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经》(第十三集)师道建立在孝道的基础上 成德法师主讲 2022/12/29
成德法师视频在线观看【点此选集】《孝经》【点此选集】
成德法师移动硬盘全套目录【点此查看】
成德法师音频机合集目录【点此查看】
诸位同学,大家吉祥。我们《孝经》经文十八章,每一篇经文并不长,但每一句其实谈得都很深、很广,这个得要我们自己用心去体会,甚至于是自己很用心去落实。所谓博学、审问、慎思、明辨,这是解;笃行,是行,解行相应是修学能不能提升的重要关键。
我们现在学习,台湾有一位高僧圆因法师,他提出来学习有三个问题,「好多不好精」,喜欢学很多。其实这个好多很可能是求知欲,求知的欲望,我要学很多,跟人家坐下来谈话,我可以谈很多,现在发生什么事我都知道。好多不好精,精,精进,精才能深入,精才能够求到智慧。记了很多东西,「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更不可能是开智慧。透过学一部经,把它学通,这部经就随时指导我们的起心动念、一言一行,这部经就受用了,慢慢的烦恼少了,烦恼一轻,智慧就长。我们学习的目标是智慧,不是懂很多知识,我们学习的目标,我们自己得清楚。
再来「逐末不求本」,容易着在枝末上,没有求根本。孔子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代表我们的家道、事业之道、学问之道都要找到本,这个道才能不断生长。我们不从本,舍本逐末,就好像插在花瓶里的花,没有根,好看也是一下子而已。或者,做一个比喻,一棵树,你水不浇在它根上,浇在它的叶子上,对它没什么帮助,甚至把叶子都泡烂了。「君子务本」,我们都很熟悉,那是解。行呢?行是随时思考事情,都会思考本是什么。我今天要解决这件问题,这个问题、这件事本在哪里?我们常说修行、修行,修正行为,哪些行为?其中有个行为是我们习惯从症状去解决问题,不习惯从根本去解决问题。要从根本解决问题,第一个我们看事情要入木三分,要看得深入,看得太表浅,没有办法从根本下手。第二从根本下手,要很有耐性。你看,看医生,病人的心态都是什么?你给我一帖药就好了,你给我这个针一打下去,我就好了。病人的这个心态是不是务本?几个生病的人说,我身体搞成这样是我的问题,医生只是个助缘,这个就是务本。人不务本就会把希望都寄托在缘上面,缘只是个助缘而已,根本在自己身上。我们思考不从务本,好的缘分也很难帮我们,帮我们有限,甚至于一帮我们,我们的依赖起现行了。当一个人要帮我们,我们反而是要依赖他,他很难帮我们解决问题。甚至会延伸出问题来,变成情执,变成依赖,到头来他不帮了,以前帮我们很多,我们还怨他。「恩里由来生害」,所以你帮人要有智慧,要拿捏好分寸。大家有没有帮过朋友,帮到最后他还很怨你,有没有这个经验?你们遇到的都是善缘,还没有遇到这个情况。古人很多格言,都是让我们拿捏好人生的这种分寸,应对得当。「恩里由来生害,故快意时须早回头;败后或反成功,故拂心处莫便放手。」你失败了,不要一直沮丧在负面的情绪当中,说不定这刚好是,我们说第一千次成功,刚好是九百九十九次,说不定下一次就是成功了,所以不要放弃。
你今天帮一个人,你也要清楚他的心态,你感觉到他很念这个恩德,而且你给他的话,他也都照着做,这个没问题。你给他的提醒,他并没有重视,而且对你愈来愈依赖,这个你就要小心了。你帮一个人,你要了解他的状态,就像我们从事教育,《礼记.学记》说的,「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知其心才能长其善,他的心偏在哪你才能提醒他,不然你给他的提醒都不契他的机,甚至于你提醒他,他不接受。你要了解他可贵的善念在哪,善根在哪,你一肯定,他那善根就不断增长。所以我们也要培养,能够去感受到对方的心的状态,你才能应机去帮他,不然要帮人最后变害到他。这种事我干得太多了,现在也还在干,但警觉性有高一点。我常常说我不杀伯仁,伯仁却因我而死。你看我帮这个人,可是我有一点虚名,他在利用我搞名闻利养,我还不知道他的情况,他会被我害死。所以古人留这些话都很有人生的阅历、智慧。可能虚长大家几岁,所以有时候看到这些经文,我就觉得好像还得回来再温习温习,这些话可不简单。
刚刚跟大家提的,我们修学三个问题,我们一不重视,讲这些话的人是过来人,过来人的话不容易遇到,可是我们现在的根性不容易重视,重视这些过来人的话是尊重老师。我们中国人太有福报了,炎黄子孙太有福报了,请问这几千年来,我们儒释道出了多少圣人,出了多少契入境界的佛菩萨,你其他民族要遇到一个两个都难,你看我们这个民族福报够大吧!神州大地还有四大名山。文殊菩萨说的,你去到五台山他一定亲自来接你,这菩萨自己讲的。我们够有福报吧!这每个朝代的过来人都留下他们的教诲,你看净土宗哪一个祖师讲的话不是超越时空来指导我们。刚刚跟大家讲的圆因法师,那是真正往生极乐世界,现在是阿惟越致菩萨。他留下了几本书《莲池警策》,你要往生莲池海会要注意哪些重点,还有《茅篷札记》,他自己在修行过程中,一有领悟了,用毛笔字写下来。结果我们一看他写下来的法语,我们很敬佩,为什么?都不是他讲的,黄念祖老居士说什么,他怕我们看不懂这些在世的大善知识,他是出家人,赞叹黄念祖老居士说,赞叹李炳南老居士说什么。这些高僧大德都在表法,他也表述而不作。
我印象很深,他举黄念祖老居士说的话,说到「我斗胆的说」,说黄老斗胆的说,「不管你修哪一个法门,只要你不求生西方极乐世界,这一生要了脱生死,不可能。」这些话都是从大慈悲心流出来,很怕修行人修了几十年,修了一辈子,不求生极乐世界,不靠佛力,这一生又要去轮回,就太可惜了。所以当信佛经语深,当信这些过来人语深,你重视他一句,你就少掉到一个误区,你就少走弯路。福在受谏,接受提醒。成德也跟同修们有共勉,说到师长讲经,他是用他一生修学教学的智慧、德行、功力来讲每一堂课,所以每一句话都是从他真心流出来的。他老人家一讲是两个小时,诸位同学,师长讲两个小时,请问有多少个重点?听一次,所有的重点都抓到了?我们问问自己,自己会不会去听第二遍、第三遍?真正有去多听几遍的,他一定会发现,怎么我每听一遍,都有我前面没听到的重点。照理讲,我们全神贯注来听,用心领会,应该每一个重点都有听到。所以现在学习,重复是重点。你只学一遍,你也不想再学第二遍,那个学习的状态值得慎重。知识性的学习,这个我听过了。你真正用心去听,老人家讲得太好了,那么多重点我可能领会不够,再听一遍。所以我跟同修们共勉,师长轻轻的讲,我们要重重的听,这样我们才能得到他一生修学、讲学功力的护念。我们对师长如是,他轻轻的讲,我们重重的听,同样的,我们看祖师大德的教诲,包含我们现在汉学院礼请的老师们,他们修学教学都是一辈子,好几位老师从二十多岁就跟着李炳南老师,修学到现在都六十多岁的人,再结合他的人生阅历来给我们授课的。我们假如真的提起这个态度,很珍惜,你把祖师这些书一打开来,你真的神交古人,有时候读着读着眼泪就下来,他们太慈悲了。你看圆因法师讲的这几个重点,「好多不好精」,我们有没有实实在在把一部经学扎实、学透彻了?
