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经》(第十五集)从父之令,可谓孝乎?成德法师主讲 2023/1/3
成德法师视频在线观看【点此选集】《孝经》【点此选集】
成德法师移动硬盘全套目录【点此查看】
成德法师音频机合集目录【点此查看】
诸位同学,大家新年好。我们二O二三年第一次上课,一年很快就过去了,普贤菩萨警众偈:「是日已过,命亦随减,如少水鱼,斯有何乐?」所以古人、祖师们都是惜寸阴,惜光阴,寸金难买寸光阴,都是非常珍惜时光。一分时光就是一分命光,我们能珍惜时光,我们就不容易懈怠。我们看《无量寿经》当中多次都提到,「宜各勤精进,努力自求之,必得超绝去,往生无量清净阿弥陀佛国」,「当勤精进,生安乐国,智慧明达,功德殊胜,勿得随心所欲,亏负经戒」,违背经教,「在人后也」,一直在劝勉我们要精进,不能懈怠,不能虚掷光阴。「何不于强健时,努力修善,欲何待乎」,所以菩萨唯一善根是精进,精进对治懈怠。
我们迎来新的一年,我们去年有没有好好珍惜时光?《群书治要》中有一个重要的精神,「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前事,前一件事、前一年、前一天都要反省,都要总结,我们在接下来的一天,接下来的一年,才不会重蹈覆辙(我们在大陆念哲,在台湾念册)。不然我们没有很好的反思,我们同样的错误,比方说懈怠、懒散,就会在未来常常出现。修行就要突破惯性,我们不能突破,恶性循环就跳不出来,常常时间就这样晃过去了。下个大决心,一定要把它改掉。佛在迎接新的一年,都带着所有的弟子反省,过去的一年身口意有没有犯过失,有没有伤害众生、得罪众生,这些都要深刻的来反思。尤其我们学习《孝经》,反思过去的一年,我们孝道尽得如何?「百善孝为先」,而且我们的明德要开显,从孝道下手。「纪孝行章」,我们要把它转成生活,转成跟父母的相处。我们这一次课程跟大家常常谈到,修学要提升,一定要解行相应。所以「纪孝行章」讲到,「居则致其敬」,家居当中,不管是跟父母的一言一行,都要从恭敬心当中出发,甚至于要多为父母设想。「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这是我们有父母可以奉养,都要好好珍惜。奉养父母的功德跟奉养佛陀是平等的,佛在《大集经》当中说的,「世若无佛,善事父母,事父母者即是事佛」。当然我们念着父母的恩,要报答不难;我们假如有念着父母的怨,要行孝可能会有障碍。而且对父母有怨,没有表现出来叫腹诽,腹,肚子,诽,诽谤。
有一个读书人叫俞麟,他在当地称为孝子。有一个读书人刚好有机会去见到文昌帝君,当地有一个人叫周吉,他的文章平平,结果文昌帝君说他会考上。这个读书人很惊讶,他这种文章才能不是很突出。帝君就说他们家从祖辈就为人厚道,积了阴德,所以他会考上。他就说有一个孝子叫俞麟,他怎么会没上?帝君就说,他享了很好的名,其他县市还来向他请教,觉得他是孝子,可是他的内心有对父母的不满、埋怨,所以他考不上功名。《了凡四训》里面有提到「名亦福也」,享一个好名声也是福报。「世之享盛名」,他有很好的名声,「实不副者」,名不符实,那他享这个盛名就把他的福报一点一点折掉了。所以享盛名实不符者,「多有奇祸」,因为福报花掉了,禄尽人亡,福报只要没有了命就没了。所以了凡先生这一段话就提醒我们享虚名好不好?世间人这么爱名,真的是不知道了凡先生这一段话,不然避名、逃名,更不会去要这个名了。刚好我们接下来要讨论「广扬名章」,这个我们得把它搞清楚。这种扬名是什么?是名符其实,水到渠成,这不是求来的。这个是俞麟的例子。另外又请问,还有一个人文笔好得不得了,叫郁从周,他怎么也没上?帝君说,他命中可以做到司空(那都是现代部长级以上的官职),可是因为他口才太好,常常用言语讽刺他人、轻慢他人,所以阴间记载他的口过二千七百多件。他假如再不悔改,他的子孙都要列为乞丐了,只要他满了三千口过,他后代就是乞丐的命。所以口过不好守,我们迎接新的一年,言语的涵养我们要下大功夫。《无量寿经》勉励我们「善护口业,不讥他过」,《弟子规》也说「道人善,即是善,人知之,愈思勉;扬人恶,即是恶,疾之甚,祸且作」,不要跟人对立,不要去谈人是非。当然我们是要把事情论清楚,这个是在规过于私室,去提醒对方,不是去扬他的恶。或者要厘清清楚事情,不是说要去攻击谁,把事情谈论清楚,然后进一步怎么让这个事情能改善,不要再恶化,甚至于避免再有人受伤害。所以大乘佛法是论心不论事,看我们的出发点。
所以这个「纪孝行章」,我们新的一年好好落实,包含「养父母之身,养父母之心」。新的一年,立一个志向,不再让父母因为我担心,大家敢立吗?「人有志心求道,精进不止,会当克果,何愿不得。」养父母之志,父母有非常美好的志向,我们能够去帮他完成,父母会觉得非常的欣慰。我就见过我们同学当中,对师长非常的崇敬,很愿意跟着老人家弘法利生。不过他年纪大了,他寄望于自己的儿女,儿女愿意承担,这个给父母很大的安慰。还有养父母之慧,智慧要增长,一定要多念佛,因为多念佛,妄念就少,烦恼就少。烦恼轻,智慧才能长,我们智慧愈提升,我们才能去护念到自己父母的修行。所以我们面对因缘要清楚,对上是感化,平辈是劝化,对下是教化。可不要对父母讲话的态度,像老师对学生,这样父母听起来是很难受了。而且《论语》提醒我们,「君子信而后谏」,要劝人,尤其你要劝长辈,要护念长辈,信任是基础。假如我们都很让父母操心,我们还要劝他修行,你看父母能不能接受。听两句,眼睛瞪大:你自己管好就不错了,你还要讲我。没有信任基础,我们就很喜欢给人家讲道理,这叫攀缘,这叫好为人师。为什么我们在攀缘的时候自己还不知道?就是这个习气太重了。人的习气能伏得住,他的心是敏锐的,他能感觉到时机不到,不可强求。我们有时候就是一种执着劲上来了,就如入无人之境,讲啊讲,父母的脸都开始通红了,还继续讲,这个都是不能察言观色。所以要劝父母,一定要我们做到让父母认可,甚至是让父母佩服,这个缘就比较成熟了。所以真的,我们真要养父母身心智慧,我们自己在自身要下很大的功夫,这些缘才比较成熟。我们真正这个孝心发出来,就很有动力,早一点让父母认可,我们才好更好的护念。
