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上感应篇汇编》学习分享 成德法师主讲(第三十九集)2022/5/17 加拿大温哥华
成德法师视频在线观看【点此选集】《太上感应篇汇编》学习分享【点此选集】
成德法师移动硬盘全套目录【点此查看】
成德法师音频机合集目录【点此查看】
诸位同学,大家吉祥!
我们这一、二节课谈到的都是家庭的伦常,尤其是夫妇这一伦。夫妇之伦算是整个社会安定的核心所在,我们提到《礼记.昏义》:「男女有别,而后夫妇有义;夫妇有义,而后父子有亲;父子有亲,而后君臣有正」,所以君子之道造端于夫妇。我们看到眼前伦常的问题,可能在面对的人都会觉得挺难去解决这些关系,问题往往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而且我们从历史到现前自身跟社会所面对的问题,有一点特别关键,叫慎于始,要慎于一开始,这样往往问题可以避免掉。
黄念祖老居士有一次送要留日的学生,给他们谈了一个专题,里面指导这些学子怎么修行、怎么完成学业,进一步还跟他们谈到婚姻的问题。在家人他必然要面对家庭、家业这个部分,去读书有学业要完成,有家庭他也要发展事业。佛法是觉,觉悟了能够经营好伦常,能够经营好学业、家业、事业,最后完成道业。
尤其我们这个时代,我们要去体会,不离佛法行世法,不废世法证佛法,怎么在世俗当中成就自己的道业。其实道就是真心,所以师长老人家说学佛最重要的用真心。每一天日用之间万境交集,那么多境缘。万境,一天有多少个境界?印光祖师用万境交集来形容,都是在历事练心,把自己的真心慢慢慢慢练出来,恢复了。借假修真,藉这个臭皮囊恢复真心;藉每天的因缘,那么多境缘,恢复自己的真心。师长常说「你会么?」这是禅宗的话,就是提醒我们圣狂之分在乎一念,要用真心,不要用妄心,不要用贪瞋痴慢的心。《大学》指导的:「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不能动情绪,一动情绪就不是真心了。动真心,自利利他,往明德、亲民、止于至善的路上走;动了情绪,忿懥,那就自己堕落,还伤害到别人,这差别是很大的。有所忧患,不得其正;有所好乐,这就有贪爱在,不得其正;有所恐惧,不得其正。我们善于去体会经典里面的这些话语,历事练心,借假修真。
五十三参是各行各业,这个表法不废世法证佛法,佛法是觉,觉是在境界当中要清楚。我们提到夫妇之伦,想到了黄念祖老居士的教导,他是慎于始,慎于开始。他指导年轻的学子,你找对象根据四点来找,跟我们《太上感应篇》的指导相不相应?英雄所见大略相同。黄老开出了四点:第一要是明白人,宁可跟明白人打架,不跟糊涂人说话,和糊涂人说话讲不清楚,气到肝郁,所以第一点是明白;第二良善,我们看良善首先能体恤他人,替他人设想。昨天「不和其室」这是针对丈夫来谈的,要去体恤太太。颜光衷先生这一段话,内容里面也是包含《诗经》里面两首诗,《诗经.豳风.东山》,「东征」,周公东征,然后将整个周朝安定下来。但周公带领大军,他能够体会到这些将士们的太太在家里面的处境,那种思念之苦。一个领导者能体恤下属,这对于整个军队的士气影响是非常大的。从周公的这种体恤将士写成了这首诗。
我们再拉回来,往后诸位同学你们从事弘扬传统文化的工作,必然也会有当领导的时候,跟这个有没有关?我们复习一下前面有提到的一个心境,在「压良为贱」当中他引申出来了,八百三十页,「待人接下」,待人里面可以包含五伦关系,接下比较是对待下属或者地位比较低的人,我们看到,「须是处富贵之地,悉知贫贱的痛痒」,这都是恕道,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我们善学的话,这一段话学完,面对人马上能够设身处地替他考虑,不是背一堆文字而已,把文字背后的心境我们要纳受在心。「当少壮之时,思念衰老的辛酸;居安乐之场」,能体恤患难人的心情、景况;「处旁观之境」,我们不是当事人,但是也要「原谅局内的苦心」,应该也是都能体恤人家在其中人的处境,建言者当置身利害之中。
