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上感应篇汇编》学习分享 成德法师主讲(第十九集)2020/4/16 英国威尔士兰彼得

成德法师视频在线观看【点此选集】《太上感应篇汇编》学习分享点此选集

成德法师移动硬盘全套目录【点此查看

成德法师音频机合集目录【点此查看

 

 

诸位亲爱的同学,大家好!我们进入「恶报」当中位高者之恶,从「是非不当,向背乖宜」一直到「见杀加怒」,上一次是讲到「贬正排贤」。我们看到这些经句,再加上后面的一些事例说明,因为每一句几乎都有历史公案可以考证。我们在过去长劫的轮回,这些事例,正的、反的,我们都有可能曾经造作过。所以阿赖耶识这些业习种子都在,就看我们怎么遏恶,把我们的恶念从初萌发的时候就能够制止,善念能够让它增长。这个就真正我们说贤护,懂得护念好自己的法身慧命。所以这些为恶,我们不会有这样的行为,但是连念头都要「不怕念起,只怕觉迟」,就像贬正排贤,绝无嫉妒他人的念头,包含这个傲慢的态度,一定要彻底来降伏。下一句:

【凌孤逼寡。】

凌辱孤儿,逼迫寡妇。我们要了解,这些都是人生苦难的人,遇到苦难的人应该生起怜悯心,这是自己之福,也是后世之福。为政者更应如此,因为为政者会带动一国之风气,为人父母者也带动一家之风气。所以「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文王开创周朝八百年,他为政之道也是「哀此惸独」,其实就是都是先考虑到苦难的人。我们看现在,假如为政者都是跟利益在挂钩,那这些可怜的人根本就不理睬,贫富差距愈来愈严重。从一个国再拉到一个团体,甚至于我们带一个班,以前我们在学校,也有学生程度比较差的、家庭比较穷困的,假如我们生起这种谄富骄贫,然后歧视程度差的、偏爱程度好的,这整个班级的风气就会非常偏颇,老师会造业,学生也都学到错误的处世之道。所以这个『凌孤逼寡』,我们也要从根本上斩除这些谄富骄贫,甚至于是怕麻烦、自私,不肯去帮助很困难的人的这种习气,要连根拔起,真正是要「于诸众生,视若自己」。我们真正做出牺牲奉献,才能表好学传统文化的法。就像佛陀对于贫人也是倍加关怀,都是做榜样给我们看。下一句:

【弃法受赂。】

接受贿赂,不遵照法律处理事件。接受贿赂就不公正了,所以公务员一定要秉公处理政事,不可以贪赃枉法。因为公务员他可是代表国家的形象,所以他做错了,让老百姓对国家失去信心,这个结罪的范围就非常广了。所以我们是公务员,就要期许自己,要能透过自己把国家的形象建立好,让老百姓对国家很有向心力,我们说公信力。不只公务员要有这种责任感,我们处在任何一个行业,我们都要表好法,在商表商道,在医表医道,从事教育表师道,都要有这种责任感。「德有伤,贻亲羞」,不只父母会蒙羞,很可能我们读过的学校也会蒙羞,我们所处的行业也会蒙羞。比方说在教育界,一个老师做错了,人家一说,当老师的都这样,那不是把整个行业的形象都搞坏了?所以我们不是只想着自己,自己连带很多的关系、责任也要放在心上。有这种责任就有道义,这个私利、私欲就不容易进来。

五百零六页,有一位官员侯鉴,他为江夏县令,跟一个僧人有交往,一有空就去访问他。结果他去的时候,这个僧人都会已经准备好接待他。刚好有一天到了,结果比较没准备,有延误才准备好接待他。这个侯鉴就问:「我每次来,你都事先就准备接待我,怎么这次没有?」这个出家人说了:「你每次要来以前,土地公都先通知我了,但这一次没有告诉我,所以有失接待。」侯鉴就挺惊讶的,然后就请这个出家人能不能问土地公为什么不报的原因。当天晚上这个出家人作梦,说到:「侯鉴本来是做宰相的命,近来接受了胡氏银两六十两,然后断案就不公平了,上天已经削掉他的宰相位,能够做到监察地方官员的监司而已,已经不在我的管辖之内了,所以我不用报了。」六十两也不是多少钱,宰相之位就没了,因小果大。大家想一想,他一个宰相位,一年的俸禄有多少?你看因小果大,因为他是损害了国家人民的利益。所以「智耶愚耶」,这个是有智慧还是愚昧?所以这个事例让我们觉得天地的感应也是不可思议,你看他过去生福报很大,有宰相命,他走到哪都有天地鬼神护佑。所以我们断不可自掘坟墓,自己断送自己的福德因缘。下一句:

【以直为曲。以曲为直。】

就是是非曲直不明辨。大多是为什么?我们看到注解,五百一十二页,「两讼在官,曲直未定」,都还没判定谁是谁非,「生死与夺,在吾一言,岂可轻忽?」你这个案断下去假如是重罪,可能攸关生死问题。而且古代可能丈夫被判死,他一家受到的痛苦,甚至无以为继都有可能,所以怎么可以轻忽?「今乃曲直颠倒,非因受赂,即是徇情」,这是点出来,人为什么会是非不明辨、不能秉公处理?首先是贿赂,有私心;还有他分析到徇情,这是爱缘慈悲,跟谁比较好,偏袒他。这个不是为官者有可能这样,我们在团体当中都一样。所以我们说从心想生,人的心容易偏颇处,不是当官的时候而已,在团体里面也有一些执掌,握有一些权力;甚至于在家族当中,假如不能去私心,也会受贿赂,给你多送一些吃的,俗话说吃人家的嘴软,拿人家的手短。这不是当官的而已,人不能够存公义,也是容易被谄媚巴结,然后循着自己的好恶私情,所以即是徇情。我们假如是在佛门办事情,用爱缘慈悲,不公平的话,拿十方财做人情,这罪可不小。不以人情做佛事,你在国家用人情,欠国家的;你在十方徇情,用爱憎,那是欠十方,这不是开玩笑的。再来说「否则率意卤莽」,不然就是自己心浮气躁,没有冷静尽责来断案,没有充分了解情况。所以这些情况一有,就会可能『以直为曲,以曲为直』。

