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经》(第九集)父子之道,天性之常 成德法师主讲 2022/12/22

成德法师视频在线观看【点此选集】《孝经》点此选集

成德法师移动硬盘全套目录【点此查看

成德法师音频机合集目录【点此查看

 

诸位同学,大家吉祥。《孝经》从「开宗明义章」让我们知道,「先王有至德要道」,运用这个至德要道(就是孝道),可以达到「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的大用。「开宗明义章」也提到我们行孝的一个重要的原则,首先是「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当然人吃五榖,不可能一生没有生过病,但是也是要尽量谨慎。而且得了病也要安心调养,而病快好或刚好的时候也要谨慎对待,有时候病会加重,往往就在这个时候。稍微疏忽了,可能不能痊愈之外,还会加重。所以我们有想到曾子的榜样,「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而今而后,吾知免夫」。曾子的学生乐正子春也有效法他的老师,「一举足不敢忘父母」,一举手一投足都要注意自己的安全,甚至于自己的品德,不能招来危险,甚至是招来侮辱。这个是很好的榜样。包含「开宗明义章」提到的「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大孝显亲,大孝显祖宗,所以提出来「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这三个行孝的纲领。

在后面接下来的五章,详细叙述各个不同阶层如何行孝,当然这个不同阶层有他的因缘、地位,但这些精神还是相通的。比方说「天子章第二」,「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爱敬尽于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那是「天子章」,请问「诸侯章」要不要爱敬存心?「卿大夫章」要不要?这些理相通。尤其「天子章」的爱敬,在我们后面的章节,在「圣治章」的部分,也叙述到「因严以教敬,因亲以教爱」,圣人以孝来教化天下、治理天下,推展他的政教(政比较是行政上的措施,教比较是教育的手段),都是顺着人性来教化、来施政,能达到「其教不肃而成,其政不严而治」。顺从人性,他就很容易接受;你违背人性,老百姓就很难接受。「以顺则逆,民无则焉」,你没有顺着人性、顺着道德,反而违反道德,人民就无所效法。

从「天子章」到「诸侯章」、「卿大夫章」、「士章」,还有「庶人章」,经过这五章的开解,到了「三才章第七」,曾子听了这每个角色行孝,他听了很赞叹,「甚哉,孝之大也」。孔子感受到,他有所领悟,进一步说明孝道的本源。孝道是「天之经也,地之义也」,等于孝道的本质也是取法乎天地,然后进一步再推展到教化,还有政治的运作。「天经地义」这个词,其实就是天地常道、常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所以这些都是超越时空的大自然的法则,在天体的运行上、自然事实的运转上,包含大地滋养万物,这个都是大自然不变的法则。而孝道也是自性本有。自性本有,像《中庸》开头就说了「天命之谓性」,这个性就是自性。天就有这种自然,就像我们提到,父母对子女的慈爱,他自然流露出,不是说要先刻意教他;孩子对父母这种爱慕、这种依恋,也是他生出来自然流露出来。所以这些都是自然的法则,表现在天地间,表现在人行为的展现上。

所以这个「三才章」说明了,孝也是取法自然,取法天地,取法自然就是顺着本性。所以先王他看到顺性教导,「其教不肃而成,其政不严而治」,就是顺性的教化不需要很严肃的这些方法就能成就。就像我们在汤池跟百姓宣讲孝道、宣讲《弟子规》,几个月的时间风气就有比较明显的转变,比方离婚率很快的下降,邻里之间的争吵很快就减少,行孝的风气比较明显带动起来了。所以「其教不肃而成,其政不严而治」,施政不用很严厉的手段也能够推展得很好,这个是顺性达到的效果。

进一步是「孝治章第八」,这个有进一步展现孝道治理的效果,这一章是说明天子、诸侯、大夫,他们用孝道来治理天下国家。其实我们从这一章也可以感受到,他们治理是用孝道的精神,而所展现的,是他们不敢恶于人、不敢慢于人,对人的爱敬。这个也是从孝的启发而能对人爱敬,那就得他人的欢心,就能够呈现「天下和平,灾害不生,祸乱不作」的大治景象,这个效果呈现出来,甚至于是四国都来取法,「有觉德行,四国顺之」。治理达到那么好的效果,曾子听完这一章之后,他觉得这么容易实现和平,大治,当然是很敬佩孝治理的效果,他进一步问:

【曾子曰。敢问圣人之德。无以加于孝乎。】

圣人之德有更大过于孝的吗?我们昨天看到注解里面问到,「参问明王孝理以致和平」,他觉得以孝治理能治到天下和平,这么好的效果!他接着从这个感佩,进一步请教,「圣人德教更有大于孝不」,圣人他的德行教化有更大过于孝的吗?孔子也针对曾子这么问来进一步说明,圣人以德来治天下没有再比孝道更大的了。孔子接下来提到:

【子曰。天地之性。人为贵。】

天地万物都具有他天生的这些特性,但其中以人的天赋秉性算是最为尊贵的。从佛门来讲,人是在三善道,我们所能眼见的三恶道,主要是畜生道,饿鬼道我们还看不到,地狱道除非有特殊机会。这里天地间的万物,应该也是主要彰显在动物当中人算是最尊贵的。孟子也提到,「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所以人虽然有非常尊贵的本性(秉性),但是也是要透过教化才行,不然人可能做出来的行为比动物还要恶毒都有可能。所以这些古圣先王施行教化,他看到人本性的可贵,进而用教育来将人的这些好的本性开发出来。所以「教也者,长善救其失」。他通达人性,也了解到人有一些习性要「禁于未发」,来遏止它。长善也是刻不容缓,不然「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很多坏习性出来了,「则近于禽兽」。所以圣人有忧之。所以政治手段当中排在第一的,师长讲经常说,宰相请假了,谁代理宰相?礼部尚书,就是现在的教育部长,所有的施政也都在呼应教化,呼应教育。人的本性、德性当中:

