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上感应篇汇编》学习分享 成德法师主讲(第二十六集)2020/5/20 英国威尔士兰彼得

成德法师视频在线观看【点此选集】《太上感应篇汇编》学习分享点此选集

成德法师移动硬盘全套目录【点此查看

成德法师音频机合集目录【点此查看

 

诸位亲爱的同学,大家好!我们这几节课谈的是恶报乙十三,「无忌讳恶」,就是不知道收敛,放纵自己的习气。尤其口业的部分在这段文很多,所以口业很容易犯,要非常谨慎。「言非礼义,谓之自暴也;吾身不能居仁由义,谓之自弃」,所以说话一定要跟礼义相应,绝不能跟两舌、恶口、妄言、绮语相应。你看接下来这句:

【造作恶语。谗毁平人。】

就这一点,口业四条可能都在其中,包含底下讲的「毁人称直,骂神称正」,你看都是。尤其真有志气要当生成就的人,不再造新殃,口业一定要下大功夫。《无量寿经》特别提醒我们,而且身口意把口排前面,用意很深,「善护口业,不讥他过」。『造作恶语,谗毁平人』,是捏造不利人的这些坏话,来造谣毁谤平白无辜的人。《汇编》七百七十四页说到,人纵使有过,应该「曲为掩护」,就是给他台阶下,不忍心人家当场出丑,这是厚道的心态。就像《了凡四训》讲的,「见人过失,且涵容而掩覆之。一则令其可改,一则令其有所顾忌而不敢纵」,总要留给人家改过自新的路,不要当面指责,甚至是毁谤,给人家非常难堪,甚至于搞得人家恼羞成怒,就很不好了。这个都是处世当中应该懂的,「攻人之恶毋太严,要思其堪受」,要看人家忍受的程度,点到为止就好。所以要当曲为掩护。

若本来是平白无辜的人,还「编造流言,捏作恶事,以谗毁之」,等于是人家本来没有这样,你编了这些谎言去毁谤污辱他,这个心的狠毒甚过于刀斧虎狼。为什么?因为人家本来无罪,而你一个人在那里捏造谣言,其他听的人又一起附和。我们说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这种事也不能干。「见未真,勿轻言」,纵使听人家的,不能道听涂说去传。「又不是我先说的」,只要传,有副作用了,自身都有责任。为什么说谣言止于智者?纵使人家真有过,我们也不传,为什么?《弟子规》提醒我们,「道人善,即是善,人知之,愈思勉」,人家懂得去效法;「扬人恶,即是恶,疾之甚,祸且作」,带动都是在扬恶的风气,有什么好?况且犯错的人听了,更加愤怒,可能招来祸患都很难讲,所以人都要冷静应对处事待人接物。又有人附和,听的人可能就被影响了、被迷惑了,分辨不了是非。这样会造成什么?贤德跟奸诈的人都分不清楚了,是非莫辨。然后因为听了这些的影响,好人反而被罢黜了,不好的人他可能还去毁谤人,反而被重用了,这个是最不幸的事情、最不吉祥的。孔子说的,「圣人伏匿,愚者擅权」,「释贤而任不肖」,一个国家,贤德的人不用,没有德行的人反而被重用,这「国之不祥」;「圣人伏匿,愚者擅权」,这是天下之不吉祥。我们看到国际间也是,见不得人家做好事,运用很多媒体批评侮辱做好事的,让国际间搞不清楚是非善恶,这是君子最痛心的事情。但是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这些恶语、谗言终究有尘埃落定的时候,也不用难过,反而我们能坚持我们的良心道德继续做对。俗话说事事是好事,因为《了凡四训》也告诉我们,「人之无过咎而横被恶名者,子孙往往骤发」。人如是,一个团体、一个国家亦如是,只要守得住做人的态度,事事都是好事。