第二「逐末不求本」,我们有没有调整自己,我们思考事情,我们面对求学问,我们随时抓到本。比方现在请教诸位同学,什么是本?你能记得的什么是本,我们常常提得起来,你在境界当中才能这么思考,才能这么反省自己。那一天我跟一个年轻人在交流,他提到他说他利众之心不够。我就接着问他,你为什么利众之心不够?我这么跟他交流,用意是什么?用意是他思考问题的时候,能够深入到他的内心深处。所以《了凡四训》里面讲,「惟从心源隐微处,默默洗涤」。内心深处要纯,不能夹杂;要深入到深处,不能自欺。修行不简单,非帝王将相所能为。你帝王将相他的功夫能力很高,可是他能完全放下他的面子吗?他能不自欺吗?他能放下他最爱的酒吗?最爱的女色吗?不一定做得到。那我问他你为什么利众之心不够?他说可能是我身边的人不是很可怜。我接着又问他,那你以前那些同学、那些朋友,他们不可怜吗?他说现在我找他们,他们跟我讲话可能也不一定谈得起来了,可能讲了,频道不对了。我说纵使你跟他们讲,频道不是很对,你有没有祝福他?曾经都是跟你这么要好的。黄念老讲了一句话,「无情不能修道」。大家不要「情执深重,求出轮回,终不能得」,本来自己就是比较没有情义的人,还把这句话拿出来,法不要用错地方。黄老这句话很有味道,一个人对你身边的亲朋好友都没有情义了,你可以去作大乘菩萨?不可能的,无情不能修道,要有情义,要有恩义。但「情不空不能证道」,你这个情还要用智慧。就像民族英雄岳飞,他假如舍不下对国家的这分忠义、情义,那他要出轮回不可能。当然他假如遇到高人指点他,我真正为人民好,彻底解决问题,得要出轮回,不然解决不了问题。他认知到这里,这个人绝对成就。古人这种心境,我们比不上他们,他只是没有遇到佛法,他一遇到佛法,他一下就变菩萨了,他听明白了,他就变菩萨。你看佛陀他舍下父母,舍下了妻儿,那是能舍非无情,因为他看到了人都要生老病死,没有解决问题,所以他要去修道。他成道了,他回来度他一家人。
刚刚跟大家提到我跟这个年轻人对话,也是希望他看自己的心看得更深入,我每一次提醒他,他都有他的理由回。最后我就合掌,道理都在你那边,人家没有接受的态度,我们再继续讲,叫攀缘;你提醒对方,他马上接受,这个缘才是成熟的。「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提醒朋友三次,不要再说了。我已经有点太过了,我跟他对了好几回合,最后道理都在他那边,恒顺众生,这个不能讲久了。其实我们现在连接受父母劝都不容易,一个人不接受父母劝,会接受他的老师劝,我不相信,师道建立在孝道的基础上。现在老师一讲,是是是对对对,因为成绩在老师的手上,所以他那是有考虑的。所以老和尚讲这些话,我们都不能滑过去的,「师道建立在孝道的基础上」,这句话多重要。你要成就自己,你要护念他人,这一句话是重中之重。所以要明明德,要亲民,都要从孝开始。「教之所由生也」,这个教首先是教自己,教是以身作则,我们先教自己。所以地藏菩萨的表法,开发心地宝藏,从孝入手。
所以诸位同学,我们一起学这部《孝经》,这是从务本下手。有没有哪一位同学,立定志向,我学《孝经》,就学完之后,我要来弘扬。我学完之后,以后成德法师这堂课就让我上,他太辛苦,我得把它学通。当然我要学,学好了,有这个资格我来讲,我要替老师们分忧。还是我们学的时候,没办法,汉学院规定有这门课,那就上吧。每个人面对一个因缘的态度不同,他经历过这个缘分之后的收获就很不一样。你面对这个缘是应付的,收获就是愈来愈会应付,那就堕落了。我们面对这个因缘是很有责任,那学到太多东西了。责任的承担是成长的开始。我们学一个东西没有责任感去学,那学得泛泛的,很表浅。我也曾经在一次福州扎根班,当时候我跟同学们说,你来参加这个扎根班,你假如期许自己我学习完之后,我要懂得怎么样办这个扎根班,你一定会学好多东西,你每一个细节你都不会忽略掉,你会全神贯注的去体会、去观察,去领受。可是你没有这个责任心来学,你好多东西会漏掉,你甚至于只关心到听课。会观察的人,放这一首歌曲,什么考虑?这课程整个设计,这有考虑到哪些因素?甚至于你可以主动请教,弘扬传统文化的人不怕人家问,不怕人家挖宝。你要藏一手,那完蛋了,到三恶道报到去了。我有一点拉长了,我们再回来。
圆因法师说的第三个,「求解不求证」。只求这部经我听过了,我理解了,没求契入这部经的境界,那就不会重视行。只有解行相应了,才会不断提升境界,才会入得了境界。这是章嘉大师教的,解了帮助行,行了又帮助解得更深,解得更深又行得更彻底,行解相资,就像车子的两个轮子配合得很好。「不力行,但学文」,就是有解无行,「长浮华,成何人」。我以前在带六年级的孩子,有一些很聪明,记很多东西,你讲上一句,他那个嘴巴,或者在举手我我,他要接下一句,他记很多东西,但他没有去做。探讨什么东西,他生怕人家不知道他知道,都要主动接话,要表现一下,这个我都背过,我都懂。你常常这样接话的人,他在听老师讲话的时候,他心就不是定的,他不是把老师的话整个随文入观,纳在心田,他都有一点要展现。我们的习气有时候都会在境上现前,所以解行一定要相应,不然会落到「长浮华,成何人」去了。刚好亲戚朋友谈到《孝经》,《孝经》我学过了,我学两月了,会这么讲就危险了。真正学了,体会到我们差太远了,不可能这样讲话的。
所以大家,我们一起交流刚好快一个月了,明天刚好四个礼拜。我们回想回想这四个礼拜讲的,我们在生活当中有没有用上。我们比方说,「居上不骄,为下不乱,在丑不争。」比方说以韩同学来讲,他是班长,这句话跟他有没有关?这句话,三个他都有。每一句经文你拉回来自身,当下都能用。这句话对我来讲,我现在在哪一个地方负责,可能我是最上面。我在汉学院,院长在我上面。我在其他的缘,我在福州研究院,我在最上,很危险!我们不是从小扎根的。你看以前为什么叫天子?就是皇帝他是乾坤独断。一个人假如没有上的观念,我说了算,他就危险。
