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上感应篇汇编》学习分享 成德法师主讲(第五集)2020/3/23 英国威尔士兰彼得

成德法师视频在线观看【点此选集】《太上感应篇汇编》学习分享点此选集

成德法师移动硬盘全套目录【点此查看

成德法师音频机合集目录【点此查看

 

尊敬的诸位同学,大家吉祥。阿弥陀佛!我们课程进入第二周。第一周主要我们谈到感应之理,在《太上感应篇》开篇的总纲就彰显感应的道理,「太上曰:祸福无门,惟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所以惟人,他的心自己感召的,才感来善报恶报。所以善用其心,这个是最根本的问题。我们谈到我们为什么要学这一门课,用的心不同,结果也会不同。今天待会十一点十五到十一点四十五这半个小时,就可以请还没有分享的同学,谈谈我们学这门课的目的是什么;包含我们怎么在学术界行菩萨道、该怎么做,这两个问题都牵扯到我们怎么善用其心。

总纲之后,我们进入第二个部分,示警的段落,让我们有所警惕。因为这个时代要靠伦理道德怕时间比较赶不上,因为学伦理道德人有羞耻心,耻于作恶,但是他要整个明白五伦八德之理有一个过程,一个深入解行的过程;而这个因果教育学了之后,他有敬畏心,他不敢造恶,起的效果快。所以周安士先生说的,人人信因果,天下大治之道也;人人不信因果,天下大乱之道也。但是要让大家信因果,也得要有人去演跟说。演是从自身修身、齐家,乃至带领一个国家得到吉祥,来表演出来,再说这些道理,人家非常认可、信服。所以我们每一个人也都要发愿,自己能够断恶修善,然后在自己的身心,以至于自己的家庭都有非常好的感应、善报,也给这个世间人信心。所以我们示警当中也有一句总明,看了这一句,整个接下来都是在诠释这一句。经文讲到:

【是以天地有司过之神。依人所犯轻重。以夺人算。】

那代表天地有非常多纠察我们过失的神明。当然他们都是依人自己所犯所造的轻罪、重罪来,「夺」是除掉,「算」是百日,就是人的这种福禄寿,这些都会有所加减乘除。我们在《汇编》当中也举到,《华严经》说到,我们从出生就有同生、同名两个天人跟着我们、监察我们。

《汇编》当中在五十五页,还举到明朝汾州王用予的例子,他有因缘到了阴间去。其实能去的人都是有福报的人,因为他铁定终身警惕,他就有受用。王用予他「为人厚重简默,素奉文昌最谨,与里中结社」,在乡里当中结文昌社。「每岁元旦,轮建醮坛」,这醮坛是道教祭祀神明的一个做法、仪式。「祈福于云中山顶之文帝行宫」,在这个地方办法会。「社中俞麟者,以孝谨称,远近皆负笈相从」,这个俞麟是以孝顺、谨慎著称,而且很多远方的人,这个笈是装书的箱子,负笈相从就是都来跟他学习。「又郁从周者,姿伟气俊,议论风生,下笔千言立就」,辩才很好,也很会写文章。「里中推服二子」,就是乡里中都很佩服这两个读书人。

「正统辛酉元旦」,正统是年号,在辛酉年的元旦。「用予先期赴宫宿坛」,要办法会,他先到文昌行宫来做准备,他就梦到文昌帝君升殿了。因为这个文比较长,我们这个课程只有四十个小时,成德就比较简单来谈一下。文昌帝君升殿,就很多各方的神都汇集过来汇报情况。因为送来很多考虑要录取的这些榜单,「帝君一一披阅,每名下书一押,亦有踌躇不下笔者」,他要确认是不是录取,也有一些他很犹豫,没有下决定。然后他就交代各省的城隍,「速查阴德之家、仁厚之子,报名以换榜中未押者」。有一些是本来要考上的,但是因为可能做了一些损阴德事,就福报折损了,所以文昌帝君在交代,赶紧再查查,有没有哪些人家积德厚,转变了命运,可以录取的。

这个王用予刚好都在旁边听,结果突然「殿内传呼王用予入见」。王用予被叫到了,也是战战兢兢,就过来了。文昌帝君告诉他,「功名事,为天曹祕录,未可轻泄」,不能轻易泄露,天机不可泄露。「因汝至诚,十余年如一日,故召汝析之」,跟他缘分很深,觉得他很真诚供奉文昌帝君,而且十余年都是一样的态度,所以找他来其实是藉这个机缘点化他。所以佛菩萨、这些尊神都是慈悲来成就我们的。然后就提醒他:「汝祖父甚朴谨。」我们看到这些字,都可以反观得受用。朴,很朴实,不虚华;谨是很谨慎。人一不谨慎,很可能就会造下大祸的事情,所谓一失足成千古恨。所以谨慎为保家之本,当然也是保身之本。「自食其力,从无负人」,从没有辜负人。所以我们答应别人的事情,也都要放在心上,不可以失约。当然,面对所有爱护我们的人,我们也要报他们的恩,不要辜负他们的付出。「已注尔前榜乡科」,因为这个已经点出来,都是受到祖先的庇荫,「积善之家,必有余庆」。本来你是前榜,就是上一次就应该考取功名,「彰传家忠厚之报」,彰显你们家忠厚之报。「因汝平生遇神佛稽首」,去拜神佛的时候,「但默求功名如意」,其实这个根源是自我,自私了。「及妻杨氏病痊」,顾及的是情爱,希望自己的太太病可以痊愈,「白头相保」,可以白头偕老。「孀母在堂,并未祈佑一语」,孀母是指他的母亲比较年轻就守寡,把他养育长大是很不容易的,可是他居然没有为他母亲祈求过一句话,其实也代表母亲之恩还没有能够放在心上。所以这不是自己的福报,这其实还是祖先的福报庇荫。因为你这样的态度,「以此降尔两科」,就是你延后两次的科举才上榜。其实这里也提醒我们,可能我们所求不如意的时候,最要反省的就是孝道这一块,百善孝为先。所以诸事不顺因不孝,真孝了,「孝悌之至,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无所不通」。而且还很具体告诉他,中在下一次发榜的五十三名。「汝宜改行」,要改变自己的行持,要赶紧好好行孝,积极行善,「毋更触天心」,不要再触怒上天鬼神。「用予叩头谢罪」。

