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上感应篇汇编》学习分享 成德法师主讲(第四十三集)2022/5/24  加拿大温哥华

成德法师视频在线观看【点此选集】《太上感应篇汇编》学习分享点此选集

成德法师移动硬盘全套目录【点此查看

成德法师音频机合集目录【点此查看

 

成德法师:诸位同学,大家吉祥。

我们这样学习过来也是最后一个礼拜了,时间过得很快。自己也感觉《太上感应篇》每一句跟我们都是很有关系的,我们纵使在行为当中不犯,能不能在念头当中也把这个恶念根除掉,这也可以是我们学习《太上感应篇》的目标。相信我们学习下来,我们在读诵的时候随文入观,应该会有更深的一个反观,可能以前念会觉得好像这跟我没关系。

包含像我们这两天所学习的「作为无益」,我们学习《汇编》里面就提到我们有本性,这一生的目标就是要恢复本性。有这么高的目标,我们就不会把时间精力耗在这些带不走的东西,不然这个共业还是很强,世人共争不急之务。就像这社会的攀比,在那里比物质、比房产,很多很有钱的人在一些名胜的地方买豪宅,可能一辈子都没有去住过,甚至就住过一二次,就为了一个虚荣心跟人家攀比,花了多少金钱、精力。假如这些金钱精力都拿来修行,拿来帮助众生,拿来行菩萨道,那他的人生有截然不同的结果。所以这一句「作为无益」,我们看看这个世间、看看历史,再看看自己要怎么来经营人生。大家可以多看看《德育课本》、看看《高僧传》,以儒释道这些圣哲人为榜样,每天会觉得时间不够用,因为跟他们的差距太大了,德比于上则知耻。

「怀挟外心」,我们自己在一切境缘当中,亲疏远近自己能不能分得很清楚,去尽到该尽的本分,不要去落亲戚朋友的过失。

「自咒咒他,偏憎偏爱」,成德看到这些句子,确实自己或多或少,过去、现在都还在犯。既然学过了,我们效法颜回夫子不贰过,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从后种种譬如今日生,下决心后不再造,不再造新殃。

我们再看下一句经文:「越井越灶,跳食跳人。」其实圣贤人教导我们就是让我们用真心,真心是真诚不虚伪的,真心是恭敬的,不怠慢一切人事物。所以《汇编》进一步给我们指导了,其实这些经句不也是普贤行,指导我们礼敬诸佛。礼敬人,不能跳人;礼敬天地鬼神,不能越井越灶;礼敬食物,不能跳食。一切人事物都要礼敬,也要学会人与人的相处,人与自然的相处,还有人与天地鬼神的相处,我们都要领纳在心。善用心,我们起心动念、一举一动都是功德,因为我们礼敬诸佛了,都是普贤行,都跟往生极乐世界有关。所以我们在境界当中都要用对心,一言一行不能离开五伦八德、三福六和、三学六度、普贤十愿,不能离开。不然一离开了,须臾背念佛之心,剎那即结业之所,就开始造轮回业,轮回业修什么样的法都不可能往生。

《汇编》举的事例,包含它的论理真的都论得很深入。我们看《汇编》提到了,「越」是跨,跨过井。井对于人类的利益非常大,「利济甚广」,而且有泉神在负责,名为观,「状如美女」,泉神的相貌像一个美女。「且井中水,既以利润群生」,井中的水可以提供多少人喝,人可以一二天不吃饭,一二天不喝水受不了,「更用祀神供佛」,这水拿来供佛菩萨、祭祀神明的,怎么可以亵慢?

「灶」,灶神,「居五祀之一,是为太乙火神」。五祀是户、灶、中霤、门、行,这五祀。门我们就熟悉了,门神。这五种其实都是跟我们的生活很相关的神明。灶神「姓张,名卓,字子郭。司一家良贱之命」,司,他是负责监察一个家庭它的善恶、是非、长短、祸福,他都在监督,所以预知这个家的吉凶祸福。如果跨越他,「越之是慢侮神灵,厥罪至大」,这个罪过就很大了。而且这里不单指的是跨越过井跟灶,如果是坐在井栏,坐在井栏边,其实这都是不恭敬的行为,践踏灶门,或者烘烧秽物等类的事,都是触犯污秽神明。

我念到这里就想到在二十年前,成德刚好去澳洲净宗学院,厨房的这些长辈们都是交代,在厨房里面你不可以漱口。这考虑得都很细,首先厨房是煮食物给大家吃的地方,对人的话,你在那做漱口的动作不够恭敬,而且厨房是灶神管的,做这些动作也是对神明不恭敬。我们修行就是修这颗心,我们从不能越井越灶,不能坐井栏、踏灶门,包含烘秽物,你不能在这里烧这些不是很干净的东西,举一反三,我们就可以从生活很多细节去礼敬神明。