刚好有一个故事,一个领导者假如觉得我最大,都是我说了算,他就很危险。在战国时期有一个魏国,魏文侯做国君,当时候乐师师经,他刚好在弹古琴。文侯听了音乐,他也闻乐来起舞,然后自己跳着舞,还吟诵到「使我言而无见违」,意思就是我说的话没有人敢违背。他唱啊唱啊,突然乐师师经他就抱着古琴,因为以前乐师他想自己的音乐功夫更高,他希望他的耳朵听得更敏锐,眼睛把它弄瞎了,所以他看不到。他抱着琴就往魏文侯讲话的地方就撞过去了,结果没有撞上。那这么一撞,魏文侯惊呆了,他闪躲,然后他戴的那个君王的帽,前面都有珠子,都散落一地。他自己也惊吓到了,然后文王马上对着左右的人说,为人臣的撞自己的国君其罪何如?左右的人说「罪当烹」,把他煮死。然后武士就要将师经带下朝堂,当下了一个台阶,师经就对魏文侯说,臣可不可以讲一句话之后再死?他也很镇定。文侯说,好,可以。师经说到,从前尧舜他们当君王的时候,他们都很怕他讲的话没有人敢给他提反对意见,他们都希望别人能提醒他、劝谏他。然后桀纣他们当君王,就是怕人家违背他的意思。所以臣刚刚听到这句话,我是要撞桀纣,不是要撞国君你。文王听了,放了他。所以我们要劝人,也要饱读历史。你看他举的都是引经据典,都是历史公案,明理的人,他还是能接受一些的,这是寡人之过。更可贵的是什么?魏文侯说,你看师经撞过来琴都撞坏了,所以把这张琴悬挂在城门上,时时提醒我要知过改过。然后戴的帽子掉的玉串不用修了,我随时戴着它、看着它就提醒,师经曾经这么提醒过我。所以魏文侯很难得,他反省了之外,他还珍惜了这一次提醒,甚至于还让全国人民都知道。
我们最近一起学《孝经》,我们不断从经文当中体会到,以身作则,可以做榜样。「教以孝,所以敬天下之为人父者也。」你教以接受劝谏,就像魏文侯,他虽然错了,他马上认错,然后接受师经的劝,他又把这个琴挂在城门上,就以一件事,以自己的身教,来带动全国的国民都接受劝谏。所以教育大分三种:身教、言教、境教。我们从事教化,每一句经文,怎么成为自己的身教,成为整个环境的氛围,我这个班,我这个学校,我这个国度。唐太宗为什么可以变成天可汗,他也很会掌握带动整个国家的风气。我举《孝经.五刑章》,「要君者无上,非圣人者无法,非孝者无亲」,这是讲大乱的根源。我们今天不要君,我们还把尽忠的人立起来当榜样,这是不是带动全国?唐太宗读《群书治要》,这几句在「孝经治要」都有,太宗有把《群书治要》都用上来。当时候对唐朝威胁最大的突厥,突厥当中他的头叫颉利可汗,当时候这个颉利可汗被抓了,被太宗的军队抓起来,他没有杀他,都是去感化这些人。而颉利可汗他有他的问题,他才会败。他底下有一个下属、一个臣子都提醒他,甚至在他败逃的时候都没有舍弃颉利可汗。所以太宗,你看面对敌军,但是他们已经服了,都是既来之则安之,所以还表彰颉利可汗这个属下,说他自始至终都忠于他的国君,他的领导。所以还把他表彰、重赏他,这个就是把忠君、敬君的榜样树起来。太宗赏罚当中都是在带动一个风气。赏罚不能乱用的,不能有私心。包含,你看太宗自己,拿着《群书治要》,手不释卷。这是不是珍惜古圣先贤留下来的东西,这是他的身教。「非圣人者无法。」他自己去带动,珍惜圣贤的教诲。
第三,「非孝者无亲。」太宗有一次赏赐东西,有一个守门的将士,这个东西舍不得吃,留给母亲吃。太宗知道之后,赏赐这个守门的士兵,而且这个士兵不是汉人,是其他国度的愿意来唐朝来服务。然后太宗藉由这个例子告诉天下人,你看孝不分种族,这每一个人类本有的。这个就是孔子在《论语》里面讲,「举善而教不能,则劝」。把好的榜样立起来了,而且立这个榜样很多效果,你看太宗不偏爱汉人,只要是真正有德的,他都肯定、都奖赏。太宗能够团结那么多国家民族,就是他的心量,平等爱护。治一个国是这样,治一个家也是这样。「郑濂碎梨」就是这个精神,两颗梨子分给一千个人,公平!拿了两个大水缸。大家以后都有可能做班长,或者负责一个活动,你是做召集人,负责的,这个平等恭敬都要用出来,你就凝聚大家的力量,团结人心。
刚刚跟大家提到,自己在某一些因缘当中,可能是我负责的,可是我也有上的观念,不然像魏文侯这样很危险。皇帝为什么叫天子,他上面有老天爷,他要代天行化。那代天行化,随时所说所做不能违背天理。我们今天在因缘当中服务大众,我们在弘扬文化,随时不能违背老和尚的教导,老和尚随时在上,不能违背儒释道圣人经典的教诲,我们都在下,这样我们就有敬畏的心,不可能会骄慢。这「为下不乱」,比方说不骄,那我们有恭敬了,我没有骄傲,对自己要求不能太低。这每一句经文,不是跟张三、李四比,跟圣贤人比,德比于上则知耻。那天我跟一个同修我说修行最怕产生执着,就像当父母的人,他就要练在跟孩子的因缘当中不能控制、占有、要求。他一听,他说这个我比较没有。我就跟他说,比较没有不是没有。他很难得,对对对,你这个提醒太重要了。当自己觉得自己比较没有的时候,他会自我感觉良好。除非你已经什么?你已经把执着、控制的心念从根斩掉了,不然只是或多或少。而真正砍掉的人,他绝对不会告诉你说我砍掉了,真正有功夫的人他都觉得他做得不够。你去见到一个真正的孝子,你去说你挺孝顺的,他会诚惶诚恐,我做得还不够。我们不骄之外,我们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君止于仁,我不止上位了我不骄傲之外,我仁慈够吗?我恭敬够吗?恭敬仁慈都有程度之分,不能知少而足,所以要日日新。所以自我感觉良好,也是修行路上的一个误区。