【人之行。莫大于孝。】

没有比孝敬父母更伟大的。我们前面有学到,「夫孝,德之本也」,代表人的德性当中以孝为本,哪有比孝更大的德行?它是德本,它是能生,其他的德行从它而生。所以「百善孝为先」,行善要先从孝道。这个意思也是彰显孝心开,百善接着开。前面有跟大家提到了,人的八德,它的源头你静静去观察,从哪里来?悌,「兄弟睦,孝在中」;忠,你要对别人忠,首先要先对自己的父母忠。人处世的态度,都从他成长的缘(这一章,待会会进一步分析这一点),他与人相处的第一个缘,就是他的父母,他在跟父母的关系当中形成了爱敬的存心,进一步再延伸到兄弟姐妹、宗族、邻里乡党,到一切大众。所以万法因缘生,教化也是顺着人成长的缘分。

所以师长也有提到,师道很重要,尊师重道。师道也是建立在孝道的基础上。这句话重不重要?传统文化是师道,能够学得成,那一定是重视尊师。可是这一品说到了,「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谓之悖礼」,我们不尊敬父母,然后很尊重老师,这个违背礼义,违背人性。自己成长过程也有观察到,对老师言听计从,老师交代啥,他要赶紧去办。可是回到家对父母不是这样,对父母脾气挺大的。我们成长过程真的有看到这样的同学,这样的同学很现实,很现实就是利益。我母亲曾经就有说,她教书一辈子,十几岁就开始教了,她提有一些成绩不好的学生被她处罚,结果这些被他处罚的学生有时候走在路上遇到了。一般老师她任教的学校,尤其小学应该不会离她们家太远,这样她比较方便,她资历够了能够调回来,又教学又兼顾自己家庭,当然这是比较理想的。被她处罚的这些学生远远看到她,「老师好」,都给她打招呼。她想一想这个被我修理得最厉害,反而远远的就打招呼了。代表孩子知道自己错了,老师在教育他,他没有记恨,远远还打招呼,虽然成绩不好。有一些成绩顶尖的,排在前几名的,毕业了,或者升上去,不是她教了,远远看到她就闪掉了,招呼都不打,走其他的路去了。就是比较重视利,现在老师也不教他,在利上、成绩上没有什么影响了。所以重义,不会变;重利的人,很容易就变。所以古人说,「以利交者,利尽而交疏;以势交者」,你是为了他很有权势、很有地位跟他交往,「势倾而交绝;以色交者」,你看这都是利欲,「华落而爱渝」,美色又不可能持续几十年,那就变了;「以道交者,天荒而地老」。

其实我们经历人生的事,再来体会师长在讲经当中频率出现很高的话,其实这些话都很深、都很广、都很重要,师道建立在孝道的基础上。这一句话对于一个修学的人是关键,他没有用心真正将自己父子有亲的天性恢复,他修身没有基础。他修身都不稳,说要去弘扬正法、弘扬孝道,那不大可能。包含教学的人,不能轻忽这句话,不然可能栽培了一辈子的人,最后都成不了才。所以这些经句都很重要,『人之行,莫大于孝』,这些句子真正体悟了、重视了,才能产生自利利他的效果。我们其实成长的背景对于求学问还是比较偏向于知识的学习多,这个不是说谁错,这是西方东进。西方他非常传统的一定是重视家庭伦理、重视孝道的。我现在说的西方东进是什么时候产生的理念?工业革命以后。工业革命都是生产,都是物品、产品。工业的概念能不能用在人上?你不能整个都是这样推过来。但是确实很多这种手段、理念,教育变成以什么为主?知识技能。你看整个《孝经》就让我们感觉到,教育是什么?开发自性,不是知识技能而已。所以我们成长过程学习的一个习惯,我们也要观照到,知识技能重视的是记忆,我们接受的方式都灌输,然后把它强记起来,用脑死记硬背,不善用心感悟了。那「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记问之学也很难成为好的领导者,只会死记硬背,不会用心感受的人,能够凝聚众人的力量、凝聚人心吗?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人和怎么来的?你能爱人,你能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所以我们所处的大环境,我们成长的这些背景,我们自己都要对于走过来的路要看得清楚。有!我们也看过教佛法的人,用什么考试?填空题。释迦摩尼佛讲经多少年?就填这些。大家想一想,用这种考试方法,大家会把功夫用在哪?赶快背、赶快背。过关了,考过了、考过了。佛法是内学,要往心里,往内观照的。你用这种评量方式,跟佛法的修学不够相应,甚至有点背道而驰。你看,诸位同学,我们以前学历史,学的重点是什么?公元哪一年,都是记年代,记事件、人物。这个历史它造成这个结果,原因在哪?这个历史又给我们什么启示?假如你是当事人,你会怎么做?你看,这个你都要去思惟,都要去感悟的。教学的方法手段不是很正确的时候,我们学习有时候跟开发自性反而会背道而驰。所以这一品「圣治章第九」是开发自性,我们来看孔子对于孝的进一步开解、彰显,「人之行,莫大于孝」。

【孝莫大于严父。】

人伦的开始从父亲,这里有提到「万物资始于干」,万物是先从天然后地,天地交泰配合,产生万物。「人伦资父为天」,以父来表天的精神,以母来表地的精神。我们人伦始于父,所以孝行,那就没有大过,尊敬自己的父亲的了。『严父』,这里注解讲,「孝行之大」,孝行中最大的,没有超过「尊严其父也」。我们尊重自己的父亲,具体的行为,做到最极处的,又举出来例子:

【严父莫大于配天。则周公其人也。】

注解里面讲,「以谓父为天,虽无贵贱,然以父配天之礼,始自周公」。就是说尊崇父亲,没有比将自己的先父配享上天,更重大的。真正做到这一点的,『则周公其人也』,是从周公开始做的,因为周公制礼作乐。他这么做也是饮水思源,报本反始,不忘父亲的恩德。尤其我们文化里面特别重视「慎终追远,民德归厚」,这个追远就是祭祀祖先。所以周公在制礼作乐当中有具体的做法。