像在宋朝,有一位读书人他就很礼敬圣人的教诲,只要看到字纸他就赶紧把它捡起来,不愿意人家去践踏到字纸,其实就是不愿意大家践踏圣人的教诲,而且拿回去都是用香汤把它先洗干净,然后再烧,再处理。后来就梦到孔子拍拍他的背,「你对圣人的教诲这么恭敬,不过你年纪大了,我派曾子来做你的儿子」。所以贤相王曾,他为什么用曾?是有这个典故的。

我们护念好自己的恭敬心,我们一切行为都是礼敬诸佛,都是普贤行。学这一句就能把它学到领悟普贤行、落实普贤行,学一句的大用也不简单,看我们善不善用心。全修在性,一句经文也是修这个心,可是这个心能观照了,时时起用,全性又起修。为什么可以一经通一切经通?为什么可以一句经文就有无穷的受用?这个中要自己去体会,善不善学差别很大。

「张孝先,每酒醉好与人跳井为戏」,喝醉酒就不恭敬,放任自己。「一日井中一金甲神」,就出来一个金甲神,「持矛刺之」,刺他。结果张孝先肚子很痛,那个感觉就像枪戳伤他。那个感觉一直都在,很痛苦,「虔祷乃愈」,自己有反思到自己的错误,祈祷,应该也忏悔自己,这个情况才缓过来,才恢复健康。

我记得王同学就有讲过,小时候跟小朋友们玩捉迷藏,结果他就跑到土地公神像旁边躲起来,回去就不舒服了。后来老人很有经验,你今天做了什么?了解了之后,赶紧去跟土地公道歉。所以小孩从小要教他礼敬神明,捉迷藏也要注意安全。最近我有看到小朋友在玩捉迷藏,都还是要提醒提醒,不然小孩一玩起来真是不知天高地厚。小孩也是在给我们提醒,人假如任起性子来,也是会做出一些自己都会后悔的事情,所以都还是要很恭敬、很理智。

我们看下一个例子,昔吴湛,过去有一个读书人叫吴湛。他是清朝人,这个故事离我们还是很近。他当县吏,县府的官吏,倒不一定是县长。他的居处刚好接近荆溪(荆溪在现在的江苏),荆溪有一口泉,泉水非常清澈,众人,「胥」是皆,皆是依赖泉水来生活。吴湛就筑了篱笆来护泉源,不让一些脏东西跑进去。结果他就忽然在泉的旁边得到一个小白螺,回到家他就把牠放到一个瓮里面放着。至此以后他每一次从外面回到家,厨房都已经把饮食,那一顿饭都给他办好了。所以他就非常惊讶,怎么会这样?有一天他就藏起来观察,「潜窥」,乃有一个女子在三餐饭前就从这个螺出来了,亲自做饭菜。吴湛看到了赶紧出来见这个女子,当然这个女子大窘,她也不好意思,她也回不到那个螺里面去了,就把实情告诉了吴湛,曰:我是泉神。我们刚刚已经提到了,泉神「名观,状如美女」,这是一个证明。「上帝以君敬护泉源」,上帝因为你这么敬护泉源,其实敬护泉源不只是恭敬神明,也是恭敬老百姓、爱护老百姓。

我记得我去婺源参观一个古建筑,那个古建筑他们从山上就引泉水下来,那泉水经过每一户人家。古人在开发一个地方的时候考虑得非常周到。而且这个地方只要哪一个人去污染了泉源,那都要受到最严重的处罚,因为他危害的人就太多了,甚至于到时候真的把生命三元素阳光、空气、水,这不能开玩笑的,一出了状况,这个地方怎么生活?

「且知君鳏居」,上帝多有人情味,知道他太太去世了,所以命我操馔,就帮你负责你的饮食。「馔」就是帮他做食物。「君食吾馔,当得道矣。言讫不见。」

当然,大家看了这一段不要想着说是因为吃了那个东西所以得道了,这是他一个殊胜的果报。一切都是感应,他这么存心良善,感上帝、感这些神明来护持他。对我们来讲,我们念阿弥陀佛,一切诸佛护念。《十往生经》里面提到,真念阿弥陀佛遣二十五大菩萨随护其人。师长说遇到念佛法门是中了佛门第一特奖,当然中了奖要去兑换,就要老实念佛,能灭众罪,我们要珍惜自己这个福报。《净修捷要》也是宝书,我们看第三十一拜,「一心观礼,尽虚空遍法界,常住三宝,十方护法菩萨,金刚、梵、天、龙、神,圣贤等众」。大家想这一念观礼,礼是礼敬、礼拜,来礼敬龙天护法、常住佛法僧,大家想这一念能感召多少力量的护持?

