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上感应篇汇编》学习分享 成德法师主讲(第二十集)2020/4/17 英国威尔士兰彼得
成德法师视频在线观看【点此选集】《太上感应篇汇编》学习分享【点此选集】
成德法师移动硬盘全套目录【点此查看】
成德法师音频机合集目录【点此查看】
诸位亲爱的同学,大家好!我们上一次讲到的是属于「柔弱之恶」,都是念头要损害别人。所以第一句讲的「愿人有失」,希望人有过失、损失。这个都是不好的,应该「欲广福田,须凭心地」,这是《阴骘文》上教导的,「行时时之方便,作种种之阴功」,才对。下一句:
【毁人成功。】
见不得人好,嫉妒心,所以怕别人成功,百般破坏。像五百七十二页,明朝的曾铣,「总督三边」,他算是边疆非常重要的将领,而且想要收复河套,应该是现在甘肃的地方。但是严嵩就嫉妒他的成功,然后就向皇上进谗言毁谤,造成曾铣、夏言这些将领都被腰斩。他是毁谤他擅自挑起边疆的战端,当然皇帝自己也没有很好的去判断、明辨。严嵩他就等于是恶贯满盈,后来也被削去官职,死了,而且他的儿子世蕃也是被斩了,所以出乎尔者,反乎尔者。这是『毁人成功』的果报。下一句:
【危人自安。】
使别人陷于危险的境地,以求得自己的安稳。我们看到这些句子就想到,能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应该不会犯这些过错。
【减人自益。】
减扣别人的财物,增加自己的利益。昨天也提到「损人自益,身之不祥」。人之所以造恶,一来是不明理,之后是欲望作祟,控制不住,才造成这个结果。这个例子上都说,他陷人于危险境地,结果想求得自己安稳,最后自己也是得到恶报。修因得果,你不给人安稳,怎么可能自己可以安稳?
【以恶易好。以私废公。】
用自己不好的东西换取别人好的。『以私废公』,是为了图谋私利,不惜妨害公益。我们看到五百七十六页,宋苏东坡先生珍藏一个美玉,有一个读书人叫章持,请求观赏,后来就用一个石头把它给换过来。苏东坡也没有察觉,可能苏东坡对这些东西也并不是很贪爱。「抵黄州,发视之」,到了黄州才发现,就知道是章持换的,「但发一笑」,他也不跟他计较。没有多久,章持就被流放死在台州,「不知美玉又归何人矣」。『以恶易好』,虽然在这个事例上是一块美玉,但是人有这样的行为,一定这个贪念很难调伏,对这身外事物太贪求,不知道在多少人事境缘都会起贪念。这个都是有损自己的福报,最后,本来是当官的命,搞成这个样子。真的,我们看这些历史,都是小人冤枉做小人。不能以私来废公,都要大公无私,所以为官的人都要清廉。为官三字箴言:清、慎、勤。清廉,不去贪;谨慎,因为毕竟办的事情影响的都是大众;然后勤劳,勤政爱民。能够清廉就会淡泊名利,不会因为名利来废公。
五百七十七,「宋赵抃、范镇,以论事有隙」,这都是朝廷的大臣,刚好在议论一些重要政策的时候,有一些意见相左。后来王安石做了宰相,他就很痛恨范镇上奏批评他。宰相肚里要能撑船,要能够接受别人不同的意见跟提醒;但度量不够,反而会挑起朝廷的对立、冲突,甚至是党争。位置愈高造业愈重,不得不慎,我们之前最长一段是位高者的恶,所以显然,握有权之人要修行,警觉性要更高才行。王安石趁着皇上问到说:「范镇这个人怎么样?」就跟皇上说:「赵抃比较了解他。」皇上就问赵抃:「范镇这个人怎么样?」赵抃说:「这个是忠臣。」皇上问:「为什么可以知他是忠臣?」赵抃就举例:「宋仁宗在的时候生病了,范镇首先提出来要立太子,能够安朝廷社稷。而且上了十九个奏折,然后等待皇上下令,百日,他的头发、胡须都白了,怎么不是忠臣?」后来赵抃退下了,王安石就对他讲,说:「你不是跟范镇有不和吗?」赵抃就说:「我怎么敢以私人的不和嫌隙来废了公道?」王安石这个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了。所以我们办事要秉公处理,佛门也说不以人情作佛事,这个重要。甚至于是不只不能有私心,都要做出表率来,要公而忘私。
