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经》(第七集)上行下效 成德法师主讲2022/12/19
成德法师视频在线观看【点此选集】《孝经》【点此选集】
成德法师移动硬盘全套目录【点此查看】
成德法师音频机合集目录【点此查看】
诸位同学,大家下午吉祥。我们接着看《孝经》,上一节课讲到「三才章第七」,这一章讲天地人和孝的关系。
开头有讲到,「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孝具有天(这个经是常)恒常不变的性质,「地之义也」,盖有地给予一切万物利益的性质。这个部分我们要自己用心去体察。这个「孝」字,汉字是智慧,上面一个老,下面一个子,一体不可分。而我们老祖先在家庭人伦当中,以父亲表天、表干,以母亲表地、表坤,孝字就代表父母待我们如一体。甚至把我们的生命看得比他们都重要,尤其我们在生病的时候,父母都很着急,希望代我们受苦。所以父母对我们的爱护,像不像天恒常不变给我们温暖、给我们能量?地,就像母亲一样不断给我们滋养,而且像大地滋养万物,平等。万物哪怕很脏,一把屎一把尿洒在大地上,大地也没有嫌弃。就像我们成长过程,可能讲了、做了不少伤父母心的事情,可是父母没有责怪我们,都是包容我们,你看这种天地的精神在其中。甚至于母亲,当我们用错误的、忤逆的言行对待她,她默默承受,反而让我们生起惭愧心,惭愧也就是善根起来了。就像大地,接收到这些污秽的东西,它把它转成营养。所以母亲的默默承受,最后把我们的脾气、烦恼,转成一种惭愧,一种觉悟。父母对子女的爱,都有天地的一种精神,那个爱自强不息,没有间断的。「母活一百岁,常忧八十儿」,到了一百岁,这个爱没有变。地利益万物,就好像母亲时时都在想着为我们好,为我们做什么。父母对我们的关爱没有间断,所以佛经里面才以父母的爱来比喻佛菩萨的爱,佛菩萨的爱是同体大悲。「子若忆母,如母忆时,母子历生,不相违远」,儿子想母亲,像母亲想儿子一样,这个母子就没有分开了。其实我们能时时不忘父母的恩德,这个人的性德就开始开发出来了,而人的性德都有天地的特质。
《易经》里面说「大人者」,大人是圣人,「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中华文化是天人合一的学问。所以后面有讲到「天地之经,而民是则之」,我们怎么法天地?怎么从大自然当中启发自己的悟性,提升自己的境界?这个应该是三才章当中要启发我们的。父母对我们的爱没有间断,无尽的包容,这是这个孝字上对下。那孩子对于父母呢?一样。这种天性的作用,父母爱子女,用言语来表达这个道理不容易,就很自然;子女爱父母,仰慕父母。老和尚曾经在日本,刚好有同修来听经,有一个母亲推着几个月大的襁褓中的小孩。师长很会机会教育,看到这个情景,就把所有的人找来,你看这个孩子这么爱他的母亲,谁教他?没人教他,天性。你看他父母对他无微不至的照顾。所以我们古圣先王,他就是看到父母子女之间这种天性,拿来教化,让每个人可以终生保持,进一步还可以推展到爱兄弟姐妹、邻里乡党。「凡是人,皆须爱」,进一步仁民而爱物,凡是物,皆须爱。好像跟大家举过,五、六岁的孩子学了《弟子规》,结果到姑姑家玩,姑姑家里猫生了几只小猫,小猫很可爱,孩子跟猫玩得很开心。姑姑说:你那么喜欢,送给你吧!小孩说:不行,小猫离开牠妈妈,牠会很难过。仁民而爱物,其实这个孩子这一分心能保持发扬,你说他有可能去伤害众生吗?不可能。所以「先王见教之可以化民也」,知道孝道顺着人性,人民很容易接受,这是他本有的。你崇尚行孝,对他来讲是个助缘,他最尊敬的天子,最尊敬的领导人尽孝,他看了感动,因是我们本有的,又有这么好的助缘。所以就像下一章「孝治章第八」,用孝来治天下,天下和平、灾害不生、祸乱不作,这么大的一个效果。从下对上,当父母的慈爱,子女懂得感恩,启发他的善根。就像我们历代的孝子,「大孝终身慕父母」,你看他对父母那种感恩、行孝,是不是也像天一样恒常不变,是不是像地一样尽一切力量,养父母之身、养父母之心、养父母之志、养父母之慧。而且我们看那种要想去爱父母、照顾父母,做到尽心竭力都不会辞劳苦,就像地滋养万物,它从来没有说我要休息一下,我太累了。这是孝子回报父母恩德,其实也跟天地的特质相应。所以天地的特质,其实也是我们本善当中具足的特质。
昨天也有跟大家提到,人为什么会生烦恼?为什么感觉不到万物对他都有恩德?因为他有私心起来了,人私心一起来,他那种感受能力就会下降,欲望增多,欲令智迷,利令智昏。其实我们想一想,我们活在这个天地之间,受了多少恩德,人自我为中心的时候,感受能力就很弱。人假如想着父母这恩德太大了,父母的恩在哪?可能就在生活的每个细节里面。早上怕我们迟到了,叫我们起床;起得很早,就给我们做早餐;出门前还叮咛,今天天气比较凉,衣服加上,生活的每个细节里面用心去体会,都有父母的爱。包含我们现在整个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甚至于我们的衣服、所用的,都是父母的关怀,帮我们准备的。能感受到了,进一步感受到「一日之所需,百工斯为备」,这些有情的恩德。包含我们每天吸收空气,没有空气活不了,我们什么时候会比较感谢空气?空气很不好的时候,呼吸困难的时候。大家有没有刚好起个大早,然后到附近的山,走到山上去,深深吸一口气,空气真好,真感谢!你看那么多树,每天吐出新鲜的空气,我们才得以延续生命。包含现在天气很冷,突然阳光普照,赶快出来晒太阳,这个时候就感觉太阳的恩德。所以成德在学习这一章的时候,就感觉自己这种感受能力弱了,感恩的心弱了。