我们说三宝,所以法是宝,我们要会用。刚刚还提到,我们常常看《德育课本》,这些都是圣哲人,常常看看《高僧传》,唐朝道宣律祖持戒精严,每一天吃一餐,天人给他送饭来。他持戒精严有德,鬼神都佩服他,感召来给他送饭。就像这位吴湛,这么诚心护泉,感来泉神来照顾他。

依报随着正报转,我们的心念愈良善,感召的有形无形的助缘就愈多。就像《十善业道经》教导我们的,「常念、思惟、观察善法,令诸善法念念增长,不容毫分不善间杂。是即能令诸恶永断、善法圆满,常得亲近诸佛菩萨及余圣众」,感召来了。

再来,这个例子也是挺殊胜的。汉朝的阴子方,为人非常孝顺,而且又非常仁慈、恩义。有一年刚好在,「适」应该是刚好,适逢腊日晨炊。腊日腊八,农历十二月八号,佛就是在这一天成道的。所以那一天我们厨房很用心,大家吃了还记不记得?腊八粥。也要会吃,要吃出感恩心,要吃出效法佛陀的心,也要期许自己,我这一生也要成道。

早上起来煮饭,忽然见到灶神现在他面前,子方就赶紧对灶神爷礼拜。以后每年到了腊日这一天就祭祀灶神。从此以后他成了大富人家,而且富可敌国,「比于邦君」。我们说福田心耕,大分三种,恩田,阴子方有没有?有,「为人至孝」;悲田,他又「仁恩」,对人很仁慈,很慈悲,又很有情义;第三敬田,我们从这里观察到他非常恭敬神明。所以这是他的因,他能够大富是果报。

到了他的孙子阴识,有女儿成为皇后,那等于是他的曾孙女,叫做阴丽华,是汉光武帝的皇后,也是很有德的皇后。皇帝也感念他们,所以遂得封侯,阴子方也被追封侯爵的位子。「是故阴氏子孙,世世祀灶。」

你们有没有认识姓阴的同学?没有。我也没遇过,以后有遇到了可以了解一下他们这个传承。诸位同学你们家族有没有哪一个传统是传了很久的,祖上一直交代下来的?那就是很难得的传统。我记得到顺德,广东有很多地方名字都取得很好,佛山、顺德,所以在广东省开车也在薰习,这些地名启发善根。一进当地的居民家,拜祖先、拜天神上帝、拜灶神,几乎每一家都是这样,所以就感觉进到这个地方的磁场还是不一样。

最后还有一个例子。向廪,他的性情个性比较疯狂,桀骜不驯。有一天,「坐于灶北版屋上」,灶台北面的木造房屋上,当晚就梦见灶君责备他,而且他的家庭立刻就破散掉了。

其实能够有鬼神来教训,这都是有缘的,可是缘能够发挥多大的作用就要看当事人自己的善根。对我们来讲,当有人为我们好指正我们,我们能不能珍惜这个缘分?其实一指正,我们都是成年人,首先可能面子挂不住,不舒服的感觉上来了,除非我们自己能反观,马上能理智,人家是为我好,能够马上感谢对方的用心。我想这样长辈或者是良师益友也会很欢喜,可能孔子在天之灵说「孺子可教也」。

当然我们学传统文化有时候也要突破一个关,重实质不重形式,我们也容易做表面。因为还没学传统文化以前会做表面,学传统文化以后,除非自己下很大的力度,不然光是一个做表面就很难突破。就像俞净意公遇到灶神爷,点他什么?专务虚名。我们都是在同时代成长的,这个好虚名,除非自己从小定力就很好,不然这种攀比、好胜,甚至谄媚老师,希望在老师心里形象好一点,谄媚长辈。说实在的,小孩谄媚大人也有责任,这都是互相影响。大人假如很平等心的对待孩子,给的都是无条件的爱,我看孩子就比较不会还要巴结你、还要谄媚你,这种巴结、谄媚挺累人。

我有时候谈到这些问题,那种对父母的感恩真的是油然而生,不只是父母,爷爷奶奶,假如爷爷奶奶偏心了,可能我们的心也不知不觉都会偏。直心是道场,不直心的时候就是造业。所以真诚,不带目的性的,不是好名的,不是好胜心的来行善。像我们接触这么多学传统文化的大众,有的他一讲话,他好像要标榜展现自己那个习气就现前,有时候他都不是故意的。我们看了说实在的都会觉得太辛苦、太可怜,因为在他成长过程形成这样的心态。我们这个环境很难避免,连俞净意公他是明朝人,也都有这方面的习气,捡个字纸看有没有人看到,做好事都是沽名钓誉。所以人也要去感受用真心,无为而为者真,根心者真,那种身心的愉悦。无所求的付出很欢喜,做完之后觉得心里很安、很踏实。你带一个目的性去付出,都在那里期待有没有人看到,有没有什么回报,你看那人生多累。我们要去感受一下人用妄心的时候身心疲累,真正把它感受清楚,人就不愿意再干傻事。我们平常都用真心,突然好面子、好胜、有求的心一起来,很容易就察觉了,就觉得不舒服,我才不干这种傻事。

《论语》里面有说:「法语之言,能无从乎?改之为贵。」法语之言,人家很真诚规劝我们,我们当然要谢谢谢谢。但是有时候现在谢谢谢谢变成做个样子给人家看的,有没有真正珍惜回去把它改了?曾同学那天有提到跟陈老师的相处,她事后也很用心要去效法陈老师处事的态度,对事不对人,而且还确实是要为我们着想。我们不管是言教、身教,我们都是很珍惜这个缘,这就是有福的人。别人的言教、身教我们不放在心上,这个福报就折掉了。所以改之为贵。