像周邦道老校长,是我们周院长的父亲,他照顾流亡学生,都是先给同学,有剩下的才给自己的孩子,假如没有了,那就不发了,这个也教育了孩子都要为公,不能先想到私。所以为人子女者、为人下属者,都要体恤父母、领导。领导对你比较爱护,他面对有一些公众的事,要发一些东西,一般人情,我跟上司关系好,他发给我多一点。事实上领导愈疼爱你,你愈应该要体恤他当领导的不易,反而可以把这些奖赏都能够让给别人,都去肯定其他的人。但人一关系好了,就容易私情、私义出来了,甚至是亲而无礼了,这个都不是正确的态度。应该愈受重用愈恭敬,愈受重用愈能够为大局想,替领导分忧解劳,替父母分忧,而不是一得宠之后更去计较。所以我们为人处世要凭理智,不能凭感情,一凭感情,欲令智迷、情生智隔,就颠倒了。我们处世当中必然会遇到很多境界,也很难避免,都要有正确的心态面对,用善巧的方法来进退。
像「洛阳令孔翊,置火庭前」,他在自己庭院放了一个可以烧这些书信的地方,可能是一个器具,可以焚烧这些书信,只要是有来私底下请托的,统统把它烧掉。然后说到:「因为当县令的人跟老百姓是最近的,必然会有很多请托。假如顺着了,那就不公平,就有偏私,以私废公;不顺从,他又会埋怨、记恨。不如这个书信都不要开,就直接烧掉。」大家也知道他都这么做,一切没有走后门的,全部秉公处理,他也不知道这谁写的。对方也知道这个规矩了,他也不会生气说,你就只是不给我面子,不会了。所以是非曲直,秉公处理,这样就不会以私废公了。后生了一个儿子,十九岁就考上进士了。所以,「试看忠孝之家,子孙未有不绵远而昌盛者」,这是大公无私的官员后代兴旺。
【窃人之能。】
偷取别人的技能,如作品、设计图案、专利品。佛门五戒都属于重戒,其中就有盗戒,这个都是根本戒,对人的德行都是非常有损的。所以,不只不能窃人家的能,哪怕自己有参与这个事情去付出,也都能让功于众、让名于上,不只不窃、不只不贪,还要能让。这里都有事例,周朝发生的事例,他把别人的功劳变成自己的,孔子听了之后,都能断言他没有后了,圣人他也是能洞察因果。这些事例确实我们不得不谨慎,所以佛门讲要随喜功德,那我们的功德跟他平等,何必又去偷取他的这些成就?接下来是:
【蔽人之善。】
掩蔽别人的优点或者是善行。所以我们应该是要「道人善,即是善,人知之,愈思勉」,不能去掩盖别人的善。尤其现在这个时代,批评的多,赞叹的少。《了凡四训》劝勉我们,「发一言、行一事,全不为自己起念,全是为物立则」,就是要带动好的风气,和谐社会、和谐世界从我做起。所以我们要利益社会、世界,都从我们心能保持善念开始,能落实三根,落实像《感应篇》这些教诲开始。五百八十一页,江阴有两个读书人负责编纂,还有「纂修县志」。他们在工作的过程,有见到两个有气节的妇女她们守节的这些事情,看了觉得很平淡无奇,就把它削掉,没有记载进去。结果城隍庙的道士夜晚就听到两个妇人哭泣投诉,说到:「我一生苦苦的守节,死后能载入县志,今怎么无端被人给削去了?」结果神明就说:「这两个读书人本来是可以考上功名,考上进士的,既然他们蔽人的节义,当削其禄。」他这个福报消掉了。这两个妇人哭泣礼拜之后走了,道士就把这个情况跟这两个读书人讲,他们就觉得是不可靠的说法。明年考试,果然考得很不好,甚至于连他们廪生的资格都夺走了,结果他们就又很不高兴、又很郁闷,就死了。所以我们有时候看到这个故事,可以感觉纵使读了那么多圣贤书,能反省自己也不容易。照这样看起来我们得要冷静,为什么他们读那么多书,但是在行为当中没有受益?最根本的,我们说「因地不真,果招迂曲」,他用的心不对。所以《朱子治家格言》说,「读书志在圣贤,非徒科第;为官心存君国,岂计身家?」读书的目的是要成圣贤,当然读了就要放在心上,就能用出来;但是假如是为了功名,那真正遇事的时候,这些教诲提不起来,只是想着跟我有没有利害关系而已。
所以这个『蔽人之善』也是个(严)重的品行(过失),一犯这个就损自己的福报了。所以我们看傲慢、脾气大,这个得要对治,不然纵使都有人点化了,神明给道士讲,道士又去给他们讲,他们还是不能够反省忏悔。其实佛菩萨,包含天地神祇,都是慈悲、善良,对每一个人都是爱护的,尤其佛菩萨是同体大悲,没有偏心。那怎么还是有人遭难,甚至于是我们自己遭难?那毕竟自作自受,「祸福无门,惟人自召」,一切法从心想生,这整个人生际遇也是我们自己心变现的。他们虽然同体大悲,毕竟是我们的助缘,可是这个缘能产生多大的力量,是我们决定的。佛不度无缘之人,我们不相信,我们没有把他们的教诲放心上,他想帮帮不上忙,只能在旁边等待,生生世世随逐于我,心无暂舍。就像父母一心为我们,不求我们回报,可是当我们很固执的时候,他们也只能干着急。所以看到这些事例,也都很值得我们反思,遇到一切横逆,反求诸己,佛菩萨、神祇这些慈悲护佑就能够接得上。