上一节课有跟大家提到天,还有日月星辰三光,加上四时运转,日日年年都如此,由于它的光跟热,才能让万物生长。然后地生养万物,不曾间断,都在滋养大地上的万物。你看我们人也是,不是吃的时候才得到地的滋养,地气随时都在帮助我们,所以一般说要接接地气。尤其我们现在电子产品太多了,你们有没有经验,尤其在冬天的时候,很容易,你刚好要去碰什么,啪!电了一下,电子产品用太多了。你脚踏在大地上,你看这些电子的东西,嗖!大地都帮你吸掉了。就好像我们小的时候弄得一身脏,脏兮兮的回来,你看妈妈马上把你带到浴室给你用得干干净净的。这个我们,以成德来讲,都有记忆的。地顺天意,天地的配合,将大地当中蕴养、含藏的很多物质,供给万物生长。讲到这里,我好像吃饭感觉不一样了,我再看到一棵菜,这有天地在里面。忽然想到大乘经里面说「芥子纳须弥」,甚至于还有讲,一个微尘里面有三千大千世界,这种功夫是普贤菩萨的功夫。
一棵菜里面,它含有天地很多因缘在里面,它才能长成。人有这个感受的时候,他不可能去糟蹋食物,要众多的因素具备才能长成。食物是因天的慈爱普照、地的敬顺,供给它元素,然后才能各种谷物来生养我们万民。所以人在天地之间,以天地所滋养的万物为食,这些万物也带有天地的特质。我们很敏锐的话,你每次吃东西,感恩心都在增长,对天地感恩,对帮我们煮这一餐的人感恩,对施主都是充满感恩心,其实这样的人是快乐的。人为什么不快乐?烦恼。把感恩摆在第一位的人,不可能痛苦的。他只想着恩德的时候,他就会报恩。报恩的人他人生很充实,愈报恩心量愈大,愈报恩自性愈彰显,自性愈彰显愈感恩。所以我们看修行的人,从感恩父母,这个感恩心能够在他遇到的一切境缘,都能感恩别人。甚至于再扩大到我有过去生,我还有过去生生世世的父母,这个心量一下扩大,就变成大乘菩萨的心量,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祝福大家以后吃东西也有不同的感受,我们把天地的美德吃进去,而天的慈爱、地的敬顺,这些都是孝的内涵。刚刚有跟大家分析过这个孝字,老、子,上一代对我们的爱,包含孩子真正念恩,对父母的孝。天跟地、跟孝这些特质,都能在人的行为当中把它呈现出来,民之行也。人代天行化,他的行为彰显孝道,彰显天地的德行。古人有说过,「养天地正气,法古今完人」。天地最重要的精神就是无私,为国者,效法天地无私,天地化育万物来爱护人民,所以他叫天子。
我们看下面的经文,「天地之经而民是则之」,则是效法、遵从。「天地之经」,经是常,就是天地具有常恒不变的这些性质,包含地恒常的利益万物。人民生活在天地之间,受到天地的一种熏陶,「则之」,就是也很自然会效法天地来生活。好像也跟大家提过,你有没有看过农民很懒的?比较少。你看哪些人很懒,在都市里面变成宅男宅女,每天好吃懒做,甚至于父母把饭给他端进去,吃完连洗都不洗,就堆在那里发臭。因为这样的人,有没有常常接近天跟地?他每天接触啥?接触这些电子游戏。他每天接触电子游戏,受不受电子游戏影响?影响了。所以李炳南老师特别鼓励大家要常常去爬爬山,在天地之间,你就无形当中可以受到天地万物的感染、熏陶。大家可以去观察看看,每一个人成长的地方。古人为什么说地灵人杰?这个人生长的地方,比方说风景秀丽,比方说在蒙古,一望无际的大草原,这样的人会不会小鼻子小眼睛?你们有没有看过同学从蒙古来的,小鼻子小眼睛。他假如从小在都市丛林,有时候天都看不大到,都看到高楼大厦,望过去都是车水马龙,你看这样的人心胸会不会很宽阔?所以古人有说,「观天地生物气象,学圣贤克己功夫」。前面我们提到了天地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我们可以把它延伸开来。观,观察、体会,观察天地之间万物生长的气象,从中体悟宇宙人生的道理,开阔自己的心胸、眼界。然后能够学圣贤克己,克就是克服,克服自己的烦恼习气,尤其是私心。你看这些万物,比方说树,它无所求,它只有利人,没有所求。我们就能克己复礼,礼也就是天地的道理、天地之序。
我们听老和尚讲经有说「天地与我同根,万物与我一体」,人身就是大宇宙的缩影,一个身体的复杂度,跟宇宙平等平等。所以我们人生要学习天的广大,地的厚重,山的高远。山很高,你们有没有去过泰山?稳若泰山,这个成语我很早以前就会了,可是我真正去看东岳泰山,那个感受不一样。那个泰山的形状,站上去看,让人家感觉四平八稳,那就是整个泰山给自己的感受。比方说你就住在泰山脚下,每天都望着泰山,这个人应该不会很轻浮。海的广大辽阔,包含看着云,云的飘逸。「山高岂碍白云飞」,不要执着,要像云一样飘逸;水的随缘,水可以随圆就方。水有很多学处,你看它不执着,随圆就方。「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而且它往低处流,「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包含水清澈,能让人洗去污垢,洗去心灵的污垢就是教化,水也表教化。你看面对千尺绝壁,一往无前,好似有勇,包含虽有百转千回,却始终奔流向东方。你看长江、黄河都是往东流,好似有志,它立了志就没有改变。「君子立长志,小人常立志」,常常改变那不行,立了志就不动了。太阳光明,月亮清净柔和,你看这都是观天地生物气象,我们自己跟自然融在一起,能有这样的心境,就六尘在给我们说法,都在给我们启示,人就在每个境缘当中灵性会提升。假如他今天观到这些天地万物,人事物,他都生烦恼,他不是得到启发,那他每一天会退步,不进则退。