甚至于现在忏悔也不能搞成做表面。我们就曾经听一个道场的负责人说,请了一个老师,他也在其他不少地方都有分享过、都有忏悔过,后来他也把他找来忏悔,跟大家现身说法。在台上哭得稀里哗啦的,后来下了台,下课了,笑着跟道场负责人说,「我刚刚忏得怎么样?」那个负责人都傻了,不知道怎么回应他。

所以师长教诲我们,佛法是让我们放下贪心,不是把贪换对象,是要我们放下这些虚伪、应付,包含沽名钓誉,而不是又换对象,同样的习气还在学传统文化当中继续更严重。这个我们得很冷静,观心为要。不然自己跟他人,成德的观察,真的,传统文化里面的名跟利,甚至是表现的机会可能不见得比世间少,可是我们假如不观照这个心念,有可能这些贪、贪求、争夺会更严重。人身难得,佛法难闻,无量劫来稀有难逢之一日,我们要跳出无始劫的轮回,我们得真干,不能干假的,更不能习气愈陷愈深。自助者天助,自救者天救,我们真下决心要出轮回,真要把面子放下,就会感召很多有形无形善的力量来帮忙,「闻誉恐,闻过欣,直谅士,渐相亲」。但是假如我们不是真心接受别人的劝,甚至于很好面子、很好胜,人家也帮不上我们的忙。

我们再看下一段《汇编》的注解,针对「跳食跳人」。食物,「食为养命之资」,是人拿来维持生命的,养活生命的资粮;人呢?「人乃三才之一」,跟天地并列,所以对食物、对人怎么可以轻忽、轻慢?「若跳而越之,均为罪过,可不戒耶?」可以不警惕吗?

唐朝有一个官员,他入到山里面的孤绝处,就是没有人迹的地方,居然还见到一个酒店,他就进去要买酒。一个妇人先给他收了钱,然后就入到屋内去了,好一会,「良久方提酒出,其色如血,饮之甚甘」。他还想再饮,就又跟妇人说,可不可以再买?「妇人泣告曰」,哭泣的告诉他:「妾非阳人也」,我不是阳间的人,因为我以前生在阳间的时候「侈用无度」,太奢侈、太浪费了,「饮酒无节」,喝酒也没有节度,而且「每以残羹剩脯,践而踏之,以与人食」,一些剩菜剩饭,我还踏过这些剩菜剩饭,还拿给人吃,有干过这样的错事,「故受此报」。「每有人买酒」,来这里买酒,「即出妾身上血供之」。

这个官员就很吃惊,听她这么讲,就回去了。接着讲到了,「夫高山安得有酒店?想此官必素轻饮食」,这个官员平素,平常应该是对饮食比较轻慢,阴司才藉由这样的一个机缘来警惕他、教化他罢了。

成德去年一直在思考,佛菩萨同体大悲,那怎么世间还有这么可怜的人?我在思考这个问题,我也在观察。这个人现在穷困落魄,他前面是什么情况?甚至于有时候不是物质上的穷困,是整个修学变成走到误区里面去了。这么一观察,其实他到现在这个地步以前,他的生命中一定有人曾经护念过他。他的身边真有亲戚朋友要护念他,佛菩萨就加持上去。我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经验,你想去帮助亲朋好友,很真心的时候,去跟他们谈话谈完自己都有点吃惊,我刚刚讲得怎么这么顺?我有一次听Cindy同学她就提到,有一次她劝谏父亲,她就觉得好像很有力量,她为她父亲好。这是成德的观察,让自己对佛菩萨同体大悲没有怀疑。甚至于自己也回想我还没学佛以前,其实都有一些提醒,那时候善根不够,不知回头。

我们看很多故事,有的是他遇到贵人,有的佛菩萨显灵,有的是鬼神来护念他。就像卫仲达被找到冥间去,那也是这些鬼神很慈悲要提醒他。像《汇编》里面也有一个故事,王用予,他很尊重文昌帝君,文昌帝君也跟他结法缘,让他到了阴间去。刘同学还特别针对王用予这个公案做了分享,大家也可以一起来学习。

说到这里,诸位同学,你们有没有曾经感觉是鬼神来提醒你过的经验?你们点头是有是吧?有要不要分享一下?这是现代版,说不定以后可以编入《汇编》。我们刚刚看的有清朝的例子,再过一二百年,那可能这些特别能启发人的事例也会增记进去。

我自己的姑姑,她的公公是中文系的教授,信基督教,但是因为他是中文系的,所以他还会算命,很有意思。我很小,可能差不多六岁,他还跟我说,「你常常会这里受伤、那里受伤」。我小时候常常这样,对。跟小朋友玩耍,自己跑到跌倒了,把门牙都摔断了。然后老者跟我说,「不过你冥冥中好像有鬼神保佑、鬼神照顾」。自己后来想起这句话,像有时候刚好高速公路旁或者在哪里,自己站在比较高处,都差点掉下去都有过,而且都还不止一次。有时候人的状况也会处于比较不谨慎,或者身心的能量比较低的时候,那些情况居然都没出什么事,现在想想真的都有佛菩萨、鬼神在照顾。当然这不明显,大家假如有比较明显的,像俞净意公他遇到灶神,这个就很明显。有想起来的再分享。