「帝君又曰:同社周吉,今科本省解元也」,就是一个省的第一名是解元,举人当中第一名。「时社中惟吉最恂懦,而文字复不胜诸人。闻之不胜愕然」。他一听,他文昌社当中,周吉是比较恂懦,就是谨慎,稍微比较懦弱,而且他的文章一般一般,也不是很突出。听了他就很惊讶,他紧接着就请教了,「因叩问中元之故」,为什么是他中解元?「帝君曰:周吉父祖」,他的父亲、祖父,「俱为士」,都是读书人。「从无一字入公门」,就是他们三代人没有打过官司。「从不奸淫一妇女。相沿三代,未尝形人一短」,就是去张扬人家的短处,「暴人一恶」,去暴露人家的恶事。难怪刚刚前面说「彰传家忠厚之报」,这是很厚道的人家。「且其曾祖作『百忍说』以劝人」,他的曾祖父做「百忍说」劝人,「感化者多」。假如有一个人感动,就影响这一个人的后代子孙,这是很大的阴德。「故其父子祖孙,以简静基福者六十余年」,他们三代人以简朴、清净,积累了很厚的福报,而且时间长达六十年。「最上阴德」,而且是没有去张扬自己,积的都是阴德,大部分的人都不知道。「上帝克嘉,注昌三代」,特别嘉许要彰显他们家的这些阴德,所以他们三代都会发达。「今吉发元,特福泽之肇端耳」,只是他们家兴旺的开端而已。

「用予复叩首云」,王用予听完,应该是理解了,但是还有不解之处,马上叩首请教:「同社俞麟、郁从周」,这两个人是最被肯定的,「未审发科第否」,那他们有没有考上?「帝君检阅太原士子册,色若不怿云」,这个怿是喜悦,不怿就是看了一下很不高兴。然后说道:「俞麟应得一科」,他本来是该中的,「因事亲腹诽,且谿刻论人」,就是刻薄,讲话很犀利,「不近情理,而妄以君子自命」,还觉得自己是君子的修养。「故黜其科」,就是夺取他的功名了,「使其穷年潦倒诸生间矣」,终年考不上功名,只是个穷秀才。「用予请问:何谓腹诽?帝君曰:彼于父母,言语举动」,跟父母言行的应对,「心辄不然」,在言语应对当中,心里有那种不以为然的心态,「但勉强不露声色」,他没有表现出来。「浮沉顺之」,浮沉顺之就是都是应付父母的。「真性日离」,人用应付的态度,好了、好了,知道了、知道了,当然这个在语气当中还没有像俞麟这样,俞麟是不露声色,刚刚那个语气算是有不耐烦,但也都是应付父母。这些态度,真性日离,就是我们本有这种父子有亲、知恩报恩的心,慢慢慢慢就愈离愈远,被这些习气覆盖住了。「伪以相与」,伪就是很虚伪,来应对父母。「是视亲如路人矣」,就把父母当作一般的路人而已。「假行窃名」,他这些行为都是言行不一,所以假装的行为,盗取了孝子的名,因为前面讲到他是以孝谨著称。所以这样的行为,「最撄神怒」,撄是触犯,最让神气愤。「故尔罚之」,因此把他的功名削掉了。

刚刚这一段腹诽、谿刻论人、不近情理,其实在我们这一代人,我们假如不是从小扎根,又比较自我的话,要不犯这些过失其实也不容易。而王用予他有这个因缘到了阴间去,这个故事是非常珍贵的。其实帝君只是透过他这个缘,来劝勉我们全天下,以至于后世的人,甚至是读书人,决定不能犯这样的错。我们就要反思在尽孝当中的态度,起心动念处,包含自己言语有没有苛刻、有没有近人情?「出言要顺人心」,「柔和质直摄生德」,「怡吾色,柔吾声」,「和颜爱语,劝谕策进」才对。

接着谈到郁从周,帝君说他「生畀异才」,畀是给予,上天给了他很好的才能、禀赋,命中应该是二十六岁成进士,三十岁左右应该升到中丞,四十五晋升到大司空,「兼领司农、司寇诸印」,这个官可能是宰相以下最大的官,「五十四以少保致仕」,少保是太子的老师。致仕,他是五十四岁告老还乡,卸下公职。「至六十九岁善终」,这个福报算是相当大。但是他「缘自十七岁为诸生后」,他考上秀才以后,「恃才傲物」,很傲慢,对人事物看不上眼。「谐谑讥弹,语多凑巧」,他等于是这些开玩笑当中,人家听了之后会觉得他思惟很敏捷,甚至于还会逗得大家都笑。但「冥司录其轻薄口过」,因为这个言语当中,可能会有对人的不恭敬、轻浮,「已满二千四百七十余条」,你看记得这么清楚。「上帝震怒,注于阴恶籍中,悉除所有」,就是他造了那么多恶,已经都记载。「天地有司过之神,依人所犯轻重,以夺人算」,所以这个算到现在已经所有的福报都去掉了。假如他不知悔改,这个口过只要超过三千条,「将夺其寿算矣」。所以我们说禄尽人亡,他的福报折到最后了,即使他有六十九岁的命也会夭折,就走了。(从这里我们就冷静,现在很多年轻人、中年人猝死,看起来工作、地位都不错,怎么会这样?这个也很可能他们命中是有福报,但是折损得太厉害。这些例子都值得我们警惕。)这是他可能要遭的祸患。「将录其子孙入丐籍矣」,他会殃及子孙,子孙会变成乞丐。大家想一想,假如他没有造这些口过,二十六岁就考上进士了,之后都是当那么大的官。他假如又好好教育后代,那他这个家族不知道要兴旺多长。结果你看,因为他一个人,不只害己,还把后代都给误了。「伤天地之和,犯神明之忌,莫此为甚」,没有比这个更厉害的,就是造严重的口过。「故其罪与杀生、邪淫等。尔辈慎之」,帝君也藉这个机会提醒王用予,你们这一辈都要慎重。