以天地万物为老师,这也是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的精神。上一节课还跟大家有提到《无量寿经》第三十一品,用十五个譬喻来彰显菩萨自行化他的功德,而这些譬喻都是天地万物。我们谈到这里,天地万物的表法,「民是则之」,我们都懂得来效法。经文提到,「其智宏深,譬如巨海」,大家之后去看大海的时候要想到这一句,自己的智慧,要像海一样广大深远,不能知少为足。「菩提高广,喻若须弥」,菩提是觉悟,就是我们觉悟的心,要像须弥山一样又高又广大,须弥山很大。读到这一句「菩提高广,喻若须弥」,请问大家现在有没有解决不了的烦恼事?有的话多读几遍,用自己本有的智慧把它撞破。或者现在烦恼,「烦恼起于爱憎」,是自己的爱憎心起作用,从根上把它去除掉,心上的爱憎、分别执着放下,不被这些情欲所扰,本有的智慧就会起来了。大家有没有经验,比方说你现在心上没有烦恼的事,心情很愉快,看什么东西好像都有所领悟,看个影片很有悟处;刚有烦恼的时候看什么都很烦,看不下去。你看同样是自己,差别那么大!你看得更仔细,就是你烦恼轻的时候,智慧会增长,会透出来。
「自身威光,超于日月」,菩萨,西方极乐世界的菩萨,自身所放射出来的威德(德光也是智慧之光),超过日月。师长有说过,一个地区有一个真念佛人,这个地方不遭难。因为真正念佛,他头顶有四十里光明烛身,很亮。瘟疫,瘟疫有瘟疫神在执行,他走过来的时候,这个光太强了,闪一下。印光大师有说,这个地方真念佛,疫情进不去,印祖有讲到。我后来看到一个德育故事,真的人身上是有光的。这个女子他的先生在外工作,不在家,小姑离间她跟婆婆的关系,讲她坏话,结果婆婆很生气,就把她赶回家去,赶回娘家。古人特别可贵的,就是她心上放责任、放恩德,不放人家对他的不好。结果没多久,她家里,不是娘家,家里瘟疫肆虐,整个地区几乎都感染。她知道之后,就跟父母说我要回去照顾我的婆婆跟小姑。诸位同学,假如是你女儿,你会不会同意?你们还考虑得那么久,其实这个人我们说有死去的活人,也有活着的死人,要看得更深入。你看林则徐先生,他已经离开这个世间,他精神在这个世间长存。他那一句「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像那一天我们六和敬,卓教授念的正气歌,「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你看随着那一篇文章,你读着读着,你正气都起来了。「三纲实系命,道义为之根」,你看文天祥「当其贯日月」,你看那个正气,「生死安足论」。你看他要赴刑场的时候,「孔曰成仁,孟曰取义,唯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他们离开这个世间,他们的精神长存。可是人假如违背了道义,他良心不安,他虽然还活在这个世间,他已经变成行尸走肉。我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感受过?比方说你觉得这件事情是你应该做的,可是你胆怯了,甚至于后来因为你没有去做,留下遗憾,甚至不可挽回的结果,你每每想到那件事,你内心会隐隐的作痛。所以孔子为什么教我们「见义不为无勇也」,义者宜也,义就是应该做的事。以前还没有学传统文化,良心常常不安,该读书没有好好读,浪费时间,还跑去贪玩,感觉好像内心总是不是那么光明。后来学了传统文化,尤其最重要的增上缘,遇到老和尚。老和尚真是天地正气,无私无我,我们看了很感动,也是愿意民是则之,我们这些弟子,愿意以他老人家为榜样,来效法学习。遇到他老人家以后,感觉内心的状况不断在改善,慢慢觉得比较充实、有意义,不是蹉跎岁月光阴。
这位女子,你看她不畏生死,她觉得这我应该做的,我不做良心不安,所以向她父母请示。父母也成全她这分道义,她就回去照顾婆婆跟小姑。诸位同学,你假如是她婆婆跟小姑,已经病得快没气了,突然看到她回来会怎样?人都有良心的,这个小姑一定会惭愧到无地自容。这样毁谤她、侮辱她,她还不顾生死,回来救自己。这也是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天下无不可化之人,但恐诚心未至。她来照顾自己的婆婆跟小姑,结果就听到门口有瘟疫神走过然后说到,这一间家里有一个孝妇她头上有两丈红光,我们别进去了。你看孝心,这个人身上、头顶上都是发光。假如真念佛,那光更大了。现在疫情在国内比较严重,我们要发愿,精进念佛,这些光可以利益到更多的人。人真的比较清净,可以看到人身上的光。我曾经有看过几次,比方说第一次见老和尚,当然他们之前就有听老和尚讲经,见到老和尚他一直哭,离开了还在哭,他忍不住。我的看法,老和尚身上光芒很慈悲,他这么近距离一接触,他感受到了,他就很感动,他自己也停不下来,说不上来,就一直流泪。所以「自身威光」,这个真的是有德光,有慈悲的光;「超于日月」,师父是表演给我们看,人可以修到这样的德光。你们有没有亲戚朋友靠近你,然后感动得流眼泪的?或者听你讲话听到流眼泪?那都是你的德行、你的真诚感通的。