我们接下来谈的「广扬名章第十四」。我们这几章都是在进一步诠释「开宗明义章」。我们前面讲的「广要道章」、「广至德章」,这一章是「广扬名章」。因为「开宗明义章」就讲到了「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所以孝道的终极目标,自己能够立身行道,成圣成贤,对当前跟后世的人作出贡献,扬名于后世,来显要父母祖宗,这个是孝道的终极目标。当然这个成圣成贤是实至名归,不是去好名。而对于我们学佛的人,「一人得道,九祖升天」,我们知道这个成就的功德力,可以让九祖都得到莫大的福报,我们饮水思源,这一生我们下定目标,「装身于千古圣贤之列,不屑为随波逐浪之人」,不再搞轮回,要往生成就,当生成就,这个就算得道了。不止报了祖先的恩,四恩总报,父母恩、国家恩、师长恩、众生恩。我们来看经文:
【子曰。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
我们能「移孝作忠」,把侍奉父母、尽孝道的这一分爱敬的心,转移到对君主的尽忠。像我们前面提到的「黄香温席」,黄香在九岁的时候,对自己父亲照顾是体贴入微,黄香后来当了官,他当到好像是尚书令,当的官还是很高。所以『忠可移于君』,他没有尽心竭力,不可能受到皇上这么高的官职和信任。我们举一个忠可移于君的例子,在周朝郑国发生了一件事情,这个在《左传》一开头就讲到「郑伯克段于鄢」,郑国国君郑庄公,跟他的亲弟弟产生冲突。孔子谈到这件事,孔子的一句话当中,就对这个事件的人有评断。「郑伯」,这个庄公应该是公,怎么叫他伯?这个就他的行为错误,就在称谓当中有贬他。兄弟之间用哪个字?克,那不是兄弟相残了吗?他的弟弟本身也是贵族,也是世子,称他的名「段」,因为他当弟弟谋反。所以孔子这个《春秋》里面,一字都有褒贬在里面。因为弟弟被母亲宠坏了,母亲为什么对郑庄公很不喜爱?因为郑庄公他要生出来的时候,他母亲难产,所以后来给他取一个名字叫寤生。其实这里也提醒我们,当父母的人不能记孩子的不好,你把那个不好放在心上,彼此的缘分就会变化。你看慢慢这个埋怨放在心上,继续做大,最后怎么?最后兄弟相残。
你看她这个当妈妈的面对这个情境、这个结果,她也很痛苦。可是根源在哪?根源在她把孩子过去的事放在心上了,况且这个孩子他也不是故意的,刚好难产。所以我们都不能忽略掉,把亲戚朋友的不好放在心上,你记这个怨,它慢慢发展,最后都会呈现不好的结果出来。我们心上只放人家的好,不放人家的不好。尤其修行人,要明理、深信因果,别人怎么对我,是我的因果,他对我不好,是我种的前因。他现在对我不好,我这个前因就报掉了,债还掉了,就不怨了,所以深信因果是一帖良药。假如我们现在心上还有对某个人怨,我们这一帖药还没有吃下去,不然这一帖药很好用,佛法真管用。郑庄公很生气,母亲对我不好,把弟弟宠成这个样子,弟弟还谋反。最后郑庄公在很生气的情况之下就说,我跟我母亲不到黄泉不相见。这个话说出去了,自己是国君,「一言既出,驷马难追」。所以诸位同学,绝对不要讲气话,情绪一上来,一定要提醒自己不要开口,心平气和才能言。不然这个气话一出去,可能对方记一辈子都说不定,利刃割体痕易合,恶语伤人六月寒。郑庄公讲出去了,收不回来了。
郑国有一个臣子叫颍考叔,是个孝子,他被封在颍川这个地方,就是他是典守颍川这个地方的官员。他听到自己的国君立愿不再跟他母亲相见的誓言,而且也了解到庄公很后悔。自己国君每天很后悔、很难过,当臣子的应该怎么样?解君之忧。所以他就买了礼物去献给郑庄公,古代要礼尚往来,他买了礼物献给郑庄公,郑庄公以请他吃饭来回礼,就吃请他吃一餐饭。结果颍考叔在吃饭的时候,他就把国君给的食物当中的肉就放在一旁没吃。庄公就问你怎么不吃?他说小人有母亲,我所能提供的食物我母亲都吃过了,但是我母亲没有吃过国君赏赐的肉,所以可不可以跟国君恳请一下,让我拿回去供养我母亲。庄公一听,你都有母亲可以奉养,我没了,我没机会了。看君王已经表达这种很深的遗憾了,进一步颍考叔说,国君你不要担忧,我有一个方法。我们挖地,把它挖深,挖到地底下去,可能有地下水,地底下的水在那里流,那不就叫黄泉吗?因为颜色都是黄的,我们挖到地底下去,你跟你的母亲就在地底下相见。那对了,在黄泉相见的,有谁说不行呢?确实是黄泉。庄公一听完,这个建议好!后来母子就相见,嫌隙就化掉了。