同样的,比方说丈夫出征了,丈夫能不能体恤在家中的妻子,妻子能不能体恤在军中的丈夫。《易经》里面泰卦叫地天卦,假如是以夫妇来讲,丈夫是天,妻子是地,换位思考,就吉祥,泰卦。否卦呢?否卦是天地卦,都只站在自己的角度,没有办法交心、沟通。否卦叫打冷战,都不沟通了,泰卦就是换位思考。颜光衷先生引了这些诗当中,让我们去体恤太太的不容易,一首是《诗经.豳风.东山》,另外一首是《诗经.周南.卷耳》。大家有空可以去翻一下,古人留下这些诗,而且是经过孔老夫子选的,用意都挺深的,而且《诗经》三百首应该都没有离开五伦的。
我们提到黄老给我们的提醒,找对象第一个是明白人;第二良善,良善就表现在能够去体恤他人、理解他人;第三要诚实;第四要正派,不能乱搞男女关系,色字头上一把刀,就有灾祸了。我们再来对照对照,男要忠良,良字,黄老的良善;忠呢?诚实,忠诚,忠就不会偏、不会邪,所以正派,都跟这个忠字有相应;明白也是,终日不偏不倚,糊涂了就偏了、不正了。当然这四个标准不是说找丈夫的标准而已,找妻子这四个标准也是很重要的,男子要刚中带柔,女子柔中带刚。这四个标准对于找另一半相当关键,我们要慎于始,才不会常常在感叹早知今日何必当初。
说实在话,人生酬业而来,我们的定力不够的时候都是业力做主,万般皆是命,半点不由人。但是只要我们肯修行,往觉悟走,只要觉悟了,人生以前所发生的事都是好事,没有坏事,因为觉了能把一切缘分都转成法缘,都能表法。有一句话叫「浪子回头金不换」,这可贵在他觉了,他回头了,本来很不幸的事情可能就转成给世间做表法了。
我们以前读书有读过「周处除三害」,你们读过吗?我记忆当中,周处用现在的话就是这个地方的流氓,结果他有一天听人家说:「我们这个地方有三害,第一个山上的猛虎,不知道吃了多少人;还有河里的蛟龙伤了多少人;还有那个周处。」结果他听完之后除三害,把自己也改过来了。为民除三害,这是浪子回头的样板。觉悟重要,用真心重要。
我们昨天谈到了「不和其室」,这是对丈夫的提醒;接着是「不敬其夫」,这是对妻子的提醒。一个人能把夫妇关系处好,绝对不是说结婚了再来学,这都有点晚了。什么时候?应该是从小就懂得男女的相处,互相尊重。当然现在比方说婚前男女恋爱,这些都要懂得分寸,懂得个中的道理。应对进退都很关键,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男女互相伤害的情况?一定是没有拿捏好分寸造成这些悲剧的。我们也可以从社会、从他人身上记取教训。
「夫者妇之天」,我们昨天有讲到这一段。「杜企」,我们来看这个例子,「为人怯弱」,丈夫杜企比较懦弱,他的妻子张氏「素轻之」,向来就轻视他。
大家可以体会体会,万法因缘生,这个太太愈来愈嚣张,有没有缘分促成?互相影响,先生太懦弱了,这个太太又没人提醒她,顺着那个因缘就愈来愈强势。我们看事情随时把那个因缘看清楚,才知道怎么样去护念帮助他人。你真正分析清楚了,都觉得现在解决问题得怎么解决?多管齐下,因为比方说你要帮这个亲戚朋友,影响他的缘不止一个。所以刚刚讲说面对境界清楚,就是你看得清楚因缘。