「其心洁白,犹如雪山」,心地洁白,就像雪山一样。「忍辱如地」,西方的菩萨忍辱的功夫,就像大地一样;「一切平等」,平等包容、平等供养、平等爱护众生。「清净如水,洗诸尘垢」,菩萨戒定慧的清净行,像水一样洗除众生种种尘劳垢染。就像我曾经遇过企业家,看起来比较重利,以他的气质,我的观察是比较重利。然后他听到有朋友给他介绍老和尚,他听完之后,不可能,这个天底下不可能有这种人,他就带着怀疑的心去听老法师讲经,现场。结果他回忆,他说他进现场就坐在后排,然后他不知不觉,听到最后他坐到前面去了。而且他是受英文教育的,他普通话不会讲,他就是被老和尚那种清净慈悲感染,他就开始学华文。你看,老和尚那个清净行,在帮众生洗他的尘染,尤其是私心,他遇到这样无私奉献的人,触动他的善根,他愿意跟他学习。所以本来不懂普通话,每天听、每天听,后来普通话还讲得满流利的。我认识这个企业家很多年,气质都有改变。《无量寿经》说「为世明灯,最胜福田,殊胜吉祥,堪受供养」,老和尚的行为触动众生,让众生懂得人生的意义,向他效法,他的心光就会点亮,像明灯一样,照亮众生的心光。
「炽盛如火,烧烦恼薪」,这一句我们放在心上,每一次自己有烦恼的时候,观想就像一把大火,把这个烦恼薪很快就把它熄掉;智慧像炽盛的大火,很快就把烦恼给烧掉了。「妄想千般都不管,一声佛号要分明」,「境缘无好丑,佛号一扫过」,所以以后有烦恼了,佛号就像智慧火一样,把烦恼给烧掉。「只贵愿力强,哪怕妄想多」,很坚定的一声接着一声,声声唤醒自己,唤醒自己本有的智慧,念念不离本尊,阿弥陀佛。烧烦恼薪。「不着如风,无诸障碍」。在生活当中,面对一切人事,像风一样不要执着,顺着,那这样得自在了,不着如风,无诸障碍。就像君子无入而不自得,只要内心没有产生分别执着烦恼,任何人事障碍不了自己的,是自己的内心产生烦恼了,这些人事才会障碍。刚刚说水随圆就方,它没有执着。所以叫「竹密不妨流水过」,古人留下这些句子都很有意境。师长也给我们表演不着如风,心上没有放房子这些外在的东西。比方努力了三十年,有了一个小道场,突然因缘变化没了,老人家没放心上,马上就放下,心上没有执着,不着如风,无诸障碍。古人都不被物所累,他没有执着世间的这些人事物。比方说韩琦,好像有人送他玉杯,很珍贵的,拿出来招待,结果不小心被打破了,而且打破的人好像算是阶级很低的,都吓得不行。韩琦是大官,结果韩琦知道了笑笑,东西总有一天会坏,今天这个时间到了。你看他没有烦恼,不然他大发雷霆,他生烦恼,可能那个人也生大烦恼。所以要学风,不要遇到什么人事物就很痛苦,以这句话提醒自己。看诸位同学的表情,最近心上有事情,这句多读几遍。
「法音雷震,觉未觉故」,这一句话大家留下印象之后,你下一次再听到打雷,感觉不一样了。菩萨说法的法音,就像雷鸣一样能震动、能警觉那些没有觉悟的众生。古人听到雷声跟我们听到不一样,我们现在听到,好讨厌、好吵;古人在夜里听到雷声,起来正襟危坐,反省自己最近德行是不是出了问题,你看雷震都是在表法。「雨甘露法,润众生故」,像甘露雨一样,滋润一切众生的善根。所以以后看到下雨,「雨甘露法,润众生故」,为众开法藏,看到雨就想到菩萨这些妙法在滋润我,我也要以妙法去滋润众生。「旷若虚空,大慈等故」,看到整个虚空,就想到心量要像虚空一样,以大慈悲平等对待众生。「如净莲华,离染污故」,像莲花一样,这是代表这些菩萨到十方世界去度众生,但是他们也是出淤泥而不染,远离这些五欲六尘的染污。「如尼拘树,覆荫大故」,以后看到很大的树,就要想着可以护佑亲戚朋友,护佑有缘的众生。用这样的心,你们一定会是很好的学长、学姐,如尼拘树,覆荫大故。我们这一届硕二的同学,他们去年在福州,跟大你们一届预科班去了兰彼得,当时王同学他们在读预科班,现在已经是硕二的这些同学,很照顾他们。听说这些大哥哥、大姐姐要离开的时候,他们都流眼泪,所以代表这些学长姐很细心的在照顾他们,他们今年也到兰彼得相见相聚了。尼拘树是很大的树,树荫非常的宽广,菩萨的大慈大悲像尼拘树一样,能令一切众生得安稳、得庇佑,能够永离热恼,得到自在。「如金刚杵,破邪执故」,密宗法器是金刚杵,能够断除众生的烦恼、邪见、执着。比方说你朋友跟你谈话,他说「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我好多问题我都厘清清楚了,也是你用你的人生智慧来帮助他。「如铁围山,众魔外道不能动故」,他们的信心愿力非常坚固,像铁围山一样,一切邪魔外道都不能动摇。好,以这些经句跟大家共勉。
我们这节课,我们稍微再看一下:「天地之经而民是则之,则天之明,因地之利,以顺天下,是以其教不肃而成,其政不严而治。」民是则之,当然指我们人都应该来效法,而且尤其是谁最应该要效法?贤明的领导人。他怎么效法?「则天之明,因地之利」,学习天上的日月光明普照天下;因地之利,善用大地所生产的万物,来利益人民的生活。当然也可以延伸开来,就是这些领导者他也是顺应天地的化育,然后指导人民怎么样来生活。就是领导者效法天的朗照大地,然后教民顺四时长养万物,效法地的利益,运用地的各种元素来种植五谷。我们前面有分析过了,这地的特质都不一样,怎么样来运用,来生长粮食,让人民生活无缺。顺着天地自然法则来治理天下,「以顺天下」。顺着天地的法则来治理天下,这样的教化,「是以其教不肃而成,其政不严而治」。这样的教化合于人民的心理,因为人民其实也都在受天地的这些精神的影响,合于人民的心理,也合于人民的生活需要,所以人民自然乐于遵从。顺着民心,所以教化的时候不用很严肃的要求就能够办成。「其政不严而治」,他办理政治事务的时候,因为是顺着民心,也不用很严格的规范,就能治理完善。