后来后世的读书人有一位王应照,就对这个故事说到,只有天下的孝子,能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就像我们前面讲到的,「教以孝,所以敬天下之为人父者也」,他懂得孝,他不只孝自己的父母,他也会去体恤别人父母的不容易。所以他想,国君讲这样的话,那他的母亲现在不知道有多难过,国君也难过,怎么赶快化解这个问题?所以颍考叔他就沙盘推演,我只要送礼物,国君会请我吃饭,他很用心的沙盘推演。后来国君也因为他一句劝请,他就领悟了,愿意跟母亲和好如初。所以他本身是一个孝子,他移孝作忠。而且他这么一劝,不只是对国君的忠。大家想一想「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现在是国君自己不愿见母亲,这样的情况一直下去,对他国家有没有影响?大家注意,一个团体里面有负面的,它就会开始影响其他的人。所以颍考叔他这么有智慧的大臣,应该是有考虑到这个会对全国有不好的影响。底下的臣子他假如有不孝的行为,人家说你怎么可以这样,国君都这样,为什么我不行?国家的风气,可能慢慢就受到不孝的负面影响。所以其实忠臣在尽忠当中,不只是对国君的忠,很可能也是对整个百姓的爱护。有时候那个忠,甚至都要冒着生命危险,君王不高兴了,可能惹来杀生之祸,但是为了天下苍生,也为了不陷君于不义,冒着生命危险去劝。这些忠臣是很令我们后世的人感佩,甚至于他们在做的时候都是惊天地泣鬼神,这都会有感应的。所以『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下一句:
【事兄悌。故顺可移于长。】
事奉兄长能尽悌道,所以可以把这种恭敬心,转移到对长上的顺从。在家庭当中,父母、兄长是我们一个缘分,藉由这个缘分把我们的孝心、悌心,恭敬哥哥姐姐的心,能够显发出来、开发出来。我们内化,当我们看到别人的哥哥姐姐,「教以悌,所以敬天下之为人兄者也」。自己在家庭当中养成对哥哥姐姐的恭敬、感恩,哥哥姐姐都照顾我们。就像唐朝李勣他被奉为英国公,是贞观时期的功臣,他本来叫徐世勣,唐太宗赐他李姓,后世称他李勣。他年龄很大,胡子很长,有一次他姐姐病了,结果他就亲自给姐姐煮粥,煮的时候可能风大,逆方向吹过来,火就烧到他的胡子。他姐姐看到了,我们家里底下的人那么多,你让他们做就好了,你何苦这样?李勣讲,我年纪大了,你年纪更大,以后很难有机会再替姐姐煮粥,再替姐姐服务。所以哥哥姐姐对我们的好,我们都放在心上,就会想着要去报答这个恩,所以对兄长就有恭敬的态度养成。就像我自己回想,学生时代到同学家,同学会介绍他家里的人,「这个是我父亲」。大家有没有这样的经验?当时候你的心情怎么样?这是我父亲。哦,父亲,你爸爸,你会生起什么心境?我当时就感觉,比方说这是我姐姐、这是我哥哥,我们那种对姐姐的态度很自然就会提起来。『顺可移于长』,我们从家庭出去,在工作职场上,甚至在学校里面,看到比我们年长的,我们懂得顺从。
【居家理。故治可移于官。】
在家做事有条有理,所以可以把这种方法转移到对处理这些政务,不管是做人做事的原理、原则,都能够转移,都能够用上。就像我们很熟悉的「郑濂碎梨」,我也遇过一些企业家,他员工也不少,他们有的就提到,以前郑濂他们一千人住在一起,言下之意,他现在三代,父母跟自己夫妻还有小孩住在一起,他就一个头两个大了,婆媳关系他就已经不知道如何是好。那大家想一想,一千个人住在一起!所以这个『居家理』可不简单。明太祖朱元璋,他看到郑濂家有一千口人,我想他应该也会很佩服,因为明太祖家里的事,我看他也是挺烦的。你看到最后,他的儿子把他孙子皇帝的位子给抢下来了,他的孙子还逃亡,你看家家有本难念的经。但是假如这一个人能把大家族都能治理好,那他要去当官,我想不困难。郑濂这个故事也给我们启示,明太祖应该是很佩服到底他是怎么办到的,给他出了一个题目,送给他两颗水梨,看他怎么分。郑濂回到家里,不慌不忙,搬两个大水缸来,一边一个,把梨子击碎,那个汁就渗到整个水缸,每个人喝一杯,平等对待就和睦相处了。所以能够把人民,甚至官员带领好,也是要大公无私,平等对待。你平等,人心就平,就服了。
就像我们上一节课说到的张镇周,他回到自己的故乡当总督,那么大的官,他要平等对待百姓。可他故乡里面,他的亲戚多不多?很多,你看他怎么处理,情、理、法都兼顾了。先很好的招待亲戚朋友十天,让大家吃得喝得痛快,然后要上任前一天,流着泪送这些亲戚朋友,而且还送他们金银绸缎。然后流着泪说,从明天开始,因为官民还是有别的,我就不能像以前一样,跟你们这么痛痛快快吃饭喝酒了,我要平等对待所有的百姓。这些亲戚朋友也很感动,当然要支持他做总督。那百姓一看,他都平等,一下子他管的境内都服气了,马上社会治安就非常好,风气就很好。这些事例真的都教我们怎么做人,怎么处理事。现在人有一句话叫「家家有本难念的经」,要把自己的家里团结好,我感觉对现代的人来讲都是个课题。成德有观察,现在很少遇到女子佩服她丈夫的,我很少遇到。假如夫妻都不能团结起来,说能够去当好父母官,这个也不简单。所谓「近处不能感动,未有能及远者」,所以这句话对《孝经》这一句也很有一种呼应、诠释。你看「近处不能感动,未有能及远者;小处不能调理,未有能治大者」,你家里的事范围比较小,你都处理不好,你怎么处理大事?「一家子弟不率规矩」,你自己的孩子都教不好,你要去教这个地区的孩子?一家子弟不能调整到有规矩,「未有能教诲他人者」。所以《大学》的次第,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我们要利益国家社会,应该是家齐为基础的。