杜企晚年多病,太太连看都不看他一眼。人生病了就已经很难受了,我们都还不关心他,这太狠心,没有念夫妇之情义。结果不知何故,张氏反而比杜企先去世了。「殡」等于是还没有出葬,还没有出殡,在停灵期间棺木突然破裂,张氏化为大蟒蛇。这些都是真的不是假的,我们听过的事例就不少。像一些皇后嫉妒、瞋恨心太重,死后变成蛇,蛇蝎那都是心比较狠毒。好像梁武帝的哪一个妃子她就是变成蛇,后来好像是请宝志公,请高僧来帮她超度。然后径自奔向树林去了。所以这里感叹,「噫」就是现在「唉」,感叹,「夫者,妇之天也」,慢夫就是慢天,「天可慢乎」,上天可以侮慢吗?「请自思之」,为人妻者好好想想。妻是地,丈夫能够不尊重太太吗?一个丈夫不尊重太太,那他也没有立锥之地了。不只他没有,他的下一代也没有了,这个家就没有人很好的来照顾了。所以天地都不可慢,这是我们好好去体会的。
我们看梁鸿跟他的妻子孟光,这是一个很好的榜样,我们之前有提过了。我们再看一下「杜珪目盲」,读书人杜珪眼睛瞎了,「其妻日夜望北极祷告」,向北极星祷告祈求保佑她的先生,「每拜必七七四十九数。竟能感真武化身」,天神真武大帝化身下降疗治,下到凡间为她丈夫治疗,后来她的丈夫恢复原来明澈的视力。至诚感通。
我们看印光祖师他也是眼睛几乎瞎掉,还是不离因果,因为印祖他是儒生,饱读儒家的诗书,所以他在没学佛以前对佛法有很多的批评。「法者,万世生灵之眼目」,谤法他得的果报眼睛几乎快瞎掉了,但是他用他的诚心念佛、念观音,当然也是积功累德,最后眼睛就复明了。
昨天跟大家提到林看治老居士,她的念佛感应的那本书,里面也有念佛人家人或者自己身体很不好,比方说肝都硬化了,结果都有感应,梦到菩萨来给他疗愈,最后就恢复健康。信为道元功德母,我们相信,我们又至诚,都有感应。尤其师长有说,人的一念遍虚空法界。我看大家的眼神好像不大相信这句话。一般成德对大众要上台,我在台下就会心里默念:「一心观礼,尽虚空遍法界,常住三宝,十方护法菩萨,金刚、梵、天、龙、神,圣贤等众。」你很相信的话,这一个观礼会有多少常住三宝、龙天护法来?所以这一念的感召真的是不可思议。古人很单纯,古人很老实,他对这些道理不怀疑,就有这样的感应。
我们再看「宇文邦彦妻黎氏」,宇文应该是复姓,他的妻子黎氏,「刻苦立家」。我们曾经有探讨过家庭,勤俭为持家、治家之本;谨慎为保家之本;忠孝为传家之本;诗书为起家之本,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待会我们看看黎氏都有做到;和顺为齐家之本。我们看她「刻苦立家,喜观书」,她带头读圣贤书,好学,「略通大意」,能通晓书中的这些义理,而且并亲手编录一些资料,等于她看书当中把重点都誊出来,「以相其夫」,来辅助她的丈夫。有时候当官要处理公务,看书的时间相对不够、相对少,其实能把这些重点都把它誊出来,对她丈夫帮助很大。
《群书治要》就是这样出来的,群臣把这些经史子的重点挑出来给唐太宗皇帝看。所以唐太宗感叹,他感谢他这些编书的臣子,说到使他稽古临事而不惑者,卿之力也。他处理那么多国家的事情,他都没有迷惑,他心中胸有成竹,都是因为这《群书治要》里面都掌握了经史子的核心,有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重要道理都在里面。所以臣子辅助君王,太太辅助丈夫,甚至于我们当前大家都要互相辅助。比方说一个教学的团队,我们自己凡走过必留下痕迹,自己读了把这些重点誊出来供养给大众,给大家做参考,广修供养。什么时候可以做?当下。有一本书叫《净土集》,里面收录了《新旧约》的精华,是师长他读书的时候顺便就把重点给誊出来,都可以利益到这么多学生、有缘的人,我们可能没有那么多时间去读这些书。包含师长还有《四书节要》,把四书里面特别重要的有个小册子把它节出来。师长都在给我们表法,我们得看得懂,进而去效法。
这位黎氏也是很可贵,你看这段话后面说到了,「至今有黎氏手编制诰纶言集」,都还在利益后世。她相夫,接着教子,「且严督诸子从学」,引导孩子,而且她以身作则好学,陪伴孩子读书。后来她的孩子应该不止一个考上进士,「及第,历词垣,登翰林」,都当到翰林学士,词垣也是翰林的一种别称,而且「至右辖」,这是很高的官位,就像尚书省右丞,都有点是宰相的级别。所以「乡里称尊」,乡里的人都很赞叹、尊重她。这是一个相夫教子的好榜样。