我们看一下唐玄宗的注。这里有提到:「则天之明,因地之利,以顺天下,是以其教不肃而成,其政不严而治。」注解是说:「法天明以为常,因地利以行义,顺此以施政教,则不待严肃而成理也。」成理,这个「理」就是治理得很好。从这个注解,我们能了解到领导者他能够效法天地,无私奉献,纯是利民之心。你看天地滋养万物没有条件,他也能够无私的来替百姓着想,来照顾人民,百姓能感受到他的良苦用心,他所施的教化、政治手段,百姓都能感受到他为他们着想,这个实行起来就不用很严苛,用什么严刑峻法,不需要了。接着经句讲到:
【先王见教之可以化民也。】
古代帝王他体悟到,法乎天地无私的这种精神,可以达到教化天下人。因为有这个体悟,所以他进一步:
【是故。先之以博爱。而民莫遗其亲。】
这个先王,首先注解里面讲的,「君爱其亲,则人化之,无有遗其亲者。」先王自己先以身作则,对自己父母亲尽孝,所以这个『博爱』的基础还是在孝自己的父母,然后再以此孝心推广开来教化天下人。当然首先他是身教,我们前面讲到天子章,「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他这样去对待自己的父母,再把这分心推广来对待人民,上行下效。《论语》当中也说,「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我们前面也提过,汉文帝的孝行,百姓看了感动,也会效法他。所以人民也效法他这种孝道,进而是博爱的精神,善根增长,不可能去遗弃他的父母。其实这些基础,都是要相信「人之初,性本善」。领导者是一个助缘,领导能够做得好,百姓本善中这些孝心、孝行,都能够被引发出来。包含也相信,人民生活在天地之间,也能感受这个自然的教化。所以只要施政跟天地无私的精神相应,老百姓都是很能够接受的。
我们举一个企业界的例子,稻盛和夫先生,这个例子有没有跟大家说过?应该是没有。我想起来是对马来西亚华教老师交流的时候谈到的,虽然他们是教育界的,但是企业界的一些榜样给我们的启示是相通的。稻盛和夫他经营两个企业,都是他白手起家创的,两个都达到全球五百大。能一个就很不简单,他有两个,全球五百强。结果他成就那么高,他得癌症,一般的人得了癌症很痛苦,很放不下,他很镇定,就是这些外在的东西他没有放在心上,「不着如风,无诸障碍」。他发现癌症,他也很心平气和,他就去安排,把两个公司都安排人事,让两个公司都依然正常运作,然后他自己就出家去了。代表他以前就不断在培养人才,所以他没有这是我的公司,这是一种因缘起来,我不是要去控制、要去占有。当我有一天不在了,要有人继续把它经营好,他心上应该都是有这些考量,所以当他突然接到自己有胃癌,他能那么从容去应对。后来他出家了,过一段时间,他的癌症好了。结果后来发生日本航空倒闭了,它属于日本一个国家品牌的企业,这个真的完全倒下去,对日本人的信心会有很大的影响。结果那时候的首相鸠山由纪夫就亲自上山去请他说,你可不可以来救日本航空。诸位同学,你去不去?我都看破红尘了,我都出家了,还叫我去搞这些世间的事情,五欲六尘,不要。修行最重要的是为佛法、为众生,随缘妙用,自己心里面没有分别、没有执着,没有出家、在家的分别执着,顺着缘怎样做会利益更多的众生,他不执着这个外相,结果他出来了,还俗了。
然后首先第一天见到全体员工,就告诉他们,我到日本航空我一分钱都不拿,他是无私的要来帮大家,一下子士气大振。他花了一年的时间,其实他所用的理念,都是跟我们传统文化的精神相应,所以后来很多中国的企业家去向他学习,他都说我是跟你们老祖宗学。这个也让我们中国人生惭愧心,我们看到这种无私所起到的力量,非常非常的大。后来他成立了盛和塾,几千企业家来向他讨教经营企业之道,其实他就是把老祖宗的教诲介绍给他们。大家想一想,比方说他谈的六种精进,要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不能懒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所以要存善心,常常要想到利益他人。他介绍给年轻人的第一本书《了凡四训》,要积善行,思利他,强调凡事都要感恩,不能骄傲,都跟《了凡四训》很相应。所以一个上位者,不管是天子或是领导者,甚至是一个企业主,都能够博爱无私,他很快就能够凝聚人心,达到上行下效的效果。当然一个最重要的基础,就是相信人性本善,只怕我自己的榜样做得不够好,不怕人民不能感动。下一句:
【陈之以德义。而民兴行。】
陈说道德仁义,人民听后,他明白做人的道理。这个『兴』是心里很欢喜,很能接受。听了之后生了欢喜心,就会很愿意、很高兴的去做。成德在二OO五、二OO六、二OO七年,这三年,整整三年,从二OO五年十月到二OO八年十二月,我们在汤池用《弟子规》跟老百姓宣讲孝道、传统文化。我们下到乡里面去跟他们交流,这是『陈之以德义』,告诉他们道德仁义,他们很容易接受。我们就观察到,包含出租车司机,他也会去打温泉水回去给父母洗脚。『而民兴行』,包含本来婆媳关系处得不好的,她来听完课,她生惭愧心,改过。师长有说,这三年的办学证明两件事,「人之初,性本善」,人是可以教得好的。因为短短一年的时间,离婚率快速下降,我们去了解,在镇里面没有一对离婚的。为什么还是有离婚率?因为有一些是已经在外打工了,没有在镇上听到传统文化的课。所以人是可以教得好的,人不难教,因为本善。「陈之以德义」,这是用言教,有善根的百姓他就兴行。
