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规》建立和谐校园研习营(第二集)《弟子规》与马来西亚华文小学的因缘 李金桦校长主讲
成德法师移动硬盘全套目录【点此查看】
成德法师音频机合集目录【点此查看】
《弟子规》建立和谐校园研习营【点此选集】
《弟子规》建立和谐校园研习营—《弟子规》与马来西亚华文小学的因缘 李金桦校长主讲(第二集) 2022/6/6 马来西亚
谢谢我们的主持人。大家早上好,非常荣幸又有这个机会和大家在这边分享一些中华传统文化的讯息。
大家都知道,马来西亚的华文教育跟马来西亚承传中华传统文化的成就在国际上有着崇高的地位。我们这种成就,华教的成就、承传中华传统文化的成就是不是当然的?其实我们有今天这样的成就,是我们先贤的努力,一代接一代不懈的奋斗,才有今天这样的一个引以为傲的成就。这点我们是必须要知道的,我们也必须要认识这些华教的先贤。因为诚如成德老师所讲,我们的华文教育能够有很高的水平,这样才能够带动我们承传中华传统文化,这是必然的,所以说马来西亚的华文教育我们必须要捍卫,必须要努力的使其发展得更好。
谈到马来西亚的华文教育,有两个先贤我们必须要认识的,因为他们真的为我们的华文教育奉献良多,其中一个就是林连玉先生,第二个就是沈慕羽先生。我这边有准备了两则短片,给大家去观赏,接下来我才跟大家做一个简单的介绍。我们先看看林连玉先生的短片。
政府在一九五O年代宣布了「巴恩报告书」,「巴恩报告书」它的主要目的就是要关闭华文小学。在那个紧要的关头,林连玉先生就号召华人来反对「巴恩报告书」。假如说当初「巴恩报告书」没有被反对而继续的推展下去,我们的华文教育就没有今天这样的情况了,所以说林连玉先生对我们的华文教育奉献良多。林连玉先生因为捍卫母语教育,被当时的政府褫夺了公民权和教师准证。当林连玉先生去世的时候,来送殡的人士,来为林连玉先生送别的长达十公里,可以见到当时人们对林连玉先生的怀念和认可他的奉献。
沈慕羽先生只是反对政府派不谙华文的人到华小来担任高职,也被当时的政府关进监牢里面,在他七十多高龄的时候被关进监牢。沈慕羽先生讲过一句话,他说我们的华教就像生长在石头缝里面的小草,生长很辛苦,可是却能够抵挡风吹雨打,能够很坚强的成长下去。
跟大家分享了我们两位华教先贤人士的一些资料,接下来就要跟大家谈谈《弟子规》与马来西亚华文小学的因缘。我们马来西亚华文小学二OO七年就开始在全国的小学里面推广《弟子规》的学习,转眼间又过去了十六年,当时在推广的群体里面,很多的校长、副校长、老师都已经退休了,现在我们觉得是有必要再重新讲解这个过程,让我们现在年轻的校长、副校长、老师们知道为什么我们会在马来西亚的华文小学里面推广《弟子规》,为什么我们每年会派《弟子规》读本到我们的小学,从而能够珍惜这个读本,从而能够珍惜在马来西亚推广《弟子规》德行教育。
我们首先看看这个背景,很多人都说,全世界只有在马来西亚才有机会在全国的小学推展《弟子规》德行教育的学习。这句话是外国学者所讲的。我们有这个机缘,我们也有这个条件,所以就在全国校长职工会的协助之下,在马来西亚一千三百零二间的华文小学阶段性的去推展《弟子规》的学习。我们有这样的一个环境,我们要好好的珍惜这个机缘。因为这个机缘并不是所有的国家、所有的地方都有的,所以我们华校的教育工作者真的是要好好的珍惜这个机缘。
我们再看看,从二OO八年起,我们每年派送八万本《弟子规》到西马的华文小学,现在已经接近一千间。至今已派出了超过一百万本的读本给我们华文小学的学生。要派八万本的《弟子规》肯定是需要一笔经费,每一年我们大概都要筹募十万令吉经费来派送八万本的《弟子规》读本。我在这边希望大家在线的教育工作者好好的珍惜和有效的应用这本读本,不然的话我们就很对不起我们这些捐助者。