「良久」,过了一段时间,「又谕云」,帝君也是很慈悲,过了一段时间又继续叮咛到:「淫杀口过,丝粟有报,不待言矣」,犯邪淫、杀业、口过,这些恶的行为再小,以后都会有报,这个就不再多说了。「但淫杀二业」,懂得自爱的人,「犹知禁戒」。「至于口头讪笑,随意讥弹,诛隐贼心,习矣不察」,这一段特别重要,这一段也让我们想到《无量寿经》说「善护口业,不讥他过」。一般都是身口意,但《无量寿经》讲口身意,可见得口业最难守,而且口业也会很容易让心不清净,就跟往生谈不上,此生就很难不遭恶报。所以这里分析到,因为口头上开玩笑,随意的讽刺他人,冥冥中我们的心已经愈背离真诚、背离厚道,习矣不察,因为习惯了,察不到。所以最后「究至言貌心胸,尽成轻薄」,我们的容貌、言语、胸怀,就不知不觉被这个习气影响,变得轻薄。「鬼神悉记,凶恶相随」,这个凶灾恶报跟着很快就要现前。

其实念到这里,成德也回想自己念初中、高中,当时候也不明伦理、道德、因果,也是常常逞口舌之快,跟人开玩笑,这个想想也是造了不少罪业。所以现在讲到这里,今天晚上就要忏悔曾经犯过的这些过失,还有得罪的人。这个忏悔一来是忏罪,更重要的能够提醒自己的心,不能再犯这样的过。尤其是我们当生想要脱离轮回,就不能再造轮回因,随缘消旧业,不再造新殃。

所以这里感叹,「向来福泽胎元」,本来是一个很有福报的人,「顿易为贫穷躯壳,可惜可惧」,非常可惜,最后走的这样的命运。「汝当广劝世人,鉴兹为戒」,藉由他这个缘,他明白这个真相以后,可以劝世人引以为戒。「毋烦吾签榜时大费踌躇也」,不要再让我每一次要最后定这些榜单,这么犹豫难办。「用予再拜而退,晨钟惊寤,鸡三唱矣」,这个梦醒过来,公鸡已经三鸣了。「遂叩谢而援笔记之」,叩谢文昌帝君,赶快拿笔来把所听闻的都记下来。「及秋榜开时」,确实「周吉果冠一省」,如他梦中所听,「用予因布此告世云」,公告给世间。这个故事就彰显「天地有司过之神,依人所犯轻重,以夺人算」的事实真相。

接下来这个六十页的第三行故事,也让人很深刻,我们也学习一下。宋朝光孝安禅师,他修行功夫很深,他在禅定中刚好见到两个出家人在谈话。「初有天神拥护、倾听,久之散去」,他们一开始谈话就感召很多天神来拥护,可能他们谈的,接下来有讲到散去,这天神后来慢慢的都走了。「俄而恶鬼唾骂,仍扫脚迹」,后来变成身边有恶鬼给他们吐口水骂他们,就很厌恶他们的行为,而且他们走过的足迹还把它们扫掉,就特别讨厌他们。不是人皆恶之,这里是鬼都恶之。所以指人这个念头真的会影响整个法界,影响身边不只是人,连其他空间维次都会影响。「盖二僧初论佛法,次叙间阔」,就是闲聊,一开始是因为谈佛法,「末谈利养」,就是谈名闻利养。「夫谈及世事,尚被鬼神瞋责」,谈这些世间的名利,还被鬼神给责备,这是这个公案给我们的启示。所以我们「不欣世语,乐在正论」,身边的有缘众生都得利;我们谈世间这些名闻利养、五欲六尘、自私自利、贪瞋痴慢,还惹得鬼神的斥责。而且我们要谨慎,我们这个念头一起来,就感召很多魔子魔孙的加持,所以愈谈可能就收不了尾了。所以一谈论佛法,得佛菩萨加持;一谈论世间这些名闻利养、五欲六尘,就是魔王魔子魔孙加持。所以我们现在要走这条路,要弘扬正法,这是会震动魔宫,我们无始劫的冤亲债主也会来障碍。所以一念不正,感来的阻力是非常大;一念正,感来的助力也是不可思议。所以差之毫厘,这个毫厘是一个念头,谬以千里。接着又叮咛:「况今人之身口意业,有不止此者。」这出家人只是谈利养,就感召这个情况,而现在人造的身口意远远超过这些。「其为神瞋鬼责,又当何如?亦可畏已!」现在的身口业更重了,感召来的祸跟恶事就更多了。其实我们现在的人在看,写这个话的可能是几百年前的人,所以这句,况今人之身口意业,我们可能又比他们那时候不知道严重多少。