甚至一个领导者,遇到言教力量不够,还要以身教来带动。在五代十国,唐朝亡了之后接着是五代十国,有一个清河太守,清河这个地方的太守,叫房景博。当地有一个人不孝,结果房景博的母亲知道了,就跟儿子说,百姓不懂得孝,不懂得做人,我们有责任,不要责怪他,你把他母亲带到家里来。这个老太太不简单,都是反求诸己,我们做得还不够,不要怪这个人民,把这个人民的母亲请来,然后请房景博每天在侍奉自己的母亲之外,也侍奉这个老人家。结果这个人民不孝,看了十天就在那里鞠躬道歉,我做得太不好了,我可不可以带我母亲回去奉养?结果房景博的母亲就说,他是脸上有惭愧,心还没有真正很深的反省忏悔。又待了二十多天,这个老百姓跪下来一直磕头忏悔。他母亲说这是发自内心的,就让他带回母亲了。结果后来这个人也成为当地的孝子。房景博的母亲不简单,她能养育出这样的儿子来,真的是很有爱民之心,而且不苛责于人,都是要求自己。我们再看下一个:
【先之以敬让。而民不争。】
领导者率先恭敬和谦让,做为人民的表率,人民自然效法,而不彼此争夺。在《群书治要》当中,我们假如手上有书的,我们可以翻到一百四十八页,一百七十二句,刚好选出来就是《孝经》这一段,「古圣先王明白顺从人性的教育可以感化人民」。这里有注,「见因天地教化民之易也」,人民容易接受。这里提到的,「陈之以德义,而民兴行」,用《论语》来注解,「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论语》这三段话也很有意境,「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这种上行下效的效果非常好。就像孟子说的,「君之视臣如手足」,上好义,「则臣视君如腹心」。你真正道义对待他们,他们内心心悦诚服,很愿意跟从,所以而民兴行。
『先之以敬让,而民不争』,举的这个例子:「若文王敬让于朝,虞、芮」,这两国国君看了感动,「推畔于野」,本来是要争土地的,最后都让地了,所以上行之,则下效之。其实周朝在教化当中,是很值得研究的一个朝代。就像《论语》里面讲到的,「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我们前面有讲到孝道举的例子,文王侍奉王季,一天问三次,还要观察请问我父亲昨天睡得怎么样?然后吃的吃完端出来,他要去检查吃的量怎么样?假如看父亲吃得不多,或者生病了,他就很难过,走路都不稳。后来他的儿子武王在他生病的时候,衣服都没有解掉,在旁随时伺候。而且文王吃一口,他儿子武王才吃,就是父亲假如吃不下,他也很难过,他也咽不下去。这个是同体,儿子对父亲真的是同体,这是孝的部分。我们看悌,甚至是看恭敬、谦让。这个悌道,周公在武王生重病的时候,他就写了一段祷文诏告天地,要把自己的寿命给自己的哥哥武王。很虔诚写下祷文,就锁在金柜里面,也很感应,武王好起来了。后来成王成为天子,成王年龄比较小,周公就辅佐他。结果就被诬告,说周公是不是要夺权什么的这些诬告他,当时候成王可能有受到一定的影响,结果狂风大作,就把很多粮食整个都吹倒了。成王他们有读圣贤书的,他们看到自然这些景象,他们觉得跟我自己有关,这是不是我的心术不对?所以就到宗庙里面去反省,到祖先的灵前反省,刚好就了解知道了周公曾经为自己兄长祈祷,折自己的寿让兄长延寿。刚好就被成王了解,看到了,成王就更忏悔,就亲自要去迎请周公回来。结果他这么一做,历史当中记载,那个风就反向吹,把成熟的稻谷又吹正常。你看一个天子的心境,对整个国家祸福的影响太大了。这个是悌。再往上推,王季他的哥哥是泰伯、仲雍。你看他们兄弟的友爱到什么程度?把国家都让了。你看连国家都可以让给兄弟,还有什么东西不能让?
所以「先之以敬让」举的也是周朝的例子,因为他们的长辈做得非常好,文王的伯父,大伯、二伯把国家让给他的父亲王季。所以「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而且他的让,不止让他的人民也礼让,还影响到其他国家。「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在注解当中有举这个例子,因为虞、芮两国争地,结果他们也有善根,争执不下,我们去找文王评评理。诸位同学,你们有没有亲戚朋友发生争执,然后说我们去找一方评评理,去找包同学评评理;找梁同学、找韩同学评评理。假如有这种情况,善哉善哉,你们在人群当中的威望很好,你们是公平的代表。你看文王德行,让人家国君之间吵架还得找他评理。以前的读书人,他们的修养确实可以影响当地,当地有什么纷争,我们去找先生评评理。他不止在那里教书,他在那里会成为是非判断的标准。所以以前这个地方婚嫁喜宴摆下来,主位谁坐?主位就是在当地教书的那个老师坐。所以古人,你看在百姓的生活当中就展现师道。
我以前听一个同事他说他小的时候,北方喜欢吃水饺,一年难得吃。结果他小时候的记忆,他奶奶把水饺捞起来,盛第一盘拿到祖先灵前去,不可以偷吃,他恭恭敬敬端过去放,然后回来。这也是功夫,水饺那么香,他得恭恭敬敬端过去放着。第二盘捞起来了,又交代,赶快端去给教书先生吃,还要恭恭敬敬端过去。我当时候听到这个故事很感动,感动在哪?感动在我们的老人把中华文化最核心的精神在哪里传下去了?在生活的细节里面。这个老人家可能不识字,可是她懂文化。我记得二十年前刚到海口,常常听到老人说,「我没有文化,我没有文化」,我听到都心里觉得挺难受的。后来我想明白了,我都跟老人家讲,老人家你是没有学历,你很有文化;我们是有学历,没有文化。你看这个老太太她两个动作,孝道、师道就传下去了。所以我们听这些故事也可以反思,我们自己要好好进德修业,到时候亲戚朋友纷争,还会主动来找我们,我们好护念他们。