我们接下来,这就是三本华文的读本,最早期的就是这个黄色的《弟子规易解》;接下来就是这个漫画《弟子规易解》;到最近,去年我们就重新编制了最新的三语的版本,就是《弟子规幸福人生指南》,还有就是DI ZI GUI GUIDE TO A HAPPY LIFE,还有就是马来文的版本,DI ZI GUI FALSAFAH TRADISI UNTUK KEBAHAGIAAN HIDUP,这是三语的版本的。我们出版三语的版本主要的目的就是希望,除了我们会读中文版本的学生跟家长外,我们知道还有部分的家长他们可能只会读英文版或者是国文版,给我们的马来同学或者是我们的马来家长,希望这个三语的版本能够充分的被利用,充分的达到推展《弟子规》的效果。我们还特别制作了一本马来文版本的《弟子规》,是由我们一位中学的校长所写的,《FALSAFAH TRADISI PENTING UNTUK KEJAYAAN HIDUP》。
我们再看下去,现在就简单的跟大家在这边谈一谈《弟子规》这本书。《弟子规》这本书是德行教育的教材,当然它是讲德行的,所以它是一本很好的德行教育的教材。它教我们如何在家、如何在外跟朋友的一种五伦的关系,所以是很适合给我们的小朋友、小学生当作德行教育的教材,也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一本教材。
第二,《弟子规》是儒家文化的根。根在这边有两层的意思:第一,根是基本的,所有植物的生长它根本就必须要有根,没有根所有的植物都不能够生长,这是第一点,它是根本;第二,这个根是可以讲解为很重要。《弟子规》是儒家文化很重要的一本读本,为什么?因为我们知道《弟子规》开始就是「入则孝」、「出则弟」,又讲「谨」、「信」、「汎爱众」、「亲仁」之类的一些儒家的思想。另外一点就是这本《弟子规》很适合给小朋友、年纪小的学生开始去阅读、去学习、去领悟,因为我们都知道小朋友在最初的阶段,这是一个根的阶段,是学习开始的阶段,所以说《弟子规》是儒家文化的根。
第三,是中华传统重要的部分。我们知道中华传统里边有两项非常重要的部分,一个就是孝道,另外一个就是师道。《弟子规》里边开始就说「入则孝」,孝是《弟子规》主要的精神,所以说《弟子规》是中华传统重要的部分。
华校推展中华文化的学习责无旁贷,我们都知道在华校我们有两个很重要的使命,一个就是教授华文的知识,文学的内容;另外一个就是推展中华文化。假如华校只是重视知识的传播,而忽略了推展中华文化的学习,我们很快就可能会被私立学校和国际学校所取代。我们现在知道私立学校、国际学校已经是非常非常的多,在很多住宅区里面都已经有了,假如说我们的华文小学只是提供知识的传播,我们就会面对私立学校和国际学校的挑战。因为私立学校和国际学校它们在硬设备方面,甚至它们在师资方面都可能会比华小来得强,所以假如说我们只是重点放在知识的传播,我们就会面对私立学校和国际学校的挑战,而且很可能就会被它们所取代。所以我们的华文小学必须要树立中华文化的特色,才不能够被替代,这是我们华文小学将来会面对的一个我们必须要面对的挑战。
接下来,我们现在回顾我们这十六年在推广《弟子规》的过程中的一些重要的部分。二OO七年八月五日,马来西亚全国校长职工会跟中国庐江文化教育中心签署了一份协议书,这份协议书主要的目的就是邀请中国庐江文化教育中心的导师到马来西亚,协助马来西亚的华文小学包括一些中学推展《弟子规》的学习。所以二OO七年八月五日是一个重要的日子,因为我们从那一天开始,我们就在马来西亚把《弟子规》的种子播下了。为了要更深刻了解《弟子规》跟中华传统文化,我们在二OO七年十月十五日到二十一日这一个礼拜里面,我们派马来西亚的校长到中国庐江文化教育中心去参访。这边有一些照片,这是十六年前的,我们看到坐在最中间的就是当时的蔡礼旭老师,坐在他右手边的就是当时的全国校长职工会总会长彭校长,蔡礼旭老师的左手边那几位就是中国庐江的老师,后面的这一批当时的校长或者是教育部的代表,就是代表马来西亚华校到庐江来学习。这个学习给我们印象非常的深刻,也打下了一个很好的基础。