所以最后一句说,「岂宜居官为民上乎?」我们假如不能对治这些习气,怎么有资格领导人民,怎么有资格来带领部属?所以为上位者也都要重视自己的涵养、修为,不然在福报当中造业,这也是太冤枉、太辜负自己了。所以处在上位是最好积功累德,所谓「公门好修行」,你利益的范围大。我们进入佛门尽职尽忠,可能利益的是广大众生的法缘,这好机会要珍惜,决定不能在这样的机缘当中造作恶业,损害十方的供养或者是佛事十方的法缘,这是我们最不愿意看到的。所以不求有功,但求无过。

【入轻为重。】

他是轻罪,把他判重。这些做法违背良心、违背祖宗的成法。祖宗怎么教我们的?像五百一十四页,《书经》当中就提示到:你判人家罪,有疑的地方,还是不能判他重,要判轻一点。所以不能错杀人,可以多宽恕他一点,也不可以加重他的刑罚。所以圣人他对用刑非常的谨慎,因为人命关天。所以我们都是要以天心来办案,天心,上天是有好生之德。下一句:

【见杀加怒。】

看到临死刑的人,不哀怜,反而瞋怒他。五百二十一页,「曾子曰」,这个在《论语》当中、在《了凡四训》都有提到:「上失其道,民散久矣,如得其情,则哀矜而勿喜。」这些圣贤人讲的话都合情理法。老百姓他会偏颇,上位者也有责任,我们没把他教好。纵使他确实犯了很重的罪,我们也是哀怜他,不能只是说我终于很确定揪出他的罪行了。而且纵使已经判死了,人死可不能复生,所以看了其实也是很伤感的。其实每个人都有父母、都有家人,所以孔子感叹:「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希望能大行圣教,让人不要去犯罪。真的入了衙门,再怎么秉公处理,其实都是人间的遗憾之事了。周朝在成康之治,四十年监狱没有一个犯人,这是我们向往的地方。真的是西方极乐世界六尘说法,不要说犯罪了,连恶都听不到,而且每个人都是普贤菩萨。所以最重要还是教育,我们这个时代,大家都能依照儒释道三教、西方宗教来做,这里也是天国、也是极乐世界,一切法从心想生。所以《无量寿经》说,「佛所行处,国邑丘聚,靡不蒙化,天下和顺,日月清明,风雨以时,灾厉不起,国丰民安,兵戈无用,崇德兴仁」,就是带起这个风气,「务修礼让,国无盗贼,无有怨枉,强不凌弱(你看这里很多都是以强示弱,强不凌弱),各得其所」。我们假如能有转《无量寿经》的志向,《无量寿经》就是我们人生的剧本,这是老法师教给我们的,相信只要有四个人以上有这样的志向,坚定不移,大家同心协力,必然可以成就一个西方极乐世界的接引站,能成就一个安乐的和谐示范的地方,也给这个世界做出表率。我们不是要做得很大,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就好。兰彼得小镇居民三千,刚刚好。就像范仲淹这些圣哲人,连敌人都可以被他感化,更何况现在我们是跟老百姓相处在一起,老百姓也很纯朴。所以孔子强调的是仁道,而「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所以连见杀、见恶人也是没有违背仁道。

五百二十三页,春秋时的卫国高子羔,就是高柴,他断案将一个犯人他的脚砍掉,行刑的时候,子羔表情也是很难过。后来卫国发生内乱,蒯聩作乱,「子羔出走」。刚好是被他判砍断脚的人守门,结果这个人反而带着他去逃走,然后就告诉他说:「这里有个缺口,你可以爬过去。」子羔说:「君子不爬墙。」又带他另外一个地方:「这底下有个洞,你可以钻出去。」子羔说:「君子不这样钻洞。」就是君子一举手一投足很有威仪。所以子羔很不简单,面临生死问题了,还是想着老师怎么教的。当然修行、修学,有学、道、立、权,有时候真的该权变还是可以权变。但是时时不忘老师教导,把老师教的看作比生命重要,这个实在是让我们感佩,望尘莫及。后来又带他到一个房子里,让他进去,来追捕的人就找不到。子羔躲过一劫,就对救他的人说:「我是亲自下指令执行砍了你的脚,你怎么三次救我,为什么?」这个人说:「我的脚被行刑砍断了,这是我自己犯的罪。可是你临刑的时候很难过,那是你对我的一种怜悯。」当然还没判以前,相信子羔也是已经尽力想要把他的罪判轻一点。所以这个是君子之道,判罪都是能够尽量不要判重,然后真的没办法了,还是很难过。所以,「天生君子,其道固然,今所以免君」。愿上天常生好人,就生你们这样的君子,来替天行道,所以也感你的这一分仁慈,在你危难的时候帮忙你。这个是『见杀加怒』,不可这样做,而要像子羔这样,都纯是怜悯之心。