【形人之丑。】
就是宣传别人的丑事。这个是有伤厚道。例子当中有一个正向的例子,五百八十二页。「刘仲辅初婚」,他新婚,刚好有小偷到他们家,这小偷年龄还小。结果他看到是认识的人,可能是邻居附近的孩子,就说:「你们家是贫穷吧?」就拿了两个首饰给他,告诉他:「我不会说出去,你不要再犯了。」可能就是希望他拿去好好做个事业。后来他太太就问他:「那个人到底是谁?」但是刘仲辅说:「我已经答应他不讲,不要再问了。」这个是对别人恭敬,哪怕是对一个小偷都恭敬,这是礼敬诸佛。而且也礼敬自己,因为「凡出言,信为先」,也要礼敬自己的性德。后来刘仲辅去世了,有一个人先前是无赖,后来转成行善之人,就穿着丧服,哭得很哀痛。家里人就猜想,可能就是当初那个年轻的小偷。后来刘仲辅的孙子璲官做到尚书,这是部长的官职,而且还追封庄襄。这是不只不形人之丑,还帮人遮丑,还帮助他,这个是难能可贵。
五百八十四页,这个郑瑄,我们在《汇编》已经见到他的教诲好多次了,确实对人生观察得非常细腻、深入,从他的话当中可以懂得不少人情事理。所以这一本《汇编》,很多佛菩萨、祖师大德,还有这些大儒,甚至是古圣先王的教诲,儒释道这些修行人的教导都在里面。郑瑄他的性情简默,生活也比较俭朴,言语也比较寡言。我们说「毋多言,多言多败」,话到口边留半句,不要很爱讲话,「吉人之辞寡,躁人之辞多」。郑瑄曾经说到:在大庭广众之中,不要喜欢去议论别人的是非,一讲到这个,愈讲愈起劲,这样不好。不是只是为了避免人家来嫉妒,而且是担心会伤到人,因为在那么多人当中,有没有曾经做过错事的人在其中?假如我们议论的点刚好就是他的事,那他心里会不会不舒服,而只是不讲出来?譬如我们面对着当官的人说要清廉,刚好有人有不清廉的情况,他甚至怀疑你是不是在讽刺他,那他就会很不高兴。你对大众讲交朋友要正直,底下假如不是那么直率的人,他会不会憎恨?可能他们都觉得你是有意这么讲。所以唯有少言语,然后自己的面容举止要和气、谦退。怎么做?「随问即答者」,这样比较进退得当。因为那是人家问的,就不会联想好像是你意有所指。再来,纵使人家问,答也是要存忠恕之心去答,也不能苛刻,也不能对立、指责。这一段话真是深得应世之道,怎么应对进退的道理开解得非常好。我们假如不把这段话真正好好领纳在心,还是随顺我们习气的话,有时候什么时候得罪人自己不知道。菩萨所在之处,让一切众生生欢喜心,我们的目标、志向就是要行菩萨道。有这个愿很好,真正要落实,人情事理要懂,不然什么时候伤到人、什么时候得罪人都不知道。下一句:
【讦人之私。】
就是攻发指责别人的阴私、祕密。这样不就让人家无地自容,甚至没有办法在人群立足?你把人家逼成这样,那铁定他会怀恨来报复。而且这么做,也与天地这种和合化育万物不相应。天无绝人之路,我们还搞得他无容身之地,那不是触犯天心吗?这里有一个例子,「苏颂在杭州」,刚好遇到有人以私事来拜托他,「公不听」。结果后来这个人升到很高的官,而且是担任谏官,他就怀恨在心,就毁谤,甚至于是在皇上那里讲苏颂的坏话。朋友就劝苏颂:「你可以将过去他私下拜托你那个信呈给皇上。」苏颂说:「去攻讦别人的隐私,所谓见不得人的事,那我不肯做这样的事情。」所以这个是很有修养,别人加害于他,但是他不愿意干跟别人一样错误的事情。
「虚靖真人曰:凡掩过匿非,自家不可有,为人不可无」,这个是处世,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因为对自己假如掩过匿非,我们善就不能入了,就是人家对我们的劝谏就听不进了,我们就自欺了。但是为人不可无,因为「为人掩护」,这个是我们有度量、有盛德。就像《了凡四训》教导我们的,「见人过失,且涵容而掩覆之」,这个就是掩过匿非,「一则令其可改,一则令其有所顾忌而不敢纵」,你包容,他知道你知道,他不会放纵,但是留一条路,让人家改过自新,这个就是厚道,所以叫盛德之事。后面举了一个事例,唐朝武则天当皇帝的时候,她下令禁止屠宰。