我们再看看下面,我们看看从右手边第一位就是王校长,退休了;刘校长,戴着帽子的,也退休了;李金桦校长;李老师;还有其他到来访问的老师、校长,陈校长也在那边。
我们再看看。我们去了中国庐江学习之后,我们回到马来西亚就开始为校长、行政人员或者是老师办《弟子规》德行教育的研习营,从二OO七年开始,直到二O一九年,在MCO(行动管制令)之前,我们每一年都办课程给我们的校长跟老师。这一张就是二OO七年在吉隆坡所办的第一届的《弟子规》学习营。我们再看第二张,第二张是在我们二OO九年在吉打,这张照片它的意义非常重大。大家看得到,除了我本人之外,还有十六位马来学者跟马来校长,我们邀请他们到吉打来参与这个课程,当时你看我们就有十六位马来学者,包括我们中学的校长、马来校长来参与这个课程。而且我们记得当晚有一个非常有意思的文化的交流,可以让我们多了解马来文化,也让我们的马来学者多了解我们的中华文化。
我们再看看,接着看二OO九年,我们在砂拉越的古晋开一场课程,当时看看,在我的右手边就是蔡礼旭老师、张校长、李老师、宋老师,等等等等等等,郑老师。我们再下来,这张非常珍贵的照片,就是我们的导师净空老教授特别到吉隆坡,来跟我们吉隆坡的教育工作者,包括校长、老师、董事,举行一个交流会。当天这个交流会的成果非常丰富,听到净空老教授对教育的看法,让我们从中受惠良多,你看蔡老师笑得多么开心。
我们接下来,从中国回来之后,在马来西亚我们就成立了《弟子规》夜学班,我们就希望我们的家长、我们的老师能够利用晚上的时间一起来学习《弟子规》。增江《弟子规》夜学班是马来西亚学校里面最早成立的夜学班,二OO八年就成立了,直到今天我们还在上课。增江《弟子规》夜学班成立了之后,接着就是康乐华小的《弟子规》夜学班,接着就是沙叻秀华小《弟子规》夜学班,还有就是芙蓉国民华小的《弟子规》夜学班,还有就是吉打的滂滂华小《弟子规》夜学班。这就是我们一些活动的照片,就是增江《弟子规》夜学班办了「浴足礼」,我们有让小孩子替他们的父母、公公婆婆洗脚,来传达孝的观念。
再来,还有就是我们特别为我们的小学编制了一套德行教育的辅助教材,这是根据我们一到六年级德行教育的内容来编排的。这是一年级、二年级、三年级、四年级、五年级、六年级,里边总共有一百六十八个故事、一百六十八首歌曲,还有很多有关中华传统文化的资料,我们送到全国的华文小学去,每间学校送他们两套。我们希望说这些教材能够好好的被利用,达到它的有效功能,所以请我们的校长、副校长回到学校去把它找出来,放在他们计算机的系统里面,好让我们的老师可以随时领取里面的一些内容。
接下来我们要跟大家谈谈,在二O一六年我们也成立了经典读书会,就是说我们会学习一些经典的书或者是文章。譬如说「师说」、《了凡四训》、《礼记.学记》等等等等,但是因为MCO(行动管制令)的关系,疫情的关系,我们这个读书会就暂时停止了,希望不久的将来我们可以重新启动经典读书会,也希望我们吉隆坡附近的校长老师们可以过来一起学习,我们的地点是在雪兰莪州绿野购物中心的旁边,我们那边有一个办公室。
再下来,我们还特别印刷和提供了教育读本给我们的华文小学,我们曾经派了好多的书,总共有五十多本读本,其中包括《做孩子一生的贵人》、《如何落实德行教育》、《培养孩子好习惯的方法》等等等等五十本读本。这些读本我们还有一些剩余的,假如校长、老师有需要用到,可以联络我们,这些书本都是免费送到学校去的。