我们再看下一个例子,「明黄观,安庆人」,安庆应该是在安徽这个地方。「建文时,以三元及第」,他是三元及第,就是参加乡试、会试、殿试他是连中三元,官当到学士承旨,等于是翰林院的负责人,翰林院之长。遇到了「靖难兵至」,因为朱元璋把皇帝的位置给了长孙,但是他的儿子不服气,就举兵抗朝廷,称为靖难之役,他的儿子燕王朱棣起兵了。
在这样的情况,因为毕竟黄观当那么大的官,本来的朝廷被推翻了,他是为国捐躯,他投江自尽。他的妻子翁氏跟两个女儿都被拘捕了,皇上下旨将她们改配给牧象的人。翁氏就假称在避难的时候有若干黄金寄放在城外的亲家中,要母女一起前往才可以拿得到。我们看这些女子在这么危难当中都不乱,都很有定力,急中生智,谎称这个情况,所以要一起去,不然可能会被匿了,就是被吞没了。牧象人为了取得黄金,就不疑有他,跟她们一起到城外去了。翁氏就说,希望两个女儿和我应该把衣襬绑在一起,这样以免在人多的时候会走失了。牧象人就答应了,她两个女儿其实也不了解母亲的用意。等走到江边,翁氏随即就拉着两个女儿跳入江中,都溺毙了。至今秦淮河岸,因为当时候的朝廷是建都在南京,今秦淮河岸有人建庙来祭祀她们。翁氏是非常贞烈女子,是宁为玉碎,不为瓦全,随丈夫一起殉国了。这是对女子贞烈的一个例子的展现。
我们再看下一个例子,这个例子《古文观止》里面有,是描述欧阳脩的母亲的,我们稍微看一下。宋朝崇国公,欧阳脩先生他的母亲是郑氏,郑夫人,他的父亲崇公考上进士,再任推官职务,他在任上去世了,做推官的时候过世了。当时候欧阳脩先生才四岁,而且家里很贫穷,他的母亲自食其力,而且供给欧阳脩先生上学,还亲自教他读书。他曾经在下大雪的夜晚,「拨寒灰画字以教」,拨平冷却的灰烬,在上面写字教欧阳脩。
「居恒泣告修曰」,恒泣是叙述到郑氏常常哭泣告诉欧阳脩:「而父廉而好施与」,你的父亲在世为官廉洁,又喜欢布施。「吾不及事舅姑」,我来不及侍奉公公婆婆,然而我知道你的父亲能奉养他们;我不知道你将来会不会有成就,然而我知道你的父亲将会有好后代。当我嫁给你父亲的时候,他已经免除丧服超过一年了,服了三年丧之后又超过了一年,但是每一次祭祀一定痛哭流涕。这种对父母的思念还是那么深,丧三年,常悲咽。不只是祭祀的时候流泪,包含遇到有酒肉的时候也是流泪,因为非常遗憾不及奉养父母,子欲养而亲不待。在《古文观止》里面就有提到他的父亲感叹道:「祭之丰,不如养之薄也。」你祭祀再丰富,都不如父母在世的时候,哪怕是简单的食物,更有价值,因为毕竟人都走了。这种子欲养而亲不待是孝子的感叹。
他的母亲「始以为新免于丧」,以为是亲人刚走一年左右不久,如此悲伤是正常的,但后来恒然,就都是如此,甚至于终身都是这样(太太叙述了自己丈夫这种行孝的心境),所以我知道你的父亲是很孝敬他的父母的。因为知道她的丈夫非常孝顺,所以很相信他的丈夫以后一定会有很好的子孙出现。讲这些话,首先也是把丈夫的风范能够让自己的孩子知道,让孩子这分孝心能够增长,因为毕竟丈夫在自己儿子四岁的时候就去世了。大家想一想,四岁能记什么东西?家庭里面常常能够让孩子记起父母的恩,记起爷爷奶奶、甚至外公外婆的恩,这都是孝顺传家,一个家能不能兴旺起来,这就是关键所在。
这里是谈到孝道的部分,接着又谈到他的父亲当官,晚上批阅刑事判决书,「屡叹曰」,等于这个太太看到很多次自己丈夫在感叹:「吾求其生而不得,为可哀耳!」我想替他找一条生路,但还是找不到,真是觉得悲哀!可以感受到欧阳脩先生他的父亲是很仁慈在对待这些犯错的人。然后回头看看乳母抱你站在旁边,就指着你说:「我的生命注定早死,恐怕来不及看到儿子成家立业,将来要把我的话告诉他。」也是把为官之道告诉儿子。这都是郑氏从一些机会上,把自己丈夫的这些风范常常给自己的儿子诉说。