有一个官员张德,他的官职是拾遗。张德他生了一个儿子,私下就宰羊,然后请这些同仁来吃。有一个同事杜肃,就带着肉然后上奏攻讦他,就告到武则天那里去了。隔天武则天就对张德说:「我听说你生了男孩很高兴。」然后张德就拜谢。武则天说:「那你怎么会有肉?」张德就叩头承认罪过。武则天说:「我的禁止屠宰,办吉事、凶事不算在内。但是你从今以后要招待客人,也要选择人。」然后就把杜肃他来攻讦的这个奏表拿出来。结果杜肃就很惭愧,然后满朝这些官员就很想唾他的脸,就是觉得他的行为很恶劣,就是私底下在攻击同事。后来杜肃就沦落了。所以不要讦人之私,而且假如那个私,他已经是很痛苦的,甚至觉得是没脸见人的事,你还去张扬,很可能就会让对方愤恨到要置你于死,就麻烦了。所以要广结善缘,不要跟人家结怨。
【耗人货财。】
消耗或浪费别人的财物。这个其中也都有提到,比方说用计谋骗人去赌博,最后夺取人家的钱财,这都是不义之财。「货悖而入者,亦悖而出」,尤其假如搞得人家倾家荡产,这个人家祖先跟后代都要跟你报仇。当然这些句子是很恶劣。对于我们修行人来讲,虽然这么严重的没有犯,但是些许细微,有没有私心?有没有为了邀功窃人之能?有没有嫉妒,不能去随喜赞叹别人而蔽人之善?有没有看他不顺眼,去形人之丑、去讦人之私?所以,为什么《无量寿经》它把身口意三业口业是放最前面,口、身、意,「善护口业,不讥他过」?因为这个口业我们不能守,心很难清净,因为每一天讲那么多话,心一偏可能就造口业,形人之丑、讦人之私了。「有一事而关人终身」,可能关系他一生的名誉,甚至以前犯了大的过,你去张扬它,他可能没有重新做人的机会,所以「纵确见实闻」,你真的很确定这件事,「不可着口」,不要去讲,人家说不定可以浪子回头金不换。不要在那逞一时口舌,「你知不知道他以前怎样、他们家怎样?」不要去讲这个话。因为这也是一个习气,好论人短长,都要警觉我们这些习气,不能让它起现行,都是一个利人、敬人之心。『耗人货财』,其实我们假如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就难免自己的比较珍惜,别人的可以比较轻率,甚至是去浪费。尤其我们接受大众的支持、供养,可不能乱消耗大众的心血。面对他们的支持、爱护,很多都是乡间的老人家,他们吃的都不好,还省吃俭用供养英国汉学院。成德这个都是亲自体验到的,他们一块、两块都这样积攒起来,而且不是一次、两次,已经坚持几年,这些乡间的父老都是一直在支持我们。下一句:
【离人骨肉。】
这搬弄是非,使人与至亲反目分离。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个「离」,有是追逼债务,或者是官方衙役在勒索,造成人家要卖儿子、卖女儿;另外一个就是挑拨人家天伦的关系,这都算是离。我们见到人家家庭有难,应该尽力去帮助他,不要让他们分离。所以做了这个事情,人家家庭有多少的痛苦,最后还是会回到我们自己身上。
【侵人所爱。】
侵夺别人心爱的。比方说田地、屋产、书籍,他爱好的东西,器皿、衣服、装饰品,都是他所爱,我们又设计去抢夺。假如我们能换一个角度,假如是我们最爱的,人家来抢夺,那我们又作何感受?都能换位思考,这一念恶念就比较容易调整。
【助人为非。】
帮助别人为非作歹,这个都与善心相违背。普贤菩萨教导我们礼敬诸佛,那应该助人恢复佛性,不能助人为非;还要随喜功德,这样才是带动人向善的风气。我们纵使能力不够,但是能时时去随喜赞叹有能力、有福报的人,我们一样是有功德的。
【逞志作威。】
接下来这个是「刚强暴恶」,就是非常强势、暴戾的这些恶行。『逞志作威』,这个是放纵自己的意志,作威作福,就是行为很嚣张。这里注解讲,六百零一页,「君子正直律己,和惠待人」,严以律己,宽以待人,「人自畏而爱之」,被我们的德行感动,他会敬畏,然后也是爱戴我们。如果是「动逞威稜,即有慑服」,纵使你把他压制了,他也敢怒不敢言,「而人不怀德」,人家是不认可你的,甚至私底下是很怨恨你,这样的品行怎么有资格处在人家的上面?所以《弟子规》说,「虽贵端,慈而宽」,处在高位,怎么样显得尊贵?仁慈、宽厚才是。势服人就心不然,理服人,方无言。下一句:
【辱人求胜。】