像薛同学之前分享了,就是应该有地藏菩萨加持。

薛同学:阿弥陀佛,师父。学生还想起一个很灵的,是自己弟弟的故事。学生记不清有没有跟您分享过,所以学生这里就再分享一遍。

成德法师:好,有请。

薛同学:学生的弟弟当时刚出生三个月的时候,有生一场大病,是化脓性脑膜炎,就是脑子里面化脓,那时候才三个月大,奶都没有断。发生之后,父母倾尽家财为他治疗,房子、车子都卖了给他治,都治不好。当时北京各个最好的医院去看,都没有看好。然后很受苦当时弟弟,就是打那个点滴,消炎药什么,才三个月大,就是往手上扎针,扎到手后来血管都看不见,然后扎脚上,脚上扎到后面也看不见了,就扎在头上,然后每天还要往外抽脑子里的脓,就非常受苦。母亲也是那一个月基本就没有合过眼。后来北京的各大医院都看不好,父母又连夜开着车把弟弟带回上海,再去上海的医院看,上海的医院也看不好。当时医院检查就说这个孩子救不了了,让我们放弃吧,说他脑子里面已经全部都是脓,病得很厉害,就算能治好,以后必定也是个傻子、白痴,或者有身体障碍,然后就让父母干脆放弃。父母当时也不肯放弃,因为毕竟是自己的骨肉。当时就一直想办法,也没有用。

好在是自己的父亲之前有接触佛法,当时虽然家里没有像现在这样修佛,但是是信佛,也会敬鬼神,也会祭祖,也会去庙里面烧香。当时就去上海挺大的一个庙,那天正好是有办法会,记不清是释迦牟尼佛成道日还是哪天了,正好有一场很大的法会在办。父亲一过去就说明这个情况,当时方丈就说那就,现在想来应该就是我们说的立牌位,立了一个牌位,写了个名字,然后就做了一场法事。结果上午做的,下午回来弟弟就什么事都没了。当时整个医院的那些大夫都觉得简直不可思议,就再检查,当时烧了一个月,然后烧也退了,脑子里面任何病症都没了,脓、积水什么全部都没了,都觉得不可思议。又观察了一周,一周之后也是一切正常,后来就回家了。

也是从那之后家里人才开始真正的特别相信、信佛,家里就开始供这些佛像,每日都有烧香,母亲也开始学习,后来才遇到了师父上人的经教。我们家也真的是改变了很多,但那个开端就是弟弟这一场大病,所以也是觉得佛法、佛菩萨当真是不可思议。弟弟现在长大之后又学了中医,比我还聪明。他六七岁的时候就自己说,遇到中医了,一遇到他就说他想学,就跟着要拜师,遇到他的师父就说他要拜师、要学中医。在学中医的过程中也从来没有人盯过,特别省心,自己背那些经典、背那些药,跟着师父给人看病。就确实觉得不可思议,当时都说这个孩子要是长大了,就算好了也是个傻子,结果就特别聪明,看书基本上一遍、两遍就全能记住。因为小时候当时学了传统文化之后,家里就没有电视了,也把闲书全部都扔掉,家里只有经典。弟弟就是从小拿经典读大的,经典就是他消遣的一个……小时候也不懂,他也只会看经典,因为家里只有那些书,结果就特别聪明,也是觉得挺不可思议的。以上是我的汇报。

成德法师:谢谢薛同学。当然我们在听故事的过程,比方说成德就有想到天下父母心,你看他妈妈那一个月真的是很辛苦的,都睡不着了,眼看自己的骨肉就命在旦夕。当然也是他们父母的慈心,包含他祖上之德,逢凶化吉了。

师长也讲过,我们联想到师长讲过三种病:第一种,我们说五行不调,会生病;再来就是冤业病,这应该就属于冤业,他过去今生的冤亲债主要他命,整个医药就没办法,但你看这么明显,对症了,早上做完法会,下午这个病症就退了,这属于冤业病,立牌位来化解;第三种是业障病,他是因为业障,所以得了这个果报。冤业病就可以透过我们虔心做功德,甚至于是跟他沟通好,为他付出、为他做功德,这都可以化解。还有一句,也体会到「大难不死,必有后福」。确实佛菩萨、鬼神都是慈悲的,尤其我们念《地藏经》,才知道好多鬼王他都是菩萨以鬼王身来护念众生。《地藏经》里面山神、树神、海神、川泽神、苗稼神,天地神祇有这么多,我们都要礼敬。