接下来,为了我们更有效的推广德行教育、《弟子规》,我们在二O一八年十二月三日就成立了东南亚德行教育促进会。东南亚德行教育促进会总共暂时有五个国家,就是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尼、文莱跟菲律宾。这就是当年我们成立的时候所拍的一张照片,我们看看,我本人在中间,我的右手边就是文莱的林会长;接下来最旁边的就是黄会长,印尼的Medan;我左手边的第一位就是丁祕书长,新加坡的代表;最后这位就是菲律宾的会长。我们五位成立了东南亚德行教育促进会,我们希望其他东南亚的国家也能够慢慢的加进我们这个队伍,来壮大我们这个队伍。
这个促进会它成立的目的就是要凝结、团结我们这些教育工作者,我们推广德行教育的学校的人士或者是民间的团体,能够更有效的把我们的资料、把我们的知识传到这五个国家去。希望能够因为这个促进会,我们可以学到新加坡、印尼、菲律宾、文莱他们推广《弟子规》传统文化的学习经验。我们过去的几年都轮流来办会庆,新加坡办了,去年就是印尼办了会庆,举办了好多活动,有作文比赛、摄影比赛、唱歌比赛之类的。今年就轮到了文莱举办东南亚德行教育促进会的会庆活动,我们希望今年疫情有所改善,我们这五个国家就可以再次的集合相见在文莱。
再接下来,这就是第一年二O一九年,我们这五个国家就组织了台湾考察团,到台湾去学习,经过这次的考察,我们学到了很多台湾方面他们学习传统文化的经验。中间那位叫做陈老师,她是台湾的老师,曾经到马来西亚这边教我们《弟子规》跟传统文化有十年的时间,现在已经回到了台湾。陈老师旁边那一位就是新加坡的一位锺校长,她是小学校长,她也很热心的参与在新加坡推广《弟子规》、传统文化。
接下来我们展望。今年因为疫情的关系,还有纸张的价钱真的是涨了很多很多,来到六七十巴先,所以变成现在我们要印《弟子规》三语版的读本要筹更多的钱,我们希望今年在二三个月过后还能够把这些《弟子规》的三语版送到学校去。
接下来就是刚才诚如我说的,二OO七年到现在,十六年过去了,很多我们的校长、老师、主任都已经离开了教育界,很多新的校长、副校长、老师都对《弟子规》教学不甚了解,所以我们就打算今年做一个马来西亚华校的因缘全国巡回说明会。到现在我们已经在两个州做过了这样的说明会,一个就是吉隆坡,一个就是雪州,我们希望接下来会在彭亨、会在霹雳、会在槟城办这类的巡回说明会,让我们的校长、老师能够了解为什么我们会在马来西亚的华文小学推广《弟子规》的学习。
第三,就是现在,我们今年六月六号到八号,今天是第一天我们在线的学习。今天这个课程是专门为学校的行政人员而举办的,所以我们没有邀请其他好像老师之类的、义工之类的人来参与,因为这个是特别为学校的行政人员,包括校长、副校长跟主任而办的一个在线的活动。我们希望在今年年尾的时候,能够办一个比较规模大的、容纳人数比较多的在线或者是实体的教师营,能够公开的给所有有兴趣学习《弟子规》、传统文化的老师来参与,时间暂定是在今年十二月的假期中。
第四,就是刚才我说的,我们希望能够到文莱去参与东南亚德行教育促进会的会庆。
我们再来结语,发扬中华传统文化是我们的使命。什么叫做使命?使命就是很重要的工作。我们把发扬中华传统文化当作是很重要的工作,为什么?因为有以下这样的意思:「江河若断流,我辈何以对子孙;文化若失传,我辈何以对祖先。」
意思说从环境的角度、环保的角度来讲,假如现在我们的大江、大河、小河没有了,将来我们的子孙就会问我们,「爷爷,为什么那个河、那个江不见了?」我们怎么样对我们的子孙?我们要对他们负起责任,对吗?这些美好的东西、事物我们必须要保留,让我们的子子孙孙能够拥有我们现在所有的一切,我们才不会辜负了他们,到他们那个时代,我们现在的东西,现在所拥有的,不管是文化的还是环境的,我们都希望将来他们也同样的拥有。