接着提到了:「其教子弟率由是,以是知汝父之将有后也。」这是提到他的父亲教导学生也都是如此。可能他的父亲也有教书,甚至是教他底下的人,都是让他们要仁慈待民。因此我知道你的父亲一定会有好后代,积善之家必有余庆。「于是修感泣,奋于学」,欧阳脩先生感动得当场流泪,发愤读书。等于是自己的母亲在谈父亲的时候都是发自至诚,妻子很敬佩自己的丈夫,这种真诚触动自己的孩子。「夫妇有义,而后父子有亲」,你看这一篇文章里面就彰显得很彻底,父亲已经不在世了,但是母亲的这个叙述就让他发愤图强。
当他考上进士,欧阳脩先生及第了,官位显贵,但是他们的生活依然是非常节俭,这是他母亲之德。结果当了高官,但因为直谏皇上被贬官。郑夫人「言笑自若」,就是谈笑自如,说到了,因为被贬了,地位、俸禄就差很多,结果郑夫人笑着说:「贫贱素也,汝必安之」,我们家本来就很习惯过贫贱的生活,你一定能安心。你看女子随时都能体恤丈夫的心情,体恤自己孩子的心情,相信她没有出嫁以前都能体恤父母的心,常常在发生的事当中去让父母、丈夫、自己孩子宽心。不然欧阳脩先生首先一定是很担心自己母亲的心情,你看他母亲都自己先开口让儿子宽心,而且进一步还期许他,其实就是期许他还是要为国家、为皇上尽忠,该讲什么讲什么,不要有什么顾虑。有这样的母亲,成就了一个能够犯颜直谏的忠臣,「修卒以忠直为贤相」,最后以他忠直的个性当上宰相。当然,这样的皇上也不简单。「汤武以谔谔而昌」,商汤、武王因为能够接受犯颜直谏,这个朝代就兴旺;「桀纣以唯唯而亡」,这都是《群书治要》里的教诲,桀纣那个时候底下人都不敢讲,这个国家就要灭了。
宋朝对读书人是很尊重,「累封母越国太夫人」,皇上封他的母亲越国太夫人。当然这也是皇上懂得治国之道,这个臣子对国家贡献那么大,这个臣子谁培养的?他的父母、他的祖上,所以会封他的父母乃至于封他的祖上。
接着谈到了,「敬夫之道」,尊重丈夫的道理、方法,没有比「尽节(严守贞洁)」、「教子(善教子女)」这两件事更伟大的。叙述这两个案例以做敬夫的最高原则,凡是身为人妇,应当以此自勉。刚刚黄观他的妻子翁氏,在危难当中她是严守贞洁;欧阳脩先生他的母亲郑夫人,这是善教子女。
我们接着看下一句:「每好矜夸,常行妬忌。」感觉我们从一开始学习到现在,这些句子对我们修行都很关键,不管是在伦常上还是在心性上,我们不能施与后悔,不能贪婪无厌,都是要在这些心地功夫当中提升。接下来傲慢、自夸,这也都是要狠下大力度来调伏这些习气。四大烦恼常相随,我见;我爱,我爱就是贪;我慢,矜夸都有傲慢;还有我痴,嫉妒心对修行障碍非常的大。
我们看《汇编》,都引这些重要的经典还有一些榜样。「老子曰: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道德经》当中提的,意思是不自以为是的人他的思想作为才会彰显,德行才会彰显;自以为是了,道德学问就不可能再往上。不自伐是不自我炫耀、夸耀,这样的人他的功劳才会受到肯定。甚至于老子说:「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他愈不去标榜自己的功劳,人家愈怀念他的贡献。所以自伐了,功劳都报掉了。不自矜故长,不自我骄矜,就是很骄傲,这个长可以是他的道德学问或者是他的事业、功业,他不自我骄矜,这样他的事业才能持续发展,道业学问才能够再提升。荀子有说:「百事之成也,必在敬之;其败也,必在慢之。」我们冷静去观察这个世间,很多人事业也有发展起来,可是很难保持。因为人一有点学问或者有点作为了,他就容易傲慢、骄傲,瓶颈就出现了,就不可能再提升,甚至会衰败下来。