所以真正深明因果,这个时代的人拼命往三恶道跳,甚至是往地狱走,我们看到这个现象,要自度度他,要大力去弘扬因果教育。而且弘扬决定不是在未来,我们当下就用这个菩提心在深入因果报应的教诲,就是功德。我们明白多少,现在就力行多少,那也是在给所有汉学院的同学们,甚至是所有汉学院的长辈、职工,你也在给他们做表率。所以作之君、作之亲、作之师,那个作之君是以身作则,可不是说你地位高了才能作之君。佛法是圆融的、无碍的,我们在任何一个角色都可以作之君、作之亲、作之师,我们都把那个精神展现出来。但是因为因缘、角色不同,进退的道理、角度也不同。比方说我们是晚辈,要作之君,那就是以身作则,做给长辈看,但不能用言说去指正。你是上,你可以,底下的人信任你,你可以指正,但是对长者最重要是多做少说。所以对上要感化,正己化人;对平辈是劝化;对下一辈是教化。所以孩子三岁、五岁,要好好教,家道严整,把他们的德行能够树立起来。当然对晚辈是教化,但是也不要执着这句话,假如这个晚辈已经十三、四岁,而且有牴触心理,对长者也不是很认同,这个时候也不能讲太多,甚至于还得是做给他看。

所以任何一句教诲我们要了解它的义理,了解它客观的这些条件,可不能听了之后又变成执着,「好,对晚辈就是好好教化他们!」存心重要、明理重要、柔软重要,不然学什么又着什么相就麻烦了。所以佛门说五度如盲,般若为眼。五度是指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再延伸开来,指一切的善行。但是这五度,盲是看不见。般若为眼,般若像眼睛一样,代表这个有般若才是波罗蜜,到彼岸。布施有般若才叫布施波罗蜜,持戒有般若才叫持戒波罗蜜,这个才能够到彼岸,才能出离轮回生死。假如没有般若,其余五度都是轮回边的福报事而已,出不了。但是般若就是不取于相,如如不动,就是不能着相,不能产生执着点,不能在境界当中产生分别执着。自己已经是用分别执着的妄心了,自己不得受用,怎么可能去利益到他人?所谓自己不能度而能度人,那我们就无有是处。所以一执成病,不能产生执着点。所以每一句法我们学了,用正确的心态,就有自受用;进一步,正己自然化人,就有他受用。我们看下一句经文,就进一步阐述,「以夺人算」之后会产生什么样的情况。

【算减则贫耗。多逢忧患。】

我们在这个时节因缘学习《太上感应篇》,应该是颇有感触,因为这一段时间都是疫情,我们看到这个『多逢忧患』,我们现在也在这个共业当中。所以我们读《太上感应篇》这一段,「以夺人算,算减则贫耗,多逢忧患,人皆恶之,刑祸随之」,这个用黄念老的话,就是谨防业力发动。我们都没有好好警惕、观照自己的内心,等到这个身口意积到折损了自己一生的福报的时候,这个业力一发动,我们真的是招架不住。就像现在整个地球的共业现前,好多人也是很忧虑,然后很多国家的情况不容乐观。就像《无量寿经》上说,「五烧五痛,久后转剧。汝等转相教诫,如佛经法,无得犯也。」这一句话佛也是提醒我们,要好好去告诉大家善有善报的道理、五伦八德的道理,让人明理,不能卷进去这么大的共业之中。所以现在这个时节因缘让我们也是自我警惕,进一步「兴大悲,愍有情」,能够来宣讲因果教育、宣讲正法,才能根本化解地球上的灾难。所谓「菩萨畏因,众生畏果」,从因上解决,只有靠「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所以我们期许,这一生就全心全意弘扬汉学、弘扬正法,其他各个行业不乏人才,这个弘法利生特别缺人才。就像老法师当时候感叹,他一个人在海外弘法,每次回去就跟李炳南老师说:「老师,你多培养一个学生吧。」提了好多次,最后李炳老说:「你帮我找学生去。」就是能真正发这样的愿不容易。所以诸位同学们要珍惜福报,就像我们现在本二,有十几位同学一起,大家都是发愿的人,能够这样一起这么多年如切如磋,这样的福报在世间也不多。老和尚在美国见到黄念祖老居士,那真的是那种高兴,成德现在想想都能感觉到一点,遇到真正的同道中人。所以老人家每一年一定到北京去看黄念老。

我们看《汇编》讲到,「自此至算尽则死,皆实言夺算之事也」,就是把以夺人算讲清楚。「贫是无财,耗是家破」,这个贫耗,贫就是没有财富了,耗是家破人亡。「多逢」,就是言不善之人处处会遇到「忧患」。「忧出于己」,心很不安,担忧很多事情;「患生于外」,这个患就是灾难,那就没有安全感。

其实实在讲,目前这场瘟疫下来,全世界谁觉得有安全感?只有一种人,就是深信因果的人、深信真理的人,他理得心会安,他知道共业当中有别业,他不操心。那可能很多人会说,「可能他也有前世造恶业,那他假如得病了呢,他心还安吗?」真正明理的人,不是说顺境的时候能安,逆境的时候都能安。就像师长老人家最近劝勉我们,你看这个灾难来,就是提醒我们直接走念佛求生净土横超三界的路,不要留恋世间。真的灾祸来,不要害怕、不要担心,只要肯念佛,这个业报报了,我们去西方作佛。所以连灾祸在念佛人来讲也不是坏事情,它是送我们去作佛,那就事事是好事,没有什么好恐惧的。当然谈到这里,不是说大家不要谨慎,这个又听偏了。一执成病,我们听法不能听偏、听执着。我们今天谨慎,不是因为自己很怕死,人不能怕死,谨慎是不要因为我去影响到任何人,这才是慈悲、才是大局为重。《无量寿经》安我们的心,已经把最严重的情况都告诉我们了,「假使大火满三千」,这个比瘟疫还厉害,连这样都不要担心,「乘佛威德悉能超」。这个是「光中极尊、佛中之王」的愿力来加持我们,不要担心。

接着说,「盖不善之人,其欺掩为神所窥」,不善的人他纵使再怎么欺瞒掩饰,还是不可能瞒得过神。「故贫耗忧患,接踵而至」,就免不了这样的果报。我们举一个后面六十一页最后一行的例子。「奉符令」,奉符这个地方的县令「钱若愚」,这一位人士「奸险隐愎」。其实我们看《汇编》,用心看,每个字都不能滑过,都给我们很重要的警惕,这个人会得忧患、恶报,都出在心地问题:第一个奸,奸诈,不行;第二个险,阴险;第三,隐,隐就是欺瞒,不光明磊落;愎,固执,尤其当官还刚愎自用,那造的业大了,影响的人愈多造的业愈重。「早岁补官,在处多不成任」,就是他补上一个官职,到位之后往往都不到任期这个缘就变了,代表他的福报一直在折损,一直福报不能现前。「晚益困阨」,到了他晚年更加的生活困难,「子女沦丧」,子女也很凄惨,甚至都有早亡的,「衣食不继」,整个家衣食都不继。「因祈于神」,他等于是跟俞净意公一样,祈求上天降福,甚至于可能也写了这个奏文,怎么我会是这样的结果?