我们看一下《群书治要中修齐治平的智慧》七十九页,一百零一句。我刚提到说,我见到佩服自己丈夫的太太不多,甚至于会在人前批评自己的丈夫,这个犯了兵家大忌,不是,犯了夫妻相处的大忌。女人最傻就是不给自己的先生面子,男人是阳刚,你不给他面子,他会很难受的。当然我讲这一段,男同胞不要「对!你看她们就是太过分了」。现在在五伦关系里面,别人对不对不是最重要的,我们自己要先做对,不要去要求,不要去指责。要求本身就是不妥当的,要求就是一种贪求,有这种心的时候会显得强势,而且求不到又生烦恼。什么事情应该都是让它水到渠成,不是要求来的,甚至于是自己感召来的。比方说人都希望别人理解自己,你看求别人理解,求不到就生烦恼。应该转个念,不要去要求,应该深信因果,我种下理解的因,自然会收得别人理解我的果,一切都不离因果。家里面都有一种无形的循环,比方说我都要求家里人,家里人也会要求我,它会互相影响,最后要求来、要求去,大家都很不愉快,各相责,天翻地覆。假如我们是先去理解对方,对方一感动,人的善根就会流出来。所以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理解人者人恒理解之。况且我们古人留了两句话给我们,待人处事接物,「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别人一直要求我,我很难受,我也不这么去对别人;还有另一句,「行有不得,反求诸己」,太太不够尊重我,我反求诸己,我做得还不够。当然讲这一段,我们还是守住忠恕存心,别人不理解我,我能包容,这叫严以律己,但是我要常常去理解别人,宽以待人。
我们看这一句经文:「君子口无戏谑之言」,君子开口说话,不说开玩笑的言语。「言必有防」,他的言语必定是有自我的一个约束,不会很放任言语,对人是有尊重的。当然这个意思是不能有轻慢人的心,进一步还有言语出去,玩笑话往往是不够尊重人,揶揄他人。这个不包含幽默,在这个时代,你缺乏幽默还是不行的。为什么?因为现在人活着已经挺辛苦的了,你看现在从小读书,这种共业,大家身心都比较不够放松,这个时候幽默一下还是挺重要的。但幽默要拿自己幽默,你拿别人那就不叫幽默了,拿别人那就有一点挖苦,不尊重别人。「身无戏谑之行,行必有捡」,自身没有轻慢玩笑的行为,行为必定检点谨慎。所以「言必有防,行必有捡」,你的言行都很恭敬,守规矩。你种下这个因,感什么果?「虽妻妾不可得而黩也,虽朋友不可得而狎也」。就是即使是你的太太,也不会因为跟你很亲近,而对你无理;即使是朋友,也不会因为跟你很熟悉,对你轻慢。所以「是以不愠怒,而教行于闺门;不谏谕,而风声化乎乡党」,就是君子不用严厉训斥他人,但他的身教就可以影响到整个家族;不用规劝、告诫他乡里的人,良好的风气就能教化整个乡里。这个是真的!
你看「许衡心主」,许衡,元朝,当时候算是宋末元初,很多人在逃难,逃难的过程刚好路边有种水梨,大众看到了,赶紧拿水梨来吃。结果许衡没有拿,旁边的人吃啊吃,每个人都有良心,看许衡都不吃,就问他,你怎么不吃?许衡说这个梨有人的。对方说,现在什么时期,这个梨没有主人了。许衡说梨子可以没有主人,我的心不能没有主人。我们看这个读书人在谈话,真的是很有涵养。比方你说梨子有主人,对方说什么时代了,没有主人。假如是我,我说一定有,我可能就跟他争辩起来了。心地不够柔软,非跟他争个对错不可,明明就有,争到最后我看可能会被打一顿。你看那个言语,「梨可能没有主人」,你看,恒顺众生。可是他没有要求别人,我的心要有主人,他没有说你的心要有主人,没有,我的心要有主人,你看他有这个涵养。他在的那个地方,果树的果子掉地上了,当地的小孩都不会去捡,都不贪这个东西,因为许衡住在那里。这个正己化人,所以我们看经文里面引了孟子的话,「大人正己而物正者,盖此之谓也」,应该就是指这个意思。就是一个君子,他无戏谑之言,无戏谑之行,他就能让家里的人不会对他无理,会对他佩服;这一个邻里的人,也都会受他很好的影响。在德育故事里面很多这样的榜样,自己做得好,影响一方。这一段话也让我们反思,太太会对我没礼貌是结果,原因在哪?可能我有不够自重的地方,可能我自己也乱开玩笑。朋友会对我轻慢,你不能怪他,是不是我自己的行为招感来人家的轻慢。所以这段话也给我们一些思考。
在《德育故事》当中,有一个故事大家应该都有听过。有一个成语叫「举案齐眉」,就是梁鸿娶了孟光,孟光算是家庭环境不错,梁鸿虽然家世没有很显赫,但他也是很有德行,所以他太太也是很佩服他。他们夫妻之间相敬如宾,所以举案齐眉就是互相尊重。结果他夫妻相处的情况,被有地位的人看到了,人家就觉得,他能够让另外一半对他这么恭敬,他一定是很有修养,就重用他。这个也是「居家理」,能够做到家里人这么敬佩他,这个人做人做事一定很有涵养,所以「故治可移于官」。这个《孝经》实在也是一部管理哲学,因为这一部经就是用孝来治天下,当然也可以治企业团体了。而其中这一句,我们要提拔人才的时候,要观察他的家庭人心团不团结,他的环境整不整洁。因为整个环境也是自己心的反射,依报随着正报转,家庭脏不脏乱、整不整齐是心,他亲人之间相处的情况也是依报,都随着他的心转。所以日本的企业,我在很早以前,因为我小时候也不知道为什么,可能是过去生的习气,我看到电影里面大企业家我就很向往。小时候回外婆家就开始做生意,所以人都有过去生的习气。就会读松下幸之助的书,因为他是经营之神,就有看到他们日本企业要重用一个主管,一定会去他们家做家访,充分了解他家里的情况。到底他是不是真正有修养,真正有孝心,真正有情义、道义,在他的家庭里面可以观察到。所以「君子所居则化,故可移于官也」,他的家庭、他所在的邻里都被他感化,所以他做人做事就可以用在办政治上,在当官上。