我们在谈到「为下不乱」,注解里讲「当恭谨以奉上也」,恭敬谨慎。恭敬的时候有跟同学们提到了,对人要恭敬,你处理事一定有服务的对象;对事我们要守程序、守规矩,但守规矩也要懂得变通,不然你就会守死规矩。所以学习,每一句经句都有学、道、立、权。孔子这一句:「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可与适道,未可与立;可与立,未可与权。」我们今天一起学习《孝经》,这叫共学,可是我们学了之后有没有照着做,又是另外一个台阶。适道就是你跟着这个道理去做。你依教奉行了,「可以适道,未可与立」,立是什么?你遇到挑战的时候,你能不能这个孝还立得住。《论语》里面讲:「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君子无终食之间违孝,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今天我们身体有点不舒服,事情很多、很烦,母亲刚好又来让我们做一件事,我们会不会烦躁起来,不耐烦的应?那在这种境界就立不住了。所以一个人的功夫,不是在平常身心没什么压力的时候看。当你身心有满大的压力的时候,你还是对父母的恭敬、对人的关心没有变,那这个才是立住了。还有一阶,叫通权达变。可以立,又可与权。
所以诸位同学,这每一句经文里面都有学到立、权。你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我就遇过了。比方说师长,刚好有一个大企业家去亲近老和尚,我们刚好在旁边学习,讲讲讲,好不容易讲得很深入了,甚至于快临门一脚了,旁边的弟子说,师父九点半了,该睡觉了,一下子那个磁场被他的话给打断掉。所以你一个做事的人,你不能死在那个做事上面,你要能感受到这个事情现在的状况是怎样。「看那看不到的东西,听那听不到的声音,知那不知的事物,才是真理」,引用了一下「达摩祖师传」电影的一个台词。他感受不到的时候,他就会执着在一个规定上。同样,比方说以我们自身,万法因缘生,这个缘刚好讲讲讲,讲到真的快要可以推对方一把,可是那时候已经十一点,这个时候我假如冒一个念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然后好,我今天就跟你讲到这儿,以后再说,这个机缘就又退回去了。所以我们自己本身也要会权变,当然真的有熬了一下,隔天稍微补一补。不然你常常没有睡够,然后又不补,这又是透支了。所以你对事守规范之外,也要会权变。
刚刚跟大家说孝,要会权变。举个例子,曾子,他大孝子,他有一次帮父亲耕种,不小心把瓜刨断了。那瓜长了老半天,你根把它刨掉了,白种了。父亲一看很生气,拿着手上的农具打过去,曾子就乖乖的接受处罚,一打昏了;后来醒过来了。诸位同学,假如是你,你醒过来第一个念头是什么?你看曾子醒过来,首先考虑他父亲会担心,他就先把琴拿起来,弹琴。他爸爸一听到琴声,醒了,没事,心就安了。然后还出来跟父亲:父亲你刚刚教训我,对不起,我不小心。后来这个情况传到孔子那里,孔子说曾参不是我的学生,以后他来我不要见他了。假如你是曾子,听到这个话怎么样?我都做到这样了,可能还不见得知道老师在点什么。曾参很难得,马上找人请教孔子,自己是哪里做错了?孔子说,没有记得我跟你们说过大舜的故事,父母要害他,都找不到他,父母一需要他做什么事,他就到了。「小杖则受,大杖则走」,你父亲拿那么大的农具,你赶快跑,不然失手把你给打死了,你不是陷父亲于不义吗?你看孝,权变。你看大舜就知道。所以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爱和平都有学到立、权,活学活用,通权达变。
要学到通权达变,不能知少为足。要能通权达变,还要多锻鍊自己,你才会在事情的磨鍊当中,把道理体会得深、体会得广,用得灵活。大家有没有遇过两难的状况?好像这样也对,那样也对,怎么办?我们待会再举例子。你看,「礼者,敬而已矣」。「礼之用,和为贵」,和是最难得的。你「知和而和」,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你为了很和气,你都讲人情去了,把规定都给弄坏了,那怎么办?心软的人,这一点要注意,「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我的罩门就是心比较软,所以走后门都走到我这里来。我又处在高位,人要走后门就走我这里,底下的人跟我干太累了,规矩都被我破了。今天跟大家交流,能跟大家分享一些东西,就是我前面错得太多了,所以以这些惨痛的经验供养大家。我自己也在调整,我自己本来的性格就是烂好人,烂好人偏在一边。要仁厚,但又讲规矩,这两个是不冲突。不然慈悲多祸害,方便出下流。我们待会谈到,「礼者,敬而已矣」,我们再来探讨。
刚刚提到要有权变,比方我们汉学院有一条规定,教室内不能吃东西,这一条规矩要不要有权变?所以我看研究院,教室有教室公约,厨房有厨房的公约,办公室有办公室公约。每一条规定都不是说我的意思,每一条规定会引《常礼举要》说什么,《弟子规》说什么,大家服气了。不是说你现在当领导,我们都得听你的,不是,听经典的。这个也是治国的重点,清朝入关好像才二十万军队,他最后统领的是几亿人的国度。为什么他能办到?他首先融入整个汉人的文化,而且学得比我们认真。然后把儒释道的专家请到朝廷去了,不是听我皇帝的,听孔子的,听释迦牟尼佛的。当时候宫廷里面念《无量寿经》,后来慈禧太后当政不念了,大家就没有这些共识。