这个虞、芮的国君找文王就进入他的国度,结果看到他们的农田,中间的走道非常宽,农民之间都互相让,不是争地;后来走进首都,看到他们人民走路都互相让路,井井有条;进入了朝廷,看他们这些文武百官都互相礼让。结果看到这些景象,文王还没见到,我们回去吧!不好意思见了。然后回去之后,本来在争的地就割让出来了。后来这个事情传开来了,就有几十个国家都归附在文王之下。克己复礼,「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这历史当中确实有这样的榜样。我们看下一句:
【导之以礼乐。而民和睦。】
我们制定礼仪和音乐,来引导教育人民,人民就能和睦相处。注解当中有提到,「礼以检其迹」,礼约束一个人的行为,他懂得分寸。礼是人与人相处的一个美好的距离,就懂得分寸。「乐以正其心」,有这个乐教,他的心柔和、善良。能有礼乐教化,人民相处自然能够和睦。我们当时在汤池的时候,看到老百姓我们就向他们鞠躬,下到乡下去,刚好小朋友来上课,让小朋友给爷爷奶奶、父母鞠躬,也有一些夫妻来参加课程,夫妻之间相敬如宾,互相鞠躬,这是『导之以礼』。还有唱一些孝道的歌曲,良善的歌曲,而且每天都有。所以一到了晚上,很多百姓就拿着小椅子,有时候三代人都一起去,在我们说绿色课堂,在树荫下唱歌,那种气氛就很和睦。我当时也去参加过几次,当地这种纷争的事就非常少。包含还有夫妻吵架,要去离婚,当地就先劝他去听课,后来听完就没有离婚,要反省。这都离不开礼乐的教化效果。我们看下一句:
【示之以好恶。而民知禁。】
「示好以引之,示恶以止之,则人知有禁令,不敢犯也。」这个谈的,我们假如是依前面的经句来解释这一句的话,那就是能够清楚明白告知人民,礼乐、敬让、德义、博爱,这些是好事,示之以好,这些是好事,和这些违背的就是恶事,这是呼应前面的教导。我们延伸开来,可以是赏善罚恶,非常清楚明白告诉人民应该崇尚什么、应该厌恶什么,人民就知道判断,这些国家的法令、禁令就不会违犯了。讲到这里我们看一下《修齐治平》,一四六页,一六九句,这一个单元是「教学为先」,这一句就提到了。大家手上有书吗?文字档可以查一下。「先王知人有好善尚德之性,而又贪荣而重利,故贵其所尚,而抑其所贪。」所以这些古圣先王是通达人性,人假如依佛门来讲,我们阿赖耶识有善的种子,也有恶的种子。怎么长那个善、禁止那个私,这是教化的重点,「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所以先王知道,人一方面喜好善良,崇尚美德的本性,另一方面,又有贪慕虚荣、财力这方面的习性。所以就重视他所崇尚的,可以用很多手段来奖赏这些特别难得的善行,然后抑制他所贪求的。所以能够重视他所崇尚的这些善行道德,这样礼让的风气就会兴起来。「抑其所贪」,抑制其所贪求的,廉耻之心就能够保存,不然这个贪念没有调伏,人就没有廉耻了。所以教化是长善救失。当然我们这些经句拉到我们自身来,我们也要教育自己,也要护念好自己。我们每天那么多境缘,我们要判断哪些是对的、哪些是错的,对的要好好去做,不对的做都不能做。所以扎三根,这些经文也是对我们示之以好恶,我们知道知禁,比方「非圣书,屏勿视,蔽聪明,坏心志」,比方「彼说长,此说短,不关己,莫闲管」,「奸巧语,秽污词,市井气,切戒之」。这三根的经句,也都是让我们懂得长自己的善,救自己的失。这是上位者能够顺着人性来教化,那就会起到很好的教化效果。接着:
【诗云。赫赫师尹。民具尔瞻。】
注解当中说到,『赫赫』是「明盛貌也」。「尹氏」是指太师。周朝有三公,太师、太保、太傅。在《礼记》当中有「文王世子」篇,就是文王他们是怎么培养一个国家的接班人。诸位同学,这跟我们有没有关系?首先第一是用在自己身上,要护念好自己的道业;再来以后,也不一定以后,现在就可以了,以至于你以后带学生,这个都是关键。太保保其身体,太傅教他道德仁义,太师教他怎么办政治,怎么做人做事。所以成王太保召公,太傅周公,太师姜太公。不止三师,还有三少。三师是教导,三少是跟他们住在一起,跟接班人住在一起,看看他有没有落实。你看培养一个接班人,要这些配套措施。诸位同学,不可妄自菲薄,我们今天好好培养自己,我们虽然不是国家的接班人,也有可能。我们走上弘扬文化的路,要期许自己做法王,能够登上讲台「为众开法藏,广施功德宝」,我们要宣扬正法,我们也得把自己培养好。我们汉学院很用心,安排周医师给我们上课,还有杨医师给我们护航。应该明年这两位医师都会继续给我们授课、看诊,这个都是老和尚的福荫。他们都是不辞劳苦,他们本身已经很辛苦了,工作不轻松,但是还是尽力的来护持我们。
我们每一节课授课的老师,也是我们的太傅、太师在教我们,我们很认真的来学习。经典这些精神确实是超越时空,可以指导我们。大家有什么生活上、修学上,都可以就近请教张老师,请教授课的老师。张老师也算我们传统文化的老革命,他也是经历不少事情,尤其很有担当。这种担当也是让成德很敬佩,自己虽然在因缘当中,是做领导,但事实上我们这些同仁身上都有很多我不及的优点。包含我们汉学院的同学们,也是这样。大家在因缘当中相观而善,互相学习,互相切磋。这是谈到周之三公,这都是培养人才的做法。注解说「义取大臣助君行化,人皆瞻之」,就是因为他是太师,他是重要的骨肱大臣,协助天子来教化,协助国君来教化,国家治理得很好,百姓得到很大的利益。知道这个恩德来自国君,来自于太师,所以就会很仰慕、很感恩他,这个瞻是瞻仰。「赫赫师尹」,就是因为他辅佐天子,以孝道来教化天下人,所以声名显要,百姓都敬佩信服,而且非常仰慕、尊重他。