【昔者周公郊祀后稷以配天。】

『后稷』是周朝的始祖,所以在圜丘冬至祭天。刚好今天是冬至,冬至也是祭祖,今天要将最近所修的功德要回向,回向给祖先。万德洪名,这个功德很大。当然这个冬至,也不是说只有这一天,在冬至前后,都可以很好的来给祖先感恩,祝福。当然我们中国人几个大节,清明、中秋、冬至包含除夕,这些时刻都是希望能够行孝,缅怀祖先,这个是民族的特色,就是知恩报恩。

这些节庆,它也起到提醒我们的作用。提醒,我们要善学,提醒不是这几天才做。提醒是让我们将这个心境能够延伸到每一天,甚至于在每一个心念上,这个我们要善学。所以师长有提到,他这一生的成就,当然师长是说他这一生有这么一点小成就,那我们学生不能这么讲,师长说他小成就,那是他谦虚,我们学生复述他的话不能说「师长说他有一点小成就」,这个时候就要说「师长有这个成就」、「这么大的成就」。所以连这个复讲都要善用心去体会,因为说话的对象不一样,这个是不能学得很死板。师父谦虚,但这一段话老人家把他修学能够成就的关键点出来了,就是念念不忘孝亲尊师。你看师长把他一生成就和盘托出了,重点是我们学生重不重视他这一句教诲,重视不是挂在嘴上的,重视一定有具体的落实,他一定在心念当中愈来愈提得起,甚至把孝亲尊师摆在第一位。有这样的心境,做什么事情我不能违背老和尚教我的,我不能让我父母操我的心。人孝亲尊师摆第一位了,妄念、邪念自然愈来愈少,到最后没了。强者先牵,孝亲尊师最强,其他这些习气、邪念就调伏下来了。

所以节庆是表法,也要把这个表法能够放在心上,这样才是修道。「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你看这种学习叫做善用心,善于自己去观照、去领会。像师长有提倡十念法,每一次念十声佛号,早上起床,晚上睡觉前,三餐前,早上上班前,早上上班后,下午上班前,下午上班结束后,九次。假如,我们刚刚提到了,没有用心领会,九次,然后就很机械式的把这九次做好,我九次都有做了,做了半年,做了一年了,是吧?其实用九次的用意是什么?提醒我们时时要提得起来。

有一次刚好跟我母亲在谈话,我母亲就提到,她这几年每一天念佛,都有规定念一万声。可能是佛菩萨加持,我突然有一个灵感,我就问母亲,您有没有愈来愈想念?我母亲听完沉思了一下。诸位同学,好几年,每一天都念一万声,假如念得相应了,会不会愈来愈想念?愈来愈想念,这一万会不会自己加?还是我今天终于念完一万了,交差了、交差了,交作业了。所以你修学是用心,你不能走形式。你看,像师长说的,早上念第六品,晚上三十二到三十七品。后来,师长有说,大家不要早上骗佛菩萨一次,晚上又骗佛菩萨一次,就是把做早晚课变成形式了。早课为什么念第六品?一早把这第六品念入心了,四十八愿,阿弥陀佛的心愿,要把阿弥陀佛的心愿装在自己的心中去过每一天。晚上为什么是三十二到三十七品?检讨一天所作所为。你看,第三十五品讲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以戒为师,持戒念佛,持戒才能得清净。所以老人家这个早晚课他都有用意在,我们不能变成走形式。领悟这个东西真的是要靠自己去体会,老师也不可能跟我们什么都讲得很白,到时候我们的悟门都堵住了。

所以像十念法,早上念一遍代表什么?一早起来佛号别忘。晚上念十声提醒什么?尽量念到睡着,最好梦中也别打妄想。当然这个十念法的好处没有标准答案,比方说成德自己觉得三餐前念十声佛号,这个吃饭也是修行,要用真心吃饭。念佛号,洪名正彰自性,所以吃饭要增长感恩心。「计功多少,量彼来处,忖己德行,全缺应供」,心里念着这个食存五观,不好意思,惭愧,我就有一个病叫会饿,又不能不吃,但是吃也要知道那么多人的付出。今天修学自己觉得没有太大进步,「忖己德行,全缺应供」,惭愧心来吃。「防心离过,贪等为宗」,所以吃饭的时候不能增长贪心,「对饮食,勿拣则,食适可,勿过则」。谈到吃饭,我们现在这个上课的时间,四点十五到七点,所以大家中间休息的时候动一动之外,泡一杯五谷粉喝一下,垫垫肚子,不然到时候下半场叽哩咕噜的,肚子太饿了,不容易专注学习。你看,总要在境界当中应对得当,有一些做法可以处理好时间的调整。

刚刚提到了周公制礼作乐,慎终追远是我们文化的特色,我们这些节庆的义理、意义,我们要内化于心,包含我们看到周公这些表法,我们也要以他们为榜样来学习。提到了『昔者周公郊祀后稷以配天』,周公摄政,因为成王还小,他在行祭天之礼的时候,他尊始祖来配天,所以以始祖后稷配享上天的福禄。

【宗祀文王于明堂。以配上帝。】

『宗祀』是自己家族,宗庙祭祀,是在『明堂』。「明堂」是以前天子布达政令的地方,也是在此祭祀自己的祖先。「于明堂,以配上帝」,以其先父文王配享上帝的祭祀。周公摄政,他以这样的方式来尊崇他的始祖跟父亲,这个乃是以孝道来施行政教,上行下效,这样的孝行感动四方的诸侯。就像我们看到一个人非常孝顺的时候,我们会很敬佩,也会生起向他学习。就像我们都听过王希海老师谈孝道,有一次我是在南京居美馨教育中心,当时候王老师讲课的对象是校长跟幼儿园园长,都是负责一个学校的。结果王老师讲了一个多小时下来,有跟学员互动,我印象很深,有一个女士,她好像是副校长,她听完她站起来就忏悔自己对婆婆不孝。我当时其实很敬佩这位女士,她也是算有身分、有地位的人,当她听到王老师谈孝道,她马上这种惭愧心就流出来了,不顾及自己的面子,是当场忏悔。所以真正把孝行做出来,真的会触动每个人的本善。周公做出示范来了,所以:

【是以四海之内。各以其职来祭。】

注解里面讲「君行严配之礼」,「严父莫大于配天」,行严配之礼,「则德教刑于四海」,他的道德教化为四海的榜样。所以「海内诸侯各修其职来助祭也」,四方各邦国的诸侯国君,各依他的职位前来参与天子的祭祀。这个助祭,也是庄严这个祭祀。所以接着孔子说:

【夫圣人之德。又何以加于孝乎。】

所以圣人德行当中没有比实践孝道更伟大的,周公这个严配之礼就把孝的实践推到最高了。假如这一句拉到我们身上来,佛门说「父母离尘垢,子道方成就」,我们这个孝能尽到这一生让父母脱离生死轮回,往生作佛,我们这个孝做圆满了。当然能够,就像王希海老师,他孝自己的父母,后来父母走了,他这颗真心延伸到对很多老人,甚至于是跟他第一次见面,比方说在澡堂当中很用心的帮老人家搓背、按摩,素昧平生的老人都被他感动了。甚至在医院里面病得很重的老人,他都守护他,包含这些老人的亲生骨肉(子女)都有被他感动的。

所以佛法,地藏菩萨的表法,不止孝此生的父母,他还延伸到孝一切众生。所以师长也说,孝是学佛的基础,成佛也是孝道的圆满。所以我们从一开始跟大家交流的时候就谈到,《梵网菩萨戒经》里面「孝名为戒,亦名制止」,孝是戒,因戒得定,因定开慧。而《梵网菩萨戒经》里面提到「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佛门的孝是要延伸到对一切众生,这样的圣德,其实都是从孝生出来。所以『圣人之德,又何以加于孝乎』。

我们一切进德修业,其实都是会让孝道更加的完善,更加的圆满。前面我们好像有举到曾子说到了,「身也者,父母之遗体也。行父母之遗体,敢不敬乎?」这身体是父母给我们的,我们要爱惜,要恭敬。接着曾子说,「居处不庄,非孝也;事君不忠,非孝也;莅官不敬,非孝也;朋友不信,非孝也;战陈无勇,非孝也。」其实再延伸开来,我们没有做到什么德行,那都非孝也。生活的地方太脏乱了,整洁为强身之本,把自己的环境搞得很脏乱,这不孝,不爱惜身体。「事君不忠」,我们在每个因缘团体当中要尽好本分,没尽好本分,德有伤,贻亲羞。「莅官不敬」,我们有负责事情,要对得起团体,对得起服务的人。「朋友不信」,跟人家交往,不守诚信,非孝也。「战陈无勇」,这个要尽忠。我们现在虽然没有战争,我们现在是要恢复文化的圣战,危急存亡之秋,我们有没有尽力弘护正法?你看都没有离开孝道。圣人的德行,没有比实践孝道更重要的。圣人知道孝道的重要,他怎么来以孝教化人民,治理天下?接着说到:

【故亲生之膝下。以养父母日严。】

注解里面讲,这个『亲』就是亲爱的意思,『膝下』,「谓孩幼之时」,就是孩子小的时候。「亲生之膝下,以养父母日严」的意思,就是「亲爱之心,生于孩幼」。其实这个都在彰显圣人教人孝道,他是顺着人性成长自然的发展,没有丝毫勉强。因为一个人亲爱之心产生,是因为父母把他生下来,每一天养育他长大。甚至于是还没生下来,父母这个一心为他好的心念,其实都已经让他感受到了,这个胎中的孩子是有感受的,所以胎教很重要。

我们也有遇过那个生下来就亲生父母抛下他,这个孩子后来被认养,认养的家庭很好,很爱护这个孩子,这个孩子很容易惊恐、担忧。奇怪,他父母对他这么好,后来一了解,他是被认养,所以他在胎中那种感受是存在的。当他的母亲放下他的过程前,一定是已经想这件事想了多少次了?不少次了,不会是一想就把他放下了。这些心念孩子收到了,所以胎教的影响确实挺大的。而且愈小影响愈大,为什么?孩子很单纯,清澈,这个能量场他就一下就全吸收过来。所以师长说重视胎教可以出圣人,你给他好的磁场,重视三岁以前可以出贤人,三岁看大,少成若天性。所以这个都是教育的黄金时段,父母把他生下来,每天这样细心的养育照顾他,孩子很单纯,父母这么点点滴滴的呵护,他都感受在心里。

所以及年长,随着他年龄,一点一点增长,「渐识义方」,也会愈来愈懂事。「则日加尊严,能致敬于父母也」,这个「日加尊严」就是这个孩子对于父母那种尊敬的心不断的提升、增加,这是很自然提起的,那种爱敬父母的心愈来愈提升。圣人观察到人生下来他成长这个过程,观察得很深入:

【圣人因严以教敬。因亲以教爱。】

注解里面讲,「圣人因其亲严之心,敦以爱敬之教,故出以就傅,趋而过庭,以教敬也,抑搔痒痛,悬衾箧枕,以教爱也。」圣人就因他对父母日加尊敬的心里,『因严以教敬』,孩子对父母愈来愈尊敬,所以教以敬的道理。『因亲以教爱』,他对父母亲爱的心里,教他爱的道理。那会落实在跟父母相处的这些生活的细节当中,像「冬则温,夏则凊」、「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就在跟父母相处当中藉由很多生活这些情境,把他爱敬的心不断提起来,不断长他爱敬之心。