佛教导,「恶口之业,死当堕入刀兵、拔舌地狱」。想到那个情景就很恐怖了,我们稍微咬到舌头就痛得不得了,更何况是受这种刑罚?而且常常去毁谤别人的人,他当生就要「备受刲宰」,等于会死得很不好,「及形体残毁之报」,因为他都是去伤害别人,出乎尔者会反乎尔者。就像前面提到的李斯,他害死自己的师兄弟韩非,最后他跟儿子都被腰斩,你看形体残毁之报。而当我们读到这个,佛所教的是宇宙人生的真相,我们要警觉到,这个口业一出去不到一秒钟,这么短,逞一时之快出去了,这一秒钟;接下来受刀兵拔舌要多久?真搞明白了,谁肯再干这样的事?因小果大,真明白,警觉性很高;再来,也会生怜悯心,因为了解这个真相了,面对这些造谣生事毁谤人的人,不只不会跟他生气,因为知道他未来得下地狱去。「于诸众生,视若自己」,我们看有什么善巧方便可以提醒到他醒悟,不要再干这样的事。哪怕现在劝不动他,我们最起码做出一个不批评人的榜样出来。因为毕竟人都有良知,有时候是一时忍不住,真的有榜样出现,很可能就会让人自然生起惭愧心。所以佛门说「为人演说」、「劝进行者」,真的都是从我们的身教开始。所以师长说,请佛住世要先请自己。而且真明白,不会跟人对立,也不会因为人家犯错自己非常恼怒生气,怜悯都来不及了。所以我们真正明白因果,真的有大受用,一来警觉性很高,自己有敬畏心;再来,不跟人对立冲突,对人能起怜悯,然后甚至是能够护念他人、救拔他人的慈悲心。

接着说到,有古诗是这么讲,「谗言慎莫听,听之祸殃结」,谗言要谨慎,不可以轻听轻信,听了可能灾祸就要产生了。接着分析,确实如此,「君听臣当诛」,国君听了谗言,可能忠臣就要受到迫害了。这个在历史当中可不少,现代社会也可能会产生,因为我们后人不警觉,「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我们也会犯一样的问题。「父听子当决」,父亲听了谗言,跟孩子可能就决裂了。「夫妻听之离」,听了谗言,夫妇可能就要分离了。「兄弟听之别」,兄弟被人家进谗言,可能就要分开了。朋友听之就疏远了,骨肉之间听之也可能绝交了,都有可能。「堂堂七尺躯」,我们七尺男儿,人身难得,要把天地人三才演好,「莫听三寸舌」,这舌头只有三寸,「舌上有龙泉」,龙泉是一把锋利的剑,「杀人不见血」。所以这五伦关系只要听了谗言,都会破坏,失和了、决裂了。谗毁的害处到了这个地步,所以听话怎么可以不谨慎?都要很冷静去应对,兼听则明,偏信则暗。甚至于是面对自己的至亲,都是能够反求诸己。纵使亲人对我们有什么不认可,甚至于是言行上对我们不敬,甚至是害我们,我们都能包容,这样就能转变这个缘分,报恩报怨、讨债还债这些关系,善缘更增长,恶缘能转成善缘、转成法缘。人生都要懂得去转念、去转境,不然我们又走什么路?冤冤相报没完没了,有什么意思?报来报去的,最后彼此都要下三恶道,到了转生为人,又继续随彼此的业力再造业。你说这个看懂的人不再干傻事了,有什么意思?我们可以效法舜王的榜样,你看父亲、后母对他这么恶劣,他还是觉得自己错,最后真诚就把家人的良心唤醒了,这不是皆大欢喜吗?而且还给全国一个至孝的榜样。最后,「舜其大孝也与,德为圣人」,你看孝尽到圆满,德行成为圣人,「尊为天子」,你看福报现前,「富有四海之内,宗庙飨之,子孙保之」,你看必有余庆,还福荫后代。真的吃亏是福,不要计较,逆来顺受。别人对不对不是最重要的,我自己要做对。这样的心境,谗言也产生不了作用。

接着这个读书人郑瑄说到,郑瑄在《汇编》当中有很多段他的教导,感觉对人情事理的分析特别深入、特别细腻。他说,「俗语近于市」,就常说这些比较粗俗的话,就跟一般好像贩夫走卒那个气质相近,那我们不就白读圣贤书了?所以修行的人也要修出一种修行人的气质,读书贵在变化气质。「纤语近于娼」,就是平常谈话都是这种柔细的话,甚至就是那种有点巴结谄媚,这种态度、言语就让人家感觉像妓女,就是好像都是去讨好这些客人。「诨语近于优」,诨语就是戏弄、开玩笑的话,就让人家感觉很像那种演戏卖唱的人。而一个读圣贤书的人,「君子稍一涉此」,就是讲话有这种味道,不管是讲了俗语(粗俗的话)、纤语、诨语,只要有一些,不只损了自己的威信、威望,而且也是折了自己的福报。所以人每天福报都有加减乘除,而这个口业每天要不帮我们增福,要不就在折损福报。所以这样的话尚且会折福报,更何况是恶语谗言,那个对自己影响就很不好了。

