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上感应篇汇编》学习分享 成德法师主讲(第二十二集)2020/4/23 英国威尔士兰彼得

成德法师视频在线观看【点此选集】《太上感应篇汇编》学习分享点此选集

成德法师移动硬盘全套目录【点此查看

成德法师音频机合集目录【点此查看

 

诸位亲爱的同学,大家好!我们接着上一堂课讲到「科会」乙九「藏阴恶」,都是比较阴狠、险毒的这种恶行。「见他荣贵,愿他流贬」,这见不得人好,「见他富有,愿他破散,见他色美,起心私之」,这些行为出来,我们说天地难容、鬼神震怒的行为不能做。尤其「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要能真正恢复明明德,存天理、去人欲,在这些欲当中要慢慢慢慢的调伏。而且不觉本无,这些烦恼、习气、欲望是虚幻的,一定可以去掉。

就像前面讲到的那位先生,明朝的这一位王龙溪先生他举的那个譬喻。有一个很有名的妓女在帷幕,我们说房间里,你一打开来,是你妹妹、是你女儿,那当下这么强的欲一下子不就都没了吗?那是真的,怎么会这样?会变的都不是真的,是我们认假为真,才被它控制住。所以这些理要明白、要看破,就比较容易放下。都要历事练心,慢慢慢慢去调伏。而且它有一个过程,不能操之过急,也不能因为气馁而颓丧,总要观照到自己的念头是不是在正念当中。而什么事情都要水到渠成、瓜熟蒂落,对治一个习气也是如此,「宽为限,紧用功」。我们不要看到这个宽为限就懈怠了,紧用功,「工夫到,滞塞通」。尤其人的精神层面愈提升,他对世间的欲求就愈淡。所以那个放下不是逼出来的,那个放下是慢慢慢慢精神生活愈来愈提升,尤其是尝到法喜,俗话讲世味哪有法味浓,这五欲六尘这个是世味,没有法味浓。但是在这些欲望当中,我们要严以律己,宽以待人,能够包容别人,毕竟调伏这些欲望不简单,但是严以律己,不能给自己太多理由、借口。这也是忠恕之道,要多用在一切境界。所以只要肯精进,慢慢慢慢这些欲望自然就淡,但是不能间断。每天的功课不能间断,所以叫定课,人就会愈做愈有定力,愈有观照的警觉性了。下一句:

【负他货财。愿他身死。】

这个等于是恩将仇报,这个就太险毒了。我们看到七百零七页,注解当中讲,「货,是器物。财,是银钱」。「负」,是因为我们自己缺乏,然后人家借我们用,救济我们,可是借了以后没还,辜负人家的恩德,甚至还耍赖,这就很不好了。所以「《中诫经》曰,欠他债负,目下未有填还」,就是欠人家钱,眼前还还不了,「长思忧负,勤想偿之」,这是一个很正确的态度,我们说欠债还钱,天经地义,这些都是做人最根本的。既然是天经地义,所以这里讲要长思忧负,就是要放在心上,积极去工作,然后趁早可以还人家。「若以不还之故」,不愿意还,甚至反愿他身死,然后他死了就不用还了,或者没人知道了,我也不用还了,这样的存心,注解讲,「现生便是豺狼」,这样的心是豺狼虎豹的心,太狠毒了。现生已经变成畜生的存心,来世怎么逃得了做马做犬!这样的存心不是很愚痴吗?甚至于这个愚痴表现在哪?天地人三才的人你不当,你要沦落到畜生存心,那不是糟蹋自己!人身难得,佛法难闻,东土难生,那应该是发大丈夫之愿,能够利益苍生,能够了脱生死,而不是沉沦在人欲之中,起贪瞋痴慢,甚至还起了咒人家的心,那就真的是自甘堕落、自掘坟墓了。所以深信因果重要,不能只看眼前去占便宜。君子乐得做君子,小人冤枉做小人,所以讲经为什么重要?他不明理就随顺习气了。

具体事例我们看,「白元通,欠杨筠钱四千五百文」,然后好多次去要,都没有还。结果杨筠去世了,白元通就把这个事盖住了,都不讲了。在古代,父债子要还,不能这样就瞒混过去了。后来杨筠家生了一只驴,忽然讲人话了,说:「我是白元通,因为欠了你们家钱四千五百文,我才堕到当驴。今天西市(西边那个市场)有卖驴的商家,他也欠我钱,刚好是这个数。你们可以赶快把我卖到这个卖驴家,你们得到钱,那我也算偿还债务了。」杨筠的儿子就照这个驴讲的话去做了,结果这个驴卖了两天之后就死了,所以牠债还完了,牠就走了。所以看这个例子,我们就要觉悟了,人世间决定没有占便宜的事情,也没有吃亏的事情,欠债还债,欠命还命,欠情要还情。所以真明白的人,君子乐得做君子,明理了,遇到顺逆,尤其是逆境界,逆来顺受。而且这个顺受不是勉强的,他明理之后,理得心安,人家跟我讨债,就报掉了,我就无债一身轻,那不事事是好事了吗?「人之无过咎而横被恶名者,子孙往往骤发」,他没有过失,却有受很多毁谤,但是事实上那个毁谤也是前世的因报掉了,他又不抱怨、又不跟人家冲突,他能够接受。这个是观德于忍,他能忍受别人侮辱是有德行的、是有度量的;观福于量,他就有后福了。就像《金刚经》提到的,「受持读诵此经」,结果被人家轻贱,那为什么?因为有「先世罪业应堕恶道」,什么事都有因果的。今天我们受持读诵《金刚经》、大乘经是种因,必有好的果。但是现在会被人毁谤那是果,它也有它的前因,这因果是不能混在一起打混仗的,如是因会有如是果,因果又通三世。所以要很清楚因果的定律,不然到时候发生一两件事,人家又讲几句话,又不信因果了。要坚信、深信,才靠得住。