成德记得应该是差不多十八年前就有听到,中小型企业平均寿命是二点九年(这应该是在我们大陆的数字),大型企业平均寿命七到八年。这个数字可能现在还更短都说不定,因为人心的傲慢假如愈增长,这个数字当然是愈来愈短。一切法从心想生,这些现象,为什么企业这么短?一定是企业主的心成就了这个结果。所以老子这几句话重要。
《易经》有说:「天道亏盈而益谦。」最明显的,月亮满了它就要开始损,所以天的法则是减损盈满,增益谦虚。「地道变盈而流谦」,改变盈满的,满了它就溢出来,充实到虚的地方,所以水往下流,流到低处去,满了就溢出来。「鬼神害盈而福谦」,鬼神的法则对于这种盈满的会处罚,会降福给谦虚的人。「谦尊而光,卑而不可踰,君子之终也。」谦虚的人若位居尊贵,他的道德更显光明。居尊贵不只不会骄傲,在这个尊贵当中造福人民,所以他的道德就更彰显,公门好修行,尊而光。卑而不可踰,即使他位居卑下,他的道德也不可超越。因为君子始终保持谦虚的美德,他这个谦不会因为他的地位高而丧失掉。
我们看底下这个例子,「大禹不矜不伐」,大禹说道,愚夫愚妇,一能胜予。大禹是圣人,他都不骄矜、不骄傲,然后不自我夸耀。大禹常说,纵使是愚夫愚妇,都有长处胜过我。他处在天子位,他还是谦卑的,所以他的道德在这么尊贵的位置还在不断提升。《易经》六十四卦只有谦卦是六爻皆吉。我们看干卦,九五飞龙在天,九六亢龙有悔,你那么高,假如不能守住谦虚,最后一定会有后悔的时候,一定会有状况出现,就不能保持,但是假如是谦虚,功业德行就能保持下去。谦虚的人纵使处在低位,他的领导者真正有眼光,懂得用人,他也能发挥到他的力量的。
我们看接下来提到大禹的功业,他开凿龙门,排除伊阙障碍,夷平山地,使成为自然的水道,功德泽润万世。实在讲我们现在还受到大禹的庇佑,他治水然后治九州,这对我们整个中华民族都是非常关键的贡献。
我们看下一个榜样周公,「不骄」,不骄傲;「不吝」,不吝啬,不吝财,「劳谦下士」,治国勤劳谦和,且能礼贤下士,周公是一饭三吐哺,一沐三握发,「而东征破斧」,他平乱东征,安定整个周朝的基业。
「故曰:真正大圣大贤,都从战战兢兢、临深履薄处做将出来。」从大禹、周公的榜样,我们可以深刻体会到,大圣大贤他们修学的心境都是战战兢兢、临深履薄才修出来的。曾子也是这么修出来的,「启予足,启予手……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而今而后,吾知免夫,小子」。
「如大禹、周公,圣人也,何曾矜夸道德于人?」他们不曾向人骄矜夸大自己的道德。然而现在的人,「今人妄有矜夸,亦何意哉?多见其不知量也」。现在的人随意妄自尊大,夸耀自己,那又有什么意义?只是更加暴露他的不自量力而已。我们看《汇编》讲的「今人」离我们可能又有一段历史,那时候的人再比我们,又比我们很有修养,所以我们可能现在动不动就矜夸了,那也要自己常常能反观,战战兢兢,我骄傲、自夸有没有又犯了?所谓不炫己长,就是这里讲的不自夸。
我们来看一个例子,「汉顾雍」,这里面举了好几个例子。三国时代吴国的顾雍,封侯三天,封侯是很大的爵位、很高的地位,家人都还不知道。
可能大家还顾不上看《深夜加油站遇见苏格拉底》,还没看吧?我发了个链接给大家。男主角跟着一位很有修为的老者学习,这个老者一开始给他讲了一个关键,让他要把所有的杂念放下,因为他是学体操的,他要参加奥运会。结果给他讲了一个诀窍,他去做了之后,他的表现特别突出。表现完了,他就跑去找这位老者,「太可惜了,你都没有看到我当时候多炫,你都没有看到嫉妒我那些人」。反正他是觉得太得意,当下这个老者就泼他冷水。我们都是在这个时代成长起来的,都很容易跟人家比,很容易希望把人家比下去。所以这一句「每好矜夸,常行妬忌」对我们的道业太关键了,这两句能够引以为戒,能做到不犯,道业就铁定更上一层楼。