我们再看一下五百二十四页,明的刘锡元,曾经梦到一个人拜他。因为这个例子是我们前面讲到,曹彬跟曹翰两个人的命运差很多,但是同样是武将,结果点出来曹翰的前生因缘跟后世的状况。所以因为人假如相信有过去生、有未来世,他可能就比较有敬畏之心,要为后世着想。人假如觉得没有未来世,很有可能就会狂妄放纵,什么都敢干,因为死了什么都没有了,哪知道死了就不得了了!而这些都是真实记载的。说到他在唐朝是个小官,因为听法师讲经很感动,然后就供斋供僧,就感得在宋朝当了一名大将军。因为他做了这件事,他之后每一生都是当官,然后积了一些善因。那唐朝到宋朝也几百年,到了宋为副将,「因屠城妄杀之故」,把他的福报折掉了,「生生为猪」,你看你杀他命,还得用命来还,「以偿所杀」。「曾于往岁,佃户以我抵公之租,蒙公怜而活之。今又在此偿报,特来求救耳」,他在当猪还被刘锡元救了,然后现在又在这个地方要还命债了,所以那个业力真的是半点不由人,他就又来求刘锡元。刘锡元就问:「什么方法可以救你?」他说每当要屠杀的时候非常的痛苦,但是只要闻到念佛的声音,就能化解这个痛苦,所以希望您凡见到宰杀之际,「或当烹煮之时,发大悲心,但念阿弥陀佛,或持大悲呪、准提呪」,不独能够解我的痛苦,且可以有超度的意义。说完之后,非常悲伤,感谢走了。

所以不只是这样一个公案,甚至于是有人受报地狱,结果正被行刑,他生前佛还是念得比较多,一被打太痛,他一念阿弥陀佛,整个地狱就放光。还有另外的故事,也是提到修行很虔诚,以念佛功德回向给他的父母,当然父母也生起善根,佛光注照,同时受报,在地狱受报的人统统得利益。所以这一句佛号不只能灭自己的重罪,还可以帮亲朋好友消罪业,不管是已往生还是在生的都可以,还有超度的功德力。所以我们要多念阿弥陀佛,来帮助这些有缘的众生。

我们曾经也听过师父上人说,倓虚老法师他有几个同参道友非常用功,其中有一个是八年一直受持《楞严经》,受持到有功德。后来,他曾经因为做生意跟人家打官司,他胜了,两个败诉的人想不开自杀了,那两个人的灵魂来找他。他一看,一开始还有点担心,因为毕竟因他争讼,对方后来想不开。但看他们来没有恶意,接着对方就表达,希望他超度。他说那我怎么超度你?他说你同意就好了,就踩着他的肩膀就升天了。后来他死去的妻子跟孩子也来了,也是求他超度,站着肩膀就升天了。不知道大家听过这个公案没有?当时候听觉得挺殊胜的,我们假如有这样的能力多好。念《楞严经》功德那么大,那念佛呢?《净修捷要》第十三拜:「六字统摄万法。」你看这六个字就含摄万法,那《楞严经》有没有在里面?有,所以一门即是普门。这一句阿弥陀佛是无上深妙禅。从密宗讲,一个阿字生出一切陀罗尼,一切陀罗尼生出一切诸佛。所以这一句佛号叫法界藏身,念这一句,一切佛都念到了,一切经典都念到了。这个是蕅益大师讲的,三藏十二部都在里许,禅宗一千七百公案都在里面。所以我们「如是妙法幸听闻,应常念佛而生喜,受持广度生死流」,这个生死流也包含现前阳间的有缘众生,甚至是其他空间有缘的众生,都能够蒙利益。所以这个公案也是劝勉我们好好念佛,可以让一方受益,可以超度有缘的众生。下一句进入「世俗之恶」,就是世俗人这些俗念、习气所产生的恶。

【知过不改。】

那就没有廉耻之心。「过能改,归于无。倘揜饰(就是缺廉耻),增一辜」。所以孟子说,「耻之于人大矣」,耻,羞耻心对一个人一生太重大了,「以其得之则圣贤,失之则禽兽」,差别非常的关键。「文殊菩萨白佛言」,我们看五百二十七页注解,「少年造孽,到老修行,得成佛否?」佛这个话很精彩:「苦海无边,回头是岸。」俗话说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本觉本有,一定可以恢复;不觉本无,一定可以去掉。所以犯过错不怕,最重要的是肯改过,所以弥陀这个大方便法门可以带业往生。「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从后种种譬如今日生,此义理再生之身」,所以「弥天之恶,犹可悔改」。「圆悟禅师曰: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所以「唯君子能改过迁善,则其德日新」,德日进,过日少;「小人则蔽慝饰非」,就是掩饰自己的过错,「故其恶弥着」,愈掩饰,就倘揜饰增一辜,愈来愈大、愈来愈大。「小人之过也必文,太上所以谆谆诫之」。所以我们要慎重,真的祸福一念之间,能够惭愧、奋发、改过,这是天开其慧;悠忽、昏惰、自欺、饰非,这是天夺其魄,之后就会有大难临头了。所以回头是岸重要。

五百二十八页最后一行,「宋曾子固」,就是曾巩,这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王荆公相善」,就是跟王安石交往有交情。皇帝神宗就问:「安石(王安石)这个人怎么样?」就问曾巩。曾巩说:「王安石的文章、行谊,不减扬雄,以吝,故不及。」他的文章、他的行谊,不输给汉朝的扬雄,扬雄也是个大儒;但是因为吝啬,所以不及。皇上听了说:「王安石轻富贵,也不是贪财,为什么说他吝?」曾巩说:「臣所谓吝者,是王安石勇于有为,很想有所表现,但吝于改过,他很吝啬,就是不肯改正自己的过失。」这个有为,很可能就太刻意、太强求,甚至变得强势。所以《金刚经》说,「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这个无为,大家可以好好去体会,他是随缘妙用,他内心里没有贪瞋痴慢、没有自私自利,也没有攀缘,都是顺势而为,不是刻意强求。所以「神宗颔之」,神宗听完他的分析,也是表示认可。所以曾巩也有识人之明,当然应该也是会找机会劝王安石先生,因为「君子于为义之上相疾也」,在为了公义之上可能争得面红耳赤,「退而相爱」,这是《孔子家语》当中一段话。所以像韩琦、范仲淹这些贤德之人,他们一定也会善巧的劝王安石,但很可惜应该是他吝于改过。所以本来他的才能确实是宰相之才,但是因为太护着自己的缺点、过错,最后祸延他自己的宗族,后来他儿子也死了,他绝后了,而且万世诟骂。何况今天又刚愎自用、又没才的人,所以等于提醒,决定要知过能改。