下一个例子,这个例子很精彩。宋朝翟林,「尝送」,尝是曾经,曾经送正叔先生西迁。正叔先生是程颐,他字正叔,迁官西移,「道宿僧舍」,旅途过程住在佛寺里。「坐处偶背圣像」,翟林所坐的位置刚好背对佛像。程颐先生就说了,你把椅子转过来,不要背对圣像。翟林就说了,因为翟林是学儒的,他还没有学佛,所以他就说,「岂以其徒敬之,亦当敬耶?」是因为佛菩萨他们的徒众尊敬他,所以我们也应该尊敬他吗?他是这么想。程颐先生说了,「但凡具人形貌,皆不当慢」,塑像本身也是人的塑像,都不应该怠慢。「龟山闻而大赏其语。」龟山先生大家一定听过,程门立雪,就是杨时他跟程颐先生学习,本来要进门去的,一看老师在打盹、在休息,就不敢,一直立在那里,站了很久,外面的雪都下得很深了。这是一个尊师重道的榜样,而且我们看他也善学,他听到了这件事,就非常欣赏程颐先生所说的话,然后「喜曰」,很欢喜,应该也是很赞叹,「见似人者,尚不敢忽,则于人也」,看到好像人的形像都不敢轻忽,那么真正对人的时候一定是很恭敬的了,「从可见矣」,从这里就可见一斑了。所以他善学,能够去体会到程颐先生处世的心境、行为。

拉回来我们身上,我们学完这一句,要对鬼神恭敬、对食物恭敬、对人恭敬。真学进去了,我们对每一个人都平等恭敬,包含听人家讲话,我们也是恭敬的听。倾听在人与人的相处上、沟通上太重要了,我们懂得倾听,就会让人家感觉到那一分尊重,人跟人就容易交心了。

《了凡四训》有教导我们其中一个总持法门,叫「爱敬存心」,所以爱敬的心不可须臾离也。而这个爱敬存心其实也是总一切法、持一切义,总持法门,所有的教诲都是以它为纲领,所有的教诲基本上都是指导我们怎么爱人、怎么敬人。

「夫背且不可,而况跳乎?」背着人像都不可以,何况是跳过人的身体?所以人假如真正学了之后产生对人的尊重,可能我们在一些言行上自己就能反观到,这个做好像有点不妥。比方说大家围在一桌吃饭,你在跟隔你两个位置的人讲话,中间的人就杵在那里,你们在那讲得很高兴,而且又是吃饭,可能他都不是很好意思去夹菜。你假如心一恭敬了,很多感受力自然起来。我们有时候人一高兴起来就顾不上身边的人了,如入无人之境。一高兴起来声音很大,佛寺里声音怎么那么大?或者人家旁边在读书,不要那么大声。人一恭敬就容易体恤人心,能顾及到别人的立场、别人的感受。

成德记得有一次刚好一个同仁几年没有见面,算是我们之间都有革命感情的,都是十七八年前大家就一起做这个事,刚好隔了几年没有见到,他去找我,他还带了他的朋友去。结果有革命感情,几年没见,见了面心情也是有激动,但是跟他寒暄几句,接下来就赶紧跟他的朋友问好、关心一下。后来他这个朋友就有跟他提到,就是在我们初次见面的那个感受,他觉得有被尊重。有时候我们一激动起来就一直讲讲讲,可能把他撂在一边,这样很可能人家就难受了。当然我也是学习经教之后提醒自己才有观照到,不然我也是激动型的,有时候情绪起来太大的时候都会忽略掉。

我们再看下一句经文。讲得太激动了,这个时候要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要心平气和。这一句对我们也是太重要,提醒我们不能损子堕胎。「损子」,害死孩子了;「堕胎」是堕掉胎儿。

我们得体会人身难得、佛法难闻。这个人身难得,成德面对大众的时候常常都有给他们询问,比方说这个地方哪一座山大家都很熟悉,请问这一座山有多少蚂蚁?他们也很难算。一座山的蚂蚁都很难算,请问一个省、一个国家呢?全世界的蚂蚁有多少?都不知道是人的几倍了。只有蚂蚁,假如再加上其他的昆虫、其他的畜生道,所以人身太难得了!我们不能因为我们一生出来就是人,反而没有这个观照,没有这个珍惜了。

尤其接下来的注解让我们更体会人身难得,人身至为尊贵,「得人身至难」,非常困难。所以道家说人当生时,「九天司马在庭」,九天司马在场,九天神灵来称贺,庆贺;「太乙执符」,太乙执掌符命;「帝君品命」,帝君评量命运;「主籙勒籍」,就是将一切善恶资料登记在名册上;「司命定算」,司命的灶神来计算判定寿命;五帝监督生命,这五帝可能是我们熟悉东岳大帝,东西南北中都有这些监督的天神;「圣母卫房」,还有圣母卫护产房,上天仁慈,可以理解,这些神明。天地神祇,「三界备守」,天地神明在三界防备守护,「得还人道」,经过这些程序后才能得到人道的出生。「擢形太阳,惊天骇地,贵不可言」,生出来可以吸收太阳的精华成长,这是惊天动地的事,尊贵难以言喻。既然生命这么可贵,而这个小生命又没有什么亏欠你,你竟然把他杀害了。与人私奔的女子怀胎之后随即打堕,这样的行为连禽兽都不如,那就真的是没有办法劝导了。