就是侮辱他人,以求自己胜利。这个好胜也是我们在轮回当中沾染的习气。我们看六百零三页说,「以理折人」,你是讲道理去折服人,还怕人家有就要跟你争个对错的心。所以讲道理还得看情况,对方能接受才能讲,对方已经是要跟你辩个高下了,这个时候道理再多、再清楚,也不见得时机对头。所以「以至扞格而不入」,那不是争得面红耳赤?《增广贤文》说,贤人争罪,愚人争理。「况理本屈,而强加横辱(就是我们已经是理屈了,又很强势、很蛮横去侮辱他,就是要把人家压下去),以求胜乎?鲁子晋曰:耻心人皆有之,谁肯甘心受辱者?乃于此中求胜(想辱人来求胜),天道好还,辱人还自辱矣」。天道好还,我们出乎尔者,最后还是反乎尔者。这个都是比较刚强暴恶。接下来,「林退斋尚书」,他能当到部长级的官员,一定有德行、学问之外,还有很深的人生阅历。他临终有遗训给子孙:「汝辈只要学吃亏。」这感叹,「从古英雄,只为不能吃亏,害了许多事;然从古英雄,亦只为能忍辱、吃亏,成了许多事。」在佛法东传到神州大地,印度这些高僧翻经很有智慧,在六度当中有个忍辱,其实是忍耐,但是发觉读书人说士可杀不可辱,那就是忍再加个辱字,就是连辱都要能忍,这个六度的忍辱才修得成。「如韩信受辱胯下,吃亏极矣,后乃筑坛拜将,封三齐王,淮阴少年,皆隶麾下」。他能忍,「观德于忍,观福于量」。由这件事来看,受辱之人,说不定哪一天他不变得富贵;而辱人之人,说不定哪一天就变成被人家侮辱了。所以好胜的人要冷静思考,要改变这个性格。我们说十年河东,十年河西,嚣张没有落魄的久。下一句:
【败人苗稼。】
就是损害别人的农作物。民以食为天,怎么可以这样糟蹋食物?而且这个稻谷,农夫要流多少汗水,还要有天地的滋养,众缘的和合才能把谷子长好,我们还这样去糟蹋,这是暴殄天物。六O四倒数第二行,「清康熙丁未年」,这记载得很仔细。「湖广乡民李甲」,他是卖牛为业。他希望把牛养肥,每一次到了稻谷熟的时候,就趁天还没亮,四更就让他的牛去吃这些稻谷。牛就乱踩,而且好几里都是这样,都这么干,他习以为常。但是因为地广人稀,没有被发觉。但人没有发觉,这个天可是记载得很清楚,不只行为清楚,连念头都能记录。突然有一天他就被雷震死了,而且他的后背还有红笔硃砂写的四个字,「纵牛害稼」。这也是上天慈悲,留下这个公案,让人莫要如此做。我们延伸开来,就是决定不能糟蹋粮食,饭菜都要吃干净。像印祖,他吃完饭都要加水把碗洗干净,一点油、一点食物的渣都不浪费。
【破人婚姻。】
破坏人家的婚姻。这个是没有道德的事情,因为夫妇是大伦,它在五伦当中相当重要。我们看「昏义」讲的,「将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所以上位者特别重视婚礼,因为「男女有别,而后夫妇有义;夫妇有义,而后父子有亲;父子有亲,而后君臣有正」。我们看这个发展的关系,男女有别,就互相分担家庭的重任,互相感恩,互相感恩才能夫妇有情义、恩义。夫妇有义,而后父子有亲;夫妻之间对立冲突,孩子能孝顺吗?想离开这个家的念头都很多,因为没有温暖,压力又大,常常看到吵架,都巴不得赶快离开,早点离开。所以很多家庭不和睦,这女孩子她可能就寄望,我离开这个家就会好了。但是又没有学到伦理道德,她也不会看人,就很容易又被人家骗走,这人生就很凄惨。所以你看,夫妇有义,而后父子有亲;父子有亲,而后君臣有正,因为忠臣出于孝子之门。所以夫妇关系很重要,人家还没结以前,不要去阻挠;将要结的时候,不要无风起浪;结了之后,都有儿女了,更不能去破。所以这么做事,《汇编》讲了,「其罪与杀人等」,是徒丧良心,自己去招感来大的罪孽而已。
而且这个夫妇的关系,也很可能是家里人之间的矛盾冲突造成的。比方岳父岳母瞧不起女婿,富贵人家瞧不起媳妇贫穷,这些都会造成夫妇关系的动摇。所以这些只要是损害伦常的,罪报都很大,我们不可不明理、不谨慎。而且这个人与人的关系,都是报恩、报怨、讨债、还债,就是在一家里的人,也离不开这四个关系。冤家宜解不宜结,这一生都要化掉,不再造新殃。这短短的一生,真的要包容、宽恕,自己看破人生,我欠人家的欢欢喜喜还,人家欠我的不要要了,莫再造新殃。所以不能随顺过去生的业力,爱缘慈悲要打破,喜欢的就对他好得不得了,讨厌的就对立得很厉害,佛门说怨亲平等,这个重要,所以这个包容决定不吃亏。