所以从这里看出来,人在连续得到恶报的时候,也不见得能反省,关键还是不信因果。所以为什么师长老人家去受了具足戒,李炳南老师远远看着师长还要提醒他:「你要信佛,你要信佛!」所以信真理、信经典、信因果,也是很不简单的善根。「梦神曰:汝以罪恶夺算至此,尚苦贫耗耶?」你就是因为犯了罪恶,才会落得这样的下场。可能这个苦报还会继续下去,甚至这个耗,他可能连命都要保不住了,怎么还敢来祈福?接着下一句:

【人皆恶之。】

『恶』是厌弃。引了道家的「《玉枢经》曰:若人不修善业,天必为之斩神摄魄,使之颠倒」。然后「人所厌恶,人所嫌害」,就很讨厌他、很嫌弃他。这个真相我们也要反思,我们说这个人心神不宁,很可能也会跟造恶有关,就被斩神摄魄了。从这里我们想起夏莲居老居士给我们的一段法语,「天赐之福,先开其慧;天降之罚,先夺其魄」,跟《玉枢经》讲的一样。所以这些入境界的善知识,他们讲出来也都跟儒释道的经教相应,英雄所见大略相同。夏老提醒到,什么是天开其慧?惭愧、奋发、改过,这是天开其慧;天夺其魄是什么征兆、什么现象?悠忽,就恍恍惚惚,都没有什么志向;昏惰,没有志向就变成每天消福报。没有志向其实也是都不知恩,有知恩的人他就会报恩,报恩就是他的人生方向目标。悠忽、昏惰,就浑浑噩噩,很懈怠;自欺,就不承认自己的过;饰非,还会掩饰自己的过,这天夺其魄。所以刚刚那个例子,钱若愚他自己跟家庭都搞成这样了,他还是自欺,并没有承认,承认了他就不会又去跟神明抱怨。

这一段也是提醒我们,修行当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叫自我勘验。就像我们学习都有月考、期末考,它是在检查我们学的效果。同样,我们修行是得力还是不得力、是提升还是堕落,这个师父领进门,修行还要靠我们个人。勘验,学的真的是有进步、状态不错,这个就好像《了凡四训》当中说到的,「明须良朋提醒,幽须鬼神证明,一心忏悔」,这样去勇猛的断恶修善,「经一七、二七,以至一月、二月、三月,必有效验」。我们前面还讲到,半个月就会有感觉了,这个功夫就会觉得比较使得上力了。什么现象?「或觉心神恬旷」,心情愉快,心胸开阔;「或觉智慧顿开」,好像什么事情一想可以想通,可以提起什么经教、正念;「或处冗沓而触念皆通」,处在很繁杂的事务,但是都很有灵感,很有正思惟,从容应对,都有好的心念跟方法;「或遇怨仇而回瞋作喜」,遇到过去生算是比较结怨的因缘,这个瞋心反而能够回转反思、逆来顺受,回瞋作喜;「或梦吐黑物」,梦中吐出不好的东西;「或梦往圣先贤,提携接引」,梦到周公、梦到孔子,这好事,梦到师父,好事,师父来加持点化我们;「或梦飞步太虚,或梦幢幡宝盖,种种胜事」,这个都是祥兆、瑞相,「皆过消罪灭之象也。然不得执此自高,画而不进」,不能画地自限。人一觉得自己很不错了,这个就有这种慢心起来,就不能再提升,只能往下降了。这一句也告诉我们,不得执此自高,这个执就是不能出现执着,一出现执着,贪瞋痴慢就跟着上来了。刚刚我们提到般若为眼,都不能着相,一执会成病。

所以这里也提醒我们,黄念祖老居士说进一退九,进一个退九个,是我们阎浮提的常态,退缘太多了;再来,进一步退了九步;第三个,进一步退九步的危险出现。以此自高的话,那就是进一步退九步的危险产生了。而且这个危险出来,他还不以为然,可能就误了他一生,或者误他三年、五年都有可能。这个执着一产生,除非遇到善知识破他的执着,不然当局者迷,就不容易了。可是要真的能遇到人家点拨,除非我们有闻过欣的态度,不然这样的机缘也不容易出现。所以后面又举了一个蘧伯玉先生他的心态,不断的日日知非、日日改过,必然有好的感应,所以「古人改过之学如此」。

接着这一段也很重要,「吾辈身为凡流」,这句话我们肯用心去领受的,当下就有自知之明,我们是搞了无始劫轮回的凡夫、凡流,不能傲慢。「过恶猬集」,我们过去现在所犯的过失,就像刺猬牠身上的刺那么多,算都算不清楚。但是「回思往事」,反观我们走过的路,「常若不见其有过者,心粗而眼翳也」。