古人特别慎重男女之防的礼节。我们之前读到《孟子》「男女授受不亲」,可能我们一开始觉得,有这么严重吗?可是看到现在的社会,一年全球有登记的堕胎五千万,多吓人!大家要注意,不只是东方有这些男女大防的礼节,西方天主教、基督教这些方面,摩西十诫,都有的。为什么现在会搞成这样?东方忽略儒释道,西方忽略宗教教育,真的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可是在这样的一个社会风气,我们自己得很清楚是非对错。我们自己立得住,能影响多少人、带动多少人迷途知返,这个我们不去想,我们只问自己有没有尽力。不能因为社会乱了我们见义不为,不能因为人家不能接受我们就不做,我们得效法孔子,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知道可能付出不能见到成果,可是却义无反顾的在做。

成德记得当时候看了一本书,这个故事好像学佛以前听过,学佛之后有想起来这个故事。这本书叫《心灵鸡汤》,不过这个名字在我们佛家讲应该把它翻成「心灵甘露」,这样就挺好。印象很深刻就是有一个人在海边捡起一个一个的海参,把牠丢回海中,做了很久。有一个人一直在观察他做的事情,观察到忍不住了,就走到他面前,「你看这遍地的海参,你也救不完,干嘛浪费这个时间?」这个捡海参的人笑一笑,也没有做什么解释,继续又走去捡起海参放回大海,说了一句:「我又救了一个海参的生命。」虽然不能全救,但是我们最起码尽了力。岂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我心。我们面对人世间亲戚朋友的缘分,只问我们有没有仁至义尽,对方接不接受我们不要强求,接受多少都不要去罣碍。做人要愈简单愈好,抓住自己的原则,然后不要去强求、不要去期待,把心守好就好。哪怕是改造命运,祈天立命都要从无思无虑处感应,不要有未来烦恼。

随喜我们昨天好像刘同学说要写怎么提醒在男女情爱当中不要嫉妒心那么强、瞋恨心那么强、占有欲那么强,这很关键,包含怎么样劝导年轻人不要损子堕胎,这都是所谓十万火急的事情,不然很可能就要有宝贵的生命受到摧残。我们也听过不少同修救下来小孩,七个月了、六个月了,家里要打掉,他们就去救,「生下来我照顾」,这都是很可贵的功德。当然解决问题最好是慎于始,防微杜渐。

「至有以家贫而厌多子」,因为家里孩子多而讨厌孩子的情况,「或既生而损」,有的未出生的时候就把他打掉,这都是杀人的罪业,「莫可忏赎」,这是没有办法赎罪的。

上天有好生之德,成德这段时间刚好住在农场里,真的是感受到地为母,大地母亲真的是滋养万物,不只是人而已。我们看种下去的东西,比方说那个菜,几天大得不得了,你看大地所提供的营养。实实在在讲,只要是勤奋的人,不可能饿死的。你去担心什么孩子太多养不活,不可能的,天地神祇都会护着这个生命。怕的是人好吃懒做,不怕说没有东西吃。

这个「莫可忏赎」,确实我们常常听说虎毒都不食子,怎么可以三才又做出损子堕胎的事情?在经文当中讲到,「物命至微,尚欲放生戒杀」,动物的生命比较微小,人们尚且要放生戒杀,更何况是自己的亲生骨肉?所以人一纵起欲来会泯灭掉自己的天性,居然忍心把自己的骨肉杀害了。佛有一部经,《佛说长寿灭罪护诸童子陀罗尼经》,就是有一个人叫颠倒,她就是有堕胎,业报都要现前了,来哀求佛陀救她。佛就讲了,几种罪都要堕阿鼻地狱,很难出来,杀父、杀母、出佛身血、破和合僧,还有一件就是堕胎。杀父杀母那是至亲,骨肉也是至亲,这样的行为跟性德相违背到极处了。所以罪业从哪里来的?罪报从哪里来的?地狱也是自己的心变的,章太炎大师那个事例。这五个行为跟自性太违背了,佛慈悲教导首先要忏悔,「劝发菩提心文」谈了忏悔业障。我们也遇过同修以前堕过胎,至诚忏悔,真是尽心尽力积功累德,后来也有感应,她堕过的小孩超度了。要忏悔,还要至诚心做功德。

「今之一世无子」,现在那些一辈子都没有小孩,现在不孕症挺严重的,就是这个情况,从生理上来看,堕胎之后自己身体受损,怀不上了,这是从生理的角度;从因果的角度,这是罪业造成的;「或生而不育」,生了小孩夭折了;「或临老而子反先死者」,自己年老,子女却先离自己而去,白发人送黑发人的痛苦,「皆夙生造此等恶业所招之报」,都是宿世造下这种恶业感召的报应。