师长老人家有一个专题就是「因小果大」,确实讲得透彻。这个世间现在最快、最有效的挽救人心的方法,就是讲因果教育。尤其还得用科学来讲,现在人都有读过小学、中学,都有受科学教育,你拿证据来。古代很多证据,他说那个是以前的,还得拿现代的,还得拿科学家的。所以师长老人家很慈悲,时时都是度众生为念,就像《涅槃经》讲到的「度众生故,为说无上微妙法药」,这个法药就是治他的烦恼习气的,救他的慧命。首先怎么救?让他相信因果,信为道元功德母。然后还要以他能接受的方式让他信,这叫「随众生心,应所知量」。他讲科学,他要证据,拿近代科学家的证据给他看。所以当时候二OO二年,成德到澳洲净宗学院去学习,当时候老人家就有找我们这些年轻人,尤其英文能力好的,就翻译西方这些科学家用科学手段来证明有轮回这个事实真相。刚好成德英文不怎么好,可是有一个同学他就把他那个讲课让给我了,所以我也看了一些资料,印象也很深。

比方有一个人,他帮助他的朋友,在他朋友很危急的时候帮助他了,后来他这朋友有钱了都不还他,他气得都不行了,都想去打他一顿。后来刚好遇到人家给他催眠,他就看到自己前世就是去住到一个旅店,住了好一段时间,要结帐了,结果这个旅店的老板死了。他前世心里想,就像这里讲的「遂昧其事」,就是把这个事盖起来了,不去还债了,也不还给这个旅店老板的家人,不还。你看前世,多少世前是这样。后来转世到这一世,这个旅店的老板就变成他朋友了,所以给他借钱都不还也是有原因的,不是没有原因的。这很有意思的,有些人给这个人借不还,给那个人借还他。然后更特别的在哪?特别的在他前世没有还的那个旅店的费用,到这一世来,他经过很长时间,还把通货膨胀、利息这些统统算在内,就差不多是这一世还的钱。所以我们说连本带利要还,人世间是这样,阴间经过时空,还是这个样子的道理。所以真正懂了,没有占便宜的事情。

还有一个七、八岁的女孩,记得前世的家庭、生活、眷属,这个你没法解释了吧?她假如没前世,她怎么都记得,她去哪里想象?那地方她又没去过。科学家就来调查这个事,她说我前世的情况怎么样,都讲得很清楚,科学家就跟着她去。结果到了她前世的家,她儿子出来了。因为科学家事前就去这个地方充分了解情况了,才把这个女孩带回前世家。结果她儿子出来,这个科学家就故意讲说这是妳某某亲戚,就不说是她儿子。当下这个女孩就很肯定的,「他是我儿子」。而且八岁的女孩看着这个大人,她儿子已经长大了,那个眼神就像妈妈的眼神,她有前世记忆。进了家门,看到她丈夫又新娶了一个太太,这八岁的女孩看到她丈夫续弦的太太,眼神就充满嫉妒心。所以人这些习气都是与生带过来的,这些烦恼真的是常相随,你说一个八岁的女孩,看到这个情境她嫉妒心也起来了。后来这个科学家就问这个小女孩说,「有没有哪一件事是只有你们夫妻知道的,任何人都不知道?」这个小女孩说有,他给我借了多少钱,只有我们两个知道,他没还我。那先生听了之后都不好意思了。所以哪怕人死了,这个帐是赖不掉的,没有占便宜的,也没有吃亏的。

但是这些故事就让我们感觉到,人世间不要强求、不要留恋,不然这些心念,嫉妒也好、计较也好、情感纠缠也好,统统是轮回心造轮回业,我们就出不去了。所以真正看破世间,统统不计较了,来报恩、来还债的,不用了,我都不要了;来讨债、来报怨的,欢欢喜喜还给人家。而且你欢欢喜喜还,可能还还得快、还得少,因为对方也有良知,你还得很痛快,把人家善根唤醒了,算了算了,后面的不用了,人心会互相交感的。重要的是真正相信因果,所谓随缘顺受为忍辱,那慢慢身心就轻安了,无债一身轻。

下一句是属于乙十的「有阴恶」,这个也是很阴险,但是表现出来了,刚刚那个是心理活动。第一句:

【干求不遂。便生呪恨。】

等于是非分的奢求,不能够顺自己的意,就咒骂、怀恨他人。这个不只是意恶,还有口业造出来了。我们看七百零九页,「凡有干恳求托于人者皆是」,去拜托人。「不遂,不如意也」,不遂就是不如我们意。「呪是愿其灾祸,恨是蓄其怨毒」。君子是通达事理,「达理安命」,怎么肯向人干求?所以会干求,已经不是君子存心了。君子是「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他守分安命,他乐天知命,他不会去希求,所谓素位而行,不去贪求。所以我们当然是要以君子为榜样。「苟或有之,已非端人」,就是我们有这个干求的心,已经失了正念。假如求了又不如意,那还是应该自己反省自己。如果真的去咒恨,那我们不就虽然读圣贤书,变成反覆无常的小人了?所以格物重要,不要去贪求,贪不到,瞋恨就很容易起来了。你看这种就是咒恨,这个都是地狱因。我们看宋朝的庐某,他在夜里怀了百金要去贿赂王旦,然后请他可以把「江淮发运」这个职位给他。王旦就等于是推辞他了,然后告诉他:「你的才能还不能承担这个职位,我怎么敢以私来废公?」这个庐某很惭愧,就退下去了,走了之后就很怨恨王旦,就终日在那里诅咒王旦,希望王旦赶快死。然后就梦到神呵斥他说:「王旦忠心为国,你怎么求他赶快死?所以上帝将要降罪给你。」果然数日之后他就死了。因为王旦是国家栋梁,你还咒他死,这个心太恶了。这个心,我们说片言折尽半生福,你一句话就把你人生一半的福报折掉了,就是这个话太苛刻了;同样的,这个念头太不好,福报就折完了。所以人的福报每天都有加减乘除,确确实实是命由我作,福自己求。这个庐某他这样去咒王旦,那他的福报就除以二、除以三,一下子就没福了。