其实看到这一段,成德自己也是寒毛直竖,也是出冷汗。这十多年来在学习、在推广传统文化,很多时候都看不到自己的问题。后来经过若干年,才看到一些以前犯的错,而且都很重。真的是觉得佛菩萨、天神慈悲,还没有降罪于自己,可能都已经给很多人不好的影响了。所以想起来真的是战战兢兢,不敢辜负佛菩萨、神明的宽恕,得要确实是自己要戴罪立功。而《群书治要》说,「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也不容易。所以回思往事,常若不见有过,就是自己没有看出来问题在哪。其实假如自己没有看出以前的错,以后能不犯吗?很难。所以我们常说要总结经验,总结走过来的路。这一点,像李越老师带领我们福州的团队,他们办扎根班,事前都一、二个月就准备规画,办班完都会全面检讨,以做为下一次办班的一个很好的借鉴,这就是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这样的态度可贵,这个都是成德要向他们学习的地方,这个也是落实普贤行。普贤行第一个,礼敬诸佛,所以对这件事,对每一个来上课的同学们都恭敬,不敢轻慢这件事,不敢轻慢任何一个人。然后广修供养,总结经验,这样才能利益到来上课的人,才能利益到所有参与的人做得更好。所以普贤行就在我们生活、工作、处事待人接物中,是一不是二,二就不是佛法了,佛法是不二法。所以回思往事,反躬自省,这个也是普贤行的忏悔业障。了凡先生提醒我们,我们不能见过那就心粗而眼翳,眼翳就是眼睛有病。

接下来这一段也就是提醒我们,我们修学假如不得力,也会有一些征兆。「然人之过恶深重者,亦有效验」,就是有一些证据可以观察出来。「或心神昏塞,转头即忘」。念到这里,成德现在这个现象比较多,但是很感谢大家,也感谢院长、汉学院的信任,让成德来分享这一门课,好像转头即忘的现象比较改善,这个有佛菩萨加持。所以还是责任的承担是成长的开始,就比较不容易懈怠。「或无事而常烦恼」,我们就要真正理得心安去明理,不能常烦恼。「或见君子而赧然消沮」,这个成德看了也颇有感触,见到师长就好像不好意思,铁定是自己做得很不足,还有很多错误之处,自己惭愧,就是自己也不好意思见到师长,愧对。但是有这个感觉了,自己是更深刻的去反省,不能产生因为赧然然后就不想去见师长,那就麻烦了。善知识的加持力很强,真的是可以消我们的罪业。还是我们还得多亲近师长,「能亲仁,无限好,德日进,过日少」。不能消沮,消极沮丧不好,这一消极沮丧,魔王得其便,麻烦了。「或闻正论而不乐」,其实这些现象都是我们烦恼心起来才会这样。「或施惠而人反怨」,给人家恩惠,人家反而怨恨我们。「或夜梦颠倒」,所以作梦也是勘验自己的一个机会点。「甚则妄言失志」,一谈起话来就是比较消极、悲观这样。「皆作孽之相也。苟一类此」,假如我们身心有像刚刚那个现象,其中有一个的,「即须奋发」,刚刚夏老说的,要惭愧、奋发、改过,这样就从祸转成天要降福了。「舍旧图新,幸勿自误」,决定不能误了自己这一生得人身、闻正法、了脱生死的机缘。

我们从《玉枢经》这段教诲可以反思到,在我们修学的过程当中自我勘验是非常的重要。就像《玉枢经》所叙述的,像夏老所开示的,像了凡先生所提醒的,「不修善业,天必为之斩神摄魄,使之颠倒」,状态愈来愈不好;「人所厌恶,人所嫌害」,人家不欢喜他,嫌弃他、迫害他。「今夫恨人之欺我者」,所以当一个人他遇到境界,人家对他不敬、欺负他,他非常的怨恨,就是心里常常都觉得是上天对他不公平,人家都欺负他,有这种心态。接下来说的,「岂知天夺其鉴,令不逢世乎」,怎么知道这可能是天,我们说降罪于他,所以他的整个心态偏掉,自己没有反省判断的能力了。其实假如是学过《太上感应篇》,「祸福无门,惟人自召」,愈遇到别人欺负他、对他不好,这个时候更要反省自己。但是假如没有这样的心态,他这个人就会愈来心态愈偏、愈来愈怨天尤人,愈是这样恶性循环,他就觉得处处不如意。令不逢世乎,我们人常常在那感叹生不逢时,那个其实都已经落入埋怨当中了。

「自今有幸」,现在我们何其有幸,能够明白道理,明白这个感应的真相。「当请易志洗心,从善去恶」,这劝请我们要转变志向,当然就不要再去追名逐利、再去造作恶业。洗心革面,重新做人,从善去恶,「则天心仁恕」,上天是仁慈宽恕的,「不诛悔罪之人」,绝对不会降罪给忏悔罪过的人。则「前愆可赎」,愆是过错,之前的过错可以忏悔掉,可以赎罪,「后行可图」,以后改往修来,《无量寿经》说「洒心易行,自然感降,所愿辄得」,以后还是大有作为。「生知、困知,成功则一,万毋自弃也」。这里又提到《中庸》的教诲,《中庸》提到,「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强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每个人根性不一样,但是只要他终于能够醒过来,改过迁善,那都可以扭转这个恶运、恶果,万万不能自暴自弃,不能随顺习气。所谓回头是岸,最重要的就是转变错误的心态,不再抱怨,能够反求诸己。「万毋自弃」,这个也让我们想到《中庸》说的「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能下这样的决心,相信一定可以改掉习性,改造命运。

接着这一段注解也很重要,「行恶之人,人人厌恶。盖公道在人,亦其良心本善处」,人的良心都是与好善相应,然后都是对于恶事是不认可的。而「但望推此一念」,能够推此良心本善处,就是人时时,我们说凭良心的话,「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就像孟子说的,仁义礼智是人之四端,「羞恶之心,义之端也」。所以我们这个良心本性起作用了,那就能够见善如不及,「纵去远,以渐跻」;见不善如探汤,见到不善的,就像去探那个滚烫的汤,一下子就缩回来,不愿意违背良心。「自勉于有善无恶之地」,就是期许自己能往纯净纯善的境界去努力。