六百零九页倒数第三行,「何元益与赵明夫」,婚姻已经定了。后来赵女失明了,家计也零落,何元益就不履行这个约,跟单子文为亲了。结果隔年「父子俱丧」,他父亲跟儿子都死了。结果「赵女适士人叶惟先」,赵明夫后来嫁给了读书人叶惟先,结果惟先这个读书人反而考上进士。这个是自己破了自己的婚姻,都是爱慕荣华,然后不履行情义。所以其实实在讲都是命中挺有福报的人,都被一念私欲、私心搞得自己家不好,还后嗣也断绝了,真是可悲可叹。那我们学佛了,「白衣学佛不离世法,必须敦伦尽分」,我们在跟同学、同修之间,引导人家夫妻关系、家庭关系,可不要无形当中造成人家家里人的不和,这个就造业了,都要谨言慎行。
【苟富而骄。】
就是取非分之财致富,不知行善,反而很骄傲、奢侈。六百一十二页,杨溪有一个富翁,他性情很贪心鄙陋,银帛财谷愈积愈多。陈栋塘先生劝他:「积财不散,必有奇殃。何不行一、两件布施(施舍)的善事?这样也是长久之计。」但是他听不进去。过了两、三年,陈栋塘就说到:「这个人的祸将至矣。过去他只是贪心吝啬,行为比较粗鄙;最近听说他愈来愈放肆、骄纵、蛮横,而且傲慢、刻剥(对人很傲慢、刻薄),无所不为,这样的行为不是速招祸患吗?」古代读书人真的都能看到一个人的吉凶,后来果然被贼所杀。所以古人说,「恭敬撙节,福之舆也;骄吝傲慢,祸之机也。」祸福其实都有征兆、都有原因,确实都是惟人自召。所以能够真正恭敬人、爱人,慢慢就会安乐、有福报;假如是骄吝、傲慢,很快可能就会身败名裂、家破人亡,古今太多的例证,要引以为戒。「佛言:我有二白法」,白就是善的意思,有两个善法,能救一切众生。「何名二白?一曰惭,二曰愧。夫子曰:行己有耻。《礼》曰:临难毋苟免。今也苟免,而又复无耻,人斯下矣」,人就堕落了。所以有惭有愧,不断增长善根。不管以前造了什么恶,只要肯悔改,譬如千年暗室,一灯才照,千年之暗就俱除了,所以不能掩过饰非。这里讲到:
【苟免无耻。】
就是侥幸逃过刑罚或难关,竟还做出没有廉耻的事情来,这个就感召祸患。古代读书人明理,他是临难毋苟免,他不会去因为要避难做出违背良心的事情。六百一十四页,宋朝范纯仁,曾经跟司马光议论朝政有不一样的看法。后来朝廷治司马党,当然也是因为王安石这些人掌权,陷害司马光跟一些同僚。「韩维以执政日,与光不合,得免」,就是韩维曾经跟司马光先生也是在一些政策上看法相左,在这样的时节之下,就觉得他们不是同一伙的,他就没有被牵连。就有人劝范纯仁,你可以以韩维为例,等于是替自己去辩白一下,这样就不会被牵连。范纯仁说了:我之前跟司马光先生同朝论事,这个不合是可以接受,也很正常,和而不同;可是今天为了免于被牵连,而好像去跟他要划清界限,他不干这样的事情,因为这么一做就有愧于自己的心。宁可我是有羞耻心的来生,我也不愿意是没有羞耻心死去。结果后来还是被贬。但是古代的人他还是重视「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才是快乐。当然也很快这个乱就平反,后来范纯仁还是做到宰相。
【认恩推过。嫁祸卖恶。】
『认恩推过』,是别人所做的恩德,硬说是自己的功劳;自己有的过错,反而推到别人的身上。其实这个还是贪著名利做出来的。所以这个名利确实不容易放下,但是也确因为名利误了我们生生世世。有一次乾隆皇帝下到江南,好像是在镇江口,那是在长江岸边。刚好是法磬法师陪同皇上,皇上就问:「这一天来来往往的船只有多少?」这个法师想都没有想就说:「只有两艘。」皇上说:「每天来来往往那么多,怎么会只有两艘船?」这个法师说:「一艘为名,一艘为利。」不只忙忙碌碌,很可能还造下很多的罪业,这是何苦来?确实是要看破世间虚幻,过眼云烟,就不会去争名利。六百一十五页倒数第三行,「宋王曾为相」(我们前面有提到,他的父亲很惜字纸,孔子遣曾子来做他的孩子),就有遇到来跟他走后门,请他行个方便给他升官的,然后他一定义正严词的拒绝他。后来因为他是在那个位置,也有提拔的这些人,他从来不会去给对方讲是我提拔你的,他不这么做。他的子弟说:「何不让他知之?」王曾就说了:「用贤德的人,那个是皇上的权,我们只是协助而已。假如让对方觉得是因为我他才能当,那就好像是让对方对我有好感来感激我,这个就是循私情,然后是在卖人情。」这是公家、国家的事,我们只是尽力,做好是应该的。而且要把功给上、给国家,不能变成是不断好像是提高你的声望,这个心就都用错了。