接着分析,「取小所以就大,积一所以成亿。故善贵乎积,知之即为,为之当力。老子曰:九层之台,始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人若日改一过,则消一罪业,日行一善,则增一福基」。这个讲得太好了!所以造业者百,行善者一二;行善者百,向道者一二;向道者百,坚久者一二。我们能坚持断恶修善,又能不求世间果报,「所有善根,心心回向」,这样必有成就。

「紫虚元君曰:道生于安静」,静水照大千,净极光通达。所以为学第一功夫,降得浮躁之气定,不然一浮躁,再好的经教很难入心、很难相应。「德生于谦退」,这都讲得非常到位。「观德于忍,观福于量」。「福生于清俭」,清廉节俭。「命生于和畅」,自己身心要和畅,家庭相处也要和畅。「患生于多欲」,最大的祸患就是太多欲望。「过生于轻慢」,所以慢是瞋恚的核心,一定慢慢调伏。「戒眼莫视他非」,不见世间过,「戒口莫谈他短」。其实这段话讲得都很精辟,但是每一句我们都要下大功夫去做,而功夫都下在息灭贪瞋痴慢。戒口莫谈他短,「戒心莫恣贪瞋,戒身莫随恶伴。性命犹如风烛」,一口气不来就是来世了,「恒思身后之身,形躯暂寄尘寰,休造业中之业」,不要得难得的人身还来造三恶道罪业,那不是太践踏自己的福报还有自己的灵性了吗?所以要尊重己灵。「故善恶皆存灵府,昭昭不昧毫厘。人能巧于机谋,天更巧于报应」,所以聪明反被聪明误。「由此观之,人若一日之间,或闻一善言、见一善行、行一善事,此日方不虚过」。所以每一天要闻法增长智慧,要作善增长福报,福慧双修,不使一秒钟空过,不使一句话空说。「若彼知善不为者,不知是何肺肠」,就是不知道他是什么存心。知善不为,那就是慢慢泯灭了天良,善根没了。「自甘暴弃,玩日愒月」,就是只是行尸走肉在消福报,「而绝于天,亦愚矣哉」,那不就是太愚昧了吗?所以人一定要振作奋发,知过必改,知善必为。因为我们前面也跟大家共勉,要努力带得走的,带不走的不要执着,所以要看破人生,万般将不去,唯有业随身。

接下来,「元天如则禅师普说」,这禅师慈悲,说到,「古教云:我见他人死,我心热如火,不是热他人,看看轮到我」,就藉由看到的人事,马上提高自己的警觉性。「似此等说话,那箇不得知?知则固知,只是不肯修行」,虽然好像都知道,每个人哪个人不死?虽然好像知道,但是不肯奋力、猛力的修行。「道你不肯修行,也是屈你」,说我们不肯修行,好像也委屈我们了。「现前诸大德,多是下手做工夫来底。只是未到千了百当田地,过在甚么处?」就好像都还没有很猛、勇猛,所谓发大勇猛心、立决定志。过在什么地方?「过在不勇猛、不精进、不坚固、不久长,暂时发肯心,未久又退了」。所以向道者百,坚久者一二;坚久者百,坚之又坚、久之又久、直至菩提者一二。所以修行非帝王将相所能为。「所以道,佛法无多子,长远难得人」。初发心成佛有余,「学道如初,作佛有余,始终不变,真大丈夫。如今能有几人始终不变?」所以要不忘初心,勇猛向前,「往往十箇五双,都是退道心底」。其实我们分析到这里,我们要发起羞耻心,「彼何以百世可师,我何以一身瓦裂?耽染尘情,私行不义,谓人不知,傲然无愧,将日沦于禽兽而不自知」。我们尊重己灵,所作已办、不受后有,这一生不再搞轮回了。

我们在菩提道上进一退九,也是一般的现象,我们得把病根找出来,才能有所突破。「考其退道心底因缘,盖亦各有所累而然也」,一定是被什么所累了,这个是分析出原因所在。我们很有福报,这些祖师都以他的智慧来护念我们。「有三种累。第一,无问僧俗男女,各各为身口所累」,对自己的享受放不下。

所以当老法师跟着李炳老一天吃一餐,结果吃了几个月告诉老师,李炳南老师桌子一拍:「好!就这样。」当然老师是先问感觉怎么样?师父说挺好,没有什么不适应,甚至反而身体状况更好了。老师一听很高兴,但是老师不强迫人家这么做。就桌子一拍,好,就这样下去,一生不求人。大家注意观察,师父都在表演给我们看,第一,他寡欲。人因为妄念多,能量消耗多,得吃得多,有的不止三餐,还得吃些点心。我们也要找出根源,妄想少了慢慢欲望可以轻,毕竟身体是个机器,它得补充些能量它才能运转。第一个,老人家是做到了,所以学、道、立,他屹立了,他坚持这么久。再来,要会权变,因为老人家后来得到韩馆长的护持,他也是吃一餐,韩馆长说:「你不能吃一餐,到时候你身体有什么状况,这个责任我们承受不了。」你看老人家恒顺众生。所以师父都在给我们表演,我们要会看,学得活活泼泼的,才能在这个多变的时代,不止环境变化快,社会风气变化快,人心变化也快,都要能恒顺。但是恒顺不是顺自己的习气,不是放纵自己的欲望,自己决定不贪着,但是不固执自己的做法。所以老法师在国际间,人家给他填资料填到「兴趣」,他老人家没想什么,马上就写了八个字,「恒顺众生,随喜功德」。所以我们看老人家他是没有这个身心之累,一天可以吃一餐。我们掌握依义不依语,不着在吃一餐或者吃二餐、三餐,而是能够不为身口所累。不然一听到吃一餐,自己猛力去做,最后胃受损,还是体力缓不过来,到时候还要人照顾,那不是更添麻烦?所以这个欲都是循序渐进把它放下。要以猛力放下,那也得要我们是那个根性、那个程度,不然到时候自己给他人又造成新的累赘就不好。什么事不要操之过急,总要水到渠成、瓜熟蒂落。所以对自己如是,对他人亦如是,都要让他自然而然,不是太逞强、太强求。