我们刚刚提到「故亲生之膝下,以养父母日严」,父母养育我们,孩子能感受到父母的爱,对父母一天一天更加尊敬起来,圣人观察到人成长的这个情况,「因严」,对父母的这个尊重的心,来教他恭敬,「以教敬」,因对父母的亲爱,来教他怎么爱人。所以注解里面提到的「圣人因其」,对父母「亲严之心」,然后「敦以爱敬之教」,这个「敦」应该是更加的巩固,更加的引发、长养他爱敬的心。师长也有提过,父母教孩子尊重老师,老师教孩子孝顺父母,这两个配合是很重要。所以圣人他在施教当中,尤其办学校,请好的老师,这个在施行政教是相当重视的。所以我们看注解里讲的「故出以就傅」,孩子,像师长老人家他好像是差不多七岁的时候去拜老师,老师教什么?老师教孝顺父母。所以「趋而过庭,以教敬也」,《论语》里面,孔子的孩子孔鲤,他父亲在的时候他就趋而过庭,不能说父亲在的时候大摇大摆的慢慢走,这个就不够恭敬父亲。

所以看到父亲很恭敬,低下头来,不怠慢,赶快走过去,这个是教敬也。这个恭敬,比方老子的老师常枞,他年龄非常大了,然后他对自己的学生老子好像有给他问几个问题,第一个问题,为什么经过几百上千年的树要赶快走过去?那个也是尊重,寿命那么长的树它可能都有树神在,所以这个都要恭敬,不能大摇大摆走过去。所以这个敬表现在对父母,进一步也是对天地万物。好像还有提到,比方说你功成名就了,到自己的故乡了,要下马,要走进,用走的进去故乡。你不能我考上进士了、我当大官了,坐在车上大摇大摆,这不妥。因为你进了故乡,有很多你的亲戚、长辈,甚至于哪怕没有血缘关系,他都看你长大的,都曾经爱护过你、帮助过你,所以都要很恭敬对待。你看都在这些生活的细节里面在教恭敬,好像常枞又问老子,他把嘴巴张开,你看到什么?牙齿都掉了,舌头还在,柔弱胜刚强。老子都回答了这些重点,老师说好,可以了,体会到他的心境都能领悟这些了。所以这里这一段注解也是强调到了,圣人在教化百姓,他也是强调透过孩子从师学习,老师也是要教他爱敬父母,所以「趋而过庭,以教敬也」。

再来「抑搔痒痛」,就是随时能体恤父母亲的痛痒,帮忙他揉一揉、抓一抓,其实这个就是体贴备至。像东北的说法,当父母的小棉袄,这个就是抑搔痒痛。包含「悬衾箧枕,以教爱也」,悬衾就是把被子挂起来,把枕头收好,其实就是对父母生活上的照顾很体贴入微。就是我们刚刚讲《弟子规》,「冬则温,夏则凊」、「亲所好,力为具」,这个以教爱也。从父母的缘,人生起这个爱亲之心很自然,当然这个心也是他本有的。所以圣人的教化,只是不断启发人本有的良心。顺着良心本性教敬教爱,所以并非有所勉强。这个顺着人性教,比方说我们提一个重点,「忠臣出于孝子之门」,所以忠要建立在孝的基础上,没有勉强。

我曾经看过一个节目,就是有一个老师他教学很投入,孩子要高考了,他也是全力以赴。而刚好有一年,孩子要高考前(因为他可能任教的地方离自己的家比较远),他的母亲去世了,结果他没有回来奔丧,处理后事,继续教孩子高考。从相上来讲他也是为了培养学生,培养学生也是为了社会国家,可是我当时候看报导这个人的情况,我心里上就觉得怪,说不上来,觉得他做的事也挺难的,挺不容易的,这么为学生奉献他的时间精力,母亲去世了也没回去。我们想一想,我们到底要教孩子什么?教学生什么?教学生考高分?有没有比考高分更重要的?你在这个时间点上,你应该展现孝道给学生看。所以我一看,心里有点堵,想佩服他,又不是佩服得很出来。结果还采访了他自己的小孩,我看他的小孩提到他的父亲淡淡的,没有那种很爱、很尊重。可能也觉得,我父亲这么做,我也做不到,可是不是说打从内心爱敬他的父亲。所以要教忠,要建立在孝的基础上教,这样才自然。假如一个国度、一个地区只教忠,孝道不大重视,那个会很怪,那个忠有点不靠谱,因为怕不是自然(人性),可能是特别高压、强压把他逼出来的忠,那个不是从自性自然发展出来的忠。

所以季康子问孔子,「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你看他当国君的人,就想着百姓对我忠,那孔子告诉他什么?「孝、慈则忠」,你不教他孝道,他怎么学忠?你不君仁,他怎么忠?孔子这两个字用得太精辟了,孝,你不教他孝他怎么忠?所以圣人教化百姓都要顺着本性来教,也包含他孝,他遇到一个领导者,领导者都虐待他们,这样也不对,都不体恤他们,应该是要君仁臣忠。你领导者要仁慈,君臣之间就互相交感真心,「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这些假如不讲清楚,人学了五伦关系都拿来要求别人,不对了。所以季康子问这个问题,其实出发点不是从自己做起的,出发点是要求,孔子也是顺着他提的问题提醒他。所以:

【圣人之教不肃而成。其政不严而治。】

圣人是「顺羣心以行爱敬至礼」,都顺着本性「则以施政教」。既然是顺性教导,所以「不待严肃而成理也」,就不需要使用很严肃的教化方法,百姓就会向善,也不需要很严厉的这些法律、政令,百姓就会遵纪守法。所以『其政不严而治』。为什么能达到这样的教化?