好,这是三才章第七。我们假如拉回来,我们自身来讲,比方说我们是一个班级,我们也协助班主任,像韩同学协助班主任,这一段经文当前都可以落实。「先之以博爱,而民莫遗其亲;陈之以德义,而民兴行」,一有机会跟同学们沟通,「先之以敬让,而民不争」。像硕二的同学,他们就发愿带动整个汉学院的学风、道风,刚好成德还有兼其他班的班主任,其他的班级我常常看到,他们就写硕二的大哥,怎么照顾他们,怎么劝他们、提醒他们的错误。这都是陈之以德义,而民兴行,这些句子都可以做。「导之以礼乐,而民和睦」,所以也可以多放一些古琴曲,这对班级的氛围都有帮助。包含班级的班规,包含比方说到了汉学院,汉学院有院规,甚至于兰彼得学校也有校规,这些「示之以好恶,而民知禁」。所以中华文化,它所教导的是小大圆融,大到治天下,小到护念自己的修身,还有齐自己的家庭。家也要有家规,不然会乱。
我们来看下一章,「孝治章第八」。这一章的章题,「孝治章」,用孝来治理天下。所以先王取法天地,这个秉承三才章下来,来施以孝道的教化。先王有这么好的治国理念,包含他们的风范传下来了,后代的明王,明王是有德有位的天子或者国君。后代的明王他很珍惜,他直接用孝来治理天下,那能得到太平盛世的结果。比方成王他创了成康之治,监狱里面好像是四十年都没有任何犯人,这个其实也跟以孝治天下有关。你看周公辅佐周成王,周公位置那么尊荣,文王的儿子,武王的弟弟,成王的叔叔,位置这么高了,可是周公怎么对待他人,这一章也都有展现他们治国的精神。他不敢怠慢人,面对贤德的人,「一饭三吐哺,一沐三捉发」,都不敢怠慢。我们看经文:
【子曰。昔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
这个『治』是古音,现在念治。注解里说,「言先代圣明之王,以至德要道化人,是为孝理。」所以以孝来治理天下。因为他们知道孝是一切道德的根本,孝心开,百善都开,所以他用孝来治理天下。
【不敢遗小国之臣。而况于公侯伯子男乎。故得万国之懽心。以事其先王。】
『小国之臣』,他是小的国,而且是臣子,等于是地位比较低、比较卑的。而「王尚接之」,这个王指天子,明王指天子,尚且接之以礼。就是小国派来的使臣,天子都不敢失礼、怠慢他,『况于公侯伯子男』这五等的诸侯?就是何况是「公侯伯子男」,各国的国君?自然更不敢轻忽怠慢。这里指到广敬,广敬就是我们佛门讲的普贤行第一个「礼敬诸佛」,统统平等恭敬。天子能有这样的德行,当然也离不开他的孝心。天子章第二,「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爱敬尽于事亲」,他这个爱敬的心延伸到对臣民,「德教加于百姓」。所以『万国』,意思就是举其多,就是很多国家,就指各国的意思。因为他行孝道治理天下,然后不怠慢,哪怕是一个小国之臣。这是性德的流露,所以各国的国君见到天子这样的德行,都心生起欢喜。他欢喜了,他愿意效法,所以同样用此孝道来教化自己国内的民众,同时也会礼敬自己的臣民。
他很欢喜、很感恩,『以事其先王』,就是当天子要祭天地、祭祖先的时候,各国的国君都会带来他国家的这些特产,来帮助天子祭祀上天或者祭祀他的祖先,帮助天子尽到对祖先的孝道。其实,比方你觉得这个朋友对你好好,你会不会感谢他的父母,把他教得真好。同样的,一个天子恩泽于各国,你看这些国君很欢喜,他怎么表达他的这一分感恩?感恩天子的父母、天子的祖上,把他教得很好。所以我们比方说遇到很多这些传统文化的志士仁人,有机会见到他们的父母,我们都会忍不住,「太感谢你了!你培养这个孩子,还这么支持他」。他的教学利益的人可不少,我们代大众感谢他,这个都是很自然的一种心情、心意。我们看刚刚是天子的一个德行,接着:
【治国者。不敢侮于鳏寡。而况于士民乎。】
这个是指诸侯也,因为他治理一个国家。『鳏寡』是国之微者,就是国家里面地位比较卑微的,国君尚不敢轻慢侮辱,更何况是知书达礼,礼义之士,更不可能轻慢。「鳏」是指妻去世了,或者延伸到独身,但是年纪又比较大了;「寡」,夫死了,或者延伸独身的女子,这个都是比较可怜。国君治理国家,对于国中这些弱势的人,鳏寡孤独的人都尊重,不敢侮辱他们。何况对于这些明理的读书人,『况于士民乎』,「士」是指明理的读书人,「民」是一般的人民。所以:
【故得百姓之懽心。以事其先君。】
注解讲「诸侯能行孝理」,以孝来治理国家,会得到所统之欢心,他所统辖的这些臣民都会很欢喜。进而怎么报这个国君的恩?「则皆恭事助其祭享也」,当国君要祭拜自己祖先的时候,他们都带着他们地方的特产来助祭,助国君祭祀自己的祖先,帮国君尽到对祖先的孝道。我们可以看到天子(国君)他们以孝,尤其能够爱民,而且能够尊重他人,就是这个爱敬的心,从对父母可以推及到他人,当爱敬的行为表现出来,会让各国的国君很感动。一个国君爱敬对待鳏寡,会让百姓很敬佩,就很欢喜能在他的国家生活,非常幸福,然后帮助国君来祭祀。
好,今天时间到了,就跟大家交流到这里。谢谢大家!
(1)、资源来源于网络公开发表文件,所有资料仅供学习交流;
(2)、本站所发布内容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可以联系客服删除,微信:xsxyd6688;
福德智慧 » 《孝经》(第七集)上行下效 成德法师主讲2022/1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