这个规定因为都可能有特殊状况,所以我们立一个条目的时候,都能体会到特殊状况,它就有一个弹性在。我们办事的人,也要随时很清楚我们是去护念人,我们是去服务人,这是我们的根本动机。你列个制度出来是要去监督人,要去管人,你要累死了。我们的心境是要去爱人,去护念人,我们的心念不同,接受的人感受也不同。同样用法律,有人用了之后,人家要推翻他;有人用了之后,人家感恩戴德。高柴就是给我们的榜样,他把一个人剕刑,脚都砍断了,那个人还救他,因为他是用仁慈的心去执法。包含,比方说我们在医院里面,医院有医院的程序,可是你面对一个很危急的时候,你就不能走这个程序,你要权变。那假如攸关生命怎么办?你就要赶紧去处理,所以你不能死在规定上面。有规定它才能够上轨道,但是规定当中我们还是要保持对一个事情的敏锐度,不然你到最后都变成走这种死的程序,你遇到一些特殊状况,你就耽误掉了,会出状况。所以不是为了做事而做事,为了修行而做事。为了能从做事当中愈来愈能体会到别人的需要而做事,为了能体会到别人的苦而做事,所以真正修行人做事会愈做愈慈悲,他在事当中提升他自己。
我们现在不是从小学的,我们这一两代人修行真不容易,你给他接触人多了,他烦,或者搞名闻利养;你给不接触人,他又不食人间烟火。所以现在我们自己修行不容易,护念自己可是个工程,大工程。护念别人也是个工程,然后每一个人都不一样。诸位同学,你有没有看过两个人完全一样?哪怕他是双胞胎脸长得很像也不一样,两个人性格不一样,两个人过去生阿赖耶识里面的种子习气都不一样。
大家好!我们刚刚一开始跟大家探讨到,我们修学解行相应,所以学的每一句我们要能够领会得更深入,那还是要我们在生活、工作、处事待人接物中落实这些教诲。学习的态度,我们从一开始就要把它建立好,不能求解不求证,要解行相应,不断提升自己。那就要把这些经文拉回来,自己每天发生的事情来对照,真的每一句体会会很不一样。像刚刚也提到「五刑章第十一」,这一章从开始「五刑之属三千」,这么多的刑法,而最重的罪是什么?「而罪莫大于不孝」,这是第一罪恶,就是不孝。因为我们说到大乱之道三个:「要君者无上」,这是不尊敬君;「非圣人者无法」,不尊重至圣先师,不尊重古圣先贤,那是不尊重老师;「非孝者无亲」,不尊重父母。而尊重老师跟尊重领导者,都是建立在孝道上。他孝亲,他有念恩心,他会念老师的恩,尊师,他可以移孝作忠。所以这个三个大乱之道里面,再更根本就是非孝,就是不孝,这是社会动乱最大的根本。我们想一想,现在法律有没有规定不孝是什么罪?所以好多东西,不能因为时代改变。
你看教育,假如每一年的教科书都在改,这个很危险。整个教育政策,从汉武帝时代,独尊儒术。当然其他的宗派它只是没有那么强调,也没有说去否定,它是独尊儒术。因为儒家在人这一世应该怎么做人,它教得比较深入,它教两纲八目,明明德,亲民,格物至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教育政策里面最重要的教伦理、教道德、教因果。现在西风东进,工业革命之后都是强调知识、强调技能,把伦理、道德、因果,这个是教育的重头戏,假如忽略掉了,教出来的人,他会一代不如一代的素质。所以哪一个国家要重视到这一点,这个国度就有福报了。不然一代不如一代,现在是什么?全世界普遍的现象。大家想一想,一代不如一代,请问人类还能发展多久?到我们,不能再跌下去了。诸位同学,任重道远,到你们就要上来了。从因缘上来讲,你们的因缘比成德好,成德是二十多岁才开始学的。当然我们最大的希望跟欢喜是你们都超过我们,青出于蓝胜于蓝,这是每个当父母、老师的希望。从因缘上,绝对是这样,父母、老师不可能藏私。
教育的主轴不能变,甚至于人才的标准不能变,什么是人才的标准?孝、廉,就这两个字。你看汉武帝那个时候除了考试以外,推荐人才,举孝廉。孝就有做人的基础,廉就有做事的基础,都抓根本。刚刚我们讲,你不能逐末不求本。我记得当时候(我的回忆),比方说选举,这个人哪一所名大学硕士毕业,都是标榜这些东西,从来没有强调说这个人挺孝顺、挺廉洁的。廉洁还有,孝顺很少人提。你一忽略孝廉了,那这个国度的政治要小心什么?腐败。你看贪污现象不可避免,因为你录取人才,你用的标准不是孝廉,你用的标准是学历,那不是很可靠了。你可以重视学历,但你不能忽略了更根本的东西,要顾及到。《左传》讲的「人弃常则妖兴」,你弃了这些做人做事的常道,偏掉了,就会有一些情况出现,这个不正常的现象就叫妖兴。所以「五刑章」也是很启示我们,第一个罪过是不孝。这个我们能不能用?可以,我们团体里面就要把孝排第一,这个法要表出来,用人也要以这个为标准。培养人、教小朋友都要以孝为大根大本,包含你设立的制度都可以呼应这一点。
「非圣人者无法。」尊重圣人,孔子不在了,尊重什么?尊重他老人家留下来的教诲。在唐朝萧德言先生,他是《群书治要》编辑的其中一个大儒,他通《左氏春秋》,他专攻《春秋》。在唐太宗的时候他已经是当到掌管国史的官,后来又升为弘文馆学士,而且他到了晚年之后更加刻苦研究学问。你看古人年纪愈大愈用功,他不会因为我年纪大了,可以宽一点,可以松一点,古人不以外在的这些条件为借口。所以事情多了,不能变成发脾气的借口,事情多了不能变成不念佛的借口,这个才叫精进突破。忙时要闲,忙的时候训练自己的心是放松的,不被境界影响。修行就是修个「若能转物,则同如来」,不要被境界影响,不要把责任都推给外面的境界,自己要做得了主。「凡为外所胜者,皆内不足;凡为邪所夺者,皆正不足。」比方我们的手机,我们的正念不够,就会刷刷抖音,一个接一个,刷刷刷,半小时就过去了。反正刷一个才两分钟而已,一个接一个,时间就过去了。邪所夺者,正不足;外所胜者,我们自己内不足。古人他克己功夫很强,不会找这些理由、借口让自己松懈。当然我说到这里,大家也不要把自己逼得太过,中庸之道。东方持国天王,不能太紧,不能太松。说实在的,为什么说修行靠个人?到底是紧还是松,只有自己知道。这个又不是一个三十公分的尺,好十五公分(正中间)就是这个位置,不可能。为什么?我们的体力上个月跟这个月也不一定完全一样,你怎么划一条线定死在那里。诸位同学,刚刚生完病,这又是一个特殊的状况。师父领进门,修行靠个人。