【其所因者本也。】

因为他的教化凭借着,这个『本』就是本性,就是孝。所以抓到根本的教育,「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人的这些善根会增长起来,百善跟着增长。我们接着看:

【父子之道。天性也。君臣之义也。】

『父子之道』是天性之常,做父亲的爱他的孩子,孩子很自然也爱他的父亲,所以这个天性也是天生的、自然的,不带勉强的。「加以尊严,又有君臣之义」,因为跟父亲的相处,这个恭敬的心提起来,父就如严君。所以师长有一个专题,「作之君,作之亲,作之师」。所以你当父母的人,他同时也是什么?也是君,也是师。所以家人卦里面有说,「家人有严君焉,父母之谓也」,父母不止作之亲,他也是作之君。再来,父母也是孩子第一任老师,那也是作之师。好像前面有跟大家提过「君亲师」的精神,在任何的角色,哪怕是最基层的人都可以做得到,大家有印象吗?我们举了丁龙创办了哥伦比亚大学汉学系。当然我们从这一段也体会到了,父亲这个角色的发展他也是孩子的严君,所以父子之道里面蕴含着君臣之义。经文讲:

【父母生之。续莫大焉。】

注解里讲,「父母生子,传体相续,人伦之道,莫大于斯。」人伦当中我们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所以父母生育了子女,子女再生子,这样代代相传,血脉得以绵延。人伦之中没有比传宗接代延续生命更重要的,所以『续莫大焉』。

【君亲临之。厚莫重焉。】

因为父也是严君,「以临于己」,父亲面对孩子,既是严君又是慈祥的父亲,又有严又有慈,这是两重的恩爱,又是君又是亲,所以『厚莫重焉』。这两重的恩情,所以「恩义之厚,莫重于斯」。我们刚刚已经举了《易经》里面说,「家人有严君焉,父母之谓也」。当然经文是举父亲,母亲其实也是「厚莫重焉」。所以:

【故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

因为父母对我们的恩德最厚,所以假如我们做子女不爱自己的父母却爱别人,这个就悖离了道德。

【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谓之悖礼。】

不尊敬自己的父母去尊敬别人,背弃了礼义。所以注解里面讲,「言尽爱敬之道,然后施教于人,违此则于德礼为悖也。」就是不管是天子、领导者,甚至于是一般的人,自己去爱敬自己的父母,然后你再施教于百姓,或者是施教于自己的儿女。假如自己没有尽爱敬,甚至于是违背了,那我们于道德礼义就是相悖了,不符合。那这样的结果百姓不能认同,或者是你的孩子也不能认同你的教育。所以我们也遇过家长说到,让他的孩子孝顺,结果孩子说你都不孝顺爷爷奶奶,你干嘛叫我们孝顺你?所以这个后面讲到:

【以顺则逆。民无则焉。】

「行教以顺人心」,我们自己要首先做。「今日逆之,则下无所法则也」,君主教化人民以孝,但自己却背弃对自己的孝养、爱敬,那人民的行为就失去了遵循的法则,没得效法了。好像以前有一个故事是讲三代同堂,老人家因为年纪比较大,有时候可能力气稍不够,就把碗打破了,这个当父母的人看到老人这样,就去用木头做碗给老人用,结果孩子自己也在那里做,父母说你做这个干嘛?小孩说以后你们老了给你们用。你父母都没有很好的尊重老人,孝顺他们,『民无则焉』。所以这个孝道,假如在家庭当中,什么时候在教?随时随地孩子都在感受,都在看。接着经文讲到:

【不在于善。而皆在于凶德。】

这个注解很简要,但都能点出这一句里面的核心的义理,我们看这里讲,「善谓身行爱敬」,就自己要先做到对父母的爱敬。『而皆在于凶德』,「凶谓悖其德礼」,就是违背了道德礼义,不爱其亲就违背道德,不敬其亲违背礼义。所以这一句就是领导者不从爱敬父母去落实,去以身作则,反而违逆孝道,违逆爱敬父母,那就不是依照天理在行事了,这个是凶德,不符合性德。

【虽得之。君子不贵也。】

这个领导者他背其德礼了,可是虽然他的位子比较高,他得志于人上,『君子不贵也』。他虽然统领成名了,但有德行的君子不觉得有何尊贵。我们前面也讲到了,人是因为行为而尊贵,不是因为他的地位而尊贵。

【君子则不然。】

君子喻于义,君子时时考虑要符合道义,所以他不会违背道德礼义。所以『君子则不然』,不像违背道德礼义的领导者。而且其实「君子则不然」也是彰显,君子不会以违背道德礼法的手段来攫取任何名利地位。孟子有说,「行一不义,杀一不辜,而得天下,皆不为也。」只要行一个不义,而能得到天下,不要,违背良心了。杀害,甚至伤害一个无辜的人,而得天下,这样的事不做。

我们看这一段开解是从「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谓之悖礼」,所以君子这个道德礼义比他的生命还要重要,他绝对不会为了要去拿到名闻利养而把道德礼义抛在一边,君子不会干这样的事情。所以我们看历史当中就举到了,这个是孟子对大舜孝行的诠释,孟子说,假如今天舜王的父亲瞽犯罪了,人家要抓他父亲,他会天子不干了,然后背着父亲逃到人家找不到的地方。他不能亲眼看到自己的父亲被关到监狱里,他不忍心,他宁可我天下都不要了,我只要我父亲不要在监狱里受苦,他会这么做,这一点很重要。你看孟子在解圣人的心。《论语》里面也有说,你看父子关系这种孝道,都透过这些经句我们来体会。这个楚国人问孔子,我们国家有很正直的人,「其父攘羊」,他的父亲偷了羊,结果儿子好正直,把他父亲揪出来,然后让法律来判他父亲。你看我们这个国家这样的人够正直吧?孔子的回答也很含蓄,「吾党之直者异于是」,我们国家的直跟你们有点不一样,孔子没有说你这样是不对的,孔子的言语是很含蓄的。孔子说「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人的直他也是跟自性相应的。所以父子关系那种直,就是一心为父母好,不忍心看父母被关起来、被判罪,宁可自己去代罪,他也不可能眼巴巴的还把父亲揪出来,他不可能干这样的事。我们看,比方说王莽他杀了自己的孩子,这个就违背这种天性,他沽名钓誉。他一个孩子把自己的仆人杀死了,你看他沽名钓誉,我的孩子犯这样的错,然后好像让他孩子喝毒酒自尽,这都沽名钓誉。所以这个我们也要会判断,这一句对于我们人生很多重要的抉择很相关,你要择师,你要看这个老师对父母孝不孝敬;你要择友,要看;你要择事业合作伙伴,重要;你要则偶,亦如是。他不爱其亲、不敬其亲,他已经违背道德礼义,他没有德的基础。