文化若失传,假如文化从我们的先贤孔子时代传到了我们的先贤林连玉、沈慕羽,可是却在我们这一代不见了、没有了、失传了,请问我们怎么样去面对我们的祖先,我们怎么样去面对林连玉、沈慕羽,来跟他们做一个交代,能向他们做一个回覆说我们没有辜负他们的期望?他们想我们也能够把华教、把文化继续的传下去,继续的让我们的子子孙孙同样能够享受,同样能够获得教育的熏陶、文化的熏陶,这样我们才对得起我们的祖先。
有人会问,《弟子规》儒家跟孔子又有什么关系?所以在这边我还有点时间,我就想跟大家谈一谈《弟子规》跟孔子的关系。因为我们大家都认识孔子,我们都知道他是至圣先师,在一些学校里面我们还树立了孔子的塑像,现在我也想趁这个机会跟大家讲一讲有关孔子的一些事迹。《弟子规》其实是根据孔子的教诲、孔子的教导而编成的一本学生生活的规范,所谓规范就是规矩跟范围,是一本日常生活的读本。这个内容其实是采自于儒家的一本经典,叫做《论语》的「学而」篇第六条,里边这样写着:「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汎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这七个部分就是选自于《论语.学而》篇的第六条。《论语》当然也是记载了孔子的学说,我们可以说《弟子规》就是孔子的教诲、孔子的教导。
在学校来讲,我们教《弟子规》,我们说这是孝道、这是师道。百善孝为先,知道孝的重要性,还有在我们的教育界,我们有人说「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可见得老师的地位是多么的崇高。孔子他是活在公元前四七九年,直到公元前五五一年,这是在二千五百年前,孔子活在的时代是我们的二千五百年前。在一九五六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就是我们所认识的UNESCO(教科文组织),孔子被UNESCO选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UNESCO它就从我们人类史上奉献最多的文化名人,孔子被选为第一个文化名人,世界第一个文化名人。我们知道,联合国的教科文组织UNESCO,它里边大多数都是受西方教育的人,他们把孔子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第一位。
我们知道,至今世界出现了很多很有名望的人,可是孔子却被他们选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是因为他对教育的奉献。所以说对教育的奉献是长久的,经过二千五百年之后,我们还是继续学习孔子的学说、孔子的教导。所以孔子被认为是至圣先师、万世师表,也因为这样,一个从事教育的工作者,却在二千五百年之后还继续受我们,包括西方的学者、包括不是中华民族的人士所推崇、所敬仰、所学习。可见得我们身为龙的传人,身为中华民族炎黄的子孙,我们更加应该好好的珍惜我们这位至圣先师的智慧、他的教导,才对得起我们身为炎黄子孙的传人。
刚才跟大家有谈到孔子跟《弟子规》这本书,《弟子规》因为它是儒家的一本读本,所以它倡导了仁、义、礼、智、信、忠、恕、孝、悌这八个非常重要的儒家的学说。
刚才我们在上课之前有播放了一首歌曲,我觉得在这边也要跟大家说一说,这首歌曲为什么我们会在这个时候播放出来?这首歌它的曲名叫做「一颗种子」,我相信大家都应该认识什么叫做种子。这个歌词是我们一位非常著名的作家叫做傅承得所写的,曲子也是我们一位非常著名的作曲家周金亮所谱曲的。我们看看这首歌的歌词,它写什么?其实这首歌是歌颂华教的工作者,歌颂我们的先贤,包括林连玉、沈慕羽等等,曾经为华教、曾经为中华传统文化奉献过力量的人。