『嫁祸卖恶』,用这个「嫁」字,六百一十七页,「嫁祸如嫁女于人,人亦愿娶。卖恶如卖物于人,人亦愿买」,这样的存心等于是比较狠毒,这个太有心机了,所以「受报必惨,终至祸自及而恶自归」,这么做也是愚痴,有什么好处?后面这些事例也是证明,历史当中确实祸给别人、恶要给别人,最后还是回到自己的身上了。
【沽买虚誉。】
就是凭着自己的财势、奸巧,争得地位、奖赏等美名,这个就是名不符实。我们要知道,名者造物所忌,享盛名而实不副者,多有奇祸,所以名也不是好东西,不要贪着。但是可以藉名,人家认可你,你多做好事,多带动社会风气,所以名要用在公,绝不能用在私上。我们说名不符实,必有横祸,因为名是福,一直享虚名,福报就折,折到最后,我们说禄尽人亡。所以虚名也在耗福报,奢侈也在耗福报,最后就福报没了,哪怕本来是八十岁的命,最后可能五十岁、六十岁就走了。都要把这些真相看清楚,就不会去贪求这些东西了。
【包贮险心。】
是包藏奸诈害人之心,这是意恶太重。所以俗话说,修桥铺路,不如先平心地。《楞严经》也说,六百二十页倒数第三行,「当平心地,则世界地,一切皆平。」所以《净修捷要》第五拜:「一心观礼,圆满报身,所居之处,永无众苦、诸难、恶趣、魔恼之名,亦无四时、寒暑、雨冥之异,宽广平正,微妙奇丽。」那是因为心地平,平等心,感的是宽广平正的国土,感的是一真法界。我们这个世间为什么起起伏伏的这种地形?根源一切法从心想生,也是心地险,所谓「小人行险以徼幸」,所以我们都得从心地下功夫。
【挫人所长。】
是挫折别人的才能,使人不能施展。
【护己所短。】
是掩饰自己的短处,不肯认错。『挫人所长』是嫉妒心,『护己所短』这好面子。所以《了凡四训》,日日知非才能日日改过;因循苟且,就误了自己一生。不只不要去护己所短,还能够忏悔自己的过错、能够接受别人的劝谏,才有福报。而我们真的能够挫折别人的发展吗?其实不可能,该是人家的机会、福报,谁也破坏不了,只是徒增我们的罪业而已。
【乘威迫胁。】
仗着威势胁迫他人要顺自己的意思。这个都是刚暴,很嚣张、很强势。
【纵暴杀伤。】
放纵暴戾的心性去作恶,或者纵容恶人杀伤人物生命。比方说你养的动物你放纵牠,或者你家的仆人你放纵他,都会伤害很多的生灵。而你放纵底下的人,自己也有相当的罪过。这些都是刚强暴恶。我们看下一个乙七,这是「不惜物力」的恶。
【无故剪裁。】
一般对于这些衣食都是要有节度的,不能乱浪费。在古代,连皇后这些他们也都要讲礼法,不是可以为所欲为的。假如我们为了时髦,然后而剪制衣着,就浪费了这些布料,这个是有罪过的,因为做一件衣服也是很不容易的,「彼则纺织不已,犹自艰难」。所以都要珍惜物力,「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非礼烹宰。】
是为自己的口腹宰杀动物,烹煮来吃。我们看六百三十一页最后一行,「礼曰(《礼记》里面讲):『天子无故不杀牛,大夫无故不杀羊,士无故不杀犬豕。』孟子曰。『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盖圣人好生,不肯暴殄物命。」这个是很重要的原则。而且还有四不食:见杀不食,闻杀不食,为我杀不食,我无事杀不食,这个是四不食戒。
【散弃五谷。】
把养人的谷物任意抛弃、不珍惜,这个也是很不妥当。还有:
【劳扰众生。】
劳役人民,扰害百姓。甚至于是再延伸,就是让众生不得安宁都算。这里注解很多,其实我们前面讲到的「慈心于物」,就特别重视这个不杀。所以五戒首先就是排不杀生,这里『非礼烹宰』,这是杀业。「散弃五谷者,多遭雷震之祸」,为什么?刚刚讲到那个放纵他的牛去吃、还有弄坏人家的苗稼,这个多遭雷震之祸,因为「盖民以食为天」,你轻视粮食就是亵渎上天,所以他的报就很重。你看「古者」,六百四十六页,天子都是亲自耕种,带头勤奋农耕,也是带头重视珍惜谷物,所谓粒粒皆辛苦。六百四十七页最后一行,有一个老妇人曾经为当官的人家煮饭,做了一些饭菜都量过多,剩的她就把它倒到那个水沟里面去。有一天病死了,又活过来说:「有两船的遗弃食物,很臭、很脏,很难忍受。有一个人用铁棒打我、处罚我,然后说这是我生前遗弃的、抛弃的粮食,逼我吃。我强忍着吃了几口,肚子就胀得受不了,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吃完。」就很痛苦,话讲完又死了。那我们也感谢这个老妇人回来把这个真相告诉阳间的人,这样才不会这么肆无忌惮的来糟蹋粮食。