我们看七百一十页,「宋谢良佐曰:万事其实有命,人力计较不得」。这是一个读书人,一个当官的人,他对人生很深的感悟。就是都有他的命数在,不是说人能够去计较了,你就能够获得的。你没有那个命,真的让你坐那个位置就死了,你扛不起,我们说德不配位,那个位置会压死人。我们听师父上人讲过,有一个人,他好像是军中的少将还是中将,反正就是上面已经通过要让他再升一级,明天才发布,他已经知道了,前一天晚上就太高兴了,宴请亲戚朋友来吃饭,当天晚上就死了。隔天就不用公布了,那被他这个官职给压死了。事实上心态也不对,你升那么高的官要战战兢兢,就好像前面讲到的受宠若惊;你反而觉得很高兴,那分明人生的目标就是谋名利、谋官职,不是真正在这个位置上为民去谋福祉,或者是说真正为国效力,所以德不配位,坐不住。所以这句话真的有人生哲理,「人力计较不得」。他谈到他平生从来没有去求过人,写书信都没有写给那些掌有大权的人。那就有人劝他:「你不讲讲人情,动用动用关系?」谢良佐就对他讲:「又不是他能够升迁我的,我自有命,我的命。」这个真的是理得心安。

在印度有一个公主,她学佛。结果她父亲是国王,就问她:「妳看妳这一生有这样的荣华富贵,谁给妳的?」她跟她父王说:「我前世修来的。」她父王就不怎么高兴了,就把她嫁给一个乞丐,我看妳还有没有福报。结果嫁过去,这个女孩真正信佛,她也没有生烦恼,就随缘。结果一嫁,虽然是个乞丐,事实上他是中道没落,她的丈夫以前的家族也是挺兴旺的。后来可能命中就有福报,所以回到丈夫以前的地方,就发现了财宝,结果一下子就很富有了。后来这个国王一看,确实是她命里有的,不是我这个老爸给她的。都是自己的命中注定的。你看甚至于兄弟命运都不一样,双胞胎也不一样,确实命由我作,福自己求。

宋范忠宣公曰(这个就是范纯仁先生):「人虽至愚(人虽然愚昧),责人则明。」这个话也很有哲理,他虽然愚昧,他看别人的问题他也挺厉害的。成德之前在小学教书,那个最调皮捣蛋的,你让他看别人错在哪,他也很厉害。所以我们看别人就很厉害;「工于论人者,察己必疏」,看自己就不清楚了,因为功夫都在看别人上了。「人虽至明,恕己则昏」,他虽然天生比较有聪明、聪慧,可是只要他自欺了,宽恕自己了,慢慢慢慢智慧也会障碍住。所以人处世应该以责人之心来责己,恕己之心来恕人。我们每天念头、言行错这么多,我们都不跟自己计较,别人跟我们相处几年就讲错一句话,我们就抓着不放,这处世不是不符合忠恕之道了?那就不在道中,我们处世就是颠倒、就是造业了。就是时时我们是守住忠恕,忠,「责人之心责己」;恕,「恕己之心恕人」。有这样的心境,就不可能去抱怨别人,更不可能去咒别人,都是我自己的问题,怪不得别人。所以有这样的心境,「圣贤地位,不患不到」,一定是「德日进,过日少」。

而凡事会去「干人、尤人者」,干人就是去求、去找关系、去巴结、去谄媚;尤人那就属于求不到就生气,要报复。有这种态度,「应将二公之言三复」,应该将谢良佐先生跟范纯仁先生的话好好体会入心,就不再顺自己这种干人尤人的习性了。只要真的能把这些教诲放在心上去落实,命运也一定会改变的。再看下一句:

【见他失便。便说他过。】

就是人家有不如意时,就议论他当下、甚至于是过去平日的过失,就借题发挥。这个有点幸灾乐祸,这不厚道。「失便」,就是遇到不可为之事,「处不得志之境」,就很困难、沮丧这些情况。「天下之事境」,事情、境界,「本来败易而成难」。确实经历过事情,我们体会过人生,善事常易败,善人常得谤,成事是不容易的。方方面面条件都具足,这事能成;只要人事环境、物质环境有一些不具足了,可能就前功尽弃。所以真正体会人生成事不易,对人不苛刻,能包容、能鼓励、能成人之美,能去补位、去补人家的漏。所以「逆多而顺少」。「或运蹇时乖」,就是时运不济,难以亨通,「所行拂乱」,所以自己遇过了,对别人也常常能体恤得了;「或偶然过误」,就是这个失便可能是他遇到很多考验,不得志,不能突破,或者他可能有做出失误,然后来不及挽回了,「改悔无及」。所以「行路艰难,古今同慨」,就是人生有很多的挫折、无奈、艰苦,走过人生的人应该都有这样的感慨。每一个人都有这种体验,他能同理心去理解别人。但是「乃有一种不近人情之人,平居好为面交」,就平常是好像很热络、套交情,「一经困踬」,遇到别人不如意,「每每置身局外」,就好像跟他不相关,甚至于还取笑人家,阻挠他人,然后还批评:「本来就是他的不是嘛!」所以就感叹,讲这种风凉话的人我们应该「自反生平,果然从不曾做差一件事乎」,难道我们就没有做错事、没有困顿的时候吗?所以这个『见他失便,便说他过』也很容易犯,我们不能设身处地感同身受,就很容易变落井又下石了。