他虽然晚年,更加刻苦深入研究学问,每一次要摊开经书来,他一定要先洗了手,洗了脸,并且衣服整好,束好衣带,端端正正坐着,然后再把经书打开。讲到这里,我很惭愧,以后讲课旁边要放一条毛巾,假如要翻开来擦一擦手。这个差萧德言先生差很多,但是「纵去远,以渐跻」。我们对经典,经是佛母,每一个圣贤人都是因为经典他才成圣贤,每一尊佛就是因为深入佛经他才成佛。所以《金刚经》说:「经典所在之处,即为有佛,若尊重弟子。」看到经典,好像看到佛一样,我们是佛弟子,恭敬。结果他的妻子就劝他,你老年人你为什么每一次还要这么慎重,洗手、衣带这些程序都要做好,他才打开经典?你体力衰了,这样很累的。萧德言回答他的妻子说,我们面对圣人的这些教诲,哪里敢怕辛苦!这个也是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后来皇上下了诏书让他去教授晋王读经书,当世子(唐太宗孩子)的老师,又封他武阳县的侯爵。萧德言先生去世的时候,已经九十七岁了,非常高寿。所以福田心耕,恩田,不忘恩;悲田,慈悲怜悯苍生;还有一个是敬田,他对经书那么恭敬,那也是很大的福报。
《德育课本》这本书真的是精彩,里面有七百六十八个圣贤故事,好好学这一套书,你请了七百六十八个圣人来教自己。有识之士,当父母的人你就一天讲一则就好,两年就讲完。你的孩子能从中,哪怕是五个、十个圣贤人,放在他的心中,这个孩子就不一般了。要有那个心,相信这七百多个圣哲人,现在我看大部分都在天道以上,很可能不少都在极乐世界。张李丐养,张氏娶了一个太太姓李,她的先生去世了,她自己侍奉她的婆婆,很难!她乞讨然后来奉养自己的婆婆,而且她婆婆眼睛瞎了,脾气又不好。你看多难,她的丈夫已经死了,她生活那么困难,还要奉养瞎了又脾气大的婆婆。其实人生没有好坏的境界,你看世间人假如听到会说,她命怎么那么苦,怎么这么难,这么可怜。但是她心中她没有那个难不难,她心里只放了义,义所当为。我们有一个词叫「万死不辞」,我该做的,我做了我心安理得,我不觉得那个难。其实成德观察我们上一辈的人,他们就是很重视义,这是我该做的,「义者宜也」,应该的。所以像我母亲那一辈的人,环境很困苦,经济都不好,上有老下有小。我母亲嫁到我们家的时候,叔叔姑姑都在读书,我母亲薪水一拿出来,这些统统用掉了。但是在她那一辈的人,觉得这我应该做的事情,后福很大。后面,下一辈的那种义不够了,多付出一点就计较了,甚至于对孩子都不够有耐心。她们那一辈的人,生下来就要尽心尽力把孩子照顾好、教好。我们在后面的,假如自我太强了,生了孩子让我少去跳舞、唱歌、玩,她反而还不欢喜,就自己的享乐看得太重。
这一套书很难得,光是孝就有九十六个故事,它八德,每一个德目有九十六个故事。像「礼者,敬而已矣」,礼义廉耻这个礼也有九十六个故事,你把这九十六个故事看下来,你对礼体会得很不一般。我们看礼用在这个故事,是对经典的恭敬。另外一个故事,他是对自己祖父留下来的东西很恭敬。大家知道唐朝有一位宰相叫韩休,大家听过吗?好,没听过正常,大家第一年参与课程。这个故事我们留在「谏诤章」。他是唐玄宗时期的大臣,就是因为他们创了开元之治。「天子有争臣七人,虽无道,不失其天下。」我们卖个关子,后面再讲。韩休是韩皋的爷爷,韩皋他的爷爷是宰相,他的父亲叫韩滉,也是出将入相,都是唐朝的大臣。韩皋自己的面貌很像他父亲,后来他父亲死了,他就不再去照镜子了,就是很想念父亲。你看曾子他父亲喜欢吃羊枣,后来父亲去世了,曾子就不再吃羊枣,就是对父亲的那种尊重,表现在这些行为当中。他本身的资质就是很厚重的人,很沉稳,有大臣的气度,宰相肚里能撑船,后来真正做到户部尚书。这个都属于部长级的,现代的官职都是部长级,他们家三代都做了这样的大官。
他的爷爷上朝,唐朝上朝都拿着笏,笏有一个作用,你上朝你可以记一些事,可能你要劝谏、进谏的哪些事可以记上。笏有用玉做的,有用象牙做,也有用木头做的,像一个手板,「启禀皇上」拿一个板子,也是满通人情的,不然刚好没记住,就可以看一下。因为这个笏,这个板子经过他的祖父用过,后来又他父亲用过,所以他都亲自拿着,一回到家恭恭敬敬放在卧室里,然后要上朝再恭恭敬敬把它请下来。没有假仆人之手,生怕什么,这是传家之宝,仆人不一定那么重视,到时候放的位置不对,一下被压坏了,那这个东西,这是没有办法再挽回的事情,很恭敬。所以他们三代都是大臣,都是为人臣止于敬,对国家、对君王做出重大贡献。而韩皋他的恭敬,还延伸到对这个手板(笏),「未尝将祖父所存之手泽」,这个是我祖父、父亲拿过的,不能随意,要好好保护它,这个是礼,礼敬,亦是忠也、孝也。为什么是孝?这是祖父、父亲留给我,不忘,然后这一个牌子里面有祖父的榜样,有父亲的榜样,他们都为这个国家兢兢业业。还有他也是尽心尽力保护、保存好,尽心尽力就是忠,保存好父亲、爷爷留给他的东西,这个「所存之手泽」(恩泽的泽)祖父、父亲拿过的。成德刚好现在在马来西亚马六甲,老和尚的精舍,老和尚曾经在这里住过,刚好有手帕留下来。我们能用老和尚曾经用过的手帕来擦拭的时候,我们每一次看到这个东西,那是不一样的,擦着擦着,老和尚的教诲不能忘。我们能拿到老人家留的一样东西都很珍惜。所以韩皋敬笏。