再来,『劳扰众生』,就是奴役人民,扰害百姓。我们看六百四十九页,「周颜渊告定公曰」,颜夫子告诉鲁定公,这个都是提醒君王好好爱护人民。舜很有善巧、也很有智慧的来运用人民的力量,但是不让人民的体力透支,所以大家为国家付出都很心甘情愿,没有人跑掉。这个造父他也没有跑掉的马,他很会养马,很会训练、很会用马。这个好像是有一个典故,就是好像一个人很会驾马,刚好定公也在,颜夫子就说,他这个马可能过几天就跑掉了。当时候鲁定公还觉得,颜回是不是嫉妒人家?后来果真跑了,这鲁定公,哇,他怎么这么会看?才去请教他,才有这段话。你把鸟逼了,逼到牠没办法,牠会啄;兽逼,逼到绝路了,牠会反扑过来;你把人逼到没办法了,他会用欺诈的行为。就好像父母、领导,你管人管到把他压迫到,他得骗你,他得躲避你的这些做法、这些强势,那就不好了。「马穷则佚」,你把马跑得让牠筋疲力尽了,牠受不了,牠就跑走了。所以「自古及今,未有穷其下而无危者也」,你把底下的人都搞得很痛苦,你在上位怎么会安稳?唐太宗先生也讲,人民就像水一样,水可载舟,亦能覆舟,所以得民心才能得天下。这些都可以用在我们身上,我们被派负责一件事,我能不能体恤配合我工作的人?这些句子,其实不是说我们以后当官了或者有权位了才跟我们有关,不是的,那个精神每个当下都用得上。「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恭敬,对待事情、对待人讲求信用,「节用而爱人」,然后「使民以时」,使民以时就是没有劳扰众生。接下来乙八是「显横恶」,就是那个行为非常的蛮横,不讲理。
【破人之家。取其财宝。】
就是使人破产,趁机取他的财宝。这里有个事例,六百五十一页,元朝浙西有一个大家庭,兄弟两个人,因为父亲死了之后争财产,有摆不平的部分。米信夫就趁这个机会挑唆让他们兄弟上法庭相告,搞得他们家家破,然后自己去趁机霸占他们的财产。所以兄弟都非常后悔,郁闷死了,米信夫就富贵了二十年。我想这个是,不是不报,时候未到。到了至元这一年,「牵连叛案」,这个叛可不是小罪,这等于是重罪,跟叛乱有关。就被审查,是到县衙去。结果看到这个官员长得跟这一位去世的弟弟很像,他心里面就很惊讶、恐惧。这个官吏也是就逼他要招供,结果他就把钱都用尽了才免于遭罪。但是他又很生气,就忿而又告县吏,告到府,就好像现在告到市里面去了,从县告到市里面去了。结果这个府吏是谁?就是这个县吏的哥哥。更是酷刑,逼迫他承认,结果合家八口统统死在牢狱里面。所以我们看挑唆人家兄弟不和,这个好像很隐微,偷偷的做,但是这个心太狠毒了,所以他的果报很惨烈。怎么可以弄得人家兄弟冲突?这样的恶得的果报都是加倍的。这个是『破人之家,取其财宝』。
【决水放火。以害民居。】
就是破坏堤防或放起大火,造成别人家宅损害、生命死伤,这个罪过就很大。我们看六百五十二页,元长春真人丘处机,他就讲,「修桥补路,拯溺救焚」。你看一个桥多少人得方便;你看能把火灾灭掉,多少生灵昆虫免于死亡,这个「皆大方便事」。「富贵者行之,德广报丰;学道者行之,功全行满;若力薄者行之,尤为难事(难行能行),难事能行,功德十倍矣」。
这节课就跟大家先交流到这里。可能大家就可以先准备口试、准备论文,成德可能再花个两次,两节课把它说完,你们有空再看。谢谢大家!
(1)、资源来源于网络公开发表文件,所有资料仅供学习交流;
(2)、本站所发布内容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可以联系客服删除,微信:xsxyd6688;
福德智慧 » 《太上感应篇汇编》学习分享 成德法师主讲(第二十集)2020/4/17 英国威尔士兰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