明朝汉州的王生,这个读书人他喜欢指摘人家的过,「扬人恶,即是恶」。他的邻居有死了孩子,王生就骂人家说:「因为你恶太多了,你才有这个报应。」结果过没多久,王生的两个儿子都病死了。结果人家邻居找到机会了,反过来讥笑他:「我才死一个,你死两个,那你的恶就更厉害了!」就是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他的族兄,同姓的族兄弟去考功名,考得不是很顺,列在四等。结果这个王生习气太重,遇到一些祸患现前也没有反省,继续还是逞口舌之快,就批评人家说:「你的文章太荒谬了,怎么可能成绩会好?」结果不到一年,他自己考,被列在五等,比他的族兄还差。他族兄反而就讽刺他:「吾弟,你的文章不就更荒谬了吗?」

所以我们说不要刻薄处世、刻薄言语,要能体恤人家,要给人家台阶下。待人应该是要从有过中求无过,人家纵有过失,我们给人家台阶下。这个不止让我们的度量大,而且你能这样处世,本来跟你有怨结的人慢慢就化开了。律己、持己要从无过中求有过,好像自己没过,还要反省得更深刻。甚至是团体有什么事情了,把这个过失往身上揽,这个就是非常难得的修养。我们看到一个很好的榜样,鲍叔牙。管仲说,我曾经跟鲍叔牙一起做事业,结果搞得没成绩更困穷了,鲍叔不以我为愚笨,「知时有利有不利」,就是时节因缘有好跟不好的时候,他不责怪我,能体谅我;我曾经三次去当官,三次都被国君给否定掉了,不用我了,但是「鲍叔不以我为不肖」,没有说我是没能力,他理解我是没有遇到好的机会、时机。所以都没有见这个好朋友的过,还是一直信任、鼓励对方,甚至于后来还推荐管仲来做齐国的宰相。这个在历史当中我们说管鲍之交,特别是朋友跟朋友之间的榜样。所以「由此观之,则古之豪杰,亦往往有失便处」。最可贵的在哪?「知己之人,于困穷中相慰勉耳」。所以怎么可以他才半步有失,我们就变落井下石?这样的人失了互相鼓励、互相怜恤的道义,然后也违背了去扶持护念人家的仁德,「乐祸幸灾」,这个属于不仁、不智、不义了,这样的人怎么灾祸会不到他身上?不仁、不义、不智,那就失了人格,怎么还能免祸?我们看下一句:

【见他体相不具而笑之。】

就是见人家外貌丑怪的人,不怜悯,反而讥笑。注解这里讲:「四体残缺,形相鄙陋,非由生前恶孽,即系父母遗殃。一遇此辈」,遇到这样的人,应该「哀矜而保全之」,应该生起一种怜悯心,怎么忍心再讥笑呢?况且人之能不能有成就,是在他的器识,他有没有器量、度量,他有没有见识,而不在于他的体相,身体、相貌。接着具体讲,周勃他是汉朝的大臣,可是他有口疾,人家做到宰相;晏子身高很小,可是他得到国君的重用,把国君辅佐得很好,也是一代名相。都在史册当中,「不可枚举」。所以人『体相不具』,他往往自己就很悔恨,你还笑他,那不是犯了他的忌讳吗?所以处世也要懂得不要犯人家的忌讳,一犯,人家可能就这种内心的痛恨很难消除。这里又举了好几个历史上的例子。你看「齐顷公母,笑却克而被伐;平原君美人,笑躄者而被诛;赵县人,笑孟尝君为眇小丈夫,而被杀」,这都是因为取笑别人惹来杀身之祸。「此皆前车覆辙,可为深戒」,引以为戒,我们要以史为镜,不要犯这些过错。

【见他才能可称而抑之。】

见人家有才能,不称赞,反而压制他、贬抑他,七百一十六页,见人家有才,反而是压制人家。「与蔽善挫长不同,蔽则有幽锢之意,挫则有摧折之惨,此则又进一层」。「盖可称而不称」,就是抑,比起蔽善、挫长这两条,好像见才而抑罪稍微轻一点,可是细细去推敲,他这个恶行非常的微细,容易被忽略掉。因为这个蔽善,等于就是把人家给遮了,挫是把人家这个长要去给人家破坏了,它是很明显的行为出来了。可是这个抑,其实该称赞而不称赞,就有抑在里面,就是我们的心念在该称赞的时候不称赞,其实就已经是犯了这个『见他才能可称而抑之』了;等到有言语行为出来,那就愈来愈严重了,所以斩草不除根,春风吹又生,就还是有比较嫉妒的心,就很难不犯这个过失。

周朝的战国时代李斯、韩非,都是跟着荀卿学习,跟着荀子学习,而李斯自己知道才能不如韩非。秦王见到韩非写的「说难」,看了之后很崇敬,恨不得赶快见到他。后来韩王就遣韩非出使秦国,秦王跟韩非一交谈,秦王就很高兴,可能也很想重用他。但是李斯他就私心慆慆了,就怕韩非得宠,那他就可能失宠了,然后就进谗言让韩非下狱了,把他给关起来,甚至还逼死韩非(服毒)。韩非表达给他一个陈述的机会、申述的机会,但是李斯也很狠毒,根本就不让韩非再见到秦王可以解释解释,后来就死在狱中。结果这个果报很快就现前,没多久李斯就被赵高诬陷,所以李斯诬陷韩非子,没多久他又被人家诬陷。而且李斯也想着要能见到秦王好好为自己辩白,也求不得了。这个事情发生之后,真正有人生阅历的人说,你看天道好还,他才害死自己的师兄弟韩非子,他自己没多久也同样的下场出现了。

