚、用你的德行去感化他才对。所谓是「亲者无失其为亲」,本来就有这一分亲爱,缘分当然要珍惜。「故」,故是老朋友,没有重大的过失,还是要珍惜这一分友谊。
接着,明朝的王守仁阳明先生,王阳明先生他也谈到交友之道,讲得非常好,交友要以谦下为主,谦卑、低下,先人后己;相会的时后,「须虚心逊志」,就是很虚心,很谦退、谦和,「亲敬涵容」,你看这个都是很重要的修养、态度,亲,要亲爱,要尊敬,要能有包容他不足的涵养。「大约箴规指摘处少」,谈一个大概的原则,就是这些规诫、指责的口气言语要少,「诚感奖劝意多」,就是讲的话应该是精诚,就是很真诚,然后鼓励劝勉这样的一个心意去讲话、去相交,这样多,这样才能感动人。你不能见面都是一直指正他这个那个,人家一见到我们就有压力,这个也不妥当,分寸没拿捏好。要「望之俨然,即之也温」,让人感觉亲切,让人感觉一接触我们就能得到一种鼓舞,正能量的提升。
「温节孝曰」,这个读书人温节孝讲到,「交友只取其长,不计其短」,跟人交朋友,要取人家的长处,效法人家的长处,不要计较人家的短处。其实交友如此,用人也是如此。用人取其长,你假如说要什么都具备,那可能也没有人可以用了。其实我们说什么都具备,自己都没有具备,怎么去要求别人都具备?交朋友也是一样,甚至于是要严以律己、宽以待人,所以不计其短。「遇刚鲠人,耐他戾气」,就是遇到正直不屈的人,要忍耐他的暴戾的气息。人家孔子,没有圣贤君子,宁取狂狷之士,这个狂狷就有点刚鲠人,他虽然脾气还没控制得住,但是他讲,他仗义,不好的事、违背道义的事他不做,这个就很可贵了。「遇俊逸人,耐他罔气」。这个俊逸就是他的才智很高超、思惟很敏捷,但往往这样的人他比较无拘无束,比较不讲礼数。每个人都是慢慢修才能入中道,所以都要能取他的长,不计他的短。遇到朴实憨厚的人,要「耐他滞气」,这个是滞碍的气息,他反应没那么快,有时候脑子转不过来,你要能够包容忍耐。「遇佻达人,耐他浮气」,就是轻薄放纵的人,要忍耐他的轻浮。「不特取益无量,亦是全交之道」。其实这样处世,我们的度量会一直打开,又能够时时学到人家的优点。其实人真的能够效法人家的优点、包容人家的缺点,你会一直提升,朋友会被你感动的。所以亦是全交之道,就是你能包容人,真的可以广交天下士。以恕己之心恕人则全交,以责人之心责己则寡过,所以宽恕包容很重要。
这里充分诠释了交友之道、同学相处之道,不能毁谤。最后四百四十九页,宋朝的郭贽,他作赋作得好,很有名声,他的同学李勉嫉妒毁谤他,结果因为造了口业,考试都考不上。然后郭贽他先考上功名,中了举人。而李勉他才以明经被选入,领国家的米粮,然后可以读书,他考还没考上功名。结果郭贽考上了,颁布了,李勉自己觉得不好意思(所以读书明理了还是很重要,虽然习气有时候做主,等冷静下来还是会一种反省,他不好意思),走了。结果郭贽很仗义,听到他走了,赶紧把他追回来,勉励他,后来他也考上功名。所以毁谤同学无损于人,只是自己招祸、自己变得刻薄而已。自爱之人,真正尊重己灵的人,决定不放纵自己这些贪瞋痴慢疑的习气。
今天就跟大家交流到这里,谢谢大家!
(1)、资源来源于网络公开发表文件,所有资料仅供学习交流;
(2)、本站所发布内容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可以联系客服删除,微信:xsxyd6688;
福德智慧 » 《太上感应篇汇编》学习分享 成德法师主讲(第十七集)2020/4/13 英国威尔士兰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