【是以行成于内。而名立于后世矣。】
因为君子能把前面三件事都做好,「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事兄悌,故顺可移于长;居家理,故治可移于官」,这三种德行根基都立得很深,都做得很尽力,将来他当官就能建立功业,为国家社会真正做出贡献。我们说人生三不朽,立德是在前面的,立功,接着立言。立了功,真正有贡献了,他美好的名声,『行成于内』,这三个德行扎得很深,『名立于后世矣』,美好的名声自然会流传到后世。我们举大家最熟悉的例子,大舜事亲,对待兄弟姐妹,包含他把整个家本来是要陷害他,最后都被他感动了,他最后也是「德为圣人,尊为天子,富有四海之内,宗庙飨之,子孙保之」,后代受到他庇荫,而且中华儿女没有一个人不认识大舜,这个名立于后世矣。
这个「广扬名章第十四」,我们举女子,她也是「形成于内,而名立于后世」的榜样。像明朝夏诚明的妻子王氏,她是江苏无锡这个地方的,农民人家的女子。当时候家里很贫穷,遇到荒年,她当时丈夫刚好出门去了,这个王氏她就很勤奋纺织工作,来侍奉自己的公公婆婆,就是自己可以吃差一点,但是不能怠慢了公公婆婆的食物。毕竟赚的钱还是有限,她自己就是吃糟糠,就是米糠和野菜来充飢。这样做了很多年,她的婆婆刚好偶然走进厨房里,老人家可能觉得媳妇端出来给他们吃的,应该她也是吃这个。结果刚好走进去一看,她媳妇可能也没注意到,远远看媳妇在吃着野菜、米糠,当场这个婆婆就流下泪来。后来这个王氏活到八十多岁,而且这个王氏之后是无疾而终。她走的时候应该是晚上,她家里的人都感觉到好像有很多很美妙的音乐出现,这个是天上的天神来迎接王氏生天。所以这个孝感动天,她的果报也很殊胜。她同里,同一个乡里的读书人,贡生每一次过她们家的门,一定是在她们家的门口鞠三个躬,就是在门外作三个揖,我们以前古人是作揖,就是很礼敬来向王氏致敬。所以她等于是影响一个地方的人,连读书人都这么敬佩她。这个也是她形成于内,她的德行确实非常的崇高,当世的人就这么敬佩她,我们现在是后世的人,读到他们的行谊也都是很感动。
还有一个例子,成德也是觉得,应该前面好像也有给大家提过。唐朝有一个女子她当乞丐,她姓李,嫁给张家。而且她长得算是很庄严的,相貌很好,她三十余岁而已,还很年轻。她的婆婆眼睛瞎了,她先生已经不在了,她独自抚养她瞎了眼的婆婆,婆婆跟着她去乞讨。她婆婆的个性很急,而且也是很刚愎,就是很傲慢强势,有时候还会骂她、揍她。有个很有钱的富翁,看她婆婆对她很不好,然后就说,我拿一百两娶妳做太太。李氏就非常严肃对这个富翁讲,我宁可随我的婆婆饿死,我也不会再嫁的。而且也有一些年轻的男子,常常都会用银子还有很漂亮的衣服、手饰要送她,就是去引诱她,然后都被她呵斥,那些东西都被她扔回来了。后来她的婆婆去世了,她也尽她的全力把她安葬好,后来她就出家了,削发为尼。到八十八岁,很长寿,端坐念佛,没有生病,就往生极乐世界了。
其实这两个故事,我们读起来都会头皮发麻,然后也体会,人生有没有吃亏的?你这么难,你坚持做下去了,真的这个果报都很殊胜。而且这些榜样,就让我们感觉,她那么难都能做到,我们现在不算什么。因为乞丐已经很苦了,女人当乞丐那就更苦了。以乞讨来奉养婆婆是很难,而且又奉养的是瞎了眼的婆婆,那就更不容易,更难。她婆婆瞎了眼,而且还很急躁、还很强势、还很刚愎,动不动就会骂、就会揍她,真的是至苦至难。她又是非常有容色的女子,而且又有才能,来侍奉瞎了眼又刚愎自用的婆婆,那等于是处至苦至难的境界,最后能够终养她的婆婆,那真是很令人可钦可佩,她也是名立于后世。我们现在讲这个故事有一个好处,她是阿惟越致菩萨,她会加持我们。而且我们读了这个故事,就跟她结了缘,我们就得阿惟越致菩萨的护念。结这种缘很好,因为阿惟越致菩萨已经是众生起心动念她都知道了,她都能收到。
我们再来看「谏诤章第十五」,这一章说明为人子、为人臣,在我们这个时代,可以再延伸到为人学生。因为就像成德从事教学工作,我自己也是成年才学的,自己还有很多缺点、很多习气要对治,自己有过失没看到,学生来提醒,很感谢感激,为什么?你一个当老师的人做错了不知道,这样的因果比一般的人重。这些理都能延伸开来,所以看到自己父母、领导有过失,都有劝谏的本分、义务,来帮助父母、领导改过,以免陷父母、领导于不义。这段是因为曾子的提问,孔子顺着这个因缘特别发挥谏诤的重要,就是劝谏。这个诤也是据理来护念。经文里提到:
【曾子曰。若夫慈爱恭敬。安亲扬名。则闻命矣。敢问子从父之令。可谓孝乎。】
这里讲『闻命』,「闻」是听到,「命」可以作命令,也可以作指教。意思就是曾子说,关于夫子你前面讲到的慈爱,前面夫子有讲到「父子之道,天性也」,父母爱子女是天性,子女孝父母是天性。『慈爱』,讲到恭敬,对父母要恭敬。『安亲』,要把父母照顾好,「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这个都是照顾好、安顿好父母。还有扬名的这些道理,都已经听您指教了。「闻命矣」,夫子这些指教,弟子听过了,也很受教。进一步他请教,请问为人子的一切都听从父亲的命令,这样可以说是孝吗?