所以古代,这个是唐朝德宗年间的例子,我们有提到李皋治理温州,有个老妇人哭得很伤心,李皋是很用心办政治,看到百姓有这个情况,赶紧仔细了解清楚。结果这个老夫人就说,我两个儿子一个李钧、一个李锷,二十多年前离乡背井去考科举,求取功名,都没有再回来了。老人家可能生活都过不下去了,当下应该是哭得死去活来,老泪纵横。李皋听了很同情,但也是很愤慨,结果就深入去调查,结果大儿子李钧居然是殿中侍御史,那是专门纠察官员犯错的,结果自己居然是这样对待母亲;二儿子李锷是京兆法曹,是管京师的司法的,都是管别人,结果自己无德,而且那个职位都很高的。后来李皋把这个情况上奏皇帝,皇帝也是很震怒,因为做人要「入则孝,出则悌」,这个等于是忘恩负义,就免了他们的官职,而且把他们流放远方。这个是用官员,都要是以孝为本,他才有德行的基础。好像也有看到最近的报导,要升很高的官,后来了解好多年都没有回去过家里,后来就不用他了。说实在的,用错一个官,多少老百姓要受害了。大家想一想,这个老妇人,这两个儿子李钧、李锷,他们当那么高的官会干些啥事?弃老母亲于不顾,这个人很自私,他当官要干什么?铁定谋自己的名利。

诸位同学,不舒服就调整调整,把镜头关了。现在国内这个疫情比较严重,大家要保重,待会我把一些注意事项发给你们,你们也自己判断判断,该找个医生调一调,还是满重要的。因为这个新冠虽然现在它的毒害比较减轻一些,但不能掉以轻心,没把它根治好,到时候留下病根不好,有些说法叫长新冠后遗症,这个我们要避免掉,所以大家斟酌情况。你们放心,你们全部关了我也能讲,因为这是老和尚曾经交代的,没有人听,对桌椅板凳都要能讲。要以生公为榜样,「生公说法,顽石点头」。没人听只有石头,讲到顽石点头,他就有功夫了。大家不要觉得不可能,情与无情同圆种智,无情众生有法性,是有感应的。你看我们澳洲净宗学院,枇杷树神都往生极乐世界,这个确实是情与无情同圆种智。

接着提到了,君子绝对不会做这样的事情,君子会怎么做?君子他会落实孝道,落实爱敬存心。他表现出来的行为,我们看:

【言思可道。行思可乐。】

「思可道而后言,人必信也。」你看这一句我们拉回来自身,亲戚朋友对我们讲的话信不信服?所以人家相信我们不是要求来的。「君子耻不信,不耻不见信」,羞耻的是我没有做出让人家信服的言行出来,而不羞耻人家不相信。其实这些也是《群书治要》的句子,这里面也是提醒我们,我们有一个惯性满强的,向外要求,不是向内自己期许自己。我刚好早上跟同修吃火锅,在马来西亚吃火锅,马来西亚天气挺热的,但是也是应冬至大家聚一聚,这些同修也是平常都照顾我们。她就提到,比方说她到道场听经,他先生送她来,然后在外面等,就不进来听,她就很生气,都已经到了还不进来。就是我们很常会有这种要求的念头起来,都要求别人,没有自我要求,很可能是我们自己学了没有很大的改变,假如我们学了之后大变活人,铁定家里的人说这到底听了什么课?赶快进来看看。所以修行,修正一些错误的惯性,从要求别人转回来,我们要求自己。所以所说的话一定是先思量考虑,我这个话符不符合正道?所谓「不欣世语,乐在正论」。孟子说「言非礼义,谓之自暴」,你讲话违背礼义,叫自暴;「吾身不能居仁由义」,我们所做的行为不能是仁义出发,「谓之自弃」,因为这样做是不自爱,不顺自己的性德。接下来这六句,『言思可道。行思可乐』:

【德义可尊。作事可法。容止可观。进退可度。以临其民。】

就是一个领导者能落实这六件事,他来「临抚其人」,临就是面对百姓,安抚百姓。你看注解里面讲的,「则下畏其危」,敬畏他的威。而领导者他的威德、威望、威信从哪里来?从他自己的行为而得到这样的威信。所以「下畏其危,爱其德」,尊重、爱戴他的德行。「皆放象于君」,底下的人自然欢喜效法他。所以人民效法或者人民尊崇他的德教,这也不是要求来的,也是他自己做得好。这一段其实跟我们也很有关系,我们今天已经学佛了,我们也希望带动我们的亲戚朋友跟有缘的人。诸位同学,你们希望亲戚朋友什么时候开始学传统文化?我们是增上缘,万法因缘生,我们是他的增上缘,我们做得好,他们就有信心。所以师长勤勉我们「学为人师,行为示范」,其实这六句就是具体指导我们怎么学为人师,行为示范。从第一句,我们的言语都要符合正道,孔门四科,言语排在第二。诸位同学,你们有没有曾经,比方花八个小时、花十个小时,我要好好来学习怎么讲话。有没有同学有这么下工夫?言语那么重要,所以理有顿悟。我们体会到言语,其实我们往往是什么?今天得罪人,造成很大的麻烦,讲话太重要了,然后才应该来学。

所以师长有一篇教诲「德行言语应当学」,老人家这一段教诲很精彩,我们从老人家这些教导去感受言语对自己、对他人的影响很大的,「少说抱怨的话,多说宽容的话;抱怨带来记恨,宽容乃是智慧」。你看,抱怨还是宽容,差很多。自己的受用跟他人的受用,可谓天壤之别。所以「克念作圣」,在言语的时候要能伏住抱怨,提起宽容。「少说讽刺的话,多说尊重的话」,我们有没有讲那个话开人家玩笑、揶揄人家、讽刺人家?这个不好,这个没有礼敬诸佛,违背性德。我们有时候一比较放松了,现在的话叫拿人家开涮,这个就不妥了。「讽刺显得轻视,尊重增加了解」。发这一段给大家做参考,发到群里面去。「少说伤害的话,多说关怀的话;伤害形成对立,关怀获得友谊」,你关怀别人,跟别人交心。「少说命令的话,多说商量的话」,命令只是接受,这个接受是口服心不服,商量才是领导,商量可以带动大家集思广益,调动大家的积极参与,所以商量才是领导。诸位同学,你们也有可能负责一件事,或者负责一个岗位,你看这些言语的修养都要用上。「少说批评的话」,多说鼓励别人的话;「批评造成隔阂,鼓励激发潜能」。