「若徒疾人之恶」,这个提醒就很重要了,若只是很讨厌别人造恶。所以我们说羞恶之心,是人的良知,对于恶事本来他就不愿意去做。但假如我们落成嫉恶如仇,那用佛家讲,这个瞋恨心就太重了,都是非常嫌弃人家恶,「而不去己之恶」,但是不去掉自己的恶,「岂免又为人恶哉」。就是说,假如我们都是变成都在嫌弃人家、讨厌人家的恶,而不去掉自己内在的恶或者自己的习气,事实上我们本身就已经常常都是自己的习气在做主了。常常见人家恶,我们的对立情绪、脾气就会比较大。最后这句「岂免又为人恶哉」,到时候变成,我们半斤笑人家八两,那铁定人家也批评我们,看我们笑话。而且《文昌帝君阴骘文》讲到「悯人之孤,容人之过」,这个有味道,这个就是孔子说的恕道。

怜悯人家造恶,因为「可恶之人必有可怜之处」。像我们深信因果,他的行为不好是结果,必有原因。哪一个孩子出来凶神恶煞?都是很可爱,都是赤子之心。可是「苟不教,性乃迁」,他的家庭教育、成长背景、成长环境不好,他才堕落。我们时时都要坚信「人之初,性本善」,然后包容、怜悯人家「苟不教,性乃迁」。

而从人情事理当中来看,我们今天假如不能调伏自己的贪瞋痴慢,要去责备别人贪瞋痴慢,人家是很不服气的。所谓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才能非诸人。我们没有了这些习气,再去劝勉别人,人家才能够心服口服。而我们今天没有明明德,很难亲民;我们今天没有能够不见世间过,那要让人家佩服也很困难。所以六祖大师说,「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这个非常重要,但是这一关确实也不容易过。

所以我们祖师慈悲,蕅益大师有一段法语讲,「内不见有我,则我无能」。这个内不见有我,就是不要执着这个身是我,执着之后,就有自己的这种受想行识,自己的感受、思想,然后我喜欢什么、我讨厌什么,这种感受、思想就相续不间断,愈来愈觉得这个身是我,这个感受是我的感受。甚至西方人讲一句话,「我思故我在」。成德以前在教科书里面也都读过这句话,这句话在西方是很伟大的一句话。用佛家来讲,我思那个思是什么?起心动念、分别执着。故我在,什么在?妄心做主。所以我们何其有幸,遇到佛法,彻底觉悟之法。怎么恢复本性?要舍识,舍掉妄想分别执着的这种情识。第六意识分别,第七意识执着,第八阿赖耶识落印象,这些都要放下的。真心离念,要慢慢放下这些分别执着,自性才能恢复。我们很喜欢想,结果那个想又都是分别执着,愈想愈分别、愈想愈执着,那离真心愈来愈远。所以「无量光寿,是我本觉,起心念佛,方名始觉」,「始本不离」,就是你这个佛号一直不间断,这个分别执着进不来,始本不离,才能直趋觉路。这是一个微妙之法,因为让我们不起心动念、不分别执着太难了,很难很难做到,没念头做不到;用这一念抵一切妄念。我们太难不执着慈悲,就让我们执着这一句万德洪名,但其他不能执着。而这一句万德洪名,又含有阿弥陀佛果地当中的圆满功德,所以叫万德洪名。所以这个真的是第一法门,太善巧、太慈悲、太圆满!但是这个法门唯佛与佛乃能知,这是佛果地上的境界,菩萨、声闻、缘觉也说不清楚,因为那不是他们的境界。「如来功德佛自知,唯有世尊能开示。」

所以蕅益大师讲的,「内不见有我,则我无能」,就是不要执着这个我执。我们念念为他人着想,这个贪瞋痴慢就没有基础了。瞋怎么来的?贪,贪不到了,「你怎么可以不照我的做!你怎么可以没顾及我的需要!」瞋就上来了。那都是念念为他人,真正为他人才是真正为自己。所以为什么《了凡四训》当中说的,「公则为真」,「私则为假」。你为公,因为真正的真相,我们真正的我是法身,一切法就是我的身,叫法身,所以一切众生都是我们自己的心变现的,怎么不是我?可是我们现在就执着这个身是我,这个身见破不掉。所以佛家比喻的,我们本来是大海,现在误以为一个小水泡是我。把这个水泡打破,它这个水泡就回归到本来的大海了。所以祖师有一句话讲,「人生似瓦盆,打破了方见真空」,这个真空就是真我。那瓦盆打破了,瓦盆在哪?它跟虚空不就是一了吗?人真正无私无我了,他就恢复本来。所以「以虚空之心,发虚空之愿,行虚空之行,证虚空之果,亦无虚空之相可得」。这个法语都很有味道,但是要做到不容易,可是这样的法语,我们真正在烦恼当中一读它,讲的是事实,就比较容易冷静下来。

「内不见有我,则我无能」,这个我执才不会又作祟了。「外不见有人,则人无过」,哪有内外?全部是自己的心现识变,我们现在是产生了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才有这些对立、分别。所以外不见有人,他了解整个都是自己的心现识变,哪有内跟外、哪有你我他?既然没有他人,那他人哪来的过?根本是自己的心错了。所以「一味痴呆,深自惭愧」,那就真正知道都是自己心现识变,自己错了。这个一味痴呆,就是不要再自作聪明,不要再任自己的这些贪瞋痴、分别执着的念头相续了,就要老实一点,只此一生做痴汉,不要再自作聪明,老实听话、老实念佛。深自惭愧,为什么我会轮回?自己无始劫来都是随顺自己的烦恼习气,深自惭愧。「劣智慢心」,粗劣的小聪明,傲慢的心,这个见人过也是我们的慢心。「痛自改革」,这个四大烦恼,我见、我慢,都要痛自改革,痛下决心,才可以调伏得了。真的得要发勇猛心,立决定志,不顾生死,不计成败,才可以渐渐调伏。