「其次,有眷属者为眷属所累,有家计者为家计所累」。所以第一是身口累,第二是眷属累,第三是家计累。好像有一句《增广贤文》讲,它是强调的,人也活不到一百岁,常怀千岁忧,所以这个也都是累。人岁不满百,也没几个人活一百岁,想的都是千岁忧。「这三种累,累杀天下人」。你看尤其年终,检查车子、房子种种,很多杂事。你假如房子有好几间,那报税就报好几间。养一辆车就不容易了,它还要报税,还几个月、多少公里检查一次,都不简单。当然像我们出家人没车,都是坐人家车,也要感谢人家,这些都要打点,所以念施主恩、念众生恩。这三种累,累杀天下人。「尽天下人,遭这三种累。忙了一世,闹了一世」,这个闹了一世,家家有本难念的经。「苦了一世,干弄了一世」,瞎忙,「空过了一世」。忙得自他都受益还说得过去;忙得自他苦哈哈还结怨,空过了一世。「何况又因这三种累」,接下来这个讲的我们得高度重视,因这三种累,「起了无量贪瞋痴,造了无量大小恶业」。不说别的,身口之累,假如没有吃素,你说吃掉多少众生?杀业都是很严重的。「由此业报,堕落三途八难苦海之中,生死轮回,受了无量苦恼,不得解脱。虽遭无量苦恼,只是始终不醒。其不醒者,因其不悟故也。不悟者何?不悟其身体、眷属、家计,皆不是你底」,能够悟到身外之物都不是自己的,就不会这么苦苦追求。

「如今向道,身体不是你底」,这个就不容易信了,「你尚未信」,其实就是执着这个身是我,接着就有我的家、我的房子车子、我的眷属、我的财宝,都从迷惑这个身是我开始的。佛门见思烦恼第一个就是身见,要破,那个水泡要打破,本来是大海。「山僧尽情为你从头说破,你最初来母腹中投胎之时,单单只是一箇识神」,我们的神识,哪有身体?这个身体本来不是你的,「是父母赤白和合,结成底一块顽肉,本无知觉,不知痛、不知痒、不知冷、不知热、不知饥、不知饱、不知苦、不知乐,因你一箇识神,着在这一块顽肉之中」,你投进来了,这一块肉最后变成身体,「从此知痛痒、知冷热、知饥饱、知苦乐。及乎出胎之后,索性认着,唤作我身」,觉得它就是我的身。「向道身非我有,决不肯信」。跟他讲了这个事情,身不是你,不信。「由是佛祖怜之,又苦口向你道,此非汝身,此是精血结成底臭皮袋,不属你管,不由你差排」,你控制不了它,不只它不归你管,甚至你还要当它的仆人,每天喂它三餐,不然会饿得受不了。所以我们都有老板,谁是我们的老板?这个身体,你得伺候它。「以至生老病死,皆不由你处分,何以知其然耶?」怎么说呢,怎么去观察这个真相呢?「且如你最初投胎之后,住母胎中,七日一变,次第生长,曰五脏六腑、百骸九窍、四肢六根、筋骨皮肉,渐渐成形,乃至出胎。皆是热风所吹、业力所使,你是不知不觉,何曾由你差排?」不是你控制的。「既生之后,长养至三、四十岁,他便发白、齿摇」,这些种种。谁不想十八岁,但谁保得住?祖师分析很透彻也很长,大家有空好好去体会。

所以佛菩萨告诉我们的都是宇宙人生的真相,我们能真的听懂,珍惜这些教诲,能够人身难得今已得,佛法难闻今亦闻,今生不将此身度,更待何生度此身?掌握住这个机缘,无量劫来稀有难逢之一日。真发起这个心,跟佛菩萨度我们的大愿就相应了。所以阿弥陀佛说的,「汝一心正念直来,我能护汝!」只要你真心想出离,肯忆佛念佛来修持,决定蒙他接引。业再大不怕,就像一颗大石头那么重要过海,一放上去就沉了,但是你放在阿弥陀佛的大法船,再重的石头也能到对岸去。所以祖师有偈语说到,「寄语娑婆世上人,要寻归路莫因循」,归路就是出轮回的路,不能再因循造业、因循苟且。「百年幻影谁能保?」能活一百年是个幻影,谁保得住它?难免一死,「莫负西天老愿王」,不要辜负西方的阿弥陀佛发的四十八愿来摄受我们,我们要掌握住。所以知过,知道过去都是贪恋这个身造作罪业,必改;知善必为,善中之善就是念这句「言多福,则莫若执持名号;言多善,则莫若发广大心。是以暂持圣号,胜于布施百年;一发大心,超过修行历劫」。而发厌离娑婆、愿生极乐,就是菩提心。这个在「劝发菩提心文」讲得非常透彻,大家可以多念,多发起这个心。