「行思可乐」,注解讲「思可乐而后行,人必悦也」。你这个行为要做了,是否能够令人家欢喜,这个是替可能相关的每一个人考虑,人家也会体会到你替他们想,所以人必悦也。比方说你安排一个活动,考虑到时间、交通种种情况,参与的人就会觉得你特别细心,都帮我们设想了,这个事做起来大家生欢喜心。所以师长说「菩萨所在之处,让一切众生生欢喜心」。

《群书治要》中也是有强调到,我们看一下四十三句,三十四页,《修齐治平36O》里面提的,「圣人之于天下也,譬犹一堂之上也」,圣人治理天下,做一个比喻,如同处在厅堂之上。「今有满堂饮酒者」,这个厅堂里满堂的人都在欢喜饮酒,「有一人独索然向隅而泣」,但有一个人独自对着墻角哭泣,「则一堂之人皆不乐矣」,那满堂的人都会不愉快。所以圣人治理天下,「圣人之于天下也,譬犹一堂之上也,有一人不得其所者,则孝子不敢以其物荐进也。」哪怕有一个人还未得到合适的安排,还有痛苦在,那么即使是身为孝子也不敢将他的物品即刻进献上来。就是能体恤到每一个人,哪怕还有一个人痛苦,都会去先照顾好他。这个是爱敬的存心,能落实在做一个领导者。所以有一句俚语说的,「人人道好,须防一人着恼」。你做的这件事,一百个人,九十九个都说很好,但是有一个人却是很痛苦,那我们也能够顾及到他。所以菩萨所在之处,让一切众生生欢喜。

再来,『德义可尊,作事可法』,他「立德行义,不违道正」,他随时能够立住道德,所行之事都符合道义,这样的人他的道德品性就受到人的尊敬。这一句,其实也是彰显了君子他行事,随时他是要考虑符不符合德义的,「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我们看一下《修齐治平》的第八十五句,六十二页,这一句因为是「行思可乐,德义可尊」,在《尸子治要》当中,里面有提到言行有四个准则,这四个准则君子他都是随时提起来,不会离开他的,第一「志动不忘仁」,你要做事,你遵循志向目标的过程,不能忘了仁爱。就像刚刚那个例子,所有的人都很欢喜饮酒,但有一个人痛苦,还是会考虑那个人,仁。「二曰,智用不忘义」,你在运用智能考虑事的时候,不能忘了符合义,符合道义,你不能盘算的时候动小聪明,动了有损人利己,这不行的。「三曰,力事不忘忠」,就恪尽职守的时候,不能忘了忠诚。这个「忠」不偏不倚,心不能偏斜了。「四曰,口言不忘信」,就是你只要说出来的话一定要符合诚信,信实。「慎守四仪,以终其身,名功之从之也,犹形之有影,声之有响」,只要所做都符合仁义忠信,而且终生不忘,名誉功业会自然随之而来,这个叫功成名就,这个叫实至名归。这个实至名归就像身形有影子相随,声音发出去自然会有回音回来,这个水到渠成。其实这一段跟孟子讲的「仁义忠恕,乐善不倦,天爵也」,上天自然会给你应有的福报。所以我们引这一句,我们随时都是仁义忠信,那就是德义可尊。

「作时可法」,注解里讲「制作事业」,你在努力,当然为家庭也好,为社会也好,经营事业,「动得物宜,故可法」。你做都是符合,这个「宜」,适宜,比方合情合理合法。所以你处理事都是合情合理合法,值得他人来效法。同学有没有思考过,比方说作事可法,我现在在班级团体有负责事情,我做事的心态,我做事的原则、做法,能不能给人家做表法?能不能给人家好的启示?做事哪些心态才正确?做事有哪些原则?其实这么一思考下去,这些都要用心去积累、去领悟。为什么有一句俗话叫「嘴上无毛,办事不牢」,诸位同学听了这句话服不服气?这个也不是说一定要多大年纪事情才能办得好,但是一定都是要很用心去积累自己做人做事的涵养,没有这样的心,你做完事也不知道错在哪,或者哪些地方应该要改进、要提升,所以做人做事都要自己下功夫。「屈志老成,急则可相依」,这个屈志老成不是说年纪一定要很大,老成是老成持重,他积累了很厚的做人做事,人情事理都很敏锐,真的遇到紧急的状况,让他来辅助,能稳住阵脚,稳住局面。诸位同学,应该可以,比方「作事可法」,我们这一句,从今天开始,拿个本子,做人有哪些重要的教诲原则,做事有哪些重要的教诲原则,把它积累下来,你常常看、常常看,你面对事的时候就提得起来。俗话说「书到用时方恨少」,有时候我们面对境界的时候,咋办?现在这个情况用哪一句?比方说现在好急的情况来了,你要想到,急事宜缓办,忙则多错,事缓则圆。你虽然很急,你不能被这件事搞得你自己都着急起来了,很匆忙的就做一些决定,都不妥当。我们明天再就做事跟大家提一些老祖宗留下来的经句,我们去感受,做人做事真是学问,不简单!

好,今天跟大家先交流到这里。谢谢大家!

说明:

(1)、资源来源于网络公开发表文件,所有资料仅供学习交流;

(2)、本站所发布内容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可以联系客服删除,微信:xsxyd6688;

福德智慧 » 《孝经》(第九集)父子之道,天性之常 成德法师主讲 2022/12/22

发表回复

提供最优质的资源集合

立即查看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