这个是蕅益大师的慈悲,用法语护念我们,不能落入见人过。包含《论语》,孔子也藉由子贡的例子在提醒我们。「子贡方人」,刚好在批评人。孔子说:「赐也贤乎哉?夫我则不暇。」他提醒学生,你是很贤德了吗,怎么有资格去批评人?假如是我,我根本没有那个时间。就孔子这一句话,也道出了一个「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真正向道的人,根本对治自己的问题时间都不够用。这个夏老他修学过程的领悟也跟孔老夫子完全一样,夏老说的,真正学道之人,「无剪爪之暇」,连剪手指甲的时间有时候都拿不出来,忽略了,「安有功夫说闲话?」所以我们珍惜这些教诲,对治我们菩提道上的这些挑战,关关难过,关关要过,这个不见世间过就是一关。整个《太上感应篇》每一句可能就是一关,都是我们无始劫来带的习气,这个我们之后再来探讨。

后面举的一些例子,这些都是弄权一时、凄凉万古之人,百姓都很厌恶他们,因为都被他们迫害。最后他们也都下场非常的凄惨,而且殃及子孙,甚至于生生世世都还在酬偿业报。下一句:

【刑祸随之。】

「刑,是官罚。祸,是天殃。随,跟定不离之意。太虚真人曰:人若遇我以祸,我以福往,则福德之气,恒生于我」。这一段法语有味道,这个就像老法师开示的,「生活在感恩的世界里」,人家恶意向我们,我们还是善意对他。那福德之气,恒生于我,就是自己的磁场都是太和之气。现在科技发达,照人家就可以照出这个人的光,每个人身上都有光,但有的光好、有的光不好,像这个他的光就很好。接着说,「害气重殃,自生于彼」,对方他恶心恶念,遭殃的是他自己。「兹言刑祸,随定恶人,即害气重殃,恒在其身」,所以人他时时都是恶的心念、态度对人,那他惟人自召,他磁场不好,感来的一定是不好的人事物果报,这个是刑祸就随着他。所以这个随,其实也是召来的,惟人自召。

「《华严经》曰」,这一段《华严经》的话,也都点出我们在无始劫轮回所染上的习染,也要一并都能够调伏。《华严经》讲到,「阎浮提内,五浊众生,不修十善,专造恶业,杀、盗、邪淫,妄言、绮语、恶口、两舌,贪、瞋、邪见,不孝父母、不敬三宝,更相忿争、互见毁辱」,我们随文观照,就不干这样的事。「任情起见、非法谋求。以是因缘」,以是因缘,就是造了这些恶因,感什么恶果?「刀兵、饥馑,疾病、死丧,人祸、天刑,种种受报」,种种受报就现前了,所以叫『刑祸随之』,还是因为这些恶业。「由此而言,可见总是自业所招,非由他作」,跟别人没关系。「然趋避介于一念,堂狱只在目前。若果有人,实修诸善,而得恶报者,必无是处」,那就不可能的,铁定善有善报,不会偏差。所以最后这一句就彰显出来,天堂地狱一念之间,就看我们心念是趋向哪里,你趋向天堂,自然就避开地狱;你趋向地狱,那天堂就愈来愈远了。所以心净佛土净。

接下来举了一个刑祸随之的例子。「汉梁统,乞增重法律」,他上奏要把法律加重。「朝廷不从」,朝廷没有听从。「统后梦神曰:虽幸朝廷不从尔言」,没有听你的话,「阴府已录尔过」。这个跟卫仲达是反面的例子,卫仲达是为了百姓;他这个是把法律加重,那百姓可能就要受苦,这个虽然朝廷不从,也记他的过了。「尔今欲以刑毒人」,你当前想要用刑罚来毒害人,「子孙之报,能免乎刑哉!」这叫「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你这个刑罚本来是会去害到百姓,但是你这个恶念回来,反而是报在自身跟子孙。「获罪于天,无所祷也」,你既然种了这个恶因,那也很难免恶果了。「统子皆死于非命」,都不得善终。「至冀」,更严重的,到了梁冀,「罪恶愈深,竟灭族」,最后他们梁家居然被诛族了,这个造的罪太严重了。其实我们看,确实跟后代子孙是分不开,相连的。所以,连到哪里投胎,这个也是磁场的交感,统统是感召的。

最后还有一个例子,「刘甲,凡与人交,必有祸。」他一跟哪个人相交往,那个人就会有祸事出现。「王建未信」,王建不相信,「延之谈」,邀请他来谈话。「未终日」,之后不到一天,「建遂失火」,王建家里就失火了。他本来说,我才不相信呢!真的是这样。「因目为鸺鵩」,鸺鵩就是很凶恶不祥的鸟类,「见之无不速避焉」,见到他就赶快躲避。所以这个例子是更厉害了,这刑祸随之不只是造恶的人,还殃及他身边的人,所以说磁场不好。

汉「枚乘曰:福生有基,祸生有胎」,福能现前是有它的原因,祸会造成也有它的根源。「纳其基,绝其胎」,其实这个就是从根本修,从根本去断恶修善。「祸安从来?旨哉!」那祸怎么可能会来?「如斩毒树,直断其根」,就不会再长了,这个讲得非常透彻,旨哉。

好,今天就跟大家交流到这里。谢谢大家!

说明:

(1)、资源来源于网络公开发表文件,所有资料仅供学习交流;

(2)、本站所发布内容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可以联系客服删除,微信:xsxyd6688;

福德智慧 » 《太上感应篇汇编》学习分享 成德法师主讲(第五集)2020/3/23 英国威尔士兰彼得

发表回复

提供最优质的资源集合

立即查看 了解详情