我们看注解里讲到了,其实这个注解也点出来曾子的提问,他为什么会觉得都听父亲的话这样可以算是孝?注解说到,事奉父母要「有隐无犯」,无犯,不冒犯父母,有隐就是有时候像我们在海外,有一点情况,怕在家里的父母担心,所以有隐,不能冒犯父母。对老师无隐无犯,不能隐瞒,不然老师不好指导我们。对君王或者对领导,无隐有犯,比如说犯言直谏,有时候君王不听,我们得据理力争,不然可能会出大事情。我们看这个君王或者领导,我们要犯言直谏,但「事君数,斯辱矣」,劝几次?三次,劝不动了,缘不成熟不能勉强。因为毕竟不是血缘至亲,这就是一种缘分的差异,不是说心不一样,心都是用真心,但是面对不同的因缘,那种应对是不一样的。对父母,「事父母几谏」,不能冒犯父母,但是劝父母是必要的,而且都是父母那个错才有一点征兆,几谏就是一有些征兆,我们就要赶快劝。「见志不从」,父母不能接受,「又敬不违」,不是犯言直谏,父母不接受,一样恭敬,不强求。「谏不入,悦复谏」,劝了不听,等父母心情比较好的时候再说再劝。所以那个复字,就是父母还不能听劝,要不断的劝,因为这一生的缘就是亲生骨肉。
所以曾子他可能理解这个无犯,就是都要听话,《论语》里面有说「又敬不违」,不能违背,但是可能理解得还不够圆融透彻,所以他提出来。这个态度也是很重要,对老师,把自己所理解的适当的时候要表达出来,不然夫子也不知道他的理解、他的认知。我们想一想,大家有没有?比方说你向这个老师学习,有机会刚好跟老师吃顿饭、喝杯茶,我们有没有把自己学的情况、理解的跟老师汇报一下,我们有没有这个习惯?这一段就要学曾子,他有汇报,才知道理解得怎么样。我感觉我们现在学习,这一点也缺乏,跟老师坐在一起头都低低的,可能是比较害羞内向,但是这种学习的机会,请教的机会还是要掌握住。而且说实在的,我们因为从小不是在大家庭成长起来的,领悟能力不比以前的人,所以很可能会领悟偏,所以还是要多请示汇报,还是比较好。曾子这么表达,孔子接着说:
【子曰。是何言与。是何言与。】
翻译成白话就是,你说的这是什么话!你说的是什么话!注解里面说,「有非而从」,父母有错误了,你还顺着他,那不是「成父不义」吗?你不是陷父亲于不义吗?这个在理上讲不通。「理所不可,故再言之」,就觉得你讲这个不妥,错误了,而且太偏了,所以重复两次,『是何言与,是何言与』。接着我们看孔子讲道:
【昔者天子有争臣七人。虽无道。不失其天下。诸侯有争臣五人。虽无道。不失其国。大夫有争臣三人。虽无道。不失其家。】
孔子提到『昔者』,就是在过去,在古代,天子有肯劝谏他的臣子七人,即使天子无道,还不会失掉其天下。诸侯有五位可以直言劝告他的臣子,即便诸侯无道,还不会失掉其国。我们待会再举例子来说明。卿大夫有三位直言劝谏的家臣,即使大夫无道,还不会失掉其家。这一段当中,我们看注解,「降杀以两,尊卑之差」,因为一开始是天子是七人,诸侯是五人,你看减两个了。我们看古代比方说家庙,天子的家庙它有左三昭,右三穆,中间是他们的始祖,比方说周朝的始祖就是后稷。周朝的天子有七个家庙,诸侯就是五庙,卿大夫三庙,你看差两个数,这个就是彰显尊卑。包含穿的衣服,天子的衣服上面日月星辰的数目。当然那些都有表法的,你看日月照顾百姓的,要效法天地日月,天无私覆,地无私载,日月无私照。可是这些图案的数量,到诸侯就降一等,到卿大夫那更降。所以古代你看衣冠文物,你的衣服,甚至于你住的地方,你是诸侯住什么房子,大夫住什么房子,都是有讲究的。
所以这里注解讲到,「虽无道,为有争臣,则终不至失天下、亡家国」。我们举一个唐朝的例子,这个例子我们前面有提到过,就是韩皋敬笏。韩皋很孝顺,笏是唐朝当官的人他上朝拿一个板子,可以帮忙记事情,把你上朝要汇报事情记下来,怕临时忘了还可以看。这个笏是他的爷爷韩休传给他爸爸,再来传给他,所以他对这个笏非常恭敬。这个笏是他爸爸、爷爷拿过的,这个笏里面有他爷爷、父亲的精神在里面,三代都是很大的官,都是忠臣。刚好谈到天子有争臣七人,我们就举韩皋的爷爷韩休。韩休生性非常的正直,他做到了宰相,还是非常的守正不阿、大公无私,都是从国家的利害面去着想,绝对不会讲私人的情面,所以当时候有很好的名誉。他侍奉唐玄宗,唐玄宗有时候在皇宫里面的园子,可能爱玩就打猎,或者铺张的在那里奏乐玩乐。然后在那里玩的时候,他会突然问问旁边的人,问问左右,韩休知不知道我在玩?他这么一问,果然不一会,韩休劝皇上的奏折就到了。这个君臣挺有默契的。
有一次,唐玄宗在照镜子,心里很不高兴,一声也没响。左右的人很会察言观色,看皇上不高兴,就趁机说话了,这个韩休做了宰相,皇帝你没有一天欢喜的,你不如把他赶走,你何苦呢?玄宗就说,韩休做了宰相之后,虽然我瘦了一圈(可能照镜子也看到瘦了一圈),可是天下的百姓都肥了,天下的百姓都得利益了。玄宗又举了另外一个大臣,说萧嵩每一次来见我,我听了很舒服,他都顺从我的意思,我当时候听了很乐,可是回去一想,心里很不安,都是来讨好我的。所以韩休虽然竭力反对我,我当时候觉得很烦,可是回去一想,觉得我心里很安稳,他讲得还是对。所以我用韩休做宰相,是为了国家,不是为了我个人。所以当天子、当皇帝,有真正劝谏的人,他就会冷静下来,不会出什么大错。我们都知道,唐玄宗成就了开元之治,比贞观之治兴盛的时间还要长,也是因为有正直的大臣,有像韩休这样的大臣。可是我们也知道历史当中,差一点就把唐朝断送的安史之乱,也是在唐玄宗的手上。你看,盛世是唐玄宗成就的,大乱也是唐玄宗造成的。所以从这里我们就看到,有肯劝谏的大臣太重要了,因为韩休后来年纪大了,还有一个张九龄,也是劝谏的大臣。所以当时候的人写了一首诗,「九龄已老韩休死」,这两个最重要的大臣,一个死了,一个老了走不动了;「无复明朝谏疏来」,以后看不到这种劝谏的奏折来了,没人提醒了。又有李林甫、杨国忠,这样很会谄媚巴结的臣子趁虚而入,然后有杨贵妃的出现,整个就败下来了。这个是从天子的事例。