五百三十六页倒数第二行,「周齐桓公过郭氏之墟」,就是郭氏的大家族衰败了,看到他的废墟,你看过去也是荣华富贵鼎盛。他就问当地的老人说:「郭氏为什么会亡?」「对曰:善善而恶恶」,喜欢善行,讨厌恶行。齐桓公听了很惊讶:「善善恶恶,怎么会亡?」这个老人也很会抓住机会,提醒君王:「善善而不能为」,虽然知道善、喜欢善,但是并没有去做,就好像看了医生开的药单没有吃药,利益不了自己;「恶恶而不能去」,讨厌恶但不能去,但是这些恶,不管是恶行还是恶友,终会害及自己。「由此观之,今人自迷神识、不悟本性,万缘交扰」,种种因缘来扰乱自己的身心,统统得要去应付,都是累赘,「八面应酬」,稀里糊涂,每天不知道在忙啥。

黄念祖老居士说,认识一个人,就好像在你脖子上面套了一个绳子,今天找你聊聊这个,明天牵你去喝杯咖啡,拉一下、拉一下,每天是万缘交扰、八面应酬。稀里糊涂就这么过了一个月、过了一年,道业有没有进步?不进则退。你不要听完成德这么一讲,从此不跟人喝咖啡了。看着办,可以谈经论道的这个才能喝,以文会友、以友辅仁。不然,不是这样的缘,好好自己下功夫时间都不够了。所以孔子说,「夫我则不暇」,自己都没有那个闲工夫。夏莲居老居士说,真正学道的人「无剪爪之暇」,连剪指甲的时间有时候都用功到忘了,「安有工夫说闲话?」所以这句话,万缘交扰、八面应酬,真的值得我们深思。

觉明妙行菩萨,这是一位很特别的菩萨,西方来度化我们的菩萨。他有很多句名言,「少说一句话,多念一声佛,打得念头死,许汝法身活」。他已经告诉我们怎么恢复法身的最好的方法。「始本不离,直趋觉路」,但是「暂尔相违」,不念了,「便堕无明」,只要不念佛,「须臾背念佛之心」,剎那就是结业之所,就轮回心造轮回业了。所以觉明妙行菩萨这些法都是对治我们的问题,我们要很珍惜。他曾经跟十二个人一起修行,结果只有他成就到西方作佛了。后来机缘成熟,这十几个人又聚在一起了,他掌握这个机会,来给他们说法。所以有一本书叫《西方确指》,就是记录觉明妙行菩萨的开示。其中他告诉一个喜欢交际应酬的人,说到:「强顺人情、勉就世故」,此八字误你一生。其实这八个字就是万缘交扰、八面应酬。大家要知道,这些对自己、对别人没意义的应酬,一个都不要,干嘛做没意义的事情?但是老法师说,生活是念佛、工作是念佛、应酬是念佛,那是去跟人结法缘,利益众生能闻正法,那个要去,那不是喜欢喝这个、喜欢喝那个,那是利众,掌握机缘。平常还没机会,他请你去了,抓住这个机会讲经说法。

所以李炳南老师,老法师说,一个人干四五个人的活,那他又不是去攀世间的这些生计、身口,都不是,他都是藉由这些机缘去结法缘、去度众生,甚至于「为诸庶类作不请之友」。这一些情境值得我们反思,不能蹉跎岁月,所以要惜精神,然后珍惜岁月。惜精神,因为一念起,十法界就生了,平等心就佛法界,贪心就饿鬼,瞋恚就地狱。最值得珍重的是精神,最值得爱惜的是时光,一寸时光一寸命光,都要珍惜,专修净业,积功累德,才能功德圆满,「现生优入圣贤之域,报尽高登极乐之乡」。

「一念来、一念去,一日一夜,有八亿四千念,如风在空中,无依止所」,这些念头止都止不住。「如石压草,旋止旋生。那得有专心为善的日子?故纵知善之当为,而为物欲所移,即终日谈经说法,往往带叶陨根」,好像都在谈论,但是很多习气自欺不去掉,就好像,虽然这个树有树叶,但是根已经慢慢烂掉了。「坐取颠踬也,岂不深可惜哉!」就是这个修行都是颠颠倒倒,退得很厉害。所以佛法重实质不重形式,得要打破自欺一关。《大学》也强调「毋自欺」。得真正发大勇猛心、立决定志,不顾生死、不计成败,才能跟佛菩萨相应,才能跟专心为善相应,才能随缘消旧业、不再造新殃,才能最后「静则一念不生、动则万善相随」。我们有愿必成,往这个方向努力。接下来:

【自罪引他。】

自己的罪过故意牵扯别人,拉人家下水,这个是很没良心。我们之前讲到周必大,他不只不为恶,他是把罪往自己身上引,让人免于死罪。所以,虽然官职没了,积了大福报,最后还是做了宰相。而『自罪引他』的根苗在哪里?根苗在「倘揜饰,增一辜」,自己不肯承认错,最后还推诿责任。其实我们一犯错,不肯马上承认,还要找借口,很可能就是「自罪引他」的根源、病根所在。其实这个也不容易根除,我们的强者先牵也是一遇到事情先找借口,先把责任推到哪个人、哪个事上面去。看起来我好像没有这么恶劣,可是我们病根终在,不斩草除根不行。所以怎么练?贤者争罪、愚者争理,贤德的人一有什么错了,是我不好;愚昧的人自己错了,还要跟人家争谁对谁错。所以这每一句其实都跟我们有关。你看:

【壅塞方术。】

把济世养生的技能保密不公开。因为有一些是可以利益世间(当然前提是能利益世间的方术,不是搞那些神神叨叨的,那可是错误的方向跟风气了),故意阻挠一些技能的流传,让它不能通行。比方说你本来有传下来可以济世的这些药方,你不传,这还是有过失。为什么?罪从心起,用的都是私心才不传,那怎么会没罪过?其实我们这一生真正要不犯这个过,就是你有多少能量要发多少光。老法师说,你不能把你的能力埋到棺材里面去,那有罪过。所以老人家都给我们表演,全心全意牺牲奉献给众生,这么大年纪都是不辞劳苦。下一句:

【讪谤圣贤。】

这个可能就是对圣贤人讥讽,甚至于是对于经典毁谤。这个所造的罪业,就像我们前面所引的《阿难问事佛吉凶经》,你对道德之人恶意相向,那就等于是对佛不敬一样,那个果报可能很惨烈,而且是在地狱之中。宁可万石弩射身,也不可恶意对道德之人,这佛已经很警惕我们。而近代也是因为学得不通达,甚至儒释道之间互相攻击,这是错误的,佛门说自赞毁他是重罪。雍正皇帝看到这个问题,所以才有一个「上谕」,「雍正皇帝上谕」强调:「三教之觉民于海内也,理同出于一原,道并行而不悖。」我们更要警惕,不能去批评其他的宗派,甚至是其他的宗教,都不可以这么做,都要僧赞僧,都要好的宗教互相称赞。所以老人家都在给我们做表演,互相学习、互相赞叹。当然,带动各个宗教都回归教育,然后把力量团结起来,都是在教化大众。

五百四十五页,明朝的李卓吾,他常常诽谤圣贤,而且不只是当前的,还毁谤过去的圣贤。他自己还创了个「二人语」,就是好像两个人互相对话,「其一曰: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其一曰:然则羲皇而下,尽燃烛而行耶?」这个就是在调侃孔子。次及孟子、次及程朱,他都在毁谤。最后犯罪死在狱中,这个果报也很惨。还有一个读书人拿孔子开玩笑,刚好有一个孔子象是用泥土做的,几个人在搬,因为要移到另外一个地方,他看到大家在搬,比较重,他就开孔子的玩笑说,难怪孔子,他的字是仲尼,是他的字。这个就是对孔子不恭敬了。所以我们不能丝毫轻慢佛菩萨跟圣贤。他开一句玩笑话,当场官员呵斥他,结果回去之后他就变得傻傻的。因为侮辱圣人,这个果报就是愚痴。

「文昌帝君曰:士之隶吾籍者,皆从敬重文字中来」,所以敬重文字,因为文以载道,也是敬重圣贤。宋朝的「王沂公父」,只要见到有字纸被遗弃,他都捡起来,用香水洗了之后把它焚烧。有一天就梦到孔子,孔子是文宣王,来抚摸他的背说:「汝敬我教,惜汝已老」,你年纪已经大了,所以遣曾子「来生汝家。晚年生子,因名曾」,所以他的儿子叫王曾,后来是「名宰相」。后面还举了一些例子,坐了经文,举家都害病;毁损《孟子》,结果「全家灭亡」;然后「埋字纸而五世登科」,这些历史上都有记载。而尊敬经典、读诵经典功德很大。五百四十七页,「明戚继光」,他是持《金刚经》,梦到一个去世的部卒,他底下的官兵,哀求他帮他诵一卷,「以资冥福」,这样可以功德来救拔他。公早晨起来就诵完了,后来又梦到他,他感谢公之大恩,但是只有得到半部,因为中间杂了「不用」两个字,就夹杂了「不用」。结果戚继光先生就思考,怎么会这样?原来他的婢女送了茶饼来,他只是挥手,并没有讲话,但是因为心是动了「不用」二字,所以这个很感应。他隔天就关起门诵经,后来又梦到这个士兵来感谢,说已经获超度了。所以一念夹杂尚且不可,更何况还开玩笑,还侮辱经典、侮辱圣贤?这个罪业就太大了。下一句:

【侵凌道德。】

破坏有道德的人。这里五百四十八页,「世间道德之人,如读书明理之儒士、刻苦修行之僧道,言为法则、行则楷模,超等出伦,天地正气之所钟也」,爱敬尚且怕不够了,怎么可以去侵害他们?接下来这个事例说,「国清禅师说法,有某为分守道」,这是一个官职,他不信佛,居然把国清禅师绑起来打了二十杖。半夜梦到他去世的父亲流着泪很生气跟他说:「你怎么敢侮辱禅师?阴间的冥王打了我二十个铁鞭,而且削去你的官职了。」所以这个是大不敬。另外一个正向的例子,张良,他就是因为恭敬那个老人,后来才得到《太公兵法》,也调伏了他比较年轻气盛之气,最后能够辅佐汉高祖刘邦取天下。这是个正向的例子。接着我们看:

【射飞逐走。】

射杀飞禽,赶抓走兽。

【发蛰惊栖。】

『蛰』就是冬眠的虫。挖掘蛰虫、惊吓栖鸟,这个都是让这些生灵很惊恐,甚至伤及牠们的生命。

【填穴覆巢。】

毁损洞穴、鸟巢,使虫鸟走兽没有办法居住。我们人同此心,设身处地的话,我们肯被人家这样追杀吗?我们自己没住的地方怎么生活?所以强恕而行,我们时时要提起设身处地的恕道。

【伤胎破卵。】

伤害怀孕的动物,弄破牠们的蛋。种如是因,必得身体不健康,甚至是后代都会遭殃的果报,殃及子孙,若不死丧,则有水火盗贼这些事情。你伤人命要还命,欠人债要还债,这个都是轮回因。所以我们想起《楞严经》提到的,「汝负我命,我还汝债,以是因缘,经百千劫,常在生死」,这个就是命债;「汝爱我心,我怜汝色,以是因缘,经百千劫,常在缠缚」,这个就是情债。「唯杀盗婬,三为根本」,杀是命债,淫是情债,盗,钱债,欠债还钱,天经地义,这一辈子没还,下辈子还得还。唯杀盗淫,三为根本,「以是因缘,业果相续」。所以,为什么要持五戒,为什么要息灭贪瞋痴?才能把轮回根去掉。所以我们不干这些事,我们要慈心于物,而且不能瞧不起众生。