底下举了一个例子,就是这个言语对人的影响挺大的。明朝的陈良谟先生就讲到,他曾经到公安县去当官。当时候有一个白教谕,这都属于教学方面的官员。他进京考试,他的妻子好善,结果就以白教谕的名来给他布施,布施一两给道姑,然后还「紵丝一丈绣旛」。刚好遇到同事的妻子过他们家访问,见了这个状况就很惊骇,就很惊讶的说:「儒家的官员跟道姑往来,这样危害不小。」其实这个都是乱讲话,儒释道只要是依照经典修行,都是劝善规过,「道并行而不悖」,怎么会有这种说法?你看乱讲,最后造成人家心理很大的负担。所以我们常常言语也要顾及到,这讲了会不会造成人家心里难受、纠结、睡不着觉,言语造成人家这个结果都有业。言语应该是给人家安定、给人家信心、给人家正向的影响才对。结果白教谕的妻子听了就很信,以为丈夫当官这条路是不是到此就可能没戏了,走不通了,所以就耿耿于怀在心里。结果后来她丈夫真的就没有考上,他的妻子就很不安心,可能就觉得是自己的过失,太过自责,结果就自己上吊死了。

刚好陈良谟先生他听到这个事,然后就去问知县,当地的知县,就把这个情况了解得很清楚,然后也替白教谕感到很可怜,也很哀愍他的妻子。后来抚院的林二山先生,刚好在讨论可能是举拔官员的事情,然后就对陈良谟先生说:「白教谕奸淫了人家的妻子,所以他的妻子就伤心,然后就上吊死了。这个白教谕的罪过实在是太严重了!」结果陈良谟就赶紧把他了解的实际情况告诉林二山,林公就当下沉思,因为跟他听来的差异太大了。陈良谟先生也很有阅历,接着说:「得要去了解了解这话从哪里听来的、谁说的?果然是君子,可能还可以参考;假如这个人本身品德就不是很可靠,那可能还要进一步了解清楚。」其实这一段话也是提醒我们每一个人,在听到一些话的时候,得要先冷静判断,这传话的人、说这话的人可不可靠。俗话说「来说是非者,便是是非人」,真正有涵养的人,他不愿意造成人与人之间的不愉快,甚至是冲突,不愿意这么干的。结果林公思惟了一下,拍桌子说:「是啊是啊,是啊是啊!」他可能有所考虑,这个事得要去确认清楚,不能因为听了这个,到时候等于误会了白教谕。

后来白教谕升为国子助教,国子监的助教。他自己,陈良谟先生也转官到了福建为官,结果又见到林公,在莆(应该是莆田)这个地方。林公就指着邻居家对陈良谟说:「这一户人家姓吴,过去做公安训导,结果谗言毁谤白教谕的就是他,他平时就心术不善,我那个话就是听他讲的。幸好因为你提醒我,我才有所领悟。」而这一个吴姓人,他后来升到萍乡教谕,也是被同僚所谗言,后来这个官就做不成了。所以他讲人家谗言,最后他也被人家讲。没官做了,就回家了,刚好过鄱阳湖,连坐的船都翻覆,可能带的这些衣物、财物都泡汤了,仅留了一条命,而且现在很潦倒。这是一个事例,所以我们不能「造作恶语,谗毁平人」。俗话又说了,「好谈闺门,及谈人种种短者,必至鬼神所怒」,鬼神最讨厌人家谈论这种闺门男女之事,还有人家的是非短长。这样的恶行,不是有奇祸,也会特别的穷。所以我们冷静,这个个案,这一位吴训导他谗言玷污清白的人,你看他的报应就很不好了。所以我们说,「听言之法,惟在察其进言之人,抑亦明矣」。

所以这里不只是提醒我们不能去造这样的恶,而且听话也要冷静,要有智慧去洞察这个讲话的人可不可靠,这样才不至于被误导。所以《论语》说的,听其言要观其行才行。接着我们看:

【毁人称直。骂神称正。】

是毁坏别人的名誉和人格,污骂神明,自以为公正。这样的行为让人家觉得是太放肆、太放纵自己了,而且是太狠心了,对人对神有恭敬,也不会有这样的行为出来。接着《汇编》讲,七百七十八页说,「士君子立身行己,要当行其在我者」,士君子立身处世,应该都是要很好的自我要求、警惕,言要忠信,行要笃敬。「必使正直无邪,斯为直矣」,自己正直无邪,这样才是直。所以我们看这个直,有正直、直心。「或身未能直」,自己本身修养就不正直了,「而但以毁人为直」,自己本身言行不正直,反而变成毁谤人,还来突显自己是正直,这样的存心是良心已丧,怎么可以说是直?而且正直的人,他的心一定是忠厚,「当言即言,使人知改」,因为他希望能利益对方。而在劝人的时候,「要在诚有余而言不足,所谓直也」,这样才是真正直。友直、友谅、友多闻,这个直就能善相劝,德皆建。但是劝导朋友,最重要是很真诚,真诚心也就是直心,真诚有余,但是言语不会很冲,不会讲得让人家很厌烦,他是点到为止,所以言不足,这样才是直。而毁谤人的人,他明明就是侮辱人,然后等于是发泄自己的怒气,在借题发挥,但是这样的行为,他却说他自己是正直。那这个不是让人家觉得很不能忍受吗?让人很痛恨。这样的行为让人家真的接受不了,甚至于会让人家气到睡都睡不着觉。让人睡不着觉,最后自己也睡不着觉。老子也提醒,「聪明深察」,有聪明才智,而且能深入观察一些人事。但是他聪明深察,却让自己接近(就是陷入)死亡、死地。就是聪明深察,结果他反而是愈走,走向没有福报,甚至是要灾难临头、短命了。怎么会这样?因为他「好讥议人者也」。因为他这个聪明深察用到哪?用到去讥笑、去讽刺议论人上去了,那就吃大亏了。我们历史当中也看到人讲话也很刻薄,结果激怒君王或者领导,就被杀了。

所以二程中伊川先生程颐说了,「君子于人」,君子处世待人,「当于有过中求无过,不当于无过中求有过。而责己当反是」,这个讲得特别明人情事理。你看这里提到,对待他人,应该在人家有过处求无过的意思就是,都能包容他人,不跟人家计较,不应该人家没有过,还去挑人家的毛病,这样苛刻了。一个是能容人,一个是苛责于人,这是颠倒了。所以处世时时都要守忠恕之道,有过中求无过,这是恕道,宽恕别人;而责己当反是,假如是反省自己,那应该是要从无过中求有过,这是严以律己。所以《格言别录》,弘一大师很用心,知道我们末世这个时代的人,不是在大家庭里面锻鍊,对于这些人情事理比较没有锻鍊,比较不敏锐,他挑了这些重点提醒我们。古人面对这些待人处事的境界,心是非常细腻的,懂得去护好自己的修养,也懂得跟人家能够和睦相处,以和为贵。尤其家庭团体,家和万事才能兴,和气才能生财。《格言别录》谈的跟伊川先生是相同。

他进一步分析出为什么要这样做,「持己当从无过中求有过」,对待自己,好像没有过,可是可以更严格去反省、观察,是不是还有可以提升的部分。「非独进德」,这样的一个态度不只是提升自己的德行,「亦且免患」,免掉灾祸。为什么?因为我们没有过,我们态度就觉得我们还不够、还不足,这样人家会觉得我们不会洋洋自得,我们还会反省,这是谦德,谦卦六爻皆吉,就不会有祸。可是我们无过,自己也觉得我都没什么过失,对自己来讲,慢慢慢慢这种自我的警觉性会弱下去,自我警觉性一弱,会不会做错事?这种谦退不足,会不会让人家看了不舒服,进而借题来找我们麻烦?所以能够无过中求自己的过,真的可以免祸患。这个事物的发展,我们都要敏锐能够去感受到。所以往往处世当中,尤其做领导的人,不只要自己无过中求有过,甚至是团体下属犯了过,「万方有罪,罪在朕躬」,我自己没把他带好、没把他教好,都要有这样的心境。不能是过都推给别人,这样一定不得人心,甚至会让人产生怨恨,这就可能种下祸根。所以他这个免祸患,确实是有道理的。

「待人」,对待他人,「当于有过中求无过,非但存厚」,不只是存厚道之心,「亦且解怨」。人有可能过去生,甚至于是这一生,无意,没有恶意,但是却跟人结了怨,可是当我们跟人相处,本来他跟你有一点不愉快,可是他有过的时候你都是包容,慢慢慢慢前世或者今生的怨就解掉了。这些都是如何应对进退。所以我们能有这样的心境,有过中求无过,那就不可能去诋毁他人。接着感叹,「世间之人,口业无穷」,太多太多了,所以「太上再三严戒」,整个《太上感应篇》对于口业不断的提醒。