『诸侯有争臣五人,虽无道,不失其国。』我们都知道春秋时候卫灵公,卫国,他也是无道,而且孔子到他国家去,他也是有尊贤之名、没有尊贤之实。他很好名,人家都赞叹他非常尊贤,可是孔子劝他的他没有听,出游的时候居然跟南子坐在车上,把孔子放在后面的车子,所以他没有道,可是他身边确实有争臣。《论语》当中也有提到这个臣子,「直哉史鱼」,史鱼非常正直,「邦有道,如矢;邦无道,如矢」,就是不管遇到好的国君,还是不好的国君,他还是很正直去劝谏君王,哪怕这个君王没有德行,他也会不顾生死去劝。当时候卫灵公用了不好的臣子弥子瑕,非常谄媚巴结。史鱼一直劝,没有劝动。后来史鱼去世了,去世前,都快断气了,交待他的儿子,我死了之后,我的棺木不能放在正厅,因为我的君王我没有劝他回头,我失职,所以你只要把我放在旁边的窗户底下就好了。卫灵公这么重要的大臣去世了,他一个国君一定是要来吊唁的。结果他一进他们家一看,马上大骂他的儿子,你这个不孝子,怎么把你父亲的棺木放在旁边,没有放在正厅?这个儿子就跟国君说,我父亲临死前交待我的,说他没有资格放在正厅,国君他没有劝动,他劝国君不要用奸臣弥子瑕,要用良臣蘧伯玉。国君一听震撼了,死了都劝他,这叫死谏。卫灵公回去之后就罢黜弥子瑕,重新再启用蘧伯玉。所以一个国家有这个争臣,虽无道,却不失其国。我们再看下一句:
【士有争友。则身不离于令名。】
「令」是善,善也。注解当中说的「益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你看首先是友直,正直的朋友。《了凡四训》也说到,有「直谅益友,时面攻其非」,他能够接受,这个人有福报了。所以这一句经文就是表达了,读书人受朋友的忠告,故不会犯下违背经典、违背道德的事情,所以不会失去其美名、其善名。
【父有争子。则身不陷于不义。】
注解里面讲,父亲有过失,儿子劝谏,父亲就免陷于不义,父母就不会做出不道德、不道义的行为了。经文接下来讲:
【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以不争于父。臣不可以不争于君。】
父母有不义的行为,儿女不可以不直言劝阻,如果一味顺从,那就会陷父母于不义。当领导要做不义的事情的时候,我们做下属的、做臣子的,就不可以不直言劝阻。
【故当不义则争之。从父之令。又焉得为孝乎。】
所以父母,还有领导有过失的时候,当子女、当臣子的都要有责任来劝谏,不然到时候促成错误。所以一味的盲从父母的命令就是「从父之令」,又怎么能称得上是孝?所以委屈求全,听从父亲的命令,父亲为善就跟着为善,父亲为恶就跟着为恶,从来没有吐露这种劝谏的言语,这样怎么能称得上是孝顺?这一篇当中也点出来,我们当子女的、当下属的,甚至于是当朋友,我们都有劝谏的本分在里面,这一分心都要尽到。
我们来举一个劝谏婆婆的例子,父母当然延伸到公公婆婆。明朝有一个童养媳,叫兰姐,她才十二岁。她看到她的婆婆常常跟太婆婆吵架,而且她的婆婆一吵起来,口没有遮掩,就骂太婆婆老了还不死,真是很讨厌的东西,就骂得很难听。这个兰姐才十二岁,她就在夜深人静的时候,都没有人看到,就到婆婆房间里,然后就跪下来痛哭。对着婆婆说,说你跟太婆婆这样吵架,家里那么多人看,这可能不好,会起不好的影响。师长讲经的时候常常都有提,我们以前都是家族,少则七、八十人,多则二、三百都有,所有当长辈的人都有一个态度,就是只要有小孩在,不可以给小孩不好的影响,那就更不能吵了,所以应该是要给整个家的人榜样才对。而且这个起了不好的头,日后婆婆你老了,底下的人也把你看作很讨厌的东西,这样多不好。而且哪一个人不会老?虽然每个人的寿命长短不一定,不一样,但是媳妇愿婆婆你跟太婆婆一样长寿。你看这个言语都是非常真情的,我希望你跟太婆婆一样那么长寿,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她的婆婆听完感动了,感悟了,就转变了,变得很孝顺她的太婆婆。我们从这整个过程也可以学到劝谏自己父母,包含公公婆婆的心境,跟要注意的一些细节。因为她在夜静,不使人知,给长辈面子,为什么说「规过于私室」。而且劝的过程都是发自肺腑之言,发自真诚,所以至诚就感通了,感动她的婆婆。所以古人常说「天下无不可化之人,但恐诚心未至」,真诚到了,一定能感化对方。后来这个兰姐她生了五个儿子,有两个都考上进士。一个人的孩子有两个进士,这在古代都是不多见的。所以劝谏尽了孝,这个也是很大的功德。
我们都了解,人一生也都会面对很多诱惑,父母也会,也会一时糊涂,或者一时意气用事、感情用事,这个时候子女适当的提醒就是太重要了!有一个人他的父亲都七、八十岁了,结果就要娶那个二十来岁的当太太,他的儿子也是态度很好,很委婉,一直提醒他父亲。父亲不欢喜,打他,打儿子,儿子也没有埋怨,还是继续再劝,后来有劝住了。等这个父亲心比较静下来,冷静下来,后来父亲就去感谢自己的儿子,幸好你那时候这么坚持劝我,我才没有一时感情用事去了。这里提到的是为人子的的本分。
还有为人臣的本分。为人臣,在《群书治要36O》当中,我们收集的句子分四个部分,首先第一个是立节。你要立定树立节义、节气,你在朝廷当中是同僚、同事的榜样,这个对整个国家的朝廷贡献就很大,这是立节。举个例子,汉朝立了五经博士,五经博士学问都很好,当时候皇上就赠送每一个五经博士一只羊,结果就放了一群羊在那里。这些饱读诗书的博士就站在旁边,然后就开始说,这一只好像比较胖、那一只好像比较瘦,我看应该杀了之后拿秤来秤,这样比较公平,大家在那里争吵。突然有一个人叫甄宇,他什么话都没有讲,走进去抓住了那一只最瘦的,抓了就走了。其他的博士,毕竟读过书的人,看到人家做这个动作,惭愧心起来,不好意思了,然后就不争了。后来皇帝知道这件事,就封了甄宇叫「瘦羊博士」,因为他牵了那只最瘦的羊,所以他称为瘦羊博士。我感觉这个皇帝也是挺有智慧的,他就树立臣子的榜样。还有另外一个,汉光武帝底下有一个臣子叫冯异,他也是功劳非常非常大,因为辅佐汉光武帝复兴汉室。因为汉室被王莽给篡了,后来汉光武帝起义。群臣就在那里讨论,我功劳大,你不如我,就在那里争功劳。结果这个冯异他功劳非常非常大,一句话都没讲,他就走出去了,走到一棵很大的树底下。他这么一走出去,所有的人不吵了。为什么?很多人功劳都不如他,人家一句话也没讲,就出去了,在大树下。后来汉光武帝知道这件事,就封他叫「大树将军」,坐在树下的大树将军。你看这个树起来了,其实都给朝廷的群臣一个榜样。这个叫立节。