贵溪的县令钱邦伟,他到了这个地方来做父母官,「因其俗生女,恒多不举」,不举就是不养,当地风俗生了女儿大多不养,溺死,这太残忍。

成德去过不少国度,也在体会孔子说的「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因为有无形的磁场在影响这个地方,比方这个地方堕胎的人特别多,这个地方天灾人祸一定多;这个地方人心善良,你就觉得这里的环境给人很舒服,敏锐的人是感受得到的。刚好成德到加拿大,听了好几个事例,挺感动的。王同学她自己有学开车,那个车很大的,送货的车,帮她父母分忧解劳,跟她妹妹一起送菜去给客户。她们那段时间好像世界有战争,结果她们送去的时候就看到好多飞机一架接着一架,把战争的难民接到加拿大来。她们亲身见证,就是这个地方政府挺仁慈的,开放好多难民到这里来生活。这是一个例子。

有时候看一个地方有没有福报,看这方的人心,看这方领导者的心境,因为领导者的心境会影响老百姓,「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父母官重要,为什么《五种遗规》有两本都是在护念为官者?《从政遗规》、《在官法戒录》。诸位同学,老法师有讲过一句话,《五种遗规》跟《群书治要》平等。《五种遗规》都是根本,「养正」,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我们现在面对那么多小朋友,接触到不少,真的是三岁看八十。他现在虽然才六七岁,但是他三岁以前父母都带着他吃喝玩乐,结果后来遇到传统文化,不简单,那种一开口都是看钱很重,这种世俗的味道很强,不容易扭转。当然他才六七岁,假如他父母还真的想护念他,可能慢慢还能转过来。所以「养正」重要;「教女遗规」,天下太平之根本;「训俗遗规」,整个风俗潜移默化影响每一个人。

诸位同学,我们既然跟兰彼得有缘,能把这个地方建设成东西文化交流的一块文化圣地多好,以后学弟学妹来,在这样的氛围里能增长他很多善根,他不只是在课堂上学,走在路上,这种氛围都在薰习。我也曾经跟蔡大厨,我好像是在他门口,我当时候就想,我看我就葬在这里。人的一生很短,你要干很多事不可能,能把一件有益的事干成就很可贵了,现在这个时代善事常易败,不容易。我也曾经跟蔡大厨站在我们那个Forest Road的平台,我好像有带大家去眺望过。我站在那里,跟蔡大厨一起发愿,把这些地方,养羊的、养牛的变成种有机蔬菜。现在救这个地球最好的方法、最有效的,吃素,不要再因为吃肉破坏原始的森林,最快的。发了愿就要尽力去做,久要不忘平生之言。这些愿我没有忘记,人不在没有忘。再来还要思考,有一些事情,你有心的话,人不到还是可以做的,只怕有心人。尤其现在科技发达,你真有心要帮哪一个地方,不见得是你人一定要到那里。

诸位同学,我会好好学英文的,你们放心。人世间都会随着你经历过的事,也会有更深更远的一些考量,希望同学们能体会、能理解。古人有说,狡兔要有三窟。孟尝君,这是战国时代的名人,四大公子,冯谖是他的门客。在《古文观止》里面有这个故事,很有味道的。在世间做事,佛法在世间,不坏世间法。学佛的人在世间,也要明白世间的人情事理、人心状况。俗话又说,不能把鸡蛋统统放在同一个篮子上面。现在要对中华文明有很深的见地、认知,这我们不能强求别人达到,自己中华儿女认知就那么有限。所以经历了一些事,我们要尽力来复兴汉学,我们在世间,也是要懂得在世间怎么来操作,才能让这个缘长久。成德体会到汉学院不能只有一间,找一些有福报的地区,我目前觉得马来西亚、加拿大不错。诸位同学,你们好好读书。

当然轻重缓急要注意到,现在在汉学复兴的路上,英国汉学院最重要的地方,大家要护念好。很感谢这一段时间大家都是共体时艰,毕竟我们汉学院人数少,大家除了课业之外,都很愿意花时间来协助汉学院一些工作。真的,俗话讲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这些话都很有人生哲理的,当然我们不穷,这种意境我们懂得举一反三,在文化复兴的谷底我们要懂得勇于承担。

我们看钱邦伟,他看到这个现象,他也很有方法,读书人要把所学的用出来,「乃示以义方」,教导他们正确的道理。父母要有义方,官员也要有义方。「严加赏罚」,严格加以奖赏、惩罚,「杀女者五家连坐,由是所活无算」,百姓就不敢再这么做了,存活的女婴不可计数。钱邦伟后为汀州太守,「享上寿」,活得很长的寿命,而且「子孙俱盛」,子孙发展得很昌盛。「夫禁止损堕,获报如此」,获得这么殊胜的果报,「今人当随时劝谕,功亦非细矣」,我们现在能够随分随力有缘就劝导他人,这样的功德也是不小。

感觉《太上感应篇》我们学的这些,对我们这个世间现在都相当关键,我们把这些句子都学扎实,自利利人,自爱爱人。

今天就先跟大家交流到这里。

说明:

(1)、资源来源于网络公开发表文件,所有资料仅供学习交流;

(2)、本站所发布内容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可以联系客服删除,微信:xsxyd6688;

福德智慧 » 《太上感应篇汇编》学习分享 成德法师主讲(第四十三集)2022/5/24  加拿大温哥华

发表回复

提供最优质的资源集合

立即查看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