下面讲到明朝的侍郎王伟,他是当时候的少保于谦推荐他的,等于对他有知遇之恩。后来于公犯了点过错,他却密奏皇上来讲他的过错,然后来突显他自己很正直,这里说「以沽直名」,他这个行为叫沽名钓誉。而当时候的明景帝其实是非常信任于谦的,然后就把于谦召进来,就把王伟写的密奏给他看,于谦自己也叩头认罪。皇帝就说:「我是很了解你的。」就是也是很信任他,然后叫他不要太难过、不要太遗憾。后来于谦见完皇上出来,王伟自己可能也心虚,做了这个违背良心的事也心虚,就过来问他:「皇上是跟你讲什么事?」于公就不讲话。王伟又接着继续问,结果于谦就笑着说:「老夫有什么不是处,有什么不对的地方,你可以当面劝我。你当面劝我,我未必不接受,未必不会去改。你怎么忍心这么做(就是背后参我一本)?」就把皇上给他的奏折给王伟看。结果王伟自己就很惭愧、很不安、很恐惧,好像无地自容。这个都是比较不光明磊落。于公确实有修养,于谦是笑着跟他讲,看他这么难受,还笑着安慰他,这个度量大。但是王伟这么做,这个事我看知道的读书人,就不愿意跟他做朋友了,就觉得他,我们说太卑鄙,还自以为去毁谤人来赢得自己的直名,这是『毁人称直』。

接着还有讲到元朝的杨铁崖,他的威望也是很大,但是毕竟有时候威望是福报,而且人修行还没有证果以前,都还是会进进退退,会退转,甚至于有时候习气也会冒出来。他刚好到临江这个地方,有一个王节妇祠,这个祠堂也是在表彰这一位妇女的节气。结果这个杨先生他就题诗,写了个诗,但是这个诗里面对王节妇有轻慢在,不恭敬。他写了这首诗以后,他后来都没有儿子。他梦到一个妇女告诉他,你所作的这个王节妇的诗,虽不能损节妇之名,但是你的处心(你的存心)刻薄,所以上天绝你的后代,让你没有子嗣。这个杨先生就悔悟了,又另外作了一首诗,这个诗就是有赞叹人家的节气。后来又梦到这个妇人说:「汝既悔过,你会有儿子了。」后来果然生了一个儿子。所以杨铁崖先生因为这件事,可能感悟也比较深,进一步修行,证到了仙果,升天为仙。这个是不只不能毁人,以至于已经去世的人,我们都要尊重恭敬,不能有丝毫诋毁、轻慢、刻薄之处。

下面讲到「聪明正直之谓神」,要聪明正直这样的德行才能有做神的果报,成为人供奉的神明,那是要有德行才行。「君子所当敬畏」,应该敬畏神。但是却有没有忌惮的,就很放纵、肆无忌惮的小人,自己认为自己正直无邪,「可以屈服鬼神」,好像他比鬼神更有德望、更有修养。不知道他的心术细微之处,鬼神早已经看得清清楚楚,其实只是自取其辱、自掘坟墓而已。所以人自己傲慢、瞋恚起来了,就蒙蔽自己的良知、理智了,才会做出这种『骂神称正』的行为,都有这种狂妄的习性透出来了,所以叫「无忌惮之小人」。这个小人不单是说指没有地位的人,没有地位有时候人家有修养;有时候你位置很高,但是这些习气重,那也是小人。

举了一个例子,后魏(这是魏晋南北朝,北朝后魏)的崔浩,他事奉魏太祖,结果他得到的宠爱是特别的隆重,而且官当到司徒,这个都是属于部长级的。他本来的福报很大,没那个福报怎么当到司徒?结果以修历史,但是变成去扬国恶,被判死刑了。而他有这样的果报,因为他之前先做了什么事?他诋毁佛法。他的妻子郭氏非常敬重佛经,结果他很生气,把这佛经都给它焚烧掉,焚烧完的这个灰他还把它扔厕所里面去。这个对佛经一点都不尊重。我们要了解,经是佛母,诸佛从哪里来?从明白佛经的道理,依教奉行成佛。所以经是很尊贵的,《金刚经》说,「若是经典所在之处,则为有佛,若尊重弟子」,佛经是住世三宝,要恭敬。但是你看他这么肆无忌惮的去对待佛经,他造这个恶就大了。后来他被判死刑,先关在牢里。他在牢里的时候,这些监狱里面的兵士,居然在他身上便溺,这是给他很大的屈辱。可是我们想一想,有这个果一定有因,因为他把佛经烧完了,还扔到厕所里。结果你看他果报,在监狱里面,他本身是在部长级的位置,我们说宰辅之位,这么高的官位,最后到监狱里面被人家侮辱,之后是被处死。在历史当中,可能他是最惨烈的。因为毕竟你做过这么大的官,到了监狱里应该也要多少念点情面,可是你看他居然被侮辱到这个分上,主要还是他污辱、亵渎佛经。所以这里讲「骂神称正」的罪业是很重的,你骂佛菩萨、骂神明,还觉得自己做得很对。其实这个心已经偏颇得很厉害,自己都不知回头,这个最重要的还是狂妄自大。