「你种下的一颗种子,后来长成一株树。树播下无数的种子,后来长成一片森林。森林与森林携手,山峦与山峦连接,后来这片天地就是华教。」
你看写得多么的漂亮,从一颗种子长到一棵树,树又播下了无数的种子,后来就变成了森林,森林与森林连在一起,山峦与山峦连在一起,这片天地就是华教。大家可以看到这个作家所写的,用种子来形容我们华教的传承,从一粒小小的种子,从一个人林连玉先生,能够把华教变成是一个天地,把它变成是一个华教的整体,让我们现在的孩子、让我们将来的子子孙孙都有机会能够学习华教;也讲明白了,华教的传承是从一个人一颗种子开始的。我们同时也是一样,身为炎黄子孙的接班人,我们也要把这个种子传下去,办更多的华校,办更多的《弟子规》班,办更多的中华传统文化讲座会,让我们的子子孙孙、让所有的华裔子弟都能够学习,这就是包含在这首歌曲的内容里面。
现在我们看歌曲的第二个部分好吗?「那是当年渡海南来,那是当年风吹雨打,那是当年力挽狂澜,你在我们心田种下的一颗种子。」
大家应该了解,什么叫做渡海南来?就是说我们的先贤、我们的祖先从中国到南方这边来。大家都知道当年的风吹雨打,这个风吹雨打有两种意思,一个就是他们从中国南来的时候,当然肯定是经过非常困难的时间,经过很多的风吹雨打;还有就是当年力挽狂澜,就是我们的华教、我们中华文化经过很多的阻碍,所以当年很多我们的华教工作者,为了要阻止关闭华校这个行动力挽狂澜。
「你在我们心田种下的一颗种子」,我们林连玉先生教我们华教的重要,沈慕羽先生告诉我们中华传统文化必须要种在我们的心里。
「让我们能用朗朗母语,铿锵语调,胸怀坦荡」,这个写得非常好,做什么?「读你光荣的名字,读自己亲切的名字。」假如我们没有受华文教育的熏陶,我们不懂得中华传统文化,请问我们可以用朗朗的母语吗?我们可以胸怀坦荡吗?我们可以大声的读你的名字,你光荣的名字,林连玉的名字,沈慕羽的名字,还有最重要读自己亲切的名字。假如我们没有受过华文教育的锻鍊,我们没有学习中华传统文化,我们的名字就不会变得亲切。就好像我们说香蕉人在学华文,失去了那种亲切的感情。所以华文教育跟文化必须是相辅相成,不可缺一。假如我们现在没有好好的爱护我们的华文教育,将来我们承传中华传统文化就不可能会做得像我们的先贤那么的有效、那么的成功。就好像现在我们看到东南亚其他的国家,因为他们的华文程度不高,所以要学文言文、要学我们旧的这些经典会有点困难,所以我们都要好好的珍惜我们今天所拥有的。
刚才讲了很多,这首歌曲歌颂我们的华教工作者。其实现在这首歌曲已经不再是在马来西亚流传了,它已经流传到其他国家了,据说在台湾、在中国、在加拿大、在文莱、在菲律宾、在印尼,都已经成为了一首捍卫母语教育的歌曲。因为在他们那个地方,他们也要学习这个母语,这个母语就是华文,中华文化也就是他们的一部分,所以这首歌曲已经被流传到这些地方去了,成为一首捍卫母语的歌曲,不管你是身在哪个国家,你在那边都要捍卫你的母语,你都要捍卫你的中华传统文化。
好,我们就大家一起来学习,一起来唱这首歌,好吗?来。
这个傅承得的傅字错了,我们没有办法改,写成博了。
「你种下的一颗种子,后来长成一株树。树播下无数的种子,后来长成一片森林。森林与森林携手,山峦与山峦连接,后来这片天地就是华教。你种下的一颗种子,后来长成一株树。树播下无数的种子,后来长成一片森林。森林与森林携手,山峦与山峦连接,后来这片天地就是华教。那是当年渡海南来,那是当年风吹雨打,那是当年力挽狂澜,你在我们的心田种下一颗种子。让我们能用朗朗母语,铿锵语调,胸怀坦荡,读你光荣的名字,读自己亲切的名字。