我们很强调,要把政治办好,人才是关键,「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所以推荐一个好的人才,这个是大福报,因为这个人才一在位,他就可以利益很多人,不管是国家还是企业团体。所以「进贤受上赏」,推荐贤德的人,这个上天的赏赐是最高的。但是「蔽贤蒙显戮」,就是压制这些人才,甚至陷害他们,得的恶报非常的快速明显,李斯就是这个例子,而且他不只是自己被腰斩,连他的儿子都一同受死。所以他这个狠毒最后是必有余殃,殃及后代他就绝后了。我们接着看乙十一是「忤逆恶」,这个是忤逆的罪恶。

【埋蛊厌人。】

在暗地里埋下蛊毒,用邪术妖法来魇魅人。这个在历史当中也都有出现过,这都是属于非常阴险狠毒的。当然,假如人有正气,也不会受这个害。就像真念佛人,有二十五菩萨随护其人。像《地藏经》里面,持《地藏经》、念地藏菩萨,种种殊胜果报,其中就有这些邪的东西侵害不了这个真正修学的人。所以一来,我们绝不能做这样的事;二来,我们能够真正依教奉行,也不受这些陷害。

【用药杀树。】

用毒药杀伤草木,花草树木。七百二十页讲,「一草一木,皆是造物生意」,都是天地造化滋养起来的,不能糟蹋。「高柴方长不折」,高柴是很爱惜物命;也很尊重人,他不踩人家的影子。他连影子都会恭敬,更何况是人?孔子很赞叹。佛有说到,「树木年久者,多为鬼神所栖」,一般超过一个人身高的树,可能都有鬼神在那里栖息,所以不可以轻易去把它砍伐。你把它砍伐,就好像你把这个鬼神的房子给拆了,他哪有不生气的?所以以前的人要用树木盖房子,他得先对着这个大树给它祭拜,跟鬼神沟通,然后几天以后再来砍。所以我们说人与人要通人情事理,跟不同维次空间的生物也要懂得这些情理,要会沟通。所以伐都不可以,更何况你是用药来杀这些树?那就更不妥当了。下一句:

【恚怒师傅。】

我们《太上感应篇》的句子,有一些从外相上看好像满相近,但是其实有差别。太上老君在讲这些也讲得非常细微,把那些差异都点出来了,有一些是在行为上,有一些是在心念上。比方说『恚怒师傅』,因为前面有「慢其先生」,我们看注解里面讲,「恚怒师傅」跟「慢其先生」有别,因为「慢是无故而慢之」,就是没有发生什么事,但是那个态度就是傲慢。这个恚怒师傅什么原因?因为教训学生,学生不只没有反省,变成恨老师了。所以古代人,「古人事师之道」,什么态度?「无犯无隐」,不能冒犯老师,这是一个恭敬的态度。所以老师有老师应该遵循的道,学生有学生应该遵循的道。我们前面《阿难问事佛吉凶经》就有讲到了,不可恶意向老师、向道德之人。老师「凡有所教,皆当虚心和气以受之,何可恚怒乎?」应该虚心受教,怎么可以还发脾气来对待老师?所以「恚怒者,必是薄德无福之人」,就是福报都被自己给折完了。

「明汪会道,性颖悟」,明朝这一位读书人汪会道,他天生就很聪明,悟性也很好。你说这样的学生也不多,而且天赋异禀,书过目辄能诵,八岁就能写文章。可是事奉老师非常傲慢,都不守规矩,稍微不顺他的意,就在背后骂老师。结果有一天,自己坐在书房打呵欠,从他嘴中跳出来一个鬼神,然后就指着他说:「你本来是大魁天下」,就是状元,状元之才,状元的命,「因为你恚怒师傅,所以上帝已经削掉你的福禄了,我也要离开你了。」一讲完话就不见了。结果汪会道之后,就是这个鬼不见以后,他再翻以前读过的文章,都看不懂了,「茫然不识一字」。所以他这个等于业报现前,得无福、得愚痴果报现前。所以有时候人有才华能力不能傲慢,一来,父母老师培养;二来,可能有看不见的鬼神在护佑。所以这个故事其实也给我们很大的提醒,人时时都是战兢惕厉、谦退待人,然后让功给对自己有恩的人、让功给大众,绝不居功自傲。

我们看一个正面的例子。「东汉魏昭」,他童年的时候见到郭林宗,然后他就体会「经师易遇,人师难逢」。所以魏昭善根也很厚,他见到一个好的善知识,他就生起这样的态度。然后进一步,好的善知识要进一步「请侍左右」,要去亲近,「能亲仁,无限好」。师长老人家都讲到,他们跟随李炳南老师,很多不懂的道理,就因为跟着,明白了。