下一个例子讲到江苏镇江有一个糕饼店的于姓人家,他最小的孩子生了痘,应该像水痘,就死了。结果于姓人家就写了一首诗词,要向城隍告痘神。因为这个瘟疫或者是什么疾病死,这个也都有掌管的神明。所以天地之间都是有鬼神在负责,连瘟疫、连痘,痘神都有,瘟疫也有疫神,山川草木,这个叫器世间的神明,是存在的。他太太拿了这个算是疏文,就拿到灶下焚烧了。结果夜里就有鬼卒把这个于姓人家,他也算糕饼店的老板,这个于老板,鬼神把他带去了。结果去见城隍,城隍就说:「灶神爷说,你们家写了个状词告痘神。你这么干该当何罪?」结果于老板说:「痘神跟我要祭品(就是要求祭祀),没有得逞,后来让我的儿子就这么死了。」没多久,把这个痘神找来了,他说:「你的儿子命里本来就应当死的,跟小神有什么关联?」痘神跟他对质。结果城隍就判断,确实是他诬告了,所以「姑念你是小民无知,送杨知县责罚你二十大板,生病一个月」。他这个是在梦中到了阴间去,这是城隍给他的判决。当时候杨蜀亭刚好在丹徒这个地方当官,杨知县。「明日于门首吊闼」,就是这个于老板在他家门前弄了个小门,刚好去弄破了杨知县的官伞,结果就责罚他二十大板,打完之后,他在床上病了一个月才好。

所以鬼神跟王法固相辅而行,都是配合在一起的,「故得罪鬼神,往往身犯王法云」。你得罪了鬼神,很可能受报是被世间的罪罚所判定,是有这个说法。其实上一个例子也是,他对佛经这么无礼,最后也因为犯法被诛杀了。所以鬼神王法都是相辅而行。假如能明白这个道理,当然真有遇到一些官司、倒霉事,我们觉得倒霉,但是很可能是我们自己前面对鬼神不敬,或者自己的心造了罪业,才会招感刑罚,都应当反省、忏悔。忏悔的话,往往能够消除自己的罪业,可能这个罪报能减轻。

我们看到这几句,「造作恶语,谗毁平人,毁人称直,骂神称正」,觉得这些行为也太放肆了。而从细微处去看,只要我们见人过的这个习性没有调伏,那别人的过,尤其是亲戚朋友的过又放在心上,遇到一些缘,别人在谈论,因为自己有见过,会不会应和?那就有可能,这些批评的话,就被这个缘给调出来了。甚至于我们内心对父母有怨、对亲戚朋友有怨,都有可能在一些因缘促使之下去批评自己的至亲。家丑是不可外扬,但是我们因为有见过了,就会有这些行为出来。只要我们还见父母过,请问我们能不见善知识的过吗?师道建立在孝道的基础,我们对父母有怨,甚至我们对父母有疑,我们会不会怨老师、怀疑老师?再推演开来,佛菩萨、祖师大德是老师,那我们会不会怨、会不会疑?真正遇到不如意事了,会不会怨、会不会疑佛菩萨、善知识?

所以这些恶行的根源,我们还得斩草除根,就是真正以一个至诚的孝心来对待父母,真诚的心来友爱兄弟。所以「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他在家孝悌,出来就能尊重老师,恭敬领导、长者。「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谓之悖礼」,所以前面讲到,有一个读书人,他对待父母是有腹诽的现象,人家还觉得他是孝子,但是他内心在怨父母。所以我们假如都是放父母亲友的恩德在心中,都不放他们的过失,我们才不会去批评、去抱怨。所以得要念恩忘怨,才能不造这些口业。我们现在不是从小学传统文化、学正法,从小也自我为中心的话,那一不合己意了,这个埋怨、瞋恚就容易起来,就变成念怨忘恩。所以我们学《太上感应篇》,得从心地根源处做一个比较大的转变,才能不犯这些过失。不然纵使没有大恶,很可能这些轻微的、小的还是常常犯,但是轻微、小的不自觉,慢慢也会变大。所以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不从理上、心上改,其实也很难进步。下一句:

【弃顺效逆。】

前面也提到「向背乖宜」,下一句:

【背亲向疏。】

这些行为都是违反人性,其实都是被习性、人欲障碍住了。『弃顺效逆』是离弃顺天理的人、事,然后去效法逆天理的人或者事。我们看周朝的卫国大臣石碏他就说了:「君义、臣行,父慈、子孝,兄爱、弟敬,六顺也」,其实这个顺就是顺着性德、顺着明德。表现在这些伦常,君有仁义,臣有品行、操守,父亲慈爱,儿女孝顺,兄姐爱护弟弟妹妹,弟弟妹妹恭敬兄姐,这是六顺。「贱妨贵」,就是地位低的去妨害尊贵的人;「少凌长」,年少的人去欺凌长者,这个都很放肆;「远间亲」,比较远的亲友去离间亲近的亲友;「新间旧」,新的亲友去离间旧的亲友;「小加大」,小的加害大的;「淫破义」,淫秽去破坏道义的、正义的,这个就是六逆。这样的行为都是造重的罪业,违背天理人心,所以「弃顺效逆」,快速招感祸患。《书经》又说,「惠迪吉」,我们都是依循正道来走就吉祥,「从逆凶」,你跟着逆天理的路走,当然会招来凶祸。又说,「顺天者昌,逆天者亡。顺则为忠为孝、为圣为贤,逆则为狂为暴、为变为贼」,这样的心境、这样的意念,只是一念之间,但是祸福是天壤之别,怎么可以不谨慎?所以说到根本处是一个心念,可是这个心念是跟着顺还是逆,结果是天壤之别的。接下来也举了个例子,这个都是为非作歹,最后这个结果也是很惨烈的。这一段教诲也是提醒我们,时时都要在这些伦常关系当中遵循经教的教诲来做。

下一个,『背亲向疏』,就是背离或者背叛至亲骨肉,反而向外人献殷勤。七百八十三页说到,「背亲向疏」不只是一方面的,延伸开来讲,哪些都算?「如瞒背父母,私托妇家」,事情瞒着父母,反而都是找太太娘家那边商量。然后对待父母的这些亲戚很平常,但是对待妻子那边的亲戚很丰厚、很热情,那不是对同族的人变冷淡了吗?其实这些行为,一来可能都有那种讨好,不是义是利,都是这种爱欲起作用。当然,假如是当太太的人看到先生这样,应该是要提醒他的偏颇,可不能又是爱欲起作用,还在那里觉得很得意、很高兴。再举一个例子,「兄弟锱铢必较」,跟兄弟一文一钱都要计较得清楚,「而处朋友外人独慷慨」,反而对朋友、外人很慷慨。「不顾本族贫寒」,本族的这些疾苦他不去问,反而「冒认他宗」,反而是很照顾自己亲族以外的,甚至是去认人家做父母、做祖先,这个都是很偏颇的。所以这里提到,「凡薄其所当厚,厚其所当薄者」,都算是背亲向疏。

当然我们传统教导我们的,爱的次第应该是「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首先是亲爱自己的亲族,再延伸推己及人。哪有说自己的亲族、父母、家人不爱护去爱别人?这个是违背常理。每一个人都懂得亲爱自己的父母兄弟,大家都起而效法,这个家跟社会就安定。你自己父母都不照顾,然后要去照顾别人,这个要不讨好、要不沽名钓誉,都不正常。所以孟子说,「道在迩而求诸远,事在易而求诸难。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每个人都孝敬他的父母,友爱他的兄弟姐妹,每一个人都这么做,整个社会就是这个风气,那每个家不就好了?每个家都好了,哪有社会不好、国家不好?不可能。所以不能颠倒,纵使是弘扬文化,也一定先要敦伦常本分,不能表错法。孔子就讲了,「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谓之悖礼。」「今背亲而向疏,非因恩怨徇私,即从炎凉起见,悖德悖礼甚矣!此根本重罪,报必甚焉」,这个都是违背人性,他的果报都是很严重的。会有这样的行为,往往都是因为这种恩怨。所以没有念恩,反而记怨,这么多恩德我们没放心上,一件小事就耿耿于怀,那就循了自己的好恶。甚至于不念恩德,循着自己的爱欲、私心,爱妻子就忘了父母的恩,贪图妻子那边的权贵、名利,那就会背亲向疏了。所以整个社会风气假如都是这种好名好利,都是自我中心,而不念及恩义、情义,这风气就会偏颇了。所以我们要引以为戒,决定不能犯这样的过错,因为现在这种现象在社会当中确实是不少,甚至于是比例还满高的。人不学不知道、不知义,还得我们用身教、言教来扭转偏颇的风气,所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这里就提到周聪这个人,怎么考都考不上举人,他自己就到谯郡,拜都吏周吉做父亲,然后都跟周吉的孩子为伍,就等于好像变他们家的人。结果过了一年,他得了举人。他是去攀关系,之后就根本不回家了。他的父亲写诗责问他、责备他,他自己惭愧而死。其实他也挺可怜的,命里有时终须有,干嘛去做出这种认别人做父亲,反而都不认自己的父母、亲人?这个会让人觉得看不下去。所以不要去做这种谄媚巴结的行为出来,命由我作,福自己求。所以人不知命,往往为了名利做出一些违背天性的事情,甚至就随顺社会风气去追名逐利了。下一句:

【指天地以证鄙怀。引神明而鉴猥事。】

『指天地以证鄙怀』,是自己存心不良,反叫天地作证。「鄙」是粗鄙、卑鄙的一个心境,反而叫天地来作证;然后做了污秽的事,请神明来见证、照察,这个都是很不敬。所以《汇编》七百八十五页说,「天地无私,神明正直」,都是「顺吉逆凶,其应如响」,他们都是无私的,不是说你给他祭品好一点他就偏私你。所以这是神明之德,我们应该恭敬小心的来事奉。以这样的态度,还怕因不敬获罪,更何况还做出「指天地以证鄙怀,引神明而鉴猥事」的行为?这个就是不敬到了很严重的地步了,这是亵渎神明。天地神明焉有助人为恶的道理?所以自己不好的心境、不好的行为,把天地神明都拖下来,这个是自取灾祸,而且这个灾祸会来得很快。

张中,他们一家「乖气萃于一门」,家里那种暴戾之气很严重。「父子兄弟」,还有婆婆跟媳妇,然后这些媳妇跟媳妇妯娌之间,常常有这种争吵、冲突。而这些事情发生的时候,他们还常常「呼天地、指神明」,然后来表示自己正直无辜。「及析箸之日」,指的是他要分财产的时候,这种纷争愈来愈严重,他们就彼此互相都是祭祀神明,然后还要诅咒对方。因为这么做,他们家整个很多这些鬼、妖的事件就很频繁,这个家里面磁场很不好,因为他这种心念招感来的可能都是一些恶鬼恶神。结果就「疾病屡作」,他家里的人很多都得病,可能是接二连三的都生病了。结果几年之中「死丧殆尽」,就死到全家都没有活的,因为这积累的恶太严重了。

明莲池大师说到,「世俗许愿,如求子、求寿、求解危、求功名、求财禄等事,不可告许宰杀牲牢之愿。此名恶愿,有孽无功」,这是造罪孽,没有功。「乃至许袍许旛、许造殿堂、许置供器,只宜以庄严像教,普愿众生摄心敬畏为心,不可有意求福。盖大悲平等名佛,正直不偏名神。若人但只私心求福,天地鬼神,岂有因贿降祥之理?」所以这一段也是莲池大师慈悲,在点醒世间的人。确实是「祸福无门,惟人自召」,要用对心,不要变成去谄媚巴结神明,然后也不能去发这种恶的愿,而且发这种恶的愿,其实也是不恭敬佛菩萨、鬼神。大师进一步讲,「据理而论」,我们深入义理来思惟,「惟在自尽己心,广行众善,忠孝友悌,怜贫爱老,救灾济苦,戒杀放生。种种阴骘,种种方便,随分所能,尽力行之」,我们随着遇到的事情,都能发善心去尽我们的心力。「善功所感,自然降福」,这都是水到渠成的福报。「若不为善,但生祈愿觊望,便是鄙怀猥事,亵渎神明矣。普告世人,当笃信此言」。

所以莲池大师这一段话也是要破除迷信,等于是求福都要如理如法去求。刚刚祖师这一段话就是教导我们,怎么样作善来感得福报,讲得非常清楚,让人不要再用错误、迷信的心态来求福报,假如是这样的行为,也算是鄙怀、猥事,亵渎神明。为什么叫鄙怀?因为自己都是自私自利的心,然后也不去作善,就这样来求福报,这个是不是也有谄媚巴结?那这不就是亵渎神明了吗?所以这一段开解,我们也得有机会跟大众说明白,不然不明事理做出来,让没有学佛、没有接触圣贤经典的人,反而觉得我们怎么都搞迷信了?这个不只是亵渎神明,还误导社会大众,这个也是有我们一分责任在里面的。从这里我们也得深明事理,不能随顺自己这些错误的认知来做事。

今天就跟大家交流到这里,谢谢。阿弥陀佛!

说明:

(1)、资源来源于网络公开发表文件,所有资料仅供学习交流;

(2)、本站所发布内容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可以联系客服删除,微信:xsxyd6688;

福德智慧 » 《太上感应篇汇编》学习分享 成德法师主讲(第二十六集)2020/5/20 英国威尔士兰彼得

发表回复

提供最优质的资源集合

立即查看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