你种下的一颗种子,后来长成一株树。树播下无数的种子,后来长成一片森林。森林与森林携手,山峦与山峦连接,后来这片天地就是华教。
你种下的一颗种子,后来长成一株树。树播下无数的种子,后来长成一片森林。森林与森林携手,山峦与山峦连接,后来这片天地就是华教。那是当年渡海南来,那是当年风吹雨打,那是当年力挽狂澜,你在我们的心田种下一颗种子。让我们能用朗朗母语,铿锵语调,胸怀坦荡,读你光荣的名字,读自己亲切的名字。
你种下的一颗种子,后来长成一株树。树播下无数的种子,后来长成一片森林。森林与森林携手,山峦与山峦连接,后来这片天地就是华教。森林与森林携手,山峦与山峦连接,后来这片天地就是华教。」
大家有没有注意到这首歌最后结束的部分就是由一个小孩来唱,对吗?那是象征着华教跟文化的传承。所以我们的希望就是放在我们的下一代,我们现在要把我们的工作做好,希望我们的下一代能够拥有更好的明天。
因为在线的参与者都是学校的校长、副校长、老师们,所以我在这边用最后的几分钟跟大家谈一谈德与才的关系。我们在学校因为应试教育的关系,我们的家长,甚至我们的教育工作者都把知识、才干放在最前面,所以当成绩单派出来的时候,我们的家长会问:你的国语考多少分?你的英语怎么样?可是我们却非常少看到我们的家长甚至我们的老师有问:为什么你这次的道德会这么不好?从这边我们可以证实一点,就是我们的家长,包括我们自己本人这些教育工作者,把重点放在学习知识跟才干方面,认为考得好的成绩将来可以到好的大学,出来可以找到好的职业。我们都有一种这样的看法,就不把德行教育当作是一个很重要的科目,所以现在我们其实应该要换换我们的思惟。
我在这边就跟大家讲德跟才的分别。有德有才是上品,意思说这个孩子假如他道德很好,他又很有学识、很有才干,这就是社会的栋梁,两者都有,这是我们要做到的;有德无才是中品,假如这个孩子他是有很好的道德,他行为很好,可是他却不是很有学问,他却不是很有才干,这样的人在社会上他是属于中等的人,他没有什么作为,可是他又不会带来太多的破坏;接下来,无德无才,他没有什么道德,他也没有什么才干,无德无才,他也没有什么道德,他也没有什么才干,他是属于庸品,就是说没有什么作为的人;最糟糕的就是第四种,也就是我们现在社会所产生的,也就是我们这个教育制度、这个应试教育所产生的一种产品,无德有才。我们不注重道德,所以他没有德行,但是他却非常有学问,他是很有才干,这种人糟糕了,我们称他为毒品,为什么?因为现在要做很坏的事情,很大件破坏社会、破坏国家事情的人,其实他们都是很有学问的。你看那些骗银行、骗国家、骗社会很多的钱、做很多坏事的人,其实他们都是有非常好的学问,但是他们没有德行,他们不知道他们所做的这些事情会破坏了整个族群、破坏了国家,为社会带来了很多灾害。所以这类的人就是无德有才,我们现在社会就是产生了很多这类的人,有学问,因为我们太重视学问、太重视文凭,我们没有去注意这个孩子到底他的品行好不好,因为我们把很多的时间都放在了学习知识方面,忽略了孩子的品行、孩子的行为。
所以我就以这句话来终结今天我的分享,希望我的分享能够带给大家一点点的启示。也希望大家能够见谅,今天在分享的过程中不时的干扰、掉线,因为这是网络出现了一些问题,也谢谢大家有耐心的陪伴,我在这边谢谢大家。谢谢,谢谢,再见。
(1)、资源来源于网络公开发表文件,所有资料仅供学习交流;
(2)、本站所发布内容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可以联系客服删除,微信:xsxyd6688;
福德智慧 » 《弟子规》建立和谐校园研习营(第二集)《弟子规》与马来西亚华文小学的因缘 李金桦校长主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