礼敬,刚刚我们说萧德言先生,他是对经本、对圣人,这是对祖先留下来的东西恭敬。每一篇榜样,很可能我们对礼敬会体会得愈来愈深广。编者在萧德言先生的事例上,他又延伸开来。归有光先生,明朝的大儒说到,广东有一个陈元诚先生,「平生未尝读书」,不识字。「一朝自感激」,他突然很感激这些圣人的教诲,「取四子书」,然后「终日拜之」,就礼拜四书,拜到有一天,「忽能识字」。所以,「夫儒家经书,本是修淑身心」,淑是善的意思,「一言而为天下法,一行而为百世师,经书所在,古圣贤嘉言懿行所在也,可不敬欤。」所以你看不识字的人拜到感通,就看得懂字了。这是明朝,现代也有,东北王善人他不识字,可是他很忠、很孝,他也很恭敬孔夫子这些圣人教的东西。最后孝悌之至,孝悌做到极点(他对自己的兄弟姐妹很照顾)就通了,所以他能讲经,他给人家讲病。当然你修养不到他那里,不要乱给人家讲病,你要到那个功夫才能做那个事,不然会出问题。你看,古今都有例子。所以一切真的是从恭敬心中求,从真心上求。
再跟大家讲个例子,这个也代表有轮回。王曾的父亲,王曾是宋朝的名相。他的父亲很恭敬字纸,很惜字纸,只要发现纸掉在地上,拿起来用香的水洗一洗,然后再把它烧掉埋好。不然这些经书可能掉在地上被人家这样踩,他看了着很难过。他做了很长的时间,突然晚上梦到孔子,抚着他的背说,你这么恭敬经典,你年纪大了,我遣曾子来做你的孩子。后来他的太太怀孕,生了王曾,宋朝的名相。你看恭敬字纸得的福报很大。我们是举这些正面的例子。现代成德也看到,我们律宗当代高僧果清律师,成德刚好有机会去亲近。果清律师是律宗界的长老,比方说他刚好用过东西,不管是喝了茶,还是吃了东西,只要要给我们讲佛法,他一定先漱口,漱完口才讲。对佛所讲的经教,祖师所讲的经教,非常恭敬,漱完口才讲,所以这种恭敬都体现在生活的这些部分。
这个就前面讲到的部分,跟大家再进一步交流。所以我们不止要遏止大乱之道的问题,进一步要彰显尊敬君王,尊敬圣人,还有经典,还有孝顺父母的风气。所以我们不止遏止错误的,还要带动、还要彰显正确的。这跟修行一样,恶不能犯,善要更增长。所以四正勤的精神,其实在教化当中都一样,断恶,还有修善。你不能只断恶,不积极修善,这样不够。你说我已经吃素了,我没有杀生。还不够积极,有机会还要放生,有机会还要劝人家吃素。但劝,不要逼。就劝、劝,你不要逼,逼到他都不想见你,逼到他没办法,好,吃,然后边吃边在那里怨你。所以李炳南老师有说,不劝人出家,不劝人吃素。这个意思大家要领会对,就是这种缘是要他自己心甘情愿,不是你推,推到他、逼他去做,这个要拿捏好。不是说你连强调吃素好都不强调,不是这个意思。你说吃素很好怎样怎样,带动他。但是你不要你今天非得吃素不可,不然怎样怎样,这个就太强迫人家。
我们学了这几品,比方前面是「五刑章第十一」,接下来是「广要道章第十二」,提醒不孝太罪过了,然后接着又彰显用孝来治天下,这是至德要道。真的用孝来治理天下,会达到怎样好的成效,在这两品经,在这几品经,不止这两品,后面「广至德章」都是在彰显孝的教化力量。在这个学习过程,我们体会到了,领导者首先要以身作则,这个是身教。这个也提醒我们,我们在学习传统文化的过程,要谨防自己有要求别人的态度,这要道,要人家行道;还有一个是要情,讨人情。你不能学了传统文化,我多做一些家务,做都在那里看,我妈妈有没有看到,我爸爸有没有看到,家里人有没有看到我在努力,我在付出?怎么一点肯定赞叹都没有。你去求一个回报,要人家回报,这叫要情。伦理道德这些教诲,是让我们体会到是我应该做的,应该做的做完,心上都没有放,怎么会去求人家来肯定,甚至求人家来回报?但这不简单,人要不要道(不要求别人做),人要不要情,这个都要真正放下傲慢,傲慢就容易要求别人做。真正要放下贪求,求回报,你不求回报,才能不要情。
大家回想回想,有没有交过的朋友,曾经很要好,后来为了一件事情不讲话了?很可能是内心里面怎么样,我对你这么好,你还这样,后来关系就出现隔阂了。我们那个心念有我对你这么好,那我们都是有做,付出都有落在心上。可不简单!付出不落心上,那个要自己观照到,才下得了这种心地功夫。「纯是爱人之心则为端,有一毫愤世之心则为曲。」你看爱人为什么会生气?因为爱人的过程有求别人回报,当别人回报不如自己预期的,落差太大了,自己情绪就上来了。所以传统文化、学佛得用真心,你有求回报的心就不是真心,就很容易有情绪。所以孔子说「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为什么我们本来爱这个人,现在又变成厌恶他,还咒他,他不如死了算了?同一个人!你会去恨一个人,你一定曾经爱过他,路边的人你不会去恨他吧,是!所以孔子这个话很有味道,你迷惑了,「是惑也」。你变心了,你爱人是好的,你变成恶人,变心了。
所以老法师讲的一段话非常重要,常常引用《无量寿经》,「先人不善,不识道德,无有语者,殊无怪也。」我们几代人忽略了传统文化,我们有学了就从我们做起,不能要求别人。在五伦关系当中,别人对不对不是最重要的,我自己做对,不管在父子关系、君臣关系、朋友关系、兄弟姐妹关系,还有夫妇关系。你们虽然还没结婚,可能后面也有结婚的,可以听到这个课程的话,所以要补一句,在五伦关系里面,不要求别人,不要要道。有可能有人又说了,他学得比我还早,他怎么可以这样?他学得比我们还早,还有哪些情况,那他更可怜,他学到一个误区去了。没学的人还不会到那个误区去,他学了又搞成这个样子,那他更可怜,不应该又苛责他。修学的路上九九八十一关,谁能保证不卡在哪一个关上?而且每一个人关不一样,每个人的短板不一样。我们可不能起一个念头,这么吝啬,我挺慷慨的,他这一生的考题跟我们自己不一定一样。「见人恶,即内省」,不能产生我比他好,高下见又产生了。你哪怕看到他比较吝啬,「于诸众生,视若自己」,再藉由我怎么带动他,怎么护念他。要纯是成就别人的心,不要去见人过,也不要去跟人对立。所以别人对不对,不是最重要,我自己要做对,用这种心态来学经教,我们才不会随着学的经教多,反而见人家过。