「晋谢安」,这是宰相,和客人正在下棋,结果淝水之战……淝水之战大家要知道,好像北方的苻坚他的兵力是晋朝可能差不多接近十倍,而谢安是宰相,他面临这样的战况还那么安定。将领,最高的这些领导者临危不乱才行。结果捷报传来了,他在跟客人下棋,客人都不知道,他说都没有说,不去炫耀。
宋朝的大将曹武惠,是曹彬先生,攻克江南,入宫觐见皇上,而且他合门所呈上的奏折只说是奉旨到江南料理公事回来,就是他都没有去夸耀自己战功赫赫这些,甚至于相信他都是让功于众。曹彬我们前面《汇编》都有举,真的是武将当中稀有的,特别仁慈。他要进城以前都告诫将领,而且他很善巧,他把将领的重视信诺调动起来,说我病了,只有你们能够治,什么病?就是希望你们入城不滥杀一人。他们说好,没问题。一起立定誓愿,歃血为盟,你看这样多少人民不受杀害。而且他还考虑很周到,把一些女子都先安顿好,怕战乱之中女子被人伤害,而且告诫,这要呈上面的,不可以乱来。后来平定了,赶紧帮她们找到自己的父母,甚至于找不到的帮她们找好人家嫁。就这种仁慈,考虑非常细致。落到细处,冬天不兴建房屋这些,因为有虫在冬眠,你做那些事可能这些虫就活不了。这是武将里面后代非常好的,好像到了他的孙女做了皇后,子孙福报很大。
文潞公,就是宋朝的贤相文彦博,在仁宗至和年间,首先建议册立英宗为皇太子,等到神宗即位了,文公只说是韩琦的功劳,皇上因而知道他不自夸功劳。就像我们之前也有举过,丙吉都救过汉宣帝,你看他一个字都不提,一个人的涵养都是从这些地方观察的。
「诸公皆人品极其上」,都有极高尚的人品。不只是人品好,功业都非常伟大,尚且如此谦虚,不骄傲、不自夸,世人为何不勉励自己效法他们?
我们接着看下一段分析,「器量大者」。《汇编》编得很好,有事有理,让我们特别能深入这个理,又从事当中体会到这些圣哲人的学处。量大福大,「福泽必厚」;「器量浅者」,器量狭小,福泽一定浅薄。居心谦虚或者盈满,「祸福之分」,是招致祸福的分界点,「岂可不慎」,怎么可以不谨慎?祸福无门,惟人自召,谦虚就感召来福报,骄傲、盈满就感召来祸患。而且富贵才能之类的事有什么值得仗恃的?我们说仗势欺人,人的地位会拿来压别人,甚至于是自己的才能、功业也有可能去炫耀、压人。「以此骄人」,以此来向人骄傲,姑且先不论灾祸来了没有,「先已丧心,不知耻也」,已经先丧失了自己的真心,这实在是不知道羞耻。
读书人,读书志在圣贤,读着读着变成在炫耀自己的学问,那就已经跟求学问正确的目标背道而驰。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矜夸就已经丧心了,这就是已经没有观照自己的心念,没有尊重己灵,这是真正要羞耻的地方。了凡先生说:「彼何以百世可师,我何以一身瓦裂?耽染尘情」,你看染上这世间的财色名利,还在那炫耀,「私行不义」,心行都跟仁义不相应了。其实在炫耀的那个当下,要能观照到自己已经跟真心不相应了,不怕念起,只怕觉迟。真正能这样观照自己,这样战战兢兢,惯性又要骄傲自夸,那个话到了喉咙就压回去了。
我们看一个反面的例子,「晋石崇」,晋朝的石崇和王恺在较量谁比较富有,斗富。王恺曾经做了紫丝步障,这是古代出游的时候彰显自己的富贵,所设遮蔽风寒、尘土的帐幕,有四十里长度。石崇看了不欢喜,他就造锦步障,而且是五十里,来胜过他。王恺又曾经拿出皇上所赐给他直径一尺的珊瑚来向石崇夸耀,石崇竟然拿着铁如意就把他的珊瑚给击碎了。王恺勃然大怒,石崇于是就出示他家中珍藏的这些珊瑚给王恺看,结果他家中的珊瑚直径都是二三尺长,然后就拿了一个,「来,还给你,有什么了不起!」大家要想一想,石崇把那个珊瑚给敲碎了,得罪了王恺,还得罪了谁?那是皇帝赐的。这么骄傲,这么狂妄,前面讲「谦虚盈满,祸福之分」,他这个行为已经埋下了他的大祸要临头了。