我们看过「达摩祖师传」,其中有一个空智大师,其实假如我们是他,要冷静一点,让人家叫大师也是折福报。大师是指佛,大士是指菩萨,这种称谓都要名符其实才好。所以真正懂道理的人,人家称大师怎么敢接受?你看那个影片当中,人家一叫他空智大师,他就「阿弥陀佛」,头都有点往上仰。所以我们在境界当中时时要观照自己的念头跟言行,不然真的是被自己给卖掉了。然后他就走进客栈,看到那么多人围在那看达摩祖师,他表面上过去好像是要请教,事实上那个态度也有一点问难的味道。而且看起来很有礼貌,他说要请教达摩祖师问题,问问问,也还没有请示说能不能坐,自己就坐下去了,这就有慢,「长者坐,命乃坐」。其实真正这些有道德修养的人,他可能看我们的一个进退,他就可以看出我们的态度。当然达摩祖师不会跟他计较这个,他也是很真诚的给他指导。他地水火风都是空什么,念了一大堆名相。最后达摩祖师敲他一下。他说:「你怎么打人?」达摩祖师说:「看那看不到的东西,听那听不到的声音,知那不知的事物,才是真理。」其实就是让他好好去感受、去领悟,不要只是在嘴皮上谈一大堆玄妙的东西。而且那敲他,就是提醒他,你不要以为谈谈就是自己的境界,敲还会痛,不是说四大都空了吗,不是说什么都空了吗,你怎么还会痛?后来他也跪下来磕头,感谢,说言语不能说清,只能用心去感受。也是有善根,等于是接受达摩祖师的点化。可是,可能善根比不上这个魏昭,他只是感谢敲他的头,没有追上去抱住达摩祖师的大腿,意思就是珍惜这样的善知识,能够亲自事奉他,然后亲近他,这个就是魏昭的善根。所以善根虽然有,浅深不同。

我们看在李炳南老师那个时代,赞叹李老师的人大有人在,肯真正珍惜、亲近左右的就不多了。所以会赞叹的是善根,善根不够深;真正能够亲近、珍惜,这善根就很深厚了。所以我们都要在师父老人家的行持,他怎么当学生的、他怎么珍惜机会的,内行人看门道,我们都要善于观察、善于领悟。不只是善于观察师父上人一生,我们看每一个故事,都能够去善于观察,那学到的东西深度广度也不一样。

这里进一步就讲,魏昭就懂得「供给洒扫」,就是去侍候、照顾郭林宗。刚好郭林宗先生生病了,就命魏昭帮他煮粥,煮好了就进呈上去。结果郭林宗大声呵斥他说:「你为长者做粥,怎么不用心好好做,这么草率,做出来的不能吃!」结果他面对这样的呵斥,更恭敬再去做。第二次又被呵斥,这样总共呵斥了他三次。做了三次,三次都被退了,还被骂一顿,但是魏昭容色不变。所以郭林宗看到他的表现就对他说:「我一开始只有见到你的面容,从今之后我是知道你的心意了。」所以郭林宗先生他也是有阅历,他要收一个学生、要栽培一个学生,也要花很多精神,看看这个缘成不成熟,值不值得栽培。

当然,我们看这个故事,前提也是郭林宗先生那是真有道德学问,我们假如没有这样的道德学问,就想说我们可以教人、可以带人、可以成就人,这有可能我们自知之明都不足了。我们没有真实道德学问还呵斥别人,那就变成造业了,甚至于跟人结怨,甚至于造成人家对传统文化没信心。这些公案、这些故事可不能看了乱用,都要自知,才能知人,都要能真正自己有明明德,才能亲民。下一句:

【抵触父兄。】

注解分析出来这个『抵触父兄』跟「暗侮君亲」的不同,「暗侮之恶深,抵触之罪显」,这暗侮是心里面的状态,牴触是直接行为上冲撞。「凡语言行事之间,几微不顺,即是抵触」,就是稍微有不顺他的意思(他不高兴了),就有可能进一步会顶撞父兄。而父兄是五伦之首,「孝弟乃人道之先」。《论语》说的「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所以做人大根大本要从孝悌扎根。「所当恭敬顺从」,对于父兄应该恭敬,能够懂得和顺服从。而且是「柔声愉色」,这个愉色就是很愉悦的这种态度、脸色,就像《论语》强调的色难,要和颜悦色是最难能可贵的。

其实我们读到这一段,联系到《了凡四训》,「家之父兄,国之君长」,这是讲到敬重尊长。从哪里开始?从家里,延伸到学校、社会团体、工作单位。所以家之父兄,国之君长,这是自然而然从这里发展出来,从内,所以一个人处世待人的态度,是先在家庭里面形成。所以「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事兄悌,故顺可移于长;居家理,故治可移于官」,这个都是很自然的次第发展。所以真正有明白事理的领导者,或者是单位,他要提拔一个重要的干部,都会到他家里走访,了解他整个家庭情况,这个人跟父母、跟另一半、跟兄弟姐妹这些关系,这样才比较判断得准确。尤其你用的又是重要干部,那影响的面就大了,不适当,那被他管理的人就痛苦,就失人和了。所以用人不可不慎,都从孝悌来观察起。《了凡四训》讲得好,举凡「年高」,年龄比我们长,「位高」,位置比我们高,年高、位高,还有他的学问比我们高、见识比我们高,都应该要恭敬对待。

纵使,「即或父有偏私」,还是有偏心的这种状况,或者态度偏颇,「兄有侵凌」,就是父亲兄长有行为还是偏离了圣贤教诲,或者是跟人家有冲突,甚至有欺负我们的地方。「只宜委曲解谕」,委屈自己,委曲求全,然后抓到适当的机会点来开解,来我们说循循善诱,「和颜爱语,劝谕策进」,「怡吾色,柔吾声」,「谏不入,悦复谏」,还得找时间点,很有耐性的劝诫。这也是我们为人子、为人晚辈的一个本分。所以《孝经》才说,「天子有争臣七人,虽无道,不失其天下;诸侯有争臣五人,虽无道,不失其国;大夫有争臣三人,虽无道,不失其家;……父有争子,则身不陷于不义。」所以为人子,适当时机劝谏父兄是非常重要的。尤其可能在影响他一生名誉的重大事件,甚至于都要「号泣随,挞无怨」。人都会有盲点,甚至都会有一些灾祸的情况现前,假如没有谨慎,没有人提醒,可能就会一失足成千古恨。人毕竟有过去生的业力,不可能一帆风顺,可是有好的亲人提醒,可能就可以逢凶化吉。所以这个委曲解谕重要。