我们看「广要道章第十二」,刚刚跟大家有提到,礼是敬而已矣。先跟大家讲一个事例,梁彦光先生,他是隋朝,他转移了他所治理的地方的风俗。而且他是「教民亲爱,莫善于孝」,「安上治民,莫善于礼」,他都用上了。他做相州,这是河南一个地方的刺史。相州这个地方,人民的性情向来都是比较阴险、比较偏颇,人的心念很易变,变化多端。梁彦光到任,他就招来很多品行端正的读书人,在每一个乡村设立一个乡校,不是圣贤人的书不讲。「建国君民,教学为先」,人人都很刻苦,互相勉励。所以他到的时候的人心是很阴险、偏颇,但「人之初,性本善」,你只要好好教,都能转变。所以我们学圣教,首先任何时候都要肯定「人之初,性本善」;我们只要不肯定,我们就会生烦恼,我们就会退心。「信为道元功德母」,你不肯定就是不相信这个真相,你自己不相信自己是本善,不相信别人本善,生烦恼,所以这个大根大本不能动摇。所以相州这个地方的风俗大大的改变。当地有一个姓焦名叫通的人,焦通他侍奉双亲没有尽到为人子之礼,就是无礼无孝。结果他的从兄弟,就是堂兄弟,就跟梁彦光讲了这个事,他所治理的百姓没有尽到为人子的责任。结果梁彦光没有指责他,就把焦通带到孔子庙,然后给他解说,孔子庙里面刚好有韩伯俞的故事,应该有画着像,然后就告诉他韩伯俞的故事。韩伯俞的母亲有一天处罚他,打完之后他就哭了,他母亲说:我打你,你从来不哭,你今天怎么哭了?韩伯俞说:母亲妳今天打我,我都不觉得痛,代表妳老人家力气愈来愈衰了,我奉养您的时间愈来愈少。这个都是至诚的孝心。结果焦通听完就很惭愧,你看本善流露了,觉得自己好像无地自容,后来他回去之后就改过自新,也成为一个品性良善的人。
所以你看这个事例,彰显「教民亲爱,莫善于孝」。而且他做相州刺史,也是尽力提倡礼教(提倡礼教就是提倡伦常,伦理道德),让这个地方风俗转变得很大。所以「移风易俗,莫善于乐」,有音乐。移风易俗也是透过教育的方法,透过礼的教育,透过他自己的以身作则。礼教就是「安上治民,莫善于礼」。他这么善巧,教导焦通,让他改过自新。所以这个故事也给我们彰显「善政不如善教之得名也」,你政治这些制度政令都还办得不错,但那个效果还比不上真正善于教化百姓。像《论语》也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他不犯错,他不一定有羞耻心,是吧!我们也听过,这个国家法律很严,结果他一离开他的国家,到另外一个国家,他就开始乱丢垃圾。因为另外一个国家没有这么严的法律,所以他在自己的国家不丢,为什么?罚款很高,离开他的国度了,他就不这么遵守了,「民免而无耻」。我讲这个都是真的,但是我就不讲哪个国家,讲了我到时候就没有办法到那个国家去结法缘。我们要恒顺众生,你一讲,你讲到东北人,你就举好的东北人,一听到高兴了。你要举反面的例子,哪一省的别讲,讲有一个地方,这样就好了。出言顺人心,是吧!你一讲不好的,哪一省人,那一省人一听,听了有一点不舒服。像比方说,我假如讲到一个故事,比方讲宋朝宋徽宗的宰相,蔡京是个奸臣,我一讲我也很不舒服,跟我同姓。这个都是人之常情,要能体恤到。所以这一句「出言顺人心」,这个也是很重要。所以「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有羞耻心,愿意修正自己。
这是透过这个故事,他把「广要道章」精神用出来了,民风大大的转变。这个风俗,包含他所接触的东西,对人的影响潜移默化。我曾经听一个父亲,他自己观察他的孩子,他说孩子二三岁、三四岁,看到伤害生命的景象他就哭,爸好可怜。后来过了二、三年,他孩子六、七岁了,他自己没有留心到,突然看到孩子看到杀人的场面的时候,杀、杀。你看同样一个小孩,他接触的东西你假如不留心,你看本来这么有恻隐之心的,薰、薰,薰到这么暴力。陈弘谋先生编《五种遗规》,其中一个叫「训俗遗规」,因为这种风俗它是一种环境无形的氛围,影响太大了,一定要尽力来改变风俗。现在国内很可贵,有一些社区它就专门强调孝道、尊老。在一些重要的节庆,重阳节对这个社区的老人恭敬,侍奉他们,这个社区风气不一样。成德当时候在庐江,我们在重阳节的时候,办过三千人的活动,整条街(很大的一条马路)都办活动,满满的。前面坐的全部都是老人家,然后我们这些年轻人侍奉他们,给他们倒茶,给他们送吃的。他们坐在最前面看节目,重阳节办这个活动,很有意义。我记得有一次,因为那时候庐江还没盖好,我们是在附近差不多五公里的地方,有一个净居院培训。刚好有人载我过去,后来上完课要回来,回来的路上看到一个老太太,拿的东西很重,我们一看赶快下车,老太太坐我们的车,送你一程。结果那老太太不大敢,然后旁边,因为我们在那教学住在那,学员都住在那,这些附近的邻居比较认识我。那个老太太不大敢,旁边就有人说那是教育中心的人,没问题,你坐吧!然后她才比较安心就坐上来了,结果就把她载到她要到的地方就请他放下来,虽然不是我开车,老人家到了,我就下车赶快送老人家,然后给她道再见。老人家给我们点点头,走了几步路回头,我给你五块钱。我说不用了,不用了,她又点了一下头,又走了几步路,又回过头来,我真的给你五块钱。老人家这是应该做的,不用。所以你去经历过印象很深,慢慢就会带动那个风气,我们对老人要恭敬。所以古人这些教诲,我们真正相信了,理解了,然后把它用上,对我们的修身齐家,还有利益我们所在的地方,都是真实可以受用的。
好,时间到了,今天先跟大家讲到这里。我们这节课算复习,大概还没有新的进度。
(1)、资源来源于网络公开发表文件,所有资料仅供学习交流;
(2)、本站所发布内容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可以联系客服删除,微信:xsxyd6688;
福德智慧 » 《孝经》(第十三集)师道建立在孝道的基础上 成德法师主讲 2022/1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