再来,「其他珍异之物,莫不争胜」,他其他还有很多珍奇宝物。当时候在石崇这些人的影响之下,可能整个朝廷的那种风气,甚至于是社会的风气都是这样,互相在那里比较、争胜。后来石崇因犯罪被判死刑,他将要行刑的时候,要执行死刑了,他就感叹,「奴辈利吾财耳」,他说道,你们这些人要杀我,为了贪图我的财产罢了。
这些例子其实都给我们警醒,犯了这么严重的错,他到临终的时候都不反省,还觉得都是你们嫉妒我的地位跟财富,不觉得是自己犯了什么错。就像项羽跟刘邦楚汉相争,项羽最后他要自尽以前说了什么?「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是上天要亡我,不是我不会打仗。他是常胜将军,最后还是败了,因为他的心已经偏掉了。历史当中这样的故事太多了,包含越王勾践、吴王夫差,吴王把越国都灭掉了,但是他开始慢慢骄傲自满,最后勾践卧薪尝胆,又把他吴国给灭了。
我们从这些历史故事,这些人也不是没有读过书,看看这些历史故事,再想想孔子说的「已矣乎」,孔子讲这个话是在春秋时代,那时候孔子就已经感叹,「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就是人要看到自己的过失真是不简单。师长还说,二十岁以前是学习的黄金时候;二十到四十,别人劝都得用暗示的。这也是人情事理,因为二十岁以上可能面子就比较重,纵使别人要护念,都要顾及到我们的面子,都要用暗示的。而事实上我们面子假如太重,就很难承认自己的过,很难反观自己的过。所以孰轻孰重修行人得清楚,一边是我们的法身慧命,了脱生死,一边是面子,哪里重?这就要我们自己去衡量。真修道人,就像《弟子规》说:「闻誉恐,闻过欣,直谅士,渐相亲。」他的闻过欣是能感,直谅士渐相亲是所感,都是感应。
这里感叹,说到石崇在行刑的时候所说的感叹说得多么明白,然而他若是能早知道会有今天的结果,必然就不会再夸耀了。因为他就是一直在夸耀自己的财产,才会感来这些人的嫉妒,甚至是要谋害他。但是这个话里面,你们都是为了要贪图我的财产罢了,可能对自己错的理解深度还不是很够,当然也是应该有几分早知今日何必当初的遗憾。
「矜夸之祸,其酷若此」,矜夸导致的祸患如此残酷。我相信他的整个家庭一定妻离子散,后果都会很凄惨。「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亲,非惑与?」一个人放纵自己的脾气会殃及自己的家人,同样的,放纵自己的矜夸也会殃及家人。所以放纵自己的习气都会殃及亲人,真的把自己的慧命放在心上,把家人放在心上,我们真的会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今人于一言一动之间,可不谨慎乎哉?」藉由石崇提醒到一言一行跟子孙是分不开的,甚至于跟父母。董卓乱国,最后诛九族,连他老母亲,都九十多岁了,都得要赴刑场,那多悲哀!有一个格言说道:有一念而触鬼神之怒,有一言而伤天地之和,有一行而酿子孙之灾,这都要谨慎。古人讲的这些格言我们听了都很敬佩,他为什么讲得出来?他就是这么用功的。《了凡四训》都是了凡先生一生真的是进德修业,到了晚年侃侃而谈,那不是背书背出来的。这是一本宝典,对我们修行、治家,甚至于是当生成就,都是很重要的一部经典,我们好好珍惜了凡先生的慈悲护念。
今天就先跟大家交流到这里,谢谢大家。
(1)、资源来源于网络公开发表文件,所有资料仅供学习交流;
(2)、本站所发布内容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可以联系客服删除,微信:xsxyd6688;
福德智慧 » 《太上感应篇汇编》学习分享 成德法师主讲(第三十九集)2022/5/17 加拿大温哥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