而且还要「反身自修」,首先我们得做得比他们好,他们信任才好劝,君子信而后谏。哪怕劝了他们暂时不能接受,我们还是要回到修自己,不能一直见他们的过。因为我们一见他们的过,我们的心也不平,我们自己也在堕落。我们自己在堕落,怎么可能可以帮人、可以拉人一把?我们正念都失去了,变泥菩萨过江,自身都难保。所以反身自修也是很重要的心境、修养。劝了不听,自己也生气了,那不是我们真诚为对方好,是我们这个善里面有夹杂、控制、要求,对方不顺我们意,我们才很生气。所以我们还没达到纯净纯善,善恶夹杂,还得把夹杂的习气找出来,我们才能历事练心,把这个心愈练愈纯净纯善,这样才能依报随着我们正报转。假如我们没有反身自修,一直觉得自己对,父兄错、家人错,慢慢慢慢反而自己的心用错了,彼此的关系可能会出现一些隔阂、障碍。所以行有不得,反求诸己,依报随着正报转,这个还是彻法源底的道理。

接下来讲,纵使遇到最不理想的状况,「万一执迷不返」,父兄执迷不返,「亦须和气平心」,他针对这一件事他很固执,那我们也不放在心上,也是和气平心。因为那个执迷也是一时的执着,我们平心静气,还是对他很照顾,他慢慢就感觉我们是对事不是对人,那我们为他好,他冷静下来也会慢慢感觉到。「久久自然浃洽」,日久见人心。而且我们劝谏他,他不接受,可是生活当中我们该照顾周到适当之处,都很到位,他也都一点一点在感受。所以「天下无不可化之人」,更何况是自己最亲的人,「但恐诚心未至」。接着提醒,「若稍有忿气」,我们有脾气上来了,「必至抵触」,就会去牴触到父亲跟兄长,就冒犯到他们了。他们错是他们的错,我们发脾气是我们的错,这个不能混在一起,一码归一码。「他这个态度,所以我也忍不住」,那这个是推卸责任。我们自己修养不够,不能推到境界上去,是我们自己动了。真正有定力、有修养,别人态度再不对,他还是反身自修,一个巴掌拍不响,这个事情就不会继续恶化下去。我们假如忍不住,变成牴触了,那就「逆伦悖理」,继续发展变冲突的话,那我们就违逆伦常,违背做人的道理,违背孝悌了,「宇宙不容矣」。其实就是孝悌是本,孝悌失了,我们就失了做人之本。我们就自己把人品,什么是人品?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是人品,我们可不能把自己的人品给丢掉了。这个是「抵触父兄」的一个开解,还是很精辟。

我们看下一个故事,明鹅湖的费宏,跟一个同年的同学下棋,下棋就有胜负,可能好胜心强了一下,可能输了,结果就开玩笑打了对方一个脸颊。这是不恭敬、不尊重人,所以他这个同年的同学就很不高兴。费宏也后悔,隔天就去跟他请罪,但是这个同学并没有出来接受。费宏的父亲听到这件事就很生气,然后就处罚他,而且封了一个板,就让他去请罪(他在京城),去跟他的同学请罪,而且还等于是要自己处罚自己。然后费宏就持着父亲写的信,还有拿着竹板就到这个同学家里,自己打自己三次。同学看到这个情况就出来了,当然费宏也是很真诚忏悔,同学出来就跟他抱头而哭。费宏就说了:「罪是我作的,那你为什么哭?」这个同年的同学说了:「你还有父亲可以督促你、责罚你,让你修正;我求父亲来督责我,已经没这个机会了。」所以他这个同学最感触的是在于,看到同学费宏的父亲这么深明大义来教导自己的孩子,然后想起自己已经再也得不到父亲的教导而感伤。所以他这个同学应该也是很孝顺,让他勾起了以前父亲爱护他、教导他的这些情景。他们两个就「相好如初」。「由此而观,亲已没矣,尚能触事而哀感」,这个同学父亲已经走了,还能够因为接触、遇到这件事情,就这么样的哀痛感伤。可见得他在父亲生前一定不忍牴触父亲的,这就可以推知得了,因为他对于父亲的教导是如此珍惜。

我们从这里就反观,我们在成长过程,父母、长辈责罚我们,我们是领受那个教导,感谢他们的慈悲,甚至于还惭愧,让父母长辈担心了、伤神了,这是有善根。假如我们心里面还记着父母长辈责罚我们,我们心里还有怨、还有怒气,这个我们就从存心上已经是违逆伦常了,已经犯了牴触父兄这一条了。所以古人对待父母的心境,都是我们的学处。「然亲之生也,固未可多得也,痛哉痛哉!」「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这就是人生没有办法强求,也无法挽回的伤痛。

再来,后魏的崔孝暐,「奉兄孝芬」,奉侍他的兄长崔孝芬,态度「曲尽恭顺」,很恭敬、很和顺、很尽心尽力,而且都能逆来顺受。他应对进退之中,所谓「坐、作、进、退,惟兄所命」,就是他时时一举一动,都以兄长为重、以兄长为核心,以兄长所命令、所指导的来遵守。