再来是尽忠,我们一想到尽忠的榜样,诸葛孔明「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再来第三个,臣子的本分就是劝谏。第四个是举贤。所以为人臣当中,在古代业绩排第一(就是他的考绩排第一)的是他举了多少人才,举了多少孝廉。这个很正确!现在假如没有把举人才摆第一位,把招了多少商、引了多少资排第一位,这个可能就有待商榷了,这样的话都是盯着经济跑,他的业绩要挂着你招了多少商、引了多少资,那官员就会把举人才忽略掉,只是在那里忙着经济方面;引申出来,可能会有腐败的问题,这个都是值得商榷。古人所强调的这些重点都是几千年没有变,我们后世的人得要深思熟虑,不能轻易变,一变可能就有一些偏颇的情况会产生。
我们谈到的第三个本分,劝谏。在《群书治要36O》第一册第六十五句,就有讲到臣子尽忠劝谏有三种策略:「一曰防,二曰救,三曰戒。先其未然,谓之防」。就是错误尚未发生,而能设法预防这是防,这是第一个最高的策略。第二是救,刚刚发生错误,能及时进行劝阻,称为救。「发而进谏,谓之救也;行而责之,谓之戒也」。这个行就是已经造成既定的事实,这个时候才能直言指正错误,称之为戒,引以为戒而已,因为事情已经造成了。所以预防是上策,补救是次等,告诫是下策,所以这个劝要防范于未然。我们当臣子的,对于事物发展的敏锐度就要非常高,才能及时劝。古代的人真的很厉害,见微知著。你看箕子,他看到纣王用一个象牙筷子,他说商朝要灭亡了,他有洞察机先的能力。商朝当时候灭亡,他身边有好几个圣人,最重要的是纣王不听。所以诸位同学,我们要护自己的同参道友、同学,要护好领导,要培养这种洞察机先的能力。《了凡四训》有说「春秋诸大夫,见人言动,亿而谈其祸福,靡不验者」,其实这样的能力,最重要是我们心要清净,心要无私,要利益对方的心要真切,这种敏锐度慢慢就会提升起来。当然这样的能力,首先要能洞察自己的心念。「自知者明」,自己看自己都看不清楚,说看别人很清楚,不大可能;「知人者智」,可是智慧一定是在自知之明的一个基础上。刚刚提到箕子,他看到一个象牙筷子,他就可以沙盘推演,用的盘子可能都是黄金做的,盛的菜也都是山珍海味,穿的衣服是绫罗绸缎,再来住的是什么?绫罗绸缎会不会住小木屋?不可能,那雕龙画栋,这些钱从哪里来?老百姓的血汗,那还得了!
《群书治要36O》第一册六十六句,还有一个提醒,你看这个劝谏也要观察时机。《论语》里面这样的句子不少,「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你要抓好时机点再说。另外《论语》的句子,孔子就说你随侍在君子,这个君子应该是指领导者,你侍奉的时候容易犯三种过失,这个都要避免。「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讲话的时机还没到就急着讲,这就心里有急躁了,心浮气躁了。「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可以讲话的时机到了而不说,这个就有隐瞒错误的过失。其实这些都要锻鍊的,我自己好像也有很多次,该讲了,可是很奇怪讲不出来,好像勇气不够,胆识不够,这个都还是要多锻鍊。「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没有观察到领导者的神色就说话。这就是不懂言语的分寸,你看他脸色很难看,在这个时间因缘去提那一件事情,可能会适得其反,我们又没有判断出来。「谓之瞽」,瞽就是看不清楚,比喻就是说好像盲人,说话不看对方,大为失礼,所以也是过失。比方说一个下属常常犯急躁,就是话还没该说的时候就说了。有时候讲一句话,都要下面铺垫好了再讲,力道就出来了;你什么都没铺垫,就啪就出来了,那个效果就大打折扣了。也包含未见颜色而言,没有察言观色,一讲,领导很不能接受,很可能你后面劝的机会就没有了。
所以往往能够犯言直谏到领导者很容易接受,都是这个领导者大部分对于这个臣子的修养是非常佩服。你假如常常要么犯躁、要么犯瞽,这个君王很难对你生起一种尊重、恭敬,你要劝,那个效果真的会不尽理想。在忠篇里面举了很多,比方说大家都很熟悉狄仁杰,还拍成电影了,他那种应对进退就是拿捏得非常好。你看武则天当皇帝了,狄仁杰劝,武则天都能接受。而且狄仁杰真的很厉害,他看到那个形势一时间没有办法扭转,他忍住,顺势。武则天当了女皇帝,但慢慢看到时机成熟了,赶快劝武则天把这个皇位还给李家。所以这些大臣都要看时节因缘,假如时节因缘不对,可能他就牺牲掉了,后面可能更没有机会了。他最后也让武则天把唐朝又还给了李氏。而且他见武则天,要给武则天拜,武则天说你别拜了,你每一次拜我,我都很难受。为什么会这样?就是臣子的德行让皇帝佩服,让这样的臣子给她跪拜,她会觉得好像心跳比较快,压力比较大,所以狄仁杰要拜她,你别拜了别拜了。所以魏征奏折写了两百多封,唐太宗能接受,那也是魏征的德行,让唐太宗觉得我比不上他。所以《论语》这一句提醒我们,要事奉领导者,你不能犯这些错误,这样你要劝谏,领导者才容易接受。
这一节课我们就先交流到这里。谢谢大家!
(1)、资源来源于网络公开发表文件,所有资料仅供学习交流;
(2)、本站所发布内容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可以联系客服删除,微信:xsxyd6688;
福德智慧 » 《孝经》(第十五集)从父之令,可谓孝乎?成德法师主讲 202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