我们看到五百五十一页,唐韦臯养了一只鹦鹉,牠每听到念佛就非常振奋,然后很仰慕,也肯念佛。鹦鹉可以讲话,牠念「南无阿弥陀佛」。有一天,牠就这样端立着就走了,那功夫很高。烧了之后,「舍利十颗」。韦臯还替牠立塔来纪念牠。「又宋元祐间」,有一个出家人养了一只鸲鹆,就是一般讲的八哥,八哥也会讲话,「恒随僧念佛。一日,低头敛翼立逝」,这些都是站着走的,头低下来就走了。所以看到这里说,我们可以人而不如鸟乎?也要努力。至于这个僧人很爱怜,把牠埋葬,结果葬牠的地方居然生出青莲花一朵,而且那个香非常的浓郁,很特别。结果给它打开来看,这朵莲花是从这个鸲鹆的舌根生出来的。所以很多人,当地的人都来看,这个表演让我们敬佩。当地的太守还作偈曰:「天产灵禽八八儿,解随僧口念阿弥。飞禽尚证无生忍,我辈为人岂不如?」所以合而观之这些例子,「天下大小物类,俱属生灵,我佛慈悲,平等曲护。而人乃戕之」,人却去伤害,这怎么忍心?应该效法佛的平等慈悲。

后面都举一些伤害生灵的事例,最后都得很惨的果报。也举到救生灵的善报,五百五十七页倒数第二行。有一位比丘已经得六神通,与一个沙弥,这个应该是小沙弥,「同处」,住在一起。他在定中看到沙弥七日之后就要死了。因为是还小,就方便让他回去,他刚好就可以在家里,也看到父母,不遗憾。过了八日,这个沙弥又回来,比丘感到很惊讶。「入定观之」,乃知这个沙弥在回家的时候见到一个蚁穴,整个大水要流进去,他「急脱袈裟」,取土来堵住水进去。「以此因缘,延寿一纪」,就延了十二年。这个沙弥因此精进,证了阿罗汉果。这是正面的例子。所以一提到护生,注解都很多,显然我们行善当以救护生命为先。《大智度论》说,「诸功德中,不杀第一」,上帝好生,物皆恋命,所以我们救护生命也是代天行化。

刚刚这四句是杀生之恶,接着乙五是「柔弱之恶」,意思就是去损人,以为是利己,其实是小人冤枉做小人,损人一定损己,自他不二。孔子曾经掌握鲁哀公问他话的时候,讲出了一个很重要的教诲。因为鲁哀公问他,房子往东边建吉不吉祥?孔子说,天下有五个不祥,往东边建不算在里面。第一个就讲出了,「损人自益」,损别人利益自己,「身之不祥」,其实是害自己;「弃老而取幼,家之不祥」,所以要忠孝友悌,你要孝顺父母、孝顺老人、尊重长者,不然你家就不祥;「释贤而任不肖,国之不祥」,贬正排贤,这国家就麻烦了;「老者不教,幼者不学,俗之不祥」,整个风俗就愈来愈偏了,因为上位者、长辈都不教,这个就是失职了,这个就是《三字经》讲的「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最后,「圣人伏匿,愚者擅权,天下之不祥」,圣人的教诲没人讲了,都是这些讪谤圣贤、侵凌道德的言语跟行为,那天下就不祥了。所以这个柔弱之恶其实都是不吉祥,都是孔子说的,损人想要利益自己,那是不可能的。所以理得跟大众讲清楚,他不会干这些傻事。

【愿人有失。】

希望别人有过失,这是很不好的存心。五百七十页,李士衡奉命出使高丽,俞英是他的副将,他所得到的这些礼物都委托俞英帮他管理。当副将要尽忠,但是他反而私心,恐过海的时候有湿气,在底下的东西会比较受影响,他就损害别人,他就把衡的物品放到船底,把自己的东西放上面。结果刚好遇到大风,这个船就晃得厉害,然后划船的人就说要减所载的东西,「仓忙中信手抛之」,就赶紧把东西扔到海里去,不然太重了。结果风定下来,检查所丢的都是俞英的东西,反而是李士衡他的东西在船底,都没有失。他这个是自私自利,其实一般的人也容易起来,都是心不平等,都是只顾自己。所以平等心感佛法界。当然,能自卑尊人,这个就符合儒家处世之道。所以很多有智慧的父母、长辈,不管是平常,甚至是临终,后代问,就教他们:汝等只要学吃亏,就有后福。所以不能『愿人有失』,要纯是一颗祝福人的心。五百七十一页,邵雍先生,邵康节,他写的诗说到:「每日清晨一炷香,谢天谢地谢君王。但求处处田禾熟,惟愿人人寿命长。国有贤臣安社稷,家无逆子恼爷娘。四方宁静干戈息,我若贫时也不妨。」这个心是,真正时时是念恩,时时又以这个善念祝福每个人、每个家庭,祝福国家、祝福天下,这样的心境非常可贵。也觉得这首诗,我们每天定课完念一遍,这个也是普贤行。普贤行最重要的心量,普皆回向,就是扩宽心量。

好,今天这一节就跟大家交流到这里。大家想说下一次最后一节,还有那么多没上。Don’t worry,我们会挑重要的再讲。真的下一节课没讲完,成德会再补个几节,规定是上二十节课,我们多几节。你们该准备口试、准备论文就准备,有空再参考。我们还是把它一些重点,能在最后这几节课再交流一下。谢谢大家!

说明:

(1)、资源来源于网络公开发表文件,所有资料仅供学习交流;

(2)、本站所发布内容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可以联系客服删除,微信:xsxyd6688;

福德智慧 » 《太上感应篇汇编》学习分享 成德法师主讲(第十九集)2020/4/16 英国威尔士兰彼得

发表回复

提供最优质的资源集合

立即查看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