其实我们这一句要懂得去体会,这样我们才懂得进退。你看一个家族,他就要有一个领导者,这个是主,其他的人是伴。俗话说一山不容二虎,我们看一国不能有两个君,就像今天我们跟着老板、领导出去谈事,这么一交流起来,对方、客户(谈话的对象、团体),你们一谈话,他感觉不出来你们这个团体谁是头,那不是很奇怪吗?所以这个也是人情事理。我们跟着老人家出去,老人家是主,我们是配合老人家的,结果我们讲的话比老人家多,那已经是无礼了,不知进退了。所以我们跟领导、跟父母长辈、跟老师一起出门,一起应对事情,统统都要懂得「坐作进退,惟兄所命」,人家才知道你懂礼、懂分寸。换另一个角度,我们到人家的团体里面,也都要尊重人家的领导,也要尊重他每一个部门负责的人。只要你所要处理的事情跟这个部门有关,都要能尊重到人家部门的负责人。所以这个礼敬诸佛,在我们处事待人接物当中是非常广的。而且我们要了解,一起出门办事情,应对因缘都是要认真对待。尤其我们是弘扬传统文化的单位,一有缘分,都是希望能推进大家对传统文化的认识,甚至推进一些重要的弘法因缘。假如我们跟领导、老师出门,都不懂得去配合他们,把这个因缘能够掌握住,达到能利益他人的效果,我们就当能出去走一走,挺好玩的,游山玩水,都忘了怎么去配合了,那可能下次不让我们跟。为什么?本来是去配合的,跟出去以后变成添乱,还得照顾他,还得我们说收拾残局,那就麻烦了。所以应对进退都要懂得「察言而观色」,「质直而好义」,时时真诚,然后尽忠义、尽道义。懂得察言观色,了解客观状况,了解自己的角色、本分,进而怎么去应对。「虑以下人」,随时保持谦退的态度,所以你看这一句不是诚敬谦和吗?

接着说,「一钱尺布,不入私房」,一块钱、一尺布,其实就是钱财绝对不据为私有。一个家庭当中最容易闹纷争的,就是《弟子规》两句:「财物轻,怨何生」,这个是重点,「言语忍,忿自泯」,不要计较钱财;言语也不要处处都要占上风,都要给人家压下去,都要讲得让人家接不上话,这个都是伤亲情。尤其亲人之间要讲情,不能讲理,讲理会气死你,讲情,人的心就软了,就不会这么刚硬了。尤其《增广贤文》说,「贤人争罪,愚人争理」,非常有道理,贤人争罪就是刚刚说的反身自修。

这个崔孝暐侍奉兄长都这么恭敬,没有私心,他们家「诸妇亦互相亲爱」,妇女之间互相亲爱。其实这个也是丈夫做得好,所谓领妻成道,助夫成德,那这样一生亲人的缘分也是很殊胜,没有亏欠、没有辜负了。当然以我们修学佛法,现生和乐,然后都能一起求生净土,「但愿人长久,唯有念弥陀,亲眷永团聚,法界逍遥游」,就把亲情整个转成法眷属,这个殊胜。所以这里讲到他们家这个家庭的家风、气氛,「亦今世俗之所罕睹也」,就很难看到这么和乐的家庭。

明朝的颜茂猷先生说,「今人不孝其亲」,原因是什么?「只是不肯抚心自思耳」,就是不肯静下来摸摸自己的良心,想想父母兄长的恩德。「但念得身从何来」,这个身体是从父母那边给我们的,没有父母就没有我们。那「父母从何往?」父母一天一天在老去。所以「新枝既起,旧本为枯」。「跪羊图」里面歌词写的,「父生病是为子劳成疾」,父亲工作太辛苦,积劳成疾,「母心忧是忧儿未成器」。所以父母你看操了多少心,我们愈来愈强壮,他们却愈来愈老去。「菽水承欢,何能报答!」我们用很平常的食物来奉养,其实也很难报答万一。能这样去扪心自思,「孝心自然疼痛」,就是说这个孝心自然而然就像泉水一样涌出来了。甚至于父母的爱护,都在每一个细微之处,我们所戴的、所穿的、所用的,点滴都离不开父母的血汗、父母细腻的关怀照顾。

「又曰:今人不敬其长,亦是不肯反心自问耳」。能够这么去反思,这些哥哥、姐姐、长辈在我们成长过程,给了我们很多的疼爱、安慰、照顾。所以「但念得茫茫大造,出世几时」,茫茫天地之间,我们来到这个世间多久了,没有父母长辈我们能活到现在吗?「渺渺人寰」,你看全世界七十几亿人,「同胞几箇?」最难得的是兄弟、姐妹,陪我们人生最久。所以「幼相濡沫」,小的时候家庭比较困难,互相照顾关爱,一个饼干好不容易得到了,几个兄弟姐妹一人咬一口,那种情义;「老共扶持,则情谊自然肫恳」,这种兄弟姐妹之情愈来愈深、愈来愈厚,甚至于延伸到对下一代、对下两代。

「世人细将费崔两案」,我们世间的人细细的将费宏还有崔孝暐这两个公案去体会、去感受,然后再将颜茂猷先生这一段话能好好的多看几遍,随文入观,深深去思惟。自然,「自必一时涕泗纵横」,就被触动,眼泪自然流下来,这样「真性就和盘托出矣」。因为真性真心是本有的,就是透过引发我们孝悌之心,这个性德就开始显露了。所以佛门为什么叫地藏菩萨,叫开发心地宝藏?就是从孝亲、尊师、尊长开发出来的。所以,「抵触之报,又何必列?」当人能够真正念父母兄长之恩,他就是随顺自己这个真性处世待人,那「抵触父兄」这一条,以至于它会有什么报应,这个就不用列了,人他自自然然就行孝悌之道。所以教学为先,从小这个真性就显发,就不会有那些恶行。所以教育也是要及时,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

好,这一节课就跟大家交流到这里。谢谢大家!

说明:

(1)、资源来源于网络公开发表文件,所有资料仅供学习交流;

(2)、本站所发布内容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可以联系客服删除,微信:xsxyd6688;

福德智慧 » 《太上感应篇汇编》学习分享 成德法师主讲(第二十二集)2020/4/23 英国威尔士兰彼得

发表回复

提供最优质的资源集合

立即查看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